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精选12篇)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1
摘要:本文以民间美术为主,围绕民间美术在当今时代的传承与发展展开研究。首先,针对当前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其次,对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进行了论述。最后,详细介绍了民间美术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民间美术,现状,传承
中国美术种类繁多,有宫廷绘画、学院派美术、文人绘画以及民间美术之分。民间美术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美术门类来源于民间,由民间艺人创作完成,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民俗活动具有紧密的联系,它以丰富人们的日常生活、美化周边环境为目的,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我国民间庆寿、迎神、生子、赛会、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的泥塑、龙舟、神像、扎纸、春联、花灯、剪纸、年画以及人们传统服饰上的绣花、装饰等都属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民间美术是我国悠久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良好传承和延续,它不仅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且内涵丰富、历史悠久。作为我国各民族传统美术的重要组成因素,民间美术更是作为一切美术形式的重要源泉而存在的。我国民族美术在创作、造型方式以及文化内涵方面的独特性,为众多艺术创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艺术创作素材和经验,对我国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民间美术在我国未来的发展壮大,也有利于我国艺术、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
由于我国民间美术属于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过去的发展中得到了多方的重视,在传承与发展两方面的情况也较稳定。但随着近年来时代的不断变换,以及受外来文化冲击的影响,使得我国民间美术的外部发展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再加上民间美术自身在传承、发展方式等方面的局限性,使得我国民间美术在近年来逐渐呈现出了衰退的发展态势。同时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商品化、 工业化方面的发展,使得在民间广泛流传的美术品在制作和生产上逐渐由手工家庭作坊式生产向批量化、大众化、标准化的现代工业方向转变,这就使民间美术原有的魅力、价值以及乡土文化意味逐渐被消除殆尽。并且,在现代传媒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世界文化、社会、经济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不断加快,民间传统美术的生存、生长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民间传统年画、佛像、皮影戏等艺术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影响下其原有的生存环境被破坏,照片、彩印等现代印刷品逐渐替代了原有的窗花、剪纸,在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我国许多的民间美术艺术品被破坏,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窘境。此外,学校作为对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长期受到我国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下, 大多数学校都普遍存在重视知识教育,忽视文化教育的情况,对传统文化在学校教育中的渗透存在一定的认识误区,这使得学生自小学到大学阶段都难以接触到有关我国民间美术的内容,更不用说将学生变为民间美术的传承者了。我国民间美术在当前所面临的这些种种境遇,都深刻说明了在社会主义经济、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任务逐渐艰巨化,作为青年一代的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担负起保护这项传统艺术得以良好发展的重任。
二、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加强对现存美术形式的收集和保护
为促进我国民间美术在当今社会得以良好的传承下去,首先我们必须做好对现存民间美术形式的收集和保护工作。通过借助于录像、 摄影、录音、文字等现代记录方式,将如今依然流存于民间的美术形式以资料的形式收集上来,并通过数据库、档案的建立以及存录来对其进行保存。在对每一种民间美术形式进行收集时,我们应按照其制作工艺、传播区域、构成材料特点以及与其相关的气候、地理、习俗、地区等对其进行分类调查,并在收集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每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建立完备的视频、语音、文字资料库,保障其未来的良好传承与发展。当前我国正在开展以省为单位的针对民间美术的普查工作,在壁画、唐卡、泥塑以及剪纸、 年画等方面的收集和保护工作均进展良好。
(二)促进民间美术向商品化转变
以往民间美术品都是由民间艺人为追求娱乐、追求美等为目的而通过自己手工制作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艺术品逐渐走向了市场化发展的道路,转而以商品的形式通过现代技术的批量化生产面向社会市场进行销售。作为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品以商品的形式进入到市场当中是民间美术在当今社会环境下的一种必然发展趋势,是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一种表现。民间美术在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目标,拉动当地旅游、促进市场发展的同时,也以一种大众商品化的形式被人们所关注和了解,通过人们对这些美术品的购买能够将这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艺术文化、技艺在世界各地进行传播。当前,我国一些地方在发展乡土美术纪念品特色化旅游上具有一定的成效,特色民间美术品已经逐渐成为代表一个地方的标志,如说到刺绣就会想起苏州、说到年画就又会马上联想到武强等。促进民间美术向商品化转变,不将其局限于内部行业之间的传播方式,能够最大程度上促进民间美术文化、 技艺的传播,使其在具有一定欣赏价值的同时也具备一定的社会功能。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策略
(一)促进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
学校是传播知识、教授技能、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能够为各种文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和保障。为有效改变目前我国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促进民间美术在未来的良好发展,必须加强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的结合,促进民间美术在学校教育中的融合。特别要注重在当地人群当中对本地民间美术文化、技艺的传播,在当地小学、中学教学体系当中,增加关于当地民间美术的乡土教育,让学生在了解当地民间美术文化特色并引以为豪的基础上,自觉成为当地民间美术的传播者。与此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引入关于民间美术的教育也有助于学生对我国悠久民间美术文化的理解,能够帮助学生真正地领会民间美术文化传统的精神内涵。同时,将民间美术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通过专业美术教师、民间美术家对学生进行有关民间美术技艺、知识的传授,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民间美术在青年一代中的延续和传承,进而促使民间美术在传承的过程中实现创新化发展,促进民间美术形式内容的丰富。
(二)加强民间美术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现代艺术与民间美术虽然在表现形式、制作方式、制作材料等方面存在许多的不同之处, 但是在简洁、单纯的表现手法以及对情感的表达方面却又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就为现代艺术与民间美术的融合提供了一定的条件和可能。就当前一些在国际上被认可的设计佳作来讲,在风格和特点上大多都是立足于本土,通过对本民族传统美术形式的发展和创新而设计出来的。就拿2008年我国北京奥运会会徽来讲, 其设计主要由上下两部分构成,上面是借用了我国传统印章与椭圆形相近的刻划着运动员向着胜利奔跑的图案,与中国文字中的“京”“文” 十分相似,其寓意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下面是由毛笔书写的“Beijing2008”以及标准的奥运五环标志,将我国传统文化与世界奥运精神进行了完美结合,同时也具体标明了奥运开始的时间以及地点,总体来讲其全面地体现了北京奥运会会徽“舞动的北京”这一主题。同时,北京奥运会福娃的设计灵感与我国的民间美术也具有很大的联系。如贝贝的设计来源于中国年画中的传统鱼纹图案,寓意年年有余;晶晶的设计来源于我国的国宝大熊猫以及青花瓷上的花样纹理,寓意欢乐;欢欢的设计来源于我国敦煌壁画中火纹图案,寓意激情;迎迎来源于我国的珍稀动物藏羚羊,寓意健康;妮妮则来源于北京传统沙燕风筝的设计。无论是奥运会会徽还是福娃都对世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奥运会的举办向世人展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伟大和优秀。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2
张 弘
(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第三中学)
摘 要:古老的大地湾文化给人类带来了丰厚的文化遗产和精神食粮,是我国艺术的瑰宝,同时,也给当地民间艺术的开发和艺术教育产生了有利影响。借助大地湾文化彩陶艺术,对学生进行泥塑制作的学习与探究,对传承和保护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一定的价值和推广意义。
关键词:大地湾文化;泥塑制作;民间艺术;素质教育
白银市地处甘肃省中西部,处于大地湾文化遗址中心。大地湾丰厚的彩陶艺术文化深深地陶冶着这里的一代代人民,同时也孕育了一代代技艺精湛的泥塑艺人,形成了具有本土特色的泥塑艺术文化。大地湾泥塑艺术经过几千年的风雨和发展,形成独具特色的古朴风格。笔者认为对民间艺术的传承,首要的是要发展农村美术教育,加强学生对民间艺术的继承,扩大民间艺术的传授面,把民间教育渗透到农村中小学音、体、美教育中去,在美术课中开设泥塑、彩塑和民间剪纸、民间建筑艺术等课程;音乐课开设花儿小调、秧歌等其他民歌;体育课开设民族舞蹈、跳秧歌等。对学生进行全面性教育,使民间艺术得到全面的继承和发展,打破以前对民间艺术只局限于近亲传授和师徒传授的狭隘的传承方式,因为这种传承方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和形势发展的需要,放弃传统性的传承方式,用现代教育方式对民间泥塑等进行继承发展,使之传播范围更广、影响更大。
对民间泥塑进行挖掘、发现、整理和抢救。为了收集民间泥塑的教学资料,更好地把民间泥塑引进课堂,笔者进行了一系列的民间艺术品的收集,去过许多地方进行考察,农村集市上泥塑艺术品样式极多,并且古朴、大方、美观。这些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传统泥塑制作。把收集来的作品陈放在学校的陈列室里,便于学生参观、学习和临摹,既借以营造一种学习气氛,又使学生理解泥塑作品的内涵所在,了解先辈们怎样通过一件件陶艺作品表达他们美好愿望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把民间泥塑引入课堂教学中有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1)农村绝大多数学生家庭经济比较困难,根本无法购买美术用品中的水粉、水彩颜料及所需的纸张等。而民间泥塑所需材料简单、经费较少,这恰好符合了农村学生的经济条件。(2)民间泥塑来源于民间,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农村学生有较好的.基础,有的学生从小得到长辈的传授,学校开展这类课程教学,使他们有大显身手的机会,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上泥塑教学可分以下几步教学:(1)让学生通过走访民间艺人,了解泥塑最基本的制作方法,使之胸有泥塑、情有泥塑。(2)让学生带一团泥和一块小木板。从简单到复杂,首先教他们一些简单的物象造型,如,小鸡、小鸟、小花瓣等。学生只要动手,就能制作出漂亮的泥塑作品,并且效果良好,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为下一步的教学奠定了基础。(3)让学生塑造一些稍微复杂的物象并作一些花样装饰,使泥塑作品变得更美观。(4)首先让学生把心中的“作品”画在纸上,然后选出他们最心仪的“物象”,把学生分成小组,并利用牙签和刻刀等辅助工具进行合作制作,逐步训练学生的泥塑造型。为了让学生有交流的机会,把学生的一些优秀作品放在展示台上让其他学生参观、相互学习。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技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使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思想和经验。通过泥塑的学习,学生更加热爱他们身边的艺术,也使他们产生了对剪纸、蜡染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产生了对民间艺术的责任感。
