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2024-05-11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通用12篇)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1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 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个全新的事物, 然而市场经济中人的自我丧失和人的物化倾向的加剧, 使社会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呈现出片面追求个人物质利益的倾向, 也出现了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象,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巨大挑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时代, 轻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但最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认识其中的经济价值。只有充分认识其经济价值, 才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 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这对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精神内涵

一、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涵义

(一)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内涵。

思想政治教育就本质而言, 是培养和发展人的一项实践活动, 它所培养的是社会和个体所需要的多元化人才, 因而具有价值。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是正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内涵的重要前提。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主体即受教育者, 是处于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的社会与个人, 其经济需要是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产生的动力和源泉。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所培养的具有一定品德的人。在主客体相互作用下, 即形成了适应市场经济不断发展而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他们的努力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最终形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

(二)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精神生产活动, 在一定程度上遵循普通的劳动价值规律, 其发挥主导作用的是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及思想政治教育服务社会发展规律, 而非像物质生产以经济价值规律为主导。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具有其自身特征。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特征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生产经济价值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独特属性。具体特征如下:

思想政治教育是通过改变产生经济价值的相关因素或中介来实现, 即属于间接性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无法独立产生的, 必须依靠主导的经济类型和特定的国家任务来实现, 即具有一定的依存性和潜在性;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产生需要一个过程, 这个过程不同于物质生产, 其经济收益周期较长, 是一个“潜价值”向“显价值”的转化过程, 即具有迟后性。

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因素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多种要素组成的复杂系统, 其经济价值的发挥取决于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有主体因素, 客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这些因素也就是影响和制约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因素。

(一)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的素质和结构。

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 包括教育组织和个人, 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因素, 也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起着主导作用。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须具备一定的素质和能力。即一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二要有良好的道德修养和人格魅力;三要有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方法。

作为一个系统,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有其自身的结构。宏观上, 包括决策、参谋和执行机构。微观上, 包括主体教育者的年龄、专业和性格等。

(二) 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参与和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是与主体相对的概念, 是主体教育的对象。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呈现自身特有的特征:即社会性、能动性、变化性和差异性。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实现, 取决于受教育者的思想和行为转变。教育客体参与程度的深浅, 直接影响到教育效果和价值的产生;而客体接受程度, 直接关系到是否成功接受教育, 且能在服务社会过程中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要最大限度地吸引客体自觉参与和主动接受。

(三)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状况和影响。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产生起着重要制约作用, 它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确立和内容选择, 以及教育方法和教育效果, 乃至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产生, 而且这种作用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胜利,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也随之变化, 对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形成也产生了更大作用。具体表现为:经济全球化浪潮对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冲击;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知识经济的兴起。

三、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经济领域所产生的价值, 主要通过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社会环境、为生产力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这四个方面实现。

(一)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方向的保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经济文化和经济思想, 倡导进步的生产观、发展观和消费观, 帮助人们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 告知人们如何正确处理经济效益和经济发展、社会效益和环境保护间的关系, 从而帮助人们形成科学消费观念及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传播社会主义理论, 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国家法律法规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念, 保证了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思想政治教育保证了我国改革开放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发展, 保证了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不发生动摇, 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始终正常运转。同时,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推动国家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它所倡导的现代经济精神为经济发展提供方向保证价值;其价值导向对经济发展方向也具有保证价值。

(二)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帮助人们树立中国建设必将成功的信念, 养成甘于奉献、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 以昂然向上的精神风貌去推动生产力发展、推动经济建设, 这即是思想政治教育为生产力发展所提供的精神动力。思想政治教育体现其经济价值的同时, 其过程就是通过特有的教育活动使人养成良好的道德修养、思想品质和行为方式, 从而激发和调动劳动者参与劳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取得经济繁荣和进步。其途径是多样化的, 包括:通过激发人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来推动生产力发展;帮助人们认识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生产关系;对科技转化生产力起推动作用。

(三)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在帮助人们扫清精神障碍, 全面辩证地看待市场经济的进步与局限, 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 从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之中解放出来, 形成更全面、系统的发展理念, 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具体而言, 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要为经济发展营造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其中包括帮助营造和谐稳定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以及社会心理环境。

(四)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思想政治教育中尊重人、关心人、理解人、爱护人的人性化原则;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探索新的教育载体, 即企业文化。这些价值观念增强了企业劳动者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 会自觉地将个人生产劳动同企业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联, 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 进而实现企业的不断壮大。其途径一方面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对劳动者思想塑造和道德养成的作用;另一方面要加大企业文化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文化在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中的作用, 从而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余余.人的价值实现视阈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析[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郑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8

[3].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

[4].中共中央宣传传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0

[5].王萍.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选择[J].教育探索, 2005

[6].赵修义.作为经济伦理的爱国主义——试论李斯特的经济伦理思想[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0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2

【内容提要】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经济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等方面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存在的理论依据,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作了概括。本文认为,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随着经济建设日益成为社会的主导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所创造的能促进社会经济增长和发展,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需要的效应。[1](P119)思想政治教育有没有经济价值,实际上要回答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能否服务于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表示怀疑,自觉不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建设分离开来,对立起来,甚至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解决不了经济发展中的问题,反而是浪费时间。这正是导致有些地方和单位出现经济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一手软、一手硬”,业务工作和思想政治教育“两张皮”现象的认识根源。因此,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从理论上澄清一些模糊的问题,对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1.从物质与精神的相互转化来看。

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在揭示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时,充分肯定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基础,对历史发展进程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又指出思想理论对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能动作用,影响着历史的发展并往往决定着历史进程的特点和特殊的形式。马克思曾经说过:“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2](P9)马克思这里所说的理论说服人,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而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就是说理论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经济价值。

马克思关于物质与精神可以相互转化的思想,得到了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们的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明确指出:“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3](P840、839)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根据现代中国社会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揭示了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互为条件、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即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条件,精神文明能动地反作用于物质文明。这种反作用不仅集中表现在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等方面,而且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所传播的思想理论、道德观念直接为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服务,作为一种精神力量直接参与物质文明的创造,并使精神文明的成果在物质生产过程中转化为物质成果。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精神文明、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经济建设的重要推动作用,并从综合国力的高度论述了精神力量的价值。“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综合国力,主要是经济实力、技术实力,这种物质力量是基础,但也离不开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精神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大的精神力量不仅可以促进物质技术力量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一定的物质技术力量发挥出更好更大的作用”。[4](P14)这些精辟的论述,对我们更好地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无疑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启示。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与转化,是在人类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实现的。人的实践需要思想、理论的指导,正确的思想、理论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思想政治教育正是实现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与方式。

2.从经济与文化、道德的相互作用来看。

任何一种经济体制都有自己的道德基础或价值意义,经济发展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文化和道德的条件。从历史发展来看,经济生活既对社会的文化、价值观念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社会的精神力量、文化价值取向也对经济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马克斯・韦伯曾对此作过深入而专门的探讨,明确指出资本主义在欧洲的萌芽与发展归功于新教伦理,是这种被称之为资本主义精神的伦理、价值观念推动了西欧经济的发展,使资本主义在当时并不发达和强大的欧洲产生。[5]他认为,在任何一种经济模式背后都必然存在着一种无形的精神力量,这种精神力量与这种经济模式的文化背景有密切的渊源。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精神、价值观念决定着这种经济模式的成败兴衰。当代西方一些“发展论”学者认为,在现代社会,社会科学中的思想理论、伦理价值观念、政治思想等,越来越成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经济的发展越来越依赖于这些因素。正是在此意义上,“发展论”学者们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政治思想理论与产权理论、国家理论一样,构成了现代经济制度变迁的三大支柱。即使以定量分析为特征的“知识经济学”,也把人的价值观念作为重要因素纳入经济科学的视野。政治思想理论作为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协调、整合、规范和激励功能等方面。

市场经济不仅是法制经济,也是道德经济。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规范构成了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必要的公共伦理信念和道德规范,是市场经济普遍可能和持久进行的前提条件之一。诚实守信之于交易行为,勤劳节俭之于资本积累,团队精神之于企业的组织和发展,社会道义和人道精神之于经济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说明。许多研究表明,道德资源是一种可以转化的特殊社会资本,道德力量在经济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著名学者福山在其近著《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一书中,通过对欧美、日本和其他东南亚国家的社会信任度差异的实证审察和分析,揭示了诸如诚信一类的“社会美德”在这些国家或地区的现代化经济生活中所产生的不同作用和效果。[6]我国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认为,在社会经济活动中除了通常所说的市场调节(“无形之手”)和政府调节(“有形之手”)两种资源配置方式和调节手段之外,还存在着介于“无形之手”与“有形之手”之间的第三种调节,即习惯与道德调节。道德力量不仅影响资源的配置与经济活动的效率,规范经济行为和提供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而且关系到社会公平与正义(包括分配公平),影响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活质量的提高。他在《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一书中明确指出:“通过分析可以清楚地了解到,即使在市场经济中,在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都起作用的场合,在法律产生并被执行的场合,习惯与道德调节不仅存在着,而且它的作用是市场调节与政府调节所替代不了的。”[7](P134)而倡导良好的社会风尚,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道德环境,提高个体思想道德素质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与使命。

