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通用7篇)
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 篇1
一、2008年高考题的总体印象
2008年高考全国II卷理综能力测试试题,以《考试说明》和《化学课程标准》为依据,在考查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同时,着重对考生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考试内容仍以考查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与往年相比,十分强调取材于书本之外但又紧密联系教材知识,重视化学知识在生活、环境、材料、化工生产等方面的应用,重视以数据、表格、图像为载体考查学生信息处理能力,题目的综合度加大,信息量增多,涵盖的知识点变多。非选择题难度有所提高,书写量增多、突出语言表达能力考查。命题内容走向、试题情景设置、题设条件与考查问题的呈现和表述方式、方法上有了一些变化。
二、用发展的观点认识理综化学试题
1. 稳定与变化
近年的理综化学考试范围、要求、题型、题量和分值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所考内容范围大而多,考试时间、试题数量有限,每年试题的内容选择和侧重点不可能一成不变。从考试命题本身看,需要有稳定的命题要求,也需要有一定的变化,才有利于提高测试的公平性、客观性。开放性试题是近几年高考化学试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反响很好,虽然今年体现不充分,但估计会继承和发扬。
2. 继承与创新
近年高考化学试题在打破知识板块壁垒,加大学科内知识整合力度方面,已进行了多次成功的尝试,涌现出大量将实验与元素化合物知识、计算知识相结合,有机化合物知识和有关计算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相结合的试题,昭示出清晰的命题指向;通过改造、延伸传统经典试题,以稳定试卷难度,同时向“题海”战术提出挑战;在看似简单的背景知识下,创新设问方式和答题指向,考查出考生思维的灵活性、广阔性和全面性。
从近年的理综化学实验题可以看出,实验题的选材大都来自对教材实验的改进或衍变,体现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的命题指导思想。这几年的实验试题,考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但又与教材实验或平时的训练题不完全一致,都有不同程度的装置创新、条件创新和方法创新。这应是今后实验考查的方向,对此在教学中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信息给予试题作为有机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方式已被引起普遍重视,但随着无机新材料的不断面世,以此为背景的试题近年不断出现,也是我们今后关注的命题焦点。
3. 加强与回归
加强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的考查。并不完全都是考查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是着重对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考查。即重点是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试卷中越来越多的试题由知识型考查转向能力型考查,对知识点的要求难度降低,但能力要求更高。如现在高考题中很少在知识深度上做文章,进一步回归基础,回归教材。
三、学科主干知识的命题分析
1. 高考命题的灵魂———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据初步统计,中学化学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及理论大大小小共有200多个。常考知识点是: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共存与离子方程式、化学反应与能量、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电化学、阿伏加德罗常数与阿伏加德罗定律。
近年对物质结构理论(重要分子空间构型与电子结构),化学平衡理论(图象类选择题平衡原理应用),电离平衡理论(水的电离、中和原理、电池电解)的考查力度有所加大。如2008年全国Ⅱ卷中,要求写晶体类型的1处,要求写物质俗名的1处,要求写电子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式的3处,要求写分子构型的2处,要求写分子类型的2处,要求写热化学方程式的2处,要求写化学方程式的3处,要求写有机反应类型的3处,要求写有机物结构简式的5处,要求用化学专用俗语回答问题的6处,用于化学用语的赋分为52分,占第Ⅱ卷满分60分的87%。命题趋势是,通过考查化学用语考查综合素质,以能力立意考查化学用语。可见,主要命题趋势值得注意。
2. 高考命题的载体———元素及其化合物
近年试题中涉及到主要元素(氯、硫、氮、铁、钠、铝等)的主要性质,考查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如将元素化合物的性质与概念原理(如物质分类、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实验探究、过程方法的考查相融合。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STS内容相融合,将各类物质的通性融入到“物质的分类”中,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从定性深化为定量与计算结合。
无机物间的网络转化框图试题,对过去学科体系为主的高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新课程强调“有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做出合理的判断”,“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创新,弱化了框图题。因此,在化学概念、原理的教学中应该多联系自然和生产、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在生动的情景中理解知识,提高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但框图题能将元素化合物知识进行归类、比较、形成网络化,故在复习中还是具有重要的地位。
3. 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考核的永恒主题
近年高考有机试题考查要点主要是:有机物化学式(分子式)、结构简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典型官能团结构和性质及判断;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指出反应类型、推断已知结构有机物的化学性质等。分值占化学科总分的20%左右。
重点考查的有机物或官能团是:含碳碳双键、含苯环结构以及卤代烃、酚、醇、醛、羧酸、酯等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在同分异构体的考查方面,考查的内容, 重点考查的是碳链异构和位置异构,在官能团异构方面,主要考查的是一元羧酸与酯的异构和芳香醇与酚的异构;考查的重点形式是限定条件下的同分异构体的书写。
试题的主要呈现方式是:(1)根据框图中箭头所示反应,推断官能团及反应类型,通过找切入点,考查学生的正向思维和逆向思维能力;(2)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进行模仿、联想的能力考查;(3)根据试题给出的信息,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和运用“残基”方法解决问题能力;(4)有机推断与有机计算相结合,确定分子式或结构简式,考查学生处理数据的能力。
主干知识年年考,非主干知识轮流考。如近五年中卤代烃从未出现过,但作为烃的衍生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予以关注。同时,还要注意对糖类、油脂、蛋白质的考查,糖类制乙醇的考查,关注社会热点,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最新科技成果等。
4. 源于教材不拘泥于教材———实验考核
仪器使用与装置图识别、实验操作与安全知识、气体制备与气密性检验、物质鉴别与分离提纯、实验设计与方案评价是化学实验考核的基本要素,也是近年实验考查的主要内容。
近年实验试题来源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如:(1)选材源于教材【08江苏卷-6】;(2)选材源于对教材实验的拓展和创新【08北京卷-27 (3) 】;(3)选材源于对多个基本实验的整合【08四川卷-28】;(4)考查实验操作【08海南卷-2】;(5)考查实验设计【08广东卷-20】;(6)考查实验细节【08重庆卷-27、08四川卷进-28】;(7)定量定性结合【08重庆卷-27】。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08全国I卷的第28题一改近几年以课本实验为背景的命题方法,以一个装置简单、现象明显、知识新颖的实验为题,诱导学生通过分析观察对象→思考产生现象→探究化学过程→得出合理结论等步骤,不但充满“实验味”,而且与元素推断融合在一起,重点考查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推断能力。考查的角度多样化,一连问了4个问题,不仅包括基本操作、基本方法,还有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实验原理的解释,还把元素推断引入实验题中。
5. 量多、面广、题小———化学计算
分子式的计算(有机物)、物质的量计算(气体定律)、溶液浓度的计算(c与m%)、多个反应的计算、概念理论的计算(反应与pH),是近年来考查的主要内容。理综试题的化学计算由于受到试卷的限制,多年来那种专门的化学计算大题考得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填空、选择形式的小计算,并把它融入到了实验题或有机题中。由于近年来化学试题中基本没有出现过较难的计算题,这使得化学教学中对化学计算有所削弱,学生的计算能力也有所下降。
但2008年全国高考I卷一改以往化学计算量少状况而计算题分数比例达20.4%。全国II卷计算题分数比例更是高达25%。第9题酸碱中和反应,pH计算(6分),第11题物质的量(6分),第26题化学反应与能量相关计算(15分)。其中还涉及了有关电解池不同电极上产量的计算、有关气体的压强计算、有关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得失的计算等内容。对考生的计算程序和方法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一命题趋势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四、2009年高考化学命题趋势随想
1. 选择题命题
以考查化学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为主。强调学科内概念、理论、元素化合物、有机基础、实验等知识点的综合,命题中传统题型将与创新题型相结合并会有多种信息呈现方式(如表格数据、坐标图、装置图等),强调联系实际进行考查。
2. 无机题命题
以元素化合物知识为载体,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为主。强调学科内综合,命题时可能会结合概念理论、有机、实验、计算等内容进行综合设计和设问;答题时强调化学用语的正确表达,如元素符号、物质名称、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等。命题可能会适当体现试题的开放性和发散性,同样的信息,答案却不唯一,从而考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3. 有机题命题
以考查有机化学基础的综合能力为主。有机合成将是重点考查的内容,命题时适当给出新的信息,以考查学生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设问时,将结合实验、计算等内容,考查有机分子式的推断和书写,化学方程式、结构简式的书写以及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等。命题时多以框图的形式呈现,信息和问题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解题时需有较强的推理能力。
4. 实验题命题
以考查综合实验能力为主。要求具有规范的实验操作能力、能正确地描述实验现象,能根据实验目的进行实验设计、实验评价以及实验创新;同时,对实验中的定量问题能进行相关的计算和分析讨论。教材中基本实验的拓展提升将是命题的核心内容。
高考命题折射教改新趋势 篇2
作为高考改革“启动年”的首个高考科目,高考语文今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改革的特点体现在哪些方面?
