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2024-07-17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精选12篇)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1

现代文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加速了中国民间美术根植土壤的流失, 民间美术在很多人心目中丧失了地位。不理解、不欣赏是民间美术在现代人意识上的一种较普遍的反映, 这种意识严重影响了民间美术的生存与发展。要培植出民族艺术的参天大树, 只有找到本土艺术的根基。民间美术的存亡与兴衰, 事关民族文化全面复兴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民间美术作为美术教育的最原始形态和最古老的生发点, 对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情趣、民族文化精神和对生活的感性及创造力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身所具有的艺术表现力, 能够在作品上展现材料感与造型的统一。

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开发自身所蕴含的创作潜能, 因此因材施教很重要, 要鼓励学生去寻找与自然融合的特殊途径。因为每个人对形象的感觉都不一样, 感受方式也不尽相同, 所以不应该以单一的模式来要求所有学生, 无论是课时还是作业, 尺寸都不应该完全按照统一的规定来要求。学生感觉和理解自然的节奏是不一样的, 表达感觉的方式也不同。因此, 必须以灵活的方式来调动主观创造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帮助他们找到最适合的工作节奏和塑造方法, 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还要使学生在工作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愉快, 避免不愉快的经历导致对雕塑厌倦。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1.不能忽视理论教学的重要性。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渴望, 有时会出乎我们的想象, 即便是雕塑这样一门特别注重动手实践的课程也是如此, 对一些雕塑基础问题要尽量讲清楚。

2.在教学中, 教师应采用课外设置思考题, 独立预习、课堂讨论、对话与分析评价的教学方法, 注意运用新的教育理论与方法, 使用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作品赏析的数量, 灵活实施学生互动, 创新师生对话的课堂教学形式。

一、民间美术的特征及现状

民间美术是劳动群众的审美本能得到自觉表现的产物, 是劳动群众自己的实用美术。民间美术具有自由创作方式、感性的思维方法及早期朦胧、原始的艺术痕迹和特征, 它通常把现实生活中的生活需求和生命需要作为自己的审美理想, 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要求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 将征服客观世界、改造世界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审美形式, 在艺术形象和形式特征上达到真、善、美的至高无上的统一。民间美术的创作者大多是处在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 他们的生活实践和对生活的感受决定了民间美术一直保持着中华民族原始艺术的基本品质, 具有一种超越时空的艺术魅力和审美价值;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艺术形式反映着各民族人民的情感生活和生活追求, 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和美学观念等方面的丰富内涵。我国的民间美术历史悠久, 底蕴深厚, 千百年来, 我们一直把民间美术视为珍贵的艺术遗产, 并且不断传承和发展着。但是在经济和生产的不断冲击下, 人民的思想不断开放, 作为民间美术发源和产出的民族与民间地区同样承受着外来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击和影响, 思想观念、审美意识、生产方式、物质生活环境等都在发生变

3. 教师应作必要的课堂示范介绍雕塑的专业技法, 并在过程中给予及时指导和答疑。

4.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与肯定学生的创新尝

试与实践, 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四、结语

由于雕塑属于动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 课时量偏少是不能忽视的事实, 在训练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都无法展开, 因此, 必须针对动画专业的特点, 选取部分针对性较强, 贴切专业特点的内容实施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 为后来的专业学习和实践起到辅助作用, 或是对其认识、理解事物的角度有一定的拓展, 那么动画专业的雕塑基础教学也就发挥了它的实质作用。

参考文献:

[1]华龙宝.雕塑[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07[2]陈迈.逐格动画技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5.[3]张迅, 黄天来, 孙峰.材料动画[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6.

[4]吴垚瑶.定格动画艺术语言研究[D].清华大学:设计艺术学, 2007.04.

化。西方现代主义及后现代主义思潮所带来的审美价值将民间美术推到了审美趣味的最边缘。人们对民间美术的关注与偏爱更多的是一种猎奇式的怀旧情结, 民间艺人的陆续谢世, 后继者们的审美观、价值观的改变, 使得使得民间美术消亡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一现象在刚开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民间美术的岌岌可危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二、现代学校美术教育的特点及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

随着科学与艺术的综合融会, 美术事实上已经成为一种创造性的学科, 其学科的归宿感和自觉性指向人的情感和精神。美术在人文精神的整体情景下, 侧重于研究和探讨人类的情感表现、审美感受等方面的现象, 提升着我们情感活动的个性、智慧与技术的品质意识。随着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审美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 美术也从单纯的观赏性进一步走向实用性, 更加贴近生活。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过程中, 审美教育已经成为美术教育的核心。我们通过美术教育既要使学生了解一定信息量的艺术家和美术作品的内容知识, 还要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这其中包括对美术作品的评价能力、设计创造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当前美术课堂, 教师也由单纯的知识灌输、技能培训转变到注重学生能力方面。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 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但是当前的很多美术课堂知识面太过于局限, 缺乏文化内涵。民族的民间传统文化为现代美术教育注入的文化底蕴、增加的文化厚度还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中小学校的美术教育当中, 民间美术的内容和数量十分有限, 具有本地特色的民间美术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没有认识到它的意义与价值。其结果是学生对西方美术知识了解很多, 但对本乡本土的民间美术知识了解甚少。另外, 由于我国民间美术师资的缺乏、经济条件的限制及教育模式还处在改革初期, 使得大部分地区在教学中仍停留在对民间美术形式和种类的泛泛介绍中, 缺乏鉴别民间美术的素养, 不具备真正认知传统民间美术美感的能力, 过于依赖、模仿西方艺术审美的形式与内容, 失去本土文化特色, 没有意识到民族艺术被同化的严重性。民间美术教育的现状已不能适应国内对民间艺术人才的需求, 也不能顺应目前国际上对各民族传统文化日益重视的趋势。为了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重要作用, 作为教育主体的学校,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 挖掘民间美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如何为优秀民间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作出实质性的贡献显得尤为重要。

三、民间美术在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在当前多元文化倾向为主流的环境下, 人们对传统的美术文化采取虚无主义的态度, 因而导致优秀文化遗产没有得到重视, 也就难以得到合理继承。当前, 青少年对以娱乐性、刺激性和商业性为特征的外国大众文化和流行文化趋之若鹜, 而对自己民族的美术文化, 一是无知, 二是采取漠视或鄙薄的态度, 这直接导致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感情的缺失。将民间美术引入到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来, 一方面使民间美术因学校教育的延续能免遭断裂与绝迹的命运, 并能不断向前发展。另一方面学校美术教育因民间美术的加入能增加新的活力, 教学内容得到丰富, 有了最直观的贴近生活的史料与教材, 民间美术中蕴涵的人文思想、传统艺术观念能给学校美术教育提供借鉴, 使学生更好地了解美术与情感、美术与社会、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培养对优秀民族民间美术的认同感、乡土情结与爱国主义情怀。

1. 民间美术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一种伦理文化, 具有复杂的礼仪规范和严肃的道德准则。由于中国传统文化所确立的人生价值理想, 既在尽性又在尽意, 因而民间美术还承担着启蒙教育的任务。民间美术以其特有的亲和力, 把思想理性内容融入艺术形象中, 以其特有的方式寓教于乐, 对人们的道德观念、行为准则、人生价值、是非观念、审美情趣等以启迪和教育, 有着重要的欣赏、审美和教育意义。这也是其自身存在价值及相对独立发展的内驱力。在民间美术作品中, 旨在表彰宣扬先烈事迹、忠孝贤良、圣贤风范及侠义行为等题材占很大的比重。它往往把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小说或戏曲人物等作为表现主题。借助审美力量和娱玩方式宣道施教, 是宣扬信仰观念和道德思想的物化形式。当我们把民间美术的中隐性的东西挖掘出来告诉给学生们时, 学生们是非常愿意接受和非常乐意学习的。

2. 民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

想象与创造是科学与艺术的法宝, 在诸多关于培养创造性的主张中, 认为只有在类似于异想天开的活动中, 才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民间美术教学的实施一幅幅奇妙的创造图画:造型上的夸张、变形, 色彩上的大胆对比, 构图形式上的和谐饱满, 多视角形态的刻画、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 强烈情感的表达, 情感的自然流露, 创作时的自由心态、丰富的联想等, 无不让家长和学生及教师感到高兴与欣慰。东西方的艺术家都善于从原始艺术、民间美术、甚至异国美术中吸取营养, 从而寻找到创新的突破点。大量的民间美术作品是人们创造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 这种功利意识与审美意识的有机统一、实用特质与审美特质的完美结合正是现代设计的基本理念。另外, 民间美术在各地风貌不一, 因为它是当地人们审美观念、民俗习惯、文化心理的反映, 设计必须满足接受对象的需要尤其是心理需要, 必须关注地域文化并与之相协调是民间美术给我们的设计思维带来的又一启示。

3. 民间美术能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经历与感受

艺术是感受的叙说, 是情感的抒发, 只有通过审美教育, 把道德的境界与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 才能成为一种自觉的人格。结合民间美术资源, 各地学校的美术教育都能开发出丰富多样的课程形式与活动内容。如将欣赏课带到当地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环境之中, 与写生课和创作课相结合, 参与当地的民俗活动或重大传统节日的文化庆典活动, 尝试用各种材料、形式和方法制作相关的美术作品, 如春节、元宵节时各地都有花灯等用于游艺活动。民间美术中的许多品类如剪纸、泥塑、面塑等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作为课堂教学内容与形式的有益补充, 能给学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体验。这些形式多样的课内外

关于白描花卉写生教学的思考与尝试

巫极

(广西师范学院艺术学院, 广西南宁

摘要:本文探讨了中国画白描花卉写生的教学方法, 对白描花卉写生的观察与感悟、提炼与取舍、临摹与默写等方面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白描花卉写生教学方法观察与感悟提炼与取舍临摹与默写

写生是创作的主要基础, 通过观察和写生才能了解各种花的生长规律、组织结构及形象特征。自古以来, 我们的先辈画家对物象的观察及写生就非常重视。据记载, 唐宋时期, 花鸟画家高超的写实能力达到“和生者毕肖”的程度, 写生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宋代宋伯仁撰的《梅花喜神谱》序中说:“余于花放之时, 不厌细徘徊于竹笼苑屋边, 谛玩梅花之低昂、俯仰、分合卷舒, 图写花之状貌, 得二百余品……”可见古人是如何观察写生的。赵昌“每于朝露下时绕栏看诸花, 即调色彩描写, 自号写生赵昌”。易元吉疏凿池沼、种花、种苇、养水禽, 伺其动静游息之态, 以资画笔之趣, 进行穴窗写生。曾云巢画草虫“取草虫笼而观之, 穷昼夜不厌。又恐其神不完也, 复就草地之间观之, 于是始得其天。方其下笔之际, 不知我为草虫, 草虫之为我耶”。这已进入了写生的高层次, 不但状物, 而且传神、达意、抒情。郑板桥画竹“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和五代的李夫人一样, 同样是属于对影写生。以上事例举不胜举, 可见古人对写生是多么重视, 写生方法又是多么灵活多样。

一、白描花卉写生的观察与感悟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 就是在画不好的时候, 往往认为自己画不好的原因是由于手不听话, 方法没有掌握好, 但实际上这种情况的发生是由于自己没有意识到画不好的真正原因不是手, 而是眼睛的问题、观察的问题。我们在观察的时候, 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首先要从整体出发去观察, 不仅看到对象的部分, 教学活动能大大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给现代学校美术教育增添新的活力。

4. 民间美术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

民间美术就是存在于我们生活中的美术, 是以审美的方式生存于世的生动体现。民间美术中的生产生活设施、日常用具往往体现了普通百姓朴素自然的审美追求, 那时的人们活得离艺术更近, 与艺术更容易融合。我们从小生长在家乡的自然与社会环境中, 潜移默化地接受民间文化的熏陶, 从这种意义上说, 民间美术为我们提供了美术学习的丰富的“情境”。民间美术教育能增加城市的学生对朴素自然的美感的认识与体验, 是回归自然、认同

而且必须看到对象的全体。大处着眼, 小处着手, 画一点, 看三点。这“三点”的意思, 不仅是三点, 而且要求多点, 虽画局部, 但要照顾到整体。古代画家画树也主张要绕树一匝, 这也说明要从四面八方去观察对象的生长规律及精神实质。要远看其势, 近看其质;首先看到大的气势, 整枝的动态及其基本形体, 然后深入细致地察看局部。近看、远看、局部看、整体看, 这样反复加深对花卉的理解, 才能抓住对象本质的东西、典型的东西;抓住了特征, 强调了特征, 把非本质非典型的东西删掉, 然后下笔, 不仅能表现花的外部形态, 而且能生动刻画出花卉内在的本质精神。

植物花鸟的生活习性也就是它们的品性, 正如历代文人和画家对植物花鸟赞咏的那样, 如松柏常青, 梅菊傲雪御霜, 牡丹富贵, 荷花君子, 梅兰竹菊四君子各有品性, 而且面对风晴雨露不同时空, 也和所有的生命一样, 它们都会有不同的情态。我们应该明理“花鸟既人”的道理, 用自己的心境去关照和体悟花鸟与大自然的关系, 花鸟植物是艺术家寓意抒情的载体, 更是艺术家赋予花鸟植物新的时空和新的品性寻找心境与意境的一次构想、遐想与媾和的机遇。如果只注重了物理, 强化了物态, 而不能很好地关照物情的话, 就忽视了写生中最重要的环节。其写生手段是记写植物花卉花、枝干组合穿插的构成关系, 以及虫鸟的组编特点。品味其性格、情态, 融联想、遐想、畅想、象征及时空因素为一体, 捕捉情意与境界的灵感与升华的刹那感觉。其写生要求是缩写和记写大势、场景和附文字随感记录。

二、白描花卉写生的提炼与取舍

写生花卉, 切忌自然主义。虽然学生在初学阶段, 必须忠实于对象, 但这忠实对象并非见到什么就画什么, 仍需要艺术加工, 把繁琐的东西删去, 抓住其典型的、本质的东西;要懂得取舍, 借变, 移花接木的道理。乡土的途径, 是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好素材。

