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统计

2024-10-08

高校教育统计(共11篇)

高校教育统计 篇1

高校教育统计作为教育统计的一个分支, 是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工作。对高校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高校统计工作不仅是完成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例行报表, 同时还应积极完成学校教学、科研等各项数据的采集, 并将收集到的信息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 以统计报告的形式上报学校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 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统计的信息、咨询和监督三大职能, 更好地为高校科学管理和决策服务。高校教育统计是教育管理工作的重点之一, 是高校管理和决策的参谋助手, 是制定高等教育发展规划的客观依据, 为高校教学评估提供了重要的评价数据, 因此, 对任何一所高校都是必不可少的。笔者作为高校的一名统计人员, 已有数年的经历, 其间有些思考和感悟, 现整理出来, 以供同仁探讨。

1 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2009年教育部对全国33所高校亮出招生红黄牌, 2010年教育部又对全国9所高校出示招生红黄牌, 这也说明上述一些学校的统计工作做得不够认真细致, 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国家教育部每年根据各校报送的《高等教育基层统计报表》掌握我国高等教育基本情况, 并对不符合办学条件的高校责令其限制或停止招生。如果领导重视, 统计人员发现该校的办学条件存在差距并及时改善条件弥补差距, 就不会出现红黄牌的结果。高校统计往往被认为只是填写报表的简单工作, 而与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没有关系, 不能为学校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 因此无法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必要的支持, 高校统计工作分散和无序, 在不同程度上把统计工作看成是额外的负担, 处于被迫完成上级报表的应付状态, 在学校管理中处于非常薄弱的地位。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领导重视度不够。统计工作没有领导关心, 统计数据不被重视, “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 学校的管理和决策对统计信息的利用不够。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 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

(2) 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 统计队伍不稳定。高校缺乏专门的统计机构和完善的统计网络, 统计手段落后, 统计规章制度不健全, 统计人员的配置不足, 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 工作既辛苦又烦琐, 统计人员调整频繁, 队伍不稳定。同时, 多数统计人员业务上不够精通, 真正是统计专业毕业的人员很少, 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 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 统计质量低下, 根本无法对有关的数据进行校验和把关, 更谈不上作出高质量, 高水平的统计分析和科学的统计预测。

(3) 统计数据失真, 无参考价值。一是统计工作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受人为因素干扰, 统计数据的权威性得不到很好的体现。如为了办学条件指标满足教学评价要求, 避免被亮“黄红牌”, 一些高校领导授意统计员修改数据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有些学校部门不配合统计工作, 使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得不到切实保证, 统计数据无参考价值。

(4) 统计自身功能发挥不够。统计自身功能包括统计功能和管理功能两个方面。一方面许多统计员认为统计的任务就是收集数据, 填报报表, 应付上级单位检查, 不主动开展统计分析, 也没有将统计信息提供给各级领导和管理部门, 统计信息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统计数据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另一方面许多统计员缺乏综合管理的概念, 主要表现为: (1) 统计基础工作管理不到位, 不重视基层统计台帐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性工作, 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 (2) 数据归口管理不到位, 学校的统计信息没有统一的统计标准和指标口径, 各个业务部门的统计工作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 各自为政, 数出多门, 既造成重复统计, 又严重影响了学校统计数据的整体质量。

2 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对策

2.1 领导重视, 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前提

原国家教委《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第二十五条:“学校要有一位负责人分管统计工作, 把统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 经常督促检查, 具体指导, 要为统计工作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 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以保证教育统计工作顺利进行”。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高校统计工作能否正常开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仅靠高校统计人员的力量是不够的, 必须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和支持, 要对统计工作从政策上给予倾斜, 工作上给予支持, 人员上给予保证, 才能促使统计工作者更加努力地做好工作, 使之在高校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其应用的作用。要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 首先, 要实行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统计管理体制。高校统计工作由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专门抓;学校各单位配合抓。其次, 学校领导要定期听取统计人员的工作汇报, 解决统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 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政策支持。第三, 学校领导要带头提倡说真话、讲实情、报实数, 为统计工作者营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第四, 学校领导要提供力所能及的硬件保障, 为统计工作者创造一个宽松、良好的统计环境。

2.2 稳定统计队伍、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是做好高校统计工作的关键

第一, 要保持高校统计队伍相对稳定。各高校必须按有关规定, 根据本校统计任务的需要设立统计机构, 或者在有关机构中设置统计人员。各高校不应随便裁减、调动统计人员, 为统计队伍的稳定提供有力保证。统计人员不仅要做好教育统计工作, 而且还要组织、协调本校各职能部门做好各项专业统计工作。第二, 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目前各高校统计人员新手多、且大多为非统计专业人员, 统计专业人员严重缺乏, 高校统计人员既是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者, 也是统计业务的具体操作者。而高校统计工作需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服务能力, 教育或上级主管部门要把统计专业知识培训列入统计工作的重要体系, 组织高校统计人员进行系统性的学习培训, 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 学校领导要关心统计人员的职称评定和晋升。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2.3 加强统计法制观念, 是做好统计工作的保障

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 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 才能强有力推进。各高校可依据《统计法》和《教育统计工作暂行规定》, 结合本校实际情况, 制定相应的统计制度来约束和激励统计人员, 使高校各项统计活动都纳入制度化轨道, 使单位统计工作有法可依, 规范统计工作, 尽量减少统计造假者施展空间。一要加强普法宣传, 提高全校教职员工的依法统计意识。二要加强重点人员的统计法制教育, 让他们学法、守法、用法, 勇于用《统计法》排除各种对统计数据的行政干预, 敢于保护统计队伍的稳定性, 善于用法律武器提高数据质量。三要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法制教育, 使他们严格遵守《统计法》。四要加强统计监督, 对虚报、瞒报、拒报等统计违法行为公开曝光。

