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共11篇)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1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专题复习资料四
一、时政材料 1、2018年3月1日晚,“感动中国2017人物”颁奖典礼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感动中国》秉承过去15年的传统不变,广泛吸纳观众意见,通过多种投票方式在世界范围内评选具有震撼人心、令人感动的人物和群体。2018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人物揭晓卢永根、廖俊波、杨科璋、卓嘎和央宗刘锐、黄大年、卢丽安等十位人物当选。
2、新华社北京2017年5月25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黄大年同志先进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黄大年同志秉持科技报国理想,把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作为毕生追求,为我国教育科研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他的先进事迹感人肺腑。习近平强调,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
3、新华社北京2017年3月1日电中宣部近日命名第三批50个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和50名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并强调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使学雷锋活动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落细落小落实的有效途径。4、2017年7月3日下午,2017年“中华好少年”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展演活动湖南区启动仪式暨媒体见面会在长沙召开。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培养少年儿童的“中国情”、践行少年儿童的“中国心”、铸造少年儿童的“中国魂”,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做有自信、懂自尊、能自强的中国人!
5、“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谈到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强调“家庭的前途命运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要推进戏曲、书法、传统体育等进校园。这有何重要意义? 答:(1)有利于学生学习、了解中华文化,增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传承和弘扬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2)有利于学生陶冶情操,培养高雅的生活情趣(3)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自信。
2、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青少年应该怎么做? 答:(1)认真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课程(2)大力弘扬自强不息、敬业乐群、扶危济困、见义勇(3)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明成果,积极参与世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
3、我国举办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道德模范评选有什么意义?
答:(1)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举措。(2)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供精神动力。(3)有助于加强道德建设,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4)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5)有利于弘扬社会正能量,形成积极向上的社会氛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学习先进人物我们青少年应怎样做?
答:(1)树立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将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
(2)向英模人物学习,树立责任意识,积极承担社会责任。(3)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4)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勇于探索,不断创新。(5)弘扬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精神,坚强勇敢、自强不息、顽强拼搏,为祖国奉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5、我们青少年(公民)在生活中应该怎么发扬民族精神?
答:(1)我们要树立远大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勇于承担时代赋予我们的崇高使命。(2)磨砺坚强意志,勇于面对挫折,自立自强,艰苦奋斗,做生活的强者。(3)努力学习,提高思想品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争做祖国有用之才。(4)树立回报社会的意识,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亲社会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等
6、为什么要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这一传统文化?
答:(1)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文明风尚,构建和谐社会。(2)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满足了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优秀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传承和弘扬家风家教,有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范社会秩序;有利于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凝聚力。
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良好的家风是紧密相连的,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上,写上一句与之相对应的家风。
答:(1)爱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2)敬业:持之以恒,善始善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3)诚信:诚以待人,信以立身。君子一言,驷马难追。(4)友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授人玫瑰,手有余香。
作业:材料一:2017年1月2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要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
材料二:2017年春节期间,广东省结合“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开展了613项重点文化活动,通过岭南民俗文化节、广府庙会、潮乐大赛、客家山歌节、粤曲大赛等形式,让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产生活,带动广大群众过了一个幸福、欢乐的中国年。
(1)材料一、二分别说明什么?
(2)国家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有什么现实意义?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2
“征求意见稿”发布以后, 官方与民间, 报纸与网络顿时“沸腾”起来。大多数人都为此改革“意见稿”发出一片赞赏和欢呼之声。有的网友甚至以“网上忽传语文贵, 初闻涕泪满衣裳”来描绘其激动的心情。不少语文教师更有因长期以来深受“外语”学科强势“打压”以致语文学科渐趣“边缘化”而今终于“苦尽甘来”的兴奋与激动。不少语文界、教育界人士为之大唱赞歌。甚至有语文教师欢呼:“语文的春天就要来了!”
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 作为中国人的一分子, 作为汉语文教学工作的一位从业者, 笔者与众多欢呼者一样, 对北京市的这一改革方案投上赞成的一票。
36年前, 中国走出“文化革命”的噩梦, 打开封闭而沉重的国门, 走上改革开放的大道。面对日新月异的世界, 我们的教育及时地恢复了外语学科的教学, 随着与国外交流日益增多, 外语学习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日益显现, 人们对外语学习的热度日益升高。于是外语学习“从娃娃抓起”, 一直抓到大学、硕士、博士等。同时, 外语成了每个中国人升学、就业、晋职等人生不同发展阶段都必须反复逾越的“一道坎”。汉语学习在外语面前的“土鳖”形象愈来愈显出“萎缩”感。
时代进步到今天,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 中国人的“口袋”愈来愈充实, 同时, 不少中国人“脑袋”的空虚感却愈来愈强烈。中国民众精神追求的现实虚妄与迷茫, 呼唤中华文化文明的精神疗救。更多的国人在走出国门“周游”世界之后, 逐渐发现“外国的月亮也不圆”。中华文化的自觉和自信意识逐渐成长。这样, 承载着“传道、授业、解惑”功能的语文学科的“复出”就势在必行了。
如此, 作为从事母语教学工作的语文教师听到高考中增加语文学科分值的消息时, 不论从文化认同还是从职业情感上, 怎能不欢呼雀跃呢?
不过, 作为一名专业的语文工作者, 我们对此应该有更多理性的社会性和专业性认知, 有更加清醒的历史背景和现实需求的视野, 同时还更应有我们职业和社会的责任担当。高考语文增加30分的分值便欢呼“春天就要来了”, 颇有“书生意气”之嫌。
语文教师不宜从学科本位出发, 以在高考科目中的最高分值赢得“专业身份”而欣喜若狂, 也不应以为这一改革“方案”使得语文学科地位提升而志得意满。从本质上说, 对语文学科予以应有的“重视”, 是民族文化发展进步的必然, 是中华文化本身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使然, 是中国经济现代化和国民教育现代化的需要, 是考试选拔制度的历史惯性和社会现实认知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作为语文教学工作者, 需要从历史文化、经济发展、精神救赎、国际实力竞争等视野和高度来理性认识语文学科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而这些与高考“分值”没有多大的关系。高考语文无论是增加还是减少分值抑或是保持高考分值不变, 都不影响语文学科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功能”和“价值”。我们应该撇开分值增减的“功利观”来认识语文的文化价值和教化作用。这样, 我们才会对这一次高考改革有更加理性的认识, 才会有对改革后的语文学科有更加准确的定位, 才会在今后的语文教学工作中有更加自觉的专业反省和应有的专业责任担当。
我们不能忘记上个世纪末“误尽苍生是语文”的责难。那场声势浩大的全国性语文教学大讨论之后, 我们深刻认识到, 社会对语文教学是“爱之深, 责之苛”。今天, 对高考语文增加分值的热切期盼, 也是人们对语文教学“深深地爱”的现实反映。对此, 我们必须深知其内在之“理”, 进而探讨正确的应对之“策”。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就该项改革接受新闻媒体采访时介绍, 此次语文学科分值增加幅度很大, 旨在突出学科的基础性重要地位, 注重同其他课程、同生活实践的联系, 以及注重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考查。
从这位负责人的介绍中, 我们了解到, 就语文学科而言, 这次改革的目的似乎有三条 :一是用提高分值“突显”语文“学科地位”;二是加强语文与其他课程、语文与生活实践的联系 ;三是注重加强文化传统的“考查”。
就上述第二条而言, 我们是容易理解的, 而就第一和第三条而言, 在没有看到具体的实施方案之前, 我们有理由带着疑虑和担忧的心情观察和等待的。
多年来, 我们经历了几轮语文教学“改革”, 每一次“改革”, 我们除了专业术语不断翻新、时髦论述连篇累牍、“教改专家”周游“列国”之外, 我们的语文天地里“山还是那座山, 梁也还是那道梁”, 我们的语文教材里依旧长居着“那童年的阿娇”, 我们的语文课堂里依旧唱着“过去的歌谣”, 我们的语文评价世界里“星星还是那颗星星, 月亮还是那个月亮”!
