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前教育

2024-06-09

高校学前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学前教育 篇1

一、引言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办学理念,英语教育,政治教育,学术自由

高校学前教育 篇2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 教学队伍 挂职锻炼

引言

学前教育系艺术组进行了有艺术特色的团队挂职锻炼。挂职锻炼团队来到了上海6个区的19家幼儿园,开展了24次学习观摩,其中6家示范园、10家一级园、2家二级园、1家民办私立园。整个挂职锻炼团队认真学习,积极调研,主动参与,深入思考,得到了较全面的学习锻炼,在思维、工作能力等方面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一、上海幼儿园基本情况

(一)幼儿入学难,教师缺口大。

根据市计生委预测,至2015年底,适龄入园儿童将达到最高峰值54万。《上海市区县基础教育“十二五基本建设规划》透露规划实施幼儿园项目468个。至2015年,3-5周岁幼儿纳入学前教育管理体系,地区之间办园条件基本均衡,有条件地区早教及幼托班逐步恢复,三级幼儿园大量减少,临时看护点基本消失。新增8000名教师,实现上海市常住人口适龄儿童接受学前三年教育和看护服务的全覆盖。

(二)专业教师少,学历要求高。

《上海市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年)》指出新增幼儿教师60%以上要达到本科学历,61%为师范类专业毕业(其中79%为幼儿教育专业毕业)。专任教师基本达到大专及以上学历,其中60%达到本科及以上学历。保教人员(含早教指导人员)持证上岗,专业能力得到发展,保健教师、保育员和营养员按照规定配置。

二、前期准备

挂职锻炼团队积极寻求与相关领域高校的合作。高度重视相关领域高等院校已有的研究成果。挂职锻炼团队赴华东师范大学调研时,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与特殊教育学院基础教育部主任陈安??等热情接待了我院调研组一行。陈主任表示:在课程设置方面华师大本科生技能课的课时比例再次增加,即原有钢琴课由原来的一学期增加到六学期,舞蹈、乐理课也有原来的二学期增加到四学期;对于《幼儿钢琴弹唱》课程这一创造性的改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本课程将学前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得非常好,目标清晰。从纯粹提高钢琴技能转向提高即兴弹唱的能力,将弹唱的教学内容提前加入钢琴教学,将琴法课教研与幼儿园课程相联系,探索出一条扎实、高效、实用的幼师钢琴教学新思路。

学前教育系“幼儿钢琴弹唱”教学团队由学院副院长带队、挂职锻炼团队赴浦东新区坦直幼儿园调研。

调研中,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陶慧玲副署长特别表示要把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幼儿钢琴弹唱120首》引入到浦东新区第三教育署“音乐中心组”教研中,促进幼教“二期课改”的进程,扩大我院在上海乃至全国的作用和影响。

几次对高校的和幼儿园的调研,明确了只有走出去多交流才能加强沟通,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进而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结合上海市教育改革和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点滴,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工程(“085工程”),建立在编专业教师每3年到企业生产一线的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的专业培训或到企业挂职锻炼的定期培训或社会实践制度(“挂职锻炼”)及学院号召,我们学前教育艺术组制定了有艺术特色的团队挂职锻炼方案。

(一)提出问题。

每个幼儿教师如何选曲?如何教学?行健学前教育专业成立近10年来的大量毕业生如何把所学音乐技能应用到实践教学中?往届毕业生还缺什么?《幼儿钢琴弹唱》后续还应该怎么改革?等大量问题需要我们走访大量幼儿园,观摩幼儿园的音乐类课程才能得到更有普遍性的答案,决定“幼儿钢琴弹唱”教学团队不能和其他专业的挂职锻炼一样在一个幼儿园等待一学期。

(二)课程评价。

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幼儿钢琴弹唱》还拟在本次挂职锻炼中请幼儿园一线教师试用我们的《幼儿钢琴弹唱120首》教材,并提出意见和建议,为《幼儿钢琴弹唱》国家级精品课程的后续建设服务。

(三)课题研究。

整个挂职锻炼团队带着上海市教委“晨光计划”3个课题:《关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琴法课程的实用性研究》、《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技能考核改革》、《面向幼儿教师音乐教学能力的数字音乐开发研究》;3个校级课题:《上海市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开题报告》、《上海市幼儿园音乐教学资源库建设的研究》、《基于微博平台的幼儿钢琴弹唱教学研究》走进幼儿园。

(四)日程安排。

日程安排利用教师空课时间,每周一次,每次四人去一家幼儿园。

(五)具体事项。

去幼儿园完成一份调查问卷;听一节骨干教师公开课;与幼儿园园长、教师开一场座谈会;请园长为《幼儿钢琴弹唱》国家级精品课程填写评价;请幼儿园园长作为第三方观摩并点评过程性考试等。

三、团队挂职

有艺术特色的挂职锻炼团队每周穿梭在各个区的幼儿园中,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联系工作。

要看到最真实的幼儿园现状,避免盲人摸象的情况发生,就要求我们的团队走访更多的幼儿园。所以从确定挂职锻炼方案后,我们便发动自己身边的一切人脉资源从班主任、往届毕业生、兼课老师,甚至是自己身边的亲人,以便走进我们想去的幼儿园。

付出总是有回报的,幼儿园的确定回复填满了我们的工作计划表。名单中有:上海市实验幼儿园(普陀区)、上海市音乐幼儿园(黄浦区)、本溪路幼儿园(杨浦区)、南阳幼儿园(静安区)、虹口区实验幼儿园(虹口区)、七色花艺术幼儿园(宝山区)等上海市示范园及一大批一级园。

(二)克服困难。

每周一园,说起来很轻松,但是真的要去,而且四个老师一起去具体的问题马上出现了。1.园长很忙

每个幼儿园园长都是“十项全能运动员”,幼儿园的大小事务全面负责,工作很繁忙。为了确保和园长座谈,必须隔天晚上要联系好,看她第二天能否有时间接待我们。

2.分园很多

基本上每个示范园,甚至有些一级园都有一至两个分部,有时园长临时处理突发事件去了分园,我们不得不前往分园与园长座谈。

3.分布很广

幼儿园星星点点分布在上海每个区县的大街小巷,我们团队的老师们基本上要6点出门,7点半前赶到幼儿园,趁园长早护导的时间和她有第一次交流。

(三)收获巨大。

在这个学期的团队挂职中,每周都需要面对不同的园长,告诉他们上海行健职业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是学院的重点专业,是上海市幼教师资职培养的主要基地。《幼儿钢琴弹唱》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

1.教学基地

我院副院长带领着挂职锻炼团队,在上海市音乐幼儿园进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基地挂牌仪式,标志着上海行健职业学院与上海市音乐幼儿园的“院园”合作拉开序幕。

上海市音乐幼儿园是上海市第一家音乐幼儿园;上海市示范园。建园以来始终坚持“全面中孕育特色,在音乐中享受快乐”的办园目标。构建了以整合与开放为特点的启蒙音乐教育内容的课程教育体系。培养儿童音乐兴趣;开发音乐潜能;萌发审美情趣。

迟琳文园长:中学高级教师,黄浦区幼儿音乐教育学科带头人,香港教育学院客座讲师。

目前上海市尚没有关于音乐教育的专题资源库。因此由我专业领头建设专业资源库将会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学习、对教师专业研讨,以及对上海市职初教师音乐教育素养发挥着积极的资源共享的作用。

移动app的引入,可以拓展我院音乐教育专题资源库的使用范围,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还可以借助app平台获取更多的关注人群,从而使我院国家级精品课程《幼儿钢琴弹唱》、“幼儿园音乐教育资源库”更快地辐射全国。

目前第一期10节幼儿园音乐活动示范课已经收集完毕。

2.园长评价

园长们认为《幼儿钢琴弹唱》课程对传统钢琴课程进行了创造性的改革。

《幼儿钢琴弹唱》课程具有明显的教学效果:提高即兴弹唱的能力;彻底解决学生开口难这一难题;着重培养钢琴视奏能力;配弹能力;即兴伴奏能力、变奏能力;培养出的学生钢琴技能基础扎实;移调能力较强;熟悉掌握的幼儿弹唱曲目储备多。《幼儿钢琴弹唱》课程的教学内容与幼儿园日常课程紧密衔接。

3.扩大影响

《幼儿钢琴弹唱》课程是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教材《幼儿钢琴弹唱120首》不仅适合职前幼师培养,更适合在幼儿园中的应用。本教材经过本次挂职锻炼的推广已经走进上海45家幼儿园。

