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游戏(精选9篇)
民间美术游戏 篇1
一、引言
随着《指南》的颁布实施,学前教育领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其目标和价值取向都有所转变,不仅着眼于表层,更关注深层 ;不仅着眼 于眼前发 展 ,更关注长 远进步。 同时 ,《指南》中阐述了游戏作为 《指南》实施途径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幼儿园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这是我国学前教育改革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也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游戏是儿童天生喜欢的,我们可以认为儿童的生活就是游戏。的确如此,游戏是最适合幼儿的活动方式。事实证明,在幼儿园引入民间美术游戏教学,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民族情感,让他们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本文谈几点加强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教学的策略。
二、民间美术游戏的概念及特点
所谓民间美术游戏,就是来自民间的,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反映社会生活,体现人类情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我国民族文化宝库中的重要内容,由劳动人民自发创编,展现了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精神品质和审美观念。毋庸讳言,民间美术游戏以活泼灵动的感性形态存在于时空之中, 旨在激发人们的情绪与情感。站在幼儿的角度看待民间美术游戏,不难发现这种活动是他们喜闻乐见的。
1.民间美术游戏材料丰富 ,操作性强 。
生活性和多样性是民间美术游戏的基本特征,它的材料和素材都来源于生活,贴近幼儿的现实生活。同时,民间美术游戏的丰富性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诸如小木棍、黄泥巴、毛线、民间皮影、染料、木偶等活动材料,可以将幼儿带入一个全新而自由的世界,让他们在玩中学。通过剪、贴、画等多种操作方式,幼儿流露出对民间美术的迷恋,初步培养他们发现美、表现美与创造美的能力。
2.民间美术游戏娱乐性强 ,精彩纷呈 。
民间美术游戏是人民群众自娱自乐的载体, 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民间美术游戏的形式不尽相同、动静结合,有集娱乐性、民族性于一体的版画、水墨画、年画等;有集科学性、幽默性于一体的皮影戏等。在幼儿眼中,民间美术游戏非常好玩。用泥巴、纸张制作人物、动植物是好玩的;用皮筋、木棍和颜料进行扎染也是好玩的。这些活动都能满足幼儿的好奇心。
3.民间美术游戏随机性强 ,随 时进行 。
民间美术游戏一般不会受到时间、空间和人数的限制,不需要有整块时间,也不对场地大小作要求。不管何时何地,幼儿只要想游戏,就可以在活动室、走廊的一角,利用点滴时间自由玩耍。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将民间美术游戏引入幼儿园教学中对幼儿的发展大有裨益, 可以让幼儿从小就接触民间优秀的艺术风格和形式,感受祖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有效推进幼儿的社会化进程。
三、加强幼儿园民间美术游戏教学的策略
著名教育 家陶行知 先生指出 :“我们本土 的美术 ,应该被大力倡导和传承。”幼儿处于身心发展的快速发展期,对他们实施 民间美术 游戏教学 , 可以大力 推动他们 的全面发展。
1.参观采风 ,激发幼儿兴趣 。
游戏源自生活,高于生活。只有多接触生活,幼儿的游戏内容才会变得丰富多彩。幼儿教师应该多带领幼儿走进民间他们会被各种各样的民间工艺品和传统玩具吸引,诸如糖画布老虎制作等工艺品,无一不对幼儿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回到幼儿园后,他们纷纷跃跃欲试,有的尝试制作风筝、有的尝试用橡皮泥捏小人偶。这种教学方式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共同收集材料 ,一起参与游戏 。
游戏材料是幼儿进行游戏的重要基础。在美术活动中,材料的精彩与否直接关系到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弱。鉴于幼儿动手意识强,教师可以让幼儿与自己的父母一起收集游戏材料,比如蛋壳、废旧纸盒、花盆、一次性饭盒等。之后教师引导幼儿将这些材料变废为宝,比如在蛋壳上贴上剪纸,用布片进行印染。这样的活动可以让幼儿开启智慧纷纷尝试对旧材料进行装饰。材料收集活动能够让幼儿以现代眼光诠释民间美术。
3.创 造游戏环境 ,提高动手能力 。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幼儿园应该为幼儿创造合适的环境,促进幼儿发展。幼儿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运用民间美术参与装饰幼儿园环境、班级活动室环境和各类区角环境,一方面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另一方面培养幼儿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红色、绿色、黄色等对比色做成装饰图案;利用染纸、剪纸、撕纸、泥工、中国结等作品表现环境主题。
4.利 用节日契机 ,引导幼儿参与 。
我国有诸 多传统节 日 ,比如中秋 节、端午节 、春节等 ,这些民俗节日也是开展民间美术游戏教学的良好契机。比如过年 时幼儿在 外面游玩 , 看到很多 形态不一 的美丽花灯。 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自己制作花灯。过端午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 制作小香 包 ,并在教室 中展览。 这些活动 可以与幼儿 生活融为 一体 ,提高幼儿 实践能力 的同时营 造过节的氛围。
5.与学科活动相结合 ,形 成教育合力 。
幼儿园的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都可以成为实施民间美术游戏教学的平台。比如在幼儿体育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制作体育玩具, 在其中注入民间要素。比如 在练习平 衡感的“挑 担游戏”中 ,鼓励幼儿 在两个小桶上画上线条与民间花纹,增强装饰性,还增强幼儿的成就感。
四、结语
实施民间美术游戏教学对幼儿的促进作用有目共睹。幼儿教师应该不断探索、不断尝试,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开展民间美术游戏教学,关键要抓住幼儿的兴趣点,实现寓教于乐,让幼儿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教学,提高能力,熏陶思想为长远发展奠基。
应把民间美术资源引进美术课堂 篇2
[关键词]: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进课堂引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809(2010)-09-0071-01