为了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导向作用,各地相应建立了民间博物馆,因为博物馆是一部最生动的教科书,特别对于本来条件差和缺少参观机会的农村学生来说,更显的非常重要。通渭县建立了博物馆、秦安县专门建立了大地湾遗址博物馆。这些博物馆陈列了出土的彩陶和民间的泥塑、刺绣、服饰、民间绘画及剪纸等许多民间艺术精品。地方性博物馆是民间美术教育的宝库,为民间美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也促进了地方美术教育的发展。
积极开展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的泥塑艺术大赛,横向交流,同时聘用民间艺人传授技艺,借以扩大辐射面,使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受到民间艺术的熏陶。在笔者辅导学生参加全国性美术比赛中,共有20人多次获得金、银、铜奖,有12幅学生作品编辑出版,鸡川中学被中国教育学会授予“艺术教育特色单位”荣誉称号。这些荣誉的获得,让学生体会到自身价值,更激发了他们对美术的兴趣,使整个校园形成了浓厚的气氛,并带动了周边学校,促成了一股学生学习民间文化的热潮,壮大了学习队伍。这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广大少年儿童泥塑爱好者不断进取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同样也是民间艺术的传承者。只有把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同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的教育结合起来,让年青一代对民间文化有深刻认识,树立他们对民间文化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才能更好地开拓民间文化的精髓,也只有在他们身上,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充分的体现。另外,我们一直贯彻的素质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文学科的教育。《甘肃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第三十条关于“中小学应当将民族民间文化作为素质教育的内容”的决定,给民间文化艺术的保护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据。
正在大力开发的大地湾文化遗址,“繁衍生息”的泥塑文化就是一部活生生的教科书。只有将民间文化同中小学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才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素质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发展,民间文化才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也只有这样,民间文化才能永放异彩。
参考文献: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3
关键词: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71-02
贵州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有49个民族成份,少数民族成份个数仅次于云南,居全国第二位。世居少数民族有土家族、苗族、布依族、侗族、彝族、仡佬族、水族、回族、白族、瑶族、壮族、毛南族、蒙古族、仫佬族、羌族、满族、畲族等16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7.9%。,苗族、布依族、土家族、侗族、彝族常住人口数量排前5位,其中苗族397万人、布依族251万人、土家族144万人、侗族143万人、彝族83万人。多样化的少数民族特色文化为民间美术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土壤,以及源源不断的精神给养,使得贵州的民族美术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在中国多民族文化中具有鲜明的辨识度,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至今的历史原因
(一)在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功能性。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主要包括银饰、刺绣、蜡染、戏曲面具、陶瓷、漆器等美术工艺。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在人民的生活中有着重要的实用功能、祭祀功能和审美功能,在少数民族生产和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这也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能够绵延至今的重要原因。
(二)封闭的环境使其原生态保存完好。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强烈的辨识度和完整性与贵州的环境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贵州为山地,贵州少数民族人民大多生活在环境恶劣的崇山峻岭之中,地理环境险要,交通阻塞,信息滞后,很多少数民族聚集地区都属于国家级贫困县。因此,贵州少数民族历来一直过着远离现代社会的农耕生活,这种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变化缓慢,与外界的接触和碰撞少,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一直服务于贵州少数民族自身,并不迎合现代社会,也不是现代社会的产物,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得以传承的丰厚土壤。
因此,重要的社会功能性使得贵州民族民间美术有了生机勃勃的发展空间,封闭的环境使得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保存了完好的原汁原味。
二、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特点
(一)山地文化是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根源。
贵州民族民间美术的魂来源于贵州的山地文化,各少数民族人民世代在此劳作耕植,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于大山,来自于生活,贵州少数民族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崇拜在各种美术载体中得以淋漓尽致的体现。
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策略简析 篇4
关键词: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策略
目前在我国,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现在还无法对许多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的民间美术做出更详尽的了解和评估,对它们的普查工作势在必行。普查时要做好资料档案的保存,对普查对象的设档要规范有序、记录完整,使它们成为文献编纂和科学研究最直接有效的依据。除文字记录和实物收集外,应尽量使用录像、计算机储存等先进手段。
一、提高民间美术的保护的意识
经验告诉我们,对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要上升到立法的高度,并尽一切可能给予能工巧匠者一定的生活保障和创作激励,尽一切可能去完善传承性使之后继有人。我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办法》,其中对各级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领导在对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工作方面提出了严格要求,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和法规,大力强调各级政府的投入与扶持,同时通过多种形式和多种渠道唤起全社会对民间美术保护开发的重视,由有关领导部门明确这一工作的归属,分阶段地提出具体措施和目标,逐步予以实施。可仿照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保护,分级分批地确定和落实。
二、强化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
民间工艺品在自然经济时代流传范围非常有限,不过这种天然性质的封闭也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它的地域特色。对这些工艺品我们已经有了比较完备的检测手段和方法,它们的造型、色彩、用料、做工以及属于哪个地区或哪个民族,我们基本上可以做出正确的界定。但交通和信息传播方式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流通领域的扩容使许多民间美术的地域特色日益减退,特别是当它们作为商品出现在市场的时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地域特色的减退不但不利于民间美术的持续发展,同时也给地域经济的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的精华以及它“本土化”的特征,它对世界各国的文化影响力非常巨大,它的真正价值已然超出作品本身,因为它们代表着文化精华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必须做好对它的保护、发掘、开发和培植工作,使其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靓丽品牌。
三、将民间美术纳入学校教育
从目前我国的教育体制与教学结构来看,虽然中国新兴的美术教育已有八十多年历史,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完美教育体系和教学结构依然没有完全形成。我们对民族美术传统和规律的认识许多时候还非常肤浅,有些地方甚至停留在最初级阶段,这其中的原因固然有很多,但也从一个侧面说明我们对民间美术的重视度远远不够。中国文化的旗手鲁迅先生早在几十年前就曾一再提醒国人要重视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中国的民间美术。每一个中国人都有责任有义务在现代社会生活中,让传统民间美术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发扬光大,绽放出最美的中国风之花。如何保护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如何引导它渡过危机,走出低谷,成为我国民间美术工作者一项艰巨的工作。民间美术若要不断延伸和发展,一是要改变原有的传播方式,变个人和家庭的传承方式为面向所有人的社会遗产。中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张道一探讨民间美术时说:“对于一个伟大的民族来说,传统文化的厚积是好事而不是坏事,应该继续发展,使其延续下去。最低限度是保住传统文化的“火种”,不至于熄灭和中断。因为在传统文化中保存着高贵的精神品质和优秀基因,一旦发挥出来,将会形成无穷的力量,其意义是深远的、无可估量的。”
目前,我国一些地区已经把民间艺术引进中小学的教材之中,这对于培养民族精神保住民族根本至关重要也非常必要。同时我们主张这种教育是全方位的、立体的,各大学、中学、小学及各种院校都应该设立民间艺术技艺课程,只有这种全员参与,才能真正起到对中国民间艺术的保护作用并促其健康发展。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条件多建一些民间美术品收藏陈列室、民间艺术工作室、中国民间美术校园工作坊等,让地方民间美术与学校教育共同发挥作用。
四、促进民间美术品市场的发展
如何有效地保护传统工艺并使其不断创新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深刻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同时我们也要清楚地认识到,创新并不是让民间美术面目全非,而是在保持其面貌特征和原有内涵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新的元素,作出一些创新的尝试,使其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质量决定着未来,民间美术品市场必须要完善品牌建设,多出精品,多出佳作,多造精华。这点上可以借鉴日本对待传统手工艺的方法。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经济得到发展,但现代生活方式对日本的传统文化也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的许多传统工艺品在这种冲击下出现了粗制滥造等各种不良倾向,但他们能够及时察觉到这种危害并迅速做出了调整与改进。他们认识到什么才是工业文明的最好补充,于是他们提出了传统文化进入现代生活的“造乡运动”,提出“在生长的地方寻求文化的根源”。以自己特有的民间文化吸引外乡人,开展了“一乡一品”的活动,一个地方发展一种精品。建立具有民俗特点的民艺馆、民艺村落,集工艺制作、表演、收集、陈列、研究、培训、销售于一体,以传统民间文化吸引大批游客,把民间艺术转化为文化产业。
