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2024-09-15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共12篇)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篇1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培养儿童的绘画能力, 促使儿童全面发展的最初、最基本一种活动。从上个世纪末开始, 我国越来越多的家庭认识到了美术教育的重要性, 但由于种种原因, 影响了家庭美术教育的发展。那么,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目前有哪些特点, 有什么弊病, 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呢?

一、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的特点

1.早期性

毕加索有句名言: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儿童自出生之日起就开始表现自己, 他从某些本能的欲望和需求出发, 借助各种符号系统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并与外界沟通。只要是身心健康的儿童, 在他能用工具随意涂抹的瞬间开始, 就能自发的运用“美术语言”表现自我。咿呀学语儿童留在家中墙壁上、纸张上的痕迹, 就是他们表现自我和发展能力的一种美术活动能力的萌芽。

2.灵活性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比较自由随性, 兴致来了就可以画一阵, 不想画了, 甩下笔可以走。可以在家庭的任何时候、任何场所, 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不必像学校要有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比如, 茶余饭后, 家长可以和孩子用各种材料进行手工制作;逢年过节, 一家人齐动手, 美化家庭环境, 提升家庭环境的审美性等。

3.稳定性

在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中, 父母情感的稳定性是家庭教育的前提。不管美术活动场所、内容、时间、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化, 家长在家庭美术教育的方式与风格总是相对稳定的。

二、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出现的误区

1.重技能轻创造

在当今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 我们最容易接受的教学, 大多是注入式教学, 即家长、老师怎样教, 幼儿怎样画, 亦步亦趋, 不能走样, 近似于机械模仿, 家长喜欢看到儿童画的“像模像样”。

2.重颜面轻实效

在家长们追求不输在起跑线的目标中, 儿童自由自在的空间越来越小, 取而代之的是机械、枯燥的美术培训班。据笔者了解, 很多家长一见面就聊孩子学了哪些知识, 报了几个培训班。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参加几个辅导班, 家长聊天时就很没面子。“你看人家***, 学画画好几年了”这是家长告诉常说的的一句话。

3.重结果轻过程

有些家长评价幼儿的作品就是看幼儿画得像还是不像, 认为不像, 就急躁, 批评多于表扬。这种评价方式造成幼儿消极心理引导和暗示, 让孩子认为, 画就得像, 否则就不好。

三、如何做好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

1.改变家长的观念

首先, 家长要认识学前美术教育的实质, 儿童美术教育应该是通过美术知识, 美术语言的传授, 综合开发孩子的观察力, 想象力, 创造力等各种能力。培养孩子一定的审美能力, 艺术素质和人格品质, 这对于孩子将来的生活、学习, 甚至在他成人后的事业、家庭、人际关系都有重要的意义。其次, 家长应该保护儿童的绘画兴趣, 鼓励儿童大胆作画, 激发他们通过绘画表达自己的愿望。著名的儿童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说:“假如儿童未经外界的干扰而成长, 则他们的创造活动就无需任何刺激, 每一个儿童都会无拘无束地运用创造欲望, 而对他表现的方式充满自信”。第三, 对儿学前儿童来说, 相对于作品而言, 更应该重视创作的过程, 重视作品对于创作者的意义。第四, 家长不要为了自己面子, 不考虑儿童爱好, 跟风似的报美术培训班, 而占用儿童自由活动的时间。

2.给儿童提供足够的条件

包括宽松的心理环境、孩子涂鸦的足够物质条件。俗话说,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保证儿童在想画画的时候, 愿意画, 不怕画, 并能够得到适当的绘画工具。比如, 在我女儿一岁多时就开始拿着各种笔涂涂抹抹了, 这就是“涂鸦”的开始。当时家里刚装修好的房子, 洁白的墙壁, 这可能也刺激了女儿灵感, 她就开始在墙上“创作”, 家里老人说, 好好的墙怎么就让她乱画呢?我认为, 所有的墙加起来也就是几桶乳胶漆的代价, 如果一个孩子因此而等到更好地创造性地开发, 这个代价是值得的。现在10岁的她, 很熟练地自信地画着她稚气犹存的心中的连环画时, 我就觉得格外欣慰。

3.加深儿童对生活和世界的感知和体验

家长应扩大儿童与外界接触的范围, 满足儿童对未知世界的好奇, 让儿童在创作中感受绘画的乐趣。家庭美术教育、美术欣赏自儿童一出生就可以进行, 当初在我女儿出生后, 我就把家里墙壁上挂上了各个时期的美术作品, 虽然那时她看不懂, 但若干年后在给她拿出原来的作品看, 她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给予孩子接触大自然的机会, 那时的孩子虽然不能和你对话, 家长就要慢慢给他讲:这是花, 是红色的;上面是天空, 天空上飘着朵朵白云;这是柳树叶, 长条形状, 嫩绿色……这一切都会在他幼小的脑海里留下印记。要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躺在草地上, 随心所欲地玩泥巴, 鼓励幼儿随意选择材料和方法去画画, 告诉他们不要以为只能用水彩笔或油画棒绘画, 绘画可用的材料各种各样, 随手可取, 如棉花点染、树枝造型、树叶树皮装饰、各种布料创造肌理效果、橡皮印章画、铅笔屑粘贴、树叶拓印、吹墨画, 等等。

总之, 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我们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的条件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摘要: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通过绘画、手工、欣赏等美术活动, 促进儿童的手脑协调综合发展的综合艺术, 是多学科、多知识的综合体现。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对孩子以后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家长要认真对待, 但不能急功近利、拔苗助长。要在给儿童提供充分条件的前提下, 顺其自然, 适时适度引导。

关键词:学前儿童,家庭美术教育,误区,建议

参考文献

[1]朱家雄, 林琳, 吕坚.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2]楼必生, 屠美茹.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Z].1999.

[4][美]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 1995.

[5]边霞.幼儿园美术教育与活动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篇2

第 一 次 作 业

一、填空题:

1、美术形象的存在方式依赖_空间___。

2、美术的基本表现形式和手段是__线条___、形体、结构 和 色彩。3、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福禄倍尔、__蒙台梭利 的幼儿教育思想及 杜威 的教育思想相继传入我国。就造型美术教学方法而言,当时主要摹仿采纳的是经由日本传来的 福禄倍尔 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4、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 是这种教学的核心。”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20分)

1、美术也称__C____、___D___或 ___F___。

A、形体艺术

B、影像艺术

C、造型艺术

D、视觉艺术

E、民间艺术

F、空间艺术

2、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涉及__C____、__D____和___F___三大板块,它们各自独立但又相互联系。

A 素描、B 设计、C 绘画、D 手工、E 色彩、F 欣赏

3、美术教育史上第一个“发现了儿童绘画”、给儿童绘画以崇高地位的人是__A___:

A.弗兰兹•西泽克

B.福禄倍尔

C.皮亚杰

D.冈仓觉 4、1923年幼儿教育家___C___先生在南京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园——鼓楼幼稚园,提倡中国化的幼儿教育。

A.张雪门

B.陶行知

C.陈鹤琴

D.蔡元培

三、简答题: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1)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教育取向为主)(2)美术取向为主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幼儿阶段是实施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1)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材料,如美术作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

(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中国古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一种倾向是重“艺”的美术教育。主要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另一种倾向是重“技”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于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四、论述题:

1、谈谈对学前儿童进行美术教育的意义?

答:(1)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生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2、美国及日本当代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第36页和38页)

答: 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中详细地阐述了这个观点。

日本的倾向: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孩子的成长是一个不断适应社会的过程,具体表现在外在和内化来年两个不同的领域,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力放在首位,注重选择是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横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在造型表现上推行了一种基本的指导方法,分为形象思维,技巧运作和传达内心活动三个环节。

第 二 次 作 业

一、填空题:

1、陈鹤琴把儿童绘画的发展分为四个时期分别是 涂鸦期、__象征期、__定型期、写实期。

2、里德生平著作等身,最重要的著作是《通过艺术的教育》_。

3、国内外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结果不尽相同,但一般认为涂鸦线条有 涂鸦线、单一线、__圆形线、命名线四种水平。

4、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__涂抹____、__装饰__、__再现和表现__三个阶段。

二、选择题:(每题5分,共15分)

1、《画架绘画与儿童人格》的作者是:___B___。

A.加登纳

B.艾修勒和哈特薇克

C.里德

D.阿恩海姆

2.研究者在对绘画作品的研究中发现,幼儿绘画水平有三个较大的飞跃,依此,将幼儿美术能力的发展分为__A____三个阶段。

A.“涂鸦”期、“象征”期和“概念画”期

B.“概念画”期、“象征”期和“涂鸦”期

C.“象征”期、“涂鸦”期和“概念画”期

3.___A___是幼儿期最高的构图形式,以这种方式构图的画面有了清晰明确的前后关系。

A.遮挡式

B.零乱式

C.并列式

D.多层并列式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

1、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简化,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全简洁的(或好的)的倾向。儿童画大多是二维的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以简洁为准。

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反应”说。

答:陈鹤琴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 的冲动,而是受了外接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列举了许多事例来说明他的观点,例如小孩有时在户外看见一个只羊在草地上吃草或是一个个人牵着一头牛,回来后,他会把看到的画出来。图画是小孩子表达思想的一种方式,因为他的词汇量很少,不能用语言来表达他所看见的、所听见的以及他自己所想的。小孩子受了外界事物刺激,一定要反应,于是就用图画拉表达来表达他的思想和情感,这是小孩子喜欢画图的主要原因。

3、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他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央视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人体,在儿童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圆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狭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还以。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会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儿童会用圆形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的各个部位,类似“蝌蚪”的形状。

四、论述题:

1、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

答: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包含八种: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应该借鉴多元智能理论,确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法杖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尊重学生智能结构而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教学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有何特点?