4.调查问卷

上海市幼儿园教师音乐教育现状调查研究是一次有关幼儿园音乐教育师资水平的调查,了解幼儿园音乐教育的现状,得到广大在职一线教师的相关信息,我们会以此对幼儿园现状的师资水平进行估评,提升国家级精品课程成果,学习幼儿园艺术特色课程并融入教学,探究幼儿音乐教育并进行以提升幼儿教师音乐素质为导向的教学改革。

在本次挂职锻炼中采用问卷调查法,对上海市45所幼儿园的250名教师音乐教育师资水平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00%被调查者认为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很重要;幼儿园对音乐教育重视程度不够;100%被调查者想获得更多的音乐教育培训、观摩机会。

5.论文发表

这次挂职锻炼的学习,让我们团队的专业教师开阔了眼界,走近了真实的幼儿园,大家才思泉涌,一篇篇论文跃然纸上。

陈云华的《试论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艺术教育属性》《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弹唱课程的“立”与“行”》;李佳的《高职学前教育琴法课程的实用教学研究》;栾?b的《论国家级精品课程的教材编写与教学实践》;吴士乐的《基于微博平台的幼儿钢琴弹唱教学研究》、《上海学前儿童音乐教育的调查与思考》等6篇论文已在相关刊物正式发表。

四、四大亮点

(一)幼儿园音乐活动。

陈蓉,奥尔夫音乐教育专家。现任上海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教学法讲师,中国奥尔夫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国际音乐教育协会(isme)会员、美国奥尔夫音乐教育协会(aosa)会员、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专业委员会会员。

自2004年起在上海、北京、深圳、福建、广州、江苏、浙江、山东、内蒙古、河南、四川、重庆等地进行学前音乐教学法培训,共计180余场,形成自己“陈蓉风格”。并与黄浦区幼儿音乐教研员王莉娟、徐汇区幼儿音乐教研员郑艺、长宁区幼儿音乐教研员徐雅萍共同编写出版了《从头到脚玩音乐》专著,已在全国各大省份数以万计的幼儿园中使用。

我院请陈蓉老师为10级毕业班进行奥尔夫音乐教育培训,让我们的学生开阔眼界,树立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教学理念。

(二)幼儿园云课堂。

云课堂利用交互式智能平板、体感识别硬件等多媒体设备,采用最新的交互型课程游戏设计技术、体感识别技术、多点触控技、语音识别技术,组建具有全面互动性的新一代多媒体教室。同时提高教师教学效率、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提高幼儿的语言、思维、操作、创新能力,培养幼儿的良好素质。

上海实验幼儿园“云课堂”项目让我们看到了未来幼儿园课堂的新模式。使用者只需要通过互联网界面,进行简单易用的操作,便可快速高效地与全球各地学生、教师、家长等不同用户同步分享语音、视频及数据文件,而课堂中数据的传输、处理等复杂技术由云课堂服务商帮助使用者进行操作。

(三)幼儿园美术活动。

炫彩刮画,是一种在纸上用任何工具可以作画的美术手工产品,能够神奇般地刮出各种不同图画的双层艺术类纸品。上层主要为黑色系,底色分为不同的银色、迷彩色。只要能细心构图与途刮,便可展现出层次鲜明、色彩斑斓的美丽图案。用配置的竹笔,可以刮出粗放的大笔触。而用牙签或其他工具在其上勾勒,也可刮出精致的细节。炫彩刮画颠覆了已往用笔在纸上绘画的传统绘画方式,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引导学生在绘画实践中能有新的发现、新的趣味和新的创造。

(四)幼儿园绘本教学。

绘本是最适合孩子阅读的图书形式。儿童心理学的研究认为,孩子认知图形的能力从很小开始慢慢养成。虽然那时的孩子不识字,但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能力,如果这时候家长有意识地和孩子们一起阅读绘本,创造温馨的环境,给他们读文字,和他们一起看图讲故事。孩子们接触的是高水准的图与文,他们将在听故事中品味绘画艺术,将在欣赏图画中认识文字、理解文学。比起那些一闪而过、只带来一时快感的快餐文化,欣赏绘本是一种让眼睛享受、让心灵愉悦、让精神提升的美妙体验。

教师可以通过许多技巧的运用,通过对绘本的形象讲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听故事和说故事。在教学设计中加入“说故事”活动的主要目的是,感受教师说故事时的投入与专注态度,让学生了解到说故事本身是一种很有趣,很有价值的活动。如此,学生会愿意与人分享他们创作的故事和融入故事中的真实生活经验。

结语

挂职锻炼团队本着体现高职高专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特色,凸显高职幼师教育重视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优势,深入幼儿园一线挂职锻炼,了解一线幼儿园教师面临的问题并能给出指导意见;与幼儿园领导教师座谈,畅谈幼儿园的现状与发展方向;指导在幼儿园实习的学生如何更快、更好地融入新集体,上好每一节实习课。

挂职锻炼团队是一支师资结构合理、工作目标明确、教学水平高、科技研发能力强和创新意识强的队伍。他们已成为一个积极向上、勇于改革、勇于创新,具有一定凝聚力的和谐团队。通过挂职学习的耳闻目睹,他们对今后的目标更加明确,体会到了责任感、使命感与紧迫感,进一步更新观念、启迪思维、深化认识、拓宽视野、丰富知识。通过挂职锻炼,建立了有效的团队合作机制,开发了教学资源,促进了教学研讨与教学经验交流。

高校创新教育探析 篇3

关键词:创新能力创新教育批判性学习环境多元化

大学教育属于专业教育范畴,对人才培养有更高的要求,更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主性、研究性、实践性和创造性。而我国的大学教育依然存在大量填鸭式、灌输式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中的优势主要体现于解答考卷上的难题。这种优势虽然能在笔试中取得好成绩,但在需要创造性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时,我们的学生就远远不如外国的孩子了。最近我国某电视台推出了一档科学类真人秀电视节目《最强大脑》。节目中,各具特点的天才轮番上阵展现神奇技能。最终,筛选出的12位选手组成中国最强大脑战队,分别战胜了来自意大利、西班牙和德国的最强大脑战队。然而不难发现中国队胜利优势均集中在记忆力和计算能力两大方面,这可以体现出超凡的智力水平,但并不能体现出创造力。智力和创造力是两种不同的能力。一般认为,智力是偏于认知方面的综合能力,而创造力是偏重发现和创新的能力。创新发现离不开正确的认知,但正确的认知却未必导致创新发现。我国学校的教育重认知而轻发现,教授的科学知识大多与生活相脱离,而发达国家的教育注重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学科學,使学生很自如地将科学的思路和方法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这就是我们教育中亟待加强对学生进行培养的创新能力。

作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应该致力于培养“T型”人才。这类人才不但要具备一定深度的学科知识,更要具备一定宽度的创新精神和经营理念,这样才能使他们团结其他学科的人才,更高效地工作,将想法付诸实践。学生将来无论在工作中充当什么角色,都会遇到一些问题,可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问题,也可能是困扰整个世界、需要更多关注和投入的大问题,而具备创造性思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事实上,创新能力对学生的领导才能、团队运作能力、谈判能力、革新精神、决策力等生存技能的培养,都起着决定性作用,能为他们解决问题提供有力的支持。

那么如何在教学上开展创新教育?

一、创造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

教学就是让学生参与,即设计一个让学生可以学习的环境。要设计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学习环境,教师需要思考学生可能会存在什么样的课前思维模式是教师希望学生质疑的,怎样帮助他们提出那种理性的质疑。设计出挑战学生原有假设的方法,将学生置于种种强制性的环境,使他们现有的思维模式不能发挥作用,从而寻求及建立新的思维模式。

基于这一理念,美国高等教育联合会认为最出色的大学教师会创造出一种可以称之为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所谓“自然”指的是使学生在“无意中”遇到某些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运用到他们正在努力学习的技巧、习惯、态度和信息。这些学以致用的内容对学生具有吸引力,而真实的任务也能激发好奇心,成为内在的兴趣。所谓“批判”是指要求学生用批判的态度来思考,以证据来推理,运用理性的标准来检验他们的推理,在思考的同时作出改进,并能对别人的思想提出具有探索性和深刻见解的质疑。

如何创造出一个自然的批判性的学习环境?首先要设置问题,这被称为“基于问题的学习”,也称“探究式学习”或“问题驱动式学习”。要求教师在明确教给学生的技能和信息的基础上 ,寻求一种他们感兴趣的方式来布置复杂的真实任务或问题。让问题变得有驱动力和刺激性,并悉心指导学生理解问题的意义,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优秀的教师往往把相关学科问题埋置于视野更为广阔的事物中,常常采取跨学科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第二,引导学生参与高层次智力活动,鼓励学生进行比较、应用、评估、分析、综合等多种思考,而不仅仅局限于听课和记忆。激发学生的高水平思维,让学生试着探究问题背后隐含的概念和原理,以构筑学生自己的理解力。第三,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究以及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的反思,刺激他们重新思考原有的假设并审视对现实世界的思维模式,激励学生形成自己的理解和解释,并且为自己的观点辩护,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此外,这种环境应该是开放式自由式的,教师需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支持学生的首创精神,对学生的新颖的见解、设想和方案,要肯定其积极价值,不得随意否定。创造一个可以让学生去尝试、失败、接受反馈并且再尝试的安全环境。