中国工艺美术学院院长张仃先生在“中国贵州民族民间美术全集”的序言中是这样描述:“中国是一个工艺美术十分发达的国家。贵州是中国民间工艺美术尤其发达的省区。表现为不同的刺绣、挑花、陶艺、木雕、漆作、剪纸,世代相传,这样的遗产实在万分珍贵。趁现在这些东西还存在着,趁我们对这个问题有所认识,应该去做一些抢救性的工作……不同地区的人就可能看见这些精美的工艺品。想想他们都是出自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劳动者之手,都是出自那些从来没上过学堂,受过正规教育的民间艺人之手,却又是那样的精美,那样经得起任何审美法则的和尺度的挑剔,我们都会心存感动……”。而今受到现代信息不断的冲击,贵州少数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正在逐渐消失,贵州省委、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不断呼吁保护贵州的少数民族文化传统。贵州的现代美术教育如何妥善保护和传承贵州民间美术,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贵州民间美术资源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
地域偏远、交通不便使贵州民族民间文化保持着相对的完整,一些民族工艺仍保存着古朴原始的自然生态与和谐风貌,民间美术资源遗存相对完好。但随着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环境已面临诸多问题:
首先,传承关系上,许多民间艺人的年龄在60岁以上,青少年中有兴趣并愿意专门学习传统技艺的人越来越少,后继乏人使本地的一些民间美术品种产生了传承的危机。
其次,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通常当我们提到“民间美术”常常会听到“太俗气了,难登大雅之堂”之类的言论,其实只要是真正了解欣赏民间艺术的人,都能感受到它质朴而强烈的艺术魅力。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传统,蕴涵民族性的艺术创作更具感染力。不理解、不欣赏,不爱好,甚至不屑,形成审美观上的一种偏见,这是民间艺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这种意识严重地影响到民间艺术的生存与发展。
第三,民间美术的教育缺失,目前中小学的课程安排中,与民间传统文化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例非常小,而涉及本地传统文化的课程更少。许多学生在整个中小学学习过程中,就没有通过课堂接触过民间传统文化,甚至有的高校亦未涉及当地民间美术的教学。
另外,对这一学科的理论研究很少,重视程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造成贵州民间美术衰败乃至消失的重要因素。如不重视和抓紧抢救保护,脆弱的文化生态环境会在现代工业文明中迅速地消失。保护民族美术文化要从教育人手,要使民族民间文化得以生存、传承和发展,必须使民间美术进入课堂。
二、贵州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的实施策略
首先,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地方学校不可能有现成的民间美术教师,一是通过短期培训、边学边教或选派热爱民间美术专业、事业心强的骨干教师专门进修。鼓励美术教师承担民间美术研究的课题,专心钻研备课,承担基本的教学任务。另外,聘请当地民间艺人到学校兼课、举办讲座或作技艺表演。早在上世纪初,中央美术学院和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就曾经邀请民间艺人来校为师生授课,把民间美术引进课堂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
第二、加强地方高校美术专业的和非美术专业的民间美术教学。美术专业学生民间美术课程可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必修课内容可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赏析、民间美术工艺品的设计制作等。如蜡染、陶艺、剪纸等都可进入课堂教学。对民间美术有浓厚兴趣的专业学生还可以进行选学,内容为:贵州民间美术采风考察、民间美术创作设计。对非美术专业的学习可列选修课程,主要教学内容为:贵州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概论、贵州民间美术作品欣赏等。
第三、加快贵州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研究和完善教学设备。各地方高校应组织编写具有地方特色、高质量的教材。鼓励教师认真编写课堂讲义,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改和锤炼。民间美术教学既是理论课、欣赏课,又是技能课,需安排大量的实践环节,如参观考察、手工制作等。因此,要有足够的专业教室和校外实习基地,配置性能质量较高的教学设备和专用工具。
第四、举办民间美术讲座,不定期的邀请当地一流的民间艺人来校园办讲座,以座谈、现场表演及多媒体展示等方式让同学们了解民间美术精湛的技艺过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特别是对一些难以实施课堂教学的民间美术种类,应多以讲座、视频等形式加以介绍,这样既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又让学生对家乡民族文化有更广泛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他们对家乡民间美术的热爱之情。
第五、建立民间美术研究所,地方高校应成为民间美术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民间美术研究所由专业教师组成,并吸收当地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人参加,主要任务是组织和实施民间美术教学工作;搜集、整理民间美术资料,进行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借鉴民间美术的造型观念和表现形式,开发设计现代民间美术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
第六、建立民间美术陈列室,展示优秀民间美术作品,一方面为教学提供了观摩欣赏作品的场所,让学生有机会经常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是对当地博物馆收藏的补充。陈列室除收藏陈列社会上有价值的民间美术品及有关资料外,还可收藏陈列师生临摹仿制或创作设计的作品,便于学生参观学习。
第七、建立民间美术的校外实训并重视田野调查,民间美术资源进课堂不仅仅只局限于课堂的教学,还应让学生走出去,与当地民间艺人交流,虚心请教,深入民间体味当地民俗活动与民间美术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对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进行调查研究。
将贵州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来,可以说是一项双赢的决策:贵州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学校美术教育因为有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教学内容得到丰富,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给学校现代美术教育提供借鉴与启示;同时,充分利用民间美术资源。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给现代美术教育带来发展的新契机。
