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共11篇)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1
改革开放以来, 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教育科研工作, 1978年, 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恢复重建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 (前身为延安时期中央研究院的教育研究室) 。30年来, 我国教育科研取得了丰硕成果, 教育科研能力不断提高, 教育科研队伍不断壮大, 教育科研人员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成为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深厚基础和强大动力, 成为科学制定教育政策的智力支撑和理论保证。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 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和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 教育科研与党和人民的期望还有差距, 与小康社会建设及未来发展的新要求还不适应。
在肯定成绩的前提下, 下一步中国的教育科研该怎样走?我个人认为核心的工作就是要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构建以质量为导向的教育研究的系统工程。这个系统工程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子系统:研究本身、研究导向、研究保障和成果转化。
一、研究本身
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最基础的或者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研究的本身、研究者的本身。中国有庞大的教育研究者队伍, 不仅有5万人左右的专门的教育科研队伍 (包括各级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师范大学等) , 而且有群众性的研究队伍。如果全国1200万的中小学教师中有10%的人参与教育研究, 那就有120万人;如果这120万人中有10%的人从事教育研究, 那也有12万人。这是中国特有的景观。但是研究者必须要重视研究的本身, 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研究动机
研究者首先要思考:为什么要研究?我的研究是为了什么?我写文章是为什么?仅仅是为了毕业?为了找个好工作?为了评职称?如果是这样, 这就是科研的异化, 教育研究将失去方向!研究者要知道论文仅仅是研究的副产品, 不是目的。但是当前教育研究却严重存在这些问题, 而且这种状况有一定的普遍性。
研究者做研究不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为了真理、没有了社会的责任和良心, 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综观历史, 被人们所敬仰的学术大师, 被人们称为榜样的研究者, 他们的研究都是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对民族的责任感。
2. 研究方法
研究的核心是创新, 但是没有研究方法的创新, 很难有研究的创新。
其实科学的发展史就是方法的变革史, 爱因斯坦等人之所以为科学做出了巨大贡献, 就在于他们提出了新的研究方法。科学的两个基本特征是可重复、可量化。教育学长期以来不能理直气壮地称为科学, 就是它不能完全具备这两个条件。虽然这是由教育学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 但是我们必须在教育研究中注重方法, 注重使用科学的方法。现在很多的教育研究的成果都是些经验性的总结, 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孔子的《论语》没多少差别, 但是孔子要比当代人更有智慧, 他的论述更加深刻、精辟。
我认为现在被认可的教育研究的方法有以下几种:历史文献研究方法, 实验研究法, 调查研究法 (包括抽样研究和蹲点研究, 后者也称为质的研究、田野研究) , 电脑模拟。这几种方法任何一个贯彻到底都可以有真正的成果。但是目前的教育研究中很少有能彻底贯彻研究方法的, 对研究方法选择没有经过深思熟虑, 对选用的方法没有解释。研究者要运用方法真正地开展自己的研究, 而不是把方法只罗列在论文中而已。
3. 研究规范
研究需要遵循一些基本的规范。比如, 首先要确定研究的问题。一个研究试图解决怎样的问题, 如果解决不了问题, 也可以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不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的研究是不能称之为研究的。其次, 研究者一定要做文献综述。关于你选定的这个问题, 已有哪些人做了怎样的研究, 还有哪些问题要研究、要解决, 这些必须查文献。而当今的研究中很多的人在重复前人已有的成果, 虽然“真理不怕重复”, 但是这样的研究是没有意义的。此外, 研究的规范还应当包括概念使用的规范、引用的规范、发表的规范, 等等。
2004年教育部已经下发了《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 (试行) 》, 这一规范对于保证教育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 加强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组织形态
长期以来, 我国科研领域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的模糊认识:文科搞科研就是个人写文章。在这样的观念下, 考核、评价、管理体制也不适合团队研究。虽然近几年来这种观点已经有所转变, 社会发展的综合化、社会发展的加速趋势已经要求文科研究实现战略性的转变, 实现从个体研究为主向团队协作研究为主的转变, 但根深蒂固的个体研究方式目前依然起主导作用。
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态, 就必须下大决心, 从机制上、从组织形态上, 首先是从评价机制上鼓励团队协作研究。目前的评价强调的还是个人论文和著作, 将来的评价应当鼓励团队协作、集体攻关。教育研究要形成分合自如、灵活高效的组织形态。事实上, 教育研究上取得重大成就的课题通常都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 往往都是团队的力量。
二、研究导向
研究导向对于教育研究的引领作用不可低估, 研究导向对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会起到关键性的作用。研究导向主要在两个方面体现:课题的申报和研究成果的评价。
1. 课题的申报
各级各类的课题的设置对教育研究有很重要的导向作用。目前采取的课题申报方式有两种:指南性申报和自我申报。我个人认为除了政治性的、常规性的、数据调查、民情调研可以规划, 可以采取指南性的课题申报方式, 其他的课题都应当采取自我申报的方式, 特别是基础性的理论研究。
科学是不能规划的, 这样会失去研究的创新性。社会科学研究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个人经验性, 研究者所从事的研究与他个人 (团队) 的学术积淀、学术敏感有着直接的关系。而研究者的知识和阅历是不可移植的, 所以采用自我申报的方式更有利于尊重和激发研究者的研究兴趣、研究热情, 从而有利于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2. 研究成果的评价
研究成果的评价对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有很重要的作用, 评价机制完全可能决定研究的选题、研究的态度。但是如何评价研究的成果这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学术成果应当受到评价和鉴定, 但是学术成果的判定却很难找到一个完全科学的判定标准。现在各个学校都有一些成果评价方式, 国家也有一些评奖方式, 这些方式都有一些标准、程序和办法, 需要我们好好学习、借鉴, 总结经验教训。制定教育研究成果的评价标准, 做好了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 做坏了将贻害无穷。
三、研究保障
当今的教育研究光靠学者的自身努力已经很难展开, 除了团队协作, 社会的各个方面都要给予研究良好的保障, 进行高质量的教育研究就需要更多的保障。
1. 经费保障
如果说今天还有人认为研究就是靠“一张纸、一支笔”而已, 那不是他无知就是在装傻。现代科研某种意义上是钱堆出来的。就像培养体育领域的冠军, 我们需要投入资金为他请教练、陪练、加强营养等等一样, 教育研究也需要一定的经费保障才能去开展实验、去做深入的调查、去开高质量的研讨会。只有研究的各个环节得到基本的物质保障, 研究质量才能得到保障。所以我们要调整科研经费, 要加大项目支持力度, 而不单是增加科研项目, 争取在“十一五”期间出一批高水准的教育研究成果。
2. 社会文明的建设
高质量的教育研究还需要整个社会文明建设的进步。首先需要信息、数据的公开系统, 这是一个国家文明的标志之一。只有研究数据、历史档案是公开的、可查询的, 研究者依据的资料才是权威的、全面的, 取得的研究成果才是可靠的。我们的校长、学者、行政官员应当在有一定程序保障的前提下承担被采访的义务, 这样一些教育现象、教育理论问题才能展现在研究者面前。其次要有科研成果发表的保障系统。我们的学术刊物、书籍、论坛、网络都要保证有一定质量。比如, 学术刊物要专业化、编辑队伍要专业化, 这样才能保证稿件发表的质量。现在的科研论文低水平重复, 这是编辑的水平, 但更是管理水平的体现。我们要有完善的期刊、图书等的审查制度、质量检查制度。
此外, 在现代学术背景下, 如何运用和管理网络成为一个新的问题。我们注意到世界上一些重要的学术杂志, 它们的电子版销量都超过了纸质版本, 面对这样的一些变革, 我们的管理手段等也必须做出变革。
四、成果转化
只有研究的成果最终得到转化才能体现研究的质量, 这是构建高质量的教育研究系统的一个重要的环节, 也是以前比较忽视的一个问题。教育研究人员的产、学、研的意识还比较差, 很多科研成果形成之后可能永远都在纸上, 并没有发生实际的效用。我们需要改变这种状况, 对于不同的研究成果要有不同的转化方式。
比如, 对于学术论文, 要有一定的引用率、转引率, 要看它的影响因子, 只有你的思想触动了他人的思想, 那么这篇学术论文才得到了转化;政策报告要看有没有被采纳、被应用;科普性的文章、书籍就要看刊登这类文章的刊物和书籍的发行量如何, 是否受欢迎;而提出改进实践的教育科研成果, 要看它是否能够真正促进、优化教育实践。
现代教育研究者要有孔子“入世”的精神, 教育研究要加强应用性和实践性。教育研究必须高度关注教育实际, 高度关注本国实际, 高度重视实证研究, 只有这样才能对决策咨询、实践指导、知识普及和舆论引导做出切实有效的贡献。
总之, 教育研究工作者必须树立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把个人兴趣与国家需要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国家需要;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实践应用;把个体研究与团队协作结合起来, 更加注重团队协作;密切关注国家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 以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为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深入教育第一线, 获取第一手资料和可靠数据, 在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不断丰富理论, 提高教育研究的质量。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2
--周济部长在第二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这次会议采取网络视频会与集中座谈会相结合的形式举行:开幕式采取网络视频会的形式,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和教育部直属高校设立分会场;开幕式之后,各地、各校分别召开研讨会;然后,各地派代表到北京集中讨论,交流认识和意见;最后,举行网络视频的闭幕式。采取这样的形式,主要目的是希望更多的干部和教师参加会议,直接了解会议的精神,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开拓思路,共同研究今后一个时期如何加强教学工作。
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会上印发给大家的会议主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征求意见稿)就是根据这个主题起草的,希望大家进行广泛深入地讨论,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这份主文件将作为2005年的1号文件下发,以指导高等学校开创教学工作新局面,推动教学质量再上新台阶。
主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党的教育方针,牢固确立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按照“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总要求,自觉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以更多的精力、更大的财力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主文件明确提出当前加强本科教学工作的主要任务和基本举措: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加大教学投入,强化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坚持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
育人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又一代新人,是党和人民赋予高等学校光荣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国家和社会对高等学校寄予厚望,广大家长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望,广大青年学生有强烈的成才渴望,政府和群众花了那么多感情、那么多精力和那么多财力,把孩子送到高等学校,就是希望受到良好的教育。质量上去了,学生成才了,人民群众就满意了,国家和社会的需求也就得到满足了。因此,各高等学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必须把教学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回顾过去六年,我国高等教育取得了巨大成就,发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改革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可以说是气势恢弘,波澜壮阔,开创了高等教育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今天,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生已经超过两千万,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毛入学率超过19%,进入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1998年我国全日制普通高校招生108万,而今年招生超过440万,在短短的六年时间里,我国高等学校的招生规模翻了两番。在规模快速发展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质量也在不断提高:育人质量在提高,学术水平在提高,国际地位在提高。比如,2003年全国高校科技经费比1996年增加了5倍;世界上一些发达国家都与我国签订了学位学历互认协议;我们成功举办了两届世界大学校长论坛,40多个国际顶尖大学的校长参加了论坛,并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巨大成就给予高度评价。这些成就举世瞩目,让国外同行感到十分惊讶和不可思议,认为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几年的实践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进程中,改革力度最大、取得成效最明显、积累经验最丰富的成功探索,为我国高等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符合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符合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当然,历史上任何一次大的改革与发展,都不可避免地面临这样那样的困难,遇到一些新的问题。我国高等教育经历了这样一次历史性跨越,也自然要面对许多困难和问题,特别是随着发展,一些深层次的矛盾逐步显现。对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正视存在的问题,克服面临的困难,坚定信心,继续前进。