北京的这个改革方案, 最引人注目的是高考语文分值提高到180分。在当今这个分数是“硬道理”的应试现实中, “增加分值”无疑是会提高学科“身价”的。但是如果不避讳我们用经历了多轮“改革”的“旧眼光”来认识这个“180”分的“内涵”, 那么, 为高考语文增加的“30”分的分值, 它除了有学科分量的“广告性”效应之外, 与语文学科本身的发展、与语文学科的功能与价值提升、没有太多的关系。因为增加分值并不改变我们被责为“误尽苍生”的社会环境和语文教学的现实生态。相反的, 从某种意义上讲, 这种用增加“分值”提升语文学科“地位”的办法, 其本质仍然是沿袭了“分分分, 学生的命根”的陈旧套路, 有着通过“分数”迫使学生重视母语的“强按牛头”的嫌疑。
北京市教委负责人还表示, 这次改革要“注重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考查”。这“考查”二字, 很容易引发我们心中的“余悸”。在我们的经历里, “考查”的“落实”就是“考试”。想到这里, 一直在“应试”中过日子的我们心中不由得生出一阵“颤栗”。
长期以来,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内涵模糊化, “工具性”意义被扭曲。高中语文沦为高考“获取高分”的“工具”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吕叔湘说过, 语文教学需要二十年以后才能见到成效。但在高考功利化的环境里, 高三教师承受着语文必须“一年见到成效”的沉重压力。如同达尔文“环境选择”理论的验证, 高考功利化的现实环境造就了一批研究高考答题规律“卓有成效”的语文教师。犹如笔者这样将语文化为“一年见效”的高考“工具”而内心十分清楚自己的“作为”已然背离了语文的本质而在理想和现实的夹缝中背负“罪孽”苟且度日的专业“双面人”, 似乎可以预见到在改革后“180”分到来之时的“应对策略”。那么, 我们就不无担忧 :这增加的“30”分是否会成为众多语文专业“双面人”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们需要强调, 不论做什么, 我们可以“始于情”, 但不能忘记“知乎理”, 这个“理”, 就是事物的内在联系及其发展的客观规律。注重寻求和尊重事物这一客观规律, 是行事的根本之道。否则, 必然遭到“规律”的惩罚。那些有着美好的初衷最后却以失败告终的种种“改革”, 都无一例外地证明了这一点。古人有云, “青山遮不住, 毕竟东流去”。我们只能认识和顺应规律, 我们别无选择。语文教学与考试的改革也必须这样。我们应该进一步认识语文之“理”, 认识学科自身的规律所在, 认识中华传统文化的本质特征, 按照规律指引的“东流”方向, 遵循其固有的逻辑发展之“理”制定语文教学和考试改革方案。我们不能再自以为是地从主观愿望出发, “制造”一些似是而非的高谈阔论去“规范”语文教学与考试改革。只有这样, 才可以避免陷于“理论很丰满, 实践很骨感”的改革窘境, 才可以避免重蹈那些说起来“高大上”行起来是“烂泥潭”的教改历史覆辙。
列宁说 :“应当明确地认识到, 只有确切地了解人类全部发展过程所创造的文化, 只有对这种文化加以改造, 才能建设无产阶级的文化, 没有这样的认识, 我们就不能完成这些任务。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也不是那些自命为无产阶级文化专家的人杜撰出来的。如果硬说是这样, 那完全是一派胡言。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合乎规律的发展。”这里, 列宁明确揭示了当代文化继承发展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 揭示了遵循发展规律的重要性。它也应该作为我们语文教学与文化考查改革的警策之言。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需要认真研究中华文化的历史与现实, 需要真切认识到中华文化本身几千年来的发展脉络, 需要厘清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实发展的政治生态社会教育的关系, 需要把握中华文化对当今世界政治格局人文发展大势的影响力。在这样的视野里, 加强对中华文化传统考查的实践探索和研究, 我们才能真正明确高考语文关于中华文化的考查应该“往何处去”, 才能就“如何考查”制定更加符合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正确策略。反之, 如果我们只是满足于从情感上欢呼语文学科增分的“胜利”, 只是凭借考试这一不二法宝, 以考促学地考查学生传统文化知识的记忆储存, 那么, 我们的语文教学和文化传统教育迎来的可能不是温暖可人的“春天”, 而是萧瑟寂寥的“深秋”。
站在纵与横、情与理的坐标点认知语文学科与传统文化考查, 我们才可能有高屋建瓴的思维与眼光, 改革了的高考语文的传统文化“考查”才能更加符合其固有的规律性, 我们才能更加有力有效地推进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这里, 我们不揣浅陋, 尝试用“遵循”、“借鉴”和“情境化”来“白描”这一“考查”的前景, 以供关注语文考试改革和文化传统考查的各界人士批评指正。
关于“遵循”。如前所述, 我们强调要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而遵循规律的前提是全面考察传统文化的发展轨迹, 理性认知其发展脉络, 把握其发展的内在推动力。中国传统社会是人伦社会, 中华文化发展的核心在于“人”, 在于对“人伦”的规范和对“人本”的尊重。而“人性”与“人本”的基本特征是“自由”。纵览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 我们看到, 中华文化的繁荣史是一部自由发展的历史, 也是人性人本的历史。
战国诸子各自立说、百家争鸣自不待言, 即使同一学派内部也各有所重而自由论辩。韩非有言 :“自孔子之死也, 有子张之儒, 有子思之儒, 有颜氏之儒, 有孟氏之儒, 有漆雕氏之儒, 有仲良氏之儒, 有孙氏之儒, 有乐正氏之儒。自墨子之死也, 有相里氏之墨, 有相夫氏之墨, 有邓陵氏之墨。故孔墨之后, 儒分为八, 墨离为三。”学术自由而得文化之盛可见一斑。到汉武时代虽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但道家学说仍绵延不绝, 法家法术为汉所用, 天文地理、医学算学、农学史学均各有所成。魏晋玄学清谈, 南北朝佛学流行, 隋唐三教 (儒、佛、道) 并尊, 中唐儒学复兴, 明清西学东渐。中华文化自由开放, 虽历经波折而源远流长。
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本理论体现在人兽之别, 君民之分。《论语》云 :“厩焚。子退朝, 曰 :‘伤人乎’?不问马。”这里体现的是人马之别, 人命之重。孔子还有说 :“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他强调、肯定的是人的独立意志的崇高价值。孟子则直接宣称“民贵君轻”。孟子在与齐宣王的对话中有“王如好货, 与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王如好色, 与百姓同之, 于王何有?”孟子对“好货”、“好色”欲望的认同, 充分体现出对基本人性的尊重。
总结发掘蕴藏在中华文化中的自由精神和人文精华, 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础, 是中华文明进步的基石。遵循文化发展“自由”“人本”的基本规律, 是文化传承进步的基本条件。
关于“借鉴”。近年来, 我们注意到, 讨论对中华文化的传承, 不少人都很容易想到海峡对岸的台湾。到访过台湾的大陆知识分子, 对台湾民众的文明用语、温和态度、亲切待人的“温良恭俭让”十分歆羡。认为这是台湾地区比较好地保留了传统中华文化的结果。对此, 虽然学界有不同理解, 但我们认为, 大陆加强中华文化传统教育, 要借鉴台湾的一些好的做法是毋庸置疑的。近几十年来, 台湾地区在保留继承中华文化传统上作了很多工作, 效果良好。台湾对中华文化传承突出体现的传统文化渗透的日常性、文化理念的实践性、“儒释道”多家相融的完整性特征非常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学习和借鉴。虽然如此, 理性告诉我们, 台湾的做法不是可以简单“移植”的。我们不能不注意到, 大陆与台湾区域之间的长期阻隔以及两岸政治生态与民风民俗的差异。尤其是史无前例的“文化革命”十年浩劫, 不仅造成大陆传统文化“物质”形态的破坏甚至毁灭, 更严重的是它使大陆文化传统精神链条几近断裂, 文化家园基本荒芜, 人们精神世界变得十分混乱与茫然。关注到这样的现实背景和差异, 我们才可以在学习台湾中华文化传承的做法上做到“台为陆用”。
关于“情境化”。这里我们要提到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的“高情景与低情景文化分析构架”的概念。霍尔认为 :“情景”是环绕着一个事件的信息, 而“事件”则是沟通所要表达的内容, 它们之间的组合方式反映一种文化的特征。高情景文化的特征是 :在沟通过程中, 只有很少的信息是经过编码后被清晰传递出来的,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重视“情景”而非“内容”。从通俗意义上, 我们可以将“高情景化文化”理解为一种注重情感的人际关系 ;而低情境文化是与高情境文化相对比而存在的, 强调制度和理性的人际关系, 这在现代企业及社会管理中普遍存在着。我们这里使用“情境化”而非“情景化”, 希望既能借助霍尔先生的部分描述语言表达我们的概念, 又能够将二者区别开来。
我们所说的“情境化”不是一种文化概念意义, 而是指以“情节”为载体用语言“再现”“事件”, 将体现中华文化价值内涵的“现实场景”呈现给考生, 使他们具有直观参与的“现场感”, 产生一定的内心感受和情绪体验, 并在此基础上作出理性分析判断, 以考查考生的文化积累、文化素养和文化价值观。这样的考查方式将考生的知、情、意、行融汇成一体, 比较符合人们对文化的认知特点和文化熏陶生长的基本规律。
2014年台湾“高考”试卷中有这样一道国文试题:
言语交际过程中, 常见运用“谦逊原则”尽量降低姿态, 不彰显自己, 例如 : “小弟不才, 能力有限, 请多包涵”。但基于某些目的, 也可能刻意不采取这项原则。请就下引诸葛亮《出师表》的文字分析:
