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2024-06-13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共12篇)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1

一、人的发展需要文化的熏陶和积淀

1人在言语中确证自己

语言是文化的产物,学习语文的过程同时也是学习语言的过程,学习文化的过程。学习语言就是在学习一个民族的文化,民族的思维特征,民族的习俗教化,民族的生活习惯。学习语言的过程就是在文化的过程中确认自己的存在。因此卡西尔说,人是符号的动物,人是文化的动物。

2人在文化中寻找自己的类特征

人类总是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他在生存中通过习俗、礼仪、制度等确定他在社会中的位置,并在与其他人交往中寻找自己与他人的共性,寻找融人社会集团的类特征,而这些相似的习俗,约定的制度是文化的积淀和文化的相互影响。人类需要文化证明自己的种族身份、地域特征,证明自己是一种文化的存在。

二、语文课程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容

语文课程内容包括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也包括课外学习内容。课外学习内容所包括的课外读物,社区文化活动,民俗礼仪,社会历史,自然风光等所蕴涵的文化内容自不必说,单是课堂教学内容,就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文字镌刻着民族文化的烙印;语言奠定着民族文化的特征;文学蕴涵着民族文化的精神;各类文章教人生活的方式和生活的态度,教人学会关心,学会做人,学会生活。

汉字是表意的文字,汉字的笔画、结构凝聚了民族的文化心理,思维特征。一撇一捺相互支撑站立起来才能成为“人”;“人”“言”要讲“信”;人的“存在”离不开后代的延续(子)和土地(土),存在就是在时空上的绵延;而人要“活”着就离不开“水”,也离不开“舌”头,因为人要用舌头言语来证明自己存在,活着不仅是躯体的生理性活着,还要精神活着。细究每个汉字,都能发现深刻的人生哲理和生命智慧。正如曹明海教授所说:“汉字形体结构具有直观性、象征性等特点,其形体构成与人的思想、情感、生活和行为往往有机地联结在一起,充溢着丰富的文化意蕴。”“汉字的形体结构保存了远古社会的生活状况;同时,汉字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把社会文化凝聚其中。”

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语言是民族文化的象征也是个人文化的象征。每时每刻我们都离不开语言,我们在用语言言说着自己的存在,生活的故事。人类利用语言符号传承文化,也在利用语言符号创造文化。

从一种语言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那个民族对世界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从一个人的词汇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眼界和修养;从一种语言的语法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思维特征和思维习惯,从一个人的语法习惯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思维习惯;从一种语言的发音特征可以看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心态,从一个人的发音特点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和情绪。语言是文化的符号,是人的文化的表征。

师生同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无论教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带着自己的文化背景来到课堂,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经历,有着自己对待生活的态度,有着自己对世界的独到的认识,只不过教师在生活阅历上比学生丰富,对世界的看法相对学生比较成熟,知识的积累比学生富有。但是学生并不是一块等待涂染的白板,等待罐装的容器,他们是等待点燃思想、激励精神、扩大视野的有文化的生命体。

语文教学归根结底是主体间的交往活动,是主体间的对话活动,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语文教学主要是师生通过对一篇篇凝聚作者思想、情感的文章的解读,学习语言,体味生活,感悟人生。有价值的语文课堂是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是灵魂与灵魂的相遇,文化与文化的交流。在对话交往活动中,思想得到启迪,视野得以拓展,文化图式得到扩展。新的文化不断得以创造,新的文化人也在不断地诞生。

三、语文教育文化价值的教学取向

语文教育对人的文化价值是通过语文本身所蕴涵的文化内容熏陶渐染形成的,文化是附着在语文教育上的,它本是语文教育整体中的一个层面,文化与语文形成同构关系,因此文化的内涵和意蕴不是靠说教来揭示的,而主要是要用情感去感受,要用思想去领悟,语文拒绝空洞的说教,拒绝支离破碎的告白。语文课不是民俗风情,礼仪教化,人生态度的堆砌和说教,而是在理解、感悟中在精神上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形成一种对文化的认同与归属的内在情感和信念。

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每个人的发展基础之上的,文化的发展即是人创造的文化的集合。人的文化审美,文化批判能力是人得以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赖以发展的基础。

摘要:语文教育能够满足个人与社会对文化的需要,具有文化价值。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的实现需要语文课程文化内容的熏陶渐染,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审美能力和文化批判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程,文化价值,审美能力,批判精神

参考文献

[1]曾明海:《论语文教育的文化特性与情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 (1)109-114.

[2]田汉族、高玉英:《课堂教学生活:一种教育人类学的阐释》[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5:11-14.

[3]黑格尔、朱光潜译:《美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147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2

关键词:春节文化内涵;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

一.春节文化内涵

春节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已有4000多年历史。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节日,也是中国人情感寄托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春节,蕴含几千年中国文明的丰富内涵。春节正成为世界性的节日,因为它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春节已被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广泛推展。第二,中国的快速发展使春节正在成为世界性节日,这是根本原因。第三,全球化代表着世界的多元化,中国求同存异逐渐接受西方节日的同时,世界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也越来越开放。第四,春节和元旦在时间上很近,作为一个节日有自然的优势。”由此看来,春节在展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思维方式和精神信仰方面有着无与伦比的作用。

二.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相关理论

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语言和文化之间的教学关系也一直是汉语教学界讨论和研究的热点,在学术界对于汉语国际教育教学看法比较一致的观点是,汉语教学应以语言为主,同时结合文化教学。近年来对于文化教学也有很多学者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珣认为汉语教学应以语言教学为主、文化教学为辅,指出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应该包括“语言的文化因素、基本国情和文化背景知识、专门性文化知识”三方面。欧阳祯人(2009)把中国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国际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课应从大树的“根与干”(如“天人合一”、“阴阳五行”等对中国人产生重要影响的思想)出发,他认为只有把中国文化存在的根本给学生讲授,学生才能真正理解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三.春节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1.应用春节文化提升了中国的国家形象、增进了文化认同感。近些年来,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随之而来的“中国威胁论”也不绝于耳。在汉语国际教学中,以春节文化内涵为立足点,结合中国现代社会的发展,将立体全面、友好和谐的中国形象展现给汉语学习者,使学习者更客观全面地了解中国的文化传统和发展理念,有助于提升我国的国家形象。同时还增进了学习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更全面地认识了中国社会。因此春节文化教学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增进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认同有着重要作用。2.应用春节文化促进了文化教材的研发。由于文化教学的需求,近年来相关的学者对文化教材的研发也成果颇出,涉及到春节文化的.文化教材丰富多样。例如:《中国文化常识》《体验汉语—文化篇》、《中外文化交流故事丛书》等,不再一一列举。这些教材都涉及春节文化,反映出了汉语国际教学在其中起的重要作用。不仅汉语教学顺利进行,文化课程也顺利开展,对文化教学有重要作用。3.应用春节文化丰富了课外文化活动形式。文化教学需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互配合。而关于春节文化的课外活动很多,这就能与课堂教学遥相呼应。例如包饺子、剪纸等手工课,春节习俗表演、文艺晚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学习者能够在深入理解春节文化的同时,增强学习兴趣,对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中外文化的交流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促进作用。4.应用春节文化促进了春节的国际化。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文化活动进行春节文化教学,能向汉语学习者展示最纯朴的春节文化习俗和内涵。由于学习者大都对中国具有喜爱和好奇心理,通过课堂中的学习和了解,他们能对春节文化有所体验,并使春节文化不断扩展,例如“年画”、“舞狮”和“饺子”等诸多春节文化符号,这对促进春节文化的国际化有着不容忽视作用。现在已有多个国家将春节定为公共节日,如印尼、菲律宾等。美国纽约州、马里州也将春节定为全州假日。目前,世界上已有十多个国家将春节定为法定假日,显示出中国春节正日趋国际化。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春节作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隆重的节日,对世界有广泛的影响。作为传播中国文化的平台,汉语国际教育在春节文化的教学和传播上身兼巨任。本文以汉语国际教育为出发点,以春节文化内涵为视角,探究春节文化在汉语国际教育文化教学中多个应用价值,由此体现春节文化在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意义。但由于笔者缺乏足够的实践经验,也只是浅要分析。以后笔者也会继续努力,以在今后研究中有更新成果。

