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2024-08-28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共12篇)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1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 (2010~2020) 要求“切实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着力解决择校问题”。近几年来, 湖南省桑植县教育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育质量, 缩小薄弱学校与优质学校间的教育质量差距, 解决“择校”问题, 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一、强化管理,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

1.调整校长队伍, 夯实提高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关键力量

2008年校长队伍的大调整, 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调整, 而是在落实国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解决社会突出矛盾——择校问题的背景下出台的一个强化学校管理的一个重大举措。校长聘用包含五个基本条件:一是要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组织领导能力;二是要有很强的工作责任心和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三是要有一定的学校管理专业知识和突出的教育教学工作成绩;四是要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 在学校教职工中具有较高的威信;五是要有强的学习能力, 观念、知识、工作技能与时俱进。“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不到三年, 全县学校的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特别是原来较为薄弱的学校有了质的飞跃, 迅速提高了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教育局抓住了关键, 找到了突破口, 为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创新目标管理机制, “一校一标”增添学校的管理活力

近几年来, 教育局推出的“一校一标”对促进学校均衡发展、激发薄弱学校的管理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校一标”是指县域内各学校在教育局的指导下, 各校依据近几年的管理实绩和现有的办学环境自行确定年度管理目标。“一校一标”具有全县《目标管理》的目标和自我既定目标的双重属性, 其特征是打造学校特色, 形成学校亮点。芭茅溪小学距县城80余公里, 95%的学生是留守儿童。学校将教职工分为教员、保育、后勤三支队伍, 学校管理井井有条, 享誉县内外, 乡里乡外的家长都争先恐后地将孩子送到该校读书;澧源镇中学以科技创新为突破口, 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实践活动, 在全国航模等大赛中, 学生多次获得一、二等奖, 为学校争得了非常好的名誉。

3.工作位置下移, “一线工作法”加大对学校管理的督导力度

教育局党委大力提倡“一线工作法”, 要求局机关干部及各学校校长要走进一线, 在一线发现问题, 在一线解决问题。制定了“三个制度”, 建立了“三层督察网络”, 提出了“四个重点关注”。“三个制度”:一是领导干部包片到校制度, 即将全县中小学校按一定原则分成若干个工作联片, 然后将局领导对应在某一个片中, 全面负责该片内各个学校的指导督察工作;二是局领导“周听课日”制度, 即要求局领导干部每周要安排一天的时间走进教师课堂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三是校长进教室制度, 即校长要把“办公桌移到教室中去”, 督促教师上好每一堂课。“三层管理网络”:一层是县级层面的管理网络, 即来自于教育局领导及其机关干部的“直接管理”;二层是以“联片研训”为组织单位组成的区域级的管理力量;三层是学校层面的直接管理。“四个重点关注”:一是重点关注学校德育工作, 抓好学生的养成教育;二是重点关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三是重点关注学校安全工作;四是重点关注学校亮点工程建设, 建设特色学校。“一线工作法”, 促进了干部作风的大转变, 特别是促进了薄弱学校的发展。

4.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新质量观”提升了学校教育质量水平和社会影响力

教育局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背景, 大力改革教育质量评价机制, 推行“新教育质量观”, 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 促进了学校的均衡发展。改革的思想是:以促进“学生终身发展”为核心标准, 注重学生终身发展的多元多向评价。改革中坚持的质量观:以服从于学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社会责任感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以培养学生良好的素质为基础, 不唯分数论, 注重学生良好身体和心理素质的养成;以人的成长历程检视教育效益, 注重教育教学工作效果和效益的统一。改革的主要措施是:淡化分数, 强调质性评价。把质性评价作为教师的一项基本功列入“教师岗位大练兵”的活动内容, 把质性评价纳入到学校教学常规管理之列接受教育督导。

二、“三措”并重, 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师素质

1.抓实校本培训, “五个活动”增添了教师校本培训的活力及实效

为了快速提高薄弱学校教师的业务素质, 教育局大力开展校本培训, 实效非常显著。主要进行了五个活动:一是大力开展以“五个一”为主要内容的教师“大量读写”活动。这五个一是:每年要读完一本专业著作;每年要订阅一本以上的专业期刊;每期要写一个学科的完整导学案;每周要写一篇教学反思;每日至少要对五名学生的作业做出较高水平的质性评价。二是大力开展教师岗位练兵活动。教育局颁发的《桑植县中小学“十二五”期间教师岗位大练兵工作方案》, 促进了以提高教师信息技术的使用能力、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及教研水平等为主要内容的岗位大练兵活动。三是大力提倡“教研兴校”, 开展了以课题研究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在全县形成了“校校有课题, 人人参与课题研究”的活跃局面。四是坚持在每一个培训周期都要举行一次教师专业文化知识考试, 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学习。五是大力开展远程教育培训, 不到两年时间, 就走出了“责任状”式的压力驱动模式, 形成了教师积极参与远程教育的良好局面。

2.重视联片研训, “四个制度”保障联片研训组织运行的高效益

桑植县的大部分学校规模小、布点分散、经济条件差, 给培训工作带来了很多困难。对此, 教育局创造性地提出建立“联片研训”机制, 以加强教师研训及学校管理工作。联片研训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和程序把邻近的几所学校组织起来共同开展教师研训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1] 为了提高联片研训组织的运行效力, 教育局建立了四个保障制度:一是联片研训工作制度。该制度主要由县级管理制度如《桑植县中小学联片研训指导意见》、联片研训组织制度和校级联片研训工作制度组成;二是联片研训督察制度。督察工作主要由教育局相关职能部门及联片研训组织进行;三是联片研训指导制度。如“局领导听课日”、职能部门“指导月”、教研员“指导量化”等制度;四是联片研训奖励制度。四个制度相互依托, 共同促进了联片研训的发展。

3.强化薄弱学校教师支持机制, “五措施”强注薄弱学校“新鲜血液”

快速促进薄弱学校发展, 教育局加大了对薄弱学校注入“新鲜血液”的力度, 采取了五条措施:一是抓住国家“特岗教师”政策, 积极向上级争取特岗教师计划, 积极为到岗的特岗教师创造良好的生活工作条件, 促使他们在薄弱学校中全力工作;二是抓住国家定向培养免费师范生的政策, 动员优秀学生积极报考, 学成后返乡服务教育;三是积极争取县政府支持, 由教育局自主从全日制大学生中招聘一部分教师, 及时补充薄弱学校中的教师力量;四是强化“送教下乡”制度。《桑植县中小学骨干教师管理办法》促进了“送教下乡”工作的常态化;五是坚持校际间“校长”“教师”交流制度。桑植县有许多县内、县外的“联盟校”“姊妹校”, 在这些联盟校中经常进行着学校管理、教师教学方面的交流, 为薄弱学校输送优质学校的先进管理思想、经验和教学方法。

三、力推课堂教学改革, 提高薄弱学校课堂教学质量

1.建立“三主”理念, 解决观念问题

新一轮课改中最主要的理念是“教师主导”“学生主体”。[2] 教育局在落实“双主”的实践中, 充分认识到了“练”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练”不是题海战术, 而是重在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是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验技能、思维品质的养成, 不仅在课堂上要“练”, 在课外、校外都要“练”, 在做中学, 在学中做。“练”是实现“双主”的重要外在实践形式, 为了让教师理解“三主”理念, 教育局从“狠”字上下工夫, 强力强行, 促使全县三千余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在近几年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首先是教育局领导的重视。局长经常走进学校了解教师培训情况, 亲自主持“三主”理念讲座, 三年内共举行了《以“三主”理念为指导, 强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等十余次讲座;其次是教研室、师训站等相关业务部门的积极响应, 全面开展“三主”教学理念培训;再次是抓好校长队伍的“换脑”工作。通过校长培训班、校长会议、校外观摩等形式, 促进校长转变教育观念, 带动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2.建议“五步教学法”, 解决方法问题

如何把“三主”理念快速地落实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中去, 首先要从教师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做起。快速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 确立一个正确的“模式”至关重要。首先研究他人模式。目前, 课堂教学模式百花齐放, 其中不乏具有“范式”意义的典型模式给人以启迪和引领作用, 如山东杜朗口中学的“三三六”课堂模式等。为了研究这些模式, 教育局组织大量教师前去参观, 吸其思想, 研其精神;其次创建自我“模式”。教育局在“拿来”的基础上, 结合自己的县情, 提出了“定向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巩固提升”“五步教学法”建议。经过多所学校的积极实践, “五步教学法”成效显著。目前, 由“三主”理念主导的“五步教学法”已经获得了全县中小学教师的普遍认同, 并形成了以“三主五步”教学为主要特征的具有普适性意义的新型课堂模式。

3.“三主五步教学”模式,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2012年2月, 《湖南教育》刊发《以课改“撬动”山区教育》的长篇通讯, [3] 较为系统地介绍了桑植县“三主五步”教学模式对推进教师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实践效果。“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普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 打造“样板课堂”和“样板校”。这是普及“三主五步”教学模式的前导性工作, 局长亲临课堂研究“样板”, 并多次邀请校外“名士”走进课堂共策“样板”, 打磨“样板”;第二个阶段, 全面推广阶段。课改是全县教师的整体行为。教育局通过骨干引领、联片研训、学校联盟、送教下乡等形式,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内, 全县所有教师的课堂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第三个阶段, 深化“三主五步”教学思想, 全面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大幅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缩小校际教育质量差距, 并不是阻碍优质学校的发展, 而是通过快速提高薄弱学校的教育质量, 达到缩小与优质学校教育质量差距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黄庭键, 钟秋生.农村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机制——联片研训[J].现代中小学教育, 2008 (10) :61-64.

[2]钟启泉.新课程师资培训精要[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6:21-24.

