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4-08-23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通用12篇)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1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到梭戛乡进行调研

2014年9月2日,以贵州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为组长,由省文化厅、省民委、省教育科学院、省委政研室有关领导组成的调研组,到六枝特区梭戛苗族彝族回族乡对民族民间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进行调研,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先参观了梭戛生态博省文化厅黎盛翔副厅长一行在博物馆参观

物馆,紧接着在乡政府召开了研讨大会,出席本次大会的有:省调研组、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市教育局、市文体广电局、市民委、市委政研室、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特区教育局、特区民宗局、梭戛乡政府、梭戛生态博物馆等

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大会

单位。六盘水市委宣传部杨宏远部长主持了本次大会。

研讨会上,各单位发言积极,争论激烈,对如何传承、发扬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民间文化发表各自见解,提出了很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首先,黎厅长在大会上提出了本次调研的目的,贵州省民

族民间文化特色鲜明,我们要摸清底数,加大力度进行保护和继承,要进一步创新和发扬;六盘水市文体广电局汇报了我市民族文化传研讨大会现场

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基本现状,提出了其发展的主要目标、思路理念及措施和做好我省民族文化传承创新及民族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梭戛生态博物馆汇报了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情况,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困难;特区教育局长邓仁委局长就我区民族文化进校园的有关工作进行了汇报,且分析了我区开展民族文化教育面临的困难;为了有利于这方面工作的开展,六盘水市教育局建议应在各地州市县教育局设立相关民族教育的科室,以更好地推动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发扬发展;由于受经济

省教育厅黎盛翔副厅长讲话话

发展的影响,面对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逐渐消亡的具有民族特色的少数民族习俗,六枝特区文体广电局伍德斌副局长感到痛心和可惜……

对于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问题,很多单位感到质疑,认为困难太大,许多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心理影响的民间习俗,不是一首歌、一个舞蹈进校园就能实现的,且目前虽有少数一些学校开展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但少数民族教师较少,很多地方也逐渐在汉化,要说传承与发展,实在难成气候。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发扬发展倍感堪忧。

听到了各单位的呼声,黎厅长肯定的这次大会的成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本次调研,这为下一步相关文件的出台更符合贵州的实际情况、更可行奠定了基础,我们要加大资源的挖掘和整理,要在发展中传承,在勇于创新中保护。(梭戛乡中心校:胡志仁)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2

一、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全面来临,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即便最偏远的农村也受到了现代经济大潮的冲击, 一大批民族民间舞蹈艺术家由乡村走向城市, 而传统的民族民间舞由此也受到了强势文化的冲击, 逐渐失去了其原有的特色与神髓。诚然, 固守传统文化不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 然而作为各民族先辈遗留下来的宝贵遗产,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甚至象征了一个民族的繁荣与兴盛。但时至今日, 我们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民族文化濒临失传甚至已经失传。如诞生于汉代的七盘舞, 以及曾经一度流行于东北农村的“四筒鼓”舞蹈, 云南德昂族绚丽优美的“水鼓舞”, 等等。由此, 我们也能够用两个词来概括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现状, 一是同化, 二是消亡。

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

1. 环境传承

文化形成的基底是氛围, 而氛围则是由在特定环境中某一具有突出技能的优秀人物构建, 如河北的武术之乡沧州以及杂技之乡吴桥。在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中, 环境传承是为第一要素, 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氛围中才能感受本民族文化的本质, 从而形成一种风气, 最终使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得以延续。其中, 环境传承又包括自然传承与群众传承两项内容。自然传承是指父子传承以及师徒传承, 是由特定环境 (家族) 所构成的特定的传承关系, 这取决于民族民间艺术家对自身掌握技能的认识程度, 如云南纳西族的东巴舞以及南涧省彝族的跳菜舞, 都是由于祖传传承才能延续至今。群众传承是当前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最常见以及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这种传承方式与社会上的多种因素融合, 笔者认为, 正是由于民间舞蹈艺术家的自然传承不利而导致或是迫使采取群众传承的方式, 而群众传承正是造成民族民间舞蹈只保留形式的主要因素。

2. 社会传承

当前, 我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政府部门对民间舞蹈文化的传承予以重视, 设立各种研究以及专门的传承机构, 并动员社会力量对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的形式进行保护与传承。如河北农村的秧歌舞, 东北的二人转, 以及2002年东巴研究所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文化学院共同开办的“纳西族语言文字学和东巴文化”本科班, 通过我国的教育系统以及发动民间群众的方式, 对民族民间舞蹈文化进行及时抢救、保护、以及传承发展, 为民族文化的延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

1. 在传承中流变

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 旅游事业的发展, 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势必将会受到两个方面的冲击:一是如何保持民族民间的舞蹈特色, 二是求新求变。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 事实上是为相同的概念。民族特色一目了然。除了传统的服装以及舞动中的神髓都是延续了传统的民族民间舞蹈之外, 其余都不可能复原最原始的舞蹈形式, 而所谓的求新求变, 只不过是能够彰显时代的特色罢了。如深圳的民俗文化村, 又如以一支“雀之灵”而享誉国内外的舞蹈艺术家杨丽萍。杨丽萍曾说:“跳舞就像种庄稼, 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过程“。而我们从杨丽萍的舞蹈中也能够看出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融合。传承是我们的责任, 而将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 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与创新。

2. 在保护中发展

保护是为更好的发展, 而保护的意义也不仅仅是只求形式, 而忽略民族民间舞蹈的内涵。虽说当今世界上许多学者对舞蹈的起源众说纷纭, 但笔者始终坚信“舞蹈是源自于远古人们的劳动”理论, 笔者相信, 每支民族民间舞蹈中的每个动作在创作之初都有其深刻的含义。当我们在保护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的同时, 创新是为延续, 发展是能够使其具有更加深刻的内涵, 创新与发展都是以领会为前提, 而不是毫无意义的增加动作, 只求以娱乐大众为目的。

3. 在趋同中求异

当前, 竞争存在于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之中, 随着异国文化的强势兴起, 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文化也应当在趋同中求异, 营造出独树一帜的“中国文化”。这体现在一个民族、一个政府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同时也体现在中华民族儿女的整体素质。要使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屹立于各民族舞蹈文化之上, 力争彰显我国民族民间舞蹈的个性, 突出自己求同存异的特色, 使文化也成为一种强势, 并且使这种强势永久的得以延续。

结语

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人, 站在新的起点, 我们应当反思。有人认为强调“原生态”、强调坚守传统是一种片面的认识, 认为“民间舞走得太远”的呼声过高, 乃至危言耸听。然而笔者认为, 传承与固守传统诚然是两种不同的概念, 一方面, 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确如我国的武术般正在逐渐失去神髓, 另一方面, 传承并非仅仅是强调原汁原味, 而更大的意义是为保留一种文化, 首先留其形式, 其次谋求发展, 而这, 也正是我们所要反思的内容。

参考文献

[1]龙亭衣.弘扬民族民间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浅谈回族舞蹈的历史渊源与发展[J].大陆桥视野, 2012, (18) :85.

[2]姜盼.淡民间舞蹈的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理论版, 2012, (5) :64.

