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2024-08-05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精选12篇)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1

全国大面积地开展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是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从一开始的缓慢进行,到后来的大规模、快速地推进,尤其是一些地方开展教育强市、教育现代化城市评估以后,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状态。在全国相当多的地方,幼儿园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已经成为地方政府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一个重要手段。近两年来,随着中央政府对学前教育发展要求的提高,学前教育也越来越受到重视,许多地方也就把通过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的情况作为政府政绩的一个重要指标。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都是政府的责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忽略或放弃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滑坡。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也应当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

但是,行政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办一切,比如,举办幼儿园,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所做的不到一半(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的幼儿园总数已达到16.6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1.54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9.20%。新华网2012年12月7日),而从一些地区来看,幼儿园则大部分是由社会力量解决的(如广东省,目前的公办园比例只有不到30%,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例争取达到30%,新华社广州3月3日电)。而对于幼儿园质量提高来说,行政主导更不能由政府包下来,全国十多万的幼儿园,各省、市、区(县)上万、上千、上百的幼儿园,单靠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只能针对少部分园,而且只能是采用大规模运动的方式进行,对于大面积幼儿园质量的真正提高及持续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应当看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在促进幼儿园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公平享有受教育权渗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时候,当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显现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一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标准缺乏对大多数幼儿园的指导意义,因而大多数园也就失去了规范办学的参照和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二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在许多地方是公办的,这些原本就由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又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集中地投向了公办幼儿园,加剧了政府资金与资源投入分配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之间、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差距。即使在民办园较多的地区,示范或等级园已经涉及到许多民办园的情况下,也有类似的问题;三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的出现加剧了择园的竞争,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制度上的缺陷是,一方面政府制定示范或等级标准(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政府又组织人去评估,最后再把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的工作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设计。虽然一些地方已经让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从教育督导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教育评估院的工作,但评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改变,评估的方式与思路没有改变,因而并没有解决教育评估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为政府成绩背书的角色问题。另一方面,为追求政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为追求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而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为了达到教育强市(强区)或教育现代化城市的指标,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采用定比例的方式,使这些地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虽然有明显增加,但幼儿园保教质量却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也许评估制度设计初时的出发点是想提高质量,但这些年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现时评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行政主导下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呢?

一、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进行分析

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这个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管理质量来衡量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通常由两大类要素组成,一是结构性要素,包括班额、师生比、生均面积、设施设备配备、教师工作年限、学历、工资待遇、日常经费使用等。这些要素是显性的,是幼儿园准入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对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指标,这些要素的情况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的基本质量。二是过程性要素,它是指幼儿园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质量,包括了课程的具体实施、师生互动、幼儿发展和家庭参与等。这些要素是隐性的,它们是无法从表面现象直接发现的,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长期的跟踪,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了一个地区入园幼儿数量和比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所提供的服务情况,如相关制度的制订、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和相关服务提供的情况等。

因此,关注学前教育的各种显性要素,尤其关注幼儿园的结构性要素和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监测、跟踪与管理,是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政主导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并能产生真正作用的有效办法。

二、对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进行确定

幼儿园质量的结构性要素、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要素,都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情况。因此,需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确定该地区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比如,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教师流动性;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配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数额、占教育经费比例;各年龄段幼儿的入园率;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服务等。

确定了这些要素后,也就基本确定了评判一个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从行政管理角度来说,可以重点针对某些或某类要素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促进该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质量要素是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因此,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是可以变化的。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当教育的总体发展有了改变的时候,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队伍质量要素,开始时可能只是确定教师的基本达标情况,如果在某个时期需要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可以对有关教师队伍的质量要素细化并进行跟踪管理,如教师的学历、在岗进修、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质量的目的。

三、对学前教育质量要素进行监测与管理

现行的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是标签式的,用等级标签表明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这是一种固态的质量评价方式,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督导部门每隔三、四年都会重新进行评估认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标签式的评估结果只能是短暂的,无法对动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因而难以保证持续性质量。

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不仅要关注结构性质量要素,也要关注过程性质量要素,但现有的评估所关注的只是短时间的情况,对于需要长时间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要素如此,即便对那些显性的结构性质量要素,评估往往也无法根据真实的情况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当一个评估团队集中在某个时段到某一个幼儿园时,他们要对其各种质量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给出结论。由于时间短,这样的评估往往更注重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的造假又是目前评估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这种方式缺乏对结构性质量要素的全面的、在一个地区背景下的比较与分析,因此很多的评估结果是没有太多说服力的。比如,某个地区普遍幼儿园学位不足,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超额招生,而评估时如果按照标准就会造成这个地区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无法达标,因此在实际评估中要么是不按标准进行,要么就是幼儿园隐瞒实际招生数,或是在评估期间幼儿园少招生。而对于过程性质量要素,由于不是长期跟踪的结果,因而其质量结论往往更经不起认真追问。

另外,由于评估是用标签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它只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作用,而对长期的幼儿园质量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教育界的许多评估(如高校的评估,中小学的一些评估)之所以饱受诟病,其原因大概如此。而其他一些行业评估问题频频出现(如医疗系统),也充分说明评估并不是一个好的提高质量的办法。

改进现行等级评估制度的有效办法是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同时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1. 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

质量监测与示范或等级评估不同,它主要是定期(如一学期、一年或几年)对涉及幼儿园质量的某些或所有结构性要素进行持续的了解,从中发现某种趋势性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的师生比,能比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总体幼儿园师生互动情况,而根据总体情况再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师生比情况,就可以大致掌握幼儿园的师生互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质量情况,根据总体情况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生均面积,可以更好地促进改善办园条件;而幼儿园教师学历、职称、在岗继续教育状况、工作年限等,是反映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情况的一些要素,了解总体和部分情况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的结构性要素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地区幼儿园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行政部门通过对各种结构要素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园的基本质量情况,发现倾向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对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要素进行跟踪监测,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分析某个地区幼儿入园情况,可以帮助调整一个地区的幼儿园布局分配;通过对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数额、经费使用具体项目以及经费使用涉及的人群等分析,就能较好地了解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制度政策、行政与教研人员配备、在职培训等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质量监测的特点是它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幼儿园或指向某个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行政部门不是通过给幼儿园或所管辖地区做标签来标明其质量情况,而是通过对质量要素的定期监测来发现某些趋势和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地区总体(或局部)幼儿园的师生比过高,就可以分析具体原因(教师配备不足或是因为入园幼儿太多),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质量要素监测是行政部门管理学前教育的手段,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前教育真正的质量提高,是行政部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是评估的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角度上考虑,质量监测主要是针对结构性质量,即对结构性质量要素进行跟踪、分析与管理,而对于过程性的质量要素,由于它涉及到的时间长,专业要求高,则应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让位于独立的质量评估机构。这样的质量评估机构可以是大学、专业研究机构,或是有条件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们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但是,这些机构必须是和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参加评估的人员也必须与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各种评估结果只能用于行政部门深入了解幼儿园的质量情况,了解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而不能把评估结果用来作为政府的成绩,或是作为行政部门表彰基层的依据,否则就会导致政府为了成绩而降低标准,或基层为了得到表彰而弄虚造假的情况出现。

2. 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所有的质量要素都是通过对幼儿园基本信息和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信息分析得来的,因此要真正通过质量监测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得到学前教育质量的相关要素,才能对质量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的基本信息是不公开或很少公开的,除了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外,其他的信息公开很少,如幼儿园经费使用情况,玩具、设备及活动场地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大部分信息不会对外公开,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逐级上报,也很难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而关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入园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公众更是无法知道。尤其是在目前许多地方大量民办幼儿园存在的情况下,涉及幼儿园基本情况的信息,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更是很少公开。这种情况下,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测,对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力促幼儿园基本信息公开,力促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基本信息公开,是真正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幼儿园是公共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因此,只要是经过政府审批举办的幼儿园,只要是涉及到一个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的基本信息,都应该向外公开,都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只有真正依靠公众,才能对其实施最完备和最有效的监督。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使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公开有了依据,也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公共服务角度,从基础教育角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逐步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变成一项公众可以参与、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的工作。

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基本信息的公开?如何让这种公开对质量监测产生有效的作用?一些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我国的香港教育局,其网站里关于幼儿园的栏目中,就有全香港所有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各幼儿园根据教育局所列项目,按照是否接受政府资助(香港分营利与非营利幼儿园,后者可以得到政府教育券资助),公开具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幼儿园园舍信息、招收幼儿信息、收费信息、日常经费使用信息、教职工工资结构信息等,其中一些信息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的,如日常经费使用信息。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所用数据主要由各国政府所提供,质量监测报告就是根据各国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

鉴于学前教育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在我国很少进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统计上报中的各种问题,学前教育的信息公开可以采用填报加抽检的方式进行,即幼儿园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部门上报基本信息,上级部门组织公众代表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抽查,确认其真实性后再进行公开。这一过程既是对幼儿园基本信息真实性的检查过程,也是幼儿园质量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为基本信息包含质量要素,而抽查主要是针对质量要素进行的。

抽查由行政部门组织,但为了确保其公正,参加抽查的人员可以是随机的,可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或是其他非学前教育系统人员。理论上说,只要关心学前教育、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并且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居住的人都可以加入。每年定期进行抽查,提前做好抽查人员的报名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正。

当然,为了让幼儿园和公众对学前教育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幼儿园填报的基本信息可以是全面的,但抽检和最后的信息公开可以是部分和少量的,当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成为一项正常工作以后,抽检与公开就可以是全方位的。这样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就可以变成一项真正公众参与、能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而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也要同步进行,并且相关信息要经得起公众的检查与质询。

最近,国务院召开会议,在以往取消了一批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76个评估表彰项目,尤其是一些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中新网8月21日电)。其目的就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更好地把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遏制住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的冲动。

虽然幼儿园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并不在取消之列,但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以及涉及到教育的各种评估都应当逐步取消,代之以常态的质量监测,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这样一个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其中,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为改进学前教育的评估与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政府应尽快把评估的权力,把质量监测的权力交给社会,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制订相关标准,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让幼儿园公开基本信息,用信息公开、用社会监督和独立的社会机构评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兢.追求卓越的学前教育质量[J].上海教育,2011,06.