3.从人的素质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人力资源不仅由

人的数量来表示,而且也由人的素质来表示。在技术水平既定的前提下,效率的真正源泉在于人的作用的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与创造性的充分发挥。“以往在效率源泉问题的研究中,通常只看重经济因素与技术因素而忽略非经济因素与非技术因素,只注意利益的影响而不注意社会责任感与公共目标的作用,只强调物的价值实现而忽视人的价值实现”。[7](P50)这显然是十分片面的。人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经济活动的主体,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其根本任务就是要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即人的思想水平、道德面貌、劳动态度以及事业心、责任感、敬业精神等,不仅直接影响生产力及其要素的作用方式和人自身的发展状况,而且还决定人的科学文化素质的性质和方向,影响人的智力和体力发挥的程度,影响劳动者技术水平、劳动能力和创造性的发挥。从这个意义上说,思想政治教育与生产力的提高和经济价值的创造密切相关。

智利知识界领袖萨拉扎・班迪博士回顾发展中国家追求现代化的道路时,曾深刻指出:落后和不发达不仅仅是一堆能勾勒出社会经济图画的统计指数,也是一种心理状态。[8]当国民心理和精神还被牢固地封锁在传统意识之中时,就会构成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严重障碍。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管理方式乃至政府机构形式、教育制度等,但是,“如果一个国家的`人民缺乏一种能赋予这些制度以真实生命力的广泛的现代心理基础,如果执行和运用着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身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的悲剧是不可避免的”。[8](P4)这充分说明了人的素质的改变是获取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同时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而思想政治教育的独特功能就体现在通过“人”这一中介来参与社会生活,影响经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很大程度上也是通过提高人的素质、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来实现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从思想政治教育作用于经济的层次来看,可以分为宏观层次和微观层次。所谓宏观作用层次,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能够形成一定的经济文化、经济道德和经济思想,即一定社会的意识形态,以此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行为的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除了在宏观层次上作用于经济以外,还在微观层次上对经济的发展直接发挥作用。人是经济的主体,作为具有思想意识的人,他们的经济行为、经济生活总要受到一定思想意识的支配。在现代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主体意识和竞争意识,帮助人们确立现代观念,提高自身素质,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全面进步。[1](P120)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发展提供价值导向。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实践充分表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同人们思想的解放、理论的创新和民族精神状态的深刻变化紧密相联。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实现中华腾飞的宏伟蓝图,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民族自立精神,为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指导、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任何一种社会,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衡量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价值标准。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邓小平一再指出,发展是硬道理,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自己的发展。江泽民同志也多次强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对我们都很紧要。思想政治教育要站在面向新世纪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高度,告诉人们世界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赢得主动、赢得优势的关键所在,揭示发展经济对民族和国家的意义。从而激发人们对民族、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树立为中国的繁荣昌盛奋发图强的信念,振兴和加快民族经济的发展。在中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后,针对社会上出现的“富而忘本”、“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活动,使人们从“思源”中领会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必要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富而思进”,加快发展。为中国经济的“第二次创业”提供精神动力,为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阶段作好必要的思想准备。

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弘扬先进的经济文化、经济伦理和经济思想,在全社会倡导进步的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树立经济可持续发展观念,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物的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的关系,提倡科学合理的消费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的同时,特别要重视形成一种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经济精神。市场经济的发展不仅是一种新的经济制度确立和完善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适应与引导市场经济的健康社会心理、现代经济精神的形成过程。现代经济精神是贯穿在现代经济全过程,影响乃至决定经济发展方向的无形力量。具体地说,它包括经济行为合理、高尚的动机,脚踏实地的务实精神,经济交往中的信誉,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意识,健康、文明的精神追求等。树立现代经济精神,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从五个方面实现精神转变,即:必须把贪欲财富的物质冲动、单纯谋利动机转变为一种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成就感,使全民族的经济行为有一个更高尚的动机;必须把庸俗化的重商主义转变为一种实业精神;在经济交往中,必须把以邻为壑、损人利己的观念转变为一种互惠互利观念;必须从只把自然当成劳动对象、资源对象的意识转变为人与环境统一的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树立生态伦理精神;在财富面前,必须把安逸、享乐意识转变为一种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价值和生活意义的意识。[9]思想政治教育在促进现代经济精神形成、倡导现代经济精神方面应该并且能够发挥积极作用。

2.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进步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仅要求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体系,而且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10](P94)市场经济作为人类社会迄今为止最为先进合理的经济模式,已被实践证明是最有效率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市场经济也是一种较为公平合理的经济模式。然而,市场经济如同一把“双刃剑”,具有经济和道德上的两面性。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

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冲动,而且难以确保社会经济的均衡发展,更难以确保人类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因此,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必要的社会规导和限制,它要求对市场主体(包括企业、个人和政府)的经济活动不仅有清晰的法律规范界定,而且有明确的伦理道德约束。换言之,市场经济的有序健康发展不仅需要法律的强制力保障,而且需要伦理规范使经济行为更加合理、更加文明。

事实证明,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往往会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并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行为不正当,不可能有真正的经济效率,国家经济实力也不能真正增强。从经济运行的角度看,行为主体如果自身缺乏基本的诚信,而彼此之间又没有相互的道德约束,行为必定短期化,导致假冒伪劣、合同欺诈、“三角债”恶性怪圈等现象出现。最终不仅企业会失去市场,行为主体也会因缺乏稳定的预期而对经济前景失去信心。据3月25日《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每年因为逃废债务造成的直接损失约1800亿元,由于合同欺诈造成的直接损失约55亿元,产品质量低劣和制假售假造成的各种损失至少有亿元,由于“三角债”和现款交易增加的财务费用约有2000亿元。福建省企业家协会的一份调研报告显示,诚信缺失已成为企业发展的巨大障碍。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重要作用之一,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代之以全面的系统的发展观念,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提供总的方法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公平竞争、精诚合作,讲求信誉、竭诚服务,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的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3.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与道德激励。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人的精神状态,人的素质,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在战争年代,面对无数艰难困苦,需要一股决不屈服的革命精神,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在和平年代,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激发起人们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与精神支柱。如海尔集团的“无私奉献、追求卓越”的企业精神;长虹股份有限公司的“以产业报国、民族昌盛为己任”的价值观;日本日立公司的“和、诚及开拓精神”的企业精神;美国杜邦公司“通过化学为更美好的生活提供更美好的东西”的企业宗旨等,都是企业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融洽人际关系,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把个人生存劳动的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效率具有双重基础,即物质基础和道德基础。在经济分析中,动力来自个人物质利益的假设是有局限性的。人是“社会的人”,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进而减少人们合作行为的“摩擦费用”,提高管理效率,促进经济的发展。

总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 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学习出版社,2000.

[5] 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北京:三联书店,1987.

[6] 弗兰西斯・福山.信任――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

[7] 厉以宁,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8] 阿历克斯・英格尔斯.人的现代化[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9] 孟宪忠.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文化精神[J].中国社会科学,1994,(6);张玉来.市场经济需要现代经济精神――与孟宪忠教授对话录[N].人民日报,1995-01-19.

[10]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3

关键词: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存在实现

时代的发展,价值的创造已越来越转向智力劳动,成人教育特有的教育培训功能使成人教育经济价值因此得到实现与提升。

一、成人教育价值及其形成

已经走上社会的人们由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诸方面的发展,以及作为人本身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产生对成人教育的需求。有需求,也就有了创造价值活动的动力。在创造价值的实践活动中,主体的需求—人对价值目标的追求起主导作用,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核心。而成人教育客体—成人教育活动有着促进成人与社会相协调发展的功能,能使社会的人接受教育,得以生存和发展。没有客体的存在和功能,就不可能产生价值,成人教育客体是成人教育价值产生的基础。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统一,客体的功能满足了主体的需要,才能形成成人教育价值。成人教育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就是成人教育价值形成的过程。成人教育主客体的相互运动的过程,表现为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和主体客体化两个方面。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是指社会的人作为成人教育的主体,其需要作用于成人教育客体,使成人教育客体从培养目标到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主体的需要,与主体的需要相接近。成人教育活动在主体社会的人的需求导向下,被主体所制约,并具备了主体需求的特征。 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化,是指成人教育有其自身的本质特征和功能,它影响、限制、改造着社会的人,进入主客体关系后,接受教育,被客体限制和改造,按客体所设置的教育目标,得到充实和发展,具备客体所规定的人才规格的特征。