二、创造多元化的学习体验

人的大脑喜欢多样性。为了适应大脑的需求,教师应该使用各式各样的手段来授课,创造给学生多元化的学习体验。长期以来,教学方法千篇一律、陈旧落后,成为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和人格的创新型人才的重要原因。注重现代教学技术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及影响已成为改进教学模式的方向。教师在课堂上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有时提供视觉信息(图片、图表、流程图、要事年表、电影或表演),有时进行听觉输入。还可借鉴日渐兴起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家看视频以代替教师的课堂讲解;然后在课堂上把精力集中在完成教师设置的问题上。课堂上允许学生头脑风暴法展开集体讨论,鼓励相互之间沟通交流,在团队合作中迸发出新的创意;同时也给学生机会去独立思考,以及倾听别人的意见进行自我反思。通过个人思考和集体讨论相结合,使每个学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不同的见解,大大拓宽了解决问题方法的范围,其他学生的发言还会启发另一个学生悟出新的想法。教学材料方面有些需按照归纳法组织,从事实、数据、实验到一般的原则和理论;有些需要用到演绎法,将原则运用到具体情况。有些学习涉及到重复和熟悉的方法,有些学习采用的是标新立异和出其不意的方法。开展创新教育的教师应力图在有条不紊和眼花缭乱之间保持平衡。学习模式最大的贡献是它唤起了大家对多元化需要的注意。若能运用恰当,学生从多元化的学习中会更受益。

三、结语

知识是构建的,不是灌输的。如果学习对学习者的思想、行为和情感方式不能产生持久的实质性的影响,那么学习将毫无意义可言。有了创新的方法,所有问题都可以被转化成一种机遇。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创新意识、激发创新热情、磨砺创新意志、优化创新品格,使学生学会透过问题去发现机遇,那么他们在将来的生活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勇敢面对。

参考文献:

[1][美]肯·贝恩. 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美]蒂娜·齐莉格. 真希望我二十几岁就知道的事[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刘华山,程刚. 高等教育心理学[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

高校学前教育 篇4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含班级干部) 、各种学生社团的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佼佼者, 比普通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 其实践工作经验自然比普通学生多些, 综合素质也高于普通同学, 毕业后参加工作, 学生干部中的大部分人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岗位工作, 并且工作出色, 逐步发展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中坚分子, 承担管理层的工作。但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走下坡路, 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如何,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管理层。因此, 高校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该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一、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延长手臂, 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第一,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 兼具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其表率作用, 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第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负责把学校的有关要求、决策、信息等传递到学生, 同时, 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学校, 积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很好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生干部要组织校园的各种活动, 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遇到各种事情和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因此,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毕业后,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逐步成长为各种社会精英, 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 成为各种组织或企业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人才打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重视。学生干部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有些老师不重视选拔、培养, 认为只要听话、自己能干活的学生就行了。有些专业老师甚至反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外, 还有些高校招聘学生干部有一系列的笔试、面试, 选拔的时间过长, 难度大, 耐心不够就选择退出, 到最后的就是耐性好的人。

(二) 就业压力大, 学生干部不愿花时间在服务同学上, 而更愿意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荣誉感不强, 工作任务繁重, 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应聘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退出。

(三) 有些学生干部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忙着工作, 丢了学习, 以致多门功课补考。

(四) 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不高, 且学生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有些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 表率作用不强, 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存在官本位思想和腐败现象, 致使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一)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关系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更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知识结构较全面、身心健康的学生干部, 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担任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 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干部入党, 争取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

(三) 学生干部的培养内容

1.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应从大学生抓起, 学生干部是未来的社会管理人才, 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以后担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培训, 树立和培养廉政观念,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在校园里形成良好氛围, 倡导廉洁、诚实、秉公守法才是为人之道。

2.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无才无德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有德无才是好人, 德才兼备是贤人”。只要有德, 就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而成为有用之人;而德是要经过长期学习养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校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想上要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所以, 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诚信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做人。

3.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一, 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好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第二, 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习协调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第三, 要加强大局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展示的重要途径。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摘要: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上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3-11.

[2]马丁·特罗著.徐丹, 连进军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3) :5-24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 2002, (2) :29-32.

[4]苏君芝, 卞青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225-226.

高校安全教育汇总 篇5

假期临近,请辅导员认真组织学生进行假期安全教育,内容如下:

1、各班在放假前务必召开以假期安全为主题的班会,并认真做好班会记录。

2、学生放假前请认真组织填写假期去向登记表,并指定留校负责班委。假期去向登记表请在12月31日前交。

3、学生放假后请宣传尽快离校,没有办理留校手续的学生,尽量要求在教师放假前离校。如有要求留校的学生,要求家长致电班主任申请,并做好联系记录。

4、学生离校前,请认真检查宿舍门、窗、水、电关闭;禁止摆放贵重物品在宿舍,如有贵重物品不能携带回家,请学生务必存放宿管科。

5、学生放假返家请尽量选择比较安全的、有保障的交通工具,不允许乘坐黑车;在路途中注意个人信息的保护,注意人身、财产安全。

6、学生放假期间,禁止到江河湖泊等没有安全设施的地方游泳。

7、学生放假期间,注意好自己的人身、财产安全;谨防上当、受骗;特别是谨防传销陷阱。

8、学生放假期间,尽量避免一个人外出;不允许到偏僻地段玩耍。

9、学生原则上不允许提前返校,如有特殊情况提前返校的同学,请返校后第一时间报告辅导员、班主任。

高校学前教育 篇6

【关键词】 高校学前教育;音乐;民族;特色课程;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3089(2016)25-000-01

一、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加强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如何使独具魅力的中国民族音乐深入人心、提高民族音乐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在2000年中央音乐学院召开的“民族音乐学论坛”研讨会上,赵志扬先生提出了民族音乐的传承,归根到底要从音乐教育抓起,有力地说明了音乐教育在民族音乐传授中的地位和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要性。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加强这方面的教育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1、源远流长的中国民族音乐文化

中国民族音乐具有无法比拟替代的自身独特风格特征。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由于地域、文化的不同,使得民族音乐在作品的音乐和文学表现手段上都形成了独有的风格。以民歌为例:汉族北方的民歌豪放嘹亮、曲调朴素、节奏自由,如陕北的“信天游”、宁夏青海甘肃的“花儿”等;汉族南方的民歌曲调细腻而委婉、节奏流丽均衡,如江浙的《无锡景》《对鸟》等作品;而诸如藏族、蒙族、哈萨克族、维吾尔族、彝族、高山族等等少数民族民歌的风格更别具一格了。总的来说,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以宫商角徽羽五种调式为基础的调式系统,特有的五声音阶与七声音阶的运用使得民族风格更富有韵味,诸如旋律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调式转换自由等方面的特点。

在文学表现方面则讲究音乐作品气韵、意境、谐和的美并注重人与自然的统一与交流和讲究艺术形态的简约美,使得中国的民族音乐又具有对称、均衡、平稳的特点,带给人美的感受,这是欧洲音乐所无法比拟的。如在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众多的段落中,在结构上因其结尾运用了合尾的形式从而达到了和谐统一美的境界;世界轻音乐巨匠保尔·莫利亚曾动情地寄语中国观众:优美的中国民族音乐素材是宝贵的财富!他强调中国在音乐创作跟上世界步伐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了自己的特色——好的中国音乐在旋律的流畅性和底蕴的隽永方面丝毫不亚于经典的西洋音乐。我们没有理由拒绝和放弃自身所拥有的独特和具魅力的民族音乐文化。

2、传承中国民族音乐教育,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抓起。

曾有这样一篇报道:一个学了一年钢琴的五岁男孩,在第一次听到《春江花月夜》时觉得好象是外国的音乐,很好听,在家长的指点下才知道是中国优秀的民族器乐曲之一。这种现象说明了现在的孩子接受的音乐教育已经西化——唱的是《平安夜》之类的外国歌曲、听的是欧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学的是钢琴长笛之类的西洋乐器,根本无法熟悉和了解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而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则是未来孩子王的摇篮,只有加强学前专业学生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担当起传授民族音乐教育的孩子王,做好孩子们在民族音乐方面的启蒙老师,做知识传授的先行者,承担起传承民族音乐教育的任务。

