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的美术教育(共12篇)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1
随着国家人才战略的提出, 社会对教育的重视度普遍提高, 一个显著的表现就是社会各界的教育资源的丰富化和整合化。尤其随着近年来幼儿园竞争愈发激烈, 各幼儿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 抢占幼儿发展的“多通道”, 开通家庭和社会渠道丰富幼儿教育资源, 不断优化幼儿教育质量。
一整合各种幼儿教育资源的渠道
1. 多主体、全方位的互动资源
第一, 开发与家庭的互动资源。当今时代的教育不仅关注学校教育的革新, 更加关注家庭的教育理念与学校教育理念的一致性和贯彻性, 因此现代幼儿园打破了传统上的封闭性和单一性, 把家长这一因素引入幼儿园教育中, 以期与家长建立一种新型的家园合作关系, 使幼儿园的教育在家长的支持和理解下更加通畅。比如幼儿园亲子活动、幼儿园家长参观日、家庭展示园地等。
第二, 开发与社会的互动资源。幼儿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一部分, 理应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传统的幼儿园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与社会实践脱节, 而现代教育应注重发挥社会实践对幼儿教育的积极意义, 通过幼儿园参与社会的实践活动为促进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比如敬老院献爱心活动、绿色环保捡垃圾活动等。
2. 社区资源的开发与共享
第一, 社区显性资源的有效利用。大自然是孩子的乐园, 研究证明, 孩子多接触自然环境能使其性格更加开朗、乐观。社区的自然环境是进行幼儿教育的最好资源, 其他人文环境, 如建筑、雕塑、艺术品、健身器材等, 都可以加以利用发挥成孩子们的社会教育资源, 孩子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能获得更加具体、丰富的教育素材, 从而为促进孩子的社会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二, 社区潜在教育资源的挖掘。社区的风俗人情等是需要教师用心挖掘的潜在资源, 在潜移默化中传达给孩子一定的社会规则与理念, 如广场舞的参与、社会服务的参与等, 都能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孩子社会信息的刺激, 对锻炼孩子心智的健全发展与社交能力有重要的意义。
二优化幼儿园内的教育资源
1. 拓展、丰富幼儿的活动空间
幼儿园内孩子的活动环境一般包括教室和室外活动环境两个部分。一般幼儿教育理念只重视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 而忽略了室内环境这一重要因素。教室作为孩子园内学习与活动的主要场所, 教师应加强室内环境建设, 以温馨和舒适为宜, 制作家庭温馨墙、宝宝风采展示墙、童话故事书角等。而室外活动环境的建设, 则以游戏和自然为主题, 既要有多个活动设备供孩子们游乐玩耍, 也要提供自然的绿化环境, 让孩子在大自然环境的陶冶中获得身心愉悦。
很多幼儿园由于场地限制, 不能提供孩子完整、丰富的室外活动场所, 因此结合社会活动环境, 挖掘室外活动资源也是幼儿园发展的重要主题。比如组织春游活动, 让孩子走进大自然, 接受自然的教育;还有公园、游乐场所等场地的利用, 既可以用来组织亲子活动, 也可以用来开发节日庆典活动, 使孩子们在丰富的环境中获得足够新鲜的刺激, 促进心智的健全发展与思维的开阔。
2. 丰富幼儿的教育活动
幼儿园的教育实施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分班的教育制度, 目前幼儿教育大致分为小班、中班、大班三个教育段, 每个教育段又具体分为不同的班级。由于上课、室外活动全部是以班级为单位进行的, 因此各个班级的小朋友之间相互并没有交集。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 儿童也将面临更加丰富开放、竞争激烈、人际关系更趋多元化的社会, 如何在幼儿阶段培养孩子的开阔性思维、开放的视野、宽广的心胸与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 是幼儿园教育的重要主题。因此幼儿园教育应避免分班教学对孩子发展的限制, 通过实行混班制的活动为小朋友打开交际圈, 让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都能在一起交往与活动。比如在晨间活动、室外活动、艺术特长教学等方面, 都可以把不同班级的小朋友集中在一起, 实行混班制的活动或教学。
加强城乡幼儿园之间的合作、交流。城市与农村之间在生活方式、生活环境、教育资源与理念间存在差别, 这种差别一方面不利于农村教育的发展, 另一方面也是城市教育的另一潜在资源。通过加强城市与农村之间教育的合作与交流, 使城乡之间的孩子互相交往、互相进入彼此的生活与学习环境, 这对孩子是另一丰富、新鲜的信息刺激, 使孩子认识到社会的丰富多彩, 认识到自己成长的环境外还另有天地。比如开展“城乡娃娃手拉手”的交流活动, 邀请农村的孩子来城市幼儿园做客, 让小朋友模拟社会待客的方式培养孩子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而农村的孩子则通过带来自己家乡的照片、礼物, 讲述自己在农村生活的见闻等, 丰富城市孩子的视野, 还可以通过农村孩子邀请城市孩子去做客的方式, 增加城市孩子的见闻, 丰富孩子的视野。城乡幼儿园的合作、交流不仅能促进孩子视野的开阔与社会性的发展, 对幼儿园的教育与管理理念的更新也大有好处, 通过借鉴不同幼儿园的管理与教育理念, 促进自己园内教育理念的更新与发展。
随着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和重视, 如何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 整合各方面的资源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 是当下教育的热点。幼儿园应不断开通教育渠道、挖掘各种显性与隐形资源, 为促进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2
詹 菲
(陕西师范大学)
摘 要:幼儿时期是人类大脑成长与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在幼儿时期,教师与家长应该特别关注幼儿的成长。美术教育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成长,从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作用以及策略三方面研究了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成长
一、对幼儿美术教育的认识
幼儿美术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阶段中必不可少的环节,通过有形、有色以及特定背景的艺术活动,增大幼儿的想象空间,提高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是这样阐述幼儿园美术教育的:“基于幼儿观察到的物体外观、颜色、形态以及结构等,引导他们通过绘画或者手工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帮助他们初步建立起审美意识。”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作用
1.幼儿美术教育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幼儿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就是让幼儿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感性认识,保护人类与生俱来的创造力与活跃性,加强人与自然之间的内在联系。如果缺少了美术教育,那么我们的教育体系就是不完整的。美术教育能够开发被教育者的潜能与创造力,对提升被教育者的综合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2.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开发幼儿的智力,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
我国很多儿童美术教育学家都赞同这样的观点:儿童绘画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其智力的发育情况。实际上,绘画的过程是双手与大脑高效合作的过程,能够反映出儿童对色彩的感受与认知能力、对事物的观察与理解能力、对美的体验等。换句话说,绘画的时候儿童是全身心投入的,这无疑对开发他们的智力大有裨益。
3.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心理学实验证明,每个幼儿都有与生俱来的巨大潜能,只要开发得当,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富有创造力的优秀人才。美术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幼儿的创造潜能,让他们喜欢绘画以及能够创造性地画出具有显著个人特色的图画。很显然,充分激发幼儿的创造潜能,有助于令他们成长为社会的精英,为人类与自己创造出更加美好的明天。
4.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增强幼儿的观察力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做得最多的就是观察,通过观察,他们会建立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幼儿一般都是先对事物进行观察,然后才拿起画笔进行绘画的,所以,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中不断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幼儿具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就相当于找到了通往知识世界的捷径,他们能够更快地领略到知识的无穷魅力。因此,幼儿美术教育对提高幼儿的终身学习能力大有帮助。
5幼儿美术教育能够培养幼儿的想象力
反映一个人智力水平的最直接指标就是创造力,而创造力本身又不是独立存在的,其必须以想象力为依托。换句话说,离开了想象力,创造力就像是镜中花、水中月,只是空谈。幼儿绘出的每幅图画中都体现着他们的想象力,对于并没有真正参与社会生活的幼儿而言,他们画笔下的世界都是来源于想象的。洪红曾经说过:“绘画是激发孩子想象力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由于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非常有限,掌握的词汇量很少,绘画就成了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幼儿在绘画的过程中,融入了自己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与感受,在绘画中得到成长。
6.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其他作用
美术教育能够强化幼儿与他人交流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在集体绘画的过程中,幼儿之间会进行合作,在绘画中就能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美术教育还能够加深幼儿对情感的认识,让他们不再只是简单地将自己作为世界的中心,而是学会爱父母、关心他人,培养起良好的个人品德。
三、开展幼儿美术教育的策略
1.创造轻松活泼的绘画环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应将幼儿作为课堂的主体,而自己则是引导者,为幼儿创造更多可以表达与探索的机会,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多去外面的世界之中倾听与观察,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
教师应积极鼓励幼儿自我发现,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让他们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3.正确评价幼儿绘画作品
教师要激发幼儿的创造性思维,为幼儿创造广阔的想象空间。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创新幼儿美术教学形式
5.多给予幼儿肯定与鼓励,增强幼儿在绘画方面的自信心,让他们敢于展现自己的个性