[2].廖诗艳.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J].教育导刊,2012,07.

[3].钱雨.世界学前教育质量监管体系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2,12.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2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什么是内涵?学校内涵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什么关系?”“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胡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

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依法办事是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治校,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我们在法律领域的法律关系性质、主体、客体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泛政治化的,不再是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如何调整和应付教育领域的变化、维护教育秩序,这需要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对当今教育领域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平衡来保障我们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保障我们的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提高区域学前教育质量路径初探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 质量 路径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4-02

一、引言

学前教育是终生学习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幼儿成长过程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重要角色。优质的学前教育对促进幼儿早期全面健康发展,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教育需求的不断提高,如何给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民生问题。本文以天河区大力发展学前教育为例,对提高学前教育质量路径进行初探,旨在为有效开展区域性学前教育实践提供初步经验。

二、天河区学前教育发展基本情况

广州市天河区1985年建区,下辖21条街道,现有常住人口约150万。天河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学前教育,把学前教育作为重要的民生工程予以推进,加强对学前教育的科学规划、统筹协调和指导监督,全面提升学前教育保教质量,初步构建了覆盖较广、质量较好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截至2013年底《天河区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完成时,天河区共有各类幼儿园181所,其中公办幼儿园58所,占32%;民办幼儿园123所,占比68%;省、市、区一级幼儿园占14.3%,达到规范化幼儿园标准的幼儿园占80%以上。全区幼儿园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99.98%,学前三年幼儿毛入学率达到100%,基本普及学前教育。

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和广州市第一经济大区,天河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区学前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自2014年至今,天河区学前教育紧紧抓住第二期三年行动计划契机,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等文件精神,通过多种方法措施,积极探索全面提高天河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使区域学前教育公共服务整体呈现出质量优良、示范引领、特色鲜明的良好发展格局。

三、天河区提高学前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

1.打造专业管理团队

打造区域专业管理团队。为适应天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好地为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和优化提升服务,2014年4月,天河区成立了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组建由幼教专业为主、计算机、英语专业为辅的高素质管理队伍,打造区域学前教育专业管理团队。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发挥自身优势和职能,以建立专家指导库为切入口,以着力规范管理、提高质量、内涵发展、创建特色、打造品牌为抓手,为区内学前教育发展提供专业化、特质化、且具指导性和前瞻性的服务,全面提升区域学前教育整体水平。

打造园长队伍管理团队。领导保育教育工作是园长的中心工作,也是园长专业能力的核心体现。学前教育指导中心紧紧抓住园长在幼儿园建设发展中的“领头羊”作用,积极打造高素质的园长管理团队。根据全区不同层次幼儿园园长专业水平差异,制定差异化提升培训方案,对园长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训培训。开设园长培训班,聘请国内外专家讲座,组建研修小组,建立新老帮带体系,组织到园所跟岗学习,参加北京、上海、杭州、长春等地组织的高级园长班,等等,多途径、多形式推动园长培训工作,全面提高园长的专业水平和管理能力。实践证明,各种形式的培训使园长迅速成为幼儿园教育管理的行家里手、优质发展的促进者和引领者,有的快速成长为省、市、区名园长,有的甚至还拥有了自己的名园长工作室。

2.狠抓基础常规管理

加强制度建设。规范管理,制度先行。完善的制度是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证。为进一步加强幼儿园规范管理,提高保育教育质量,天河区学前教育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且着力在“细化”上下功夫, 以增强制度的可操作性。制定《天河区幼儿园一日活动细则》,规范幼儿园日常管理,提高保育保教质量;制定《天河区区属公办幼儿园编外人员绩效工资分配方案》,落实优劳优酬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制定《广州市天河区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明确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职责的意见》,理顺区属公办幼儿园管理关系;制定《天河区民办幼儿园管理细则》,进一步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

加强动态监管。通过实地调研、视导检查等形式,对区内不同办学主体和办学层次的幼儿园进行全面了解,分类指导,切实解决制约幼儿园发展的实际问题,形成《天河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关于区内集体办园和民办园现存问题的汇报》及《天河区临时学前儿童看护点汇报材料》等汇报材料,为幼儿园向区委区政府争取政策及财政支持。同时,通过开展法律法规、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专题讲座和现场培训,进一步强化幼儿园常规管理的主体责任,增强幼儿园依法治园意识,提升幼儿园管理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管理能力和水平。

3.多措并举提升质量

开展保教质量量化考核。根据《天河区幼儿园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实施方案(试行)》指导思想和工作要求,对全区188所幼儿园进行分级量化考核,对考核获得优秀的幼儿园在职教职工进行奖励,对不合格的幼儿园在全区通报,督促整改。保教质量分级量化考核的全面开展,使幼儿园进一步转变了办园理念,规范了办园行为,形成了科学的质量观。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4

一、强化管理,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1.调整校长队伍, 夯实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

2008年校长队伍的大调整, 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调整, 而是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择校问题的背景下出台的一个强化学校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校长聘用包含五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三是要有一定的学校管理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四是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在学校教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五是要有强的学习能力, 观念、知识、工作技能与时俱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不到三年, 全县学校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原来较为薄弱的学校有了质的飞跃, 迅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局抓住了关键, 找到了突破口, 为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目标管理机制, “一校一标”增添学校的管理活力

近几年来, 教育局推出的“一校一标”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激发薄弱学校的管理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校一标”是指县域内各学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各校依据近几年的管理实绩和现有的办学环境自行确定年度管理目标。“一校一标”具有全县《目标管理》的目标和自我既定目标的双重属性, 其特征是打造学校特色, 形成学校亮点。芭茅溪小学距县城80余公里, 9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将教职工分为教员、保育、后勤三支队伍, 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享誉县内外, 乡里乡外的家长都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该校读书;澧源镇中学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在全国航模等大赛中, 学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为学校争得了非常好的名誉。

3.工作位置下移, “一线工作法”加大对学校管理的督导力度

教育局党委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 要求局机关干部及各学校校长要走进一线, 在一线发现问题, 在一线解决问题。制定了“三个制度”, 建立了“三层督察网络”, 提出了“四个重点关注”。“三个制度”:一是领导干部包片到校制度, 即将全县中小学校按一定原则分成若干个工作联片, 然后将局领导对应在某一个片中, 全面负责该片内各个学校的指导督察工作;二是局领导“周听课日”制度, 即要求局领导干部每周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走进教师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校长进教室制度, 即校长要把“办公桌移到教室中去”, 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三层管理网络”:一层是县级层面的管理网络, 即来自于教育局领导及其机关干部的“直接管理”;二层是以“联片研训”为组织单位组成的区域级的管理力量;三层是学校层面的直接管理。“四个重点关注”:一是重点关注学校德育工作,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重点关注学校安全工作;四是重点关注学校亮点工程建设, 建设特色学校。“一线工作法”,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大转变, 特别是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

4.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新质量观”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教育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背景, 大力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推行“新教育质量观”,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改革的思想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标准, 注重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多向评价。改革中坚持的质量观:以服从于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不唯分数论, 注重学生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养成;以人的成长历程检视教育效益,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和效益的统一。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淡化分数, 强调质性评价。把质性评价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列入“教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内容, 把质性评价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之列接受教育督导。

二、“三措”并重,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素质

1.抓实校本培训, “五个活动”增添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活力及实效

为了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育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实效非常显著。主要进行了五个活动:一是大力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大量读写”活动。这五个一是:每年要读完一本专业著作;每年要订阅一本以上的专业期刊;每期要写一个学科的完整导学案;每周要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日至少要对五名学生的作业做出较高水平的质性评价。二是大力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教育局颁发的《桑植县中小学“十二五”期间教师岗位大练兵工作方案》, 促进了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研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三是大力提倡“教研兴校”, 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在全县形成了“校校有课题, 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活跃局面。四是坚持在每一个培训周期都要举行一次教师专业文化知识考试,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五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不到两年时间, 就走出了“责任状”式的压力驱动模式, 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的良好局面。

2.重视联片研训, “四个制度”保障联片研训组织运行的高效益

桑植县的大部分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经济条件差, 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此, 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建立“联片研训”机制, 以加强教师研训及学校管理工作。联片研训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把邻近的几所学校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教师研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1] 为了提高联片研训组织的运行效力, 教育局建立了四个保障制度:一是联片研训工作制度。该制度主要由县级管理制度如《桑植县中小学联片研训指导意见》、联片研训组织制度和校级联片研训工作制度组成;二是联片研训督察制度。督察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及联片研训组织进行;三是联片研训指导制度。如“局领导听课日”、职能部门“指导月”、教研员“指导量化”等制度;四是联片研训奖励制度。四个制度相互依托, 共同促进了联片研训的发展。

3.强化薄弱学校教师支持机制, “五措施”强注薄弱学校“新鲜血液”

快速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教育局加大了对薄弱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力度, 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抓住国家“特岗教师”政策, 积极向上级争取特岗教师计划, 积极为到岗的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促使他们在薄弱学校中全力工作;二是抓住国家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动员优秀学生积极报考, 学成后返乡服务教育;三是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 由教育局自主从全日制大学生中招聘一部分教师, 及时补充薄弱学校中的教师力量;四是强化“送教下乡”制度。《桑植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促进了“送教下乡”工作的常态化;五是坚持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桑植县有许多县内、县外的“联盟校”“姊妹校”, 在这些联盟校中经常进行着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面的交流, 为薄弱学校输送优质学校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和教学方法。

三、力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薄弱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1.建立“三主”理念, 解决观念问题