“既对考生进行了一次语文能力和素养的全面检测,又给他们上了生动的一课。”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说。
选材亮化、设计活化、作文强化、操作细化
试题材料融入大量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的内容。
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以考试促进立德树人?命题组设计了“四化”的命题策略——“选材亮化、设计活化、作文强化、操作细化”。
在选材上,选取社会生活中能够突出体现核心价值理念的人物事迹、新闻事件和文学作品为试题材料,如“一带一路”“南水北调”“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等。
为了避免僵化刻板的说教,试题注意命题技巧。例如,全国一卷作文写信谈“女儿举报”事件。如何解决法与情的矛盾?如果考生能够意识到这些问题,会对依法治国有更深入的理解。
今年高考语文加大了对传统文化素养的考查力度,全国卷在古诗文阅读中,既有分析概括、翻译、古诗词鉴赏等传统题型,又有断句、在具体情境中默写名篇名句等新题型。如四川卷“两汉经学”、安徽卷“中国经典”、重庆卷“传统技艺”等试题,无不彰显了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下的意义。
关注数据时代阅读特殊性,考查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命题专家表示,今年高考语文将学科能力要求与改革要求相结合,作为试卷结构构建、素材遴选、能力考查点设计和试题研磨的标准,提升了试题的整体设计感,全面推进了考试内容改革。
在考查阅读能力时,关注数据时代阅读的特殊性。阅读试题的设计积极反映时代要求,所选材料除了文字之外,还有图形和表格。
在考查逻辑思维能力时,兼顾广度与深度。试题从推敲词句,到分析文章结构,再到评价不同的甚至针锋相对的观点,设计了不同广度、不同深度的试题,较为全面地考查了归纳演绎、推理论证的能力。例如,上海卷文言文阅读材料《静者居记》,要求考生对文章连贯而下的说理特点进行分析。
语用题注重创新,作文题增加任务驱动元素
创新试题设计是实现考试内容改革的必要手段。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语文守正创新,积极调整,探索试题创新设计。
已经进入大数据、多媒体和自媒体时代的今天,文字之外,从图片、表格、数据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成了阅读“新常态”。而图表阅读题、图文转换题为考查阅读和表达能力开辟了一条新通道。如全国二卷语用题“联合我们的力量”,展示了一只衔着橄榄枝的和平鸽,鸽子由多国旗帜巧妙构成,考生要根据图形内容要素写出各国应齐心协力、维护和平的寓意。
作文试题考查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如全国卷作文题拓展了材料的功能,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
为了使考生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弘扬传统文化,2015年语文试卷增加了考查文化素养的新题型,对4个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词语进行解释,要求考生判断正误。如全国二卷中的“古代男子名字”“谥号”“嗣位”“阙”,全国一卷中的“登进士第”“兵部”“太子”等。对这些内容的考查,能够反映考生文化积累的差异。
数学:既考应用创新 也考文化传承
教育部考试中心数学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数学试题稳中有新,坚持多角度、多层次地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运算求解、空間想象以及数据处理等能力,突出对逻辑推理、创新应用意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查,体现了数学的基础性和工具性作用。
创新试题设计,深入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命题专家介绍说,今年试卷充分利用学科特点,创新试题设计,深入考查逻辑推理能力。
设问方式创新。例如,全国二卷第19题要求考生画出交线围成的正方形,不必说明画法和理由,鼓励考生动手进行创新尝试。
解决方案创新。例如,全国一卷理科第16题引导考生将解三角形的原理推广运用到四边形中,要求考生打破常规思路,独立思考,积极探究。
试题素材创新。例如,北京卷文科第14题突出对图形、图表语言运用的考查,需要考生从题设图表中获取并处理相关信息进行逻辑推理。试题不落俗套,考查了考生逻辑思维的系统性。
突出实践能力考查,增强创新应用意识
数学源于生活与实践,数学知识是解决实际问题的有力工具,数学也是培养理性思维的重要学科,对创新应用意识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命题专家介绍,试题重视现实生活中的热点问题,考查考生运用数学工具和思想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了数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和应用价值。
从全国情况来看,今年试卷中有很多涉及应用背景的试题,贴近考生实际。
例如,全国一卷第19题,要求考生根据试题所给的散点图,自主选择回归方程类型,对企业投入产品的宣传费用进行预测。江苏卷第17题以山区修公路为背景,要求考生建立数学模型,适度创新,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分析问题,完成山区公路设计。
命题专家认为,今年试题还突出了对实践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动手实验,积极探索,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解决问题。例如四川卷第18题鼓励考生动手实验,在数学理性的指导下获得正确的实验结果。
注重基础性考查,渗透数学传统文化
命题专家分析发现,今年数学各份试卷重视对数学基础的考查,试卷中考查基本概念、基本运算、基本思想方法的题目占到60%以上。同时,试卷注重对高中所学内容的全面考查,在此基础上,试卷还强调对重点内容的重点考查,如在解答题中考查了函数、导数、三角函数、统计与概率、数列、立体几何、直线与圆锥曲线等中学数学的重点内容。
今年数学试卷的另一个亮点就是在基础试题中渗透中国数学文化。命题专家说,我国数学文化有许多不同于西方数学文化的鲜明特点:注重归纳、强调实用、讲究算法。
今年试卷选取了体现中国古代优秀数学文化并与中学数学内容结合紧密的素材,编拟试题,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思想方法去解决问题。例如,全国二卷第8题的设计思路来源于《九章算术》中的“更相减损术”。
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题的设计让考生感受到我国古代数学的优秀传统——数学要关注生产、生活等社会问题,从而引导考生通过了解数学文化,体会数学知识方法在认识现实世界中的重要作用。
从总体上看,2015年数学试卷体现了课程标准理念,能够准确区分考生能力,有利于科学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试题科学规范、设计新颖,情境设置合理,引导中学数学教学重视知识的生成、发展、迁移、归纳、拓展以及文化的传承。
英语:全面考查语言运用能力
今年高考共向考生提供了15套英语试卷,全国卷2套,用于18个省份;分省命题卷13套,用于本省份高考。教育部考试中心英语学科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卷“稳定中求发展”,继续重视语言运用能力考查,试卷结构、考试内容和试卷难度基本稳定,词汇量要求稍有提高,个别省恢复了听力考试,使英语科考试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既有利于高等学校选拔优秀人才,又有利于促进中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深化。
选篇体裁和题材丰富,能力考查稳中求新
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15套英语试卷中,所有选篇都与当代社会生活有关,体裁有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题材涉及故事、科普、人文、社会现象、文化活动等。各套试卷在选材时都力求时代性强、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力求全面考查考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今年试卷考查形式“稳中有变、稳中求新”。特色在于:阅读“4选1”与“7选5”两个题型的启用,延伸了阅读能力的测评范围,既考查阅读理解,又考查构篇能力;完形填空与语法填空、短文改错相互补充,能够较全面地考查考生灵活运用词汇和语法的能力;短文写作内容贴近生活,侧重考查考生的语用能力。命题专家认为,这些试题全面覆盖了考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基础的知识往往也是英语听说读写的基础,也是运用的基础,题目只有拥有很强的实用性,才有生命力。”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英语教师衣小凤表示,今年广东卷基础与综合同在,创新与应用并存,对学生应掌握的知识点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去考查。