总之,美术是幼儿感受与认识世界的最直接方式,同时也是表达他们内心世界的主要途径。幼儿美术教育的最主要价值就是促进幼儿的发展,加深他们对生活以及整个世界的感性认识。学校与教师应多开展与美术相关的活动,让他们在活动中细心观察,之后结合自己的想象,以绘画的形式表达出内心的想法。总而言之,幼儿美术教育对幼儿的综合发展至关重要,教育者以及家长应给予其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幼儿创造性;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9-0228-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9.145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重要意义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社会发展对教育的必然要求
当前经济的发展对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国家推行知识经济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的培养,人才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源,培养优秀创造型人才意义重大,我国已逐渐认识到人才创造性培养的重要性。而很多研究表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关键时期,在幼儿4岁时的想象力最为丰富,因此对幼儿创造力的培养要从小做起。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让幼儿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艺术创作来表达个人情感和情绪,促进幼儿想象力的发挥。对幼儿进行美术专业培训,让幼儿用个人情感和想象力表达对未来的想象,并用美术作品的形式表达出来,一方面对幼儿进行了美术专业的培养,另一方面开发了幼儿智力,培养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以顺应社会发展,更是顺应经济时代的发展要求。对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幼儿个体的发展,是幼儿自我价值的展现。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幼儿有隐藏在认知能力和情感发展背后的巨大潜力,通过幼儿美术教育的培养能够让幼儿把内心的情感表达出来,让幼儿保持心理平衡,促进儿童个性健康发展。从幼儿长远发展角度来看,培养幼儿的创造力有助于实现幼儿的自我价值,特别是一般幼儿的创造能力随着幼儿的生活推理和语言能力的运用而逐渐降低。因此,从幼儿个人成长和成功的角度看,有必要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在幼儿艺术教育中加入美术教育活动,通过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以提升幼儿的整体能力发展水平。因此,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是学前儿童全面发展的必然需要。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教育误区
(一)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开展中,很多幼儿园老师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正确的教育理念是确保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取得成效的重要前提。为有效培养幼儿创造能力,要求幼儿园教师要有一定的创新意识,要采取科学的办法提高幼儿的创造力,但很多幼儿园教师满足于日常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创造性的教学工作热情不高,有些幼儿园老师甚至认为创造性教学活动的开展会给她们的日常工作带来诸多不便。由于幼儿园教师缺少创新观念,影响了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美术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拓工作,这是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推广的关键环节。
(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
由于幼儿美术教育活动对于创新性的要求较高,很多幼儿园教师对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目标性不强。在教学活动中,教育的目标是教学取得效果的出发点,也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结果。因此,幼儿园教师要做好幼儿美术教育培养活动的组织工作,制订合理的美术教育目标,帮助幼儿提升创造力。在美术教育活动中,要合理设计教学活动,既要实现美术教育目标,还要培养幼儿的学习热情,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这也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改革重点所在。
(三)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
为实现幼儿美术教育目标,幼儿教师要做好教育方法的拟定工作,要采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园艺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采用良好的教学方法,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并掌握一定的方法,促进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很多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习惯采用示范讲解的方式进行,很容易让幼儿产生模式化的思维习惯,不利于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因此,幼儿园老师在幼儿美术教育方法上也需要做大量的创新,可引导幼儿自己发挥想象力进行创作。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的策略分析
(一)转变美术教师落后的教学思想
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要促进幼儿教师教学观念的革新,培养教师的创新思维能力,更新教师观念。让幼儿美术教师转变观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思想,将最新的教学理念应用到教学活动中,以推动教学工作的开展。加强幼儿创造能力的培养,让幼儿美术教育发挥作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激发幼儿的绘画兴趣。
(二)树立正确目标激发幼儿创造性
幼儿创造力的培养有利于提升幼儿艺术水平,幼儿的创造力培养来自于幼儿园日常的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在幼儿学习生活中通过激发学生生动的情感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艺术感,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创造性,提升幼儿艺术修养。在幼儿美术教育中,要营造良好的师生学习氛围,让学生融入到学习环境中来,让学生感受学习的快乐,充分尊重幼儿的思想、情感和意志力,让幼儿大胆的表达出他们的想法,营造一个积极上进、传播正能量的课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快乐的学习,鼓励学生克服困难,积极培养幼儿美术艺术修养。通过以目标为导向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表达个人的喜好,增加创造力。幼儿园教师通过目标导向让幼儿有良好的学习动力,表达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鼓励他们表达想法,让幼儿感受到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建立一个积极的课堂文化,鼓励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情,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融洽的关系,让幼儿教师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念,对孩子们在艺术活动中的大胆表现给予积极的鼓励和肯定,努力消除孩子的恐惧,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平台。
(三)改变教学方法实施特色化教学
幼儿教育不同于高年级教学,由于孩子的个性特征,使得其更加注重对孩子们学习兴趣的培养。美术教学能够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创作的空间,利用画笔诉说自己的情感,表达自己的情绪。因此,教师应该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和性格特征,采取多样化、更具乐趣的方式开展教学,改变传统的单一教学策略,发挥多媒体技术优势。利用新颖的方式为孩子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当前经济发展环境下,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教育要从小抓起的观念深入人心,要加强幼儿素质教育,改善幼儿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对幼儿素质教育问题的重视。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开展能够有效提升幼儿创造力,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更好地激发幼儿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 瞿敏亚.幼儿美术作品在班级环境中的有效应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5(8)
[2] 郑益乐.浅议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的创造性培养[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 2009(9)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4
1 芬兰幼儿教育的特点
为促进幼儿教育发展, 确保幼儿教育的公平与效率, 芬兰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 芬兰之所以拥有如此先进的幼儿教育, 主要在于其政府的高度重视, 以及社会各界对幼儿教育的关注等。
1.1 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
芬兰拥有优良的幼儿福利政策:儿童福利、育婴福利、产假、幼儿保教福利、其他形式的福利等。[1]儿童福利是针对未成年的儿童, 不论家庭条件如何, 每个幼儿都可以得到相应的补助。育婴福利包括很多内容, 比如妇女的产假、男方的护理假和产后“父母假”。在私立幼儿教育机构接受保教的幼儿, 其家庭可以得到一定的私人照顾补贴。3岁以下的幼儿全职父母可因照顾幼儿的原因并且每周工作时间低于30小时的, 可以向当地政府申请居家照顾补贴。这一系列的补贴政策, 为幼儿入园前以及入园后得到良好的照顾提供了保证。
1.2 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
在芬兰, 幼儿从出生到7岁开始接受义务教育之前, 有两个时期的儿童教育, 第一个时期是0~6岁的幼儿保教机构, 称为日托机构, 有公立和私立以及其他各类的机构。公立日托中心, 由当地政府开办, 通常称为“日间护理中心”[1]主要是在白天进行保育活动, 是学龄前儿童去的主要场所;家庭日托, 分为公立和私立、全日制家庭日托与部分时间家庭日托, 主要招收3岁以下的学前儿童。公立家庭托儿所是主要为3岁以下乡村地区的幼儿提供保育与教育的场所, 受政府监督的, 必须经过政府允许经营者才能开办的。除公立日托机构外, 芬兰目前还有以家庭日托所和群体日托所为主要形式的私立日托机构, 由当地政府提供资金补助, 为幼儿提供保育。此外还有游戏小组、学前班、流动幼儿园、特殊教育中心等多种样式的幼儿教育机构。第二个阶段是“学前学校”, 在步入义务教育之前接受学前教育的机构, 专门为6岁幼儿提供免费的教育。
1.3 专业化的幼儿教育队伍
芬兰幼儿教师可谓精英中的精英, 拥有教学的热情、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极强的创新能力。根据芬兰教育法规定, 学前教育的教师都必须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教育, 并且取得教师资格证。芬兰对幼儿教师专业发展能力要求包含了教学、保育、教育协作、服务设计与评价等, 其目标是保证获得职业资格的幼儿教师在知识、技能、情感方面具备相应的条件。[2]芬兰幼儿教师不仅有对自己的角色、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规范有清醒的认识, 而且能够依据职业道德标准不断反思自己的行为, 提高自身素养, 对幼儿的需求和面临的问题具有高度敏感性。
1.4 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