2.4 完善统计自身功能, 为高校发展服务

强化统计职能, 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统计资源。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教育统计的职能逐步由数字型向管理型、决策型和监测型转变。统计部门是学校的统计信息中心, 占有大量统计资源, 如何利用这些资源, 使其充分发挥统计数据的功能, 提升统计服务水平, 满足和适应管理者和社会对统计工作的需求, 是统计工作为高校发展服务的重点。加强统计分析, 从数据利用的“深度”强化统计职能。统计分析是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将统计资料按照科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加工整理, 对其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揭示客观事物的规律性, 预测其发展趋势, 监测其发展状态, 作出结论和推断, 提出有助于决策和管理的建议。只有通过统计分析, 才能将一笔笔的数字转化为深层次的有效信息, 进而起到统计咨询和统计监督的作用。因此, 做好统计分析是统计数据实现其功能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统计分析工作。一是定期开展常规的统计分析。如利用当年的《高等教育基层报表》, 对照《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进行测算, 分析哪些指标达标, 那些没有达标, 没有达标的指标缺口有多大, 联系业务部门, 探讨相应措施, 提出合理化建议, 让领导及时了解学校现状, 掌握第一手资讯。二是对某一发展阶段的历史数据进行分析, 了解学校的发展态势, 监测计划执行情况和运转态势, 提出前瞻性预测。如笔者对“十五”期间的一些重要指标进行分析, 发现合并后学校在综合实力大幅提高的同时, 办学规模的扩大给师资培养带来极大的压力, 师生比高居不下, 师资质量有待提高;生均办学条件指标严重不足等, 从而对学校的可持续发展提出预警, 这为学校制定中长期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三是根据学校定位和实际情况选取合适的参照系进行对比分析, 了解学校在同行发展中所处的位置、具备的优势和存在的差距。如根据教育部每年印发的直属高校基本统计资料, 对重要的统计指标进行分析计算, 得到学校的这些指标在高校中的排名, 让领导“知己知彼”, 直观地了解学校的发展状况。四是针对高等教育发展的热点问题和学校的重点、难点工作开展调查和分析。如目前毕业生的就业是全社会都很关注的问题, 也是学校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可以关注市场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收集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 对毕业生就业和流向进行跟踪, 根据市场需求, 对修订人才培养定位、专业设置、制定招生计划等提供参考。

总之, 高校统计工作作为高校管理一部分, 高等教育的发展赋予它新的内容和活力。自高校扩招以来, 我国高校招生数量大幅度增长, 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作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统计工作应符合新形势和新发展的要求。积极跟踪高校的发展, 收集各种统计数据, 及时汇总归纳、认真分析, 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个大职能, 为高校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林钢.高校统计工作初探[J].中国统计, 2002, (10) .

[2]马建堂.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提供法制保障和智力支持[J].中国统计, 2009, (5) .

[3]粟秦.新形势教育统计问题探析[J].中国统计, 2005, (3) .

[4]赵广信.我国统计公信力影响因素与提高对策[J].统计与决策, 2005, (8) .

高校教育统计 篇2

教思政司函[2012]66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部属各高等学校党委:

为进一步掌握全国高校党员队伍结构和基层党组织基本状况,加强高校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不断提高高校党建科学化水平奠定扎实基础,经研究,决定继续开展全国高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基本状况统计工作。现将开展2012年统计工作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1.本次统计和数据报送,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教育工作部门负责本地所有高校的数据汇总、核实,经审定后上报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教育部各直属高校除向本地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报送数据外,一并将经核实和校领导审定后的本校统计数据报送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2.各地和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在统计本地(本校)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基本状况时,要仔细研读所提供的统计指标说明(附后),要注意报送数据的准确性,杜绝凭空杜撰。所报数据要严格核实,做到前后一致(要与本省教育统计年鉴数据对比核实)。2012年全国高校党员统计表格和统计指标说明可在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主页“公告公示”一栏中下载。

3.本次统计数据截至时间为2012年6月30日(含当日),经核实、审定的数据上报截至时间为2012年10月30日。各报送单位要严格按照数据截至时间期限和统计表格所提供统计指标进行统计,并按规定时间上报数据,注意不要漏填或错填。

请各地和教育部各直属高校将审定后的每张统计表,均加盖本单位公章后传真至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请一并传真数据统计及报送人员相关信息,信息表附后),同时发送电子版,以备数据核查。

联系人:姜玉原;联系电话:(010)66096683;传真:(010)66025586。电子信箱:zxc@moe.edu.cn。

附件:

1.2.

3.二).xls

4.三).xls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 二○一二年九月五日

高校教育统计 篇3

关键词:EXCEL 函数应用

高校的班级管理工作是全校各项学生事务管理工作的基础,必须切实做好各项详细的统计、分析等具体事务性工作,才能保证正常管理工作的开展。EXCEL是一款非常优秀的电子版表格软件,而且功能强大,无论是函数应用还是扩展性宏的应用都为我们的工作提供了很大的方便,是日常工作中处理各式各样的的统计工作提供良好的工具。

1 利用函数从身份证号码中提供有效信息

众所周知,身份证号码能如实的反映出一个人的性别、出生年月、籍贯等信息,并与之密不可分,因此,不论是15位还是18位的身份证号码,个人的此类信息都蕴含其中。

以15位为例,出生年份(两位数)反映在第7、8位上,出生月份反映在第9、10位上,出生日期反应在第11、12位上,性别反映在第15位上,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18位身份证号码稍有差别,出生年份(四位数)反映在第7、8、9、10位上,出生月份反映在第11、第12位上,出生日期反映在第13、14位上,性别反映在第17位上,奇数为男,偶数为女。

这里,我们需要使用IF、LEN、MOD、MID、DATE等函数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个人信息

1.1 出生年月信息的提取

由于报表格式的局限,只涉及到出生年月,并没有涉及出生日期,因此我们要通过身份证号码提取相应信息,即显示为“7208”这样的信息。在D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LEN(C2)=15,MID(C2,7,4),MID(C2,9,4))”,其中:

LEN(C2)=15:检查C2单元格中字符串的字符数目,本例的含义是检查身份证号码的长度是否是15位。

MID(C2,7,4):从C2单元格中字符串的第7位开始提取四位数字,本例中表示提取15位身份证号码的第7、8、9、10位数字。MID(文本,开始字符,所取字符数)

MID(C2,9,4):从C2单元格中字符串的第9位开始提取四位数字,本例中表示提取18位身份证号码的第9、10、11、12位数字。

IF(LEN(C2)=15,MID(C2,7,4),MID(C2,9,4)):IF是一个逻辑判断函数,表示如果C2单元格是15位,则提取第7位开始的四位数字,如果不是15位则提取自第9位开始的四位数字。

如果需要显示为“70年12月”这样的格式,请使用DATE格式,并在“单元格格式→日期”中进行设置。

1.2 年月日信息的提取

从身份证号码中提取出表示出生年、月、日的数字,用文本函数MID()可以达到目的。MID()——从指定位置开始提取指定个数的字符(从左向右)。对一个身份证号码是15位或是18位进行判断,用逻辑判断函数IF()和字符个数计算函数LEN()辅助使用可以完成。

