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共8篇)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1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商南县高级中学表态发言
近年来,在商洛市教育部门以及县委、县政府的关心和引领下,商南高中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使商南这个商洛市面积倒数第一,人口倒数第二的国家级贫困县成为全市教育强县。但由于诸多原因,商南高中在提高教育质量进程中面临着诸多困境,直接制约了处于巅峰时期的教学质量持续稳步发展。
一、当前提高教育质量面临的困境
1、我县初中在校学生数急剧锐减影响高中招生质量,生源竞争导致学校发展生态的恶化。
商南县现有人口23万,排在商洛市六县一区倒数,近几年来,初中在校学生数人数急剧减少,由五年前的近5000人锐减到现在的不足2500人,初中毕业人数的逐年减少直接导致我校高中生源的紧张和学生综合素质的逐年下降。以2013年为例,全县初中毕业生不足2500人,而我校招生计划达1100人,录取分数线位居全市同类学校后位,导致高中招生质量下滑。
同时,由于家长和孩子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特别是每年中考成绩靠前的考生,进省城西安就读名牌高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再加上西工大学附中和西安高新一中等名校面向全省选拔优等初中毕业生,使得优等毕业生大量流向外地直接导致学校发展生态的恶化。
2、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冲击着校园甚至社会,导致学生及其不再把考取大学当做是改变命运的平台。
当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一直不容乐观,不少学生一毕业即待业,让花费巨资供孩子读书的父母大失所望,甚至后悔不已。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些早早弃学打工的年轻人却十分“出息”,不仅找工作相对容易,而且薪酬直逼甚至超过应届大学毕业生。这种尴尬现实,不仅打击了高中学子们的求学热情,也在广大乡村甚至城市底层催生了新一轮“读书无用论”。很多期望孩子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家长认为,与其花费数万元培养一个将来连工作都找不到的大学生,还不如让孩子读完初中就外出打工挣钱。于是,新“读书无用论”渐渐在校园有 “抬头”的趋势,一些凭借优异成绩考到我校的学生,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不再把考取大学当做是改变命运的平台,在校迷茫彷徨,怕吃苦,无追求,为了寻求精神寄托,再加上人生观、世界观不成熟,导致他们吸烟、上网、早恋以及佩带手机进校园,损害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冲击考风学风,引发诸多不安全事件。
3、教师队伍整体结构不容乐观,制约着教师队伍的良性发展。由于我校高中教育质量和高考综合排名在2000年前后一直处于巅峰时期,导致学校想方设法和其他人口大县的兄弟学校展开超越自我的高考竞争,直接导致一线教师长期处于高负荷运转状态,心理压力大,每天除了备课、上课、改作业、管理学生外,还要承受关于考试成绩排名、升学率评比等等的考核。经常早上6点20分到学校,一直忙到深夜,疲惫不堪,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加之工作繁琐,一些 教师出现了热情消退厌倦冷漠的心态。再加上这几年我校招聘了近百名免费师范生壮大了教师队伍,虽然他们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热情,但由于缺乏教学实践经验,胜任教学还需时日。全体教师虽然总量满足教学需求,但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合理,也使得有些学科教学还显得薄弱。凡此种种,都不利于教学全面发展。
4、教学方法落后,课堂效率不高,直接影响到初中教学质量。
个别教师工作责任心不强,不注重挖掘教材、不重视常规管理。课前备课不充分,甚至照搬现成的教案。课堂上高投入、低产出,一讲到底或“满堂问”,缺乏互动和交流,学生“问题意识差”等等,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心理压力太大,从而导致厌学现象。
5、学校大规模改造以及软硬件设施升级,负债累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活动。
为了打造一流的校园环境,学校最近几年投入了7000多万元新建了桃李园、文昌阁、体育运动场、实验大楼、学生餐厅和学生公寓,改造了文化广场、、操场、四栋教学大楼,在每个教室安装了先进的触摸式教学一体机,除了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一部分资金之外,其余的都靠学校自己解决,因此学校负债3000多万元,财务陷入困境。
二、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的措施
面对以上困境,新一届领导班子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力求挖潜增效,改革创新,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为抓手,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激励 教师德能勤绩创优、提升课程实施水平上求突破。
1.加强教师的敬业勤业奉献精神的教育和引导,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一是克服教师的职业惰性,教学案提前备好,作业及时反馈,试题自己命制,现代教学手段有效运用,不拖堂,不补课,不用一把标尺衡量所有的学生。二是要求教师主动参与学生的各项活动,如上操、课外活动、班团队会和大型集会。三是严禁教师高高在上讲课,教师要随时巡视学生,特别是关注并辅导学困生,使学困生随时感到老师的关爱、关怀、关照,从而激发他们的自尊心、自信心和上进心。四是改变教师不放心不放手的教学行为,提高课堂调控能力,通过互助合作探究,学会知识,会学知识,掌握技能,达到目标。激励教师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教学境界。
2.加强教师岗位练兵活动,要求、督促和激励教师大练基本功。学校积极为教师配置足够的练功用具,敦促教师写规范字,说精炼准确的普通话,自觉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用。定期举办书法、演讲比赛,课件制作比赛等活动。
3.加强师徒帮教活动,认真落实“结对子”、“师徒制”的“青蓝工程”,造就一流的教师队伍。对新上岗的教师实行见习培训和拜师学艺,以加速成长,实现“一年入门,三年过关,五年胜任”的目标。各组有具体的活动计划、内容、活动总结,要有“师徒课”的交流记录和教研组的听课记录,增强指导的针对性和责任感,提升“青蓝工程”名师帮教工作的实效,使教师队伍和学校教育管理同步协调发展。4.加强教法学法的研究与落实。所有教师要把学法指导渗透到一切教学过程之中,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在可用教学时间有所增加的情况下,要控制学科上课时间,改革粗放式教学,不打“疲劳仗”。安排一些自习课,给学生多一些消化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会自习,养成自习的习惯。要充分利用新高考不同“组合”给分层教学带来的有利条件,在教学要求、时间安排和习题训练等方面切实做到分层教学,力求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学有所得。
(二)、坚持以生为本,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上求突破
1.激发学生内驱力。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实际,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精心设计教学活动,多为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多为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氛围,多给学生尝试和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在经历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使学生学得有效、学得轻松、学得愉快,进而实现由“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
2.加强学生学法指导。要认真研究学法,科学设计教、学案。要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带着思考,带着研讨去读书;教会学生抓住问题重点、关键和本质去观察;教会学生自己探索、寻找解决疑难问题的办法;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勇于发现,敢于实践,在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创新,切实提高学生自学、互学、帮学能力,实现由“学会”向“会学”的转变。3.突出合作探究学习。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探究知识的内在联系,自主解决问题。教师要加强合作探究过程的指导,科学组建合作小组,合理安排探究内容,对确有困难的适时加以指导和帮助,在生生、师生合作探究中,营造师生和谐、合作共享、充满智慧、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力促师生整体奋进。
4.突出当堂达标。教师要按照“以学为主”的教学原则,确立当堂达标的教学方法,或先学后教、或自学辅导、或分组合作、或精讲精练、或探究体验、或讲练结合、或展示交流等等。要按照作业布置的相关要求,做到精选精练,坚决杜绝题海战术、机械重复和照搬现成资料,保证课堂教学目标的高效达成。
(三)、以促教育优质发展为目标,培优补困,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业成绩上求突破
1.培养名优学生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教育学生重视课外发展。优生一般都会自主学习。优生本身就是巨大的学习资源,优生之间相互帮助、相互启发、相互借鉴,学习效率就可以成倍地提高。研究性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严格要求优生,就像优秀教练员对待奥赛选手一样,经常挑他们的毛病,只有平时对学生严格要求,战时才能打硬仗。平时就要以清华、北大的标准要求他们,高考时才不会失误。教育学生,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优生成为名生需要教师的指导,但最重要的靠自己努力,这是谁也不能代替的。3学习方法教育方面,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终生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学习方法指导,给予学生自己观察、思维、实践的自由和权利,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和探究;指导学生建立错题档案,搞好错题过关;定期开展学生学习反思活动,倡导学生每天、每周、每月、每学期及时总结、反思学习得失,积淀学习经验,纠正不足,对学生的学习反思笔记等定期展示、评比与交流。在继续转化潜能生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优秀生、特长生的培养力度,定期召开优秀学生会、优秀学生家长会,聘请优秀学生、优秀家长向全体学生、全体家长介绍学习和家教经验。
4.每位教师制定切实可行的优生培养计划,落实培养措施。从高一抓起,逐步建立起“全体学生——优秀学生——尖子学生(竞赛生)”分层教学、辅导体系;学校出台对竞赛及成绩优异学生的表彰奖励办法,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崇尚先进,追求卓越”的学习活动。
(四)、以养成教育为平台,狠抓学生品德教育,在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上求突破
在德育工作中,我们主要将继续落实三大教育,作好五个德育抓手。
一是继续落实常规教育,二是落实特长教育,三是落实专项教育。五个德育抓手为:一抓德育队伍。本学年学校调整了班主任队伍,选拔有爱心、会做事、肯做事的教师充实德育队伍,同时我们继续加强德育队伍人员的培训工作,加强班级常规管理常识培训。
