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2024-07-04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选9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1

更多资料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指导:如何有效复习申论热点

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预计在10月左右启动,不少考生现在着手准备。随着2013年国考的临近,不少考生已将备考行测和申论科目提上议事日程。为帮助考生复习,《2013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通用教材》也即将上市。热点知识的储备对申论备考意义重大,不管是给定材料还是作答,都和热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说:材料是热点材料的集聚;准备充足的热点知识又能让你在作答时坐怀不乱、胸有成竹。申论考试涉及的社会热点来源于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通过这些社会热点时政问题,来考查考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的能力等等。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专家就如何有效的复习申论热点,为考生提供以下几点复习技巧:

一、必备热点

1、理论政策

理论政策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根本指针和依据,考生首先要掌握重要的理论政策,如科学发展观、和谐社会、政府工作报告及两会热点等等。对于理论热点要以记为主,不要求一字不差的背下来,但起码要做到很熟悉,对政策提出的背景、内涵、要求、意义等具体内容要了如指掌,在作答时要以此类大政方针为指导。

2、时政热点

申论复习,只看作答方法和技巧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及时补充时事,关注热点,紧跟时代步伐,对重大事件还要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和思考。时政热点大致可以分为五大类:政治类、经济类、文化类、社会类、生态文明类。考生在选择热点阅读的时候不能有猜题、押题的心理,不可偏重于某一类别的复习,要做到全面复习。时政热点的搜集整理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考生可购买一本时政热点的参考资料,这样既能节省时间,也能对涉及的相关知识点有个比较全面的参照。

二、热点阅读

1、兴趣阅读

很多考生习惯于在考试前背背热点,培养下语感,记忆些对策,就准备考试了,对看热点的意义和终极目的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于申论备考,阅读时事热点不仅仅是为考前背诵几个对策这么简单,重在培养一种思维和阅读理解能力。这种突击背诵的方法对于提高申论的整体能力不会有太大、太明显的帮助。

对于热点阅读,首先要端正心态,培养兴趣,不要觉得只要是热点时政就一定是枯燥无味的,可以先把这些材料当成一段段小故事来阅读。拿到一篇热点后,完整地读完文章,先不要看热点后面的知识链接或者是考点预测或者是其他分析,把自己对热点的看法或者想法写下来,然后再对照热点后面的分析,整理一下自己的思路,看看哪里需要补充或者改正。坚持下来就会发现自己的阅读理解、归纳概括、综合分析能力都会有很大的提升,前提是要主动思考才会有改变,这样一来,不仅储备了一定的热点知识还能使其他各项能力也达到质的飞跃。

2、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于热点问题,不能只停留在事实表面,要上升到事件的背后,挖掘问题,寻求解决之道。热点学习的目的不在于背资料,要多看,多思考,反复推敲,弄明白问题的实质之所在。要学会自己总结,自己分析,自己加工。经过自己思考之后得到的信息,往往要比看现成的分析成果来得更加深刻,用起来也会更灵活有度。不管思考出来的信息是否有用,首先要有去挖掘的决心,只有不断地思考和反复才能真正提高申论的整体水平。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下文以中组部部长李源潮的“十分钟”讲话为例作简单说明:

在2010年7月21日召开的全国组织系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视频会议上,中共中央

更多资料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

更多资料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

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的讲话只有短短的十分钟,整个会议包括典型发言、工作报告等,用时仅一个小时。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组部部长多次出席会议只作了“十分钟”讲话。综观这几次“十分钟”讲话,虽没有华丽篇章,但无半句空话套话,可谓字字掷地有声、句句铿锵有力,引起强烈共鸣,被誉为践行优良话风的“十分钟讲话”现象。

简单地来说,这段文字表达的就是李部长开会时的高效率,而高效率的对立面则是现在官员开会普遍存在的问题:行政效率低下。继而推之,当务之急就是要提高行政效率,这是第一个考查点。深入思考,造成行政效率低下的根源是什么?是干部工作不良的工作作风,继而推出需要大力整治文风会风,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这才是热点背后的本质问题。

更多资料来源于国家公务员考试网(http:///)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2

一、2014年xx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资料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所给资料围绕“垃圾问题”展开。共有9则子材料, 每则子材料大意分别为 (一) 对垃圾进行定义、分类:1.生产性垃圾, 主要指建筑垃圾。2.生活性垃圾, 解决“垃圾问题”刻个容缓。 (二) 短命建筑产生大量垃圾。实则是规划缺乏长远性, 加之各地都把大开发、抓项目、大拆大建作为解决就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说透了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 发展观念落后, 发展模式单一。 (三) 以历史文化名城W县为例, 街道到处是垃圾且无人及时处理, 这种现象在全国较为普遍。 (四) 以广州、北京、上海为例, 反映垃圾处理厂选址问题。 (五) 商品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造成资源浪费, 商品价格惊人。 (六) 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两种观点。 (七) F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八) T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 (九) 通过解说村民李某、专家冯教授等三人的对话, 说明×镇在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方面的做法。

通过对子材料大意的梳理可以发现, 无论是建筑垃圾, 还是生活垃圾已严重威胁到环境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此如何解决“垃圾问题”刻不容缓。节约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观念还远未真正深入人心。也促使人们反观在全球经济疲软的大背景下, 现今的发展模式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主题从微观来看是“垃圾问题”, 从宏观来看是发展理念问题。考生在阅读材料, 理解材料主题时一定要做到微观和宏观相结合, 既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表象, 也要看到资料反映问题的本质。

二、问题设计以及作答分析

2014年××省公务员考试申论试卷的问题设计为四问, 从设计的问题来看, 都是历年来国考、省考中多次出现的问法。且作答针对材料的指向性非常明确, 每问都明确要求结合给定资料的某一部分, 这就使考生在通读资科的基础上答题的切入点更为清晰。

第一题属于综合分析比较题, 要求依据“给定资料7~8”提供的信息“分析比较F市、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关于F市T市的生活垃圾收费制度, 材料主要从组织实施、协调、具体征收单位, 收费标准及依据, 执行制度成本, 违反制度惩处规定及措施, 制度执行效果等方面进行罗列。考生作答时就要在字数限定范围问对于F、T市在上述方面的做法进行分析比较。既然是比较两市收费制度的不同之处, 还要对两市收费制度的优劣进行评述, 紧扣材料对两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不同之处比较如下:

1.生活垃圾收费组织协调、征收单位:F市由城市管理执法局组织协调、区政府配合、市环卫局负责实施;T市由市环保局负责实施。2.收费标准及依据:F市以人数或户为单位, 征收固定垃圾费;T市以日处理垃圾量的多少为单位, 即“随袋征收”垃圾费。3.执行制度成本:F市只对垃圾进行清运, 征收垃圾成本较低;T市垃圾清运需用由市环保局统一监制的垃圾袋盛装, 并对被征收的垃圾进行分类, 可利用的垃圾免费清运, 因此征收垃圾成本较高。4.惩处规定及措施:F市重在对拒不缴纳垃圾处理费的人员和单位, 由市环卫局责令改正并处罚;T市重在对不使用 (或变相使用、私自制造) 专用垃圾袋的行为由市环保局进行处罚。5.制度执行效果:F市垃圾量逐年增长,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比例逐年上升, 存在随意丢弃垃圾现象, 垃圾费征收率低;T市垃圾量逐年下降, 垃圾处理费占居民家庭总收入支出比例逐年降低, 基本杜绝乱扔乱丢垃圾现象, 垃圾处理费征收率高。综上所述, T市生活垃圾收费制度优于F市。