1.4.1 全纳性幼儿教育
全纳性教育最重要的核心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的关键是尊重和保护儿童, 芬兰国家为实现幼儿教育公平, 积极开展特殊支持服务项目, 将有特殊幼儿与普通幼儿在平等的环境中接受教育。对于“特殊儿童”的教育, 芬兰坚持“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的理念[3], “不放弃每个孩子”是芬兰全纳教育遵循的重要理念和前提条件, 教师给予每个特殊儿童特殊的教育, 充分鼓励幼儿, 相信幼儿;学校为特殊儿同提供优质的教育环境, 充分尊重幼儿, 保护幼儿;社会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资源, 充分理解幼儿, 关注幼儿。同时, 在芬兰, 不论幼儿的智力是否正常, 家境是否优越, 身处繁华都市或偏远山区, 每个幼儿都享有平等的教育机会、同样好的教育质量和教育资源。芬兰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当地条件的好坏成反比, 哪里条件差, 哪里得到的教育投资最多, 这与大多数国家是相反的, 这对于实现教育机会均等、教育公平有根本性的改善。
1.4.2 尊重个体差异的幼儿教育
芬兰教育的目的是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均衡、个性的发展。芬兰地小物薄, 自然资源较为匮乏, 因此芬兰要实现社会发展必须靠培养人才。芬兰幼儿教育充分尊重每一位幼儿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特点,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发挥幼儿自身优势, 充分挖掘其潜能, 促进其内在价值的实现。芬兰幼儿是在宽松、愉快的环境下享受学习的快乐, 芬兰幼儿教育遵循教的少学的多, 考试少学的好的原则, 芬兰幼儿教育不把重心放在“知识”“应试”上, 芬兰不强调与人竞争, 不给孩子压力, 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价值, 芬兰努力培养有创新意识的人, 为幼儿提供适合自己的教育, 真正使幼儿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
1.5 充足的社会资源
芬兰社会各界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为幼儿园提供充足的社会资源。芬兰国家的图书馆密度是世界之最, 平均每250人就可以使用一座图书馆。芬兰图书馆还组织故事读书活动, 为幼儿阅读提供了一个优良的平台。芬兰国家也拥有相当数量的博物馆, 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 幼儿可以免费入场参观, 并且博物馆也常为幼儿举办各种学习、游戏活动, 让幼儿翱翔在知识的海洋中。芬兰家长也非常重视幼儿教育, 积极参与到幼儿活动中。他们共同组成了幼儿教育社会伙伴网络, 使得幼儿家长和其他社会机构都可以积极参与的幼儿教育之中, 将社会各界的资源尤其是家长资源与幼儿园教育资源相整合, 形成教育合力, 共同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2 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
芬兰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 多种形式的幼儿教育机构以及先进的幼儿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借鉴, 同时我国要结合本国国情和实际发展情况,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2.1 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
2.1.1 优化学前教育投入模式
芬兰政府对幼儿教育的投资是均衡的也是强有力的。相对来说, 我国对幼儿教育的财政投入总量较少分配失衡。据2010年教育部发布的《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4]显示, 到2010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提高较大, 达到56.6%, 比2009年提高5.7个百分点。然而, 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毛入园率普遍为79%, 在这一指标上我国仍远远低于发达国家, 尽管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呈现快速发展趋势, 毛入园率指标偏低说明我国学前教育总量投入依然偏低, 资源供给短缺。在2011年以前, 学前教育财政经费占总教育财政经费的比例一直处于1.3%以下。但OECD国家这一比例的平均值是8.09%, 大大超过我国的投入水平。这充分表明我国教育领域内部, 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较低。同时, 我国不同地区学前教育之间的财政投入也不均衡, 据2009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5]数据显示, 2009年经济发达地区比如上海生均预算内学前教育经费投入为10246元, 地域偏远的广西省仅为599元, 差距甚大。
根据芬兰教育投资的成功范例同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 首先我国在加大对学前教育的投资力度的同时, 应采取以“不平等对待不平等”的投资方式, 越偏远地区就投入越多, 对我国中西部地区比如河南、广西等地投入多一些;也要“以平等对待平等的”投资方式, 对公办园、私立园等一视同仁, 保障学前教育机构的办学质量。其次, 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在中央政府投入不充裕的情况下, 地方政府、社会各界以及家庭共同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2.1.2 完善幼儿福利政策
目前, 我国的福利政策主要是针对被遗弃儿童和没有亲属照顾的儿童提供福利, 在2006年之前, 中国没有专门针对儿童的生活保障政策。直到2010年, 国务院召开全国加强孤儿保障工作电视电话会议, 我国对孤儿的福利保障体系才初步建立起来。[6]
我国要采取补偿性投资, 增加社会对学前教育的福利政策, 重新树立儿童福利观念, 促进儿童福利体系的转型, 实现从保障儿童生存到全面实现儿童权利, 从完善残疾儿童、孤儿的福利入手逐步建立正常儿童的福利体系, 从保障贫困家庭儿童的福利过渡到任何经济条件家庭儿童都享受同样福利。完善我国的幼儿福利体系对于解决幼儿教育改革中遇到的困难会有根本性的改善。
2.2 鼓励多种形式办学
芬兰国家除了免费幼儿园之外, 还有各种公立、私立托幼机构以及部分幼儿在家接受照顾等多种形式保教系统能够满足芬兰幼儿的需求。目前, 我国学前教育机构比较单一, 主要是以针对0~3岁幼儿的早教机构和3~6岁幼儿的公立园和民办园为主, 在类型和数量上都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的“入园难”“入园贵”的情况更反映了人们对幼儿园数量与质量上的不足。因此, 鼓励多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的发展是改革当前学前教育问题的重要举措。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年) 》 (以下简称纲要) 中提到了发展公办幼儿园、扶持民办幼儿园[7], 发展公立幼儿园可以参照芬兰的公立家庭托儿所或群体家庭托儿所的形式, 这种形式的学前教育机构能够满足不便统一设立幼儿园的地方人们的需要并且形式简易便于实现, 但在开设的标准以及师资标准和培训等方面还需要做严格的规定。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的具体情况, 可以开设流动的机构, 比如“大篷车”游戏园, 可以合理利用有限资源满足偏远贫困地区幼儿的需求。
2.3 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
相对于芬兰幼儿教师的高地位、高学历和高薪资。我国幼儿教师的社会地位、认可程度、工资待遇等比较低, 幼儿教师培训、绩效考核、升迁奖惩等与幼儿教育质量相关的制度并不完善。这不仅影响了幼儿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 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地位低、待遇差、压力大等各种问题, 导致了幼儿教师流动性大、教育水平普遍偏低、性别不平衡等, 严重影响了幼教师资力量的发展。提高幼儿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待遇、鼓励男幼师进入幼教领域第一线是解决当前我国幼儿教师现状的重要任务。
根据我国具体国情, 我国应该增加幼儿教师工资和编制, 采用各种优惠政策鼓励男幼师走上教学第一线, 为幼儿教师提供不同方式和不间断的职前、职后培训以提高幼儿教师的整体水平。仅仅依靠国家单方面力量在资金和政策上的倾斜与优惠, 整个社会也应该重视学前教育, 在观念上重新树立幼教的价值, 培养学习型幼儿教师。[8]
2.4 实现全纳性幼儿教育中国化
全纳教育是芬兰幼儿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 我国近十年内出现了跟班就读模式和融合教育理念都是对全纳性幼儿教育理念的体现, 跟班就读是80年代末推行的实验工作, 推行十多年, 形成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9], 取得了一些成就, 比如有了全纳教育的试验学校、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师培训策略等。但是, 我国与其他国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存在明显差异。因此, 我国要重视理论研究和实践, 加大全纳教育理念的宣传力度, 使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全纳教育有正确的认识。
2.5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芬兰建立了家长网络体系以增进家长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我国幼儿家长具有不同的职业、经历、爱好、特长, 充分利用这一教育资源, 可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 加强家园联系。建立家长教育资源信息库, 把家长的职业、学历等存入信息库, 可以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让家长入园与幼儿共享他们的经历, 让幼儿了解他们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 也可以利用家长资源让幼儿参观一些产品的加工厂, 如织布厂等。教师鼓励家长积极配合幼儿园工作, 也要注重对家长进行教育知识和家庭生活知识的宣传和指导,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1]同时, 也要组织家长相互交流, 指导家长相互帮助, 让家长参与教育决策和监督, 使家长与教师形成教育合力。
摘要:芬兰幼儿教育是全球幼儿教育发展最完备的国家之一, 当前我国幼儿教育正处于改革时期, 借鉴国外先进的理念是我国幼儿教育走上成功的必经之路。芬兰幼儿教育有其独有的特点:完善的幼儿福利政策、多样化的幼儿教育机构、专业化的幼儿教师队伍、人性化的幼儿教育理念、充足的社会资源。基于我国国情, 芬兰幼儿教育对我国幼儿教育改革的启示:完善政府幼儿教育职能、鼓励多种形式办学、多方面提高师资水平、坚持实现全纳幼儿教育、充分利用家长资源。
关键词:芬兰幼儿教育,教育改革,启示
参考文献
[1]张莎莎.芬兰幼儿保教体系及启示[J].高等函授学报, 2011, (5) :52.
[2]刘学伟.芬兰幼儿教师资格专业能力要求的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 2013, (9) :159-160.
[3]刘歌.芬兰, 不放弃一个孩子[J].现代青年 (细节版) , 2014, (7) :67-68.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R].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2010.
[5]教育部财政司.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0.
[6]尚晓援.中国儿童福利政策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壹基金公益研究院, 2011.
[7]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问题[Z].北京:国务院, 2012.
[8]杨彦.新《纲要》背景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变革与发展[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 2004.
[9]王俊.英国全纳教育研究—对我国随班就读教改试验的启示[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2002.
