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2024-09-13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精选11篇)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1

浙大博学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近几年,国家机关和浙江省在招考公务员的申论试题上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些变化的趋势大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给定资料的字数越来越多

国考2004年和2005年给定资料字数在4000字左右,2006年则高达8000字,2008年中央和浙江申论材料均为7000字左右。篇幅的加大显然增加了阅读和答题的难度,使得原来有限的考试时间更为紧张。

二、申论要求变化多端,注重细节,考察要素更加全面和平衡。

申论要求从过去以概括、对策为主,逐步演化出工作思路分析、原因分析、意义分析、提出解决方案等申论要求,每年都有新型申论要求产生。在考察内容上趋向以细节为主,从过去注重对大篇幅材料的整体分析转向对部分段落甚至重点文字的分析,考察精度有所提高。在考察要素上更为全面和平衡,阅读理解能力、分析和归纳问题能力、论述说理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四者并重,既重视理论性又重视实际操作。

三、以文件筐作业形式进行情景模拟,突出对实际公务处理能力的考查。近年来,许多申论题都给考生一个虚拟的公务员身份,要求以此身份进行一系列的公务处理,这其实是人才测评中的“文件筐作业”模式,在过去主要用于领导干部招考,现在已经通用于初级公务员考试。该模式侧重于角色认知和实际操作能力的考察,经常取材于行政机关的一些日常公务处理,因此,熟悉通用公务,提高实际公务处理能力已经成为备考的重中之重。特别是应届毕业的同学,缺乏工作经验,对一些常规工作的流程和要点知之甚少,措施不能切合实际,更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浙大博学

四、通用公文的经常性应用

比如,2007年浙江省申论考试中第二题就要求拟一份本县的“十一五”文化发展的规划,要求列出文化发展规划文体的简要目录以及文化发展的总体目标。这就是考查考生对规划问题写作的整体内容进行肢解,就单独的规划文体中的某一块或几块内容拎出来考。这样就大大丰富了申论考试的考试范围和考试内容。可以预见,今后的申论考试在公文写作这一块的内容上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迎考过程中要注重每一类文体的行文结构和构造,这样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所以,在复习和迎考阶段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特别是要注重对部分重要法定公文和事务文书的文体结构的学习。我们必须要对机关工作中常用文体进行仔细的了解,比如: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调查报告、工作研究、工作方案、汇报材料、决定、通知、通报、简报、请示、意见等,都有可能运用到申论考试中来。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2

一、能力本位:申论立足的根本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测试方式, 申论的命题非常准确、科学, 它是在充分吸收策论、基础写作和公文写作优点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以考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目标的科学的测评方式。

申论, 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考试, 有别于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形式。始于西汉初年的策论作为一种选拔考试的方法, 当时被称为“策试”。策试写作要求所论的事理要紧密联系时下重要的事务, 能够深刻反映政务需要, 并反映对政务管理的深刻理解, 能够提出匡时补弊的独到见解, 语言要准确、肯定, 切忌模棱两可。申论考试则是在吸收了对策试按用人需要选拔和不拘泥于固定问题的合理考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它可以使应试者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来发挥自身的学识。这种考试没有体式上的严格限定, 考什么, 怎么考, 用什么问题写作, 写什么的问题等诸方面都不再实行一刀切, 而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内容和工作方法, 充分考虑用人的实际需要, 更容易测试出应试者的综合能力。

申论, 作为一种测试考生写作水平的考试, 与基础写作相比又有所不同。一般作文只是要求考生根据给定题目展开论述, 侧重考核考生的文字功底。考生可以凭自己的好恶去立论选材, 尽情放言宏论张扬个性。因此, 作文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考生的写作水平, 即纸上谈兵的能力, 而无法全面考查应试者的综合素质, 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申论则不仅限于对应试者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进行考查, 更侧重于考查应试者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 能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各个方面的潜能。从历年考试大纲规定及实际出题情况来看, 申论考试为考生提供了一系列反映实际问题的特定文字材料, 要求考生仔细阅读这些材料, 概括出它们反映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解决此问题的实际方案, 最后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较详细的阐述和论证。“申论”的写作, 避开了传统“作文”中那些未必适合于公务员的考查因素, 突出考查了公务员必须的能力。

同样, 与机关应用文相比, 申论也有其不同的考核方式和要求。机关应用文的考核主要要求考生掌握机关应用文每一文种的概念、作用、种类、特点、结构、规范、格式和写法, 测试时主要以客观性试题和公文的制作格式为主。申论不限于考查对公文种类的梳理、分析和归纳, 也不停留于对公文制作格式的要求, 而是侧重于考查应试者从国家公务员的身份出发, 根据具体材料反映的社会问题, 制作常用的党政公文和事务性文书, 让考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语言表达方面的特长, 与当今国家公务员实际工作的需要结合得更加紧密。

写作考试基本上已形成固定的模式, 通常难以真实地表现出考生的实际能力。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机关工作人员更需要具备搜集、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申论测试是模拟公务员日常工作性质和工作内容的能力测试, 主要考查考生的实际能力是否符合公务员职位要求。例如:国务院法制办公室法制司的一个职位要求:“起草、审核、修改法规草案、行政法规草案及其他政府的法规。”农业部办公厅信访处的一个职位要求:“负责分管地区农村群众及农业系统职工来信来访工作、重要案件的调查研究;建立、整理保管分管地区来信来访档案及本处行政后勤工作。”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中共党员, 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 熟悉党的基本理论, 有独立研究能力和较强的文字能力, 能熟练操作微机。”全国总工会的一个职位的资格条件:“本科以上学历, 综合分析能力和文字能力强。”从以上所列举的职位要求来看, 熟悉党的基本理论, 起草、审核、修改法规, 调查研究, 收集信息, 独立研究和较强的文字能力等, 均是对考生的普遍要求。申论考试, 以能力为本位的考试要求, 使其取代了其他的选拔考试形式, 得以在全国被推广和广泛应用。

