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2024-07-22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共3篇)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篇1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莫恒全

(《应用写作》2006年第2期)

申论作为公务员考试的重要科目,近两年来的命题有了变化的趋势。这些变化,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了申论的考试内容、形式,对于多角度、多侧面地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为国家选拔合格的管理型人才,显得非常必要。而分析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掌握其中的规律,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对于考生同样显得十分必要。

一、近年来申论命题形式的变化趋势

从多年来国家、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看,可以发现近年来申论命题显示出两个重要的变化:

(一)命题模式的多样化

在2000年至2002年的三年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往往按照“三段模式”来进行命题,即人们常说的“概括”、“对策”、“议论”三大部分。然而,这种“三段模式”不久就被打破了。从2003年起,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及一些省市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都先后出现试图打破“三段模式”的倾向。即:由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呈现出命题模式多样化的特点。

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两个部分:“对策部分”,明确规定的题目为《关于减少事故保证安全的建议》;“议论部分”,不写议论文,而要求写成“讲话稿”。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也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认真阅读给定资料,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第二,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在西部,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 题也展现出改革变化的风采——试题只有两个部分:第一,要求“用200字左右的篇幅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并列举各种现状”;第二,要求自拟标题,“针对给定资料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并加以论证”。在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东部,地方公务员考试的改革变化之风也自然相当强劲。2004年山东省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在给定资料之后要求考生写四篇作文:第一篇,用150字对材料进行分析概括;第二篇,要求写400字,题目是《别摁下了葫芦起了瓢》;第三篇,以政府官员的身份提出解决问题的相应措施,要求写500字;第四篇,以1500字的篇幅对有关对策进行论述。

(二)文体类型的多元化

过去的“三段模式”,主要是要求写成议论文体。而现在,要求写成的文体已多种多样。比如,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其对策部分要求写成一份“建议”。这种“建议”,实际上就相当于“意见”这一公文文种;在议论部分,它要求写成“讲话稿”,这又是另一种应用文体。又如,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实际上就是将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第二部分,要求以“市交通主管部门负责人的身份”写一份“关于我市交通拥堵情况的报告”,这又是要求以公文的形式来进行写作。

申论试题中文体类型的多元化,表明申论试题已不再局限于议论文一种文体,而是越来越倾向于应用写作能力的考察。一个公务员所应具备的写作能力,不是一般议论文的写作能力,更不是文学创作的能力,而主要是应用写作的能力。因此,在申论试题中突出考察应用写作的能力,更能贴近公务员日常行政管理工作的实际。

二、近年来申论命题变化的规律

2003年以后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试的试题,虽然在命题的模式、所要求的文体方面都有很明显的变化,但是,这些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能够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掌握规律,完全可以适应这些新的变化。

(一)关于命题模式变化的规律

由申论命题的“三段模式”变为“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似乎令人扑朔迷离,其实这仅仅是表面的变化,在本质上并没有变化。

“三段模式”应是申论命题的基本形式。申论考试,与高考作文考试大为不同。高考作文,除直接命题之外,最多是给出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由考生阅读材料之后抒写自己的认识和感受。而申论考试所提供的给定资料,就不仅仅是一二百字的阅读材料了。它的给定资料长达三千字左右,头绪众多,事件纷繁,时空跨度大,给考生展现了一幅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画面。申论考试要求考生所写的文章,不是那些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也不是那些谈论个人认识和体会的文章,而是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有关社会问题谈论治国之道、安邦之策!在这些给定资料之后,“三段模式”的命题,一般是按照“概括部分”、“对策部分”、“论述部分”三个步骤提出申论要求的。通过申论考试,可以测试出考生分析驾驭材料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可谓一石三鸟!

“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则不过是“三段模式”的翻版。2003年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属于“两段模式”,虽然只有“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但是,对给定资料的分析概括却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没有对给定资料进行准确的分析概括,就不可能有效地提出对策,也不可能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深入论证。2003年广西地方公务员考试的申论试题只有“概括部分”和“论述部分”,也属于“两段模式”,但是,它同样需要考生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否则,“论述部分”无从谈起。可见,所谓“两段模式”,不过是在“三段模式”的基础上或隐含“概括部分”,或隐含“对策部分”而已。而“四段模式”,则少不了“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只不过在此基础 上又增加了文种的考察而已。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申论命题模式无论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对考生进行分析概括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考察。“概括部分”、“对策部分”和“论述部分”是互为关联的三个环节,缺一不可。“概括”是提出“对策”的基础,“对策”是进行“论述”的依据,“论述”则是正确地进行“概括”和提出“对策”的必然结果。