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3

关键词: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传承 发展 高校教育

民族民间音乐是所有音乐艺术最重要最典型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所有音乐文化的基础。它不仅仅是承载了浓郁的民族气息,绽放着属于自己的精彩,而且还写照了各个民族的精神世界,更加可贵的每种不同类型的民间音乐所体现的内容涉及到的人们生活方面也是各不相同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民族民间音乐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有些文化甚至频临消失。在各种音乐文化形式多样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成为当务之急。

一、 民族民间文化所处的新时代社会背景以及影响

(一)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忽视传统的有意义的文化,将拥有深厚内涵的文化搁置在一旁。速食社会需要的不是千锤百炼的经典著作,而是适应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脚步的,能够为人们提供即时文化享受的“速食”产品。不能否认的是,如今的社会形势是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的产物。而即时享受、省时省力的便利生活方式成为当下人们的追求。

(二)影响

“速食”社会讲究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要有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是为了避免“物质生活领域的富翁是精神生活领域的贫者”的状况,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与“速食”社会下产生的现代音乐内容形式不相同,相应的服务对象也不相同。快速发展的社会下,并不代表我国各种形式的音乐文化是互不相容的。关键还在于它们能给听众带来什么影响或者熏陶,它们所蕴含的、要传达的、所表现的思想,只要带给人们有益的好影响,它就应该存在价值。快速的社会发展使得那些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缺失了部分现代人的审美观念。以我国的国粹——京剧艺术为例,这项传统的音乐文化虽深得老年人喜爱,但在青年人的观念里属于老土过时的范畴。传统京剧节奏缓慢,乐器单调,唱腔冗长,这在很大程度上不符合与现代人的文化“胃口”。不过,要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传统音乐文化,必须要做到吐故纳新。

二、 发展和传承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在面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时,不仅仅要为了传承精华而止步不前,还应不断地发展,吐故纳新,发扬光大。传承实际上就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过程;是一个开放的,全面的,借鉴和吸呐的过程,给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在相应的健康向上的音乐环境中,为广大的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富有时代性、民族性和创造性的好音乐,从而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文明。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流行音乐成为目前音乐市场的主宰力量,以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发展和传承处境甚忧。所以,如何才能更完好地传承我国的民族音乐成为我国音乐工作者的首要任务。

(一)跟随时代的脚步,吸收新的精粹。

漫漫历史长河中,民族民间音乐多以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的方式生存于民间。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新事物的不断运生,传统的音乐文化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随处可见的音乐播放器,随处播放的流行歌曲,这都给流行音乐提供了极大的发展平台。在这种强势的“压迫”下,民族民间音乐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协调发展,从而保持原有的特色,这样才能够体现出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保护”不等于原封不动、固步自封的保留。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是保护和传承原生态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最有效的办法。现代年轻人不喜欢甚至排斥民族音乐,是因为他们不了解民族音乐文化艺术。所以让他们直面民族音乐文化艺术,似乎是不太现实的。条条道路通罗马,换个角度我们可以发现,传统的音乐文化也可以具有非凡的影响力。在我国,20世纪有一个十分伟大的音乐家,也号称“西部歌王”,即洛宾,他在我国音乐界的影响十分巨大,主要在于其音乐形式引人注目。他所整理的民族民间音乐,由于在任何场合可以以任何方式都能展现,所以任何人都可以很快地接受他的音乐。

由此可见,发展和传承传统的音乐文化,就代表着我们要在多元文化并存的当下,要找到适合传统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新的生长点。杜绝排斥任何外来的、时代的、新的音乐文化元素,也不能采取固步自封的保护模式。我们也可以利用高新技术为民族民间民歌提供发展平台,为原始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输入新鲜的血液,选择适合的角度来适应现代人的审美观念。把民族性、专业性相对而言强的民族民间音乐放低文化门槛,先做到吸引群众来关注它、了解它,再以正确地思想观念来引导大众欣赏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选择适合的方式来迎合大众欣赏的标准。让更多的人来了解它并深入研究,从而更完好地去发展,去传承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文化。

(二)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有意识的传播

长期以来,我国的民族民间音乐传播方式的特点大都是无意识的,更多是民间各民族自娱自乐而衍生的音乐文化。随着社会不断的发展,这种传播方式从无意识开始向有意识的方向发展,目前,最主要的传播途径是以学校为传承和发展的阵地,教师通过传授知识的教学模式将我国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知识等传承给学生。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在引导下会逐渐去了解我国的传统音乐文化与知识,同时慢慢爱上它,最终也会提升他们对民族民间文化的自信心。总的来说,当前大部分学校的教学系统都比较完善,因此一旦吸收了民族与民间的音乐文化,其就能利用自身的规律进行一定的整理、归纳及重组,促使其更加体系化与系统化,最终就会成为相应的教材并以授课的模式得以体现。这样便为传承和发展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艺术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结语

不管是什么时代的音乐都离不开对音乐传统的继承和发展,任何一种优秀的传统音乐,只有不断地扬弃,取其精华,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让更多的人去了解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马琼.音乐教育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中国音乐,2007,(04).

[2]樊祖荫,谢嘉幸.中国(大陆)以音乐文化多样性为基础的音乐教育:发展现状及前景[J].中国音乐,2008,(02).

[3]蔡毅.论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J].艺术教育,2008,(07).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4

一方面我国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基础本身就比较薄弱,很多体育理论都不太成熟;另一方面传统体育文化理论在发展中会因为时代的改变,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革新而出现许多新的特征和要求,文化传播中也会出现新的意义和价值,传播的受众群体也在发生改变。基于上述原因,在全球化视野下,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需要重新构建与完善。首先,需要不断地挖掘并分析整理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使得传统体育文化中的本质内涵被充分地利用并体现出来,探索研究当前体育文化理论的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其次,需要利用到先进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技术,找出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体育文化相似或者相同的地方,使得传统体育文化的内涵更加凸显。比如打破原来的传统体育文化传承机制和传承方式,可以利用现代化技术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文化理论上的增殖和增值,对传统体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层整理,利用多媒体手段对传统体育文化相关理论进行归档便于研究,并且还要考虑到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人群对传统体育文化的需求,更深层次地构建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另外,我国也正处于向现代化转型的时期,所以通过构建新型的传统体育文化理论体系,可以使得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文化逐渐接轨,实现文化的增值。

2.2构建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体系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理念方面和西方现代化的体育文化价值有很大的差别。我国在体育价值精神上追求的是以人为本,有着丰富的人文价值和人道主义精神,但是西方在体育价值理念体现上更加注重竞争,通过竞争获得个人和团队在物质和精神上的提高。针对价值方面的不同,在西方体育文化价值入侵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吸收被同质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一方面要积极与世界现代体育文化进行沟通交流,比如发现两者的共同点,实现共性上的传承,相互吸收并丰富各自的体育文化价值体系。另一方面是要保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的独特性或者说个性,我国的传统体育文化在价值上有许多精髓部分,这些部分不但使得我国传统体育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与发展,而且还丰富了整个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比如依然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体育文化精神,传统体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在体育中获得快乐,使身心均得到健康的发展,达到与自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目的。

2.3将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世界现代化体育文化合理融合

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 篇5

结合笔者参与绿色文化营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考察的资料,以黔东南州为例,分析旅游开发与文化传承的有关问题,提出若干建议,提倡传承与开发过程中应重视以人为本.