成人教育客体主体化与主体客体化,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充分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成人教育的制约,以及成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成人教育价值的产生是成人教育主体客体双向运动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人教育价值是成人教育主体价值和客体价值的总和,主体因客体而获得价值,客体价值因主体价值的实现而体现。

二、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存在及其特性

在以前的研究中,通常把教育价值分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教育的经济价值是指通过教育提高劳动者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劳动能力和素质,提高整个社会的知识总量和 科技 文化水平,从而使劳动者和物质生产部门均取得收入的增长。

成人教育的经济价值形成于成人教育过程之中。成人教育过程始终是围绕增进劳动者的素质,发展从业人员的岗位技能,形成教育经济价值而展开的。人力资本理论认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劳动者能力的提高主要体现于智力的开发和技能的训练。人们的科技水平、生产技能的提高有赖于教育和培训。成人教育的教育培训功能与劳动能力提高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对劳动者的能力增值,即劳动者增值有着直接的作用。通过成人教育可使简单的劳动力加工为复杂的、较高级的劳动力,这一过程实质上是通过教育使劳动者劳动能力形成并增值的过程。成人教育可以为劳动者提供不间断的教育和培训,使劳动者的智能和技能在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阶段都能得到提升。劳动者智能和技能的提高直接效益显现于个人收益增加,同时生产效率提高自然会创造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也是作为客体的成人教育实践的经济价值的实现形式。

三、成人教育经济价值提升理论与实践的思考

美国经济学家舒尔茨和贝克尔创立的人力资本理论,开辟了人类关于人的生产能力分析的新思路。人力资本理论的提出深化了人类对自身生产潜力和经济价值的认识。将人力归结为人力资本,明确强调了人力资本的内在质量对于财富生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人力资本之所以成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因素是因为:一个国家的人力资本存量越大,即人口和劳动者的科学技术知识水平和生产能力越高,劳动力的质量便越高,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一方面会直接提升劳动边际生产率,另一方面通过要素更有效率的组合和应用 ,还会导致物质资本生产率的改善,减弱、抵消资本收益递减 规律 的影响。现阶段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 内容为:人力资源是一切资源中最主要的资源,在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的作用大于物质资本的作用;人力资本的核心是提高人口质量,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不应当把人力资本的再生产仅仅视为一种消费,而应视同为一种投资,这种投资的经济效益远大于物质投资的经济效益;教育是提高人力资本最基本的手段,所以也可以把人力投资视为教育投资问题 。人力资本理论突破了传统理论中的资本只是物质资本的束缚,将资本划分为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强调人的智力、素质、道德修养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阐述成人教育与经济二者的关系,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重点之一。经济是成人教育发展的基础,成人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则是成人教育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成人教育通过培养培训各类人才和高素质劳动力,积极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等体现其经济功能。同时成人教育应该从更新服务观念、拓宽服务渠道、改进服务质量等方面提升其服务经济发展的能力,体现其经济价值。

现代经济、现代生产之所以向成人教育提出各种需求,其原因也是因为成人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具有社会经济功能。基于此,我们认为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进程中,成人教育发挥持续进行劳动力开发功能、有效实现生产力转化功能和促进生产力全面发展功能,其自身的经济价值无疑也因此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1] 杨元妍.高校教师职业大的素质问卷调查分析[J].中州大学学报,2012(4):85-87.

[2] 徐星.方永刚的魅力给高职教师的珍贵启示[J].思想教育研究.2008(1):73-75.

[3] 彭洁.论成人教育经济价值的吸引力[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84-88.

浅议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4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经济价值的理论依据

思想治教育的价值是由它在社会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决定的, 是客观存在的, 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政的。人只能正确认识和反映它, 而不能随意决定它。任何人为的盲动都会受到思想政治教育客观规律的惩罚。因此, 我们在探讨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时, 必须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方面要充分肯定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巨大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是有限的。那些把思想政治教育凌驾于一切之上、同经济工作对立起来, 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包打天下的“万能论”者, 实际上背离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夸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动作用。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有用与有限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核心部分之一, 而意识形态本身的作用也是有用与有限的统一, 不是无限的。历史教训告诫我们, 思想政治教育“万能论”在理论上是违背科学的, 在实践上是极其有害的。

至于那些贬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鼓吹思想政治教育“无用论”者, 其根据之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已有的失误曾经给我们带来过极大危害;其根据之二是思想政治教育不直接创造物质价值而得出“无用论”的结论。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是不容怀疑的。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世间的价值是多方面的, 思想政治教育属精神生产活动, 它塑造人的灵魂、品德, 解决人们的方向、动力、品德问题, 直接创造着精神生产力, 具有精神价值;二是因为社会生产力是全面的, 马克思说:“一切生产力即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 二者相互作用。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能使劳动者掌握过硬的科学技术, 焕发出极大的社会主义积极性, 从而创造出巨大的物质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 思想政治教育也出生产力, 也参与了物质生产力的创造活动, 只不过是以间接形态参与罢了。但这种间接参与, 却是必不可少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具体体现

思想政治教育经济价值的为经济活动的开展提供方向保证、营造环境、参与管理、精神动力激发等四个方面内容。

1.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方向保证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解放生产力, 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 对经济发展起着导向和调节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 任何一种社会, 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制约经济发展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把先进的思想和党的纲领、路线、方针和政策灌输于人, 成为经济建设的有力保证。

2.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的环境营造

市场经济具有经济和道德的“两面性”, 即市场经济的目标模式虽然具有其经济合理性, 但同时也内含着一定的社会风险和道德风险, 如果缺乏必要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单纯的经济利益驱动和效益最大化追求, 不仅会导致整个社会的实利主义风气和个人利己主义的冲动, 而且难以保证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更难以确保人类和自然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的合理利用和保护。事实证明, 市场经济一旦缺乏良好的道德环境、法制环境和文化环境, 往往导致市场秩序的混乱, 并阻碍经济的发展。因而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价值之一就是为其发展扫除精神障碍, 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

3. 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精神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人的思想政治素质,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潜力的主导性因素, 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 思想政治教育对推动经济活动开展的精神动力价值在于:首先, 激发人的活力。即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作用在于使人们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和行为, 联系生产力的内涵来认识思想政治教育的这一作用, 可以具体理解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激发和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以加速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其次, 变革生产关系。通过思想政治教育, 使人们认识到变革旧的生产关系, 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才能使人们投入到这一实践中去, 从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最后, 思想政治教育还可以提供正确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诸多的方法论。在这个意义上, 思想政治教育对生产力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精神动力激发价值。

三、结语

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与功能, 在现代社会越来越突出, 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 在一个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必不可少, 而且能够有所作为。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 人民出版社, 2001年。

[2]《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经济价值》, 载《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3期。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5

知识产权的经济价值-从经济人类学角度分析价值理论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案的不断兴起,国内掀起一股对知识产权价值的讨论.试着先解释什么是价值理论、知识产权价值,然后从经济人类学的`视角来分析娃哈哈、光明集团与达能商标纠纷一案来分析知识产权的重要性,中国的知识产权应从中吸取的教训.

作 者:徐维 作者单位: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4刊 名:企业导报英文刊名:GUIDE TO BUSINESS年,卷(期):“”(7)分类号:关键词:价值理论 知识产权 经济人类学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6

摘 要:多方面论述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个体价值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1 以市场经济体制为实践基础,价值理念回归主体意识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个人主体性的形成提供了经济前提的同时,又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迫切的要求个人主体性的高度发展。这主要表现在:首先,市场经济的平等性,要求人们破除一切等级观念和特权思想,增强平等意识。其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破除了计划经济中人为的分割和封锁,使市场走向开放。全面开放的市场强化着国家之间、民族之间、部门之间的交往与合作。市场经济的这种开放性,要求人们打破自然经济下小生产者的狭隘眼界,即增强开放意识,积极参与竞争,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消除了计划经济条件下变相的人身依附关系,使每个商品生产者、经营者都成为独立的经济主体。市场经济的这种自主性,要求人们摈弃一切依附关系和依附观念,增强自主意识和自主能力。最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现代经济的运行模式,是凭借竞争来完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公平竞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这种竞争性也强烈要求人们破除一切抱残守缺、因循守旧的保守心理和习惯,增强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对自身素质的理性认识能力。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上,我们必须顺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

2 注重人文关怀,构建精神家园

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大变革时期,这对人们的精神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人们以往恪守坚信的价值观、理想、信仰等受到严峻的考验和冲突,一些人不同程度的出现了道德困惑、理想迷惘、信仰危机的现象;市场经济的内在矛盾,社会竞争的加剧,贫富差距的拉大,制度建设滞后引发的社会震荡,使得许多人失去了心灵的宁静,产生了诸如焦虑、紧张、浮躁、孤独、愤怒、无奈、受挫、相对剥夺感等负性情绪和心理失衡问题,造成极大的精神痛苦;而在精神生活领域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和各种腐败现象的滋长。