参考文献

[1]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2]欧阳祯人.《对外汉语教学的文化透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初中英语教育的文化价值研究 篇3

关键字:初中英语;文化价值;研究

中国分类号:G633.41

一、文化价值研究的意义

在初中课程体系汇总引入英语教学应经很长的时间了,但是初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非常滞后,大部分英语教师认为初中英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导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为学生在高中和大学时期的英语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所以,在初中英语课堂上,教师将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对学生语音、单词、短语和语法的教学上,而对于英语文化的教学则少之又少。然而任何一门语言的学习都应该建立在文化学习的基础上,因为一个国家的语言承载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脱离文化教学的语言学习仿若缘木求鱼,学习效果必然大打折扣。学生如果不能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学习和了解,那么学生就不能从本质上掌握英语。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经常能发现学生在对话和写作中经常会出现一种普遍现象:中国式英语。这导致初中英语学习只能停留在课堂之中,一旦和具有英语国家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和沟通,学生会显得非常吃力。

文化和语言之间是水乳交融的,二者密不可分。一个国家的深厚文化底蕴会在其语言中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而语言也承载着传递文化的重要使命。可以说语言和文化是息息相关、相互作用的。学生只有在掌握英语国家文化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掌握英语知识,也才能学好英语课程。所以,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文化的教学,让学生了解到东西方文化之间是存在巨大差异的,这种差异会直接表现在语言之中,这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才会学会换位思考,学生的英语学习也才能够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初中英语教育中文化价值的运用和研究

如果教师针对文化进行教学,可以有效的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并且学生的口语能力和实际交际能力能够得到较大的提升,学生的英语能力能够获得质的提升。

1.完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新课程改革之后,初中英语教材中选录了很多涉及到英语背景知识的文章,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英语背景知识进行文化教学,使得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得到不断的完善。教师应该充分将教材蕴含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英语教学结合在一起,新课程的英语教材兼顾了知识性和趣味性,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材和生活的联系比较紧密,学生接受和把握起来更加容易。教师应该利用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英语教材的优势,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枯燥、乏味的特点,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向学生传递英语文化知识。初中英语教师之间可以相互学习有效的教学方法,互相借鉴、不断提升,最终使得学生在掌握英语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对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基本的了解和把握,使得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会受到文化的困扰和阻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对话和角色扮演,让学生以课本设定的人物进行对话,让学生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更好地了解英语文化。

2.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初中英语教师处于学生英语起步阶段的指导教师,对于学生打好英语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初中英语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初中英语教师唯有在英语知识和文化知识上有丰厚的积累,才能在课堂上厚积薄发,以生动、有趣的语言为学生的英语学习提供新鲜的素材。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在日常工作中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阅读和英语语言背景国家相关的文章和材料,积累专有的名词和日常俚语,观看英语背景国家的视频、影视和电影。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会积累很多文化知识,这些在教学中都可以运用。比如说中国人在相互问好的时候习惯用“你吃饭了吗”作为开头,但是这句话在英语背景国家中就不再适用,因为在这些国家中“你吃饭了吗”这句话代表着你要请对方吃饭。通过教材学习,学生逐渐意识到英语语言国家在打招呼时更习惯用天气好坏作为开始。

3.初中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对英语文化背景的研究,东西方国家受到地理环境差异的限制在文化上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所以初中英语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文化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到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初中英语教材涉及到西方的饮食、宗教、风俗、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应该重视对这些文化背景的研究。比如说在讲解称呼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东西方对称呼的差异来比较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在英语中uncle这个词汇可以表达叔叔、伯伯、舅舅的含义,aunt这个词则可以代表婶婶、阿姨、舅妈的含义。而中国对于长辈辈分和称呼的划分是极其严格的,中国人发明的对亲戚的称呼是世界上最多的,这在西方国家是罕见的。西方文化强调平等和人人自由,长辈和小辈之间可以相互之间称呼姓名,教师要把这样的文化背景向学生解释清楚,这样学生才会理解在课文和对话中的语境和说话习惯,在和西方人接触的过程中,也不会触犯西方人的自由和平等观念。

4.导入课外活动的文化教学。英语课堂教学每一节课只有四十分钟或者四十五分钟,这对于学生全面把握英语知识是不足够的。所以,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进行英语课余活动的开展,使得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文化。比如说教师可以组织英语角,让学生主动进行英语对话和聊天,提高学生的口语应对能力,英语角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轻松、愉悦的语言氛围;教师还可以组织英语竞赛,在竞赛中多设置和英语文化相关的内容,让学生在大胆表达自己的口语的同时,还能够注意到对文化背景的运用。教师还可以教导学生英文歌、赏析英文电影,这都是初中生喜闻乐见的学习方式,可以提高初中生学习英语文化的兴趣,教师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表观后感,学生在积累英语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扩宽自己的文化宽度,感受到英语并不是离自己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刘桂莲,于连顺.试谈文化教学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J].中国科技信息,2008

[2]李莎.初中英语教师跨文化意识发展模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0

[3]王新灵.中西方世界观及价值观的差异及其在行为方式中的表现[D].首都师范大学,2009

跨文化教育中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 篇4

2001年,《国家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跨文化”一词正式出现在我国基础教育文献。目前高校大学英语教学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提供大量的阅读材料等方式强化跨文化教育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接触英语国家的文化,感受与文化相关的语言现象和文化习俗等。但是,只有目的语文化比较受到重视。中国和国际外语教学的主流研究还大多停留在文化差异和语言差异的分析上,很少考虑其中的文化优势问题。任何跨文化交流都是发生在双方(尤其是心理)平等的基础上,无视我们自己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既不利于语言对比与文化对比研究,也不利于树立文化平等的意识。只有对本国文化有了充分的认知,并不断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的修养,方可更全面了解他国的文化,进而拓展自己的跨文化心理空间。作为双向的跨文化传播与获取知识过程,英语教学既要重视目的语文化,更要重视本国文化。实践证明,语言与文化教学结合得越密切,对目的语文化的理解越深刻,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也越强。

跨文化,意为参与者不仅是依赖自己的代码、习惯、观念和行为方式,也经历和了解对方的代码、习惯和行为方式的所有关系。每个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其发展而发展。在跨文化的交往中,要想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了解、和睦共处,只有充分了解双方文化的内核,才有可能真正了解彼此的文化行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跨文化教育重点提出了要求,强调跨文化理解与交流、跨文化知识传播,以及开放、尊重、宽容的跨文化态度培养,是跨文化教育应该重点关注的。对我国而言,需要探讨的不仅仅是如何学习和面对外来文化,还应考虑如何参照、借鉴外来文化来丰富和提升本土文化。更系统地研究基于中国的跨文化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不可或缺。

跨文化教育与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差异及其对于交际的影响;2.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3.跨文化接触及场合;4.语言及文化,双语教育及翻译问题;5.特殊的文化模式及其对于跨文化交际的影响;6.非语言交际;7.内圈和外圈的组成以及民族中心主义;8.文化体克和文化适应;9.民族、种族和亚文化;10.对不同种族、民族和国家的成见;11.融合理论。

在国际交往中,熟悉某种语言并不能解决所有的交际问题,文化是不容忽视的重要方面。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是某个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一面镜子对于外语学习者而言,学习一种语言亦即学习一种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时代特征,敦促现代的英语教学应加快从早期的纯语言技能教育,向思想和文化教育的转变。

外语教学的任务是培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进行跨文化交际的人才,旨在实现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重视语言文化差异及其对语言的影响。既要重视语言内部的形成与结构,更要重视与语言教学密切相关的跨文化教育。要把语言基本知识放在文化教学的大背景下进行,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传授必要的语言文化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差异方面的比较,注意词语的文化内涵、句法功能和搭配关系的异同是了解中西思维的差异在文化及语言中的体现的有效途径。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比较分析可以自觉培养一种文化洞察力,既是实施交际教学原则的要求,也是进行跨文化教育和国际交流的迫切需要。从某种程度上讲,交际能力是衡量英语水平高低的一种尺度。

发达国家文化和价值观洪流挟风带雨,滋生了许多发展中国家中青少年对本民族文化的怀疑与自卑情结,造成本土文化的身份与认同危机。面对网络时代的文化渗透,要保持文化的封闭状态是不可能的。跨文化教育应使学生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分,不同民族的文化具有平等的对话、交流的资格和权力。

跨文化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新趋向,有助于我们学习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模式,理性地看待中国高等文化和教育,既考虑具有全球性的普遍问题,又考虑中国本土性的问题。将本土经验与国际经验相交融,必将极大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鲁子问.试论跨文化教育的实践思路[J].太原: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2]胡文仲.跨文化教育在美国[J].外语研究,1994,(1).