1.3 性别信息的提取

由于报表中各位学生的序号编排是按照上级核定的编制进行的,因此不可能区分出男女性别,倘若依靠手工输入的话,不但麻烦而且容易出错。

例如性别信息在B列反映出来,可以在B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

“=IF(MOD(IF(LEN(C2)=15,MID(C2,15,1),MID(C2,17,1)),2)=1,"男","女")”,其中:

LEN(C2)=15:检查身份证号码的长度是否是15位。

MID(C2,15,1):如果身份证号码的长度是15位,那么提取第15位的数字。

MID(C2,17,1):如果身份證号码的长度不是15位,即18位身份证号码,那么应该提取第17位的数字。

MOD(IF(LEN(C2)=15,MID(C2,15,1),MID(C2,17,1)),2):用于得到给出数字除以指定数字后的余数,本例表示对提出来的数值除以2以后所得到的余数。

IF(MOD(IF(LEN(C2)=15,MID(C2,15,1),MID(C2,17,1)),2)=1,"男","女"):如果除以2以后的余数是1,那么B2单元格显示为“男”,否则显示为“女”。

点击回车键后,即可在B2单元格显示正确的性别信息,接下来就是选中填充柄直接拖曳。

现在这份报表无论是提取信息或是核对,都方便多了!

2 在学生成绩统计中的应用实例

2.1 保持学号顺序不变的前提下进行成绩排名

在每年9月的奖学金评定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学生成绩排名。特别要强调的是,为了保持学号顺序不变的情况下进行成绩名次的评定,最好使用RANK(X,Y,Z)函数。其中第一个参数X为某个学生的成绩所在单元格;第二个Y为整个班级成绩所在区域;第三个Z是可选的,表示统计方式,若省写或写0,则成绩高的名次靠前,一般默认此种方式,如果写1,则成绩高的名次靠后。例如=RANK(C2,$C$2:$C$13,0),然后利用自动填充将其复制到下方几个单元格内。

2.2 将百分制转换成不同的等级分有多种不同的划分方法。

①是将百分制的分数转换成A(90~100)、B(80~89)、C(70~79)、D(60~69)与E(低于60)五个等级;

②是将百分制的分数转换成优(90~100)、良(75~89)、中(60~74)与不及格(低于60)四个等级。具体使用哪种等级划分方法可根据实际情况自己确定。

在百分制转换成不同的等级分时,一般使用IF(X,Y,Z)函数。其中有三个参数,第一个参数X为条件,不能加引号;第二个参数为条件成立时的结果,如果是显示某个值,则要加引号;第三个参数为条件不成立时的结果,如果是显示某个值,同样要加引号。该函数可以嵌套,即在第二个或第三个参数处可以再写一个IF函数。

为了得到“一”所要的等级结果,可以在D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C2>=90,"A",IF(C2>=80,"B",IF(C2>=70,"C",IF(C2>=60,"D","E")))),然后,利用自动填充柄将其复制到下方的几个单元格。

为了得到“二”列所要的等级结果,可以在E2单元格中输入公式:=IF(C2>=90,"优",IF(C2>=75,"良",IF(C2>=60,"中","不及格"))),然后,利用自动填充柄将其复制到下方的几个单元格。

2.3 不及格的分数用红色字体显示

选择“格式”菜单中的“条件格式”命令。该命令会弹出一个要求确认条件与相应的格式的对话框。

对于“成绩”列,可先选中C2:C13,然后使用“格式”菜单中的“条件格式”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左边使用默认的“单元格数值”,中间选“小于”,右边填写60,然后单击右边的“格式”按钮,从中选择红色,最后单击两次“确定”按钮。

对于“等级1”列,可先选中D2:D13,然后使用“格式”菜单中的“条件格式”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左边使用默认的“单元格数值”,中间选“等于”,右边填写E,然后单击右边的“格式”按钮,从中选择红色,最后单击两次“确定”按钮。“等级2”列类似。

对于其他的一些统计计算要求,如怎样计算各分数段的百分比、如何计算机优良率与合格率等功能,应该比较简单,本文此处不赘述。

高校教育统计 篇4

统计工作的最终目标是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分析和预测, 特别是高校的教育统计和一般统计工作一样具有以下特征:第一是数量, 严格按照评估数据统计学生人数;按不同价值数统计教学中使用的仪器设备;教育经费的收支分类计算;校舍、场地面积的计算等, 统计工作是靠数据说明问题, 通过数据信息反应教育现象;第二是时间, 统计工作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信息和数据, 从而制定相关的政策和规划。高校的统计工作具有严格的时间性, 一般以一个学年度为时间范围, 这样获得的数据具有一定的参照性;第三是科学性, 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是科学精准, 采集到的数据要运用现代技术和手段进行统计分析;第四是法制性, 教育信息的统计要依据《统计法》的相关规定, 更要遵照《教育统计暂行规定》, 保证数据的真实可靠, 不得瞒报、谎报、漏报, 严格按照规定时间及时上报, 任何人不经允许不得修改统计信息;第五是数据统计的动态性和全面性。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加速了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学生数量的激增, 高校的教学经费逐年增加;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所有这些情况都在统计信息中。这种动态性的数据信息也是学校发展的标志, 是高校办学成就的展示。数据统计既要全面展示成果, 又要真实反映缺陷。

二、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评估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 教育统计工作也越来越显得重要, 这是我国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科研水平、学术地位、经费等情况的监测仪。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确定教育评估标准的重要参考, 高水平的教育统计是影响主管部门进行教育评估的重要因素。主管部门可以从统计资料的分析总结中发现高等教育办学中存在的问题, 进而确定管理和监督的方向。从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总结中, 制定监督、检查、评估的条件, 重点监督和评估高校教学、科研等工作的开展情况, 对学校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的监督, 从而能够明确学校管理的薄弱环节, 并予以增加投入, 促进高校教学管理及教学环境的改善, 增强办学的实力。现代化的统计手段, 可以进行多种数据的分析, 进而总结出数据之中隐含的规律对高校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教育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高校统计是把数据、情况、问题、建议等融为一体, 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把脉, 有效地发挥了教育主管部门对信息、管理和决策的监督作用, 统计信息以报告的形式上交, 也是学校制定发展战略的依据。