参考文献
[1]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贵州人民版社2006年10月
[2]吴禾《地方高校民间美术教学体系的建构》泰山学院学报2005年3月
民间美术游戏 篇3
一、亲近生活,赏民间艺术的美
陈鹤琴先生说过:“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强调幼儿在生活中学习,在环境中学习,在社会中学习。大自然是最好的创作场所。孩子们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可感知、欣赏、体验、表达对大自然的赞美,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观察和感受自然万物中的生命形象,描绘心中的美好世界。笔者曾利用本土民间美术资源,利用节假日带领幼儿走出课堂,参观镇淮楼、文通塔、总督漕运公署遗址、淮安府署、胯下桥等名胜古迹,感受民间建筑的美。利用与幼儿生活息息相关的材料进行教学,不仅使幼儿充满新鲜感、亲切感,更能激起幼儿的探索兴趣。
二、采纳以往经验,选民间艺术内容
阿恩海姆认为:“在发育的初级阶段,心灵的主要特征就是对感性经验的全面依赖,对于那些幼儿来说,事物就是他们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或闻到的那个样子。”因此只有那些幼儿直接感受过的事物才能被他们同化到自己的审美心理结构中去。所以我们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选择幼儿熟悉的、贴近幼儿生活的、与幼儿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的、有过积极情感体验的民间美术作品,有组织有系统地为幼儿提供民间艺术作品,有助于他们的感知经验系统化,从而培养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贴近他们生活经验的内容,便于儿童提高注意力和兴趣。深入浅出,循序渐进,这些前人总结的经验值得遵循。如我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制定层次性的教育目标:小班为初始层次,以民间绘画、撕纸、面塑为主。中班为发展层次,以面彩塑、泥彩塑、蜡染、扎染为主。大班为提高层次,以刺绣、编织、剪纸为主。
如:剪纸,那些贴在窗棂上的红窗花、新房中的并蒂红双喜,祖祖辈辈的中国人都见过。幼儿剪纸时的心理动机和民间高手一样,自我表现的愿望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由于工具和材料的便利,使幼儿在稍微具有操纵能力后,便可以在自己能控制的范围内,依据自己的造型能力,剪贴出许多颇具个人审美情趣的图像来,这种创作带有很大的原始性和游戏成分,因此幼儿非常喜欢,作品也有强烈的独创性和即兴感。
三、创设区域,享创造美之乐
在各区域设置民间艺术内容,为幼儿提供开放、丰富、多功能、多层次的材料,创设特色活动区。
对于一些内容比较简单的活动,我们为幼儿提供许多比较原始的材料,开展制作活动。如剪窗花、做灯笼、捏泥人、蜡染等。幼儿通过折折、剪剪、画画、染染这些较简单的、能够尝试进行的活动,认识到自己也能够创作出美丽的作品,在成功体验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
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地选择活动区,自由地选择操作,区域活动没有一定局限性,幼儿可以大胆地想象,俗话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丰富的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如美工区中,小朋友用玉米皮编出许多“小鞋垫”“小花”“小眼睛”等;幼儿运用生活中常见的各种材料,大胆造型:孩子们在饭勺、锅铲上堆色画脸谱,在杯垫上描绘各色花纹,利用碎纸屑制作纸浆画,在鹅卵石上大胆造型,在快餐盆上描绘中华吉祥图案……他们在老师们的指导下,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美术活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一件件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在幼儿的小手中变得精美异常,焕发出别样的光彩。
四、结合民俗,家园互动
1. 开展与民间传统节日活动密切相关的民间美术活动
如花灯、年画、中国结、剪纸等,通过家、园配合的途径,引导幼儿参加本地本社区相关的民俗活动,让幼儿在传统节日气氛的烘托下,与家乡的民间艺术对话,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独特美。又如在春节主题活动中欣赏中国结、年画、剪纸等与春节节日有关的民间美术作品;放寒假前,通过看录像和图片,向幼儿介绍春节习俗,关注春节期间大街小巷及家家户户环境的布置,共同动手粘贴彩条,布置班级环境。放寒假中,家长带领幼儿参加丰富多彩的春节活动,如逛花市、挂年画、贴春联、走亲访友拜年等。寒假后,教师和幼儿共同交流春节见闻,欣赏各自收集的年画、剪纸等民间美术作品。在浓浓的民俗节日文化氛围中感受民间美术作品的美。
2. 邀请家长共同参与民俗活动
亲近传统 享乐民间游戏 篇4
【关键词】创新;民间游戏;玩法
随着《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颁发,《指南》中强调的“让幼儿在做中学、玩中学、生活中学”,在这种精神的引领下,笔者所在的幼儿园以玩为切入点,以民间游戏为载体,开展幼儿园的自主活动,有效地锻炼幼儿的身体,增强竞争、合作、互助意识,有利于幼儿形成勇敢、坚强的品质和活泼开朗的个性。
在民间游戏的实施与开展中,笔者作为幼儿园的一名管理者,发现孩子们对游戏的“保鲜度”不高,如老狼老狼几点了,孩子们玩一会就没有兴趣了;又如有的孩子喜欢这里玩一会,那里玩一会,没有真正发挥游戏的作用。老师的干预措施不强。针对存在的问题,笔者开展的一系列的措施。
一、螺蛳壳里做道场——创设玩的环境
因为环境因素,我们店口斗幼活动场地不是很大,根据实地情况,笔者把幼儿园进行了整合规划,我们便因地制宜,巧用农家物当“嫁衣”,充分挖掘现有资源,将走廊、柱子等进行合理利用和开发,从孩子的观察视角入手,营造一个民间游戏乐园,整个乐园有四个谷组合而成(自由谷、欢乐谷、冲浪谷、智慧谷)列如自由谷:户外活动场地上绘制了孩子们设计的跳房游戏图、跷跷板游戏图等,供孩子和家长可以随时随地的玩耍,感受游戏的乐趣。
二、取其精华,推陈出新——加工、改编、创新民间游戏
在民间游戏的实施中,为什么孩子对游戏的保鲜度不高,笔者发现一些游戏在内容、形式、玩法不适宜于幼儿,需要进行创新,不断改进,因地制宜、有选择性地开展民间游戏。笔者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法新玩,推陈出新”的原则,教师通过生本观察、集体教研,教师通过“改造、嫁接、移植”等方法,尝试创新民间游戏,使民间体育游戏和时代需要相结合,更适合幼儿游戏。
1.改造:改变游戏名称
改变游戏名称,例如“打籽”这一民间体育游戏,比较好玩。可是“打籽”这个词,离我们孩子的生活经验比较远,孩子们无法理解“打的意思,我们可以根据孩子们熟悉的蛹化蝶改为“化蝶”。游戏者都是“蝴蝶”在规定的区域飞舞,被打到者就不能参与游戏。孩子们对此更加感兴趣,改变游戏名称能使孩子更有斗志,更有竞争意识。
2.变化:巧用废旧材料
利用废旧材料就是将随手可得的废旧物品用于民间游戏之中。比如,我们利用废旧的易拉罐组合在一起,玩踩梅花桩游戏;将单个的易拉罐改为高跷,玩“踩高跷”游戏。
3.时空开拓:变化游戏的范围大小、设施、地形地貌等的拓展
如,“两人三足”原先的玩法是两个幼儿并排站在一起,用绳子系住紧靠的双腿,步调一致地向前走。但是当人数不是偶数的时候,我们也可以玩“三人四足”或者“多人多足”,提高难度,更有挑战性,孩子们也玩得更幵心!