二抓德育活动:德育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在活动中体验,在活动 中感悟,在活动中内化。团委积极配合政教处,开展好理想前途教育、感恩教育、争做文明学生、控烟、禁带手机进校园等活动。
三抓德育阵地:利用晨会、广播、橱窗、黑板报、标语等多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注重德育阵地建设。
四抓德育文化:文化是学校的精髓沉淀,一个成功的德育离不开良好德育环境的营造,良好环境的营造可以形成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德育效果。我们将设法让墙壁说话,让绿树传情。
五抓德育特色:重视学校特色活动教育,特长教育是活力。学校依据学生的特长爱好,组建体育班和艺术班,在健康的活动中提升学生的素质。
各位领导和同仁们,在今后工作中,我校将认真总结得失,借鉴兄弟学校先进的经验,克服不足,再添措施,再鼓干劲,全力搞好持续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不妥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指正!谢谢!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2
近年来, 我市在规范办学行为,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尝试, 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一、“创建教育强市”——确立均衡发展战略
我市自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 明确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之后, “创建教育强市, 打造教育品牌”便成为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和《2004-2010年文昌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已经成了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为全面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为促进基础条件的均衡, 我市注重政策倾斜, 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充分利用初中校舍改造有利契机, 加快完善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条件步伐。我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这项工程中央投入资金2619万元, 改造农村初中学校18所, 建筑面积17741.57平方米, 同时还配套建设两所中学操场21269平方米。
我市自2006年以来, 共投入资金10400万元建设农村学校校舍114229平方米, 其中:中央、省投入资金1724万元, 市财政投入资金1141万元, 学校自筹4060万元, 社会捐款3475万元, 改造农村学校102所, 使我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进一步拉近, 为我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工作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工作, 缩小城乡信息化教育差距。为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我市树立起“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思想, 我们突出抓好建设、管理、培训和应用四个环节, 积极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为了加速推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步伐, 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市加快“校校通”建设步伐。
截至2009年上半年, 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装备量为3010台, 全市共有145所中小学通过10M校校通光纤或2M校校通专线及宽带接入网络, 有3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 18所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做好了远程教育等服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均衡发展根本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此, 我市一直注重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大派遣和招聘教师的力度,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2006至2009年, 全市共招聘中小学教师783人, 其中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有527人, 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的力量, 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
2.实施市直属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制度。为促进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城镇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 结合我市的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 我局制订了《文昌市教育局关于城镇学校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的支教工作方案, 明确我市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责任和具体要求。截至2009年, 全市共安排市直中小学优秀教师197人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发挥了很好地传帮带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考核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 我市制订了《文昌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实施方案》《文昌市2008-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和《文昌市2009-2013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以“三新一德”为重点, 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目标, 通过校本培训、基地培训、周末流动学院培训、远程培训、到外地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 全面培训在岗教师。
2009年, 我们先后组织如下培训工作:
组织468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与中国教师网合作的教师远程培训;
组织250名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考核;
6月份启动2009—2013年度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
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周未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 完成了50多位历史科老师的培训。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我们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校长队伍建设。为了改善农村教育面貌,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 我市选拔、培养和聘任了一批年轻校长充实到一些薄弱学校, 使我市6所较薄弱学校很快改变面貌, 走出困境。
2009年7月, 我们举办了以“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首期校长论坛, 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校长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了校长之间交流互助的良好学风。
2009年11月, 我市组织20位中学校长由副市长带队赴广东省中山市作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 考察了中山市的石岐中学、市一中和中山纪念中学, 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省市的教育教学理念。近三年来, 我市共有5位中学校长参加省级骨干校长跟班学习和教育部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 不断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
二是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2009年12月中旬我们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共140多人进行为期两天的业务培训, 先后到海口九中、海口二十五小进行参观交流, 还听取了专家报告, 着力提升教导主任和教研人员教研管理水平和日常教学管理水平。
四、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扶持基础薄弱学校是缩小强弱校间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市采取倾斜政策, 重视从机制层面上大力扶持薄弱学校, 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经费倾斜。教育经费调配优先安排, 重点保证贫困、边远乡村中小学校。增加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经费划拨和补助比例。根据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9年我市财政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教育。市财政在全市教师工资统发基础上, 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比在市直属学校任教的教师增加一个工资档次。
2.智力扶持。在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和充实的基础上, 我们还通过校与校结对、骨干教师带徒、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和联片教研活动等, 加强教学扶贫。
3.评优倾斜。为稳定基础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我市在每年的各级各类评优中, 均优先考虑边远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中, 对薄弱学校优先安排指标, 适当提高分配比例,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4.关爱弱势群体。健全关注弱势群体工作机制,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保证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市重点抓好五项扶弱救失工作机制:全市每年5月组织一次“助残献爱心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辍学;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和爱心 (孤儿) 学校, 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市、镇 (办事处) 设立教育基金会, 实行贫困救助和奖教奖学制度。