三、正确认识教育统计在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发挥的作用

高校教育统计的重要性使得该工作在教育管理中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统计工作是高校科学管理的体现, 也是教育主管部门监督的途径, 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高校教育统计为高校的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高等教育评估对于高校的建设和发展具有极大的推动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坚持真实、可靠、科学、规范的原则开展工作, 为政府及社会对高校的监督提供了详实的数据资料, 是确定高校办学水平、办学条件、教学质量的科学依据, 通过评估指标比率来考量学校是否达到要求。其次高校教育统计对于高校自身的管理业起着重要的作用, 教育信息统计, 把学校运行情况真实地呈现在管理者的面前, 对于管理层制定学校的发展规划也起着辅助作用。统计工作涵盖的范围, 包含了高校管理的全部工作, 对于人才的培养, 高校的评估, 都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高校教育统计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发挥的作用更大, 师资名册的统计, 分门别类, 对于管理层掌握及调配人力资源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还可以对教职工进行综合性的评价。

四、正确认识高校教育统计促进创新人才培养

高校教育是培养高端人才的摇篮, 教育统计是对高校现有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学术地位、科研水平、财务状况、校办产业创新情况的共度汇总。为高校培养创新人才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对于师资、学生、教学、资金、仪器等情况的汇总统计, 对于学校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提供科学的分析数据, 高校的管理上去了, 教学水平自然提高了, 高端人才培养的办学目标自然可以实现。还可以和其他兄弟院校进行横向比较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知识创新、产业开发等差异, 明确自身发展的方向, 及时调整高校的办学思路。

高等教育评估, 是国家作为评估主体对高等学校办学状况的考量。具有最高的权威性, 对高校的发展起着监督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通过这样的评估, 调整学校管理中的弊端,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教育统计是对教育发展情况的归纳和分析。高校教育统计在学校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是认识教育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重要途径。科学准确的信息统计可以为制定教育政策、制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同时也是高校管理的基础工作。通过对数据信息的统计和监督, 了解和掌握教育的发展情况。做好高校的教育统计工作, 对教育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高校教育统计,发展,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穆圣华, 提高高等教育统计水平促进高等教育发展[J].科教探索, 2008 (11) .

浅谈如何做好高校科技统计工作 篇5

关键词:高校 科技统计 科研管理

随着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重视其科技统计工作,并及时更新管理思路,创新管理机制,以适应新时期下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对高校而言,加强科技统计工作是保证科研管理顺利进行的前提和重要依据,它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高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以便学校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高校科技统计是做好科研管理工作的基本,它能够全面反映高校科学研究的基本状态,是领导层制定科研政策以及规划方案的重要参考依据,同时也为学校进行科研创新与资源整合提供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高校科研人员在进行科技统计时,必须以学校的科研活动为重点,有计划、有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统计工作,以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健康长效发展。学校通过科技统计有效地提升了其科技管理水平,同时也为其进行下一阶段的科研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有利于其整体科研管理水平的提高。

1 高校科技统计的内容及任务

目前,高校科技统计工作一年开展一次,一般在每年的12月份开始,次年的3 月份进行汇总上报。根据教育部规定,高校科技统计的主要指标有:①科技人力资源情况,包括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类别和数量,以及他们在科技活动中配置情况;②科技活动经费情况,包括当年拨入经费及其来源和支出经费情况;③科技活动机构情况,包括在科技活动机构中的人员类别和数量以及承担课题和支出经费情况;④科技项目情况,包括学校在本年度内承担的科技项目总数和拨入经费及支出经费情况;⑤科技交流情况,主要包括从事合作研究和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⑥技术转让与知识产权情况,包括申请和授权的专利数量以及当年实现技术转让的合同数量、合同额和实际收入;⑦科技成果情况,包括学校教师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以及验收和鉴定的国家级项目情况;⑧出版科技专著情况,包括学校教师出版的科技著作的出版日期、类别、学科分类等情况;⑨科技成果奖励情况,包括学校获得的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情况;⑩科技期刊情况,包括期刊的年载文量、学科门类等情况。高校科技统计的基本任务是采用科学系统的方法采集和提供统计信息,以便进行分析,揭示科技活动的发展规律,为国家和各级领导机关制定、检验、调整方针政策提供依据;促进科研管理工作科学化、规范化。

2 高校科技统计的重要性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科技统计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科技统计数据较为客观真实地反映了高校某一时期内的科研能力和水平。高校科技统计既是学校领导层制定科研决策的重要参考依据,又是学校进行科研管理的前提和基础,是做好学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保证。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通过分析和整合统计数据,准确地掌握了学校的科研工作进展情况,以便于制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其次,科技统计数据是衡量高校科研管理工作质量以及职称评定及相关奖励的重要标准,直接影响着学校科研工作的进展情况。再次,科技统计可以有效地规范各高校间的竞争活动,保证其科研工作的高效稳定进行。各高校可以通过科技数据了解和掌握其他院校的科研进展情况,以便调整和提高其工作方法和内容,提升其科研管理水平。高校科技统计工作一方面极大地提升了学校的总体管理效率。另一个方面还为学校制定科学合理的统计规划提供了合理参考,以便其找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缺陷及时弥补。高校还可以利用科技数据了解兄弟院校的实际科研发展情况,从而制定有针对性的竞争方案,有效地推动了其良性竞争机制的形成。

3 高校科技统计中存在的几个问题

3.1 高校科技统计不被重视 首先,科技统计工作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其工作主体众多,不仅包括高校的科研主管人员和科技管理部门人员,还包括科技统计的具体实施人员,需要集体配合与合作才能顺利完成。但与其他工作相比,科技统计工作具有其独特性,其工作成果与绩效不易量化,从而导致学校重视度不够,影响了其统计质量。其次,当前一些高校由于其相关基础设施不健全,导致去其总体科技水平较低,统计质量不高。

3.2 统计人员队伍不稳定 科技统计队伍人心不稳,流动性大,从2009-2011年对某省高校统计人员队伍调查来看,统计人员的年均更换频率达到47.3%,在不少高校中,科技统计已然成为新进人员的份内事。由于他们本来就对科技管理工作十分陌生,很少接触过项目管理、成果管理、人员管理等业务,一时很难理解统计表中表与表间的数据衔接及表与表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导致出现上报数据不够准确或存在逻辑关系紊乱的情况。

3.3 部分统计数据准确性存在问题 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涉及范围较广,统计数量较大,其数据的变动性较强。因此,多数高校均选在年终进行科技统计,将全年数据纳入统计范围,有效地保证了其统计结果的全面性。但年终时很多教师因忙于处理学生考试试卷、年终考核以及阅卷等,无暇填写各项统计调查表,导致统计数据遗漏,统计结果不准确。

4 关于完善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建议

4.1 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技统计的重视 科技统计作为高校科研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高校领导层应给与高度重视。教学是一所高校的立校之本,科研则是一所高校的强校之本。想要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增强其综合竞争优势,就必须加强对高校科研工作的管理,培养高质量的专业化人才,提高其整体管理水平。在管理时,管理人员应根据实际管理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规划,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强化其管理意识与责任意识。同时,学校也要充分认识到科技统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为科技统计人员提供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