4.嫁接:即将民族舞蹈与幼儿民间体育游戏进行嫁接
这是一个民间艺术的统合。通过嫁接的方式,使很多民族舞蹈渗透在体育游戏中,不仅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更能让幼儿感受到体育游戏的美。
例如:在学习瑶族的“竹竿舞”之后,可以将这一舞蹈与体育游戏嫁接,变为‘‘竹竿游戏”。嫁接后改变形式的民间游戏运用到体育游戏中来,可让幼儿在愉悦的嬉戏中练习双脚或单脚有节奏地跳,或四散跑,使其身体动作的协调性、灵敏性得到提高,促进肌肉的发展。
5.移植:将传统的民谣或现代的歌移植于幼儿民间体育游戏之中
有些民间游戏没有配儿歌,孩子玩多了会没有新鲜感,而且孩子不仅喜欢动手动脚,同时也喜欢动动嘴。我们尝试将一些孩子们喜欢的儿歌如《十二生肖》移植于“跳皮筋”这一游戏之中,孩子们边吟着喜欢的儿歌,边有节奏地变化跳的动作,在说说玩玩中,达到了锻炼的目的。
三、“我设菜单,你来点菜”——创新玩法
以往的活动以老师计划组织为主,孩子基本上是被动的参与。笔者结合《指南》精神,积极发挥幼儿自由自主的学习游戏,于是创设了“我设菜单,你来点菜”的混龄班游戏活动形式,根据幼儿园年龄特点,创设了图文结合的菜单,孩子们只要像ipad一样点击一下,贴上班级的班花,就可以跟自己喜欢的体育器具玩耍或玩自己想玩的谷。在混龄游戏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大年龄幼儿的身边常会紧紧跟着一条“小尾巴”,孩子们大手牵小手在一起玩。有的用自己的示范动作教弟妹玩,有的耐心地告诉弟妹的动作不断鼓励。小年龄幼儿在哥姐的示范和鼓励中,不经意地学会了原本不会做、不敢做的动作。
经过一年的实施,现在每天都能听到孩子们欢快的笑声。每天早上丰富多彩的晨间活动常常会引得家长们驻足观看,有的家长还会参与到其中。付出总有回报,我们的投入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认可,足以让我们欣慰与欣喜。在今后的民间游戏活动中,我们一定会且行且思,把“玩”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给孩子的童年旅途添一路芬芳和欢乐。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71
[2]教育部基础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36
[3]陈晓晴.落实《纲要》精神,创设适宜环境[J].幼教园地:2011,9:4
民间美术游戏 篇5
什么是传统民间游戏?传统民间游戏以集体游戏和户外活动为主要载体, 所以更能锻炼孩子的群体意识, 让他们理解什么是自由、什么是限制、怎样适应现实规则、怎样解决矛盾与冲突。在互动游戏中, 会产生社会关系的雏形, 儿童们在群体游戏中学会宽容、理解、合作、关心和沟通, 这将是他们获得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起点。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形式多样
传统民间游戏形式多样, 种类繁多, 有动手的, 有动腿的, 有动脑的, 有在室内的, 有在户外的, 有竞争, 有合作, 有道具, 有角色, 而且男孩子有男孩子的游戏, 女孩子有女孩子的游戏。
二、传统游戏使用的玩具简单
传统民间游戏即使需要的玩具也比较简单廉价, 多是以废旧物品、身边随手就能抓来的自然物品。如“捉迷藏”类的游戏中有“躲猫猫”“捉野猫”等, 不需要任何的道具, 只需要找一个闲置的地方就可以进行了, 如抓子游戏可用石子或棋子, 用塑料袋、鸡毛、毛线可做成毽子等。有的游戏只需用幼儿的手、脚或身体的某些部位就可以三五成群地玩得很开心, 如“石头剪刀布”“背人”“炒黄豆”“编花篮”等。
三、趣味性与民间文化特色
娱乐性是游戏的生命, 趣味性是游戏的延续, 有些游戏能够流传就是因为它有浓厚的趣味性, 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特点。如女孩喜欢的跳皮筋, 边念儿歌边跳, 玩法上从一根到两根、三根, 位置由低到高。儿歌的内容常常是诙谐逗趣的或者具有当地的文化特色, 边念边跳不仅可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 还可以锻炼跳跃的动作和节奏感, 增加幼儿的肺活量。有时缺少同伴还可将绳子套在椅子上、树上……此外, 玩水玩沙更是孩子们的最爱。
传统的民间游戏有很多, 但并不是都适合在幼儿园进行, 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体发展规律选择适合幼儿的传统游戏, 比如:小班幼儿刚上幼儿园, 各方面还没有发展好。而且他们喜欢在老师的身边, 亲亲老师, 抱抱老师。老师可以和幼儿一起做游戏, 如“拉大锯”, 可以面对面玩, 也可以坐在教师膝盖上玩。如“蚂蚁叮叮痛”游戏, 两个人手捏着手儿, 一起念一起玩。
中班幼儿思维比较有独创性, 活动量也有所加大, 但是合作性较差。针对幼儿的特点, 我们可以让幼儿玩“赶马车”游戏, 幼儿自己组织, 召集伙伴, 并且分配角色。这些游戏一般都需要若干幼儿合作进行, 极大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鼓励幼儿大胆尝试一物多玩, 让孩子们的创造力得到了释放, 新的玩法、新的花样让他们不断体味到创造的乐趣。
大班以丰富户外活动为目的, 开展规则性游戏、竞赛性游戏, 合作性游戏为主的传统民间游戏。大班幼儿自主性较强, 户外活动时常常喜欢追逐打闹, 活动量大。我们在开阔的运动场进行幼儿户外游戏活动, 运动场上幼儿自主开展传统民间游戏。如“地雷爆炸”、“捉迷藏”、“跷跷板”“大饼油条”等等, 或提供一些简单的玩具进行“翻花绳”, “四角包”、“抓包”等游戏, 在游戏过程中, 教师为幼儿提供了极为宽松的环境, 只要遵守基本的规则, 幼儿可以参加任何形式的、自己喜欢的活动。许多民间游戏以比赛的形式进行, 极大地激发了幼儿的好胜心, 培养了他们的进取心。如:四角包游戏, 谁的技巧好谁就赢的多, 孩子在游戏中不甘落后, 努力学习, 掌握摔打的技巧。当孩子在游戏获胜后, 则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满足。
传统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优秀的历史创承文化, 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的同时对幼儿的多方面发展均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 也完善现代幼儿园游戏体系, 它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欢乐, 而且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 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我们应该充分挖掘身边的资源, 把游戏特别是传统民间游戏充分利用起来。其实, 也许游戏的内容是旧的, 但是游戏玩法却可以是灵活的;游戏材料是旧的, 但教师及幼儿的思想是活的。让我们一起努力将传统民间游戏进行到底, 让孩子们的回忆里充满乐趣。
