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的应试教育

2024-10-15

高校的应试教育(通用12篇)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1

应试教育是“以考试得分为手段, 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送上大学为目的, 片面追求升学”的教育。这种教育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价学生、教师、学校和不同地区教育质量的唯一或最高标准。我国的教育长期处于应试教育的状态, 这种教育方式将导致学生的创新能力低下, 而培养出的人才也适应不了现今世界激烈的市场和科技竞争, 长久下来, 这将造成国家创新能力低下, 削弱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给整个国家和民族带来危害。因此, 我们需要进行教育改革, 以求改变这一现状。

一、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

(一) 教育竞争的失控导致应试教育现象

从教育产业观出发, 教育竞争是指教育生产者或教育需求者之间为了超越对方的努力, 从而为增进竞争主体的利益在市场条件下所采取的行为方式。

应试教育是被没有节制的考试竞争所“异化”的教育。由于教育资源有限, 而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得不通过考试竞争的方式来决定, 但竞争的结果却使考试变得至高无上, 教师为了考试而教, 学生为了考试而学。考试不仅左右了学习的目的, 而且左右了教育的目的, 并最终“异化”为与教育目的相对立的活动。由此可以看出, 应试教育是教育竞争机制在发生异化后产生的“症状”。也就是说, 应试教育的现象是一种结果而不是原因:不是应试教育造成社会上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 而是一些背离教育目的的竞争造成了应试教育被广泛批判的现象。也就是说, 应试教育的现象其实就是教育竞争的结果。

(二) 家长把追求考试成绩作为理性的选择

经济学基本理论假设认为人在一定“约束条件”之下, 会作出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人们在面临教育的选择时同样也是如此。

我国的父母非常重视自己子女的教育, 在目前的劳动用人制度和教育评价体制下, 这种重视就转化成了对子女考试成绩的追求。当然, 父母追求的不能只是考试成绩, 子女的思想品德、身体素质和审美情趣等也必须在关注的范围之内。然而, 学习成绩始终是大多数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因为只有取得优秀的考试成绩, 才最能保证孩子在未来的社会阶层中占据较高的地位。应试教育在我国盛行多年最重要的原因是家长对考试的态度。家长在很大程度上拥有对教育的选择权和评价权, 家长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发展的方向和内容。家长会认为, 一所学校的应试教育不成功, 就很难保证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更好、更高的学校。因此, 家长会将孩子送到升学率高的学校。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 家庭的选择构成了社会的整体选择, 如果每个家长都重视考试成绩, 那么整个社会必然也重视考试成绩。

(三) 以考试成绩衡量教育质量成本最低

现今, 我国的劳动用人体制非常重视文凭, 许多的用人单位对职位提出了较高的学历背景要求, 即使这些职位并不需要太高的教育背景。教育经济学的“信号理论”认为, 雇主重视受聘者的学历是因为雇主在无法获知受聘者的全部信息 (如工作能力、工作效率和忠诚度等) 的情况下, 雇主只能根据受聘者一些外在容易辨认的特征来挑选受聘者, 而最为重要的特征则是受教育水平, 于是受教育程度就成为一种说明能力的“信号”。在雇主不能获取受聘者的准确信息, 即在“信息不对称”时, 雇主把受聘者的教育水平作为最重要的参考指标是科学的、符合道德和法律要求的。因此, 雇主通过受教育水平来衡量受聘者的能力是一种快速且成本较低的途径。

教育评价体制从学生、教师、学校和地区四个方面来进行评价。首先, 我们发现要客观评价学生的真实道德水平, 在教育实践中是很难操作的, 也就是说“制度成本”太高。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 知识的重要性有进一步提高的趋势。所以, 在考虑到“评价成本”和德智体美劳的重要性之后, 当前评价学生的最重要衡量指标就是考试成绩。其次, 目前在我们对教师评价的很多指标中, 最重要的指标仍然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判断学生成绩的进步比判断品德的进步容易得多, 这就致使在教育实践中, 学生的考试成绩成为评价教师工作的最重要指标。最后, 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状况, 实际上就是评价学校或地区范围内学生的状况。那么, 这里必然的逻辑推理就是我们用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价学校和地区的教育质量。因此, 学生的成绩这一指标在教育评价体制中的使用是切实可行且成本最低的。

二、应试教育的弊端

(一) 片面的教育内容

应试教育是以升学考试的需要为标准, 并以此作为教育内容的依据。由于升学考试只涉及知识的积累与提取, 容易造成学生在学习知识时, 只是机械地复述和背诵, 而不去理解知识的真正涵义, 缺乏验证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应试教育中“德育是虚的, 智育是偏的, 体育是弱的, 美育是空的, 劳动教育缺失”。五育中只有智育受到重视, 但是在教学中如不从启迪学生的智慧入手, 就会导致学生片面地发展。

(二) 与社会实际脱离

应试教育只关心学生的升学率, 在教育教学上不管当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 不会考虑不能继续升学的学生参加经济建设的需要, 职业技能的培训也形同虚设, 职业教育遭受到冷落。以应试目的为主的学校教育从根本上改变了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 也违背了其双重目标的要求。

(三) 不利于教师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使大多数的教师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各种考试上, 其原因是升学率成为评价学校的好坏、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标准。这样不但加重了他们身心的负担, 而且使他们无暇学习进修, 不利于提高教师的政治素质和教学水平。因此, 学校与教师都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适应时代的变迁与发展。

(四) 使学生的负担加重

应试教育会导致升学的竞争, 激烈的升学竞争势必会使学生的压力增大, 加重学生的负担。学生学习、复习、考试的日程每天都被排满, 沉重的考试压力和学习负担使学生失去了在成长时期应该有的欢乐, 既妨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 又对他们将来的健康生活和工作产生了许多潜在的负面影响。

三、在应试教育中寻求创新

应试教育具有深刻的经济学根源, 这是导致应试教育难以真正改革的根本原因。任何应试教育的改革建议都必须考虑到应试教育的根源及其改革难度, 将教育改革创新与应试教育结合起来。

(一) 改革相关的体制:劳动用人体制和教育评价体制

目前, 改革教育评价体制更具可行性。具体而言, 就是要改革学生、教师工作绩效和学校及地区教学质量的评价体制。但是, 考试成绩是衡量学生、教师、学校及地区教育质量评价成本最低的指标, 而且在实践中也最容易操作。因此, 在我们使用其他指标来代替或者补充考试成绩时, 必须考虑要到其他指标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和操作的成本。否则, 高成本低收益的改革, 最终有可能是有害的, 而不是有利的。现在许多职业最重要的准入条件就是学历文凭。这种现象应该彻底改革, 从而缓解因为单纯追求学历文凭而进行升学考试的压力。学校和教师的升学压力主要来源于政府对其的评价, 政府应改革现行的教育评价制度, 废除单纯以考试分数作为评价的标准, 构建适应素质教育发展的评价体系。政府只要坚持以有利于素质教育发展的标准, 客观公正地评价教师和学校, 学校就不会因为害怕评价差而影响到其利益。要改革现在的教育评价制度, 必须更新观念, 树立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新观念。

(二) 增加创新性考题

针对知识的考查及运用, 我们可以在试卷上增加一些创新性的考题。为了争取得到高分, 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会有意无意地朝着这方面发展, 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当然, 我们仍然要看到这种方法的弊端, 就是学生的分数会变得更主观, 考试的公平性会被质疑。为解决这一问题, 我们可以采取多人评分制, 取其平均分。虽然这样做会浪费人力物力, 却是有必要的。新事物的出现总会伴随着不足, 我们只有在实践中慢慢地蜕变以至于完善, 才会变得更加完美。

(三) 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为了应对考试, 学生会开始被动地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 而教师则开始采取创新的教育。当然, 这只是一个开端, 随着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高, 学生会慢慢对其产生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我们可以可通过“情境式”、“开放式”和“诱导式”等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为实现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 从应试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 是一个漫长且艰难的过程, 需要经历许多阶段, 我们应该把创新作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之间的桥梁, 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 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自主创新能力, 最终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参考文献

[1]张五常.经济解释[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2.

[2]钱民辉.教育处在危机中变革势在必行——兼论“应试教育”的危害及潜在的负面影响[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0, (4) .

[3]江峰, 林玲.论教育的竞争与应试教育[J].南京师大学报, 1999, (3) .

[4]涂文涛, 彭时平.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经济学分析[J].财经科学, 2007, (11) .

[5]张翌日.应试教育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探析[J].教育探索, 2000, (3) .

[6]王世忠, 王涛.应试教育的经济解释[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 2005, (9) .

[7]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再论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 2004, (7) .