对幼儿美术教育的 篇5
摘要: 幼儿智力的早期开发,目前已经引起教育界及家长们的高度重视,以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这一时期的新话题。本论文以幼儿审美教育为主线,以开发幼儿多方位多层次潜在智力为根本,以培养未来创造型人才为指导思想,阐述了关于幼儿美术教育与幼儿智力早期开发的关系、幼儿美术教育的要点是要充分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要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以及正确的评价和认识幼儿画的意义与方法实施。
一、幼儿美术教育的意义
自从1981年美国斯佩里博士关于左右脑分工的理论获得诺贝尔奖后,许多发达国家都在竞相探求形象思维的教育,一些科学家开始研究均衡地运用左右脑半球的教学法,他们认为:只有绘画的训练才是形象思维的突破点。从而促进分析、推理的能力及对事物的敏锐观察力、感受力,幼儿在美术教育中所获得的智慧、知识和经验可以把智商提高30%。所以作用美术教育所解决的不仅仅是幼儿绘画技能的问题,它开发智力的意义远远超过了画画本身的含义。素质教育的基础性指出:基础教育重在培养人的基础素质,这些基础素质将为幼儿的全面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其终身受益,素质教育倡导“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美育是其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美术教育是全面发展 的教育手段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初步培养幼儿对大自然、社会生活的欣赏力和表现力;逐步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爱好,发展其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手部肌肉动作的协调性和操作能力,初步熟悉并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及用法;运用已学的知识和技能自由地表现对生活的感受,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和深入,美术教育有了新天地。美术教育是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其特有的可视形象和色彩,典型地表现出大自然的美和社会生活的美,以其鲜明的形象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加深幼儿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并能激发幼儿的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因此美术教育是幼儿园教育中不可忽视的内容,不断地研究探索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和方法,也就成为了幼儿教师的重要工作之一。根据现代化心理学的研究,3-6岁的幼儿常常凭借事物的形状、颜色、声音和动作来思维的,他们对自己的感觉器官能接触到的物质材料充满了好奇心,这就为向他们进行美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可以随心所欲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材料来充分表现他们对周围生活的感受和认识,因而,特别容易为幼儿所喜爱和接受,是对幼儿全面发展教育的理想活动。美术教育对幼儿发展的意义,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人的审美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从小培养起来的。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受到的美育是有限的,有计划的引导幼儿参加美术实践活动,可以更有效地促进幼儿对美的感受力、理解力和表现力的发展,因为在美术教育中,教师在引导幼儿欣赏的美是更集中,更典型的美,即艺术的美。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将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美的印象和感受通过各种美术手段具体表现出来的,这不仅加深了他们对日常生活感受到的美的理解,而且发展了对美的表现力。幼儿在不断变化的美术实践活动中,不断地追求美、探求美、理解美和表现美,因而受到良好的美育。
2.美术教育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1).美术教育有利于发展幼儿的智力和创造才能
美术活动是一种视觉艺术活动。幼儿画画或做手工之前,首先要通过视觉观察所要表现的对象,如,形态、结构、色彩、比例、空间位置等,使之在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然后再凭着记忆、想象去动手进行表现的。这种观察能力的培养,对幼儿美术,乃至一个人的一生发展是十分重要的。人的大脑信息80%来源于视觉。观察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幼儿的观察能力决定着他们的知识水平。苏联教育家列.符.赞科夫认为:差生的普遍特点就是观察能力薄弱,因而也就缺乏因有的求知欲。在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幼儿画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靠表象作画。而表象取决于感知,感知又离不开观察、记忆 和想象。通过教师的引导促使幼儿去观察,经过观察又将物体(如:汽车)的形象牢牢记在脑子里。在画画之前再经过回忆,然后将物体(汽车)画出来。这样也发展了他们的记忆力。如果在物体(汽车)的周围画上其他物体(树木、楼房、行人)或涂抹上不同颜色等,又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得到发展。儿童表现美的过程就是创造美的过程。因此,幼儿经常坚持画画,将有助于他们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智力和创造才能。2).美术教育有利于增强幼儿双手的灵巧性
幼儿在画画或做手工的过程中,总是用眼观察,动脑思考,用双手去参与活动的,为了使幼儿掌握造型活动中所必需的各种技能,就要训练他们一些专门的动作,并使这些动作尽可能做得准确,有一定的方向,有一定的速度和力度,逐步稳健和协调。如:执笔、画线、涂色、捏泥、折纸、剪贴等。这些动作对于幼儿手部的小肌肉群的发育、手指和手腕配合一致、各种动作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手的活动,关系到脑的发育,手指动作的训练对脑细胞可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人体内的各个器官乃至每一块肌肉,在大脑皮层中都有它的代表区域,即管辖它的神经中枢,而其中手指运动中枢在大脑皮层中所占的区域最广泛。如:大脑皮层中光大拇指的运动区就相当于整个大腿运动区的十倍。手的动作又是和思维活动直接联系的,信息从手传导到大脑,又由大脑传导到手,手的活动越多,4 动作越复杂,就越能刺激大脑皮层上相应的运动区的生理活动,从而使思维活动的水平愈来愈高。因此,手的动作对发展思维起着积极的参与作用。
3.美术教育能形成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个性心理品质,是指幼儿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是兴趣、爱好、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总和。它是在一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美术教育活动,就具有形成和发展幼儿个性心理品质的特殊作用。
美术教育对幼儿来说,主要是强调感受美和审美情绪的体验。无论教幼儿绘画还是教幼儿手工,都离不开激发幼儿审美的情绪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正确地实施幼儿美术教育,能有效地促进幼儿社会情感的发展,有益于他们接受良好的情感教育,有益于改善他们整个学习的性质,使其积累到一些愉快学习的体验,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与学习能力的形成,良好的美术教育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形成积极的个性特征。通过美术活动可引导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人际关系,培养他们的交往能力,使之富于同情心,善于和勇于帮助同伴解决困难,摆脱困境,并为同伴的进步和成就而感到愉快。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取决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兴趣、丰富的想象力、灵活的思维能力和顽强的毅力等多种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同时获得良好发展的结果。美术教育活动恰恰能够为幼儿提供在愉快的情绪中发现和创造的最 好机会,提供培养毅力等有利条件。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意义在于通过幼儿创造性的美术活动促进幼儿良好个性品质的形成,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4.美术教育能提高幼儿学习其他学科的效果
从脑生理功能来讲,左右脑之间功能差异较大,这表现在二者神经活动的不同方式上。大脑左半球是记忆、语言、计算、书写、逻辑推理和求同思维等智力活动的控制中枢;而大脑右半球则是视觉、知觉、空间关系、音乐、舞蹈、身体协调、直觉和求异思维等神经心理功能的控制中枢。那种只让幼儿注重语言、计算、背诵些外语单词的学习和训练,都是围绕着发挥大脑左半球的功能而进行的。如果同时注意幼儿画画、唱歌、舞蹈来加强动作、空间知觉的训练,那么,将有助于大脑右半球功能的发展。这样对两半球给予同样磨练,便会有助于儿童大脑的发育。幼儿美术教育和幼儿园其他学科教育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彼此互相促进,相得益彰。例如,常识、语言等教学为美术提供了认识、理解事物的基础,而美术活动所反映出的内容反过来又对其他学科起着重复、巩固和提高的作用。这样就强化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从小培养幼儿对画画的兴趣,让他们掌握简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都大有益处。
二、幼儿美术教育的方法
由于本人多年的幼儿美术教学工作的实践摸索,想从自身的 经验出发谈谈幼儿美术教育的一些方法。在实际的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方法可以和从事幼儿美术教育职业的同仁交流:
1、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引导幼儿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我们首先应该教会幼儿观察,不教会幼儿观察就无法适应千变万化的世界,就无法进行审美教育,也只有幼儿亲自观察事物,掌握对象的主要特征,才能对它们有一个较完整、生动、形象的了解。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教师通过观察幼儿和与幼儿的交流,找出幼儿的兴趣点。同时,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从幼儿感兴趣的方面入手,提高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亲身体验,感受现实世界的运动感、力度感、节奏感以及和谐感等,形成幼儿对这些特征的敏锐的选择能力,防止幼儿对一些东西视而不见或者走马观花,使幼儿不断地发现生活中的美好事物。此外,教师还应重视幼儿生活经验的积累,感受美术创作表现的多样性,更好地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
2、教师应为幼儿提供一个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
心理学家皮亚杰强调:“儿童是在周围环境的影响下,通过主体与环境的交互作用而获得心理上的发展”。在幼儿园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宽松愉快的创作环境。美术活动环境的创设应加强游戏性,以培养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兴趣,减少绘画过程中的枯燥感和挫败感,让绘画真正成为一种幼儿喜爱的游戏,让游戏成为幼儿不可缺少的生活。例如,布置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情境,放一些幼儿感兴趣的玩具,多种美工材料,以及幼儿喜爱的美术作品和布置幼儿作品展示墙等等。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说过:“小孩生性好动,游戏为生命。”“爱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天性,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工作,在游戏中身心才能得到充分的、健康的发展。幼儿只有在愉快的游戏环境中才能充分感受美、表现美,并产生强烈的创作欲望。
3、适当地教幼儿掌握美术表现所必需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并采用多种形式,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
美术教育中曾有一些讨论,就是既要培养幼儿的创造性,那么老师要不要教孩子?老师不教干什么?众所周知,在绘画活动中,常会出现这样几种现象:有的幼儿有很强的创作欲望,但由于缺乏一定的技能,幼儿强烈的创造欲望只能用简单的色块、符号来表达,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幼儿的表现欲望。所以我认为,虽然幼儿学习美术知识和技能不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但一定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是幼儿顺利进行美术表现的工具。所以我们将传授知识和技能与培养能力整合在一起,没有过分强调技巧,而是让幼儿通过探索来主动学习和掌握技能。