五、规范学校创建——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为了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我市按照“整体启动, 分步达标”的原则, 制订了《文昌市2008—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规划》, 分5年完成167所小学和21所中学分别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创建任务。
2009年, 我市通过采取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过程专业指导等一系列措施后, 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取得实效。2009年我市有2所中学、4所小学通过省级规范校的评审, 有22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通过市级规范校评审, 为市内兄弟学校树立了创建榜样和增强了创建信心。
2009年我们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指导、全面推行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使我市的教育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取得如下成绩:
高、中考成绩:文昌中学陈宁同学获得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全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达47.8%, 比2008年提高4.7的百分点, 录取率达85.3%, 比全省的录取率高0.8的百分点;中考成绩综合评价比2008年上升一个位次 (位居全省第5) 。
体育艺术成绩:先后荣获“海南省亿万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海南省第六届中学生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海南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中有12项获得第一名, 10项第二名, 15项第三名;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获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 文昌中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赛冠军;文昌中学田径队获海南省第15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艺术教育竞赛活动中共获一等奖15项、二等22项、三等奖9项。
科技发明创新成绩:全市各校在全省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中共获二等奖2项。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3
关键词:《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体会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4)11-0009-04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现代职业教育是在传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基础上生成的。现代职业教育要求教育的现代化、体系化、社会化、国际化以及受教育者的终身发展。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平台上,中等职业教育要发挥好基础作用,首要的一条就是转型发展,从外延走向内涵,从规模走向质量。《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以下简称《决定》),对中等职业教育如何转型发展,巩固基础,提高质量指明了路径。笔者学习《决定》后深刻认识到,中等职业教育巩固提高的关键在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内涵的强化、基础的巩固和办学质量的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在认真学习、把握《决定》精神的基础上,以内涵为重心,以质量为重点,遵循好一个指导思想,坚守好三项基本原则,落实好九大举措。
一、遵循一个指导思想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任何发展都是在思想指导下的自觉作为。没有科学思想作指导,发展可能会出现曲折、反复,或者误入歧途,甚至夭折。《决定》为现代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确定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要在现代职业教育平台上巩固提高,必须认真学习落实好这一指导思想。
《决定》提出的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中心突出、目标明确,内容具有整体性、举措具有针对性、发展具有系统性。这一思想以质量为中心,强化内涵,着眼发展。对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巩固提高来说,必须在科学理论指导下,重点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立德树人”是新时期一切教育的宗旨,更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首要职责。现代职业教育不仅要重视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更要关注学生核心能力和现代职业道德、职业精神、人文素养的培育,关注学生人格的完善与超越;“服务发展”是职业教育的基本理念,中等职业教育只有在满足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为民生服务要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就业”是职业教育的要求,更是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的目标所在,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都必须围绕就业展开。
“适应技术进步”是职业教育教学内容所决定的,任何技术都存有生命周期,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依据技术进步及时变革教学内容;适应“生产方式变革”,是职业教育使命所在,现代产业新体系的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先进制造业的升级换代、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壮大,都要求中等职业教育与之相适应,自觉实现从传统教育模式向现代教育模式的转变;适应“社会公共服务”,是教育公益性原则的体现,更是中等职业教育与时俱进特质的具体表现。
中等职业学校只有落实好三个“坚持”,自觉做到三个“适应”,才能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找到自己的方位和着力点;才能真正按照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时代要求,深化教育教学的改革;才能走出事实上以招生为中心,通过自上而下的政策促动来改变自身生存的被动状态,通过内涵的强化、质量的提高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二、坚守三条原则
《决定》围绕“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整体架构,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一般与个别、政府与学校相统一的角度,提出了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五条基本原则。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必须重点坚守好三条原则。
(一)坚守好“服务需求、就业导向”原则
职业教育是将学生导入工作体系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特质决定了职业教育是横跨教育与职业、学校与企业、学习与工作、现代与未来的跨界、跨时空教育。职业教育的属性要求职业教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技能培训,无论是技术研发还是技术推广,都必须以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为航标,把工作的重心放在培养和提高受教育者就业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上。《决定》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的全面发展视角出发,提出了五个“对接”的要求,即“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这五个“对接”是职业教育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转变使命的体现,彰显了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为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改革指明了可行路径,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念。中等职业教育要实现巩固提高的目的,必须以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
(二)坚守好“产教融合、特色办学”原则
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必须坚守好“产教融合”原则。“产教融合”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精心设计的教育教学模式,是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和路径选择。新形势下产教如何融合,其着力点是什么?《决定》对深化产教融合进行了顶层设计,即“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前两点是对教育行政部门的要求,最后一点是对职业学校的要求。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巩固提高自己的发展水平,恪守产教融合原则,将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自觉衔接、自觉配套是必由之路。
特色是职业学校保持旺盛、持久生命力的根本。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按职业教育规律办学,突出职业教育在办学形式、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与普通教育迥然不同的办学特色。职业学校办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教育性与职业性的有机融合,实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校企协同育人。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必须从职业教育的特质出发,努力激活自己的职业特性、产业属性,积极吸引行业企业及各种社会力量参与教育教学过程,共同开发教育资源,共同培养培训人才,在竞争中争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推进自身的发展。