[3]史贵全,徐炳亭.跨文化教育一迎接国际经济竞争挑战不容忽视的问题[J].上海高教研究.1995,(3).

教育生活道德文化与价值观 篇5

2014-7-8李雪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是基础性工作。要在全社会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各种社会思潮,坚定人们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和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要区分层次、突出重点。第一,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要充分发挥广大党员、干部的带头作用,用他们的模范行为和高尚人格感召群众、带动群众。第二,要从娃娃抓起,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之中,体现在学校日常管理之中,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在少年儿童心中生根发芽、真正培育起来。广大青年要勤学、修德、明辨、笃实,身体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要润物细无声,发挥精神文化产品潜移默化的作用,运用各类文化形式,生动具体地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使之融入社会生活,让它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人们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健全各行各业规章制度、行为准则,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基本遵循。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之中,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政策制度、法律法规、社会治理都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使符合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观的行为受到制约。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突出道德价值的作用。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一个民族、一个人能不能把握自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道德价值。要继承和弘扬我国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培育和形成的传统美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深入开展学习宣传道德模范活动,激励人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鼓励全社会积善成德、明德惟馨,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

从文化自觉谈初中教育的价值建构 篇6

笔者认为,学校文化自觉就是确立学校的发展自信,追求学校的发展自觉,确立学校促进内涵性均衡发展,不断探索平民教育优质化新路子,这种自觉的价值取向,将渗透到学校发展的各个区域和环节。为此,安徽省濉溪县任集中心学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有价值的探索与追求。

教学优质自觉

课堂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砝码,更是衡量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场所,“抓质量就必须从课堂抓起”“问题在哪,质量就在哪儿”,这是经过全体教师的反复验证而得出的教学观。学校形成了“功夫花在备课上,精力用在训练上,时间夯在课堂上,智慧投在导学上”的教学管理思路,并把打造“质量课堂、生命课堂”作为切入点。每学期开学前,学校将集中一周的时间组织各科教师集中把各自分配的备课方案拿在组内讨论,最后形成统一意见定稿,形成“共案”,再反馈给教师,以备在二次备课中使用。同时为了解决学校教师“满堂灌,满堂讲”的情况,学校形成了《关于加强常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实施办法》,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一是“增强教师的协作、学习意识”,二是“开足开齐各门课程,向45分钟要质量”,三是“实施教学工作竞争考核与过程管理”,四是“切实加强教学环节的实效与高效”,五是“认真落实第二课堂,建立三个社团”,六是“成立管委会,发挥学生主人翁精神”。

随着课改的深入与发展,学校深深地认识到,课堂的低效很大程度上是对学生“良莠不分”“一锅煮”,必须解决“优生陪读”和“差生白读”的现状。加强班主任、学科组长、教师培训,实施“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通过观课议课、引领示范,大部分教师掌握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技能。自2010年以来,学校构建的以“学”为核心的“先学后导,展示训练”教学模式,始终围绕“还权于学生”,在课堂上牢固地最大限度地扩大学生自我训练时间,使学生真正进入“必然王国”, 唤醒学生的生命自觉。在此实验班取得明显的成效。所有的学生终将都会在这“本色课堂”中,用自己成功、成长、成才的律动,诠释着最伟大的生命飞动意义。

教师发展自觉

教师是制约学校发展的根本,打造一批能“进得来,守得住、干劲足、能力强、愿协作”的教师群体,是每一所优秀学校所必备的条件。学校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让每位教师都对学校有种归属感,继而让其对教育事业忠诚和对学生真正热爱,自觉和不自觉地以自身对知识和技能不断增进努力去改变着对孩子的教育教学方式,这是一种最好的教育道德,更是教师成长的价值取向,也成为学校的价值观。

学校立足现实,实施了“全体教师快速发展,部分教师充分发展”的发展战略,以“校本培训”为依托,以“主动学习”为抓手,积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点面结合,立体推进。学校以任务为驱动,课堂为切入点,科研为载体,每年围绕1-2个重点,通过系统运作,激发一批中青年教师自主发展意识和内在成长动力;让教师热爱读书,打造“阅读任中,书香任中,文化任中,品质任中”,努力营造读书氛围,使读书、教学、写作成为教师生活的行为习惯。教师拥有阅读生活,形成阅读习惯,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在促进教师成长上广打平台,如分期分批有针对性地让教师走出去,借他山之石,增长见识;通过国家、省、市、县课题引领,在研究中提升,在提升中发展。三年来,学校有17个课题被县及以上科研部门立项或结题,其中县级课题10个,市级课题5个,省级课题2个,国家级1个。

教师自觉的另一个方面还体现在教师领导。即在教师专业成长中,学校自觉创造条件,如年级管理委员会、校务执勤管理、学校名师委员会、有效班级管理培训委员会、学生学习有效管理等广搭平台,建立共同体,引导、激励其参与学校发展及专业领导的能力。

课程领导自觉

课程领导自觉,是在国家指定的课程的基础上,依据学校课程开展活动和运作的实际形成自律,学校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内容加以自主的、创造性的实践。

新课程实施后,国家赋予学校很大的课程空间,学校要充分地利用并探索实践和架构以学校为本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模式。学校充分发挥教师及学校现有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全面而有重点、有选择性地建设丰富多样的课程,让学生的生活更富有情态,更加充满活力,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基础上,实现国家课程的校本化。近两年来,学校在认真实施学校核心课程的同时,积极创建特色发展的校本模式,在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方面,进行了阶段性的有益探索。

电子教育有所创新 学校注重对青少年的电子教育,其主要内容是电子制作、电子图线整合两个板块,已列入七年级课程常态开设,几乎每个学生都可以通过努力设计出电路,充分体验创新带来的乐趣。新学期,学校又结合班班通项目,全校31个教学班全部安装了触摸屏电子板。学校46岁以下的教师全部能将其应用到教育教学上。

建构自主学习小组 每个班,每个年级都有不同形式的学习独立体和组织,他们已对原有的学习方式形成了很大的冲击。随着社团增加和完备,其学习内容、形式、地点、甚至时间不受限制,学生由原来的被动学,转变成现在的自觉学、主动学,研究性学习、个性化学习、发展性学习已有所突破,热爱学习、主动学习已蔚然成风。

阳光课间成为亮点 三年来,每年都要对全校学生进行军训,通过示范、达标班级的评比,韵律操、花样跳绳、球类运动、高抬腿、武术操等推进阳光课间的实施,丰富校园生活,激发学生的青春与活力,学生受益匪浅。近两年,学校中考体育成绩能名列全县之首就得益于阳光大课间。

nlc202309030629

德育教育自觉

道德教育是所有学校都不敢忽视的工作,但因方式方法不同,其效果迥然。当下有分数无道德、有制度无行为、有知识无文化、有行为无品位的现象比比皆是。学校建筑的科技化和形式化,制度控制的有效化与效率化,思想政治的教条化与肤浅都不能成为真正的学校文化。学校文化自觉就是在优质均衡的教育理念下,走出包装的狭隘,从伦理的视角建设校园,提升学校的品位。在制度伦理上,学校应真正履行它应有的责任和义务,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在关系伦理上,校园中的人际关系应是协调融合的,能充分体现尊重与关怀。

道德和权利应成为学生成长的首选。师生都是道德的学习者和践行者。道德将跟其成长终生。成长比成功重要,成功比成绩重要。分数是学校无法回避的,学校要分数更要思考和懂得应当如何获得分数,在获得分数的同时,要看分数背后的成本和代价。根据这一特点,学校大力倡导和开展以“先懂事,后考试”“先礼数,后分数”和“先成长,后成绩”为价值目标的养成教育。