5. 民间美术是美术与其他学科融会贯通的纽带

多学科的融会贯通, 不仅有利于促进本学科的学习,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这已经成为广大教育者的共识。民间美术不仅与绘画、设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且与其他学科都有相互结合的地方。另外, 民间美术也综合着文学、宗教信仰、哲学、史学、医学、天文学、地质学、地理学、气象学、生物学等各个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可以让学生建立起学科相通的意识, 以生动活泼的美术学习带动其他学科的学习, 收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2

艺术是人类精神的呈现,民族民间美术在其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思想,映射着民族精神的光芒。根植于民族生活土壤上的民间美术不仅表现本民族人们的思想情感、意识和审美理想,而且经千百年来民族文化氛围的熏陶和浸润,已经形成鲜明的艺术风格与特征。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变革,利用我国传统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在认识上还存在偏颇,导致了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审美理想与文化价值的失落。

一、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1.民族民间美术是弘扬我国民族文化与精神的重要载体

文化部部长孙家正说:“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的根,是文化发展的源泉。这是我们的母亲文化,我们不能忘了‘回家的路’。因为人的情感需要它,人的心理需要它,我们走向未来需要它。”中国民间美术是中华民族亿万劳动群众为了满足自身与社会生活需要而创造的艺术,它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形态,代表着民族文化群体的中国本原宇宙观、美学观、感情气质、心理素质和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民间美术因其独特造型与审美方法,产生出鲜明的美感特点,质朴与淳厚所蕴藏着的民族精神,具有强大的生命活力。在我国广大农村中,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是人们生活与情感传达的重要文化载体。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潍坊等地的民间年画,无锡泥人,陕西、河北、山东的剪纸与民间玩具、皮影,户县、金山、邳州的农民画与舟山渔民画,充分发挥了渔民和农民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富有民族特色与充满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2.一定程度上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城市化与现代化进程冲击着民间文化,使民间美术处于逐渐被遗忘的角落或部分慢慢地枯萎与变异。在经济全球化所引发的强势文化对民族文化的;中击下,已造成一种相当普遍的认识,认为过去的文化是落后的老土文化,只有现世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先进文化。令人感慨的是,这种思想在相当多的人群中,尤其是在青少年中占有相当市场。这正是作为民间文化重要一脉的民间美术逐渐消亡的社会背景和重要原因。这样的消亡正以惊人的速度进行着:靳之林教授前对全国的皮影进行考察时,还有2500个皮影班活跃在山区与平原的城乡,现在剩下的民间皮影班还不到250个。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美术是记载和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美术教育以独特的活动方式传递着人们的情感,表达着人们的审美需要。美术教育作为国家的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已普遍性存在着。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当前学校的美术教育中,对逐渐衰微消亡中的民间艺术来说,无疑是必须的,它将对民间艺术的延续起到一定的传承。

二、美术教育――民族民间美术的发展趋向

1.民族民间美术进行美术教育的大环境

随着我国对民间艺术保护意识的加强,民间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已经培育了良好的人文大环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公布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中国昆曲与古琴名列其中,使得中国几十年来一直在努力从事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作提到了新的高度。近年来,国家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华民族民间保护工程的通知》等文件,并专门成立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心。由过去民间自发组织的抢救和保护活动已经发展为政府出面的工作,此项工作无疑对民间艺术的`消逝起到了遏制作用。第二,教育部修订的美术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中小学教育中的民间美术内容要达到课时总量的10%一20%,体现民族特色,充分发挥我国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的作用,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这个规定为民间美术教育工作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第三,教育部在新制定的《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等目标,这对利用民族民间美术进行学校美术教育起到了指导性的作用。第四,民间美术渐渐走进了主流文化研究的视野,研究者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把握其历史发展脉络和精神结构,使民间美术能够多元化、全方位地发展,民间美术的理论研究也呈现出多角度、跨学科的态势。第五,中央美术学院正在进行民间美术教育试点,虽说是个案,但对民间美术的关注已经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2.编写各具特色的本土美术教材

民间美术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传达着人们美好情感和审美情趣。但是,这种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显现,需要通过一定的载体来实现,而美术教材的编写无疑承担着这样的任务。美术教材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对本土美术教材的编写,应完整地把握民间美术的艺术精神,统筹地安排教学大纲与内容。现阶段教育部门虽没有一本完整的民间美术教材,但随着民间美术在现行美术教材中的比重加大,客观地讲,几年以后将会出现民间美术教材。我国已在《美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增加传统文化的内容,提出编写美术教材既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也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目前,部分省教育部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民间美术的重要性,在新课标精神指引下,在现有教材结构的基础上,正在逐步加大民间美术在美术教育内容上的比重,教材中主要渗透了民间工艺、剪纸、年画与渔民画等一些民间美术内容。可以设想,今后省级美术教研室和部分学校将会组织专家,利用民间美术的资源编写乡土教材或校本教材,这将进一步推动民族民间美术的开展。也可以看到,对于民间美术教材的编写,一是给予民间美术以一定的课程地位,也可以把它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弘扬民族文化精神。二是给美术教师具有一定的教学参考依据,结合具体教学情况实施课程教学。三是教材的编写为学生提供了民间美术学习的方法,也展示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有助于学生更能直观地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美感与精神。

3.优先在优势教育环境中开展民间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要改变目前的状况使其真正地“活”起来,学校教育是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教育的途径,让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以此来影响文化进程与经济的发展。具有优势的教育环境主要指经济较发达和民族民间艺术浓厚的地区。艺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县域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往往对艺术影响于社会的认识程度较高,因此比较重视文化艺术的建设与进程。而文化艺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也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文化艺术最终目的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因此,在较发达的经济地区利用民族民间美术渗透到美术教育中首先成为可能。其次,拥有民族民间艺术的地区,也为其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平台。美术是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是不能脱离文化情境的,特别是本土文化。民间美术浓厚的地区,人们能从多元文化的角度出发,认为各种艺术都有其存在的价值,都是我们人类精神所需要的,也会以宽容心来对待艺术,认为高雅艺术与通俗艺术同样具有价值,不会厚此薄彼,不会极端排斥民间美术。北京石景山区是一个民间文艺浓厚的地区,中国民协在此创办的“中国民间艺术传承基地”,正是以学校的形式抢救、保护、传承和弘扬民间艺术,并为民间文艺铺路搭桥。

4.民族民间美术产生新的生命力

当前,民间美术只有通过转化角度与通道,由此获得新生的可能。中国民协秘书长刘春香在一次授牌仪式上说:“在进行民族文化建设的今天,民间文艺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社区”。把民族民间美术融合到学校美术教育中无疑是一个落脚点,特别是在大学的文化情境中。而大学是主体教育,通过组织民间艺术家、专业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艺,把握民间美术的民族精神,才有可能为民间美术做出实质性贡献。当然,随着艺术传承对象的改变以及教师对艺术精神的理解,势必产生不同于以往作品的形式美感与审美需要。在这里,民间美术精神的传承与延续,美术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习的激发者和信息的呈现者,教师的认识程度对学生学习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为了达到对民间美术整体、辩证、动态的综合把握,应要求具备一定的民俗学、艺术学、人类学与宗教学的知识,并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准确、形象、生动、深入浅出地表述相关问题。适应时代的需要,教师应充分利用、融合现代媒体技术(如电视、电台、录像、多媒体、互联网等)来推广优秀的民间文艺作品,有助于学生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实现民间美术的再创新。这种新的融合不仅给艺术提供了新内容,同时也给艺术提供了新的形式。应该看到,当主体对象发生根本性改变,重新进行融合、改编与创作后的新民族民间美术,必将会产生新的艺术生命力。

参考文献:

[1]靳之林.论中国民间芙术[J].造型艺术.2003,(6)2―4.

[2]张伟.现代化浪潮下的年画走向[J].美术观察,2005,(2)11―12.

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 篇3

摘 要: 通过多年深入省内外各地的调查和身体力行的市场实践探索,主张立足于市场经济和都市文化发展的时代背景,重新审视贵州民间手工文化价值,在贵州民族民间美术资源与现代都市生活之间搭建“沟通的桥梁”,推动贵州民间美术文化有效走向现代市场,进入现代都市人的生活系统。在现代主流经济、文化系统中找到自身的定位和存在价值。

关键词: 民族;美术;文化基因

中图分类号: G1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21X(2014)01-0128-06

以手工银饰,刺绣,蜡染为代表的贵州民间美术如何得以有效传承和发展,形成其自身良性的文化生态系统,是长期困扰业界之难题,传统与时代、传承与发展的冲突深刻地影响着目前贵州民间美术的生存现状,古老的民族习俗和传统手工技艺随着人们生活方式、审美意识的变化被排挤向逐渐消亡的边缘。民族文化教育体系的缺失使年轻一代对本民族文化缺少认同和自豪感,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使之成群结队外出打工,不愿再从长辈手中习传本民族传统手工技艺,从事传统手工艺已无法满足他们物质与精神的双重需求,许多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古老传统技艺后继乏人,面临失传的危险,用渐行渐远的尴尬来形容贵州民族民间美术传承发展之现状实在不为过。因此,关于贵州民间美术行业传承发展问题的主题性及实践性研究更显迫切和重要。经济发展的冲击带来了文化发展的尴尬,“解铃还需系铃人”,贵州民间美术未来的发展之路是否可以从经济市场之中去探寻?

一、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基本现状

贵州民间美术样式丰富,个性独特,本文主要指具有代表性的贵州苗族刺绣、银饰和蜡染。贵州民间美术以“视觉”的方式积淀和凝聚了贵州各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统,是民族精神家园的“物质和非物质性”载体,记录着贵州各民族在繁衍进程中与自然和谐相处、丰富多彩的生存方式,具有较高的社会、文化、艺术价值。是贵州乃至中华民族历史进程、文化发展和精神归属之鉴证。

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文化传统,贵州民间美术当下却遇到了对其自身价值的拷问及何去何从的困惑。近几年来,在市场经济冲击之下,社会各界积极推动贵州民族村落文化资源走向市场,但片面追求经济利益的心态,使得开发方式普遍急功近利、简单粗暴,忽视了文化保护,进而忽略了对民间文化核心价值的认同,导致许多可贵的民间美术资源在开发中遭到严重性破坏。这种破坏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当代文化、经济的发展对传统民族民间村落文化造成的强力冲击;城镇化建设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不断推进;青年人外出务工、旅游经济的发展、外来人口的迁入。导致城市的文化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渗入,世居村落的居民们正在被迫或主动地放弃原有生活方式和传统文化习俗,导致作为民间美术母体的传统村落文化日渐衰微,人们普遍陷入整体性文化迷失之中,许多年轻人没有太多的机会学习和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缺乏民族认同和自豪感,也不再学习传统技艺,传统的民间美术技艺传承后继无人。

第二,盲目的市场化、产业化对贵州手工业发展的误导。近几年来贵州省各级政府出台不少帮扶政策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许多民间美术技艺如苗族刺绣、银饰、蜡染等都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遺产进行保护,各地区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倡导民间美术市场化发展,但由于忽略了贵州民间美术生存环境、文化个性、市场定位和文化产业系统建构等诸多关键性问题,片面追求强调某个环节,结果只是收获了表面的繁荣,实际上的情况却差强人意:一方面,一些“非物遗产”技艺由于长期找不到与市场有效接轨的模式正在加速消失,如手工刺绣,传统织锦,因其工艺的复杂性,生产周期长,其价值在市场上未能得到充分的显现,因而从业人员日渐减少。另一方面,从业者多以“短、平、快”的方式仓促进入旅游商品市场,被快速模仿并陷入“同质化、低价位、恶性竞争”的市场陷阱之中,成为粗制滥造的“大路货”,无论经营者或是生产者,都无法获取“民族手工文化附加值”所带来的应有经济利益。

笔者历年参与贵阳市“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及能工巧匠大赛”评审工作,“两赛一会”的确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民间文化、发展了文化经济,但由于把贵州民间美术资源仅仅定位于“旅游商品”范畴,对产品缺乏深度开发和有效的产业化发展规划,许多连年获奖的产品,往往不能形成规模化生产而脱离市场,赛事沦为追求“新、奇、怪”的艺术设计表现和少数工艺师展现娴熟技艺的表演场,未能有效拉动民间美术资源市场化发展。

由于缺乏正确的市场化系统思路,手工文化传承的危机进一步恶化:锡绣、挑花等技艺后继无人,正面临消亡的危险;贵州刺绣除三都的马尾绣、台江的平绣稍微稳定,其余的地区和各种绣法之从业者在逐年递减;无论是安顺还是丹寨、榕江及其他地方的蜡染亦呈现萎缩趋势;稍显稳定的是黔东南银饰工艺,但越来越多的机器生产正在替代手工制作、文化个性被大大削弱,文化价值越来越低。近年来省内的旅游经济迅猛发展,旅游商品也空前繁荣,但大多是江浙一带流水线生产之大路货,与全国各地旅游市场售卖的并无不同,贵州民间美术独有的市场价值并未得以彰显。

二、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初探

(一)贵州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

贵州民间美术要走进现代市场,就要在市场中找到其存在之价值,认识贵州民间美术的特征,是了解贵州民间美术价值的第一步。笔者对贵州民间美术主要特性的概括,是以当代都市经济、文化背景为参照的。

1.贵州民间美术的“原生性”

“原生性”与“原生态”不同,原生态是一个自然科学概念,“原生性”则属于人类学概念,文化的原生性主要指:一种族群文化特征在其诞生形成后,经过漫长的历史演进,仍然完整地保留着初创时的基本特征和文化特质的现象。以苗族文化为例,据考证贵州苗族文化历史,可追溯至上古时期,在距今7000余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发现的“双鸟朝阳”纹饰中,其以同心圆所代表的太阳形象、引昂勾喙的鸷鸟造型和构图方式,在贵州民间的剪纸、刺绣、蜡的图案中比比皆是。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其历史故事、神话传说都是通过刺绣、蜡染,以图案的方式流传下来,从而形成苗族明显区别于汉文化的独特叙事图案,这些世代相传的图案,或源于本民族对自然生活之直接体察和感受,或源于民族传说、神话,或记载着民族秘密、历史故事,因而具有显著的原创性。