(三)坚守好“系统培养、多样成才”的原则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逐步建构为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多种选择。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可就业,可升学。作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的中等职业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办学理念,确立与现代职业教育发展要求相吻合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首先,中等职业学校要改变中等职业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有一技之长的传统理念。技能学习是中等职业学校教学的重要内容,但不是中等职业学校的全部。技能学习不仅不能放松,而且要不断增强,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文化基本知识的学习也不能放松。中等职业学校必须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从系统建构理念出发,致力于中职学生必备的基础能力、基础知识的建构。其次,要从“多样成才”的理念出发,既要重视学生的就业,也要重视学生的升学;既要让学生学会动手,也要让学生学会动脑;既要培养学生岗位工作的能力和精神,也要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此,必须依据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要求,修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计划,完善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强化九大举措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已进入以建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增强吸引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特征的发展阶段。这表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既是现阶段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也是新时期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新形势下,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强化内涵建设是必由之路。特别是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的中等职业学校,强化其内涵建设,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能力更是重中之重的工作。《决定》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核心,从九个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为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一)建构和完善现代学校制度
现代学校制度是中等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平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有效率的经济组织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必须在法人治理结构上探索建构现代学校制度。建构所有权与经营权、产权与治权相分离的管理模式;发挥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教代会、工会等治理机构的作用,在投资者、管理者、执行者、学校教职员工之间进行权力制衡、利益制衡,既保护出资人的利益,又维护教职工的民主权益;制订校长任职资格标准,坚持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校长负责制;必须进一步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将专业设置与调整、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校。
(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要素,也是核心要素。职业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创新?《决定》立足于职业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指出了七条实施路径。第一,坚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化教学、学习、实训相融合的教育教学活动;第二,改革教学模式,推行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第三,调整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实习、实训在教学中的比重,创新顶岗实习形式,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实习实训考核评价;第四,加强实习管理,健全学生实习保险制度;第五,推进“双证书”制度;第六,校企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第七,开展职业技能竞赛。
(三)做好招生工作
做好中等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招生工作,落实好中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的要求,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奠实基础。数量是质量的基础,质量是数量的升华。就目前社会“重普教、轻职教,重理论、轻实践,重学历、轻技能”的认知现状来看,从公众意识与现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平衡的差异来看,要巩固现代职业教育基础,必须稳定中职学历教育招生规模。中等职业学校一要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学历招生工作,多种措施加强宣传,稳定学校的发展规模;二要坚持内涵发展,提高办学质量,使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成,学必能成,增强中等职业学校的吸引力;三要强化学校的内部管理,减少在校生的流失,提高在校生的巩固率;四要从政府和市场两个层面汲取资源,改善办学条件,优化办学环境,为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奠定物质基础。
(四)“建立健全课程衔接体系”
课程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核心载体,课程体系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基础要素。围绕建立健全职业教育课程衔接体系,《决定》指出,建立一个“机制”,即专业教学标准与职业标准联动开发机制。推进两个“衔接”,即推进专业设置、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相衔接;推进中高职在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教学过程等方面的衔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这一体系实现了中职与高职的衔接,学校与行业企业的衔接,技能教育与素质教育的衔接,标准开发与标准应用的衔接,是一个内容科学、中心突出、举措具体、特色鲜明、联动发展的课程体系。
(五)依据教师资格标准,“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要素。新形势下“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整体出发,着眼于“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全过程。《决定》从一般与个别、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高度,提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必须实行完善教师资格标准、健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办法、加强校长培训、实行教师全员培训制度、落实教师企业实践制度等举措。
(六)“提高信息化水平”
信息化是时代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水平是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决定》明确了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举措,为我们指明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方向。一是逐步实现所有专业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覆盖;二是开发、应用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三是推广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实时互动的远程教学;四是建设信息化平台,培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这四项措施,着眼于应用,着眼于发展,覆盖了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
(七)加强与优质学校、城市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
近年来,在党和国家政策的引领扶持下,中等职业教育发展很快,不仅规模急剧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新的提高,部分地区的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水平已达到了世界水平。但从整体来看,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相比,在思想理念和办学水平上还存有较大差距。中等职业学校要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与城市院校、科研机构在学历教育、技术推广、扶贫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社会生活教育等方面的对口合作,借船出海,借势发展,拉长短板,整体提高自己的办学水平、提升自己的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八)夯实学生文化基础
在保障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质量基础上,加强文化基础教育能使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学生就业有能力、升学有基础。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来说,就业是办学的目标和生存基础,也是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重要源泉。但从一个人的终身发展角度来说,仅把中等职业学校的教育教学重点放在就业能力的建构和培植上又是不够的。《决定》从学生可持续发展长远目标出发,将现实需求与潜在需求相融合,提出在加强技术技能学习的基础上,强化文化基础教育,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为学生多样化选择、多样化发展、多样化成才提供必要的充足的备用能量,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更新理念,强化文化课教学。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需要不断借鉴先进国家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决定》从五方面提出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具体要求:(1)引进师资和优质教育资源,实行中外教师互派、学生互换;(2)实施中外境内、境外合作办学;(3)探索与中国企业和产品“走出去”相配套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注重为中国企业海外生产经营培养本土化人才;(4)积极参与制订职业教育国际标准、专业标准和课程体系;(5)积极邀请国外同行多形式参与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扩大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国际影响力。