新一轮课改中最主要的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2] 教育局在落实“双主”的实践中, 充分认识到了“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练”不是题海战术, 而是重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技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不仅在课堂上要“练”, 在课外、校外都要“练”,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练”是实现“双主”的重要外在实践形式, 为了让教师理解“三主”理念, 教育局从“狠”字上下工夫, 强力强行, 促使全县三千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近几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局长经常走进学校了解教师培训情况, 亲自主持“三主”理念讲座, 三年内共举行了《以“三主”理念为指导, 强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十余次讲座;其次是教研室、师训站等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响应, 全面开展“三主”教学理念培训;再次是抓好校长队伍的“换脑”工作。通过校长培训班、校长会议、校外观摩等形式, 促进校长转变教育观念, 带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建议“五步教学法”, 解决方法问题

如何把“三主”理念快速地落实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首先要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做起。快速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确立一个正确的“模式”至关重要。首先研究他人模式。目前, 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其中不乏具有“范式”意义的典型模式给人以启迪和引领作用, 如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模式等。为了研究这些模式, 教育局组织大量教师前去参观, 吸其思想, 研其精神;其次创建自我“模式”。教育局在“拿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县情, 提出了“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巩固提升”“五步教学法”建议。经过多所学校的积极实践, “五步教学法”成效显著。目前, 由“三主”理念主导的“五步教学法”已经获得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 并形成了以“三主五步”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新型课堂模式。

3.“三主五步教学”模式,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2年2月, 《湖南教育》刊发《以课改“撬动”山区教育》的长篇通讯, [3]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桑植县“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对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效果。“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打造“样板课堂”和“样板校”。这是普及“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前导性工作, 局长亲临课堂研究“样板”, 并多次邀请校外“名士”走进课堂共策“样板”, 打磨“样板”;第二个阶段, 全面推广阶段。课改是全县教师的整体行为。教育局通过骨干引领、联片研训、学校联盟、送教下乡等形式,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 全县所有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三个阶段, 深化“三主五步”教学思想,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并不是阻碍优质学校的发展, 而是通过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达到缩小与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庭键, 钟秋生.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机制——联片研训[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0) :61-64.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21-24.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5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刘咏春

为落实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紧紧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这个主题,进一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结合我县实际,着力加强和完善保障机制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现将我们的思考和做法汇报如下:

指导思想和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规范办学行为为前提,以办“规范+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特长”的学生为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中心,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创新教学方法、实施有效教学;坚持以优化过程为重点,加强过程监控,提高管理效能;坚持以提升质量为根本,完善评价体系,办好每一所学校,发展好每一个学生,努力开创我县教育教学质量快速提升的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1、政策导向原则。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国家、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和《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保障体系建设,全面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意见》为依据,以提升教育质量为导向,树立以人为本的质量观,以提升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2、科学有效原则。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坚持从教育教学实际需要出发,以切实解决教育教学管理中的无效和低效问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3、循序渐进原则。坚持局层面整体规划,分步推进,以点带面,有序展开的方法,在保持各项工作常态有序进行的前提下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运用。不盲目否定,不一蹴而就,克服急功近利的倾向。

4、全面发展原则。既关注学生学业水平,又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树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以人为本的质量观;既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又关注教师专业成长;既突出学生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落实,又注重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养成和发展;既加大薄弱学校的有效帮扶力度,又加强优质资源培植利用,坚持均衡发展,全面发展。

主要工作举措

顺应新的教育形势和素质教育要求,围绕“全面素质,更高质量”的目标,建立有组织、有制度、有职责、有标准、有秩序规范的保障机制系统,并形成相对固化的模式,使保障机制系统化、制度化、常态化,促使基础教育质量提升工作更有法度、更有力度、更有效度。

一、更新观念,自觉转型,加强和完善素质教育推进机制

(一)、把握政策导向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省《规划纲要》精神为指针,以育人为本为根本要求,以促进教育公平为基本政策,以改革创新为强大动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任务,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严格执行“五严”规定,举办规范加特色的学校,培养全面加特长的学生,强力推进素质教育示范区建设,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二)、优化路径策略

1、基本路径

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严格按规定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具有本地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紧扣基础性、主体性、实效性要求,构建课堂教学有效范式,夯实学生基本品德和基本行为习惯以及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坚持开展“阳光体育”,扎实抓好体艺“2+1”工作。加强学生社团建设,丰富学生课外生活,培养兴趣爱好,发展个性特长。注重家校衔接,形成教育合力。

2、基本策略

学校层面:每天围绕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开展“双值导”;每天放学后组织教师开展集体备课或静校教研;每天组织学生开展大课间活动和课外阅读;每周开展一次常规管理和教学工作“周点评”;每月(中学双月)开展一次德育主题教育和节日活动;每月开办一次家长学校,每月出一期家教小报;每学期的第一个月开展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月”活动;每学期组织开展一次学生校外实践活动;每学年组织一次学生体检和体质监测;每学年作一次素质教育成果展示,每学年对教师素质教育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与奖励。

教育局层面:每月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进行一次“飞检”,每月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典型调研与工作视导;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展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大检查;每学期确立一个主题召开一次素质教育推进会;每学年举办一次县中小学生体育艺术节;每学年对学校素质教育工作业绩进行一次集中考核评比。

(三)、推进评价改革,构建质量标准体系

探索构建有利于学生成长、教师提高和学校课程实施的素质教育评价体系,改进评价内容和方法,小学实行等级制评价,中学实行综合素质评价。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分班和热点高中招生指标均衡分配制度。

(四)、强化奖惩激励

教育局和学校每年开展一次素质教育工作评先评优,对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素质教育业绩与教师绩效工资挂钩。对实施素质教育不力和违规办学的单位和个人实行评先评优“一票否决”,并对相关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

二、强化教师提升体系,建立教师快速成长机制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修德强能争一流的目标任务,立足当前,着眼长效,通过对教师队伍建设的思路、举措加以完善固化、传承创新,促进教师全面快速成长,培养造就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立岗履职、乐于奉献、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努力为教育现代化建设和实施素质教育提供持续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二)、组织领导

教育局成立以一把手局长为组长,人事、初教、中教、职教、教研、发规等部门负责人共同参与的全县教育系统师资队伍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在人事科下设办公室,负责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督查考评。各学校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责任到人、条线管理、分工协作、有序推进。

(三)、工作策略

1、确立目标

通过先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的形式,局和学校分别制定出台促进教师快速成长的三年规划和意见,并组织实施。学校坚持为教师绘制专业成长路线图,指导各人确立个人发展愿景,三年一规划、一年一计划,确保人人有目标、个个有追求。

2、开展活动

①经典诵读。学校按给教师推荐经典书目,明确读书任务,定期组织交流,以书怡情,以书益智。在此基础上,教师每年自主阅读1~2部教育理论专著,每月学习1~2期学科专业期刊,并认真做好读书笔记,每季度撰写1篇有质量的读书心得。

②教育引导。抓住教育热点问题,结合典型案例,正常开展师德师风集中教育活动。结合庆祝教师节等契机,每年评推一批教书育人先进典型,同时突出对热点问题的专项整治,及时通报曝光,树好正反两面镜子。

③公开承诺。围绕教好书、育好人,组织教师公开承诺,接受社会监督,规范教育行为。④学历提升。局和学校每年制定教师学历提升计划,通过教师个人自考、函授与局办学历班、提高班相结合的形式,促使教师获取高一级学历。

⑤学科培训。局逐年按学科制定教师培训方案并付诸实施,有序开办各种学科班,指导学校开展校本培训。

⑥岗位培训。针对学校领导干部、后备干部及部分后勤岗位人员,分别制定培训方案并组织实施。

⑦结对帮扶。坚持每年初召开全县教育系统结对帮扶工作推进会,对学校、教师结对帮扶工作进行总结、表彰、部署。教师结对帮扶的主要形式是:带教。遴选师德师风好、工作热情高、业务能力强的义务教育段骨干教师,分学段和学科组建结对支援组,每位骨干教师对口结对农村相应片区内一至两名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各学校实施“青蓝工程”,组织校内骨干教师与青年教师进行师徒结对。送教。各结对支援组、城区学校以及教育局根据实际需要,分别组织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送教。支教。局和城区学校组织城区骨干教师、青年 3

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每次支教时间从一周至一年不等,五年内累计必须达到规定的时限。

⑧名师工程。从县局和学校两个层面分别确定名师培养对象,制定计划,举办名师班、专家班,重点培养。

3、搭建平台

①基本功竞赛。以青年教师为重点对象,以“三字一话”为重点内容,逐年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竞赛。

②优质课竞赛。以有效课堂展示为重点,面向全体教师逐年组织竞赛。

③骨干教师技能大赛。以骨干教师为主要对象,以教学设计、高效课堂、教学反思等为主要内容,逐年组织竞赛。

④论文比赛。面向全县教育工作者,组织参与国、省、市、县的各种教育教学论文大赛。

4、考评奖惩

①实行一票否决。按照《宝应县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暂行办法》,结合上级有关文件规定,对师德师风失范行为除加大查处、曝光外,实行考核“一票否决制”,并对相关人员和单位负责人实行问责。

②组织两大评比。评比优秀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指导规模较大、青年教师比较集中的中学办好青年教师专业成长学校,并统一组织评比;评比校本培训先进校。逐年按类别开展“校本培训先进校”评比活动。

③实施三项考核。队伍建设工作考核。局每年对各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工作组织一次综合考评。“强基工程”专项考核。每年通过举行封闭式考试,对各学校教师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进行专项测试考核。“一三五工程”考核。按照一年入门、三年合格、五年成骨干的要求,对各学校青年教师个人及学校培养情况进行全面综合考评。