应该看到,高等教育在前一个阶段快速发展过程中,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也是好的。教育部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1998年召开第一次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增强质量意识、加强素质教育,对高等学校加强教学工作起到了突出的作用。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即4号文件,就加强教学工作明确提出12条针对性很强的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显著的作用。我们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启动了“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开展“高等学校名师奖”的表彰奖励,建设“国家精品课程”,推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积极开展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的各项政策要求,紧密结合实际,创造性地加强和改进教学工作,保证了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关键在于我们始终坚持办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的宗旨,坚持主动服务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方向。同志们深切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质量是高等学校的生命线,教学在高等学校日常工作中处于中心的地位。这些经验对于我们今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几年来,我们坚持“巩固、深化、提高、发展”的“八字方针”,巩固成果,深化改革,提高质量,持续发展。当前,我们要进一步学习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贯彻“八字方针”,就必须一方面坚持促进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另一方面更加注重深化改革和提高质量,尤其要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按照这样一种思路,我们要将工作重心由前一阶段高度重视规模发展,转移到在规模持续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提高质量。由于教学工作在提高质量中处于突出地位,因此,在工作重心转移的过程中,尤其要大力加强教学工作,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既是时代的必然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需要,更是高等教育领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当然,我们在回顾过去几年的工作及取得的成绩的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教学工作所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问题。最为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学投入严重不足,二是教学管理相当薄弱,三是教学改革亟待深入。从根本上讲,还是质量意识淡薄,在某些地区、某些高校,轻视教学、忽视质量的现象还相当严重。因此,首要的任务还是增强质量意识,牢固确立质量是高等学校生命线的基本认识,坚决实现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的转移,把提高质量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上。
在实现高等学校教学工作重心转移中,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花大力气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切实采取强有力的措施:一是加大教学投入,二是强化教学管理,三是深化教学改革。针对教学投入严重不足,要切实加大教学投入力度;针对教学管理相当薄弱,要不断强化教学管理;针对教学改革亟待深入,要继续深化教学改革。要真正把更多的精力和更大的财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上来,以高质量、高水平的本科教育,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二、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四个重要关系
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做好这项工作,必须从战略的高度出发,用辩证的方法认识和处理好诸多内外部关系。在这里,我着重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的角度,谈当前应该深刻认识和正确处理的四个关系。
第一,扩大规模与提高质量的关系。三年前,教育部党组提出了将“巩固、深化、提高、发展”八字方针作为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的思路就是:一方面,实力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高等教育必须坚持以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另一方面,必须把握好发展的节奏,解决好怎样发展的问题,努力实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要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前进道路上的一系列矛盾,其中,要高度重视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当前,要特别注意提高质量,把它作为高等教育的重点工作抓紧抓好。
在这里要特别强调一点,不要一谈到工作重心的转移,就形成一种误解,以为是要否定以前的工作了。我们强调,工作重心的转移是为了适应形势的变化,是为了完成新阶段的任务,而不是否定前一阶段的成绩,前一阶段的工作重点是正确的,下一阶段根据形势发展实行工作重心的转移也是正确的。这里,我想谈一谈四点认识:第一点,在前一阶段里,高等教育的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意义极其深远;第二点,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规模还要持续发展,但是要把握好发展的节奏;第三点,在过去六年快速发展过程中,教学质量是有保证的,总体情况是好的;第四点,下一阶段我们的工作重心要放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上来,使质量更好。我认为,这四点认识就是以辩证的观点来看待高等教育的发展问题。四点认识实际上是两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在扩大规模上,我们要充分肯定前一阶段发展成绩巨大、方向正确,今后一段时间我们还要继续发展;另一方面就是在提高质量上,我们要看到前一阶段的质量总体上是好的,下一阶段我们还要把提高质量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不能因为现在强调发展的节奏就否定前面的跨越式发展,也不能因为现在高度重视质量而把前面的质量说得一塌糊涂。这里,我还要说一说关于质量的两点看法:一是中国本科教育的质量是好的,总体而言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我们的本科教育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各有优劣,我们确有很多需要追赶的方面,但就总体而言,就主要方面而言,我们的本科教育质量是好的。二是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了“大众化”阶段,不能简单地用“精英教育”的质量标准来“苛求”“大众化”阶段的教学工作,形势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质量标准也要与时俱进。
高等教育必须持续发展,这是毫无疑义的。中央去年召开了人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明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要实现现代化,关键在人才;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世界上看一个国家有没有希望,最终还是看这个国家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就我国的高等教育来看,现在的毛入学率才19%,离现代化的水平还有很大差距。从根本上讲,我国有13亿人口,如果素质很低,就是沉重的人口负担,如果素质很高,就是巨大的人力资源,从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化为丰富的人才资源,必须依靠教育的发展。所以,在发展的问题上,一定要有非常清醒的认识,坚决不能动摇。
数量和质量始终是一对矛盾,它们是互相对立的,但它们也是互相依存的。一方面,没有一定的数量,就没有基本的质量;另一方面,没有质量的数量,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人们一直都在追求数量和质量的辩证统一。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实际上我国在前一阶段也面对了这样一个突出的问题。然而,我们在实现跨越式发展中,对这个问题处理得更好一些,因此外国朋友说我们创造了奇迹,这实际上有两层意思:一是时间这么短、投入这么少、发展这么快,是一个奇迹;二是在如此快速的发展过程中保证了质量,也是一个奇迹。
扩大规模是发展,提高质量也是发展。就高等教育的发展而言,规模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要从根本上满足现代化建设需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高等教育的规模还要进一步发展,同时,质量更要不断提高。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应该也必须是一个高质量的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提高质量成为了工作的重心,必须进一步强化我们的教学工作和教学质量。这就是高等教育发展中扩大规模和提高质量的辩证关系。
第二,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在中国,需要也必须强调高等教育的统一性,这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特色,也是中国高等教育的优势。高等教育的统一性是国家和人民对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也是高等教育自身性质所决定的。高等教育的统一性,首先体现在服务方面。高等学校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按照这一宗旨,无论是培养人才还是服务社会,都应统一到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上来。只有适应并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才是最好的高等教育,才是有质量的、有价值的高等教育。第二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就是要统一到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上来,就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培养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第三,具体到专门人才培养规格,应有基本质量标准,也就是《高等教育法》规定的学历学位教育的学业标准。
多样化是高等教育的发展之路。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有类型和层次之分的,是多种多样的,这就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培养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和不同规格的专门人才。进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是多样的,人民群众对于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是多样的,这就要求各高等学校根据不同的社会需求来进行科学、准确的定位,确立各自的发展方向,建设不同类型的学校,同时,形成自己有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培养方法和质量标准。
在国家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统一性是在多样化基础上的统一,多样化则是在统一性前提下的多样。高等学校要认真处理好统一性与多样化的关系,重视二者的有机结合。强调统一性并不是束缚手脚、限制发展,鼓励多样化也不是放任自流、盲目发展。而实现二者辨证统一的关键是“特色”,定位要准确,特色要鲜明。高等学校要准确判断和把握经济社会和人民群众的实际需求,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科学定位、准确定位,办出特色,办出水平。我们既要防止因重视多样化发展而忽视办学的基本规范和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又要防止因追求统一性而带来的“模式趋同”和“千校一面”。
我们应该形成这样的共识:达不到国家统一要求的高等学校肯定不是合格的学校,但高水平的学校一定是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学校,肯定不只一种类型,不只一种模式,各高等学校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在各自的科类和层次中努力办成高水平的学校。这就是高等教育统一性和多样化的辩证关系。
第三,“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理好“成人”和“成才”的关系,对高等学校来说十分重要。今年,教育领域有两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上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8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半年,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16号文件,即《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了加强德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两次联合发布文件,两次召开中央工作会议,这是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充分说明中央对这一工作的高度重视。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教书育人工作,摆正“成人”和“成才”二者之间的关系。
“成人”就是要使学生学会做人,懂得做人的道理,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就是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成为具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良好品德、过硬本领、健康身体的人才。
“成才”就是要用人类社会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武装大学生,使他们真正学有所长,学有所成。毛主席有一句非常精辟的定义:“学生以学为主”。教学工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各种教育的基本手段、主要渠道。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明确、坚持、不能动摇。学生在学期间一定要珍惜时间,努力学好本领,掌握真才实学,否则就无以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也不可能真正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
未来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要处理好“成人”与“成才”的关系,就必须把既“成人”又“成才”作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标准;注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协调发展;注重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培养“顶天、立地、有本事”的人。“顶天”,就是要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昂扬的激情,有坚定正确的方向;“立地”,就是能够求真务实、脚踏实地、善于团结合作,具有艰苦朴素的作风;“有本事”,就是要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当前,在教学改革中要非常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着力培养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就是高等教育中“成人”与“成才”的辩证关系。
第四,规范管理与改革创新的关系。我国高等教育规模发展速度很快,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强烈的挑战。相对而言,高校的教学管理非常薄弱,问题相当严重。小平同志曾经说过,我们搞改革开放无非是两个目的,一是学习别人的先进技术,二是学习别人的管理经验。而我国的高等学校,无论是对管理的重视程度还是科学管理的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都有很大差距。在现阶段,要特别强调从严治教、规范管理。中国有句老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定要规范管理,这对于稳定教学秩序和保证教学质量是十分必要的。