答: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100%。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色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

第二: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和绿,而不喜欢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3、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举例说明。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深度。

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

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面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面,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第三,单一面。为了避免正侧面同在造成表现上的模糊性,最求明确性,幼儿开始放弃力求完整表现的企图,舍弃其他的面,只表现一个角度看物体时所见的单一面。例如,他们画的人物有各个形状的面,但是缺乏立体感。

第四,多面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第三次作业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美术教育的 目的 和 要求 的归纳,是学前儿童美术教学活动的具体标准和要求。

2、在幼儿园,美术教育内容一般可分为 欣赏、绘画 和 手工 三大方面。

3、技能技巧的形成需要有一定的练习,这种练习包括 分步练习与 整体练习。

4、学前儿童绘画创作活动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大约经历了 知觉、体验 与 反思、表达 这样一个流程。

5、对话法是指美术欣赏教育中 美术作品、教师与 学生 三者之间的相互作用与相互交流。

6、手工教学中,教师应注意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弄清 原理 和 步骤,以帮助儿童形成技能,并将技能迁移到其他手工制作活动中去。

二、选择题:

1、儿童美术欣赏课的基本方法是__A____。

A、对话

B、讲述

C、临摹

2、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写生画、___C___、命题画、意愿画。

A、素描

B、设计

C、临摹

3、命题画可分为___A___和___C___。

A.物体画

B.写生画

C.情节画

D.临摹画

4、幼儿审美决于自身的内在规定性和结构与对象之间内在的适应性是因为幼儿审美具有的__A、B____。

A、完形性

B、主动性

C、情感性 三 选择题:、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是什么?

(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2.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是什么?

(1)审美性原则。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2)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3)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和兴趣。

3.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是什么? 幼儿命题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4.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面?

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和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四.论述题

1.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

答题要点——作用: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方法:利用教材,多次观察,反复描绘,循序渐进。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

答题要点——(1)描述阶段。对作品的第一形象是单纯的视觉快乐,具有鲜活的生命力,要做好准备工作,注意联系幼儿的生活经验,针对作品,教师要注意恰当描述,对主题,形象,材料等方面作出较为详尽的描述,让幼儿充分表达,说出自己的感受。

(2)形式分析阶段。引导幼儿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运用。(3)引导幼儿探讨一件美术作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帮助幼儿把握具象的艺术形式再现的东西,或抽象艺术形式所表达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4)评价阶段。评价美术作品不是重点,引导幼儿能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五.实践题。

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完成一个中班的教案。

第四次作业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__结果____和儿童美术_发展_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 状况、活动设计、活动组织、_活动指导_和_活动效果。的评价。也就是说,这一评价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两个方面。

2、学前儿童参与美术活动的行为过程的评价应注意根据三种不同的角度来把 握,它们是将幼儿__当前____的学习与幼儿自己 过去 的学习相比较、将 某一 幼儿的美术学习与 其他 幼儿进行比较、将幼儿的 学习与理想中的评价 标准 进行比较,这种比较使教师能清楚地把握到幼儿在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中的位置,同时制订今后发展的目标。

3、色彩的三要素是 色相、纯度、明度。

4、色彩的明度是指色彩的 明暗 程度,在七种基本色相中,最亮的色彩是 黄色。

二.选择题。

1、对教师教学行为的评价目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哪一点?(_ D___)

a、提高学前儿童学习美术的兴趣

b、对以往的美术教育作出反思

c、更好地把握学前儿童教育美术活动成果

d、促进美术教育的发展

2、罗恩菲尔德在分析和解释儿童美术发展的各个阶段的个人成长特征时,从以下哪七个层面来评价儿童的美术作品。(C、f、g、j、i)

a 智慧成长、b 性格成长、c 感情成长、d 技能成长、e 心理成长、f 社会成长、g 知觉成长、h 生理成长、j 美感成长、k 绘画能力成长、i 创造性成长 三.简答题。

1.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估。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噶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在幼儿面漆那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得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有哪些因素是值得关注的? 第一,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第二,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第三,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第四,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第五,幼儿画做平,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

3.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

答:色彩都有其色相、明度、纯度这三个特性。色相就是色彩的名称,如黄色、红色等;明度是指色彩的相对亮度;纯度是指色彩的相对纯净度。这种色彩的基本特性也就是涂料色彩的基本特性。像是幼儿首先是识别色彩喽 但是要求画面好看 色彩丰富就一定离不开对比色的运用 一定要控制好纯度 210 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方法?

答案: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策略 篇3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改革提上了日程。作为学前教育的一个重要的课程——美术,也必须随着课程的改革进行有效的转变。如何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技能,增强学生的美术素质,成了我们美术教师一个严肃而慎重的问题。结合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在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摸索出一些教学经验和策略。

一、更新学前专业美术教育目标是基础

作为一门学前实践课,美术专业在新的教学大纲中主要包含了以下一方面内容:图案,绘画,手工和美术鉴定四方面内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教给学生学前美术技巧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让学生具备相应的美术素养。对学生的培养,让他们具有多方位,多角度的,全面的美术素养呢?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幼儿教师,他们会在毕业之后走上幼儿教育工作岗位。他们要对学前儿童实施有效的学前教育,他们要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让学生开始接触美术,具备初步的美术思维。幼儿教室的布置上,包括环境,教具和课外活动的布置上都要体现出美术的思想,让学生耳濡目染的体会美术的存在。当然,幼儿美术教学就要着重于从幼儿园的设计方面入手,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方式,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上入手,让学生从课内,结合课外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美素。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养成创新思维,为学生具备良好的美术素养和美术技能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以往的传统美术教学认为,美术教师并不需要多少美术知识,具备多高的美术素养。教师只要会画简笔画,会做一些手工制作就行了。其中美术欣赏课也可以改成技能培养课。而在我们的幼儿园中,真正掌握美术专业知识的教师并不多,我们还不是照样上课,把学生培养的非常优秀吗?教师只要懂一些简单的装修知识,会布置教室,美化教室就行了。殊不知这样并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不能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真正优秀的社会主义人才。

相对于小学以培养掌握学生知识为主要目标幼儿美术教育而言,更注重培养学生的养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教师必须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对学生进行创新性的美术思维培养。让学生从心灵上去感染美术,从手中去创造美术,让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都得到增强。并且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去发现美,感受美的存在,感受美的力量。这些美术素养不仅仅要求学生会画画,会做手工,还要让学生从美术素养的理念出发去培养他们。教师要善于从多种角度出发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其中包括对学生进行美术趣味,审美能力,审美感受等。高教版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中,作为独立一章的“美术欣赏”,课时安排充足,教师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美术欣赏课时数,让学生充分对艺术知识进行掌握和理解,让学生从跟深层次的作品上加深对美术的理解程度。

三、转换美术教师的角色

我们的美术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总是喜欢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习惯于对学生进行美术知识的传输和训练,在培养人才这一方面注重单一方面的人才训练,形式单调,但在内容上却非常之深,总是让学生望而却步。我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美术知识的普及,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了解,创立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轻松地开展学习。并且教师要目的地做到因材施教,应人施教,鼓励学生上课的时候积极回答问题,主动思考,主动学习,积极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欣赏梵高名画《向日葵》时,教师先简单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故事,紧接着留给学生一段时间去仔细地观察,但在学生观看的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边看边思索,例如:绘画中你觉得颜色怎么样?看到图画你会感受到什么?图中画得最好的地方是哪里?逐渐的让学生能够感受画家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画家的主观情感中去。但是我们也应该了解到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有限,会对作品产生这样那样的想法和看法,但是我们只要认真讲解,学生就一定有真实的感受,教师对于学生的感受应该充分地给予尊重和理解。

四、教学密切联系学前专业特点

高职学校的教育对象主要是幼儿教师,所以,无论是哪一个专业多要立足于它要培养的的教育对象的特点,密切联系实际,精密联系教材来对学生进行美术教学。让学生在实际锻炼的同时,能够满足于以后所要从事的教学需求。