摘要:游戏是幼儿最基本的活动。《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幼儿园指导纲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 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 增强体质, 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要“在体育活动中, 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 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 相互渗透, 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 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传统民间游戏以其独有的特点、优秀的历史创承文化, 在丰富了幼儿的生活的同时, 也完善现代幼儿园游戏体系, 它不仅可以给幼儿带来欢乐, 而且还能增长幼儿的知识, 对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是非常有益处的。
民间美术游戏 篇6
如何有效提高幼儿民间体育游戏活动是我园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它贯穿于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 如何培养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兴趣, 使他们在自主活动的基础上, 积累运动经验, 体验运动乐趣?在实践中, 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体会。
一、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让幼儿充分体验民间体育游戏活动的快乐
《指南》指出:“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 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因此, 我们的活动“以集体活动为主”的传统的体育活动方式, 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采取了多样化的组织形式, 而深入开展幼儿民间体育游戏, 其中教师、家长是最关键的。首先在教师们中间进行了如何开展民间游戏理论学习, 让大家思想达成共识, 明白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 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中间开展的重要性, 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然后我们召开了为期两周的体游游戏节, 让家长们重温童年生活, 家长们都乐子其中, 这说明只要大家思想达成共识, 明白什么是民间体育游戏, 充分认识到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中间开展的重要性, 以及在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方面的教育价值。
二、创设民间体育游戏环境, 激发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
环境是对幼儿教育的重要资源, 它能给幼儿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我园户外场地宽阔, 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 在各个区域布置了有趣的民间游戏活动, 让孩子们入园、离园时不由自主地进行游戏。教师们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发展的需要, 还精心设计、筹划、丰富活动区材料, 如在“投掷区”为孩子们投放了飞盘、沙包、纸球、圈等器械, 在跳跃区为孩子投放了皮筋、跳绳、触摸物等, 在其它区域, 投放了轮胎、钻圈、垫子等, 幼儿取放方便, 供随时练习使用。我们还充分发动家长和孩子共同收集废旧物品制作器械, 用小饮料瓶制作拉力器, 用八宝粥瓶子做成“高跷”, 玩《踩高跷》的游戏等, 孩子们每天会根据自己的个性、爱好、能力水平自由选择活动器械, 自由玩耍。此外, 在自制“器械”的过程中, 孩子们创造力得到了发展, 在游戏中, 幼儿的体能得到了锻炼, 同时也激发了幼儿对民间体育游戏的兴趣。总之, 丰富的游戏材料为开展民间体育游戏提供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三、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有效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民间游戏的种类繁多, 又富有兴趣性, 形式简单, 便于
操作, 深受广大幼儿喜爱, 科学地开展民间体育游戏, 能够增强幼儿体能, 开发幼儿智力, 增进友谊, 丰富幼儿生活, 还能培养幼儿的机智、勇敢、坚韧、顽强的性格。但在游戏中老师必须参与正确引导, 让他们学习自己分配角色, 相互商量, 团结合作, 针对上述现象, 我们有意识地选择一些必须通过密切合作才能完成。民间体育游戏的开展, 原来较霸道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友好的相处, 喜欢扮“本领大”的角色的小朋友也能与同伴互换角色, 幼儿的良好品格, 得到有力地促进。自从我们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来, 孩子们还把我们的民间体育游戏带回家与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一起玩, 有的孩子与邻居家的小伙伴们一起玩, 大家的生活变的更加丰富多彩了, 充分发挥了民间体育游戏的作用。