在当前形势下,进一步强调从严治教非常必要。对学生要进一步严格要求,坚持严师出高徒。从严治教符合中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讲,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的传统和特别的优势,理应发扬光大。现在有一种论调,说我们创新性不够,就是因为我们管得太严了。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严”与“活”不是对立的两个方面,“严”的对立面是“松”,“活”的对立面是“死”,应该把对应关系找准了。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推进教育创新。要倡导思想观念的改革和创新,解放思想、百花齐放、敢于开拓、不断进取;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要坚持素质教育,促进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要注重体制的创新、机制的创新,要通过深化改革,提高教学工作和教学管理的效率,做到事半功倍。
规范管理是深化改革的基础,是巩固改革与创新成果的保障;改革创新又是规范管理的不竭动力,推动科学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机制的形成。改革创新要符合中国国情和高等教育的实际,遵循高等教育自身的规律;规范管理也要体现时代精神,顺应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潮流。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目的都是为了办让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是为使高等教育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两方面是完全可以很好统一起来的。只有处理好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怪圈。这就是规范管理和改革创新的辩证关系。
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重点抓好八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切实加大教学经费投入。经费投入是衡量各级领导重视教学工作的“试金石”,看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高等学校的领导是否重视教学工作,就要看教学经费投入落实得怎么样?长期以来,我国以较少的教育经费支撑了规模很大、质量很高的高等教育。今后,要想在扩大规模的同时,确保更高的教学质量,一方面还要坚持艰苦奋斗、勤俭办学,另一方面就是要调整经费投入结构,保证增加教学经费,保证生均教学经费逐年有所增长,保证每年教学运行费用总额不低于学费收入总和的25%,保证各项教学经费均达到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标准。
2001年4号文件的下发,对于加大教学经费投入发挥了很好的作用,这次会议的主文件在教学经费的要求方面比4号文件还要高一些,要求教学经费投入再多一些。希望各级政府都加大对高等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招生规模扩大后教育经费在及时、足额到位的基础上逐渐增加。各高等学校还应根据本校实际,设立教学专项经费,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教学改革项目投入力度。特别是实践教学经费要大大增加,以缓解实践教学的困难。今后,我们将每年公布一次各学校教学状态数据,每五年对各学校进行一次教学评估,二者都把教学经费投入作为一项重要指标;教学经费不达标,学校的教学评估就不能通过;如果想达到优秀,投入的教学经费必须高于这个标准。
第二,强化教学管理。教学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要从严治教,强化管理,确保正常的教学秩序。首先,要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各高等学校要建立健全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在此基础上,认真执行各项教学管理制度,各高等学校对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考试、教学档案等各个教学环节,都要按照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第三,深化教学改革。要推进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要在巩固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关键是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要坚定不移地面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主战场,培养大批社会需要的各种类型的高质量人才。本科教育要培养“知识面宽、基础扎实、能力强、素质高”的专门人才,专业口径要进一步拓宽,专业目录中的专业种数要进一步精简。本科学习期间,主要任务是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认真考虑学生就业的需要,也要适应社会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急切需求。我们要从两个方面加强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和适应性,一方面,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口径,增强大学生未来的适应能力;另一方面,要在高年级加强专业方向的灵活性,增强大学生就业的针对性。对于本科教育来说,专业审批权下放以后,各高等学校更要注意规范新设专业,慎重设置目录外专业。要更加努力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毕业生就业的导向不断调整专业设置、改革课程体系、提高教育质量。
英语教学一定要有大的突破。英语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要加大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力度,整体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由于英语的应用性、实践性很强,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是:第一,着力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第二,改进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和方法,提高教学效率,使英语学习能够事半功倍,作为高等学校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可以作为整个教学改革的突破口。
第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在教师,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也在教师,我们一定要全心全意地依靠高校教师这支队伍,同时,一定要坚定不移地建设高校教师这支队伍。要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以及明确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使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来。一方面,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激励教师热爱学生、热爱教学、尽职尽责、倾情奉献;另一方面,还需要从制度上进行约束。应该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至少要给本科生上一门课。要下大力气提高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青年教师要从事助教工作,使他们在协助主讲教师的过程中得到锻炼,不断成长。对于那些教学效果实在很差的教师,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们“下课”。当前,各高等学校必须严格执行教师教学工作的考核、评价、监督制度。
要鼓励名师上讲台,可以邀请国内外著名专家承担讲课任务。对于那些教学工作出色的名教师、名教授,要大力表彰。教育部设立了“教学名师奖”,其目的就是为了表彰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高等学校也要建立优秀教师表彰机制。
第五,大力推进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与共享。优质教学资源短缺是高等教育长期存在的问题,发达国家也是如此。在这方面,正好可以发挥我们制度上的优越性,集中建设,广泛共享。一是抓精品教材建设。特别要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为契机,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广大教师动员起来,积极参与到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中,建设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的教材体系。二是抓优质课程建设。要建设国家、省、学校三级精品课程体系,重点建设1500门国家精品课程和共享平台,这项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绩,我们还要坚持做下去,一定要抓好做实,关键在于让全国的学生和老师们都用起来。我们还要加快大型仪器设备共享系统、高校数字图书馆、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等优质资源建设,扩大优质教学资源的领域和共享范围。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主要依靠信息化手段,要把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教学应用上来,以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促进教学信息化建设。
第六,大力加强实践教学。知识来源于实践,能力来自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各种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尤其重要;实践对于大学生成长至为关键。但是,当前的实践教学环节非常薄弱,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就必须高度重视这个环节。我国本科教学质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但是也有严重不足,最为突出的就是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必须加强课程实习、专业实习、毕业实习、实验教学、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等各类实践教学环节。要围绕选题、指导、中期检查、评阅、答辩等环节,制定毕业论文的规范和管理办法。要重点检查实习经费落实、各项实习和毕业论文质量。
要积极改革实验教学内容,改进实验教学方法。要加强教学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设备的共享程度和使用效率。高等学校的科研实验室要向本科教学开放,教学实验室要增加开放时间,努力为大学生创造更好的实验教学条件,给大学生创造更多动手操作的机会。
各校要下大力气巩固现有的校内外各类实习基地,并不断扩大和发展新的实习基地。要倡导产学研结合,积极拓展校企之间、校际之间、高校与科研单位之间的合作,并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创造条件,为高校建设大学生教学实习和社会实践基地提供有力支持。
各校要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制定合理的实践教学方案,拓宽实践教学范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保证实践教学时间,加大实践教学的经费投入。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点和条件,建立有效的实践教学质量监控机制。教育部已把实践教学作为教学工作评估的关键指标之一,希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这项工作。
第七,健全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要树立全面教学质量管理的观念,做好质量的保障监控工作。为加强对全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教育部成立了全国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进而,要通过内外部相结合、宏观微观相结合的评估制度的建立,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监控体系。
当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评估制度,实践证明这是保证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手段。要通过教学工作评估,把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教学改革以及教学管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要建立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每年都要将有关数据对社会公布;每五年组织专家进校评估一次,结果也要对社会公布。我们要将评估结果与对于学校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结合起来,将评估结果作为各校财政拨款、确定招生计划、加强学科建设等有关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高度重视教学评估工作。我们重视评估工作,但坚决反对过多过繁的检查,教育部将进一步统筹协调和严格管理针对高等学校的各种评估检查。
第八,营造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校风、教风和学风对人才培养非常重要,学校精神、校园文化和学术风气对教师和学生都会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各校都要继承和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必须建设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鼓励广大学生热爱学习、勤奋刻苦。“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青年学生一定要刻苦学习,这是中国大学生的特点,也是中国大学生的优势。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3
关键词:大力发展; 加强养护; 提高质量
中图分类号:S68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9-165-001
现代化城市中,草坪始终保持着强劲的发展势头,并带来了城市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种植大面积优质、漂亮的观赏草坪已成为一种时尚。首先要了解草坪的生活习性和在绿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草坪的生活习性
草坪草的绿色是草坪草最重要的特征之一。优良的草坪草应枝叶翠绿,绿色均一,绿色期长。一般优良冷季型草坪草,绿色期在200天以上,优良的暖季型草坪草,绿色期在250天以上。
草坪草地上部生长点低位,并且有坚韧叶鞘的多重保护。这样修剪和践踏对草坪草的危害小,并且有利于越冬。草坪草多为低矮的根茎型、匍匐型或丛生型植物。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繁殖力强,除具备种籽繁殖力外,还具备有强大的无性繁殖力。繁殖时成活率高,生长蔓延速度快,具有与杂草竞争的优势而能很快成坪。
草坪草多为禾本科植物,分布范围广泛,抗逆性好。许多品种对寒冷、干旱、强光、炎热、酸碱、水渍、践踏、污染等不良环境具有很强的适应性。草坪草叶多而小,细长且直立。大多数草坪草为下繁草,细小而密生的叶片有利于形成地毯状草坪,草姿优美。
二、草坪在绿化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现代化的城市必须有良好的草坪。草坪的建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一国的经济发达程度和文化水平。绿化工作离不开种树、种花、种草。花、草、树木三者同等重要,缺一不可,三者不可互相代替。事实证明,凡发达国家都有大片良好的草坪。草坪做为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在我国首都北京和各大城市面积逐年增加,并在绿化中占有越来越显著的地位。草坪之所以被人们重视,关键在于它在绿化中所发挥的作用。归纳起来有以下四个方面:增加氧气,保持水土:一平方米草坪的密度可以多达数万株,因此它是天然的地面覆盖能手。据试验,有良好的草坪覆盖与裸露地比较,水土流失可减少多倍。在城市由于草坪覆盖,可以明显减少泥土污染,而给人们一个洁净的生活工作环境。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草坪草可以有效地吸附空气中的粉尘,吸收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气体,还可降低地面温度,增加空气湿度,从而给人一个利于健康的生活环境。特别是草坪的通风作用和光合作用,能增加空气中的氧气,降低二氧化碳含量,这是我们人类生命生存所必需的。
三、管理存在的问题
1.施肥