五、总结
地方民间工艺美术的传承与创新 篇5
但20世纪的中国开始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社会转型,土生土长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如何传承、保护和发展民间工艺美术成为我们应该思索和考虑的问题。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6
【关键词】现代设计 ; 民间美术 ; 传承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7-0165-02
中国民间美术是华夏五千年璀璨文化中一朵耀眼的奇葩,是民族、民间文化的载体。它广泛融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节日习俗、人生礼仪和信仰禁忌的社会生活之中,是人类劳动生活最质朴的艺术思想和艺术语言的体现,同时为其他艺术门类的发展提供充足的养分。
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发展,不同民族文化的介入引起设计领域设计思维的冲突和碰撞,设计风格亦多元化发展。同时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以及在其影响下的设计作品也吸引着越来越多人的好奇、欣喜并为之惊叹的目光。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弘扬优秀的文化精神,将中国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来,为设计提供更丰富的语言和表现形式,对于民间美术也是一种传承与发展。要将民间美术同现代艺术设计结合起来,必须对传统民间美术有一个重新认识。
一、中国民间美术的概念与特征
人们习惯于把表现各种文化的造型艺术称为“民间美术”或“民间艺术”,其实民间美术是一个复杂的概念,也是一个多义的概念。从字面上看,“民间”二字具有平民、乡土和通俗的意思,在历史上有别于宫廷和士大夫美术,在现代,则不同于专业美术工作者的创作。民间美术是在劳动创造中的生活文化,它与人们的生产、生活、风俗习惯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百姓的心灵息息相通,是劳动人们的智慧和思想艺术语言的结晶体,是具有可观赏性和实用性的艺术形式。
造型和色彩是民间美术中最富有美学价值的一部分,造型常用比喻、谐音等修辞手段寓意着美好,表达着吉祥,并约定俗成的含义。如以金鱼满缸表达金玉满堂,用松树仙鹤形容长寿,以牡丹象征富贵,喜鹊登梅表示喜上眉梢等等。造型风格简单淳朴,不求精细复杂,以主观情感为出发点,用夸张变形手法突出形态特征,如民间的狮子造型就有“十斤獅子九斤头,还有一斤在后头(尾巴)”的说法,为突出气势着重头、尾的表现,省略了身段部分;色彩以主观和象征性表现为主,常使用色相强对比,以形成绚丽、丰富的视觉效果。
二、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
(一)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传承
民间美术和艺术设计均起源于民间劳作,而艺术设计是更注重于经济价值和实用性,二者同样以满足生活的需求为其本性存在和繁衍于人民的生活之中。这种渊源关系,可以上溯到遥远的原始年代。作为半坡文化的代表之人面鱼纹盆,以及仰韶文化时期出土的大量陶器常有鱼网纹、鱼纹、野兽弓箭等图案,显然是长期捕捞、围猎狩猎活动的真实写照,整个构图活泼生动,线条洗练,具有较高的艺术鉴赏价值。
中国民间美术在它产生、发展、流传过程中,历经沧桑,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发展与审美观念。现代艺术设计工作者从具有浓郁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民间美术汲取营养、寻找灵感,在设计中充分借鉴和传承民间美术神韵,广泛应用于民俗信仰用品、衣饰穿戴、建筑陈设、生活器皿、商业促销及环境装饰等设计领域。比如中国银行的标志设计,把中国的“中”字和传统的圆形方孔币作为金钱象征结合起来,十分巧妙。靳埭强设计公司的标志与中国联通的标志都吸取和运用了中国古代盘长(中国结的前身)图形的造型为设计源点,展现了家族兴旺、子孙延续世代相传的美好祈愿。这些设计将传统图形及其元素赋予了现代的新意,简洁的语言中蕴涵的深意,了解中国民族文化的人都可以轻松解读。
(二)现代设计对于中国民间美术的发展
民间美术民间艺术里潜藏着巨大的文化和视觉价值,其质朴纯真的风格与现代艺术提出的艺术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异曲同工,相同的审美性是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源泉。如何将现代艺术设计与中国民间美术更好的融合与创新,在现代艺术中介入传统审美精神,融汇古今中西合璧是现代设计师们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设计师不能完全照搬民间美术素材,而是从现代设计的角度进行借鉴与创新,将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意蕴、审美方式等综合运用到设计中,达到与传统“神似”的目的,为中国现代设计赋予崭新的内涵。既保留民间传统美术神韵、民族性和原始性,也绝不拒绝科技时代的新技术新材料,更不片面盲目追求现代时尚之美,二者相得益彰合理借鉴,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继承和发展。
三、结语
民间美术作为民族文化重要的表达形式和符号象征,是一种不断传承演进的文化形态,凝聚着民族情感的力量,对现代的设计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作为现代设计师我们要积极承担中国民间美术保护、传承和发展的责任,寻找我们民族传统文化中独有艺术特色和气质神韵,汲取民间美术中的精华,将民间美术与当代设计联系起来,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和国际的审美规则,再进行发展和创新,才能在多元化的世界艺术中引领国际潮流,直至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孙建君,《中国民间美术教程》,天津美术出版社。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7
民间美术随着时代的变化, 是劳动者智慧的结晶, 反映了劳动者朴素的生活思想和愿望,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离不开继承, 继承是发展的前提。现代民间美术被现代化的发展吞噬和同化, 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特性。因此, 更应该采取措施对传统文化进行有效的保护, 让民间艺术从生活中来再到生活中去, 和生活完美的结合。民间艺术是人类一笔丰厚的文化财富, 民间美术更是生活的艺术, 我们应该重视对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重视对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延续。
二、民间美术传承现状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冲击, 民间美术的发展受到了限制, 种类和内涵都逐渐减少和遗失。民间美术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是美术艺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民间美术的流失不仅是文化的流失也是艺术的重创。民众对民间美术的观念不够重视也是民间美术未能很好继承的一个重要原因, 民间美术的保护和发展任重而道远。
1. 民间美术面临的尴尬境地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民间美术在经济和现代化飞速发展和巨大的冲击下, 处于尴尬的境地。传统文化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和继承, 人们的观念中也忽视了民间美术, 这些对于民间美术在现代社会的发展都不利。
2. 民族传统民间美术逐渐消失
民间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得不到重视, 逐渐的被社会忽视和同化, 加之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 民间艺术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 很多民间艺术已经流失。很多民间艺术的继承者也无法将艺术更好的传承下去, 民间美术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
三、民间美术的发展保护原因
民间美术传承几千年发展到今天, 不仅浓缩了民族文化的精髓, 也是一笔丰富的宝藏。现代社会发展迅速, 更加需要传统文化的沉淀与丰富, 传统文化是民族的根源所在。
1. 国家日益重视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
传统民间美术传承的不仅是一种艺术, 更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文化精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的发展, 我国更加注重对传统的保护, 对传统精神和艺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各国都得到了保护, 颁布了一系列法令和措施, 致力于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两者互相促进。
2. 民间美术与现代化互补存在
民间美术与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对立的, 而是相辅相成的, 民间艺术以一种精神上的作用推动生产的发展, 经济的发展又提升人们对文化的重视。民间美术在现代化
四、民间美术的发展、保护对策
针对当前民间美术出现的问题, 我们应该反省民间艺术发展的现状, 将民间美术的继承和时代相结合进行发展和保护。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 增加对民间美术的重视, 加大资金和宣传力度, 让民间艺术在时代的发展中继续发扬光大。
1.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保护措施
首先国家应该合理的安排民间美术发展和保护的资金, 资金是最基础的条件。民间艺术是精神艺术, 不可以当做商品来交换和变卖, 国家应该有效的防治有关民间艺术营销等手段, 做好民间艺术的保护工作, 真正维护起民间美术工作者的利益, 这样才能保证民间美术更好的传承和保护。另一方面, 也应该采取有效科学的措施, 如成立保护协会或开设博物馆等。真正将民间美术重视起来, 并且让更多的人加入保护工作中来。
2. 发展民间美术教育, 优化传承方式
教育是民间美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教育的本质就是继承和发展, 只有让民间美术在教育中不断的延续下去, 民间美术才真正的有生命力。让人民了解民间美术的知识, 了解民间美术的形式和历史, 采取有效的方式, 借用现代化的宣传和教育手段, 如多媒体、电视、网络等。在美术学科中加入对民间美术的介绍和学习, 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民间美术。教育不仅可以创新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 在继承中更好的发展, 同时还可以壮大发展队伍, 让民间美术不断的发展和延续下去。
3. 探索原始艺术根源, 深化文化内涵
文化的根源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也是根本, 同时也是我们了解的民间美术的出发点。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 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是古代劳动者的生产和生活实践基础上的艺术。美术艺术不仅保留着先民的劳动结果, 同时也体现出他们的思想意识和审美观念。劳动者在民间美术的发展和传承中体验生活的艺术带给他们的愉悦和满足感, 民间美术的继承应该从根源着手, 保留原有民间美术中情感的质朴和真挚, 为民间美术注入时代的生命力, 促进民间美术的传统和现代的结合, 推动民间美术更好的发展。
4. 结合现代艺术形式, 丰富表现手段
民间美术要想更好的延续和发展就要与时代相结合, 创新民间艺术原有的艺术内容和形式, 创新使文化发展的不竭源泉。传统的民间美术代表着古代的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思想, 在科技化、信息化的今天, 人们的思想和生活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将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形式和完善内容, 才能更好的适应时代的变化和发展, 这样不仅能丰富传统民间美术的艺术形式, 还能促进民间美术的发展和延续。
五、结语
民间美术是美术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也凝聚了民族精神和人民智慧。民间美术的继承保护和发展, 是对劳动者智慧的继承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 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在经济和物质迅速发展的今天, 我们应该重视民间艺术一类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保护, 用现代人的思维和方法将宝贵的文化财产延续下去。让传统与现代更好的结合, 让民间艺术在继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继承。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美术[J].美术研究, 2003 (03) .