二、能力测试:申论命题的内核

申论测试的目的是为了选拔国家公务员, 作为一种能力测试, 它主要考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因此十分注重对考生的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素质的测评。申论考试, 要求应试者在对大量的文字材料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 能透过复杂的表面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 善于从小事情着手洞察大问题, 从而及时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取舍, 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整个过程分为阅读材料、概括内容、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进行论述五个环节, 分别侧重考查应试者对给定资料的阅读理解能力、综合概括能力、分析理解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为反映这一要求, 申论所给定背景材料的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法律、教育等诸多方面, 涉及范围及其广泛, 内容多为人民所熟知, 所反映的问题大部分已有定论, 也有一些问题尚无听闻或存在争议, 要求考生自己去理解、分析和判断, 并做出结论。三农问题、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和谐问题、安全生产问题、诚信问题等, 都可以作为申论考试的选题范围。以中央国家机关公务员录用考试的申论选材为例, 2000年是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问题, 2001年是食品药品安全问题, 2002年是网络安全问题, 2003年是安全生产问题, 2004年是汽车工业的发展与交通堵塞问题, 2005年是三农 (农村、农业、农民) 问题, 2006年是公共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建设问题, 2007年是土地资源问题, 2008年是怒江水电站开发问题, 2009年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粮食安全问题, 2010年是海洋污染与保护问题, 2011年是黄河文化 (省部级) 以及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地市级) , 2012年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 (省部级) 和安全防范问题 (地市级) 。地方公务员的录用考试, 曾经把教育乱收费、医疗垃圾的二次污染、农民工权益保障、政府采购、建设节约型社会、公安经费、微博反腐、国民素质、民族文化保护、陕南移民、新农村建设等问题作为考试的选材等。这些内容涉及的方面很多, 但都与社会现实和人民生活结合得比较紧密。

虽然申论测试的材料很广泛, 具有相对的不确定性, 但测试考查的目标是明确的, 针对性很强, 即主要考查考生阅读、分析、概括、解决问题的能力。考生的这些能力主要通过对背景材料的分析、概括、论述体现出来, 从所提出的方案对策是否具有针对性和可行性体现处理。因此, 要求考生认真地阅读给定资料, 仔细梳理出材料中预设的环境和条件, 在充分把握资料内容和本质的基础上, 抓住重点, 条分缕析, 有针对性地、有的放矢地回答和论证问题。

语言表达能力是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表现, 是借助于语言文字将应试者的思想、意见和看法等表达出来的能力。没有语言表达能力, 即使前面三种能力再强, 也无法让阅卷者了解和知晓。所以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能够将应试者的思维活动过程再现出来。逻辑清楚、层次分明、用语准确、结构严谨, 能够深入浅出说明问题, 能够及时中肯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是对应试者的文字表达能力的基本要求, 对这种能力要求始终贯穿在整个申论试卷的回答中。

三、时政热点:能力测评的平台

申论考试离不开时政热点、焦点问题, 申论所给的资料比较贴近现实生活, 一切都是社会热点或者大众媒体关注的焦点, 体现出及时性、社会性和普遍性的特点。国家公务员或想成为国家公务员的应试者, 应当关心国家大事和老百姓的生活, 时政热点理所当然应该在自己关注的视线内, 应该是自己常常思考的主要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 时政热点是申论考试的“母体”和“载体”, 是测查应试者能力的平台。

综观历年时政热点在申论考试中的运用情况, 可以总结出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时政热点应用范围广, 关涉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二是以时政问题为依托 (或明或暗) , 考查不同学科及内部的相关知识, 使各科知识能力水乳交融, 综合运用;三是时政热点体现以民为本, 结合我国现实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设置题目要求, 持续热点的问题考得较多。在现实生活中, 我们应当关注时政热点问题。一般来说, 申论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 百姓关注之事。

体现国家意志, 被老百姓普遍关注, 事关人类社会发展的大事和热点。例如, “三农”问题, 特别是减轻农民负担, 提高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等方面的问题;人口与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民族素质全面提高的问题;就业、医疗、教育、住房等社会保障问题;廉政建设、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城市规划问题;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等。2004年湖南的申论考试就是根据“公车现象”设计出题, 这既关系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 也涉及了廉政建设问题。2011年浙江的申论试题紧紧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命题, 2012年河北等16省联考的申论试题则紧扣人与动物的关系立意, 表达了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主题, 这些既关涉国家发展, 关涉社会的和谐, 也关涉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2. 积久难解之点。

多年来一直被关注的持续性热点, 热点取材的时间周期性要长些。有关考试命题专家指出一年的热点不是热点, 多年的热点才是热点。我们不仅要关注一年内与人民生活结合紧密的时政热点, 更应关注那些长效的、事关生存环境和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西部大开发, “三农”问题, 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经济结构调整, 科学理论的指导, 党的建设, 对外开放的国策, 国家统一与国家主权等是多年一直持续的热点问题, 在申论中是“常考点”, 只是在每年的申论中考试切入的角度有所变化。这些热点要多关注, 要注意这些持续性热点在一年中的具体体现, 即时事背景。例如, 2005年4月, 广东省《申论》考试给出了影响全国的“苏丹红”事件, 以及2004年查处的有关食品安全方面的案件, 要求考生写一篇关于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对策和策论, 这一话题在2012年中央的省部级申论试题中又出现了相关的材料和相似的作答要求。2011年北京申论考试继2000年中央考查了城市规划与经济建设问题之后, 时隔十年又考查了城市规划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积久难解的棘手的社会问题。

3. 顺应历史之势。

生活中, 那些鼓舞人心、体现人民根本利益、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市政热点, 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西部大开发、扩大内需、社会保障等是应试者应该倍加关注的。申论考试是选拔公务员, 这决定了考试本身应当弘扬正气、鞭笞邪恶, 具有正面引导作用。所以, 关注时政热点应更多的关注正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的热点;不尽如人意的热点, 也比较从正方向进行思考, 要明确我们应站在什么样的正确立场上来看待这些热点。例如, 2011年, 重庆市优秀大学生选调的申论考试给出的是关于转基因作物安全的材料, 要求考生从政府制定政策的角度给出具体的解决意见。2012年重庆村官考试的申论试题又选取“微博问政”为切入点, 要求考生思考如何让“谣言, 止于公开”。同年, 上海的申论考试直接选取了“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两个角度作为申论的命题角度, 顺应了社会发展的大形势。