5、人事改革。

制定《学校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人事工作的意见》,鲜明政策导向,加大优胜劣汰,促进城区之间、城乡之间干部交流,落实干部、教师岗位聘任,促进队伍结构优化。全面落实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管理权限对干部、教师实施绩效考评,结合评优评先、晋职晋级,对爱岗敬业、能力突出、业绩显著的给予物质及精神激励,对因能力不强、工作不力、实绩较差或出现重大责任事故的干部、教师实行诫勉、问责、转岗或免职。

三、打造高效课堂,建立有效教学探究机制

1、着力抓好三个引领

理念引领――建立全员学习培训制度。县局利用暑假进行“有效教学理论与实践”全员培训,学校利用暑假和平时静校教研进行校本培训,提高全体教师的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示范引领――建立学校领导、骨干教师有效教学示范课制度。学校层面,学校中层以上干部、县级教坛新秀以上骨干每学期至少上两节校内有效教学示范课。县层面,每学年举办 4

一次校级领导干部示范课展示与评比活动;举办一次以特级教师、大市学科带头人为主体、以有效教学为主题的宝应县“名师课堂”教学展示周活动;举办一次以中青年骨干为主体的“同课异构”“同课重构”的课例研究活动。

指导引领――建立教研室深入学校、课堂指导制度。教研室组织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教研员每学年有计划地对全县所有的中心学校进行以发现问题、指导教学为主旨的“问题诊断式”听课指导;每年培植1-2所在市县有影响的学科基地;培养一支有学科思想的教研团队;每学年开展1-2次有质量的学科教研活动。

2、致力搭建四个平台

一是搭建以“静校教研”为主体的教研平台。静校教研坚持“一个中心”,即以有效教学探究为中心。确保两个参与率,一是教师全员参与率;二是学校领导到相关年级、相关学科全程参与率。注重“三个立足”:立足课堂,建立同课异构,同课重构、同课再构的研课制度;立足体验,建立有效课堂教学模式体验制度;立足反思,建立领导干部的周点评课制度。实现“四有”:有详实的计划,有实在的内容,有明确的主题,有物化的成果。二是搭建以“课题研究”为主体的科研平台。围绕基于有效教学、基于问题、基于实用、基于学校开展微型课题研究,将本校本学科教学中的突出问题、重大问题分解成具体的小问题,每人围绕一个小问题开展微型课题的研究。三是搭建以“学科基地”为主体的辐射平台。进一步明确学科基地职责。学科基地专人负责,制订基地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根据县教研部门的要求,规划确立研究项目,持续开展教学研究工作,在教学、教研、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起示范、辐射作用。学科基地每学期组织一次有效教学公开课及研讨活动,学科基地的课堂全程向全县开放。四是搭建以“教学资源”为主体的网络平台。以学科基地为主阵地构建学科网络平台,认真抓好学科学习网站和资源库建设。网站开设新课程研究、名师讲座、课题研讨等栏目,为全体教师提供教学理论、活动案例等教学资源。学科指导组制订计划分配任务,全县每校每学科每年级上传一篇教学设计及教学资源包,供全县教师共享。

3、协力做好三项督查

一是开展“静校教研”过程督查。在学校,组织好“四查四看”活动,查各学科、各年级组静校教研活动计划与主题,看是否围绕有效教学探究;查教师和学校领导参与率、静校教研形式,看是否体现合作意识、校本意识;查静校教研重点,看是否立足课堂、立足学习、立足反思;看静校教研成效,看每一次静校教研是否形成物化材料。认真建立督查台帐,及时反馈督查结果。在教育局,相关科室每学年对各校静校教研进行定性评估:查过程,看制度落实、计划制定、活动开展、推门听课、督查反馈等;重成效,评教师教学观念创新、有效课堂模式建构与实践等。二是开展“课题研究”过程督查。围绕课题的选题、课题的研究过程、课题与有效教学结合度等进行全面督查。三是开展“学科基地”作用发挥的过程督查。每学年,局组织专人对学科基地活动情况进行考评,通过查阅资料、召开教师座谈会等对学科基地学科研究、示范辐射、网站建设及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评估。坚持将各类检查纳入部 5

门和个人绩效考核范畴,将考核结果与教师的年终绩效挂钩。

4、努力组织好三项评选

本着以学定教、为学而教、先学后教,紧扣“基础性、主体性、有效性”,每学年组织好三项评选:其一,有效教学优质教学设计、优秀论文评选;其二,包括课堂模式、资源包、课件等优秀研究成果评选;其三,有效教学研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选,并对成绩突出者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强化教育管理,建立学校工作督查机制

为指导、督促全县中小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过程管理,追求规范、精细、高效的管理常态,持续提升办学水平,保持质量稳定,现对学校工作督导的思路、举措加以总结提炼,形成机制,以供传承。

(一)、督导内容:

1.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情况;2.着眼精细高效,强化常规管理情况;3.注重修德强能,加强队伍建设情况;4.开展校本教研,提供科研支撑情况;5.打造有效课堂,提升课堂效益情况; 6.做大亮点品牌,学校特色彰显情况; 7.聚焦品位厚重,营造校园文化情况;8.保障正常秩序,维护安全稳定情况; 9.围绕上级部署,完成交办工作情况;

(二)、督导原则

1.遵循督导依据,增强合法性; 2.明确督导内容,提高针对性;3.配强督导力量,树立权威性;4.丰富督导方式,注重随机性;5.规范督导程序,增强科学性; 6.用好督导结果,确保实效性。

(三)、督导方式

1.综合督导:依据专门方案对学校进行全面综合督导; 2.专项督导:根据需要就某一或几方面工作对学校进行督导;

3.“月度调研”:根据安排,每月组织对一所学校进行全面或专项深入调研解剖; 4.“飞检”:不定时间、不打招呼,对学校进行以常规管理为主的突击督查。

(四)、督导程序

1.确定主题:根据需要确定督导的主题及内容;

2.选择路径:根据督导的内容及要求选择适当方式,确定督导基本流程,并形成方案; 3.方案报批:局党政对督导方案进行审核批准; 4.抽选人员:根据工作量情况抽选督导人员; 5.组织实施:对督导活动组织实施,经比较形成结论;

6.反馈结果:督查结果以适当方式反馈至被督导对象,根据需要也可报送上级或通报全县,并纳入学校综合考评。

(五)、组织领导

由县教育局主要领导亲自抓,其他班子成员共同抓,相关科室负责巡查督查工作的日常组织和协调。

五、优化教学过程,建立教学质量保障机制

(一)、强化教学规范约束

在教育局,根据新课程理念、规范化导向和《扬州市中小学教学工作基本要求》,完善《宝应县中小学教师教学常规实施细则》,建立健全备、教、批、练、评各个环节管理常规。

在基层学校,立足校本,细化教师备课、上课、作业、辅导等环节具体要求和检查办法,促使教师自觉规范教学行为。

(二)、抓实教学过程监控

务实细节、优化流程,扎扎实实抓好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工作,确保教学规范的全面落实。在教育局,落实好两制度、开展好两活动:

两制度,一是教学视导、月度调研、常规“飞检”制度;二是过程监控检查结果量化通报考核制度。

两活动,一是每学年组织开展教师钻研教材及教学设计检测活动、“有效课堂”达标验收活动;二是组织静校教研常态化检查和终结性绩效考核活动。

在基层学校,执行好四项常态化监控制度,坚持结果量化,记入过程考核档案。一是教学常规检查制度。每两周对教师导学案编制、集体备课教案和教师个人二次备课设计及其与课堂教学一致性情况至少检查1次。

二是有效课堂监控制度。学校课堂质量评估小组每学期对每位教师至少评估一节自荐课、一节随堂课。

三是练习达成度检测制度。每学期两次,从本周学生做过的练习中抽取部分原题,再抽取少部分题目适当变式进行达成度检测。

四是学校领导周点评课制度。利用行政例会,交流干部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校长或分管教学校长汇总行政听课及教学常规检查情况,分主要成绩、存在问题、近期措施或要求三部分整理成校长点评的文字材料,在全校集中静校教研时间进行点评。点评内容既延伸到备课、上课、作业及批改等教学常规的督查情况,又结合校本模式和县局提出的“三性”要求形成评课案。

(三)、做好教学质量监测

在学校层面,建立随机监测制度,抓好阶段性质量成效的监控,定期分析质量状况,排查质量不足,及时调整教学和管理的思路、策略,保证质量持续稳定提高。

在发展集群层面,强化内部协调,建立不定期抽测制度。

在教育局层面,建立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制度。成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指导中心,按照省、市质量监测模式,进行不同年级、不同学科质量抽测和问卷调查,采集数据,梳理问题,作为对学校考核和引导教师调整教学思路的依据。每学期学段抽取与市监测学段错开进行。

配合省市做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质量监测工作。

着力构建规范化、科学化、制度化的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监测体系。

(四)、密切家校联系沟通

办好家长学校,用好家长短信平台,开好各种主题家长会,指导家长提升家教水平。增加家访、校访的频率,全程掌控学生的思想和学习动态。加强对学习共同体的组织指导,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的能力。

(五)、建构科学考评体系

在学校,完善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建构以校长为核心的全校教育质量目标责任制、以年级主任为龙头的年级质量责任制、以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为骨干的学科质量责任制、以班主任为主干的班级质量责任制,做到人人有责任,人人有目标,人人有任务。建立“以学评教”制度,从学生学习的角度评价教师的教,变单向评价为教与学双向评价,形成以学评教、以学促教的新机制。

在教育局,将过程监控量化的结果与质量监测结果结合,作为考核的主要依据。

切实加强组织实施

县教育局将加强基础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的指导,在制度和机制创新方面,加强组织领导。教育局各相关职能科室,要以质量为为根本切实转变工作思路。要在组织领导、课程设置、教学常规、质量监测、考试评价管理、队伍管理、教研支撑、督查监控、小班化教学的推进等方面,把质量提升的要求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落实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切实保障每一所学校、每一个教师的教学都能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6

问:近日,教育部印发了《指南》,请您谈谈制定《指南》的背景和意义。

答: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学龄前阶段是人生最重要的启蒙时期,科学的学前教育对人的后继学习和终身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教育规划纲要确定了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发展目标,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学前教育“国十条”),出台了一系列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重大举措,各地以县为单位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学前教育改革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成就。

在学前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历史新阶段,研究制定《指南》,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和学前教育“国十条”的重要举措。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国十条”明确要求“国家颁布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南》的印发对于有效转变公众的教育观念,提高广大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家长的科学育儿能力,防止和克服“小学化”倾向,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问:据了解,《指南》的研制工作经历了几年的时间,能否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研制过程?