1列出并简要说明文中何处运用“谦逊原则”? 何处刻意彰显自己, 不采取“谦逊原则”?2文中运用“谦逊原则”的同时, 又刻意不采取“谦逊原则”, 目的为何?请将答案标明12书写, 12合计文长约250~300字 ( 约12~14行) 。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咨臣以当世之事, 由是感激, 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 受任于败军之际, 奉命于危难之间,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 夙夜忧勤, 恐托付不效, 以伤先帝之明, 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 兵甲已足, 当奖率三军, 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北伐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诸葛亮痛心地目睹后主嬖昵小人, 国势危颓, 便借出师之际痛彻叮咛, 言辞质朴剀切, 情感真挚动人, 既不失臣子进言之身份, 又饱含长辈殷切之期待。这道试题成功地抓住文本的这一特点, 将“谦恭忠敬”的文化传统和人际交往的礼仪规范放在诸葛亮《出师表》文本理解中考查, 颇有“一石三鸟”之妙。它将在特定时刻君臣告别的特定“场景”呈现在考生面前, 引导考生思考和理解文化传统礼仪的规范、变通与灵动。既考查了基本的文化传统礼仪常识, 又从客观现实“场景”参与的角度考查文化礼仪“实践”活动, 将文本理解和文化考查有机结合。命题者在这道试题中所体现的对文化传统理解的深度与高度以及巧妙的考查方式所体现的文化智慧和考查思想令人耳目一新而让人钦佩之至, 为开启我们的文化考查思路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
2014年3月26日, 国家教育部公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 完整阐述了从小学到大学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要求, 强调要将其“系统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 同时要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在中考、高考升学考试中的比重。我们知道,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范畴相当宽泛, 命题人如何理解“传统文化”的概念, 如何确定命题思想, 如何组织试题内容, 如何选择考查方式, 都将深刻影响教育部“指导纲要”精神的落实, 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效果, 影响语文教育考试改革的方向。因此, 我们需要系统研究整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 研究当代青少年身心成长的时代特征, 遵循中华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科学有效地借鉴中华文化考查的他山之石, 着眼于引导青少年从实践的角度培养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意识, 提高他们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自觉性, 让优秀文化传统从书本走向生活, 让古老的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焕发出新的时代光辉。
我们需要明确,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它既有鲜明的历史性和传承性, 又有现实的灵活性和变异性 ;它既为我们的文化文明发展提供历史依据, 也为我们时代进步文化创新提供智慧和借鉴 ;它既有灿烂的文明成果, 也有封建的尘垢与糟粕。如何根据中国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和可分性特征, 在正误错杂、真伪交糅的文化体系和文化命题面前引导我们的青少年学生学会自主甄别、扬弃、继承、发展, 培养他们自觉践行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意识, 学会构建有利于当代社会文明发展的新的文化体系并富有创造性地超越前哲, 应是我们重点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3
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
我们在讨论文化传承问题时,会同时涉及文化传承和文化传播这两个概念。
文化传承的过程是濡化(en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同一文化的内部,强调的是文化的不变。如人在儿童期通过学习进餐、穿衣等活动形成的行为模式会保留终身,并对异文化的行为模式产生抵制。
文化传播的过程是涵化(acculturation)的过程,这个过程发生在不同的文化之间,不同文化持续地相互接触,导致文化发生变迁。涵化的结果可能有三种:(1)接受,包括自愿接受和被迫接受。(2)适应,包括单方的适应(一方被另一方同化)和双方的适应(文化融合)。(3)反抗,即一种文化拒绝接受另一种文化。涵化的过程有时会有益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但有时也可能会有害于不同地域文化和教育的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指对中华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加以传承,但在这个过程中,并不排斥通过涵化的过程吸纳异文化中的有益成分,直至实现文化融合。
在过去很长的历史时期,有人对待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的文化差异一味采用同化的态度和方式,即盲目地将一些非主流的异文化也纳入本民族的主流文化之中,使之成为本民族主流文化的一个部分。随着对文化生态平衡保护认识的不断提高,随着民主意识在真正意义上的不断增强,特别是在“后现代主义”和“去殖民化”思潮的影响下,人们接受了这样的观点:当今世界是一个多元化的世界,为了促进不同文化的共生、共存,需要尊重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文化。
但关于文化的共生、共存问题,人类社会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原本,世界上的文化是多元的;后来,某些文化,特别是伴随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西方文化被一些人盲目地信奉为“先进”文化,并被用于同化、“融合”甚至“替代”其他种种文化,这种带有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色彩的做法事实上是有害于文化生态平衡的。
现在,在全球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人们又开始关注起文化的多元性问题来,人们普遍认识到,理解和尊重每种文化是必要的,于是,开始运用“去殖民化”的思维方式去思考包括教育在内的多元文化发展问题,以促使各种文化都能在社会公平与平等的状态下得以共存、发扬和发展。
“教育被用作殖民主义的重要工具由来已久。殖民者往往会向被殖民者引入整套的教育模式,这在殖民者看来是他们的慈善之举,而在被殖民者眼里则是权力丧失的象征。教育成为了殖民者灌输其价值观的一种策略。近年来关于后现代主义和全球化的研究清楚地揭示出,当一种教育理念和实践通过殖民主义的全球霸权势力介绍给弱势国家时,弱势国家所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两难局面。为了赢得全球霸权的认可(并确保能从银行得到贷款),这些国家不得不对他们的教育系统加以改革,采纳外来的评价标准。在一定程度上,边缘国家的学者和官员们已经认同了中心国家的世界观,倾向于将这些改革举措视为对其人民和政府施加的有益的压力。”①
事实上,真正的多元文化,各种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生活在某个特定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尽管会受到异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很大的影响,但是,与他们生活休戚相关的所有一切,都仍然主要是与其所在文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中国的学前教育理应传承
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多元文化的世界中,拥有五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值得传承和弘扬。换言之,中国人更有资格、也更有底气传承和弘扬自己的传统文化。
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历来具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功能。
我国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教育,本来就应该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源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现代中国人,理应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充分汲取营养,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思想和精神。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信用、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促使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结合时代要求延伸阐发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使之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牢牢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沃土之中。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个以伦理为核心的文化系统。中国人尊奉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讲求和谐有序,倡导仁义礼智信,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全面道德修养和人生境界。可以说,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华文化脉动几千年的核心力量。正因如此,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有着深厚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华民族正在走向现代化。在建设现代化、市场化的经济体系的过程中,需要解决道德悖论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的重要资源和优势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要努力激活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基因,将其植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伦理之中。