4. 统帅热点之点。

很多热点问题共同反映了具有普遍规律性的东西, 我们可以将这些时政热点进行整合、归类, 以一个典型的热点来统帅众多的热点。这种能容纳、统帅其他热点的热点应该是关注的重点。十七大报告的精神就是典型的热点, 它能统帅很多时政热点。譬如十七大报告精神整合时政热点可以概括为经济建设: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民主政治:提高选任用人公信度;文化发展: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社会建设:建立基本的医疗卫生制度;科学发展:建立节约型友好性社会等多个专题。比如自从2011年10月25日,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以来, 文化领域的诸多问题一度成为申论考试选取的热点主题。公民道德建设题材, 在近一年申论考试中多次出现, 2012年河北省公务员申论考试就从公民道德入手, 提到政府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如何将看似很“虚”的思想道德建设做“实”, 是从政府角度对公民道德问题的新诠释;北京也考查了“物质时代的精神家园”。

生活中热点很多, 申论考试要求应试者平时通过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分析和归纳, 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 以便在考场中能够得心应手的正确答题, 展现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办事水平。

总之, 公务员考试总目的是为国家选拔人才, 具体落实到申论考试, 就是检测考生关注社会、洞悉社会的能力, 检测其分析概括、提炼加工的能力, 检测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邓小平理论、法律、行政管理等理论知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检测其阅读理解、综合分析、提出问题和文字表达的能力。这种考试方法集中了科举考试、基础写作和应用写作的优点, 吸收了各种写作考试的做法, 成为了目前全国选拔人才的一种科学方式, 这也成为了申论考试得以立足和生存的根本所在。

摘要:2000年, 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增加了《申论》这一新的考试科目, 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经过第一次考试, 中央组织部、国家人事部听取了各方面的意见, 总结了考试各个环节的工作经验, 将《申论》列为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正式科目, 作为2001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必考科目, 并在2002年高等院校毕业生参加的国家公务员考试中沿用至今。现在, 《申论》考试已经在全国所有省市的公务员录用考试中推广和采用。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3

【关键词】 申论;基础;阅读

申论考试首先一个考验是阅读材料,如同在工作中的了解情况。因为在这类考试中写作的目的就在于解决问题,落实工作,这样的文章要求具有针对性、操作性,其前提保证就是准确、完整地阅读理解材料,或者说是准确地判断情况、认识问题。为此,我们准备公考,应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练习读解材料,也就是要更注重提高我们的社会认知能力,这是我们参加公考,使得申论考试取得好成绩的基础。而要训练我们的阅读能力,应该做到下面几点要求。

1.建立一种社会学视角,注意从国家、社会,从一个地区、行业、部门的角度去审读材料,建立一种职业、职位、职务主体的自居心理,而不是一个自然而独立的生命个体,不能过于个人化的视角,带着浓厚个人的感情选择、价值判断去理解材料。只有这样,才能发现材料所反映问题的社会实质,才能正确开展写作构思。某种意义上说,申论考试就是一种模拟性的公务员工作,不论我们实际上有没有工作经验,一旦进入申论考试现场了,那么我们的身份已然不是学生,而是一名国家公务员、甚至是某一部门的负责人了。而作为一名国家公务员,他观察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背景、论证问题的动机等,和一名大学生是有很多区别的。因而,我们在练习读解材料的过程中,首先要解决这一个角色身份轉换的问题。

2.积累思考的思想资源,要懂得基本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这样一种积累,根本说是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累加。对于大多数刚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而言,因为都是在同样的应试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这种来自于实际生活阅历工作经验的人情物理世态民心都是远远不够的,不足以成为我们思考社会问题的有力支持。要想在短时间内弥补这一不足,只能通过大量有效的读解材料练习。这里所谓的人情,是人性的基本内涵;物理:是事物存在与发展的基本规律;世态:是当下社会的基本状况;民心:是现在百姓的关注方向,等等。这表面看似不过常识而已,却是我们思考很多事情最根本的出发点,而我们很多大学生恰恰缺乏这种常识,你再很难和他(她)深入讨论问题了。

3.培养一种敏锐的文字读解力,起码是有对一种文字语言的亲和力。这样才能够提高阅读材料的速度,大略浏览一下就能知道事情的大致情况;又能敏锐地发现材料的细节,好像一些关键词语自己跳出来了一样,读懂材料反映问题的特殊性,往往也就是问题实质所在。再复杂的材料,总有几个词语是关键、焦点、症结、矛盾所在,只要发现到这几个词语,作为理解掌握全部事实的线索,提纲挈领,所有的材料就可以捋顺了。

4.要有一些形式逻辑常识,懂得基本的思维技术。读解材料是一个理性思维的过程,还应该掌握理性思维的基本方法:分析,比较,分类,抽象,演绎等等。简单说,分析是把事物按其组成要素、部分、方面、环节等进行分解,然后对这些要素、部分、方面、环节分别进行认识和研究。比较是把事物分解之后,对分解所得的各种信息比较其异同,确定事物的变与不变、一般性与特殊性之所在。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将一大类事物分解组合成若干小类,相异的分开,相同的归到一起以便于更概括地认识它们。归纳是从个别的事物概括出一般的特质、规律,是一种高级求同分类的过程。抽象就是对比较与分类的结果有选择地抽取与舍弃,从而抓住事物的共性或个性的单个方面来认识它。演绎就是由事物概括出的一般特质、规律出发,去分析、说明特殊的、个别的事物或现象。等等,这是一些理性思维最基本的方式方法,是我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在阅读理解材料时肯定要用到的。那么,能自觉掌握它们一定会提高我们阅读理解材料的能力。

5.通过这样一个理性思维过程,审读材料的理想结果应该是,能够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去枝取干,由表及里地概述材料,即是用自己的语言更简练地讲述材料,却又准确不走样,不改变材料反映问题的实质。这是考验是否理解掌握了材料的标识。做到了这一点,也为下一步写作做好了必要的准备。因为,到我们写论说文时,对材料必然要有所选择、概括,不可能把材料原样不动地用到文章里去。

6.刚开始练习阅读材料在时间上不要吝啬,最好分三步:泛读,把握资料的总体情况并将其分类,找出重点段落,次重点段落,排除干扰性材料;细读,集中精力读重点段落与次重点段落,归纳出段意,标出关键词句;精读,对自己划定的重点段落、关键词句进一步整理组合,透过材料的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归纳出主要问题。

可以先建立起下面这样的纲目:问题、原因、背景、性质、后果、意义,对策等。然后将材料分门别类整理好。做到这一步了,也就表明我们理解掌握材料了。具体说所谓问题,是归纳主要事实情况;性质是归类后的异同比较;意义是针对不同群体的利益权衡;原因是向前追溯事实情况;背景是当下的社会主流;影响是根据事物发展规律的推导;对策是对我们可能行动的推导。