答:《指南》的研制工作主要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文献研究。从2006年起,参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遍及全球”项目,与40个发展中国家同步启动研发工作。借助这一国际交流平台,专家组分析比较了美、英、德、法等13个国家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标准)的文本结构和内容框架,并先后多次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华交流。同时,认真总结了国内有关经验,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有关幼儿发展方面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进行了全面梳理。

二是效度检验。专家组利用两年的时间,对《指南》初稿进行了严格的内容效度和年龄效度检验。内容效度检验广泛征求了100多位学前教育、儿童心理领域专家及120名有实践经验的幼儿园园长、教师和家长的意见,目的是检验《指南》的内容是否能够全面、准确地反映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的主要方面。年龄效度检验先后在全国东中西部抽取6个省(区),30个县(区)的4、5、6足岁幼儿各1200名,共3600名幼儿及其家长作为测查对象,目的是确定《指南》中各年龄段目标的难易程度是否恰当。

三是三次集中征求意见。先后两次面向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和有关师范院校征求意见。2012年5~6月,在教育部门户网站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各大媒体在第一时间进行了报道,连续多日展开广泛讨论,百度搜索以《指南》为词条的查询量在上网一周内达到4010万次,社会各界反响强烈。教育部收到邮件和书面反馈意见200余份。整体上看,《指南》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高度肯定,普遍认为《指南》的针对性、时效性、操作性强,不仅对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也对转变广大家长的教育观念,提高其科学育儿能力,引导舆论宣传提供了权威性的指导资料。

四是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2012年7月,教育部学前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立并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对《指南》进行了审议,一致认为《指南》内容科学准确、系统全面,有关建议针对幼儿园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有较强的前瞻性、指向性和可操作性。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的基本框架。

答:《指南》从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是: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每个领域按照幼儿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划分为若干方面。每个方面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学习与发展目标,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共32个目标。二是教育建议,根据幼儿的学习与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普遍存在的困惑和误区,列举了一些能够有效帮助和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教育途径与方法,同时也指出了错误做法对幼儿终身发展的危害,为广大家长和幼儿园教师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指导,共87条教育建议。

问:《指南》在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很多家长非常关注语言领域和科学领域,请您简要介绍这两个领域的主要内容。

答:语言领域从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语言领域重点在于培养幼儿的口语交流能力,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习惯以及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要积极为幼儿提供与同伴和成人交流的机会,提供丰富、适宜的低幼读物,经常和幼儿一起看图书、讲故事。强调要在生活情境和阅读活动中萌发幼儿对文字的兴趣,反对通过机械记忆和强化训练过早识字。

科学领域从科学探究和数学认知两个方面,提出6个目标。强调幼儿的科学学习应注重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培养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的数学学习应注重在生活和游戏中感知数学的有用和有趣,初步理解数量关系、形状与空间关系,培养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强调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求知欲,注重探究过程,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反对提前学习小学教育内容,反对强化训练某些知识和技能。

问:请您概括介绍一下其他三个领域着重强调了哪些方面。

答:健康领域从幼儿身心状况、动作发展、生活习惯与生活能力三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幼儿积极、健康的身心状况不仅是身体健康,也包括心理健康;二是身体动作和手的精细动作发展;三是具有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建议要为幼儿提供合理均衡的营养、充足的睡眠、适宜的锻炼和有规律的生活,让幼儿充分感受到亲情和关爱,保持愉快的情绪,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反对成人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养成幼儿过于依赖的不良习惯。

社会领域从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两个方面,着重强调了三点:一是培养幼儿的交往愿望与交往能力;二是学习自尊、自主和自信;三是关心和尊重他人,逐步适应群体生活,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建议要为幼儿创设温暖、关爱和平等的家庭和集体生活氛围,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和师生关系。强调幼儿的社会性是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通过观察和模仿潜移默化地发展起来的,成人的榜样作用至关重要。

艺术领域从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造两个方面,强调让幼儿学会发现和感受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让幼儿欣赏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萌发对美的感受和体验;鼓励和支持幼儿自发的艺术表现和创造,培养初步的艺术表现能力与创造能力。在教育建议方面,着重强调要在日常生活中萌发幼儿对美的感受和体验;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艺术想象、表现和创造,不用成人的审美标准去评判幼儿,不追求技能训练。

问:请您介绍一下《指南》突出强调了哪些教育理念?

答:《指南》既适用于幼儿园教师,也适用于广大家长,操作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着重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教育理念:

1.幼儿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最重要的是要为幼儿创造机会和条件,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支持和引导幼儿去主动探究和学习。

2.珍惜童年生活的独特价值。要充分认识生活和游戏对幼儿成长的教育价值,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让幼儿在生活中,在与同伴和成人的交往中感知体验、分享合作、享受快乐。

3.尊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要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教育和强化训练。

4.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发展速度各有不同,在不同学习与发展领域的表现也存在明显差异。孩子年龄越小,个体差异就越明显。成人不应要求孩子在统一的时间达到相同的水平,应允许幼儿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达到《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不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

5.重视家园共育。强调要重视家庭教育对幼儿终身学习和发展的重要影响,倡导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创设平等、温馨的家庭环境,注重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家长和幼儿园共同努力,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否则就会事倍功半。

问:《指南》对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出了非常具体的目标和教育建议,教师和家长在运用《指南》时需要注意什么?

答:考虑到幼儿发展的速度和在各领域的表现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学习和运用《指南》时,最重要的是融会贯通地理解《指南》所倡导的理念,用正确的态度和行为去关心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尊重幼儿,遵循幼儿的成长规律和年龄特点,为幼儿成长创设宽松、适宜的条件和环境,因势利导,因材施教。运用《指南》时要特别注意几点:

1.《指南》提供的幼儿学习与发展目标和典型表现是家长和教师观察了解幼儿的参照,但不是评价和衡量幼儿发展快与慢、好与差的标尺,不能简单地对照指标评判幼儿,更不能将《指南》作为分领域训练的清单,为追求达标而对幼儿进行强化训练。

2.《指南》有助于帮助家长和教师根据每个幼儿的特点,确定适合其身心状况的合理发展目标,但《指南》中的各学习与发展目标不能简单、直接地用作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目标和活动内容,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活动目标,选择活动内容,提供丰富、适宜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并善于把握蕴含其中的教育契机,促进每个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3.要从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角度,理解和运用《指南》各领域的目标及要求,注重各领域之间和目标之间的相互渗透和整合,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协调发展,绝不能片面强调和追求幼儿在某一方面和几个方面的发展。

问:《指南》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时,得到广大家长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也有少数家长认为目前小学择校和禁而不止的入学考试将影响《指南》的实施,担心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答:《指南》指明了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基本方向,为正本清源,防止和克服“小学化”现象提供了具体方法和建议。不可回避的是,小学择校现象和入学考试问题屡禁不止,一定会影响到《指南》的实施和贯彻落实,最终牺牲的还是幼儿的童年快乐和身心健康。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办法,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快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同时加大整治力度,要严格执行义务教育招生政策,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依法坚持就近免试入学制度,坚决取缔围绕小学招生开展的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选拔性考试,铲除学前教育“小学化”的土壤。二是要积极探索幼儿园和小学的双向衔接,幼儿园要科学、合理地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准备,重点做好语言表达、初步逻辑思维等学习适应能力的准备,以及主动性、规则意识和遵守规则的能力,任务意识和执行任务的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的准备。严禁幼儿园提前学习小学的教育内容。小学要重点做好入学后的过渡和适应教育,有针对性地缩小两个阶段在环境、课程、班集体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差异,减缓学习的坡度和难度。严禁小学一年级以任何理由压缩课程或加快课程进度。三是广大家长要切实转变观念,一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自身的教育责任,提高育儿信心和能力,重视和珍惜与孩子沟通、交流、分享快乐的重要性,多花些时间了解孩子、陪伴孩子;另一方面,要自觉抵制各种违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提前学习和强化训练活动,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生活。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篇7

一、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地位及现状

去年, 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 提出了加快推进学前教育发展的十条政策措施。里面提到:“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办好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幼儿教师素质直接影响着学前教育的质量。新的形势下需要具有较高情智结构、较扎实的理论知识、较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的幼儿教师。幼儿教师需要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和艺术表现能力, 而拥有高超的声乐水平无疑是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水平的一个重要内容。

我国承担幼儿教师培养的师范院校在声乐教学中仍然延续着传统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模式, 在教材的选用、授课形式、教学内容编排、评价标准选择等方面都参照的是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模式, 单纯以培养学生具备较为专业的歌唱水平为目标。这虽然对培养学生的声乐演唱技能技巧很有帮助, 但已同现阶段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大体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一) 课程内容过于专业化。

很多学前教育院校的声乐课几乎和音乐院校音乐专业的声乐课等同, 没有突出学前教育专业自身的特性。往往在声乐教学中太注重对嗓音的训练、演唱技巧的提高, 而忽视了儿童演唱特点的学习和把握, 以及对儿童歌曲的掌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是要为培养合格的幼儿园教师服务的, 要站在这个立场上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声乐训练, 既要掌握一定的发声方法、演唱技巧, 又要学习和把握好儿童歌唱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还要掌握相当数目的儿童歌曲。如果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看成“经过训练”的“艺术学生”, 就必将影响教学的进展与质量。