尽管中华传统文化过去没有、现在也不会简单地把中国人带进现代化,但是,我们要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使时代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发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伦理的新芽,使之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精神来源。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重铸。
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应该注重引导儿童学习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典籍,帮助他们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从而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当今我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作用与意义。对于学前教育而言,则可从小开始通过启蒙教育初步培养幼儿对本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和认同感,初步培养幼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一致的道德认知与道德品质,为其未来成为讲文明、有爱心、知荣辱、守信用、有理想、有国际视野、敢于担当的现代中国人打下基础。
2014年9月24日,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出席开幕会并发表讲话。在讲话中,他提出:“从孔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这次研讨会上,习近平还主张要尊重不同民族的思想文化,“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要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同文明之间要相互学习借鉴。他针对一些西方人的霸权主义思想和行为提出:“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强制地解决文明差异,反而会制造灾难。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中华美德征文 篇4
当我们每天清晨背着书包,满怀求知的渴望来到美丽的校园,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无忧无虑的学习的时候,我们可曾想过,在这一切的背后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劳?上课时我们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不断成长,那是老师们精心备课,科学的组织教学活动,来把我们引导;上学路上我们路过的街道整洁干净,那是清洁工人们在晨曦中一点点把它打扫;午餐时,我们坐在餐桌旁吃着可口的饭菜,那是农民伯伯们顶着烈日、历经风霜、辛勤劳作把它们创造……还有很多很多,似乎很难说尽。人们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分担着不同的任务,尽职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建设我们的美好生活。
我们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应该为祖国的未来、地球的美丽,尽自己的一份力。
今天早上,我下楼打羽毛球,看到草坪上杂草丛生、还有一些生活垃圾。我想起老师对我们说:“爱护环境人人有责。”我便下定决心清理杂草和垃圾。我于是放下了羽毛球拍,开始拔杂草,捡垃圾。不一会太阳红着脸羞答答的从天边一纵一纵的慢慢升起。我脸上的汗珠像断了线的珍珠似的不停往下掉。这时跑来了几个小朋友问:“姐姐,你拔这干啥?”我边擦汗边说:“我们的社区这么美丽,有的人却不爱护它,乱丢垃圾,我们是社区的一员,有义务保护它,你们说对不对呀?”他们异口同声的说:“对,我们也来拔。”我们几个边拔草,边唱歌,一会的功夫我们就给草坪上的杂草和垃圾清理干净了。看着我们的劳动成果,我心里美滋滋的。
弘扬中华文化,传承民族精神作文 篇5
今天的中国是他们用鲜血换来的,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然而在今天,多少人忘记了那段悲痛的历史,忘记了今天的中国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果,一个民族失去了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那么这个民族也失去了战斗力,将会变的不堪一击。
在这个崇洋媚外的今天,我们更应该守住底线,把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继承下去,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一代又一代传承下来的,三百六十行,每一行都有着每一行的学问,这些学问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表现,不管哪一行,我们都应该很好的传承下去,不要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貌是我们中国每个人都具有的美德,在我们很小的时候,父母就会告诉我们要做一个讲礼貌的好孩子,这就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民族精神,更表现出一个民族的凝聚力,当我们中华民族危难之时,无数热血青年挺身而出救我中华民族于水火,他们代表的是民族精神,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中华民族是一个团结的民族,在过去的历史中我们共同抵抗外族侵略者,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们会更加团结的生活在一起,中国由千万个家庭组成,中国是千万个小家的大家,既然是家人,我们更应该团结在一起互帮互助,在别人需要帮助时,伸出援助之手。在这个世界有很多好心人,在别人需要帮助时帮助过别人,他们不求回报,他们传递的是正能量,是民族精神。
书信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 篇6
古以家天下,天下为家。千年前我们是世界上的“礼仪之邦”,邦即国,国为家。数千年,我们传承着自己的家风。
风起《诗经》,真正的家风始自孔孟。古代我们以礼治国,儒道天下,故有四书五经传著于世。《论语》中主张人应有孝、义、仁、忠。孝字为首,这便是家风的核心意义。现在看来,又何尝不是?十月怀胎,二十载照料,我们时刻都需要父母的陪伴,而我们,又怎能报还这份养育之恩?人之常理,人性之现。
《弟子规》开篇写道:“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仁礼之道,是对朋友诚,对陌生人仁。不少家长都说过:“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坦诚,不虚假,不做作“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于是,我们和陌生人成为朋友,生活变得更加和谐。晋商当时为何能富甲天下,就是因为广泛交友,讲诚信,守道义,作为山西人的我们,更该践行这古老而淳朴的诚信仁义家风。
《朱子家训》中写道:勿忘先辈创业之艰辛,勿奢侈淫佚,勿将基业挥霍一空。勤俭,作为我们传统的美德,父母从我们儿时开始教导我们不剩饭,不浪费,戒奢以俭,方累万贯家财。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对国家、社会、个人的价值取向引导与要求。用“源”与“流”的关系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非常贴切, 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源”来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流”, 厘清二者关系才能有的放矢, 当代人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和超越基础上,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运而生。
二、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势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思想资源
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演进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形成了其独特的价值体系, 儒家思想集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精华, 它承载并展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独树一帜的文明历程, 是我们民族的精神渊源, 只有把握住一个民族发展的深厚根基, 才能够促进一个民族的长足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深入扎根, 萃取其思想精华, 才能够有枝繁叶茂的发展, 才能够真正被广大人民群众认知并熟悉, 方能真正的入脑入心。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历史继承性