强化选拔功能,确保考试区分度
为实现高考为高校选拔优秀人才的考试目标,2015年英语试卷中有一定比例的试题面向水平较高的考生。命题专家表示,在语言运用能力评价体系中,较高层次的理解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表现为识别作者或说话人的观点、语气和态度,也表现在运用给定的信息,将社会现实和个人经历相结合完成写作任务的能力。
今年全国若干套试卷中的完形填空,都选取了夹叙夹议的英语文章,考生既要读懂故事内容,又要理解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的个人感悟和人生哲理,这些内容的考查对考生的理解和思维能力构成一定的挑战。
此外,全国二卷书面表达题要求考生根据要求描写尊重长辈、陪伴老人的计划,考生写作时要将个人践行核心价值观的经历、感悟与社会问题有机结合,既需要有真切的个人经历,又需要较高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
试题呈三大亮点,凸显英语教育弘扬文化使命
命题专家表示,2015年高考英语试卷凸显英语在推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中扮演的角色,也凸显中学英语教学乃至中国英语教育应肩负的弘扬民族文化使命,呈现出三大亮点:
一是立足中华文明,弘扬文化自信。如2015年全国一卷语法填空試题选用了介绍中国阳朔的文章作为素材,文章描写的阳朔美景令人赞叹,对阳朔在国际自然景观中的定位也令人自豪。广东卷阅读部分第二节,选取若干段有关中国文化在国外展演的英语片断,要求考生进行信息匹配。
二是勿以善小而不为,核心价值观自点滴融入。如2015年全国二卷的写作任务涉及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也涉及体现中国文化特色的“包饺子”。更重要的是,它的主题直接关联中国的传统美德“尊重长辈”。
三是强化跨文化意识,助力提升跨文化能力。如全国一卷的写作任务是邀请国外人士为校英文报纸投稿,介绍美国节日风俗和中学生生活;北京试卷写作第一节是邀请美国朋友参加龙舟训练营;天津试卷写作部分则是与美国友好交流学校的中文班班长通信,联系出国交流并向其赠书事宜。
在衣小凤看来,英语试卷不仅给学生提供了题目,也给考生普及了文化,不仅很好地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也更好地融入了生活场景,考查了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文综:贴近现实 突出综合素质
高考文综科目历来都是一盘不易下的棋,多学科融合,难易间杂,融会新知和旧知,又讲求做题过程中的策略和技巧,如何辗转腾挪是对考生学科能力的综合考查。今年的文综棋盘摆了一出什么样的局呢?
凸显主流价值,呼应社会脉动和时代精神
“今年的高考文综试题精心选择反映时代主题,贴近生活、贴近社会的现实题材,注重考查学生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自然流露的价值取向。”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认为,试题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内容融入试题设计中。
大连开发区第八高级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崔慧娟认为,2015年高考文综全国新课标一卷和二卷政治题所选取的背景材料,总体上体现了“热点”和“典型”的结合,引入经济发展新常态、互联网金融等社会热点事件,使试卷充满鲜明时代气息。
文综卷试题所选的案例充分体现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湖北省黄冈中学特级教师周益新认为,全国卷地理试题所选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海底侵蚀、乌梁素海污染加重等案例,充分聚焦了人类共同关注的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话题。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分析,地理学科命题设计始终贯穿着遵循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地协调发展的价值取向,传递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和谐”理念。
依法治国的理念也被浸润在历史和政治学科知识的考查中,高考命题专家举例说,如海南卷思想政治第9、10题扣准依法治国主题,考查学生对“行政机关不得法外设定权力”以及建立宪法宣誓制度的理解程度。
突出综合素质,侧重考查学科思维能力
“综观全国一卷和二卷文综地理试题,考查地理图表的阅读能力依然是重头戏。”湖北省宜都一中教师毛永海认为,2015年全国新课标卷突出考查考生地理学科素养和学科能力,尤其是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球上已发生或正在发生的现实问题,突出考查有用的、可再生的地理知识。考生需要具有较高的学科素养、较优秀的思维品质和较强的考试能力,才能给出高水平的答案。
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文综各学科命题均以主干知识为考查内容,注重考查学科素养与学科思维能力。试题的切入角度虽更具多样性,但考查的落脚点都着眼于基础主干知识。比如,地理学科就是以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为主线。
突出综合素质考查是文综科目的基本要义。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说,在考查的设计上,今年综合运用选择题、辨析题、材料分析题等多种题型,充分发挥不同题型的优点,重点突出有效考查学生的各项基本能力。如全国二卷第38题以税收为话题,就税收法定、税收与小微企业发展问题,政治与经济知识相互渗透,综合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辩证分析、论证与阐述、探究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增强开放性,鼓励考生个性化思考
北京市特级教师李晓风认为,今年北京卷题目设计用了相当新颖的手法,有一道选择题的题干讲了个小故事,采用情境设计,表现方式相当灵活,学生能否适应这种新颖的出题方式,还要等分数出来再看。
高考命题,一直面临载体材料、问题设置等环节的创新,如何更好地体现新课改的理念,又能让学生适应这种变化,拿捏好创新的尺度,并不简单。
“就政治试题来说,今年新课标一卷和二卷仍然遵循‘稳中有进,变中求新’的命题思路。题型、题量、难易度均符合考纲要求。但是每一个材料的选择、每一个问题的提出、每一个选项的设计,让考生对考题的感觉就是‘似曾相识,但又从未谋面’,因此得高分难。”崔慧娟说。
教育部考试中心文综学科高考命题专家表示,今年试题增强了开放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问题,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呵护学生的个性思考与表达。如全国二卷第41题作为开放性试题,以新中国以来我国节假日的变化為切入点,要求学生根据已有信息分析变化趋势并说明原因。这首先需要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寻找适切的角度,充分调动已有知识进行阐释与论证,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开放性试题的设问没有标准答案,采用梯度式评价标准与赋分原则,重在考查学生阐释论证的逻辑思维能力与全面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理综:每道题都体现能力立意
“没有一道题不是以能力立意的。”看完理综全国卷,黄冈中学生物特级教师汪芳慧说,试题将学科知识加实际应用有机结合起来。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理综试题通过在理论联系实际、探究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等方面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