施肥是为草坪提供养分的方式,是草坪管理中的一项主要内容。它能保持草坪青萃茂盛,持久不衰,加速草坪返青,增强草坪抗御外界不良因素如灾害天气和病虫害侵蚀的能力。在正常年份施肥两次,分春秋两季进行,早春2月中下旬结合浇返青水施入化肥。化肥或干施或喷施,干施化肥如尿素每平方米不超过20克;喷施尿素浓度不能高于0.5%。第二次施肥在夏末秋初,施入腐熟过筛的有机肥,并在草坪完全干燥时施用,当草坪枝叶过于茂密时,应修剪后再撒施。草坪施肥要均匀,为此可将肥料分半从两个方向施入。
2.修剪
它是维持优质草坪的重要管理措施之一。周期性剪草可促进草的匍匐性生长,防治草坪草产生花穗,抑制生殖生长而促进营养生长;防止草层过高过厚,在夏季聚热不散,草坪枯黄而死。但过度重复和低矮修剪会使叶面积减少,光合作用减弱,会逐渐减少营养储藏,降低抗高温、干旱、病虫害与杂草的竞争能力。因此,剪前确定留茬高度,每次剪掉草高的三分之一。
3.灌溉
水是草坪赖以生存的重要保证。草坪组织内80%-90%是水份的组成,如水分的含量下降就会引起草坪萎蔫,当含水量下降到60%时,草坪就会干枯发黄甚至死亡。所以适时适量进行灌溉是必不可少的。灌溉时间一定要安排在早晨,可以减少蒸发损失,节约用水,还可以冲走露水减少病害的发生。如果是在晚上灌溉,此时的土壤温度与水温相差太大,容易损伤草坪根系的细胞壁,减弱草坪抗病能力。
4.杂草控制
杂草的存在严重影响着草坪的生长和整齐划一的平面观赏效果,因此及时清除各种杂草是十分有益的,希望我们的草坪管理人员拿出决不放过一颗杂草的决心,做到拔草拔小,见草就拔,斩草除根。
5.病虫害防治
做到治早治小治了,抓住有利时机,在冬前结合灌冬水进行1次灭虫卵虫源的活动,能有效地防治虫害,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90%的晶体敌百虫800倍液或40%的氧化乐果600倍液灌根。禾草对真菌病害有很长的潜伏期,在每年的4月份进行1次病害防治,常用的药剂有代森锰锌、多菌灵等,在整个生长季节要注意做好虫情测报工作,加强病虫害防治,提高草坪质量。
6.打孔、叉土通气
草坪地每年需打孔、叉土通气1-2次,大面积的用打孔机。打孔后,在草坪上添盖沙子,然后用齿耙、破扫帚将沙子对扫均匀,使沙子深入孔中,持续通气,同时改善深层土壤深水状况。草面沙层厚度不要超过0.5厘米。在小面积及轻壤土草坪上通气,可用挖掘叉按8-10厘米间距与深度掘叉,叉头直进直出,以免带起土块。
7.更新复壮和加土滚压
草坪若出现斑秃或局部枯死,需及时更新复壮,即早春或晚秋施肥时,将经过催芽的草籽和肥料混在一起均匀洒在草坪上,或用滚刀将草坪每隔20厘米切一道缝,施入堆肥,可促生新根,对经常修剪、浇水、清理枯草层造成的缺土、根系外漏现象,要在草坪萌芽期或修剪后进行加土滚压,一般每年一次,滚压多于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
另外,草坪切边、清除垃圾也是园林工人必须做好的工作,草坪管理是一项极其细致的工作,需要我们全力以赴认真对待,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学习一些先进的管理方法,结合实际进行具体操作并加以改进,为草坪的发展创造条件,为绿化大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丹妮.园林绿化与人居环境,中国园林,1998年4月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4
近年来, 我市在规范办学行为, 深化课程改革, 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 做了一些有益的实践和尝试, 也取得了一些可喜成绩。
一、“创建教育强市”——确立均衡发展战略
我市自确立了优先发展教育的战略决策, 明确提出了创建教育强市的奋斗目标之后, “创建教育强市, 打造教育品牌”便成为全市各级党政部门的主要职责和全社会的共同行动。市委、市政府把教育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 先后制订了《关于加快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和《2004-2010年文昌市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已经成了政府的一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这为全面推进我市教育均衡发展, 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善办学条件——夯实均衡发展基础
为促进基础条件的均衡, 我市注重政策倾斜, 加大农村学校投入力度, 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充分利用初中校舍改造有利契机, 加快完善农村初中学校办学条件步伐。我市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实施初中校舍改造工程, 这项工程中央投入资金2619万元, 改造农村初中学校18所, 建筑面积17741.57平方米, 同时还配套建设两所中学操场21269平方米。
我市自2006年以来, 共投入资金10400万元建设农村学校校舍114229平方米, 其中:中央、省投入资金1724万元, 市财政投入资金1141万元, 学校自筹4060万元, 社会捐款3475万元, 改造农村学校102所, 使我市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与城区学校差距进一步拉近, 为我市推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打下良好的物质基础。
2.切实抓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管理、应用工作和“校校通”工程建设工作, 缩小城乡信息化教育差距。为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我市树立起“配备为基础、管理为关键、培训为重点、应用为核心”的思想, 我们突出抓好建设、管理、培训和应用四个环节, 积极推广远程教育的应用。
为了加速推进了我市教育信息化步伐, 促进教育现代化, 我市加快“校校通”建设步伐。
截至2009年上半年, 全市中小学计算机总装备量为3010台, 全市共有145所中小学通过10M校校通光纤或2M校校通专线及宽带接入网络, 有3所中小学建设了校园网, 18所学校建立了电子阅览室, 实现教学资源共享, 做好了远程教育等服务。
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强化均衡发展根本
“民族的希望在教育, 教育的希望在教师”。为此, 我市一直注重校长和教师队伍的建设。
1.加大派遣和招聘教师的力度, 充实农村教师队伍。2006至2009年, 全市共招聘中小学教师783人, 其中安排到农村中小学任教的有527人, 大大充实了教师队伍的力量, 优化了城乡教师队伍的结构和学科教师的合理配置。
2.实施市直属中小学教师到农村支教服务制度。为促进城乡学校教育的均衡发展, 根据省教育厅《海南省教育厅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城镇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 结合我市的中小学校师资队伍的实际情况, 我局制订了《文昌市教育局关于城镇学校教师赴农村薄弱学校支教工作的通知》的支教工作方案, 明确我市城镇教师到农村薄弱学校支教的责任和具体要求。截至2009年, 全市共安排市直中小学优秀教师197人到农村中小学支教, 发挥了很好地传帮带作用。
3.加大教师培训考核力度, 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根据《海南省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意见》, 我市制订了《文昌市中小学教师岗位培训实施方案》《文昌市2008-2012年中小学骨干教师远程培训实施方案》和《文昌市2009-2013年度教师继续教育实施方案》, 以“三新一德”为重点, 以转变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实际教学能力为目标, 通过校本培训、基地培训、周末流动学院培训、远程培训、到外地跟班学习等多种形式, 全面培训在岗教师。
2009年, 我们先后组织如下培训工作:
组织468名市级骨干教师参加了与中国教师网合作的教师远程培训;
组织250名新任教师进行岗前培训考核;
6月份启动2009—2013年度新一轮教师全员培训。
与海南师范大学开展“周未流动师资培训学院”活动, 完成了50多位历史科老师的培训。
4.加强管理队伍建设, 提高教学管理水平。我们重点抓好两支队伍建设:
一是校长队伍建设。为了改善农村教育面貌,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近几年来, 我市选拔、培养和聘任了一批年轻校长充实到一些薄弱学校, 使我市6所较薄弱学校很快改变面貌, 走出困境。
2009年7月, 我们举办了以“加强学校管理,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主题的首期校长论坛, 着力于提升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进一步提高校长教育教学和管理理论学习的积极性, 营造了校长之间交流互助的良好学风。
2009年11月, 我市组织20位中学校长由副市长带队赴广东省中山市作为期三天的考察学习, 考察了中山市的石岐中学、市一中和中山纪念中学, 认真学习和借鉴先进教育省市的教育教学理念。近三年来, 我市共有5位中学校长参加省级骨干校长跟班学习和教育部校长高级研修班学习, 不断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
二是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队伍建设。2009年12月中旬我们组织了全市中小学教导主任和教研室主任共140多人进行为期两天的业务培训, 先后到海口九中、海口二十五小进行参观交流, 还听取了专家报告, 着力提升教导主任和教研人员教研管理水平和日常教学管理水平。
四、扶持薄弱学校——促进城乡均衡发展
扶持基础薄弱学校是缩小强弱校间差距的重要手段。我市采取倾斜政策, 重视从机制层面上大力扶持薄弱学校, 着力办好每一所学校。
1.经费倾斜。教育经费调配优先安排, 重点保证贫困、边远乡村中小学校。增加薄弱学校的教学设施经费划拨和补助比例。根据创建教育强市的决定, 2009年我市财政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投入300万元用于支持农村教育。市财政在全市教师工资统发基础上, 对在农村学校任教的教师比在市直属学校任教的教师增加一个工资档次。
2.智力扶持。在对薄弱学校领导班子成员调整和充实的基础上, 我们还通过校与校结对、骨干教师带徒、教研员定点联系指导和联片教研活动等, 加强教学扶贫。
3.评优倾斜。为稳定基础薄弱学校的骨干教师队伍, 我市在每年的各级各类评优中, 均优先考虑边远薄弱学校的领导和教师。在教师职务评聘中, 对薄弱学校优先安排指标, 适当提高分配比例, 同等条件下优先评聘。
4.关爱弱势群体。健全关注弱势群体工作机制, 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成长的良好氛围, 保证每一个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是均衡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我市重点抓好五项扶弱救失工作机制:全市每年5月组织一次“助残献爱心活动”;全面贯彻落实“两免一补”政策, 不让家庭困难的学生辍学;创办特殊教育学校和爱心 (孤儿) 学校, 保障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市、镇 (办事处) 设立教育基金会, 实行贫困救助和奖教奖学制度。
五、规范学校创建——提高均衡发展水平
为了做好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 我市按照“整体启动, 分步达标”的原则, 制订了《文昌市2008—2012年义务教育阶段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规划》, 分5年完成167所小学和21所中学分别达到省、市级规范化学校标准的创建任务。
2009年, 我市通过采取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联系点制度、建立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加强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过程专业指导等一系列措施后, 规范化学校创建工作取得实效。2009年我市有2所中学、4所小学通过省级规范校的评审, 有22所小学和2所初级中学通过市级规范校评审, 为市内兄弟学校树立了创建榜样和增强了创建信心。
2009年我们通过不断深化课程改革、加强教学质量监测评价指导、全面推行中小学集体备课制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积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 使我市的教育质量得到较大提升, 取得如下成绩:
高、中考成绩:文昌中学陈宁同学获得全省高考理科第一名, 全市高考本科录取率达47.8%, 比2008年提高4.7的百分点, 录取率达85.3%, 比全省的录取率高0.8的百分点;中考成绩综合评价比2008年上升一个位次 (位居全省第5) 。
体育艺术成绩:先后荣获“海南省亿万阳光体育运动先进单位”“海南省第六届中学生文艺汇演优秀组织奖”“海南省《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数据上报工作先进单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体育竞赛活动中有12项获得第一名, 10项第二名, 15项第三名;文昌中学男子排球队获全国中学生排球锦标赛冠军, 文昌中学男、女排球队双双获得海南省中学生排球赛冠军;文昌中学田径队获海南省第15届中学生田径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二名;全市各校在全省各类艺术教育竞赛活动中共获一等奖15项、二等22项、三等奖9项。
科技发明创新成绩:全市各校在全省科技发明创新大赛中共获二等奖2项。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5
林州市横水镇太平庄学校杨如海
宽松、和谐、宁静的校园是学生成长的乐园。多年来,我校始终坚持“德育为首、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确立了“安全第一、质量领先、规范办学、争创特色”的办学思路,严格规范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不断提高学校整体办学水平,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道路上迈出了可喜的的一步。
一、统一思想,充分认识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法》对素质教育的实施作出了一系列法律规定;党的十七大报告把素质教育确定为党的教育方针;胡锦涛总书记也早就指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这应该成为教育的主题。”因此可以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已经由一种政府倡导行为转变为国家意志,这标志着素质教育将进入依法实施的阶段。
实事求是的说,较长的一段时期,广大教干教师对素质教育的推行缺乏正确的理解和认识,执行起来是半推半就,不得已而为之,效果可见一斑。他们仍根深蒂固的认同“唯分数论”,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随意增减课时,开不足课程,致使学生的基本素质得不到保证;随意加班加点,超量布置作业,无限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严重侵占学生的活动时间和休息时间。这种做法,不仅影响了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且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摧残。
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中小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小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关系到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和命运。中小学生负担过重,违背了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是一种狭隘教育观念的反映。这种忽视全体学生、全民族和全社会长远根本利益的行为如不根本改变,势必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健康成长,影响我国亿万劳动者素质和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全面提高。对此,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深刻认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工作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自从学习后,我们连续组织了多次规范办学的大讨论,帮助教干教师澄清了模糊认识,使每一位教师都认识到: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势在必行;教育的出路在于着力推进素质教育,应该向高效的课堂要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决不能靠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
二、建章立制,出台得力措施,努力营造和谐有序的教育环境
根据国家、省、市有关规定和文件要求,我们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规章制度,对课程开设、学生作息时间和作业改革、考试评价、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问题进行了重新规定。我们通过采取明查暗访的方式,对学校办学行为进行经常性督导检查,对各种不规范的教育教学行为进行全校通报并严肃处理。现在,全校师生都能够严格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和谐有序的教学环境基本形成。
三、规范办学行为,深化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途径