[3]刘茜, 刘秋泉.课改“撬动”山区教育[J].湖南教育, 2012 (2) :6-9.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2

论文摘要:职业院校如何加强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根据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对“什么是内涵?学校内涵包含哪些内容?”“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什么关系?”“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等问题进行了阐述。

论文关键词:内涵;建设;教育;质量

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强调:中国高等学校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胡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我们必须适应、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和谐进步的要求,坚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借鉴国际先进理念和经验,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不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发展职业教育,可以满足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消除贫困,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发展职业教育,可以给人们更多样化的课程类型,使更多的人找到适合于自己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从而使“面向人人,服务人人”成为可能。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发布以来,职业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办学体系基本形成,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培养了千百万技术和技能型人才。从总体上看,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质量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但也有一些学校出现了不重视办学质量的现象,甚至也出现了办学质量的下降。据了解,造成办学质量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办学规模,认为政策放开了,不管办学条件如何,学生招得越多越好;有的学校盲目注重一时的“效益”,在招生过程中采取“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策略,甚至擅自降低录取分数线,忽视生源质量;有的学校管理工作跟不上,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方面不够规范,难以通过有效的管理来提高质量,甚至忽视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宗旨,如此等等。

职业院校如何进一步发展,如何更好地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我们有必要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中,根据时代对职业教育的要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提高认识。

一、职业院校内涵包含哪些方面

内涵,是一个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总和,也就是概念的内容。“职业院校内涵”主要是指职教理念、办学机制和人文环境。职业院校要以先进的办学理念引领航向,通过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通过个性化的创新管理,形成职业院校的特色及优势,积淀厚实的校园文化底蕴,全面促进师生的共同发展及素质的不断提高,促进职业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使其保持强大的生命力。

二、为什么要强调内涵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和职教事业的发展,集约化办学以及学校规模扩大几近极致,学校格局的调整已基本结束,学校硬件建设大都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调研结果表明:学校管理的落后没变,特别是管理理念的落后没有变。学校的文化精神、文化传统、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却似乎被疏漏了,淡忘了。因此,笔者认为是到了应该认真研究学校内涵发展、内涵建设、苦练内功的时候了。建设高水平职业院校最重要的是“水平和质量”,这是学校内涵发展永恒的主题,所有改革与发展最终都应当落实到这一目标上来。遵从办学规律、教学规律,继承传统,与时俱进,用新的眼光、新的思维、新的举措来适应时代的进步及外部条件的变化。

三、学校内涵与学校文化、学校特色的关系

学校文化是由学校全体师生员工共同创造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其核心是校园内师生的价值取向、行为规范与精神面貌。从这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灵魂。而学校特色是一种先进的、独特的、富有时代特征和相对稳定的学校文化。它不只表现为学校具有个性化的外显环境、校本化的课程体系、独特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明显优于同类学校的特色项目,更是表现为凝聚在学校每一个成员身上的一种精神品质。也许我们很难用语言准确地描述它,但它无处不在,它不因校长更换而改变,不因教师调动而弱化,也不因学校变迁而消亡,它深入学校每一个成员的骨髓,影响人的一生。所以独特的学校文化是特色学校最本质的标志,其核心和基础是学校内涵,学校文化和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外在表现形式。 "

四、内涵发展之路如何走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领导是关键。领导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时度势,以准确的定位引领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一个学校一年、两年甚至几年成绩好并不能代表以后都好,要把目光投向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确立先进的理念,准确定位内涵发展的办学方向,才能为学校内涵发展保驾护航。要真正落实办学方向,为内涵发展蓄势,领导的凝聚力是相当关键的,笔者认为: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学校领导一定要努力做到率先垂范,提高人格魅力;一定要观念先行,提高决策力;一定要敢为人先,提高执行力。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端正思想的基础上,积极引领全校教职工开展学校内涵建设工程。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师是基础。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开拓创新,以提高专业化水平强化学校内涵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教师是职业院校走好内涵发展之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是学术人文氛围的营造主体,是促进学校发展的`核心力量。作为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首要的是切实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思想,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放在首要的位置上,求得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的统一。

规模的扩大应建立在充分挖掘办学潜力、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保证办学质量的基础上;质量的提高要通过有效的管理来实现。其次,要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科教兴国”,振兴中华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学校办学水平的高低,教学质量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是否拥有一支数量足、素质好、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要力求通过文化的经营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做到以文化引领人,以文化滋养人,以文化激励人,构建提升内涵建设的“主力军。”要用“厚德”承载教师文化。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是教师文化的核心。要切实开展“读书工程”,让每位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增长知识,增强师德,并通过读书笔记展评、师德演讲比赛等方式,引发教师对新时期师德进行思考,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积极性,塑造师德新形象。要用“制度”滋养教师文化。

在刚性的制度管事中融入人文关怀,力争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商量,多一份宽容,让制度成为一种激励,激励教师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当制度转化为自觉的习惯,它便成为文化的一部分,引领教师在常态的活动中提升自我,超越自我。要用“师能”提升教师文化。教师专业化成长需要学校搭建舞台。引导教师经历一个“学习感悟—自主实践—总结反思”的过程,让感悟与实践对接,把理论和经验转化为现实的教育行为。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重点。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人为本,以高效的课堂教学提升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课堂教学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舞台,学生和教师则是舞台上的主角。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重点在于构建高效的课堂,而构建高效课堂的重点又在于练就一支精兵强将,真正实现“教师善教”、“学生乐学”。基于这一点,职业院校应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重校本教材,提升教力。教师不仅要适应当今教育形势的需要,更要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需求。要利用集体备课、实践课、汇报课、校际交流展示课、公开课为平台,提高教师把握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和水平。

二是重课内外结合,提升学力。教师在课堂上要采用现代教学手段,营造师生互动的氛围,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相信学生的能力、挖掘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学力,使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在自学中学会学习。”

三是重课题研究,提升效力。“以科研提质量,以科研促效益”。要根据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要求,让科研植根课堂,让现实走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科学管理是重要手段。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注重细节,以管理升级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细节决定成败。中国足球失败就失败在脚法的粗糙,中国乒乓球赢就赢在深抠一招一式。教育亦然。教育细节是实现学校内涵发展的步步脚印,细节体现品质,走内涵发展就必须重视细节教育。实现楼道无吵闹,待人有礼貌,出入有秩序,休息无违纪,卫生有档次,公物无损坏,就餐有规范,校园无浪费的管理风貌,既而形成“制度规范行为—行为培育传统—传统积淀文化—文化润泽制度”的管理文化链条。

走好内涵发展之路,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依法办事是重要保证。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依法治校,以良好的环境保障学校内涵发展,努力提高教育质量。教育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环境,需要法律的保障,一个法制完备的教育体系才是富有效率的、充满活力的教育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与完善的背景下,我们在法律领域的法律关系性质、主体、客体等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教育已不再是泛政治化的,不再是个自我封闭的体系。如何调整和应付教育领域的变化、维护教育秩序,这需要我们依法治教、依法治校,通过对当今教育领域管理者、举办者、办学者、受教育者的利益的平衡来保障我们良好的教育秩序,从而保障我们的教育、管理、质量与效率的提高,促进学校内涵的发展。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3

[关键词]教育实习 教学质量

[作者简介]黄翠红(1968- ),浙江湖州人,湖州师范学院教务处实践教学科科长,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高校教育管理。(浙江 湖州 313000)

[中图分类号]G642.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9-0039-03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的一门重要的综合实践必修课程,既是对师范生思想和业务上的多项综合训练,又是对师范生心理、思想、能力及知识等各种因素的全面检验与提高。面对当今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新形势,特别是全面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教高[2007]1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精神,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需要,师范专业教育实习也面临严峻的考验,如何规范、创新教育实习管理,保证教育实习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习动手能力、交流能力、表达能力等)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包括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协调能力、组织能力等),已成为各高师院校普遍关注和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一、强化师范技能训练,为开展教育实习奠定坚实基础

1.学校必须从人才培养方案着手,采取“平台+模块”的培养模式,加大教育专业课程。前两年为基础平台教学,开好、开足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及学科教学法等师范必修课程,加强学生的教育教学理论功底。后两年为模块方向课程,进行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并完成毕业论文。同时,根据师范生就业需要,在培养方案中设置其他模块方向,供师范生选修,以培养师范生的全面素质,拓宽知识面,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

2.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从师技能水平。组织“三笔字(毛笔、钢笔、粉笔)”“演讲”“说课”“课件制作”等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和竞赛。制定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培养实施意见和师范生教师专业能力训练大纲。从学生入校开始,实行四年一贯,全程开展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明确不同年级师范生教师能力培养标准,对各年级师范技能进行系统化培训,还可以推出学生职业技能考证制度,全面培养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3.创新模式,学做互动,开展“拜师学教”实践活动。“拜师学教”活动充分体现了教育专业的特点,是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高校可以充分利用教育实习基地资源,遴选基地学校的优秀教师作为指导教师,从大二开始到大三有组织、有步骤地与指导教师结成对子,明确每个指导教师带3名学生,至少每周安排半天时间进行“拜师学教”活动,分四个步骤:(1)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生活及工作,同时担任指导教师的教学助手,从事学生辅导、作业批改等工作;(2)着重建构现场实际教学经验,包括教材分析、教学活动准备、教学活动演示、听课、评课等;(3)模拟教学,试讲一堂课,课后与指导教师共同反思;(4)教学总结与科学研究。通过“拜师学教”活动,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同时也可让其尽早熟悉基础教育、懂得基础教育、适应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根据不同年级,提出不同内容、任务及目标,采用不同形式和方法,有序推进,为教育实习乃至毕业后走上教育工作岗位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探索教育实习有效模式和机制,提高教育实习质量

1.改革实习模式,体现教育实习实效性。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和范围的不断扩大,教育界也正在积极探索教育实习新模式,一些学校提出了“分散实习”“顶岗实习”“混合编队式实习”等各具特色的教育实习新模式,但是大多数高校仍然沿用传统的“毕业前一次集中定点实习”模式。这种模式把教育实习从整个教师教育过程中剥离出来,成了一个与学科教育脱节的独立的环节,而教师教育是一个长期的专业发展过程,应该在中小学校这一大环境下进行。因此,教育实习形式应该多样化,除了传统的形式之外,还可从学生入校开始,开辟教育实习与基础教育改革研究相结合、与社会调查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学生科研相结合、与学生毕业设计(论文)相结合、与毕业预分配相结合的新天地,从而全面锻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社会适应能力。