作 者:阮洛瑶  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广东,广州,510000 刊 名:经济与社会发展 英文刊名: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年,卷(期): 2(6) 分类号:G03 关键词:旅游开发   民族文化   传承   以人为本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6

摘要: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传承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中一直备受喜欢,同时也是声乐学习的借鉴的内容之一,更具体传承民族民间声乐艺术的重要作用。本文对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进行分析,首先分析民族民间艺术声乐形式,再分析民族民间声乐艺术风格,最后分析其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关键词:民族民间;声乐艺术;借鉴与传承

一、民族民间艺术声乐形式

民族声乐宏观上可分为汉族声乐艺术和少数民族声乐艺术;按声乐体裁形式划分大致可分为民歌、曲艺、戏曲等。

(一)民歌

民歌是一个最接近人民现实生活的文艺,它和劳动者的关系最为紧密。它具有淳朴的语音、独特的品味与个性化的音乐气息,可以更真实、更灵活地体现出各个时期的生产、运动、生活与感情等方面的内容。我国疆域广阔,各民族汇聚一堂,为此民歌的类型与歌唱模式也是多样化的,可以说是奇光异彩,花样繁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更多的音乐人根据传统民歌进行创新,独创了具有跨越性含义与民族特色的新型音乐作品,例如新歌剧、秧歌剧等等。

(二)曲艺、说唱

曲艺也属于一个说唱艺术,它是我国独有的文艺。基本上是利用语言来进行论述,为此可以体现出明显的生活风格,长期以来也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说唱的类型丰富,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

(三)戏曲

戏曲是一个文艺技术比较广泛的戏曲艺术。它是在以前的戏剧类型“参军戏”、“跳戏”、“杂戏”等衍变过来的,随着国内戏曲类型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互相吸引、互相模仿,在歌唱技巧与表演方式上也慢慢形成了用嗓模式。形成了更多关于歌唱模式的理论资料,歌唱中关注以声递情,注重语言表达中的音量、语气、动作,以实现语言动人的目的。考虑到地域背景的不同,也体现出不一样 的艺术特征,北方响亮、豪爽,南方悠扬、润滑等。民族音乐延续了戏曲各种优美、通俗的风格,通俗在演唱、音量、语言、内涵、方法、声音的粉饰等层面进行了有效地完善。使民族声乐日臻完美。

二、民族民间声乐艺术风格(发声、语言、曲调等)

我国民族集中,地域广阔,不一样区域的生活环境形成了不一样的文化习俗、不一样的语言习惯、不一样的审美标准,以此也形成了不一样的音乐文艺,分别体现在发声风格、曲调风格、语言风格三方面。

(一)发声

“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演唱的重要原则。在悠悠岁月里,古人通过文字的发音特点,研究出了“吟唱”的艺术形式,之后在此基础上,戏曲界也研究了“依字调腔、腔依字走、字引腔行”等。这里的“腔”特指依据民族语言字音规律而发出的声调,是中华民族所特有的声音。

“字正腔圆”是传统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最高审美标准。“腔圆”是用“圆”的标准来规范“腔”的形态。这里提到的圆并非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圆润、圆满”等。通过传统的审美标准来分析,“字方腔平”内的腔代表着顺畅、滑润、体现感情的、有独特性的、优越的声音。它不仅仅可以体现粗声乐的形态,也能够体现出声乐的韵味。

(二)语言

不一样的民族有不一样的语音,这是声乐艺术形成不一样风格的重要原因。它会受到文字、语境、动作、词汇、音节及词义等方面的影响。为此,每个民族具有不一样的语言特点,以此形成了不一样的声乐风格特征。比如,汉族语言是汉藏文字体系,属于一个多类音调的单音节语言体系。单音节指的是一个文字一个音节,各个音节有三个内容可以组成,即声、味、调。此发音代表着汉族人民在发声的时候,舌头往前卷,舌位高,声道容积小且道短。

(三)曲调

民族音乐的曲调构成受到各民族的文化特征与审美标准的影响,而有不一样的变化。变奏属于我国民族声乐曲调内一个最典型的特征,它和西方声乐的变奏是完全不一样的,可以体现出独特的特性。通常是曲调添花变奏,在变奏阶段的构成不会改动,却是通过扩展或压制形成的节拍;另外一个变奏模式,是在变奏 的过程中添加新元素,这属于一个自由性的变奏;随着民族音乐的发展,也时常选择一个持续性的曲调应答模式来进行思索。它利用不一样的音区、音调、节拍等对置手段,将音乐推向高潮。

三、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借鉴与传承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我们可以借鉴我国民族声乐的演唱中的演唱技巧、语言、表演来教授学生,同时也是对我国民族声乐、民族文化的传承[1]。

(一)声乐技巧课

1、呼吸

“善吟者一定要先调气息”这对于歌唱者是非常关键的。稳定的呼吸是演唱的支持力与稳定基础[2]。为此,锻炼民族演唱模式也需要进行有效的呼吸锻炼,让呼吸对应的肌肉群得到有效地训练,实现“条件反射”的目的,这样在想唱或张口的一瞬间就可以调整气息,能够更灵活地进行控制。对于气息运用而言,“声”与“气”一定要调整平稳,如果两者不协调的话,都会影响演唱效果。唱高音气要向下拉,唱低音则气要略提;声音强气要治,要匀声音弱气要稳,要柔。不过在歌唱风格与感情不一样的歌曲的时候,其歌唱的速度不一样,那么运气的技巧也是不一样的,有柔有坚,有轻有种。民歌演绎的时候,其气息的调整与美声演唱方式是不一样的,一般在用气的时候,腰肌要往下往后,同时坐下的力量不要过大,内心要展开想象,这样气息的回转速度不会过快,气息往上往外运输的时候,要收口密集一些,就好比消防设备的水龙头一般,是身子大嘴巴小,这样歌唱出来的声音才会悦耳、轻柔[3]。

2、共鸣

(1)“口腔共鸣”,这是歌唱过程中最容易取得于产生的共鸣方法。“属于声音由咽喉里输出的首个共鸣腔体。”口腔共鸣需要得到“丹田”的支持,利用气息来带动声带,这样可以在咽喉里进行发音,之后通过声带来锻炼周围的肌肉、软骨及气息,以此可以实现声音的传递,经过喉咽部向前传送,在口腔的前上方产生的声音共鸣现象。

(2)“头腔共鸣”,这是声乐训练达到的最高目标之一。也有人称之为“鼻腔共鸣”[4]。在口腔共鸣的环境下,在歌唱者绝对放松的情况下,“声波也从上颌骨传到鼻部与鼻部上面的额窦中,然后在腔体内进行穿梭回荡,”以此可以形

成共鸣的效果。它能够让声音变得更有力,更顺畅,同时在音色方面也修饰得更圆满润滑。

(3)胸腔共鸣”,可以解决发低音时,压喉,使劲,胸紧等问题。也能够让高音形成根基,变得更松懈,没有发干、发哑、发紧的声音。它是“将口腔共鸣在上颌骨振动的反射位置调整到下颌骨上(胸前会出现塌陷的错觉),让声波在喉咙与组织器官里进行来回震荡,之后通过组织器官在胸腔里进行回转,以此可以形成共鸣。另外,在歌唱实践过程中,此三者是互相依赖,互相递进的,可以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而不一样的仅仅是声音的高低出现了差异[5]。

4、行腔

行腔是民族音乐最特殊的技能与文艺表达方式,它是将歌唱的规律特点与灵活功能有效地兼并起来,是人类日常生活的统一表达与全面展现,其关键性是能够将民族音乐的理论与实践内容进行全面地表达。在中国上千年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中。民族声乐慢慢体现出了“依字随腔”、“字方腔圆”的风格,“行腔”也是民族音乐最具有特殊文艺表达方式的展现。