1、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构建“高效课堂”。
规范了双休日、晚自习和课程设置后,以往的教学时间大为缩短,部分教师思想上觉得“减负”了,教学落实方面出现了不到位的现象。我们马上召开专题培训会议,让大家清醒地认识到,形势的发展实际上是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必须相应有所改变。我校切实把提高课堂效率,向四十分钟要质量,作为学生减负的头等大事来抓。
为此,我们扎实开展校本教研,坚持教师集体备课制,要求各备课组通力合作,加大集体备课的力度,精心备好每一课。为充分发挥名师优师的传帮带作用,我们制订实施了“骨干教师与年轻教师结对”制度。要求结对教师每学期相互听课10节以上;骨干教师要指导年轻教师完成10份教案;结对合作或骨干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完成一份教学心得或一篇教学论文;结对合作或骨干教师指导年轻教师出一份期末学科模拟卷。
课堂教学中,我们不断完善“学案导学”模式,通过精妙的导学、导练方案设计,引导学生自主探求知识、扩展视野;通过“题目让学生先做,问题让学生先想,答案让学生先说”,让学生获得成功感受,激励、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表扬闪光点、小组竞争、个别座谈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我参与、我提高”等思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不断提高“教学导演”能力,利用“导学案”,为学生创造展示的舞台,让课堂充满魅力,尽量降低语言密度,精讲教学重点,灵活使用教学手段,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求知的状态。
2、抓好作业布批,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针对少考试、不公布考试成绩、不排名次的新规要求,为掌控学情,我们把作业布批作为突破口,要求教师第一时间发现学生作业中存在的问题,以解决问题拉动知识传授,以解决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作业训练我们坚持“精选精练,精讲精练”的原则,“只有教师跳入题海,学生才能跳出题海”、“宁愿教师多费事,少让学生做费题”。我们要求教师要精选作业内容,提高作业的质量,各年级组、备课组要加强对各科作业布置的管理和协调,严格控制每日各学科作业总量。制定并完善了学生评教方案,教导处采取不定期检查,问卷调查等形式把作业量严格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我们要求教师加大作业布批的力度,统计出错率,由出错率引出知识点,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利用课本知识去破解这些问题。必要的时候老师可点拨讲解,鼓励学生自主完成。
在作业的设置上,我们设计了“必做”和“选做”两项内容,必做部分要求全体学生完成,选做部分可量力而行,目的是为不同的学生量身打造作业,真正实现“全体学生吃得饱,优秀学生吃得好”的目的。
双休日的作业,我们更多地尝试布置研究性学习的题目,既有社会实践的课题,也有与学科紧密结合的探究性题目,学生在大课题框架内可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题并设计活动的内容,最终形成研究成果并与全体学生共享。我们提出,作业的设计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习惯,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为终身学习、个性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开展丰富多彩活动,把时间和健康还给学生。
新规要求我们要“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因此学生的自由时间明显增加了,那么如何引导学生合理利用时间,就成了摆在我们学校和家长面前的一大难题。我们根据初中段学生的身心特点,提出了“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发展”的理念,组织开展了演讲比赛、写作大赛、歌咏比赛、书画作品展、大课间活动等活动。同时,我们还通过开放学校现有教学资源(如图书室、实验室等)的方式,搭建多种平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系列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的高雅情趣,端正了学生的学习态度,既丰富了知识,又强壮了体魄。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6
关键词 农村远程教育;科技文化素质;信息素质;经营管理素质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24--03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农业强,必须走现代化的农业道路。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不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现代素质,也就不可能有农业的现代化。提高农民素质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又是发展中国家提高农民素质的战略举措。因此,必须大力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打造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稳定和壮大现代农业生产经营者队伍,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贡献。
1 农村远程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远程教育是起源于西方的教育民主化和学习终身制的教学理念,发展至今,主要经历了函授教育、广播电视教育和网络教育3个阶段。农村远程教育是“通过对各种科学技术手段以及教育手段的综合应用,使农村劳动者能够公平的享受继续教育的机会”[1],提高农民素质的一种区别于传统课堂教学的新型教育形式。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1.1 教育对象大众化
农村远程教育基于广播电视技术、卫星接收技术、互联网技术3种形式,其优点是覆盖面广,可以对全国各个地方的农民进行教育,做到了地域的广阔性。此外,远程教育充分考虑了不同学员的实际,为不同学历、不同背景、不同职业的农民接受继续教育提供了可能,做到了人员的广泛性。
1.2 教育资源共享化
远程教育尤其是现代远程教育更多地依靠于互联网体系,绝不是封闭的体系,而是开放性的。它采用的教学模式绝不是单纯的点对点,面对面的方式,而是点对面,一点对多点的放射性体系。因而能做到“多个点的知识、技术和信息的集合,各个点之间优势互补、资源共享。”[2]
1.3 教学手段灵活化
农村远程教育的远程性决定了它是没有围墙的教育,所以其灵活性是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比拟的。它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采用任何方式进行灵活教学。不同于传统课堂的“以教师为中心”,更加突出“以农民为中心”,采用广大百姓喜闻乐见的电视、广播、视频指导、短信告知等方式进行灵活教学。
2 农村远程教育对提高农民素质的作用分析
农村远程教育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解决农民信息贫困,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究其根源在于其全面提高了农民素质。
2.1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受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影响,农民的思想观念停留于小农意识,缺乏对新生事物的认识;文化层次不高,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人大都流入城市,留守在农村的农民文化程度集中于小学和中学水平;他们崇尚封建迷信,赌博之风盛行;法律认识程度低,情大于法的现象突出,法律维权意识淡薄等。
农村远程教育借助于政府资助、采用“三网合一”的方式,开展为“三农”服务的学历教育,极大地解决了农民求学资金、时间上的限制,为广大农民提供再次学习的机会,使他们了解新生事物,掌握社会发展动态,开阔视野,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在培训内容上,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民生活实际相联系,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农民文化节、争做文明公民等活动有助于将农民聚集在一起,丰富文化生活,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带动农村文明程度。
2.2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推动生产技术的科学化
传统的生产模式导致了较为落后的科学技术水平,大多数农民是在日积月累的生活中形成了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所以科技意识不强、缺乏对农业科技的认同,对农业技术持观望态度,更谈不上科学技术的应用转化能力了。
在农村开展远程教育,依托电视、广播等媒体开展科技宣传,以讲座、培训、示范、咨询、服务等方式向农民推广科技知识,开办农业科技网传播最新科技信息、评选农业科技领军人物等极大地提高农民的科技意识,了解科技知识,掌握科技应用,将科学技术转化为农业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2.3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信息素质,缩小城乡“数字鸿沟”
农民的信息素质是指农民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等方面的修养和能力。造成城乡差距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民的信息贫困。农民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有限,往往是通过亲戚朋友、左邻右舍、或者村民之间的相互传播,导致许多与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信息无法及时、有效获取。因而农民从事的只是传统的农业生产,无法进行农产品加工,更谈不上与市场接轨。
农村远程教育通过培养农民如何利用计算机和因特网的技术和技巧, 使其具备基本的操作技能,知道何时需要信息、需要什么样的信息、到哪去找、如何有效利用以及发布信息。在城乡之间搭建信息网络平台,“可加快农产品交易的频率和速度,能充分扩大传统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交易范围,从而降低销售成本,发挥区位优势。改善生产和投资环境,搞活农产品流通,推动农业产业化”[3]进而缩小城乡差距。
2.4 农村远程教育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搞活农产品市场
我国农民的市场意识比较单薄、不能很好的适应和参与市场竞争。“加上我国农户的经营规模普遍较小、土地比较分散,农民既缺乏管理和经营的相关知识和意识,又缺乏专业的技术支持,所以很多农民只能做到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家庭作坊的经营方式。”[4]缺乏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素质,就很难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效应。
中国农业大学吕文林教授提出: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中,要促进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就需要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既要懂得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又要了解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知识,懂得现代企业管理的一般规律[5]。可以通过提高农村的广播电视覆盖率,延长广播电视中经营管理节目的时间、打造农业经营管理网络平台等培养农民的创新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营销技术和策略等,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素质,解决农产品难卖的问题,搞活农产品市场。
3 河北省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研究
河北省农业发展以蔬菜作为主导产业之一,目前正从传统农业大省向现代农业强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农村远程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3.1 政府统筹
要求政府高度重视。作为农村远程教育的主要推动者,政府应做到:一是确定具有地方特色的远程教育项目,根据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等具体情况确定,如河北省昌黎县的旱黄瓜,望都县的特色乡村建设等,做到因地制宜;二是必须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农民远程教育的关键是资金,目前农民还不可能进行自我教育投入,必须建立一个由政府牵头,带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乡镇企业投资的资金链;三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必要的法律和规定,明确职责和义务,做到有法可依。如终身教育立法、远程教育版权立法等,让法律为农民远程教育保驾护航。
3.2 拓展资源
丰富的教育资源是开展农民培训的关键。只有优秀的教育资源,才能让农民转变为有文化、有信息、有技能、有管理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为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为此在资源的开发上应坚持“三宜”原则:因地制宜,开发乡土教学资源;因时求新,开发鲜活资源;因人而异,开发多种资源[6]。在开发的内容上,应包括科学文化知识板块、思想道德法律板块、信息技术板块、农业种植养殖技术板块、农业经营管理板块等以满足不足层面农民的实际需要;在开发的形式上,计算机网络层面采用“流媒体技术,将视频、音频、文本及图示等充分融合在一起,制作成多媒体形式的课件”[7];电视广播层面的采用专家讲座、视频展示、新闻播报等方式,甚至可以采用娱乐节目的形式实行寓教于乐。
3.3 培养人才
有计划、分层次、有重点地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在农村培养实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等方面骨干力量的实用型人才,发挥模范带头作用,以个体素质的提升带动群体素质提升。一是加强人才评价和再培训工程,通过示范作用,不断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壮大人才队伍;二是调动实用型人才的积极性,引导和鼓励实用型人才建功立业;三是完善用人政策,强化激励机制,确保留住人才。
3.4 高校参与
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要以服务新农村建设为己任,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与特长,积极、主动地投身、参与到农村远程教育的实践之中,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做出积极的贡献。学校教育具有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的三大功能,地方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应自觉地把广大农民作为自身的社会服务对象,参与远程教育课程学习资料及学习支持服务方式的设计与开发,力求为远程教育提供高质量、实用型的教育资源及教育技术。贯彻“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地方院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学科优势培养和造就一大批扎根农村、服务农民、发展农业、带头致富的实用型人才,为新农村建设和农业农村的现代化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4 结语
提高农民的素质是一个系统化工程。大力发展农业,必须充分发挥远程教育优势,全面推进农民整体素质提升,做一个“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现代职业农民。
参考文献
[1]张红敏.发展现代农业远程教育,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9):20.
[2]张三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发展的重要支点[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2007(2):9-11.
[3]徐静.“信息分化”背景下农民“信息贫困”问题研究[J].消费电子,2012(8):147,149.
[4]戚忠娇.我国新型农民素质培养问题研究[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4:23.
[5]中国农村远程教育网.新型职业农民经营管理素质[EB/OL].(2015-03-10)[2015-06-22]http://www.ngx.net.cn/zfzbc1/jmnr/201503/t20150310_167577.htm.
[6]王强.农村远程教育教学模式的探讨与实践[J].中国成人教育,2008(11):115-116.