2.实行分层管理,促进管理模式多元化。教育实习是一项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极为复杂的社会实践活动,它不仅是大学的内部事务,而且与地方行政部门、实习学校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作为高师院校,应该从教育实习现时状态出发,充分考虑高校、实习学校和学生的受益价值,努力探索教育实习管理的新模式,整合力量,分层管理,促进教育实习管理模式多元化。首先,应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高校、实习学校组成的“教学团队”,构建高校与市县教育局、实习学校共同参与、紧密配合、共育合格师资的新机制,协调管理,分工负责。教育行政部门负责教育实习的协调和监督;高校负责教育实习计划的制订、实施和实习经费的保障;实习学校主要负责教育实习的过程教学与指导,其任务在于指派优秀指导教师,加强对实习生教育实习各个环节的全面指导,和高校一起评价、考核实习生实习情况。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充分发挥好三者的作用并凝聚成合作精神的关键在于高校要有所作为。高校要从“以学生为本”的办学理念出发,在加强教育实习研究的同时,充分发挥高校的人力资源优势,深入中小学广泛合作,争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支持,努力创设出富有地方特色、符合地方教育特点的有实效的教育实习模式。其次,高校内部也要建立由学校领导、职能部门、下属学院负责人组成的“教学团队”,建立教育实习与招生、就业相结合的“三位一体”工作模式。将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带队管理与学校招生宣传和就业工作紧密结合,按地区分派到相关职能部门和学院包干负责。教育实习实行“学院包干负责、带队教师全程指导、学校领导带队巡视”的管理模式,实行分层管理,责任到人。教务处落实实习任务和组织学校领导巡视工作,主要起协调管理的作用;各学院(系部)首先要取得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协助,由教育行政部门联系实习单位,落实实习任务;带队教师到实习学校具体落实实习生的实习年级、班级、教材、宿食等问题,带队教师在人数众多、专业背景不一的综合实习队伍里,以团队领袖的身份发挥着核心作用。经过教育实习,各市县区教育局与实习学校对高校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为学校更好地开展教育实习、招生、就业工作打下了良好基础。

3.改革评估督查模式,建立统一协调的教育实习管理长效机制。为了确保教育实习质量,高校常常会联合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一起对实习生的实习质量进行督查、评估。大部分高校每年或两年召开一次教育实习总结交流会,听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实习学校领导对实习生教学、高校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但是随着招生数量和范围的不断扩大,实习基地的不断增多,分布越来越广,这种大规模的集中交流已不现实。针对这种情况,高校要适时改变教育实习评估督察模式,教育实习工作总结交流可以由“请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由“集中”向“分散”转变。高校应该走出学校,由学校分管领导、招生就业处、教务处、学院分管领导组成一支教育实习巡回检查队伍,到各地进行教育实习巡视,全方位了解实习情况。这种模式的优点主要体现在:第一,将大规模的实习总结交流会化为分散的座谈会;第二,将远距离的沟通化为面对面的交流;第三,能够真正听到教育局和实习学校对高校教育实习工作的意见和建议;第四,有利于高校和实习基地学校建立长期的、稳定的、双赢的关系;第五,有利于巩固学校招生、就业和教育实习“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三、健全系统科学的管理规章制度,实施规范管理

要提高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必须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高校应该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系统科学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不断健全与完善。

教育实习工作也是高校一项教学系统工程,必须纳入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才能取得持久的效果。规章制度的建立,应立足于影响教育实习质量的关键因素,做到“对症下药”。一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的组织与管理制度,明确学校、学院、系部各级管理机构的管理职责,制订科学规范的操作程序,使教育实习工作有组织、有计划地顺利进行。二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经费管理与使用制度,保证一定的经费投入,为教育实习顺利开展提供物质和经济保障。三是建立和健全带队指导教师的遴选机制和激励机制,制定合理的教育实习带队教师工作量计算办法和鼓励高水平教师带队指导的政策与措施,调动教师参与教育实习带队工作的积极性。四是建立健全与教育实习有关的学籍管理规定,明确对学生的要求,促进学生端正科学态度,保证精力和时间投入。五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成绩评定制度,制定学生实习成绩档案册,明确实习成绩评定程序、评定内容和评定标准,规范、严肃实习成绩的评定工作。六是建立健全教育实习档案制度,确保教育实习总结、成绩、教育实习调查报告、教案等各环节教学资料档案完整、规范,实现对教育实习的全程监控。七是建立教育实习质量监控机制,这是保障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手段。及时开展教育实习评估检查和教育实习先进集体与个人、优秀教案与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工作,做到以评促改、以奖扶优。

四、强化教育实习关键环节的管理,是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核心

要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就要强调教育实习过程管理的全程性,强化关键环节的管理。

1.学院(系部)包干负责,落实实习任务。教务处每年根据实习人数及地区分布情况分配实习任务,划分实习管理包干地区,确定实习带队教师、实习组长和实习生详细名单。学院(系部)以实习包干地区为单位,落实教育实习任务、基地管理等,实习期间由学院和带队教师全程负责过程管理。

2.带队教师全程蹲点指导,确保实习质量。教育实习质量的保证主要由两方面因素构成,内因是学生,外因是带队教师,内因通过外因才能发挥最大作用,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带队教师队伍是提高教育实习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院(系部)要成立实习工作领导小组,每个实习点都要配备经验丰富、责任心强的带队教师,进行全程蹲点和遥控监督管理,负责实习生的思想教育、督促检查实习工作、协调各种关系、处理突发事件等,保证教育实习质量。

3.学院和学校领导巡回检查,加强实习检查与监督。实习期间,组织由学校领导带队,院办、教务处、招就处、学生处、团委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和学院分管院长参加的教育实习巡回检查团队,进行教育实习巡回检查指导工作。通过走访当地教育局、实习学校,看望实习生,召开教育局、实习学校领导参加的座谈会和实习生座谈会,全面了解实习生的实习情况,加强与当地教育局、实习学校的沟通,加大对实习生的监督力度。

五、重视总结交流,注重培养实习生反思教学能力

1.以不同形式、不同层次做好教育实习的总结工作。首先,各学院在实习组长、带队教师总结工作的基础上,召开本学院实习工作总结交流会或汇报会,总结经验,巩固成果,找出问题,并对学校及本专业实习教学工作改革和今后组织实习工作提出意见与建议。其次,学校在学院总结交流和召开带队教师、实习组长座谈会的基础上,组织召开年度教育实习工作总结及表彰会。开展教育实习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的评比,可以有效提高学院、教师、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工作责任感,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提供士气保障。

2.组织开展实习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活动。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是学生教育实习实践能力和创新水平的展示,学校每年组织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的评选活动,将优秀教案和优秀调查报告汇编成册,一方面供下一届实习生参考,另一方面送到实习学校,在互相交流的基础上,增加实习学校之间的竞争意识。有效地推进实习教案和调查报告质量的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得到进一步提高。

3.实习生返校后,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对师范生的教育实习情况进行验收。对返校后的师范生就“说课”、课件制作以及教案撰写等内容进行考核,对部分实习效果不明显,验收不过关的学生进行专题培训。确保人人参与、人人过技能关,真正达到“会备课”“会讲课”“会评课”,全面提高学生师范技能水平。

[参考文献]

[1]汪颖.从教育实习看教育技术专业师范生从师技能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5(12).

[2]李崇爱,万成.教育专业化进程中的教育实习:理念、目标、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2006,(11).

[3]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高教[2007]2号)[Z].2007-02-17.

[4]孙晨红.改革教育实习的新设想[J].教育探索,2006(4).

[5]高思.提高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的重大举措[J].中国大学教学,2007(2).

用质量监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 篇4

发展学前教育事业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都是政府的责任,这些年的实践证明,忽略或放弃政府责任,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会受到影响,甚至走向滑坡。因此,在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质量提高必然也应当是在行政主导下进行的。

但是,行政主导并不意味着由政府包办一切,比如,举办幼儿园,从全国范围来看,政府所做的不到一半(据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提供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中国的幼儿园总数已达到16.67万所,其中民办幼儿园11.54万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9.20%。新华网2012年12月7日),而从一些地区来看,幼儿园则大部分是由社会力量解决的(如广东省,目前的公办园比例只有不到30%,省委、省政府提出,到2013年,公办幼儿园比例争取达到30%,新华社广州3月3日电)。而对于幼儿园质量提高来说,行政主导更不能由政府包下来,全国十多万的幼儿园,各省、市、区(县)上万、上千、上百的幼儿园,单靠政府教育督导部门组织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只能针对少部分园,而且只能是采用大规模运动的方式进行,对于大面积幼儿园质量的真正提高及持续发展,并不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应当看到,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在促进幼儿园贯彻学前教育法规、传播科学的学前教育理念、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推进整个学前教育事业发展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方面确实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当公平享有受教育权渗入到学前教育领域的时候,当许多国家和地区关于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已经有了许多研究和具体实践的时候,我们就会发现,目前比较普遍采用的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模式已经显现出制度设计上的缺陷。一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标准缺乏对大多数幼儿园的指导意义,因而大多数园也就失去了规范办学的参照和追求发展进步的动力;二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在许多地方是公办的,这些原本就由政府举办的幼儿园又因此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导致有限的教育经费更集中地投向了公办幼儿园,加剧了政府资金与资源投入分配的不均衡,拉大了城乡之间、不同性质幼儿园之间的发展差距。即使在民办园较多的地区,示范或等级园已经涉及到许多民办园的情况下,也有类似的问题;三是示范或等级幼儿园的出现加剧了择园的竞争,不利于学前教育的公平发展。

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的另一个制度上的缺陷是,一方面政府制定示范或等级标准(不同地区往往采用不同的标准),同时政府又组织人去评估,最后再把评估的结果作为政府的工作成绩,这本身就是一种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员的设计。虽然一些地方已经让幼儿园的评估工作从教育督导部门中分离出来,成为了教育评估院的工作,但评估的总体设计并没有改变,评估的方式与思路没有改变,因而并没有解决教育评估在许多情况下只是为政府成绩背书的角色问题。另一方面,为追求政绩,在一些地方,已经出现了为追求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而弄虚作假的情况。比如,一些地方为了达到教育强市(强区)或教育现代化城市的指标,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采用定比例的方式,使这些地方示范或等级幼儿园数量虽然有明显增加,但幼儿园保教质量却并没有真正的提高。

也许评估制度设计初时的出发点是想提高质量,但这些年实际运作过程中所暴露出的问题,使得现时评估制度已经到了非改革不可的地步。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行政主导下有效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呢?