5、走韵

民族声乐在演唱时,特别讲究唱歌的韵味,有人称之为唱歌的“味儿”。“韵味”,就是“语言的美(文体、词意、声韵、感情语气、语调)与旋律的美(唱腔、节奏、强弱、顿挫、断连、收放、吞吐、滑擞、吟揉,装饰、风格,其还涉及到吟和伴奏的互相陪衬,经过凝思,神和物的形象思考(也就是意境),与简练精密、淡而全的文艺方式有效地统一起来

(二)声乐语言课

“说唱艺术”也可以叫做曲艺演绎,它是通过民间口头语与演唱方式历经长时间的变化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文艺模式。根据调查发现,当前存活下来的国内民间民族曲艺的类型差不多达到四百多个。

曲艺说表技能。是通过说来进行评话与演唱间的鼓书、弹词最能够体现说表与赞扬的朗诵;无厘头、幽默也是以说、学为核心,均要依靠说的技巧来表达和宣扬,也就是艺术特效。

吐字:其发音属于曲艺的基础经,歌唱者一定要准确的吐字,也就是确保每个文字的发音准确,例如其发音部位(“嘴、齿、喉、舌”)与韵母发音口型(“开、齐、撮、合”),能够在此基础上进行训练,这样可以让气息更顺畅,按照文字情节的要求,来进行调整,从而实现轻重缓急的效果,特别是以字音悠远、沉重的,可以让听众们感受到咬字清晰、悦耳的基本需求。

传神:说表基本上是依靠歌唱者的神态与声量进行论述周围的环境,从而营造各类气氛,来凸显人物,临摹各类人物的语言与思维,为此一定要做到传神,这样才有感染力。

使噱:噱就是笑料。评弹的“放噱”、相声的“抖包袱”都是将作品中的可笑因素通过一定的铺垫和表演,然后充分展开,取得响堂的艺术效果。

变口:在进行人物形象塑造的过程中,可选择性地把某个人物的言语通过方言或通俗话语进行临摹与仿照,不但可以体现出此角色的籍贯,通俗也可以体现出人物的品味、气质与社会地位等。

音响:运用口技的技巧来模仿各种声音,以达到烘托气氛的艺术效果。评弹有“八技”之说,内容大体包括擂鼓、吹号、鸣锣、马蹄、马嘶、放炮、吼叫等。另有包括“爆头”之说。爆头即人物惊诧、愤怒、焦急时的各种吼声,北方评书称为“惊、炸”,演员须提高嗓音以表现人物惊诧高叫的语调。

贯口:也可叫做称“串口”、“快口”,通过有节奏感的言语来论述事情,这样可以贯穿流畅,一气顺完。歌唱者要提前背诵记忆,合理运用,这样可以起到感情渲染或者形成幽默感的作用。

批讲:涉及到对书中角色、事情的总结与评议,对书中所用的引文与历史中的典章体系等的诠释。有时候能够深入详解,有时候仅仅是一言片语,其目的是让听众可以更好地理解与吸收,分辨出是非美丑。批讲的内容可以详细也可以简略,只需要让听众对具体状况进行一个调整与转化。

三、声乐表演课

在民族音乐的歌唱中,歌唱者在演唱的时候要注意形神统一、心神兼容。戏曲是我国最具有特色的文艺表演,它注重的视觉与听觉的统一,可以载歌载舞地进行,戏曲的表演也是一步步来,一个招式、一个语言、一个眼神、一个面部表情都能够更好地宣扬或表达一个感情。演员的肢体语言训练都十分严格,也是非常成熟的。就戏曲而言,肢体语言直观作用于观众,是具有决定意义的。

动作语言对于民族音乐来说也是非常关键的,不过这通常被人们所忽略。大

部分音乐学者都认为,规范地使用动作语可以让歌唱形式变得更深刻,尤其是在新歌剧的表演中,可以在大部分音乐家身上总结出来。新歌剧的实际演唱与戏曲演唱技术结合起来、互相影响、互相完善,以此而形成一个新的艺术造诣,这样才可以和思想、角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达到统一表演的形式。

参考文献

[1] 杨琳.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融入音乐文化[J].音乐时空.2014(18)[2] 崔丹.当代民族声乐艺术发展的思考和建议[J].作家.2014(16)[3] 张方.论青歌赛“三分法”之局限性——以《玛依拉变奏曲》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4(08)

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7

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民族音乐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据统计, 至今已经收集到的民歌大约有30万首左右。民族音乐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占据着及其重要的角色, 也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二、民族音乐的理解

民族音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而存在。民族音乐随民族存在而产生, 不仅因为生活手段和风土、自然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受到民族政治、历史背景的影响而变化。各民族因为自己的信仰、生活习惯、习俗, 特别是语言相同的社会团体, 在特定的区域都会形成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民族文化。因此,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自己特定的民族特征。

三、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中国的文字有5000多年历史, 但是音乐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更远久的时间。骨笛是目前我国所掌握的最早音乐文化文物, 距今已有7000到8000年的历史。传统民族音乐文化包括曲艺音乐、民间歌曲、舞蹈音乐、戏曲音乐等。据统计:民间歌曲歌种有千种, 民间舞蹈音乐有1500个品种, 戏曲音乐有200多个剧种, 曲艺音乐有300多个曲种, 五彩斑斓的传统音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笔宝贵财富, 正因为中国传统民间音乐种类及形式的多样性, 使其成为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传统音乐文化财富。

荀子曾说:“乐者, 圣人之所乐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 其移风易俗。故先王导之以礼乐而民和睦。”西汉的教育家、思想家董仲舒也曾指出:“乐者, 所以变民风、化民俗也。其变民也易, 其化人也著, 故声发于和而本于情, 接于肌肤, 臧于骨髓。”即通过“声和”“心和”, 达到“政和”“人和”。对中国人来说, 音乐是发自内心的, 是人的精神表现, 于任何人的灵魂来说都是深受影响的。

四、简述马关县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与现状

马关县民族音乐历史久远, 素有传统。在云南省以及州县的不少志书典籍中俱有记载。清代乾隆年间的史官倪蜕在《滇小记芦笙》中写道:“宋乾德 (964—968) 中, 牂牁入贡召见。询问地理风俗, 令作本国舞蹈, 一人吹瓢笙, 名曰水曲, 即芦笙也。”马关旧时即为牂牁郡进桑县, 文中提到的芦笙舞, 现在的苗族仍然在跳。清乾隆版的《开化府志》载侬人“婚姻以歌唱私合, 始通父母议财。”此俗在马关的壮族侬人中十分普遍。

马关县的民族音乐文化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得以继承和发展。每逢赶街或节庆, 县域内的各族同胞对唱山歌, 演奏古乐乃是延续几十年的一道景观。文山州的音乐工作者收集了不少珍贵的民间音乐资料。并在此基础上创作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音乐作品。如20世纪80年代在省内颇有影响的苗族歌曲《花山谣》, 此歌采用马关的苗族民歌元素创作, 曾获《歌唱美丽的云南》全国征歌创作奖。流传到大洋彼岸的美国、圭亚纳等国家。马关的傣族音乐和西双版纳、德宏的傣族音乐完全不同, 风格独特, 被称为“奇特的山傣音乐”。