4.2 建立一支稳定的专业的高效的科技统计队伍 科技统计工作是一项具有较强连续性的工作,需要统计人员不断进行数据采集和分析,并通过实时追踪有效提升其准确性和精确性,整个统计过程需要较长时间。通常情况下,高校的科技统计队伍主要由统计科员和科研秘书组成。其中,统计科员主要负责数据统计和整合,而科研秘书则负责数据采集工作,极大地减轻了统计人员的工作负担,保证了整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进一步完善高校的科技统计工作,首先学校应加大科研统计的宣传力度,强化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同时还要逐步建立健全相关的赏罚机制,以确保各项工作有据可依;其次,统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和科学性很强的工作,对统计人员的专业要求较高,要求其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具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并能够熟练掌握统计的程序和方法。因此,学校还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一支高质量的科技统计人才队伍;再次,高校还要加强对科技统计人才的培训,定期举办多层次的主题培训活动,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和实际统计效率。学校还可以积极鼓励和引导统计人员广泛参与各级科技统计研讨会,加强对外沟通与交流。

4.3 提高数据源的准确性,确保数据的真实性 统计人员必须要做好日常基础性工作,如论文、科研成果等需平时就做好收集整理汇总,争取做到每个月都有统计,这样才能不断的积累数据,避免全部集中到年终进行而造成混乱。除此之外,统计人员还要将科技统计与日常的科研管理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将其各项统计指标融入科研项目管理和成果管理。这不仅可以提高科技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还可以有效地保证统计结果的客观性和真实性,有利于推进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长效发展。

5 小结

综上所述,加强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是做好科研管理的前提和基础,对于推动高校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因此,高校必须从其自身发展实际出发,做好科技统计工作,以保证其科研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宋广林,李文华,王晓君.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探析[J].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2).

[2]张秋月.关于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的探究[J].科协论坛,2012(7):163-164.

[3]张宁.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探析[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2013(1):39-41.

[4]何晓聪,高校科技统计工作研究[J].科研管理技术与创新管理,2007(1):48-50.

[5]李岩,如何做好高校科技统计工作[J].长春大学学报,2002(2):68-69.

[6]李梅,赵丽丽.加强高校科技统计工作,提高科研管理水平[J].科技信息,2010(32).

高校教育统计 篇6

近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办学层次的提高以及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育统计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但受一些客观因素制约, 教育统计工作在系统化、科学化、规范化等方面尚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教育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 领导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有些高校的领导对教育统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管理重点主要放在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等方面, 认为统计工作只是对这个管理过程的数据提取, 是简单的数字游戏, “用数据说话”的思想没有真正渗透到管理中, 因而对上报的数据不过问、不查看、不监督, 只有到学校因为相关指标出现问题被问责时, 统计工作才会被想起, 从而使得上报数据的准确性缺乏保证。

2. 统计队伍建设有待加强。

(1) 流动性大。目前成立专门统计机构的高校非常少, 大多数高校的统计人员均由学校办公室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兼任。由于工作原因, 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会经常调换岗位, 直接造成了统计队伍的不稳定, 例如一所高校在6年内换了4位统计人员。 (2) 业务不熟练。绝大多数高校统计人员身兼数职, 工作既辛苦又烦琐, 兼职统计人员大多不是真正毕业于统计专业, 没有经历过统计专业的系统学习, 而且参加统计培训的机会也很少, 所以业务上不够精通, 难以适应统计工作的复杂性, 造成统计工作规范化的薄弱, 容易出现对统计指标理解不透彻, 数据报送错误等情况。

3. 数据的管理及提取手段落后。

目前高校的统计工作大多还是手工收集整理为主, 由统计人员汇总后录入到计算机中, 对计算机的应用只是集中在数据录入、打印报送这个过程中, 很少直接利用计算机的网络平台从各部门收集信息, 不能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技术实现统计信息的准确性、时效性和共享性。

4. 数据的分析及利用不够充分。

统计分析可以说是统计工作的灵魂。现在很多高校对统计工作的认识还只是局限在准确、及时地把报表报送给上级单位, 并不对所报送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深层次的研究。即便按照上级要求完成了统计分析报告, 也只是出于应付差事, 分析报告水平低、质量差, 对单位工作的指导意义不大, 使统计分析流于形式。

二、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思考及建议

1. 加强领导, 建立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学校必须建立统计工作管理制度, 明确一位校领导全面负责学校的统计工作, 明确统计主管部门以及各个职能部门负责人在统计工作中应负的职责, 实行统一领导、分级分工负责的管理体制, 从而自上而下建立起一支统计队伍;同时要明确统计要求, 实行统计原始数据台帐制度、统计报表审核制度、统计资料存档制度、统计资料保密制度等等, 充分认识到高校统计工作是学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而确保统计工作的严谨性、准确性和实用性。

2. 稳定统计队伍, 提高统计人员业务水平。

首先高校最好成立专门的统计机构, 搜集整理日常统计信息, 并尽可能收集整理外部环境信息, 为领导制定规划和决策时提供纵向和横向两方面的信息参考;对于不能成立专门统计机构的高校, 要相对固定统计人员。第二, 要加大统计培训力度, 全面提升高校统计人员整体素质。学校要定期组织统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针对统计报表的编报、软件的使用、统计资料的管理、统计分析的撰写、统计人员的职责等方面组织学习交流, 并积极参加上级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业务培训, 同时要对统计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指导, 提高统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实际操作技能水平, 确保高校统计的质量。第三, 要培养统计人员热爱统计、献身统计的敬业精神, 培养他们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培养他们勤奋、严谨、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 建立好激励机制, 将统计工作纳入年终考核, 奖勤罚懒, 奖优罚劣, 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稳定统计队伍打好坚实的基础。

3. 依法统计, 确保统计数据质量。

依法统计是保障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手段。加强高校教育统计工作, 只有依靠法制的手段, 才能有力推进。要自上而下地牢固树立依法统计的思想, 统计人员要建立好统计台帐, 提取原始数据, 杜绝虚报、瞒报、伪造等违法行为。对违规违法行为要严惩, 为统计工作创造一个实事求是的工作环境。同时要加大统计数据核查力度, 上级部门要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 对高校办学的重要指标所涉及的数据要重点核查, 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4. 加强统计分析, 提供有力的决策参考。