[2]方湘侠.民间美术[M].湖北美术出版社, 1999 (03) .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8
一、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现状
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主要包括苗绣、刺绣、蜡染、 苗族银饰、蓝印花布、剪纸、滩头年画、凤凰纸扎、苗画、 土家织锦、苗族服饰、祭祀绘画等等。这些多姿多彩的民间美术反映了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悠久深厚的历史内涵,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经济价值。
为了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当地政府和各部门已经采取了多种措施。在国家层面,为了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湘西地区已经有二十多位民间艺术家被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这是对湘西民间艺术形式的肯定,也是一种通过荣誉和物质的形式对传承民间艺术的奖励。在地方政府层面, 湘西州政府和文化部门定期开展各类民间艺术活动以及凤凰旅游节来推广和传播湘西民间艺术。本土高校吉首大学美术学院利用地域优势也开设了湘西民间美术相关课程并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等等。
然而,尽管政府和其他部门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事业上做出了很大努力,我们不得不面临的现实是湘西民间美术日益变得式微,很多美术形式甚至已经到了濒临灭绝,后继无人的境地。这是由于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首先随着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人们的审美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喜欢民间美术的大众数量逐步减少, 这也直接导致了从事民间美术事业的艺人的减少。其次, 民间美术本质上要扎根本土文化,而湘西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大量青年不得不外出打工,这客观上导致了民间美术继承人才的缺失和断层。另外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对艺术研究机构尤其是高校的课程设置、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大多遵循西方式美术教育形式,忽视了对民间美术资源的挖掘、开发、利用、传承和保护,使得民间美术研究和高级创作实践人才匮乏。在这种情况下,湖南地方高校在培养民间美术人才,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形式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二、湖南地方高校在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中的优势
总体上来看,湘西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调,而笔者认为,本土高校美术学院是湘西民间美术传承的重要机构,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具体来看,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湖南地方高校集中了大量美术师资人才,能够有效开展科研和教学实践。高校是人才的聚集地,据笔者了解,尽管湘西民间美术开始变得式微,但是仍然有很多教师在湘西民间美术理论和创作方面具有深厚的学养和功底。由于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很多美术学院的教师或直接从事这方面的研究,或者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自身的创作实践中。因此,作为湘西民间美术人才储备库,尤其是理论人才储备库,湖南地方高校完全有能力,也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和传承这一艺术形式。
第二,高校的非功利环境有利于传承湘西民间美术。 众所周知,民间美术的根基在于民间艺人,其主要的生存环境则是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然而,如上文我们提到的,由于现代工业文明和西方生活方式的冲击,当今湘西地区的青年大多离开这片经济较为落后的地方而奔赴南方打工,湘西民间美术的传承已经在现实的经济冲击和生活压力下变成了无足轻重的东西。这样一来,既然湘西民间美术创作和研究总体上难以带来经济上的功利目的,而高校机构作为知识、文化生产和传播的中心在很大程度上能以非功利的目的去研究、传播、保护湘西民间美术。
第三,高校展开湘西民间美术教学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广泛传播和推广。艺术需要推广才有持久的生命力。目前的情况是,湘西民间美术囿于其偏僻的地理环境和地方经济条件无法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推广。而在高校开展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学生毕业后将会遍布全国各地,能够有效推广和传播这一艺术形式,将湘西民间美术精华带到祖国各个角落甚至全世界,这是湘西民间艺人个体传播和推广所无法比拟的优势。
由此可见,湖南地方高校能够在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中扮演重要角色。当前有条件的高校应该改变固化的以西方美术教学模式、内容和方法为中心的思维, 将湘西民间美术直接或者间接融入日常教学中,这既有利于这种艺术形式的传承,也能让当代美术散发出更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
三、湘西民间美术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式
(一)激发学生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自主意识
与教授其他美术形式如油画、水彩画、素描课程不同的是,湘西民间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向学生传达一种迫切的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责任感。如果说一般美术门类课程主要注重创作技法,那么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应该首先让学生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价值、意义、文化审美内涵,尤其是其巨大艺术魅力和价值与其日益濒临边缘化甚至消失的现状,让学生在自主意识上认清身上肩负的使命和责任。作为年轻一代,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美术专业的学生完全有责任和义务为保护传统美术做出应有的贡献。一直以来,很多人甚至包括不少美术专业人士以及学生对民间美术抱有一种狭隘的看法, 认为民间美术代表的是粗糙、俗气、缺乏深度,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民间美术的动人,主要来自它的审美品格: 以特有的形式所体现的人格特征,即审美形式的劳动人民的人格特征——质朴、天真、活力。[2]因此,教师在开设有关课程前和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讲授、民间美术作品展示、理论阐述等形式向学生阐明民间美术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地位,以及湘西民间美术辉煌灿烂的历史和现状,逐步激发学生内心的保护愿望。
(二)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美术课程教学中
湘西民间美术的教学形式可以多种多种,其中一种有效的方式是将湘西民间美术中特有的、突出的元素融入到各门课程当中。湘西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各类作品色彩独特,造型别致,主题鲜明,图案奇特,这些鲜明的元素都可以创造性地运用到当代美术作品中,使得这类作品既保留原有的核心形式,又增添活泼性和陌生审美感,为艺术创新吹入一股清风。事实上,将传统的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现代艺术创作中成功的例子比比皆是, 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奥运标志中国传统印章形式的运用,奥运火炬设计灵感来自“渊源共生,和谐共融” 的“祥云”图案,奥运“福娃”设计中融入的中国传统壁画、 风筝、彩陶等文化艺术元素。[3]由此可见,民间美术不仅不是当代艺术作品的累赘,反而是为其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具体的美术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进行剥离。例如,在工艺美术设计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湘西刺绣中独特的图案,如石榴、苗王印、 蝴蝶花、星宿花等融入到作品中,在中国山水画教学中也可以将刺绣和印染的独特色彩融入其中,让学生有意识地运用这些元素进行创作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笔者在中国重彩山水画教学中,通过对湘西民间美术中突出的色彩设置、空间布局和表现手法的抽离有机地融入到创作中,并让学生体会到这种结合的创造性意义, 进而鼓励他们尝试用这种手法创造出更多具有活力的作品。
(三)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进行传承
如果说将湘西民间美术元素融入到各个美术课程中只是传承湘西美术的辅助形式,那么开设湘西民间美术课程则是最佳方式。为了让学生对湘西民间美术有系统的了解,可以开设该类课程。目的在于让学生从总体上了解湘西民间美术的历史、成就、文化内涵、具体门类、 特征、技艺、手法等。此类课程教学内容应该涵盖面广, 对于湘西典型的民间美术形式如年画、刺绣、头饰、纸扎、蜡染、印花、蓝印花布、苗族凿花等都有详细介绍。 总体来看,此类课程的性质更多地属于文化熏陶类,教师可以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际条件选择性地教授一种或者几种湘西民间美术技艺,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该门课程后设计创作苗族刺绣图案并完成一幅小型的刺绣作品作为课堂作业。在教学方法上,可以采取教师讲授、 多媒体民间美术作品呈现、案例式分析、实践创作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注重湘西民间美术的文化层面讲授,更注重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以便能够在学生毕业后有效保护和传承这些濒临消失的古老技艺。
总之,湖南地方高校肩负着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的重大责任。高校独特的地位、集各种优势于一身的状况也为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提供了良好条件。我们也应该充分意识到湘西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和价值, 让这一古老而又现代的艺术形式永远流传下去。
摘要:湘西民间美术是我国民间美术之瑰宝,由于种种原因,湘西民间美术在当下面临失传的危机。为了能让古老的湘西民间美术得以延续,有必要将湘西民间美术教学引入湖南地方高校美术教学体系中,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进行保护和传承湘西民间美术。
关键词:湘西民间美术,高校美术体系,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吕胜中.再见传统[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159.