第二题属概括归纳题, 要求概括“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即在现实生活中为何会产生大量垃圾, 处理垃圾问题还存在哪些困难。作答这道题, 首先要归纳“给定资料2~5”中每一则子材料所反映的内容。

“给定资料2”介绍我国建筑垃圾较多。第一段重点介绍我国的建筑缺乏整体和长远规划, “短命建筑”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的建筑垃圾, 环境污染严重。第二段介绍我国能处理建筑垃圾, 使建筑垃圾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第三段介绍村庄拆迁产生大量建筑垃圾, 垃圾场距拆迁现场路途较远, 致使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给定资料3”介绍历史文化名城W县环境卫生较差, 道路上、家属院门口垃圾遍地且无人处理, 好多街道没有设置垃圾桶, 造成垃圾被随意倾倒、丢弃。“给定资料4”介绍一些垃圾处理场距离居民生活区太近, 影响居民身心健康。“给定资料5”介绍市场上的茶叶、化妆品等商品注重包装产生大量包装垃圾。

通过对上述资料的归纳可以看出“给定资料2~5”中显示的“垃圾难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城市规划缺乏长远性, 大规模建设成为多地促进发展的主要手段, 致“短命建筑”应运而生且产生大量垃圾。2.我国能消解建筑垃圾, 并对其循环利用的企业较少。致使大量建筑垃圾得不到及时处理。3.垃圾处理厂规划不合理。有的距拆迁现场较远, 造成建筑垃圾被随意倾倒、填埋。有的距居民生活区太近, 对居民日常生活造成影响。4.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卫生监管缺位, 群众环保观念淡薄。5.商品包装国家标准尚未建立。有的商品为迎合非理性消费需求过度包装, 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垃圾。

第三题是把考生虚拟为×镇负责垃圾分类、处理的工作人员, 结合“给定资料9”。写一份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经验的提纲。“给定资料9”以解说村民李某、冯教授等三人做节目的文字记录形式, 介绍了各自关于垃圾分类、处理的看法、做法。作答时应对三人的谈话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把握好虚拟身份, 内容是关于垃圾分类、处理, 经验即成功的、有效的、村民欢迎的、能够顺利实施的做法。提纲严格来说属应用文体范畴。但答题要求明确, 不要求格式, 把×镇在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方面的做法分门别类、分条列出即可。

第四题写作题要求理解“给定资料6”中的两种观点并结合资料, 联系实际, 自拟标题, 写一篇文章。

“给定资料6”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保护委员会调查表明, 目前我国包装品废弃物约占城市家庭生活垃圾的10%以上, 其体积构成家庭生活垃圾的30%以上, 但大量的包装物最后都成了垃圾, 有的甚至对环境构成长久压力 (如被丢弃的塑料袋等) 。环保专家毛先生叹道:美丽的代价, 实在是太昂贵了!得不偿失。但也有人认为, 包装是一种经济现象, 有需求就有生产, 况且, 包装也可以拉动经济发展。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 中国是个人情社会, 不少人都“想‘面子’多于想‘污染’”, 东西包装得好才能拿得出手。一个好东西包装得不好, 还不如东西差点包装得好点。

显然资料反映的是商品是否应过度包装的问题。一种观点是:过度包装产生大量垃圾, 甚至对环境构成压力, 得不偿失。一种观点是:包装是经济文化现象, 既可拉动经济发展, 又能满足好“面子”的心理需求。从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的国策要求出发, 截然不同的两种观点, 是非曲直, 泾渭分明。

文章写作时引论部分先对这两种观点作简要分析, 然后旗帜鲜明地表明观点即中心论点:必须限制过度包装。

本论部分先谈过度包装的危害。过度包装既浪费资源, 又产生大量垃圾, 污染环境。远离大众消费需求的华丽包装只是为了满足“小众”好面子的虚荣心理, 甚至美丽代价的背后暗藏腐败, 得不偿失。靠过度包装拉动经济只是一些商家为满足私利的噱头而已。再从克服虚荣心理, 倡导理性消费;建议出台商品包装国家标准, 规范商家行为;资源循环利用等角度展开分析。重在把道理阐释清楚, 让阅卷者和考生的观点能产生共鸣。这部分一定要联系社会现实, 天价月饼及豪华包装的茶叶、化妆品比比皆是。危害之深, 有目共睹。结论部分把由过度包装产生的垃圾问题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俭以养德”的发展理念联系起来, 升华主题, 收束全文。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3

时事链接:

2014年8月,20年来首次大修的预算法进入四审。与现行预算法只字未提预算公开相比,修改后的预算法可谓迈出一大步。不仅将预算公开入法,还规定公开的时效和内容。尤其规定要向社会公开预决算中包含三公经费在内的机关运行经费安排、社会高度关注的政府采购情况,并要对本级政府举债情况作出说明。

财政预算是一个国家的账本,收入与支出连着千家万户。作为规范政府收支行为的法律,预算法修改的一举一动备受关注。

深度解析: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作为经法定程序审核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预算关系到几乎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切身利益,体现着公民与国家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财政既体现着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也体现着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同时还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财政的基石预算,不仅关系着政府和老百姓的钱袋子,也关系着公民民主权利的实现,关系着公共财产权的实现。可以说,现代预算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制度组成。

钱袋子权力是一切权力中最重要的权力。预算法治化,是全面落实依法治国的突破口,也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主阵地。而对钱袋子的叩问与关注,也必将推动人们进一步培养法治意识、树立法治信仰。

以往预算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问题。长期以来由于预算编制缺乏刚性约束,预算调整随意性大,这也造成一些地方往往预算定了不算,根据长官意志随时随意调整,一些拍脑袋工程拆了建、建了拆,财政资金浪费严重。

二是障眼法问题。预算内容不全面,实行选择性公开;语言表达太专业、晦涩,让人看得云山雾罩,不明就里类似这样的看不懂问题,是长期以来许多地方财政预算报告备受人大代表和群众诟病之处。

三是吊胃口问题。跑部钱进是多年来人们对地方向中央各部门争取政策资金的形象说法,其根缘即在于转移支付制度的不健全、不完善。正是因为跑部管用,谁跑起来、谁跑得勤谁就能钱进,所以各地方才热衷于跑,争着跑,不跑钱就进不来。这种不规范、主观性强的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吊足了地方的胃口,形成了一种争相同上级部门拉关系的不正之风,同时也损害了财政资金使用的公平性,影响了资金的最优化配置。