一、对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进行分析

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主要是通过这个地区的幼儿园教育质量和学前教育管理质量来衡量的。幼儿园的教育质量通常由两大类要素组成,一是结构性要素,包括班额、师生比、生均面积、设施设备配备、教师工作年限、学历、工资待遇、日常经费使用等。这些要素是显性的,是幼儿园准入的一些基本要求,也是政府对幼儿园管理的重要指标,这些要素的情况也基本反映了幼儿园的基本质量。二是过程性要素,它是指幼儿园实际运作过程中的质量,包括了课程的具体实施、师生互动、幼儿发展和家庭参与等。这些要素是隐性的,它们是无法从表面现象直接发现的,是需要经过专业人员长期的跟踪,通过多种方式获取相关信息并进行分析才能得出结论的。学前教育管理质量的要素,包括了一个地区入园幼儿数量和比例,学前教育行政管理和所提供的服务情况,如相关制度的制订、经费的投入、人员的配备和相关服务提供的情况等。

因此,关注学前教育的各种显性要素,尤其关注幼儿园的结构性要素和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一些基本要素,并加强对这些要素的监测、跟踪与管理,是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也是行政主导下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并能产生真正作用的有效办法。

二、对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进行确定

幼儿园质量的结构性要素、学前教育管理和服务的质量要素,都能较好地反映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质量情况。因此,需要根据一个地区的学前教育发展情况,确定该地区反映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要素,比如,幼儿园的班额、师生比;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教师流动性;学前教育行政人员、教科研人员配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数额、占教育经费比例;各年龄段幼儿的入园率;政府提供的相关政策、制度与服务等。

确定了这些要素后,也就基本确定了评判一个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基本标准。从行政管理角度来说,可以重点针对某些或某类要素进行跟踪管理,解决具体问题,从而促进该地区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学前教育质量要素是根据国家对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要求确定的,因此,学前教育质量的要素是可以变化的。当一个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生变化,当教育的总体发展有了改变的时候,学前教育的质量要素也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比如教师队伍质量要素,开始时可能只是确定教师的基本达标情况,如果在某个时期需要着重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就可以对有关教师队伍的质量要素细化并进行跟踪管理,如教师的学历、在岗进修、工资待遇、工作时间等,从而达到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其质量的目的。

三、对学前教育质量要素进行监测与管理

现行的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是标签式的,用等级标签表明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这是一种固态的质量评价方式,虽然大部分地区的教育督导部门每隔三、四年都会重新进行评估认定,但是无论如何,这种标签式的评估结果只能是短暂的,无法对动态的质量进行有效的跟踪,因而难以保证持续性质量。

示范或等级幼儿园评估不仅要关注结构性质量要素,也要关注过程性质量要素,但现有的评估所关注的只是短时间的情况,对于需要长时间跟踪的过程性质量要素如此,即便对那些显性的结构性质量要素,评估往往也无法根据真实的情况得出结论。这是因为,当一个评估团队集中在某个时段到某一个幼儿园时,他们要对其各种质量要素进行综合性评价,最后给出结论。由于时间短,这样的评估往往更注重文字材料,而文字材料的造假又是目前评估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另外,这种方式缺乏对结构性质量要素的全面的、在一个地区背景下的比较与分析,因此很多的评估结果是没有太多说服力的。比如,某个地区普遍幼儿园学位不足,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是超额招生,而评估时如果按照标准就会造成这个地区绝大部分幼儿园都无法达标,因此在实际评估中要么是不按标准进行,要么就是幼儿园隐瞒实际招生数,或是在评估期间幼儿园少招生。而对于过程性质量要素,由于不是长期跟踪的结果,因而其质量结论往往更经不起认真追问。

另外,由于评估是用标签的方式来进行的,因而它只能在短时间内产生一定作用,而对长期的幼儿园质量提升并不能带来积极的效果。教育界的许多评估(如高校的评估,中小学的一些评估)之所以饱受诟病,其原因大概如此。而其他一些行业评估问题频频出现(如医疗系统),也充分说明评估并不是一个好的提高质量的办法。

改进现行等级评估制度的有效办法是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同时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1. 用质量监测取代等级评估。

质量监测与示范或等级评估不同,它主要是定期(如一学期、一年或几年)对涉及幼儿园质量的某些或所有结构性要素进行持续的了解,从中发现某种趋势性的问题。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的师生比,能比较好地反映该地区总体幼儿园师生互动情况,而根据总体情况再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师生比情况,就可以大致掌握幼儿园的师生互动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再比如一个地区幼儿园生均活动室面积、生均户外活动场地面积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该地区幼儿在园学习生活的质量情况,根据总体情况分析某些园、某类园的生均面积,可以更好地促进改善办园条件;而幼儿园教师学历、职称、在岗继续教育状况、工作年限等,是反映幼儿园教师队伍质量情况的一些要素,了解总体和部分情况对于提高教师队伍水平,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

许多的结构性要素汇集在一起就构成了这个地区幼儿园整体质量的基本情况。行政部门通过对各种结构要素的了解和分析,就可以比较全面地掌握幼儿园的基本质量情况,发现倾向性的问题,从而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问题。

而对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质量,也可以通过对一些要素进行跟踪监测,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比如分析某个地区幼儿入园情况,可以帮助调整一个地区的幼儿园布局分配;通过对一个地区学前教育经费总体数额、经费使用具体项目以及经费使用涉及的人群等分析,就能较好地了解政府对于学前教育投入的效率;而对制度政策、行政与教研人员配备、在职培训等的分析,可以发现某些方面存在的问题。

质量监测的特点是它并不直接指向具体的幼儿园或指向某个区域的学前教育质量,行政部门不是通过给幼儿园或所管辖地区做标签来标明其质量情况,而是通过对质量要素的定期监测来发现某些趋势和问题,分析背后的原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比如,如果一个地区总体(或局部)幼儿园的师生比过高,就可以分析具体原因(教师配备不足或是因为入园幼儿太多),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来解决这一问题。

质量要素监测是行政部门管理学前教育的手段,它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学前教育真正的质量提高,是行政部门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不是评估的结果。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角度上考虑,质量监测主要是针对结构性质量,即对结构性质量要素进行跟踪、分析与管理,而对于过程性的质量要素,由于它涉及到的时间长,专业要求高,则应当从行政部门分离出来,让位于独立的质量评估机构。这样的质量评估机构可以是大学、专业研究机构,或是有条件的民间评估机构。它们可以接受政府委托对幼儿园的质量情况进行较长时间的跟踪评估。但是,这些机构必须是和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参加评估的人员也必须与被评估的幼儿园没有关系。更重要的是,各种评估结果只能用于行政部门深入了解幼儿园的质量情况,了解影响学前教育质量的深层原因,为政策的制订提供依据,而不能把评估结果用来作为政府的成绩,或是作为行政部门表彰基层的依据,否则就会导致政府为了成绩而降低标准,或基层为了得到表彰而弄虚造假的情况出现。

2. 用信息公开促进公众参与监测学前教育质量。

所有的质量要素都是通过对幼儿园基本信息和学前教育管理的基本信息分析得来的,因此要真正通过质量监测来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一个重要前提是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只有信息公开,才能得到学前教育质量的相关要素,才能对质量的要素进行分析,从而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长期以来,我国幼儿园的基本信息是不公开或很少公开的,除了收费项目、标准公开外,其他的信息公开很少,如幼儿园经费使用情况,玩具、设备及活动场地情况,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大部分信息不会对外公开,即使是教育行政部门,通过逐级上报,也很难掌握真实、准确的信息。而关于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相关信息,如入园率,学前教育经费投入及使用情况,教师培训情况等,公众更是无法知道。尤其是在目前许多地方大量民办幼儿园存在的情况下,涉及幼儿园基本情况的信息,涉及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更是很少公开。这种情况下,对幼儿园教育质量的监测,对整个学前教育质量的监测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力促幼儿园基本信息公开,力促学前教育行政管理与服务基本信息公开,是真正推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关键所在。

幼儿园是公共教育机构,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服务,因此,只要是经过政府审批举办的幼儿园,只要是涉及到一个地区学前教育发展与质量的基本信息,都应该向外公开,都应该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作为一项公共服务,只有真正依靠公众,才能对其实施最完备和最有效的监督。

200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颁布,使学前教育相关信息公开有了依据,也为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实施提供了条件。因此,我们可以从政府公共服务角度,从基础教育角度,逐步推进学前教育的基本信息公开,逐步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制度的建立,从而使学前教育质量监测变成一项公众可以参与、能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的工作。

如何推进学前教育基本信息的公开?如何让这种公开对质量监测产生有效的作用?一些国家、地区和组织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比如我国的香港教育局,其网站里关于幼儿园的栏目中,就有全香港所有幼儿园的基本信息。各幼儿园根据教育局所列项目,按照是否接受政府资助(香港分营利与非营利幼儿园,后者可以得到政府教育券资助),公开具体的基本信息,包括幼儿园园舍信息、招收幼儿信息、收费信息、日常经费使用信息、教职工工资结构信息等,其中一些信息是经过有关部门审查的,如日常经费使用信息。再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每年的教育质量监测报告,所用数据主要由各国政府所提供,质量监测报告就是根据各国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分析的结果。

鉴于学前教育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在我国很少进行,同时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统计上报中的各种问题,学前教育的信息公开可以采用填报加抽检的方式进行,即幼儿园在规定时间内向上级部门上报基本信息,上级部门组织公众代表对其基本信息进行抽查,确认其真实性后再进行公开。这一过程既是对幼儿园基本信息真实性的检查过程,也是幼儿园质量监测的具体实施过程。因为基本信息包含质量要素,而抽查主要是针对质量要素进行的。