统计人员不仅要根据统计数据测算办学指标, 更要定期围绕学校办学思想、发展目标等进行统计分析, 进行深度数据挖掘, 揭示数字背后的客观规律, 找寻薄弱环节和有利因素;同时要注意搜集相关环境数据, 了解其他高校发展情况, 进行横向比较, 为领导提供全面的参考依据。

5. 利用网络平台, 建立动态数据中心。

随着学校的发展, 教育统计工作的信息量越来越大, 统计工作的内容也越来越多, 以往的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了, 建立网络数据库中心是高校教育统计工作的必然。高校要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网这个平台, 建立起一个涵盖各部门主要数据的数据中心, 方便数据交换, 实现资源共享。各部门所涉及的统计数据要及时更新, 保证高等教育统计报表 (综合) 、人事统计报表、科技统计报表、财务统计报表、资产统计报表、实验室信息统计报表、基建统计报表等几大报表所提取的统计数据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防止数出多门、数据打架的现象。

总之, 做好高校统计工作任重而道远, 高校统计工作者应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素质, 开拓创新, 充分发挥统计的信息、咨询、监督三大职能, 为学校的发展服务。

摘要:文章从高校教育统计工作存在的问题入手, 旨在探索提高高校教育统计工作质量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 为决策提供有力的数字支撑。

关键词:教育,统计,决策

参考文献

[1]李文文.提高高校统计工作成效的思考与措施[J].镇江高专学报, 2008, (10) :111-113.

[2]宋广新.如何做好高校综合统计工作[J].青海师专学报, 2009, (1) :95-97.

[3]李冰冰.新时期高校统计工作现状及改革措施[J].科技信息, 2010, (22) :193, 196.

高校教育统计 篇7

2014年17家中文核 心期刊共 刊载稿件4145篇,剔除其中的广告、通讯等非文章类稿件278篇,共剩余文章3867篇。研究对象不属于高等教育领域(基础教育、中等教育)的论文和非论文性质(会议纪实、短评等)文章384篇,剔除这些文章后剩余3483篇。按照第一署名作者单位进行统计,其中第一作者署名单位不详的4篇,第一作者为境外单位的33篇,第一作者为非高校(政府机构、科研院所、教育服务机构、军事院校等)的176篇,剔除此三项共213篇,第一作者为普通高等学校(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独立学院、成人院校)的论文3270篇。在本文中,以第一作者署名为高等院校发表的高等教育类科研论文3270篇为有效统计数据,下文数据以此为依据。

一、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院校分布情况

教育部2014年公布的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全国范围内,普通本科院校共919所;高职(专科)院校共1327所;独立学院共283所;成人高等学校共296所1。2014年,全国高等院校机构(军事院校除外)中,共有673所在上述17家期刊上发表了高等教育科研论文 (2013年765所),占所有院校总数的23.82%,其中普通本科高校511所 (2013年569所 ) 占同类高校总数的55.5%(2013年64.73% )、普通高职院校123所 (2013年156所 )占同类院校总数的9.27%(2013年12.32%)、独立学院31所 (2013年20所) 占同类院校总数的10.95% (2013年6.97% )、成人高校8所 (2013年13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2.70%(2013年4.36%)。

(一)普通本科高校 2014 年发文情况

统计显示,有511所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在17家核心期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2997篇, 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91.65%。其基本情况如表1所列,限于篇幅,只列出发文5篇以上的高校,共159所,占同类高校总数(919所)的17.30%。这些高校发表了2299篇论文,占普通本科院校发文总量的76.71%。

通过数据分析可得出,发文分布特点如下:

第一,综合性大学或全国重点大学依然是教育科学研究的主力军,尤其是“985工程”和“211工程”院校发文比率高,共有106所“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发表论文1664篇,占被统计论文的50.87%。第二, 全国具有高等教育学博士点院校发文贡献率较高 ,16所院校共 发文722篇 , 占被统计 论文的22.08%(见表2)。第三,全国本科师范院校发文贡献率处于平均水平,没有明显优势。在发文5篇以上的159所本科高 校中有26所高校是 师范院校 , 占16.35%;发表论文共492篇 ,占159所高校发文总量的21.42%。第四,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具有高度集中、发展不平衡的特点。在全国919所普通本科高校中,有511所高校(占同类高校的55.50%)发表了论文,其中50所高校(占本科高校总数的5.44%)的发文累积贡献率达到了44.57%,有44.50% 的普通本科高校2014年没有在17家高等教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教育科研论文。

(二)普通高职院校 2014 年发文情况

2014年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数量仍然较少、所占比例较低, 这与17家高等教育中文核心期刊没有高职类专门期刊有关。全国1327所普通高职院校中,发文院校数为124所、发文225篇,分别占院校总数的9.34%、被统计论文的6.88%。限于篇幅,本文只列出发文2篇以上的院校名单(见表3)。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共发文30篇,占高职院校发文总量的13.33%。

(三)独立学院 2014 年发文情况

在全国323所独立学院中,有31所院校发文40篇。与2013年20所院校发文36篇相比,2014年独立学院发文的院校数量有所增加, 发文量也有所增加。这些数据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独立学院发展的态势(见表4)。

(四)民办高校(包含独立学院)2014 年发文情况

2014年有50所民办高 校 ( 约占同类 院校11.2%) 在17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共79篇,占被统计论文的2.42%。其中35所民办高校(占所有发文民办高校的70%)均只发表了1篇文章,发表2篇及以上的民办高校共15所,发文情况如下(见表5)。

二、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单位的地区分布情况

第一,2014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单位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分布情况依然十分不均衡,发文作者单位集中在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西北部边远地区高等教育研究学术发文明显薄弱。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除去内蒙古自治区、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未有发文外,其余28省、直辖市、自治区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情况(见表6)。其中,江苏、北京、浙江、湖北、广东、上海、黑龙江、辽宁等8个省、直辖市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2266篇)占被统计论文的69.30%;而广西、云南、甘肃、山西、贵州、新疆、海南、宁夏等8个省、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发文数为132篇,合计占全部发文的4.04%。

第二,在统计的3270篇论文中,第一作者单位所在市共涉及193个,排名前50个(包含并列)地级市的高等学校发表论文情况(见表7),该54所城市涵盖了89.63%的发文量。其中,排名前十的城市包括北京、南京、上海、武汉、广州、杭州、哈尔滨、长沙、长春以及西安均为直辖市或省会城市, 其论文比例占58.53%。从城市发文量排名中可以再次看出,东中部发达地区学术研究成果要多于西北部边远地区。

综合以上全国各省市2014年在17家核心期刊上发表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的分布情况,经数据分析可得,高等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区域分布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各省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情况,高等学校的分布(尤其是大学城的城市分布、本科高校省域分布、国家重点建设大学区域分布)、期刊所在地等。