1.结合幼儿园美术教育教学实际,可以拓展增设《色彩搭配的原理与技巧》、《幼儿园环境设计》、《POP艺术字体设计》、《幼儿园舞台美术》、《幼儿园环境创设》等课程,我们教师在讲课的时候,既要结合学前儿童美术的特点,又要这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是学生能够加强对美术的认识和了解。例如,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专业特点,可以再素描方面,色彩方面和卡通画等方面增加课时,加强学习的力度。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篇4

一、深入了解美术的种类及其主要特征

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造型手段,反映客观世界具体事物和表现作者感受的艺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工艺美术和建筑艺术等。美术使用的物质材料多种多样,但都是运用线条、形体、色彩等艺术语言获得确定的形象,以表情达意。

美术素养是指学习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之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想象、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和参与人际交流等方面的意识和能力,及其伴随的情感、意志、态度等个性品质。艺术家应在现实生活中不断加强生活修养、艺术修养、思想修养与道德修养,进行社会实践,真正使作品反映生活、揭示生活、歌颂生活,使艺术作品更深刻、更具社会生活内涵。

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手段和途径,在学校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是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追求和创造美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形成高尚思想品德、情操和意志的重要手段,对美的认识亦如此。美术具有直观的特点,其审美教育作用比其他艺术来得简捷。人们想认识美、发现美,就必须有鉴赏美的能力,而人的鉴赏能力不是天生的,必须经过培养和训练。爱美是人们的天性,通过美术教育,学生对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有了一定认识之后,对美的追求会更迫切,从而充实、丰富和完善自己[3]。美术教育的作用正在于此,它的这一作用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美术教育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和能力培养。通过美术教育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提高他们对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辨别能力,陶冶道德情操,对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积极意义和作用。美术教育能使人心理健康,乐观向上,精神生活更充实、更丰富,有助于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学前美术教育涵盖广泛,从绘画领域的各个门类到传授玩具制作技巧、掌握实用美术技法等都可以全面系统地进行美术范畴的学习。

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育素养的培养

学前美术涵盖面广泛,不只是技能的掌握,更注重美术素养的养成。以美术为取向的美术教育的着眼点是美术本身,通过美术教育有目的地培养人的道德情感、审美趣味、意志、智力和创造性等基本素质和能力。

学前美术教育主要是课堂美术教学,可以分为欣赏教学、绘画教学、玩具制作教学等。但是在传统美术教育中,往往忽略美术欣赏课程的学习,培养的只是技能的操作者,对美术素养的全面提升有一定的影响。美术欣赏教学主要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引导学生感受、理解、分析与鉴别。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4]。

学前教育专业是培养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肩负教育培养幼儿的使命,必须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和高超的艺术技能,才能正确引导幼儿身心全面发展。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对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培养实践动手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通过实践、研究构建起符合时代要求的课程体系,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利用学到的美术知识与技能在所从事的幼儿教育中发挥作用。陶冶审美情操,获得以视觉为主的审美体验,提高生活品位。其次,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一定的技能与技巧是本课程的重点内容。由于本课程的对象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因此,与美术专业院校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技能技巧方面的要求广一些、浅一些,为他们今后从事幼儿教育工作奠定必备的基本技艺基础。

幼儿接受知识离不开具体形象,美术有着多变的形状、绚丽的色彩、丰富的结构,以及各种各样的肌理材料等都吸引着儿童,有利于发展儿童的感知觉、记忆、想象和创造力,启迪儿童的智慧,对儿童的个性形成有重大意义。美国理学家鲁道夫·阿思海姆指出:“在不涉及知觉因素和再现因素下,对视觉符号的作用的那些研究,都不能算是全面的研究。”[5]学前专业的美术教育和素养培养是极为重要的。

加强对《艺术欣赏》的教学,艺术欣赏最令人感动的是透过作品能感受到创作者纯净、善良的灵魂,这是艺术欣赏的终极目的。美术欣赏教育活动可以借助美术作品开阔视野,接触到绚丽的色彩、优美的图案、别出心裁的构图和变幻的线条。还可以了解民族文化、生活习俗,在精神上得到快乐和满足。还可在欣赏过程中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艺术欣赏是艺术作品本身、艺术家的生活和社会背景等与欣赏者的生活经验、知识背景、情绪情感等因素相互作用的过程。艺术欣赏过程实际上是欣赏者积极主动的创造过程,把欣赏者潜在的创造性充分激发出来,给自己一种美的享受。生活中,只有感受美才能提高对美的认识和理解,才能提高自身艺术素养。

三、美术素养对职业发展的必要性

在现代日常生活中,随着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品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生活中,处处存在具有艺术感的不同造型,充斥在人们的视野中,艺术已完全融入人们的生活中且不可或缺。作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未来的幼儿教师,具备良好的艺术素养更能促使幼儿身心健康成长。提高自身艺术修养除了加强各项美术专业技能的训练外更需要深入学习艺术知识,提高人文修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接触各种艺术形式,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幼儿教育不像中小学一样分科教学,老师需要承担五大领域的教育内容,所以老师必须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其中艺术教育能力非常重要。一个热爱艺术、能够把艺术性手段应用于各个领域的教师一定是孩子们喜爱的老师。可以说,孩子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认知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发展、社会交往能力发展等都和艺术活动有紧密的联系。

艺术修养非一日可成,需要一个漫长的阶段。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是将来幼儿教育的中坚力量,必须提高自身艺术修养,为成为合格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维克多·罗恩菲德.创造与心智的成长.出版社:Macmillan Company,1964,4.

[2]查尔斯·莫里斯.不可不知的美国历史.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1970,1.1.

[3]仇春霖主编.达·芬奇论绘画.第一编,转引自《美育原理》.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8.

[4]王宏建.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0.1.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篇5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具有美术教育的一般含义,但它又具有不同于一般美术教育的一些特征,学前儿童的美术教育也可通过美术和两方面体现出来。

2.写生画通过对实物的观察进行描绘,可以教育使幼儿自觉地去注意周围生活中感兴趣的事物,帮助幼儿提升观察能力和专注能力。

3.陶行知曾提出幼稚园应实施和谐的生活教育,对束缚幼儿个性发展的封建传统的教学方法,他的思想对当时的幼儿美术教的发展起了一定的影响。

4.阿恩海姆以格式塔_心理学的理论为依据,认为感知力是从整体到局部,通过一个知觉分化的过程发展而来的。

5.绘画的形式语言是指线条、形状、明暗、色彩、构图等美术要素,是绘画表现的手段。

二、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

1.(A)深刻揭示了美术与道德的关系,他说:“美术之目的,虽与道德不尽符,然其力足以渊邃人之性情,崇高人之好尚,亦可辅道德以为治。” A.鲁迅 B.陶行知C.康有为 2.20世纪初期,在我国建立幼稚园时,造型美术教学方法主要是摹仿采纳经由日本传来的(B)以造型性游戏和手工制作为主的教学模式。A.蒙台梭利 B.福禄倍尔C.冈仓觉

3.(A)是分析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中各部分之间组合的情形,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和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A.形式分析 B.描述C.解释

4.儿童美术绘画课的基本方法有临摹画、写生画、(A)、意愿画和装饰画。A.命题画 B.创作厩 C想象画

5.在线条上,水平线意味着放松、平静与休止;(B)意味着静态张力、准备就绪、抵抗力、支撑;斜线意味着动作、活力和不平衡;弧线、曲线;波浪线给人以流畅、舒缓、优雅之感。

A.直折线 B.垂直线C.衄直线

6.以画面色彩与再现客观事物或表现主观情感有无关系及关系的密切程度为标准,幼儿对色彩的运用可以分为涂抹阶段、(A)、再现和表现阶段三个阶段。A.装饰阶段 B.兴趣阶段C.游戏阶段

7.不同年龄的幼儿,在能力上相差很大,而不同类型的绘画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因此要根据幼儿的能力选择合适的绘画种类,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如低年龄段的幼儿宜用硬笔,不宜用(C)。

A.油画棒 B.蜡笔C.毛笔

8.台湾地区资深美术教育工作者(A)在其著作《幼儿画教学艺术》一书中从五个方面来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这些正是在进行学前儿童美术学习成果评价时值得注意的方面。A.潘元石 B.潘公凯 C.潘元丰

9.(C)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中需要引导儿童学习深浅、冷暖颜色的搭配,并初步学习根据画面的需要,恰当地使用颜色表现自己的情感。A.2-3岁 B.3-4岁C.4-5岁

10.阿恩海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探索美术是如何与()和视思维联系在一起的。A.听知觉 B.触知觉 C.视知觉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为哪几种类型?