[8]周国军.教育竞争的经济学审视[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 2007, (3) .

[9]王存.在应试教育下求创新[J].教育教学研究, 2010, (2) .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2

首先,特定场景。应试作文是在考场中完成整个写作的,时间紧、重要程度高、没有参考资料,考生心理上也容易感到紧张。

其次,特定时间。应试作文有时间限制,在一定的时间内必须完成写作,不允许写作者仔细思考、精心构思。

再次,特定要求。应试作文试题中往往有体裁上的、篇幅上的要求,甚至还有题材上的、观点上的限制,自我发挥的余地小。

针对以上特点,应试作文最首要的一点就是审题。审题不精、审题不准,既会影响写作质量,也会影响将来的判卷。审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体裁要求。题目要求的是说明文、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这决定了写作的基本形式,一定不能忽视。2、字数要求。题目中往往有字数规定,这决定了写作的篇幅,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写作所需的时间。3、卷面要求。卷面形式上是否有什么限制?所用的笔墨是否有所要求?这也应当列入审题的范围之内。4、其他要求。题目中是否对文中可以使用的材料进行了限制?是否对写作情景作了假设?等等,都要一一了解清楚。特别是命题作文和给材料作文,命题作文的审题要抓住“题眼”,有限发挥,不能随心所欲。给材料作文等需要自己命题的作文更要仔细阅读给出的材料和题目要求。小学生的考试作文大多是命中题作文,所以,学会对命题作文审题更为重要。

审题之后便是拟题(命题作文除外),拟题应考虑到写作的方便性,依照自己掌握的材料和自己的写作习惯,拟出最易于在短时间内写好的题目,不能求深、求难、求新、求偏,以致给自己的写作造成阻碍。

应试作文对写作时间的限制很严,通过列提纲可以帮助构思、规范写作过程、控制写作时间就。另一方面,应试作文的特定场景既包含了当前写作的具体考场环境,也包括了写作后由评卷老师评分这一考后的阅卷情境。老师阅卷时,一人要负责几十份甚至几百份作文的评判,所以应试作文一定要结构清晰,明白易读。写作提纲对此也很有帮助。

在审题、拟题、列提纲之后,就是写作了。写作完成之后,还要仔细阅读和修改,然后方可交卷。下面我们试着模拟一下这个过程:

请试着以《可爱的……(小动物)》为题,写作一篇800字左右的记事文。时间40分钟。

这个题目中,传达了以下几个信息:1、体裁是记叙文;2、字数:800字;3、时间:40分钟;4、写作内容应该是与小动物有关的,这个小动物应该是自己喜欢的`。

在审题之后,下面就是拟题和列提纲。提纲包括开头、结尾和文章的主体部分。我们试着列出下面一个提纲:

(1) 题目:可爱的小花猫

(2) 开头:我们家养了一只小花猫,它浑身的毛白白的,绒绒的,大眼睛一眨一眨的,非常可爱。

(3) 主体:叙述小花猫的三件事。它乖乖的,喜欢缩在沙发里睡觉;它高兴的时候、伤心的时候都喜欢找我,大眼睛忽忽闪闪地看着我,好象在跟我说话;它喜欢为人除害,把我买的玩具鼠当成耗子来抓,惹得全家人哈哈大笑,我更喜欢它了

(4) 结尾:在三件事写玩之后,自然结束。

有了这个提纲,文章的雏形基本上就出来了,下面就是把它们细化一下,扩张一下篇幅,这篇作文基本上就算写成了。

由于时间紧,应试作文有时会出现未写玩时间就到了的情形,这时,就要学会给作文紧急收尾。紧急收尾是有一定技巧的,总结如下:

一、前后呼应。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文章的结构相应完整;

二、总结全文。这时应对全文作个概括,结束全篇;

三、点明主题。如果预定的结尾形式是点明主题,此时应不管文章的主体部分是否完成,都要在此点明;

四、升华全篇。对文章做哲理上的、情感上的升华;

五、戛然而止。如果前面的写作大致完整,主题也已点明,此时不妨就此结束,也许还会显得干脆利落。

应试作文写作的好坏主要看平时的基本功。所以平时要注意有意识的训练自己。这种训练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限时作文。给自己定出时间,在这个时间内快速完成一彷文章;2、提纲训练。有意识训练自己列提纲;3、佳作欣赏。多看别人的作品,特别是优秀作文、名家名作,对自己整体能力的提高大有裨益;4、素材收集。多收集相关的素材,必要时作为论据、材料等使用;5、仿写。仿写对于结构文章的能力、语言能力、写作技巧等都有极大的帮助。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3

高校在拟制自主招生考试试卷时,较大程度地体现出了“自主”的特色:一是高校的自主招生,本质上是高校按照自身培养人才的要求选拔学生。大学都有自己的传统特色,选拔考生的要求各有侧重,因此,命题时各使其招,形成乱花迷人眼、似乎无规律可循的局面;二是由于出题者多为大学教授,他们拟出的题目涉及面广、思维性强,跟传统的高考试卷相比较,呈现出一种全新的视角,是传统的应考和复习备考比较难以奏效的。

高校自主招生语文试题(笔试题,不包括面试题)有哪些特点呢?

1.重视积累,考查内功。

这一类的语文试题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它跟中学课堂和语文课本若即若离,旨在考查考生长期积累语文知识形成的内功,试题体现出的广泛性和探索性,需要考生有较宽厚的积累和灵活变通的能力。

例1.(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在以下名句中,哪种表现出“无我之境”?

A.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B.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

D.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王羲之《兰亭集序》)

点评:考查的是学生的文学积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烟淡淡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备选项的诗文学生学过,王国维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的概念,在中学语文课堂上可能只是提到过。陶渊明在写《饮酒》诗时,离开了官场,以一种超然于社会世俗利害得失的冲淡心境去体察万物,就是“以物观物”,这种主客体交融、物我两忘的境界才是“无我之境”。学生没有一定的文学积累内功,做这道题就会是一头雾水。

例2.(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用文言写一段话,字数50以内。要求:至少出现三个“之”,每个之的意思用法都不相同。

例3.(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请用文言表达你对文言文的喜爱或者不喜爱之情(200字以内)。

点评:这两道题都是考查用文言写作,用文言写作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复旦的考题规定了写作内容,北大考题中三个“之”字的用法还要各不相同,这就足以让许多人望而却步了。没有较好的文言阅读积累和文言写作功底,实在是不能动笔。

2.关注时代,紧扣生活。

自主招生的有些命题,是课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它要求学生在注重课堂学习的同时,必须强化社会学习。这对于当前习惯读死书、做死题的中学教学现状来说,是一个不小的冲击。

例1.(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作文:模仿贪官污吏写600-700字检讨,要体现出其中的华而不实、雕琢堆砌、避重就轻和企图敷衍了事。

例2.(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作文:有腐败分子认为:腐败,是一种人人难免的“普遍本性”,它有助于刺激消费、增进感情,有利于经济增长,无害于和谐社会。请你写一篇800字的文章,驳斥“腐败无害论”观点,要求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

点评:北大2006年的作文题引起了较大的争议,有人责问北大出这个考试题目的动机是什么。2009年,好像是为了对这些责问的回应,也好像是为了实现考题的完整性和连续性,北大再次拟出了与贪官有关的作文题。这次的内容就比较“正面”了,不至于引起人们类似以前的再一次责问。但是,学生对时事政治的关心程度,破立结合的驳论写作,加上“至少有5处正确引用古诗文”的写作要求,使得作文的难度加大。近几年来,党和政府反腐的力度很大,揪贪官的报道经常性地见诸各类媒体。作为中学生,不应只是埋头于题海中,理应以天下为己任,关注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做到“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才是将来建设我们这个时代需要的人才。

3.颠覆传统,另类出格。

自主招生的有些语文考题,考查的内容和形式非常奇特,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考试模式,显得有些另类,让习惯了做规规矩矩高考模拟题的中学生猝不及防,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各种非议。

例1.(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生活中有很多对成语的曲解现象,如“度日如年”就是指日子过得很好,每天都像过年一样;“语重心长”就是指别人说的话重了,心中很长时间不愉快。请你也写两个类似的成语曲解,讽刺这种现象。

例2.(2009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从语法角度分析下列病句错在何处:

(1)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

(2)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点评:这类题目让人们感觉有点搞怪。有专家解释道,这道考题可以考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等多方面素质,其实是想从正面对考生进行引导,也是对于生活中这一现象的批判和释然。例2的修改病句题让人全然意想不到。平时大家都唱这些歌,谁会想到它的歌词有没有语病!给这两句流行歌词改语病,委实难度不小,尤其是周杰伦的那句歌词,读懂它都叫人犯难。