抽查由行政部门组织,但为了确保其公正,参加抽查的人员可以是随机的,可以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家长代表或是其他非学前教育系统人员。理论上说,只要关心学前教育、愿意参加此项工作,并且在一个地区较长时间居住的人都可以加入。每年定期进行抽查,提前做好抽查人员的报名工作,这样可以保证广泛的社会参与和公正。

当然,为了让幼儿园和公众对学前教育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有个逐步适应的过程,幼儿园填报的基本信息可以是全面的,但抽检和最后的信息公开可以是部分和少量的,当信息公开和质量监测成为一项正常工作以后,抽检与公开就可以是全方位的。这样信息公开与质量监测就可以变成一项真正公众参与、能促进学前教育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

而学前教育行政管理的信息公开也要同步进行,并且相关信息要经得起公众的检查与质询。

最近,国务院召开会议,在以往取消了一批达标表彰评估项目的基础上,再取消76个评估表彰项目,尤其是一些带有收费性质的项目(中新网8月21日电)。其目的就是要真正使各级政府更好地把精力放在日常管理上,遏制住政府使用财政资金和向企业或社会摊派费用的冲动。

虽然幼儿园的示范或等级评估并不在取消之列,但从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政府管理的角度上看,幼儿园示范或等级评估,以及涉及到教育的各种评估都应当逐步取消,代之以常态的质量监测,而信息公开、公众参与才能真正促进学前教育这样一个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真正促进学前教育的发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关于教育改革的一系列思路,其中,教育的管办评分离,为改进学前教育的评估与推进学前教育质量监测提出了明确的方向。政府应尽快把评估的权力,把质量监测的权力交给社会,而政府的职责就是制订相关标准,公开相关信息,同时让幼儿园公开基本信息,用信息公开、用社会监督和独立的社会机构评估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兢.追求卓越的学前教育质量[J].上海教育,2011,06.

[2].廖诗艳.质性评价:基于课程标准的基础教育教学质量监控途径[J].教育导刊,2012,07.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5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远程教育先进集体单行材料

近年来,合阳县百良镇中学在国家实施的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中,加强了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和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与学科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显著提高。现就该校的做法概括如下:

一、认识明确,加强了对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 依托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的实施,教师可以从远程教育中快速地获取许多优质的教育资源,随着培训活动的开展和不断深入,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充分认识到: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会迅速拓展农村教育的时空界限,特别是对于地处偏远的农村学校来说,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可以学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农村孩子们的视野从大山、沟岭、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同时,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为了提高远程教育资源的传播和教学的功能,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远程教育工作实施领导小组,制定了百良镇中学现代远程教育发展规划,保证远程教育经费的投入。学校成立了有教导处、后勤处和骨干教师参加的远程教育工作组,负责落实远程教育具体措施,负责远程教育教师培训和教学管理工作。学校还配备了一名专职远程教育资源管理人员,一方面负责远程教育节目资源的接收、浏览、下载和整理工作,并严格执行收录、编目、借用、归还制度;另一方面负责学校资源库的管理,对学校资源库进行及时维护和更新,以满足广大师生的使用。管理中,该校还制定了远程教育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各种制度。将远程教育工作纳入学校教学管理和教师考核的考评范围。学校制定了《网络教室管理制度》、《多媒体教室使用管理制度》、《校园广播室制度》、《管理员操作职责》、《设备损坏赔偿制度》等。教导处在定期检查和平时抽查中重点检查远程教育应用情况等。由于该校认识明确,管理到位,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良好。

二、加大投入,抓好资源建设

1、设备设施和软件资料:今年来,百良镇中学用于远程教育资源建设的经费投入达20多万元。近两年该校新建成了多媒体教室(配有投影机、视频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多功能控制切换台、电动银幕、音响设备等),计算机网络教室,并接入互联网。在确保硬件投入的同时,学校还相当重视软件建设,购置了资源平台软件和大量的有关教学质量的电子音像资料,供教师选择使用,进行加工。教师经常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使该校常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益。

2、组织学校骨干技术力量进行学校资源库建设。现代远程教育实施后,学校的资源十分丰富,有教学教育光盘,《师资培训》、《学科教学》等;有卫星数字、视频资源:即空中课堂电视节目、优秀案例、课件制作等;由远教IP接收系统接收的资源。为此,该校要求远程教育工作组具体负责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一是将现有资源分门类进行整理、登记、建卡,二是建立学校学习资源中心平台。为老师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学习、制作课件提供方便。

三、注重培训,提高了教师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有了优质的资源,不等于就有了高质量的教学,关键还在于能够把优质资源有效地用于课堂教学中。该校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制定修改了校本培训计划,从培训内容、形式到时间落实都有具体规定,把每周三确定为校本教研日,鼓励教师进行多媒体教室进行学习。该校选派了20余名中青年老师去西安、渭南等地参加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培训。在人员分组安排上按年龄结构分为45岁以上教师组进行培训。在技术要求上,要求45岁以上教师组掌握常用的操作方法,对中青年教师要求掌握计算机,在内容安排上,按学科教研组进行分类。

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培训和实践,该校广大教师对远程教育资源有了足够的认识,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充满信心并热情投入。目前,该校所有老师均能运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中青年教师大多具有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和编制课件有能力。十多位中青年教师制作的课件在县级教研室展评中获得一、二等奖。

四、强化应用,凸显现代教育资源的价值实效。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宽了校本教研的开展形式。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该校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拓宽了校本教研的渠道。一方面利用光盘播放让老师观看课堂实录,优秀课例,专家点评,让老师们从中了解到新课标的精神,学习先进的课改经验。另一方面采用边学边练,练中提高的形式,即“上课—听课—议课—观优秀课例—写体会”和“观课例—上课—再观课例—再上课—写体会”。通过这一活动,有50%以上的教师能主动参加课堂教学观摩,在活动中,学校先后评出13位校级教学能手,四位教学新秀。其中有3位教师被评为县级学科带头人。

几年来,在常规课堂教学中,老师自主利用远教资源辅助教学达1000余节,各学科教研组利用远程教育开展不同形式的校本培训、研讨活动达58次。远程教育的利用,极大地提高了校本教研的质量。

2、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促进了学生的进步,大面积提高了教学质量。几年来,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县级奖励123人次,获镇级68人次,学校被评为“文明学校”,“科普创新示范学校”,各学科教学成绩较前均有明显提高。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6

【关键词】 借助;远程教育;平台;提高 ;英语教学;质量

在英语教学中,把农村远程教育技术与教师、学生及课堂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使农村远程教育技术真正能够服务于英语教学,以便全面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育质量。

一、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创设英语教学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远程教育资源丰富、系统性强、操作界面直观,好学易懂;远程教育中多媒体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更是为我们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我们就能对英语中的听力训练、看图说话、情景对话、歌曲欣赏、常用话题和课堂用语等创设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画面,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系统,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优化教学内容,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我们在学生掌握和区分介词:through,across,over,on,under的用法时,只要对这些介词制作几个车辆通过街道、桥梁、森林的课件,学生就能一目了然,教师不必反复讲述、举例。这样的教学既轻松效果又好,这是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二、借助远程教育平台,改变英语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完成课程任务的主阵地。因此,我们反复学习新课程精神,摒弃“教英语”、“教课本”的老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一改习惯了的“一支粉笔,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充分借助远程教育平台,重新整合教材,改变课堂结构;采取“任务型”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完成任务”,教师随时以帮助和鼓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实践机会增多,动口动手能力增强;加上远程教育资源的强大优势,不断使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共鸣,如临其境,激起强烈的好奇心,学习兴趣陡增,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老师上课不再是满堂灌:一堂课,写了擦,擦了再写。教师的角色也由演员变成了“导航者”、“合作者”、“帮手”。老师的上课突然变得轻松多了,而学生的学习却热闹主动多了,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也使师生关系融洽多了,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借助远程教育平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

采用看投影、听录音相结合的方法是训练学生视听联想,迅速提高视听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前,按课文准备好一套投影片,并设计好一些关于画面的趣味问题,上课时让学生一边看投影,一边听录音,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从而引发学习兴趣,产生自发学习的内在冲动。

2.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新课程中非常强调在交际对话中使用语言,把说话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采用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并有助于师生互动交流,多媒体课堂不仅为学生视、听提供了感知图像,而且还为学生英语会话提供了悦心、悦目、悦耳的背景信息,(如对话的环境、现场、说话人的表情、姿态等),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学生就有了“我要说”的内在冲动,使用投影片进行多角度变式教学,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学生学得灵活,再通过覆盖片的使用,使投影内容不断变化,要求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容快速回答问题,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利用覆盖片变换陈列物品、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使其在社会交往中能应答自如,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对于那些内容复杂,语言比较抽象的语句,段落和文章,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引导,效果欠佳,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教材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等生动地展现出来,对学生理解课文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教学的最佳时机,巧妙运用覆盖式,动片式,加色式等投影手段来加强语言训练和阅读训练。

四、借助远程教育平台,开辟英语第二课堂

《新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还应该积极利用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于是在课余作业中,我们基本摒弃了那些机械性作业,而主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不同城市天气预报,并用英语进行汇报;学生用英语发送E-mail;在电脑上作文,可直接由电脑提示错误并及时修改;利用原声带模仿录音,并进行比赛,看谁最好;教材需要哪类资料,就布置学生提前去查找、准备,比如音乐、动物、人物、风景等等;并鼓励学生进入英语角聊天、设计个人网页等等。

提高远程教育质量 篇7

一、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创设英语教学情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远程教育资源丰富、系统性强、操作界面直观, 好学易懂;远程教育中多媒体丰富多样的形式如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 更是为我们英语教师创设情景提供了更多更大的空间, 我们就能对英语中的听力训练、看图说话、情景对话、歌曲欣赏、常用话题和课堂用语等创设生动活泼, 形象直观的画面, 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视、听、感官系统,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优化教学内容, 突出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如:我们在学生掌握和区分介词:through, across, over, on, under的用法时, 只要对这些介词制作几个车辆通过街道、桥梁、森林的课件, 学生就能一目了然, 教师不必反复讲述、举例。这样的教学既轻松效果又好, 这是远程教育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二、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改变英语教学方式