2.贵州民间美术的“多元与多样性”

贵州民间美术的多元与多样性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地域分布广,文化个性差异大、样式繁多。同样是刺绣,银饰、蜡染,各地技法不同、风格不同;不同的苗族支系就有不同的刺绣风格,仅苗族刺绣技法就有10多种,每种各自具有鲜明之特色,都独立成体系,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苗族刺绣体系。其二,各地自有其地域性的民间美术样式,如漆器、陶器、箫笛、石雕仅在某些地区存在和传承,成为“地方特色”性工艺品。

3.贵州民间美术的“地域性”

贵州民间美术是贵州“山地文化”之产物,具有鲜明的贵州特点,苗族刺绣,一看技法,图案构成,色彩组合,即知为贵州所有,银饰蜡染,从技法到图案,气息,都具有强烈的贵州地域性。这种强烈的“地域性”也成就了贵州民间美术在其他区域的不可复制性。无论是刺绣、蜡染还是银饰的制作,其中包含着贵州民间艺人对古老文化的认同,对贵州山川河流的理解,贵州的民间艺人们从来不需要依图而作,所有的图腾图案都已融入民族的血液之中,在他们的手上依时依势而变化无穷,这造就了贵州民间美术之独特,也造就了贵州民间美术的灵活变化和多彩丰富。

4.贵州民间美术的“实用性”

实用的特性,是民间美术的共同特性,但贵州民间美术的实用性尤为突出,如果说现在的四大名绣正从“实用”走向“观赏”,成为“观赏性”刺绣,苗绣从其诞生之时就融观赏与实用于一体,既呈现出独特审美情趣,又具有极高的装饰实用价值,苗绣被称为“穿在身上的历史”,其起源就是为了在迁移和避难中传承民族文化,因而很多苗绣厚重而结实,可以随意洗涤,不易被破坏,有时底布腐坏而刺绣仍能完好保存。蜡染使用蜂蜡和植物染料,独特天然,其制作物品可以是衣物、鞋帽、包袱、束带等;银饰既是苗家儿女对美的追求,同时也便于迁移中携带和随时使用。

5.贵州民间美术的“手工性”

贵州民间美术的手工特性极为突出,无论是刺绣,银饰,蜡染,或其他民间美术样式,都是以手工方式制作完成,其中苗族刺绣,银饰,蜡染手工技艺之精湛,可称冠绝天下,目前在贵州境内,仍然有数量相对庞大的手工从业人员。这样的手工业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见的。

(二)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探讨

贵州民间美术是贵州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保护与传承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与延续问题,属于文化艺术领域;同时贵州民间美术时下的困境却是由当代经济发展冲击所导致,民间美术要市场化,必然要从经济领域找突破口,又涉及到经济领域的问题。现代经济市场的强力冲击,导致现代经济意识与传统民间美术生存方式之间产生矛盾,这种矛盾要求作为一个文化系统的贵州民间美术本身要进行“变化”,即要在经济领域得以“发展”,又要在文化领域得以“传承”。所以:探讨贵州民间美术价值问题,应该两个领域都要兼顾,即要探讨贵州民间美术的文化价值,亦要探讨贵州民间美术的市场价值。

1.从文化领域探讨贵州民间美术价值

从文化艺术领域探讨贵州民间美术价值问题,需要以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为参照。文化本身是一种“生命体”,有其“变”与“常”的双面性,其中的“常”即是区隔一种文化“是什么,不是什么”的特性。以儒、释、道的哲理思想影响国人2000多年的中国传统文化辉煌灿烂。从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到新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今天,中国文化长期忽略了自己的传统。近年来,在困惑、彷徨和不断反思中,越来越多的国人逐步意识到中华传统文化之博大与精深,是一座巍然耸立于世界东方的文化高峰,国内外学者和有识之士纷纷意识到:西方文化体系的局限性正在凸显,唯有回归到中国传统最自然朴实的哲理思想中,才能真正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内心最根本的矛盾冲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普世价值逐渐被世界认同,“实现民族优秀文化的复兴”,正在成为一种共识。复兴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结合时代精神,建构中国当下及未来文化发展价值体系,并在世界范围内传播、推广,应该是中国文化未来发展的主流方向。以苗族为代表的贵州民族民间文化是中华民族乃至世界民族文化大家庭中的一朵奇葩,历史上可追溯到上古时代蚩尤部族的苗族文化,可以与世界任何一种平台之文化形态“对话”。贵州民间美术的原生性文化特征,可以在文化领域清晰回答“我是谁”问题,它是贵州民族文化传承基因,是贵州民间美术在其自身发展变化中“守常”的部分。苗族先民在其漫长而苦难的迁移岁月中,不得不烧毁文字书籍,为了不让民族传统文化消亡,他们把故事绘成图案绣在衣物上,刻在器皿上,由此有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图腾图案。这些图案、纹饰可以在中国史前的岩画、陶器等遗迹中找到其造型基因,其悠久历史和可贵的原生性成为了华夏民族共有的精神财富。从造型艺术看,各民族的美术形式总以其独特的个性风格体现本民族的精神面貌,苗族剪纸、刺绣、蜡染图案中的“龙纹”“蝶纹”“鸟纹”等众多纹饰图案,造型朴拙天真,色彩浓烈明快,风格自然和谐,具有独特的艺术审美价值,台江地区刺绣图案中多维空间造型手法表现出来的“东方立体主义”比毕加索要早上1000多年,龙里平坡农民画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俨然是东方的“马蒂斯”。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丰富性,独特性来讲,贵州是中国当仁不让的文化大省。由于长期封闭和经济落后,使得许多民间美术在贵州大山深处被自觉传承和发展,得以偏安一隅,许多远古时期之文化图腾被保留了几千年不变,极为难得。贵州刺绣、银饰、蜡染手工艺的精细、绝美令世人叹服,苗族服饰所承载的民族历史文化故事、古朴神秘的图案、精美绝伦的传统手工技艺,常常让外国人惊叹不已:台江的破线绣可以把一根正常的丝线分细致16根比发丝更细的线,再用春天的皂角液浸泡后,绣成精美绝伦的华丽图案;“巴拉河”两岸的苗族皱绣是用6-8根丝线手工编成小辫子,再在设计好的图案上起皱成型,极富立体感和浮雕感;剑河锡绣是把锡块剪成千万片3-5毫米的小锡片,打卷在绣线上,按传统图案精细地绣在土织布上;水族马尾绣则是用细棉线碾裹3-5根马尾毛后沟边起绣;拉丝银饰可以把筷子粗细的银条通过十几道工序,手工拉成比发丝还细的银丝线,在精致地编焊成型;贵州蜡染不用画稿,直接用铜蜡刀蘸取加热的蜡液在布上流畅地画图案。

可以毫不夸张地讲,贵州民间美术在当代中国民间造型艺术体系中璀璨夺目,他们以极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工艺特点,承载着本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的精神遗存,是民族文化得以持续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文化载体,是贵州民间美术明显区别于其他艺术样式的显著特征,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具有独特的文化艺术审美价值。

2.从市场经济领域探讨贵州民间美术价值

首先,贵州民间美术的独特风格及视觉个性在市场之中容易凸显竞争个性,使之很容易与琳琅满目的商品区别开来,那些夸张而质朴的图腾带着浓烈的远古气息,很容易让消费者感觉回归到人与自然最初的和谐状态之中。无论是黔北“田垄地块”的几何图案、黔东南的“蝴蝶花鸟”、化石般的水书还是傩文化中的“鬼神精怪”,都因继承了远古的语言特征而形成鲜明的特点,他们不仅在视觉上独特而醒目,同时也满足了现代人在精神上的回归需求,它们从田间地头而来,却可以毫不逊色地戴上艺术品的皇冠。贵州刺绣、银饰、蜡染的“实用性”,造就了市场的规模及市场商品的共性价值,可以普遍实用于现代生活中的中高檔装饰、服饰、家具用品等行业。实用性特征决定贵州民间美术在现代市场中具有广阔的目标消费群体,对于其市场化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其次,贵州民间美术最核心的市场价值体现在其“手工制造”的工艺特点。现代工业化大生产,使得现代都市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了机器生产的一个环节,甚至一个“零件”,人们习惯性地规范、冰冷、淡漠、而不知不觉地正在远离人性。手工制造的产品,具有情感的温暖、人性的关怀和自然的气息,会给都市人不一样的体验。我们知道,在欧美发达国家,人工费用极为高昂,越是高级和奢侈的东西,基本上都必须通过手工完成,凡是通过手工制造完成的产品都是高档与奢侈品。意大利遍布世界各地众多的服饰、鞋帽奢侈品品牌,完全是意大利北部数量众多的手工作坊制造,以致在2008年上海世博会上,意大利馆进门大厅展示的不是其辉煌的历史文化,而是一个老鞋匠在做手工皮鞋的场景。“手工制作”是贵州民间美术最具有市场价值的重要特征。

第三,贵州手工艺从业人数相对较大,手工技艺相当成熟,为其进入现代市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笔者于2008年初步调查统计:如今在贵州30-55岁人群中,能够刺绣的苗、侗、布依等少数民族同胞共约有12万人,蜡染8千人,银饰技艺1.4万人。这个从业基数在全国,乃至在世界范围内都是少有的。贵州安顺已被国家有关部门评为“中国蜡染艺术之乡”;黔东南州被评为“中国刺绣艺术之乡”“中国银饰艺术之乡”。

正是贵州民间美术的独特性,保证其在现代市场中的产品个性;贵州民间美术的实用性,保证其在现代市场中具有广阔的消费空间;贵州民间美术的手工性,保证其在现代市场中具有独特的卖点。清晰了贵州民间美术市场价值,为我们避免盲目性,正确找寻贵州民间美术的市场切入点提供了依据。贵州民间美术无论从其“原生性”的生发样式、历史演变过程、艺术审美特性还是从全手工制作工艺、从业人员基数、市场实用性,都具有其独特的文化与经济价值。为贵州民间美术走向现代市场,“通过市场拉动传承,通过传承推动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三、找寻发展“新空间”

经济观念的强力冲击与贵州民间美术传统生存方式形成了剧烈的反差与矛盾,既然是由现代经济发展所引起的矛盾,必然要到现代经济领域中找“调和”的办法。“文化产业化,市场个性化”是我们认为通过经济领域解决文化发展的有效思路。针对贵州民间美术的传承发展亦如此,在明确了其文化及经济的市场价值后,贵州民间美术需要积极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系统,在其中找寻自身生存发展的“新空间”。

贵州民族文化本质崇尚“和谐”、是一种柔性的“田园式农耕”文化。千百年来,正是由于大山之阻隔,交通不便。村落生活相对宁静而有规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村民生活极为宁静,在宁静而相对单调的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自己丰富的精神生活外化为刺绣,织锦,蜡染、银饰等民间美术样式。在苗族传统的习俗中,苗族小女孩一般在六七岁就要随家中长辈学习刺绣,随后就开始一针一线绣自己的嫁妆,一直要绣到自己出嫁,一件服饰才能完成,演绎了一件苗族盛装要绣10多年的传奇故事,体现了苗女们对自己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对自身能力的认可。在苗族传统习俗中,苗族女孩不会刺绣就嫁不出去,刺绣不好找不到好婆家,正是这样的文化习俗,才会使得苗族盛装精美绝伦,璀璨夺目。到20世纪80年代开始,全国性的改革开放唤起了山民普遍的经济意识,年轻人或通过求学留在了城市,或成群结队到沿海城市做工,再也无心从事本民族的手工技艺;过去自给自足时代,人们手工纺线、手工织布、手工裁剪、手工刺绣,通过几十道工艺过程才能做成一件服饰,耗工费时。现在的集市之中,各种机器流水线生产的服装价廉物美、方便快捷,于是短短数年,贵州民间美术所依托的传统手工技艺在迅速被机器替代。在“苗族姊妹节”“芦笙节”等重大节日中,远看盛装还是盛装,一如既往的华丽,近看却多为化纤面料加机绣装饰,传统手工盛装已寥寥无几。当下传统贵州民间美术原来赖以生存环境受到前所未有之挑战,在经济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特别是贵州近年来要求“跨越式”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策的不断推进,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带回的外来文化观念冲击,正在导致传统贵州民间美术所赖以生存的“土壤”加速流失。源起于外部经济发展冲击所导致村民传统生活习俗改变,使传统民间美术正在失去其历史上长期赖以生存的传统村落文化环境。贵州少数民族文化最典型者当属苗族文化。研究苗族文化历史即会发现,苗族从来就是一个生命力无比强大之民族,从上古时代,逐鹿中原,蚩尤战败开始,苗族同胞就一直在为生存而改变,历史上之5次大迁徙:从中原到荆楚之地,从荆楚到五陵、五溪,再到云贵大山,从云贵到东南亚到世界各地。这样的大迁徙,在世界各民族历史中极为罕见,而平凡迁徙之目的,无非是其当时赖以生存之环境发生改变而无法再生存下去,不得已全族主动找寻新的生存环境。今天贵州传统民间美术原来所赖以生存的文化生态环境已发生巨大变化,其未来之路何在?笔者的观点是:无可阻挡的都市化进程,面对现代都市生活系统,主动出击,在其中积极找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新空间”,从而找到有效解决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问题的根本办法。

就贵州刺绣、蜡染、织锦、银饰的传承来讲,当务之急是要在村落形成手工自觉传承的格局:年轻人愿意学,老年人愿意教,如此教学往复,自觉相传,才谈得上保护,才谈得上传承。作为祖辈相传的民族技艺,一般老辈人愿意教,而年轻人不愿意学。原因有二:首先是经济利益所趋。由于过去旅游商品市场狭小、低端,而手工制作要求高、周期长,市场价值无法体现,出于经济利益的需要,年轻人更愿意到沿海城市打工、甚至干苦力。其次,村落年轻人向往现代都市生活方式,农村生活相对贫穷落后、本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年轻人对本民族文化习俗、文化生活持怀疑、否定态度。根性文化的缺失,使年轻一代既不能以传统为荣,又难于真正融入都市文化,在精神上处于迷惘状态。如果贵州民间美术通过有效的产品化进入现代市场体系,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村落居民的就业及经济来源问题;另一方面通过与都市文化的体验、交流,让年轻一代认识自身文化在都市文化中的独特价值,产生民族文化认同感,才有可能产生文化自觉,传承发展才成为可能。由此可见,都市生活、现代市场是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重要实践地。

时下,许多专家学者比较反对地方传统文化市场化发展,害怕民族传统文化因此不纯粹,变得不伦不类。殊不知,文化是有生命的,有生命的东西总是在变,正如钱穆先生所言“文化是一生命,即是生命,它本身是一定要变,不是我们要去变它,它自会变”。然文化本身有“变”亦有“常”,文化之“变”与“常”并非矛盾对立,而是如影随形的统一体,中国文化讲“万变不离其宗”。今天研究贵州民间美术传承发展的问题,应该以“变”与“常”辩证统一的观点为出发点,守“常”求“变”,客观分析贵州民间美术的文化特性,在其中找寻“变”什么、“守”什么,唯有如此,才不至于陷入一味保守、或盲目求变的两个极端。用文化发展本身的“常”与“变”,对应贵州民间美术传承与发展的要求,是要求贵州民间美术在守住自己的“原生性、地域性、符号性、手工性”等文化特性的同时,积极求变,积极融入现代都市生活系统,进行产品化、系统化、市场化、品牌化发展,使贵州民间美术在现代市场生根发芽、开花散叶。进入现代都市市场系统,不是简单的产品贸易,而是文化融合后的创新,是现代市场观念与民间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计划生产,规范运行,在實现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促使民族村落中男女老幼自觉自愿传承技艺,并以自身的民族文化为荣,从而达到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发展,自觉守望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苗族简史》编写组.苗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2]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3]王凤刚.苗族贾理[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4]黄秀福.红苗黑苗[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1.