7.审读材料的最终目标是确立主题,就是确定自己在文章中针对什么性质、范畴的事情表达什么见解、主张。前面读解材料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构思主题的过程。如果读解材料的过程科学合理的话,那么,主题的形成应该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经过前面分析、比较、分类、抽象、归纳、演绎的过程之后,我们应能抓住事情的主干,问题的关键所在了。然后,把它放到当下社会状况的大背景下,并将它与类似情况、事实比较异同,由此比衬出的问题实质,联系目前社会的主流意识,民众心声,也就应该能确定下来,我们要对什么问题表达怎样的意见、主张了。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4

内蒙古历年申论真题特点及命题趋势分析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阳光灿烂大地宽广的草原上,即将展开2014内蒙古自治区公务员考试。有志于此的广大考生们此时也该收敛心神,踏上备考之旅了。在公务员考试路上,唯有吃透历年真题,把握真题特点与命题者的思维,而后加强对真题的实战演练,方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2008年以来,内蒙古公务员考试处于不断的变化和发展中。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2014内蒙古公务员申论考试,华图教育专家参考2007-2011年5年间的7套申论真题,为大家解析内蒙古历年申论真题的发展情况及未来的变化趋势。

(一)主题集中于经济和社会

内蒙古申论的题材从选择范围来看,始终没有超出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为:经济方面、政治方面、文化方面、社会方面、生态方面。从表格中我们可以看出,在7次申论命题中,题材的倾向性较强,以社会主题和经济主题为主。

【命题趋势】

申论考试的题材选择无外乎涉及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及生态五方面,根据多省公务员考试和自主命题的不同,其题材也各有所异。浏览2007-2011的真题,我们可以看到,凡是内蒙古自主命题的申论都偏重于社会主题,比如2007年的“大学生自主创业”、2008年的“兰州牛肉面限价”、2009年上半年的“大学生村官”以及2011年的“扶贫工作”,都是与社会问题紧密相关的,更贴近百姓生活。而三次多省公务员考试的主题都更偏向于经济方面,土地资源、水资源、煤炭资源的考查更趋于宏观视角。2012可能自主命题,但又不排除多省公务员考试的可能,因此华图教育专家认为,从社会和经济两方面都极有可能进行考查。

但考生切忌掉以轻心,在平时复习时仍要全面掌握五大方面的各种主题,要以经济、社会为主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复习。

(二)题量以三、四道为主

从内蒙古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呈现三题模式与四题模式相互交替之势。2007年、2008年以及三次多省公务员考试的题目都是四道试题,而2009年上半年“大学生村官”以及最近一次的2011年“扶贫工作”这两套试卷分别出现了三道题的情况。

【命题趋势】

从全国各地的申论考试情况来看,四道申论试题属于主流的命题方式。内蒙古申论考试的题目数量较为稳定,通常是三道或四道,而四题的情况居多。

华图网校资料下载库:http://v.huatu.com/news/list_1999_1.html

内蒙公考交流群:215483820华图网校:http://v.huatu.com/

华图教育专家认为,考生对此不必过于担心,即便是四道题,按照正常速度和答题要求作答即可;如果试卷有三道题,每道题的分值便有所上升,考生在作答时要注意审清题目要求,一不能偏题、二不能因字数不够而失分、三不能答案混乱,书写答案时要尽量逻辑清晰、要点全面、结构完整,保证每道题都拿到自己满意的分数。

(三)题型重概括和分析

归纳概括题的比重大于一般省考申论试题的分值比例。这一特点主要体现在内蒙古区考自主命题的试卷当中。以2007年为例:

【示例】假如上述给定的材料是你在调查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信息,请你概括出“大学生自主就业过程中”所反映出的主要问题。(30分)

要求:归纳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楚,语言流畅;篇幅不超过500字。(2007·内蒙古·第一题)

内蒙古2007年考查的是“大学生自主创业”主题,一共四道题目,上述示例是其中第一题,考查考生的归纳概括能力。通常在四题试卷中归纳概括题的分值会在20分以下,但此题居然达到了30分,使得作文分数只占了35分。

另外提醒考生需要注意的是不仅归纳概括试题倍受重视,综合分析也经常受之青睐。举两个例子:

【示例一】资料八用“尴尬”一词来形容兰州牛肉面“限价令”,从给定资料来看,这个“限价令”的尴尬之处体现在什么地方?(25分)(2008·内蒙古·第二题)

【示例二】就给定资料4中“大学生村官”易福被辞退一事,简要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洁顺畅,不超过400字。(30分)(2009上半年·内蒙古·第二题)

【命题趋势】

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归纳概括题和综合分析题的比重都是比较高的,因此考生要在备考过程中注意加强对这几种类型题目的训练和掌握,在分值较重的部分多投入些精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它题型就不必关注,考生们在多管齐下的同时有所擅长,才能增加更多的获胜希望。

(四)语言规定更细致

2011年的招录简章对试卷形式及答题语言做了明确的规定:

“笔试试卷提供蒙汉两种文字试卷,选择蒙古文试卷的考生必须用蒙古文作答,选择汉文试卷的考生必须用汉文作答;对同一科试卷出现两种以上文字的按零分处理。报考蒙汉兼通职位的考生,笔试必须选用蒙古文试卷并用蒙古文作答,面试时必须用汉语回答。对不按规定语言、文字答题的按零分处理。”

【华图提醒】

命题要求更明确、严格,考生要倍加注意自己语言的选择,答题时的语言务必符合规定要求,千万不要因一时马虎而导致出现零分的后果。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5

2010年湖北省政法干警招录考试笔试《申论》试卷(本硕类)第一题:

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这种类型的题可能会要求考生对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分析其原因,也可能会让考生基于材料反映的问题分析原因。申论考试中的分析原因,当然还是基于材料进行的,而不是考生能够想到的所有原因,因此回答此类问题,考生不要急于下笔,需要在对社会现象的理解或对材料反映问题进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才能够进行作答。很多问题脱离考试来看并没有其特定的答案。但是申论考试要求的是根据给定材料作答,而不是完全自由作答,所以考生一定要把材料看透、吃透,掌握材料所涉及的范围,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原因分析。