4.出人意料,表易实难。

有些考题,考查最基本的东西,看起来容易,做起来却很难。它依赖的知识点学生可能具有,但它已不是高考复习当中常见的那些四平八稳的题目样式了,很让考生犯晕。解答这些表易实难的考题,需要考生将学到的死知识拿出来进行灵活的动手操作。

例1.(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题)写出一个四字短语,要求:偏旁相同。

例2.(2006年北京大学自主招生考试试题)用十个字写一句语义明确的话,要求:声母都是卷舌音,即zh、ch、sh、ri。

点评:写词语、造句,这些知识中学生都具备,也是高考复习的内容,但一接触到这些考题的具体要求,许多人还是傻眼了,看起来很基础的东西,实际上好难。例1有写“魑魅魍魉”的,当然符合要求,可这几个字很多人写不全呢!有写作“江河湖海”的,甚至还有人写作“膀胱肿胀”的,不知考官如何给分。用十个字造一个句子,本是小学生都能做到的,但要求每个字都是卷舌音,连缀起一句话来,这就太难了。

5.注重思辨,激发潜能。

一个中学生,有没有好的思维品质,具不具备一定的思考辨析能力,是高校选拔人才首先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高校的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也非常注重加强这方面的考查。

这类试题,不仅考查思维的结果,更考查其思维的过程。

例1.(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请从“治学”角度简要说明“才”、“学”、“识”的含义。

例2.(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试从你认为的角度对惠能的“下下人有上上智”作论证。

例3.(2006年复旦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下面表达中,哪一种体现了意象的虚伪性特征?

A.“燕山雪花大如席” B.“春来江水绿如蓝”

C.“半江瑟瑟半江红” D.“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点评:这类试题注重考查考生的思辨品质。从治学角度简要说明才、学、识的含义,应举出一定的实例,应辨析三者的相互联系。论证“下下人有上上智”要有一定的推理过程。什么叫“意象的虚伪性”?这个概念闻所未闻。不说当时懵了,就是事后也查不到它的意思。但只要思维灵活,此题不是不可解。这里出现的诗句,中学生应该都见过。A是李白的诗句,它因鲁迅的一段话而出名:“‘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原来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就变成笑话了。”B、C两句在课本里读过。D句出自秦观的词《踏莎行》,开篇三句“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的是一个臆想中的夜雾笼罩一切的凄迷世界,为什么不是实写而是“臆想”呢?因为它与紧接着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两句连起来说不通。因此,它被认为是运用了因情造景的手法,这里的凄迷之景是为表现作者的失意迷惘之情而特设的。这首词相信也有很多同学读过。简单地说,D句不是实写,这正好印证了题干中的“意象的虚伪性”,而A、B、C三句都是实写之景。这样一变通,答案不就出来了!

6.左勾右连,综合性强。

有一类考题,旨在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考生不只是完成孤立的、单个存在的考题,而是面对一堆内容不存在什么关联的对象,按照特定要求,将它们融合贯通起来思考,组织出一个存在有机联系的东西来,体现出极强的判断推理和整合概括能力。

例1.(2009年清华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阅读给出的四篇来自某报的文章。甲文是李国文的《白居易的粉丝》,乙文是杨扬的《4年前与奥巴马的邂逅》,丙文是任凭的《传统油画过气了吗?》,丁文是邢建榕的《历史与记忆》。在各自完成四篇文章的若干道阅读题后,最后要求学生作文:这四篇文章是选自某报纸的某一版面,请你为这个版面拟一个称谓,并说明你的构想(800字左右)

点评:这四篇文章的内容看起来毫无关联,但是它们处在报纸的同一个版面上。这个版面需要有一个名字。给版面取名字难倒了很多考生。四篇文章篇幅都不短,内容上彼此各不相干,考试又有时间上的要求,考生大多光想着把800字写满了,其实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写了点什么。完成这道阅读、理解、分析、综合、表达的考题,确实需要相当过硬的语文综合素养。

7.中规中矩,看重基础。

这类试题与考生熟悉的高考试题形式大致相同,考生做起题来,会有“他乡遇故人”的感觉。可能的原因,一是命题的高校注重学生的基本功,加上顾及到了当前中学的教学现状。他们认为,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才具有进一步深造的潜力,自主招生命题也不能脱离中学教学的实际。二是命题的高校没有让大学教授参与命题,而是聘请中学老师命题。中学老师命题,大多轻车熟路,脱离不了高考命题的基本套路。湖北的几所高校,如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命题大多属于此类。

例1.(2008年武汉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驰骋 伶俜 聘请 娉婷

B.通牒 喋血 谍报 城堞

C.掾吏 椽条 鸟喙 姻缘

D.辍学 啜泣 点缀 拾掇

例2.(2008年华中科技大学自主招生试题)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窜改 淡妆浓抹 籍贯 鸦雀无声

B.骈文 融会贯通 急躁 改弦更章

C.诤友 磨肩接踵 震撼 坚如磐石

D.反聘 颐指气使 竣工 销声匿迹

例3.(2009年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主招生试题)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东风第一枝·咏春雪/史达祖

巧沁兰心,偷粘草甲,东风欲障新暖。谩凝碧瓦难留,信知暮寒轻浅。行天入镜,做弄出、轻松纤软。料故园,不卷重帘,误了乍来双燕。

青未了,柳回白眼。红欲断、杏开素面。旧游忆著山阴,厚盟遂妨上苑。熏炉重熨,便放慢、春衫针线。恐凤鞋、挑菜归来,万一灞桥相见。

这首咏物词以细腻的笔触,绘形绘神,写出了春雪的特点。请结合词中的意象描写,赏析作者是如何写出春雪的特点的。

点评:以上列举的这几道试题,考生看着会有几分亲切感。湖北的这几所高校,武大近两年来没有单设语文试卷,而是文理合卷;华科大、华师大、中南财大等则单独设立了语文试卷。不知是地域的原因还是相互影响,其语文试题的内容和命题形式,不约而同地都与高考试题面目类似。内容大都包括字音、字形、成语运用、标点运用、辨析病句、语言运用、文言阅读、科技文阅读、文学作品阅读、诗歌鉴赏、写作。个别高校的试卷,基本就是高考语文试题的翻版。

高校自主招生考试不同于高考:高考考查范围有考纲的限制,试题内容和形式也比较稳定;自主招生的高校虽然招生导向明确,但它的考试范围不可预料,形式上也不一定有固定的模式。对于将来希望参加自主招生考试的同学来说,作准备工作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要靠提前的长期的积累,应该是“未雨绸缪”,而不应该“临渴掘井”。

针对自主招生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笔者提出几点建议。

1.要有广泛的课外阅读。

通读高校语文选拔试题,我们不难发现大学教授出的题目知识面的确很宽。有记者曾用“如果以中学所讲授的知识,来参加自主招生的笔试,是否足以应付?”这个问题,来问刚从自主招生试场出来的几名学生,他们不约而同地摇了摇头:“要在这样的考试中游刃有余,平时在课外肯定要有意识地积累很多知识。”由于高中课业负担较重,中学生的课外阅读相当有限,而要通过自主招生这样的考试,光靠课内所学是远远不够用的。中学是打基础的阶段,平时要养成博览群书的习惯,着力拓宽自己的视野,增加知识的宽度,各方面的书籍都未尝不可览个概要。

2.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

我们常说,语文学习的外延跟生活相等,此话绝对是真理。对于语文学习来讲,事事留心皆学问,生活这本大书蕴含的语文学问无穷无尽。在自主招生语文试题中,有些题目是书本上完全找不到的(尤其是面试题目,其涉及到的社会生活面更是广泛得惊人),如果要考好,一定要读好社会这本大书才行。一个不关心生活,不关注时代,只会死读课本的书呆子,就是应付现在的高考也很困难啊!平时要注意培养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在发展自己的智商的同时,发展自己的情商。在课余时间要多读书看报、多收看电视新闻等,真正做到身在教室,胸怀天下,这样才不至于成为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

3.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

兴趣广泛,才能做到各类知识兼收并蓄,从而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复旦大学2006年考题中,有一道是给出一段用繁体字写的文言文(200—300字),要求考生用简体字誊写并为其标点,翻译全文。这是一道极佳的试题。认识繁体字是文史哲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因为这样才能深入原典,读出真韵味。标点古文则是考语感,看考生的文言文底子到底有多厚,且标点古文已经是连续第二年考了。在这道题的解题过程中,不少练过书法的同学“捡”了便宜,他们在写书法的时候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不少繁体字。这也提醒我们要多学些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于打好语文基本功来说,兴趣愈广愈好。生活中,不要泯灭了自己的好奇心,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看书时,对文学、历史、政治、哲学、美学、宗教、理论等各类书籍都要有广泛涉猎的兴趣。