初中阶段是人一生中学习、生活习惯形成不能再丢失的重要阶段,谁都不可马虎,要倍加珍惜。养成教育是有基本规律的,是慢工细活,在“把一件事做到精细”的管理理念指导下,通过抓精细管理,从具体事做起,从小事扎扎实实推进,全力培养学生的做事、学习、生活、交往、健体和自我激励六个方面习惯,每个层面、阶段都有具体的操作目标,按其目标要求,扎扎实实地做好每一件事。学校把评选“最美学生”“最美班级”“最美年级组”“最美班主任”“最美教师”“最美年级组长”等贯彻到学期的始终。因此,“美丽”已融入学校的每一个角落,成为师生的自觉行动。

开学之初,学校提出“把自行车摆成一道风景,摆成皖北第一!”“把班级布置的条理有序”“把校园打扫成皖北一流”等活动。每年学校都要对全体学生军训,训出精气神。抓晨读,读出一天的好情趣。抓诚信,每年都要对起始年级学生进行无师考试,从点到面,全面推开。从班级管理到课堂管理,从校园管理到学校发展,无不让学生参与其中。在这种教师与学生间精神和能量的美好传递中,学生无时无刻不在感染和成长着,他们始终有着被信任、被尊重、被解放和被陶醉的感觉。每年的毕业典礼,学校都精心设计,让它成为孩子一生中最美的回忆。一句美妙的话语,一个体面的再见,一个富有尊严的告别……都是那样热烈,那样动人,那样难忘。养鱼养水,养树养根,养人养心。德育就应该让孩子这样生情,这样懂事。

只要用心,德育之花无处不开。学校德育自觉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自觉。这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忠诚之爱,要把这种爱转化成师生的一种精神风貌,一种团结、和睦、奋发、向上、友爱、尊重的精神风貌。

(作者单位:安徽省濉溪县任集中心学校)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7

1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过滤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过滤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按照一定的社会需求与自身发展, 通过对某部分文化的吸收与批判, 肯定性选择和否定性选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选择符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价值观, 以促进社会的发展。

任何社会文化都蕴含着丰富内容, 既有促使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 也有不少文化糟粕。一定的意识形态、思维模式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取向相一致, 则对其选择吸纳, 反之, 则对其摒弃。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过滤价值主要包括肯定性选择和否定性选择。经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选择过滤, 适合社会文化发展的得以继承, 而糟粕分子则被淘汰。当前, 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要加强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价值的吸收, 并对西方文化进行借鉴, 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融入到工作中;要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加强对现实问题的调研研究, 把文化具有的理论与实践价值纳入到思想政治教育领域, 以达到文化价值的实现, 促进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2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渗透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渗透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大力倡导社会主流文化, 并使之渗透到各种社会亚文化之中, 形成全社会共同的文化价值取向, 增强社会有序性。

为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统治阶级必须依靠文化的信仰体系, 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共同的价值取向, 保持社会的稳定与团结。主流文化是一个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文化, 在当代中国, 主流文化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一个社会中除了主流文化, 还有各种形式的亚文化。亚文化是相对于主流文化而言的, 是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统治阶级为维持执政合法性,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必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渗透为整个社会成员提供共同遵从的价值取向, 树立先进的主流文化价值观, 并对亚文化进行渗透, 以确保在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上凝聚团结社会成员, 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当前, 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大力弘扬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及集体主义思想, 努力探索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渗透价值的有效途径, 将社会主流文化有效地传递给社会各阶层成员, 内化为他们的基本思想和价值认同, 并始终引领各种亚文化的有序发展。

3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控制纠偏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控制纠偏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倡导主流文化, 引导亚文化, 抑制反文化, 主导社会意识形态, 防止文化失调现象出现。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首先表现在维护作为上层建筑的主流文化。我们承认亚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主流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但因性质不同, 则需要引导和纠偏。 (下转第110页) (上接第106页) 思想政治教育在倡导主流文化过程中, 要对各种亚文化进行有力的批判, 引导人们对各种亚文化进行感知,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创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在文化环境建设中对反文化进行抑制, 揭露反文化的实质及危害性, 提高人们的认识, 把反文化的危害性控制在最小范围之内。同时, 文化失调是指某一文化体内产生背离主流文化发展方向的文化因子的现象, 文化失调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导致社会稳定程度的减弱。改革开放以来, 大量西方文化的涌入, 使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受到巨大冲击, 人们的价值观念也日趋多元化, 特别是当前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文化的渗透在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扩展和延伸, 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控制纠偏价值显得尤为迫切。

4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变迁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传承变迁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实践过程中, 通过传承各种理性形态文化及非理性形态文化, 促使文化改变其内容和结构, 使其发生变迁, 不断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是一种教育手段, 也是一种教育过程。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就是一定的政治文化、道德文化的传播、继承过程。这个过程是一种双向的信息和情感互动过程, 不是简单重复, 而是螺旋式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思想政治教育传承的不仅包括各种知识形态文化, 还包括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传承各种意识层面文化, 还包括潜意识形态文化;不仅传承理性形态文化, 还传承非理性形态文化。当前, 在全球化条件下, 在价值多元化背景下, 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前提下, 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华为我所用。

5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提升价值

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创造提升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文化预测功能, 创造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 造就新型人才, 引领主流价值, 增强民族凝聚力, 提升文化软实力。

由于市场竞争日益加剧, 导致现代社会流动性和不确定性增大, 只有准确把握未来, 才能够在竞争中抢得先机, 赢得生存, 并立于不败之地。面对时代变迁, 思想政治教育要发挥自身文化预测作用, 肩负起引领社会文化思潮的重任, 促使既有文化改变其内容和结构, 产生先进文化, 以捍卫自身意识形态的个性及社会政权存在的合法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文化传承变迁中, 通过对各种思想政治文化的加工整合, 创造出适合社会发展的新的理论, 并将这种新的理论贯穿于整个社会之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实践活动, 其价值发挥必然依赖于人才培养, 通过培育具有先进价值观与开拓创新品质的人来最终实现对政治文化的创造价值。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人的社会实践过程中, 对满足统治阶级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所具有的价值和意义, 具体表现为文化选择过滤价值、文化整合渗透价值、文化控制纠偏价值、文化传承变迁价值和文化创造提升价值。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合亮.解析与建构: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反思.人民出版社, 2010.

[2]沈壮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视野.人民出版社, 2005.

[3]沈根华.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02 (5) .

[4]钟青林, 李婷.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理论界, 2004 (6) .

[5]吴艳东.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价值.思想教育研究, 2011 (9) .

[6]郑忠梅, 秦在东.文化视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新范式.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2006 (5) .

[7]朱志刚.论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整合功能.理论学刊, 2007 (11) .

[8]魏磊.近年来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软实力关系研究述评.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2010 (4) .

也谈校园文化的教育价值 篇8

一、要着意于弘扬传统文化

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总会积淀下来优秀的传统文化, 如“身正为范”的校风、“严谨善教”的教风、“好学多思”的学风、历史传统、骄人成绩和杰出代表等。这些校园文化不仅是宝贵的课程资源, 而且它对广大师生产生的精神动力也是不可低估的, 它不断激励着全体师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要着意于树立价值观念

校园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灵魂, 它包括教育价值观、办学理念以及由此产生的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精神风貌等。学校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 把人放在学校教育的中心位置, 努力使受教育者成为“会求知、会做人、会办事、会健体”的“四会”人才。明晰的教育价值观和办学理念, 既是学校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落脚点, 可以为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丰富的资源和不竭的动力。

三、要着意于营造良好环境

校园环境包括偏向自然的和偏向人文的两个方面。显现自然生趣的学校景区 (如园林小径、绿化带等) 可以使学生赏心悦目, 有利于提高其审美情趣, 陶冶其道德情操。而突现人文精神的建筑、雕塑、标语、橱窗等, 这些对激励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都将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我们应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他们进行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