回归基础,重点考查学生提取有用信息能力
“回归基础,回归物理之本。”这是江苏省天一中学特级教师卞志荣看完理综全国二卷物理部分后的第一感受,“试题朴实平和,大多数题目的源头来自课本,给考生似曾相识的亲切感。这其中透露的信息是高考坚持回归课本、回归基础,以高中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来构建整张试卷。”
教育部考试中心理综试题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进一步丰富了试题的呈现方式,采用文字、数据、图表等多种方式的融合,增加试题信息的广度,考查学生从不同呈现方式中提取有用信息、加工信息,并利用信息进行思考或推理的能力。
“现学现卖,现场独立自学是今年化学试题考查的一大特点。”命题专家介绍,全国二卷的第36题苯酚的工业合成,考生需要在利用化学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获取信息并利用相关信息分析实际工业生产的具体问题。
考查方式的创新,另一个突出的特点体现在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挖掘上,命题专家举例,天津卷以中国古人观察到的“雨色映日为虹”为背景分析虹的成因。重庆卷第1题和第6题“古代光辉灿烂的发明”考查相关的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
知识点回归基础,设问方式力求创新,这透露了命题组的一个重要暗示:“考生必须在真正理解基本概念,掌握基本分析方法的基础上,才能顺利作答,老师实际教学中搞题海战术只能是事倍功半。”卞志荣如是说。
理论联系实际,考查应用和实践能力
“‘教真实的化学,学有用的知识’已成为大家的共识。”无锡市辅仁高级中学特级教师孙天山评价道,“今年的理综化学考题强调化学与生活的交融。”命题专家介绍,今年的高考理综试题,突出理论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和科技前沿,强调学以致用。
“纵观2015年的生物学试题,到处渗透着对学科思维的考查。”汪芳慧说,“生物试题采用了一些从现代科技和生产生活中提炼出来的新颖情境,渗透了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研究方法,引领考生在生活中体验生命奥妙。”
“这次考试的最大特点是实验类题目分量更重。”中山大学附属中学生物教师罗久远举例说,广东卷大题第一题与最后一题均是实验类题目,这要求师生平时要强化动手操作能力,不仅要侧重教材,更要高于教材。
这个特点在全国卷也十分明显。“以生物学基础实验为模型的情境实验题是今年全国卷的特点之一。”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生物学科教研员陈严评价道。如全国二卷第29题,以番茄中的基因对果实成熟的影响,设置A、B、C3个组进行实验。该题的题材新颖,力求变化,但设问朴实,强调知识回归,兼顾对学生运用基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查。
增加开放性探究性试题,鼓励发散性思维
“今年增加了设计情境新颖、解答路径多样、答案不唯一的试题。”命题专家介绍,这些开放性和探究性的试题,鼓励学生的发散思维,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独创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命题专家举例说,全国二卷第23题的物理实验题,突破往年在实验步骤中“填空”的方式,要求学生自主设计并写出实验步骤,具有较大的开放性。
“化学实验题历来是高考化学兵家必争之地,近年来试题的编制也在发生变化,试题改变了单一的实验知识考查,向探究能力培养及体验实验过程转变。”孙天山老师也察觉到了这种变化。
命题专家介绍,今年高考化学对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设计”的创新意识上。要求考生根据给出具体要求的实验目标,设计出新颖具有明显反应现象或者定量数据的实验方案,能够证明实验结论。例如,全国一卷第26题的草酸性质探究题就要求学生分别设计两个实验方案证明物质的特性。
这些试题给考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空间,从而进行有创意、有个性的解答,并根据设计方案的科学性、简约性、新颖性和全面性进行赋分,考查学生的创新能力。
“效度略显不足,这是今年试卷美中不足之处。”汪芳慧说,“就单题而言,2015年的高考试题充分体现了基础性、新颖性、能力测试为主的特色。但是,单题的区分度之和不能代表整张试卷的信度。今年试卷内容效度略显不足,如果能在必修3内容中挤出3~5分置于必修1上,可进一步提高测量的内容效度。”
2017年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篇3
【命题综述】
今年全国新课标卷Ⅱ的作文题,在形式上延续了去年的任务驱动型作文的趋势,要求考生完成特定语境下的思考并尝试解决问题,标志着语文试题改革向贴近生活、满足实际需要方向进一步深化;内容上,与去年当代风采人物评选有所不同,思辨的核心回归语文课堂,探讨传承民族文化的方法路径。这类作文,既接地气,又接“天气”,能让真正有思想、能思辨、有底蕴的考生大展身手,但也会使作文思想贫乏、形式僵化的同学陷入茫然。
【审题关键点】
从语段分析的角度来看,今年高考作文题由事理材料、任务指令和要求三部分构成。事理材料阐述了语文学习的意义与途径。任务指令语意明晰,从“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与“比较”两个角度给予考生指令。审好此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
一、分清“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两个概念,把握思辨对象
语文素养绝不仅仅指语文成绩。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文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语文素养,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核心概念,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丰富内涵。而语文成绩只是用分数来计量的、涉及部分语文素养的应试能力的体现。语文素养高的人往往语文成绩也高,但语文成绩高的人语文素养不一定高。不分清这两个概念,难以全面辨析:“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这两种途径的意义。
二、充分认识与语文学习的意义相关的几个概念,把握立意宏观指向
今年的作文题蕴含深刻的文化自觉意识。正如作文题目所言:“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觉。”在经济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快餐文化越来越成为现代中国人的精神食粮,我们应该如何借助教育的力量,进一步深化语文课程的改革,来全面提升国人的文化素养?考生在作文中不应该仅仅探讨课堂、课外、实践这三种途径的具体作用,而应高屋建瓴、立意高远,以国家民族的视野来展开议论,使文章洋溢着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个人终身发展
在未来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终身学习是每个公民的基本素养。因此,语文教学要从以知识积累为取向,转向以促进学生能力发展为取向,立足于促进学生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喜欢语文,学会学习语文,为终身学习打下基础。国家软实力
国家软实力,指一个国家的文化实力,包括外部软实力和内部软实力。外部软实力包括国家的创造力、思想影响力、观念文化的亲和力及文化产品传播能力和辐射能力等;内部软实力,包括凝聚本国民族的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等。
中国的经济GDP在十年间从全球的第六位,上升到了全球第二位,但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有非常大的提升空间。就亚洲而言,韩国和日本的文化软实力在全球的比重占到了13%,而我国加上亚洲的其他国家,占的比重仅为6%。我国与欧盟文化强国比,则可能是1:100。
文化自信
什么叫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既有文化优良传统的肯定与坚持。其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待外来文化的理性态度和开放的胸襟。再次,文化自信表现为对自己文化发展前景的主动把握。
三、把握任务指令,从自己语文学习的真实的情境中去体会切入,辨析选择,明确三种途径各自优劣,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比较。