三、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

经数据分析,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发表科研论文的两种主要形式。在统计作者署名情况的3243篇论文中(剔除未署名和机构署名),尤以单独署名情况居多,有1688篇论文以单独作者署名,占被统计论文的52.05% 。有1555篇署名合 作发表 , 合著比例 为47.95%。其中,2人合作的占被统计论文的31.42%,3人合作的占11.90%(见表8、图1)。

第二, 作者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比例较高。在被统计的3270篇论文中,2899篇论文的作者有职称说明,371篇论文作者不详, 第一作者具有高级职称的有1766次, 占被统计论文数的54.01%;具有中级职称的有657人次,占20.09%(见表9、图2)。

第三,作者队伍中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人员占大多数。2014年在17家期刊上发表的3270篇论文中有2062篇论文标注了第一署名作者的学科背景。其中具有 教育学学 科背景的 论文1016篇 , 占49.27%,其他7个学科研究者共发文50.73%。由此可以看出,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多学科和跨专业特点非常鲜明(见表10、图3)。

四、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4年在17家期刊上发表的3270篇中有2025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的项目成果,基金论文比率为61.93%(2013年57.36%)。其中,受省部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821篇,占统计论文的25.11%,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的论文308篇,占统计论文的9.42%(见表11、图4)。

五、2014 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研究领域及研究范式情况

《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 :2012年年度报告》中,总结与归纳了目前的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主要的领域和研究范式(见表12、图5)。

基本区分标准为,“实证主义研究范式认为,知识只能通过经验取得。实证主义围绕‘假设检验’进行,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性,重复证实是这种范式的特点。经验主义也强调人通过经验来认识世界,它坚信只有经历过的事物才能被认识。这种研究范式的特点是:既强调经验事实的客观性,又强调个体经验的特殊性。人本主义认为,知识是在一种由个人所创造的意识世界中主观获得的,故应该研究人的主观世界。人本主义范式既强调知识的主观性又强调知识的个体性。结构主义认为,世界是由现象世界(即被领悟的世界)和机制世界(即现象世界产生的原因)所构成的,机制世界不能被直接观察到。结构主义既强调机制世界的普遍性(知识的可重复性),又承认现象世界的主观性(知识的不可检验性)。结构主义研究范式常常表现为思辨性的理论建构,这种研究范式认为,思辨性的理论可以解释所观察到的东西,但理论的真实性不可以检验,因为理论处于不可观察的机制世界。”[1]运用上述研究领域与研究范式的分类方法,我们对2014年17家核心期刊的3270篇高等教育论文进行了相关统计,数据分析结果如下:

第一, 所统计论文的研究领域以教学与研究、组织与管理为主。两者共占到了论文总量的62.05%,其中教学与研究的论文数量1222篇, 在四种研究领域中所占比例最高,为37.37%。组织与管理、体制与结构、知识与课程的所占比例分别为24.68%、20.18%、17.77%(见表13、图6)。

第二,所统计论文的研究范式以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主。两者共占到了研究范式的78.87%,其中尤以结构主义的研究范式居多,共1600篇,占发文总量的48.93%。相比之下,人本主义研究范式的文章仅有309篇 ,只占9.45%的比例 (见表14、图7)。这表明 ,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研究者更倾向于使用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范式,对于实证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研究范式使用仍有待加强。

第三, 对3270篇论文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进行统计可得, 微观层面的“教学与实践”研究数量(37.37%) 远远超过其他三类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 ,其研究范式主要集中于结构主义(47.38%)与经验主义(32.65%),以及相当一部分的实证主义(16.94%);对于中观层面的“组织与管理”(24.68%)和宏观层面的“体制与结构”(20.18%)研究均主要运用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且实证主义与人本主义的所占比例势均力敌;中观层面的“知识与课程”(17.77%)研究主要运用结构主义(45.96%)与经验主义(29.43%),实证主义较少涉及(4.82%)(见表15)。

摘要:2014年全国高等学校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显示,综合性大学、全国重点大学是高等教育研究的主力军,具有高等教育学科博士点的高校发文贡献率较高,高等教育学研究者呈现多学科、跨专业的特征;普通高职院校、独立学院发文量仍然比较少,其教育科研亟待加强;我国高等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显示了院校、区域高度集中且发展不平衡的特点,东部沿海和经济发达地区的教育科研成果数量远远超出西北部边远地区;教育科研论文中作者单独署名和2人合作署名是论文发表的主要方式,涉及较多数据收集分析的文章多为合作署名;作者队伍职称构成主要以高级职称者为主,初级职称比例较少;论文受基金课题资助的比率较高,省部级基金资助所占比例较大;论文研究内容和主题呈集中趋势,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以结构主义与经验主义为主。

高校教育统计 篇8

为更好地了解高职教育科学研究现状,推动高职教育科研发展,课题组专门针对2015年高职教育类科研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工作。统计范围包括《职教论坛》(南昌)、《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京)、《职业技术教育》(长春)、《教育与职业》(北京)4家被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以下简称4家职教核心期刊)刊载的高职教育类科研论文。同时,为更好地反映整体状况,亦将纳入《2015年全国高校高等教育科研论文统计分析》统计范围的18家核心期刊(以下简称18家高教核心期刊)中的208篇有关高职教育科研的论文纳入统计范围1。

根据统计,4家职教核心期刊2015年共刊载文章4304篇2。剔除期刊中的卷首语、资讯报告、报道、简讯、广告、简介、速读、投稿须知、要目检索等文献信息,以及非高职教育类文章和非学术文章,获得高职教育科研论文3188篇,加上18家高教核心期刊的高职教育科研论文208篇,此次统计分析有效论文数为22家中文教育核心期刊刊载的3396篇高职教育科研论文。

一、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文机构分布情况

2016年6月3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全国具有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招生资格的高等学校名单,显示我国高等学校共计2879所,其中普通高校2595所(含独立学院266所),成人高等学校284所。普通本科院校1236共计所,其中公办812所,民办417所,内地与港澳台地区合作办学2所,中外合作办学5所;高职高专院校1359所,其中公办1042所,民办317所[1]。除军事院校外,2015年共有917所高等学校在上述22家中文教育核心期刊上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文高校数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31.85%,其中376所公办本科院校在22家期刊有成果发表,占同类高校总数的46.31%;公办高职高专院校417所在核心期刊有成果发表,占同类院校总数的40.02%;民办高等学校(含本科和高职高专)仅91所,占同类院校总数的12.40%。