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的统一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证明,物质生活的增长和丰富决定人们的精神生活并给予深刻的影响。但是,物质生活的丰裕并不等于精神生活的进步,更不能自然而然的带来精神生活的充实。一个社会,如果只有物质财富,而贫乏精神财富,一个是有重大缺陷的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一个重要尺度。”一个没有精神支柱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也是无法屹立在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的。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内蕴着社会主义的价值承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最终价值所在,马克思主义一以贯之的核心价值取向,就是追求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总而言之,对人的精神需求予以终极关怀和积极引导,具有重要意义。正确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的精神走向,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提供精神支柱,激励着精神作为动力因素的发生程度,为个体实现价值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3 促进全面发展,培养创新精神。

马克思主义不仅重视社会发展,而且也重视人的发展,认为社会的发展最重要体现并促进人类自身的发展和自由程度。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知识的不断更新,信息的不断膨胀,出现的新问题和新矛盾也不断增加,要解决这些新问题和新矛盾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创新。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价值之一就是努力培养个体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培养创新精神,关键在于培养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而创造意识来自于个体对社会、对国家乃至对人类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因此,培养具有创造性的人才,要在知识和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个体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确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创新精神。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7

关键词:高职教育,市场机制,品牌

在市场机制话语中, 品牌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品牌是产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 也是产品竞争的基本要素, 以及产品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平台。在开放的市场体系中, 产品往往必须通过品牌的路径, 才能获取竞争的优势;无法成为品牌的产品, 意味着丧失了竞争的条件。西方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开始了关于教育营销与教育品牌的研究, 科特勒等提出教育机构的营销战略以及品牌营销的范畴之后, 高职教育纷纷引入品牌服务战略[1]。相比之下, 中国的高职教育的品牌战略比较落后。观察当前中国高职院校对教育品牌的理解, 往往停留在招生广告、宣传、院校名气等简单的层面, 没有深入挖掘品牌理念对教育深层次的影响, 从而无法充分发挥出品牌的巨大价值。

市场机制下, 品牌对高职教育的发展具有显著的推动作用。在品牌战略的推动下, 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和体系得以构建。

1. 促使高职教育高度关注质量问题并形成自己的质量标准。

中国高职教育发展只有二十余年的历史, 实力较弱, 人才培养和院校经营处于粗放型阶段, 产学结合不顺畅;当前高职教育的迅猛发展主要来自规模的扩张, 而单纯的数量增长加剧了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质量下降。这样, 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问题。而品牌的意义, 恰在于其和质量的共同生长;品牌战略, 正是围绕质量标准而构建。其中, 核心是毕业生 (产品) 的质量, 外围是教师 (生产者) 质量和教学 (生产过程) 质量, 最外层则是社区、家长、企业、政府等 (其他资源) 要素。各种要素共同作用, 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 品牌影响力也由此产生。品牌形成后, 又成为一种强大的吸纳力量, 促进了质量进一步提升:品牌提升了学生质量, 促进了学生的就业, 从而吸引到优质的生源, 进而吸引到优秀的师资, 最后吸引到更多的办学资金。在此过程中, 品牌与质量同生共长, 形成良性的循环。

品牌建设不仅促进了教育质量的提升, 而且有助于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整个行业的质量标准。高职教育质量标准至关重要, 不仅在于它进一步明确了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 提升了高职教育质量监控和质量保障的效能, 更在于它可以凭此对其他品牌的生成和发展奠定一种参照性作用, 从而占据市场的优势地位。

2. 引导高职教育突出独特性。

市场机制下, 独特性是品牌的显著标志。缺乏独特性的产品, 质量的优势往往因面临着竞争的加剧而被抵消。缺乏独特性正是长期困扰高职教育发展的大问题。这种缺乏主要体现在与普通高等教育以及高职教育的相互比较中。高职教育长期照搬前者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模式, “本科压缩型”成为高职教育发展的突出标志。这种高度雷同的背景不利于高职教育锻造出自己的品牌。在和其他高职院校的比较中, 则呈现出千人一面、千校一面的现象, 体现出一种平庸, 而平庸不可能形成品牌。从这个意义上说, 在品牌建设过程中不断提出独特性的要求, 从而焕发出高职教育的内在特色, 是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3. 推动着高职教育进一步开放, 走向市场。

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 高职教育具有更显著的产业属性, 产学结合是发展高职教育的有效路径。与市场的这种紧密联系性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开放, 走向市场。而品牌正是一个市场概念, 品牌本身就意味着开放, 封闭的环境中并不需要品牌。所以, 品牌战略本身, 就体现出高职教育发展的开放性和市场化。在打造品牌的过程中, 高职教育和产业结合的程度必然进一步加深, 机制必然进一步完善, 最终达到双赢。

4. 提升了高职教育的附加值。

市场机制下, 优秀、驰名的品牌可以为企业带来很高的附加值。同样, 对生产人才产品的教育而言, 品牌也具有非凡的意义, 能为高职院校带来经济价值、信誉价值、产权价值和艺术价值。市场经济实际上就是用户经济和质量经济的综合体。在产品质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 用户就会在品牌之间进行选择。这些都是很高的附加值。高职教育的竞争, 集中体现为各种品牌之间的竞争。可以有专业品牌、课程品牌、教师品牌、学生品牌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技能竞赛等品牌。运用好品牌, 院校才能真正参与竞争, 开拓市场, 引来资金和资源。

对高职教育品牌的打造, 存在着模式的选择。从宏观的角度看, 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应在明确层次定位和保持效率的前提下, 倾向于采取“小、尖、精”的策略。首先着眼于专业和学科建设, 而不宜盲目追求高层次, 求大求全, 抛弃自己的特色。在资源有限和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应优先考虑满足某些专门领域、区域需要和行业需求,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内涵式扩展。这样, 不仅耗费资源少, 而且可以集中使用, 更容易形成品牌影响力。而在某个专门领域、某个地区或者某个行业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力, 这样的高职院校就是特定范围内的名牌院校[2]。品牌影响力因此形成。这个策略是从当前中国高职教育的现状出发。当前中国高职教育主要面向中低端产业, 总体水平较低, 而且面临着市场转轨和产业升级。在此状况下更需要的是找准目标, 强调资源的使用效率, 盲目求大求全、盲目扩张并不符合市场规律。

品牌建设并非只意味着专业和技术等硬实力的提升。品牌更是一种软实力。文化内涵就是品牌重要的软实力。一个品牌的硬实力主要包括若干有形的要素, 如毕业生的质量, 以及教师、课程、教学的水准等等;而软实力很大程度上要通过院校的文化表现出来。培养的学生具有怎样的特质, 学校具有怎样的风貌, 无不体现着文化的特征。因此, 大力发展校园文化, 是塑造品牌的重要途径, 也是产业背景下高职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从微观层面, 高职教育的品牌建设与院校发展紧密相关, 充分体现出政府、市场和企业对高职教育发展的重大影响力。

1. 学校品牌。

学校品牌承载着院校整体的办学质量和特色, 当前高职教育的竞争基本上是以学校品牌为基本载体。学校品牌带来了巨大效益, 意味着政府、市场的认可和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 以及随之而来的更好的招生和就业机会。这两点对当前高职院校发展至关重要。在影响学校品牌建设的因素中, 最重要的影响力来自政府。如, 进入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的108所院校, 俨然以高职教育发展的第一梯队自居, 由此形成的品牌效应, 其无形价值无法估量;未能进入国家级的, 则致力于省级、市级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 以学校为单位的品牌建设, 其主要推动力来自政府, 包括投入和认可。

2. 学生品牌。

学生是高职教育生产的产品。对高职教育而言, 学生品牌是高职院校品牌形象最生动、最直接的体现;学生不仅包括在校学生, 而且包括毕业学生, 即校友, 他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为学校品牌添加注解, 毕业生口碑及其事业可以长期影响学校品牌形象。学生品牌是高职教育质量的集中体现。当前, 高职教育对打造学生品牌的意识强烈:有的高职院校提出要转变“蓝领”, 变成“灰领”;有的则提出培养“金领”。对学生品牌的打造体现出精英教育的萌芽, 如当前盛行的技能竞赛, 就因其与品牌打造关系直接而受到很高的重视。各个院校积极参与各种各样的技能竞赛, 冀望于通过各种技能竞赛, 锻造金牌学生, 通过获得各种奖励提升学校的声誉。学生品牌体现出高职教育中“产品”的因素。

3. 师资品牌。

师资是产品的生产者, 生产者的素质决定了产品的素质。就教育而言, 学校的荣誉, 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 而在于它一代代教师的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与高质量的教育服务是构建优质高职教育服务品牌的关键。高素质的师资不仅精通专业技术, 使产学得到最好的结合;更能够在传道授业的同时, 帮助文化基础较差的高职学生形成完善的心理素质及性格特征, 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这同样是评价与衡量高职教育素质的核心指标。目前, 各个院校积极打造高质量的教师团队, 以期通过对教师的品牌化设计, 再造学生和学校品牌。师资品牌体现出高职教育中“生产者”的因素。