[5]杨晓辉.贵州民间美术的审美特征[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7(3).

[6]杨晓辉.新时期贵州民间美术的保护与发展[J].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2006(2).

[7]国外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践的启示[EB/OL].[2013-07-02].http://www.chinacity.org.cn/csfz/.

[8] 陈家燕.西部大开发背景下贵州西部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4). 

[9]傅安辉.论族群的原生性文化[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

[10]王文权.中国民间美术阐释[J]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 [责任编辑:梁明光]

On the Market Values of Folk Art in Guizhou

LIU Yi

(Guizhou Painting Institute, Guiyang, Guizhou, 550001,China)

Abstract:

Through in-depth surveys and market investigations within and outside Guizhou, the researcher advocates re-examining the cultural values of the folk handcrafts in Guizhou based on market economy and urban cultural development context in order to build a communication bridge between folk art resources and modern urban life in Guizhou. In this way, Guizhou folk art can be effectively guided to modern market and urban living systems. Its status and values can be therefore sensed in mainstream economic and cultural systems.

Key words: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4

20世纪后期以来, 发展和保护民族民间文化已成为各个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课题。20世纪80年代法国文化部长称美国文化渗透为“文化帝国主义”。在90年代的“乌拉圭回合”谈判中, 法国提出“文化例外”的原则。澳洲地区重视文化人类学的研究, 反对外来文化的侵略。美国著名学者亨廷顿发表连续讲话, 大谈文明忧患论。新加坡开展了“华语运动”以维护东方文化。与我们邻近的日本、韩国对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视更是时有耳闻, 他们把传统民间艺人视为国宝, 称为“文化财”。台湾地区的传统民间艺人有的被法国高薪聘请, 令台湾人砸舌, 台湾的传统艺术研究所以传统艺术为研究对象, 并实施“民间艺术保存传习计划”, 将民间艺术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学课程。1997年, 国务院颁布了《传统工艺美术保护条例》。这一切都说明了对传统艺术和地方文化的重视。

在日本文化部省规定, 小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观看能剧一次;法国、韩国在中小学基础教育中对文化遗产也相当重视。但是, 在中国, 高等院校开设民间艺术选修课的较少, 全国目前只有中央美院、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东南大学艺术学系、鲁迅美术学院等个别院校坚持开设民间美术教育, 北京大学等个别院校坚持开办民间文学课, 进行民间艺术教育。连一些师范院校、民族学院和美术院校都没有民间文化、艺术课了。从设计艺术教育的角度而言, 将传统文化、传统生活方式、民间艺术、传统造物艺术作为选题深入研习的现象在设计学院校并不普遍, 近年来, 随着国家相关文化政策的倡导, 这种现象有所改善, 但还是远远不够的。当再也没有学校培养民间文化教育者的时候, 我们的民间艺术如何能够继续发展?这一问题应该值得我们深思。这些年, 中国传统文化丢得太多了。现在, 中国的城市孩子与纽约的同龄孩子都在同一天看NBA, 都穿adidas鞋, 都吃麦当劳, 都听美国歌星的歌, 流氓兔、蜡笔小新迷住了中国的孩子们, 齐天大圣孙悟空几乎成为中国动画制作的绝响……现在, 外来文化正吞食我们民族的根。文化不能搞“单极世界”, 如此发展下去, 全世界将被一种主流文化所统一, 所有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文化将被边缘化, 社会的原创性和活力将明显倒退, 我们引以为自豪的、有数千年历史的中华文明将换成另一种文明了。现在很多人在谈中国艺术的“国际化状态”的问题, 艺术应当国际交流, 但不应是艺术的国际化, 更不应该是全球化。经济可以一体化, 也可以全球化, 但文化恰恰是要民族化, 恰恰需要个性化、需要风格。艺术的民族性、艺术的个性和风格是艺术的生命, 如果把这些都消解了, 实际上就是消解了艺术本身。我们现在有一种倾向, 就是艺术的全盘西化, 再就是追求表面, 缺乏自我。无论是什么艺术派别、什么形式, 艺术家的生存最终都要向一种高度去发展, 如果我们都西化, 去模仿别人, 那么我们怎么去找中国自己的高度呢?中国艺术要有一个定位, 一个精神的定位。再者, 当今我国年轻一代的文化产业工作者不了解本民族的历史与文化, 不熟悉经典的文化艺术符号语言, 如何能够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实现合理嫁接及超越?对于传统文化来说, 只有当人们普遍认识到民族的文化是精粹、值得世界关注时, 传统文化才能得到重视。因此, 夏挽群认为, “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加强这个方面的工 (下转257页) (上接239页) 作, 抓传统文化的教育工作应该从中小学入手, 在教材中不仅要加入历史的文化, 更重要的是各地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 因此, 应该从培养本地的文化认识上进行文化的传承。然而, 遗憾的是中国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这些!”而对于下一代的传统文化教育, 是革新的最好手段之一。据介绍, 目前在全国各级学校的课内外教育中, 很难看到传统民间文化的身影, 有关专家不无忧虑地说道:“下一代教育和兴趣的缺失, 将可能断送传统民间文化的未来!”

当然, 在学院中成立民艺研究所, 开设民间美术课, 其宗旨是什么?还应该体现出一种素质教育的命题。无论是大学, 还是中小学, 既要让学生们通过我们的教育学习到一种传统手工艺技能, 更要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传统文化的精神, 体会其中的文化内涵, 让我们的学生加深对文化厚土的感情。因为民间艺术是一种物质的形态, 它的教育不空洞, 在学生动手的实践过程中, 在美育中, 就可以体会到我们传统文化许多精微之处, 尤其处在现在这个社会环境中, 显得更为迫切。马克思说过在所有的文化中, 民间艺术是人类智慧的精华。因而, 在美术教育中加强民间美术的素质教育这一形式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 民间美术内容不仅丰富, 而且通俗易懂, 很容易为人理解, 更容易被学生感知、认识、掌握。最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其他艺术样式所不具备的“母体”的价值。

传统民间美术到了今天, 除去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之外, 还有别的功能和价值吗?其实在传统民间艺术由生活中的应用文化渐渐转化为历史文化时, 它已经发生了一种质的变化。在文化上质的变化, 它由日常使用、司空见惯的寻常事物, 悄悄转为一种历史的纪念、标志、符号、记忆, 乃至经典。就像马家窑的陶器, 原来只是再寻常不过的盛水的容器, 现在却被视为尊贵, 摆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 还要装上报警器保护起来。现在不是已经有人开始把老皮影、手工版画、古代女工的绣片等装在考究的镜框里, 用来装饰豪华的酒店吗?据说, 对这种古老艺术品感兴趣的多为外宾, 他们把这些艺术品当做东方古老文明一些美丽的细节。但我们自己为什么没有这么看这些昨天的民间美术?也许这些东西离开我们的生活还不久, 我们还不能“历史”地看待它们。但随着时间推移, 我们也会渐渐将它们珍视起来。这就是说, 传统民间美术到了明天, 不再是能不能被应用, 而是要转化为一种历史记忆和文化经典。我们用一种新时代的角度与观念来对待这些传统文化, 让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以另一种形态———遗产的形态重新回到我们生活的今天。保护、传承与发展民间艺术, 就是在固守我们民族的根脉, 就是在保护民族文化的DNA。

参考文献

[1]郑旭.中国美术史[M].北京:团结出版社, 2005.

[2]高星.中国乡土手工艺[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3]刘慧.民间年画[M].石家庄: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 2004.

[4]潘鲁生.抢救民艺[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 2006.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5

危佳隽

中国民间美术是我国劳动人民在几千年的社会发展和实践中创造、发展起来的,是我国传统艺术的一支奇葩,在传统艺术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民间美术种类繁多,寓意深刻,文化内涵深厚。诸如:民间窗花、民间折纸、民间拓印、民间皮影、泥塑、布艺、刺绣、木雕、风筝、编织以及农民画等一大批异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作品。不但浓缩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优秀传统,凝练了来自民间不同层次的生活实践,包括它隐喻的情感世界也是民间美术所要传递的主要内涵之一,并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民间美术更是一块瑰丽的美术欣赏教学的宝地,可以从欣赏和体验民间艺人所运用的造型、色彩、花纹等各具特色的艺术手段和丰富内涵,从而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世界上许多艺术大师向民间艺术学习,寻求创作的新境界,从而拓展艺术的新天地。同时,美术活动自身又能对社会文化环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特别是对儿童的教育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社会不停发展的今天,引导儿童继承的发扬民间艺术,弘扬民族文化,是我们美术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以学育情,把握关键。

民间美术教学的过程,是对儿童进行情感教育的过程。

美术是人类情感的温床,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对于美术课程来说,情感性是美术课的重要特征之一。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美术课堂教学所采用的方法要有别于其他学科。美术课程本身就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情感、态度。其教育效应主要不在于知识和技能的习得,而是体现在熏陶、感染、净化、镇静、顿悟等感情层面上。培养情感是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之一,是教育价值观最终实现的基础。情感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关键。情感是人社会化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这个社会需要的是有情商的综合性人才。许多教育的事实敦促我们要加大感情教育的力度。培养儿童的情感世界无疑将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对小学阶段的孩子进行明间美术教学的渗透是十分必要的。现在的孩子生活在物质文明相对发达的当代社会,自小就被汉堡可乐包围着,对传统中国艺术知之甚少,又因为多是家里的独苗,感情上社会意识淡漠。通过对民间美术的学习,让孩子明白民间美术是劳动人民为满足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创造,他质朴纯真地倾注着劳动人民的感情信仰和随心所欲的个性。通过欣赏民间美术作品,引导孩子从中看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存在于劳动人民身上的那种质朴、善良、勤劳、乐观的品格以及聪颖的智慧。由此可以使孩子们产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热爱,使他们的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所以,艺术教育作为最有效的情感催化剂,借助美术自身的影响力和民间美术的亲和力,让孩子们学会爱祖国、爱父母、爱身边一切值得爱的人和事。这样,才能使孩子通过爱他人而知道帮助他人、尊重他人、成为一个正直的人。

二、发掘寓意,传承拓展。

引导儿童体会民间美术作品内涵,继承积极的、抛弃消极的因素,发扬、拓展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作品除了造型简洁实用,因地取材,质朴率真,夸张热烈的特点外,由于受传统民俗习惯的影响,大部分都有寓意深刻的含义和象征。例如人们出于对“万兽之王”老虎的崇拜,认为虎可以驱除一切恶兽,于是设计出各种姿态的虎的形象来做成好看又实用的民间工艺品,如“虎头鞋”、“虎头帽”、“布老虎”„„其中更有“虎头虎脑”、“虎虎生威”之意,是人们对孩子健康的比喻和期盼。这种民间美术作品被广泛用于生活中,像自古中国就有松鹤图案代表延年益寿,石榴代表多子多孙,荷花代表百年好合„„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儿童发掘作品的深刻寓意,使他们在体会作品巧妙构思的同时,进一步体会到:劳动人民以自己灵巧的双手,就地取材,制作出精美的艺术品,其中包含了长辈对后代许多的理想,祝愿和爱。

同时,民间美术来自民间,有着广泛性和多层次性,美术作品中所传递的情感也多种多样。民间美术作品有它的时代局限性,受当时环境下诸多因素的制约,现在看来也可能存在一些负面的情感因素。儿童的判断是非能力不成熟,一些残留的文化糟粕因素可能会误导孩子,我们在教育中应该把好关,对于消极,负面的情绪要适时引导。对于民间美术作品中传达的健康情感我们要培养,鼓励积极继承并发扬,拓展。随着事物的发展,人们对一些事物的认识不断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所以对待民间美术,应不断拓展情感教育的新思想和新形式,更好地运用好民间美术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不断地适应新时代的发展需要。

三、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多学科整合,让儿童亲近民间美术、体验民间美术、发扬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的教学形式要多样化,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创造性教育是美术教育的前提。创造适宜美术教育的客观环境和主观环境,多给儿童提供自主创造的机会,做到多管齐下,多元整合。