3、通过对民族音乐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增强民族自豪感。

我国音乐理论家曹理教授认为应该从本民族音乐文化中汲取素材激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学生只有在掌握民歌作为音乐母语的基础上才容易将音乐要素用最简单的方法转变成自己的东西,通过对本民族及本省民歌、戏曲和说唱等音乐的讲解、范唱、聆听,可以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并由衷地产生民族自豪感。

二、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策略

应该从培养思路与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实践和技能培养等方面加以研究,达到使该专业学生具有能够适应少数民族地区幼儿园音乐教育教学工作的音乐素养及能力的培养目标。具体为:

1、培养思路与目标方面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如果仅仅定位于适应现实的幼教实践,完成一般教学常规要求,是有局限的。在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应是基于幼儿园教师实际工作要求进行的创新幼教实践。其核心问题是:树立多元文化音乐教育的理念,将少数民族音乐元素融入学前教育师资培养中,这是基于”以人为本”理念的少数民族地区幼儿教育应有的要求。

从知识与技能的角度看:该专业的学生音乐技能培养应与当地民族的音乐、文化、生活相结合,注重幼儿所具有的生本资源,在教学中融入学生更加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歌舞、戏曲等音乐元素,以更利于学生学习、掌握。从过程与方法的角度出发,融入或创新学生所熟悉的本土化的音乐元素,以更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训练的主动性、积极性。在此基础上,更加能够潜移默化地增进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完成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的目的。

2、课程教学、训练内容设置方面的研究

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设置的理论依据之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突出培养学生发展的可持续性。”以学生发展为本”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是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差异相统一的,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的”整合性”的体现。少数民族地区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同样也应该遵循面向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际需求这一原则开展,教学内容的选择应注重适应性与互补性结合,精选、梳理利于幼儿熟悉的民族音乐曲调、形式、表现手法等音乐元素。根据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生活、习俗等特点,将少数民族地区的音乐元素(包括少数民族歌曲、器乐、舞蹈、戏曲元素等四类元素)合理融入该专业学生教学、训练内容中。通过这样的积累,其目的是使得该专业的学生在职前就熟悉并掌握各种具有地方性、民族性的音乐素材和教学内容,以利于学生今后在民族地区能够更顺利地、有创造性地展开教学活动。

3、教学方式方面的研究

显然,要培养学生较为熟练的音乐技能,整体提升音乐素养,仅仅靠课堂教学赋予的教学时间,是远远不够的。无论是知识、技能的消化吸收,还是在各个运用领域的表现能力、表现水平的提升,都需要有大量的课外训练进行强化,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这种强化不仅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系统进行,更需要结合少数民族地区音乐舞蹈资源进行有效渗透。在日常学习中,可以运用”木桶效应”原理,根据学生对本民族音乐舞蹈的生本资源将学生进行科学分组,促进学生互相学习和交流。注重强调团队成员的综合水平和表现能力,最终得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张会艳.高师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课程的改革与发展[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4-145.

高校学前教育 篇7

一、制订科学合理的幼儿钢琴教学计划

钢琴教学的宗旨是帮助孩子能灵活使用演奏钢琴的基本技巧, 而不是追求高深内涵的演奏技巧, 因此, 科学合理地制订钢琴教学计划是非常必要的。钢琴教师在教学前需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征,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中钢琴教学时, 首先要培养学生对幼儿的心理状况进行了解的能力, 要掌握孩子喜欢什么、能听懂什么、最终能否掌握, 要对相关教学语言进行优化进而对幼儿进行启蒙, 激发幼儿对学习钢琴的兴趣;其次, 在实际教学中, 要注重如何让幼儿识别琴键, 可以充分利用幼儿耳濡目染的儿歌来实现认知方面的加深;再次, 要在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如何让幼儿掌握基本的弹奏手型例如:手心里要像握了一个鸡蛋, 指关节要保持饱满, 不要折指;最后, 弹奏钢琴要有正确的坐姿, 幼儿教师的示范显得非常重要, 这才能对孩子产生良好的影响。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能过于追求“教”, 应该了解孩子的接受能力。

二、幼儿园钢琴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高校教师要广泛收集当前幼儿园钢琴教学现状的实际资料, 分析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特别注意这些问题, 最大限度减少可能给幼儿钢琴教学带来的不良影响。

1. 教会学生如何调节幼儿钢琴弹奏中的紧张情绪。

当前幼儿园教育, 教师与孩子之间的真诚友谊得到了更好的发展, 孩子学会了如何去尊重老师, 如何去听老师的指导。而且很多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还敢于积极发问, 非常愿意将自己的快乐与教师进行分享。在这种教学环境中, 教师才能对班上孩子的心理状态、性格爱好、智力条件以及身体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与掌握, 才能较好地实施相关教学活动。在教学活动中, 幼儿教师要保持真情实感, 以正确的方式来教导孩子, 在孩子与教师的心灵之间搭建一座友谊之桥。

高校学前钢琴教学过程中, 需要高度重视如何培养教师与幼儿和谐无障碍沟通技巧及逐渐消除施教过程中幼儿紧张情绪的技巧。促使教师在今后的施教过程中善于构建轻松愉快的钢琴教学环境, 保障孩子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习钢琴弹奏, 在这种模式下通常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指导学生如何激发幼儿学习钢琴弹奏的兴趣。

俗话说, 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 兴趣的培养是施教的关键, 没有兴趣的学习很难有理想的效果。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幼儿对钢琴弹奏有了兴趣, 便能促使自己去积极学琴、练琴, 尤其是愿意用自己的真实情感去弹琴, 而这种状态则是孩子内心真正喜欢的趋向, 而不会成为只是应付教师的规定的一些任务而去学习弹琴。幼儿在兴趣持续高涨的情况下, 能充分通过自身的听觉与视觉, 去对钢琴弹奏的精妙之处进行领悟, 这样不仅能在原有的钢琴训练水平上有所提升, 而且还会很好地处理弹奏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一些消极被动问题, 最终孩子们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弹奏钢琴。孩子们只有从内心去喜欢, 才不会在实际的练习过程中感到过分枯燥, 因为, 在孩子们眼里弹钢琴或者就是一次游戏, 而在游戏中幼儿的思维速度会更快, 更加容易记住钢琴弹奏的相关技巧。

在教学活动中可以尝试采用游戏的方式进行教学, 因为游戏本身就是幼儿非常喜欢的活动, 在教学中合理开展游戏活动, 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在幼儿园教学中, 教师通常以游戏为向导进行教学, 当然钢琴教学也可以充分利用这一手段。以游戏的形式为基础教幼儿进行钢琴弹奏, 对于激发幼儿的兴趣更是具有优势, 能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情绪中学习。幼儿园钢琴教学本身属于一种启蒙教学, 因此, 重点应该放在激发幼儿学习弹琴的兴趣上, 幼儿一旦产生了学习兴趣, 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参与, 而这种积极情绪在持续的保持过程中, 能培养孩子的主动意识, 进而对于什么样的活动, 幼儿都愿意积极加入。

3. 让学生学会如何合理安排一堂课的内容。

每一名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教学特点与规律, 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提出个人拙见:首先, 要对幼儿的实际练琴情况进行了解与分析, 然后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例如:弹音阶、弹手指的练习等, 基本功巩固的目的是让孩子将手活动开来。复调乐曲是非常费神的一件事, 教师应该先通过轻松愉快活泼的乐曲来缓解疲劳, 另一目的, 也是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然后在进行复调乐曲的教学。相同类型的训练课题技术曲目, 教师可以抽去其中一首或者一段, 如:回旋曲这类大型曲目, 就可以将重点提炼出来进行教学。在每一堂课已经达到原有基础进步目标之后, 还需要针对重点问题进行分析并解决, 通过反复强调鼓励学生在琴上加强练习, 直到家长与孩子都明白回家该怎么练习为止。

启蒙阶段就是打基础的最好阶段, 练习曲比例也会大些, 不仅要考虑到选择提升能力的曲子, 而且也要适当选择一些不仅动听并且简单的曲目进行弹奏, 进而将学生的音乐视野拓宽, 加强对音乐的感受,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4. 指导学生如何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

幼儿钢琴教师应培养正确的弹奏姿势。有人认为姿势不对是小事, 这是不对的。常言道:苗栽得正, 树大才容易长得直。只有孩子从小学会用科学的弹奏姿势, 才能逐步体会到正确地运用身体的重量和力量来触键和发声, 提高弹奏的准确性, 并促进与弹奏有关生理功能的发育。