有效改善预算制度的举措:

在纳税人与国家的关系上,必须将政府的一切收支纳入公开、透明、可监督的预算体系中,强化公共财政,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公民对预算的参与,既包括对决策的参与,也包括监督环节的参与。预算过程中保障公民权利,对预算的透明性与公开性问题要高度重视。

一是预算公开要做到透明易懂,让公众尤其是纳税人清清楚楚弄明白并有效监督财政资金究竟花在了什么地方、花得是否合理、是否用在了刀刃上,而不能成为华而不实、流于形式的花瓶。

二是在立法与行政机关的关系上,必须强化立法机关对预算的批准、制衡、审议、监督和问责的权力。对有失规范的预算调整行为引入惩戒机制。

三是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则需厘清权责关系,推进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法治化,夯实国家治理良性运作的经济基础。要对财政转移支付的设立、使用加以约束和规范,以保证财政资金用得其所。

取消职务消费

时事链接:

中共中央政治局日前审议通过了《关于合理确定并严格规范中央企业负责人履职待遇、业务支出的意见》,其中一大亮点,是对企业负责人的职务消费、职务待遇、业务消费进行了改革,把原来合理的、必要的履职保障和合理支出确定为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此外,国企负责人再没有其他任何职务消费。

深度解析:

职务消费,顾名思义就是国家公职人员履行公共职务而引起的各种公务消费开支的总称。主要表现在公务用车、接待、出差、会务、办公等费用支出。

近些年来,由于少部分党政领导尤其是部分企业负责人以权谋私,个人消费也在职务消费里出账,职务消费成了铺张浪费、腐败的后花园,已经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的影响。

旧有的职务消费类的隐性福利,实际是一种体制内的畸形存在。它一方面造成了公共财政的巨大浪费,另一方面也模糊了国企主管的身份认同。

而新出台的意见对形形色色的职务消费予以坚决规范,并设定政策红线和相应的专业控制标准,将有助于厘清职务与非职务、业务与非业务的边界,杜绝不合理的职务消费行为,营造一个公私有别、责任明晰的履职环境,从而使得国企不致于沦为个别负责人随意取用的口袋。

取消职务消费,是社会公平和反腐倡廉的必然。

对策措施:

第一,要具体界定国企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一方面,设定明确项目是一个办法,如此溢出这些项目的消费将会无所遁形,不能再含含糊糊报销了事;另一方面,确定标准额度。比如,根据级别与业务量,划定相应的额度,不得随意逾越。而较之项目,标准额度可能更具有刚性意义,也便于操作执行。

第二,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为确保取消职务消费落到实处,避免出现换汤不换药的情形,还应该明确监督程序与监督主体。以往的依靠内部审核、监督的做法可以继续使用。但与此同时,要强化外部监督,而外部监督的关键则在于公开信息,企业负责人的履职待遇与业务支出并不涉及个人隐私,完全可以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第三,要细化监督程序,要做到严格事前审核、过程审核、结果审核,此外要接受外部第三方机构的严格审计。国企负责人离任时,还要搞离任审核。可以说细化监督程序是保障国有财产、公共利益不被随意侵害的必由之路。

第四,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关键就要抓好落实。一是抓好《意见》的宣传教育,让国企干部职工了解和掌握《意见》的精神实质,积极主动参与到落实《意见》的行动中;二是要加强对企业履职待遇和业务支出费用的检查和审计,严肃查处以权谋私和违规报账之人,涉嫌违法的坚决移送司法机关处理;三是要严格执行企业法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和责任倒查制,做到有权就有责,权责相统一,对取消职务消费不力和设置障碍者,对违规违纪者,除要严肃查处当事人以外,还要追究分管领导和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惟如此,取消企业负责人职务消费,才能见实效,也才能有效遏制职务消费腐败。

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

时事链接:

2014年4月,四川达州市一名7岁女童李微微为救一名落水同伴不幸溺亡,当地有关部门为避免其行为被其他未成年人模仿,拒绝将其评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但在引发网民热议后,2014年7月,当地计划将其认定为见义勇为先进个人。

无独有偶,近日广州也接连发生了两起与见义勇为有关的事件。2014年6月27日,5名儿童在白云区钟落潭镇游泳时遇险,不会游泳的阿浩在施救同伴过程中溺水身亡;7月1日凌晨,白云区均禾街发生持刀抢劫事件,18岁的沈俊江和其他3名群众协助围捕,沈俊江被捅伤后不治身亡。

深度解析:

孩子意外落水,让人万分揪心;救助者因救助不当造成溺水身亡,更是令人悲痛欲绝。曾经我们大力宣扬救火少年,褒扬其不畏牺牲的精神。如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意识到在一些灾害面前,最需要保护的恰恰是那些孩子,因他们是弱势群体,更容易受到伤害。如今社会各界都极力主张孩子们在危险面前要见义智为,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征。

见义勇为一定是冒着某种风险,需要极具勇气做出的行为。但风险有大有小,小的可能只是经济损失、身体的轻微损伤,大的则可能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在做出见义勇为的行动之前,施救者也应该评估风险,量力而为。

虽然这些年来呼唤见义智为,特别是一些地方明文规定不提倡学生见义勇为,充满了理性思考。但一些学校在灌输教育理念过程中,往往把牺牲的小英雄当作学校的榜样过度表扬,久而久之,在面临他人危险时,一些孩子就不顾自身能力盲目救人,酿成悲剧。这既无法彰显对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更是对未成年人保护的失守。

对策措施:

鼓励青少年见义智为、见义巧为,并非只需观念一转就水到渠成。除了勇气,青少年还需要社会、学校、家长教给他们足够的智慧和技能,在危急时刻做出正确的举动。

一是系统性的安全教育应纳入学校教育,自救、救人技能都应成为必修课程,要有心理引导,让孩子懂得见义智为是最佳的选择,即使是失败了,那也不要留下遗憾与自责。

二是政府和学校应联合开展地震、火灾等演习,也出版各种应急手册让孩子们在寓教于乐的同时学会自我保护和保护他人。

三是社会也应该重视未成年人的安全保护,完善危险场所警示牌等设施。

四是家长也应给孩子传授必要的安全知识,并联合社区、做一些实践演练。

只有安全教育一一落实,见义智为、见义巧为才不会沦为一句口号,真正成为危急关头的救命之策。

纠正畸形考证热

时事链接:

持续多年的职业资格考证热,最近遭泼冷水。2014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取消和调整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要求取消房地产经纪人、注册税务师等11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到明年将基本完成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的工作。所有准入类职业资格均需法律依据,而水平评价类职业资格则由政府部门制定职业标准和评价规范,具体认定工作逐步移交给行业协会、学会承担。

深度解析:

一是外因,即行业准入有限制。评职称有要求,甚至一些地区居转户的加分项也需要某些证,这些因素都迫使人们加入考证大军。

二是内因,即年轻人出于增加自己职业竞争力的美好初衷,奔证而去。部分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机会,教学内容陈旧乏味,学生在校期间的自身提升有限,只有从实实在在的证上才能获得一丝心理上的安全感,多一个证似乎就多掌握一些职场竞争力。

职业资格制度,在保证从业人员水平、提升行业管理规范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各种考证之所以被诟病,原因在于一个热字。

一是设证过热,各种职业资格证名目繁多,内容交叉而冗杂,不规范、不必要的项目比比皆是。

二是外因过热,将通过考试取得相关证书看作一种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并不能真正促进行业水平提升,反而阻碍了人才的自由发展。

三是内因过热,盲目依赖本本来证明自己,却依然不具备从业的能力要求,这也折射出人才培养和评价方面的缺失。

中央要求有步骤地取消职业资格许可事项,有助于使得职业资格认定更科学化,也从实质上解除了一些行业的入行限制,降低了门槛,最终有助于促进人才的流动。给职业资格证做减法,对形成行业内健康有序的竞争机制有积极意义。

对策措施:

一是主动去除行政化趋势,让依法行政真正回归。职业资格许可行政化趋势在政府这一只看得见的手操纵之下情况变得越来越严重。要不断缩减行政审批事项,确定法无授权不可为的基本的行政准则,确保政府简政放权、依法行政真正落到实处。

二是用制度管住资格证,净化资格证认证领域的风气。政府逐步放开认定工作,就需要积极引导、培养和规范行业协会、学会的发展,使其能树立权威性,有能力长期承担起这一职能;建立健全资格证相关的法律、法规的职责,创造一个资格证和职业能力相关联的健康行业秩序。

三是各教育单位也需要积极完善人才培养体系,让学生能够不依赖各种证,而是靠自己在学校接受到的思维训练、人格熏陶和思想成长来增加步入社会的勇气。

四是营造公平的竞争秩序,激活劳务市场活力。把人才能力和资格的评价交给用人单位、服务对象来评判,让市场这一只无形之手来决定优胜劣汰。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4

热点一:扶贫开发工作

背景链接

2013 年10月8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部署加 强财政扶贫等保民生资金管理工作,会议指出,扶贫资金是贫困群众的 “保命钱”和减贫脱贫的“助推剂”,多年来对加快贫困地区发展、改善扶 贫对象基本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近期审计发现,一些地方 的扶贫等保民生资金存在虚报冒领、挤占挪用、滞留沉淀和监管弱化等 问题,值得警醒。必须坚持改革创新,注重健全制度机制,筑牢扶贫资金 管理使用的“高压线”,对贪污侵占挪用等违法违规行为严惩不贷,确保 扶贫资金充分惠及扶贫对象,让减贫成为促进社会公正和文明进步的重 要内容,切实发挥好扶贫等公共资金保民生、“兜底线”的重要作用。

标准表述

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使贫困地区也好 起来,要有很大改变,这样全面小康才能保障实现。

———习近平

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性及基本内容、特点 欠发达地区之所以贫困,是因为没有跟上工业化、城市化的水平。统 筹城乡是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没有城乡统筹,就 没有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和现代化的实现,也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 的扶贫。

扶贫开发事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社会主 义现代化大局。深入推进扶贫开发,是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重要体 现,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缩小发展差距、促进全体人 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大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扶贫的基本内容与特点包括以下几点:

第一,有近期、远期的规划和明确的目标,并有为实现规划要求而制 订的具体计划、步骤和措施。把治标和治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治本为主。

第二,不仅帮助贫困户通过发展生产解决生活困难,更重要的是帮 助贫困地区开发经济,从根本上摆脱贫困,走勤劳致富的道路。

第三,把政府各有关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全面调动起来,互相 配合,共同为贫困户和贫困地区开发提供有效的帮助。

如何有效开展扶贫开发工作?

第一,加快整合扶贫资源,巩固和发展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 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工作格局。

第二,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分阶段、分区域制定扶贫规划,突出体现 不同阶段、不同区域的扶贫重点工作。

第三,点面结合,针对不同的贫困成因和贫困分布特点,因地制宜确 定扶贫开发措施。

以统筹区域经济发展为基础,整合资源、集中投入、合力攻坚,解决 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区域性经济增长点,发挥产业发展 和城镇化建设的辐射带动作用,建立起促进扶贫对象增收和带动贫困地 区发展的机制。

第四,建立扶贫开发成效科学评价方法与体系。

未来要建立一套涵盖扶贫对象数量、收入、消费状况、贫困地区整体 发展状况等多项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

第五,加强法制化建设。

加快扶贫立法,使扶贫工作尽快走上法制化轨道。

文章素材

1.标题

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愚

开发扶贫重在执行

脱贫致富要实干

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做好扶贫工作大文章民间组织参与是关键

2.开头

示例1:

“中国式扶贫”这艘巨轮驶至今日,取得了骄人成就。然而,扶贫步入 最后攻坚“关口”,阻力陡增,难度加大。一是剩余的绝对贫困人口分布更 散,居住条件十分恶劣,社会发展程度极低,新一轮扶贫攻坚战无疑是场 硬仗;二是刚刚脱贫的群体自我发展能力尚弱,稍有闪失便有“返贫”之 虞。在这一大背景下,如何扶贫,意义重大。

示例2:

我国的经济增长迅速,人民生活水平正逐步提高,但是贫困问题依 然严重,扶贫任务依然艰巨。众所周知,我国采取的是“输血”和“造血”相 结合的扶贫模式。然而在具体实践中,“输血”容易“造血”难,有的扶贫就是给 钱给物、临时救济,无法彻底铲除贫困根源。扶贫要“输血”,更要“造血”。

3.结尾

示例1:

尽管在过去的20 余年里,中国的减贫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贫困人 口大幅下降,但根据目前提高后的扶贫标准计算,中国的扶贫对象绝对 量仍高达上亿,扶贫任务仍然非常艰巨。故此,必须要在“造血”上下大气 力,让贫困农民自己做主,瞄准市场下“订单”。唯有如此,才能带动经济 发展,真正脱贫致富。

示例2:

在当前劳动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各级政府应针对劳动力 市场需求变化,着力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劳务输出由纯体力型向职业技 能型转化。在进行技术培训的同时,法律常识、社会公德、择业观念、竞争 意识、安全生产等多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都需要得到相应提高。同时吸引 社会参与获“双赢”,打造就业保障长效机制,确保贫富工作的有序长久 开展。

示例3: 年改革发展为民间社会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财富和资源,客观而言,民间组织参与扶贫潜力很大。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种潜力发挥出 来,变成现实的扶贫力量。这就需要国家在政策上引导和扶持,包括立法 保障民间组织的各项权利,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参与扶贫开发的舆论导向 和政策、法律、社会环境。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在鼓励引导民间组织 参与扶贫的同时,政府仍然要最大努力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热点二:正能量

背景链接

2013 年3 月6 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参加辽宁代表团审议 时强调,要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雷锋、郭明义、罗阳身上所具有的信 念的能量、大爱的胸怀、忘我的精神、进取的锐气,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 最好写照,他们都是我们“民族的脊梁”。要充分发挥各方面英模人物的 榜样作用,大力激发社会正能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标准表述

什么是正能量?