(二)关于文体类型变化的规律

曹丕说得好:“夫文本同而末异”。据此考察申论命题所涉及的文体,便可抓住其中的规律。可以这么说,即使是议论文或是“建议”、“讲话稿”、“报告”以及其他文体,也都离不开反映情况、提出建议、进行论述这三个方面的内容。而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文体类型不同,写作过程中对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不能平均使用笔墨,需要有主有次,有轻有重。

关于“建议”。“建议”性的文体,严格说就是国家行政机关公文中“意见”这一文种。在申论试题中,要求写一篇“建议”性的文体,这实际上是“换汤不换药”。它只是名称的变化,没有内容上的变化。因为,“建议”就是“对策”,“对策”也就是“意见”。在“建议”中,同样需要针对给定资料所反映的问题把有关“对策”拿出来。而要拿出“建议”、“意见”,又免不了要反映情况、进行议论。不过,这种“建议”、“意见”,并不需要像议论文那样展开深入的论证。

关于“报告”。“报告”属于法定的公文文种。行政公文“报告”的主要用途是:向上级机关汇报工作,反映情况,答复上级机关的询问。在申论试题中以“报告”的形式写作,就需要认真分析概括给定资料以便“汇报工作,反映情况”。同时要谈到一些相关的认识,当然也需要议论。

关于“讲话稿”。“讲话稿”虽不是公文,但与公文一样同属于应用文体。与“讲话稿”相近的文体,就是“演讲稿”。不过,“演讲稿”并不在乎说话人的身份,领导人物可以“演讲”,一般人物也可“演讲”。“讲话稿”、“演讲稿”都是为了进行宣传和鼓动的,都需要进行议论,发表意见和主张,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此,“讲话稿”、“演讲稿”实际上是另一种形式的议论文。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讲话稿”、“演讲稿”的受体是听众,需要特别注意现场气氛,注意讲话人与听众的感情交流、互动,而一般的议论

文的受体是读者,就不必突出现场的气氛和感情的交流、互动。

关于其他相关文体。2004年中央、国家机关的公务员考试试题,第一部分要求概述“我国汽车工业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这就是“改写”,把原来散乱无章的“给定资料”整理成一篇文章。所“改写”成的文章,不是说明文,便是调查报告,也都属于应用文体。

一般来说,“改写”有四种不同的方式和要求:①改写文体形式。即把某一种文体改成另一种文体,如把诗歌改成记叙文或散文,把新闻材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等。②改变作品的人称。即把原作的第一人称变为第三人称,或把第三人称变为第一人称等。③改变作品的主人公。④改变作品的情节顺序,如将顺叙变为倒叙,将倒叙变为顺叙等。

在以上四种“改写”中,只有第一种改写适合于申论考试。因为,申论考试,需要考生申述治国之道,需要的是经国济世的文章,而不是什么抒发个人情怀的文学作品。申论中的“给定资料”,一般是各种新闻材料(或曰调查材料)的无序组合,要求对它加以整理,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则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而要把“给定资料”改写成说明文或调查报告,也同样需要进行分析概括,也需要在反映情况和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议和主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申论试题中不管所写的文体是议论文还是其他文体,其实也都是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需要分析概括,都需要提出对策,都需要进行议论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只不过是文体不同,在内容方面有不同的侧重罢了。

三、适应当前申论命题变化的对策

要适应当前申论命题的变化,考生必须注意打好基本功。这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提高分析概括能力

分析概括能力是应对申论考试所必需的第一项基本功。不管申论命题是“三段模式”还是“两段模式”或“四段模式”,这种分析概括能力都是必须具备的。从历年试卷分析,分析概括能力的强弱对于申论考试的成败关系重大。分析概括不准确,所提出的对策必然产生偏颇甚至失误,致使后面的论述也将成为空谈或“乱谈”。而要提高分析概括能力,就必须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

辩证思维,或曰逻辑思维,是我们分析一切事物的科学思维方法。要正确地分析概括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离不开辩证思维的方法。申论的给定资料,往往是一系列材料杂乱的无序的组合:其中有主要材料,也有次要材料;有与主要问题关系密切的材料,也有关系不大甚至是无关的材料;有性质相同的若干个材料,也有性质并不相同的其他材料。如若 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能够准确地合并归类,就能够区分主次,从而有取有舍,最终能够准确地概括出给定资料所反映的主要问题。

(二)重视应用写作,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与技巧

从历年申论的考卷分析,考生的应用写作能力往往比较差,这就暴露了长期以来我国高校教育“重理轻文”、“重文学轻应用”的弊端。不少人认为,文学写作能力强,应用写作就不在话下。这是相当错误的观念。学理工的不重视人文知识,学文学的不重视应用写作,是导致考生应用写作水平低下的两个重要原因。进行应用写作,需要人文知识的积累,更需要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