既讲国家软实力、文化自信,又讲“自己语文学习的体会”,沟通国家社会与个人,说明作为青少年你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要求,自身素养的提升非常重要,文化自信的责任、文化软实力的责任都在你的身上。我们总不能永远从国外花重金购买什么“中国好声音”“奔跑吧兄弟”的版权。文化输出的重担就在我们未来的一代身上。
【立意角度】
今年的高考作文,考生首先必须学会辩证地分析问题,一分为二地分析课堂教学、课外大量阅读及社会生活实践在语文素养培养方面的利与弊,继而才能进行多维度的深入比较。然后在三种途径中选择一个途径立意或综合三种途径立意。
一、课堂教学方面,课堂是语文素养提升的前沿阵地,在工具性方面可以谈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生动性,在人文性方面可以谈教师在文化传承、思想启迪、人格感染方面的作用。
比如,孔子讲学杏坛,造就贤者七十二人;朱熹讲学岳麓书院,成就一代理学大师;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让我们看到老师对学生的影响。可拟题为“好课照亮人生”“小课堂,大世界”等。当然论述首先要从自身课堂学习体会出发。要注意到课堂的时空有限性会束缚学生获取信息的宽度和广度,甚至也有可能因为应试教育完全戕害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课外阅读方面,要知道阅读是青少年和世界进行灵魂交流的方式,阅读可以陶冶情操、丰富阅历、提升境界,促进青少年长大、独立,所以可以探究优秀厚重的文化经典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深层次全方位渗透,意识到课外阅读的自由性、选择性、有效性及可延续性。
比如,毛泽东博览群书,诗词文章大气磅礴、挥洒自如;俄罗斯人喜欢读书,最普通的家庭主妇都读文学名著,因而这个民族的文学素养和文明程度很高。当然重点仍然是考生自身。可拟题“腹有诗书气自华”、“不读书,何以立”等等。大量的课外阅读是我们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IP(知识财产)时代,电子书籍、影视作品的流行是不可遏制的趋势,但也要注意到课外阅读又具有松散和不可操控等弊端,因而选到非常好的阅读材料是必要前提,否则部分学生可能陷入不良的网络文学中不可自拔,所以要依靠一些在专业方面非常有经验的老师,或是家长,或是专家的指导。
三、生活实践方面,社会实践是将语文学习和生活结合的最好范例,所以可以谈生活实践对语言能力的塑造,比如拟写春联就可以锻炼人将传统文化形式与现实生活感受相结合的能力,还可以谈生活体验对思想人格的砥砺作用,比如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
读万卷书,还有行万里路。沈从文、莫言都没有读过几天书,是湘西的山水、民情成就了沈从文的散文化小说,是高密的红高粱给了莫言的小说以生命的力量。可拟题为“生活,是文学的源泉”“纸上得来终觉浅”等。当然重点仍然是考生自身。也要注意其转化成为语文素养的间接性和复杂性,如果没有对生活的冷静观察和深度反思,所谓的社会实践有可能只是沦为饭后谈资甚或过眼烟云。
【误区提醒】
今年的高考作文写作,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不要混淆“语文素养”与语文成绩两个概念,要抓住“语文素养”的丰富内涵去辩证分析三种途径的优劣。
二、不要忽视与语文学习的意义相关的几个概念,以致忽视作文题蕴含的积极的实践理念、强烈的时代精神、深刻的文化意识。
三、不要脱离考生自身的语文学习体会去空谈,以致过多地举其他名人的或读书或实践的例子。
四、不要过分单一地侧重某一种途径,以致忽视三种途径的优劣的全面的比较。【2017年备考建议】2017年,考生备考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前景看涨,是来年高考作文的首选
材料作文题给考生提供充分的作答空间、多元的立意角度的同时,出现了一些必须面对的问题。比如过多的角度,学生容易选择一个自己有所准备的角度进行套作,从而失去了让考生在题目中丰富材料选择、辨析的作用。因此,有专家戏称,材料作文也走到尽头了。为了解决材料作文宿构和套作的问题,近两年部分作文题在设计过程中,承继自主空间大、立意角度多元等传统优势的同时,又在避免套作、宿构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如全国新课标甲卷和乙卷作文都在材料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基础上,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这些做法从不同角度拓展了材料作文的测试功能,使材料型作文的考查功能不断完善。从教育部考试中心专家的言论来看,“任务驱动型”作文已经被看做解决以往材料作文产生的弊端的一个有效途径,所以今后一段时间的高考作文题,就应该是“任务驱动型”作文这一题型。
二、直面现实,学会分析问题,尝试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文最终考的是思想,是认识,是情感。近两年更是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着力发挥试题引导写作的功能,增强写作的针对性,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简言之,任务驱动型作文像过去科举考试考的策论或者当代公务员考试考的申论,是考察你认识实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思维能力的要求更高了,过去的套路、风花雪月似乎都用不上了。所以备考时,要多做对问题的多角度、多层次的分析训练,由浅入深、正反对比、一分为
二、横向纵向对生活中的典型现象不断思考,来提高认识水平。有了思想,才会说理、论证,才能写出优秀的任务驱动型作文,才能成为实用性人才。
三、整合教材,活用教材,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导向
要着重指出的是,今年高考作文题出自必修教材三的“梳理与探究”《语文学习的自我评价》,此课是为了引导学生反思自己在语文学习的途径、内容、习惯、方式,发现自己语文学习的个性并注意发展、运用这种个性去学习、创新,通过自我评价调整自己对语文的学习。此课充分体现了《语文新课程标准》所主张语文学习个性化,阅读个性化的要求和增强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要求,还引导学生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这一点提示高考复习在关注《考试说明》的同时,必须整合教材,活用教材,必须关注《语文新课程标准》导向。
真题链接
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语文学习关系到一个人的终身发展,社会整体的语文素养关系到国家的软实力和文化自信。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语文素养的提升主要有三条途径:课堂有效学习、课外大量阅读、社会生活实践。
全国卷语文高考作文命题趋势 篇4
第一曲:梦想启航。沙粒从高高的沙堆上滚了下来,它望着遥遥的海岸,艰难地移动它的`步伐。凭借着海风微弱的力量,它每一次咬紧牙关滚动,就离海岸近了一小步,即使在别人眼里是那么微不足道。看着沙粒追逐时的痴呆模样,别的沙粒也曾劝它放弃,可它总是坚信自己是不平凡的。每当它的精力用尽时,它总是会想到那颗珍珠,接着又开始了它的旅程。
第二曲:奋斗岁月。在经过了无数个日子,沙粒总算被风吹到了海边,看着眼前这波涛汹涌的大海,沙粒毫不犹豫地跳了下去。海浪将沙粒一次又一次地甩上海滩,又一次次地将沙粒拖回到海里。沙粒在海水间来回滚动,即使风浪再大,它也只是坚强地承受着。在无尽的漂泊生涯里,沙粒曾想过放弃,曾想过在途中找一个沙滩安稳地去生活。可是这时它又想起了那颗珍珠,它在海面的黑暗里抬头,望见了那轮皓月,正散发着梦想的光芒,燃起它的奋斗激情,继续在海浪中飘荡。
第三曲:梦想成真。沙粒在海水中徘徊了数日,在海浪的逐渐宁静中停止了飘荡,慢慢沉下海去。一只蚌吞下了沙粒,沙粒被蚌在体内不停地揉搓着,巨大的痛既带给了蚌也带给了沙粒。刚开始时沙粒在痛苦的折磨下后悔了。但眼前的现实它无法改变,只能静静地等待着。不知过了多久,沙棱被磨平了,只是沙粒仍无法脱离困境。它在黑暗中等待着,等待着蚌张开嘴,自己就能回沙滩。突然有一天,沙粒被人从蚌中取出,它庆幸自己脱离了黑暗。此时的沙粒已变成了人人喜爱的珍珠了。沙粒从原来的沙滩中的同伴的眼光中看到了羡慕,便更加努力地绽放自己的光彩,似乎在证明着奋斗的奇迹。
当你是一颗沙粒时,不要仅仅只是羡慕着珍珠,而要努力地去改变自己平凡的生活,让自己也成为珍珠。杨幂曾说过:“你只看到萤火虫身上闪烁着的光芒,却没看到它身后拼命扇动的翅膀。”在别人实现梦想的时候,不要只闻到别人散发出的“香水”,更要看到别人背后洒下的汗水。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不断为梦想而奋斗,散发出属于自己的光芒。
人生彼岸的鲜花是用汗水浇灌的。
唱响吧,我的梦想三部曲!