(1)创造条件拉近民间美术与孩子的距离。对于有些孩子比较陌生的内容,比如皮影,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但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孩子看场皮影表演,开阔儿童的视野,丰富教学内容。也可以让儿童近距离观察触摸实物,拉近距离。例如在讲解蜡染的时候,通过现场简单示范来加深认识。提供适宜的参观活动,让孩子走出去,比如参观农民画画展,可以从画中去体会感受劳动的艰辛与快乐。

(2)多学科整合。将合适的民族音乐与民间美术课程跨学科整合。结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悦耳动听的民族音乐,最大限度地调动孩子的兴趣的思维。比如讲解剪纸作品《凤凰》时,可以配上唢呐曲《百鸟朝凤》作为背景音乐,可以使学生在音乐的帮助下,更好得感受艺术的和谐与魅力。又如在民族音乐《金蛇狂舞》中讲解过年剪窗花是为了营造欢欢喜喜的气氛。

(3)建立民间美术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在安排内容时,与季节和节日搭配。春天可以让孩子设计彩色风筝,利用各种传统节日来渗透民间美术,让孩子知道中国春节前后用年画、剪纸、春联装饰环境,为孩子赶制服装,社火花会的戏具,元宵节有花灯纸扎,端午节有悬挂的天师符,钟馗像、五毒服装饰件及龙舟彩船,中元节有荷花灯、中秋节有月饼花模、泥塑兔儿爷,结婚用的嫁衣、喜花、喜帐上有吉祥图案,祝贺幼儿百天和生日用的虎头帽、虎头鞋、长命锁、长命衣。少数民族民俗节日中的歌舞集会中的服饰布置也用丰富的美术品点缀。藏族供神的酥油花,傣族泼水节男女互赠的花荷包等。

四、勤于思考,加强探索。

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育是一个实践加探索的过程,长期的实践也必然会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需要及时加以总结反思并完善提高。具体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要密切关注学生反响。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对教学效果的感受最直接,也最真实。要注意观察学生通过对以民间美术活动为主要内容的美术课程的学习,对美术的兴趣是否提高了,动手能力是否增强了,对其他课程的学习有没有影响等等。二是要认真撰写教学心得。课堂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每一节课总会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与疏漏。教师作为教学的实施者,只有不断地总结经验,改革创新,教学才会有所长进。特别是把民间美术引入美术教育还是一项处在探索阶段的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对平时的教学心得记录在案,认真加以研究,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掌握其规律。三是要及时改进方式方法。从一定意义上说,优质教学本质上是一个不断提高、追求完美的过程,这既是教育本身的要求,更是美术作为特色教育的要求。由于民间美术的范畴是博大精深的,学生自身在不断成熟成长,我们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都需要不断改进,以促进教育成果的优化,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6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民间美术 父子相传 师徒相授 利弊分析

中国古代美术教育体制经过历朝历代的积淀,经历了多种形式的变革,作为中国古代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组成部分的民间美术,其“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形式虽有演变,但基本模式是没有改变的。至今,在某些行业依旧保留着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及自己行业或者家族代代相传的那些绝活儿,有许多民间艺人是沿着这种模式走向成功的。这是否意味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模式呢?

一、“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概况

从《礼记·学记》中“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这句话可以得知,早在商代,我国就有了画工、雕工等工匠之间的师徒授受关系,常常是以父子相传的形式承袭下去。当时,工匠没有学习文化和掌握文字的机会及权利,就本能地利用口头传授来传承本行业的行为准则及各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春秋时期的管仲在齐国推行改革,其中一项是“四民分业”,即士、农、工、商四民,使其各有所居,各守其业。从而将人民世代固定在某一职业,并通过同业聚居的方式,使人民“相学以巧”,加强专业化技艺交流和职业教育,为“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奠定了基础。

魏晋时在北魏云冈石窟、龙门石窟的开凿中,动用了大量工匠,其中建筑、雕刻、彩绘类的能工巧匠甚多,祖孙、师徒数代,集于一地数十年,相互之间展技观摩,拜师收徒,传艺实习,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在具体的实践过程当中“相语以事,相学以巧,相陈以功”,交流技巧经验,通过父子、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大大提升了技艺水平,带动了师徒传授为媒介的民间绘画教育。

清朝有雷氏世家专制烫样者号为“样式雷”,祖孙七代人在内务府样房长班,他们制造烫样的技艺也是世代相传。清朝乾隆年间,河北杨柳青年画从业工匠达三千人众,直至清末不衰,所谓“家家都会点染,户户全善丹青”。较大的作坊如齐健隆、廉增戴记等,每家画案五十余,工人二百名,每年印年画“两千件活”以上,每件五百张。由此而知,这种简明的教条形式的教育方法,是古代美术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二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教育方式的利弊

“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教育方式是在中国封建经济及家族制影响下形成的一种文化传承方式,各种行会组织和画家工场作坊的建立与发展,促使画家和手工艺者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导致一些画家和师傅产生严重的保密思想。这种行帮之间的保密思想一方面对总结美术知识技能、传授方法和丰富美术理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在行会组织狭隘的宗派关系影响下使得知识技能的传播的相互渗透交流受到很大的障碍,我们应当看到师徒制除了有其优秀的一面之外,也存在一些弊端。

1.秘技的失传

隋唐佛教盛行,大规模的图壁造寺活动带动了师徒传授的民间美术教育。隋唐民间画工师授教育形態中的一个特点,就是通过师徒合作画壁达到“亲授”的目的。画史中关于吴道子师徒等画壁的记载很多,张彦远《历代名画记》卷三记载,画师描写成形每“落笔便去”,成色施彩余事由弟子完成。在这种合作壁画的工作中,弟子通过旁观、领会、揣摩笔迹以成色而得师傅笔法亲授。又或有口诀、手诀乃至心诀相授,如《历代名画记》卷二“论顾陆张吴用笔”记载论吴道子笔法云:“当有口诀,人莫得知”,人莫得知固外人耳,弟子或能得知:透露出家法私受的消息,画工技法要诀多以口授相传,非但不可以以文字记录于书籍之上,更要以私密的方式亲自传授。

中国古代存在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许多技艺都要求传男不传女,或者传媳不传女的做法。这种观念缩小了接受传统美术教育的人群范围,降低了技艺永续的概率。再者,即便是得到师傅喜爱的徒弟,也不能把师傅的所有技艺都学到手,传统美术便不可能有很好的继承和发展。许多高超的技艺和心得都已经掩埋在时间和空间当中。现代人只可以在历史博物馆中默默赞叹那些精美的艺术品,却再也无法得知制作的秘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巨大的遗憾。

2.门户之见

随着隋唐佛教石窟寺院的大量修建营造,绘画、雕刻、塑造、建筑营造等手工艺匠,成为兴盛的营生,行业竞争开始出现。《寺塔记》宣阳坊静域寺条云:“西廊万寿菩萨院门里南壁,皇甫轸画鬼神及雕,形势若脱。轸与吴道玄同时,吴以其艺逼己,募人杀之。”这则故事充分放映出当时民间行业竞争的严酷。圣人虽云“术业有专攻”,但如此一来,也遏制了个人潜能的发挥,磨灭了更多的才能。并且,由于师从同一个老师,或是同一派别,就会产生“但守师法,不出新意”的问题。派别之间竞争激烈,各派都严防死守自家的技艺,没有很好的交流和沟通的渠道,以及相互学习的机会,也阻碍了民间美术的进步和发展。

三、结语

传统和现代是这个时代不变的主题,在新的世纪,中国美术教育必须呈现自我的特色,当代美术教育改革也不可避免地会面对如何从传统中汲取营养而不断充实、发展的现实。《易经》中认为,世界是物质性的整体,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包括着阴和阳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美术教育模式有着非常好的实践意义但也有局限性,我们应当做的是结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美术教育资源,公正地评价传统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父子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教育制度进行现代化的转型,才能使传统与现代完美结合,让古老的师承方式在当代教育制度下大放异彩。

参考文献:

[1]李永林.中国美术教育史纲[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2.

[2]郑勤砚.中国传统美术教育理论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04.

[3]毛礼锐.中国古代教育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

[4]单国强.明代绘画史[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0.4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7

关键词:西海固,民间美术,信仰,补偿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产生的原因, 就是更深层次的隐藏在人们潜意识当中的生理、心理需要, 就是为了克服愿望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幻想通过精神意识的表达来实现潜意识层的心理和生理方面的需求, 通过“实用动机”这种民间艺术普遍的创作动机的帮助下渴望达到统一, 使自己的心灵上得到补偿。因为西海固人生活的太苦, 悲剧太多, 民间艺术家想借艺术化的表现形式来补充生命的力量, 鼓励自己勤劳善良、朴实坚韧的生活勇气, 这样才能满足审美心理的需求, 才能调解审美心理的平衡。

民间美术的这种艺术需求, 更多的是心灵上面的需求, 而心灵上面的需求, 又来自生活, 有了对生活的体悟与感受, 再加上对生命的理解和认识, 就会无形中产生一种潜意识, 而民间艺术就是为了这种需求而产生的一种文化模式, 需要决定功能, 民间艺术的美学功能就是这种需要的满足。

一、表达愿望, 实现幻想

中国文化是农耕文化, 而农耕文化是人与自然界最根本的接触, 是农业文明最初级、最朴素的基本生产形式, 这种生产形式最受自然界的干扰, 从而形成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恐惧, 这样就形成了原始自然崇拜信仰, 他们信仰神灵, 意识到神灵会给他们带来吉祥, 来年风调雨顺, 丰衣足食的生活, 为了回馈自然界和神灵, 他们就要许愿, 而许愿是西海固地区最基本的民间信仰形式, 而这种信仰绝大部分是对神灵的许愿, 这种许愿是建立在以民间工艺品作为交换的具体形式来实现神灵保佑自己愿望的目的, 比如像西海固民间社火的操办、迎喜神、祭灶神等民俗活动, 都充分体现了民间老百姓祈求神灵的庇护, 他们在制作工艺品时可谓极其尽心尽力, 生怕有任何的瑕疵和不足, 因为他们认为为神灵献贡品, 关键是要心诚, “心诚”则灵, 只有这样, 就可以实现许愿者在心理上的祈求, 他们就可以摆脱焦躁不安的痛苦, 就可以保佑全家人四季平安、吉祥如意了。

西海固地区在生产力低下, 交通闭塞, 生活单调的各种困境下, 人们的精神意识形态却并没有被残酷的现实世界所束缚, 各类民间艺术的创造却恰恰成为了表达内心丰富情感世界的支点。他们在剪纸、年画、陶塑、农民画以及其他丰富多彩的艺术创作形式上表达着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希冀。在宁夏隆德县地区的民间剪纸艺术上可以看出, 他们在内容和形式上大部分都是表现丰衣足食、牛羊满圈、鸡鸭成群以及人们幸福和谐的生活和劳动场景, 这就从根本上反映出人们对生活的幻想模式。还有许多刚成家的年轻妇女在丈夫外出打工时给他们绣的各种形式的诸如并蒂莲、鸳鸯戏水等题材的鞋垫中不难看出, 她们夫妻之间的爱慕之情和牵挂情绪, 也寄托着对丈夫外出时祈求平安吉祥的心愿。

西海固人特别重视孝道, 这基本反映了中国人尊老爱幼的传统伦理道德, 体现出对生命的思考, 对生命的尊重。但凡家有老人的门户, 就一定有相关寓意的工艺品陈设在家里, 这种题材的表现形式多样, 有以木雕的形式请民间艺人在家具摆设上刻画天鹤或是松柏寿桃等是这方面题材的, 也有诸如剪纸等样式, 还有利用刺绣制作寿衣的等等。家有小孩的就有小孩的娘亲、家里长辈、或是邻里长老缝制的虎头枕头, 项圈、长命锁等, 这些都是寓意长者能够安享晚年、长命百岁;小孩乖爽无疾、无病无邪、健康平安。这种民间寓意深刻的艺术表现形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普遍形式, 这种形式有着深刻的民间文化的象征意义, 充分的表达了农村人对人生意识的体现, 反映出人类对于自身繁衍和生命崇拜的深刻理解。

二、心理平衡的补偿

1. 对欢乐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干旱少雨、荒凉贫瘠, 人们总是一年四季忙忙碌碌的在农田里劳作, 平时很少有娱乐活动, 这种现状就使的人们对年时节令、谁家办喜事、谁家小孩满月等节日喜庆的向往, 这种具有民俗娱乐性质的事情往往操办的特别隆重。因而, 当一家办喜事时, 基本上全村人都要参与进来, 敲锣打鼓, 鸣放鞭炮, 披红挂彩, 全村上空都充斥着嘹亮的流行歌曲或是高亢的秦腔唱腔, 喧闹的气氛充斥着村落的每个角落, 村民们伴着笑声不约而同的赶往办喜事, 送情礼, 送祝福。这种情景在我国民间是普遍存在的, 尤其是到正月间各村落举办的社火民俗活动, 更是全民性的盛大的狂欢节, 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会毫无例外的投入到这种欢乐的游艺队伍当中, 舞龙狮, 踩高跷、看社戏、唱歌、跳舞、各种杂耍等, 在这样盛大的节日里, 人们把积攒了一年的激情几乎全部释放出来, 得到的是极大地心理愉悦, 这种在平时冷清寂寥的村落里一旦办喜事就像炸开锅一样的热闹背后其实是人们对热闹的补偿, 这种补偿方式既满足了人们审美心理的需求, 也调节了审美心理的调解和平衡。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贫困荒凉的西海固地区的广大劳动人民是多么的需要文化艺术, 需要娱乐, 需要文化精神的洗礼和眷顾。

西海固民间艺术之所以在年头节下这么隆重的举办群众性的集体娱乐活动, 而且有这么高涨的乐观精神, 正是由于民间艺人们象劳苦大众一样处于社会的最底层, 他们的生活清贫, 苦难太多, 悲剧也不少, 他们很是在意再现那些生活中已经饱尝的痛苦, 也十分避讳那些有关死亡和不吉利的事情, 他们要用喜悦和吉祥的题材和内容来抚慰现实世界给自己造成的严重的创伤, 这种用艺术化的方式来进行欢乐补偿的方式其实质是让这里的人们重拾生活的信心, 重新获得生命力的希望, 从而能够更加有能力和信心战胜自然界的各种苦难, 从极度的痛苦中摆脱出来, 恢复精神心理的平衡。