采用多种形式,如涂色、粘贴、印画、泥塑、折纸、雕刻、编织等加强幼儿的兴趣感,不断地提高幼儿的作画能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除了组织孩子根据自己的画编小故事,教师还可以结合各学科教育活动开展美术活动,注意引导幼儿灵活运用在不同学科中获得的知识。如:在讲故事以后,引导幼儿用美术(绘 画、泥塑、小制作)来表现故事内容;又如外出参观回来,让幼儿用绘画来表现参观时的情景。幼儿园还可以在课室走廊开辟美术作品展示栏;开展幼儿美术兴趣班,允许幼儿在创作中采用不同的方法,接纳孩子不同的创作结果,从不同的角度给予肯定;每一期美术兴趣班举办画展,通过展示、比较,让美术成为幼儿表达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体验作画的快乐,激发作画的兴趣。
4、绘画活动中,采用积极强化的办法,激发幼儿自信心。
(1)语言强化,如“你真聪明。”“画得真有趣。”等。(2)动作强化如微笑点头等。(3)实物强化如奖励幼儿一支画笔等。(4)欣赏强化如让某个幼儿在全班幼儿面前展示他的作品等。通过这些强化创造行为的方法,并与适当的技能练习有效结合会使幼儿对绘画活动产生兴趣,确立自信心。
5、做好家长工作,使他们和教师一起,运用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作品。
绘画是一种表现创作活动,有着很多的想象创作空间。幼儿园的绘画作品虽然没有什么特殊的艺术价值,但绘画本身却对儿童的感知能力、记忆能力、想象能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教师应以幼儿的眼光去欣赏孩子的画,每个孩子的画都是与众不同,想象都是很丰富的,画中都有着天真活泼、生动稚拙的美。但是,在工作中我常常听到家长这样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你画的是什么呀?你看人家画得多好?”因此,我感觉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家长提高对幼儿美术的认识,如家长会、幼儿 画展等。让家长与教师共同合作,以鼓励的方式加强幼儿对绘画的热爱。做好家长工作,任重道远,它也是我们今后要研究探索的问题之一。
幼儿智力,使他们学会一个自我独立观察、感觉、组合、表达世界的方法。所以,在幼儿美术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孩子们自由,还孩子本色。只拿“象”与“不象”作为评价一幅幼儿画的好坏标准,势必给人才的培养带来失误,伤了一些孩子的心。由于幼儿的生理机制尚不完善,手、眼、脑三者的配合尚不十分协调,所以画出来的形象荒诞、奇特、不合常理,但这正是幼儿画的可爱之处,它所展现的魅力是成人所望尘莫及的。“对于幼儿来讲,艺术就是一种游戏,只有幼儿从中获得欢乐和愉快的体验时,艺术才能真正成为幼儿的需要,并且被幼儿所接纳”。所以,幼儿绘画介于游戏和心理表象之间,他们的绘画活动更多的像玩一场游戏,这种“不像”的画正是幼儿自娱自乐的产物,正是他们对外部世界的真实感受和内心世界的真诚流露,是真、善、美的体现,而正是这种游戏锻炼他们手、眼、脑高度和谐的统一能力,激发了他们热爱生活、热爱自然、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独立创新的能力,开启了他们的心智,培养了他们的个性品质,想象力和创力。幼儿画与成人画相比尽管表现形式和技法无法相提并论,但其纯真、质朴的童趣则是成人画所不及的。这种纯真、质朴的童趣往往给人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因此,教师应珍惜和爱护他们的这一特征,不要总在“形”上做文章,评价“像不像”、“美 不美”,应该遵循他们年龄发展的规律,循序渐进,善于理解和尊重他们的心理特征。只要他们在绘画的过程中是愉悦的、投入的,教师就不要过分挑剔。只有孩子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做到了敢想、敢画,才有可能画出真正的幼儿画。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幼儿美术教育;教育价值;创新意识
一、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价值
知识创新是知识经济的基本特征。要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速度,就在于人才的不断培养。幼儿的未来发展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要想培养出这些推动社会前进的有力人才是需要在幼儿时期就进行创造力培养的。由于幼儿时期是培养创造力的最佳时期,所以在美术教育活动中应该培养幼儿的创造力,为幼儿的健全发展提供条件。幼儿的作品中通常存在着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和情感,表现出来的是幼儿纯真的心灵和情感的平衡,但是在成长的过程中,这些创造性随着与世界的接触加大而渐渐地消退,所以,在幼儿时期对其以美术教育的方式培养创造性思维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教育误区
在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存在着以下五个教育误区,分别是: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观念、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目标、缺乏全面的幼儿美术教育内容、缺乏灵活的幼儿美术教育方法和缺乏正确的幼儿美术教育评价。这些教育误区会严重影响幼儿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束缚幼儿创造性的发挥,扼杀了他们潜在的创造意识,将幼儿在艺术活动中的个性化和愉悦感忽视,严重阻碍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其中缺乏幼儿美术教育观念体现在一些幼儿教师没有创造性地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没有将其变为自己对职业的基本要求。我们应该转变幼儿教师传统的教育观念,以综合素质培养为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重点,合理地选择幼儿美术教育内容,不将艺术教育变为机械的技能训练,用创造性思维方法锻炼幼儿的创造性思维品质。
三、幼儿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力的教育策略
1.树立创新价值取向,转变传统教育思想
幼儿美术教育改革的前提和核心就是教育思想的转变,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在幼儿创造性的培养中,美术教师首先应该有一个全新的教育理念,树立一个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观念。每一个幼儿都存在创造的欲望,他们的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教师应该意识到幼儿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是对幼儿美术兴趣的激发,为他们建立初步的审美意识。用灵活的教育方法,例如,在美术教学中带领幼儿走进自然,领略自然的美景,激发幼儿思维。
2.营造新型师幼关系,培养幼儿创新意识
幼儿园的日常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就应注意创造力的培养。教师应该努力创造一种利于幼儿创新意识培养的师幼关系,将幼儿为本的教育管理铭记于心,尊重幼儿的情感和行为,鼓励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养成一种创新精神。教师要从心底改变传统的评价观,对幼儿在美术方面的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成为幼儿创造力的欣赏者和培养者。比如在上课期间,教师应尽量让幼儿进行讨论,先画再教,对幼儿的画进行一定的鼓励,只在画技方面进行指导,而不干涉幼儿的想象。
3.注重园本文化建设,创造个性发展环境
幼儿所生活的环境也将影响着他的个性发展。一个幼儿园自身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就是幼儿美术教育的根本,它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对幼儿的心灵、精神和性格的塑造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某市的一所幼儿园中就在园内屋顶和走廊上设立了一个名为“天空的涂鸦”这样一个艺术作品展,是由幼儿的绘画作品组成的。幼儿每天在这样的环境下徜徉,潜移默化中养成了热爱艺术的思维。
幼儿时期是创造性思维的萌芽时期,尽管幼儿的辩证逻辑不够,但大胆的探索和好奇的天性给他们培养和发展创造了天然的条件。美术这门艺术拥有鲜艳的色彩、优美的线条,这些特点都会吸引幼儿,是培养幼儿创造性和启迪幼儿心智的最佳方法。所以在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时,教师不要用成年人的思维方式局限幼儿的行为,不要让他们养成思维固定式的习惯,而要让幼儿的内心直观感受表达出来,这樣才能更好地培养其创造性。幼儿是祖国的未来,社会乃至世界的可持续发展都离不开一流的创造型人才,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就是在为中国实现强国梦献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马琼娥.浅谈幼儿美术活动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9):40.
[2]曹俊芳.美术活动中培养幼儿创造性思维的研究[J].成才之路,2015(6):64-65.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7
一、偏颇的科学教育
案例1:小班科学实验“沉与浮”
老师带着几个水盆和一堆零零碎碎的物品来到教室。物品有小木船模型、积木、剪刀、塑料泡沫、小铁球、纸团, 等等。小朋友从自由活动的喧哗中静下来, 好奇地望着老师。
师:“小朋友们找到自己的小椅子坐好, 看着老师, 今天我们来玩一个科学小游戏, 好不好?”
幼儿: (齐声) 好!
师:“小朋友先看老师怎么做, 记住小嘴巴要闭好。这是一盆水, 老师把这些拿来的东西放进去, 小朋友们要仔细观察哪个东西浮起来, 哪个东西沉下去了, 再动动小脑筋想想为什么, 要仔细看哦!” (孩子们都睁大眼睛望着地上那盆水, 老师把小木船模型放进盆里。)
幼儿:“浮起来了, 小船浮起来了。” (老师接着又把一个正方体的积木放进水里。)
幼儿:“积木沉下去了。”
师:“小朋友们想一想, 为什么木头做的小船能浮上来, 而木头做的积木却沉下去了呢?”
幼儿甲:“船就是浮在水面上的, 我还坐过真的船呢!”
幼儿乙:“因为积木太沉了, 太沉了所以掉下去了!” (孩子们议论纷纷, 老师示意安静!)
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太对, 老师告诉你们, 是因为小木船底部的表面积大, 大家可以看一看, 同样重的两样东西, 小船的表面积大所以浮起来了, 而积木的表面积小就沉下去了。有很多用钢铁制成的大船很大很大, 也能浮起来。明白了吗?”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望着老师, 有的点头说明白了。)
师:“接下来咱们再做个试验。” (老师把一个小铁球和一个纸团放进水里, 铁球沉进去了, 纸团浮在水面。)
师:“大家再想一想, 为什么大的纸团能浮上来, 而小的铁球沉下去了?” (孩子们不作声, 呆呆地望着老师。)
师:“因为每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密度, 铁的密度大, 重, 而纸团的密度小, 比较轻所以能浮上来!接下来小朋友们可以分小组自己来做, 看什么东西能浮起来, 什么东西能沉下去。”
(孩子们分小组围成一堆做实验, 有的孩子只在旁边看着。)
观察者:“你能知道为什么这个东西沉下去吗?”
幼儿:“我也不知道!”
我很为这些孩子们遗憾, 他们显然对这个科学实验很茫然。这让我想到了《窗边的小豆豆》里的一个场景。
案例2:“旱田”老师
……“旱田”老师先让孩子们从电车里取出小铁锹、锄头等工具来, 然后, 先从除草讲起。老师告诉大家杂草的害处, 像“杂草有多么结实”啦, “杂草比庄稼长得快, 所以挡住了庄稼的阳光”啦, 一点一点的教给大家。而且, 老师一边说着话, 手上丝毫不停地拔着草。大家也学着老师的样子拔草。然后, 老师又告诉孩子们怎样用锄头翻地, 怎样在地里培垄, 怎样播撒萝卜种子, 怎样施肥……总之, “旱田”老师不仅教给大家怎么种庄稼, 还告诉大家很多很多有趣的事, 有关虫子啦, 鸟儿啦, 蝴蝶啦, 还有天气的知识。“旱田”老师结实的手上骨节突起, 好像在告诉大家, 他说的每一句话, 每一件事都是自己经历过、自己发现的。“旱田”老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怎么干活。大家忙得满头大汗, 终于干完了播种的活。无论从哪个角度看———虽然有些垄有点歪歪扭扭的———今天的庄稼活干得实在是很漂亮。
……“旱田”老师把自家田里多出来的肥料, 施放在学校田里。大家种的小苗茁壮地长了起来, 每天都有人跑去看看庄稼长得怎么样了, 然后回来向校长先生和同学们报告, “我种的种子居然发芽了!”这是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令人惊讶, 多么让人高兴啊!每当几个人凑到一起的时候, 孩子们总会谈论起自己的庄稼……[3]
我不禁要问, 在第一个例子中, 是对孩子进行科学教育吗?让孩子知道与体验浮力可以有很多途径, 老师引入表面积与密度的概念孩子们能理解吗?而在第二个例子中, 让孩子在田里种庄稼, 也不仅仅只是一场劳动!孩子通过自己的观察和探究发现植物的特点, 感受到了自然界的奇妙和植物顽强的生命力, 同时也体验到了自己动手成功的喜悦, 谁说这不是一节生动而成功的科学教育课呢!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中关于科学教育的指导要求指出:“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 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 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 体验发现的快乐”;“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 利用身边的事物和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4]。多数幼儿教师都了解这些要求, 但孩子们的科学教育是否在按这些要求进行呢?恐怕答案并不都是令人满意的。为此, 有的学者甚至把现在的科学教育状况不无担忧地称为“科学教育春天里的惶惑”, 这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儿童科学教育应怎么进行?