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是新形势下中等职业教育面临的良好机遇,更是中等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巨大挑战。学习《决定》,理解《决定》精神,创新举措,定能推进现代中等职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4
教育教学质量是学校内涵建设的重要驱动器,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评价一所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011年我校以旗教育局提出的“内涵发展年”活动为契机,紧紧围绕“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这一中心,全面贯彻落实《内蒙古自治区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乌审旗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与提升课改与教研实效》,在提高课堂效益,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研品位,促进教师实施新课程能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进行了有效的探索。现对本教学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宣传教育,广泛动员统一思想
针对学校过去一年来存在的问题,学校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学初,校委会班子成员认真研究部署本学期的学校工作安排,并召开了全体教职工大会,由校长作了动员讲话,对旗教育局的会议精神进行了详细的传达,强调要认清形势,统一思想,扎实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新的台阶;各部门、各年级层层开展动员,并组织召开了小学六年级和初中四年级毕业年级备考复习动员大会,发动全体教师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认真严肃的态度,积极投身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中来,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
二、加强检查,确保各方高效运转。
为真正落实学校工作计划,扎扎实实开展教学管理活动,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全方位检查落实,加强对各部门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检查与考核,开学初,我校成立了由校级领导任组长,校委会其他成员和学生会干部为成员的学校工作督察小组,上从校长下至普通学生,对全校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检查和反馈;对学校各处室、年级的工作全面监督检查;对学生自习、两操、晚自习、集会等活动师生的纪律、出勤情况等进行检查;对教师上课情况、办公秩序、出勤情况进行检查;对班级、学生宿舍、办公室、功能用房的卫生、公物、安全进行检查;对师生日常行为、文明礼貌等进行监督检查。督查组基本保证每周进行联合检查督导两次,发现问题及时指正,及时解决,抓好整改工作的督促落实,实行严重问题组长及时跟踪督办制,使得各种管理机制都高效运转。联合检查的好处是,发现问题,不会躲避,不会遮掩,如实记录,当面批评,及时改正。避免了单个检查时遇到问题不好意思说,不好意思管,不好意思处理,甚至包庇、袒护,做顺水人情的问题。真正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一个多月来,学校督查组坚持工作,解决了许多以往解决不了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管理的效益。这也是我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之一。
三、学校领导重心下移 以点带面突出教学
精心打造管理干部团队,实现管理责任上移,教学重心下移是我校开学初就确定的管理思路,也是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新举措。我们要求领导干部在思想上要有活力,工作上有创新力,在管理上有凝聚力。要克服职业倦怠,保持旺盛的工作热情,要身先士卒战斗在教学第一线。每到业务学习或教研活动时领导都必须亲自参加,进行检查指导,要求领导每学期至少做一节示范课,每周至少听一节本学科以外的课,在学术上进行高层次的引领。学校领导进课堂,下班级,蹲教研组,和教师一起工作、学习,“不光做教练员,也做运动员。”用行动说话,真正起到表率作用。同时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老师、学校的现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全面地接触到学生,才能深刻体会到教育教学的现状,才能掌握学校发展最新最准确的信息。
四、狠抓常规教学工作,促进教学质量提高
常规教学方面,严格按照《乌审旗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基本要求(试行)》执行。以教学为中心,质量为核心,毕业年级为重心,扎实开展 “课堂教学改革”活动,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完善教学评价机制,全面提高教学科研质量。
1、开足开齐课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素质是教育的根本。依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把教学教研渗透到新课程的诸工作环节中。教务处按照规定编排了体现新课改的课表,并且开足开齐课程,课程设置符合自治区教育厅的要求。
2、做好常规教学检查工作
抓好教学常规及管理工作。认真落实《中小学教学常规要求》,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完善课堂教学督查机制,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注重学科实践活动和薄弱学科教学管理和质量管理,改进和加强教学工作的督促指导和考核工作,促进在新课程背景下教育教学活动管理质量的提高。我们在开学初对教师教案的形式及数量、作业的种类和数量、听课的节数都作了规定,每个月底教研组长对教师的教案、作业进行认真的检查登记,教务处、校长室期中和期末进行全面的检查。从上学期教研组长的检查登记和学校领导的检查看,全体教师的听课记录、教案(包括领导的教案和听课记录)及作业数量都达到了学校规定的次数,本学期我们将进一步加大检查力度,使检查工作精细化、科学化、合理化。
3、加强教学质量的考评。围绕教学中心、抓住关键环节、讲求实效原则,完善并实施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案。真正做到奖勤罚懒,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4、做好学生学业成绩评价工作。切实加强评价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严格按照程序和教育局要求认真组织考试评价工作。加强和改进学生考试管理,做好各年级的单元检测指导工作和中期期末的考试及分析工作。
5、抓好毕业班工作。在做好2010年毕业年级考核的基础上,确保2011年中考成绩和小学六年级毕业班素能检测成绩取得新突破。开学初,由教务处牵头组织召开了初四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科任教师备考复习动员大会,对毕业年级教师提出了更严更高的要求,严格毕业班管理和毕业年级的考核,争取2011年取得优异成绩。
五、加强校本教研工作,全力推进校本建设
校本教研是学校开展教学活动的主要模式之一,校本研究的核心就是对教师的“教学”进行研究。我校严格按照《乌审旗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常规要求(试行)》执行。我们的校本教研主要通过以下做法来进行:
1、开展业务培训活动
本学年,我校在7年级推行东庐中学“讲学稿”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初中其它各年级探究“自然分材——四环节教学法”和小学各年级探究“明德五步教学法”,由业务副校长和教务主任对全体教师进行培训,并组织各学科教师进行充分探究讨论,在今后要形成自己的独特的课堂教学模式。
为改变业务学习形式化的局面,切实提升全体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素质,保证教研的实效性,我们规定,业务学习必须“三定五有”:“三定”即定计划、定时间、定地点。“五有”指有考勤登记、有领导参与、有中心发言人、有发言稿、有活动记录,并规定业务学习时间,要求教研组长向教务处汇报本科组教研活动情况,以及这个月活动的计划内容。通过检查和听汇报,教务处进一步了解活动的开展情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今后整改方向。
2、组织教学评优活动
随着我校课改实验工作的推进,不少教师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大胆、扎实、具体、深入、有效的探索,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本学期,我们将继续由教务处牵头,组织教学业务骨干教师进行教学评优活动,进一步加大激励机制,表彰奖励优秀教师、优秀教研组、优秀教案反思、优秀论文等。
3、加强课改研究,提升校本教研实效,开学初组建了新的教研组机构。由教导处和教科室牵头,组织召开了各学科教研组会议,对本学期的教研组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部署,严格按照乌审旗教研中心制定的《提升课改和教研实效评估细则》进行教研活动,学校校长和副校长亲自参加会议,并对教研组全体成员
提出了要求。目前,数学组和音体美组已按计划开始了第一轮的听课活动。
4、加强教研组考核,提升教研实效
本学期我校借鉴深圳宝安区的管理经验,对教研组考核进行尝试改革,制定了《河南学校教研组考核方案(试行稿)》,实行教师个人考核与教研组考核捆绑制。对教研组的考核结果作为评选优秀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长的依据;考核结果作为教研组成员年终评优晋级的依据。根据得分高低按 1 : 1 : 1 的比例确定“优秀”、“良好”、“合格”教研组,年终评优晋级比例优秀、良好、合格教研组按学校比例的50%、30%、20%进行分配。获“优秀教研组”称号的教研组,发给教研组一定数额的奖金,每组200元。评为“优秀教研组”“良好教研组”“合格教研组”的组长分别发给教研组长津贴200元、100元、50元。
5、加强校际交流,确保资源共享
借深圳宝安区考察之机遇,学校不但加强与深圳宝安区宝城小学和文汇中学的联系,而且把深圳各学校的先进经验和优秀教育资源引进我校,共全体教师学习交流,以提升我校教师的业务水平和技能。今后,将进一步加大校际间的交流,与全旗镇区兄弟学校结对,邀请专家和名师到我校检查、指导教学工作。
六、加大激励机制,提高广大师生工作和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河南学校绩效工资考核方案》,我校对教学工作的奖励尤为突出,每学学校对毕业年级教师奖励达近3万元,2011年开学典礼中,学校又拿出20000多元奖励了优秀教师、优秀学生、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教研组、优秀教案、优秀反思等。通过一系列的激励举措,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工作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5
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遴选制度。在实施具有博士学位优秀讲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健全遴选优秀副教授独立指导博士研究生的选拔制度;同时探索启动研究生指导教师招生资格年度审核制,根据学科特点、师德表现、学术水平、科研任务及培养质量确定其招收研究生资格及招生限额。
创新研究生招生机制。在硕士研究生招生中,加大复试成绩在录取中的比重,充分保障学科及导师在招生中的自主权;在博士研究生招生中,加大直博生、硕博连读及联合培养的推行力度,并在学校国家重点学科中试点“申请―审核”制,发挥专家组审核作用,强化对博士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和专业学术潜质的考察。