对问题原因的分析,应该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多角度分析可以分别从主要原因与次要原因、内因与外因、直接原因与间接原因、现实原因与历史原因等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思考。多层面分析可以从体制层面、经济层面、科技层面、认识层面、管理层面等方面进行分析。

考生在解题时可以先从不同的角度拆分问题出现的原因,然后再从不同的层面去分析原因,之后将其归纳总结起来,得出最终的答案。

比如这道题目:

请根据给定资料,分析湖北英模“群星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15分)

要求:观点正确,分析透彻,不超过200字。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6

示例一

根据给定资料,概括浙江省发展海洋经济的优势条件。(25分)

要求:准确、全面、有条理。字数不超过500字。(2012•浙江省•第一题)中公专家题目要求为准确、全面、有条理。

准确、全面为归纳概括题目的常规要求,除此之外还有客观、简洁。其主要内涵为: 全面:要求概括的要点必须要齐全,否则会被扣分。

准确:不要扭曲原文的意思,也就是要尊重原文。

客观:前面我们提到过归纳概括的答案要点全部来自于材料,因此不需要有自己的主管评论。

简洁:归纳概括题一般都有字数上限,所以必须做到语言简洁,避免要点找到没有空格进行作答。

在本题目的要求还有条理性一条,这对考生作答的逻辑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考生在作答的时候要注意作答的结构和逻辑安排。这个要求体现加工要点部分,在归纳概括题型中常用的结构为

1、转折式、2递进式、3并列式。

示例二

根据“给定资料1~18”提供的信息,用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上级领导整理一份情况反映。(20分)(2009•浙江省•第一题)

要求:内容全面,主旨突出,表述简洁。

题目要求以不超过400字的篇幅给领导整理一根情况反映,在作答要求中体现了内容全面,主旨突出,表述简洁。这道题目要求概括给定资料中的内容,是归纳概括题型中的一种考察方式,另外一种常考查的方式是概括材料中的主要问题。

二者在作答时有明显的区别,具体表现在:主要问题指的是:坏现象。主要内容是:材料中所有要点,不单单包括问题还有原因以及相关的影响等等。

其作答的主要方法为主要问题=核心问题+具体表现。主要内容=好现象+主要问题+分析(争议--正方+反方,常规--影响+原因+对策)。

主要含义:

通过以上两个题目我们可以分析出归纳概括题目的主要含义。

归纳概括的具体含义在申论考试中要求的比较清楚,就是归拢,使之有条理。

具体表现在:

1、归纳概括的对象比较散乱杂,变成集中、简洁、有条理,2、归拢,禁止破坏,尊重材料,不要有太多的主观发挥。

3、使之有条理,有逻辑性。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归纳概括题目的评分标准为:

1、要点齐全。

2、逻辑严谨条理清晰,3、卷面整洁,4、字数达标。

核心要求:

以上两个题目的作答要求中均显现了全面、简洁等字眼,但是归纳概括题最核心的要求是客观性,在公务员考试中,提出对策和综合分析也需要要点齐全,所以全面不是核心要求;综合分析提出对策申发论述也有字数限制,所以也需要简洁;提出对策和综合分析也需要尊重原文,禁止破坏。所以其核心要求:就是客观性,所谓的客观性就是要求我们坚持两个忠于,第一,忠于题目,凡题目要求概括的,一个都不许漏,凡题目没有要求的,一个都不许写。第二,忠于材料,凡材料直接写明的,可以写,凡材料没有直接写明的,在归纳概括里不许写。

最后要强调的是,答题时一定要紧扣题目,整理要点时一定要注意逻辑结构,条理清晰。

破解申论考试第一关:阅读资料 篇7

“申论”语出孔子“申而论之”。“申”为引申、申述;“论”为议论、论证。“申论”考试借鉴于我国古代科举考试中的“策论”应试。“策论”是对某项国家政策的可行性和合理性进行论证。[1]无论是古代的“策论”还是当代的“申论”,其中的“申”与“论”都必定有“据”可依,“据”的信息来源,必由阅读资料获得,这已由考试性质所定。明确地说,申论考试就是按规定先对给定资料进行阅读,然后概括其内容要点或主要问题,并对这些要点或问题提出对策或解决的方案,再对引申出来的这些问题、观点、对策和解决方案进行论证。申论考试是一种连环式综合性考试形式,第一环就是阅读资料,其后的引申或论证都离不开这个环节。公务员录用考试大纲也明确规定:“申论考试主要通过应考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考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阅读理解能力……”在历届申论试卷的首题“注意事项”中,也都有类似、固定的标注:1.申论考试是对应考者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2.参考时限:阅读资料40分钟,作答110分钟;3.仔细阅读给定资料,按照后面提出的“作答要求”作答。这些不仅明示了命题者注重“阅读理解能力”的测试意向,而且明确强调了阅读资料的时长和首位时序。任何考试都必须依据考试信息,申论考试的信息就在给定资料中,没有阅读资料作基础,考试不可能实现。只要是申论考试,这一点就变不了。可见,阅读资料是申论考试的首要条件和奠基。只有在充分、深刻把握和运用资料信息的基础上,才有可能拓展思路,发挥才智,考出好成绩。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资料质量的好坏,将决定申论考试的成败。[2]

二、给定资料的特点及考点

给定资料集中体现命题者的测查意图,应考者必须高度重视,纵观十年来申论考试的给定资料,可归纳为如下主要特点及考点:

1. 鲜明的社会性和普遍性。

给定资料涉及的问题大多是现实社会中发生的,有一定影响而又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这些问题往往体现社会某一阶段、某一领域的矛盾和特点,具有典型性、政策性和导向性特征。如2000年的“噪音扰民”问题、2003年的“安全生产”问题、2005年的“农村和农民工”问题,2007年的“土地征用”问题等,都是当时社会普遍存在的热点问题和难点问题,体现了强烈的现实性和社会性。显然,这是用来测查应考者对社会的关注和对现实问题的感应、处理能力,这是一个公务员不能缺乏的基本素质。

2. 内容宽泛而多变。

从多年的申论试卷看,给定资料涉及的内容宽泛而多变,是考前所无法预测的,从2002年的“互联网”,很难想到2004年的“汽车业”,更难想到2006年的“突发公共事件”及2008年的“怒江资源开发”,而埋伏于这些资料中深层的信息和问题就更复杂更宽泛。应考者只有具备了博学多才的功底,才能应对变幻莫测的申论考试。