(二) 教学模式不统一、不成熟。

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声乐课多采用集体课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的优越性在于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教师编制和工作量, 使培养成本大幅度降低, 突破个别课教学的局限性, 但难以照顾学生在声乐学习中的个别差异。学生囫囵吞枣, 拾点而遗面, 久而久之, 除了少数悟性较好的学生学有所成外, 大部分学生还不能建立正确的发声方法, 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得不到解决, 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影响了预期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 教学方法单一。

由于培养的是幼儿教师而不是“声乐教师”, 因此, 有的学校淡化了声乐教学的重要性, 仅仅采用教师示范、学生练习的方法, 教师教一句, 学生机械地模仿一句。这样无疑不利于学生对声乐技巧进行多元化、多途径的学习, 削弱了学生对声乐技巧的学习兴趣;延缓了掌握声乐技巧的时间, 造成了学生的进步幅度放缓或是学无所成, 影响了声乐教学质量。

(四) 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其在教育实践中的渗透。

表现在现实中很少开展声乐比赛活动。一方面, 由于学生脱离了艺术实践, 演唱作品时缺乏舞台经验和艺术表现力, 造成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受挫、学习进步缓慢等问题。另一方面, 幼儿园实习中, 往往注重对学生说课、评课、试讲方面的训练, 却很少对声乐、指导儿童歌曲方面训练。由此造成了学生理论优于实践的现象, 在把握课堂教学理论上还能做到得心应手, 但是到对儿童歌曲教唱和指导儿童歌唱的实际课堂教学中, 显得手足无措、捉襟见肘。这种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声乐教学的质量。

二、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特点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课有其本身的特点。它与高等院校的声乐课和普通中学的唱歌课比较, 无论是从生源、艺术素质、声音条件, 还是在教学目的要求上都有很大的区别:高等院校的声乐教学, 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声音素质和相应的理论知识水平, 掌握一定的发声技巧等, 它的教学目的是为各个文艺团体培养专业演员的;普通中学教学, 它主要是通过唱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陶冶情操。一般只要求学生掌握简单的发声要领就可以了, 因此应多采用齐唱形式教学。

学前专业的声乐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声乐素质, 为学生将来从事幼教音乐活动提供必备的知识和技能, 属于声乐技能训练课, 是幼儿教师的艺术课程之一。具体来说, 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声乐素质”包括: (1) 掌握一定的声乐发声理论知识 (发声器官的构造;呼吸方法;咬字的方法;共鸣腔体的运用等) ; (2) 了解音乐基础理论知识 (五线谱、简谱的识谱法;乐谱中的力度、速度等符号;音高的定义;音的分区等) , 能看懂乐谱; (3) 能听出乐曲的节奏节拍;听出作品速度、力度的变化等, 能哼唱出作品有标志性的旋律; (4) 对音色有一定敏感度, 能辨别声音的好坏和对错。 (5) 熟悉对幼儿歌曲教学进行指导的方法。通过声乐教学, 培养具备进行幼儿唱歌教学能力的新世纪高品质的幼儿教师, 这是指导我们开展声乐教学的依据。

三、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质量的策略

教学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声乐素质, 决定着声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是教师工作的追求。我认为, 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考虑。

(一) 教学内容由浅入深, 提高学生的声乐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 大多数学生没有接触过声乐训练, 极个别学生从没有上过音乐课, 基本音准都没有, 很多学生对声乐这个概念还很陌生, 认为声乐就是唱歌, 就是跟着老师照猫画虎唱下来就可以了, 相当数量的学生不认识乐谱, 对音高不敏感, 演唱时常常会有“跑调”的情况出现。所以, 由浅入深, 由简到难, 依据学生水平进行声乐训练是必要的。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 在学前声乐教育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学侧重。如在学生声乐学习的初期阶段, 即一年级要以加强基础声乐训练, 掌握正确的声乐演唱方法和正确的声音概念为主要目的, 从学习歌唱正确的发声方法入手。学习的演唱方法应以目前学术界较为认可的“中国唱法”为主。中国唱法是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声乐传统精华与特点的基础上, 借鉴、吸收西洋美声唱法的演唱技巧和先进教学方法手段, 在深入改革实践中形成的。它既不同于我国民族声乐的传统唱法, 又和民族声乐的自然唱法有着密切联系, 即是目前普遍称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民族唱法”。这种唱法既能演唱民族风格较强的歌曲, 又能演唱艺术性很强的艺术歌曲、歌剧及一些难度较大的创作歌曲, 并能适应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这种唱法也是目前我国各音乐院校民族声乐教学所采用的主流方法。演唱的曲目应以中国不同时期的艺术歌曲、经典民歌和创作歌曲为主, 对于经典的意大利、德奥艺术歌曲及西洋歌剧咏叹调可选用名曲, 如存在语言困难可用中文演唱。

从二年级开始, 在学习经典歌曲的同时, 可渗透一些幼儿歌曲的学习, 目的是引导学生较好地运用中国唱法的演唱技巧于幼儿歌曲演唱中, 把学唱声乐歌曲作为唱好幼儿歌曲的基础。适合的作品有《鼓浪屿之波》、《高高太子山》、《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我亲爱的》、《摇篮曲》 (舒伯特) 、《我们美丽的祖国》、《让我们荡起双桨》、《阳光少年》等。这些歌曲旋律优美, 适合吟唱, 且前面几首歌曲需要有一定的演唱技巧, 难度适合学生的演唱水平;后面三首歌曲是具有一定演唱难度的儿童歌曲, 可以渗透幼儿歌曲教唱的方法, 使学生掌握演唱技巧、提高歌唱水平, 为将来走向幼儿教师岗位打好基础。

现有的教材部分歌曲过于陈旧, 好些歌曲学生不喜欢唱, 兴趣不高。所以, 除了教材上的内容以外, 还应选取大量的课外教材 (例如:《民族唱法歌曲大全》、《声乐考级曲集 (少儿卷) 》、《少儿声乐考级作品集》等) 。根据学生的情况, 从中有针对性地选一些适合学生演唱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由简到难的歌曲, 大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让学生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 不忘国家的传统音乐。当然, 有的时候学生对于高音的演唱上不去, 一到那个地方声音就破, 发不出音。其实, 这并不是他们生理上达不到, 而是学生对高音产生恐惧, 又不懂方法的缘故。所以, 在教学生演唱之前, 一定要先让学生明白心理是可以支配生理的, 只要方法得当, 高音就会唱好, 并且坚定一个信念, 思想永远走在声音之前。

(二) 改革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关于教学模式的讨论由来已久, 集体课、小组课、个别课孰优孰劣说法不一。经过多年来的摸索, 我形成了如下认识。

毕竟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不是“声乐专业人才”, 再加上受学校声乐教室、师资的限制, 所以高师学前教育声乐教学的模式应以集体课、小组课为主导、个别课为补充。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科学、合理、高效地安排课程。要遵循共性问题集体讲解, 个性问题单独讲解的原则。要适时调整不同课型教学训练内容, 确定课型搭配, 使每一个学生的个性都能得到发挥, 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声乐水平, 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均衡发展, 确保声乐教学任务的全面完成。

以学习作品《让我们荡起双桨》为例, 这部作品需要6个课时来完成, 那么我们可以大体这样安排这6个课时:第1课时:集体课, 学生集体学习作品创作背景、倾听作品范唱、学会歌曲;第2课时:集体课, 学生集体演唱歌曲, 能做到熟练、完整演唱;第3、4课时:小组课, 学生演唱作品, 教师个别强调, 包括音准、节奏、气息、咬字吐字、情感表达等问题;第5课时:小组课, 学生演唱作品, 要求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 教师个别强调, 包括情感表达、动作规范等方面的问题;第6课时:集体课, 学生汇课, 相互观摩, 全体学生基本都能做到有感情、有情境、有肢体语言地演唱作品, 从而完成本作品的学习环节。

这样, 用集体课向学生集体传授声乐理论知识和基础技能技巧, 可以减少重复劳动、提高效率, 有利于学生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 开阔视野, 扩充曲目, 增长见识, 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而小组课教学, 要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演唱中存在的不同问题, 有利用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两者有机结合, 将会起到较好的效果。

(三) 创新教学方法,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在声乐课堂教学中, 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 来自四面八方, 生理条件的差异, 文化程度、语言环境的不同, 造成学生心理上的障碍, 对声乐课产生恐惧。面对这一情况, 必须制定出合理的、有针对性的教法, 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具体教学方法为以下几种。

1. 情感与技巧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一首歌曲除了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外, 还要求演唱者声情并茂地歌唱才能赋予歌曲以艺术感染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地引导学生。在唱一首歌前要对歌曲进行分析, 让学生了解作曲家创作的背景、创作的目的, 理解歌词的意义。在演唱时要让学生去联想, 眼前出现画面感, 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入其中。例如《鼓浪屿之波》这首歌就是抒发了作者盼望海峡两岸人民早日统一的思想感情。所以在演唱时首先要给学生介绍一些时代背景, 历史上的台湾是怎样的, 现在的台湾又是怎样的情况, 其次要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种实现海峡两岸统一的这种期望的、迫切的心情。教师一直用这种方法, 学生慢慢地就能学会怎样理解歌曲, 怎么处理歌曲。

2.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方法。

多媒体是计算机和视频的结合, 多媒体教学就是利用文字、数字、图形、动画、声音、视频等进行知识、信息的传播。具有直观性、信息量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生死相依我苦恋着你》是根据我国科学家的真实事迹提炼出的讴歌为祖国献身的先驱的一部作品, 作品旋律优美、歌词生动感人, 在讲授这部作品时, 教师可以事先利用网络搜集我国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及这部作品的歌唱家范唱等资料, 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现给学生, 丰富课堂讲述内容和形式, 使学生对作品背景、作品旋律有更全面更直观的了解, 从而达到更好地学习作品的目的。