四、加强民间体育游戏的组织与指导, 充分发挥民间体育游戏在幼儿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首先在游戏时我们要全面了解幼儿的情况, 包括体质、动作、能力等, 有针对性地选编游戏, 然后熟悉游戏内容及教育作用, 掌握游戏的玩法, 明确游戏的规则等, 考虑到游戏中要向孩子提出哪些能提升幼儿能力的问题, 以及要预涉回应孩子哪些生成化的主题内容。在游戏过程中, 注意活动量大的游戏要与活动量较小的游戏结合起来, 老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其次开展民间体育游戏以前, 可根据游戏的内容、目的要求进行场地布置, 准备道具, 为达到预期效果创造良好的物质条件, 使幼儿的心情舒畅, 对要玩的游戏产生迫不及待、跃跃欲诚的感觉。但在游戏时我们必须给孩子们一些游戏规则, 一方面可保证游戏的顺利开展, 达到预期目的;另一方面, 也可以培养幼儿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教师应在幼儿游戏前, 让幼儿明确游戏规则和要求。要让幼儿知道违犯规则就一定会受到处罚, 下次不再犯规。
再次在游戏中培养孩子的竞争意识、作为现代人适应社会快速发展所应必备的素质, 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大、中班应选择一些竞赛成份较大的民间体育游戏, 加强幼儿竞争意识的培养。因为大、中班幼儿开始重视游戏的胜负结果。所以我们每次游戏后应该组织幼儿讲评游戏。对获胜的幼儿给予适当的奖励。例如跳绳、扔沙包等, 对跳的多的, 扔得远得进行奖励, 在分组比赛中, 对胜利的一组都要进行适当的奖励、如小奖牌、红五星等。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对失败的幼儿找出落后的原因, 鼓励他们争取下次获得胜利,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正确对待失败, 促使民间体育游戏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民间美术游戏 篇7
湛江这片红土上, 先人们创造了雷州石狗、吴川泥塑等丰富的民间美术遗产。这些民间美术资源蕴含着丰富的人文思想和艺术魅力, 也带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它最直观也最贴近本地民众生活, 是对本地学生进行美术教育最生动的案例。把本地民间美术资源渗透进美术鉴赏的教学之中可谓是一项双赢的艺术活动, 一方面, 本地民间美术依靠学校美术教育得到传承与弘扬, 避免了断裂与绝迹的命运;另一方面, 学校的美术课因为有本地民间美术的内容而拉近了学生对美术的亲近感, 从而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味,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一、雷州石狗、吴川泥塑是雕塑欣赏课最直观最贴近生活的素材
雷州半岛地处中国大陆最南端, 春秋战国属楚界, 秦汉为南越象郡, 是百越聚居之地。在上古时代的雷州人民把狗作为图腾, 作为自己与自然界斗争、求生存、求发展的庇佑与精神力量。长期以来, 雷州人民发挥其智慧与创造力, 雕刻出千姿百态、惟妙惟肖的石狗奉置于村头、巷口和家门前, 作为保佑平安的神灵,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石狗文化。石狗是雷州半岛独特的文化艺术, 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极为少见。这些石狗千姿百态, 有的鼻大耳肥, 有的咧嘴含笑, 有的憨态可掬, 有的面目狰狞, 它们或坐、或蹲、或伏,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抽象的、写实的、表现性的、装饰性的, 体现出丰富性与多样性的艺术特征。
吴川泥塑, 这种被当地人称为“泥鬼”的民间艺术, 由于取材易, 寓意浓, 故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仅梅录就有300多人懂得制作。泥塑题材有历史故事、神话故事、民间传说。相当部分题材贴近生活, 更具有乡土特色和时代气息, 让人耳目一新。近年来, 泥塑作品除了传统的题材外, 还增进了许多新的内容。如《吴川状元林召棠》《狗六爹》《抗日将领张炎将军》《反腐倡廉》《扫除黄赌毒》《歌舞庆升平》等, 都有很强的思想性和较高的艺术性。泥塑的制作过去是用稻草、竹木支架、泥为材料, 使用材料简便, 制作快捷, 体现了“快”“准”“稳”的特点。现在泥塑已发展到水上彩塑、活动彩塑, 配上现代灯光、音响、舞美设计, 集电、光、声、动于一体, 显得更加流光溢彩, 美不胜收。
雷州石狗、吴川泥塑, 它为中国雕塑艺术史留下了精彩的一页, 是中原文化与当地文化碰撞结合的产物。秦始皇兵马俑、龙门石窟、云冈石窟、昭陵六骏固然雄伟精美, 但中学生们很少有机会能亲临实地进行学习和考察, 而雷州石狗就在我们的身边。把雷州石狗带进美术鉴赏的课堂, 让学生去面对自己身边的历史文物, 见证古代民间工匠的独具匠心的创造力与想象力, 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爱乡的民族情怀, 有利于激发他们进一步了解民族美术文化遗产的兴趣, 培养其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不再只是知道“肯德基”和“麦当劳”, 不再只是记住某些歌星或球星的名字, 不再对本土文化一无所知。
二、吴川花桥、吴川飘色是我们上工艺鉴赏课最鲜活的案例
吴川花桥始于明代, 隔水而居的村民为方便过江闹元宵, 在江上架起浮桥, 吊上花灯、挂上字画、桥两旁栏杆点缀鲜花, 把一座桥装扮得花团锦簇、灯光辉煌。花桥设计既继承传统, 又具有时代气息。桥上吊满灯笼、彩旗、彩带、彩灯、气球及各种吉祥物造型、桥两侧贴满风格各异的书画, 桥头两端及两旁摆满争妍斗奇的鲜花。用鲜花、书画、灯笼、彩灯、彩旗、气球装扮桥梁供游人欣赏, 独具地方特色和艺术魅力。吴川飘色是运用力学原理, 集铁工、木工、戏剧、杂技、魔术、美术、服饰等工艺为一体而精心制作出来的空中艺术造型。飘色靠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 在高可逾人的空中飘然欲飞。有的角色还脚踏着活动物, 有的会转动、喷火、喷水。飘色的制作选题之意多取材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间故事, 张扬真善美, 鞭笞假丑恶, 表达了人民群众的良好心愿。
飘色、花桥艺术, 丰富了当地民间的节日生活, 展现出当地民间艺人的智慧。这是工艺美术鉴赏课最鲜活最亲近的现成教材。我们把飘色、花桥这民间工艺美术引进课堂, 这对于培养学生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有极其重要意义。所以这些本土的民间工艺美术给我们的学生带来了丰富的精神食粮, 让我们见证了民间工艺美术的巧夺天工。
三、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高中美术鉴赏课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情景”