3. 阅读量大,信息类杂。

纵比历年申论考试给定资料的文字,数量骤增令人始料未及,2002年约2500字,2003年约5600字,2006年9000多字,2008年近8000字,而阅读时间均为40分钟。[3]在如此短促的时间内阅读如此大量的文字,在这庞大的文字群中蕴含着繁杂的信息,各类信息糅杂散落在字里行间,需要一字一句地阅读搜寻,反反复复地归纳筛选。这是测试应考者的负重能力,看能否在庞杂的事务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排除种种干扰,超负荷地进行工作。

4. 零散杂乱。

给定资料极少是一篇完整的文章,更多的是某类事件内容的片断组合,或是由相关的诸多信息材料拼凑堆集而成;段落是无序排列,内容错综、线索紊乱,整篇资料仅是一堆杂乱零散的“信息毛坯”而已。这正是命题者精心设计的考点,测试应考者的辨别梳理能力,看其能否突破迷雾,理清头绪,抓住要点解决问题。

三、给定资料的阅读技巧

1. 心态平稳,镇静阅读。

平稳镇静的临场心态是迅速进入考试状态,准确获取考试信息,充分发挥才智的决定性因素。只有沉着冷静地阅读资料,才能看得进去,读得明白;心绪不定,仓促阅读,表面好像读下去了,其实什么也不领会,什么也不理解,事倍功半,欲速不达。

2. 领会作答要求,以问题为导向阅读。

阅读给定资料是对事物的认知,是受时空限制的一种认知过程,在这种限制状态下,按一般的渐进程序去认知如此大量、复杂的资料,40分钟是不够用的,必须压缩程序,才能快速有效地阅读和理解资料。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是高效措施之一。打开试卷,看到“给定资料”的时候,应不顺序往下看内容,而先跳到后面看“作答要求”,看清试题提出哪些作答要求,要求达到什么程度。这是后面作答的依据和切入点,更是当前阅读给定资料的目标,领会了要求,也就“心中有数”,明确了应在阅读中寻找什么,抓住什么,将作答思考直接渗透于阅读过程,就可以大大压缩认知过程,直奔主题,提高阅读效率。假如先读资料,由于阅读过程处于盲目状态,往往读后印象泛泛,看了“作答要求”,还得回过头去从零开始重读,这就枉走了一轮弯路,浪费大量宝贵时间,或许造成考试失败。[4]

3. 泛读与归纳整理并行。

第一轮次阅读资料应采用泛读法,即将全篇从头至尾快读一遍,全面掌握资料所提供的内容。但不可以跳跃式阅读,以免遗漏重要信息。由于此轮阅读已是“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阅读,所以就不应仅停留于泛泛地感应和接受信息,而应是同时对信息进行归纳与处理,加强阅读效果。由于资料是排列错综,内容杂糅的,必须做好三点:

首先,必须理清信息的逻辑关系。要找准材料之间内涵的关联性,区分材料要素的类别属性,对适合于纵式组合的材料,可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来排列;对适合横式组合的材料,可将类同的材料归并在一起。力求将资料中繁杂零乱的信息要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归纳和梳理,使之能反映事物的本质,能突现材料的主旨,成为下一步答题的有效材料。

其次,要依据作答要求筛选信息。给定资料除主要信息和有用信息外,也包含有许多干扰应考者阅读的次要信息和多余信息,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准确迅速地运用有效信息,必须在泛读时就进行筛选。那些与作答要求关系紧密的信息,是主要信息,应作重点阅读加以领会;那些与作答要求有一定联系但不很紧密的信息,是次要信息,只作一般了解即可;那些与作答要求毫无关系的信息,一掠而过,不予注目。[5]

最后,要做好阅读标记。给定资料篇幅长,往往会读到后面忘了前面。为使阅读和领会的成果及时有效地保存下来,阅读过程中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关键词、关键句乃至关键段,从中提炼、归纳出隐含有主题意义的信息,即答题所需要的东西,并随时用符号或文字作出标记,为进一步的精读划定浓缩内容。

4. 精读与作答思考同步。

精读是泛读基础上意向更为明确的阅读,是由阅读向笔答渐进的关键性环节。精读要紧扣“作答要求”,从研究事物、深掘问题、创新思维的全方位角度来读,要对资料的核心内容、主要观点及涉及问题作出准确的判断、归纳和处理,从资料中提取能说明和表达主题的信息因素,形成自己新的认识、新的见解,更要通过资料中的事实,联系到社会存在的其他方面的类同事物进行发散思维,逐步实现由资料到观点,由具体问题到本质属性,由阅读到笔答,由考场到实践的飞跃。[6]

四、阅读能力的自我锻炼

1. 树立正确的阅读观念。

必须明确认识,申论应考者所面对的给定资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料,而是特定时空限制下具有特殊意义的资料,不具备超俗阅读能力的人是无法“读懂”的,要充分意识到阅读能力低下的危机,从根本上把阅读重视起来。

2. 培养镇定的心理素质。

平常应注意培养自己天塌不慌、地陷不忙的心理素质。进入考场要轻松、自然,保持稳定的心态和高昂的斗志,相信自己一定考得成功。无论资料难易,都要冷静应对,镇定阅读,在“战略上藐视资料”,以增加自信;在“战术上重视资料”,以减少失误。

3. 训练敏捷的阅读速度。

阅读是人的眼和脑对文字的形体、内涵及至词、句、段、篇进行感应、接收、领会、理解……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种反应的速度是一种技能,不是天生就有,需要经过长期的大量的实践和练习才能形成和提高,要想提高阅读速度,平时必须加强实实在在的阅读训练,多读书多看报,有意识的在提速上下功夫,日积月累,才能见效。

4. 储备丰厚的知识含量。

阅读能力的精髓在于对资料内涵信息的领会和理解,而领会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强弱,又取决于阅读者个人的知识含量的多少,所以,知识的储备是绝不可忽视的一个要素。“知识”的内涵很宽,泛指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历史等知识,这是“底功”,多多亦善。此外,鉴于申论考试目的是招考公务员这一特定指向,其命题必定会相应体现出行政机关宏观管理的性质特征,资料内容也必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所以,应考者日常应刻意关注当今社会各类有重大影响的矛盾或热点问题,养成“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信息感应习惯,多从报刊、电视、电台、网络等媒体上捕捉各种社会信息,了解各级党、政机关的各种政策、法律、法规,以间接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具有了丰厚的知识储备,阅读资料方能“铁骑突出刀枪鸣”,不致“冰泉冷涩弦凝绝”。[7]

参考文献

[1]裴显生, 王殿生.应用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168.