[7]孙素芬.开展农村远程教育培训 提高农民整体素质[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3(4):5-8.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7
疼痛是癌症最常见的症状, 晚期癌症患者因疼痛的困扰而渴望得到有效的止痛治疗, 据WHO统计, 目前全世界每年新发生的癌症患者有1 000余万人, 我国每年新增加癌症患者约180万人, 死于癌症的患者约140万人。有30%~50%的癌症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疼痛, 60%~90%的晚期癌症患者都会出现剧烈疼痛。麻醉药品在癌症疼痛治疗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包括我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应用麻醉药品控制癌症疼痛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积极更新观念, 掌握癌症疼痛的治疗原则与方法, 改善癌痛治疗不足的现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取得患者家属和相关部门的理解、支持, 努力保障癌痛患者获得止痛治疗的权利。
药物止痛是治疗癌症疼痛的主要方法, 而阿片类止痛药是治疗中、重度癌症疼痛的关键性药物。给癌症疼痛患者充分应用阿片类药物, 并不意味着可以放松对此类药物的控制和管理, 对麻醉药品进行严格管理可确保癌症疼痛患者合法、安全、合理用药。正确认识及合理使用麻醉药品是实现WHO提出“让癌症患者不痛”目标的重要保证。癌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 越来越多的癌症患者形成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群体, 他们所承受的痛苦来自癌症及其引发的疼痛。因此, 控制疼痛是癌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麻醉药品是临床必不可少的镇痛药物, 尤其对剧烈疼痛只有应用强效阿片类药物才能得到缓解。但是, 由于麻醉药品的依赖性致使麻醉药品的镇痛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目前我国麻醉药品医疗消耗量低、用药结构不甚合理, 地区差异较大, 总体水平不高, 直接影响着我国癌痛患者的生存质量。这一点尤其在我们这样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偏远山区、癌症患者多发区的县级医院尤为明显, 笔者亲眼目睹了很多晚期癌症患者在门诊找不到开药的医生, 或开出处方到门诊药房药师不按规定取药, 少取药或拒绝取药。本来非常正常的取药, 却要托关系、找熟人, 甚至有的患者家属被逼到黑市去买, 一家300多人的医院, 药剂科只有2个人参加过麻醉药品培训, 还是很多年前参加过, 使得医院药剂人员在新知识的更新方面相对滞后。患者及家属对麻醉药品的错误理解导致医患观念保守、成瘾恐惧心理束缚、政策制度执行不畅, 是致使用药水平不高的重要因素。
麻醉药品具有明显的双重性, 既具有强效镇痛作用, 被临床上广泛用于缓解剧烈疼痛;又具有药物依赖性潜力, 若使用或管理不当易造成滥用。麻醉药品的合理应用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麻醉药品管理的实质是保证医疗需求, 防止产生流弊, 在防止被滥用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应有的治疗作用。严格执行麻醉药品“五专”管理制度, 不断改善, 逐渐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 确保麻醉药品的正确合理使用。从一些县级医院作为麻醉药品供应点来看, 麻醉药品种不多, 而拥有麻醉药品处方权的执业医师, 由于对患者具体情况缺乏了解, 多数情况下不愿开据麻醉药品, 而药房的专职药师多数情况下限制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多种因素极大地阻碍了癌痛患者麻醉药品的使用, 需要对医务人员及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不定期进行麻醉药品用药知识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 不但提高了各级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和法律意识, 向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癌症患者及其家属宣传用药知识, 了解麻醉药品相关法律知识, 改变麻醉药品用药结构不合理的现象。近年来, 因推行晚期癌症患者“三阶梯”止痛疗法, 麻醉药品用量成倍上升, 由此给特殊药品的监管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
癌痛三阶梯治疗需执行下列五项基本原则:
首先应无创途径给药, 依据患者病情做出选择。
其次按阶梯给药, 对于轻度疼痛:应首选第一阶梯非甾体类抗炎药;中度疼痛应选弱阿片类药物同时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重度疼痛应选强阿片类药物, 如吗啡, 也可合用非甾体类抗炎药, 其可增加阿片类药物的止痛效果, 减少阿片类药物的用量。三环类抗抑郁药或抗惊厥类药等可作为辅助用药。
再者是按止痛药物半衰期 (T1/2) 定时间给予。使用止痛药, 应测定能控制患者疼痛的剂量, 及控制量按时给予。对于患者出现突发剧痛时, 可按需给予止痛药控制。
当前, 癌症患者疼痛治疗不理想原因之一是不能个体化给药, 阿片类药无理想标准用药剂量, 在疼痛治疗上存在明显个体差异。选用阿片类药物, 应从小剂量开始, 逐渐增加剂量直到缓解疼痛, 同时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用药剂量, 这个剂量才是正确的剂量。
最后应注意具体细节, 应注意对患者监护, 密切观察疼痛缓解程度和机体反应, 及时采取必要措施, 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提高镇痛治疗效果。总之, 在使用麻醉药品, 对癌症患者在用药剂量和次数上应放宽, 但管理应严格, 即使用上要宽, 管理上要严。
吗啡作为晚期癌症长期使用的阿片类镇痛药, 应无剂量限制, 并应根据个体对吗啡镇痛药的耐受程度确定用药剂量, 但由于吗啡不良反应多, 应严密注意监控不良反应。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科技的进步,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我国已进入老龄社会, 患癌症的人数也在增加, 麻醉药品的需求量相应增加。医院是麻醉药品使用单位之一, 要全面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法律法规, 加强管理, 保证正确使用和安全有效, 最大限度地满足疼痛患者缓解疼痛的需求, 实现让患者无痛, 让癌症无痛的理想目标。对麻醉药品, 既能管得住又能用得上。
合理用药的技术问题, 对于疼痛治疗, 先要对疼痛等级进行评估, 再按三阶梯止痛原则用药。如果是重度疼痛, 需要强阿片类药物, 由于强阿片类药物有产生机体耐受性和“无天花板效应”的特点, 其使用剂量是没有封顶剂量要求的。以往认为用吗啡止痛会成瘾, 所以不愿给患者用吗啡, 临床实践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际上使用吗啡的癌痛患者极少产生成瘾性。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8
1 积极推行卓越绩效管理, 提高公司经营业绩
在全国大化肥不断实施改造, 产能不断提高, 市场供大于求, 竞争激烈的情况下, “赤”牌尿素在贵州的市场份额占到60%, 并销往广西、广东、四川等省份, 出口东南亚, 产品深受用户喜爱, 公司获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 经营业绩不断提高。2008年, 公司克服外部天然气涨价和原材料供应不足、内部设备老化以及高温酷暑造成赤水河断航等诸多困难, 全年集团实现工业总产值19.6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15.6亿元, 实现利税2.4亿元, 各项经济指标持续保持较好水平。赤天化经营的成功之道是积极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大力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持续改进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 从而达到了不断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的目的。2007年2008年先后荣获全国实施卓越绩效模式先进企业荣誉称号。2008年3月正式启动贵州省质量管理奖, 2008年9月, 经过努力完成《企业自评报告》, 于2009年4月29日, 经贵州省质量奖专家的现场审核, 赤天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贵州省质量奖的现场审核。
在积极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实施名牌战略, 不断提高公司经营业绩的过程中, 我们总结了以下的经验和体会。
1.1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人才培养是关键
未来企业的竞争, 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长期以来, 集团公司十分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提出“向管理要效益, 向培训要人才”的企业理念, 实施人才培训战略工程。“十五”期间, 员工接受培训12000多人次, 年均培训面达60%以上, 平均每个员工接受4.5次以上培训, 为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 更新观念, 开阔眼界, 搞好各项管理工作, 促进企业文化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公司树立了“培训以育人为本、育人以教学为先”的观念, 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教育思想、教学制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形成了有特色的培训教育教学机制。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 首先在全公司范围内对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实施指南进行宣传, 让追求卓越管理、顾客导向、组织和个人的学习、重视员工和合作伙伴、快速反应和灵活性、关注未来、促进创新的管理、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与公民义务、关注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观点等当今国际上最先进的经营管理理念和方法深入人心, 成为企业全体员工, 尤其是企业高层经营管理人员的理念和行为准则。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 公司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为公司实施卓越绩效模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战略规划是重点
在推行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 公司高层领导班子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卓越管理, 战略规划是关键。公司创建了“以顾客和市场为中心, 同用户结为战略伙伴共谋发展”的价值观, 明确公司“创建一流企业, 培育一流员工, 提供优质产品”的使命。制定了公司“十一五”期间的发展规划, 明确了“做强主业 发展两业 整合资源 共建和谐”的战略方针。公司提炼出:“企业精神、公司使命、公司原景、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 从上至下, 组织学习贯彻。公司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机遇, 实施相关多元化发展战略,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纸业、煤化工项目正在建设之中, 计划到2010年, 把赤天化建成以化肥、煤化工和纸业为主要支柱, 多品种、跨行业、跨地区, 资产过百亿的综合性大型企业集团, 到2020年, 实现销售收入过百亿, 把赤天化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集团。
1.3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提高过程效率, 组织结构是基础
随着集团的发展, 公司领导意识到原有的组织结构已不能完全满足集团发展的要求, 存在组织结构复杂, 职能重叠等诸多问题。公司领导及时聘著名管理咨询公司金蝶国际软件集团有限公司对集团的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调整, 调整后的组织结构减少中间层次, 有利于信息的迅速传递, 从而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 在组织机构调整中合理划分各部门的职责, 并赋予相应的权力, 各部门的职责更加清晰, 责权更加明确, 有利于提高公司战略决策的贯彻执行能力。再者, 正确地处理集权与分权的关系, 更好地调动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组织运作效率进一步提高。在组织结构简单化、权责更加明确、合理分权的同时, 集团的组织结构还保持一定的弹性, 能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需要, 极大地增加了市场拓展能力, 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1.4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推行绩效管理, 健全制度是保障
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确定了目标, 明确了分工之后, 形成完整的、适宜的管理制度是实现方针目标的保障。公司以标准体系为基础, 建立健全了质量、计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等管理体系, 制定和修订了公司内部的管理文件, 使公司实现了以科学管理为特征的“法治”, 将其权利、利益和员工的行为规范放在标准的约束和监督之下。公司的四大标准, 即《技术标准目录》、《管理标准》、《工作标准》、《工作程序标准》共四百多万字, 为公司生产经营服务全过程的系统管理和控制提供了支持性文件。公司成为贵州省第一家、西南大化肥第二家通过国家AAAA级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的确认。为确保产品实物质量, 公司坚持采用国际标准组织生产, 严格执行工艺操作规程, 强化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工序的质量管理点的控制, 严格控制影响产品质量的人、机、料、法、环五大因素, 道道工序都处于统计和技术受控状态。在加强现场质量管理中, 我们严格执行“二、三、四”质量管理模式, 即“两个强调”, 强调过硬的产品质量, 强调严格的产品标准;“三不放过”对产品质量问题未查清楚不放过、责任不明确不放过、整改措施不落实不放过;“四个服从”产量服从质量、车间服从质检、实物服从标准、企业服从用户。现场管理成效卓越, 尿素生产装置工艺废水实现零排放, 主导产品赤牌尿素荣获“国家免检产品”、“中国名牌产品”“中国驰名”商标等殊荣, 公司连续20多年未发生重大质量、安全、环保事故, 为公司实现良好的经营业绩提供了保障。
1.5 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 实现持续改进, 绩效分析是前提
绩效分析是推行绩效管理模式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持续改进的前提, 没有明确和澄清问题及绩效差距, 就不可能找出原因, 也不可能设计或选择一种解决方案。集团公司在推行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过程中, 认识到绩效分析的目的在于确定和测量期望绩效与当前绩效之间的差距, 是绩效改进系统的重要一环。只有不断地自我分析、自我发现、自我调整, 才能保持在发展过程中把握组织的方向, 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运作绩效。在推行绩效管理模式管理的过程中, 集团公司主要运用以下方法对公司进行全面的绩效分析, 明确问题, 查找绩效差距, 并设计解决方案, 对持续改进经营业绩有着突出的效果。
1.5.1 对现有数据进行分析
现存数据分析是对公司的记录数据的文件分析绩效结果, 如:销售报表, 顾客调查表、安全报表、 生产岗位控制记录、质量检验结果等。财务部门每季度开展经济活动分析会, 查找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样, 公司每月有生产例会、质量例会、安全例会等形势, 组织相关人员对现有的数据进行分析, 查找生产过程中的异常情况, 并分析原因, 及时提出解决方案。通过对现有数据的分析, 各专业人员确定当前真实的绩效状态, 并找出差距, 及时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 公司每年要提出许多好的改进建议, 形成方案并实施,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例如:通过现场生产过程控制数据进行分析, 找出影响尿素粒子强度的原因, 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满足了用户需求。通过对销售报表等进行分析, 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等。
1.5.2 对内、外部需求进行分析