“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当下,中国 人为所有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充满希望的人和事,贴上“正能量”标签。古往今来,让我们感动的“二十四孝”的故事、雷锋、董存瑞、邱少云、钱学森、郭明义的故事。他们,以平凡人的行动坚守诺 言,展示着对社会、对人民、对发展的果敢与担当。然而时下,我们处在一 个并不完美的社会中:如买官卖官、贪污****、奢侈浪费、假冒伪劣、坑蒙 拐骗,见死不救、见义不为等种种乱象,它们是社会的负能量,削弱人们 的意志,腐蚀人们的信念,摧毁人们的信心,不利于人民团结,不利于社 会和谐,不利于发展进步。因此,当前我们迫切需要激发社会各方面的正 能量,以正能量抵消负能量的影响,以正能量凝聚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 力量。

如何凝聚、传递正能量?

一方面是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激发和凝聚社会正能量,不断提升国 家文化软实力。加大道德建设推进力度,全面提升公民道德素质,形成一 个社会主动参与道德建设的浓郁氛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凝聚强大的 精神力量。

另一方面,要牢牢把握正能量的传播源泉。传递正能量,媒体要坚持 正面宣传为主,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要深入实际,贴近群众,挖掘 富有时代气息、代表社会主流、具有广泛认同的人和事,多用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故事、讲道理。此外坚持正面宣传为主,也需要坚 持底线思维、强化阵地意识。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须增 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找准思想认识的共同点、利益关系 的交汇点、化解矛盾的切入点,帮助干部群众划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认 识,从而引导社会情绪、社会心理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文章素材

1.标题

网络“正能量”持续释放离不开法治护航

积聚“正能量”打破反****相持局面

能量虽守恒“正能量”需社会共同创造

2.开头

示例1:

何为“正能量”?著名语言文字学者郝铭鉴指出,“正能量”是一种健 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但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正让越来越 多的人力不从心,就业、买房、结婚让我们“亚历山大”,生活在时代的焦 虑中。其实,这些情绪都是一种生命的能量,不过这些负面情绪所带来的 “负能量”也遵从能量守恒定律,会随着生命的漂移而流动起来,它会来,就一定会走,甚至转变为“正能量”。“正能量”给人向上的信心和希望,鼓 舞人不断追求幸福生活,当然多多益善,但却需要社会共同创造。

示例2: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狄更斯在《双城 记》里的一句名言,用在100 多年后的今天,也可说明是一个社会“正能 量”和“负能量”的博弈。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们走到了转型期 的十字路口。大家坐拥前所未有的农民免税补贴和全面医疗,但水平还 很低,医疗、教育和住房依然重重地压在我们身上。因此,创造“正能量” 更需要政府积极创造“宏观正能量”,建设服务型政府,少些贪污****、强 权欺压,少些走过场的“假、大、空”,让“公平、公正、公开”的阳光更加灿 烂,尤其是让“负能量”转变为“正能量”。

3.结尾

示例1:

我们的社会是一辆疾驰的列车,它需要能量的驱动。“负能量”如同 劣质的汽油,会对列车造成致命的伤害,甚至引发故障而抛锚。只有多创 造“正能量”,列车才能安全地驶向远方。这需要政府创造更多的“宏观正 能量”,个人创造更多的“微观正能量”,媒体负责任地传播“正能量”。

示例2:

语文期刊《咬文嚼字》30 日发布了“2012年十大流行语”,“正能量”力 压群雄高居榜首。能量守恒定律说,能量不会凭空产生或消失,它只能转 化为其他形式或转移到另一个物体,但能量的总量不变。能量虽守恒,“正能量”越多,社会才会充满希望。

热点三:美丽中国

背景链接

十八大报告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 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 发展。

近年来,雾霾天气笼罩大半个中国,面对持续的“严重污染”天气,一些城市陷入束手无策的窘境,被公众戏称为“蓝天要靠风刮出来”。2013 年6 月14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了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会 议认为,大气污染防治既是重大民生问题,也是经济升级的重要抓手。我 国日益突出的区域性复合型大气污染问题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治理好大 气污染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付出长期艰苦不懈的努力。当前必须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多管齐下、科学施策,把调整优化结构、强化创新 驱动和保护环境生态结合起来,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确保防治工作早 见成效,促进改善民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标准表述

美丽中国的核心是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通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 境友好型社会,来达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这样一种目标。

———周生贤

环境污染的原因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环境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是:一是对环境保护重视不够,投入不足,环保欠账过多,环境治理滞后于经济发展;二是产业结构不合 理,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能源资源消耗比较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三是环境保护执法不严,监管不力,有法不依、违法不究的现象还比较普遍。环境状况与人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优良的环境越来越成为城乡居 民的普遍追求。当前,严峻的环境问题已经对人民群众的健康构成了严 重威胁,迫切需要各级政府重视环境质量这个基本需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基本环境质量公共服务上水平。

如何进行美丽中国建设?

美丽中国建设要始终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 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 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是将环境质量纳入公共服务领域。

比起公共交通、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公共服务,空气、水 和食物等的公共性是最高的,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也不是任何个人或其他 组织所能独立完成的,需要政府这样的公共组织完成这样的使命,满足 群众需求。

二是加强环境质量综合考核。

正视经济社会发展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在考核各级政府经济社会 发展目标时,把水更清、天更蓝、山更绿等环境质量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内 容。通过严格的考核、严肃的问责,引导各级政府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 实走科学发展之路。三是大力改善环境质量,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针对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加大水、空气和土壤等污染的 治理力度,努力不欠新账,多还旧账。把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作为发展 的基本前提,尊重自然,合理利用自然,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留足空间。四是加强环境质量信息公开,主动接受社会监督。环境质量好坏,既 要让科学的监测数据说话,也要让群众通过切身感受来评价。要加大公 众的广泛参与和舆论的正确引导。

文章素材

1.标题

举各方之力塑青山碧水

美丽乡村建设环保先行

立足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守望美丽家园环保一马当先

让环保落地让美丽绽放

2.开头

示例1:

古人曾言: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 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今,天空雾霾驱之不散,大地干涸,物种逐日减少,生态危机直逼人类繁衍生息,困于此,痛疾至若何?“痛则 不通,通则不痛”,“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而化之则生,适时而变,正当时。

示例2:

朝花夕拾,在鲁迅的儿时记忆中,“百草园这个荒芜的园子,不仅瓦 砾成堆,杂草丛生,而且有树木、蔓藤和飞鸟虫兽,是孩子们游玩的好地 方”,鲁镇的山水、与闰土共处的乡村生活。这些鲜活的儿时记忆,成为心灵作品的活的源泉。而对于当前生活于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是否还能够 找到这般鲜活的场景与珍贵的记忆呢?