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主体。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教学, 完成课程任务的主阵地。因此, 我们反复学习新课程精神, 摒弃“教英语”“、教课本”的老观念;接受新的课程理念, 一改习惯了的“一支粉笔, 一本书”的传统教学方式, 充分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重新整合教材, 改变课堂结构;采取“任务型”的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完成任务”, 教师随时以帮助和鼓励。学生成了学习的主人, 实践机会增多, 动口动手能力增强;加上远程教育资源的强大优势, 不断使学生视觉、听觉产生共鸣, 如临其境, 激起强烈的好奇心, 学习兴趣陡增, 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老师上课不再是满堂灌:一堂课, 写了擦, 擦了再写。教师的角色也由演员变成了“导航者”“、合作者”、“帮手”。老师的上课突然变得轻松多了, 而学生的学习却热闹主动多了, 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探索也使师生关系融洽多了, 学生的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三、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提高学生学习效果

1.培养学生的视听能力

采用看投影、听录音相结合的方法是训练学生视听联想, 迅速提高视听能力的有效途径。课前, 按课文准备好一套投影片, 并设计好一些关于画面的趣味问题, 上课时让学生一边看投影, 一边听录音, 使他们对所学内容有一个整体印象, 从而引发学习兴趣, 产生自发学习的内在冲动。

2.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新课程中非常强调在交际对话中使用语言, 把说话能力的培养放在重要位置, 采用对话式教学有助于学生充分地参与活动, 并有助于师生互动交流, 多媒体课堂不仅为学生视、听提供了感知图像, 而且还为学生英语会话提供了悦心、悦目、悦耳的背景信息, (如对话的环境、现场、说话人的表情、姿态等) , 有了这种身临其境的直观效果, 学生就有了“我要说”的内在冲动, 使用投影片进行多角度变式教学, 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学生学得灵活, 再通过覆盖片的使用, 使投影内容不断变化, 要求学生根据不断变化的内容快速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快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利用覆盖片变换陈列物品、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他们实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使其在社会交往中能应答自如,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对于那些内容复杂, 语言比较抽象的语句, 段落和文章, 单凭教师的讲解和引导, 效果欠佳, 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则可以把教材中的景物、人物、情节等生动地展现出来, 对学生理解课文起着积极的作用, 因此教学中要注意选择教学的最佳时机, 巧妙运用覆盖式, 动片式, 加色式等投影手段来加强语言训练和阅读训练。

四、借助远程教育平台, 开辟英语第二课堂

《新标准》指出:英语教学的特点之一是要使学生尽可能多地从不同渠道, 以不同形式接触和学习英语, 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语言及语言运用。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除了合理有效地使用教科书以外, 还应该积极利用开发各种形式的网络资源。于是在课余作业中, 我们基本摒弃了那些机械性作业, 而主要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比如:指导学生在网上查找不同城市天气预报, 并用英语进行汇报;学生用英语发送E- mail;在电脑上作文, 可直接由电脑提示错误并及时修改;利用原声带模仿录音, 并进行比赛, 看谁最好;教材需要哪类资料, 就布置学生提前去查找、准备, 比如音乐、动物、人物、风景等等;并鼓励学生进入英语角聊天、设计个人网页等等。

浅析如何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篇8

一、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壮大师资队伍

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过程中, 我们更应该注重提高初中的师资队伍素质。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提高了, 相应的教学质量也就能提高, 而初中教学质量的提高直接关系到初中的整体教育质量。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课堂的组织者, 更是教学改革的具体执行者、贯彻者。目前, 教师队伍面临老教师退休、中年教师严重匮乏和青年教师经验欠缺、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提高初中教学质量, 关键在于提高教师的素质, 而目前我国初中教师的素质、业务水平不容乐观, 特别在目前高校不断扩招的情况下, 师资素质、梯队建设是初中教学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为教学改革成败的关键, 有重点地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改革的关键一环。在初中教育的教师中, 青年教师占了很大比率, 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教学经验且学历较低, 应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 使他们的专业素质进一步得到提升, 也相应地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初中教育相对于小学来说, 是更高级的教育, 所以无论在师资要求上还是在教学方法上都应该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但是, 在初中的校园里, 教师的整体素质还不能达到要求, 其业务水平欠缺。另外, 还有部分教师没能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没能认识到教师工作的光荣感和责任感, 只能教书, 还不能做到育人的责任, 所以, 基于这些问题的存在才导致初中教育质量的落后, 要想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初中教育质量, 就应该从教师这个最基本的环节开始, 切实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初中的教育质量才会有所提高。

二、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明确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

初中教育是公民教育, 关系到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初中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而目前存在的问题是, 部分中学的教育目的偏离了这个教育目标, 他们一味地追求学校的升学率而忽视了这一点, 单纯地为了升学, 只顾优中等学生的学习与发展, 这样就加剧了学生分化, 产生了不良的后果, 教育者要办好初中教育, 首先必须端正办学指导思想。要办好初中, 必须首先端正办学指导思想, 把教育从单纯的升学轨道转到全面教育人的轨道, 把学校从应试教育体系转为教书育人体系, 为培养合格公民, 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在初中教育阶段, 教育者必须明确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育者针对教育的对象, 要端正指导思想, 明确办学的目标。

三、初中教育要认真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在初中教育阶段, 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于初中生来说, 他们正处于思维的活跃和形成阶段, 这个时候的教育要特别地重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要以教师为引导,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同时又是课堂的主体, 他们始终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 引导让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试图其解决问题。教师教给他们的是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 这也是教学的最终目标。在课堂上教师不要一味地去给学生讲, 学生只管去听,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学会提问和质疑。在自习课堂上, 让学生自由支配时间, 而不是教师的强制性安排,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兴趣去分配自己的时间。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就会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此外, 针对初中生在初中阶段的年龄特点, 教师应该多鼓励他们积极参加课外活动, 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组织, 这样才有可能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 从而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初中教育的教育素质。

四、初中教育要狠抓教学环境, 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力的保障

初中教育要想很大程度地提高初中的教育质量, 就必须先从教学环境上做调整和改善, 只有不断优化内部育人环境, 改善外部环境, 才能提供最坚实的保证。

首先, 初中教育的内部环境问题。一是指学校的环境问题, 初中的校园环境一定要干净整洁, 绿化面积要达到标准。学校环境的好与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心情。在干净优雅的学习环境中学习与在肮脏不洁的环境中学习, 状态是不一样的。一个干净美丽的校园保证了学生学习的心情, 教师教学的状态, 师生在这种氛围下教与学、心情舒畅, 激发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 反之, 则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因此, 初中教育的校园环境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二是指校园文化建设环境问题。提高初中教育的管理水平, 学校承担着为师生提供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坚强有力的精神力量的责任。学校要立足于实际, 从学生的成长特点出发, 针对他们的年龄特点, 学校应该极力营造奋发向上, 特色鲜明的校园文化, 为师生提供一个和谐团结的校园环境。学校应该开展各项活动, 活跃学校的气氛, 针对初中生的特点, 要不断地与他们沟通, 倾听他们的心声, 采纳他们有利的建议并适当地实施。比如说, 要在学校进行各种比赛, 英语竞赛、作文比赛等等, 通过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 大力地催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9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 下一步中国的教育科研该怎样走?我个人认为核心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子系统:研究本身、研究导向、研究保障和成果转化。

一、研究本身

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最基础的或者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研究的本身、研究者的本身。中国有庞大的教育研究者队伍, 不仅有5万人左右的专门的教育科研队伍 (包括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大学等) , 而且有群众性的研究队伍。如果全国1200万的中小学教师中有10%的人参与教育研究, 那就有120万人;如果这120万人中有10%的人从事教育研究, 那也有12万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景观。但是研究者必须要重视研究的本身,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动机

研究者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研究?我的研究是为了什么?我写文章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毕业?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评职称?如果是这样, 这就是科研的异化, 教育研究将失去方向!研究者要知道论文仅仅是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目的。但是当前教育研究却严重存在这些问题, 而且这种状况有一定的普遍性。

研究者做研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真理、没有了社会的责任和良心, 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综观历史, 被人们所敬仰的学术大师, 被人们称为榜样的研究者, 他们的研究都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民族的责任感。

2. 研究方法

研究的核心是创新, 但是没有研究方法的创新, 很难有研究的创新。

其实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方法的变革史, 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可重复、可量化。教育学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地称为科学, 就是它不能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虽然这是由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在教育研究中注重方法, 注重使用科学的方法。现在很多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是些经验性的总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的《论语》没多少差别, 但是孔子要比当代人更有智慧, 他的论述更加深刻、精辟。

我认为现在被认可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包括抽样研究和蹲点研究, 后者也称为质的研究、田野研究) , 电脑模拟。这几种方法任何一个贯彻到底都可以有真正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很少有能彻底贯彻研究方法的, 对研究方法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对选用的方法没有解释。研究者要运用方法真正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而不是把方法只罗列在论文中而已。

3. 研究规范

研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比如, 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一个研究试图解决怎样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 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不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研究是不能称之为研究的。其次, 研究者一定要做文献综述。关于你选定的这个问题, 已有哪些人做了怎样的研究, 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要解决, 这些必须查文献。而当今的研究中很多的人在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 虽然“真理不怕重复”, 但是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此外, 研究的规范还应当包括概念使用的规范、引用的规范、发表的规范, 等等。

2004年教育部已经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这一规范对于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组织形态

长期以来, 我国科研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模糊认识:文科搞科研就是个人写文章。在这样的观念下, 考核、评价、管理体制也不适合团队研究。虽然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已经有所转变, 社会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发展的加速趋势已经要求文科研究实现战略性的转变, 实现从个体研究为主向团队协作研究为主的转变, 但根深蒂固的个体研究方式目前依然起主导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 就必须下大决心, 从机制上、从组织形态上, 首先是从评价机制上鼓励团队协作研究。目前的评价强调的还是个人论文和著作, 将来的评价应当鼓励团队协作、集体攻关。教育研究要形成分合自如、灵活高效的组织形态。事实上, 教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课题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往往都是团队的力量。

二、研究导向

研究导向对于教育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研究导向对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导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1. 课题的申报