4. 专业和课程品牌。

专业和课程是体现高职教育质量的基本元素。专业确定了市场需要的合理程度, 课程则体现出教育的效率。专业和课程集中体现了教育的质量、学生的素质、教师的能力等多种因素。这是两个基本的品牌, 有国家级、省级、市级、院级等各个层次, 也是当前诸多高职院校所孜孜以求者。专业和课程的精品程度在于从比较中体现质量和特色。这也是当前诸多此类评选的原因所在。高职的专业和课程品牌核心的要素是产学结合。专业和课程体现出高职教育中“生产过程”的因素。

随着与市场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高职教育的品牌意识开始萌芽。总体而言, 这种品牌战略还是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 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比如:品牌的主要展示对象还是政府, 目的是获取更多的资源。但是实际上高职教育应该是面向企业办学, 应面对企业的需要构建品牌, 同时从企业中获得建设品牌的资源。这应成为产学结合效能的重要检验指标。又如, 品牌战略还局限于宏观的层面, 比如认识到了质量、特色等重要要素, 但是对这些要素尚未形成精细化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制度和机制。再如, 当前各个高职院校之间的品牌竞争并不激烈, 还处于自由发展阶段。这表明高职教育的市场尚未真正形成, 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此等等。品牌意识表明当前中国高职教育走在正确的轨道上, 有利于现代高职教育体系的构建。深入挖掘出品牌的内在价值, 是今后应该坚持的方向。

参考文献

[1]刁建东.浅析高职教育的品牌营销战略[J].中国电子商务, 2009, (10) :158.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8

关键词:意识形态教育,经济功能,核心价值

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之际, 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各种利益关系矛盾也更加显性化。为此, 很有必要澄清意识形态经济功能问题上的理论误区, 还原意识形态与经济的共生共存关系。关于意识形态的功能, 最早提出这一概念的法国哲学家特拉西指出, 意识形态“是一种负有使命的科学;它的目标在于为人类服务, 甚至拯救人类, 使人类摆脱偏见, 而为理性的统治作好准备。”[1]马克思继承了特拉西关于意识形态“负有使命”的观点, 认为意识形态的本质特征就是实践性和工具性, 也就是说, 直接参与社会生活, 以巩固或改变一定的社会关系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在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中,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必须“在场” (presence) , 其固有的经济功能也必须得到充分发挥。

一、影响和决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马克思主义指出, 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任何社会的经济发展都会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 经济发展与否与意识形态密不可分。这是因为意识形态虽然包含有很多层次的内容, 但它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社会生产与生活的发展。毛泽东对此也有精辟论述, 他说:“一定的文化 (当做观念形态的文化) 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 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2]由此可见, 意识形态具有显然的经济功能, 其根本宗旨就是服务于经济基础。从宏观角度而言,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突出地表现在它能够影响和决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制定, 营造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

首先, 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历程来看, 意识形态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自十七八世纪以来, 自由主义一直是西方社会奉为圭臬的一种重要意识形态。作为资产阶级政党主流意识形态之一的自由主义, 尽管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不断变化, 但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巩固与发展发挥了无法估量的促进作用。在新制度经济学看来, 制度的结构由正式规则、非正式规则以及“两种规则之间的相互关系”三个要素构成。而非正式规则是由风俗习惯、道德观念、伦理规范、价值信念、法理精神以及意识形态等要素构成的约束系统, 其中, 意识形态在非正式规则中的地位尤其重要, 具有制约非正式规则系统中其他要素价值取向的重要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较为深入地分析了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明确肯定了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其次, 从建国以来中国意识形态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 意识形态曾极大地左右着经济发展的方向与水平。建国后, 由于较长时间内坚持了极左的意识形态曾使我们丧失很多经济发展的机会, “文革”十年已经留给我们太多的教训。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 我们党果断恢复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方面来, 走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现在, 走进新世纪, 面临着来自国内外种种复杂局势的挑战, 党又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战略。它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飞跃, 又为促进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保证。

另外, 在加强市场管理、规范经济行为和提高市场效率方面, 意识形态建设也大有用武之地。追求效率实现自身的最大利益是市场经济的根本特征。不过, 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并不必然保证效率和实现利益最大化。在商品生产过程中, 每一个参与者 (包括消费者) 都有一个同样的目的, 这决定了参与者不可能只是一味单向地追求自身的利益, 而需要营造一种共赢共生的局面。这就需要参与者认真处理好利己性与利他性的统一, 在这个过程中, 作为第三者的国家是不能缺位的。国家应该制定确保市场和谐顺畅运行的法律、规章和体制, 营造一种公平竞争、诚实守信的氛围, 对参与者进行有效的社会管理, 降低社会交易成本, 保证社会整个生产和流通顺利进行。

二、培育现代企业核心价值观, 推动构建现代企业伦理文化

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 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 而且“当今世界的人才竞争是全方位的, 不仅包括领导人才、科技人才、管理人才的竞争, 也包括文化人才的竞争。”[3]如何培养具有拼搏创新和奉献精神的高素质的各类人才团队, 离不开在微观层面对企业文化的培育与发扬。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众多大企业追求快速和永恒发展的“秘密武器”。它主要表现为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的具有企业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它包括企业的目标和宗旨、共同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规章制度以及企业形象, 尤其注重对企业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提升。而上述企业文化的培育和传播都是在一定意识形态支配下发生作用的, 在这里, 意识形态起着一种激发斗志、凝聚人心的功能。

就企业外部关系而言, 通过意识形态确保企业处理好企业与国家目标和其他社会组织协同一致与和谐相处的关系, 有助于企业获得国家支持和社会认同, 取得企业发展的良好外部环境。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 各种企业组织都应与国家的总体目标保持一致。

就企业内部而言, 在意识形态的支持与参与下, 可以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氛围, 为企业克服危机实现目标提供助力。通过一种特定的意识形态影响着企业家对待工人的态度, 形成一种新型的劳资关系, 为企业发展奠定一种长久稳定的发展基础。同时, 通过加强企业的法律和道德建设, 提高企业员工的法律意识与奉献精神, 为提高企业的市场效率提供思想基础。

三、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规范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

意识形态不仅在宏观、微观两大层次上对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且还可以通过提升社会成员经济活力, 加速经济发展步伐。如何提高经济活力, 就要通过发挥意识形态的教化功能来引导社会成员参与经济活动的价值导向, 加强职业道德素养, 激发广大人民的创业愿望和动力, 从而促进社会物质财富极大增加。

首先, 意识形态有助于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 为经济发展注入不竭的精神动力。任何一个社会的统治阶级总是千方百计地用自己的意识形态来统领社会成员的思想, 以此来影响与改变社会成员的观念系统和价值取向, 努力使社会成员树立起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想象, 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 激发他们参与经济生活、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心。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一再地证明, 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也就是说, 先进的意识形态对包括经济发展在内的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总是起着一种思想旗帜的作用。正如马克思在《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 导言》中所说:“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 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 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 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 就能说服人。”[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当代中国实际、当代世界特征相结合的产物, 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胡锦涛总书记最近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要论断对于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 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 意识形态还有助于规范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 为经济发展增添无穷的创造力。伴随着社会劳动分工的深化, 一种高度社会化的角色道德———职业道德由此而产生。意识形态可以通过培养社会成员的职业道德, 来规范他们的经济行为, 影响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在道德与经济的关系问题上,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进行了非常深入的探究。他认为, “现代资本主义精神, 以及全部现代文化的一个根本要素, 即以天职思想为基础的合理行为, 产生于基督教禁欲主义。”[5]在马克斯·韦伯看来,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就在于人们信仰一种宗教伦理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促进了人们的努力工作、节俭、讲信用等。韦伯所强调劳动是“天职”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加强职业道德建设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在实现经济振兴、社会进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一种“天职观”, 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已经成为非常紧迫的任务。意识形态没有理由选择“沉默”, 而是应该发挥“灵魂工程师”的作用, 来规范社会成员的经济行为, 为经济发展增添无穷的创造活力。

参考文献

[1]不列颠百科全书:国际中文版[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9:310.

[2]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1:663-664.