民间美术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今天有些东西我们只有在美术馆、博物馆才能看到的, 今天被我们奉为杰出艺术品的东西, 以前就在人们日常的生活中, 这样说来, 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 与艺术更容易融合。《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 (实验稿) 》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景中认识美术, 我们从小生活在家乡的自然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美术的熏陶, 从这种意义上说, 当地民间美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情景”。
我国大量的优秀传统艺术根植于民间, 尤其是广大农村社会蕴藏着丰富的美术资源。这为本地学生的美术学习和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一些俯拾即是的泥土、木料、竹子等都可以用来作为泥塑、木刻竹雕、竹编的创作材料。现在的农村仍然保留了一些传统习俗, 如婚丧嫁娶等活动都是农村美术教育的资源优势, 这必然给农村美术教育开辟一个地方特色与民族特色相结合的新的发展道路。如:吴川的陶鼓从制作到演奏, 它将美术与音乐相融;又如吴川的木偶、木鱼、舞二真、舞貔貅, 都将音乐伴奏和舞蹈表演融为一体;现在的一些电动飘色、水上飘色集光、电、动、色于一体, 真是巧夺天工, 它涉及到物理学、美学、心理学等学科。本土民间美术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 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丰富了高中美术鉴赏课的教学内容。
民间美术游戏 篇8
通过前期研究“民间游戏对幼儿的发展的影响研究”, 我园发现幼儿很喜欢玩民间游戏, 这既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发展, 又提高了教师的教研能力。于是, 我园为了更好地让民间游戏传承, 促进幼儿发展, 经过商量确立了此课题。我们以幼儿为本, 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点。通过“收集———分类———研讨———整理”的形式确立了此课题。
1.收集。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和意愿, 将前期的民间游戏作一梳理, 以问卷的形式对幼儿进行问卷调查, 将调查的结果进行汇总, 从中选出幼儿喜欢的民间游戏。
2.分类。我园利用每周五的幼儿午休时间, 组织各年龄段教师将民间游戏进行大分类和小分类。大分类就是将民间游戏分为简单易操作和复杂的, 如翻花绳、剪刀石头布、拍手背等, 这些就适合在过渡性环节中开展;还有就是活动量大的竞赛性的就适合集体教学, 如揪尾巴、切西瓜、两人三足、编花篮等。在此基础上, 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 选择适合各年龄阶段开展的民间游戏。如大班幼儿可选择捉七子、编花篮、打陀螺、跳绳、占四角等;中班幼儿可选择城门城门几丈高、丢手绢、两人三足、地雷爆炸等;小班就可以开展一些找朋友、抢椅子、顶锅盖等趣味性较强的民间游戏。最后进行小分类, 结合已有主题、时令季节、地方特色等因素确定各班组各班级主题活动的内容。
3.研讨。我们选择好各班组的内容后, 在每个班组里进行研讨。如小班组四个班, 每个班针对炒黄豆这个游戏设计了一节课, 而后请老师组织活动;针对活动进行议课, 而后进行整理, 整理出一节好的课。
二、民间游戏与主题活动相整合的研究:挖掘———选择———生成
1.挖掘民间游戏, 丰富幼儿的一日活动。经过实践, 民间游戏可融入到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 如晨间活动、课间准备、离园活动等都可以玩民间游戏。如课间十分钟, 可以让幼儿开展小组或个别的民间游戏———脚尖脚跟脚尖跳、挤油渣、跷跷板、翻花绳等。这些游戏有动有静适合在室内开展, 且可以随时开始, 随时结束。在餐后这段时间比较适合开展一些较安静的小组游戏, 如几位幼儿自由组合玩“打四角板”、“炒黄豆”、“捉七子”、“翻花绳”等。民间游戏的开展丰富了幼儿的一日生活, 创设了愉悦的心理氛围;既促进了幼儿的自主性发展, 又满足了幼儿的需求。
2.选择民间游戏, 融入主题教学。幼儿主题活动的内容都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幼儿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千姿百态的。如小班幼儿九月份刚入园, 他们从温暖熟悉的家庭环境融入到陌生的集体环境, 大部分幼儿都不能很快适应。为了让幼儿能够顺利度过这一“焦虑期”, 笔者在课程中安排了“我上幼儿园”这一主题, 内容的设计中有许多安抚情绪的环节, 但我们发现, 小班的幼儿更适合用游戏转移法, 用游戏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此, 我在这一主题中增设了民间游戏如“找朋友”“抢椅子”“拍手谣”, 目的在于让幼儿认识更多的小伙伴, 较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3.生成民间游戏, 让主题活动更丰富。依托民间游戏生成主题, 也就是根据我园已有的主题活动来寻找适合主题开展的民间游戏。以大班幼儿为例。他们好动, 喜欢富有挑战性的游戏;当时又恰逢冬季。为此, 我们班组经过研讨确定本学期生成的主题为“好玩的绳子”。以绳子为轴, 贯穿整个主题, 如美术活动《绳子粘贴画》, 语言《绳子爱画画》, 音乐《线的音乐会》, 健康《花样皮筋》, 体育《好玩的绳子》等。
每一个主题完成后, 我们都会做好资料的积累与整理。一方面把实施过程作一系统整理;另一方面提高活动的价值, 为今后开展提供参考。存档的方式是建立资料库, 包括开展活动的名称、目标、内容、环境创设、家园互动、个案、小论文、大论文等。每一次的课题研讨课都以照片的形式存档, 作好资料的积累。
三、民间游戏与主题活动整合的环境创设“构思———丰富———合作”
1.整体构思。根据园本活动开展的需要, 由教师引导, 让幼儿积极参与构思、创作、安排, 师幼共同创设与民间游戏相关的主题墙饰。如我班就用电子白板设置大型版块“我和民间游戏在一起”, 选取一日活动和教学活动中幼儿玩民间游戏的片段, 拍成照片, 投射在其中。
2.丰富内容。将民间游戏与主题活动整合, 就是为了让幼儿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主动参与, 激发幼儿的兴趣, 培养能力。在每一个主题活动中, 不仅仅展示幼儿活动的文字资料、图片、照片、实物, 还在成长档案中收录了幼儿主动参与民间游戏的情景, 留下幼儿成长的足迹;这其中还有一学期后, 幼儿参与民间游戏的调查表, 以此来推动园本活动的开展。
民间美术游戏 篇9