四、要着意于规范师生行为

学校规章制度是用来规范全体师生的行为准则, 它是学校管理得以正常进行的可靠保障。学校管理的一切活动, 都是为了有效地实现育人的目标, 可以看出学校制度与学校德育密切相关, 对于学生诚信做人、平等待人、关爱他人等德行品质的培养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同时, 我们还应要求教师更多地融入学生活动之中, 改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 逐步形成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尊重、信任和体贴, 学生对教师的尊敬、爱戴、拥护和信赖等, 使师生关系向和谐融洽的方向发展。

总之, 校园文化作为校本课程的重要资源不应该被忽视, 及时有效地开发利用这一资源对繁荣校本课程、建设和谐校园定会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9

一、在事物矛盾的揭示过程中开掘主题文化价值

矛盾是指在两个或更多陈述、想法或行动之间的不一致。从哲学上来说,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在我们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 很多阅读课文都采用了这种对立统一的辩证思想来表达文本的文化价值。如果我们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 抓住这些事物的矛盾之处, 引导学生层层深入探究, 就能更好地挖掘文本的主题文化价值, 从而带领学生真正地领会文本的内涵。

如《三打白骨精》一课中, 对于白骨精第二次变化是这样描写的:“师徒们吃了桃子继续赶路。山坡上闪出一个年满八旬的老妇人, 手拄着弯头竹杖, 一步一声地哭着走来。”这句话中“闪出、拄着弯头竹杖”, “闪出”表示的是突然出现, 而此时是形容一个拄着拐杖的八旬老妇人, 显然, 这两个动词用在一个人身上是矛盾的。此时, 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抓住这一言语内容的矛盾处来体会, 为何作者要用这两个词语来描写白骨精这个人物呢?在深入品读中, 学生能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为了体现白骨精这一人物的奸诈狡猾、诡计多端。此时如果文本的文化价值仅仅停留在这里, 则无法使学生真正领会文本的内涵。还需将这一矛盾放在文本中去挖掘, “面对如此狡诈的白骨精, 孙悟空和唐僧的表现各是如何呢?”“那是不是唐僧就是一个不辨是非的糊涂之人?”学生在思考中, 能更好地体会到孙悟空是善于观察的, 体现了他的机智、敏捷、忠心耿耿;而唐僧作为一个凡人在无法判断的情况下, 是出于一种佛家的一心向善, 体现了他的心地善良。在思辨中, 不管是孙悟空的机智、敏捷、忠心耿耿也好, 还是唐僧的善良也好, 都是这个文本的主题文化价值, 都可以内化为我们学生成长所需的价值取向。矛盾存在于事物的发展中, 而正是在这些认识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 我们才能真正地认识事物的本质。所以, 我们应在事物矛盾中寻找突破点挖掘出文本内在的文化价值。

二、在情感体验的丰富积累中开掘主题文化价值

情感是人们内心世界对外界事物所抱有的肯定或否定态度的体现, 是人们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内心体验, 它需要我们学生能通过眼、耳、鼻、舌、身等感觉器官的实践来挖掘。在语文教学中, 我们经常运用情感体验的方式来让学生广泛接触语言材料, 自主尝试, 亲历实践, 感悟理解和运用语言, 品读出言语中蕴含的文化内涵, 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就好像在《会走路的树》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揣摩文本中动物之间“友情珍贵”这一主题, 可以围绕文本的关键词句设计一些情感体验的教学活动, 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感悟中, 在不断运用语言表达的过程中, 与文本主题文化达到共鸣。如在理解“小树和小鸟在一起玩了好久, 小树才送小鸟回家”时, 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让学生说说和自己的好朋友平时都玩什么?这个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已有情感体验, 学生感到自己与文本中的小鸟和会走路的树之间有了共通的情感。学生在将自己与朋友一起玩的情景, 逐步迁移到小树和小鸟身上的同时, 更好地体会到它们之间产生了友谊, 就像是我们同学之间的友谊一样, 也就在潜移默化中体会到了文本主题文化的内涵。同时, 通过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是一种方式。如在教学“常常”一词的时候, 可以在理解词语表面的意思后, 通过图片创设情境, 让学生根据图片中不同季节的景象, 想象“在寒冷的冬天……在炎热的夏天……驯鹿爸爸是怎样跟小驯鹿提起自己的好朋友小鸟的”。这样的情感体验, 既有图片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世界, 同时围绕文本文化主题的语言训练又使得学生在言语表达中内化了那份浓浓的友情。此时, 小鸟和会走路的树之间的友情在学生脑海中的离别的思念中得到升华。这种借助情感体验的品读, 对于文本的主题文化的理解是丰富和有层次的。

三、在富有层次的朗读指导中开掘主题文化价值

古人云:“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文章不是无情物, 那些隐藏在文本言语中的主题文化, 则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有层次的朗读从文本所表达的外显的字里行间中引发情感的共鸣, 从而激发学生沉浸于文本的内部世界, 领悟文本内在的主题文化。

以李清照的《如梦令》为倒———用词简练, 只选取了几个片断, 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 写出了词人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荷丛荡舟, 沉醉不归, 体现了一种对生活的热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 让学生与作者的内心产生共鸣, 从而更好地体会文本想要传达的文化价值。第一层次的朗读, 可以通过了解词的顿、句、逗、平仄、押韵等一些基本特点, 让学生跟随范读一遍遍地读出词的节奏、韵味来;第二层次的朗读则可以在初步交流词意的基础上, 让学生结合“溪亭日暮、藕花深处、一滩鸥鹭”借助想象, 将词还原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 在交流画面中, 读出词的意境美, 体会词人的沉醉之情;第三层次的朗读则是在对比朗读中, 深入感悟词人的内心情感。李清照另一首《如梦令》在格式上相似, 但在表达的情感和词的意境上却截然不同,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那份幽怨中透露出作者的惜花之情, 含蓄深蕴。此时, 再出示以前学过的《夏日绝句》, 则在朗读中体会到国破家亡之际, 词人便有了忧国忧民的悲愤、沧凉和豪放。在层层深入的朗读中, 词人透过语言文字表达的内心的那份情感跃然纸上, 而学生在品读词人不同时期的作品, 体会词人在坎坷人生经历中的欢笑、哀愁、悲愤, 也读出了词背后历史的那份文化积淀。

四、在语言文字的精彩表达中开掘主题文化价值

我们的语言文字经过了几千年的锤炼, 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 在教材的优秀遣词造句中, 让人读来跌宕起伏、断续逶迤。而文本的主题文化往往蕴藏在这些精彩的言语表达中, 它可能是一个凝练的词语, 也可能是一个精妙的句子, 但它一定具有丰富的延展性和强大的概括能力。因此,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精彩表达的赏析、揣摩不仅能体会语言的魅力, 也能获取文本主题文化的价值。

如《草原》一课, 开始老舍先生对于草原从天空、小丘、平地、羊群进行了精彩的描写, 在品读的过程中, 学生肯定能体会到老舍先生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但这样的情感是平淡的, 很多写景的文章无一不可以用这样的公式来套用, 仅仅理解到这一步, 学生是没有真正领会作者的思想内涵的。此时, 我们在深入研读文本中会发现, 作者在第一小节中运用了这两个词语来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高歌”和“低吟”。这两个词语都表达了人物因心情愉悦而通过外在的形式来表达, 但在细细品读中我们不难发现, 高歌是一种初入草原, 被美景所吸引后的想用大声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低吟则是低声的吟唱, 是作者在细细欣赏草原美景后浮躁的内心渐渐安定, 剩下的是发自内心的对草原的赞美, 低吟更能体现作者沉醉其中的心境。在这两个精妙的言语品读中深入并深刻理解词语背后的内涵与分量, 作者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才能植入学生的内心。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10

数学的起源, 有的人说来自一个相传的“河图洛书”神话, 数学就是由“龙马”和“神龟”驮着送到人类的视野里, 不管是真的与否, 都给数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让人类对数学这个神奇的工具产生了无限的好奇之心, 想要去探究和发现数学中蕴含的秘密, 正是这些因素让数百年前乃至几千年前的祖先们开始了他们追逐数学的道路, 也正因为如此才给我们今天的数学打下了牢不可摧的根基, 让我们可以站在古人的肩膀上来探讨今天的高等数学教育以及优秀的数学文化.所谓的数学文化不仅在于数学知识的本身, 还离不开孕育它的悠久历史.从微观方面来说, 数学的文化价值指的是具有数学概念、方法以及思想来揭示数学文化的由来与底蕴, 正因如此, 数学文化在数学教育的长河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对于从事教育的研究者而言, 数学的文化价值更体现于对数学学习者的思维、观念乃至价值观等各方面的影响.