五、在继承的基础上对民族音乐文化进行创新

民间的传统文化是古老的, 但在先进的科学世界面前它又是脆弱的。在日益发达的现代文明的影响下, 传统文化各自为政往往无法抗衡强势的现代传播媒介冲击。不少传统习俗、传世艺术便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悄悄退出历史舞台。因此, 民族音乐文化应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尤其是在当今全球化文化语境下, 健康的文化生态应是“多元的、富于建设性的、生生不息的”。只有传统文明与当代背景有机融合, 植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 以我为主, 为我所用, 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民族音乐文化才能成为一种为人们所共享的音乐文化, 进而获得人们的认同, 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

时代的发展与变化牵动着广大观众在音乐审美观念上的更新。他们要求民族民间音乐上升到新的高度.这就是民族民间音乐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的结合。作曲家们力图在程式上标新立异, 在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现代风格的作品来。

六、结束语

民族音乐学是一门民族学和音乐学相结合的学科 , 也正如梅里亚姆所强调的“民族音乐学通常是由音乐和民族学这两个不同的部分组成 , 可以认为它的主要任务并不是强调任何一方 , 而是采用双方都考虑进去这种特征性的方法 , 使其融为一体。”所以 , 要用文化的视角、人类学的方法来研究民族音乐学, 用文化视野、全球视野进行民族音乐学的研究, 民族音乐学有其特殊的研究方法 , 这些认识都是正确的 , 也正是由于民族音乐学有这样的特殊的方法 , 才定义了它的研究领域和对象 , 即适合用这些方法去研究的对象和领域。所以 ,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不是无限宽泛的 , 而是可以且有必要划定的。

摘要:音乐是各民族综合的产物, 它来源于民族。所以, 音乐的发展和产生就是一个民族生活方式、经济形态、和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 也是传统文化和文化交流的必然因素, 可以体现各个民族的精神价值和内涵。所以, 民族音乐的形成有特定的民族特征, 而民族音乐恰恰是表现其民族特征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要素。

关键词:民族音乐,民族文化,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曦帆.音乐行为中的民俗文化——从音乐人类学看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音乐探索.2012 (02) .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8

关键词:高校音乐教学;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策略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民族音乐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开始受到广泛关注。高校是我国文化传播和传承的重要基地,但是从目前的高校音乐教学现状来看,音乐教学内容与民族音乐文化相关的内容较少,高校音乐教学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作用难以得到有效的发挥,需要高校结合音乐教学特色,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的融合,进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 高校音乐教学现状及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中的问题

目前高校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效果不尽理想,是因为受诸多因素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高校方面

音乐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积极的作用,有助于陶冶情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非常有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倡导高等教育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目前大部分高校只是将其作为一个口号,并没有提起对音乐教学的重视,缺乏实践,因而更谈不上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对于高校来说,只有真正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加大力度推广和宣传民族音乐文化,才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学习和传承中来。

1.2 学生方面

当代大学生思想和思维都比较开放,热衷于现代流行文化,其中流行音乐就深受大学生群体的喜爱和追求,再加上音乐本就具备多样性和丰富性,使得枯燥乏味的民族音乐不能受到关注,甚至逐渐淡出大学生群体。在参与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甚至对民族音乐产生厌倦和抵触的情绪。学生缺乏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自然也就不能积极地去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1.3 教师方面

民族音乐文化在高校范围内的传承难以取得实效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高校缺乏高素质的、专业的民族音乐文化师资队伍。受社会发展形势的影响,新一代的音乐教师在西方音乐模式的影响下,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时尚和创新,缺乏民族音乐文化方面的专业知识。甚至部分音乐教师为了迎合学生的口味,有意缩减甚至删除了民族音乐方面的内容,导致学生缺少了解民族音乐文化的机会,也就不能积极地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2 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联系

高校作为音乐文化传授的重要基地,在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具有密切的联系。首先,高校音乐教学是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和依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全球文化也开始朝着大融合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环境下我国必须加大对特色文化的传承力度才能彰显我国民族文化的个性。因此,高校要充分借助音乐教学这一途径来加强对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这是因为通过音乐教学的方式能够将民族音乐文化更加全面、立体的展示出来,通过大学生这一年轻的群体来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其次,高校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重要机构,在培养专业的民族音乐人才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高校本身也承担着民族文化传承的责任,通过加强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讲解和传授,将当代大学生培养成民族音乐文化传承的主力军,进而将民族音乐文化发扬光大。

3 在高校音乐教学中传承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策略

3.1 优化高校音乐教学课程设置

要想充分发挥高校音乐教学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作用,高校首先要提高对音乐教学的重视,优化音乐课程设置,这也是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校越来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中音乐课程在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因此高校要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具体需求以及民族文化发展和传承的具体要求,对音乐课程设置进行适当的调整,提高音乐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适当增加民族音乐文化课程的课时数量和教学内容,强化大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的理解和掌握,认识到民族音乐文化在我国整体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地位,进而积极地参与到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当中去,同时也使得高校音乐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得以提升。

3.2 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不是固守传统的模式,而是在保留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进行改革创新,以使民族音乐文化更好地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形势,更容易被大众接受和传承。因此,高校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中要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精心挑选有效的民族音乐作品来为学生讲解和传授,帮助学生领悟民族音乐文化的精髓所在,进而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文化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针对目前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传承有效性难以提升的现状,需要高校加强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吸引一批高素质的、掌握民族音乐专业知识的人才担任音乐教师,进而为音乐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同时,一支高素质的音乐师资队伍能够将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进行有效的结合,既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民族音乐文化基础知识,又能够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提升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进而实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

4 总结

综上,高校音乐教学作为民族音乐文化传承和重要依托和途径,必须引起高校的重视。高校要充分认识到目前音乐教学中面临的一系列问题,进而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不断优化音乐教学课程设置,加强音乐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民族音乐文化传承观念,进而提高音乐教学质量,使民族音乐文化得到很好的传承。

参考文献:

[1]赵静.浅论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J].音乐时空,2014,21.

[2]周丽娟.刍议我国高校音乐教学中民族音乐文化的继承与发展[J].黄河之声,2015,03.

[3]石黎明.高校音乐教学与民族音乐文化传承问题探讨[J].黄河之声,2015,04.

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9

2008年4月1日上午,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 2008年理事会暨丽江文化研讨会在丽江国际文化交流中心隆重开幕。240多位来自全国各地的学者、专家及省市相关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由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和仕勇主持。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会长杨国清在开幕式上致辞。

这次会议主要提出了如何传承和发展丽江纳西文化、彝文化、摩梭文化,推动纳藏文化之间的交流以及如何促进两地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鼓励并动员各位专家学者为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团结做出自己的努力。

我们常常说,文化是一个地方社会发展的基石,如果没有这层基石,高楼大厦建得再高也终有倒塌的一天。因此,丽江要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旅游文化,必定要重视纳西文化、东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针对传承纳西文化、东巴文化这一主题,本刊特别邀请到几位嘉宾,谈谈自己看法并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杨焕典 广西师范学院 教授

我从51年出去求学至工作一直到81年,整整30年的时间里我很少回来丽江,我身边基本上没有人讲纳西话。如何能够将母语表达的流利程度保持与刚离开时差不多的状态,我认为一是和年龄有关,如果你14岁之后离开故乡,你的第一语言基本已经固定;第二是因为纳西人对家乡的依恋与其对母语的感情。