[3]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494.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9.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9

高等教育是教育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经条件下, 高等教育作为培养和训练各种高级人才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不仅具有特定的经济价值, 而且具有十分广泛的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 如传播新知识、新思想、新技术, 推动社会的文明进步等等。教育的经济价值研究集中体现在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教育对劳动生产率的贡献、教育的个人收益率和社会收益率、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率、教育的外溢效益等方面。高等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 政府必须运用“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相结合的方式, 才能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高等教育发展思路。

中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了培养出一大批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爱祖国、爱社会主义, 拥护共产党的领导, 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 应当热心于改革和开放, 有艰苦奋斗的精神, 努力为人民服务, 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的青年知识分子, 他们应当自觉地遵纪守法, 有着良好的道德品质, 也应当勤奋学习, 努力掌握最新近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

美国的人才培养目标则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培养有创造性的全面发展人才;二是确立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三是致力于培养个性化与多元化人才。美国上世纪末制定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就着重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问题, 指出美国的教育要采用“面貌新颖、与众不同的方法, 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标准”;要通过国际交流, 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

中美两国大学教育的共性是都不仅仅止于让学生以后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 也不仅是有助于让他们在专业领域内更具有创造性, 它们还都能促使学生更善于深思熟虑, 更具有洞察力, 更富有理想和追求, 让他们成为具有独立思想、全面发展的现代社会意义上的人。能够与人合作共事, 并能创造性地转换环境, 具有解决问题和做出决定所必需的技能并能考虑决定的广泛社会和伦理意义;能够处理模糊性问题, 能够灵活思考并具有在职业生涯中不断发展知识的技能。

在价值观方面, 我们国家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 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为实现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而献身, 培养出一大批具有共产主义觉悟、不断注入社会主义经济新元素的先进分子。而美国大学生要树立的是资本主义价值观, 充满了资产阶级的核心理念, 因为“一个美国学生必须对美国的文化和精神传统有一个起码的体验和理解, 否则他就不算是一个受过教育的美国人。”

中美两国部分研究型大学的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又各有侧重。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提出培养“领导型人才”、“拔尖人才”或“一流人才”等目标。学校在素质要求和价值取向上, 注重养成综合适应能力, 尤其强调学生在复杂社会的综合适应能力。近年来, 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本科教育目标都突出强调知识体系的全面性和基础性;突出能力培养, 尤其是表达与交流等能力;强调探索、创新精神的培养。这与以前只强调实用人才的培养有较大变化。我国本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则是随着国家战略的变化而变化。上世纪末, 教育部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 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中指出:“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 成为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需要的高级专门人才”。但“由于本科毕业生的大多数将直接到社会主义建设第一线从事各种实际工作”, 所以本科层次培养出来的人才并不就是“高级专门人才”, 而是“未来高级专门人才的基本来源”。

美国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立足于培养“人”, 与研究生教育衔接紧密, 把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放在重要位置, 注重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而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更多的是培养“人才”, 本科教育独立性较强, 也强调学生的适应能力, 但立足点在职业需要, 因而较少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兴趣。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后, 各个国家都极其重视人才战略。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型期, 经济及文化生活等都在高速发展, 因而迫切需要大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的经济价值以适应当前这个知识与经济双向竞争的时代。因而, 如何加快发展我国的大学生教育就成为一个迫切的时代要求;而美国是世界上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 它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和做法及教育的经济价值内涵等等, 有很多东西是非常值得我们去借鉴与学习的。

摘要:教育是立国之本, 强国之策, 是人力资本形成的最主要途径。进入20世纪60年代以后, 教育的功能正在重新为人们所认识, 教育已不仅仅只有传承文化遗产、陶冶人类品格的功能, 它又兼具了社会的、政治的及经济的等多方面的意义与功能。然而, 教育要发展, 其根本物质保证是教育投资。它不仅影响到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而且还会影响到教育的结构和教育的质量。本文就我国和美国在高等教育领域经济价值观方面的差异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等教育,经济价值观,差异

参考文献

[1]、潘懋元.总结交流经验加强高等教育学科研究生培养工作.高等教育研究, 1997, (2) :

[2]、袁桂林.本届美国政府教育改革计划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1. (6) :16.

[3]、赵炬明.学科、课程、学位:美国关于高等教育专业研究生培养的争论及其启示.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

[4]、黄德峰、刘猛、王本余.美国研究生招生制度的比较与借鉴.现代大学教育, 2003, (1) :

[5]、罗道全.美国的高等教育评估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北京教育 (高教版) , 2005, (4) .

[6]、侯瑞君.《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综述.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 (哲社) , 2006, (4) :

浅论思想政治教育与相关经济价值 篇10

第一, 思想理论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 解放生产力, 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总是以其特有的价值导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从人类文明发展史来看, 任何一种社会, 在经济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 都要以自己的思想体系影响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方向。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既要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 又要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生产力的目的, 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思想政治教育通过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传播, 通过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 以及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教育, 为保证经济发展的正确方向和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发挥着自身的作用。

第二, 思想政治教育是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 改革开放以来, 特别是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入, 产权结构、分配方式、领导体制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 使我们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有着一定的片面性。一提起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总给人一种比较虚的感觉。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 人们发现了无形资产的存在并能够反映出价值的客观性。它包括技术、专利、商标和企业职工的职业道德、工作精神、文化修养, 技能素质等等。其中, 职业道德、工作精神、文化修养等都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畴, 其无形资产价值在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中早已得到了确认。由此可见, 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价值, 而且同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一样, 是企业创造经济效益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之一, 它创造的价值是一种无形经济价值。

二、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经济效益是反映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 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与劳动成果的比较。劳动成果的劳动占用量和劳动消耗越低, 经济效益就越好。企业通过生产经营活动, 使具体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把原材料、半成品变成成品, 经过市场交换, 实现产值和利润, 从而获得经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有效地组织劳动因素、充分地发挥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为宗旨, 并贯穿于管理运营的全过程而开展工作的。因此, 可以说经济效益的产生, 即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结果, 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结晶。

1. 从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来看, 经济效益的产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

生产力由生产资料和劳动者两大要素构成。在生产力的两大构成要素中, 物的要素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因素, 受环境的影响不十分明显;人的要素是一个十分活跃的因素, 受环境的影响较大。只有好的物质条件, 没有劳动者的具体劳动, 任何企业都不能有经济效益;只注重劳动者的劳动, 不注重劳动者素质, 忽视人的主观能动性, 企业也不会有好的经济效益。人的思想不稳定、心理不平衡, 就要失去积极性, 创造能力就要减弱;再先进的设备、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会产生好的经济效益。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提高员工整体素质, 通过宣传、指导、启发等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把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灌输到人们的头脑中去, 用真、善、美去影响和建造人的精神世界, 调整人的思想情绪, 开掘人的智慧潜能, 激发人的内在动力。使生产力的两大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资本经营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 为社会创造经济效益。

2. 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来看, 经济效益的产生和提高必须依赖于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

改革开放的目的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更好地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事转企”管理机制的转换, 员工经济利益的调整、工作岗位的变动、人际关系的变化, 都会在员工队伍中引发各种各样的价值观念及思想冲突, 产生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处理不好必然要引起员工工作效率的降低和公司经济效益的变化。若仅仅依赖于物质手段, 采取简单的物质奖罚措施是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这就必须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 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 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 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 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思想工作的根本方针, 摸清员工队伍的思想状况, 把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起来。因势利导、化解矛盾、鼓舞士气, 不断为公司营造出稳定向上的工作氛围。也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队伍的稳定和工作目标的实现, 才能真正达到改制的目的, 提高经济效益。

3.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 人的精神状态, 人的素质, 人的

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直接关系和影响生产的效率和经济的发展。在现代社会条件下, 重视精神激励和潜能开发, 不仅成为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的共识, 而且已成为许多学科共同研究的课题。如果说, 在战争年代, 面对无数艰难困苦, 需要一股绝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一种战胜困难的拼命精神;那么, 在和平年代, 面对现代化建设的重任, 同样需要理想和信念, 激发起人们的潜能, 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思想政治教育正是以其特有的方式, 为经济主体提供精神动力和道德激励。

企业文化作为现代企业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载体, 正日益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别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 更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不仅对于企业的经营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企业道德和全部生产经营活动等具有指导作用, 而且对于企业中每一个成员的精神状态都会产生巨大影响, 从而造就具有社会责任感、富有进取精神、开拓精神的企业员工。企业文化不仅使人们有了明确的精神追求, 还会营造一种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文化氛围, 融洽人际关系, 增强企业员工的归属感和团队精神, 把个人生存劳动目的同企业的生存、发展和壮大自觉地联系起来, 从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人是“社会的人”, 除了有经济需求之外, 还有社会、心理等方面的需求。人的积极性, 除了物质利益这一基本动因之外, 还明显受精神因素的制约。在个人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 物质利益对个人主动性、积极性的激发会有所减退, 而精神激励和道德激励的作用将有所上升。思想政治教育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的人性化原则, 充分尊重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工作方法, 企业、社会公共目标的激励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 都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人的价值在工作中得到体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与现代管理的结合, 可以大大提高管理的有效性和经济活动的效率。现代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人们精神世界的价值导向系统, 为人们“应该如何行为”提供了价值信念上的共识, 提高管理效率, 促进经济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脱离正常经营活动而产生经济效益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和生命力, 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正常经营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发挥好它的作用、创造出经济效益。