3. 集多门相关学科、教学法为一体, 采用融合式教学法。

主要是将声乐的相关学科, 即诗歌、朗诵、钢琴伴奏、舞蹈等结合在一起并运用多种教学法进行声乐教学。这样有利于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培养, 也为将来成为优秀的有较强综合素质的幼儿教师打好基础。例如《我的渔家》这首歌曲, 作品演绎的是“我”的家乡———渔乡的美好生活场景, 教师在教授时:首先利用情境教学, 可以给学生范唱, 或利用多媒体欣赏一遍, 再讲述我国沿海渔民的生活情况, 描绘出一幅渔乡“水陆两条大道宽”的美好景色, 使学生获得感知。然后提出问题:这首歌曲描绘的情景是什么样的?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欣赏歌曲, 欣赏完讨论回答, 然后教师总结。接着让学生用发声的状态进行朗读, 之后让学生唱谱, 通过唱谱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最后完整演唱, 赋予表情和肢体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得到了锻炼, 提高了学生的演唱、朗诵和情感表现等方面的能力。

(四) 将课堂教学与教育活动有机结合, 巩固学生的专业知识。

声乐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 只讲理论脱离实践的声乐教学是不可想象的。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 定期举办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声乐技能比赛等也是教学内容中不可缺少的;可以通过排演童话剧表演等形式, 为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声乐教学技能提供机会, 增强学生对声乐艺术教育的综合把握能力。增强实践性是一个被证明了的成功的方式, 因而将实践内容融入课堂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前教育专业的声乐教学还要注意与教育实践的有效结合。很多学生和学前教育专业院校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只要“唱得好”这个误区, 总是拿学前专业的学生与音乐专业的学生相比较, 注重在声乐演唱技巧上的学习, 而忽视了与教育实践的结合。“唱得好”固然重要, 但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更需要“教得好”, 教师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教师专业化的核心, 学前专业的学生不能只停留在声乐技巧的学习上, 强化学生的声乐教学实践能力, 首先必须重视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和实习, 让学生在深入参与幼儿园日常声乐教学的过程中, 领会幼儿园声乐教学的要求和特点, 还要知道当前我国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师资, 进行幼儿音乐教学的要求是怎样的;怎样去和幼儿进行沟通并对其传授知识, 为此, 学前师范院校有必要适当逐年延长学生的教学实习期, 经常同幼儿园保持联系与合作, 共同组织幼儿园的教学活动, 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声乐教学实践机会。将自己学到的声乐技能与幼儿园课堂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总之, 声乐教学在学前教育的体系中是一门专业必修课, 在幼儿教师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 只有充分把握好学科的特点, 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途径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注重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才能不断提高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

参考文献

[1]续梅.教学艺术的理论与实践[M].山西人民出版社, 2003.

[2]张文娟.在园本教研中提升幼儿教师的实践智慧.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京) , 2009.1.

[3]王永桦.关于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的思考.艺术研究, 2010, (2) .

[4]李双珍.音乐教学要动之以情[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 (6)

[5]刘丽.浅谈如何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质量[J].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 (6) .

[6]陈恩清.对学前教育专业本科声乐教学的反思与改革[J].学前教育研究, 2009, (5) .

[7]卓莉莉.五年制幼师声乐人才培养初探[M].福建师范大学高等学校教师在职硕士学位论文, 2007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篇8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壮大师资队伍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注重提高初中的师资队伍素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就能提高, 而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初中的整体教育质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 更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贯彻者。目前, 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中年教师严重匮乏和青年教师经验欠缺、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目前我国初中教师的素质、业务水平不容乐观, 特别在目前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 师资素质、梯队建设是初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为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有重点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关键一环。在初中教育的教师中, 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率, 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学历较低, 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使他们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也相应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初中教育相对于小学来说, 是更高级的教育, 所以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但是, 在初中的校园里, 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要求, 其业务水平欠缺。另外, 还有部分教师没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没能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只能教书, 还不能做到育人的责任, 所以, 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导致初中教育质量的落后, 要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就应该从教师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开始, 切实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初中的教育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明确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中教育是公民教育, 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部分中学的教育目的偏离了这个教育目标, 他们一味地追求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这一点, 单纯地为了升学, 只顾优中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这样就加剧了学生分化, 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教育者要办好初中教育, 首先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要办好初中, 必须首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把教育从单纯的升学轨道转到全面教育人的轨道, 把学校从应试教育体系转为教书育人体系, 为培养合格公民, 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在初中教育阶段, 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者针对教育的对象, 要端正指导思想, 明确办学的目标。

三、初中教育要认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初中教育阶段,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思维的活跃和形成阶段, 这个时候的教育要特别地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引导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试图其解决问题。教师教给他们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去给学生讲, 学生只管去听,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会提问和质疑。在自习课堂上, 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而不是教师的强制性安排,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分配自己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 针对初中生在初中阶段的年龄特点, 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组织, 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初中教育的教育素质。

四、初中教育要狠抓教学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初中教育要想很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 就必须先从教学环境上做调整和改善, 只有不断优化内部育人环境, 改善外部环境, 才能提供最坚实的保证。

首先, 初中教育的内部环境问题。一是指学校的环境问题, 初中的校园环境一定要干净整洁, 绿化面积要达到标准。学校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情。在干净优雅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与在肮脏不洁的环境中学习, 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个干净美丽的校园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心情, 教师教学的状态, 师生在这种氛围下教与学、心情舒畅, 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反之, 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 初中教育的校园环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二是指校园文化建设环境问题。提高初中教育的管理水平, 学校承担着为师生提供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的责任。学校要立足于实际, 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 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 学校应该极力营造奋发向上,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团结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开展各项活动, 活跃学校的气氛,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 要不断地与他们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 采纳他们有利的建议并适当地实施。比如说, 要在学校进行各种比赛, 英语竞赛、作文比赛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地催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9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 下一步中国的教育科研该怎样走?我个人认为核心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子系统:研究本身、研究导向、研究保障和成果转化。

一、研究本身

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最基础的或者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研究的本身、研究者的本身。中国有庞大的教育研究者队伍, 不仅有5万人左右的专门的教育科研队伍 (包括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大学等) , 而且有群众性的研究队伍。如果全国1200万的中小学教师中有10%的人参与教育研究, 那就有120万人;如果这120万人中有10%的人从事教育研究, 那也有12万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景观。但是研究者必须要重视研究的本身,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动机

研究者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研究?我的研究是为了什么?我写文章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毕业?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评职称?如果是这样, 这就是科研的异化, 教育研究将失去方向!研究者要知道论文仅仅是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目的。但是当前教育研究却严重存在这些问题, 而且这种状况有一定的普遍性。

研究者做研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真理、没有了社会的责任和良心, 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综观历史, 被人们所敬仰的学术大师, 被人们称为榜样的研究者, 他们的研究都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民族的责任感。

2. 研究方法

研究的核心是创新, 但是没有研究方法的创新, 很难有研究的创新。

其实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方法的变革史, 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可重复、可量化。教育学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地称为科学, 就是它不能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虽然这是由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在教育研究中注重方法, 注重使用科学的方法。现在很多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是些经验性的总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的《论语》没多少差别, 但是孔子要比当代人更有智慧, 他的论述更加深刻、精辟。

我认为现在被认可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包括抽样研究和蹲点研究, 后者也称为质的研究、田野研究) , 电脑模拟。这几种方法任何一个贯彻到底都可以有真正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很少有能彻底贯彻研究方法的, 对研究方法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对选用的方法没有解释。研究者要运用方法真正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而不是把方法只罗列在论文中而已。

3. 研究规范

研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比如, 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一个研究试图解决怎样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 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不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研究是不能称之为研究的。其次, 研究者一定要做文献综述。关于你选定的这个问题, 已有哪些人做了怎样的研究, 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要解决, 这些必须查文献。而当今的研究中很多的人在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 虽然“真理不怕重复”, 但是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此外, 研究的规范还应当包括概念使用的规范、引用的规范、发表的规范, 等等。

2004年教育部已经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这一规范对于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组织形态

长期以来, 我国科研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模糊认识:文科搞科研就是个人写文章。在这样的观念下, 考核、评价、管理体制也不适合团队研究。虽然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已经有所转变, 社会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发展的加速趋势已经要求文科研究实现战略性的转变, 实现从个体研究为主向团队协作研究为主的转变, 但根深蒂固的个体研究方式目前依然起主导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 就必须下大决心, 从机制上、从组织形态上, 首先是从评价机制上鼓励团队协作研究。目前的评价强调的还是个人论文和著作, 将来的评价应当鼓励团队协作、集体攻关。教育研究要形成分合自如、灵活高效的组织形态。事实上, 教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课题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往往都是团队的力量。

二、研究导向

研究导向对于教育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研究导向对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导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1. 课题的申报

各级各类的课题的设置对教育研究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采取的课题申报方式有两种:指南性申报和自我申报。我个人认为除了政治性的、常规性的、数据调查、民情调研可以规划, 可以采取指南性的课题申报方式, 其他的课题都应当采取自我申报的方式, 特别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是不能规划的, 这样会失去研究的创新性。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个人经验性, 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与他个人 (团队) 的学术积淀、学术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研究者的知识和阅历是不可移植的, 所以采用自我申报的方式更有利于尊重和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热情,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2. 研究成果的评价

研究成果的评价对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评价机制完全可能决定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态度。但是如何评价研究的成果这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术成果应当受到评价和鉴定, 但是学术成果的判定却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科学的判定标准。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一些成果评价方式, 国家也有一些评奖方式, 这些方式都有一些标准、程序和办法, 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做好了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做坏了将贻害无穷。

三、研究保障

当今的教育研究光靠学者的自身努力已经很难展开, 除了团队协作,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研究良好的保障, 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保障。