3.结尾

示例1:

生态文明是一种理念的升华;永续发展是一个庄严的承诺。“努力建 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十八大报告用字字铿锵的郑重宣 示,用“美丽中国”的诗化语言温暖着亿万人民的心,也燃起了未来美好 生活的新希望。

示例2: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5

2015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精准扶贫

背景链接

2014年1月发布的《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提出了改进贫困县考核机制、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改革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机制。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深度解析 [权威论述] 扶贫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要精准扶贫,切忌喊口号,也不要定好高骛远的目标。——习近平[综合分析] “木桶理论”告诉我们,一个木桶能够装多少水,取决于最低的那一块板。同样,衡量一个社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高低,要看它的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在迈向全面小康的进程中,贫困人口不能掉队。在同心共筑中国梦的进程中,不能没有穷人的梦想构筑。也正因为如此,总书记多次讲过,“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这些年来,我国的扶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探索出了扶贫开发的中国道路。坚持扶贫到村入户,积极创新扶贫机制,农村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贫困人口仍然占到很大一个比例,扶贫工作还存在诸多不如人意的地方,其中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扶贫方式粗放的问题,导致一些地方怎么扶也扶不起来,甚至越扶越穷。

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扶贫面临的问题] 精准扶贫的背面就是粗放扶贫。一些地方低质、低效扶贫的主要表现有:

一是扶贫人口不清,扶贫对象常由干部“毛估估”,扶贫资金轻洒“杨柳水”,以致“年年扶贫年年贫”;二是舍不得脱“贫困帽”,数字弄虚作假,挤占浪费国家扶贫资金;三是人情扶贫、关系扶贫,造成应扶未扶、扶富不扶穷等社会不公,滋生腐败。表面上看,粗放扶贫是工作方法存在问题,实质反映的是干部群众观和执政理念的大问题,不可小觑。

四是现行的扶贫制度设计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针对性不强,更多的是在“扶农”而不是“扶贫”。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对策措施] 一,精准扶贫要制定好发展规划。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对于贫困村而言,不仅需要村民们转变思想、提高认识,团结一致抓生产、出效益,还需要有关部门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规划布局上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制定扶贫计划,帮助当地村干部理清思路,制定好发展规划,实事求是帮困难群众选出一条致富的好路子;针对各贫困村的不同情况,找出标本兼治的办法,在政策、产业、技术、信息、培训等致富要素上有针对性地帮困扶贫。

文章素材 [标题示例] 1.精准扶贫需智扶 [开头示例] 1.肩负到2020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扶贫行动再次到了攻坚阶段,“精准扶贫”这个词一下子火了起来。这是多年扶贫经验的总结和提炼,也是当下扶贫工作中必须掌握和运用好的基本措施,尤其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揣摩斟酌。所谓“精准”,简单的理解就是:贫困调查务必精细,扶持对象必须准确,扶要扶到关键处,帮要帮在点子上。

[结尾示例] 1.古语云:“人穷志不短,人要胸怀大志,人不可失志。”大多数困难群众在面对生活时,都有一定的挫败感和自卑感,扶贫开发,还需在“智”和“志”上下功夫。通过教育培训,正面宣传引导,帮助贫困者增加知识、增长见识,重拾信心,在产业发展、技术学习等方面充分发挥能动性和创造性,成为扶贫开发实现跨越发展的“新引擎”。

申论范文

精准扶贫才能“扶真贫”

小康不小康,关键在老乡。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征途中,最让全国人民关注是近1亿贫困群众的脱贫致富之路。近年来,我国扶贫开发取得显著进展,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实行精准扶贫,确保扶贫到村到户。”这两句朴实的话,出自李克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传递出国家扶贫开发方式创新转变的新思维、新思路。

[中公点评] 扶贫工作一直是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总书记在湖南考察工作时指出:“必须切实抓好脱贫致富这个战略性任务。”“要分类指导,把工作做细,精准扶贫。”总书记的嘱托,强调了做好扶贫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指明了做好新时期扶贫工作的方向——精准扶贫。

本文从精准扶贫的角度出发,文章结构完整、逻辑清晰。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地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8楼

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语言方面,措词用语严谨,提出的对策能够站在政府角度,体现政府思维。如“硬骨头”、“深水区”等用语生动形象,也是日常政府工作中常用到的。提出的三方面对策能够理论结合实际,可以很好地解决问题。考生在平时备考时也要多看新闻和政府文件等,熟悉了解怎样提出应对措施。

“更多详情请进江西南昌考试网:http://jx.offcn.com/?wt.mc_id=bk14127 也可加入江西中公教育官网微信平台:jx.offcn 或加入新浪官方微博:江西中公教育”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6

行业迅速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费新风尚。

【原因剖析】

第一,地方领导思想误区,政绩观存在偏差,“酒桌上好办事”文化致使大肆公款招待,公款吃喝风行,三公消费居高不下。个人消费的饭菜基本都能吃完,即使吃不完,也有人打包带走;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款消费的饭菜多数都有剩余。究其原因,一名饭店服务员一语中的:公款消费基本上都要多点,生怕饭菜少了招呼不好客人,而且吃完后抹嘴就走,极少打包,每桌都会剩下两三个没怎么吃的菜,“因为他们花的不是自己的钱,当然不心疼了。其实即使吃不完,打包走也不丢人。”

第二,当前,国人在饮食中讲究排场、比阔气,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抬头。中国人讲究待客之道,而待客就是要让客人吃好喝好,所以,每当有客人来访,必“大摆筵宴”,做出最拿手的菜,拿出最好的酒。待客的饭菜一定要有剩余,如果酒桌上的菜被吃得精光,那是很失脸面的。这样一来,无论谁家待客,每次都要剩下一大堆饭菜。过去,待客都在自己家里进行,客人走后,剩下的饭菜留着自己享用,浪费问题不太突出。可现在不同了,人们待客都在饭店进行,点一桌子菜,客人走后,吃不完的都被店主倒进了泔水桶。尽管有些人请客后会“吃不了兜着走”,但奢侈待客造成的浪费依然数目可观。

第三,消费风气崇尚奢侈豪华,直接导致餐桌浪费。当前部分国人在富了之后崇尚奢侈性消费,一顿饭少则几千,多则上万,甚至十

几万。这种消费让人咋舌,究其原因是个别人在富了之后一味攀比,炫耀,消费存在盲目性和冲动性,已经严重的超出了自己的实际需求。没有树立合理的消费观,这种奢侈之气在社会上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也在一定程度上会误导我们的消费习惯,在餐桌上表现尤为明显。

【对策建议】

第一,上行下效,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必须首先从领导干部抓起。各级干部务必要转变观念,认识到‘浪费也是腐败、节约也是政绩’,把勤俭节约作为政德标准。只有领导干部从我做起,自觉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事事简朴、处处节约,才能聚合起崇俭抑奢的正能量。