1·成就感方面是观察和评价幼儿对自己美术成果的看法如何的标准,幼儿在这方面的行为表现可以分为以下四种类型:

第一,自己认为很成功,主动请别人看自己的作品,并讲解作品的含义;能慷慨地将作品赠人。

第二,对自己的作品感觉满意,但不主动展示,听到别人的称赞感到愉快,希望保留作品。第三,认为不太成功,接受别人的看法,希望将作品交给老师。

第四,感到沮丧,对别人的反应无动于衷或抵触,对作品去向不关心或毁掉作品。

2.3岁~4岁儿童绘画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2.①引导儿童进一步学习多种绘画方法(如蜡笔水粉画、水墨画等),体验绘画的快乐。②引导儿童学习用各种线条表现感受过的物体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特征。’

③引导儿童学习认识12种颜色并学会辨别同种色的深浅,学习用较丰富的颜色作画,学习区分并尝试画出主体色和背景色,培养他们对使用颜色的兴趣。

④引入写生画,使儿童将图画形象与实物形象沟通起来。⑤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在画面上安排物体的上下、左右关系。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什么?

3.4岁—5岁儿童手工教学活动的目标是儿童能较熟练地使用合适的工具,具有一定的立体造型的想象力和制作能力。

●引导儿童较熟练地使用和选择手工工具和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的意愿。●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点状材料拼贴物象,表现简单的情节。

●引导儿童学习用多种技法将纸折出物体的各个部分,组合成整体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目测的方法将纸等面状材料分块剪、折叠剪,拼贴平面的物象或制作立体的物象。

●引导儿童学习用拉伸的方法并配合其他泥工技法塑造结构较复杂的物象,表现其主要特征和简单细节。

4.在对话法的实施中,教师应注意哪几点?

4.-是对话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教师不能强求儿童接受某一权威的结论或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看法,而应让儿童有自己的探索。

二是教师自己要首先学会与文本进行对话,并做好儿童与文本之间的“审美期待”的中介a三是教师要为儿童提供大量的欣赏机会,扩大他们的视界。

四是教师要为儿童创设利用多通道感受、体验的条件和充分的时间。

五是教师要引导儿童学会提问,并能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四、论述题(共30分)

什么是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影响? 要点描述:

智能的定义: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加德纳提出以下八种智能:语言智能和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和空间智能,人际智能和自我认识智能,博物学家智能。

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他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面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浅谈陕南民办学前美术教育 篇6

陕南指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安康、商洛三地,这里北靠秦岭、南倚巴山,区域特色明显。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实,未来两年的新生儿人数必有增幅,学前教育将难以普及,民办学前教育便成为利用社会力量满足人们对教育多样化和普遍化需求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成为陕南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国家政策的开放、办学体制改革的深化,陕南各地区基本形成了以公办教育为主、民办教育为辅的办学体制。但是区域的封闭性也无疑给民办学前教育带来定的负面影响。

存在的问题

笔者近期便走访、调查了相关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发现了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和较突出的现象,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滞后似乎是个最普遍的现象,除此之外,美术教育部分存在较多的问题:1、现有师生比较为合理,但在美术课程的开发、设置上较为呆板和落后。2、专职美术教师素质较低。3、特色办学欠缺。当然也有一些私立幼儿园具有明确的办学特色,如汉中市的天河双语幼儿园、蒙正学堂(儒家文化),突出了主要特征、有明确的办学特色,但毕竟只是少数。4、对国内外先进教育经验和教学方式的漠视。

解决的方法

当下较为先进的蒙特梭利教育法、华德福教育,还有分别在我国上海和北京设立教育研究中心的美国高宽教育研究基金会的教学模式,为我们思考学前教育的价值、幼儿园的本质、幼儿园课程开发和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等系列重大问题,尤其是在艺术教育中“以人为本”、注重幼儿体验的科学方法都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希望相关的政府部分出台一些互利政策,以更好地引导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完善硬件设施、完善教育环境。在此,笔者根据自身的(工艺美术)专业,针对软件资源方面也提出了一些浅见,以期为陕南民办学前美术教育的发展、改革献出一己之力。

1、加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内涵建设: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主要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美术鉴赏教学、绘画教学和手工教学。

美术鉴赏:学前儿童的美术鉴赏教学主要是通过美术作品的题材、色彩、形式和风格,使幼儿知道世界上些著名的画家、雕塑家、建筑师或设计师,认识他们的创作特点和风格,并了解与作品相关联的历史、文化和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多方位、多角度地体验美术作品传达出的情绪和想法,从直观的视觉到内在情感的波动、变化,使幼儿自然而然地接受了艺术家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感悟,在获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易于激起幼儿本能的创作冲动,培养幼儿对美的持续追求和鉴赏能力。同时,在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中,幼儿和老师之间,幼儿和幼儿之间会形成积极的互动,提问、分享、发表看法……,在互动中幼儿锻炼了语言,也培养了良好的与人沟通的能力和愿望,并加深了对周围环境的理解。

绘画教学:基于生理发展的阶段,幼儿的语言表达尚不完善,有很多情感和经验难以用嘴巴说出来,绘画正是使这些情愫流畅表达的有效途径。学前儿童的绘画教学与成人不同,没有素描、速写、水粉(水彩)等纯粹学术角度的细致分类,绘画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拿着画笔来玩儿,是复杂语言的代替物,是有意思的游戏。其实,学前儿童绘画教学主要是让幼儿在涂涂抹抹的描绘实践中认识并逐渐熟悉各种绘画材料和工具,通过语言、音乐、情景再现和想象等方式,来引导幼儿进行大胆的色彩搭配、多元的线条组合、夸张的形象认知与构图,最终形成幅幅鲜明个性、稚拙天真,充分尊重并体现幼儿本性的儿童画。教师不应对幼儿的造型和赋色设定统一的标准和模式,应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描绘生活,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给物体上色。只要符合幼儿的心情和趣味,符合幼儿的主体呼唤,就是好的儿童画。

手工教学:学前儿童手工教学主要是通过各种简单的手工活动,使幼儿通过手、眼、脑的配合与协调,使得感觉与思维相互渗透、影响,对于鼓励幼儿开展探索、想象和创造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在手工活动的实际操作中,幼儿认识并了解了各种工艺的基础技能和多元材料的特征与造型原理,初步掌握了造型艺术的基本规律和多样的装饰手法。若能将当地的民间艺术相关内容引入手工教学作为补充教材,让幼儿从小了解、认识独具地域文化特色的传统手工艺,那是再好不过的了。因为传统是我们的祖辈在长久的生活实践中摸索、积累起来的文化命脉,这是根性的文化、固有的特质,是宝贵的精神和物质财富,我们应当学习和发扬。同时,将民间艺术引入课堂,这也是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的有益探索,创造性丰富教材体系的积极尝试。

对幼儿来说,无论是美术鉴赏、绘画还是手工,他们只需要经历这个阶段需要经历的,没有必要达到一定的目标或通过的标准,作为教师我们只需要给予幼儿充分的空间、时间和足够多的材料供幼儿去自由探索,让他们在各种美术活动中去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

2、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内在驱动力,是人类行为的主动性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和阅历的积累,成人的好奇心会慢慢减弱。经常听到一句话“当你对这个世界不再有好奇心时,你不是在长大,而是在慢慢变老”。对于幼儿来说,刚刚来到这个世界,一切都是陌生的、未知的,一切都是好奇的。他们睁大了双眼,扑闪着清澈、纯真的眼眸,兴奋地看着一切,感受着我们居住着的美丽星球:他们懂得欣赏“神奇”的事情和现象,他们总会发现生活中平凡的“惊喜”,他们可以真诚的对自己的探索充满热情并持之以恒(只要得到成人的理解和支持)……总之,成人举手投足中平常的事情都会被幼儿视为“新奇”的“游戏”,所以我们更应把握好这个时机,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具有丰富想象力的潜质,并有效地拓展、挖掘。美术是幼儿早期教育中最易触碰其好奇心、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综合性教学活动,是最易激发幼儿敏感天性的游戏,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更应该、更有责任唤起并理解幼儿的好奇心,尊重生命个体对生活的渴望与热情,引导并鼓励幼儿大胆地接近自然、大胆地探索与求知,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使幼儿通过感官、动作和语言,有选择的了解和认识周遭的一切,不断经历次次独特的心灵体验,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并建立自信。就让“孩子贪婪地吸收着周围的世界,不断地消化,从而成为它自己”。

3、家长的配合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性的整体,除了在幼儿园里专业老师的教养,家人的支持、参与、互动也是密不可分的。必须重视的点是,家长的教养原则要和幼儿教师的教养原则一致,因为这样才能保持教育的连续性。学校和家庭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地方,尤其对于幼儿来说,无论是在家中还是在幼儿园里,如果体验到的教养方式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就定会感到茫然、困惑和不适应,对身心健康极为不利。这就使得教师与家长之间的良好沟通和配合显得极为重要。