[2]肖飞, 李秀斌.浅谈申论应试中给定资料的运用[J].应用写作, 2007, (2) :45.

[3]肖飞, 刘亚非.浅谈阅读在申论考试中的地位、考生现状及如何阅读[J].应用写作, 2006, (3) :48.

[4]张广晓.铺就基础写华章——“申论”考试给定材料阅读谈片[J].应用写作, 2003, (4) :55.

[5]赵艳林, 肖燕.领会命题意图, 把握两种关系——谈如何阅读理解给定的背景材料[J].应用写作, 2005, (3) :55.

[6]张鸣.“申论写作”背景材料的审读策略[J].应用写作, 2004, (11) :56.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8

通过最新贵州公务员考试资讯、大纲可以了解到,公务员考试申论是测查从事机关工作应具备的基本能力的科目,贵州中公教育整理了贵州省考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综合分析题在申论考试中是很多考生的“拦路虎”。而从历年考情来看,综合分析又是年年必考,因此,它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为了让考生们能轻松应对此题型,中公教育辅导专家通过三步走战略为各位考生指点迷津。

步骤一:仔细审题,确定关键词

综合分析和所有其他的客观题型一样,在考试中都是踩点给分。因此,在审题时一定要审清楚题干关键词,确定要在材料中寻找的相关要点有哪些。

例如:2015年政法干警本硕真题“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对‘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是不全面的’”在审题时就应该首先审清楚这句话中的关键词,确定好关键词之后应该进入下一步。

步骤二:横向分析,寻找要点

在这一步考生可以根据前面确定好的关键词去材料中寻找所有关于“城镇化”的要点。包括与其相关的好现象、问题、影响、原因、对策等。例如2015年政法干警本硕真题“结合给定资料1,谈谈对‘谈及城镇化只论及农民的城镇化,是不全面的’”。这道题在材料中我们可以找到与关键词相关的好现象、问题的具体表现、这种现象的解释等。将这些要点都找出来进行标记。然后进入下一步骤。

步骤三:纵向分析,提炼观点

在第三步中,要对之前找到的所有要点进行梳理,梳理的目的就是进行纵向分析,由浅入深,从所有要点中提炼出一个核心观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大部分的材料都是在讲这种现象的问题,因此,对于这道题而言,我们的观点应该是对“这句话的本质”进行解释之后进行判断,判断这种现象是弊大于利的。

在第三步结束之后就可以将前面两步找到的所有要点进行整合,加工,按照综合分析题“总-分-总”的结构书写下来即可。

中公教育·国内知名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综合分析是申论考试的重点和难点,中公教育专家提醒各位考生一定要认真面对,积极备考。但也不要因此而过度恐慌,通过“三步走”的方法,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更多内容,一起来看看贵州公务员考试课程如何设置教学的!

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应多写多练,中公申论批改服务可以系统的提高学员写作水平。中公教育公务员考试培训与辅导专家提醒您,备考有计划,才能在公考大战中拔得头筹!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9

材料的阅读与概括是了解申论题目的基础工作,接下来对材料的分析是针对作答要求进行而进行的最重要的工作,通过分析得到的准确的论点,才能保证申论作答不偏离方向,得到基本的分数。下面为大家讲解分析申论材料的四个基本方法。

一、问题与原因分析法 即根据问题的表现,找出相应的应对策略的方法。这一方法要求考生首先查找具体的问题表现,其次是从这些问题出发,寻找形成问题的原因,再根据问题的表现形式及具体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其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界定问题。首先必须针对作答要求中的问题,界定其所指向的特定问题。

第二步:在给定材料中查找相关问题的阐述。根据问题在给定材料中寻找与此有关的段落,找到关于问题的表达内容,综合形成关于某个问题的具体表现方面的条理性陈述。

第三步:寻找问题的内外原因。原因分析是申论考试答题中最重要的方法,在分析问题类题目中这一方法尤其重要。一般来说,考生可通 析问题的原因,一般有直接原因、间接原因、内因和外因,等等。

第四步:概括问题的实质,形成答案。

二、供需分析法 供需分析方法即通过对问题的供给和需求进行分析,找出问题的实质和关键的方法。社会在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即平衡比例关系,一旦失衡,问题不可避免。学一手教育公务员考试专家认为通过对供给和需求的分析可以找出问题的关键。

三、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法 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指对题目所提出的问题、观点、措施进行合理性、可行性方面的分析,并据此提出自己的观点的分析方法。可行性与合理性分析需要考生具有一定的常识判断与行政管理方面的知识。

四、概括与对比分析法 概括对比分析法要求从问题出发,首先概括给定材料中的相关内容,并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进行逻辑推理,最后得出答案。第一步,弄清题干内容,找准问题。第二步,针对问题,概括材料。第三步,对比研究,分析综合。第四步,总结成文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10

一、近年来公务员申论考试试题的特点

近两年各地的申论试题, 更加重视所应聘岗位的工作特点, 以及对所需能力的具体需求。最典型的是各地针对乡镇干部实行的选拔考试, 其申论试题是为适应乡镇机关工作需要而单独命制的, 试题内容突出乡镇机关工作特点。同时, 近年来在题型上增加了分析题型。或单独以分析题的形式出现, 或是与概括题、对策方案题融合在一起, 形式非常灵活, 例如2008年江苏省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第二题, 其中一段给定资料是美国的一位家庭主妇对“中国制造”产品使用的生活感受。要求对这则资料所蕴涵的“中国制造”的有关现象与问题, 作出必要的分析。要求观点明确, 分析贴切, 语言简洁, 篇幅不少于200字。题目要求考生在提出方案的时候加以论述, 实际上就是进行分析说明。其他像“谈谈看法”、“说明是否可行”、“进行点评”、“谈谈如何评价”等提法也都是考查应试者的分析能力。

公务员在日常工作中, 需要根据国情、社会发展趋势等进行深入分析, 才能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申论考试的分析题型要求应试者从给定资料出发, 合理地分析、运用相关政策理论, 提出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可见, 申论考试更加贴近公务员实际工作。