中华文化是历史上唯一一个文明从未间断的文化类型, 历史上其他文明都曾由于自然灾害或者异族入侵等导致文明的中断, 唯有中华文明历久弥新, 在当今时代仍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外部看, 大陆性地理环境的存在、农业经济的自我供给, 政权组织结构相对稳定, 导致了独特的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存在, 从内部看来, 包容性的民族特性, 广泛的民族融合使华夏文明的内容扩展延伸, 在消化吸收不同民族优秀文化内容, 最终为“我”所用, 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3、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国家软实力
价值观念的奉行, 直接关系到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强弱。文化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 一个民族文化的形成更是根植于长期的积淀。“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 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1]我们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让具有凝聚力、向心力的文化切实成为我们的软实力。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容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没有坚强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2]我们的民族精神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片沃土, 在传统文化浸润下滋长, 在当代焕发生机, 成为凝聚力量的源泉。爱国主义符合中华民族整体主义价值观念, 在爱国主义驱使下, 人们自觉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 有助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重要道德思想:诚信、“仁”、和
内在道德修养的培养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诚信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也是对个人道德素养的拷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诚与信的元素;居于儒家思想核心位置的“仁”, 被孔子视为个体追求的至高道德境界, “仁”不仅对处理人际关系意义重大, 而且对于克服现如今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精神迷失、人情冷漠的状况发挥重要作用;“和”的观念已经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性格当中, 在人与人交往方面, 强调友善相处, 邻里关系要和睦, 在处理家庭关系中“家和万事兴”;在国与国之间外交关系中, 和平共处是重要的原则;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 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
1、提炼时代价值
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文化积淀涵养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人类批判继承下的产物, 但传统文化毕竟具有社会历史性, 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内涵, 提炼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从而化解我们现代社会遇到的诸多难题。“仁者, 爱人”、“兼爱”的思想, 这两者都强调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有助于缓和市场经济逐利天性下导致的人际关系冷漠的局面, 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对其现代意义挖掘的同时, 也可以激发出民族文化的活力。
2、进行现代化改造
传统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需要进行现代化的改造从而适合现如今文化建设的需要, 这是延伸传统文化生命力的重要方式, 同时, 传统文化的发展也要与全球化文化发展碰撞, 因此, 传统文化不仅要进行现代化改造, 更需要创造性转化, 文化的发展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
3、丰富传播形式
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思想文化源头。过去, 我们的教育一直存在重视外语、轻视母语的情况, 人们迎来一个个外语学习潮流, 母语由此被冷落, 原本对于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的中华传统文化长期被搁置, 不能引起人们的重视, 加之, 由于网络发展迅速, 人们逐渐运用打字而忽视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汉字, 这种状态需要亟待整治, 对国学、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要从娃娃抓起, 传统文化课程内容要贯穿教育始终, 这样才能使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另外, 在传统节日, 举办形式多样的文化宣传活动, 在纪念馆、历史博物馆,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发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北京:人民日报, 2014年5月05日, 第2版.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8
走进一楼大厅,“海淀区教师进修附属实验小学”几个大字映入眼帘,它的上方是学校的校徽,校徽的设计新颖、独特、大气,就像一个快乐奔跑的小学生。据进修附小教师介绍,校徽上三条跃动丝带代表了学校修身、修心、修识文化。通过与陪同教师的交谈,记者一行人了解到了进修附小深厚的学校历史。现今的进修小学成立于2014年7月,是由原北京市海淀区巨山小学、西山小学、陶行知小学合并而成,这三所小学都有着悠久的历史,曾经获得过许多荣誉。合并后一校三址,共有60个教学班,学生2132人。教职工151人。学校凝练“生生进,时时修”的办学理念,围绕“培养敢于担当,善于合作,学会关心,具有中国心民族魂和国际视野的人”的育人目标,奏响了一曲激情、昂扬、奋进的教育之歌。
传承中华文化经典
民间美术为教育载体,营设校园国学氛围
走在教学楼中,随处可见“今天我进步了吗?”的校训口号,这是进修附小人奋进在教育之路上的辛勤总结,凝聚着他们的执着于智慧。它时刻提醒着师生,一日三省,昂扬上进,不断学习。刚踏上三层楼道,就听到众多学生用稚嫩的声音,诵读国学经典。站在巨大的诵读室门口,看着学生们聚精会神的跟随教师齐声诵读《大学》,时光仿佛在一瞬间变换,几千年来文人墨客的身影与他们重合……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先锋阵地,肩负着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使命。进修附小人深知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在校园内不断摸索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教育实践,从基础教育阶段入手,培养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
进修附小参加了教育部《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课题,进行以信息化技术为手段推进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普及的研究,为基础教育的学校搭设了传统文化进校园研究和实施的平台。该校在总课题《基础教育中传统文化数字资源建设与应用》的框架下申报了《以民间美术为切入点在小学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探究》的子课题。学校以传统文化——民间美术作为审美教育的一个载体,通过传统文化——民间美术课程,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并通过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美学价值,以美育德,陶冶学生的情操,健全学生人格之美。
纳入学校课程建设,推进课题开展 学校结合已有的基础、师资和学生情况确定了剪纸、皮影、泥塑、年画、编织、扎染、中国传统造纸等九项学习内容,并纳入到学校课程建设,以课程形式固定时间、固定老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教师已设计课程纲要,并聘请专家进行课程培训。目前九个小课程的任课教师都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课程纲要,并建立九个学生学习社团,各社团利用课后一小时的活动时间开展社团活动。在教学过程与信息化结合,创建传统文化——民间工艺学习活动教学流程。教师们将图书、视听和媒体等多种形式引入课堂,开展了教学实践。经过研讨,教师们初步形成了观察——鉴赏——创作——评价——拓展五个环节的课堂流程。
挖掘周边文化资源,拓宽学习途径 学校充分挖掘周边资源,长期和中间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海淀少年宫等艺术机构合作开展民间美术学习活动。如:全校4-5年级全体学生在中间美术馆参加民间撕纸艺术大师张杰老师自主课堂;六年级全体同学参加中国美术馆《新春贺岁·中国年画大展》艺术实践活动;每学期组织三——六年级全体学生参加海淀少年宫拓印、扎染、泥塑等艺术实践活动。学校充分挖掘学校周边美术资源,拓宽学生美术视野,提升学生民间美术技能。
完善学校硬件设施,塑造一流条件 在进修附小里,记者见到了一间又一间的专业教室,如书法、围棋、古琴、绘画、扎染……走进众多的特色教室,浓厚的国学气息扑面而来,从室内挂着的书法、国画作品,到仿古风格案几,甚至被设计成宫灯样式的吊灯,无不凸显出古典文化元素。在这样的教室内,学生如同沐浴在传统文化之海,学习定会事半功倍。王校长说,学校的每科特色专业,除了本校的学科教师外,还从社会上广泛吸引专业人才,聘为教师,为学生学习、成长提供深厚的师资力量、优渥的学习环境,为其终身学习奠基、助力,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拓宽国际教学视野