第二,制止奢侈浪费,不能只停留在口头和文件上,关键还要建立有效的问责制度,要用“制度”把权力关进“笼子”。“制度建设是治本之策。应进一步完善预算制度,管好公共财政、管好政府的钱袋子,加大财政预算公开力度,把账单晾晒在阳光下,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从根本上遏制奢侈浪费现象的发生。”杜树杰代表认为,“只要制度到位、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实行严格的惩罚措施,相信没有人管不住自己的嘴。”

第三,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引领社会节约风尚。由政府部门联合各种餐饮中介机构发出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倡议书,全省商务系统、行业协会、餐饮饭店企业和广大消费者立即行动起来,切实履行社会责任,在全行业迅速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形成文明、科学、健康的餐饮消

费新风尚。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7

一、试卷命题特点

1.“人性”与“人文”相连, 以人为本。

申论A卷与B卷都以科技创新为选题, 角度接近, 如同2010年国考A卷与B卷“海洋的开发与保护”一样, 姊妹卷再现, 可谓“合久必分, 分久必会”的轮回。申论A卷, 紧紧围绕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生产力、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人民生活幸福的重要力量。然而, 如果忽视“科技的生命化”“科技将具备人性”, 就会陷入对“科技”与“人性”关系的误区。因此, 科技创新必须更多地体现对人的需求和关怀, 坚持以人为本, 使其真正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开拓道路并打下坚实的基础。可见, 这样的选题意义重大。

2.“资料”与“试题”对应, 强调概括。

试卷共有6则“给定资料”, 字数增至9000字。资料除中外名家论述外, 突出了以中国高铁、中兴通讯等中国装备制造业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使中国正“化蛹为蝶”, 使“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每道试题对应的“给定资料”范围非常明确, 而且只对应一个“给定资料”。非常清楚, 申论答题离不开“给定资料”, 这样的命题方式自然有利于考生能力的正常发挥, 从每道具体的试题可以明显看出, 无论要求答题的字数多少, 技巧方面强调的均是概括, 所以, 测试考生的提炼、归纳、概括、综合能力才是命题的真正目的。

3.“题型”与“要求”稍变, 又有创新。

试题依然是五道大题, 题量没有变化。试题的题型又有突破, 出现了填空题, 要求考生在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 使材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而且字数限定不超过100字。此题会使一些考生感到生疏, 因选不准合适的词语而无从下笔。应用文写作题出现了“备询要点”, 体现了应用写作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仍在延续, 缺乏实际工作实践的考生对其也会望而生畏。答题要求中, 分析题字数略减, 而概括启示题则字数增至500字, 可谓变化不小, 应当引起考生注意。要求中的变化和调整充分体现了申论命题更趋成熟。

4.“画线”与“作文”常态, 考察思辨。

延续上一年的作文方式, 依然是笔者曾多次指出过的“资料画线作文”。从作文试题中我们可以看到, 今年的作文“画线部分”较去年的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不像去年那样直白, “科技的生命化”、“科技将具备人性”等看上去有些令人费解。但是, 我们必须看到, 这样的“资料画线作文”式的命题已经成为“新常态”, 考生绝不可以掉以轻心, 必须认真研究, 严肃应对。从这种作文中, 我们完全能够看出, 一般水平的写作已经不能适应申论作文写作的要求, 它需要考生娴熟的阅读、概括、归纳、提炼、综合能力之外的辩证的思维能力和较强的写作能力。

二、试卷答题思路

第一题, 请在“给定资料1”的三处横线上各填一句话, 使该则资料的结论语义连贯完整。 (10分) 要求: (1) 准确、全面、精练; (2) 在答题卡上按“可见, 科技创新不仅……同时……因而……”的句式作答; (3) 总字数不超过100字。

这是一道概括填空题。这种题在国考中首次出现, 因要求字数太少, 并要准确、全面、精练, 会使考生觉得有一定难度。要知道, 此题就是要考查考生提炼、概括和整合给定资料的能力。其实, 本题关键是要紧紧抓住“给定资料1”中的关键词语, 搞清楚句式中“不仅”与“同时”是并列关系, “因而”与“不仅”“同时”是递进关系, 答案就不难写出了。具体作答参考:

可见, 技术创新不仅能转变生产方式, 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 同时能提高劳动生产率, 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从事创造的必要时间, 因而是科学复兴促进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力量。

第二题, 新技术的使用能否突破社会结构的屏障, 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根据“给定资料2”, 谈谈你的看法。 (20分) 要求: (1) 观点明确, 有理有据; (2) 论述全面, 语言简明; (3) 不超过250字。

这是一道分析题。这类题并不新鲜, 是近年来国考中常见的类型题, 目的是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这种题, 首先要表明应试者自己对这一问题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是通过辩证分析阐释自己观点和看法的理由, 最后总结提升这一观点和看法。具体作答参考:就现实看, 新技术来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今后能否穿透社会结构的屏障, 要在不断的发展中对其观察、探索和研究。理由:一是新技术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拉平了社会城乡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某种鸿沟, 让人们平等地获取信息、资源和各种机会, 拓宽了视野, 转变了意识, 丰富了生活。二是新技术的使用显现出非常明显的马太效应, 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现象拉大了贫富差距。因此, 我们不能过度夸大新技术的作用, 必须做到线上与线下相结合, 加强行政管理,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 使其真正做到填平“鸿沟”, 促进社会公平, 造福于人类。

第三题, 假设你是制博会组委会的工作人员, 请根据“给定资料3”, 就本届制博会的亮点, 草拟一份备询要点, 供组委会领导在制博会开幕日的记者通气会上使用。 (10分) 要求: (1) 内容具体, 符合实际; (2) 概括准确, 分条表述; (3) 不超过200字。

这是一道应用文写作题。要求就本届制博会亮点, 以制博会组委会工作人员的身份草拟一份备询要点。“备询要点”首次在国考中出现, 会使一些考生不知从何下笔, 其实, 它就是一个“备忘录提纲”, 只不过是要围绕制博会亮点去写。此题虽是应用写作题, 其答题的实质仍是考查考生的提炼、归纳、概括、综合能力。写作“备询要点”可分两步进行, 首先要写出标题, 即备询要点;其次要写出各询重点, 要结合实例分条分项写。具体作答参考:本届制博会的展出, 体现了以下亮点:一是展出高精度设备。展出产品精度世界领先, 比如具有网络智能功能的i5系列智能机床、2500型压裂成套设备等。二是展出3D打印技术。共有60余家企业参展, 预订展位150多个, 网上预约免费体检和打印人体模型更是吸引眼球。三是展出智能机器人。产品代表国际最高水平, 展览中机器人表演赛和装载机街舞表演秀等活动别具一格。四是展出高新区装备。展出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区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

第四题, 阅读“给定资料4”, 谈谈从中国高铁、中兴通讯和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中能分别获得哪些启示? (20分) 要求: (1) 紧扣材料, 重点突出; (2) 观点明确, 表述有条理; (3) 不超过500字。