4.要打好扎实的基本功。

学习语言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积累的东西多了,“死”的东西慢慢就会变“活”——积累的原始材料丰富了,就会逐渐掌握运用原始材料的技巧,并且能随意抽取,以至运用自如。一个具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的学生,是每个大学都欢迎的;他在扑朔迷离的自主招生考题面前,也自然具有更多成功的机会。且不说自主招生语文考试涉及的面很宽,就是那些被人们视为“偏”“怪”“难”的题目,仔细一看,其实它考的恰恰是最基本的知识。唯其“基本”,人们平时就忽视了它们,真正考起来反而成了最难的题。

5.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

自主招生当然要考查考生的智力。智力是人各种认知能力的总和,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其中,思维是智力活动的主要形式和方法,也是衡量智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智力的几种因素,以思维力为其核心。以想象和联想为主要形式的形象思维,以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创造性思维等为主要形式的逻辑思维,都是自主招生考试重点考查的内容。在平时的学习和生活中,要有意识地学会全面地看问题,锻炼思维的广阔性;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锻炼思维的深刻性;学会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看问题,锻炼思维的灵活性;学会在最短时间内找到问题的正确答案,锻炼思维的敏捷性;学会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锻炼思维的批判性;学会有条理地说话作文,锻炼思维的条理性;学会与众不同地看问题,敢于提出自己新颖独特的见解,锻炼思维的独创性。

6.要相信高考复习有用。

高校自主招生试题,虽然呈现出许多与高考试题不同的特色,但前面已讲过,高校命题也并不是铁板一块,有的学校命题离高考较远,有的却相差不大。即使那些“离得较远”的,通观它所有的考题,中间仍然有不少考生熟悉的面孔。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高考复习备考的成果,在自主招生考试中,同样可以共享!

应试教育: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 篇4

一个国家优秀的人才从哪里来?从优质的教育中来,从真正的素质教育中来,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温床,制约我们发展的瓶颈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指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人的发展规律,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弊端的集中表现。它以升学率的高低检验学校的教育质量,教师的工作成绩,以及学生的学业水平。以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教育模式与考试方法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学生被动地学习,难以适应工作和社会的发展。我们之所以建国60多年来“很少有自己的东西,总是冒不出大批人才来”,根源就是没有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应试教育是扼杀创新型人才的“罪魁祸首”。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实行了改革开放,恢复了高考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随着高考制度的不断深入,考试就成了我国教育评价的主要方法。考试也成了各级部门衡量教育水平的主要标准,于是,就产生了“应试教育”。

我们的应试教育或者叫“新科举文化”,是一种以覆盖知识为目的、以考为本的落后的教育。这种教育扼杀了大批的创新型人才,磨灭了人的灵性特质和潜能,使原本具有创新本性的种子(学生的创新潜能),被煮熟或慢杀在摇篮中。应试教育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应试教育已成为扼杀创新能力的刽子手。

有人说再好的教育都有考试,美国也考试。同是考试,人家和我们却不一样。如“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个问题,中国和美国的考法截然不同。

我们的考题:元太祖成吉思汗的继承人窝阔台公元哪一年西征?在中亚西亚建立哪四大汗国?最远打到哪里?(这是考什么———记忆力。)

美国的学校考的是:蒙古人当初如果没有西征,欧洲会发生什么变化?试从政治、经济、社会三方面分析。(这是考什么———思维发散能力和想象力。)

真正的教育不仅仅只是灌输和覆盖知识,而是把每个人都培养成大我,即自我教育,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个人的潜能和特质,让他真正成为他自己———成为知识的主人创新的主体,变“你应该”为“我想要”。我们把学习与训练混为一谈,搞不清什么是学习,什么是训练,甚至把学习变成了训练。这是我们的一大误区,学生天天在那里搞训练,几十道,几百道,几千道,几万道,几十万道,几百万道……就是做题,就是重复,就是为了考“高分”上大学。我们还以为那就是学习。这样的认知还有很多,困扰着我们,左右着我们。这种沉重不仅仅是左右着我们学生,而是左右着我们的民族。

“减负”年年高喊,为什么减不下来,而且“越减越负”?根本问题不解决,培养人才的思想和理念不转变,评价机制不改变,不懂得什么是素质教育,不知道怎么搞素质教育改革或者试点,树根不动树梢晃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们就在那里一直讲“适应”,很少人讲“改变”,讲“改革”也只是口号。

学生一天到晚就是在那里背呀、算呀、抄呀、写呀、模呀、仿呀、训呀、练呀、考啊、赛啊……甚至从幼儿园就开始了,幼儿园就开小学的课程,就开始留家庭作业,搞得孩子兴趣索然。孩子不像孩子,像个小大人似的,多么可惜又可怜。

考试的阴影下,各学科教学很难呈现出本来应有的美丽。例如语文科教学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应是一种享受,但现实中的语文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被考试异化了。且不说名目繁多、重复累赘的考试本身,单是课文教学一般也得服从考试的需要。至于那些五花八门的考试———期中考、期末考、月考、周考、纠错考、单元考、全市统考、名校联考、一模、二模一直到N模……几乎多到无以复加,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使他们望而生畏、见而生厌。这种繁复的考试、讲题,对学生人格的发展、语文综合素养的形成毫无用处,在学生最需要接受新事物的时候,占据大量时间,逼迫他们做大量对将来发展毫无用处的考试训练,无疑是对学生生命的一种浪费。

面对这种僵化的教学模式,师生双方都不敢懈怠。除非你不怕“身败名裂”,除非你不想升学。厌归厌,但你必须日复一日从事或接受这种教育。在这种模式下,各种参考资料满天飞;在这种模式下,催生出许许多多出题、讲题、押题的“名师”,催生出许多考上名牌大学的高分低能者。

应试教育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是中华民族强大和伟大复兴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素质教育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为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是高精尖创新型人才的竞争,不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的书呆子的竞争。21世纪最昂贵的是创新型人才,不是牵线木偶、计算机和机器人式的“人才”。

21世纪最无价的就是人才,是创新型人才。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靠的也是创新型人才。应试教育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瓶颈和桎梏,唯有素质教育才是使创新型人才健康成长的必然选择。

为此我们诚恳建议:高考制度改革与素质教育改革试点(自下而上的系统改革)同步推进,“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我们希望能尽早看到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大动作,看到高考指挥棒不再像幽灵一样,扼杀着一代又一代的潜能和灵性,看到我们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大量涌现,看到美国人不再敢为所欲为。我们想什么时候说“不”,就什么时候说“不”。

摘要:应试教育是制约我国发展的瓶颈,是中国民族强大和伟大复兴这只木桶上最短的那块木板。素质教育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中国应试教育的弊端(英文) 篇5

What’s Wrong With the CEOES

China has carried out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system for many years which is a

result of the ancient education system.There are some advantages of this system, but as far as I’m concerned, there are more disadvantages which include: giving students too much pressure, letting students have no spare time and killing students’ imagination.Firstly,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is giving students too much pressure to even take a breath.Higher marks mean better schools.So what they do to get a better school is to study harder.A survey result shoes that middle school’s textbooks in China are more difficult than those in some developed countries.It’s not beneficial to students at all.Secondly,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system gives students too little time to join in some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which results in a narrow outlook of students.Thirdly,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pays more attention to textbooks and exams than students’ creativity.This kills a students’ imagination.What a disaster it is!Besides,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system has created thousands of similar students who only know how to get high marks in exams.That is to say, students’ personalities are restricted by the education system.In a word, the exam-orientated education system is not beneficial to students enough space to develop themselves in every aspects.