幼儿钢琴教学中, 正确姿势的训练和学习当时首要任务, 因为它关系着孩子学琴的成效, 日后的进步和提高。然而在幼儿园钢琴教学中教师往往忽视姿势的纠正, 不能正确地监督引导幼儿采取正确的弹琴姿势, 进而影响到孩子正确弹琴姿势良好习惯的养成。在钢琴教学中, 幼儿应在自然、放松的基础上取得坐势、脚支点、于支点三个重力支点的平衡、协调。以求最终服务于手在弹奏时力量运用的准确和力度色彩变化的敏锐, 有利于演奏技巧的发挥和艺术表现的自如。在幼儿坐稳放脚之后, 教师应视其大腿根到膝盖处略呈坡状下斜。琴凳和踏脚凳的高度还应根据孩子发育成长的变化, 腿、脚、臂长的变化做相应的调整, 以保持正确的坐姿。在钢琴教学中所有弹奏中的不良姿势和不良动作习惯, 都会直接影响正常的弹奏, 因此, 在学前教学阶段, 教师应坚持培养幼儿正确的弹奏姿势。

5. 引导学生注重情感施教, 培养幼儿积极的学习心态。

情感教学在教育学研究领域的定义是指, 教师在施教过程中, 充分考虑相关的认知因素的同时, 充分引导发挥情感因素的感化作用, 实现教育教学目标, 增强教育教学效果。笔者在多年来的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 积极运用情感教学, 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知识和智慧是力量, 积极的心态蕴涵着知识和智慧的催化剂, 学习心态越是乐观, 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使人信心倍增。良好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教师应着手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由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大都是突击学习才考入大学, 音乐素养和钢琴基础十分薄弱, 再加上平时文化课程繁多, 练习钢琴的时间非常少。一旦学生学习主动性变差, 老师往往会对学生缺乏耐心, 甚至斥责学生, 这样不但不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反而会适得其反。相反, 如果老师站在自身的角度思考如何改善师生关系, 使学生愿意积极主动地接受教师的教诲, 这就需要应用情感教学。在幼儿园教学中, 情感教学是施教者首先具备的素质, 因此学前教学专业教师应引导学生注重情感施教,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心态, 以为其以后的幼儿教学提供基础。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经常鼓励和引导学生, 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的感受, 使学生在以后的幼儿园教学中, 能够寓教于乐, 注重情感施教, 培养幼儿的学习心态。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中, 学生往往以教师的认同感来衡量自己的学生能力, 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将教学目标设置得太高, 让学生很难体验和证明自己的能力, 时间久了必然会导致学生产生自卑的心理, 不利于正常教学;相反, 如果教师适当的把握教学目标设计, 积极主动地鼓励学生, 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与赞誉, 必能强化学生的自信心, 使其热爱学习。如在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过程中,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 遵循金晓丹提出的“跳一跳, 摘一桃”的原则, 多选用学生力所能及, 便于完成的曲目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目标;在评价语言上, 多使用肯定性的鼓励语言, 如多讲些“你真行”, “你可以, 再试一下”等;在教学方法上, 要确保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恰当地使用语调、语速、表情、目光等, 以便绘声绘色地表现教学内容, 阐释音乐概念和弹奏技巧, 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对高校学前教学专业钢琴教学中的情感教学的培养, 会使学生在以后的幼儿教学施教过程中同样利用情感教学激发幼儿学习热情, 培养幼儿的主观学习愿望。

总之,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为了指导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顺利进行教学, 钢琴教学需从培养幼儿钢琴教师入手, 要学生明确幼儿钢琴教学的重要性, 促进钢琴教学健康和谐地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小洞.对学前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青海大学学报, 2010.4.

[2]朱利.巧学巧练巧施教谈:职高幼师钢琴课的教学[J].科技信息, 2009 (9) .

[3]李和平.《钢琴集体课课程》在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J].2004 (12) .

[4]邵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钢琴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J].2004 (11) .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之探讨 篇8

当今学前教育有五大领域, 即日常生活教育、感官教育、数学教育、语言教育和科学文化教育。其中, 音乐活动在感官教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音乐活动又离不开儿歌和律动。学前教育专业包括很多课程, 其中, 声乐教学是很重要的一个分支。因此, 如何上好专业课, 如何让学生对声乐产生兴趣, 这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的首要任务;通过课堂训练, 让我们的学生会唱歌, 唱好听的歌, 从而在其以后的工作舞台上能够充分发挥幼儿老师的技能水平, 更是重中之重。

在声乐课堂上, 唱歌是主要的活动之一。要教会学生的演唱能力, 以便能够在将来的幼儿园课堂上生动活波地上好课程, 能够在幼儿园的孩子面前表达歌声, 也能教会幼儿园的孩子唱歌, 这是我们声乐课技能培养的目标。而对于专业艺术类的歌曲, 要求得不是很高, 只需要提示学生在演唱时注意高位置和深气息的运用就好, 重点是强调演唱歌曲时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对于孩子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儿歌的演唱就更加要求要具有亲和力。所以声乐教师在授课过程中, 一定要把艺术性歌曲和儿歌分别开来。课堂上, 以启发学生演唱的兴趣, 演唱儿歌要表现出热情活泼的律动感为目的, 从而更加贴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接受能力。

我们高校学前专业的老师业务水平, 是提高我们本专业学生能力的根基。要知道, 我们的目的是培育学龄前儿童的教师, 不需要多么高深的专业技能, 不是培养歌唱家。在授课过程中, 要突出科学发声方法的练习。此外, 要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 要始终凸显该专业的特殊性——师范性。声乐教师就好比是一盏明灯, 在明亮了自我的同时, 也照亮了别人。作为一名声乐教师, 如果文化道德修养不够, 即使专业水平再高, 起不到“德高为师, 身正为范”的楷模作用, 也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教师本身品行不端正, 会影响到学生的思想。所以, 教师的表率作用不容忽视。否则, 学生也不会敬佩这个老师。未来社会, 教学的多元化, 立体化, 都促使我们教育一线的主导者——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能力, 增长知识, 要利用互联网、学术期刊等平台, 增强自身的专业技能。教师只有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拓宽自身的专业知识面, 才能够给学生最新、最实用的教学理念。广泛汲取最新的专业知识技能, 扎实地学习乐理知识, 才可以把握作品的风格, 正确地分析作品, 从而在专业课堂上做到挥洒自如。与此同时, 教师要灵活运用声乐知识, 举一反三地为声乐课讲解。我们专业学生大都处在十八九岁的年纪, 正是易于接受新事物的敏感期。所以教师要多准备一些独具匠心、别具一格的教学内容, 这会让他们精神振奋, 产生兴趣, 从而活跃我们的声乐课堂气氛, 提高教学目的。

声乐可以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 其表现形式是美好的声音, 目标是通过我们的喉咙发出美妙的声音, 来抒发自我的情感愿望, 最终达到能和聆听者产生共鸣。在实际演唱中, 假如教师的伴奏技能一般, 不能随演唱者的音域随时变化曲调, 会导致课堂缺乏灵活性、机动性。同时, 我们一线教师要意识到, 我们所探讨的提高学生的能力, 不是专指唱歌的能力。我们是教师, 是教育的传播者, 我们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学龄前儿童的教师。这才是我们的教学重点。

文化素养对声乐课堂也很重要。教师对作品的写作背景和时代潮流理解得多了, 对课堂作品的讲解也会独具匠心, 更加细腻委婉, 声情并茂, 从而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兴趣, 帮助学生有更好的情感体验。歌词是作者通过观察生活从而表现生活的艺术结晶, 学生具备丰富的文化知识, 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内涵, 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曲目的情感, 这是我们声乐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的重点目标。比如说儿歌《妈妈格桑拉》, 这是一首美丽动听的藏族歌曲, 格桑花——藏族非常美丽的花, 是赞美妈妈的意思。这样的方式讲课就能做到炉火纯青, 博思广义。

总而言之, 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为前提, 在科学的发声方法中加之合理的情感表现, 是学前教育学习声乐的重点。我们教师要努力做到精益求精, 使得学生能够更富于理解力和接受能力, 增强我们的课堂积极性, 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马磊.内蒙古地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探析[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1.

[2]刘伟, 王善虎, 吕小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声乐教学模式探析[J].宿州学院学报, 2013 (05) :116-118.