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 篇5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转载 点击数: 3285 更新时间:2007-10-27
..一、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特点
综合重庆近两年的高考政治试题和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以及部分省区的高考政治试题,总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1、突出教材重点概念,紧扣教材核心知识,强调试题的基础性。
所谓教材重点概念和核心知识:一是考纲规定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原理和观点等,二是与当年高考热点问题相联系的概念、原理和观点。如《经济常识》中的商品价值量和价值规律、宏观调控、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劳动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等有关知识;《哲学常识》中物质与意识的辨证关系、对立统一观点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等原理;《政治常识》中我国的国家职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中国共产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的关系以及和平与发展等内容,在各地高考试卷中都大量出现,而且这些知识本身就是教学中的重点。
2、关注社会现实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强调试题的时代性。
高考政治试题从不回避热点,当今社会重大的热点、焦点问题常被用作命题的背景材料。今年的高考试卷结合时政,但是又不处处局限于时政。而结合时政命题的试题,则重视了对当前热点问题的考查。特别是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当前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也是政治高考命题所关注的焦点,民生问题涉及方方面面,试题涉及到药品安全、社会保障制度、信息安全、对外贸易的顺利发展等。
3、重点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强调试题的应用性。
用教材知识去分析现实问题,也是符合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如重庆2007年高考文综第24、25、26题,结合材料考查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的比重增加可能导致的结果、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主要原因和“社会总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两个概念的区别;第38题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塑造城市形象与解决民生问题的关系等。全国文综I第38题考查了我国对外贸易增长中的一些现实问题,紧密结合现实和历史事实来考查学生的应用能力。#p#分页标题#e#
4、结合材料考查学生综合认识、评价和探究有关理论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强调试题的综合性。
首先,组合选择题增加,强调了基础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区别,提高了基础知识运用的综合程度。其次,加强了基础知识与情景材料的融合,注重了结合题目的具体情景进行新的提炼和概括,就一个话题,试题从各个方面设问,考查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利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甚至一个情境,却融政、史、地知识于一体。
二、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命题趋向
历年高考,政治学科试题的整体设计都鲜明地体现着《考试大纲》和各地《考试说明》的要求,依纲据本,保持着“以问题为中心,以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重大社会现实问题为素材”的设计思想,对《考试大纲》所确定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具有明确的导向。同时,为保证考试的公平、公正,适合高校选拔优秀人才,高考试题总是力图保持教高的信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据此,我们可以对2008年高考政治的命题趋向作出一些合理、科学的预测。
1、题型以及难度相对稳定。
试卷不会有“突然性的变化”,整体基本趋向稳定。试题也不会有太大的起伏,仍将遵循往年的命题原则,关注重点概念和主干知识。试题所引用材料将简明扼要,信息传达度高,文字量保持稳定,不会出现大量无用材料,尽可能保证学生阅读和答题的时间。
2、命题求新,但会符合考生的思维规律,顺应考生思维的畅通性,以保证考生思维的相对稳定,避免出现较大的思维跨度。
预计2008年高考试题仍将坚持能力立意,体现课程改革的要求,考查考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试题将着重考查考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多层次、多角度分析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p#分页标题#e#
3、在命题设计上会呈现出背景材料形式的灵活多样性,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从近几年的命题趋势看,不少试卷已经在逐渐向新课程的命题立意靠拢,可以预测的是,试题仍将会提供生动活泼的文字素材、图表、漫画、数据等背景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试题会给考生留有较大的思维空间。总体趋势是2008年高考试题将依托热点设置问题,突出素材视角的多元性,追求命题的适度开放性,侧重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注重对问题的探究性。
4、恰当处理生活实际问题与教材知识的关系,理论联系实际,关注生活,体现强烈的时代精神、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008年各地高考试题的命制肯定会更加关注现实、贴近社会热点,遵循“注重基础、突出能力、关注现实、稳中有新”的命题特点和主体设计思想。但始终会以教材为本,完全不是教材内容,或者说根本找不到教材知识影子的题目不会出现。
三、关于2008年高考政治学科的复习建议
1、作为教师必须准确把握高考的定位,从而确定整个复习的定位。
结合近几年高考及以上的分析,我们建议,教师在高考复习的定位上要有平常心态,要淡化高考,不要把高考复杂化。由于文综考试多年保持稳定,总体上与国家减轻学生负担的要求一致,考试突出对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近几年的试卷也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点,因此我们在复习中就不能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自己扰乱自己的心态。当然,淡化并不是说就是不重视,而是要紧密结合高考的特点,在心态上放松自己。通常我们在复习时把过程复杂化了,做了许多无用功,不但学生、教师很辛苦,而且还会给基础知识的复习产生负面影响。
2、在复习中要大胆取舍,不要被时事和所谓的信息等所困。
在复习中不要去做面面俱到的努力,不要以为每个时事问题都很重要、每个信息都很关键、每套试卷都要做,如果这样做的话,我们的注意力就会从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转移到应付时事、信息上,这只会舍本求末,越复习越糊涂。#p#分页标题#e#
3、打牢基础,注重知识整合,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测试突出能力目标,但也必须以扎实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铺垫。为适应“能力立意”的高考要求,所谓“牢固掌握知识”必须做到三点:着重点是使学生理解知识;关键点是使学生理清知识联系;落脚点是使学生学会运用知识的方法。因此,在平时的学习和复习中必须对基本概念、原理进行准确、全面、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提高运用基本原理,概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知识进行发散思维,增强对知识相互关系的理解,构建学科内知识体系,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4、要培养关注热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为了提高学生自身的综合能力,最重要的是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文综试题的题干运用一定时事材料编制,这就要求学生平时关注时事,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社会生活现实问题的能力,提高对时事政治的敏感性。如今年的十一五计划、《物权法》的实施、党的十七大等。
5、加强对学生进行综合题题型识别和解题方法、解题技巧的辅导。
在掌握扎实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掌握必要的解题方法就尤为重要,在试题的评讲过程中,教师的侧重点应落在解题的基础思路和一般方法上。第一,教会学生正确审题(包括题干中的关键词和设问所规定的知识范围、认识对象、任务指向等),强化学生的审题意识和审题能力;第二,提高学生阅读材料,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第三、提高学生将题肢与题干、设问与材料联系起来的综合能力。
6、适度训练,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
养成规范的答题习惯既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又有利于防止在阅卷环节造成无谓的失分。答题规范的基本要求是:
一、分列要点,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
二、思维全面,但语言要简练;
三、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四、准确应用政治术语;
五、理论与材料要有机统一。
7、以学生为主体进行各个环节的复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复习策略,提出不同的复习要求。注重对学生掌握知识和作业训练的监督。
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 篇6
考点十二、力学实验
1.【考纲解读】
高考力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弹力和弹簧伸长的关系;验证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验证牛顿运动定律;探究动能定理;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刻度尺、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天平、秒表、电火花计时器或电磁打点计时器、弹簧秤等.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考查力学实验具有以下特点:注重对基本实验仪器的使用和读数的考查;注重对实际操作的考查;注重考查实验的多种思想和数据的处理方法;注重课本基本实验所掌握的实验原理、技能的迁移, 多以等效型、探索型、设计型出现.