二、揭开数学神秘的面纱, 展示数学文化的应用价值

数学文化对数学教育一直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它的魅力在于与其他科学教育有着紧密的联系, 例如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 让数学学习者对数学这门神奇的语言有更深入的理解与认识, 感受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社会需要, 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数学无时不在”的感受, 改变了人类认为数学知识只是一种单纯的计算工具和计算方法的单一认识, 引起人类求知的欲望, 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 从而将数学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

在讲授课程时, 可以引入各种科学知识来引起学习者的兴趣.例如讲授线性规划时, 可引入“海王星”的发现来引起学生的好奇心, 让学生对数学的应用价值有了新的认识;也可以在讲授新课的时候, 通过传说或者古代的真实故事来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从而达到更好的上课和学习效果.

三、从数学的文化价值到高等数学教育

(一) 所谓高等数学, 指的是比初等数学“高等”的数

学, 广义地说, 初等数学之外的数学都是高等数学, 也有将中学较深入的代数、几何以及简单的集合论逻辑称为中等数学, 作为小学初中的初等数学与本科阶段的高等数学的过渡.通常认为, 高等数学是将简单的微积分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以及深入的代数学、几何学, 以及它们之间交叉所形成的一门基础学科, 主要包括微积分学, 其他方面各类课本均有差异.

高等数学教育, 则是针对本科及本科以上的学生开的一门课程, 其内容与学生以往学习的不一样.而随着大学的扩招, 现在的大学本科以及本科以上的学生人数逐年激增, 由原来的几十万学生到现在的五百多万的学生, 这样也使得高等数学的教育变得大众化和普遍化.

(二) 高等数学的教育开始出现了问题.

学生人数的激增也不禁让大学的老师们感觉到力不从心, 上课的人数增多, 课程的效果下降, 高等数学教育开始面临着瓶颈, 老师们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高等数学理论的教育当中, 面对着有些学生影响课堂的行为老师们也是无暇顾及, 因为大班制的教学不能因为某个人的问题而耽误课程的进度, 更不可能因为顾及某些人的接受程度而减慢上课速度, 在高等数学这门深奥的教育课程中是不允许我们纠缠于关于除课程外的细枝末节, 因为等着我们的不是数学文化中的一节一章, 而是几百年来数学中总结的精华真理, 待我们去体会和领悟, 正因这样自然而然课堂效果不好, 这样就使得高等数学的教育效果就变得不甚理想了.最重要的是高等数学与学生们高中时所学的数学有很大差异, 这让刚升入大学的学生们一时间很难适应, 也因此对高等数学的理解有了很大的偏差, 觉得高等数学是很难学很难理解的课程, 对待高等数学的学习感到无力和难以负重, 不知道如何下手从何学起, 就连对知识和定义的理解也变得迟缓, 久而久之, 从而由开始对高等数学的主动求知欲变为后来的被动学习, 也使得对数学这么充满奥秘的学科产生了畏惧, 这无疑也给教育工作者提了一个难题, 如何让学生们尽快地从高中的数学中脱离出来以适应高等数学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如何让枯燥的定义公式转化成学生们可以接受的神奇工具?如何让学生们在领悟高等数学的真谛之余发现数学存在的文化价值?如何让老师们更加轻松地讲解这门课程?如何让每个专业的学生都可以掌握属于自己行业的技巧数学?这一直都是大学的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 先进的科学技术早已被引入了课堂, 那就是多媒体技术.现在的大学课堂早已经不像以前上课还用粉笔写板书, 现在上课的大纲都是用多媒体展现在学生们的面前, 学生也只能通过看幻灯片来接触和理解课堂上的内容.不能说多媒体技术对高等数学的教育全无好处, 当然它也有自己长处的一方面, 比如立体效果明显, 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 视觉冲击明显, 便于学生们的理解等, 可是有的课程使用多媒体技术则不利于学生的理解, 关键的步骤和要点还是需要老师按部就班地讲解与分析, 而且使用多媒体速度太快, 学生们无法及时地做好笔记, 这样不利于学生们的课后复习, 会造成对课堂不理解的地方加深, 但是一般由老师亲手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和强调的重点往往才更使学生们印象深刻.当然出现这样的问题也不是教育者的过错, 现在从事教育事业的老师们, 多媒体技术早已是他们评级考核的标准之一, 而且这项技术不仅可以减轻老师上课写板书的烦琐, 也节约了上课讲课的有效时间, 所以大多数的老师都会采取这样的措施.然而高等数学是一门深奥而神秘的学科, 它需要人们的思维理解和动手操作, 需要从自己的练习和分析每个步骤的内容从而熟练掌握, 这样才能领会到高等数学的内涵.对于高等数学教育的问题最重要也是最根本的就是施教的问题, 从古至今都提倡因材施教, 可是现在的高等数学教育都是书本上一板一眼的死知识, 统一的出版统一的学习, 这种教育并不适合每名学生, 但是我们无法不面对事实, 这就是现在的教育环境给予我们的设施和范围, 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在高等数学中找到自己所青睐的数学领域进行研究, 所以也就越来越少的学生去钻研和探究高等数学中的奥秘了.

(三) 高等数学教育想要发展就必须作出改善.

现在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状况趋势趋于下降, 想要改变这种局面, 就需要老师和学生们的共同变通, 老师需要找到方法开启学生们学习高等数学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而学生则需要端正态度, 正确地对待高等数学这门课程.想要让高等数学发展起来就必须从根做起, 抓好每个细节, 从多方面考虑, 从根本出发, 改变环境, 改变态度, 改变方法, 改变施教, 我们管这叫教育上的“四改”.这种教育理念不仅让高等数学的教育可以有很大的改变, 也可以使得各科的教育有所提高.所谓改变环境, 指的不仅是上课的环境, 还有校园环境, 大学生的人数就注定了不可能走上小班教学的路线, 然而我们可以改变周围的环境, 目的则是为了给学生们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 熏陶学生们的情操, 让他们有一个端正的态度和积极的行动去面对学习和校园生活.所谓改变方法, 则是改变上课的方法, 不再是像以前那样枯燥乏味只有老师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解课程, 而是应该把高等数学的教育融入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 在课上大家都可以讲解自己对于高等数学的理解, 或者可以把每个定义的命名人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增添高等数学的故事色彩, 讲述传奇数学家探究数学的神秘之旅, 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与向往.可以在老师讲解完本堂课的内容之余让同学上台讲述自己对这堂课的认识, 做一把“假”老师, 感受一下老师的角度,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巩固, 而且有利于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沟通, 这样的教学效果会更加好.所谓的改变施教, 就是分门别类, 不同的专业不同的院系采用不用的教学版本, 不一样的高等数学教育理念, 寻找最合适和最具有针对性的教材对学生因材施教.当前的高等数学教科书无论是哪个高等院校使用的教材内容几乎都是大同小异, 这样不利于学生们的掌握与利用, 因为大学就是一个分门别类的学校, 工科、理科、理工科都是学生们不同的选择, 然而对高等数学的学习却是一致的, 但是这些学生走出校园将迈入各行各业, 从事着不同的工作, 所以他们对高等数学的需求与利用也是存在差异的, 如果一样的书籍一样的知识, 只能让学生们对高等数学有着简单浅显的理解, 而不能让其攻克自己所学专业的难关, 将自己学到的高等数学知识灵活地运用.只有将高等数学教育划分, “对症下药”, 才可以让每名学生体会和了解到高等数学的奥秘精髓, 激发起学生们的求知欲和探索心理, 让其主动地钻研和挖掘高等数学中蕴藏的文化价值和底蕴, 才可以将高等数学的理念植入到他们的骨髓, 让其如影随形相伴一生, 使学生们受用无穷.另外, 适当地运用科学技术也是对高等数学教育的辅助, 让高等数学与科技、社会、文化等领域相接轨, 才可以让数学的文化价值发展到最大, 让数学这门集工具和技术于一体的学科被人类所接受, 被社会所认可, 才是高等数学教育发展下去的长久之道.