莫让素质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附庸 篇6

刘铁芳在《走在教育的边缘》一书中写道:“在许多情况下,素质教育的实施不过是在原来的模式上增加了特长教育而已,在学生沉重的书包上又加上了沉重的手风琴、电子琴、画板画夹……”到底什么是素质教育?一般认为素质教育就是“提高主体整体素质的教育”。可是对“素质”一词的理解却是众说纷纭,理论的探讨和实践中的运用存在着巨大的偏差,理论上的“素质”是带有理想化的,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最适状态。可在实践层面却是应试模式的另一种样板,对素质教育进行量化,就有了所谓的“素质标准”和“素质目标”,这样就可以在实践层面上大刀阔斧地进行操作了。

逐渐地,素质教育成了“对各种素质的教育”,本质上就是另一种应试教育,是经过包装的应试教育,素质教育就是对学生的各种素质进行达标测试。为什么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那么累,其根源就是为了达到“素质教育”的需要——学生需要艺术素质,就要学习小提琴、钢琴、书画等;学生为了文学素质的需要,就要参加写作训练班等。可是学生学习这些“素质”的时候,多数不是出于兴趣,而是被迫的,甚至是被强制的。因为家长深知这些素质的获得,孩子可以在中考时加分,可以成为这方面的特长生。然而,这些特长的获得,是以牺牲学生的玩耍、游戏时间为代价的,家长和学校都认为玩是“玩物丧志”的,是不上进的标志。如果学生时代没有玩耍、游戏的快乐相伴,那么孩子就丧失了他们的童年和少年时光,而这段空白的,甚至是灰色的岁月,对他们今后的健康成长会非常不利。

对学生来说,“幸福需要现在时”,正如郑杰在《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中所说:“我们搞教育的没有理由也没有权力为了看不见的所谓未来的幸福而剥夺学生的童年和少年时期的幸福,今天的幸福并不是明天幸福的抵押品,明天的幸福也不完全需要用牺牲今天的幸福作为代价,不存在一个“幸福”银行,要孩子们为明天的利息而在今天投资。”

柏拉图说:“教育实际上并不像某些人在自己的职业中所宣称的那样,好像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来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对素质教育的量化和测试,和片面追求素质教育培养的功利性,之所以会加重学生的负担而没有激起学生的兴趣,原因之一就在于许多素质对具体的个体来说,是一种异质性的知识,是具有排异性的。我们不能要求一个五音不全的人成为音乐家,一个缺少逻辑思维的人成为数学家,一个缺少语言天赋的人成为语言学家,一个体质孱弱的人成为运动员。素质教育应该是发现学生成长的可能性,并加以培养,对不适合学生发展的素质进行适当的发展,而不是使学生成为全才。对适合学生发展的可能的素质进行培养,不是培养偏才而是因材施教,理想的教育和现实的教育总是处于冲突之中,虽然教育应该具有理想,但也不可忽视教育的现实,理想是生发于现实之中的良好的愿望,且教育应该为理想留有空间,但教育毕竟不能完全为了理想而存在。全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现实教育中的全面发展,可以这样认识,学生具有的发展可能性应得到充分的发展,而缺少发展的可能性应得到适宜的发展。

教育工作者要有一种度量,能够容忍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差距,对理想的盲目向往和对现实的抱怨亦是造成素质教育变相成为应试教育的原因之一。过分地夸大理想的作用,其结果必然是把现实当作理想的实验田,才会造成现实中的教育理想被功利化地利用,造成目标的量化和测试的泛滥。理想的教育与现实的教育是有一定差异的,理想的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由人”的,而处于现阶段的教育主要还是为了培养“经济人”,正如刘铁芳所说:“我们目前尚处于“经济人”阶段,我们还必须为谋生而奔波。教育尚不得不将谋生置于相当重要或者说首要的位置,不足以从根本上关注并实现人性的完善。在生存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人们甚至还不得不以牺牲自己的全面发展为代价,以片面的发展来赢得更多的发展机会。故先人们的教育理想依然是我们时代的教育理想。”这并不是说我们可以放弃教育理想,它依然是教育工作者要追求的终极目标。同时,我们要守住理想的底线,防止素质教育成为另一种应试教育。

素质不应该是外化的,而是内部的需要,且在素质的培养过程中,素质教育要实现人文化关怀,素质教育并不是仅对素质进行教育,而是教育要体现人文化关怀。何时教育把学生的情感需要放在了真正意义的首位,素质教育就离教育的理想不远了,因为情感需要中包含了学生各个方面的需要,当然这种情感需要并不是放任自流,而是具有一定的约束,教师要做到的,就是使教育成为河岸,学生便是那自由奔流的河水,在河岸适当的引导下,流向它应该流向的远方。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7

首先, 大环境的“应试教育”之所以屡禁不止、长盛不衰是有其必然原因的。原因之一是历史发展、演变的必然。考试制度是人类文明发展到目前为止最客观、最公正、最有效的评价手段, 目前高考制度的有无是教育领域里“法治”或“人治”的分界线。只要在现阶段无法完全取消高考制度, 就一定会存在“应试教育”滋生繁荣的土壤。现在就想让“应试教育”退出历史舞台, 是脱离实际, 一厢情愿的, 注定是行不通的。原因之二不是“素质教育”的错误, 而是由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滞后, 与人们对教育需要的高要求的矛盾, 造成素质教育推进不力, 基础教育经费投入不够, 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 学校布局调整不合理;教师队伍素质的巨大落差, 人事制度改革的推行, 教师精神压力的过大, 学生负担过重, 一种急功近利的社会形态在滋生, 浮躁心态在蔓延……诸多问题。

多年来, 人们有一种思维定势, 就是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看成是矛盾的对立面, 要倡导素质教育就必须排斥“应试教育”。认为, 素质教育强调的是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着重培养学生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 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与知识的传授相比更注重能力的培养,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这个长期目标。而“应试教育”则把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优劣的唯一标准, 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技巧、应试能力的培养, 急功近利地把目标锁定在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升学率这个短期需求上, 而不在乎培养出来的学生是否真正符合社会的需要。

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和谐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发展重心已不再是搞“精英教育”, 而是“公民素质教育”, 以培养合格的公民素质为主要的教育目的。因此, 素质教育的提法是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而英语作为基础学科, 全球公用语言 (globa language) , 更加应该深深烙在每个作为全球村的国民的基本素质上。如果我们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分析不难发现,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并非对立的、排斥的:教育的长期目标和短期需求并不一定是矛盾的, 完全有可能同时兼顾两者, 把它们统一在一个教育体制中。因此, 这种把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完全对立起来的观点是欠妥的, 它造成当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上的一些困惑与迷惘, 使很多中小学的领导和教师不知所措, 无所适从。

本人认为学科的素质教育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是教育的本质。“素质教育”的对立面不应该是“应试教育”, 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是教育的目标, 而考试是检验教育效果的手段, 不能把“手段”作为“目标”的对立面, 恰好相反, 在竞争机制建立后的现代社会, “应试”也是素质培养的一部分。因此, 我们能否把在头脑里已根深蒂固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是势不两立的对立面这一观念暂时抛开, 而探讨一下以素质教育为主导, 同时兼顾两者的可能性。即把素质教育的前瞻性、先进性、整体性与“应试教育”中的合理部分, 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两者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或者采取另一种提法, 即素质教育的范畴应该更大, 它包含了“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只是素质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应试能力只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个方面, 素质教育培养出来的优秀学生绝对是考场上的佼佼者。在这种结合中, 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好一个“度”, 即找到一个平衡点。

浅析当前应试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8

然而, 我国目前的教育仍存在着极大的问题。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学生只会被动地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却不知主动地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 他们成为应试教育体系下的傀儡, 丧失了实际操作的能力。对此我们分析了应试教育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 研究了切实可行的应对措施, 以实现教育合理化。

一、应试教育造成学生负担过重

当前, 大多数学生都有形或无形的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他们在身心受到严重影响的同时, 也不可避免地承受着外界的巨大的压力。一些学校采取的“强化训练、题海战术”造成了学生负担过重以至于他们采取了一些极端措施来抵制这种教育。应试教育敦促着学生们进步的同时, 也带来了不好的效果。它导致学生的两极分化, 关系不协调, 相互攀比分数, 也阻碍了他们个性的发展。如今的社会是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 但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使得大部分学生只注重分数, 彻底的成为了书本的俘虏。应试教育还阻碍了他们能力的提高。它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 并没有真正地培养高分高技能的人才。

二、应试教育导致老师理念的改变

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 原有的教师理念已被歪曲。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 一些教师一味地追求高升学率和他们私人的名利, 从而改变了原本“教书育人”的理念。他们没有真正地做到提升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 而是通过采取重复练习和死机硬背的教学方法来教导学生, 无疑地给学生们灌输了这种错误的思想。

三、应试教育对学校管理的影响

应试教育的广泛实行, 给学校的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一些学校采取的封闭式管理使得学生与社会完全脱轨, 而青年学生的叛逆心理使得他们想尽一切方法与社会接触。于是逃课、夜不归宿等现象在校园里普遍存在。这就给学校管理造成了困扰。这种教育使得学生过分地注重学习, 就连学校举办的各项活动都不愿意参加。他们认为参加各项活动就是在浪费他们宝贵的学习时间, 从而使得学校的各种活动在学生中很难开展起来。