样题预测现提供如图甲所示的器材探究动能定理, 请思考探究思路并回答下列问题:
(1) 为了消除摩擦力的影响, 应采取的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某次实验中某同学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一条纸带, 在A、B、C三个计数点中应该选用__________ (填“A”、“B”或“C”) 点的速度才符合实验要求.
(3) 某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变化的关系”的实验, 先使小车不连接橡皮筋, 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 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__________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解析:考查探究动能定理. (1) 本实验应满足橡皮筋对小车的拉力等于小车受到的合力, 所以实验前应将木板靠近打点计时器的一端适当垫高, 使小车在不受拉力时能沿木板匀速运动, 能消除摩擦力对该实验的影响.
(2) 本实验是探究橡皮筋拉力对小车做的功与小车速度变化的关系, 应测量橡皮筋的拉力做功后橡皮筋的弹性势能完全释放时小车的最大速度, 选用小车匀速运动段 (计数点间隔均匀的部分) 计算小车经过C点时的速度, 以保证拉力做功与橡皮筋的数目成正比.
(3) 小车不连接橡皮筋, 发现小车在木板上加速下滑, 则在橡皮筋弹力作用下, 小车所受的合外力大于橡皮筋的弹力, 因而合外力对小车所做的功大于橡皮筋弹力所做的功.
3.【复习指导】
复习时要能明确实验目的, 能理解实验原理和方法, 能控制实验条件, 会使用仪器, 会观察、分析实验现象, 会记录、处理实验数据, 并得出结论, 对结论进行分析和评价;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并制定解决方案;能运用已学过的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 包括简单的设计性实验.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应以掌握常规实验原理、实验方法、规范操作程序、数据处理方法等为本, 同时从常规实验中, 有意识地提取、积累一些有价值的方法, 并逐步过渡到灵活运用学过的实验方法设计新的实验.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三、电学实验
1.【考纲解读】
高考电学实验考纲要求内容:测定金属的电阻率 (同时练习使用螺旋测微器) ;描绘小电珠的伏安特性曲线;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阻;练习使用多用电表;传感器的简单使用.要求会正确使用的仪器主要有:电流表、电压表、多用电表、滑动变阻器、电阻箱等.
力学与电学实验考纲统一要求的内容:要求认识误差问题在实验中的重要性, 了解误差的概念, 知道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知道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减少偶然误差;能在某些实验中分析误差的主要来源;要求知道有效数字的概念, 会用有效数字表达直接测量的结果.
2.【考题预测】
预测2014年高考电学实验考查的重点包括仪器的选择、读数、实验器材的连接、实验数据处理、误差分析, 以及多用电表的使用、测电阻的方法、滑动变阻器的使用、电流表和电压表的使用等.
样题预测用伏安法测一节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 所给的器材有:
A.电压表V (量程0~10V)
B.电流表A (量程0~0.6A)
C.滑动变阻器R1 (总阻值20Ω)
D.固定电阻R2 (阻值10Ω)
E.固定电阻R3 (阻值4Ω)
F.固定电阻R4 (阻值3Ω)
G.一个单刀双掷开关S和导线若干
(1) 根据以上器材, 在实验误差尽可能小的情况下, 用最少的实验器材组成一个测量电路, 画出测量电路的原理图. (要求电路中各器材用题中给定的符号标出.)
(2) 写出待测干电池的电动势E和内阻r的测量表达式:
按图接好电路, 设接固定电阻R3和固定电阻R4时测的电流分别为I1和I2, 由闭合电路欧姆定律可得:
3.【复习指导】
电学实验以其灵活多变, 思维层次多而深受高考命题人的青睐, 其中电路的设计与连接又是电学实验的典型, 它既考查电路部分的知识点, 又全面考查学生是否理解实验原理, 是否理解仪表工作原理, 是否具有将知识在陌生情况下迁移的能力, 从而在高考试题中屡屡出现, 且面孔常新, 成为高考试题中的一大亮点.
设计性实验和探究性实验是电学实验命题的热点, 并会不断翻新, 因此在复习时要注重实验的基本原理和研究方法.应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对基本仪器的使用原理及读数的复习; (2) 灵活选用实验器材,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3) 注重对课本基本学生实验原理的理解和延伸, 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 注重教材的演示实验和课后小实验, 加强实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与训练.
4.【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电学实验是高中物理实验中的重点, 也是高考实验考查的热点内容, 考查形式灵活, 包括对基本实验知识方法、仪器选择、电路连接、数据的收集与处理及误差的分析等的考查.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四、选修3-3模块
1.【考纲解读】
高考涉及考点有分子动理论、气体、物态和物态变化、热力学定律等.
2.【考题预测】
热学部分主要考查分子动理论、气体的状态参量和热力学定律, 重点在于对分子体积、质量、数目、平均距离的估算, 对布朗运动现象与实质的理解, 对分子力特点、模型及宏观体现、内能概念的掌握及估算, 对热力学第一、二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计算以及对气体三个状态量的微量认识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有可能, 难度中等.
样题预测2013年6月9日, 郑州出现雾霾天气.众所周知, 此次郑州遭遇的雾霾天气中, 首要污染物便是PM2.5.下列关于PM2.5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环境温度低于0℃时, PM2.5不具有内能
B.PM2.5在空气中的运动属于分子热运动
C.PM2.5在空中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
D.PM2.5的空间尺度大于电子的直径
解析:环境温度低于0℃时, 分子仍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PM2.5内能不为零, 选项A错误;PM2.5是固体小颗粒, 不是分子, 选项B错误;PM2.5在空中即不静止, 又不做匀速直线运动, 而是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处于非平衡状态, PM2.5在空中受到的是非平衡力作用, 选项C正确;PM2.5意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 也被称为细颗粒物, 而电子的尺寸远小于10-10 m, 选项D正确.
注:PM2.5是指空气中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物, 其浮在空中做无规则运动, 很难自然沉降到地面, 吸入后会进入血液对人体形成危害.
3.【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的特点是注重方法和应用, 如计算分子大小、分子间距时构建球体模型和正方体模型, 油膜法测分子直径时用估算法, 研究两类永动机用假设法, 研究气体分子运动特点用统计法.气体实验定律和理想气体状态方程的应用也是常考内容.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五、选修3-4模块
1.【考纲解读】
高考涉及考点有:简谐运动, 简谐运动的回复力和能量, 单摆, 外力作用下的振动, 波的形成和传播, 波的图象, 波长、频率和波速, 波的反射和折射, 波的衍射和干涉, 多普勒效应;光的折射, 光的干涉, 实验:用双缝干涉测量光的波长, 光的颜色色散, 光的衍射, 光的偏振, 全反射和激光, 电磁波, 相对论简介等.
2.【考题预测】
主要考查简谐运动、机械波、光的折射和全反射、光的干涉和衍射、电磁波、相对论简介等, 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有可能, 难度中等.
样题预测A如图所示是一列简谐波在t=0时的波形图象, 波速为v=10m/s, 此时波恰传到I点,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此列波的周期为T=0.4s
B.质点B、F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等
C.质点I的起振方向沿y轴负方向
D.当t=5.1s时, x=10m的质点处于平衡位置处
E.质点A、C、E、G、I在振动过程中位移总是相同
点评:对机械振动的复习着重放在简谐运动的运动学特征、动力学特征和振动图象上;对机械波的复习着重放在波的形成过程、传播规律、波长和波动图象及波的多解上;实际上许多考题是振动与波的综合, 考查振动图象与波动图象的联系和区别.