2. 对生命的补偿

西海固人对生命的崇拜由来已久。一般认为人是世界万物的精灵, 是改造自然界的决定因素, 他们相信人定胜天。在远古时期, 生产力低下, 人类的寿命很短, 为了延续子嗣, 进而产生了生命崇拜, 对于生命的崇拜在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并被一直延续下来, 所以就有了百家衣、长命锁、栓娃石狮等民间民俗艺术, 这种对生命的崇拜其实质是对死亡的补偿, 祭奠亡灵其实也是一种对死亡的补偿方式。西海固人相信人死后灵魂还在, 对逝者的祭奠就是让其灵魂能够在生前没有享受或得到的东西能够如愿得到, 他们就让民间艺人、能工巧匠把生前没有享用过的东西创作出来, 意即死后也可以享用, 而民间艺人制作“纸火”实现了孝子们的夙愿, 这种象征性的“纸火”艺术的历史由来已久, 而且到现在已经很发达了。总之, 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死者在生者的幻想中得以继续存在, 使死者能够在冥界感受到子孙后代对他的尊敬和爱戴。这样既体恤了死者对生者的心灵抚慰, 也能使生者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亲人亡故的解脱, 重拾生活的勇气。因为这种习俗虽然是在关于灵魂的误解中创造的, 也触及了民间迷信的范畴, 但是却达到了心理学和美学上的高度科学的辩证法和统一性。

3. 对色彩的补偿

西海固地区缺少江南山清水秀的迷人气质, 也没有常年盛开不败的花草树木, 这里除了荒凉就是寂寥, 时常看到的不是一道道沙墚就是绵延起伏的的沟壑, 还有那平淡无奇的土黄色调, 虽然这里的人们已经习惯了没有色彩的日子, 但是对颜色的渴望是隐藏在心底的, 生活中只要发现哪怕是一点点鲜艳的颜色, 都会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和兴趣。这里的人们需要鲜艳的颜色来点缀生活, 需要颜色来调和他们的生活, 这就表明人们对绚丽色彩的无比渴望, 这不禁就让人联想到天山脚下的新疆人为何有迷人的歌舞和色彩斑斓的民族服装, 既然自然界中花开的很少, 也很短暂, 但人们会把稍纵即逝的花朵颜色固定在服饰上, 这样它就永开不败了。可以看出服饰的颜色也是对大自然的点缀, 也是对人们视觉上的补偿, 补偿了大自然中缺少的颜色, 补偿了自然环境的缺陷, 填充了人们对颜色的渴求, 同时也满足了人们内心的审美价值取向。

另外, 像正月里高高挂起的红灯笼, 家家各屋窗棂上粘贴的红彤彤的剪纸作品, 无疑是对生活的点缀。说到剪纸, 这可能是民间艺术中最普及最能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样式了, 那红彤彤的单色剪纸和五颜六色的套色剪纸, 还有那大红大绿的被面、枕巾和衣服。充分表达着人们对丰富色彩的渴求。民间美术对色彩的认识上仍然处于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 他们特别钟情原色带给他们的快感, 他们没有复色、补色以及颜色的明度、纯度等复杂的色彩知识, 也不理解这些概念, 他们对颜色的认识本能是出于对色彩的第一感知。这种大红大绿的颜色在现在艺术家看来是一种极为“俗气”的色彩, 在传统古典绘画当中是极力排斥的, 但这正好反映了民间艺术对色彩的基本价值取向, 这种极为朴素的色彩认知就决定了他们在颜色的抉择上呈现的唯美情趣, 现代审美上的“俗极则雅”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是国外或是国内, 在现代绘画中对原始绘画或民间美术当中对色彩上的认识和理解上都得到了尊重和理解。

4. 对阴柔之美的补偿

西海固这片热土孕育了阳刚之美的人文气息,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性格倔强、坚韧、张扬, 但又不乏朴实无华、重情重义之感, 不难看出这都是这片地域和自然环境造就出的秉性特征, 这种阳刚之美使这里的审美理想得到张扬和宣泄, 毫无疑问这种民间具有人本主义的审美价值主流是西海固民间文化的一部分, 但这还不够, 在这体现阳刚之美为主流文化地方, 人们就要以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来创造较多的阴柔之美来进行中和之, 体现阴柔对阳刚的补偿, 这就不禁让人想到西海固那委婉动听的花儿唱腔, 精巧细腻的民间剪纸, 惟妙惟肖的民间刺绣, 生动滑稽的民间泥塑等, 这种民间艺术的表现元素虽不起眼, 但却悄悄然进入了生活的每个角落, 无处不在的补充和完善着只有阳刚之美的缺陷。

“补偿”是艺术的基本功能, 也是艺术产生的潜在动力, 他决定着艺术的某些本质。人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有着基本的物质追求, 也有着精神上的渴望, 自然界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赋予人类,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处理自身生产斗争、阶级斗争中使民间艺术发生着不平衡的因素, 而这种“补偿”的艺术调和剂随时进行调解着, 这种调节有时是看不见的, 摸不着的, 也有时是人为调节的, 但无论怎样, 补偿都是要以艺术形态来实现, 要通过民间艺术创造、艺术欣赏等环节来实现人们的心理需求, 来实现民间艺术关于精神平衡的调节作用, 避免人类在审美心理需求上的单一性, 使人类得到生命力的充续和满足, 克服困难, 奋勇前进。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4.8.

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价值研究 篇8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由南宁、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四个城市所辖行政区域组成, 在交通、物流的规划中还包括玉林和崇左两市独特的区位, 悠久的历史和多族群的文明, 造就了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拥有丰富的特色民间美术资源, 为北部湾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 壮锦与绣球

壮锦是广西壮族妇女用多种颜色的丝绒和细纱精心编织的著名的手工艺品。壮锦精美的编织工艺, 绚丽多姿的色彩搭配和内涵丰富深刻的图案, 是壮族妇女心灵手巧和富于创造的结晶, 储存着壮民族丰富独特的文化信息与历史记忆。另一个有代表性的民间美术作品就是绣球它作为广西壮家人的定情物和吉祥物, 是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旅游工艺品之一。广西绣球多以红、黄、绿三色做底及面料。大多为12瓣, 每瓣都绣上各种吉祥物, 如梅、兰、菊、竹等花卉图案或春燕、龙、凤等。其结构独特、选料考究, 且全部以手工制作, 做工精细小巧玲珑, 色彩鲜艳, 是世界上最精美的绣球。广西曾做过超大绣球供日本国立民族博物馆收藏, 同时为迎接港、澳回归分别制作直径达1.97米和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庆祝申奥成功, 制作了直径达2.2米的超大型绣球;为迎接中国-东盟博览胜利召开, 制作了直径2米以上的超大型绣球等。

(二) 北海的贝雕与京族哈节文化

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里, 高挂着两幅贝雕画《程阳桥》和《真武阁》, 这两幅作品均由北海贝雕艺人金永光生前独立制作及与他人合作完成。此外2013年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 北海贝雕作品《锦上添花》在全国2000多幅参展作品中脱颖而出, 摘得被誉为中国工艺美术奥斯卡奖的“国信·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金奖。贝雕, 顾名思义, 是用各种贝壳制成的艺术品, 贝雕是海边人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 三面环海的北海, 海岸线盛产各种贝类, 海边人把小一点的贝壳穿成串, 挂在颈项或手腕, 当作装饰品。这种对贝壳自然形态的利用和初步加工, 是贝雕工艺的发源, 在北海已有悠久历史。从贝串、贝堆、平面贝雕画到立体贝雕, 经过多年的发展, 北部湾的民间艺人不断发现、创造、继承和创新, 使北部湾贝雕艺术进入中华传统文化的宝库, 成为广西民族传统手工艺的一朵奇葩。《富贵锦绣》被作为国礼赠送给前来南宁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的东盟国家领导人。京族是我们国家55个少数民族中唯一的一个海洋民族, 与海为生, 与海相伴。而京族哈节就是其最重要的一个传统节日, 它有着非常鲜明的民族、地域还有海洋文化特色, 具有强大的文化魅力。海洋文化中崇尚力量的品格, 崇尚自由的天性, 其较之内陆文化更为开放、包容的精神, 始终影响着逐海而居的人们。日复一日的海洋生产生活, 为京族传统文化注入了浓郁的海洋气息。而一年一度的哈节, 正是京族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的缩影。在京语中, “哈”即“歌”, 哈节即京族传统的歌节。每逢这一节日的到来, 京族同胞即身着节日盛装, 载歌载舞, 以丰富多彩的祭祀和庆祝活动, 祈求来年风调雨顺。

(三) 钦州坭兴陶

兴陶 (学名:紫泥陶) 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陶土为原料, 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 按软六硬四混合, 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深藏于山腹地层, 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 且含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质。成品后的坭兴陶器古色古香、光润柔和、音质铿锵、耐酸耐碱、绝无毒性 (铅镉释出量为零) , 它独具透气而不透水的天然双重结构使得器皿内氧分充足, 有利于食物长久储存。坭兴陶土质奇特, 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技法, 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 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奖40多项, 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四) 北流型铜鼓和玉林羽毛画

铜鼓是一种铜铸的敲击乐器, 既是古代部落首领的权力和财富象征, 又是祭祀和庆典的敲击乐器, 表面有精美的图纹。1966年, 广西考古工作者在北流县发现了铜石岭汉代冶铜遗址, 经过研究和分析, 认为广西北流铜石岭遗址不仅是汉代冶铜遗址, 而且是铸造北流型铜鼓的遗址。北流型六蛙铜鼓-故宫藏品, 以广西北流县出土铜鼓为代表而得名, 其特点是体积高大厚重, 鼓面大于鼓胸, 部分鼓的面沿下折形成“垂檐”, 鼓腰缓缓收缩, 附环耳;遍体饰以精细的云雷等几何花纹, 鼓面的立蛙一般瘦小无纹, 鼓面背部有调音铲痕。玉林羽毛画, 是以各种禽类的美丽羽毛为原料, 借助传统的国画构图法及雕塑、木刻、装饰工艺等表现手段制作的一种图画。而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的玉林市工艺美术厂, 便是羽毛画的集中生产地。这个厂生产的羽毛画曾远销日本、新加坡、加拿大、美国、法国、西班牙、希腊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综上所述具有独特区位的北部湾经济区是我国和东南亚国家经济与文化交流中心之一。这里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是今后北部湾经济区特色文化产业合作的重要资源和基础。

二、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的当代价值

北部湾民间美术的价值包含文化艺术价值和经济实用价值, 北部湾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 根植于乡土中, 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了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文化艺术价值主要指艺术审美和文化传承而言。在非物指纹化遗产研究日渐炙热的今天, 民族民间美术在国际文化交流中.是我国民族文化和艺术的形象大使。作为一种文化形态, 北部湾民间美术在其产生、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 具有自己显著的特点, 洋溢着一股雄健、浑厚之气和纯朴自然的艺术情趣, 表达了广西北部湾人对美好生活的无比向往。当代美术教育应注入民间美术教育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艺术素质, 奠定良好的价值观, 文化修养, 传承传统文化精粹, 维系民族情感, 促成民族文化共识, 保障社会团结。此外民间美术的文化艺术价值对外则有利于树立在世界上文化大国形象。正是因为民族文化具有这样的文化艺术价值, 自2003年以来, 广西与东盟各国开展文化交流活动近70起、上千人次, 其中包括官方交流、民间往来、商业演出等, 内容有艺术展览、文化艺术研讨、文化考察等多个方面。

北部湾民间美术经济实用价值是因为它属于生活实用艺术, 具有发展经济的作用。从我国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看, 随着西部大开发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模式转型.民族民间美术在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涵盖了经济的、市场的、产业的.乃至就业和旅游的价值内容。为此通过对北部湾民间美术资源的普查与筛选, 了解民间美术资源的形式特点, 探究民间美术资源经济价值, 寻找适合本土资源利用开发的途径, 选择北部湾民间美术特点突出, 具有实用价值的民间工艺品进行开发利用意义重大。

三、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价值实现的几点建议

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进程加快的背景下, 作为中国唯一与东盟国家水陆相连的省区, 广西在推动中国-东盟友好关系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目前文化产业正成为广西加强与东盟国家交流与合作的重要载体。

据了解, 广西正全力做大做强以桂林山水、北海银滩、乐业天坑等为代表的文化旅游品牌, 以壮锦, 靖西绣球、临桂三皮画、北海的贝雕等“一地一品”为代表的民间工艺品牌。为此结合北部湾经济发展趋势, 北部湾民间美术的价值实现可以按以下的三个步骤实施:

(一) 加强政府的导向作用

2008年1月16日, 国家批准实施《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把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正式纳入国家发展战略。规划期为2006—2020年。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 广西北部湾地区经济发展势头迅猛, 广西与东盟各国经贸往来的日益密切, 在文化产业方面的合作更具天时、地利、人和的独特优势。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的发展, 北部湾的民间美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国家政策支持为北部湾民间美术的开发与利用创造了前提条件, 可喜的是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 中央下发了《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文化领域的实施意见》, 可以看到鼓励企业投资文化产业已成趋势, 所以借助政策支持和企业资本介入是民间美术得以发展的保障。一方面, 政府要加快民间美术产业结构调整, 将国有资本和民营资本结合起来。另一方面, 加强对本省民间美术资源的调研, 优先发展一批影响力大、有市场前景和合作前景的资源项目给予专项资金的支持, 在政策上进一步给予倾斜。

(二) 民间美术资源与本地旅游文化结合

无论是开发多元新品工艺, 抑或将传统转化为时尚的能力, 工美行业的发展仍要落到对行业规律的把握。当前我区不少工艺品欣赏价值虽然很高, 但形成产业优势的工艺品甚少。工艺美术业与我区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力也欠缺。常在广西多处旅游景点发现, 旅游纪念品多是千篇一律, 抑或舶来产品, 鲜见广西特色工艺。工艺若与旅游相结合, 不失为一门生财之道。“新”需与“古”融合, 才有强势之力。我区工艺生产多为分布零散的小微企业, 需把现代化科技手段和经营理念运用到传统工艺美术行业之中, 提升个体作坊发展模式, 构建特色产业集群区域, 建立现代工艺产业体系, 方能夯实特色实用的工艺品牌。