引入思维图教学法,构建中美学习共同体
进修附小每个班级外墙上均粘贴着介绍美国三十七州的风俗、文化、历史贴纸。看到记者不解的目光,同行的杨老师笑着解释道,这是学校开展的走进美国37个州,了解美国文化、科技、历史、经济的活动。通过开展国际化教育交流活动,促进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增强学生的国际素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的要求,开展中小学国际化教育是民族复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客观要求,是为培养具备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奠定重要基础。进修附小参加了海淀区基础教育国际化试验校项目,为实现打造海淀区国际化教育实验校的目标而不懈努力。
该校施“走出去,请进来,举办国际交流活动”的策略,推进学校国际化教育工作。学校引进外教,培养学生英语沟通交流能力,增强其见识。美国朗登小学与进修附小签约为友好学校,2014年10月美国朗登小学教师到进修附小参观学习,美方老师走进该校音乐、书法、美术课堂、欣赏和体验中国传统文化——二胡、民歌、书法、剪纸、包饺子。双方就教研形式、课程建设标准、评价标准,中美小学生的学习生活、中美的人文、地理等方面进行了交流沟通,开启了中美教育交流之门。2014年11月,该校和德国歌德学院开展了中德文化交流,学校开展了德国文化理解周活动,并与德国CJD高级文理中学在音乐和足球方面进行了深度交流。
引入思维图教学法 进修附小部分干部、师生在美国朗登小学,了解到了思维图教学策略。它是“建构知识,发散思维,提高学习能力的一种可视化工具。”思维图注重学习能力的培养。基于对大脑接收信息机制的研究,思维图主要有八种类型:圆形图、泡泡图、双泡图、树状图、括号图、流程图、复杂流程图和桥型图。它们分别对应人在思考时的八种思维过程。思维图提供了一套视觉模式进行思考,从而促进学生思考神经网络的发展,提高大脑不断认知和建构知识信息的能力,突出培养学习者独立迁移思考的品质。在不同的情况下选用适用的工具,可以提高学习者阅读、写作、数学、逻辑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它可以适用于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种语言。
该校将美国思维图教学植入中国课堂并进行了探究、实践。先对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实验,然后由点到面,教师们开始在教学中实践、应用。语、数、英、科学、综合实践学科的每位教师上了思维图研究课,教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恰当运用思维图,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图的研究促进学生思维的活跃化。每个孩子都能从思维图中找到自己的思考点,都能从中体会到成功。思维图促进思维的可视化,学生可以用固定的图形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减少了选择表达模式和文字叙述的时间。学生们可以看懂彼此的思维过程,降低了思维交流的障碍,使交流变得更通畅。2014年10月16日,进修附小承办了海淀区中美课堂思维地图教学法研讨会,中美教师分别展示了思维图教学,与来会各校交流分享了思维图教学法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
中美教师学习共同体 2015年4月19日—4月25日,进修附小与美国布朗小学共同开展了《学习共同体建设》论坛项目。论坛以“掌握‘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基本路径和方法,提升课堂教学和校本研修的技能、技巧,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促进学校发展范式转型”为目标,围绕课堂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路径方法,在行动中学习,进行了“课堂和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方式、方法、技能、技巧的研讨”。
进修附小通过一系列举措,开展国际化教育,使学生能够理解他国文化与本国文化的差异,减少文化冲突,拓宽了学生全球视野,深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为学生搭设了走向世界之桥。
全力开展课程改革
打造校本课程体系,创新多层级特色课程
课程改革是顺应时代发展,自上到下的一次深度改革,力争使新一代的国民具有适应21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进修附小在课程改革方法,做出了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累累硕果。请跟随记者去揭开该校在实施课程改革中神秘的面纱,去领略“创新、创意、创造”特色课程体系的新奇与美好……
进修附小的孩子来自祖国的五湖四海,生源情况较其他学校更加多元化,学生之间个体差异性较大。如何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发展,成为教师苦思的问题。通过学校领导与教师的不断研讨,该校以课程为载体,以师生为主体,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从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创新课程三个维度,加大课程建设力度。从“人文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身心健康领域”四个领域开展了学科建设活动。让校本课程成为师生幸福成长的跑道,让师生在校本课程中同成长共发展。
在拓展课程中,整合课程内容,与学科教学、课外一小时活动整合,开展了学科拓展课程和跨学科拓展课程建设。目前的课后一小时课程共开展了50项学习内容,由外聘教师和校内教师承担,学生参与率100%。例如在科学领域我们开展了火星俱乐部课程、科学DIY课程,提升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意识以及创意创新的能力。孩子们在丰富多彩的课程中陶冶了情操,拓展了认知,发展了人文、艺术、身心、科学实践等多方面的能力。进修附小还开展了足球、跳绳、跆拳道、威风锣鼓、围棋、民乐、管乐、话剧、儿童集体舞、经典诵读、书法、航模、剪纸、皮影、年画、泥塑、编织等多种社团。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潜能。学校管乐队,举办了多场音乐会,引导学生进入了高雅的艺术殿堂。舞蹈、戏剧、科学社团开展特色课程,新颖活泼,生动有趣。社团活动充分开发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促进学生艺术能力与人文科学素养的整合发展。
该校依托周边的教育资源,与中间美术馆、中间剧场、火星时代、一品香山御香园、中关村多媒体产业园艺术中心等文化产业联动,以社区协同构建为保障机制,以探究、实践和综合活动为主要实施形式,构建出国家和地方课程相融合的创意创新创造特色课程,开发出“创意语言、绽放思维” “创意美劳、滋养身心”“创意数理,开发心智”“创意表演、精彩人生”“创新设计、拓展素质”“创新工场、提升能力”“创造发明、体验成功”“创造生活、丰富精神”“文化传承、敢于担当”“优雅行为、快乐成长”等十个版块为主要内容的三创课程体系,以此推进教与学模式变革,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意智慧、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全面落实“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
进修附小还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于国家课程标准,整合国家与地方课程,遵循该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思想,让教师用学案、教案进行双案教学,打造自主学习课堂。语文学科进行了统合教学研究、习作指导研究;数学学科开展了数学导学研究、差异化作业研究;英语学科开展了教学活动有效性研究;全学科进行了德育在学科中体现的实践研究和全学科阅读教学研究。将尊重个性、崇尚体验、深度探索、开发潜能渗透于课程设计与实施之中,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益。
该校重视校园德育的重要性,在课程改革中贯穿德育内容,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发了一系列特色活动,增强德育实效性,提升学生道德素养。例如升旗仪式“我是核心价值观代言人”环节,王亚苹校长隆重地向全校师生介绍校园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言人”的事迹:有爱国爱校、爱岗敬业的老师,有诚实守信、乐于助人的同学……并亲自将晶莹剔透的奖杯颁发给了每一位“代言人”,激励每一位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改革在进修附小开展得如火如荼,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为每一个孩子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铺路架桥,为教师的成长指明前行方向,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锤炼学生强健体魄
重视校园足球课程,外引内促提升水平
漫步在校园之内,记者看见红色的塑胶跑道在绿色草坪的衬托下显得格外耀眼,十几名学生在操场上进行着足球训练,一个个小小的身影让足球在脚下翻飞,盘带、过人、射门,有模有样,展现出绿茵健儿的飒爽英姿,青春、健康、奋进的气息弥漫校园。
当今社会,大部分家庭为独生子女,优渥的家庭条件以及长辈的宠爱,导致学生身体素质差,缺乏强健的体魄。新闻中经常出现学生因为军训、长跑晕倒甚至受伤的例子。针对这一现象,进修附小大力开展体育锻炼,增强青少年体质。在王亚苹校长的领导下,由体育组牵头,以任课体育教师为组织者,班主任、副班主任协同配合,多方努力,齐抓共管,共同组织实施,积极发动全体适龄健康儿童踊跃参加体育锻炼,高要求、高质量地完成推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活动。为了强身健体,学校引进了花样跳绳,成立了花样跳绳队。普普通通的一根跳绳,在同学们手中上下飞舞,一个个矫健的身影在绳中灵活跳跃,身轻如燕,能变幻出上百个花样,令人惊叹!