1. 经费保障

如果说今天还有人认为研究就是靠“一张纸、一支笔”而已, 那不是他无知就是在装傻。现代科研某种意义上是钱堆出来的。就像培养体育领域的冠军, 我们需要投入资金为他请教练、陪练、加强营养等等一样, 教育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去开展实验、去做深入的调查、去开高质量的研讨会。只有研究的各个环节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 研究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要调整科研经费, 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而不单是增加科研项目, 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出一批高水准的教育研究成果。

2. 社会文明的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还需要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首先需要信息、数据的公开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只有研究数据、历史档案是公开的、可查询的, 研究者依据的资料才是权威的、全面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是可靠的。我们的校长、学者、行政官员应当在有一定程序保障的前提下承担被采访的义务, 这样一些教育现象、教育理论问题才能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其次要有科研成果发表的保障系统。我们的学术刊物、书籍、论坛、网络都要保证有一定质量。比如, 学术刊物要专业化、编辑队伍要专业化, 这样才能保证稿件发表的质量。现在的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 这是编辑的水平, 但更是管理水平的体现。我们要有完善的期刊、图书等的审查制度、质量检查制度。

此外, 在现代学术背景下, 如何运用和管理网络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 它们的电子版销量都超过了纸质版本, 面对这样的一些变革, 我们的管理手段等也必须做出变革。

四、成果转化

只有研究的成果最终得到转化才能体现研究的质量, 这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以前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研究人员的产、学、研的意识还比较差, 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之后可能永远都在纸上, 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用。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对于不同的研究成果要有不同的转化方式。

比如, 对于学术论文, 要有一定的引用率、转引率, 要看它的影响因子, 只有你的思想触动了他人的思想, 那么这篇学术论文才得到了转化;政策报告要看有没有被采纳、被应用;科普性的文章、书籍就要看刊登这类文章的刊物和书籍的发行量如何, 是否受欢迎;而提出改进实践的教育科研成果, 要看它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优化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者要有孔子“入世”的精神, 教育研究要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研究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实际, 高度关注本国实际, 高度重视实证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咨询、实践指导、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篇10

更新育人理念, 创新育人模式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一)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 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二) 树立新型服务观念, 建设服务型学校,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机关的背景下, 学校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实, 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 内化为学校文化, 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 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定位, 只有这样, 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 静下来。

(三) 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教育学生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 为学生成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 学校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 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 适应社会, 创造未来。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标要动力, 向细节要超越, 向管理要质量, 向科研要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 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的管理模式, 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 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一) 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 提升“规范”境界, 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 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 摒弃“只按制度工作”的传统思维;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 专门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 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坚持学校发展为本, 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 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 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 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 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 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 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 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落实, 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制和领导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 要保证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 过程管理有力度, 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落实课改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是动力。深化教学改革要以课标为依据, 以常规为基石, 以科研为依托, 以课堂为载体, 实现“六化”, 即教师素质品位化, 师生交往人文化, 教学设计科学化, 习题训练精炼化, 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 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优化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 即“带着微笑进课堂, 带着激情进课堂, 带着爱心进课堂, 带着自信进课堂, 带着责任进课堂, 带着反思进课堂”。具体要明确一个中心 (即以学生为主体) , 实现两大转变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 落实三维目标, 创设“四多时空” (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 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 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 ,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 实现课堂教学“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评课活动和专题研究。

(二)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改革要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

(三) 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树立自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四) 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 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 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强化队伍建设, 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能力强、水平高, 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 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要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良好习惯的训练师, 知识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校长亲自抓, 常抓不懈, 要求师生做到的, 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做到, 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引领全校师生强化拼搏奉献意识、主人责任意识和行为示范意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要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 采取综合措施, 建立长效机制。

(二)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 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名师育名师和校际结对帮扶等活动,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走“以训带研, 以研促训, 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 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 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形成办学特色, 打造品牌学校

提高教育质量 办有品质学校 篇11

11月1日,首届“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在南昌师范学院举行。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加奇,副校长徐晓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何少加、副处长戴乐旺,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光明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出席此次论坛的有设区市、县(区)教育局局长、教科所所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40余人以及南昌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南昌师范学院主办此次论坛,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一次新尝试和一种新形式。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均衡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目的是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和中国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江西教育的光辉成就,梳理江西教育的突出问题,谋划“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的改革发展,强化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校”的职能这一理念,探索凝聚我省基础教育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三方“政学研融合”之道。

汤赛南对“四十人论坛”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学校品质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汤赛南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关注学校办学品质问题,指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学校层面的再思考,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的再定位。汤赛南要求大家从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等指标维度努力建设有品质的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结合自身30多年“教育传媒人”的经历,作了题为《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的讲座。他从“教育家的标准”“教育家的典范”“教育家的成长”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教育家”研究领域的权威成果,阐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智慧和教育家的理论实践与执着追求等要点,并对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寄予了深情的期盼。《中国教育报》“新闻·深度”版主编苏令、《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分别作了《办学治校的根在哪》《做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的主题报告。他们浓烈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育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论坛还设立了分组交流环节。设区市教育局长、教科所所长、中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考试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调适、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县(区)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小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政学研融合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规划与办学品质提升”等论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争相发表意见,讨论气氛活跃,发言亮点纷呈。分组交流后,大会召开了以“江西教育的提升与我们的责任担当”为主题的论坛,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赣州中学校长陈宗炫、临川二中校长华小明、高安中学校长陈斌、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南昌市洪都小学校长刘红英等8位代表分别就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理念、学校品质建设、学校文化、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问题发言,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叶存洪教授对代表的发言分别作了点评。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对此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要落实好‘公平和‘质量的战略部署,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促进公平的立脚点就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即加快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突出‘更多;提高质量的发力点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即提高发展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先进优质的教育服务,突出‘更好。这次江西基础教育论坛交流大会,为大家共谋全省‘十三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拉开了帷幕,为大家交流教育思想、畅谈教育心得、分享教育智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说道。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在过去的5年,虽然我们在高中的多样化与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障碍。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思想观念——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作为高中教育,我们不是不要升学率,也不是不鼓励学生报考知名高校,但是过分追求这些,甚至成为评价名校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我们高中教育应该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心有‘定力,方能有教育的‘定力。”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在会上提出了学校提质要走“绿色”提质之道的观点。

“‘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必然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特别期待能有更多优质的中小学可供选择,我们也希望实施的精英教育可以满足优秀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就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两方面的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路径研究 篇12

通过综合分析得知, 在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过程中, 有着很多的制约因素, 主要分为两类:第一, 硬件因素, 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例如, 实习设备、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第二, 软件因素, 也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模式、师资力量、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考试制度和督导制度等等。在这些因素中, 软件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 使得其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我们可以从改善高职学校的软件条件开始。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 德国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属于典型的“双元制”模式, 主要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进行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 学生在职业院校中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 为将来的工作和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在企业内进行课外实践,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真正的实践当中。

(二) 加拿大、美国。

加拿大和美国的高职教育采用的是CBE模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一些专家机构对某一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和综合, 然后职业院校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 进行教学和考核。

(三)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参与的角色有政府、企业和学校, 因此, 高职教育是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之下进行的, 与美国模式相同的地方在于, 同样注重学生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 并不是一次性完成教育的全过程, 可以采用学习后工作, 然后再学习的模式进行, 这种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

(四) 英国的教育模式。

英国的教育模式与国内的职业培训非常类似, 学生通过一些教育机构的培训, 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和知识, 然后考取资格证书。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没有严格的限制, 学生在参加过职业培训以后, 获得的一些证书等, 可以作为进入高等教育的入门凭证;第二, 课程根据社会上的实际领域进行划分, 覆盖金融、科技、建筑等多个领域;第三,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 课程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 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等;第四, 课程内容比较注重实践性,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采用多方面的考核制度, 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 新加坡的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模式主要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 课堂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模仿企业的工作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企业的工作, 缩短人才的成长期限;第二, 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外, 重点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 学校的培训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大致相同, 这样能够同时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实力, 使得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合作。

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 发达国家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 这些模式能够适应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但是, 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发展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所以人才是培养的重点, 应该被当做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 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学习中去;第二, 了解并且进行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职教育应该遵守人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应该尽量满足, 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二) 准确定位, 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

社会行业的支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职教育应当在行业支持中对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进行跟踪并明确行业发展重点, 通过对社会岗位设置进行了解以确保专业设置能够对行业岗位群进行覆盖, 从而在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用人才的同时形成院校专业品牌优势与特色并提升院校知名度。

(三) 课程内容应该以企业需求为主。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因此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课程内容就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主,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的人才, 主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通过开展调查和就业信息反馈等途径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 同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第二,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进行预测, 能够培养具有前瞻技能的人才, 在企业转型或者作出调整时, 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全新需求。

(四)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双证指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 所谓双证融通是要求学历证书教学内容和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能够相互沟通和融合, 这种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社会职业岗位分类与就业需求以及资格标准要求为依据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建立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要将教育目标定位于资格证书的获取上, 从而让职业能力成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要求。双证制度在实现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打造职业教育特色, 同时也可以推动职业院校学生任职能力与在不同岗位中适应能力的提升, 对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五) 加强校企联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致, 如果能够加强校企联合, 课程设置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需求, 也能够为企业节省人才培养的时间, 所以加强校企联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人才培养、科研技术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这种模式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好处;第二,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 使学生能够尽快地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

(六) 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

高职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需要具有预支对应的办学模式。我国传统高职教育体系具有层次机构单一与封闭性特点, 这种特点导致了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困难, 所以有必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为依据来构建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而突出我国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特色。在此过程中, 单一的职前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层次化、多形式、多功能、多学制扩展以形成大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在重视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职业继续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作为双翼, 通过对企业成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提高职业教育实力, 构建起结构合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接触教育门类齐全且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从而有效且直接地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软硬件因素, 重点讲述了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而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质量,成功经验,特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2

[2].郭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3].周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及实践对策[J].职教论坛, 2012, 7

上一篇:电力企业电力安全下一篇:压缩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