应用写作有着文学写作不可替代的特点和规律。从古到今无数事例证明,擅长小说诗歌写作的,不一定能够胜任应用写作。应用写作在文种的选用、材料的取舍、格式的限定、语言的运用等方面,与文学写作大相径庭。若以文学创作的手法来进行应用写作,所写出来的应用文,将可能会非驴非马,贻误工作。仅以公文标题为例,它的写法与一般议论文乃至文学作品的标题就很不一样。为了提高办事效率,公文标题必须准确简要地概括公文的主要内容并标明公文种类。完整的公文标题,一般是由发文机关、主要内容(事由)、文种三个部分组成的。而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标题就不受这些限制,它们追求的是灵活、变化,因而标题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果按照议论文和文学作品的写法来拟制公文的标题,那就不符合要求。一个人的应用写作能力如何,仅从公文标题的拟制中便可看出端倪。因此,不重视应用写作,不熟悉和掌握应用写作的知识和技巧,那就很难在公务员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篇2

关键词:新课程;高考命题;应试对策

一、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命题趋势

1.注重基础知识

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试题避免“繁、难、偏、旧”的倾向,很好地体现了课程改革的要求。

例如:(2011年新课标全国Ⅰ卷)15《光绪朝东华录》载清末颁布的一份懿旨称:“嗣后乡试会试及岁考科考等,悉照旧制,仍以四书文试帖经文策问等项分别考试。经济特科,易滋流弊,并着即行停罢。”与这一懿旨的颁布有直接关系的历史事件是:

A.百日维新 B.戊戌政变

C.清末新政 D.预备立宪

对基本知识的掌握也是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目标之一,它不追求非基础性知识的范围广,更加重视对基础性知识的识记和掌握。

2.重视综合知识

考察最近几年来的历史高考试卷,我们不难发现,历史学科的高考命题越来越倾向于学科内部和学科之间既具有原始联系又具有可联想性的知识内容。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31图5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

据此可以推知:

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

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

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

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近几年来,许多历史试题通过文学、绘画等,拓宽命题思路。

3.历史高考命题趋向“创新”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明确的规定,即“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对历史事实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培养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2015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9《申报》“时评”栏目曾评述说:“今之时局,略似春秋战国时之分裂。中央政府之对于各省,犹东周之对于诸侯也。南北相攻,皖直交斗,滇蜀不靖,犹诸侯相侵伐也。”这一时局出现在:

A.太平天国运动时期 B.义和团运动时期

C.辛亥革命时期 D.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为了历史教学理念的提高和教材、参考书表达阐释的丰富性,历史课程的思考创新能力成为高考历史命题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新课程背景下历史高考的应试对策

1.教师在教学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研读史料的能力,在此过程中,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基本的习史方法,使学生在运用材料过程中,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

第二,提高讲评课的质量。主要是体现在解题模型化的教学之中,提高学生结构化知识的熟练程度。试卷讲评课作用是以分析学生考试情况,从应试心理、运用知识和方法上纠正考试中存在的普遍错误、弥补教学上的遗漏,帮助学生巩固掌握知识。试卷讲评课是师生教学双方的一个“反馈—弥补”的过程。试卷讲评课既是“讲”,更是“评”。“讲”,既要讲考查的知识点,讲解题的思路,还要讲答题方法。“评”,既需评“缺点”评“失算”,又需评“优点”,需评出信心、经验,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有兴趣地学习。

2.学生在学习中的应对策略

第一,会组织答题。首先,根据题干中的时间、人物、事件等关键词语,确定历史书中的相关章目。其次,根据题干中的事件和问题寻找线索、选择材料。最后,依据问题及所领会的材料思考、总结出重点,如归纳的史实要点及由此关联的知识点。

第二,答题要规范。首先是格式标准,努力做到形式和内容统一于完整结构,使阅卷老师对所答重点一清二楚。其次是语言标准,尽量使用历史学科的术语,可以模仿使用历史教材中的语言,特别是要注重教材中总结性的表述以及概括性表述。尽量避免不规范的语言表达,一定不能把历史答题写成语文答题。最后就是汉字书写要规范,字迹一定要清晰、工整,整体卷面整洁干净。

第三,考试过程中应合理分配时间。从理论上讲历史高考试卷的主观试题正常下思考每题大概十五分钟,在具体时间分配上应该是三分之二的时间用来读题、审题、选材、分析、打草稿,大概三分之一的时间是用来完成答题。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历史高考答题安排,在实际操作中更是需要依据具体的试题题目的难易程度、材料阅读水平进行每道题目之间的恰当措施,沉着冷静,以平和、有序、严谨的考试策略完成答卷。

参考文献:

[1]刘冰玉.三十年历史高考试卷内容变化分析[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

[2]曹心意.历史高考命题与选择性学习[J].课程·教材·教法,2009(9).