除了对工作结果进行分析外, 我们还对需求进行评估, 主要是指从影响绩效的不同方面收集意见与建议。这些方面包括:员工、顾客及其他相关方。对内, 公司将下道工序作为上道工序的顾客, 通过在内部进行问卷调查, 可以很好的了解公司哪个部门的工作做得不够好, 员工不够满意, 哪些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改善, 从而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促进各工序之间的配合, 提高整体运作效率。对外, 我们经常进行走访、信访、电访顾客, 获取信息, 预测市场需求, 及时满足顾客要求。作为一个企业, 集团公司将顾客作为关注焦点, 将顾客视为衣食父母, 顾客的需求, 就是我们的追求。例如:当公司了解到有假冒的赤牌尿素进入市场后, 本着对用户高度负责的态度, 在尿素成品包装线上安装了喷码机, 建立了完善的产品标识和追溯系统, 这套系统建立后, 通过每袋尿素外包装上的标识, 可以追溯当天的生产情况和产品流向, 一旦有内、外部信息显示可能有问题产品流入市场, 即可启动系统, 及时、准确查询信息的真实性和情况的严重程度, 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将风险化解到最小, 让用户在使用公司产品时有一种安全感, 增强用户对赤牌产品的信任程度, 维护赤牌形象。
随着国家对肥料标识标准的要求不断提高的特点, 赤天化紧跟尿素包装袋印刷新技术在大化肥企业应用的情况, 经过综合分析和不断认证, 投资70多万元对原印刷设备进行全面的升级改造, 实现了多彩印刷。
当集团的销售公司了解到中间尿素产品销售的中间环节多, 销售成本增加, 利润转移等信息后, 在一些市场上进行了营销渠道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试验, 推行连锁加盟方式, 建立了近300个基层网点, 直接面对终端用户, 在为农民提供更直接更实惠服务的同时也增强了对市场的调控和把握力度, 同时降低了运行成本, 提高了经济效益。
1.5.3 对现有的工作程序进行分析
工作程序分析就是对每个工作过程的工作效果进行分析, 对每个过程的输入是否充分, 资源状况、运用方法是否能否满足过程需求, 输出是否满足既定目标, 过程是否实现增价等进行分析。对过程中资源不能满足要求的, 及时进行配制, 对运用方法进行评价, 找出更好更适宜的方法, 提高过程实现增值的效率。例如:公司通过对生产过程的分析, 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多年来, 公司不断坚持技术进步与技术创新, 累计投入技改资金5亿多元, 对主体装置进行了600多项技术改造。在提高产品质量方面, 先后对造粒喷头、包装秤、包装袋进行技术改造;采用新技术提高尿素粒子的强度;采取技改技措提高尿素粒度合格率。2008年公司再次对氨合成塔、一段转化炉等重要关键设备进行了技术改造, 使合成氨装置的吨氨综合能耗进一步下降, 主体生产装置节能、降耗、增产效果明显。
1.5.4 对现有的管理体系进行分析
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 公司还对管理系统进行分析, 包括:系统概况、过程分析, 过程之间相互作用的分析, 整体解决疑难分析, 整体运作效率等方面, 在对管理体系进行整体分析后, 对系统有一个更详细的了解, 对公司组织结构的调整、目标的调整等起着重要的参考作用。例如:公司通过对管理体系的评审, 认识到实现集团化发展, 后勤、检修等服务单位需要更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加强自我经营管理, 提高其经营业绩, 先后将一些部门分离出来, 成立了天永、天福、正泰、电仪等子公司, 并实行内部承包制度, 促使其加快自我发展, 创造更好的经营业绩。
2 继续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进一步提高经营业绩
赤天化集团在实施卓越绩效模式过程中, 经营业绩显著, 公司领导班子被中央组织部评为“四好领导班子”, 集团发展欣欣向荣, 二次创业热火朝天。为了进一步提高经营业绩, 赤天化将继续推行卓越绩效模式, 并在以下几方面进一步下功夫。
(1) 回归管理本质, 加强管理体系的整合, 提高运作效率。
(2) 增强服务观念, 提高工作的主动性, 增强工作效率。
(3) 加强子公司绩效考核, 促使其提高经营质量, 将集团做大做强。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9
《关于2009年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指出, “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指出, “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积极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
国家连续发布文件指导各地发展“三品”生产, 可见党中央和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对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重视。我们从中可以领悟到, 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需要, 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是今后中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1 绿色、有机食品发展概况
绿色食品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 是我国的一项具有远见开创性的事业, 符合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科学发展的趋势性要求。它标志着保护农业资源, 减少污染, 改善生态环境的意识觉醒, 同时也标志着国民由“吃饱”趋向并开始注重和解决“吃好”。
与普通食品相比, 绿色食品具有三个显著特征:强调产品出自最佳生态环境;对产品实行全程质量控制;对产品依法实行标志管理。
2001年, 全国认证绿色食品企业数536个, 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1217个, 实物总量2000万吨。2009年底, 全国绿色食品企业总数达到6003家, 产品总数达到15707个, 实物总量突破9000万吨。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3162亿元, 出口额21.6亿美元。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达到0.165亿公顷。共创建大型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32个, 种植面积0.069亿公顷, 总产量5718万吨, 基地带动农户958.7万个, 对接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1138家, 直接增加农民收入6.5亿元以上。主要绿色农产品大米、小麦粉、蔬菜、鲜果、杂粮、精制茶等产量占实物总量的比重超过42%。
有机食品源于有机农业, 以欧共体为代表的国家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 逐步完成了有机农业的立法工作。我国从2002年组建有机食品认证机构, 标志有机食品在我国正式开始发展。
有机食品具有以下三个特点:在生产加工过程中绝对禁止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人工合成物质, 并且不允许使用基因工程技术;土地从生产其他食品到生产有机食品需要2~3年转换期;要求定地块、定产量, 对生产数量进行严格控制。
2003年, 认证有机食品企业数102个, 认证产品数量231个。2009年底, 有机食品认证企业总数达到1003家, 产品总数4955个, 实物总量692.98万吨, 国内销售额192.54亿元, 出口额1.86亿美元。国内认证面积94.76万公顷, 国外认证面积3.85万公顷, 总计98.61万公顷。
绿色食品通过近20年、有机食品通过七、八年的发展, 都具有了相当规模, 面积总量超过0.17亿公顷, 占国家保底耕地红线1.2亿公顷的13.9%, 可以说, 取得了不俗业绩。
2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及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重认证、轻管理, 缺少生产全程跟踪监督
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负责申请标志使用的材料初审、实地考察等基础性工作。由于人员少, 工作主要侧重于认证, 对通过认证后的管理, 则显得力不从心。据初步统计, 全国42个省级机构、108个地市机构、324个县市机构, 共有专职人员1422人、兼职人员418人, 平均每个机构3~4人;地市和县市挂靠机构1149个, 专职人员449人、兼职人员2021人, 平均每个挂靠机构有2~3人。对于生产全程的跟踪和监督, 只能依赖于申请企业的自律。
2.2 原料生产基地生产者多元化, 质量控制难
由于土地受家庭承包经营制的限制, 导致许多原料生产基地的每一个基地, 都是由许多家庭的土地联合组成, 一个基地的每一个家庭人员的思想、文化、水平不可能都达到较高的层次和境界, 个别出现不按规程操作的情况在所难免, 从而影响原料的质量, 进而影响产品质量。
2.3 缺少必要的支持和扶持政策
建设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国家和各级政府有扶持的资金和政策, 如环境评价、建设投资等都给予申请单位一定的资金补贴。国家虽然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支持建设绿色和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 但国家和各级政府几乎没有这方面的资金补贴, 更没有相应的扶持政策。
2.4 市场体系尚不规范, 管理部门处罚无据
随着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的不断发展, 相应的标准、管理和监督体系正在不断完善, 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知名度、信誉度、美誉度在不断提高, 广大消费者正在日渐认同。与此同时, 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生产、经营者违规使用标志、假冒标志、超期使用标志等现象, 不仅混淆了消费者对这些产品的认识, 也损害了生产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对市场上流通的绿色食品产品的监管, 农业部发布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没有涉及对超期、超范围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或假冒绿色食品标志, 没有提出处罚办法, 更没有明确各级农业行政部门所属的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的权力和义务, 不利于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开展市场监管工作, 也很难开展市场监管工作, 这为一些自律不严的企业生产“绿色食品”进入流通领域销售, 提供了有机可乘的管理盲区。虽然长春市绿色食品管理部门经主管机关授权行使行政处罚权, 但执行的也是《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有关条款, 而执行不了《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3 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一直是党、政府高度关注和重视的头等民生大事, 也是国民关注的热点。如何保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 进一步提高安全水平, 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加大力度。
3.1 加快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 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各地都要从实际出发, 根据本地自然条件和产业优势, 按照政府推动、市场牵动、科技先行、区域发展、规模推进的原则, 逐步在不同地区建立起不同类型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示范基地和生产基地,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要强化企业和有关经济合作组织开发的主体地位和技术创新能力, 形成有一定影响的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体系。各级绿色食品管理部门要强化对企业和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生产产品过程的监管, 确保每一批产品、每一种产品都能符合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相关的生产规程和标准。同时, 建议根据当前绿色食品市场监管的实际, 修改《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 相应增加市场监管和对违规销售进行适当处罚的内容, 这样有利于绿色食品事业的健康发展。
3.2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 促进绿色和有机食品及其产业的发展
各级政府在积极引导、推动绿色和有机食品开发、产业发展的同时, 应当加大投入和扶持力度, 对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同时, 对申报成功的企业, 要加强全程的质量监管, 坚持标准化生产, 确保产品质量。
3.3 加快土地生产的经营流转, 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使土地向生产经营大户、种植能手那里快速转移, 鼓励生产大户、种植能手规模化、标准化生产, 积极引导生产大户、种植能手生产的产品申报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
3.4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
在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的今天, 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显得愈加重要。农产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 可以说, 凡是地上种植或栽培的, 都列入了农产品范围。要全部建立追溯制度在短时间内很难完成。首先是加强认证, 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1) 产地的环境认证; (2) 生产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认证; (3) 生产产品的认证。如: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 这些都有产品标识、认证编号, 属于产品认证, 它又和环境认证、企业认证联系在一起。通过编号, 易于追溯。其次是逐步建立农产品产地标号或条码制度, 以行政村下的屯为单位, 其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颁发一个标号或条码, 可以通过标号或条码追溯。再次是在标号或条码下建立产品分类编号制度或以单个生产农户为单位的分类编号制度, 按分类编号追溯生产者。
3.5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
大力开展农产品上市前质量监督抽查检测和市场、基地抽查检测制度。对检测出的不合格产品追溯, 按《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相应条款予以处罚。通过行政手段促进生产者重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3.6 推进农业投入品研发和创新
农业投入品的合理、安全使用, 是生产安全农产品的重要物质基础。
所谓农业投入品, 一般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活动中, 为开展生产和满足生物生长发育所需而人工投入的有关物品, 以获得理想的农产品产量和质量。主要包括:种子或种苗、肥料、农药、饲料、饵料、作物生长剂和其它调控剂等。
研发和创新农业投入品的目的, 就是要使投入品的科技含量高、安全性高、环保性高。因此, 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努力。
3.6.1 目标化创新
农产品生产的目标是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生态, 投入品的研发和创新也必须符合农产品生产的目标。
3.6.2 专业化创新
生产不同种类和品种的农产品, 需要不同的投入品, 要针对生产不同农产品大力研发专用投入品, 包括根据不同生物品种和不同质量安全要求所需的专用肥料、农药、生物药品等。
3.6.3 提高利用率创新
现在使用的投入品, 一般利用率都较低, 特别是肥料和农药, 达不到发达国家的50%。这既增加了农产品的生产成本, 也加剧了环境的污染程度, 因此, 一定要攻克这个难关。
3.6.4 环保创新
(1) 解决现有投入品影响环境的问题, 加快研发新产品替代现有投入品; (2) 废物利用, 充分利用人畜粪便、作物秸秆还田土壤, 消除这些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参考文献
[1]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08、2009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10
在秋高气爽的金秋时节, 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在美丽的滨海城市大连举行, 我谨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向大会表示热烈的祝贺!