在一至六年级,该校开展了足球课程,带领学生学习足球技能,理解足球文化,感悟团队合作精神、拼搏奋斗精神。学校将足球课与体育课整合,由外聘教练和校内教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每周每班一节足球课,全校学生参与率100%。成立学校男女足球队,培养足球特长突出的学生。2014年10月21日进修附小举行了“国安足球进校园”活动。国安队员张稀哲、侯森、李翰博、张呈栋到校和学生交流。活动中孩子们和国安队员互赠礼物,举行了国安队与附小学生队的友谊赛。这一天给每位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学生祝令硕在感受中这样写道:“我即将毕业,走出进修附小的大门,不管我将来去到哪里,有没有机会继续踢球,进修附小足球队带给我的自信、自强、顽强、拼搏、团结、合作的足球精神,我永远都不会忘,它将激励我去克服人生中一个又一个困难,足球精神,让我更强!”
《礼记·大学》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所谓求新,即追求进步。教育必须时时更新,走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提升和进步,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社会。通过凝练“生生进,时时修”的进修文化,进修附小实现了不断进步、日日新的先贤理念,为师生铺就了自由成长、不断前行的人生坦途。
弘扬朱子文化传承中华美德书信 篇9
朱子不仅是伟大的思想家,也是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理念也有其现代意义。从现代大学的通识教育的角度来看朱子的格致论,有以下几点值得注意:首先,在朱子哲学之中,读书是格物的最主要的工夫,《朱子语类》的“读书法”,记载了朱子教人如何读书,特别是如何读圣贤书的方法。虽然朱子自己的著作中似乎并没有把读书明确作为一个哲学主题来讨论,但有关读书必要性的问题意识处处渗透在朱子的哲学议论之中。鹅湖之会的最后,朱陆的争辩集中在要不要肯定读书作为学圣人的工夫,也反映出这一点。朱子所重视的格物工夫,其中主要的用力之方即是读书,对读书作为工夫的肯定以及以读书为背景的哲学建构,是朱子对孔子“学”的思想的重要发展,在这一意义上,可以说孔子之后,对“学”或由读书以学的思想贡献最大的人就是朱子。可以说,朱子的思想即是为近古的士人(读书人)提供的一套学为圣人的目标和方法。现代人教育水平普遍提高,朱子思想应较适宜于现代教育中学习者的需要。
朱子一生学问致力于对儒家经典的重新诠释,而对大学的几个重要观念的诠释在他的整个经典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朱子少年时即从父受教读《大学》,临终前仍在修改《大学章句》,他以超人的学识和智力,把终生的心力贡献给这一篇短小的文献的整理和解释。这表明朱子对经典权威的尊重,和通过汲取古典的智慧并加以创新来发展人文价值的信念。朱子所强调的格物和问学,很大程度上都是为了肯定经典讲论在儒学中的正当地位。朱子对经典学习非常重视,朱子所推动的读书主要也是读圣贤之书,读经典之书。虽然朱子作为哲学家毕生从事经典的诠释,但由于朱子特别重视读书人的经典学习,所以,他的经典诠释,是表述形式上,特别注意适合一般士人对经典学习的需要。宋明学者并非都是如此,如王船山的《读四书大全说》,是船山自己的思想著作,而不是用来教授学生的。朱子则不同,从《论语训蒙口义》到《四书章句集注》,多数朱子的经典解释著作都着眼于学生的经典学习,以帮助一般读书人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为其著作目的之一。这使得朱子的著作在今天通识教育的经典学习中仍有参考的意义。
最后,朱子对经典学习,是持“德性”―“问学”相统一的立场,因此读书与经典学习,一方面,朱子始终以道问学的态度,主张人的为学向一切人文知识开放,注重精神发展的丰富性;但朱子并不是引导人走入专门性知识,是朝向超越专门知识,追求达到一种对全体世界的理解。这种态度最接近于通识教育的思想,即朱子真正强调的格物,不是追求一草一木的具体知识,而是达到对万事万物的“通识”理解;读书的最终目的不是指向具体领域的物理,而是指向整个世界的普遍天理。另一方面,朱子也以尊德性的要求,要求读书者把经典书中的道理与个人的涵养结合在一起,注重道德意识和价值情感的培养,涵养德性和品质,追求德性与知性的平衡发展,这也是与通识教育的宗旨相符合的。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 篇10
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征文篇【三】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这里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杰出的历史人物。 有儒家创始人孔夫子,墨家创始人墨子,道家创始人老子,法家创始人韩非,兵家创始人孙武。这儒、墨、道、法、兵,到底蕴含了什么密码?我认为,这正是华夏儿女勤劳勇敢、宽厚待人、坚强不屈、讲习礼仪的美好品质。在中华民国,还有许许多多解不开的密码呢!早在公元前40,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形象文字,还有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青铜文化、瓷器……这是些多么伟大的文化啊!
古人的智慧让我不禁感叹现代人的思想。我认为,我们这一代太落后了,古人是智慧与交流齐飞,推发思想的理论,开阔视野的分析,擦出思考的火花……可是现代人追求潮流,把视野放的很窄很窄,不把思想放在中华民族的未来发展上,不能很好的将历史文化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我的心里早已有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中国的未来,就靠我们这一代啦!”不过,这下说起历史建筑,那有游人如织的万里长城,巍峨的身躯,龙一般的身体,火热的气息,让人百看不厌……那天府之国都江堰让不论是外国友人还是中国人,都惊叹不已;那连绵的山脉,奔流不息的纯净瀑布,幽静的山间小林……每一角都令人叹为观止……还有那人人向往的北京故宫,有着古代人民的独特气质和丰富学识……这里曾居住过整整24个皇帝的黄金宝地啊!