高校学前教育 篇9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因素分析

(一)体育舞蹈教师

体育舞蹈教师是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对教学起着关键作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向学生传授体育舞蹈及相关的体育知识与技能,教师的个性、能力、事业心,责任感以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都对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为此,体育舞蹈教师应不断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确保教学质量。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授课教师有单人形式(一名男或女教师授课)或双人配合形式(男、女教师配合授课)。

(二)体育舞蹈学生

体育舞蹈课学生是体育舞蹈课的教授对象,是学习主体。每一位学生无论是体形、体能、身体功能,还是情感、气质、性格、兴趣、个性等方面存在着的差异,以及对体育舞蹈基础知识的匮乏,都是进行体育舞蹈教学要面临的现实。为此,教师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区别对待、因势利导。现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课的授课形式为男、女学生合班授课。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的教学特点

体育舞蹈教学是一种技能教学,因而它要遵循技能教学的一般规律。但由于项目本身特点,它又有区别于其他项目技能教学的特点。

(一)多采用男女合班上课与共同练习的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密度较大

体育舞蹈课要学习、练习和掌握的动作是多种多样的,但一般都是以双人配合练习为主,这样就要打破传统的体育教学形式,以男女合班共同练习来进行。由于学生人数较多,此时教师就要善于调动队形,让教师和学生的视野范围尽量处于最佳的位置,确保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处于运动状态中,通过运动强度较小和运动量较大动作的交替进行,使运动量的生理曲线呈波浪上升,突出体育舞蹈教学密度大、强度较小的特点。

(二)音乐伴奏贯穿于教学始终,不同节奏的音乐适宜不同风格的舞步

体育舞蹈与音乐有着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体育舞蹈的声音,体育舞蹈则是音乐的形象,一个是有形而无声,一个有声而无形,它们的这种结合是天然合理的。体育舞蹈教学中充分强调了音乐节奏与风格特征的体现,以步点练习来培养学生良好的节奏感。指导学生理解不同音乐的风格,使音乐与动作融合在一起,表现出最佳感觉,从而提高学习兴趣和音乐素养。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研”、“教”、“练”

根据国家教育部《纲要》有关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之精神,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课程应构建课内外、校内外一体化的大体育观。体育舞蹈的教学应如此,体育舞蹈教学中的“研”、“教”、“练”亦应如此。

(一)体育舞蹈教学基础——研

研是指对教学全过程的研究探索。它包括课前分析研究、课中实施研究、课余完善研究。就其形式而言,第一阶段主要是学习研究教学大纲,明确教学目的要求,熟悉教材内容,了解学生情况,设计教学任务,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并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第二阶段主要是研究教学实施中的教与学,师与生之间的辩证关系。并以教学大纲为基础,研究与完善各种可行教学路径与教学方法;第三阶段主要研究学生课余练习指导与组织方法,探讨课内外一体化新教学模式的规律,用实践检验的方法来验证教学方案,对不足之处进行完善。

(二)体育舞蹈教学实施——教

教是指学生在教师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主动地掌握系统的体育舞蹈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关体育知识的过程。教学实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部分,它对整个体育舞蹈教学过程的效果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此阶段既是教师教的活动与学生学的活动发生相互作用的阶段,又是新的体育舞蹈知识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建立实质性联系的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教师和学生两大要素相互作用,但也会受到教学目标、内容、方法、组织与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各种因素安排和运用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为确保体育舞蹈教学质量,我们认真领悟其“教”的一些规律:

1. 根据体育教学大纲,将四个学期的体育舞蹈课划分好阶段,明确每一阶段任务,使学生在每一学期学习结束时都能有一定的成就感;

2. 辩证对待教学过程的师生主客体地位;

3. 加强与学生交往,尊重学生人格,公正对待每位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三)体育舞蹈教学检查——练

练是指学生在课内外对体育舞蹈及相关体育技能实际应用过程,此过程对学生是尤为实际和重要的。课内的练是在教师引导下对技术动作初步掌握和一定程度的提高,课余的练是对技术动作的进一步巩固与提高,是学习良性循环发展的重要环节。

课余练以学生自练、互练为主,教师及时指导为辅,充分利用各种条件,采用多种练习方法,在技能的实践中培养对体育舞蹈的兴趣与应用能力,最终达到熟练运用。学生在课内、外练的情况与技能水平表现,可以反映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情况,是对教学过程的一种实践性检查。

四、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运动的几点思考

1.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应对体育舞蹈课程的开展给予多方面的大力支持,以促进其蓬勃发展;

2.校园应从整体上构建良好的课内外学习氛围;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专项业务水平;

4.有条件学校可创建高水平体育舞蹈队,为祖国体育舞蹈事业发展培养人才;

5.体育舞蹈教学应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摘要:本文通过对体育舞蹈教学的探索分析,从中获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体育舞蹈教学的启示和动力。

高校学前教育 篇10

一、能力建设解析

能力是人的综合素质在现实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正确驾驭某种活动的实际本领和能量。由于具有一定素质的“主体”和客观的“主体活动的现实展开”是影响主体能力发挥与实现的两个重要因素,与之相应,能力的主体承担者和主体的活动的现实展开便构成能力建设的两个基本方面或基本维度。换言之,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实质上就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和对思想政治教育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本文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和学员,笔者认为对于不同的主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有不同的侧重点,主要反映在对成人教育管理者师资力量的加强;成人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意义的再认识;成人教育教师如何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内容、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同时强调作为另一主体的成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的加强;后者则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客观支持系统的创建。

二、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包括成人教育管理者、教师与成人学员,笔者认为应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建设。

(一)合理构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应由专职、兼职教师构成,专职教师是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核心和骨干,他们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学校应该首先确保安排专职教师担任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选拔和配备这部分人员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他们应该懂得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兼职人员亦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不可或缺的力量,他们应该由学校的优秀青年教师担任,要求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正派,如果聘用相关学科专业的教师更好,因为这有利于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具体学科教学中,教育的效果会更显著。

(二)重新认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

从国内成人教育现状看来,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生存的需要,个人选择成人教育或者继续教育的出发点往往是利益驱动,成人教育机构办学的出发点也更多地倾向于利益本位,长此以往,慢慢造成了高校成人教育发展的一种现实性的扭曲,即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市场经济下,无论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还是个人,关注利益本身无可指责,但是并不能为此而忽视了成人教育原初目的,亦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成人教育办学机构来讲,应该从自身开始提高认识,明确意义,唤起大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沉睡的意识,让它活跃起来,从而化入行动,融入生命。

此外,在对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进行调查的过程中,发现成人教育教师对学员往往存在一定的偏见,对此,对成人学员任课教师也应进行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让他们摆脱这种偏见,用人本教育、教育民主的眼光去审视教育,增加民主教育的情怀,从内心去接受成人学员,从为人师表的角度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

(三)明确成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方向性

笔者认为成人教育教师应该明确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以保证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顺利开展。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内容应坚持正确的导向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内容;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旋律;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鲜血液。此外,高校成人教育应将法律教育作为必修课程,因为只有具有较高的法律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生活。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应彰显成人特色

笔者认为成人学员存在的现实问题应是其思想政治教育的重中之重。通过对学校成人教育现状的调查,笔者认为目前成人学习的一个最主要的目的仍然是获取文凭,笔者认为,我们应在认清事实的前提下,如何让成人学习更加地超乎功利,帮助成人更好地实现自我的全面发展。渴望提高学历是成人自我实现需要的一种表现,但是当“获取文凭”由学习的手段演变成学习的唯一目的时,成人教育者有义务对其进行针对性地思想政治教育,帮助学员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正确认识参加学习的意义,让他们知道获得文凭只是利益驱动下汲取知识的一个手段而不是唯一的目的;帮助学员领悟终身学习的要义,以及如何通过自己已经选择的学习方式更好的达到自己的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成人学会有效地学习,今后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逐步完善自我。

(四)强化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常规方法与途径

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与教师紧密联系,多层面、多途径开展成人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强化常规方法与途径,保证思想政治教育课的教学,在具体课程的教学以及社会实践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以各级学员组织为依托力量,通过教育者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学员,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日常开展。此外,学员的自我教育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常规方法与途径之一。自我教育的关键环节是思想观念的内化和在行动中的外化。我们要激发成人学员自我教育的需要,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培养自我教育的习惯。

(五)体现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精神

1.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方法应不断创新

要求成人教育管理者具备创新意识,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方法上,除了运用常规方法进行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外,还应注意与学员沟通,及时发现成人学员的困难与问题,站在学员的立场,相信成人自身的力量,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成人教育管理者应该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机,比如学员入学时学习观人生观的教育、毕业前的就业指导,对一些关乎成人利益的时政的讨论,对一些热点话题的思考等等,引发学员不断的自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为学员的工作、今后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2.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以成人为本,体现生命关怀

以成人为本,是成人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应始终遵循的一种理念。一方面要求成人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一切从成人学员的需要出发,关注成人大学生的生存状况和生存意义,关怀他们的利益,关注他们的环境,关怀他们的情感,了解学员的需要和困难,为他们提供最大可能的教育支持;另一方面要充分相信成人自己的力量,鼓励并指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遇到的问题和困难。需要强调的是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成人教育者应帮助他们缓解各方面的压力,为他们的心灵找一个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