关于传承并推广纳西语对丽江民族文化保护的重要作用,恩格斯说“语言帮助人类从动物界分划出来成为社会的人”,所以,首先语言对人类的贡献,它应该记头功。我们今天仍在受语言的惠,如果没有语言,今天的一切进步都是不可能的。一旦我们失去了语言,这个社会就会崩溃,语言是一切文化的物质承担者。文化作为软件,也需要借助有语言的支撑来传承和表达,所以语言的价值是非常之高。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由于纳西族的语言受汉语及英语的影响颇深,现在的年轻人或者小孩子都不会说纳西话,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因为大家对语言的理解进入了一个误区。任何语言都是很宝贵的财富,他们并不知道。各种语言根本没有等级、先进或落后之分,它们都是高度发达且与其它语言呈互借的关系,他们若认识到这一点,纳西语才能传承下去。

民族文化对一个地方发展,有两个方面的重要因素,一个是硬件,一个是软件。文化本身对社会来说是一种软件,文化也是一种社会传承与推动的生产力。一个人有了文化,他就会逐渐脱离原始的生活状态,从而进入一个比较现代化的层次。但我们对文化的了解就像小学生,了解还非常少,对文化的研究永远是无止境的,我们不能等到一种文化消亡了还不认识它。我们得益于文化,因此有责任将民族文化保存下来。

对于丽江创建旅游文化名市,我觉得第一条就要抓交通,能方便各地游客出入丽江;二是持续丽江模式,一方面保护,一方面发展,要注重古城及各自然风景区的保护,以保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得荣?泽仁邓珠 中国档案会会员 甘孜州档案局研究馆员 教授

去年在丽江召开的川、滇、藏民族文化研讨会,让我一开始就感觉到了自己的家乡,认为我虽然在丽江,但并没有离开家乡。他们在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心理素质及文学艺术及地域和社会经济方面有着许多的共同性,主要表现在丽江的建筑、部分语言和佛寺及非常丰富的纳西族文化这几方面。我觉得这两个民族在文化上没有太多区别,纳西族与藏族属于一种同源分流的关系。

现在成立的丽江文化研究会与纳西文化研究会将是一个很好的组织平台,对今后发掘纳西族古老的东巴文化有很好的帮助。

杨尚孔 国际纳西学会 副会长

现在我们都说文化是软实力,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它的价值之高,特别是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之后,不管是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发展都需要文化的支撑,所以21世纪的发展主题实际上就是文化的发展。

虽然离开丽江56年,但我仍然保持了一个纳西人对自己母族的认可和自觉,坚持说纳西语。我真正开始关注纳西文化是在退休之后,作为纳西族的一员,我对本民族的关注比较少,所以这10多年来,我对纳西族文化的关注实际是接受了民族文化的再教育。

纳西文化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不仅国内文化界高度关注,也受到了国际社会的认可和重视。所以我觉得纳西文化研究对丽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有不可磨灭的贡献。我也尽自己的能力推动纳西文化在汉地的传播,并与其它民族之间做广泛的交流。

我认为,我们过去在民族识别过程当中有一些失误,民族文化不应该以地域来划分,而应该以民族族系、族源的角度来进行研究,这也可以大大促进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和发展。

作为纳西学会会长,我主要是组织纳西族与其它民族之间的交流。我们现在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是语言的消失,语言的消失意味着民族的消亡,所以我极力主张纳西族的年轻人不要忘记母语纳西语,要将这种语言传承下去,如果不以母语来了解自己民族的历史也就不会领悟到它的精髓。所以,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会在母语传承方面多做些工作。

喻遂生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 所长 教授

我是汉族,但我研究纳西文化、东巴文化。我学的是汉语言专业,现在主要研究甲骨文和象形文。研究文字的起源单靠甲骨文是不行的,而东巴文形态比较原始,虽然绝对年代不是很久,但是形貌比较原始,可以作为研究甲骨文或者普通文字学的参考,且东巴文最可贵的地方在于它还活着,还有很多人在用。

一个民族的语言和文字是它的根,它的灵魂,如果没有自己的语言或文字,那么这个民族基本就混同于其它的民族了。生物多样性重要,语言和文字的多样性也很重要,而且对其它民族的文化也有相应的推动,所以说,不同民族的语言和文字保留下来是很有必要的。

东巴文化的基础是语言文字,但我们现在还没有一本自己的纳西语词典,反而是美国学者孙陶茂编了一本纳汉英词典,中国人自己却还没编出来,这让我们很惭愧。我们要突破这个薄弱环节,我们有必要将前辈整理的字典资料编印、公布出来,让后学有所继承。

木桢 云南省民族委员会 副主任

对于云南来说,是民族文化的腹肌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认识民族文化对于一个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文化发展的本身是顺应整个社会发展的。现代社会就是经济文化化、文化经济化的时代。当物质生产提高到一定的水平以后,物质产品中的文化含量越来越高,只有文化含量高的物质产品才有市场与持续发展的潜力。从这个意义上说,实际上是社会现代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也伴随其发展。

其次,文化又是一种民族自豪感与民族凝聚力的内涵所在。从国家角度来说,在综合国力提高的过程当中,我们国家作为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国家,各民族都把自己的文化作为一种动力来提高民族的矢志和民族凝聚力,促使国家软实力的提高,这个也是文化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云南世居少数民族是全国最多的,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当中,因为所处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差别较大,他们在与自然相处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而多元化的民族文化也是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活力与动力,发展民族文化对于落实十七大提出来的促进民族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中华民族文化的软实力是非常有好处的。

以纳西族文化为主体的丽江文化,这几年在贯彻国家和省委省政府有关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促进工业性文化的改革发展方面做了很多的工作,特别是在促进文化旅游方面。丽江发展旅游文化,首先要坚持按照中央关于文化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政策;第二要充分挖掘与发展传统文化,优秀的传统文化具有积极的意义;第三能够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物质生活的丰富,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追求的品位与档次越来越高,作为文化,如何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文化需求,这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对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也有好处;第四,在发展民族文化过程当中,也要注意外来文化的冲击。民族文化要适应这种冲击,要善于吸纳外来文化相对进步的方面,摒弃自己文化陈旧或者没有时代感的方面。宣科先生讲,文化重点在“化”,也就是不断地进化。文化本身没有不变的,主要是如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如何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保持自己的个性。其实纳西文化也是不断地发展和吸纳外来文化的过程当中保持了自己个性的文化。

杨国清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 会长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一年来的主要成绩:丽江文化研究会和纳西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丽江市委市政府的一个重要决策,主要考虑到除了从党委和政府的角度发挥文化的作用,同时考虑到怎样发挥整个社会和民间的力量来推动文化的发展和建设,尤其文化对丽江来说,这个关系更重要,作用更大些。

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成立至今一年多时间里,整个工作的开展还比较顺利,并且取得了很明显的成效。今年市委的二届四次会议,在市委工作报告里面,研究会的成绩得到了充分的肯定。

首先,我们认真贯彻落实了党的十七大精神及文化历史的战略,所以文化研究会专门地组织了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专门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丽江文化的繁荣。同时我们也到一区四县,与各方面的文化人一起,与他们开展十七大精神的讨论。

第二,结合丽江市的实际情况,推动丽江文化的建设和繁荣,深入到一区四县,与各级政府部门、文化保护单位、基层文化单位进行专门的文化调研。主要围绕丽江古城的保护、东巴文化的保护及生态环境的保护这三个主题,就如何搞好各区县文化的发展繁荣提出了我们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古城和东巴文化的保护这两方面,丽江文化研究会、纳西文化研究会是直接参与到其中,也给市委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市委对此非常满意。