[2]郎绍君.质朴·天真·活力——试论民间美术的审美品格[J].文艺研究,1983,(5):32.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篇9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 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 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 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 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 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 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 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 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 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 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 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 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 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 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 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 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 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 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 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 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墓, 所形成绵延百里、蔚为壮观的帝王陵寝群, 实属世界罕见, 应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 完善推广措施。其它一些截止目前, 尚未戴上“中”字头桂冠的文化旅游产品, 可作为陵寝文化中不可缺少的部分继续充实完善。同时咸阳是国家首批优秀旅游城市, 2004年又从全国600多个中小城市中脱颖而出, 被中央电视台评为20个首届“中国魅力城市”之一, 成为西北五省区惟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则足以证明了咸阳文化经过历史的积淀表现在文化旅游中的竞争实力。
三
文化旅游就是文化资源的开发, 这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要开展文化旅游活动就要寻找、选择那些具有丰富内涵的自然或人文景观, 咸阳是必选之地。它所具有丰富内涵的文化资源不仅是专家学者考察的热点, 也是广大群众向往和追求的观光、休闲之地。从这个意义上, 咸阳文化旅游模式体系应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为陵寝文化层次, 在咸阳文化旅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属世界罕见, 尤其是汉阳陵与秦马俑相比具有另一种时代风格, 属于最高层次;第二层次由石刻文化、宗教文化和古建筑文化构成, 使咸阳文化旅游的内涵更加丰富, 属于中间层次;第三层次由民俗文化、养生文化和农家乐构成, 它依托丰富的传统医学资源和丰富的地热温泉资源, 开发出了药膳、药浴、足疗,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 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 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 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 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 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 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 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 自然随性, 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 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 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 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 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 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 绿要绿得娇, 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 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 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 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二) 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 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 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 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 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 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1)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 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 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 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 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 (2) 虽其来源不一, 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 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
按摩等独具特色的康复、养生、保健特色休闲旅游项目。这三个层次的内容相辅相成, 使整个体系烘托出帝都气势, 营造出具有国际品牌的咸阳文化旅游模式, 成为游客流连忘返, 终生难忘的项目。
唯物史观认为,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生存-享受-发展。”的过程, 人类在物质需求满足之后, 精神追求是其必然的选择。旅游业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 旅游是一项高尚的文明活动, 发展文化旅游是旅游活动的主题, 是推动旅游业发展的动力。正是由于咸阳所具有的文化物质和珍贵的不再生资源, 我们有理由倡导努力构建咸阳文化旅游模式, 使咸阳以其中国十三代帝都的身份跻身于国际旅游市场, 让它的历史成就再现辉湟。
参考文献:
[1]尹华光.旅游文化学[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5.
[2]王仁民.旅游文化与文化旅游[N].光明日报, 2005-9-21 (10) .
作者简介
贺琼琼 (1987-) , 女, 汉族, 陕西咸阳人, 咸阳师范学院资城系2005级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指导教师:李玲, 咸阳师范学院资城系讲师。
湖湘民间绘画的功能性特征
代静
(湖南衡阳师范学院湖南衡阳421008)
【摘要】在我国恢弘、悠久的民族文化中, 湖湘美术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历史长河中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浓厚的文化底蕴.。湖湘民间绘画的艺术形式和艺术特色, 充分展示了湖湘民间绘画所独有的艺术魅力。湖南民间绘画与湖南劳动人民的生产、生活、习俗有着密切的联系, 而民间绘画则多数直接来美化物品和美化环境, 作为创造者和使用者的劳动人民, 在自己创造的美的环境中生活, 一方面享受着不平凡的创造者的快乐, 一方面接受着直接和间接的社会文化传统的教化, 两个方面构成了民间绘画的审美和娱教两大功能。
【关键词】湖湘民间绘画;娱教功能;审美功能;
【Abstract】In the long and extensive Chinese history, Huxiang art always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which displays the strong life-force and profound cultural foundation.The artistic for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uxiang folk painting thoroughly manifest its unique charm.Huxiang folk painting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production, life and customs of the local people, whereas most of its drawing can be directly applied to the beautification of stuff and environment.As the creator and user, the working class can live in the beautiful environment they have created.On the one hand, they can enjoy the unusual happiness as creator;on the other hand, they can obtain the direct and indirect cultivation from the social and cultural tradition.Both aspects constitute the functions of aesthetics as well as entertainment, education.
【Key words】Huxiang folk painting;function of entertainment and education;function of aesthetics
1、娱教功能
1.1、创造快乐
民间绘画多数为了美化物品和美化生活, 当然他们也有一定的功利性在里面, 他们的心肠诚实, 总离不开生命、生活、生存等人生主题, 也突出了对生命的基本的内涵与追求, 但是要重视的是给劳动者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极大的乐趣, 这些乐趣伴随着劳动者的创造实践而产生。湖湘民间绘画中有一些具有故事性和民众自娱的历史戏剧故事画。如湖湘祭祀绘画中的一种吊偈画有“封神”、“三国演义”、“西游记”及“八仙过海”等等, 这些民间绘画就如同现在的连环画一样, 造型生动有趣, 故事情结连贯, 给人以充分的联想和无穷的回味, 这些画的内容彼此独立又有关联, 一般是画师即兴而作, 具有很强的个性和随意性。湖南民间画师的创作不仅给自己带来了欢乐, 也给别人带来了欢乐。
还有一些民间绘画与民间文艺的其它方面相结合, 从而使得民间绘画这种娱乐性更强, 如旧时年画的推销者, 在销售年画
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三) 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 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 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 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 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 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 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 但实际上, 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 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 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 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时, 多要唱上几段曲儿, 一是吸引顾客, 二是介绍年画的内容, 这些唱词, 也是优美的民间文学, 如《八仙》之“铁拐李”左脚跷, 吕纯阳顶风流;蓝彩和拿着篮子最细巧;曹国舅插板敲;张果老拿着竹筒搓啊摇, 汉钟离拿把扇子顺风飘, 何仙姑打后跑;韩湘子, 吹起笛子来眯眯笑”, 生动地将八仙的形态特征作了描述, 使人们对年画的故事内容的印象更深刻, 也从中得到了快乐。