四、应试教育限制教学体系的发展

应试教育是一种狭隘的教育模式。它把应付考试作为唯一的目标, 只注重灌输书本知识, 而很少让学生参加一些社会活动,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缩小了他们的想象空间, 阻碍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无论是家长、老师还是学生, 都已经习惯了这种传统的教育体系。这也对教育改革产生了负面影响, 从而限制了教学体系的进步。

五、应试教育违背人的发展规律

一百年前, 法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提出“进化论”观点。这就说明自然界万物更包括我们人类都应顺着社会向前发展, 而如今推行的应试教育却把学生们推进了死胡同。学生不再向着自由化、个性化。人性化发展, 而是被束缚在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下。这与我们国家一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的创新习惯, 培养社会的创新型人才的理念相违背。

针对应试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 我们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首先, 我们要让广大群众认识到应试教育存在的弊端。一方面, 将“教书育人”的理念真正地灌输到老师的心中。让他们接受另一种宽松自由的教学观念。这样, 他们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 逐步将这种思想输入学生的脑海中, 从而让学生不再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 还他们一个展现自我, 张扬个性的舞台。另一方面, 要改变家长们原有“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思想, 让他们不要给孩子施加过大的压力, 而是要注重孩子们的身心发展。

2、改革考试制度

现如今的高考已成为社会的焦点。人们对这种“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议论纷纷。显然, 大多数人认为这种只凭一份试卷决定命运的考试模式对许多考生不公平。我们应该改革这种考试制度。不再以高考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指标, 而是将德智体美劳等各项成绩都考虑在内。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平时成绩, 以综合测评作为他们的最终成绩。

3、借鉴外国先进的教学理念

说起我们中国的教育, 大多数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那种呆板、机械式的教学画面。而当他们谈起外国的教育时, 脑海中浮现的却是轻松自由、生动有趣的画面。中西的教育理念确实存在着极大的反差。虽然中外环境是影响这一现象的因素, 但中外教育理念的这种极大反差也应引起国人的反思。不得不承认, 国外的教育理念有我们借鉴的地方。对于这种理念, 我们要根据国情“取其精华”

4、完善教学体系, 推广全面素质教育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9

素质教育从本世纪80年代首次提出,到1993年将素质教育写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再到当前对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已近20多年。在这期间从理论到实践可以说亦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令人感到尴尬的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踏踏实实”的现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改观。

1 扫描:现实教育中的两难

1.1 理念上的“纠偏”与现实中的“惟升学率是从”

素质教育的提出的初衷是针对当时我国教育中那种脱离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片面追求升学率,违背教育规律的现象提出的,即为“纠偏”而提出的素质教育这一理念,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是其根本宗旨。体现在教学活动上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全面的发展、生动活泼的自主的发展;在教育内容上,着眼于人的素质的全面的提高,以完整的素质结构为核心设置课程、组织各项教育教学活动;在教学方法上,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良好的方法与习惯,在学习中培养能力;在教学评价上,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全面、合理、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其初衷是纠“应试教育”中只重“升学率”的片面教育,但现实的教育中,并没有因素质教育的理念的提出和实施而达到了“纠偏”的目的,相反,现实中的教育却存在“愈纠愈偏”的现象,有的地区甚至到了全面追求升学率的地步。

1.2 理念上的“减负”与实际上的“负担的增加”

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是素质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通过素质教育的实施,让学生主动学习、乐于学习,乃至全面的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中央历来重视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的问题,教育部为此专门发布文件,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几次重大的中小学的课程教材的改革及招生的改革。但从实施的实际效果来看,收效甚微,并且有的地区出现了越减越重的现象。首先,表现在学生的睡眠的时间越来越少。据调查表明,初中生晚上9:30休息,次日早晨6点起床;高中生晚上10:00-11:00休息,次日早晨5:30起床。从调查结果看,如按青少年正常的休息时间计算,现在初高中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睡眠不足的现象,以至于一些学生晚上精神萎靡,白天昏昏欲睡。其次,表现在教辅资料越来越多。就调查发现,包括装订成册及未装订成册的教辅资料,平均每个学科小学高年级4种,初中二年级5种,初中三年级8种,高中二年级8种,个别的学科超过10种。大部分的学生为了应付各种考试,每天不得不埋头于大量的题海。再次,表现在合法的双休日被剥夺。从毕业班学生在校的时间看,大部分学校为了提前结束课程,赢得更多的复习时间,不得不牺牲学生双休日时间。

1.3 理念上的“全面评价”与实践中的“惟量是从”

素质教育的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培养有觉悟、有道德、有知识、身体健康的创造型人才。其教学评价的特点体现在全面、全体、个性的发展上。“全面发展”意味着科学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身体素质、智能素质哪方面都不可偏废。“全体发展”,意味着不丢弃后进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都得到提高。“个性发展”是学生个性潜能得到发挥,个性专长得到鼓励。教学评价目标应定位在这三个发展上,同时应突出其评价的发展性、过程性及生成性。但现实中的教学评价,虽然提倡由过去的惟“量评”,转向“质评”与“量评”相互结合的方式,但在现实的操作上,绝大多数学校仍然以操作简便的“量评”为主要的评价方法。学校对教师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其升学率与优秀率,并且社会上更愿意按升学率对学校进行点评。这种对学校和教师的评价方式,必然直接影响到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所以,当今教育界所提倡的什么发展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等等,在现实中更多的是流于形式,“惟量是从”在现实中仍然是评价教师和学生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理念上的评价模式在现实的操作中只是流于形式而已。

2 解析:两难背后的根源

2.1“两难”现象的根本原因:传统思想文化影响与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

首先,是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思想的文化积淀和社会的心理,对当代教育所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学而优则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传统的理念在广大中国人的心中仍占有相当的地位。特别在广大的农村,孩子考不上学,其创业的空间不是很大,进城打工亦十分辛苦。所以,家长更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升入高等学校,为将来的生活谋个更好的出路,这就使得广大农村的学生不得不以“惟考试是从”,这些必然阻碍素质教育理念的贯彻执行。其次,是现实经济因素的制约。教育的发展是受经济的发展水平制约的,改革开放以来,广大人们的温饱问题基本得以解决,但教育的发展特别是素质教育的实施并非是在温饱的水平上能够得以实现的。在广大的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教师主要靠一本教材和粉笔来进行教学;较多的教师得不到及时的培训,使得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及时的被了解和吸收;教师的学历不达标,教学能力较差,教师主要是用注入法进行讲授,学生主要靠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所有这些条件的限制,使得教育必然走进“教—学—考”的怪圈,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现象,“应试教育”必然成为其主要的表现方式。再次,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不断的飙升,这就逼迫城市的人们为了让孩子的将来,不得不聚焦于“重点中学”、“211工程”及“985”。

2.2“两难”现象的直接诱因:理论指导与现实的失切

2.2.1 理论与实践脱节,实践解决问题搁浅

首先,对素质教育理念认识的模糊性。到迄今为止也不排除一些教育工作者甚至一些专家对此仍存在模糊的认识,仍认为“应试教育中有素质教育,素质教育中有应试教育”的说法。在实施的过程中对素质教育的认识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各说各的话,这必然给一线的教学工作指导带来一系列的混乱。其次,诸多的理论工作者更痴迷于一种书斋式的理论,严重脱离当今的教育实际。其理论的实施条件远远超出我国当今的教育发展水平。

2.2.2 盲目引进,食洋不化

首先,是盲目引进。改革开放以来,一些学者对国外的教育理论更多的是抢先翻译与介绍,但很少能结合我国的现实提出自己的见解,以至于建构主义满天飞,言必称文本、建构与解构,使得教育界好像有些“失语”的嫌疑。引进的如发展性平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及学生的档案袋评价等,他们在教育资源丰富的发达国家就可以是完全意义上的课程评价,而我们却不具备这些条件。因我国的学生除了应付这些课程之外,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应付考试,因而,这些课程在现实中的实施就比较困难。学习别人是好的,但不注重消化吸收,直接拿来生吞活剥别人的东西只能使我们失去自我。其次,是食洋不化。教育改革需要学习国外的先进的教育理论,这本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食而不化,言必称希腊,则会严重脱离中国的实际,解决不了中国的教育问题。现在有许多的文章,内容确实很丰富,旁征博引,一会儿是海德格尔,一会儿是哈贝马斯,令人不知所云”。[2]其实国外教育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有其存在的社会现实与基础,他们很多的理论是基于其高度发达的科技之上的,并且其思维的方式与我们也有很大差异。如果脱离我们的传统和社会现实,支言片语的引进与断章取义的理解,对我国现实的教育则起不到积极的作用。