儿童的玩或所有自由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游戏。根据皮亚杰的理论, 游戏可以被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游戏类型叫做练习游戏, 指的是儿童自发的重复很多动作, 主要发生于婴儿期; 第二种游戏类型叫做假装游戏, 指的是儿童经常依靠想象将自己置身于某个角色之中, 或者将一个物体想象成另一个物体等, 主要发生于幼儿期; 第三种类型叫做规则游戏, 指需要依靠规则来保障其顺利进行的游戏, 这种游戏往往带有一定的竞争色彩, 发生在小学阶段及其之后。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 游戏对儿童已经习得的技能起一种练习和巩固的作用; 另一方面, 更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游戏是发展的工具。布鲁纳认为, 游戏活动本身比结果更重要, 它们为儿童提供了一个极其轻松的环境, 儿童可以毫无压力的在其中探索和尝试各种行为方式, 并将游戏中尝试过的行为应用到解决问题的现实中, 即游戏通过增加备选行为的数量来促进儿童的发展。史密斯认为, 对儿童而言, 适应未来的不是精确的行为模式, 而是行为上的灵活性, 而游戏恰恰能够锻炼行为的灵活性, 扩展儿童的适应性潜能。
从认知的角度看, 大量的心理学研究发现, 儿童更多地参加一些角色扮演游戏、建构游戏等能够显著的促进概念思维、智力、操作性思维、发散思维和心理理论等功能的发展。比如, Rubin等的研究就发现, 儿童参加角色扮演游戏的过程中, 会练习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的观点选择能力, 从而产生去自我中心的效果, 同时不断地在现实身份和游戏角色中的转换, 也锻炼了思维的可逆性, 从而发展了儿童的守恒能力。Dansky也发现, 假装游戏过程中, 儿童需要不地完成很多表征的转化, 而表征的灵活转化, 又是创造性思维的关键所在。
从社会性的角度看, 儿童在游戏的过程中需要遵守轮流替换、合作竞争等规则, 而这些规则也会发生在现实生活中, 而且游戏中习得的很多规则具有能够迁移的特性, 从而影响儿童的规则意识和道德发展。Rubin的研究发现, 经常参加某些类型游戏的儿童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从而影响他们的同伴接受性和学校适应。在团体游戏中, 为了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 儿童不得不把自己放在他人的位置上, 从他人的角度体验社会, 直接提高了观点采择的能力。
二、河南民间游戏介绍: 以“跳房子”为例
跳房子游戏介绍: 游戏一般由3 ~ 5个孩子在一起玩, 游戏的道具就是沙包一个。游戏开始前需要先用粉笔或用石头在地上画一个如右图所示的图形:
图中有9个方格, 每个方格大概0. 2 ~ 0. 3平方米左右, 保证足够大的同时也保证游戏者能够单腿隔着一个格子跳过去 ( 如从1直接跳到3) 。不同年龄的孩子因为跳跃能力不同, 在玩的时候可以将这个图画大一些或小一些。参与游戏者总共需要完成九关, 游戏在孩子们中间轮流进行, 当一个孩子在游戏中犯错时, 就按照事先定好的顺序由下一个孩子替换, 最先完成九关的孩子就算胜利。
第一关: 从小圆点处将沙包丢入方格1中, 儿童从格子外隔过方格1, 直接跳入方格2中, 然后依次跳到方格3、4、5、6、7、8。规则是单格用单腿跳, 双格用双腿跳 ( 即跳入单数方格时应该单腿着地, 跳入双数方格时应该双腿着地) 。然后再按照方格8、7、6、5、4、3、2的顺序依同样的规则跳回。跳到方格2后双腿换单腿站立, 弯腰捡起方格1中的沙包, 隔着方格1直接跳出。
从第二关到第七关, 规则类似。不同之处就是一开始将沙包丢入的方格不同, 第几关就将沙包丢入方格几 ( 如第6关就需要将沙包直接从小圆点处丢入方格6) 。跳方格时按照同样规则, 沙包在哪个方格就直接隔过哪个方格 ( 包括进方格时从1到8的跳跃顺序和出方格时从8到1的跳跃顺序都是如此) , 依然是单格用单腿跳, 双格用双腿跳。
第八关: 游戏者需要从小圆点处将沙包直接准确的掷入方格8。然后按照同样的跳跃规则从方格1跳至方格7, 此时要单腿站立、弯腰捡起沙包。然后单腿转身, 按照方格7、6、5、4、3、2、1的顺序依同样跳跃规则跳出。
第九关: 游戏者要携带沙包, 从方格1按照同样的跳跃规则跳到方格8, 然后双腿站立转身, 背对方格9将沙包掷入方格9, 然后蹲下背对方格9摸到沙包, 最后按照方格7、6、5、4、3、2、1的顺序按同样的跳跃规则返回。
每一次游戏的过程之中, 如果发生沙包不能准确的掷入应掷入的方格、跳跃时踩线、捡沙包或摸沙包时踩线、应该单腿 ( 双腿) 站立时使用双腿 ( 单腿) 站立、跳跃时没有越过沙包所在的方格等等现象, 则算此次游戏失败, 游戏权交给按照实现确定的下一位游戏者。等下次再轮流到自己时, 直接接续上次的游戏关数进行游戏, 直至决出最后的胜利者和2、3、4、5名 ( 如果5个孩子一起玩的话) 。
三、跳房子游戏对儿童的发展价值分析
从生理发展的角度上看, 单腿跳或双腿跳、单腿转身、蹲下摸沙包等动作直接锻炼着身体的大肌肉群; 在地上划格子的过程, 以及将沙包精准地投掷到每一个方格中的动作, 则是对精细运动能力的锻炼。
从认知发展的角度上来看, 规则在不同的格子中是经常变换的, 要很好地完成游戏必须要对规则有很好的记忆, 而且每个人都要记得别人在上一轮游戏中玩到了哪一关, 以防止其他儿童耍赖。这本身就是对记忆能力的锻炼。游戏中每一关的跳法是不一样的, 这就要求儿童能根据规则随时调整自己行为, 即在游戏中完成一关后就要有一次思维上的调整, 这直接锻炼着儿童思维的灵活性; 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之中要随时注意并观察别人是否有违反规则的行为, 是否在某些步骤中会犯错误等, 这些又直接锻炼着儿童的感知和注意; 不同地域的跳房子游戏都有不同的玩法, 这直接能够体现出儿童自身修改规则方面的创造性。
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上来看, 儿童在玩游戏的过程中需要商定规则, 需要根据规则轮流替换进行, 直接增强了规则意识; 此类游戏具有一定的竞争性, 输赢的体验发展着儿童的社会性情感; 跳房子游戏往往需要几个孩子一起玩, 大量孩子在一起玩竞争性游戏, 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摩擦, 在解决这些摩擦的过程中, 儿童的人际问题解决能力得以发展, 同时也在共同玩耍过程中发展着儿童的友谊。
参考文献
[1]黄进.论儿童游戏中游戏精神的衰落.中国教育学刊, 2003, (09) :28-31.
[2]井卫英, 陈会昌.关于游戏与儿童发展的思考.学前教育研究, 2002, (04) :36-38.
【民间美术游戏】推荐阅读:
民间美术游戏教学论文08-05
民间美术设计06-08
区域民间美术07-03
中国民间美术09-02
民间美术的运用07-17
民间美术的特征07-19
民间工艺美术07-01
天津传统民间美术07-02
民间美术教育10-10
《民间美术》课后感想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