小结

浅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目的 篇7

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有所得”本质上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目的与任务。历史上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有多种认识与观点,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第一, 工具论。主要以里德和罗恩菲尔德为代表, 认为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该顺应幼儿的自然发展, 通过幼儿自发的和自由表现去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 让幼儿去建构健全人格的内涵, 强调美术教育的教育价值, 将美术当作对幼儿实施教育的手段, 将美术教育的目的定位在儿童的一般发展上。在这种认识下, 幼儿的“自发”与“自由”被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 对幼儿采取完全放任的态度, 但正如罗曼·罗兰所言“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 同样适用于幼儿, 工具论者将幼儿放置在一种自发的、无教师教学和指导的、无创造目的的、放任自流的状态期待幼儿能够合适的发展, 是很不切合实际的。

第二, 本质论。主要以艾斯纳和格里为代表, 本质论强调学科为中心, 主张实现美术学科的自身价值, 认为美术教育的主要价值在于它对个人经验的独特贡献, 认为美术能力是学习的结果, 正确的美术学习应该包含美术创作、美术批评和美术史知识, 应该有良好的课程设计和评价。但是, 美术作为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并不是孤立发展的, 它同人类活动的其他领域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对幼儿的美术教育也并非是为了培养美术领域的专家学者, 本质论者过分强调了美术教育的系统性而忽略了幼儿自发表现、自发创造的内在需求。

第三, 感官教育论。秉持这种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两位有着医生经历的学者, 他们从自身的知识经验谈起, 认为美术的训练能够锻炼人的眼睛敏锐度, 肌肉的灵活度, 将儿童绘画看作是培养儿童观察能力和眼手协调能力的手段, 而完全没有涉及幼儿想象力、创造力、审美能力方面的培养。他们从生物学的角度探讨了美术教育的目的, 有其积极意义, 但是自旧石器时代就开始发展起来的灿烂美术文化仅仅只能锻炼人的感官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否则无法解释人类美术发展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关于理想的、关于政治的、关于各种各样情感的等等。

第四, 美术技法论。这种认识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以及我国古代的民间美术领域。美术技法论的观点主要认为美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让学习者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 从而获得谋生的手段。在美术教育中, 教学大纲规定了学习和训练包括美术技能在内的学习内容, 对教学质量的评估多以技能水平为尺度, 众所周知, 美术包括了绘画、雕塑、建筑等多个门类, 确实存在着各种各样的技法, 技法也是美术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是美术学科的内涵其实是非常丰富的, 尤其在幼儿园阶段, 美术教育的目的更应是丰富的, 而不仅仅是死板的技法。

第五, 社会本体论。认为美术应该是为国家、为人民服务的, 将儿童美术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宏大目标直接相联系, 强调社会性。美术学科本身的特性使它具备一定的诸如宣传等社会性的作用, 但这应该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而不是唯一的方面。尤其是幼儿美术教育的对象均为社会经验极少的低年龄段学生, 更应注重其个体性目的。

这五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关注与探讨了美术教育的目的, 在不同的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 每一种观点都曾经具备一席之地, 甚至影响至今。当代, 工具论和本质论对美术教育影响最大, 共同推动着幼儿美术教育的发展。

在2012年制定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 呈现出了几个关键词, 首先是“感受”、“欣赏”、“喜欢”, 感受与欣赏这两个词的对象若是美术, 涵义显而易见, 就是期望幼儿通过感受大自然和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欣赏艺术史上出现的经典的、适合幼儿欣赏的美术作品, 使幼儿获得对作品的直接体验, 感受其中所蕴含的美的东西, 孕育幼儿的审美素养, 引导幼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喜欢”, 则重在培养幼儿对美术的兴趣与热爱, 鼓励引导幼儿能够积极地参与美术活动。

另一组关键词是“表现”“创造”“大胆”。美术是幼儿表达自己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幼儿能用美术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在“表现”之前加上“大胆”, 所谓“大胆的表现”, 更加强调的是幼儿的自主性, 幼儿在大胆绘画、手工制作的过程中, 可以有效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而“创造”在时代的发展中显示出日益重要的作用, 适时的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大胆的创造”, 在此过程中孕育幼儿的创新能力、创造力, 使他们的艺术创造与艺术想象不被抑制, 毋庸置疑, 对幼儿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在纲要中体现的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目的关注了幼儿的兴趣、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幼儿自由的表达与创造, 认为美术教育要顺应幼儿的天性, 不应从成人的视角去判定幼儿。

而在现实中, 笔者平时的实践以及对幼儿园的走访与了解, 发现很多一线的幼儿园老师对“有所得”问题指向的理解存在着很大的偏差, 有着不同的观点, 总结下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 把幼儿美术教育作为德育、智育的工具与手段, 注重培养幼儿的一般能力, 认为美术能够辅翼人的道德发展, 能够让人的智力得到发展, 能够培养幼儿的协调性、合作能力。这种观点非常普遍地存在于具体的幼儿园美术活动实践中, 其实是受到了中国多年的应试教育和实用主义的影响, 认为美术是所谓“副科”, 不具备让人获得传统意义上“成功”的因素。诚然, 这种观点忽略了美术教育自身本质性的功能, 忽略了幼儿对“美”的直接感知与体验, 忽略了幼儿审美素养的培养。

第二, 过分强调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培养, 以至于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支持太少, 甚至不参与, 言必提“自由创造”“自由想象”, 似乎只有如此才能表明“我”具备先进的理念, 似乎只有美术具备培养人想象力、创造力的功能, 而在具体的实践中却又一筹莫展。想象和创造在个人的发展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当今的时代也需要一批批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 但此种看法完全忽视了美术作为“科目”本身所应具备的内涵。

第三, 注重模仿, 忽视审美感受。希望幼儿能够画出“更像”的物象, 以至于“范画”成为了每次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笔者以为这是一种最为错误的观点, 如何能够用“像”与“不像”来评判幼儿的作品呢?老师希望幼儿画出“更像”的物象, 其实是过分地关注了单纯的美术技能方面的因素, 诚然, 幼儿确实需要学习一定的、简单的美术技能, 但此不应是目标中主要的诉求。这种观点在一定层面上也是受到了所谓“应试教育”的影响, 另一种可能是为了迎合某些家长的口味。

第四, 采用“理性的方式”对幼儿进行审美教育。这种“理性”在幼儿欣赏优秀美术作品的实践过程中尤为明显。相当一部分教师不能很好地理解幼儿美术欣赏的意义, 使内涵丰富的艺术作品成了一堆“死”知识。在活动过程中, 教师死板的、过分的强调作者本身的意图以及美术学者对作品的理解与认识, “灌输”给幼儿这些所谓“准确的认识”, 忽略了幼儿在欣赏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忽略了幼儿与作品的直接沟通与对话, 久而久之, 幼儿可能只会认同教师的讲述, 被所谓“权威”逼迫, 完全放弃了自身的认识, 丧失了对审美对象的直接感知和体验, 压抑了幼儿审美的天性, 让他们从小就丧失了怀疑精神、丧失了自由表达的本性, 审美能力的培养也就变成了“空中楼阁”。

笔者认为以上种种问题的呈现与教师对幼儿美术活动目的的认知不足存在着直接的关联。作为高校学前专业学生或者幼儿园老师, 须树立正确、合理地幼儿美术教育价值观, 对该问题争取有辩证的认识与理解, 否则, 幼儿园美术活动将不会有合理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林琳, 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2]高红星.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科学出版社, 2011.

[3]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0.

[4]李季湄, 冯晓霞.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M].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3.

[5]王麟, 侯素霞.幼儿美术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

[6]华爱华.追求“教学的有效性”还是“有意义的教学”[J].幼儿教育, 2008.

学前美术教育中儿童人格的培养 篇8

一、在学前美术教育中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期是人的艺术才能开始表现的时期, 这一时期对幼儿进行艺术教育有明显的效果, 其中美术教育又是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学前美术教育对儿童审美观念和造型智慧、幼儿审美能力的提高, 对他一生的精神素质和文化修养有着奠基作用, 为儿童的学前素质教育打下良好基础。

(一)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良好个性的培养

美术教育是陶冶情操的教育。一件美术作品, 既能表现幼儿天真的心灵, 又能反映他们不同的个性。从美术作品中可以看出有的幼儿大胆、主动、热情而敏感, 有的则呆板、懦弱、缺乏独立性。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幼儿美术作品去影响幼儿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让他们大胆涂鸦, 不受拘束, 尽情作画。在积极提倡个性教育的今天, 应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绘画要求, 自由选择绘画材料以及美术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表现形式, 以满足幼儿各自的表现需要。这样, 幼儿会更放松、更自由、思维更活跃, 有助于幼儿更主动地进行个性化的表现。因此教师不要太限制幼儿的绘画要求, 才能释放幼儿独有的良好个性。