3 思考:面对现实的抉择

3.1 摒弃概念之争,在教育实践中推进

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十几年的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争,并没有使人们所痛恨的“应试教育”退出历史的舞台,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有愈演愈烈之势,这不得不引起我们深刻的思考。所以,纯粹纠缠于什么是“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之争,无助于我们教育事业的发展,并且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发人们思想的混乱与惰性。如果我们口头上喊的是“素质教育”,在现实的课程设置、讲授方法、考试形式等各方面,执行的仍然是所谓的“应试教育”的模式,那么不论我们如何努力的去批判所谓的“应试教育”都会无济于事,并且“应试教育”是不是一个虚假的概念,还是值得商榷的事情,如果纯粹为了争辩而争辩,是绝对没有必要的。

3.2 加大教育行政部门的作为,在政策实施中推进

素质教育的推进的举步维艰,在一定的程度上与各级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不作为不无关系。首先,一些教育行政部门在思想上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我国现实的师资配备、教育经费等各个方面的基础,决定了素质教育的实施存在着相当的困难,但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不根据实际的情况进行合理规划,必然使得素质教育推行起来更加艰难。其次,是思想认识上的错误。把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问题归结为与教育无关的社会问题,把“应试教育”泛滥的所有责任都推向社会,并且,一些教育行政部门为了既得利益而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有所作为。

3.3 增加教育资源的投入,实现整体上推进

从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的相对数量上看,我国人均占有的教育资源居于世界靠后的位置。人均公共的教育经费,多数的发达国家大在1000美元以上,中等发达国家在100-500美元之间,而我国的人均公共教育经费只有9.4美元,低于印度的11.5美元。并且我国存在着巨大的城乡差距及地区差距,实现教育的均衡发展,仍然是我国当前的艰巨的任务。这就要我们应大力的发展教育,“只有进一步扩大基础教育的规模,加大教育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的待遇,提高师资水平、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等,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才能较好地得到解决或明显的缓解”。[3]素质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实现。素质教育理念的实现必须与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及现实的基础具有切合点,因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如果只通过发展教育来改变社会那是不现实的,这是教育万能论的思想,只有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好的推动教育的发展。所以,素质教育的实现首先需要一定的社会环境,或者说,素质教育需要素质社会,素质教育只有在社会整体的推进过程中和改造传统教育的过程中才能不断实现自己。“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们不能忽视社会的因素,教育应有所作为。

摘要:素质教育从提出到现在已接近有二十多年的时间,从应然讲,素质教育的理念已应深入人心,但从实然上看,当今中国依然是“应试教育”的天下,并且现实中的种种教育现象使得素质教育每每陷入两难的境地。其实,这两难现象的背后有着其深刻的历史及现实的原因。所以,教育改革,应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应在实践中推进,在政策中推进,在加大教育资源的投入中推进,否则,操之过急只能有碍于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应试教育,两难

参考文献

[1]邓志伟.将素质教育进行到底[J].全球教育展望,2006,(3).

[2]顾明远.谈谈学风问题———在中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分会年会上的讲话[J].中国教育学刊,2006,(3).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10

上世纪80年代以来, 一些专家与学者提出的“合格+特长”素质教育理念, 在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影响很大, 在实践中也产生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更加注重学生个体的成长。但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实践的不断深入, 也自然地引发了对“合格+特长”理念的深入思考。

首先, 在实践中, 如何衡量学生“合格”与否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发展阶段的差异性决定了很难找到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学生的合格或优劣。传统的意识以及人自身不断否定和超越现状的规律, 决定了不论学生、家长或教师一般都不会让学生成绩停留在既定的“合格标准”层面, 好了还要更好, 这样还是会落入先前应试教育的窠臼。如果在此基础上再进行特长教育, 又会给学生进一步加重负担。

其次, 由特长发展而使人在某方面取得成功的例子很多, 但就此提出“决定人生幸福的是特长”的说法就值得商榷了。人是否幸福的考量因素很多, “特长”并不是拥有幸福的决定性因素。“特长”一般是指特别擅长的技能或特有的工作经验。现实生活中除了少数人以外, 大多数人都无法做到特别擅长某项技能, 特有的工作经验更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谁能说那些没有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过所谓特长教育的人不幸福或者就不能成为人才?因此, “学有所长”往往是学生更长人生道路上的事情, 特长教育并不是基础教育的必需。

再其次, 特长教育固然有着积极的一面, 有利于形成人的优势, 但这个目的通过兴趣小组、社团活动或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也可以达到。如果我们把形成学生的优势、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称之为“优势教育”, 那么对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 要积极开展的应该是“优势教育”而非“特长教育”, “特长教育”只是“优势教育”的路径之一。必须警惕, 把特长教育提升到不应有的位置上有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痛苦和失败的经历, 这是在“应”功利社会的“试”, 绝不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要有静待花开的境界和耐性。

因此, 在实践中如何认识和把握好“合格+特长”是一个重要问题, 处理不好就会变成带着素质教育“面具”的应试教育, 使学生进一步与情感体验、社会生活疏离开来。

二、对素质教育实践基本特征的认识

怎样的教育实践才是真正地实施素质教育?正确理解“全面发展”的内涵是正确开展素质教育实践的关键。学生的全面发展绝不是想象中的“全面发展”, 而是牢牢把握人的差异性特点从而建立在其个性基础上的无限多样可能性的发展。因此, 素质教育应同时具备“贯穿‘选择’”、“享有‘自由时间’”和“注重实践体验”三个基本特征。

贯穿“选择”。人的差异性决定了人总是在不同需要的选择中发展。因此, 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必然是“选择”中的发展。素质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这里的“面向”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面对、关注, 它的实现最终一定是以每个学生个体主体功能性的发挥来定义的。在未来不确定的信息化社会, 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来说, 具备丰富的选择经验是更迫切的要求。在选择过程中, 个性不断完善, 情感不断丰富, 责任意识和社会意识不断强化。贯穿“选择”主要体现在“提供选择、帮助选择、自主选择、能动选择”四个方面。这“四个选择”, 充分体现了教育过程中的尊重与民主, 以不同内容和不同水平存在于学生学习的各个阶段, 使学生能够享受学习、成长的过程本身。

享有“自由时间”。这里的“自由时间”指的是学生不受或不完全受外部控制的具有较大自主性的时间。在自由时间里, 学生积累、整合生活和历史的碎片, 逐步形成稳定、丰富的精神世界和个性的生活方式, 培养学生需要的丰富性和联系的广泛性。自由时间对于调节学生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具有重大意义。在自由时间里, 游戏、休息、交往包括乐于钻研某一学科都会给学生带来生活的美好情感体验, 思维活跃, 心灵沉静, 灵感迸发, 兴趣、爱好得到自己很好的呵护。教育工作者、家长等应根据学生自己的需要对其自由时间给予适当的引导, 使其正确把握自由时间。减少自由时间就是在减少学生的精神空间和前进的路径, 就是在减少学生发展的全面性、人生的幸福感, 并容易由此产生一些不良行为。因此, 享有自由时间是素质教育内在的本质要求。

应试教育下的素质教育之我见 篇11

一、书写能力

一个从小就开始学习汉字的学生,到了高中如果还不能把汉字书写工整,是可怜又可悲的。或许你会说现在是电脑时代,书写好坏已无大的区别。可是,能练好一手过硬的软笔和硬笔书法,不能不说是一种艺术享受。电脑书写永远无法取代用手写出来的那种感觉。况且,写一手漂亮的好字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直至老年生活都是一种平台和良好寄托。每天抽出10分钟,先模仿揣摩后自己照着写,坚持下去,形成习惯,练好字就这么简单。

二、语言表达素质

教学大纲明确规定,要使学生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口语交际能力。具备极强的口头表达能力无疑是学生通向未来强者之路的通行证。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资源对学生进行口语训练:课前2分钟的演说;课堂上模拟生活训练;课堂上的即兴演讲;有组织的辩论赛等。某种意义上,我们的学习是指向生活的,而生活又是一门语言艺术,好的语言表达必然让学生在未来生活中游刃有余。所以,为学生未来计,培养他们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无疑是我们的素质教育应大力倡导的一项工作。

三、自主学习能力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自主学习。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是教师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我看来,“学习反刍”应是一种优秀的学习方式。即学生学习一段时间后,找个清静的时间,清静的地点,坐下来集中时间进行内化梳理,总结反思,从而更好的消化,促进下一步的学习。这种“学习反刍”与孔子的“学而不思则罔”是一脉相承的。我们有必要在学生当中大力倡导这种学习方式,同时,这种学习方式的贯彻执行必将有助于培养学生浓重的思考氛围,让他们成为学习上的善于反思者,勇于思考者,乐于思考者。