首先, 思想政治教育的性质, 决定了必须随着经济工作的运行而开展。这是因为大量的思想问题是产生在经济工作的过程之中, 思想政治教育也只有深入渗透到这个过程之中, 才能真正起到统一思想、化解矛盾, 激励斗志、鼓舞士气的作用, 才能促进经济活动的健康发展。

其次, 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命力, 只有在经济活动中才能得到正确的体现。思想政治工作绝不能脱离开日常经济活动这个基础。也只有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并紧紧围绕各个环节有效地开展工作, 思想政治教育才能有明确的目标和鲜明的特点;才能真正起到凝聚人心, 团结员工的作用。

再次, 思想政治教育对经济进步起到了重要作用, 就在于扫除精神障碍, 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氛围、精神环境和社会风气。具体地说, 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促使人全面地、辩证地看待经济的进步问题, 客观地、科学地分析经济形势, 使人们的眼光从片面的、狭隘的纯经济增长的旧框框中解放出来, 代之以全面系统的发展观念, 为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提供总的方法理论的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增强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的法治观念和道德意识, 形成奋发向上、开拓进取, 公平竞争、精诚合作, 讲求信誉、竭诚服务, 崇尚奉献、服务大局的良好氛围。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认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提高对社会发展前景的认同与信心, 同时揭示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困难和风险, 引导和调整社会心态, 增强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 从而形成有利于经济进步的认识环境、道德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

最后, 党中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思想政治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的基本方针, 并不是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作用, 而是更加准确、科学地表达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参考文献

[1]张耀灿, 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1.

[2]邱伟光, 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祖嘉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4.

海西“总部经济”价值的初探 篇11

一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和总部经济密不可分。于是,发展总部经济、建设总部经济聚集区成为一批中心城市的选择。福州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的桥头堡,也正在积极探索着具有海西特色的总部经济模式和价值。

总部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北京是全国首先提出发布总部经济的城市。置身于朝阳门立交桥之上,放眼望去皆是声名显赫的行业巨头总部大楼。由于鲜明的企业特色,朝阳门至东直门沿线形象地被称为“总部经济带”。截至2009年,“总部经济带”已入驻总部型企业22个,主要包含有大型国企集团、地区型总部、跨国公司地区总部。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中国总部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赵弘表示,在进入各地方政府视野之后,总部经济发展由被动到主动,进入全面发展的新阶段。目前,上海、广州、深圳、成都、杭州、青岛等城市都把总部经济作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战略。

一些城市还先后出台了鼓励总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或是为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入驻,或是关于加快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北京市在《关于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就明确提出“进一步发挥总部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这些先行城市的经验为其它中心城市推进总部经济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借鉴。

赵弘认为,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中国总部经济的发展格局大致呈现出三个层级。从企业角度看,其中大多数城市还处于初级阶段,企业通过为跨国公司代工,以此逐渐融入到全球总部经济链条;部分中心城市已经开始进入到总部经济发展的较高层次,在国内区域之间进行企业总部的再配置;还有一些城市中的一批大型企业集团已经走在总部经济发展前列,开始向海外国家和地区布局。

大力吸引总部入榕

为加快福建省总部经济发展,《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总部经济发展的意见》近日正式出台,由此奏响了福建发展总部经济的序曲。

《意见》明确提出扶持总部经济发展,尤其要大力培育和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国际会展等服务业总部企业。一方面是积极争取省外企业、台资企业在闽设立总部机构;另一方面是着力争取闽资为主的民营企业总部回归及省内现有总部企业发展。

福建宇洋地产营销策划部经理王小英告诉记者,鉴于经济实力和品牌影响力,总部机构非常注重其周遭的企业集群和金融商务环境,因此,要想吸引总部进入福州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发展利于凝聚总部经济的区块。从大福州城市建设的整体规划来看,政府正计划把台江区闽江两岸打造为未来福州城的新中心,并在此建成北江滨中央商务区和海峡金融中央商务区,以满足大型企业在闽设立总部机构的需求。

“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福州、厦门、泉州都各有千秋,与民营企业数量最多的泉州和有国际知名度的厦门相比,福州作为海西经济区建设重镇,拥有行政资源的优势,而金融银行业总部—般都选择在省会城市。定位于为金融业服务的海峡金融中央商务区恰好又为总部机构的落户提供了最优越的政策服务平台。”九歌万派(福建)营销策划机构董事长刘波说。

赵弘也表示,福州、厦门、泉州这些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上的确会存在一定的竞争,但它们又各有特色,只要找准各自的定位,可以针对各自的优势,发展相应的总部经济模式。

高端写字楼是投资方向

一旦海西总部经济形成,未来的福州将成为一个总部企业云集、商业往来频繁、信息瞬息万变的核心能量“场”。

未来海西的总部经济将带来不少好处,首先税收效益非常大,其次无污染。目前做得比较好的城市有纽约、香港等,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都是港口城市,交通设施比较发达。福州也属于港口城市,海陆空交通都很便利,只欠高档写字楼这阵‘东风’了,这对以后高档写字楼的开发肯定是有推动作用的。”

福建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介绍,30多年来福州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闽江时代、乌龙江时代,现在则进入了“南进东扩”时代,而且除了高档之外,还要提倡“环保低碳”,并且重点扶持那些愿意购买写字楼发展总部经济的跨国公司等企业,这样才能促进楼宇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因为海西大发展所带来的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必定引发总部经济的聚集效应,已经成为福州市有关部门重点关注和招商引资的方向,但目前欠缺高档写字楼正是我们的瓶颈。”陈明森说。

美术教育的经济价值 篇12

就现状而言,我国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中拓展全球视野的重要性尚未受到重视,它与提升受教育者创意能力之间的有机联系亟待探讨。缘此,笔者结合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的设置,认为,教育部“05方案”中的公共选修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作为该体系中直接具有培养全球大视野功能的课程,理应在我国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拓展该课程的专业化教育价值,大视野、高立意的素质培养,而非单一地“越来越倾向于一种职业技能的培训”[3],必定有助于创意能力的养成,从而真正实现文化创意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

一、认知国际大势,明晰创意动力

当前资讯发达,受高等教育者不乏充分信息资源获取世界经济与政治等相关知识,但就报纸、网络等媒体平台而言,他们“遇到的最大障碍是所获信息不系统、缺乏深度”[4]。针对此不足,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结合所授“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通过国际知识的系统性和深度性传授来传达国际思想,使受教育者形成全球视角和思维方式,由此树立其基于我国国家大战略基础之上的创意诉求和热情。

首先,剖析当代国际体系的本质,使受教育者明晰中国文化创新的历史性使命。当今急剧扩大、日趋复杂的全球化并未完全抹平世界,民族国家主权虽受到侵蚀,但它依旧是最主要的国际行为体,其相互间对立、冲突、协调、合作构成世界政治经济的主要内容。与此相随,美国霸权也随着全球化的蔓延攀爬到空前广大的地缘空间。我们在挞伐美国霸权行径的同时,也应汲取其战略智慧,以观照中国未来崛起的愿景。沿此逻辑路径,笔者着力评介美国以下三项战略思想:其一,顺应全球化潮流,以全球视野设计未来目标。其经典之作就是20世纪初美国“威尔逊主义”的出台,它极富前瞻性地开启了打造一体化世界秩序的新型霸权之门。其二,积极贡献世界,以制度设计保障实力所获。美国参与、主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获胜,期间确立了全球性战略优势。显赫权势通过政治性的联合国、经济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军事性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等机制获得制度化保障。其三,注重掌控话语权,凭借国际道义引领世界潮流。如美国重视“国际气候问题”的政治姿态,是希图占领国际道德制高点,确保未来国家利益。通过对美国战略智慧的展示和剖析,笔者力图引导受教育者洞悉到美国无论是顺应、掌控,还是引导国际潮流,其实质都离不开美国版“普世性”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性传播及认同。由此,受教育者认识到今天中国崛起走向大国的道路必须是与软实力建设同步的强国之路;而文化创意产业作为建构中国软实力的重要基础和主要途径,他们自身作为该产业的未来生力军,以创意设计为载体,向世界奉献中国文化和智慧,不仅是自身职业需求,也是国家使命使然。

其次,辨析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培养受教育者沟通世界与中国的专业责任。伴随着我国的快速崛起,国际社会惊叹的同时,对我国崛起的质疑与日俱增。20世纪90年代开始直到今天仍不断发酵的各样“中国威胁论”即为显例。承载着“中国奇迹”的巨大成就和盛名,“中国机遇论”、“中国责任论”,乃至“中国影响论”在国际上相继出炉,但都不足以稀释、屏蔽中国崛起的道义困境。更有甚者,后经济危机时代,中国愈靠近世界权力中心,道义困境愈发凸显。务实审慎,国际社会已经正视中国日益强大的国家力量,但疑虑中国将会如何使用这种力量,中国崛起能否突破大国政治的悲剧。故此,中国与世界形成良性沟通,告诉世界“我是谁”,建构、展示以中国价值观为核心的国家形象十分迫切。对此,中国政府有战略性认识和紧迫性实践,“国家公关”时代到来。由此,受教育者必然领会,新时代需要新眼光,只有思考世界的眼光才会有观照中国的文化创意,助益中国崛起。