(二)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智力的开发

研究表明:人脑的左半部是抽象思维, 右半部处理总体形象信息。而目前部分家长和教师重视的文字、数字这些教育内容, 则使幼儿左脑负担过重, 右脑锻炼不足。这种现象有损于幼儿正常的和谐发展。美术教育就是用有趣、新奇的刺激, 启发和诱导幼儿去感知事物的外形、结构, 通过想象和形象思维, 有利于幼儿右脑的发育。如教幼儿画毛毛虫, 可以让幼儿仔细观察毛毛虫的身体形状像什么?当幼儿看出它的身体一节节像一个个小泡泡时, 他们就会用圆形来描绘。美术教育要求幼儿手脑并用, 如手工制作, 剪贴“小鸟”, 幼儿须先把印有圆形、半圆形、三角形的彩纸, 沿线剪下来, 然后在纸上拼出小鸟飞行的不同姿态, 最后再用浆糊粘在纸上, 还画上嘴和眼睛。通过手的操作, 锻炼幼儿的小肌肉群, 使手指和手腕协调配合, 促进大脑的控制和调节能力, 增强幼儿手动作的灵活性和准确性。

(三) 学前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开发

学前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教育, 是以培养学前幼儿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每个儿童都有美术创造的潜能。学前美术教育应一切以儿童发展为本, 尊重孩子, 引导孩子主动发展, 把培养儿童的艺术修养, 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 帮助儿童健全和完善人格, 并将其作为幼儿园阶段美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同时, 教育者要想方设法促使幼儿进入主动学习的积极状态, 保护和鼓励幼儿不同寻常的探索与创造行为。不要将幼儿的探索行为当成越轨或有意破坏而加以限制。这样, 不仅克服了传统教育不重视能力培养的弊端, 而且还有利于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发展。

由此可见, 美术教育对于幼儿来说是不可忽视的。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中,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和充满情感色彩的审美环境, 用启发性和艺术性的语言, 帮助幼儿通过自身的感知与体验, 让幼儿充分发挥其主体性, 用多种方式来获得审美表象, 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让孩子在欢乐的童年里, 健康、全面、和谐地发展。

二、在学前美术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能力

(一) 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

绘画是视觉艺术, 观察是儿童认识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 儿童绘画意识的表现也是儿童观察生活的结果。儿童往往喜欢画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好奇心驱使他们喜欢画那些奇怪的、有变化的东西。教师在培养儿童的观察能力时, 应针对不同年龄的儿童, 引导他们细心地观察周围生活中事物的结构和特点, 用眼睛去捕捉美和发现美。

(二) 培养儿童的形象记忆力

儿童身边熟悉的人和事, 要他们表现出来, 必须训练他们对形象的记忆能力。除了加强学生的观察, 也可以通过写生、默写等方式来完成。例如:我们每天上学背的书包, 它的形状、款式、图案、颜色各是什么?让儿童通过记忆把自己曾经见到过的事物在纸上毫无遗漏地表现出来, 对培养他们的形象记忆能力十分关键。

(三) 培养儿童的想象能力

儿童的想象能力是观察能力和记忆力发展的延伸和升华。儿童的天真之眼与生俱来。三岁的儿童见到流水, 可能会想到美人鱼、神秘的海底怪兽, 甚至是大灰狼的家……有时外人看来几根简单的线条, 孩子可以讲出一大段津津有味的离奇故事。学前美术教育是要让儿童给自己的想象力插上翅膀, 在五彩缤纷的天空自由翱翔。

(四) 培养儿童的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和创新精神是一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素质, 也是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必须, 是儿童素质教育的重点之处。艺术的灵魂和生命在于创造性, 它是关系到儿童日后个性发展的关键。儿童创造能力的培养, 需要有正确的教育观念、先进而适当的教学方法, 才能培养出儿童创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思维。它具有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特征。有了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可以让人对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再组合、再创造, 获得新颖独特的新观念、新方法等创造性的成果。

(五) 提高儿童的审美思想和情趣

儿童美术教育涉及美术创作、美术欣赏和美术评论等等, 包含了审美形态教育和求真教育。通过美术教育, 培养和提高儿童在认识美、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的同时, 又增强儿童健康的审美情趣, 陶冶审美情操, 培养丰富的艺术情感。

摘要:学前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为未来培养全面发展具有完美人格精神的下一代不可缺少的环节。正确地把握儿童早期美术教育环节, 学前美术教育, 能让孩子用愉悦的身心从美术学习中收获到他们需要的知识, 收获到他们完善的品质和完美的人格, 并伴随着他们成长、成才。

试论学前美术教育的语言锤炼 篇9

一、加强美术语言锤炼提高美术教学质量

美术语言是表现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重要载体, 是提升人类的生活质量和生活品位, 获得幸福感的美妙途径。美术语言是一种世界语言, 它与数学语言、科学语言一样, 可以不分种族、不分肤色、不分年龄、不分文化进行思想和感情的表达与沟通。现在, 学校教育对数学语言、科学语言的重要性已有足够的认识, 而把美术看做是人类语言的一大部分认识, 就显得很不够。

要提高当前的美术教育教学的质量, 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我们就必须用美术语言进行美术教育。人们常说, 美术教育是情感教育, 而美术语言则是情感教育的表现手段, 它不是摆事实讲道理, 更不是客观描述, 而是感受的叙说, 情感的抒发, 主观的表现。美术的核心是情, 美术语言的本质是抒情, 是情动于中, 而形于外。美术教育的本质是传情, 检验传情的目标是否实现的标准就是看有没有打动学生。如果学生在美术课程中若无其事、无动于衷、鹦鹉学舌、小僧念经, 那这样的美术教育一定不艺术。要使学生动情, 关键在于学生自身的参与, 学生对美术创作背景的了解, 对美术内容的理解, 对美术表现对象的关心。美术教育中同样有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问题。与学生的关系太远, 与学生的生活太有隔膜, 与学生的生理心理年龄太脱节, 与时代的色彩太偏离, 要引起学生的共鸣, 打动学生自然就比较困难。这就要求我们关心学生, 研究学生, 了解学生;要求我们关注社会, 把握时代的脉搏, 了解美术时尚。应该说, 在学校课程这个层面上, 美术教育的空间是十分广阔的[2]。

二、打破学科限制, 优化课程内容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学生教育教材往往采用小儿歌或者是美术图画识字形式, 这种教材简单易懂, 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指导很好地获得最基础的知识及智力的启发。但是在美术专业语言教学中, 由于学生本身受到方言的影响, 如果仅凭借教材上的内容进行美术专业语言教学, 结果只能是学生片面地运用而已。如果学前教育教师在美术专业语言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突破教材的限制, 革新教学的内容, 则美术专业语言教学的效果将得到更好的增强。例如教师在美术专业语言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将地区方言的主要名词翻译成普通话, 然后在课内进行有效的讲解。如礼貌用语:谢谢、对不起、你好、再见等;如长辈称呼:爸爸、妈妈、大伯、大婶、姑姑、姨妈、爷爷、奶奶等;如菜名:荠菜、芋头、香菜、莴苣等。这样, 美术专业语言课堂教学内容的应用性被大大提高, 学前教育群体通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 其美术语言就更文明、更规范、更标准。

三、互动提问, 带动学前教育群体进入课堂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面对的都是4至6岁的学前教育群体, 他们对于学习美术还没有自我的概念, 主动性和自律性几乎没有。因此, 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教学生几句简单的用语, 学生很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或者是被课堂内外的其他事物吸引, 这样整个课堂的教学效果几乎不能实现。虽然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阶段学前教育群体学习美术的内容不多, 难度也不大, 但是如果学生在幼儿阶段不能打好一定的基础, 其日后就无法用正确的态度面对美术学习。

互动提问是将学前教育群体带入课堂的一个良好方法, 在美术专业语言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采用提问的方式与学生互动。小问答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课堂中的有效的提问方式。例如在美术专业语言课堂中, 教师可用课堂小游戏的形式让大家参与到美术教育的活动中来。而对于前期的名词教学, 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抢答争礼品的形式, 教师用方言出题, 学生用普通话翻译, 进而强化美术专业语言教学效果。

四、普及普通话用语,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专业语言环境

由于我国对于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逐步规范,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教师的素质已经大大提高, 大多数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改变传统临时代课教师授课的情形。在现在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中, 所有的教师都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来进行教学。在现代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教育中, 教师要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内普及普通话, 让普通话变成学生日常交流的主要用语, 进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专业语言环境。

我国城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基本上普及普通话, 但是在农村或者是乡镇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学中, 由于地区方言使用频繁, 学生不管是在学前还是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阶段都会受方言使用的影响, 忽略普通话的学习使用。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内,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说普通话, 并鼓励学生纠正自己同学的发音和用语。而在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之外, 教师鼓励学生教爸爸、妈妈说普通话或者和爸爸、妈妈一起说普通话。在这种氛围下, 教师可以为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学习阶段的学前教育群体创造一个良好的美术专业语言环境, 整个美术专业语言学习的效果也能够得到强化。

总而言之, 美术是一门发展全面、涵盖广泛的学科。美术教育需要广泛的词汇才能诠释其中的内涵, 如果你能在语言教育上有所专攻, 那么美术教育就会得心应手。如果想在美术教育上有所成就, 语言教育是绝对不能少的。美术专业语言是学生日常交流、信息获取的必要工具, 而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学生启蒙教育的基地, 对于学前教育群体的美术专业语言教学工作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为了强化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美术专业语言教学的效果, 提高学前教育群体美术专业语言应用能力, 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的教师应当采用合理的策略进行美术专业语言教学[3]。在课程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突破教材的限制, 优化课程的内容, 同时以多种多样的形式让学生熟练掌握拼音。在美术专业语言应用方面, 教师可以课堂为载体, 以教学内容为依托, 以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学前教育机构整个场所为美术专业语言学习的环境, 与学生互动, 规范学生用语并强化学生美术专业语言的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王颂华, 等.哲学与艺术[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2000.