二、审思:对孩子怎样进行科学教育?
1. 注重启蒙性, 考虑幼儿的认知特点和理解力
维果斯基和皮亚杰认为学龄前儿童处于前概念水平, 他们所拥有的知识只是经验性的, 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认识和解释只是根据具体看到或接触到的表面现象来进行, 具有很大的表面性和片面性, 不能抓住本质特征。比如, 当他们经过尝试发现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后, 把小花瓣也泡在水里, 认为它们也会长大。幼儿还具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特点, 他们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案例3:中班科学探索活动“指南针”
一名幼儿在探索一个指南针的装置。这个装置由一枚被磁化的缝被针做成, 教师在指南针底座的四个方位分别贴上四种动物图案。一位孩子拿着指南针做游戏, 他轻轻转动这根针, 发现针尖指向猫, 便自言自语道“我抓到小猫咪, 我就装作小猫。”然后他模仿了一下猫的动作。后来他一次次地重复转动指针, 发现针尖总是指向小猫, 便小声嘟嚷“怎么又是小猫。”有一次他试图用手按住针尖想让它停在别的动物上, 可是放开手后, 针尖仍然指向小猫。于是他开始寻找原因, 一会儿轻轻转, 一会儿重重转, 一会儿把针取下来将针尖对着桌子刮, 一会儿又翻开底座看看下面有什么东西, 都没有找到答案。事后教师问他有什么发现, 他说:“我发现它只能转到小猫, 它喜欢小猫。”[5]
在这个活动中, 儿童通过探索发现针尖“只能转到小猫, 它喜欢小猫”, 就是在探究中获取了关于指南针性质的科学经验, 尽管它还带有泛灵论的性质, 而这正是具有儿童特点的“科学”。相反, 如果教师让幼儿记住他并不理解的严密的科学表述“指南针总是指向南方”, 这已不是“儿童的科学”。同样, 在《神奇的图画》活动中, 幼儿在惊讶于老师往一张白纸上喷点液体, 出现了一幅图画时, 老师也没必要再让孩子记住PH试纸遇酸遇碱变色的规律。
2. 科学教育活动应来源于生活、渗透于生活
在对幼儿园教师的访谈中我们发现, 不少教师普遍对组织科学教育活动有畏难感, 一些教师在访谈中还抱怨:“我很害怕组织科学活动, 我费了很大的力气寻找内容组织教学, 我教得很累, 可是我不知道活动内容是不是适合幼儿。他们好像不太感兴趣, 似乎效果总是不太好。”[6]
其实, 幼儿的科学教育内容大多数都是他们身边看得见、摸得着、感受过、经历过的事物。春天, 把种子种到植物园中, 孩子们可以观察到种子发芽的神奇过程:玉米的苗是什么样的?蚕豆的花是什么样的?爬山虎是怎么生长的?把蝌蚪养在大瓶子里, 孩子们会观察到蝌蚪的尾巴不见了, 长出腿来了……探究和认识植物、关爱和研究动物、体验和理解材料, 幼儿就是通过自己的双手和多种感官, 不断地理解自然界和自然现象的特征和关系, 这对幼儿来说是最好的科学教育内容。以下是美国夏威夷某幼儿班的一个成功的生活科学教育活动案例。[7]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 上至日月星辰、风雨雷电, 下至花草树木、鸟兽虫鱼, 全部都包容其中。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科学教育的契机, 适时地引导幼儿开展科学活动。
3. 注重儿童的探究精神, 倡导科学活动的人文精神
幼儿是有着内部驱动力的人, 他们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天然的好奇心, 只要不受成人的控制, 他们就会主动地去感知和探索环境中令他们感到新奇的事物, 这种探索也使得他们的经验不断提升, 知识不断扩充。为此, 在科学教育活动中, 教师要尤为注意让孩子自己动手动脑。“成功的科学家之所以能够成功, 并不在于小时候获得了多少冷冰冰的科学知识, 并不在于小时候就懂得多少科学的大道理, 而在于从小便发现了大自然的美妙神奇, 从小就在脑海里形成了一系列可能令其终生都魂牵梦绕的问题。”[8]所以, 当幼儿在科学活动中满怀期盼地问“是什么”“为什么”时, 教师不仅要耐心、认真地对待, 而且还应尽量提供机会让幼儿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当他们发现问题时, 教师作为合作者, 应适当地提供一些工具和材料, 让他们通过看一看, 玩一玩, 试一试, 做一做方法进行探索, 让幼儿真正地“做科学”, 满足他们的探究欲望。
另外, 科学教育应倡导人文精神的养成。陶行知早就已经意识到科学是一柄“双刃剑”, 因此他认为幼儿科学教育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的养成, 应当从小就教育幼儿用好科学这种工具, 把科学变成“保人的工具而不是杀人的凶器”。因此“从小要教小孩子养生, 不应教小孩子杀生”, 陶行知说这是“提倡科学教育最紧要的一点。”[9]“科学如同艺术或宗教一样是具有人性的。”[10]“单纯的科学教育与单纯的人文教育一样, 将会造成理性的歪曲。”[11]因此, 儿童的科学教育要蕴含人文精神与生命关怀, 注重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基础教育同组织编写.《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解读[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3]黑柳彻子, 赵玉皎译.窗边的小豆豆[M].南海出版公司, 2003.
[4]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2001.
[5]张俊.儿童的科学与幼儿科学教育[J].早期教育, 1996, Z1.
[6][7]陈虹.幼儿科学教育现状透视与反思[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07, 10.
[8]刘晓东.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批判与重建[J].学前教育, 2001, 7/8.
[9]陈文东.陶行知的幼儿教育思想及其对幼儿科学教育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004, 8.
[10]张敏.颠覆与重构:由科学教育的人性价值引发的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 2005.
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8
一、幼儿欺负行为成因及表现分析
欺负行为是一种较为特殊的攻击性行为, 是强势的一方强行施加给弱势的一方, 对弱势的一方在身体和心理上造成一定的伤害的行为。在幼儿之间这种欺负行为普遍地存在, 这值得我们的关注。由于幼儿的成长和发育不尽相同, 这就造成很多幼儿在身高和力量方面都存在着差异, 这就给欺负行为的产生提供了一个客观的环境, 而这种客观存在的条件是无法避免的, 我们能够做的是纠正幼儿的心理发展方向, 让幼儿能够消除这种欺负人的欲望, 唤起幼儿的同情心, 帮助他们健康地成长。
幼儿之间的欺负行为主要表现为三类, 其中第一类也是最为普遍的就是身体伤害方面的欺负, 很多孩子仗着自己身高比其他孩子高, 力量比其他孩子大而去欺负其他的孩子, 而被欺负的孩子往往从内心深处对这种欺负表现出一种恐惧和无助, 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欺负行为实施者的行为。第二类是语言方面的欺负行为, 孩子们通过侮辱、谩骂、诋毁、中伤、讥讽、嘲笑、起外号等行为来伤害他人。第三类就是关系方面的欺负行为, 这在女孩子之间发生的比较多, 孩子们通过挑拨离间、孤立或者是排斥他人等方式来欺负别人。
二、欺负行为对策简述
矫正孩子们的欺负行为最为重要也是最为根本的方法就是从孩子们的认知方面入手, 从孩子们的思想根本上消除孩子们这种欺负人的心理欲望, 呼唤孩子们内心深处的爱心和同情心, 在发现孩子们有具体的欺负行为的时候, 我们要耐心地劝解孩子, 让他们学会换位思考, 让他们站在被欺负人的角度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的痛苦, 这样通过耐心的劝解, 孩子们能够认识到这种欺负行为是不正确的, 是给他人带来伤害的行为。
很多心理学专家研究表明, 欺负行为多发的儿童普遍都是脾气比较暴躁、焦虑情绪较多且行为容易冲动的孩子, 这些不良的情绪都会对孩子未来的发展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因此对于孩子们欺负行为的矫正也是对孩子们未来良好发展的一个有力保证。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地培养孩子们的耐心, 让他们的脾气和个性能够在不断地磨砺之中变得温良和平和, 而没有了这些不良情绪, 孩子们的欺负行为也就随之减少了很多。
总而言之, 在幼儿教育中, 我们要给予孩子们的欺负行为以充分的重视, 因为这种行为不仅伤害了被欺负人的身心健康, 同时也对欺负行为实施者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分析欺负行为的成因及其表现形式, 有针对性地矫正孩子们的欺负行为, 为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扫平障碍。
摘要:幼儿的欺负行为是近年来幼儿教育界普遍关注的话题, 也是幼儿教育发展所必须解决和跨域的障碍, 幼儿的欺负行为不仅会给其他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同时对于欺负行为的实施者也会对其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因此, 在幼儿教育中, 教师应该对幼儿的这种欺负行为给予重点的关注, 纠正幼儿的这种不良行为, 保证幼儿的身心能够得到健康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教育,欺负行为,成因分析,对策简述
参考文献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评价方法 篇9
关键词:幼儿园美术,评价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要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 避免用整齐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对幼儿阶段性的评价要关注其相对前一阶段发展水平的进步情况, 注重保护幼儿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在传统的观念中, 美术是一种艺术, 成人对美术作品的评价就是像不像。但对于幼儿来讲, 绘画就是它另一种说话方式, 作品随着它的思维在跳跃。当然, 美术技巧也是需要掌握的。在美术活动中, 知识技能方面的评价包括构思、造型、艺术材料运用、构图、表现、着色等维度。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评价应注重对幼儿兴趣、主动性及自信心等的评价。学习过程与学习方法方面的评价应包括对幼儿活动的持久性、习惯、表现方式、创作偏好等的评价。技能的学习是枯燥的, 幼儿不容易理解, 教师应当为幼儿量身定做既能兼顾技能, 又能保护幼儿美术兴趣的学习氛围。
一评价从高分起步, 引发幼儿的积极性