1.2、教化作用
每个人都要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 接受着一定的社会教化, 人们的知识、技术、经验、人们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观念, 行为准则、价值标准, 人们的衣食住行, 婚丧嫁取的生活模式, 行为样式等等。均是社会的教化的结果, 因此一定的社会文化, 不仅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感情, 也影响着人们的行为生产和生活。
在民间美术, 相对民间文学、民间戏曲、民间音乐对人教化作最为直接, 而民间绘画多数则会给人以直接的启迪。民间绘画
求, 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 混淆了媒体的视听, 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 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 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 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 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 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 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 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义色彩的产品形式, 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 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 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2年。
[2]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齐鲁书社, 1981年。
[1]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年
[2]张少侠, 《亚洲工艺美术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
[3]王冠英,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中国民间美术的传统和发展 篇10
一、民间美术的起源
民间美术与原始社会的美术是一脉承传的, 它们在发生、发展和艺术的范围、特点、规律等方面, 都具有某种相似性。民间美术与原始美术一样具有艺术实用与审美共存的性质。不少民间美术还残留着原始艺术的痕迹, 在今天所能看到的民间剪纸和刺绣中就保留着很多原始陶器上的, 带有巫术色彩的图腾符号。民间美术起源于古代先民的劳动与生活实践, 原始人在制造劳动工具的过程中, 发现锋利、匀称、光洁的工具用起来特别的方便顺手, 这种对实用性的追求逐渐演变成对视觉愉悦感的追求, 古代先民在实用的造物活动的基础之上逐渐发展了审美, 使之既能满足实用的物质需要, 又能满足审美的精神需求。比如说, 新石器时代的远古人类发明了钻孔技术, 他们用贝壳和兽骨制作的项链是装饰自己, 吸引异性的最好工具, 再比如说仰韶文化所遗存的带有各种纹饰图案的彩陶不但具有巫祭的色彩, 更追求视觉上的对称感与韵律感。石器、项链、陶器这些艺术作品都是民间美术的最初形态, 它以其稚拙、俭朴的形式为后来各类美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与社会分工的细化, 民间美术的分类增多, 做工也愈加细致多样了。从殷商到近代, 民间美术都出现了兴旺的发展状态, 并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人们的衣食住行之中。竹编、草编、蜡染、泥塑、剪纸、年画、蓝印花布、绣帐帘、兜肚, 挑花头巾、皮影等等民间美术作品都是基于实用目的而创作的, 但同时却融实用性与审美性于一体。民间美术作为我国古代一种主要的艺术形态, 在几千年的古代文明历史中显示出了强大的艺术力量。
二、传统民间美术的传承方式
(一) 言传身教
民间美术是一种带有原发性的美术形式, 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休戚相关, 自诞生之日起就融合在人们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言传身教”是中国民众做人和育人的宗旨和手段, 民间美术同其它民间文化一样一样也没有脱离这一传统。“言传身教”在民间所承担的技艺传播作用, 体现在以家庭为中心的技艺传承环境中, 是师徒、父子关系直接传授的方式。从事民间美术创作的大多是没有受过正规文化教育的农民, 其创作经验不可能通过文字进行传播, 技艺的交流只能通过“口头”这一最为直接俭朴的方式将其技术经验传播给下一代。口头语言不需雕饰, 自然随性, 因此能更生动直观的交流技艺。在这言传的过程中民间艺人们创作了一些便于记忆的口诀, 可以让被传播者比较方便记忆起创作的规律, 是对民间美术技艺规律的高度概括, 如惠山泥人的创作口诀, 关于泥人造型要“先开相、后装花, 描金带彩在后头”;用笔要领“直线要直、曲线要曲”施彩讲究“红要红得鲜, 绿要绿得娇, 白要自得净。”民间皮影口诀:“若要娃娃恶, 鼻子挨眼窝”、“文人一根钉武人一张弓”等等。在民间的师徒传承中“身教“的情况可能比“言传”多的多。在很多民艺传播者自身文化和能力的限制他们或不能准确的表达出其技术精要的情况下, 以实际操作来教育徒弟, 徒弟观察师傅技艺的“身教”就成为民间美术主要的传播方式之一。
(二) 文字、图谱记载
殷商之后, 文字的出现为民间美术的传播奠定了深厚的媒介基础, 民间美术也出现了借助文字传播的方式, 大大扩展了其传播的范围。出现了一些记载民间手工艺的理论专著和民间创作者所作的艺谱, 前者带有官方修饰的痕迹, 如先秦时期的《考工记》、唐代《工艺之法》、明代《天工开物》等等 (1) 。而艺谱以物相传的民间美术, 主要是通过谱子的形式传播的, 如画谱、剪花样谱影戏谱、年画版样等等, 这些民间艺术形式都有程式化的范本有的是集体的创作总结, 有的是名艺人亲手绘制的, 有的则是借鉴其它艺术形式而从程式化的模式中套用而来的。 (2) 虽其来源不一, 但都是经过不知多少代人的日积月累而逐渐积淀、完善和再创作而形成的摹本, 这种传播形式有利于普及和传播。有利于民间艺人的交流。
(三) 民艺品传播
民艺品传播和图谱传播一样属于以“物”为媒介进行的传播。但是它并不是在创作者内部的传播, 而是通过这些艺术品的购买者而将民间美术的技艺带到四面八方。这种参与商品交换, 又不局限于行业内部的传播方式, 使民间美术的传播方式更加广泛, 其社会功能也随之增强了。
三、民间美术发展现状
民间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民众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随着现代化的文化浪潮进入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传统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小农经济迅速瓦解, 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以机械化、自动化为标志的大工业生产方式, 已在世界范围内逐步取代手工劳动, 在这种状况下, 许多民间艺术品被认为是过时的东西而被很多人摒弃了。
当代的民间美术保护者和美术理论家多是将民间美术作为一个古代生活形态的活化石来进行研究和保护, 民间艺术品已经成为传统艺术的一部分而保存在博物馆之中, 见证着一个古老文明曾经出现的辉煌。民间美术虽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而被人们保护和学习着, 但实际上, 它的发展却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很多人对它的喜欢只是出于对一个存在着文化隔膜的逝去年代的怀念, 民间美术在当代已经失去了其实用性, 它和当代社会的经济基础与文化状态都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在这种缺乏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的情况下, 民间美术变成了一种针对西方文化的入侵, 而被艺术家与文化工作者们所重新提起的“带有本民族特色”的文化形式, 很多专家对已经衰落了几十年的民间美术进行了重新整理与研究, 这些工作对民间美术的保护与振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 我们应该看到的是, 这种不分精华与糟粕的保护方式使我们看到的民间艺术并不能完全代表我们民间美术的真实发展状态。甚至有些艺术工作者为了西方媒体对于“神秘东方文化”的好奇心和对“他者文化”的观赏需
浅谈新时代群文工作者必备素质
苗晨
(东海县牛山镇文化中心江苏东海222300)
群众文化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近年来, 政府对群众文化的投入不断加大, 与此同时, 党、政府和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和谐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重大任务中群文工作者应必备以下基本素质。
一、要具备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丰富服务手段, 创新服务内容的素质。
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是指与经营性文化产业相对应, 主要着眼于社会效益, 以非营利性为目的, 为全社会提供非竞争性、非排他性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文化领域。公共文化服务事业既是国家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同时也是国家整个社会公共服务事业的一个重要方面。公共文化服务事业在积累、传承、创新和发展民族文化, 落实公民文化权益和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 群文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意识, 扩大服务范围, 丰富服务手段, 创新服务内容。要悉心倾听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声, 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切实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丰富的公共文化服务, 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
二、要具备理论理论创新, 以理论创新指导实践的素质。
群众文化理论向来比较薄弱, 而群众文化工作者向来又重实践, 轻思考。群众文化发展的几十年历史证明, 没有先进的理论作指导, 群众文化工作往往会走弯路。现在, 群众文化的外延和工作范围不断扩大, 由于机构的合并, 乡镇文化站变成或正在变成综合性文化站, 自身的运行机制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 迫切需要群文工作者加强理论思考, 对实践进行理论总结, 同时, 进行理论探索和理论创新, 通过理论总结和理论创新, 理清思路, 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使群众文化工作始终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求, 而制造了一些“伪民俗”的艺术作品, 混淆了媒体的视听, 使我国的普通民众不能产生文化的认同感, 而对民间美术的发展处于漠然的状态。
四、民间美术发展的方向
各民族的艺术都属于世界艺术榷体中的一部分。只有保持了本民族的独特艺术特色, 才能在世界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民间美术作为具有原发性与地域性的美术形态, 是我国本民族艺术的最佳代言人。民间美术在当代社会的发展成为我国艺术界与文化界所要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工业社会与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 传统手工艺与工业社会的对立, 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我们既不能放弃民间艺术形式, 也不能违背社会规律, 试图以民间美术来代替大工业时代的产品。要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和时代精神, 非常重要的一点是必须站在现代文化的角度对传统作更深入的研究, 寻找工业文明与民间美术之间的互补点。工业文明带来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与简单复制, 而这种简单枯燥的文化形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丰富的精神文化需求, 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不应该只是一种带有实用主
三、要具备服务基层, 关注弱势群体, 富有人性关怀的素质。
党的个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目前, 社会仍处于利益调整期, 大部分农民以及城市下岗职工等还没有得到更多的经济和文化实惠, 个人的内心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还不够和谐。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更加注重服务基层, 服务社区, 服务农村, 服务农民, 服务城市的外来打工者。要更加关注农民, 关注弱势群体, 更加富有人性关怀。要突出弘扬和谐文化, 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和谐文化”进社区、进乡村系列演出活动。努力用文艺和文化服务温暖人心、抚慰人心, 凝聚人心, 振奋人心, 和谐人心。