广西省乃至全国现阶段旅游纪念品千篇一律。旅游纪念品的最大特点应该是:体现当地民俗文化的精华。从这一点说, 民间美术最能成为旅游纪念品——这是由民间美术的地域性所决定的。广西有很多的民间美术资源可以成为当地著名的旅游纪念品, 比如, 壮锦与绣球, 北海的贝雕, 玉林羽毛画等。我们要从文化价值和社会需求等方面做深入的研究。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传统观念比较封闭导致绝世技艺面临失传。自古以来民间工艺一直以各自为营的方式存在着。这种农耕文化的特征是以家庭式或师徒制的方式沿袭着, 具有极大的技术封闭性。由简单到复杂, 徒弟跟着师傅照着做, 他人则秘不可传。很多绝技都技随人而亡, 永久失传。直到今天, 多数民间工艺还只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模式。引导与开发民间工艺, 传承民族文化显得优为重要。加强对本省民间工艺资源的调研, 选择一批影响力大、有市场前景和合作前景的资源项目给予资金支持, 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及影响力的民间工艺品牌, 以文化来带动地方的旅游。

(三) 树立民间美术产业品牌意识, 积极拓展民间美术市场

在大批民间美术资源开发过程中, 许多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面对变化多端的现代审美市场, 没有足够的准备和积累, 产业品牌意识不强, 在商品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 许多传衍数百年的民艺名品遭到市场无情地拒绝。在商品化的时尚审美观念的强势冲击下, 传统民间美术作品形制也过分受“民间性”的影响, 很难打入国内外艺术市场和现代人的生活领域。树立民间美术资源产业品牌意识非常重要。此外适当改进经营模式, 促使民间美术品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在当今经济大潮中, 民间美术既不能丧失民间美术的原真品味, 又要适应现代人文化消费心理的变化;真正促使民间美术市场化、规模化、产业化, 形成有效的销售能力。目前广西民间美术产品多集中于旅游区及个别农贸市场, 产品的销路受到了极大的限制。要拓展民间美术市场, 首先要知道现在市场最受欢迎的民间美术产品是哪一类, 根据市场需要, 结合美术作品特色, 赋予民间美术文化内涵, 加上现代科技创新创造出让广大消费者乐于接受的带有现代时尚品味的民间美术产品。所以民间美术产品的创新是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前提, 也是开拓民间美术市场的基石。此外, 拓展民间美术市场应积极利用现代传媒技术, 可以借助电视、广播、网络宣传自己的产品, 或借助专业广告公司, 对产品进行合理定位和包装, 打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美术风格, 将地方特色和商业价值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民间美术资源才能充分得到发展。

(四) 加大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培养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人的因素, 广西北部湾民间美术产业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还需要相关从业人员的努力。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民间美术传承人断代和人才匮乏的问题。当前一些身怀绝技的民间艺人由于年龄、社会环境等因素已不能担负起大规模培养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需要, 因此学校教育就成为普及民间美术, 培养民间美术从业人员最好的场所, 尤其在一些艺术院校或有相关专业的综合性大学, 我们的教学必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推动民族文化的发展, 与时俱进, 把推动民间美术的发展作为战略目标, 外聘一些在民间美术方面有很高造诣的专家学者来充实我们的师资力量, 只有从事民间美术人员的增多, 才能将更多优秀的民间美术作品和精湛技艺推向社会。一些高校推出的艺术设计专业产学研合作教育是一种高校与社会、经济、科技紧密结合的教育模式, 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同经济、社会、市场、科技相脱节的状况。明确艺术设计是一种社会生产力, 艺术设计同社会与市场联系紧密, 艺术设计必须面向市场需求, 民间美术后备人才的需要, 值得推广。

(五) 与教育相结合, 体现它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的发展同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总体上是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民间美术对地方社会经济的促进又是全方位的、深层次的。抢救保护民间美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要合理开发利用它们的潜在价值, 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通过开办民间美术研究专业, 欣赏北部湾民间美术提高广大人民的文化艺术修养。把民间美术融入当地的美术教育中, 培养学生独特的民族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实现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蒋君兰.浅谈民间美术的变化趋势[J].科技咨询导报, 2007 (04) .

[2]朱晓红.南阳民间美术[J].文史知识, 2008.5.

[3]周贺.民间美术与现代美术[J].东方艺术, 2005 (19) .

[4]亢进.广西少数民族实用工艺美术研究[M].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0.

[5]赵伟乾.远古的回音——浅析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发展[J].美术大观, 2009 (07) .

[6]李鑫.略论民间美术的基本特征及其价值[J].艺术百家, 2007 (03) .

[7]唐家路, 潘鱼生.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黑龙江美术出版社, 2000.

[8]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2.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9

同时, 中国民间美术在中国文化中是民俗的产物, 是与生活习俗相互依附而存在并发展的, 它带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强烈的地域特征。它的创作题材来源于自然物象的原生形态, 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我的想象与创造思维, 再加上创作主体所具备的丰富的形象思维特征, 使得它既具有在写生基础上的夸张想象, 又富有神话般的象征意义, 体现了东方艺术不求形似, 但求神似的感性审美特征。中国民间美术作品大致可以归纳为六大类, 即:剪纸刻花皮影、织绣印染、门神年画、雕刻彩塑、风筝泥玩和脸谱灯彩。分布于各地的民间美术以丰富的风格、品质和种类, 反映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民间风俗以及不同的民族气质和感情。无论是绘画、雕塑、服饰、刺绣和编织等艺术形式, 还是生子祝寿、节日庆典、婚丧嫁娶、迎神赛会、龙舟彩船等民族民俗活动, 都紧密地与人民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中国民间美术作为一种岁时民俗事项和有生命力的艺术形式, 即使是在现代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 也有其独特魅力, 已经被应用在现代的各种设计艺术中。它结合了现代的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 在标志、书籍装帧、包装、服装、动画、室内装饰等设计领域中广泛使用, 对现代的设计艺术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现代设计中, 只有把现代意识与民间美术那有形与无形的文化隐喻、神秘与直率的审美情趣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才能使现代设计艺术更具生命力。

例如中国民间美术的元素在现代标志设计中就有较为广泛的应用。世界很多知名的标志设计就是利用传统剪纸造型的虚实结合的观念来进行设计的, 利用虚、实形的互动, 提高设计传递信息的能力。在设计中强调阴阳相依而存, 阴阳互补, 这种造型基础给设计带来了新的思路。在现代的平面设计中, 随着传统剪纸“正形”的演变, 不断地扩张、紧缩、转换、演变, 它的形象可以是真实的, 又可以创造超越真实, 产生一种虚空的形。如果能对实形进行充分的运用, 更能提高设计的意味。如靳埭强设计的中国人民银行标志, 就是一个成功的融合传统文化的例子, 圆中有方的铜钱造型蕴涵了深厚的哲学内涵, 即天圆地方、宇宙的无穷、矛盾统一的思想, 把它运用与银行标志的设计, 不但符合银行的属性, 而且象征着中国银行面向世界的广阔前程。它的实形采用了中国古代货币的基本形, 中间则形成了虚形“人”字空白以突出行业的特点。阴形或依附于阳形之中, 阳形或依附于阴形之中, 造型统一, 整体性强。传统剪纸艺术的这种阴阳空间形式为视觉艺术带来了新的视角, 也促进了对平面空间的新的理解与追求。

在长期的民间美术的发展演绎中, 蕴涵了深厚、丰富的民族情感, 形成了丰富的吉祥纹样的宝库及与之相对应的较稳定的象征寓意。如牡丹象征富贵, 石榴象征多子, 龙、凤、麒麟等寓意祥瑞, 取谐音来象征吉祥的有:“蝙蝠”象征“福”, 画五只蝙蝠和寿桃, 代表“五福捧寿”, “莲”与“连”谐音“鱼”与“余”谐音, 莲花和鲤鱼画在一起, 象征“连年有余”, 等谐音象征手法。现代设计如能汲取如此丰富的创意养料, 不但具有亲和力, 能深入到人的情感深处, 而且反映出一种厚实的文化底蕴。如中国联通公司的标志, 就是采用变形的盘长纹, “盘长”象征吉祥如意, 而其相互缠绕的造型寓意着公司的发展绵延不断及沟通无障碍的通讯公司的属性。

不仅如此, 在现代设计中, 如商品包装设计、书籍的装帧设计等, 体现出的都是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完美结合, 直接把民间美术的构成形式或色彩以及某些表现手法或工艺制作方法借用到设计之中, 将民间美术的图案、造型样式作为一种创作的素材, 直接运用到实践中去, 使现代设计艺术更具有民族性。

在现代包装设计中, 抽象性地再现是个性化表现的一种方式, 它往往需要用古代的造型元素来展现产品的历史渊源和文化意蕴。中国民间美术中的图形符号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是特定文化的结晶与标志, 作为民族共同的思维同化的一种符号, 它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如“牡丹”、“中国节”、“龙”、“喜鹊”、“仙鹤”等就是具有特定意义的图形符号。这些意象符号被经常应用在酒类和月饼等传统礼品的包装设计中, 抽象而又富于情感的画面会使观者产生强烈的共鸣。

在现代书籍装帧设计中, 对版面的设计编排要求很高, 一本书中的空白能够造成视觉上的纵深感, 空白与不同形体的文本、插图相配合, 墨色浓淡的不同, 会给人们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 使其更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显示出艺术化的魅力。

总之, 中国古老的民间美术是华夏民族文化艺术宝藏中的精华, 它积淀着广大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给人以极强的审美感染力和文化内涵, 为现代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财富。从世界文化的多元化角度来看, 拥有民族性才会更具有国际性。因此, 我们只有尊重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 并在此基础上积极学习其他优秀文化, 我们的设计才会被世界所认同。

参考文献

[1]谢志诚.中国民间美术研究[M].贵阳:贵州美术出版社, 1987.

[2]陈望衡.艺术设计美学[M].武汉:武汉大学出社, 2004.

[3]陈新生.艺术与现代设计[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5.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10

不同历史时期的民间美术反映了不同的社会状况, 代表了普通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和愿望, 因此, 民间美术一直是现代学者研究的重点, 认识和利用民间美术能扩展我们的审美视野, 提升我们的审美水平, 对培养学生的人格、情感等方面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转变传统单一的美术教学模式

(一) 形成现代民间美术式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一般采用课堂教授、学生课堂练习、教师课堂辅导的教学模式, 其教学模式单一, 而像电影、游戏、参观、故事、辩论、竞赛等现代教学手段几乎没有用在美术教学上。这些现代教学手段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因此, 在美术教学上应采用多种教学方式。

民间美术是传统的母体艺术之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因此, 在培养人的审美情趣、促进身心健康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引导大学生学习民间美术, 不但可以释放学生的压力、舒缓情绪、激发创造力,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与民族自豪感。民间美术多是表达普通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追求真、善、美的理想和愿望。欣赏并了解这些艺术作品, 可使学生对民间传统文化有更深入的认知与热爱。观察是艺术创作的基本要求, 民间美术是取材于生活中常见的事物, 需要创作者对生活中的事物进行仔细观察, 学习民间美术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引入民间美术内容, 可使学生在民间美术欣赏和创作过程中, 通过对通过讨论、沟通、点评和互动, 增进学生之间的友谊和美术学习能力。艺术作品需要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 在进行创作之前要在脑海里形成一些线条和颜色, 然后根据需要把这些对象进行抽象概括, 而民间美术的多数作品, 如窗花、剪纸和陶艺等都是对具体事物的抽象概括, 学生学习这些作品, 可以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二)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自主学习

在民间美术教学中应提倡学生自主学习,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 学生自主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 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民间美术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民族特色鲜明, 将其纳入高校美术教育中, 民间美术所表现的朴实、善良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更能让学生了解中国民间传统文化和习俗, 从而将其发扬光大。民间美术多彩多姿、样式繁多的艺术内容, 能美化学生心灵、升华学生情感、提高道德情操, 并且民间美术教育可以和智育、体育相互联系, 共同培养其人文素质,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三) 运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高校是传承与发展民间文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在高校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时, 要更全面、更深入地研究和学习传统文化, 要注重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 另外还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探究问题的精神。学习民间美术就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因此, 要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要在课堂上使用也要在生活上使用, 如在挖掘和研究豫西民间美术的同时, 对美术专业的学生开设“民间美术与剪纸”公选课, 不断尝试把豫西民间美术资源引入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

在教学过程中, 首先把“民间美术与剪纸”定位于开阔眼界、拓展素质的教学目标, 把课程分为理性认知和动手实践两部分内容——即通过具有代表性的豫西民间美术形态的学习与把握, 以点代面使学生对丰富多彩、美轮美奂的民间美术以及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有全面的认识与深刻的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剪纸形式的具体艺术实践, 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简单简捷的表现形式去体味民间美术中率真、淳朴自然的表现特质。

二、加强美术课堂教学模式改革, 使民间美术教学融入地方色彩

豫西地区, 古称河洛地区, 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更迭和社会变迁中, 豫西地区的民间文化始终以自己独特的地域特征和旺盛的生命力健康地发展着。豫西民间美术根植于豫西地区丰厚的民间文化土壤, 形成了民间剪纸、民间刺绣、民间面塑、民间纸扎、民间皮影、民间绘画、民间说唱与舞蹈等众多艺术形式, 承传有序, 衍变出新, 以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古朴的外在形态彰显着传统艺术经久不衰的感人魅力。

豫西地区的民间美术源远流长, 承袭了古老的民间习俗, 与图腾崇拜、神话传说、人生礼仪、岁节时令密切相连, 内容囊括人物、山水、飞禽、走兽、花草、鱼虫等, 可以说它是豫西民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是豫西广大劳动者追求美好、寄托理想的最便捷、最直观的物化方式。这种情感和理想是健康的、光明的、热烈的、积极向上的。通过这种艺术形式的学习, 可以熏陶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