这是一道概括启示题。近年来这类概括启示题相对较多, 考生并不生疏。此题不同于一般的概括题, 要注意“分别获得哪些启示”字样, 必须分别回答。具体作答可参考:

中国高铁发展中的启示:一是坚持科技创新, 坚定前进步伐。敢于正视和不断解决发展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 坚持走自主发展之路。二是坚持“三大优势”, 真正走出国门。建设中不断积累经验, 具备了“走出去”的硬实力。三是坚持技术标准, 提升国家形象。开拓市场, 走进技术标准高的“准欧洲国家”, 提升了企业和国家的影响力。

中兴通讯发展中的启示:一是从卖到创, 让品牌中国制造“化蛹为碟”。产品有创新、有亮点, 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二是科技创新, 使“智造”赶超同行赢得世界。发展中不断创出独特的新品牌, 成为“中国智造”。

中国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启示:一是坚持改革开放, 实现低端向高端发展。打破发达国家垄断, 成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二是坚持以人为本, 提高效率又缩短工期。设计中, 充分考虑交通阻断、尘土、噪音等惠及民生问题。三是坚持科技创新, 向装备制造强国迈进。实行高性价比和个性化定制与服务, 通过收购外企生产商, 增强国际竞争力。

综上所述, 这三个企业发展中各有所长, 给人启示多多。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 那就是“科技创新”。正是坚持在发展中的科技创新, 才使“中国制造”变为“中国创造”, 才使“中国智造”赢得世界, 成为中国的亮丽名片。

第五题, “给定资料6”中画线句子写道:“‘科技的生命化’, 已成为现实世界无法根除的特征。科技将具备人性。”请结合你对这句话的思考, 联系社会实际, 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40分) 要求: (1) 自选角度, 见解明确、深刻; (2) 参考“给定资料”, 但不拘泥于“给定资料”; (3) 思路明晰, 语言流畅; (4) 总字数1000~1200字。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8

【背景链接】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任务,这充分说明了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高校的立德树人工作要着力培育大学生“知敬畏、明事理、尊传统、贵创新”意识。

2014年6月,一名少年在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南段庄烈士陵园的英雄纪念碑前做出各种不雅动作,还将一墓碑踢倒的组图片经微博网友发布后引发舆论关注,许多网友对此表示愤怒。清苑县当天回应称,高度重视烈士陵园事件,已安排民政局对损坏的墓碑进行修复,由教育局查明相关人员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并立即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宣传活动。

【标准表述】

[内涵阐释]

敬畏,是人类对待事物的一种态度,是在面对权威、庄严或崇高事物时所产生的情绪,带有恐惧、尊敬及惊奇的感受,是对一切神圣事物的态度。敬畏可以使人励志,心存敬畏是为人的一种态度,一种信念,也是一种素质,是内在精神境界和价值追求的自然外化。心有所敬,行有所循;心有所畏,行有所止。敬畏激励的是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人们对信念的坚守。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使自己不断警醒,摈弃懈怠,激发拼搏,成就事业。

[事件分析]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对于先人,特别是取得伟大成就或者为国家民族做出过贡献的先辈,我们都会怀有一种崇敬。在春节、清明等重大节日中,祭祀先人也是重要的节日仪式之一。纵观世界大部分的文明,对先人的尊敬也是共通的道德准则。这是一种对文化、传统以及生命的尊重。

而踢碑少年踢碑的行为,一方面是对先烈的侮辱就是对道德红线的侮辱,对墓碑的践踏就是对价值底线的践踏。事件中少年行为反映了当下社

公考咨询交流、公考资讯早知道、公考资料获取,尽在中公网

官方网站:/guojiagongwuyuan/)专家特别推荐最新考情资讯,深度剖析时下热点,整合公考疑难问题,预祝广大考生在国家公务员考试中金榜题名,荣获佳绩。

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 篇9

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热点:双一流建设

背景链接*

2017年9月21日,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了经国务院批准的“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和建设学科名单,名单中一共有137所高校,其中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榜单出炉,标志着中国高等教育发展走上新起点、跨入新阶段。

“双一流”建设的初心和落脚点为:以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培养一流人才、产出一流成果;以跻身世界一流的中国教育,为国家强大、民族复兴提供才智支持、精神动力

双一流”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钟秉林就指出,此次“双一流”建设5年一周期,滚动淘汰,不搞终身制,而是根据绩效考核等因素将进行竞争、实现有进有出。也就是说,“双一流”不再是一种固定的身份,而是确立一种新的高校竞争机制,实现开放、多元化的高等教育发展格局。

|综合分析* [原因]

大国崛起,往往伴随着一流大学的建设。不论中外,世界一流大学都被赋予了这样的使命:引领科技文化创新,培养社会各界英才,乃至构筑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中国现代大学已经走过百余年发展史,积累了不少有益经验,培养了大量精英人才,实现了高等教育的普及化,但同时面临不少挑战。我们需要认识到:发表论文重要,更重要的是构建良性研究机制;一流人才重要,但无序人才挖抢大战只会助长短视功利,加剧教育资源失衡;雄厚资金重要,但更重要的是鼓励大学差异竞争,构建完整的高等教育格局。

[意义]

高等教育已然进入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新阶段,每所大学的定位和任务不一样,起点亦不同,这也就决定了不是每一所高校、每一个学科都能“建成”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双一流”建设名单的遴选过程坚持扶优、扶需、扶特、扶新,以学科为基础的原则,这是对高等教育的战略性调整,将引导各高校立足自身特色,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差异化竞争,进而重构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基本格局。

入选“双一流”名单,首先是对于各高校综合实力与学科基础的一种肯定,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机遇,在这个意义上,不少高校将之视为一种新的荣誉和激励,实属正常。但也要看到,能够进入“双一流”建设序列,对于高校而言,更是一个新的起点和挑战。一流高校、一流学科均需通过“建设”来实现,它指向的是将来时,重在建设,而并非对现在的盖棺定论。

[条件]

放眼全球,构成世界一流大学的根本元素不外乎三点:一流学者,一流学问,一流学生。

一流学者是大学的灵魂。“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淡泊名利、潜心学术、用心育人,是对大学教师的当然要求。另一方面,校方提供条件,充分释放学者的创造潜能和动力,方能实现学术水平的不断超越。

一流学问,既包括科研产出,也涵盖人才培养。传道授业、精进学术,双脚走路,不可偏废。

一流学生,有健全人格和家国情怀,有开阔视野、充足的知识储备和积极的行动力,是未来的中坚栋梁。

[对策措施]

中公教育总结,“双一流”名单公布,对高等教育发展而言,只是一个新的开始,后续的“建设”才是重头戏。在宏观层面,需要在高校自主权、财政扶持、评价机制

版权所有,盗版必究,转发注明出处

方面作持续改革;在微观层面,需要各高校调整好心态,既要看到其中的荣誉与激励,更要意识到被赋予的期待与使命。

上一篇:以启迪为题的作文下一篇:初中教师2022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