综上所述, 高等数学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人类的进步和努力, 在强大的数学文化价值背后蕴含着怎样的能量, 需要人类的发掘与探索, 只有认识到高等数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才可以找到开启探索之旅的大门.每一种文化价值的诞生都不是偶然, 都有着特定的意义和内涵, 然而数学就是这样一门学科, 在人们不断探索和不断发展过程中成长起来, 它就像是一棵树苗一样需要人类的关爱, 而追逐在高等数学教育中的人们就是灌溉它的水, 让它滋养丰富, 茁壮成长.所以, 高等数学的教育发展是迫切的, 数学的文化价值是强大的, 人类的智慧是无穷的, 尽管科学的探索之路是坎坷的, 但我们仍相信高等数学教育的成功是指日可待的.

摘要:数学, 是一门有专业研究价值的科学语言, 是一把开启智慧空间的钥匙, 更是一把利刃, 让人们去了解和探知不熟悉的世界.生活中处处都是数学文化价值的最高体现, 都是让人们了解数学文化魅力的渠道.而高等数学教育, 则是建立在这些神奇的数学基础之上加上人类数学史的发展融合而成的一门课程, 它可以教会学生体会数学的奥妙和掌握数学的思维方法, 发展学生对数学的创造能力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从而实现学生对数学的高理解高认识.本文就从数学的价值出发, 探讨高等数学教育.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11

关键词:乡土;文化意蕴;乡土教育;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2-0060-02

乡土是一个有区域性特征的概念,但是乡土从来都不只是一个区域。乡土总有许多生活的氤氲、有许多人生的意味在其中。而建立在乡土体认和觉解基础之上的乡土教育,也从来不是偏居一隅的教育,家国天下的历史传统,城市化、工业化的现代社会,乡土教育往往承载着宏大的叙事,其意义并不局限于教育本身。因此,在新的社会境遇下重新解读乡土,重估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有利于乡土教育在更广阔的空间得到发展。

一、乡土的文化意蕴

“乡土”是一个悠长而温暖的词汇,在先秦文獻《列子·天瑞》中就有“去乡土、离六亲”这样的句子,可见乡土一词有悠久的历史。并且乡土一词在教育学、社会学、文学等领域广泛使用,从而形成乡土教育、乡土社会、乡土文学等学科范畴。如果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乡土的涵义至少有以下几种:

(一)乡土是“一定的区域”,更是人“安身立命”之所

乡土不只是一个区域,乡土结构应该有三个基本构成要素:乡土区域、区域中的人、区域环境和人的关系。因此,乡土不是一个独立的客体存在,乡土所体现的是主体人和客体世界形成的一种亲密关系,具体可以表达为乡土认知、乡土爱、乡土情怀、乡土建设、乡土改造等等丰富的内容。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人是乡土的主体,乡土是主体的对象化存在。乡土是人的栖居之地,人们在这片土地生存、生活;乡土是人的生息之地,借土地之利,人们创造财富,满足自身的经济需要。因此,乡土区域即是一个地理空间,更是一个人们从事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的生活空间,从而赋予乡土丰富的含义。台湾学者陈宪明有一句话非常经典:“乡土不同于地区就好像家不同于房子”[1],另一位学者李素梅在界定乡土的含义时也认为,乡土不应只是外在空间的名词,而是内在生活的表征[2],都表明了乡土作为区域的文化意义。

(二)乡土是“风土人情、风俗习惯”,是文化的载体

乡土是附着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事、自然和社会,是人和自然、人和社会、人和人的关系中衍生的文化。乡土文化所体现的本乡本土的地域特色、自然景观、文物古迹、地名沿革、历史变迁、社会发展及民间艺术、民俗风情、名人轶事,语言文化等,都在以一种“无声”的文化形式影响和熏陶着乡土生活中的人们。古语“以乡三物教万民”“以俗教安,则民不偷”中的“乡三物”“俗”就是乡土器物、习俗、习惯,行为规范、乡规民约。以乡土体现文化,以乡俗施以教化,是乡土文化的重要功能。

(三)乡土是“家国同构”的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和国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家是缩小的国、国是扩大的家,这一思想有着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乡土志书中这种思想表达也是比比皆是,比如:“宗旨教人,爱国为要。爱国之道,始自一乡”[3],“不知爱家,何以爱乡?不知爱乡,何以爱国”[4],体现出爱国爱乡、家国一体的情怀。由此可以看出,乡土教育不是偏居一隅的教育,乡土教育总与民族的前途、国家的命运连接在一起。一定意义上说,乡土教育是地域文化传承和国家意识建构的统一,与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层层递进相一致。与“家国同构”的社会政治理念相符合。

(四)乡土是“精神家园”的归属

乡土不仅是实体的家乡和故乡,也是人们精神家园的归属,正所谓“心安之处是吾乡”。在中国文化中,“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乡恋、“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乡思、“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忐忑,都表达了对乡土的精神依托。在西方文化哲学中,“还乡”也是一个重要的人生命题。卢梭就曾指出,轰隆隆的机器声打破了田园牧歌式的宁静,使人们失去了许多柔情与韵味、人们的精神必须回到故乡中去,海德格尔更是把“诗意的栖居”作为返归故乡的路径。西方文化哲学的“回乡”虽然只是一种精神的构建,但却透视出人们在对现代化的反思中把乡土作为一种审美的意象,作为一种对人生境界的追求,成为人生的关照和反思。因此,“现代性的乡愁”成为一个重要的文化课题,特别是社会转型期,这种情绪愈加强烈。卢梭对现代化的批判,海德格尔诗意化的追求,本质上都是对人生意义的思考,都是对生命之根的寻踪。可以说,乡土承载着祖先的印记,文明的符号,也许我们离开了土地、离开了故乡,甚至走出了地球,但是,这片土地的灵魂却永远渗透在我们的思想和血液中,乡土永远是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乡土教育的时代价值

通过对乡土的文化解读,我们看到:乡土不仅以物质的形式存在,乡土也体现一种文化和精神。在一定意义上说,乡土是一个文化综合体,是一个文化符号。乡土意义的不断丰富要求我们在乡土教育上应有两个突破:其一,应突破乡土教育局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一直以来,乡土教育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校教育的范式而存在的,但乡土意蕴的不断丰富和延伸,学校教育已无法容纳乡土教育的全部意义,乡土教育的社会化是必然趋势。其二,要突破比较单一的乡土教育价值取向,满足乡土价值多元化发展的需要。在学校教育的局限下,乡土教育以往的价值目标主要是两个:一是通过乡土知识充实和丰富教学内容,二是通过乡土情感激发实现爱国爱乡的思想教育目的。但是,随着社会变迁和转型发展,乡土教育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和人生意义日益凸现出来,乡土教育的价值体系需要重构。在新的社会境遇下,乡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要突出以下几点:

(一)乡土教育要在涵养民族精神上继续发挥作用

一方面,乡土教育从传入到民国、从新中国到现在,始终如一贯穿着爱国爱乡、家国同构的主题,显示出中华民族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利用乡土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乡土教育的思想传统。同时,民族精神是一种有着历史积累和沉淀的思想体系,又是一个随时代进步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而乡土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它即承载着一个民族在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也承载着在社会变革中所形成的时代精神,所以以乡土为载体的乡土教育是联系文化传统和时代精神的桥梁,既是民族精神的传统表达,也是民族精神的现实呈现。另一方面,乡土教育作为涵养民族精神的重要形式,其突出的特点是乡土性强,乡土资源丰富多彩,它贴近人民的生活,接地气,易产生共鸣,人们对它的感受真实而深刻。“远行必始于近步,真爱必发于切身”,涵养核心价值观,培育民族精神并引领时代风尚、使之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激励人民前进和社会进步的力量,乡土教育是重要的载体。