各级各类的课题的设置对教育研究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采取的课题申报方式有两种:指南性申报和自我申报。我个人认为除了政治性的、常规性的、数据调查、民情调研可以规划, 可以采取指南性的课题申报方式, 其他的课题都应当采取自我申报的方式, 特别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是不能规划的, 这样会失去研究的创新性。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个人经验性, 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与他个人 (团队) 的学术积淀、学术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研究者的知识和阅历是不可移植的, 所以采用自我申报的方式更有利于尊重和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热情,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2. 研究成果的评价

研究成果的评价对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评价机制完全可能决定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态度。但是如何评价研究的成果这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术成果应当受到评价和鉴定, 但是学术成果的判定却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科学的判定标准。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一些成果评价方式, 国家也有一些评奖方式, 这些方式都有一些标准、程序和办法, 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做好了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做坏了将贻害无穷。

三、研究保障

当今的教育研究光靠学者的自身努力已经很难展开, 除了团队协作,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研究良好的保障, 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保障。

1. 经费保障

如果说今天还有人认为研究就是靠“一张纸、一支笔”而已, 那不是他无知就是在装傻。现代科研某种意义上是钱堆出来的。就像培养体育领域的冠军, 我们需要投入资金为他请教练、陪练、加强营养等等一样, 教育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去开展实验、去做深入的调查、去开高质量的研讨会。只有研究的各个环节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 研究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要调整科研经费, 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而不单是增加科研项目, 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出一批高水准的教育研究成果。

2. 社会文明的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还需要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首先需要信息、数据的公开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只有研究数据、历史档案是公开的、可查询的, 研究者依据的资料才是权威的、全面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是可靠的。我们的校长、学者、行政官员应当在有一定程序保障的前提下承担被采访的义务, 这样一些教育现象、教育理论问题才能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其次要有科研成果发表的保障系统。我们的学术刊物、书籍、论坛、网络都要保证有一定质量。比如, 学术刊物要专业化、编辑队伍要专业化, 这样才能保证稿件发表的质量。现在的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 这是编辑的水平, 但更是管理水平的体现。我们要有完善的期刊、图书等的审查制度、质量检查制度。

此外, 在现代学术背景下, 如何运用和管理网络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 它们的电子版销量都超过了纸质版本, 面对这样的一些变革, 我们的管理手段等也必须做出变革。

四、成果转化

只有研究的成果最终得到转化才能体现研究的质量, 这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以前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研究人员的产、学、研的意识还比较差, 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之后可能永远都在纸上, 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用。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对于不同的研究成果要有不同的转化方式。

比如, 对于学术论文, 要有一定的引用率、转引率, 要看它的影响因子, 只有你的思想触动了他人的思想, 那么这篇学术论文才得到了转化;政策报告要看有没有被采纳、被应用;科普性的文章、书籍就要看刊登这类文章的刊物和书籍的发行量如何, 是否受欢迎;而提出改进实践的教育科研成果, 要看它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优化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者要有孔子“入世”的精神, 教育研究要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研究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实际, 高度关注本国实际, 高度重视实证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咨询、实践指导、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提升学校内涵提高教育质量 篇10

更新育人理念, 创新育人模式

新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育人为本是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 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心每一个学生, 促进每个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发展;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培养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所以,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 不断更新自己的人才观和育人理念已成为一种责任和必需。

(一) 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元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 不拘一格培养人才。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为持续发展奠定基础。树立系统培养观念, 推进各个学段间的有机衔接, 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 重视活动育人与教学育人的有机融合, 不断丰富育人形式和内容。注重学思结合, 知行统一,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长足发展。

(二) 树立新型服务观念, 建设服务型学校, 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在全社会大力提倡服务型政府和服务型机关的背景下, 学校首先应该把“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思想提到新的高度落实, 把“为学生服务、为家长服务、为社会服务”理念转变为具体行动, 内化为学校文化, 把当前从事的工作当作一种责任和义务, 把“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作为一种崇高的事业追求而不只是一种职业定位, 只有这样, 教师的心才能真正潜下来, 静下来。

(三) 树立长远发展观念, 教育学生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 为学生成才奠基。作为基础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 学校教育只能是为学生人生的发展奠定基础, 书本理论知识只能是人生发展的专业基础, 学校 (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 是为让学生成为未来人才做准备、打基础的地方, 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养成习惯, 形成能力, 适应社会, 创造未来。

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向目标要动力, 向细节要超越, 向管理要质量, 向科研要创新”。学校要实现内涵发展, 管理创新势在必行, 关键在于教师管理、学生管理和学校工作管理的创新。要坚持走“制度+情感+目标”的管理模式, 追求管理的精细化、规范化和人文化, 不断创新管理机制, 提高管理效能。

(一) 创新教师工作评价制度, 加快推进教师管理实现三个转变。即教师管理制度由“重规范”向“重促进”转变, 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由“重形式”向“重效果”转变。教师评价制度要充分体现评价的过程性、发展性和激励性。要明确规范制度, 提升“规范”境界, 引领教师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的工作品位追求, 用发展的目标激励教职员工, 摒弃“只按制度工作”的传统思维;要坚持教师发展与学生发展相结合、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结合、教师个体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 特别要注重优秀教师群体的建设, 专门制定教师团队发展评价激励制度, 使评价激励的重点聚集在教师、学生和学校“三赢”的结合面上。使学校管理更趋科学化、高效化。引导和促进教师向学习型、研究型、发展型方向发展。

(二) 创新德育形式, 丰富德育内容, 推进学生管理自主化。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目标, 构建各学段有效衔接的德育体系, 不断提高德育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对学生心理的疏导和沟通, 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把德育与智育有机结合, 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 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把思想品德教育和行为养成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 坚持学校发展为本, 推进学校工作管理科学化、民主化。重点抓好三项工作。一是明确目标, 要结合学校实际科学地定位学校发展目标愿景, 围绕学校发展目标自上而下确定各部门在各个阶段的工作目标, 引导全体师生确定自己的人生发展目标和各个阶段的发展计划, 自下而上实现目标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学校整体发展目标的过程。二是科学计划, 近期规划要落实长远规划, 学年计划要落实近期规划, 学期计划要落实学年计划, 周工作安排要落实学期工作计划;三是狠抓落实, 实行教师岗位竞聘制和领导岗位目标管理责任制, 要保证人人有事做, 事事有人管, 要做到工作标准有高度, 过程管理有力度, 考核评价有尺度。努力实现四个转变, 即由经验型管理向科学型管理转变;由粗放式的外延管理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转变;由事务型管理向流程式管理转变;由封闭式管理向开放式、民主式管理转变。

落实课改精神, 深化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质量, 教学改革是动力。深化教学改革要以课标为依据, 以常规为基石, 以科研为依托, 以课堂为载体, 实现“六化”, 即教师素质品位化, 师生交往人文化, 教学设计科学化, 习题训练精炼化, 课堂教学高效化。

(一) 以课堂为主阵地。教学改革要以学生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优化教学手段, 改革教学方法。教师进课堂要求“六带”, 即“带着微笑进课堂, 带着激情进课堂, 带着爱心进课堂, 带着自信进课堂, 带着责任进课堂, 带着反思进课堂”。具体要明确一个中心 (即以学生为主体) , 实现两大转变 (学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 落实三维目标, 创设“四多时空” (课堂给学生多一点深入思考的时间, 多一点消化反馈和校正的时间, 多一点动手实践的时间, 多一点了解社会的时间) , 全面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学校领导要经常深入课堂督查、研究和指导, 实现课堂教学“零距离”管理。教研组要有计划地组织以课堂教学为主的评课活动和专题研究。

(二) 以能力培养为重点。教育改革要优化知识结构, 丰富社会实践, 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 学会动手动脑, 学会生存生活, 学会做事做人, 促进学生主动适应社会, 开创美好未来。

(三) 以评价体系为导向。建立并逐步完善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 要善于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 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和激励功能, 帮助学生激发兴趣, 树立自信, 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主动发展、全面发展。

(四) 以课程建设为主要内容。学校在全面执行国家和地方课程计划, 按要求开足开齐开好所有规定课程的同时, 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 开发校本课程。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强化队伍建设, 关注教师发展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教师能力强、水平高, 学生才能健康成长, 学校才能可持续发展。因此, 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是提升学校内涵, 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

(一) 加强师德建设。要不断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 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教师要关爱学生, 严谨笃学, 淡泊名利, 自尊自律, 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 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良好习惯的训练师, 知识技能的奠基者。要把师德建设摆在学校工作的首位, 校长亲自抓, 常抓不懈, 要求师生做到的, 校长和领导班子成员首先必须做到, 要以身作则, 率先垂范, 这样才能引领全校师生强化拼搏奉献意识、主人责任意识和行为示范意识。以校本培训为平台, 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师德培训。要重视做好每年一次的师德标兵评选表彰工作, 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评优聘用的前提和重要指标, 采取综合措施, 建立长效机制。

(二) 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完善培养培训体系, 做好培养培训规划, 努力抓好集体备课、校本研修、名师育名师和校际结对帮扶等活动, 优化队伍结构,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创新教师培训模式, 走“以训带研, 以研促训, 研训结合”的校本研训新路子, 要做到“学有所用、用有所思、思有所得”。通过研修培训、同伴互助、自学反思、课题带动等方式, 培养教育教学骨干、专家型教师和学科带头人。强化教师的竞争进取意识、团队合作意识、学习反思意识和专业成长意识。

形成办学特色, 打造品牌学校

提高教育质量 办有品质学校 篇11

11月1日,首届“江西基础教育四十人论坛”在南昌师范学院举行。省委教育工委委员、省教育厅总督学汤赛南,南昌师范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林加奇,副校长徐晓泉,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处长何少加、副处长戴乐旺,江西教育传媒集团副总经理、《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站长徐光明出席了论坛开幕式。出席此次论坛的有设区市、县(区)教育局局长、教科所所长(教研室主任)、中小学校长40余人以及南昌师范学院部分师生。南昌师范学院主办此次论坛,也是服务基础教育的一次新尝试和一种新形式。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教育均衡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目的是为纪念《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颁布和中国教育改革30周年,回顾江西教育的光辉成就,梳理江西教育的突出问题,谋划“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的改革发展,强化师范院校“面向基础教育,服务中小学校”的职能这一理念,探索凝聚我省基础教育管理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三方“政学研融合”之道。