(六)鼓励成人大学生加强自我思想政治教育

对于我们每一个接受过正规教育的人来说,从学前到高等教育,接受了太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思想政治教育似乎成了一种惯习,理应已经融入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之中,但是过于单调的、反复的教育又让大家产生一种心理上的逆反。笔者认为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我们认为自己已经“知道”的东西是不是已然真正的融入了我们的生命?有没有转化为一种思想政治的情感和行动?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太多的应然没有变为实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笔者认为应该鼓励成人学员进行自我教育,形成一种主观上的意识,从思想上认识到存在的问题,引起足够的重视,主观上努力地去改变这种现状,把对学历的追求转化为对知识、对能力提高的渴求上,真正达到提高自我、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条件体系的创建

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建设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为保证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所需要的条件体系的创设,笔者认为应该包括制度的建立与完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创设等。相比较其他类型的成人高校,普通高校所属成人教育学院在物质和精神环境上都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应该充分利用这些优势为思想政治教育所用。

(一)制度的建立与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亦需要从制度层面得到具有一定约束性质的力量,学院要制定适当的规章制度告诉学员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学员应该努力地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而教师应以此为依据进行合理地监督与管理;对于教师也应建立相应的管理体制,如目标机制、利益机制、责任机制、竞争机制使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将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他们应与成人教育教师、学员一同规划、一同布置、一同检查、一同考核,建立并在工作中不断完善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制度。如果没有合理的、切实可行的制度,没有行为范围的合理界限,思想政治教育就会空乏无力。因此,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应由严密规章制度辅助之,做到两者结合。

(二)物质环境的创设

校园的物质环境,是体现一定的价值目标、审美意向、富有思想教育内涵的人文环境,对学员思想政治和道德素质的培养,可起到陶冶情操、激发情感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物质环境包括外观环境和内在环境。校园外观环境指学校的建筑艺术、绿化环境等,良好的外观环境可以给学员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有助于得到学员的认可。校园内在环境包括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笔者认为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理念,通过布置宣传栏,营造一种正确的政治氛围和健康的道德氛围,把校园内的学习、生活环境营造成一个具有良好宣传教育意义的氛围,对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及道德素质、行为规范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其次,要努力构建成人教育网络平台,成人基于网络的学习有利于学习者达到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即对自身知识的意义建构,我们要善于抓住时代赋予我们的每一次机遇,时刻为成人学员思想政治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让成人教育永远生机勃勃。最后,学院应立足学员需求,让成人学员充分享受学校的各种设施和优质资源。

(三)精神环境的创设

精神环境是一种环绕于学校的文化氛围与精神氛围,对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非常深刻的意义和影响。校园文化会持续的、潜移默化的作用着学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政治观等。因为校园文化可以营造一种文明、健康的高品位的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同时通过开展一系列知识性文化活动,可向学员传播广泛的文化信息、知识信息;而高品位的校园文化氛围和精神氛围的形成有助于培育良好的育人环境,有利于在这种文化品位下形成良好的校风;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和精神氛围的形成亦有利于提高学员的审美情趣及高尚情操,有利于学员科学感受力、人格魅力的形成,以求达到提升学员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校园的精神环境很大程度上体现为隐性,但同时也显形于学员的行为,形成巨大的心理场,对学员素质形成和发展产生场效应。因此,精神环境不是继续教育学院口头要求建设就能够达成的,它是在学员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之后形成的,可以说精神环境和思想政治教育是相辅相成、良性循环的。

摘要:一直以来,人们用“生命线”来比喻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成人教育领域亦是如此,但其现实开展令人堪忧。笔者提出应加强成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指出其含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培育和对其充分正确发挥所赖以进行的条件体系的创造,前者强调对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能力的培育和对成人学员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后者是指对思想政治教育一系列客观支持系统的创建。

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意义 篇11

关键词:审美教育;可能性;人性;完满性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2)08-0039-02

一、审美教育——让人的可能性展开的途径

艺术和美是人性的必要组成部分,康德认为,完整的人性结构应包括知情意的统一。知,即求真;意,即向善;情,即臻美。因此康德在完成了《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之后,又为美和人的审美能力留出了场地,写就了《判断力批判》。可见,审美是人之为人不可缺少的部分,是人的本质规定性之一。因此,审美能力的培养是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那么,在中国高校教育中,审美能力的培养是否亟需呢?

答案是肯定的。从中国的现状来说,审美能力的培养应是高校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不仅必要,而且亟需。在中国,学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所谓九年义务教育)几乎都是在拼分数、拼名次、拼升学的沉重压力下蹒跚过来的,很少有学校真正抛弃功利目的而进行放松身心、寓教于乐的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事实上,这种唯科学主义导致的“测试主义”应试教育对于学生来说,不啻于一种苦役,其后果是学生成为量化的人和标准化的人。只有当学生拼命潜水到彼岸(高校)时,才能真正体会到“上下天光,一碧万顷”美好境界,这时他可以暂时卸下沉重的铁链,可以驻足于周围的世界,可以听到自己想听的课程,可以和心仪的学说潜心交流。因此,在人生中,大学阶段是相对去功利化的时期,是思维结构和心理结构重新建构的时期,也是完整的人性真正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时期是人生教育的黄金时期。而面对这一重大的任务,高校是否真正意识到了自己的责任?

我们认为,高校的职责并非打造专家,也并非培养整齐划一的大工业生产的劳动后备军,——毋宁说这是高校的职能之一,但并非最重要的职能。高校的教育,是将人的可能性展开,并如其所是地使其成长的和完善。同时尽可能地消除之前工具理性膨胀所导致的应试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戕害和摧残。将学生从量化和规范化的思维中解放出来,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按照现象学哲学的观点,人是实际存在和意向性存在的双重存在。人应该生活在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之中,人不是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物,相反,他是面向未来和可能性空间的,这种空间是他可能性得以扩展的领地。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提出:“存在先于本质”,他说:“人就是人。这不仅说他是自己认为的那样,而且也是他愿意成为的那样——是他(从无到有)从不存在到存在之后愿意成为的那样。”[1]也就是说,人是一种拥有主体生活的谋划,而非无生命之物。人只有在他有目的地成为那种东西的时候才会获得存在。既然人的存在先于本质,那么,如何将学生的可能性充分地展开,如何使人的完满性回归于学生,如何认识到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是高校教育审美教育的重要职责。

二、由“技”入“道”——高校审美教育的达成

审美是人达到精神解放和完美人性的先决条件。德国哲学家和美学家席勒认为,人不仅是自然的产品,而且是“自由理智”,“使人成其为人的正是人不停留在单纯自然界所造成的样子,而有能力通过理性完成他预期的步骤,把强制的作品变为他自由选择的作品,把自然的必然性提高到道德的必然性。”[2]一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艺术教育。事实上,审美教育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艺术教育,二是美学教育。二者密不可分,有时交错进行,它们在不同层面构筑了审美教育“技”与“道”、或由“技”入“道”的关系。但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审美教育,二者都与艺术发生着必然的联系。

首先拿艺术教育来说。大学阶段的艺术教育可以通过艺术欣赏、艺术参与、艺术游戏等方式进行。这些艺术活动和游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而且在潜移默化中沟通了感性能力和理性能力。正如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认为的那样,人有两种冲动,即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正是二者的分裂对人心造成了强制,破坏了人性的统一,只有游戏冲动才能把这两种冲动的作用结合起来,排除一切强制,使人在物质方面和精神方面都达到自由。从而恢复完整的人性。

此外,从人格方面讲,艺术教育对人格发展有积极的影响。对人的艺术欣赏能力的研究表明,对那些在审美上与专家高度一致和与专家很不一致的成年人的人格比较证明,他们之间的人格特征可能确有差别。与低比数者(与专家不一致者)相比,高比数者(与专家相一致者)在选择判断方面表现了更多的独立性,包容了更大的复杂性,在“向自我回归”的大约评估上获得的比数更高一些,这就是说,他们倾向于喜欢游戏和儿童气的思考以及幻象的形式。尽管这些人格特征与美的选择没有因果联系,但却提供了与之相关的证据[3]。这一研究结果,艺术教育不仅提高了人的审美修养和促进了感性和理性的沟通,同时,它能够使人的知、情、意三个方面整体提升,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正如阿诺德·豪泽尔所说的一样,人生的整体性“指的是人的全部存在的感觉,包括他所有的意向、志趣和追求”[4]。