优化研究生培养模式。充分重视研究生培养方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引领作用,解决新版培养方案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根据学科发展动态与研究生院培养新要求,形成制度化的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机制,逐步建立以提高学术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和以提升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积极推进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校外导师的选聘工作,完善、规范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培养的管理规章制度,探索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专业实践培养基地的建设机制。
强化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完善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和外部监督体系,加大学术道德的`教育力度,充分发挥“学术不端文献检测系统”等辅助技术手段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建设中的作用;积极参加国家及北京市组织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同时每年组织学校层面的学位论文质量评估,改进学校优秀博士、硕士论文评选方式,制定并推行关于国务院学位办抽检博士学位论文结果处理办法,探索全日制专业学位论文的评价体系,积累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工作的经验。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6
众所周知,日本政府通过实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项目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日本的发展。日本文教部科学省每年2月份进行的全面文献调查显示,现在日本共有3700所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学校只占2%。因为从2000年开始日本教育部门将不同的学科整合在一起,大多数日本学校采用整合学科的方式进行教学。而推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校主要聚集在少数几个城市的郊区,因为那里有更多的自然资源可以利用,如山川、河流。我将为大家具体介绍日本教育部做的相关问卷调查,主要包含五个方面的问题,其中有些问题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出的相同,有些则有差异。
第一,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促进教育发展方面取得了哪些成果。466所学校中的大多数都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可以促进实验性学习,这是最主要的成果,还能促进研究性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组织活动的频率和学生的参与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学生活动参与度的增加,首先是因为激励机制发生了变化。他们越来越积极地参与到学习活动、跨学科活动以及以项目为基础的学习和更多外语学习中,这对学校来说是很大的改进。从学校角度来看,大多数学校增加了各种项目活动,在本地社区开展更多实践活动,并与其它学校协定增加互动,这些举措使学校的声誉越来越好、越来越知名。当然,也有些学校认为并没有什么促进作用。从这个结论我们可以看到,体验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比例在增加。体验性学习包括问题解决性学习、探索性学习和相互共同学习,对学生的影响就是其参与性的提高和学习动机的增强。另一方面,教师认为随着信息技能和外语的使用机会增加,学生信息技能和外语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此外,很多日本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教育组织者认为,在加入ASP.NET后,增加了学校和社团联系的机会。学校在社区发展中发挥越来越积极的作用,更多地参与到与社区的项目合作中。
第二,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改进和丰富学校课程的开发。这个问题是由教师作答的。他们都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已被纳入学校整体规划中,而且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学校管理的基本规划中,开展年度研究,同时将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做出调整。日本学校越来越广泛地使用一种名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日历”的独特教学方法,即将每一个课程全年的计划列出,同时列出每一个课程如何与其它课程产生联系,以促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的开展。还有另外一种回答,即在推动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应用之后,他们发现在技术专科学校的实验项目中,可以把更多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与科学技术方面的课程进行结合,而且有更多项目可以在学校之外开展。当然也有一些负面评论认为,有时候并不是很明确如何进行跨学科交流,没有时间去做课程评判,有的学校过多地去进行自己课程的教学而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真正融入学校课程体系中。有的学校确实存在这些情况,这意味着它们没有将可持续发展教育和教学进行很好地融合。
第三,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以关注和解决可持续发展相关问题。日本政府非常关注PISA,在PISA结果公布后,他们在“可持续发展教育2005”提出的关键能力基础上制订了一系列核心技能,包括批判性思维、预测规划能力、综合思维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合作的态度、相互联系和相互尊重、责任感。这些也是我们强调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技能。但是,学校是否能明确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能力,并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认为他们投身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可以更明确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知识和技能,学校也能更加确定学生应当建立起的态度和技能。当然也有一些负面评论,即教师反映没有足够时间去参与项目和可持续发展教育方面的研究。有一些人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个人为基础来进行的,而不是由学校全体教师共同完成的。还有一些人认为,大多数教师对待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态度并不是很积极,需要对其进一步强调和突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突出意义。
第四,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帮助学校加强与利益相关方,包括周边社区的合作伙伴关系。这个答案非常明确,有258所学校表示可以和本地的利益相关方及社区建立联系,也有194所学校的答案是否定的。在日本,地方性的利益相关方包括地方性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教育委员会、科研机构、商业部以及产业伙伴。同样也得到一些负面的评论,认为没有必要把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项目扩大到学校范围之外,在学校范围内已经足够。
第五,可持续发展教育如何促进在教学感知体系中的创新。这个问题与教学的创新工作相关,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积极地影响着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的发展,但是教师在这个项目中的创新和改进是比较缺乏的。
最后,我为大家介绍一个学校指导方案,该方案是提高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的基础和指南,内容包括强调学习的整个过程,激励学生找到问题,并且靠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该方案还包括让学校的课程聚焦于一些跨学科的教育方式,并且进行改革等。我们也和许多除学校之外的机构、NGO展开合作,广泛地在学校之外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活动。可以说,在整个社会范围内,人们可持续发展教育的能力都得到了普遍提高。这个指导方案传递的信息十分清楚,能够明确地告诉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学校如何开展工作。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7
《纲要》提出, “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 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高等教育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提升科学研究水平”, “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优化结构办出特色”。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改革教育质量评价和人才评价制度”, “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完善高等学校考试招生制度”, “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 “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 “提高交流合作水平”, 这是今后十年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方略。
《纲要》指出, 到2020年, 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继续教育参与率大幅提升, 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50%。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 促进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学有所成、学有所用。“加快发展继续教育。建立健全继续教育体制机制。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这是今后十年我国继续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高教司要以高度的责任感、紧迫感, 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纲要》精神, 进一步明确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认真制定好贯彻落实《纲要》的有关重点工作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 细化工作方案, 使各项工作有序、有力、有效推进, 落实到位;要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转变管理职能, 加强宏观管理、间接管理和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强化教育质量管理, 更多运用法规、政策、项目、标准、评估等手段引导和支持高校发展, 启动实施好相关改革发展项目, 扎实推进好各项改革试点, 以积极进取的奋斗精神、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勇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创造性地做好本科教育、高职教育和继续教育工作。