申论命题的变化趋势、规律及应试对策 篇3

内蒙古历年申论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阳光灿烂大地宽广的草原上,即将展开2014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考试。有志于此的广大考生们此时也该收敛心神,踏上备考之旅了。在公务员考试路上,唯有吃透历年真题,把握真题特点与命题者的思维,而后加强对真题的实战演练,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08年以来,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2014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华图教育专家参考2007-2011年5年间的7套申论真题,为大家解析内蒙古历年申论真题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一)主题集中于经济和社会

内蒙古申论的题材从选择范围来看,始终没有超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为: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生态方面。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7次申论命题中,题材的倾向性较强,以社会主题和经济主题为主。

【命题趋势】

申论考试的题材选择无外乎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五方面,根据多省公务员考试和自主命题的不同,其题材也各有所异。浏览2007-2011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内蒙古自主命题的申论都偏重于社会主题,比如2007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2008年的“兰州牛肉面限价”、2009年上半年的“大学生村官”以及2011年的“扶贫工作”,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更贴近百姓生活。而三次多省公务员考试的主题都更偏向于经济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的考查更趋于宏观视角。2012可能自主命题,但又不排除多省公务员考试的可能,因此华图教育专家认为,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极有可能进行考查。

但考生切忌掉以轻心,在平时复习时仍要全面掌握五大方面的各种主题,要以经济、社会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复习。

(二)题量以三、四道为主

从内蒙古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呈现三题模式与四题模式相互交替之势。2007年、2008年以及三次多省公务员考试的题目都是四道试题,而2009年上半年“大学生村官”以及最近一次的2011年“扶贫工作”这两套试卷分别出现了三道题的情况。

【命题趋势】

从全国各地的申论考试情况来看,四道申论试题属于主流的命题方式。内蒙古申论考试的题目数量较为稳定,通常是三道或四道,而四题的情况居多。

华图网校资料下载库:http://v.huatu.com/news/list_1999_1.html

内蒙公考交流群:215483820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华图教育专家认为,考生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即便是四道题,按照正常速度和答题要求作答即可;如果试卷有三道题,每道题的分值便有所上升,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一不能偏题、二不能因字数不够而失分、三不能答案混乱,书写答案时要尽量逻辑清晰、要点全面、结构完整,保证每道题都拿到自己满意的分数。

(三)题型重概括和分析

归纳概括题的比重大于一般省考申论试题的分值比例。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内蒙古区考自主命题的试卷当中。以2007年为例:

【示例】假如上述给定的材料是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请你概括出“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30分)

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篇幅不超过500字。(2007·内蒙古·第一题)

内蒙古2007年考查的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主题,一共四道题目,上述示例是其中第一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常在四题试卷中归纳概括题的分值会在20分以下,但此题居然达到了30分,使得作文分数只占了35分。

另外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归纳概括试题倍受重视,综合分析也经常受之青睐。举两个例子:

【示例一】资料八用“尴尬”一词来形容兰州牛肉面“限价令”,从给定资料来看,这个“限价令”的尴尬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25分)(2008·内蒙古·第二题)

【示例二】就给定资料4中“大学生村官”易福被辞退一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不超过400字。(30分)(2009上半年·内蒙古·第二题)

【命题趋势】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归纳概括题和综合分析题的比重都是比较高的,因此考生要在备考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训练和掌握,在分值较重的部分多投入些精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题型就不必关注,考生们在多管齐下的同时有所擅长,才能增加更多的获胜希望。

(四)语言规定更细致

2011年的招录简章对试卷形式及答题语言做了明确的规定:

“笔试试卷提供蒙汉两种文字试卷,选择蒙古文试卷的考生必须用蒙古文作答,选择汉文试卷的考生必须用汉文作答;对同一科试卷出现两种以上文字的按零分处理。报考蒙汉兼通职位的考生,笔试必须选用蒙古文试卷并用蒙古文作答,面试时必须用汉语回答。对不按规定语言、文字答题的按零分处理。”

【华图提醒】

命题要求更明确、严格,考生要倍加注意自己语言的选择,答题时的语言务必符合规定要求,千万不要因一时马虎而导致出现零分的后果。

上一篇:产业扶贫会议记录下一篇:社会实践报告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