从心理学来讲, 人都是期望自己尽量完美, 表现在学习中, 即希望自己每一次的成果都能尽量接近最高星级 (三星) 或是最高分数 (100) 。针对这样的心理, 结合当前幼儿园评价的方法来讲, 我们可以利用模糊的概念来提升评价的魅力。幼儿美术教育家薛文彪老师有一套自己的“两万分”评价体系。在他的教学中, 主要是用借形想象的方式来练习纸盘制作、刮蜡画、版画、实物想象画等美术技巧。这样的想象力课程对幼儿的综合能力是一种考验。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 薛老师都会巡回指导, 提醒学习者作画要点。在作品初步形成之后, 他就会开始他的两万分评价。“你是高手, 两万分!”“这个作品想象非常特别, 画得也漂亮, 两万零一分!”薛老师说:“大分模糊概念, 小分体现差别。幼儿都期望别人认可他的作品, 得了两万分, 多高兴啊!”对于幼儿来讲, 这样的吸引力是学习最大的动力, 两万分唤醒了能力相对较弱的幼儿的激情, 两万分上的每一分又激发了能力强的幼儿的进取心。类似于这样最高亦是最低的评价方法, 在肯定每一个幼儿的基础上又体现了差别性, 使每一个幼儿都充分体验到了成功, 绘画兴趣自然更加浓厚。
二评价从童真入手, 吸引幼儿注意力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 教师还可以尝试利用幼儿喜欢的形象来参与活动, 激发幼儿创作的激情。如在树叶借形想象中, 笔者设计了树叶精灵的形象, 通过树叶精灵夸奖:喜欢你、握握手、抱抱你、亲亲你不同程度接触的奖励, 让幼儿知道不同的表现带给他的不同情感慰藉。就像你很喜欢两万分, 却更想得到两万零一分一样, 幼儿喜欢得到树叶精灵对自己的肯定, 肯定更想得到与树叶精灵握手、拥抱和亲热的机会, 从而激发幼儿更加强烈地完善作品的意愿。
三评价从肯定自己开始, 增强幼儿自信心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激励幼儿, 教师和同伴的肯定固然重要, 但是对幼儿来说, 更应该逐步建立自我肯定, 要使幼儿学会自我激励、欣赏自己, 建立自信心, 同时能学会欣赏同伴的作品, 找出他人优点, 学习他人长处, 正确评价自己。虽然这已牵涉到幼儿主动学习的内因——元认知, 对幼儿来说比较难实现, 但教师应该有培养幼儿自我评价的意识。
自评强调让幼儿充分说出自己的想法, 不仅要说出画的是什么, 还要说出为什么这样画。晨晨把一些气球画得扁扁的, 他在评价自己的作品时说:“这些气球是破的, 你看它们快要掉下来了。”这样的作品仅由教师评价, 可能就无法明白, 甚至会批评他在绘画时没有好好思考。通过自评, 使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想法, 沟通的同时也增强了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能力。
四评价从家长重塑观念着手, 多方面鼓励幼儿自信心
他人评价包括其他幼儿的评价以及家长评价。其他幼儿的评价往往能从幼儿的角度对作品进行评价, 比教师评价更接近被评价幼儿的角度, 更能从作品中发现问题。其他幼儿评价一般还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引导与帮助。
作品展示过程中, 常常会听到一些家长这样评价幼儿作品:“怎么画得乱七八糟的?”“人家画得这么好!太像了!你的怎么不像呢?”这样的评价片面武断, 会影响幼儿自信心的建立以及自我评价体系的养成。
教师在善用评价的同时, 也应当通过家校联系及时提升家长的评价观念, 告诉家长理解幼儿的想法很重要, 欣赏儿童画更需要欣赏孩子的想法, 不要和他人比较, 要学会欣赏孩子。让家长们有耐心地倾听幼儿对作品的讲解, 在表扬优点的同时, 给幼儿一些提升的建议。
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研究 篇10
当前, 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金钱至上的现象, 对待人与事是这样, 对待艺术更是这样。许多人认为只有画得栩栩如生才是好的美术作品, 只有工程浩大的画才有美术价值。因而, 在这种金钱至上的影响下, 许多幼儿的想象力被扼杀。同时, 美术教育也在一定程度上被功利化、利益化, 严重遭受了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这就使得幼儿美术教育变得虚伪, 而真正需要的启蒙教育则被无情地忽视了。
二、我国幼儿美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 定式思维
在传统的幼儿美术教育中, 教师往往是先画一幅示范图, 让幼儿跟着进行模仿, 完成作业之后再由教师评判哪位学生画得好, 而最像的就是最好的。尤其在一些学校里面, 教师甚至教学生如何进行配色及画画构图之类的美术技巧, 而这些内容从根本上来说, 并不适合于幼儿美术教育。这样的定式思维, 使得幼儿在画画中墨守成规, 丧失了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从而无法达到培养幼儿的教学目标。
2. 有缺陷的美术观
在家长的潜意识中, 美术就等同于绘画, 对幼儿进行美术教育只要教会幼儿如何进行绘画就可以。其实, 这是一种有缺陷的美术观, 是片面的、不完全的。事实上, 进行美术教育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责任, 美术教育包括许多方面, 绘画只是其中之一。同时, 一些教师和家长存在一些功利化的想法, 认为孩子学习美术就是为了得到各类奖项, 并将这种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这种观点的存在更加不利于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3. 师资力量欠缺
现今的幼儿美术教师大多不是毕业于专业的美术院校, 对于幼儿美术教育缺乏一定的研究, 因此他们只能以大众的眼光来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 无法给出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这从根本上无法对幼儿进行有效的美术教育, 更加无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创造力及想象力。
三、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现状的措施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 幼儿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但面对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及问题, 我们务必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来改善我国幼儿美术教育的现状。
1. 理念的更新改变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对于美术教育都有一定的不了解, 认识不够完全。所以对待美术教育没有正确的态度, 因此, 家长和教师在现今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该将原有的较为功利化的思想转变为更加成熟的一种思想。美术教育是一种针对幼儿的启蒙教育, 幼儿的美术教育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如何绘画, 更多的是为了激发幼儿内在的潜力和创造力, 对幼儿进行多方面的培养, 提高幼儿的综合素质。
2. 教学方法的更新
现今的幼儿美术教学应该摆脱固有的、单一的教学模式, 应该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多角度地看待幼儿的美术作品。因为儿童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本身就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幼儿美术教育应该以幼儿为中心, 以孩子的特性为切入点, 多方面地加强幼儿对美术的兴趣, 将孩子能接受的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同时, 我们还应采取多元化的评价体系, 多对幼儿进行肯定和激励, 使幼儿对自身充满信心, 从而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创造力。
3. 加强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
教师是进行幼儿美术教育中最为重要的教育主体, 如果教师本身的综合素质不够, 则无法满足幼儿美术教育中对教师的要求, 同时也无法真正传授给幼儿正确的知识。这样便会直接影响到对幼儿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培养。而培养良好的教师, 对社会、对学校、对孩子都是一种财富。因此, 我们务必要加强对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打造一批具有良好素质和专业能力强的优秀教师, 进一步提升幼儿美术教育的质量。
4. 适当调整课堂内容
从美术的意义上来看, 美术并不仅仅是绘画而已, 其包括各种动手操作的内容, 例如, 剪纸、沙画、写真等。在幼儿美术教育课堂上, 教师可以采用更加有趣的教学方法, 例如废物改造、或者是用毛线做花之类的美术创作,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幼儿认识到美术不仅仅是绘画这一现实, 也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对美术的兴趣。
5. 改善评价体系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评价体系往往是单一的, 仅仅以画画的相似度来衡量幼儿的美术水平。这种传统模式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幼儿的创造力。因此, 在对幼儿的美术作品进行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衡量他们, 而是应该从幼儿的角度进行审视, 多询问幼儿的创作灵感, 促进幼儿与教师间以及幼儿与幼儿间的交流与沟通。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应该多加鼓励, 给予幼儿正确的指导。这种方式不仅能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 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幼儿的审美能力, 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
综上所述,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 未来的竞争市场对人的要求越来越高, 尤其是创造力与想象力, 而这一能力的培养在幼儿时期则变得尤为重要。因此, 在幼儿美术教育中, 我们应当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不断完善自身的综合素质, 改善评价体系, 进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全面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张琳.鉴赏与表现相结合的幼儿美术教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 2012.
[2] .秦秋萍.“自然发展”视域下的学前美术教学探索[D].山东师范大学, 2010.