第三,文化研究会组织了民间广大的文化爱好者,充分发挥了他们传承和发展丽江文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推出了一系列针对丽江文化各方面研究的成果,并借助《丽江文化》杂志这个载体来进行展示。这次文化研讨会也是一次为了展示丽江文化研究的成果而举行的重要活动。

此次会议收到的论文很多,一共有160多篇。主要以丽江文化发展、繁荣为主题,涉及到丽江文化建设发展及丽江各个世居民族文化的方方面面,从学科角度、文化内容、深度或者广度来说,成效不错。

丽江文化研究会同时与省内外关心重视丽江文化的文化人,或者说专家学者,加强了广泛的联系,我们觉得丽江文化的研究与发展,应该站在更高的起点上或者在更宽阔的背景下,这对丽江文化研究的突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与北京,重庆,大理,迪庆各方面的研究会都会互通文化信息、交流情况,他们对丽江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也提出了很好的意见与建议,同时也提交了很多不错的论文。

丽江文化研究会为了搞好丽江的文化保护、复原以及创新发展,也到国内外、省内外进行考察学习,吸收其它地方的保护、发展的经验。特别去年,我们就开始加强了与四川文化研究会的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10

摘要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保护;弘扬;传承;

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二、理性看待中国传统文化

冯友兰曾说:“中国人最关切的是中国文化和文明的继续和统一。”我们的智慧或可超然于文化之外,而我们的最终命运又必然统摄于文化之中。因此,理性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人的不贰选择。

三、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

1保护传统文化必须有选择性

精华与糟粕并存,保护传统文化的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扬弃,是一个取其精华、弃其槽柏的过程.

2保护传统文化的关键是文化创新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发展的空间被压缩了.这其中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传统文化本身应对不灵活、缺乏创新能力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3保护传统文化离不开政府的大力扶植

政府要极引导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制度相适应,加大财政投入,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人和民团体。加强立法,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复兴。

四、大力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保护中国传统文化,重构中国传统文化,最终目的就是要使中国传统文化深入民心,并且走出国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最重要的两个途径是:学校教育和媒介传播。

1学校教育活动。

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个由来已久的话题,也是国家常抓不懈的一项工作。这是向中国知识阶层传播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而知识阶层是发展文化的生力军,是普及文化的传播者。这门课程应重在介绍中国传统思想、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观、传统风俗习惯、传统文学艺术等,让学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中国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产生历史认同感和归属感;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发展的联系而产生自信心;吸收中国传统思想而提高道德修养,学习中国传统文学艺术而获得美的教育。

2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

利用现代传播媒介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普适性宣传,将传统文化融入文学艺术、影视戏剧中,渗透在网络、文化交流、旅游观光中,面向社会大众,重新唤起社会大众了解传统历史和文化的热情。通过这些媒介宣传,使中国传统文化民间化、大众化、全球化。

五、结束语

只有不断提高自己国家的文化价值核心,克服发展中的阻力,加深对于西方文化的了解,才能促进文化间的有效的交流,保证中国文化价值的传承。

参考文献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11

关键词:保护:发展:以舞传情:传承:粗犷豪迈

对丁苗族人民来说,木鼓舞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化石,更是整个苗族赞扬的载体。但南丁受历史的影响,有些村寨基本已经失传,现在仅存反排木鼓舞和施洞、革东木鼓舞两大种类,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是反排木鼓舞。在为数不多的各村寨当中,仍保持以反排木鼓舞为主要文化特征的苗族文化牛态圈。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命脉。因此,我们在保护的同时,实际上是在保护和维系我们民族文化的内涵底蕴和精神家同。它一旦消失或灭亡,就不可能可以再进行恢复或再牛。建立其保护意识,发展其内涵,传承其文化。

l 反排木鼓舞所面临的危机

1.1 作为祭祀性舞蹈的影响

反排木鼓舞是一个祭祀性的舞蹈,与祭鼓节相牛相伴。尽管这样,它曾近被视为“四旧”而禁止表演,另外许多老艺人已作古,现在掌握完整的鼓点和跳法的人数有限,原牛态的鼓点及跳法技艺已处边缘化。越来越少的人可以了解反排木鼓舞的深层宗教文化及、精神境界。

1.2 外来文化的影响

由丁现代交通、通讯、媒体的发展和影视宣传的普及,苗寨青年都因各种原因常年在外,也就只有长期居住在苗寨的老一辈保留着原始习俗文化。全部的希望只能寄托在苗族青年的身上,但并不能保证他们都对其文化有充分的探究兴趣。原有的民族文化开始丧失和异化,在主观上逐渐失去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和自卑意识,因而传承民族文化遗产从心理和行为上处丁被动状态,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濒临灭绝。

1.3 经济压力的影响

过去作为稻耕生产自给自足的族人,进入现代社会后,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迫使许多苗寨青年为了牛存而外出务工,带着以反排木鼓舞到全国各地演出,为追求舞台艺术效果,增加经济收入,把具有原始苗族特色的反排木鼓舞改造得面日全非,使那些充满民族气息的木鼓舞文化都加以改动、简化。导致最后的结果就是大众会都把这些舞蹈归结于再普通不过的娱乐性舞蹈。

2 保护其艺术内涵

自古以来,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世代相袭。反排木鼓舞以鼓导舞,鼓点就是舞之音乐,鼓于就是舞蹈之核心,舞随鼓点变化。在舞蹈的时候,头,于、脚开合度大,整个舞蹈动作约模仿虫、乌、鱼、兽、禽的动作,变化时动作粗犷豪迈、灵巧活泼。

2.1 融合血缘,凝聚氏族精神

从苗族古歌《跋山涉水》和《祭鼓词》中可知,木鼓对丁苗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器,而是“祖灵栖身之所”、一个血缘家庭的纽带与象征。因此,苗族人民借祭来强化血缘、家族观念,维护氏族团结、凝聚氏族精神,增强氏族的力量。

2.2 承载历史,熏陶后代

反排木鼓舞主要有五个章节,每一段都表现不同的情感,分别是苗族祖先从东方迁徙来时昼夜兼程,披荆斩棘,打猎御敌,开垦田土,共同祭祖先的情景。木鼓舞在展现苗族历史牛活的同时,熏陶后人记住祖先苦难的经历,激发民族团结、奋进的精神。

2.3 以舞传情,传扬民族文化

解放以前,反排木鼓舞只在苗族重大节庆、祭祀活动时跳。它的独特艺术魅力,不仅被誉为“东方迪斯科”,而且还受到许多国家邀请出访演出。以舞传情、以舞会友,它变成了人们进行社交的基本“于段”。造就了全民皆舞的社会文化环境。木鼓舞走出乡村,走进城市,其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3 发展其价值

每逢丑年,十二年一次的祭鼓节到来,反排木鼓舞便要大跳一次。舞蹈发展采用递进方式,逐步把情节推向高潮,每个情节层次分明,过渡自然。反排木鼓舞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主要表现在音乐的创作上,有其系统和规律性。在动作编导上,把各种动物活动的姿态和人类牛产、生活以及祭鼓的姿势融为一体,牛动形象,舞蹈动作快慢相间、轻重缓急、弱强得当。舞蹈由木鼓伴奏,鼓于采用不同的演奏于法,敲击木鼓形成典雅优美的旋律,明快的节奏。反排木鼓舞启、承、转、合结构完整,舞蹈动作简练,组合丰富,风格热烈豪迈,表现先民的牛活场面和地理环境,叙述先民的由来。反映出苗家儿女不畏艰险,创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及剽悍的性格,体现了苗族鲜明的文化特色。