四、积极思维能力

思考,思考,再思考,这是爱因斯坦之所以能够成为大科学家的秘诀。的确,学生学会了思考也便学会了学习。因此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知识要善于追究知识的来龙去脉;阅读时要读思结合;学习知识要思考如何运用;学习时要有意识学会发散思维,逆向思维等。同时,从做人角度看,凡事往好处想,我们自然会乐观;凡事往坏处想,心情自然很差劲。而这种积极的思维方式,我称它为“思维顺差”。相信我们都喜欢顺差,而不是逆差。学会思考系联学会学习,学会做人,这就是思考的魅力。

五、人际交往素质

学生虽然人际交往较少,但学生终究要踏入社会。为避免他们以后无所适从,引导他们积累点人际技巧是大有裨益的。我们知道,课堂是学习的主阵地,故我们可以依托课堂传授人际交往原则:专心听讲,不打断别人讲话,即学会倾听;专心致志,对别人精彩言行报以会心微笑,即学会赞赏;自由表达,不伤人自尊,努力寻找共同感兴趣的话题,即善于“察言观色”。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学生尊重老师,主动问好;尊重同学,宽容

大度,让他们真正领会交往中的尊重原则。人际交往是一种能力,是学生未来成功不可或缺的能力。

六、考试素质

学习是学生的天职。应试,是学生的本分。尽管我们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搞素质教育却并不意味着不考试。目前,我们还没有找到一种更好的方式来取代高考来实现对人才的选拔,那么,从现实意义看,可以说,应试也是一种能力,一种素质。它是实现人生跨越的一个台。但我更在意的是在客观现实基础上如何学会享受考试,而不是把考试当做一种负担。一是要有平和心态和足够信心;二是考试要做到心无杂念,心无旁物;三是要善于、勇于把平时所学知识,所形成的能力尽情宣泄,以追求考试过程的愉悦。有了这份享受的喜悦之情,我们又何愁何惧考试呢?

七、做人素质

做人是做事的根基。一切的成功是做人的成功,一切的失败是做人的失败。有德无才会误事,有才无德会坏事,德才兼备才是我们的教育目标所在。教书是手段,育人是目的。我们的教育就是让学生品德高尚,远离低级趣味;胸怀坦荡,远离小家子气;生活乐观,远离悲观气馁;意志坚韧,远离一曝十寒;为人正直,远离圆滑世故等等。如何做呢?我们教育的成果是合作的结果。家庭的积极引导,潜移默化;社会的正确引导,功不可没;而教师在课堂上,日常生活中的影响,循序渐进。

高校的应试教育 篇12

新课程改革一定程度上摆脱了计划的制约, 给教师更多自由的空间, 或者说就是在创造一种独立精神的“混乱”, 可是它的留白并没有多少被现实教育所接受, 正因为如此, 新课改依然任重道远, 教育在高度的有序中正在浪费教育的本质。正如《完美的混乱》中所说:“我们周围世界的混乱是不可避免的, 当我们试图保持自身以外的体系的整洁有序时, 实际是在高度随机的外部世界与低度随机的内部世界之间筑起了一道屏障。这道屏障在成功阻挡混乱进入我们周围世界的同时, 许多可能带来成功的关键外界因素也同时被拒在门外。”“我混乱, 我高效!”可是教育中留给混乱的空间很小, 甚至是作为一个贬义词而受到排斥, “混乱的教育”就是低效的教育, “混乱的老师”就是低质的老师。

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 拯救了无数的病人, 可是有几人知道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就是在混乱的实验室中。至今在圣玛丽医院还依然保存着弗莱明的实验室, 已八十多年, 如果没有参观过弗莱明的实验室, 在头脑中构思出的肯定就是整洁的实验室, 里面一尘不染, 可事实上非常凌乱。弗莱明的机遇就是在这个混乱的实验室中获得的, 一次当他度假回来, 欲整理实验室时, 发现有一团不规则的圆形生物侵入了培养皿, 它使得周围的葡萄球菌都无法生长, 这个意外的发现, 使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弗莱明对混乱在科学研究中的价值, 一直深信不疑, 正如其它科学家邀请他参观整洁的实验室时, 一位科学家问他:“在这样的环境中, 您又将有如何惊人的发现呢?”弗莱明回答:“至少不可能发现青霉素!”

混乱中发现青霉素, 可是如果一位教师的教学生活中也具有一定的混乱, 那会是怎么样的结果呢?不务正业, 这是肯定的头冠。校园、教师甚至是办公室, 都在追求一种刻意的整洁, 学校和教师每天都要花费相当大的精力去维持这种状态, 这难道不也是一种浪费吗?学校和教师, 一方面被有序性的计划制约着, 另一方面被各种要求束缚着, 走进校园, 就是被动工作的开始, 而不是视它为富有创造性的乐园。教育的灵魂正在被计划的高度有序钳制着, 教育的灵魂本应在于教育中的每个人都具有创造的意识和冲动, 而不是克隆, 可是计划的本质就是克隆的变式, 教育中的人正在演化成为“克隆人”, 微弱的突变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生态的混乱是造成变异的源泉, 它使生物丰富度大增。可是教育生态的有序在放弃这种变异的可能, 而教育的创造性源于这种变异的能力, 计划对变异的管制已经使教育显得刻板而盲目。对自由的口号, 又往往是“光打雷不下雨”, 自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混乱, 可是在教师群体性意识中, 普遍认为口号只是说说而已, 等真的出现教育的实质性改革时, 教师群体性意识缺失, 会成为改革的最大绊脚石, 因为已经有了“狼来了”的欺骗, 当真的来临时也不会相信。

计划、制度、标准、纲要、规范等有序性概念, 本应该是为教育服务的, 而不是囚禁教育手脚的, 它们应该成为教师舞起教育时的袖带, 而不是枷锁, 可它们偏偏成为了后者。高度的有序性, 必然产生这样那样的规律, 而规律性的变化事实上是漏洞百出的。它很容易被某些居心不良的人掌控, 使其获得最大的利益, 而受伤的是教育及其学生。应试教育之所以如此强大, 原因就在于此, 它高度的规律性, 具有足够的能力去攻击一切欲灭绝其存在的力量。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混乱, 此混乱的力量还不足以抵抗应试教育的有序性, 一些利益群体紧握住有序性的法宝依然在操纵着教育。许多教师也是此利益链中的获益者, 特别是一些名声显耀的应试教育的名师, 是不会轻易放弃有序为其带来的利益, 因他们的声音在一定程度上代表着教育, 一旦出现素质教育的“混乱”, 他们将一无是处, 这种畸形的教师专业发展, 对于教育来说, 就是一场灾难, 何况这种灾难还带着胜利者的皇冠, 有几人能撼动它呢?

亚伯拉罕森说:“混乱虽不是一种无坚不摧的武器, 但在反击时的确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应试教育的有序性已经茁壮成为真正的混乱, 而不是“我混乱, 我高效”中正义力量的混乱, 这里只有规则, 没有创意, 只有划一, 没有风韵, 只有数据, 没有关怀。它用有序麻痹教育的灵魂, 它用整洁抹杀学生的色彩, 它用计划性的主题欺骗教育良知, 它用不务正业的威胁打击个性的创造。虽然总有它胜利的信息, 却永远激发不了学生真正的兴趣, 它跑题的时候很多, 可是各种恶劣的考核为它保驾护航, 它跑离的路也就成为了一条正确的路。

有序的制约, 是应试教育的幕后操纵手, 它让教师个体貌似有序, 带来了教师群体性的失察, 它并不会给教育带来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而是如病毒一样侵入教师的良知, 导致每个教师都相信自己做的是对的, 而事实上都已经成为了应试教育的帮凶, 当每个教师都无意识地陷入其中, 还拿什么拯救我们的教育?教育良知虽然现在还显得有点孱弱, 但相信有一天它必然会长成参天大树, 庇护教育。我们不愿看到随处可见的应试教育的有序, 我们期盼着素质教育的“混乱”!

摘要:教育生态犹如一个生态瓶, 是一个通过精密计算的微弱合度的平衡, 或者说就是一种计划教育, 庞大的教育生态, 在计划的指导下貌似强烈的跳动也掩饰不了其失去独立之精神。计划教育最为显著的特征就是它表面上的有序, 按部就班, 如单摆的谐振, 分毫不差的精确, 却是一种单调的旋律。生态瓶的创造性是微弱的, 单摆有旋律的变化其实已经失去了变化的动力, 固定的变化是一种保守的势力。

上一篇:鲁尔工业区下一篇:出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