四、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随着社会的发展, 全民的整体素质在提高, 文艺欣赏水平以及审美品位也在不断提高。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水平, 要加强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 在形式、内容等方面不断加以创新。要让老百姓成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角, 不断增强群众文化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 使群众文化活动始终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五、要具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知识全面了解的知识素质。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蕴涵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身份象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群众文化工作一项新的重要内容。近年来, 广大群文工作者纷纷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项长期而又十分艰巨的任务, 有许多理论和实践的问题需要解决。目前, 大规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正在进行。因此, 群文工作者要以更积极的姿态投身其间, 在积极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 挖掘和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义色彩的产品形式, 它同时应该代表一种带有审美色彩的人文精神。民间美术以其丰富的审美形态与人文精神, 而成为工业文明的有效补充, 工业文明以其时代感与社会性而引导着民间美术的发展。两者的互补使人类文化最终向着一个更加健全、完美的方向延续。
参考文献
[1]潘鲁生《民艺学论纲》,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2年。
[2]书亚《中国手工业商业发展史》, 齐鲁书社, 1981年。
[1].田自秉, 《中国工艺美术简史》,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 1989年
[2].张少侠, 《亚洲工艺美术史》, 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0年
[3].王冠英, 《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商务印书馆, 1997年
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11
关键词:江西 民间戏剧艺术 传承 发展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一大焦点。戏剧作为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承和发展自然成为新的课题,引起了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2015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了我国民间戏曲艺术未来的发展方向,即创新、传承、保护和发展并重,共同打造民族的精神家园。
江西素有“戏曲之乡”的美誉,其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了多种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戏剧,加强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概述
1.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现状分析
江西共有38个民族,除了汉族以外,还包括回族、苗族、土家族、壮族、满族、蒙古族、白族、彝族等37个少数民族。在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间的相互交融,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戏剧文化,所以江西具有“戏曲之乡”的称号。
江西民间的戏剧艺术生动演示了我国戏曲从出现到成熟,再到鼎盛的一个动态过程,成为人们研究中国戏剧发展的一个重要文化视角和宝贵的参考依据。据相关统计,江西民间戏剧剧种包括弋阳腔、赣剧、傩戏、采茶戏、南戏、元曲杂剧、宜黄戏、青阳腔等,它们出现在特定的时期并繁荣兴盛,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和追捧,共同形成了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江西当地的精神财富。
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发展,很多具有浓厚民族地方色彩的地方戏曲正在消亡殆尽。20世纪50年代,在我国各地活跃的地方戏曲剧种多达360个,然而到2011年,仍然存活的地方戏曲剧种仅有60~80个。如在河南流传较为广泛的65个地方戏曲剧种,现在仅剩下一半仍在传承和发展;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广西有18个地方剧种,到20世纪末仅有桂剧、粤剧、壮剧、彩调剧4个地方戏剧种类。而江西盛行的弋阳腔、青阳腔、赣剧等民间地方戏剧种类也正处于濒临消亡的境地,这给江西民间戏剧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2.江西民间戏剧艺术传承发展中存在的困境
(1)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观念
对于艺术而言,创新是灵魂,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只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创造出受到观众青睐的艺术作品。然而,我国民间地方戏剧显然欠缺创新发展,江西很多民间戏剧在表演的形式、内容、节奏上都一成不变。如傩文化最早出现的核心内容是鬼神信仰,主要通过表演达到驱灾避难的目的,傩戏是其中一种表演形式,然而在今天倡导科学、反对迷信的大前提下,依然沿用传统的傩戏内容形式显然不太合适,也难以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对江西地方传统戏剧剧目的整理和挖掘不到位,新剧目的开发创新也存在難度,对江西民间戏剧的创新形成了约束。
(2)政府支持不足,保护和传承难度大
从目前来看,江西民间地方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经费不足的问题,包括调研普查经费短缺及满足民间戏剧传承人的生活资金不足等。很多地方戏剧的传承根本难以给传承者提供充足的物质回报,还需传承者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其进行保护、传承和发展。因此,传承和发展民间戏剧是一项付出与回报不成比例的工作,很多年轻人根本不愿意成为江西民间戏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者。
同时,江西政府部门没有结合江西民间戏剧的现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利于对其的保护和传承。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如何保护民间戏剧是摆在江西政府面前的大难题,但江西政府没有引起高度重视。在江西民间戏剧的保护、传承和发展上缺乏资金、政策法律的支持,导致江西民间戏剧传承发展步履维艰。
(3)传播方式单一,传承者断层问题显著
江西民间戏剧的教学模式很多都是口耳相传的,也就是“口传心授”,在传承和发展上更依赖于有丰富经验的老一辈传承者,他们通过自己的经历,及对传统剧种、剧目和技巧的总结整理,将其更好地传承给下一辈,以继续和发扬民间戏剧。然而,年轻人都喜欢流行音乐,对民间地方戏剧的学习缺乏热情。随着老一辈民间戏剧艺人的逐渐离世,传承者断层的问题日益突出,大大影响了江西民间戏剧传承的质量。
二、提高江西民间戏剧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1.加大江西民间戏剧的宣传力度
众所周知,大众媒体的盛行,加快了流行音乐、电影电视、综艺的传播速度,致使民间戏剧这一传统表演方式受到巨大冲击,影响了民间戏剧传承和发展的步伐。然而换个角度来看,江西民间戏剧艺术也可以利用大众媒体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民间地方戏剧,喜欢民间地方戏剧,并一起加入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队伍中,共同为保护我国民间戏剧艺术贡献绵薄之力。
首先,我们可以定期举办江西各类民间戏剧表演,或组织一些戏剧比赛,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民间戏剧。当然,为了进一步扩大宣传范围,举办方可以依靠报纸、电视节目、互联网、短信等方式,向更多人传递江西民间戏剧的表演内容、比赛时间、地址,让民间戏剧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吸引更多人的关注。我们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计算机互联网的传播功效,打造沟通交流平台。如江西采茶剧百度贴吧、江西民间戏剧艺术官网、江西弋阳腔、青阳腔、傩戏交流沟通QQ群、微信群等。
其次,改变江西民间戏剧口耳相传的传承方式。针对江西不同的地方戏剧种类,我们可以开设传习馆,通过民间传承或是学校传承的方式,尽可能地推动民间戏剧的传承,但这种方式的传承范围较为小众。在大众媒体盛行的环境下,我们可以将民间戏剧表演录制成视频,并上传网络,让更多人了解、学习、专研民间戏剧,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更多人成为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者。
2.加强对江西民间戏剧艺术传承发展的支持
在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上,依靠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政府部门也要提供必要的支持,才能真正实现传承和发展的目的。江西作为我国著名的戏剧之乡,其戏剧种类之多。文化价值之高,都是我国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重中之重。江西当地政府应针对戏剧艺术的相关政策、资金、法律、传承者、影响力等现状进行调研分析,依靠各项数据制定相关的保护和传承措施。
在资金匮乏及法律支持不足的问题上,政府要尤为重视,并根据江西不同种类的戏剧传承和发展的具体情况,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同时,在国家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政策法规引导下,结合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现状,政府部门要制定系列法律法规,为民间戏剧的传承和发展保驾护航。同时,在传承和发展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过程中,我们还需树立创新意识,尽量在遵循地方戏剧传统规律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地同现代社会不断融合,迎合现代人的需求,抢占市场份额,吸引观众群体。这样,才能确保江西民间戏剧艺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从而代代相传。
3.加强对江西民间戏剧传承者的培养
在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上,传承者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存在,他们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民间戏剧的传承与消亡。为了确保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加强对民间戏剧传承者的培养很有必要。
首先,我们可以将民间戏剧的传承融入江西当地学校教育中。学校作为培养学生的基地,无形中会影响学生的思想和认识,巧妙地将江西一些重要的民间戏剧项目融入教学中。如开設关于地方戏剧学习的课程,成立戏剧活动社团,定期举办民间戏剧表演比赛等,都能逐步影响学生对戏剧艺术的关注和认识,潜移默化地激发学生对民间戏剧的兴趣,使其成为潜在的传承者。
其次,在江西政府的组织领导下,组织民间戏剧艺术相关团队,进行传统剧目、剧种相关资料信息的整理,包括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另外,我们还走访了老一辈民间戏剧艺术家,通过文字记录、视频记录等方式,保留了最完整的民间戏剧艺术信息资料,便于后续戏剧传承者学习。
三、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间戏剧艺术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对江西民间戏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对于拯救濒临消亡的民间戏剧艺术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王洋程,程美芳.从文化与信仰的融合看江西萍乡傩文化的传承[J].青年与社会,2014,(7.)
[2]孙豹隐,王小康等.加强戏曲艺术的传承发展 共建民族精神家园[J].当代戏剧,2015,(5).
[3]黄敏,钟有林.新时期我国地方戏曲的分类保护和传承——基于扩大受众群体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1,(4).
[4]欧阳卫,石力.江西戏剧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思考[J].决策与信息(下旬刊),2013,(3).