4 传承反排木鼓舞的传统与现代

4.1 传统的传承

反排木鼓舞的传统传承是通过民族风俗传承的祭祀式传承。反排木鼓舞非祭祖灵不跳,闲时明令禁止,这就限制了它的传承范围。传统木鼓舞的庄严化,神秘化和高难度的技巧,使它在祭祖时必不可少。因此,在祭鼓节仪式才能见到木鼓舞,人们通过眼见耳听,用心领悟并模仿、学习和继承木鼓舞,成为其文化传承的最主要方式。

4.2 现代的传承途径

由于社会的发展,年轻人的大量外流,老艺人的相继去世,反排木鼓舞在反排村遭遇传承的瓶颈,引起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寻找现代传承的方法成为当务之急,主要用不同种类的途径去实现传承,让每个人都可以了解到这种凝聚力极强的民族文化。

(1)表演传承。反排木鼓舞在今天能走出大山受到大众的喜欢,与其本身的艺术文化魅力是分不开的。在多次的民间舞蹈演出之中,都取得不错的评价及影响。甚至还得到了出国演出的机会。反排木鼓舞的舞台化,表演化是其现代传承的一个大趋势。在大众传媒高速发展的今天,反排木鼓舞以电视、网络和光盘的形式展示其舞蹈。

(2)旅游业传承。近年来,旅游业发展前景可观,业内人上称:反排木鼓舞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并没有走向消亡,而是焕发出新的牛命力,真正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以旅游业带动反排木鼓舞的发展,以反排木鼓舞的活力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

(3)群众活动传承。反排木鼓舞活动场地没有严格要求,时间不限制,活动对象有男、女、老、幼,器材简单木鼓,随着木鼓舞章节、鼓点的节律一起舞蹈。这种运动强度和运动适中,并且以根据白身情况而调控,又极具趣味性。不仅可以得到良好的健身,而且使其成为男女老少乐丁从事的活动方式,从而起到“娱人并自娱”的效果。

5 结语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篇12

一、民族音乐启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感知

民族音乐是我国劳动人民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共同创造的音乐文化, 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感情表达, 通过此种方式表达出自己的心声和愿望, 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乡土气息, 由于贴近劳动人民的生活, 所以为他们所接受和喜爱。中华民族音乐作为民族精神的支撑, 激励着国人在民族文化的指引下坚强前行, 已成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瑰宝。在音乐教育中, 向中小学生讲解和传授民族音乐的过程实质就是对民族文化进行宣扬的过程, 也是让小学生对它认知的过程。例如, 现在我们在音乐课中, 安排有“民族文化”主题, 向学生介绍中国各地的民歌, 为学生了解中华民族的音乐文化提供了平台。为了提高学生学习民歌的兴趣和效率, 学唱前可以让学生了解这首歌的社会背景、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及相关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如唱《茉莉花》时, 我就先向学生介绍其委婉中带着刚劲、细腻中含着激情、飘动中蕴含坚定, 似乎向世人诉说:《茉莉花》的故乡———古老的中国正在阔步向前, 让学生在歌唱时更能体会此民歌的独特魅力。我国幅员辽阔, 每个地域都有各自独特的绚丽文化, 通过不同的民族音乐让学生感受各个地域丰富多彩的文化。

此外, 我国民族音乐中还包括一些传统的民族乐器, 如琵琶、唢呐、笛子、胡琴、笙等, 小学音乐课中, 加强对这些我国民族声乐知识的讲解和演奏, 对于学生对我国民族文化的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民族音乐培育学生的民族精神

在我们的民族音乐中, 蕴藏着民族气魄、民族气概、民族感情等, 它凝结了各族人民的智慧。民族音乐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于中小学生有着一系列积极意义, 它促使中小学生在坚韧顽强、自信向上的民族精神的指引下燃起爱国情怀, 在青少年时期增强自身的民族意识。

当前在小学音乐教育中, 教师应将民族音乐和民族精神结合起来, 让学生在学习中感知民族精神的魅力, 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如在演唱《黄河大合唱》时, 可以通过讲解、观看视频等方式, 让学生如临其境般感受到船夫们与大风大浪搏斗的激烈场面, 感受到我国人民艰苦顽强的精神;在演奏《狼牙山五壮士》时, 先通过电影片段给学生还原一个当时的情景, 让学生在演奏时, 用自己的真情去演绎出五壮士英勇善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节, 从内心深处表达对先烈们的敬意。总之, 在民族音乐的学习中, 要让学生从内心觉得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让学生从这其中深刻体会到一种无法抗拒的中华民族精神;理解歌曲中所包含的中国华夏儿女的民族感情, 让学生自己去认识作品的内涵;在音乐作品的学习中, 让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 学习我国中华儿女视死如归、前赴后继、英勇顽强、为国捐躯的英雄气概。将音乐作品与培育学生民族精神紧密联系在一起, 增强学生向先人学习的动力, 使之怀有拼搏向上、不怕困难、热爱祖国的坚定信念, 让他们具有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

三、民族音乐树立学生积极的人生观

当前随着科技的进步, 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显得更加频繁, 在教育学生汲取他国优秀文化元素的时候, 也会被一些不良因素干扰, 让他们无法分辨“好”与“坏”, 不能积极有效地对待周围的事物, 缺乏正确的人生观。我国民族音乐以其丰富的内涵被认为可以“正身行”。因为高尚优美的音乐蕴含着一定的高尚情操和情怀, 它独特的声情并茂艺术形式对于塑造小学生的灵魂具有很重要的作用, 能够对学生的精神起着激励、升华的作用, 对学生的心灵起到净化的作用。它不仅能够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 还能够让他们具有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此外还能够提高他们对“美”与“丑”、“真”与“假”、“善”与“恶”的分辨能力,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此外, 高尚的音乐对于培养学生高尚的思想品德、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陶冶高尚的情感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例如:在教学生《我的祖国》这首歌曲时, 通过独唱、混声合唱、男生合唱、女声合唱等多种演唱方式, 去表达出气势磅礴、展现出我们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精神, 流露出爱国主义的光辉形象, 给人一种向往真善美、战胜苦难的信心和力量。让民族音乐以其超强的正能量去感染学生, 让他们产生一种正义的、高尚的、积极向上的情感, 充满了对人生美好的向往, 对生活和整个世界充满了挚爱, 增强自己为之不懈奋斗的力量。

四、结语

如今, 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已经明确指出, 小学生需要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音乐, 这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传承和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近年来, 各大高校和美体已开始重视这一问题, 众多社会学者也呼吁社会要给民族音乐更大的支持和发展。但是普通基础音乐教育才是民族音乐发展的基石, 所以, 发展民族音乐, 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 应从小学基础音乐教育做起。

摘要:民族音乐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也是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在小学中开展民族音乐教学, 这对于传播民族精神、弘扬名族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音乐,民族文化,民族音乐

参考文献

[1]罗仕艺, 沈秋鸿, 刘念.小学音乐教学是本土音乐教育的关键——以重庆接龙打击乐为例[J].电影评介, 2010, (04) .

上一篇:初中物理“电与热”教学反思下一篇:市场营销学生求职面试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