这次大会是在党的十七大精神指引下, 在全国教育系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大好形势下召开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经进行了七年, 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从2004年在广东省肇庆市开始, 已经举办了三届。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对推动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努力践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精神, 积极探索和尝试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路径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 对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 推进体育课教学改革和提高教学质量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通过展示活动, 涌现出一大批认真学习、理性实践、坚持改革、不断创新的优秀教师, 呈现出一大批改革实验的优秀教学改革成果。这些优秀教师的成长和优秀教学成果的形成, 体现了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学工作的高度重视, 反映了教学研究部门的扎实工作, 凝聚了广大体育教师的辛勤劳动。这次活动也必将对贯彻中央7号文件, 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产生重要的影响。在此, 我谨代表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向全国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教研员、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各级学校体育研究会的专家们表示亲切的慰问和衷心的感谢!
中央7号文件指出“中小学要认真执行国家课程标准, 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 中央7号文件提出的要求非常明确、十分具体。我们希望以这次体育教学展示活动为动力, 把中央7号文件关于体育教学的要求落到实处, 进一步加强体育课程管理, 深化体育教学改革, 努力上好每一节体育课, 不断提高体育课教学质量。
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要求, 必须保证国家规定的体育课课时得到落实。体育课是学校体育教育最主要的渠道, 是提高中小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主要形式, 也是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时间, 开展大课间体育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基础。学校教育设置的各门课程, 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体育课教学和其他学科互有分工、密切配合, 共同完成育人的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体育课最基本的任务, 这就是促进学生身体的正常生长发育, 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保证学生健康地成长;我们必须坚持体育课以身体锻炼为主的基本形式, 使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学会运用适宜的运动负荷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我们必须坚持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和练习过程中, 培养刻苦锻炼、奋勇拼搏、团结合作等优良品质,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我们必须尊重学生成长的需要和身心发展规律, 要把体育课要上得生动、活泼、有效, 要唤起学生的心智, 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体育课的学习与锻炼之中。
广大中小学体育教师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去年教师节提出的“爱岗敬业, 关爱学生;刻苦钻研, 严谨笃学;勇于创新, 奋发进取;淡泊名利, 志存高远”的四点希望, 严格要求自己, 树立良好的师德和敬业精神。以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为目标, 甘为人梯, 乐于奉献, 静下心来教书, 潜下心来育人,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求真务实, 努力学习新的教育理论, 结合实际扎扎实实地进行教学改革实践, 努力探索并遵循体育教学规律。要有唤起学生热情投入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真本事, 要有教会学生进行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好教法。在体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 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创设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条件, 教会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 帮助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逐步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用我们辛勤的劳动保证学生的健康, 用我们的双手托起明天的太阳!
希望各地教育行政部门、教研部门和中小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7号文件, 进一步重视并加强体育教学工作, 并以此为抓手, 坚持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扎实有效地提高中小学体育课的教学质量, 为加强中小学生的体育, 增强中小学生的体质, 促进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做出积极的贡献。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 篇11
“两个大力”: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 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政府将从理顺办学体制、增加财政投入、扩大公办学前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发展;从完善民办学校法人登记制度、落实税收及相关优惠政策、实施公共财政资助和奖励政策等方面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
“两个优质”:到2012年, 全省每个乡镇都至少要办好一所达到省级优质幼儿园标准的公办中心幼儿园;从2011年起, 新设幼儿园须按省级优质园标准建设。争取到2015年, 全省省级优质幼儿园达到70%以上。2011年起, 省实施优质幼儿园创建工程, 重点支持农村优质幼儿园建设。
“两个着力”:着力提高财政投入水平、着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两个重中之重。各地要将学前教育经费列入财政预算, 新增教育经费要向学前教育倾斜, 三年内显著提高学前教育经费在财政性教育经费中的比例, 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性拨款标准。要把大力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要依法落实幼儿园教师地位和待遇。2012年前重点完成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任务。
“两项管理”:实行行业归口管理, 所有幼儿园, 不论所有制、投资主体和隶属关系, 均由所在地教育部门统一规划、统一准入、统一监管。到2012年彻底消除无证办园现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 认真贯彻国家《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和《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 积极推进学前教育教学改革, 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评估监管体系, 防止“大班化”和“小学化”倾向。
江苏省编办
将符合条件的公办幼儿园纳入事业机构编制管理范围, 合理设置机构, 确定机构规格, 规定业务范围, 明确事业单位法人资格。
随着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的调整、政府投入的加大、公办幼儿园事业单位性质的明确, 迫切需要为公办幼儿园教职工核定事业编制。国家和我省关于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政策文件对此也有明确要求, 机构编制部门要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省编办、省财政厅、省教育厅将联合开展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调研。
在深入调研、充分沟通、磋商一致的基础上, 省里将制定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 为各地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提供政策指导。
公办幼儿园编制标准印发后, 市、县机构编制部门要根据文件要求, 结合本地实际, 逐一核定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全省各级机构编制部门还要切实加强后续管理, 根据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情况的变化, 及时主动调整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 为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江苏省财政厅
各级财政部门要共同努力, 加快构建覆盖城乡、普适公办民办的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机制, 保障全省所有的适龄幼儿都能上幼儿园。一是建立硬件资源供给制度。市、县财政要加大投入, 支持新建、改建、扩建一批安全、适用的幼儿园;盘活现有资源, 优先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富余教育资源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举办幼儿园;加强公共资产管理, 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要作为公共教育资源由政府统筹安排, 举办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的民办幼儿园;采取优先租用、减免租金等措施, 努力为民办幼儿园提供必要的办园条件。二是建立生均财政补助制度。各地财政要逐步建立生均财政补助制度, 对达到政府规定标准的幼儿园, 无论是公办还是民办, 都按在园幼儿人数给予财政补助。三是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市、县财政要会同教育等部门, 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接受普惠性学前教育。
重点支持农村学前教育。各级财政要把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提高农村儿童入园率作为保障重点。省财政2011年起安排专项资金, 对经济薄弱地区达到规定办园标准的新建农村幼儿园给予以奖代补。
促进提高学前教育师资水平。各级财政要安排专门经费, 支持幼儿园园长和教师培训, 各地五年内对幼儿园园长和教师进行一轮全员专业培训。省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农村幼儿园教师培训实行以奖代补。
江苏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在公办幼儿园的管理上, 要明确公办幼儿园的独立法人资格, 按照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要求, 以转换用人机制和搞活用人制度为核心, 以岗位管理制度和人员聘用制度为重点, 创新管理体制, 转换用人机制, 整合人才资源, 凝聚优秀人才, 激发学前教育发展的活力。一要全面实施岗位设置管理制度, 二要全面推行人员聘用制度。对关键岗位、骨干人员可按有关规定实行长期聘用, 以保持学前教育队伍的稳定。三要切实保障幼儿教师的工资待遇, 确保国家各项工资福利待遇落实到位。
落实民办幼儿园的用人自主权, 民办幼儿园可按照实际需要和岗位要求, 自主聘用各类人员, 并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民办幼儿园教师在继续教育、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享有公办幼儿园教师同等待遇。各地要为非营利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实行人事代理, 并按规定办理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 缴纳住房公积金。依法保障教职工的工资福利待遇。各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逐步将民办学前教育教师工资水平列入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的发布目录, 提高工资指导价位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要指导有条件的地区发布民办学前教育教师工资指导线, 有意识地推进民办学前教育机构通过依法建立健全工资分配制度, 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等方式, 建立正常的工资增长机制, 逐步提高工资水平, 吸引和稳定民办教育教职工队伍。
江苏省物价局
注重完善学前教育成本合理分担机制。各地要建立学前教育培养成本由政府、社会举办者和幼儿家长共同合理分担机制, 明确各级政府和家长的负担比例。
建立学前教育成本定期监审制度。从2011年起, 各省辖市遴选3所~5所不同层次, 不同类别的学前教育机构作为学前教育成本监审点, 定期监审学前教育培养成本, 及时掌握学前教育机构办学成本变动情况。
实行收费公示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公示学前教育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依据、计费单位、投诉电话等, 增加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建立学前教育收费督查制度。严禁学前教育机构以举办实验班、特色班、兴趣班等名义收取费用, 坚决制止和查处违规收费行为。
【大力提高教育研究质量】推荐阅读: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努力提高民兵和预备役官兵思想政治素质08-22
大力促进教育公平05-16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06-16
关于大力实施质量兴市和名牌带动战略的意见12-16
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论文06-18
提高中职教育质量12-14
提高小学数学教育质量10-16
提高高等教育质量06-10
提高学前教育质量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