(二)乡土教育要对人生给予引导和关怀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既有宏大叙事又尊重个人生命和存在价值的时代。作为乡土教育,既有家国天下的情怀,又要有对个体生命的引导。潘光旦先生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位育”,所谓“位育”就是要安其所遂其生。认为“民族有它固有的土地、气候、物产,是物质的环境;有它固有的文物、典章、制度,是文化的环境。一个人或一个民族要安所遂生,自然第一得先和固有的各种环境发生相成而不相害的关系”[5],乡土与人生的关系要求乡土教育必须引导和关怀人生。特别是在现代化、城市化、工业化的背景下,现代性乡愁在广泛弥漫,人们试图在乡土寻根中得到心灵的慰藉,在乡土文化中寻找精神的居所,在返璞归真中发现生命的意义,在传统和现代的融合中重建精神的家园。因此,乡土教育必须直面人生,为消解现代性乡愁发挥应有的作用,这也是乡土教育的价值体现。

(三)乡土教育要传承和重构乡土文化

乡土教育不是固守传统文化或要让人们沉浸在对已逝乡土社会和回忆中,而是让人们在脱离乡土社会后重建乡土价值,在现代社会中重塑乡土精神。我们今天的乡土教育是建立在“现代生活”的新乡土之上的,乡土基础发生了变化,乡土教育必须适应这一变化,重构乡土价值。美国人类学家格里库里·贝特森认为“每一代人对他们自己的文化,都有一个重新发现和理解的过程。每一代人不仅学习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结构自己的文化。”[6]今天我们的乡土文化在继承和重建中也如是。一方面要吸收乡土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另一方面要吸收现代生活的先进观念,展现既有文化传统又有时代精神的乡土文化。乡土教育不是使人与现代生活对立,而是让脱离乡土生活的人在现代生活中找到归依。正如费孝通先生在《再论文字下乡》中所言:“如果中国社会中乡土性的基层发生了变化,也只有在发生了变化之后,文字才能下乡。”[7]换言之,文字下乡是现代生活的需要,是社会生活的变化使然。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需要乡土教育,是因为乡土社会发生了变化,乡土教育就是帮助失去乡土的人们找到连接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支点。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包容性很强的体系,乡土教育在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可以找到这个支点。

(四)乡土教育要面向社会、面向大众

乡土教育不仅是学校教育,也应该是面向社会、面向大众的教育。早在1935年,民国教育家王镶在《乡土教育研究》中就指出:乡土教育是充实国民生活的教育;乡土教育是全民所需要的教育[8]。民国时期的国民改造热潮、乡村建设运动、生活教育运动曾经和乡土教育结合在一起的。在新中国的建设中,乡土教育也曾与“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相呼应,也曾为开门办学、半工半读的教育改革推波助澜。这说明,即使在学校教育的范围内,乡土教育也总是体现出时代的脉动、与社会变革同行。但囿于中小学框架内的乡土教育,限制了乡土教育发展的空间,这也是乡土教育近20年被边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今天,社会转型的加速,现代化乡愁在社会生活中的广泛弥漫,乡土变迁所体现出的社会性问题的凸显,为乡土教育的社会化发展提供了契机。乡土教育的含义更加丰富,乡土教育的价值更加多元,乡土教育要从学校教育向社会教育延伸,在社会生活中承担更多的责任和使命。

综上所述,乡土不仅是一个区域,更是文化的载体;乡土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方式,也是人们对生存方式的思考,是对人生意义的探寻,是对精神家园的守望。在社会转型的今天,乡土教育既要发挥传统的作用,又要把握时代的脉搏,在重建乡土文化、凝聚民族精神、涵养核心价值观等方面体现时代的价值。

参考文献:

〔1〕〔2〕李素梅.中国乡土教材的百年嬗变及其文化功能考察[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30.

〔3〕〔4〕王兴亮.清末民初乡土教育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13.196.

〔5〕潘光旦.潘光旦选集(第4集)[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9.425.

〔6〕辛格尔顿.应用人类学[M].长江: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 82.

〔7〕费孝通.乡土中国[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2.

〔8〕王镶.乡土教育研究[M].上海:上海新亚书店,1935.5.

语文教育的文化价值 篇12

一.用海洋文化丰富语文课堂

赞可夫说:“如果真正的广阔的生活冲进教室的门而来到课堂上, 教室的天地就开阔了。”用独特的海港景观欣赏惠特曼的《啊, 船长, 我的船长哟!》, 给学生独特的体验, 回望海滨的千帆竞发, 感受她的意味深长。高尔基的名篇《海燕》、苏教版读本中的《六月, 我们看海去》、刘再复的《读沧海》等等教材中的很多内容, 就是引导我们对生活中的语文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燃起学生生活体验的火苗。

区域内数百年来在民间广泛流传的谚语、歇后语不乏经典语言, 如“老大多撑翻船”“你有春风, 我有夏雨”“穷奔沙滩富奔城”等, 是古镇语言文化的精粹, 把它们引入语文课堂, 可以让学生一下子进入语境学习语言, 让枯燥的语言学习变得生动有趣。

用我们所处的独特的海滨环境, 引导学生关注课外生活, 用海洋文化资源引领学生走进生活, 走进语文, 从而思作者所思, 悟作品所悟, 必然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 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

二.用海洋文化培养审美情趣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指出:要加强美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用海洋文化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教师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海洋文化, 以海洋文化作为载体, 引导学生鉴赏海洋文化中美的形象、美的意境, 美的语言, 逐步引导学生发现美、品读美、创造美。

地名文化是海洋文化的组成部分, 吕四相传为吕洞宾四来此地而得名, 清咸丰年间当地文人张宗绪所撰《慕仙楼志》阐明了吕四地名文化的内涵, 集中反映吕洞宾的嫉恶如仇、至善至美的崇高情操。这里是兵家纷争的军事要塞, 佛道聚集的祥瑞之地, 这里有保国抗倭的英烈故事, 古树银杏的美丽传说, 廖角分潮的美妙景观, 这些都是海洋文化中的美育素材, 若引入语文课堂, 可给学生生动形象的体验和理解, 让学生获得知识并受到教育, 真正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审美性特点。

吕四渔号唱响江苏, 走进央视, 屡获金奖, 列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渔汛期间, 渔舟进港, 渔号此起彼伏, 响彻吕港上空, 场面热闹非凡, 令人精神振奋。叶圣陶有言“作者胸有境, 入境始与亲”。面临这种环境场合和气氛, 学生很快进入《滕王阁序》中所述“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的意境之中, 引发与王勃相同的情感共鸣。海洋文化中的吕四山歌《鹤城升起一轮朝阳》《渔家妹是一枝花》《思念》可以直接引入诗歌课堂, 让学生感知其时代性、哲理性和进步性, 从而产生丰富的美感。这种语文课堂上的海洋文化审美活动, 就是以教师的情感拨动学生的心弦, 撞击出审美体验。

三.用海洋文化激发创新意识

吕四以其惠灵之气孕育了不少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杰, 形成了激发后人创新意识的人杰文化。明彭大翼游历山川、呕心沥血, 撰成的百科著作《山堂肆考》, 被悉数收入《四库全书》。陶桂林, 求实创新, 潜心建筑, 终成名闻遐迩的建筑大师。自信自立的现代吕四人以其拼搏创业精神唱响了家乡发展的主旋律。语文课堂中, 特色鲜明的海洋文化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创造空间, 丰富了多样的海洋文化实践体验活动锻炼学生创造思维, 并以独特的滨海生活方式激发学生的创造热情。

种类繁多的吕四海鲜造就了独具一格的海鲜文化, 说明文教学中可融入海鲜菜肴的制作方法和海洋生物标本和贝壳工艺品制作的过程等内容;从吕四节日民俗和渔民出海规矩探寻区域风土人情, 可引导学生散文的阅读与写作;让学生整理区域内山歌小令、采集神话传说, 在语文课堂演唱演讲;让学生了解身边的渔民生活故事, 探访海域渔业生产和保护的情况, 从平凡的滩涂中认识其不平凡的深沉底蕴, 写好调研文章;撰写家乡特产广告词, 组织家乡海产模拟推介会等等, 这些都是鲜活的、动态的、开放的、体现创新发展的语文活动课, 创造了语文课堂的亮丽风景, 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敢于质疑, 敢于批判, 敢于创新的思维品质。

上一篇:公路的设计问题下一篇:角色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