汤赛南对“四十人论坛”这种形式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就“学校品质建设”提出指导意见。汤赛南希望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高度关注学校办学品质问题,指出提升学校办学品质的过程本质上是对教育目的的再认识,是对“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在学校层面的再思考,是对“办什么样的学校”的再定位。汤赛南要求大家从先进的思想和正确的理念、优秀的校长和敬业的教师、达标的硬件和规范的管理、系统的课程和丰富的活动、优雅的文化和独特的品牌、优秀的学生和社会的认可等指标维度努力建设有品质的学校。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刘堂江结合自身30多年“教育传媒人”的经历,作了题为《教育家从教师中结晶析出》的讲座。他从“教育家的标准”“教育家的典范”“教育家的成长”三个方面,介绍了自己在“教育家”研究领域的权威成果,阐述办好人民满意教育需要教育家的情怀、教育家的智慧和教育家的理论实践与执着追求等要点,并对未来教育家的成长寄予了深情的期盼。《中国教育报》“新闻·深度”版主编苏令、《教师月刊》首席记者朱永通分别作了《办学治校的根在哪》《做有思想的教育实践家》的主题报告。他们浓烈的教育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鲜活的教育事例、诙谐幽默的语言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

论坛还设立了分组交流环节。设区市教育局长、教科所所长、中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考试改革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调适、学校内部治理与品质学校建设”,县(区)教育局长、教研室主任、小学校长组成的小组就“政学研融合与区域教育现代化新经验分享、学校规划与办学品质提升”等论题进行了研讨。大家争相发表意见,讨论气氛活跃,发言亮点纷呈。分组交流后,大会召开了以“江西教育的提升与我们的责任担当”为主题的论坛,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弋阳县教体局局长方华、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赣州中学校长陈宗炫、临川二中校长华小明、高安中学校长陈斌、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南昌市洪都小学校长刘红英等8位代表分别就教育均衡发展、教育理念、学校品质建设、学校文化、教师队伍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问题发言,南昌师范学院教育系主任叶存洪教授对代表的发言分别作了点评。

“究竟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好的教育?对此见仁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要落实好‘公平和‘质量的战略部署,我们就必须充分认识到:促进公平的立脚点就在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上,即加快使教育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突出‘更多;提高质量的发力点则在推进教育现代化上,即提高发展水平,为社会发展提供更加先进优质的教育服务,突出‘更好。这次江西基础教育论坛交流大会,为大家共谋全省‘十三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路径拉开了帷幕,为大家交流教育思想、畅谈教育心得、分享教育智慧,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南昌市教育局局长谢为民说道。

“明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开局年。在过去的5年,虽然我们在高中的多样化与特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和改革,但在此过程中也遇到了种种障碍。我认为,最大的挑战还是思想观念——应试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作为高中教育,我们不是不要升学率,也不是不鼓励学生报考知名高校,但是过分追求这些,甚至成为评价名校的唯一标准,这是不是我们高中教育应该走的发展方向?作为一名教师,一名校长,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应该坚持什么,反对什么,必须心有‘定力,方能有教育的‘定力。”萍乡中学校长李奭萍在会上提出了学校提质要走“绿色”提质之道的观点。

“‘十三五期间江西教育必然面临更多的机遇与挑战。国家提出要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与此同时家长和社会特别期待能有更多优质的中小学可供选择,我们也希望实施的精英教育可以满足优秀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求。短短几个月时间,我们就在许多领域进行了有效的改革和大胆的尝试。”江西科技学院附中校长胡云翔就学校的课程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两方面的问题和与会者进行了分享和交流。

提高高职教育质量路径研究 篇12

通过综合分析得知, 在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过程中, 有着很多的制约因素, 主要分为两类:第一, 硬件因素, 主要包括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 例如, 实习设备、实习基地的建设等等;第二, 软件因素, 也是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 主要包括:教学管理模式、师资力量、质量评价体系、教学管理、考试制度和督导制度等等。在这些因素中, 软件因素占据了很重要的部分, 使得其成为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所以为了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 我们可以从改善高职学校的软件条件开始。

二、国外职业教育的成功经验及启示

(一) 德国模式。

德国的职业教育属于典型的“双元制”模式, 主要就是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关系进行人才的培养, 一方面, 学生在职业院校中接受基础知识的教育, 为将来的工作和深入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另一方面, 学生在企业内进行课外实践, 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于真正的实践当中。

(二) 加拿大、美国。

加拿大和美国的高职教育采用的是CBE模式, 主要是培养学生能够胜任某一工作岗位, 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培养学生的技能, 一些专家机构对某一岗位的技能需求进行分析和综合, 然后职业院校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课程内容的安排, 进行教学和考核。

(三)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

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参与的角色有政府、企业和学校, 因此, 高职教育是在国家和政府的推动之下进行的, 与美国模式相同的地方在于, 同样注重学生的需求。澳大利亚的教育模式突出的特点就是, 并不是一次性完成教育的全过程, 可以采用学习后工作, 然后再学习的模式进行, 这种模式能够使得学生寻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

(四) 英国的教育模式。

英国的教育模式与国内的职业培训非常类似, 学生通过一些教育机构的培训, 学习一些基本技能和知识, 然后考取资格证书。这种模式的主要特点有:第一, 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没有严格的限制, 学生在参加过职业培训以后, 获得的一些证书等, 可以作为进入高等教育的入门凭证;第二, 课程根据社会上的实际领域进行划分, 覆盖金融、科技、建筑等多个领域;第三, 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模式, 课程的内容在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教师主要是引导学生, 为学生进行答疑解惑等;第四, 课程内容比较注重实践性, 教师在评价学生的时候, 采用多方面的考核制度, 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

(五) 新加坡的模式。

新加坡的教学模式主要借鉴了德国的“双元制”模式, 这一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主要特点:第一, 课堂的教学环境尽可能地模仿企业的工作环境, 使得学生能够逐渐适应企业的工作, 缩短人才的成长期限;第二, 除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以外, 重点培养学生的协同合作能力和团队意识等, 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第三, 学校的培训课程与企业的需求大致相同, 这样能够同时提高学校和企业的实力, 使得学校、培训机构和企业能够更好地合作。

三、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路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知, 发达国家几乎都有着自己的职业教育模式, 这些模式能够适应各自国家的实际情况, 从而促进高职教育质量的提高, 能够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值得我国借鉴和学习。但是, 在学习过程中, 不能盲目地照搬其他国家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须结合本国的具体情况进行, 发展出一条适合我国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之路, 为此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一) 以人为本, 重视人才的培养。

高职教育主要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的人才, 所以人才是培养的重点, 应该被当做高职院校的服务对象, 进行以人为本的教育, 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注重学生兴趣爱好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主要动力之一, 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融入到学习中去;第二, 了解并且进行满足学生的需求, 高职教育应该遵守人的个性发展, 对于学生提出合理的要求应该尽量满足, 才能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

(二) 准确定位, 服务于区域经济与地方经济。

社会行业的支持是高职教育发展的重要动力, 高职教育应当在行业支持中对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进行跟踪并明确行业发展重点, 通过对社会岗位设置进行了解以确保专业设置能够对行业岗位群进行覆盖, 从而在为区域经济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可用人才的同时形成院校专业品牌优势与特色并提升院校知名度。

(三) 课程内容应该以企业需求为主。

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能够尽快地适应企业的需求, 因此在课程教育的过程中, 课程内容就要以企业的需求为主, 才能更好地培养出适应企业的人才, 主要可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 通过开展调查和就业信息反馈等途径积极了解企业的需求, 同时根据企业的人才需求方向制定学生的学习内容;第二,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需求进行预测, 能够培养具有前瞻技能的人才, 在企业转型或者作出调整时, 能够很好地满足企业的全新需求。

(四) 实施双证融通制度。

双证指的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 所谓双证融通是要求学历证书教学内容和资格证书培训内容能够相互沟通和融合, 这种制度的内容主要是以社会职业岗位分类与就业需求以及资格标准要求为依据来进行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建立与教育内容的确定。具有较强实践性的专业要将教育目标定位于资格证书的获取上, 从而让职业能力成为学历教育的重要要求。双证制度在实现职业培训与学历教育结合的基础上不仅可以打造职业教育特色, 同时也可以推动职业院校学生任职能力与在不同岗位中适应能力的提升, 对促进学生就业具有重要意义。

(五) 加强校企联合。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的与企业的人才需求一致, 如果能够加强校企联合, 课程设置时能够更加具有针对性, 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更加满足企业的需求, 也能够为企业节省人才培养的时间, 所以加强校企联合是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措施, 主要可以从以下几点做起:第一, 采取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 实现人才培养、科研技术和企业的发展相结合, 这种模式对于学校、企业和学生都有好处;第二, 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实习和培训, 使学生能够尽快地了解企业的工作内容。

(六) 职业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

高职教育的大众化与终身化需要具有预支对应的办学模式。我国传统高职教育体系具有层次机构单一与封闭性特点, 这种特点导致了高职教育与市场经济接轨的困难, 所以有必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为依据来构建具有开放性特点的职业教育体系, 从而突出我国职业教育所具有的社会主义特色。在此过程中, 单一的职前教育需要向多元化、层次化、多形式、多功能、多学制扩展以形成大职业教育体系。同时要在重视职业教育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将职业继续教育以及基础教育作为双翼, 通过对企业成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来提高职业教育实力, 构建起结构合理、成人教育、职业教育、接触教育门类齐全且协同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框架, 从而有效且直接地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

摘要: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输送着一批又一批的人才, 成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 但是通过调查和研究显示, 高等职业教育的质量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本文简要介绍了影响高职教育质量的软硬件因素, 重点讲述了国外发达国家的高职教育的成功经验, 从而为我国特色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策略。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育质量,成功经验,特色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1].王驰.高职院校构建第二课堂活动体系的探索与实践[J].社科纵横 (新理论版) , 2012, 2

[2].郭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职业教育发展动向[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2, 9

[3].周琳.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内涵廓清及实践对策[J].职教论坛, 2012, 7

上一篇:汽配售后市场下一篇:农机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