再次,全面展示中国的实力增长和国际地位的提升,提高受教育者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专业自信。“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的中国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做是学科内容的最终归宿与结论部分”[5],出于教育价值拓展的考虑,这是笔者着力引导受教育者深入思考的部分。反观世界近代国际关系史,超级大国往往凭借强大实力衍生出来的强大国际政治操控力来佐证其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国际正统性,进而获得强烈吸引力;同时,超级大国往往凭借强大实力衍生出来的理念贡献能力来强化其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国际认同性,进而获得巨大影响力。了解世界,更能自信。受教育者基于中国强大国力生成的专业自信,必定会鼓舞其对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未来光明前途充满信心;他们基于对中国文化的自豪感,无疑会激发其创新中国文化、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与热情。当然,受教育者由此从心底涌起最真诚的爱国情感也是应有之义。

国际政治是相对独立的历史动因[6],尤其是在世界被全球化日益抹平的今天,宏观认知国际大势,思考国际社会图景中的深层机理,有助于受教育者形成超越狭隘时空的总体性想象力以及简洁表述的抽象力。缘于此,笔者突破国际知识的零敲碎打,将其有机整合,透彻分析其中负载的逻辑演绎,明晰展示具有伦理基因的国际关系理论和思想。以期以这种世界性视角提升受教育者的创意空间和创意有效性,同时整合其原有思想进而赋予他们新的创意灵感和动力源泉。

二、透悉中国文化,确立创意思想

认知世界大局,透视国际风云,睿智把脉未来,以这种大视野统领文化创意,追求与动力可谓高远强劲,将其从立意变成创意,则必须从宏观笃志回落到微观近思。笔者试图引导受教育者把高立意创意愿望具体化为明确的创意思想,以形成创意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而这种转化过程实为探求中国文化与国际社会主流文化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返本开新,再创中国文化。为此,笔者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尝试性引导。

(一)中国文化国际主导流行地位的形成,必须具有独具魅力的中国特色和精神内涵

从开拓市场着眼,在世界被全球化深度整合而文化创意产品及服务需求愈加民族化的今天,特色鲜明的中国风格定位才会获得最大化的市场接受度;从增强软实力和国际话语权出发,文化创意应巧妙宣示中国文化价值观核心内容才能增强其吸引力。美国作为超级文化创意大国,成功地把市场开拓驱动和价值观传递功能揉在一起,彼此良性循环。例如,虽然我们并不接受美国主导的西方话语框架中体现其政策目标和战略意图的诸多理论,但却容易被其文化创意产品中负载的价值观感染,弱化甚至消解曾有的质疑。这样,美国霸权不仅被道义责任包装起来,还通过通俗化论证获得更大范围的价值认同。缘此,受教育者应精明地意识到中国文化创意应力求国际市场占有的最大化来缔造中国在世界流行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从而使其价值理念获得世界性传播,让中国和平崛起战略从文化上被国际社会了解、认知和接受。这种创意应根植于中国历史及其所富含的传统文化,因为脱离了历史的记忆的设计,从来算不上真正的创新[7]。

(二)文化创意具备同国际主流文化沟通的能力,必须形成与之相通的价值取向和传播途径

中国崛起极富特色,否则,“中国模式”就不会成为世界性议题,总结中国崛起智慧,最重要者莫过于以融入世界的方式实现飞跃。笔者认为,受教育者在重视形成创意民族化的同时,一定要注重探讨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同质性。这是因为,在美国式西方文化成为全球主流文化的同时,“全球文化又在同质化和均匀化”[8],如果不了解当下国际主流文化价值的精髓,必然会导致文化创意缺乏主流社会受众基于自身文化背景及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共鸣和认同。不管表达技能多么纯熟,一切努力都将变得毫无意义。由此审视“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之类的箴言,它实有其适用范围性和局限性。此外,受教育者要在知晓西方主导文化价值理念的同时,遵从甚至是创新其极具时代感的先进传播方式和途径,以期打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性文化。

(三)文化创意追求涵盖并且超越国际主流文化,必须奉献中国智慧下以人为本的人性关怀

中国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使其处理国际事务具有协和万邦的天下情怀和厚德载物的伦理风范。不同于西方民主中平等终止于握有选票的政治群体边界,中国儒家的贤能政治模式旨在服务于包括非选民在内的所有人的利益。但这种“天下主义”的理想在以“个人”为支点的西方普世价值中恐难被理解和接受。因此,文化创意也是一个创新中国文化的过程,这种创新应以中国价值为主体,兼容西方价值,丰富中国价值。比如,以中国人本文化中“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情怀来践行人权,这当中所体现出的对多样文明的包容和尊重、吸收和借鉴精神正是当下中国文化的独特追求和鲜明个性,更是从中国视角、方式和风格向世界文明贡献的中国智慧。就后者而言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最高境界。

国际视野下的高立意及由此对中国文化内容及表达方式的创新才有望产生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化创意。唯有此,才能摆脱中国在全球价值体系和国际话语权竞争中消极追随、接受境地和被动参与博弈的阶段,而是握住潮头确立国际道义的准则和目标。这不仅是中国对世界的智慧贡献,也是对自己未来命运的终极保证。

三、拓展国际视野,成就创意精英

文化创意产业在中国战略高度上的大发展、大繁荣,亟待创意精英的智慧奉献。何为精英?笔者认为,时代和国别的相对性固然存在,但国家责任和社会担当意识应是其共性。对于当前有着世界抱负的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来说,此种产业精英尤显迫切和重要。为此,笔者认为在文化创意高等教育中,开拓全球视野,使受教育者超越单纯职业技能训练,具有对国家、社会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维视角和思考习惯。

(一)培养创意精英,满足中国软实力增长需求

受“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程中国家战略意识熏陶,受教育者认识到随着国家利益向全球延伸,包括软实力在内的国家力量必须全球性拓展。而中国软实力不足的现状会激发受教育者创新、传播中国文化,助益中国文化崛起的强烈使命感。这种文化崛起应是超越了强化民族认同和生成民族主义的功能性作用,具有更多价值意义。中国国民的信仰需求,特别是以中国文化价值观为主体的国际主流文化标准的建立期待中国文化创意精英的有效参与。

(二)培养创意精英,满足公平正义世界秩序构建需求

中国悠久辉煌的文明史,铸就了中国文化血脉中不甘平庸的“天下意识”。这个希图建立普遍和谐合作秩序的“天下”概念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宽广胸怀。这昭示我们返本开新,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回应“西学”挑战和国际问题。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不仅要有物质财富的国际贡献,还应有精神财富的国际奉献。“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中国家战略思维的养成,使受教育者认识到为追求伟大国家,自身应当勇于承担,从中国文化中淬炼和重塑出一套引领世界潮流、感召他人的理念与价值体系,唯有此时中国才真正站在世界舞台中央。

(三)培养创意精英,满足人类文明大关怀的前瞻力需求

助益于人类福祉的情怀是人性的完善和升华,更是追寻人类光明前途的现实需要。中国作为世界性大国,面临落后就挨打、强大必遭猜忌的历史困局。中国目前正在努力挣脱大国政治的悲剧循环,走出一条新的大国兴起之路,即坚持和平发展,实现中国发展和全球发展的共赢。要真正实现愿景,我们必须倾尽努力,其必要环节是具有国际眼光的创意精英以对未来责任的前瞻力把中国和平理念与文化传播出去。

历史和现实证明,没有世界眼光的国家,是落后的国家。那么,缺乏全球视野的文化创意人才培养,也是不成功的教育。笔者认为,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及创意精英和中国崛起是相辅相成、共同成长的过程。强大的中国,才会真正产生世界级文化创意大师;文化创意产业的强大则是中国先进文明的呈现和崛起的标志。全球视野、国际眼光也许并不直接有助于培养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匠人,但却非常有助于培养具有高立意创意能力的产业精英。

参考文献

[1]沈丁立.权力东移未必等同话语东移[N].环球时报, 2010-07-19.

[2]应强, 尚栩.流行文化“世界之战”悄然打响[N].参考消息, 2010-05-06.

[3]吴冬蕾, 赵军.中国高校艺术设计教育发展状况评析[J].艺术百家, 2010, (7) .

[4]申晓若, 赵海滨.“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课的教育价值和体系位置[J].社会主义研究, 2009, (5) .

[5]罗天虹.“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学科体系的演变[J].教学与研究, 2003, (12) .

[6]时殷弘.现当代国际关系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1.

[7][意]马西莫.罗依.中国设计不能脱离传统[N].环球时报, 2010-06-21.

上一篇:肝癌患者的术期护理下一篇:学生思想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