[2]孔新苗, 张萍.中西美术比较[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软陶的应用 篇10

“软陶”是一种人工的低温聚合粘土, 其英文名称为POLYMER CLAY, 可以聚合、塑造成各种千变万化的图样和形状, 由于它具有高度延展性和可塑性, 图样像千万种花一样缤纷灿烂, 可充分满足人类的创造代欲望。从外形上看, 这种粘土的小包装极其类似橡皮泥, 但它的柔韧性和延展性都不是橡皮泥所能比拟的, 橡皮泥超过50度就化成水, 软陶经烤箱10~15分钟的烘烤后能防水、防霉、不破损、不怕虫咬, 烤后不变形且具永久保存性。

从应用方法上看软陶的玩法很多, 可以制作的东西更多, 比如:饰物类 (各种手链、项链、挂饰) , 造型类 (各种动物、花草、人物等) , 蜡烛杯类, 相框类等。

从材质安全角度看, 软陶所使用的超轻粘土主要是由纸浆、发泡粉、水等材料混合制成的新型产品, 安全无毒, 触感柔软细腻, 干净轻巧, 不会弄脏手和衣物, 不污染环境, 可塑性高, 能任意揉捏成各种造型。自然风干后成型可在表面填涂色彩, 可长久保存, 不易发霉变质。适合年龄3岁以上儿童及成人玩耍或制作DIY作品。

从培养创造力和创新思维来看, 创作题材丰富也是软陶一大特点, 从平面图案到立体造型都可以通过不同手法来进行创作。

二、软陶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前景

1. 利于个性发展, 锻炼协调性。

学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 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 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 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造力, 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陶土是不定型的粘土精灵, 任凭孩子怎么捏、揉都会是一件很有特色的作品, 而孩子想象力越是丰富, 出现的作品越是充满童趣的美。陶艺制作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力, 因为哪怕完成一条粗线, 也要经过搓、磨等等工序, 甚至是完成一件小作品。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作品被烘烤成形后, 将会对自己的动手能力更有信心。

2. 带给孩子快乐。

玩是孩子的天性, 在每一个孩子的眼里, 世上的万物只分为好玩与不好玩的, 而软陶陶艺无疑属于好玩的行列。孩子们可通过自由地玩陶土, 随意地糊泥、用力敲打泥巴、捏塑泥块等所获得快乐, 丰富童年经历。

3. 提高幼儿的艺术欣赏力。

软陶是陶艺中的精灵, 是一种文化, 一种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 年轻是因为现代陶艺的独立和发展, 古老是因为她伴随着人类文明史, 透着原始的魅力。软陶是土的艺术, 火的艺术, 其实更是人生艺术。亲自动手, 一件件作品从自己的手中诞生, 带着泥的味道, 更透出你的个性。软陶陶艺是一门综合创作艺术, 在创作的过程中幼儿需要经历观察, 思考, 操作, 欣赏, 再操作, 再欣赏的过程。这样的反复过程中, 能帮助幼儿完善对事物的认识, 丰富幼儿的创作灵感。只有发现美才能创造美。正是在这样的培养过程中, 艺术欣赏能力得到了提高。

4. 促进亲子关系。

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一件软陶陶品的过程是美妙的, 而跟孩子共同动手的过程是亲切的。亲子课的开展有利于促进孩子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 体验亲子互动乐趣, 使儿童建立安全感和幸福感。

三、软陶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策略

软陶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可以如此运用。第一, 软陶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应用更适合时间充裕的主题活动, 软陶是一种油性材料, 只要不经过130度的烤箱烘烤, 它是不会定型的。这样就有了更多的创作时间, 简单的作品可以一课内完成, 复杂的作品可以多课时分段教学。当然, 两种材料带来的是不同的艺术风格, 相比较只是软陶更容易课程操作一些。第二, 可将儿童的活动成果应用与幼儿园游戏环境的布置。软陶的鲜明色彩对学生理解色彩的构成、搭配也都是很有帮助。丰富的色彩, 有更强的对比性, 更强的装饰效果, 更多层次的视觉感受。现代社会拥有着千变万化的色彩原素, 用软陶来表现一些现代题材也是最适合不过。第三, 软陶既可用于平面、也可用于立体, 融于生活。软陶也可用于儿童画的创作, 通过各种颜色泥条、泥片、泥球的组合拼贴, 实现从普通的平面色彩画过渡到浅浮雕效果。在创作立体造型方面, 鼓励学生多观察, 多总结不亲身观察各种花的特点, 花的造型, 作品是很难表达出每种花的不同感觉。还有建筑小模型, 同样需要同学们多了解实体建筑的知识, 用他们的眼光去看, 去提炼, 再用软陶来构建成型。除了上面提到的类型, 软陶还经常用来制作各种卡通造型、装饰物、饰品饰物、迷你物品、人型塑像等。第四, 通过软陶制作动作锻炼儿童能力, 借助用手去揉、搓、捏、贴、插、撕、拧、接、刻、压、粘合等动作, 可让小朋友练习操作技巧, 促进手部小肌肉的发展, 增强手眼协调的能力。

四、结语

儿童们在软陶制作中, 可以通过双手的操作, 一方面使幼儿的小肌肉群得到锻炼, 另一方面充分培养幼儿的创造力, 还能使幼儿树立自信心。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提出“要解放儿童的双手”, 开展软陶手工课不但有利于发展孩子们的智力, 也有利于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 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软陶课程在培养儿童美术及智育美育发展过程中具有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摘要:学前美术教育是由幼儿主体、美术课程、德智体教育三位一体组成的, 围绕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的问题, 以软陶在学前美术教学中的具体应用为研究对象, 提出软陶课程在培养儿童美术及智育美育发展过程中独特而不可替代的优势及作用。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学 篇11

一、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中现存的弊端

1.学生基础能力差。受我国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中职院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过美术课,对美术课堂的内容知之甚少,所以对美术课程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存在严重缺乏的现象。再加上中职院校在招生前并没对学生有任何要求,对于大部分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学生来说,便存在学生基础差,不具备学习美术专业的基础能力。

2.基础绘画时间过长。中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学前教学专业的教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儿童的实际动手操作为主,现阶段的中职美术教学中,教师教学还是以基础的绘画教学为主,绘画占了教学的大部分时间,留给学生自行手工操作的时间基本上没有,这样严重导致了培养出来的学生绘画能力很强,将来投入到实际的幼儿教育中却不知如何着手教导幼儿。

3.脱离了专业学前美术教学的目标。中职院校的宗旨便是培养实用性的人才,那么现阶段中职院校的美术课程和普通的美术课没有什么区别,中职院校需要培养的是学前工作者,并不是画家,而且教育过程中也没有和幼儿美术教育相结合,学前教育是要注重学生的心理行为、搞好课堂氛围以及组织教学活动等等,所以现阶段的教学脱了学前美术专业的教学目标。

二、应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教学的对应方略

1.加强基础绘画的教学,为学生学前教学奠定基础。加强基础绘画教学是中职学前美术教学的初步教学要求,上文也有提到,许多学生并没有真正的美术基础。所以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绘画的兴趣,也能够使学生学习绘画的积极性提升。初步可以先让学生练习平面构图,平面构图可以磨炼学生的耐心和好的学习态度,为将来幼儿教学态度做准备。在初步的绘画过程中了解色彩、线条和点等一些绘画的常用语言。进而在平常的绘画练习中引导学生自我总结一些绘画规律。另外在绘画方式的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前幼儿教育的内容,比如说线描和简笔画,这两种绘画教学对幼儿的难度小,可以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学前教育者还可以利用这两种画法给幼儿组织活动或者教学情境,很好的体现出了教学的实用性和技能性。

2.加强对色彩理论的认识,为学生的审美能力奠定基础。美术中的色彩对一幅作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学习完绘画方式之后,便是培养学生的色彩理论的深刻认识,并培养学生具有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中提升自己的审美能力。对于学前的儿童来说,色彩突出了学生内心的心理反应和情感的变化,因此学前美术教师具备专业的色彩理论对教学至关重要。同时通过色彩理论的学习,可以拉近幼儿与教师的亲切度,也可以更好地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