样题预测B烟台海面上空云雾弥漫, 云雾中高楼耸立、山峦重叠、花草树木等景观不时交替出现, 如图所示, 云雾也随景观的不同而变换颜色, 一会儿青、一会儿蓝.对这种海市蜃楼现象正确的解释是 ()
A.越靠近海面, 空气的折射率越大
B.这是光的干涉形成的
C.越靠近海面, 空气的折射率越小
D.这是光的全反射形成的
解析:海面温度较低, 空气密度较大, 折射率也较大;上层气温较高, 空气密度较小, 折射率也较小.当远处地面景物反射出的光线进入海面上空的空气时, 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 则在海面上空发生了全反射现象, 出现了海市蜃楼的景观.本题正确答案为AD.
【点评】解决全反射问题的思路: (1) 确定光是由光疏介质进入光密介质还是由光密介质进入光疏介质, 以此判断是否发生全反射, 若发生则不存在折射光线. (2) 在是否发生全反射的情况下, 根据题设条件, 画出入射角等于临界角的“临界光路”. (3) 运用几何关系、三角函数关系、反射定律等进行判断推理, 利用运算及变换进行动态分析或定量计算.
3.【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命题频率最高的知识点是波的图象、频率、波长、波速的关系, 试题信息量大、综合性强, 折射定律和不同色光的折射率问题时常成为热点, 而且大多将光的本性和几何光学、几何知识相结合进行考查, 题型多以选择题形式出现.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考点十六、选修3-5模块
1.【考纲解读】
高考涉及考点有: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动量守恒定律、碰撞、反冲运动与火箭、用动量概念表示牛顿第二定律;光的粒子性、粒子的波动性、概率波、不确定的关系、电子的发现、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氢原子光谱、玻尔的原子模型、激光、原子核的组成、放射性元素的衰变、探测射线的方法、放射性的应用与防护、核力与结合能、重核的裂变、核聚变、粒子和宇宙等.
2.【考题预测】
主要考查动量、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波粒二象性、原子结构、原子核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都有可能, 难度中等.
样题预测A如图质量为mB的平板车B的上表面水平, 开始时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 在平板车左端静止着一块质量为mA的物体A, 一颗质量为m0的子弹以v0的水平初速度射入物体A, 射穿A后速度变为v, 已知A、B之间的动摩擦因数不为零, 且A与B最终达到相对静止.求:
(1) 子弹射穿物体A的瞬间物体A的速度vA;
(2) 平板车B和物体A的最终速度v共. (设车身足够长)
解析: (1) 子弹射穿物体A过程的时间极短, 由动量守恒得
(2) 物体A在平板车B上滑行的过程中, 因为地面光滑, 且A、B最后相对静止, 故A、B组成的系统水平方向动量守恒, 有
【点评】动量守恒定律有广泛的应用范围.只要系统不受外力或所受的合外力为零, 那么系统内部各物体的相互作用, 不论是万有引力、弹力、摩擦力, 还是电力、磁力, 动量守恒定律都适用.系统内部各物体相互作用时, 不论具有相同或相反的运动方向;在相互作用时不论是否直接接触;在相互作用后不论是粘在一起, 还是分裂成碎块, 动量守恒定律也都适用.
样题预测B 2013年将是核电产业除旧迎新、厚积薄发的一年.能源是社会发展的基础, 发展核能是解决能源问题的途径之一, 下列释放核能的反应方程, 表述正确的有 ()
解析:考查核反应基本知识, 主要考查衰变与核反应的区别.B选项是核聚变, D选项是核裂变, 所以选项BD不正确, 表述正确的是选项AC.
【点评】解核反应方程这类问题的方法:一是要掌握核反应方程遵守质量数守恒和电荷数守恒的规律;二是要熟悉和掌握教材中出现的重要核反应方程式, 并知道其意义;三是要熟记常见的基本粒子的符号, 如质子、中子、α粒子等等.
3.【教师寄语】
寄语1明白命题趋势:要加强对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 注意对复杂过程分系统、分阶段进行分析的训练, 针对每个过程, 应用相关的规律解决问题.对质能方程、玻尔理论、光电效应等要适度深入复习.
寄语2演练高考真题:
总之, 复习时把高考要求的重要知识、方法和技能, 以专题的形式加以梳理和剖析, 体现“重点突出、难点突破”, 达到“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的境界.物理难教、难学更难考, 考场如战场, 战略上要藐视, 战术上要重视, 分数是硬道理.只有科学备考, 才能在高考竞争中“一览众山小”, 独占鳌头.
高考古诗词命题趋势及策略 篇7
一、明确诗词鉴赏题的特点:
1、高考古诗词的选择:
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1)作品大多集中在唐、宋、元、明。
(2)作家大多是不同时期有影响、有代表的诗人词家。
(3)体裁主要是:词曲,格律诗。
2、高考古诗词的分值、题量:
(1)分值固定在8分。
(2)题量固定在3题。
3、主观题与客观题走向:
主观题分值已达到或超过总分值一半。
4、高考古诗词的考点及分值: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
(1)“点”的考查是主流,注重以点带面。基本是2-4分。
(2)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大鉴赏评价的份量,占3-5分。
(3)借助前人的评点命题,具有很明确的方向性。
二、制定科学恰当的备考策略
1. 注重平时积累
(1) 积累必要的诗词常识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4,2006年秋季考卷都考查了有关诗歌的体裁知识,2005、2006年春季两卷分别考查有关文化常识。
(2) 知人论诗,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对于历代文学大家,我们当然应该了解掌握其经历、风格。对于非著名诗词曲作家,应充分重视作品时代特征及诗歌发展情况(诸如写作大、小背景等)。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杜牧、李商隱,宋代的陆游、苏轼、辛弃疾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
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5年秋考卷选了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设题是:“以李白诗中的‘挂’字为例,加以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李白的作品理解了没有,读懂了课本,何愁解不了此题?
2. 增强语境分析意识
(1)抓诗眼: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人写诗特别讲究“炼字”,鉴赏诗词就得感知“诗眼”“词眼”,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如“遥看瀑布挂前川”中的“挂”字,谢眺“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中的“识”、“辨”等等,使诗歌生动形象,境界全出。抓住“诗眼”、“词眼”,有助于我们对整首作品的理解与鉴赏。
(2)明意象:“意象”即意中之象,融入了诗人情思的形象。一首诗从字面上看是词的连缀,从构思上看是意象的组合,鉴赏时必须先明确,诗人不仅要用意象进行感受和思考,还要用意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
(3)悟意境:意境是诗中意与境两个因素的和谐统一,是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如陈子昂的“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并没有很具体的形象,但因在其中表现了“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无穷时空感,透露出“壮志难酬”和“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的深沉复杂心情,它的韵外之致就非常丰富,令人回味无穷。
可见,抓住这几个关键处,我们就可以穿越语言屏障,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的艺术境界,解诗答题。
【2024年中高考命题趋势】推荐阅读:
2024年中国铁路客运市场投资发展趋势07-20
河口镇2012年中高考座谈会讲话06-01
高考作文命题趋势英语07-15
2024年中政治局会议10-22
2024年中学生个人发展规划07-24
2024年中考语文必考背诵篇目10-03
2024年中考学生安全协议书08-15
2024年中小学教师思考题答案08-08
2024年度行政综合工作年中个人工作总结09-07
2024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一)及答案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