浅谈幼儿的美术教育 篇11
关键词 幼儿;美术;教学
儿童教育专家认为,绘画是幼儿表达行为的第二种语言。幼儿是指年龄从3岁到6岁的儿童。幼儿美术是根据幼儿教育的原则,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各种美术活动来感染幼儿,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激发幼儿对美术的创造,并体验美术过程带来的快乐,以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
《纲要》中指出:“教师在幼儿美术教育中应视幼儿为创造的主体,给幼儿创造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美术形式,大胆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与创造,肯定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的快乐,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技巧。”那么如何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落实创新教育呢?幼儿园美术创新教育中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在教育实践工作中,笔者进行了一些尝试,现与大家分享。
一、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一个人活动的动力源泉,对幼儿来说尤其重要。在幼儿美术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意愿参与其中,才能够认真地从事观察、绘画等活动。因此,教师应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激发起幼儿参与美术的热情,使美术教育成为一种具有吸引力的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教学活动的题材选择
幼儿绘画创作的题材来源于幼儿对绘画表达形式和方法的掌握以及对生活的经验,幼儿过分熟悉和完全陌生的题材都不能引起幼儿创作的欲望。因此教师必须顾及主题内容的适度新颖,选择那些幼儿知道一些,但不很多却又迫切地想知道更多的内容,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和引发大胆想象的动机。
同一个内容对不同年龄的幼儿来说,只要题材适度新颖,贴近幼儿生活的都可选用。例如:杯子是一种幼儿接触最多的生活用品,如果只是让幼儿学画一个杯子,那么任何一个幼儿都不会有创作兴趣。如果我们请三、四岁的幼儿来画“大家来喝水,”引导他们画一个小杯子,“咕嘟”一声喝一口水,再画一个大杯子“咕嘟、咕嘟”喝许多水,幼儿就会高兴地投入创作,“再来!再喝!”同样,请四、五岁的幼儿创作“杯子宝宝过生日,”或请五、六岁的幼儿创作“谁的杯子本领大”,幼儿都能浮想联翩,积极地投入到创作中去。
2.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
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与教学内容密不可分的。《纲要》中指出:“教学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在教学形式的采用中教师也应遵循这一规律。恰当的将游戏的形式运用其中,让幼儿参与教学活动中的每一个步骤,使他们真切地感受到活动带来的直观的快乐体验。”
二、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激发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教师应该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环境,激发幼儿创造的愿望和能力。在适时恰当地帮助幼儿提高对美术的表现技巧的同时,更应关注幼儿的情感体验,重视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1.创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对于幼儿来说,一个宽松的环境首先是信任幼儿,为幼儿提供能充分进行美术活动的机会。其次,教师应以和蔼的态度营造一种温馨的气氛,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允许幼儿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付诸于实践;要尊重幼儿不同寻常的提问和观点,肯定其观点的价值,不因为其观点幼稚而盲目否定,更不要用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和评价。宽松的心理环境还要求减少僵硬规定,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
2.丰富幼儿的经验
丰富的经验是幼儿创造的基础,只有当幼儿存储了丰富经验的时候,教师才能通过多种途径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经验的积累和丰富是渗透于日常生活中的。例如:在组织出游时,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周围行人的服饰、建筑、环境布置、不同的花草树木。让幼儿在欣赏和感受的过程中,认识不同的形状、颜色、人物、表情。通过这些方式,让幼儿用眼睛去看,用脑子去想、去记。培养他们有意识地去关注事物的变化,用自己的行为去体验。那么,长此以往,幼儿的经验就会越来越丰富。
3.美术技能和创造力的有机结合
正确认识创造力与美术技能的关系。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是美术教育活动的根本目的,而技能是实现这个目的的前提条件,两者在美术教育活动中有着各自独特的作用,又相辅相成。美术活动中,教师可以提供一些“零件”,如:几何图形、半成品画等,启发幼儿用这些组装新的作品。
三、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快乐感与成就感的体验
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幼儿通过眼、手、脑的配合,真切地感受到美术创作过程中带来的乐趣,并在教师及时给予的引导和鼓励下,获得克服困难的过程体验,从而产生强烈的成就感,使幼儿亲身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1.幼儿在教学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在幼儿美术创造的过程中,他们涂涂画画,不仅仅是因为需要一份作品,而是将这一过程作为幼儿表达情感、进行情感沟通的方式,使幼儿产生愉悦感。
2.教师鼓励引导幼儿体验成就感
幼儿在创造的过程中,常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是根据自己构思与创作不断调整主题,以至于在创作中陷入什么都想画,但又不知到怎么画的情况。面对幼儿出现的困难教师应进行相应的指导,多了解幼儿创作的心态、意图,多给幼儿正面的回应。对幼儿成功的地方加以鼓励,并通过问题的引导以及提出建议等方式引导幼儿明确自己的创作意图,在现有结果与原有意图之间建立有机的连接。
浅析幼儿舞蹈对幼儿教育的意义 篇12
关键词:舞蹈,教育,幼儿
简言之, 幼儿舞蹈是由儿童表演或表现幼儿生活的舞蹈, 它是以人体的动作、姿态为为表现手段, 表达一定思想感情的少儿艺术形式, 是一种具有动态的、表情的、表现性艺术。当前, 我国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培养全面发展的新型人才, 其最根本目的是使学生成为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及身心、审美、劳动等综合素质都得到强化和提高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幼儿他们心智初开, 幼儿舞蹈这种为幼儿所热爱的教育形式在实施素质的过程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对幼儿教育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幼儿舞蹈对幼儿道德及性格品质培育的意义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而幼儿舞蹈作为一种艺术形式, 有极强的故事性、情节性及深刻的教育性, 孩子们在进行舞蹈的学习、排练、表演过程中, 会从中得到道德情操的提升和性格品质的培育。如, 幼儿舞蹈《看木偶戏》中展现出来的互相谦让、互相帮助的那种品质, 幼儿们在排练过程中就不仅仅是简单的模仿, 机械地动作, 而是通过幼儿对作品内容的理解, 发自内心地将具体的舞蹈动作表现出来, 成为他们内心情感的自然流露。
我们都知道, 每一个舞蹈艺术家都是一个呕心沥血、锐意进取、苦练技艺、持之以恒、追求完美的人, 幼儿舞蹈虽不及如此, 但总体而言, 舞蹈毕竟是一门充满“苦”的艺术, 要吃苦, 要流汗才行。幼儿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砥砺了自己的品质, 展现出每个人刚毅的一面。另外, 通过舞蹈还能培养幼儿自己事情自己做的劳动习惯, 爱清洁讲卫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尊敬师长的礼貌习惯及具备一定的社会公德意识等等。
二、幼儿舞蹈对幼儿创造力开发和启迪的意义
“孩子是天生的艺术家”, 这是因为孩子们天真无邪、善于想象、喜欢新鲜事物, 具有无穷的创造力。而幼儿舞蹈恰恰在这方面给他们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因为幼儿舞蹈集音乐感受、身体动作、节奏变化、感情表达于一身, 幼儿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培养与训练后, 已经基本掌握一些舞蹈动作并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 这时就应该运用即兴舞蹈这种形式来激发幼儿们的创造力, 给他们以无穷的想象力发挥的空间, 这样才会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曾上过一课《绽》, 音乐具体形象, 上课时我给幼儿们一个简单的提示, 先请他们欣赏音乐, 然后讲述自己对音乐中情境的感受, 说到情绪共鸣处幼儿们情绪激动, 讨论热烈并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 接着就可以让幼儿们自己去感受花开的感觉, 在大脑里充分展开他们的想象, 经过几次练习后, 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及表现力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 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启迪和开拓。其实, 创造力的开展与智力的开展是相辅相成的, 在舞蹈过程中, 人会尽力使身体动作协调, 从而使大脑不断地调整, 因此舞蹈能促使幼儿的创造潜能得以极大的开发。
三、幼儿舞蹈对幼儿观察力、注意力及综合能力培育的意义
幼儿期是幼儿好玩好动的阶段, 而优美动人的幼儿舞蹈能激发他们学习舞蹈的兴趣, 时下所提倡的“兴趣教学法”其宗旨也在于此。观察模仿的学习方法是舞蹈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之一, 它的运用可以保持舞蹈动作的完整性, 集中幼儿的注意力, 这样在兴趣的驱动下激发起来的有意注意, 经老师语言指向和动作示范, 能集中注意力去感受舞蹈的内在情感、韵律、节奏, 并体验、学习。例如, 在教授中班舞蹈《学做解放军》时, 坚定有力的歌声及精神振作、铿锵有力动作吸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 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渴望, 都迫不及待地高度注意老师的举手投足、情感的流露。
另外, 幼儿舞蹈具有丰富多彩的主题体裁和表现形式, 幼儿在学习、排练和表演舞蹈的过程中, 能够同时欣赏到优美的舞姿、悦耳动听的旋律、歌声、绚丽的景色和鲜艳的服装道具, 这一切不仅符合幼儿好奇好动的生活情趣, 而且在幼儿的听觉、视觉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让他们在得到艺术美陶冶的同时, 不断提高身心协调活动的能力。
四、幼儿舞蹈对幼儿感知美、表现美, 提高审美能力的意义
舞蹈艺术使幼儿学会舞蹈艺术美是通过艺术家们创造的艺术形象美反映出来的, 因此与现实相比, 它具有理想性的色彩。舞蹈中所塑造的形象也更能以情动人, 使欣赏者获得更强烈的美感。幼儿通过欣赏那些贴近生活的舞蹈作品, 知道什么是美, 怎样用动作表现美, 这些审美能力和表现美的能力, 能使幼儿的生活更美好, 直接影响幼儿的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隆萌培.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 2010.
【幼儿的美术教育】推荐阅读:
幼儿美术的情感教育07-06
论幼儿美术教育的目标09-12
幼儿园美术教育的意义07-11
幼儿美术活动中的童趣06-17
幼儿园美术活动的评价10-23
幼儿美术《美丽的星空》教学反思10-21
农村幼儿园的美术教学10-31
幼儿园美术教案 《美丽的花》10-07
幼儿美术09-13
幼儿园大班美术的教学工作总结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