二、适应公务员申论考试的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由公务员申论考试来看, 语文教学要应当今社会发展的潮流。以下针对当前公务员申论考试特点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高校语文教学方法。

1、扩大学生的阅读量

语文教学要非常重视学生阅读速度的培养, 速度决定高度。有的课文可以花几节课教完, 有的则一堂课可以教几篇课文, 让学生学会在较短的时间内阅读完一定的文字量,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以此为基础。语文教学应该在教学进度上有大的变革, 课文教学速度要加快, 每学期花一半左右的时间在课文教学上, 多余的时间就让学生把阅读视角伸向课外, 扑入课外阅读的海洋, 接触更多的作品, 这就既考虑到了阅读速度的培养, 也注意到了阅读的广度和深度, 学生阅读水平的提高就比较全面了。勿庸怀疑, 一个阅读量很大、阅读速度很快的学生, 他的语文水平肯定是很高的。

2、正确选择阅读材料

学生只读教材上的一些文章是远远不够的, 并不能完成学科能力建构, 自然更不能适应社会发展对学生的素质要求。再加上教材编写者虽然兼顾到各种文体, 但总体上仍然是重欣赏类, 轻实用类, 所以我们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是集中在文学类作品上, 碰到应用性作品几乎都是要回避, 这就造成了学生阅读兴趣和能力的严重失衡, 阅读应用性文章的准确性大大降低。为此语文教师不能被教材所限制, 要从培养学生全面阅读能力和水平的角度出发, 多给学生提供一些应用类的阅读材料, 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尤其要注意提供适应新时代、新社会的应用类作品, 促进学生阅读水平的全面提升。

3、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应该借助阅读培养学生多元的阅读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于阅读的概括能力, 无论是跳跃性阅读还是细致性阅读, 都要善于对所阅读的内容进行概括, 凝练出材料的轮廓和重要信息, 为自己阅读后的思考做好充分准备;其次要培养学生阅读的准确性, 对全篇内容的中心, 对各个段落的中心, 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 对句子蕴含的深意等, 理解要准确, 不能不到位, 甚至理解有偏差, 那样会严重影响发表意见的正确性;同时, 阅读后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 这样才能发表出真知灼见, 比如如何使思考既有一定的高度, 又有一定的深度, 这需要我们老师去引导。

高校语文教学忽视了实用型文章的练习, 造成学生写作素养培养的偏颇, 所以学生走上社会就非常不适应单位对他们提出的公文类的写作要求。申论考试的写作内容, 一般都要求考生完成概括、联系、说理、议论的内容, 比较注重应用, 而想象、抒情的东西不多, 学校如果忽视这方面的训练, 学生下起笔来就难以得心应手, 工作时也常常难以胜任, 所以, 这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高增霞:《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新特点》, 《时事资料手册》, 2008年第3期。[1]高增霞:《地方公务员考试申论试题新特点》, 《时事资料手册》, 2008年第3期。

[2]陈翼霞:《论“申论”考试与〈写作〉教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12期。[2]陈翼霞:《论“申论”考试与〈写作〉教学》,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6年第12期。

申论考试的趋势分析 篇11

2014陕西社区工作者考试:申论综合分析题应对策略

综合分析题主要是考查考生对所提供的材料能否根据所掌握的有关理论知识给予综合、归纳,并进行科学的评价。从综合分析题的基本要求出发,陕西人事考试网教育专家建议考生在答题时应注意以下两点:

1、注重联系实际,材料归纳出来后,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做依据做出分析。

2、结合理论分析问题时,要尽可能全面一些。材料涉及几个点,答题时就要将这几个点答全,每个点不需要展开太多,但要把基本要点说到。解答材料题时,尤其要注意层次和逻辑,不要自相矛盾,在答案中最好把观点一一罗列出来,便于阅卷教师找到要点。

关于综合分析题的具体解题技巧,以下从审题、阅读材料和作答三方面分别进行了说明。

一、审题的技巧

(1)逆向审题法:先搞清楚题目问什么,有几问,然后带着问题阅读材料。这样做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审题,节省宝贵的考试时间。

(2)寻找关键词:抓关键词语,力求搞清每段材料的中心含义,努力回忆与此相关的理论,并注意筛选。

(3)分析层次法:对一大段材料的要分层并弄清每层意思,这种层次性既体现在题干的表述或材料中,也会明确出现在题后的设问中。通过分析,抓住试题的主旨,再按其要求分别回答,这样可以避免遗漏。

二、阅读材料的技巧

在审清题意的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或者材料。一般的材料提供信息很多,有主有次,还有重复的,所以,考生在做这类试题、阅读材料时,边读边用铅笔将含义相同的归类,并用1、2、3、„„标注,对重要的核心句或者关键词,在下面画线,以备答题时直接应用,避免大 量的重复阅读,造成无谓的浪费。阅读时可边阅读边划出材料中带有结论性或倾向性的话语,或者在草稿纸上写下相关信息(注意不要沉溺于细节、事例或者数字),同时搜索、提取大脑中平时储存的相关理论知识,然后理清思路,组织答案。

三、作答的技巧

(1)分析评论两个或两个以上看似矛盾的观点时,材料中提出的两种思路/观点/理念分别是A和B。A的积极性表 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则存在明显的局限性/不足;B的积极性表现在„„/在„„方面存在明显的优势,但是在„„则存在明

中公教育—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显的局限性/不足。因此,我认为,我们应当把A和B结合起来,在„„方面发挥A的优势,在„„方面发挥B的优势,使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2)凡是“分析”、“评述”的,就需要用原理紧扣材料进行分析。一般的思路是先表述相关理论,然后再联系材料中的现象进行分析、评述,可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思路组织答案。

(3)利用获取的信息回答问题。在答题论述时,要求做到观点和材料的统一。这是解题的主体部分,要求考生用选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题中的材料进行分析论述,把理论与实际、观点与事实结合起来,即做到事理交融。

(4)简短有力地做好小结。在小结部分,要牢牢抓住题意,适可而止。这是答题的结尾部分,是解题的落脚点。在结尾时,或针砭时弊,或点明意义,或联系自身,这些都要从题意出发,恰到好处,总的要求是思路清晰、表述简练、视角丰富,达到用画龙点睛、升华主题的目的就可。

上一篇:六年级小帆船教学设计下一篇:电大高级财务会计 任务3第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