在这片土地上,烙印了多少个春春秋秋,多少篇历史文化啊,多少次抗争与失败,多少滴战士们洒下的汗,留下的血……想到这里,我不禁热血沸腾!还记得那的辉煌吗?祖国的骄傲杨利伟同志于10月15日乘坐神舟五号登月了!这是中国第一个成功登月的宇航员啊,这又是多少个日日夜夜,才有了今天的这个美好成果!我还记得,杨利伟说过这样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人来到太空了!”是啊,我们强大的中国人终于来到这神秘莫测的太空时间了,中国人来探索外面的世界了,我们来了,来了!这么多年,中国连续还发射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一直到现在的天宫一号,我坚信,中国的未来还会有天宫二号,天宫三号,天宫四号……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严肃动听的国歌在久久回荡:“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把我们的血肉,建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都出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啊,祖国的未来我简直不敢想象!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 篇11
关键词:传统优秀文化;公务员精神;弘扬;人民至上
中图分类号:G4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4-0126-02
收稿日期:2011-12-20
作者简介:李维胜(1980-),男,甘肃景泰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王红艳(1987-),女,甘肃景泰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专业硕士研究生,从事环境法研究。
公务员是国家公职人员,掌握和行使国家权力,代表和反映政府机关形象。而权力的本质是为公众服务,为公众谋取福利。新时期的公务员,要旗帜鲜明地弘扬公务员精神。公务员精神是一心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是传统民族精神和现代行政伦理的有机融合。“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求真务实、开拓创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是新时期公务员总的精神。
古有澄清吏治,今有执政使命。公务员精神是对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更是一种与时俱进的创新思想,符合现代行政学公共性和服务性理论。古人云,“政者正也”,“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汉书》中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以及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这些精神的提倡都可为公务员所借鉴。
一、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一)坚持热爱祖国、忠于人民精神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非常典型地表述了古人的爱国思想,虽说国家与天下不是同一个概念,但“平天下”的最高理想表现了古人对祖国文化的自信和优越感,是封建时代爱国精神的体现。陆游的“报国寸心坚似铁”和“一寸赤心唯报国”更是爱国精神的典范。著名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曾经说过:“人民不仅有权爱国,而且爱国是个义务,是一种光荣。”正是这种赤诚爱国之心,才有了徐悲鸿的“我是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思想作为中国古代的行政价值观,曾经为有作为的帝王所吸纳、尊崇和光大。孔子的“君,舟也;人,水也;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荀子的“爱民者强,不爱民者弱”,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等名句都是“以民为本”的思想概述。孙中山先生曾说过:“国家之本,在于人民。”这种思想与毛泽东同志的“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的动力”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毛泽东同志把为人民服务定为我们党的宗旨,中国共产党以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我们的方针政策都要看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首先就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胡锦涛同志又提出了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共产党员处处为民的价值观,这都是一脉相承的。所以,“忠于祖国、热爱人民”作为公务员精神的核心内容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和现代行政理论的公共性和服务性的集中体现!
(二)发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精神
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科学理性的精神,其精髓在于求真务实,它是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传承。正是有了墨翟的“士虽有术而行为本焉”和荀况的“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至矣”,才真正做到了“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对人类有作为的,无一不是脚踏实地,艰苦攀登的结果”(钱三强)和“只唯实”(陈云)。
大量事实表明,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我们党和国家建设永葆生机的根本所在。只有求真务实,才能以事实为准绳,察实情、说实话、办实事、重实效,才能在实际工作和实践中正确认识和把握规律、遵循和运用规律。只有开拓创新,才能坚持与时俱进,以宽广的眼光纵观全局,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方法,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益。做到既敢闯敢干,又尊重科学、把握规律,以科学精神推进我国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实现建设的跨越式发展。
(三)秉承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精神
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我国公务员队伍建设成功经验的总结,在抓住本质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精髓,反映了中国公务员的特色。顾全大局是每个公务员必须树立的意识,是一种政治责任和远大理想;团结协作是一切事业成功的基础。
只有顾全大局,才能有团结协作。公务员队伍良好形象的树立离不开人的积极参与,模范实践。《孙子兵法》将“上下同欲”看做是“知胜之道”,从《周易》的“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到毛泽东同志的“一切革命队伍里的人都要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等都在强调顾全大局、团结协作的重要性。我国的谚语,如:“独脚难行,孤掌难鸣”、“一箭易断,十箭难折”等均说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是事业成功的关键。作为公务员只有在不同岗位上,时时处处都能做到顾全大局、团结协作、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作出最大的贡献。
(四)牢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精神
公务员必须在其位、谋其政,忠于职守,勤勉尽责,把全部工作时间用在管理和服务之上,必须克己奉公、秉公办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树立恪尽职守、廉洁奉公的良好形象。
恪尽职守是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精神的继承,温家宝总理提出的“殚精竭虑,鞠躬尽瘁,不负众望”更是对这种精神的发扬。新《公务员法》中也增加了“遵守纪律,恪守职业道德,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等条款。
廉潔奉公最早可以上溯到西周初年,《周礼·天官冢宰》中有“六廉”的论述,孔子的《论语》“临官莫如平,临财莫如廉,廉平之守,不可攻也”等都堪称中国廉政思想的精华。所以,廉洁奉公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发扬。公务员只有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做到“恪尽职守、廉洁奉公”,才能塑造好自己在人民心目中的良好形象!
二、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科学整体
是公务员精神的灵魂,明确了公务员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公务员精神的核心,明确了公务员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就是增强全局观念,坚持以大局为重,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利益关系。“恪尽职守、廉洁奉公”就是要有对党和国家事业极端负责的精神。四者共同构成了当代中国公务员精神要素,而贯穿于四个要素的主线是公务员具有一心为公、积极向上的公共精神。
此外,公务员还需永远保持实事求是、艰苦奋斗、淡泊名利、发奋图强、拼搏进取等精神。我们相信通过每个公务员的努力,“以人为本”奉献精神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推动我国社会进步与发展的行动。我们更加确信中华民族是具有非凡智慧和伟大创造力的民族,我们有志气、有信心、有能力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三、从自身做起,在实际工作中用行动弘扬公务员精神
在实践中应运用公务员精神指导工作,从我做起,传承和发扬公务员精神。
(一)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积极弘扬公务员精神
“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净化社会风气的重要指针,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优秀革命道德和时代精神完美结合的最新成果。公务员只有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与国家的关系,公职人员与民众的关系问题后,才能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规范,才能大力弘扬新时代的公务员精神!
(二)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提高服务质量
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每位公务员必须遵守新公务员法,真正履行党和人民赋予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做好公务员精神的宣传员,扮演好实施者及监督员等角色。严格执行和遵守国家有关法规、政策,在工作中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检查。不断地提高政府的服务质量,努力成为一名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善于做群众工作的合格公务员。
(三)钻研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能力
要牢固树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的思想。在今后工作中应勤于思考,开动脑筋,时时提升政府效能,处处转变工作作风,扎实工作,处处以身作则,认真履行岗位职责,不仅要了解所属领域的专业知识,还需熟悉有关的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知识,掌握知识发展的动向和趋势,不断提高公务员的业务技能。
综上所述,新时期公务员精神是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对公务员的道德要求。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弘扬新时期公务员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责无旁贷。在弘扬公务员精神过程中,每位公务员需要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努力做到既要传承传统的精华,又体现时代进步的要求,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深刻把握时代特点,大力倡导时代新风,努力真正成为一名心系人民的新时代的公务员!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长沙:岳麓书社,1986.
[2]论语[M].北京:社会出版社.2007.
[3]张斌荣,俞祖华.中国圣贤·贤传[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4]纪江红.中国名人百传(中)[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4.
[5]乌进.公务员精神——传统文化和时代特征的体现[J].镇江社会科学,2006,(2).
[6]王仕军.探寻公务员精神的传统文化伦理渊源[J].中共四川省委党政机关党校学报,2006,(4).
[7]石玉亭,刘英.公务员精神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J].甘肃社会科学,2007,(1).
[8]成弓.林则徐的爱国思想[J].法制与社会,2008,(2).
【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弘扬中华民族精】推荐阅读:
弘扬民族文化 传承中华美德活动方案07-31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城管精神10-21
弘扬中华美德传承文明家风演讲10-22
“传承中华美德,弘扬中国精神”演讲稿07-24
中华传统文化传承05-14
传承中华文化讲稿09-11
传承中华文化故事稿06-21
传承中华文化作文评语07-24
端午与中华文化传承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