[5]徐静冬.中国戏曲传承与发展的四种方法[J].群文天地,2012,(14).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 篇12
民间美术是农业社会下自然经济的产物, 是原始社会美术的承继和发展。它不仅是美的欣赏品, 而且是民俗文化的体现。在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的中原地区, 民俗文化特色鲜明, 斑斓多姿, 一贯淳厚清新的民风, 典雅古朴的民俗, 造就了色彩浓郁、丰富厚重的民间美术。如针法多变的开封汴绣, 古老淳朴的朱仙镇木版年画, 神采飞扬的洛阳唐三彩, 造型优美的南阳玉雕, 诙谐有趣的淮阳泥泥狗, 线条流畅的烙花烙画等等数不胜数。它们以形式美、色彩美、工艺美、材质美、娱乐美、寓意美、宗教美等构成生命之美的和谐。全面深入地认识中原民间美术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及其历史地位, 探得它的发展趋势对中原乃至中国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都具有现实意义。
一、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
民间美术源于人们劳动和生活的土壤, 是劳动人民创造力的精神体现。粗野豪放、朴拙纯真、未经雕琢的原生态艺术形态, 在温情稀缺的现代化社会中给我们带来了返朴归真的审美愉悦。民间美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 人类在不断地进行着实用艺术和审美艺术的创造劳动。这个发生于原始社会的历史过程, 是由混浊到清晰, 由统一到分化的发展过程。
民间美术作品在造型上以其随意性和多样性为特点, 往往把事物的特征加以夸大, 变形, 使视觉感受更加直观, 因此它不同于西方造型中标准比例的构型概念。如河南桐柏皮影的造型, 人物形象大都以表现侧面为主, 且身体四肢都被拉长变形。皮影以刻镂工艺为主, 因而形成了以线为主的造型形式和点、线、面结合的特色, 形象地说明了夸张变形是民间美术视觉表象的重要特点之一。
二、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
民间美术的审美意蕴与人们的生活原则相重合, 直接秉承的原始艺术的混合性特征。它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观念中得以逐渐发展和完善, 成为一种独立的物质文化形态。它创造了一个人化的世界, 又完善了一个“化人”的世界。这就是民间美术中审美意蕴的文化本质。
⒈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
中原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和中国传统民间美术的审美特性是相一致的, 即所表现出的功利倾向是以善为本的, 是一种精神性的物化转换, 所以老百姓总是用善的正面形式来揭示或寄托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在民间美术的各个品类中, 求生、趋利、避害的功利意愿始终贯穿于民间美术的审美理想当中。以门神镇宅辟邪, 借财神广开富源, 用泥娃带宜子之祥等审美活动, 都坦率地表达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善意祈求。如中原民间泥玩具淮阳“泥泥狗”, 就伴随着宗教祭祀和古老的民俗而诞生, 并传承至今。“泥泥狗”是淮阳泥玩具的总称, 当地人说它是为伏羲、女娲看守陵庙的“神狗”, 若购买“泥泥狗”赠送亲友, 可以消灾、祛病;河南灵宝男女青年订婚仪式隆重, 女方亲属要向男方赠送“糕花” (圆月形, 取团圆和美之意) , 圆糕中间夹放大枣, 取早生贵子之意。这种精神上、观念上趋利避害的功利追求, 通过各种恰当的审美形式表达出来, 使人们的功利意愿得到一种意念性的满足。而这种形式特征具体表现为构图饱满、对称, 造型完整、意象, 色彩鲜艳、爽朗, 气氛热烈、生动, 工艺自然、灵透。
⒉中原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
首先, 中原民间美术的造型理念展示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中的太极学说。造型形态丰满团圆、对称偶数、黑白辩证、阴阳相守, 讲究“求全”、“求大”, 忌讳残缺不全、形单影只。在门神、泥人等的人物造型上大多头大、眼大、体硕, 即大是吉利。朱仙镇木版年画“门神”中的武将人物体形魁伟, 气度不凡, 突出人物头部, 比例略大, 人大而所骑的马小, 主题人物大配角小。人物的外形则以方为主, 方中带圆, 和主体无关的细节都作了简化, 使得主体明确、突出。
其次, 中原民间美术的造型原则体现出人类的生殖崇拜。中原民间美术体现出人类对生殖的崇拜和敬畏, 像民间玩具所诠释最基本的内含是“繁衍”, 因为玩具的消费环境原本就是在祭祖——祈福——求嗣这一巫祝主题下构成的。如淮阳泥泥狗中奇禽怪兽造型怪诞, 已超越自然中的现实形体, 艺人凭直观感觉进行创造。那些具有再现“女性生殖崇拜”的纹饰符号, 随艺人本能的直觉感受, 施绘在虚幻、神秘的怪异形体上, 释放出一种原始图腾艺术的魅力, 使古老的泥塑艺术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现代感。
⒊中原民间美术的色彩特征
中原民间美术作品中对色彩的运用同民间美术造型的整体理念是一致的。中原民间美术作品与自然世界的物象相联系, 延伸、拓展了设色的内在性质, 其色彩不再是以“物理光源色学说”因素为视觉依托, 而是以表达求生、趋利、避害等为最根本的色彩寓意, 包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在民间美术创作中, 经常能听到这样的设色口诀:“红间黄, 喜煞娘”, “红搭绿, 一块玉”等等, 这是因为人们已经形成红色、黄色象征着喜庆、皇权的思想寓意。如朱仙镇木版年画同样保持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欣赏习惯, 它以青、红、黄三原色为主, 辅以其它颜色, 色泽饱满、和谐, 与墨线达到了很好的统一。设色上, 朱仙镇木版年画采用古老的木版水印, 一色一版, 不描不绘, 讲究整体效果。人物头部处理别具匠心, 眼皮使用橘红色, 额头、脸部使用红、青等色, 类似戏曲中的勾脸, 但又适当留白, 感觉单纯、明快, 这是朱仙镇木版年画特有的处理方法。
中原民间美术的用色同时又特别讲究色彩的视觉美感, 极其重视色彩的视觉心理效果, 追求单纯的色彩基调、强烈的色彩对比和平面的装饰效果, 而以不写实的色彩为主。仍以朱仙镇年画为例, 其色彩搭配夸张大胆, 民间有“黄间紫, 难看死”的说法, 而朱仙镇年画大胆运用黄、紫两色搭配, 色彩感觉厚重, 对比强烈, 达到了出人意料的视觉效果。由于地域和历史的原因, 朱仙镇木版年画没有像桃花坞年画那样吸取西洋画法, 去体会对体积的把握, 也没有像杨柳青年画那样借描绘与渲染去营造气氛, 而这种相对“原始”的风格却给我们展现出质朴、热烈、阳刚的艺术魅力。
三、河南民间美术的发展策略探讨
我们正处在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 全球经济浪潮冲击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作为本土文化的民间美术已处于极度衰微, 甚至濒临灭绝的边缘, 在享用工业化带来便利的同时, 我们亦不得不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如何传承与保护民间美术遗存成了我们重要的研究课题, 加强民间美术的传承和保护, 也是加强河南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当前, 优秀传统民间艺术的延续和发展令人担忧, 急需政府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相关政策, 以加强其传承和保护工作。为此, 提出如下建议:
⒈加紧制订中原民间艺术的保护规划, 设立专项的民间艺术保护基金, 主要用于中原民间美术的普查、征集、保护、利用、人才培养及重要项目和传承人的扶持, 进行系统全面地保护。
⒉重视民间的扶植作用。对濒临失传又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美术, 要采取重点扶持政策, 同时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 尽快用录像、录音、文字、照片等方式, 把中原民间美术的资料留存下来。
⒊建立中、小型中原民俗博物馆, 鼓励有条件的市、县、乡、镇筹建小型民俗博物馆, 还应当鼓励民营企业、民间团体或个人建立专项民俗博物馆, 用博物馆的民俗文物全面展示中原民间美术作品的精华。
⒋加强民间艺术传承人队伍建设, 重视民间艺术传承人的作用。对长期从事优秀民间美术制作并形成风格、自成流派的有成就者, 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 鼓励并支持他们带徒授艺, 使民间绝技后继有人。要引导年轻人学习民间艺术, 培养下一代传承人, 立中原民间美术传承、保护、研究的骨干队伍, 促进中原民间美术的传承与研究。
⒌普及民间文化知识, 培养民族情感, 承继民族精神, 要从中小学教育入手, 要创造条件, 促使中原民间艺术进学校, 进课堂, 在中小学倡导成立兴趣班, 将民间美术引入中小学艺术教育中去。
⒍树立全民保护民间艺术的意识, 创造中原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
保护中原民间美术不仅代表着传承, 更代表着出发。在保护民间艺术的同时, 我们应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对待历史的态度, 不是守旧和保守, 而是立场的重新选择和确立。我们应加强全球文化交流, 构建和谐的多元世界文化。对于中原民间美术来说, 发展是最好的传承和保护, 给民间美术注入新时代的内涵, 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传播, 这是民间美术继承与创新的精髓。随着中华民族文化的崛起, 文化产业开发引起了各方关注。国外许多有识之士发现了这些领域的价值, 将它挖掘出来充分研究利用, 比如美国好莱坞电影中采用了花木兰的形象不仅创造了鲜活的艺术形象, 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经济价值。而我们更应该学着开发和利用本土的民间文化资源优势, 使民间美术参与到其他领域中去, 如和旅游、工艺品生产、影视、现代设计等经济文化活动相结合, 使民间美术创造更多的艺术价值和物质价值。
摘要:民间美术是中原文化中最朴素、最有生命力的一种形式, 它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生活并有其强烈的历史传承性, 是我们伟大民族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的表现, 其形式丰富多彩, 给了我们莫大的启发。我们通过分析民间美术产生的渊源和视觉表象, 探询和认识中原民间美术审美意蕴和审美精华, 阐述河南民间美术的形态、现状及对其传承与保护的措施, 从而对民间美术如何在现代社会背景下生存和发展, 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考文献
[1]党春直.中原民间工艺美术.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 2006
[2]唐亚.抢救河南民间美术遗存的意义.装饰, 2006 (9)
[3]王岳川.发现东方.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2003
[4]徐炼.中国民间美术.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5
【民间美术的传承和发展】推荐阅读:
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06-22
民间美术的运用07-17
民间美术的特征07-19
工艺美术中的民间美术07-03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07-17
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08-23
民间美术对艺术的影响08-01
中国民间美术的真善美08-10
民间美术中的审美意蕴10-30
民间美术设计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