3.加强手工操作实践课,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奠定基础。中职院校的美术课程手工操作有很多种,其中包括平面、半立体和立体操作,这些都是美术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但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和脑的能力,更发散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部分也可以有效地运用到学前教育中,小学生天性爱玩爱动,如果单纯地让他们去画,坚持不了太久,但是如果运用各种纸手工操作,不但可以培养小学生的动手和脑的能力,更开发了智商和情商使其不断增强,所以加强手工操作实践课,可以为学生的动手能力奠定基础。

学前美术幼儿教育 篇12

关键词: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审美教育

随着学前教育的发展, 学前美术教育作为培养幼儿审美能力及创造能力等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 学前美术教育是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 作为高等师范院校中的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应体现其自身的优势和特点。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为顺利实现当下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了解幼儿审美心理结构

高等师范教育中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是幼儿园教师, 因此, “儿童”是整个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课程的主要载体。也就是说, 一切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设置都要围绕着为了培养“儿童”展开。学前期的儿童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他们进行美育的前提, 必须了解儿童的审美心理结构。所谓审美心理结构, 就是人们在欣赏和创造“美”的活动中, 各种心理能力达到高度活跃时构成的一种独特的结构。[1]了解儿童审美心理结构应从关注儿童画开始, 儿童画是人类早期的生命活动, 儿童绘画并非一般意义上的美术作品, 可以说是一种教育品, 是一种“儿童生命活动的显现和投射”。[1]通过研究儿童画, 可以看出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所特有的审美心理, 包括感知形象能力和表现形象的情绪性等。皮亚杰通过观察和研究发现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生命力有不同的领会, 以此来映射他们不同的审美心理。年龄小一些的儿童仅认为一颗树是有生命的, 但年龄大一些的儿童则会分化出生命的运动和非运动。因此,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课程设置而言, 应当在关注儿童审美心理结构这方面内容上下功夫, 注重儿童审美理论知识的传授, 那些认为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只关注技法高深的练习, 忽视“儿童”这个主要载体会使美术作品失去活力, 不能体现儿童美术的特征, 从而在今后教学中得不到儿童的认可。因此, 对于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 应让学生到幼儿园进行深入体验, 了解幼儿的审美心理结构和成人的区别, 从而准确地把握自己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二、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与幼儿师范院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美术的课程设计是不同的, 由于幼儿师范院校与高等师范院校学生的年龄特点不同, 对于知识的接受和理解能力有差别, 因此, 幼儿师范学前教育专业美术课的课程设置相比高等师范院校学前美术教育专业而言课时量相对较少, 课程内容也较初级, 学生不能够全面深入地学习美术技能和理论知识, 未能在学习中展现出每个学生在美术方面的特长, 只是一些绘画的基本知识和技法, 对美的形态和结构等审美能力的培养不做过多的要求。

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学前美术教育成为学前教育的一门必修课程, 其培养理念是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高技能和全面发展人才为目标。不仅能够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 还能够做到在有所长基础上个人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因此, 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教学而言, 不仅要注重各种绘画手工等技能的掌握, 更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那么, 什么是审美教育呢?审美教育又称美育, 其目的是培养受教育者对美的形态、结构等的感受、鉴赏、创造能力, 培养其正确的审美观点、高尚的审美情操, 使其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与愉悦, 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2]下面分别从审美情趣、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一) 审美情趣的激发

美育是用人类创造的一切精神产品与物质产品的美, 反过来对人进行教育, 使人得到全面和谐的发展。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 艺术设计和创意的范围十分广泛, 美蕴含在人类现实生活的各个方面。[3]对于高师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审美活动已不仅仅停留在对优秀作品或者美好事物的欣赏, 而是需要教会学生对于美的事物能够从有形和无形的辩证关系角度出发, 挖掘其美好外表之外内在所蕴含着的美的意蕴, 从美的根源去激发学生心灵, 给学生以启迪。让学生通过欣赏、分析名画的设计出发点和创作意图, 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 塞尚名画《三浴女》中, 画面中三个身躯庞大的女人, 虽然与当时普遍认可的女性美标准不相符, 但塞尚的表现意图不是为了显示人物躯体的美感, 而是抓住了人物动态中举手投足的姿态所表现出的活力和平衡感, 是一种力与美的结合, 表达出了一种有关户外自然界和生命力的微妙感受。又如梵高的作品《夜的咖啡馆》中, 大多数画家往往把咖啡馆描绘成欢乐的场所, 但梵高则运用带有生命力的笔触、油彩的厚度和明显分开的线条, 表现了一群无处可去的不快乐的人, 画面沉浸在一种人为的光线之中, 显然一幅悲惨的社会景象, 红和绿、紫和蓝的微妙搭配正是梵高增强画面冲击力的方式, 这种独特的创作视角表现了咖啡馆不仅是使人娱乐休闲的地方, 也是使人丧失理智、堕落和犯罪的地方。

(二)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

审美理解力就是通过感受体验, 把握自然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艺术作品内容的意义, 是一种有意识教育和无意识文化熏陶的结果, 要求克服以往日常的惯性思维, 通过造型、色彩、构图、图形、线条、光源等形式将日常眼光转换为审美眼光, 将普通的评判标准转变成审美标准, 认识并挖掘作品蕴含的精神。对于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今后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幼儿。因此, 审美理解力的培养不再只是单纯的逻辑推理或抽象的沉思, 而是情感与事物外在定性的相互渗透, 能够将事物从理性层面转移到情感层面, 例如, 我们看见彩虹, 不再认为它是太阳光和雨雾相互作用的产物, 而是雨过天晴, 通往幸福的桥梁。又如在靳埭强作品《勇破成规》海报中, 原本很简单的一把尺子被赋予了多重涵义, 尺子的另一面规矩、守旧被提炼出来, 破尺则代表破旧的象征, 表达了靳埭强先生要求青年学生“不要墨守成规, 勇于创新”的希望。在教学中, 要求学生对自然、器物、一石一木甚至一片字纸热爱的同时, 做到“化物为意”, 用艺术的眼光和品质去理解美、感受美, 注重对美术文化的关注。在教学过程中, 美术活动往往缺乏主题, 设计思想较为单一, 缺乏足够的形象储备和相应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思想禁锢, 缺乏内涵和艺术性。从而促进学生向更高的审美层次过渡, 才能培养学生准确而又生动恰当的艺术审美理解力, 从而把握艺术品的真谛。

(三) 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对于高等师范学前美术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要因势利导, 教师要多引导学生在学习表现技法的同时, 深入生活, 观察生活, 用心去感受生活, 让审美成为一项不可或缺的心灵体验, 能够将丰富的认识转化为审美创造力, 运用线条、色彩、透视、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 将无形的想象力转化为 (上接227页)

最后, 当我们已经了解了这种作用的好处并适应运用它之后, 我们对于问题的解决就会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到了这个时候, 我们会把老师做示范时的那种状态从自己的思维中提炼出来, 运用到自己的身上, 从而唱出真正属于自己那种状态的歌声。这样, 整个学习过程就容易了。

四、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如何发挥学生“学”的主体性

声乐教学是一门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劳动课, 这种创造性要求体现在教和学双方, 但我们的思维能力的发挥和发展, 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我们善于思考, 肯于钻研, 在学习中能够抓住规律性的东西, 进行创造性的劳动, 加强理性认识, 发展思考能力, 这就成为声乐教学中的重要课题了。

(一) 有合理的学习目标和适当的学习计划,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基础

在确定了自己的学习方法之后, 我们就要有一个合理的学习目标, 要踏实学习, 不见异思迁;要循序渐进, 不求大求难。

(二) 提高自身素质, 全面认识自我,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条件

提高自身素质有两方面, 首先是音乐技能方面, 再就是身体素质方面, 这两方面是构成声学学习的客观条件, 同时也是发挥主体作用的重要条件。

(三) 克服厌学情绪, 提高学习兴趣, 是“学”的主体作用发挥的关键

在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如何引导我们面对艰苦的学可视的形象, 如:漆画课程教学时, 要求学生大胆利用各种材质和手段作画, 教师可先出示用蛋壳材质做好的范画, 蛋壳的特殊肌理和真实感在画面中呈现的视觉和心理冲击, 能够激发学生想亲自动手制作的好奇心, 并对这种工艺制作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并同时可以给学生列举出可制作漆画的其他材质, 如棉花、零碎的绳子、树叶、绒线、蛋壳、铜丝等身边的物品都可以成为创作的工具, 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观感和制作内容方面, 从审美角度去选择适当的材料, 打破常规, 进行拓展思维训练, 而不仅仅停留在笔这种单一的工具上, 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在生活中感受、发现美的事物, 体验创造带来的视觉感受, 最终达到情感上的愉悦。从而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 使学生体会到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可以成为创作的源泉, 激发他们更好地观察和热爱生活, 从而达到培养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危机与挑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 1999 (9) .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英语课堂小组合作学习下一篇:唐朝的土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