艺术对促进感觉的完整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艺术创造和艺术欣赏的过程是一个“格式塔”过程。所谓,“格式塔”(Gestaltung),在德语中就是“构形”的意思。格式塔心理学将心理现象视为有机整体,认为整体虽由各个部分组成,但它并不等于部分之和而是大于部分之和,并且认为,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这就是所谓的“格式塔质”。而所谓视觉“格式塔”能力,就是以艺术的方式观看世界,并使人在处理和对象的关系时不是从单一的效果出发,而是直接把握它的整体感觉。也就是说,在人在把握对象的时候,他所获得的是对对象的整体结构关系的总体感觉,这种整体性是一瞬间得到的,而不是通过抽象和理解而得到的。

德国艺术史家费德勒非常注重“格式塔”能力在普通人身上的培养。他认为,通过艺术教育,普通人也能获得这种“格式塔”的能力。费德勒理论的隐含的终极目标是需求“以艺术来改造人的精神和心理世界。”[5]。

而美学教育则是在艺术教育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教育,即对普通大学生进行美学理论的教育。叶郎先生认为,对大学生进行美学教育有两个方面的目的:一个目的是完善自身的人格修养,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另一个目的是完善自身的理论修养,完善自身的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这两个目的,就是美学教育的两个基本目的[6]。美学,是在哲学的基础上对艺术和美的认识,它不描述现象,而是直指美和艺术本质和价值,将美与生命和存在联系在一起,在世界观的层次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对于人生世界的审美精神。

美学研究包括三个层面的内容,即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美。而艺术美是历代哲学家和美学家所倾力探讨的问题。历史上的哲学家无不关注美学,他们往往以艺术为途径探讨美学问题,并借此解读人生和此在的意义。德国哲学家尼采非常注重艺术和生命活动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生命的最高使命和生命本来的形而上活动”[7], “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分理由的。[8]”通过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可以达到对人生和存在本身的理解,从而在内心建立一个意义丰满的世界。海德格尔在《艺术作品的本源》一文中提到,艺术和其他事物不同之处在于,它离开了有用性和可靠性,使存在的真理自行显现出来。就如同梵高的《农鞋》这一艺术作品所显现的,是农妇的世界,是她那充满劳作,焦虑、心酸和喜悦的生活和命运,是“天、地、人、神”的四重合一。海德格尔诗意地描述道:“从农鞋露出内里的那黑洞里,突现出劳动步履的艰辛。那硬邦邦,沉甸甸的农鞋里,凝聚着她在寒风料峭中缓慢穿行的一望无际永远单调的田垄上的坚韧。……在这农鞋里,回响着大地无声的召唤,成熟谷物地她的宁静馈赠,以及在冬野的休闲荒漠中令她无法阐释的无可奈何。通过这器具牵引出为了面包的稳固而无怨无艾的焦虑,以及那再次战胜了贫困的无言的喜悦,分娩时阵痛的颤抖和死亡逼近的战栗[9]。也就是说,只有通过艺术作品,存在的真理和意义世界才显现出来,在这样的世界中,我们可以看到诗性和理想,看到生活的点点滴滴,体味到人生平凡而伟大的美。使我们对本没有意义的人生赋予意义,在有限中看到无限,在琐碎中看到普遍,在困境中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这何尝不是人生的巨大收获呢?

如上所述,审美教育为人提供了一种自由,在这种自由中人的可能性被开启,感觉被完善,存在的意义被揭示。通过审美,我们建构了一个意义的世界,这不同于被工具理性所强制的世界,它意味着自然与人,真与善,感性与理性,规律和目的,必然和自由,在这里达到了真正的矛盾统一。这些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和人性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法]萨特;周煦良译.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M].上

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8:8.

[2][德]席勒;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

公司,1984:39.

[3][美]艾伦·温诺;陶东风等译.创造的世界——艺术心理

学[M].郑州:黄河文艺出版社,1988:139-140.

[4][匈]阿诺德·豪泽尔;居延安译编.艺术社会学[M].上

海:上海学林出版社,1987:1.

[5]张坚.视觉形式的生命[M].北京: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4:45.

[6]肖鹰.美学与艺术教育[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04,

(3).

[7][8][德]尼采;周国平译.悲剧的诞生[M].北京:三联书

店,1986:2,21.

[9][德]海德格尔;孙周兴译.林中路[M].上海:上海译文出

高校学前教育 篇12

1 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的创新素质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等学校担负着推进信息化建设,培养国家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的历史重任。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新型人才的关键,建设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师资的队伍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保证。从创新教育的角度出发,对高等学校创新型教师具备素质提出以下要求:

首先,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献身教育的历史使命感。教育事业是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的事业,创新是教育发展的灵魂。培养具有理论创新、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管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离不开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这就要求高校教师不但要有创新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能力。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忠诚祖国教育事业观念,是高校教师兢业工作,勇于探索,积极进取,自觉培养创新精神的强大动力和力量源泉。

其次,要勇于创新、敢于创新和能够创新。高等学校实施创新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根本要求。高校教师只有具有了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才能在自己所从事教学活动中不墨守成规,不因循守旧,才能求新、求异、求好,才能在教学工作中不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同时,高校教师要养成多种思维方法,不使自己的思维定势在演绎与归纳形式逻辑思维的单一模式。如果教师思维模式僵化、单一,缺乏创造性思维,就不可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只有不断创新,探索教育规律和教学方法,才能不断提高教育的教学质量,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再次,要创造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高校教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包括开拓新知、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的教学方法、手段。教育随人类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并具有多学科知识融合特点,教育过程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高等学校教师应在掌握扎实系统的专业知识和宽泛的文化知识基础上,结合国家建设发展和教学实践,创造新的理论。在掌握基本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的前提下,创造性地运用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设计教学内容的能力、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教学情景的应变与调控能力等,这样才能推陈出新,有效开展教育创造性活动。

2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原则

以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提高我国创新能力为目的,建立与其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育实践活动的创新教育体系,是高等学校教育转型和教学改革的关键所在。高等教育要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作为最根本的任务,强调教与学的双向交流,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入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既要学到知识,又学会探索。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和开展创新教育中要准确把握其要意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是以学生为中心。在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提倡和激励他们做学习的主人,及时肯定学生的求异思维,改变习惯于用已有的知识解决现存的各种问题的维持性学习模式为创新性学习模式,使学生以主人的姿态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二是“在创新中求统一”。高等学校的教育对象都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知识,应针对不同学生和不同专业,把教和学的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创新精神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有机地统一起来。重点培养他们运用知识科学认识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和创新思维的能力。三是师生平等。高等学校教师要树立与学生平等的观念,营造一种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教学氛围,善于在这种氛围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激情,使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地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挖掘他们的创新潜能,并有效促进其创新思维才能的发展。四是在开放的环境中探索。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制定的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组织教学,构建自主、开放、探讨的学习方式,交给他们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给予开展探索性活动的广阔时空,不断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使理论和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五是鼓励质疑。高等学校教师应具备与学生探讨和争论问题的勇气,鼓励培养他们质疑、问难的能力,激发其创新思维。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和创新的基础。“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3 高等学校创新教育的实现路径

首先,要按照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着眼提高教育质量,更新教育质量的观念。只有结合社会需求,科学确定新的教育质量观念,才会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才会真正认识到,没有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就是没有培养出能够适应未来信息化建设的合格人才,就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大失误。

其次,注重拓宽知识面和培养创新能力。一是在掌握专业知识和拓宽知识面之间,注重拓宽知识面。我国的信息化建设,不仅要求建设者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而且应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知识。因此,高等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应加大拓宽学生知识层面的力度,使其形成灵活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整合的能力,为提高创新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在传授知识和培养创新能力之间,注重培养创新能力。高等学校应改变人才培养的导向,变革传统的高等学校教育质量评价体系,既从掌握知识的多少来衡量教育质量,也要特别注意从能力和素质的角度衡量教育质量。破除读死书、死读书的教育倾向;培养勤于思考,善于质疑,敢于提问,能于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造性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素质人才,使教育培训不再是机械训练和应付考试的枯燥过程。

第三,营造平等、民主的良好教学氛围。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改变“一言堂,满堂灌”教学方式,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现成的理论,更要引导其懂得这些结论是如何获得的。要使他们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努力去发现新的理论;在了解现成结论的同时,又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去突破现成的结论。因此,在教育过程中要突破传统的教育方法,营造民主平等的良好教学氛围,开设内容广泛的讲座,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善于与学生展开争论,为学生创造良好地学习研究条件。允许根据自身发展的需求自由选择课程,引导他们用科学的批判态度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潜能才能被充分开发出来,高等学校才能培养出适应信息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春玉.创新教育学.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2.

[2]华长慧.创新教育百例创新教育百忌.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4.

上一篇:中学语文中的德育渗透下一篇:综合布线系统施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