一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我们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人人成才观念、多样化人才观念、终身学习观念和系统培养观念。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 牢固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着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心理素质,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继续实施“质量工程”, 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更加重视文化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 积极推进研究性教学, 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们将率先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和“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加大力度推进理科、工科、医科教育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促进拔尖创新人才脱颖而出, 造就大批创新能力、设计能力和实践能力强、得到国际认可的工程师和能解决生产难题的一线工程技术人才, 培养农村和城市社区急需的全科医生, 以及能解决疑难病症的高层次医学人才。
二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我们要完善以省级政府为主管理高等教育的体制, 进一步明确、加大省级政府的统筹权限, 尤其是统筹政策、资金等多方资源, 支持区域高等教育发展, 增强高校为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建立教育与产业的互动机制, 发挥行业优势, 争取行业资源, 拓展高校发展空间, 增强高校服务行业的能力。要制定政策法规, 明确政府、大学、企业、科研单位在人才培养中的责任和义务, 加强政府投入、税收优惠和校企合作, 在企业建立稳定的大学生实习基地, 完善企业接收学生实习实训和教师实践制度, 形成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要着力推进教学科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 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系。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建立有效的政策机制, 使高校的各项工作紧密围绕人才培养, 将德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将优质资源集中配置于人才培养;把教书育人作为教师的首要职责, 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 把教授为低年级学生授课作为重要制度;激励教师专注于育人, 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营造良好氛围, 为学生成人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三是优化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
我们要积极主动围绕国家、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产业结构调整和特殊行业实际需要, 调整、优化专业结构, 修订本科专业目录, 改革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建立动态调整专业结构的新机制, 构建国家和省级高校专业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 引导高校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调整专业。要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高技能人才培养规模, 构建多层次、多类型、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 支持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水平、办出特色、争创一流。
四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完善校内质量保障制度, 牢固确立人才培养在高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牢固确立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首要职责, 加强教学管理, 切实保障经费投入, 加强教学基本建设, 改善办学条件。要建立国家高等学校教学状态数据库, 完善高校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评估制度, 建立高校质量年度报告发布制度。鼓励专门机构和社会中介机构对高校专业、课程等教学水平和质量进行评估, 建立科学、规范的评估制度。探索与国际高水平教育评估机构的合作机制, 形成中国特色高校评估模式。开展专业认证工作, 积极推动我国加入国际专业认证的互认组织。
五是建立健全质量保障体系。
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 以改善中西部高校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科学研究水平为重点, 集中优质教育资源, 重点建设一批中西部本科高校, 力争在中西部地区形成一批高水平、有特色、贡献大的高等学校, 支撑中西部区域经济、社会和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同时, 加大东部地区高校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校的力度, 增加支援项目;有计划、大批量、多方位选派西部高校教师、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到东部地区高校进修学习;联合开展科研活动, 共建优质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平台, 显著提升受援高校的师资队伍水平、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服务能力、学校管理水平。扩大实施东部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 着力提高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 促进中西部高校毕业生在本地就业, 鼓励、引导东部高校毕业生到中西部地区就业创业。
六是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
我们要坚持立德树人、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就业导向, 以服务为宗旨, 大力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 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推进实施“双证书”制度, 着力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实施优秀“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计划, 加强专兼结合“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积极拓宽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担任专兼职教师的渠道, 聘请企业一线技术骨干参与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工作, 提高持有专业技术资格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型”教师比例。选择一批地级市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加强校企合作示范基地和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 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 全面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高职院校, 促进高职教育质量整体提升。中央和地方政府共同加大投入, 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 改善教学、实习条件, 更新教学仪器设备, 建设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 保障基本办学条件。开展对口支援, 扩大跨省招生, 推动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跨区域共享, 促进全国高职教育协调发展。
七是加快推进继续教育改革发展。
我们要依法管理、规范管理, 促进资源整合共享,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要完善分级分类管理, 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继续教育, 促进行业、区域和城乡各级各类继续教育协调发展。要着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 以广播电视大学为基础, 组建国家开放大学, 积极开展继续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以现代信息技术为主要支撑, 以卫星、电视、互联网等为主要载体, 发展远程开放教育, 建设覆盖全国城乡的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学分认证、档案管理和国家继续教育“学分银行”系统, 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要大力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 稳步发展学历继续教育, 重视发展老年教育, 广泛开展城乡社区教育, 加快各类学习型组织建设, 基本形成比较完善的继续教育体制机制, 基本形成开放灵活的终身教育体系, 基本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我们要与有关部委和部内有关司局加强合作, 充分发挥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作用, 充分发挥各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的作用, 精心指导各地高等教育改革实践, 及时总结经验, 组织推广改革创新成果。我们要做好贯彻落实《纲要》任务要求的顶层设计, 突出重点, 分类指导, 有序推进, 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今年下半年我们要落实好11项重点工作: (1) 修订完善《高等教育专题规划 (2010—2020) 》、《继续教育专题规划 (2010—2020) 》。 (2) 与中组部合作, 启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划”, 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手段改革, 创新体制机制,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 与工程院和工业界合作, 推进61所高校“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工作, 启动部分省市开展“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试点工作。 (4) 与卫生部合作, 启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实施“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计划, 完善医学教育标准和临床实践能力教学标准, 推进高校附属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5) 与农业部合作, 建设首批100个农科教合作基地, 加强农科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创业能力培养。 (6) 与财政部合作, 总结宣传“质量工程”一期成就, 研究制订“质量工程”二期实施方案。 (7) 完善新建本科院校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方案, 启动“审核式评估”方案的研制工作。 (8) 修订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 改革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 今年将目录内专业设置自主权下放给条件成熟的部委属高校。 (9) 继续实施“东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 重点组建由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分别牵头, 多所大学参加的工作组, 团队化对口支援西藏大学、新疆大学、石河子大学和塔里木大学。 (10) 建立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 启动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工作, 建设校企合作示范基地、高职专业教学资源库, 实施高职院校校长领导能力培训和“双师型”教师培训与聘任。 (11) 启动学习成果认证和“学分银行”试点、普通高校继续教育课程认证、学分积累和转换试点, 研究开放大学建设模式;启动高校继续教育示范基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资源免费开放计划;大力推进广播电视大学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教育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建设。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 篇8
关键词:高职高专院校 教育质量 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高专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它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明确了方向。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是教育质量,提高教育质量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命线。
一、教育质量与高职高专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1.教育质量的含义
教育主要是指学校对学生进行培养的过程。质量,在有些场合也被称作“品质”,它不同于物理学中的质量概念,也并非哲学意义上的“质”与“量”的组合,人们对质量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例如质量概念中质量所描述的对象,早期仅局限于产品,以后逐渐延伸到了服务,现在已经扩展到包含过程、活动、人、组织的组合。一种颇有影响的观点认为,质量意味着符合规范或要求。因此,教育质量是培养学生成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教育质量有其固有特性满足相关方的要求,实现学生、学校和社会等方面的多赢和共赢。
2.教育质量对高职高专教育的作用
高职高专教育与传统的学科型教育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学生业务规格等方面都有各自的特点。高职高专院校要办出高职特色,实现高职高专教育的培养目标,必须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与改革,通过对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与实践,顺应时代的特点构建符合高职高专教育的规律,适应市场的需求,这是当前高职高专教育改革的热点与难点。
高职高专学生的就业状况,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教育质量的重要指标,也是高职院校的立校之本。要办好让人民满意的高职教育,必须构筑就业工作长效机制,努力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由精英化向大众化教育阶段发展,招生规模持续扩大,人才培养质量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高校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是高校生存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切实把学校发展的重点放到提高毕业生质量和就业竞争力上来。专业教学应当着眼向下,面向基层一线的需要,努力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有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职高专教育现状
我国开始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后,高等教育从象牙塔里走了出来,已经成为主要的公共事业之一,它所承担的社会责任的要求也随之提高。高职教育有限的教育资源与迅速扩大的招生数量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教育质量在许多因素的影响下难以得到保证。如专业学科追求全、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不考虑社会需要等因素,致使专业趋向现象十分严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就业,许多在校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学习兴趣减弱、动力不足,不少学生无心学业,逃课现象普遍。甚至有的学生认为,只要毕业就可以,能否就业和学习成绩没关系,这种“读书无用论”至少说明一部分学生对我们如今的高职高专教育失去了信心。这其中虽然有复杂的社会因素,如社会上各种游戏等娱乐活动的诱惑,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及部分本该应用在学习上的精力。但是对于学生开始在学校混日子,学习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学校和教育者更应多加思考。学校的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的距离,学生动手能力差、业务上手慢等原因也阻碍了毕业生的顺利就业。高职教育出现了办学的信誉危机,学校持续发展受到威胁。
三、提高教育质量,实现高职高专院校可持续发展
1.营造质量氛围
教育质量是由学校成员合力创造的,每个环节的质量都会影响最终的教育质量。学校这种教育机构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服务学生的质量更依赖于服务者的素质。高职院校应提高师生员工的质量观念和质量意识,人人心系质量、关注质量,维护质量逐步成为大家的自觉行为,努力营造讲质量光荣,不讲质量可耻的质量氛围,把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发出来。事实证明,当学校各部门处于和谐协调状态时,师生相互支持、步调一致,容易形成合力,教育质量往往较高。反之,人际关系紧张,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甚至故意设置障碍,教育力量或是内耗掉了,或是难以直接作用于学生。尤其是师生关系紧张时,学生对教师不信任,不愿接受教师的教育,教育质量就更难以保证。总之,良好的学校人际关系对学校工作有全局性影响,是影响教育质量不可忽视的因素。
2.创建质量文化
随着高职高专教育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发现,质量与文化密不可分,教育质量管理和提升需要良好的组织文化氛围,质量文化是组织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质量文化是指组织学校全体教职工在教育质量方面所共有的价值观、信念、共识及行为规范的组合。质量文化是学校生生不息的源泉,是学校的灵魂和精神支柱。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学校每位成员的责任和义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个没有危机感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对于学校来说,道理是一样的。面对当前教育形势和教育困境所带来的现实挑战,尤其需要我们保持清醒的头脑,准确认识到存在的差距和问题,树立与学校提升教育质量相适合的价值观念,做到个人价值与学校价值取向一致,才是一名好教职工、合格教职工应有的态度。
3.教育模式借鉴
提高教育质量还可借鉴国内外较成熟的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相当于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具有100多年的经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国际上享有一定的声誉,是其教育出口的重要内容之一。澳大利亚的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提供了非常广泛的实用性课程,有的学院每年提供1000多种可供选择的不同程度的文凭、证书课程,教学形式也非常灵活,能满足所有想学一技之长学生的学习需求。
国内高职教育产学合作模式也值得我们借鉴。比如“订单式”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与社会企业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校企合作,互助双赢”。学校可在校内辟出一块场地,以零租金或较低廉、只具象征性的地租形式提供给企业,再由企业与学校合作,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学校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企业在职人员提供培训,合作企业每年也可从学校优先选拔毕业生到企业工作。这样使教育、训练、应用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四、结语
教育质量的提高是学生满意的保证,是学校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高职高专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能有效增加社会的受教育机会。高质量的教育是亿万学生、家长、社会和祖国对我们教育部门、教育者的期望,这份期望不只是今天的,更是未来的。
【正视教育现状、推进教育改革,持续提高教育质量】推荐阅读:
幼儿教育随笔:家长应该正视孩子的错误10-19
正视存在的问题 切实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11-09
学校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工作计划08-03
提高中职教育质量12-14
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教育教学质量07-05
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10-16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06-10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08-05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08-28
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