“民间美术与剪纸”课程通过民居与工具欣赏、民间服饰与陈设欣赏、民间玩具与面具欣赏、民间神像与贡品欣赏、民间版画与雕刻欣赏、民间绘画与刺绣欣赏、豫西民间剪纸欣赏等大量的影象图片资料的观摩与赏析, 使大学生了解和把握民间美术丰富多姿的艺术形式, 绚丽多彩的艺术风貌, 全面认知民间美术的特异品质和本源精神。

三、民间美术的传承与大学美术教育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新生力量, 具有传承文明、建设未来的使命。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部分, 是现代文明发展的源头。但现在许多民间美术样式都面临消亡的困境, 在这种情况下, 大学生应该主动去保护这些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 探索和挖掘传统的民间美术样式, 把传统的民间美术与现代工艺相结合, 创造出具有现代民族特色的中国艺术。

“民间美术与剪纸”特色课程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欣赏与创作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深受广大同学们的欢迎和喜爱。几年的教学实践也证明, “民间美术与剪纸”课程不但使学生对民间美术悠久的文化渊源、绚丽的艺术形态、独立的艺术体系和多元的造型方式有系统而又深刻的认识与掌握, 更重要的使学生在感悟其博大厚重的同时能够认识到艺术源于生活、源于人民、源于劳动, 进一步感悟和理解艺术与人民的关系、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加强了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解,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从而拓展学生的认知视野、丰富学生的开放性想象思维, 确立和完善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促进其健康人格的发展。

同时, “民间美术与剪纸”的教学实践也为我所在的学校进一步利用地方文化资源, 丰富美术教育的教学内容与手段提供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

四、结语

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的国家。在这浩如烟海的民间美术形态中, 豫西地区的民间美术形式只是一个缩影, 随着时代的发展, 这些民间美术面临消失的危险。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要场所, 应该对大学生进行民间美术教育, 使大学生了解民间传统文化并对其继承发扬之, 以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促进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摘要:民间美术是传统的母体艺术之一,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有选择地把传统民间美术资源引入到高校美术教育中, 对当代大学生认知艺术的本源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意识, 拓展创造性思维都具有重要作用, 而且还能提高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关键词:美术教育,民间美术,教学

参考文献

[1]杨学芹, 安琪.民间美术概论[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1990

[2]李勇, 李滔.美术教育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安塞县文化文物馆, 安塞民间绘画[M].西安: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 1999

[4]张道一.燕尾裁春[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 2003

中学美术教育不可轻视民间美术 篇11

一、中学美术教育与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一种历史悠久的、融汇了先民的经验与智慧的艺术,是民族的瑰宝。民间美术作品中特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即造型古朴夸张,色彩鲜明,具有规律性,既有工笔重彩之作,也有淡雅隽秀之作的特点,更使民间美术走上了多样化的道路,从而产生了皮影、木偶、脸谱、刺绣、剪纸等多种多样的民间艺术形式。而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民间美术形式还把古代石刻线画、宗教版画、庙画、年画、灯屏画、建筑彩绘、扇面画,包括现代农民画、布贴画等在内的一切民间绘画形式也都纳入其中。

新课改提出:中学美术课程要让学生较广泛地接触中外优秀美术作品,拓宽美术视野,尊重世界多元文化,探索人文内涵,提高鉴别和判断能力,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尤其要引导学生深入地了解我国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增强对中国优秀文化的认同。由此可以看出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中占有重要地位。

中学美术分为初中美术和高中美术两大部分,这里主要是讲初中美术部分。初中美术教科书中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内容,但是却将民间美术相关内容很好地穿插在各个模块的教学中,以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从三个学习领域进行分析。

1.造型·表现。

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分析第十六册“造型·表现”领域的第四课即“以刀代笔”的教学内容可以发现,本课教学重点为木刻版画——藏书票的制作方法。教材在普通的版画教学中扩展了民间美术中的年画知识并以年画为素材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以此展开教学,逐步引入版画内容讲解。此时民间美术起到了课程导入作用,年画的导入不仅丰富了学生对基础纹样的认知,在人文认知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民族情感。

2.综合·探索。

同样在第十六册教材中,属于“综合·探索”领域的第五课“端午节”中,更明确地涉及了民间美术方面的内容。“端午节”一课的主要内容是通过讲解绘制彩蛋、编制彩粽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接触并了解我国优秀的民俗技艺与文化传统。教材中也提到了能够表现端午节日气息的一些民间手工艺品,如端午香袋、作为配饰的中国结以及反映端午节传说或是祈愿寓意的剪纸等,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也为教师提供了有选择性地作为辅助材料来进行讲解的内容。

3.设计·应用。关于民间美术的内容在“设计·应用”领域中更是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在第十八册第六课“蓝白之美”中就很明确地展示出本课重点是关于民间艺术中的蓝染花布。课本通过蓝染花布作品展示来讲解蓝染的由来、技艺、溯源与发展、题材与内容等方面,使学生在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燃起创作欲望,通过亲手制作来达到“设计·应用”领域方面的学习目标,也实现了素质教育的核心,即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之后的第七课“展示的艺术”中也是以民间美术中的剪纸和木雕作为素材,展现了民间艺术的时代性,这样的教材设计也体现了新课标中关于教材内容的理念,即使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反映了教材民族性与时代性的结合。

二、学习民间美术对中学生发展的重要性

1.民间美术的传承特点。

民间美术源于普通人对生活的观察、感悟和最真挚的情感,反映了历代劳动人民最淳朴的生活观、宇宙观,是劳动人民寄托理想的最古老、最悠久的艺术形式。通过民间美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劳动人民质朴的心灵和淳朴的愿景。民间美术不是经过专门训练的美术,而是在邻里、地方、家人的相互影响下,把人与自然最直接、最原始的一种联结表现出来的形式,它的表达形式相对于其他门类来说更加自由与丰富,更具有独创性,更真诚。

2.民间美术的造型、用色及其寓意。

民间美术的造型特点,不仅表现客观事物的真实特征,还极大地融入了创作者的主观思想和情感,它是人们心灵的表现和情感的释放,是人与自然相互交融的体现。民间美术造型中的夸张变形,有时甚至是一种无视时间、空间界限的主观组合,这种效果不仅充分体现了创作者的需要与其特殊的表达形式,更可以看出其无穷无尽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日常美术教学中融入丰富多样的民间美术,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不同的观察视角,启发学生打破常规,发散思维,敢于尝试,勇于创新。

民间美术在用色方面一般分为单色作品和套色作品,一般表现为单色质朴大方、套色绚丽夺目的特点,突出了色彩对画面的装饰性与表现性,这种直观、本能的表现方法更能激发起学生的模仿与创作欲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感知能力。

民间美术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它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折射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加深中学生对艺术的理解,使中学生更加具有原创性思想。其中民间美术的象征寓意、符号表达等也可以启发学生的设计理念,能够提升中学生多方面的能力。

3.民间美术与新课改的三维目标。

以“以学为本”为课程目标的新课程提倡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知识与技能方面,进行民间美术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与动手操作能力。民间美术的创作基本单元是线条和块面,基本语言符号是装饰化的点、线、面;强调主观性、时空性、立体性、全面性的表现;造型手段通过夸张和变形改变对象的性质、形式等来改变自然原形的惯常标准。学生通过接触民间美术,不仅能掌握相关知识,也能更好地与其他知识融会贯通。例如掌握单独纹样、连续纹样的制作方法对设计方面知识的学习有很大帮助。

在过程与方法方面,民间美术教学可以充分体现新课改强调的学习方法,在民间美术的鉴赏、创作活动中更容易教导学生使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在美术教学中适当引入相关背景故事也可以丰富学生有关历史、地理等学科的知识。民间美术源于民间的特性也可以促使学生在生活中自主发现学习资源,而在学生寻找素材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用艺术的方式掌握生活的能力,实现审美教育。endprint

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通过学习民间美术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及民族自豪感。许多民间美术作品的题材选用了反映中国优秀传统的古籍中的故事,能够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且许多关于民间美术的故事中常常蕴含着美好的寓意,有着“成教化、助人伦 ”的作用。

三、民间美术的教学现状及对策

1.民间美术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学中有重要作用,但是依然有许多人因为对民间美术及其功能等方面不够了解而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导致这部分内容没有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上,甚至这部分教学内容在许多学校名存实亡。

首先,在许多人的观念里,民间美术不仅不像常规的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大型的画种一般在人们心中有着较重的分量,事实上,不少人只是把民间美术当作一种边缘的、带有手艺性质的工艺制作形式。许多人感觉民间美术只属于民间艺人,认为民间美术只是天桥上、庙会里为节日添彩的小饰物罢了,从根本上对民间美术存有偏见。

其次,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资源匮乏。通过观察民间美术部分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现实情况可以得知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也经常被轻视。不仅因为学校关于民间美术的资料匮乏,而且因为美术老师对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及涉及范围也不够了解。从教师的教学经验上讲,由于师范院校中美术教学专业很少涉及民间美术部分,因此很多美术教师对民间美术及其在教学中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相关扩充等方面不够熟悉,由此导致相关的教学活动无法顺利地展开。再加上由于在教材重难点的设置上,常常侧重于大的学院方向的画系门类,这也是导致许多老师对民间美术方面的教学不够重视,而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素描、色彩等常规美术教学内容方面的主要原因了。

2.解决问题的策略。

从新课程理念与中学美术课程的设置中都可以看出民间美术对中学生的重要性,因此我们不应该轻视中学美术教育中的民间美术部分。

在教学资源方面,因为民间美术源于民间,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渠道接触到它,无论是庙会中民间艺人纯熟技艺下诞生的手工艺品或是已经登上大雅之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博物馆藏品,还是在依然保留传统节日民俗习惯的家庭中的节日手工艺品,都是民间美术作品。而民间美术的传承性也证明了民间艺术家就在我们附近,只要善于发现,民间美术就在我们身边。而这种寻找与发现的过程更能体现新课程所倡导的学习方式。

民间美术有着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见、适应面广的特点。以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的剪纸为例,其制作所需材料不过一把剪刀一张纸而已,由此便可在闲暇时创作出样式千姿百态、形象生动的作品,作品既可作实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国各地都能见到剪纸,各地的剪纸又因地域、人文与选材的不同延伸出了不同的风格流派,带有强烈的地域色彩。由此我们也可以推导出民间美术理应是学校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的一环,潍坊的风筝,陕西的皮影,各具地方特色的手工艺摆件、玩具其实都可以成为我们的课程资源。民间美术的学习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它可以是以参加庙会欣赏民间技艺的方式丰富社会实践课程内容,也可以让民间艺人走进课堂,丰富课堂形式。这样的学习方式也能更好地体现出当今教学理念中学校、家庭、社会共通的教学资源共享素材的观念。

综上所述,针对民间美术在教学中不被重视的现象,我们必须认识到: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应该被更多的人了解、关注并重视。我们绝不可轻视民间美术在中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教育研究与案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巩平.美术新课程教学与教师成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民间美术的教育价值 篇12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并升本,培养美术类本科生。因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美术类专业往往参照省内外老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学院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强调技能。师资队伍年轻,专业搭配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国、油、版、雕和设计等几大类别。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加之掌握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薄弱,认识较肤浅,甚至有些偏见,无意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底蕴。其实民族民间美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它具有原发性、集体性、承传性、区域性和工艺性等基本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特色课程,汲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既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品质和质量。

二、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手法多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民族甚至同一种民族不同支系,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区别,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也各有所长,这便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以贵州为例,有蜡染、土陶、刺绣等几十上百种传统民间艺术,有水族马尾绣等近十项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民间美术均有若干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蜡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明,至今在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仍代代相传;不同的地域、染料和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形式和内容,创造出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图案。又如民间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更多样并且很随意,可用普通的彩纸,旧布料、薄木片、树叶、金属薄片等,工具可以是剪刀、刻刀、手续刀片或火机等,可刻可撕、可剪可烧,表现题材包罗万象,用途广泛。

民间美术的用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手法则是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方法,用料因地制宜、随意取材,制作因人而异,不受任何束缚的表达情感方式,它是人民大众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集体审美观念的倾向性,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是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优秀的民间美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形成多元文化的态度。从随处可见贴近自己生活的家乡本土优秀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熏陶,日积月累,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直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打开学生创作的心扉。

三、民间美术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值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

民间美术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民间美术是在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发生和发展的艺术,直接用以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生活形态艺术。从发展来看,民间美术保留了许多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从创作方式上与专业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着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民间美术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青铜器与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等、菱龙纹、凤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演化为寓意符号,秦汉之后被广泛应用寓意符号,唐宋至明清时期寓意符号由成熟迈向鼎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寓意符号,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常用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未来的美好祈望与祝愿,如:年年有余等。我们通常将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和吉祥符号统称为寓意符号,因为它们都蕴涵着人们所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如莲花、鸳鸯、祥云等。民间美术大量使用寓意造型,举不胜举。用于婚嫁喜庆的有鸳鸯莲花等。与信仰有关的苗族“蝴蝶妈妈”刺绣图案,表现出她们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子嗣繁衍的渴求。用于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虎造型物品。民间美术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寓意符号由来的根基。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也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符号,色彩的情感联想与象征往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习惯、记忆和知识综合得来的。如在喜庆日子,通常使用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等。

寓意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积淀了众多的寓意符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寓意符号体系,这些寓意符号体现了人们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现代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符号来设计而取得成功的。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高度概括的“凤凰”,象征着美丽、吉祥、华贵。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精华,使作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优秀的。

四、合理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保障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强化办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在视觉上的体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也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应立足于自身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文化,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同时,处理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和民族精神气质,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教育,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弘扬民间美术之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应有作用。首先,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到民间去创设民间美术的学习基地,并编写校本教材。其次,修建固定陈列馆,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此外,加强本校师资培训,挖掘地方优秀民间艺人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参与指导学生,激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的更大热情。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母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把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能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品味。

参考文献

上一篇:蛋鸡大肠杆菌病防治下一篇:建筑节能环保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