高职教育科研发文机构统计数据显示,公办普通高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教育科研发文比较活跃,从事高职教育科研的意愿比较明显,贡献度也较高,我国高职教育的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发文动力相对欠缺。总体上看,高职教育的研究群体数量和活跃度上还有很大进步空间,从事高职教育研究的力量和队伍略显失衡。

(一)公办本科院校2015年发文情况

统计显示,376所公办本科院校2015年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共计1447篇,占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总量的42.61%,机构平均发文3.85篇。其中,发文4篇(含)以上的普通本科高校共计113所,占有高职教育研究发文公办本科高校数的30.05%;共发文1013篇,占到公办本科高校发文总量的70.00%。

对发文机构统计分析显示(见表1),发文5篇以上的公立普通本科高校共89所,发文共计917篇,机构平均发文10.30篇。其中有19所是2000年以后升格成为本科院校的“新建本科院校”,总共发文114篇,机构平均发文6篇。从发文数量上看,虽具有高职业教育的传统,但是新建本科院校对高职教育科研的研究兴趣和贡献率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差距较大,科研积极性需要进一步提升。

(二)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发文情况

2015年有417所公办高职高专院校在22家期刊中发表了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占高职高专院校的40.02%,总共发文1498篇,占被统计论文的44.11%,机构平均发文3.59篇。共有169所院校发文3篇以上,占有发文同类院校数的40.53%,总发文量1165篇,占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77.77%。发文5篇以上院校总计99所,占有发文同类院校数的23.74%,共发文932篇,占同类院校发文总量的62.22%。(见表2)

(三)国家示范高职与骨干高职发文情况

2006年到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实施“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分批完成了100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的建设项目,之后又新增了100所骨干高职建设院校。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院校(以下简称“国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是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发展的典型代表,这些院校高职教育科研论文情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展现我国高职院校教育科研水平与科研导向。

2015年,全国200家示范性和骨干高职中的130所在22家期刊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696篇,占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总量的20.49%,占高职高专类高校发文总量的46.46%,机构平均发文5.35篇,反映出国家示范性、骨干性高职院校是高职教育科研的主力,教育科研整体实力高于其他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其中,66所国家示范性高职发文430篇,64所骨干高职发文266篇,示范性高职的发文贡献度明显高于骨干高职。

将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发文进行比较发现,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发文3篇以上学校数量为74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为96所;发文4篇以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60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63所;而发文5篇以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49所,普通高职高专院校50所,两者在机构数量上呈现均衡的趋势。(见图1)

虽然发文3篇以上机构数量大致相当,但对5篇及以上的论文发表机构进一步统计分析发现,49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共发文535篇,机构平均发文10.92篇,而普通高职50所,共发文397篇,机构平均发文7.94篇。在发文的活跃度上,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明显高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发文8篇以上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优势比较明显,显示高职教育科研存在明显的集中趋势,水平存在显著差异。

从发文的数量上看,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的教育科研产出、发文意愿以及活跃程度要强于普通高职高专院校。但根据统计,仍然有70所(总量为200所)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没有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高达70%的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140家)的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59篇)。

通过分析发现,国家示范性、骨干高职院校群体内部的教育科研水平差距相当大,如果希望扩大重点高职院校的教育科研示范作用和引领作用,提升影响力,还需要加强重点引导,通过内外部科研机制的改革来调动学校进行高职教育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科研能力,促进相应成果产出。

(四)民办高校(含独立学院)发文情况

2015年全国民办普通高校与民办高职高专共734所,其中91所发表了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占民办高校总数的12.40%,共发文142篇,占被统计论文的4.18%,机构平均发文1.56篇。其中,发文2篇以上高校25所,发文77篇,占到民办高校高职类教育科研论文总量的54.23%。(见表3)总体上,民办高校高职教育科研成果数量和发表意愿不如公立高校、教育科研需求不高。

(五)其他院校、机构发文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有31所成人高校共发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56篇,占高职教育科研论文总数的1.65%。其他科学研究机构,包括政府机关、事业单位、政府直属研究部门等单位共发表教育科研论文61篇,占发文总数的1.80%。另外,此次统计论文的发文院校中,有22所“学校机构”并不在教育部公布的名单之中,它们共发文36篇,占发文总数的1.06%。综合来看,这几类机构总共发文153篇,占总论文量的4.51%,研究参与度较低。此外,公司企业的高职教育科研发文的数量亦较少,在产学合作和双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国家战略需求下,高职教育科研产出的结构需要随之动态调整。

二、2015年高职教育科研论文作者情况

经数据分析,高职教育科研论文作者队伍情况具有如下特点:

(一)合作研究情况

单独署名和合作署名是发表论文的主要方式。在2015年高职教育科研3396篇论文中,有1933篇为单独作者署名,占论文总量的56.92%;987篇为两位作者合作发表,占比29.06%;312篇文章为3名作者合作发表,占比9.19%。三者合计占被统计论文总数的95.17%。可以发现,规模较小的研究团队是目前高职教育科研的主要力量,独立研究占到教育科研发表的半数以上。4人合署52篇,占比1.53%;5人及以上合作作者的共计112篇,仅占被统计论文的3.30%,其中署名最多的数量为18人。(见图2、图3)

(二)职称情况

作者的职称信息能够很好的反映高职教育科研力量在高校内部的分布结构,反映出本领域科研总体发展趋势。在被统计的3396篇论文中,有3100篇论文作者有职称说明,另有296篇论文没有标注作者的职称信息。其中,第一作者拥有正高职称的论文有483篇,占总量的15.58%;第一作者副高职称标识的论文1079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4.81%。高级职称发文总共1562篇,占发文第一作者总量的50.39%。中级职称发文1191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8.42%,两者合计88.81%。统计数据显示,中级职称与副高职称是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的主力,两者论文产出绝对数量相当。另外,在读学生也有一定的发文量,其中博士生发文98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16%,对高职教育科研有一定的贡献。(见表4)

通过对比2015年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职称情况,我们发现正高、副高和中级职称作者均是研究主力,发文量占据绝对优势。不同的是,高等教育科研中,正高级职称作者发文量所占比例高于副高级和中级,且远远高于高职教育研究中正高级作者发文比例。在高职教育研究中,副高级和中级职称作者发文比例均高于正高级作者发文比例。此外,博士生在高等教育领域表现得更为活跃,与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相比,学生高职科研论文中的发表贡献率明显偏低,这与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结构有着密切关联,科学研究在教学过程中的占比较少。(见图4)

(三)学科背景情况

2015年高职教育科研论文有半数以上(1831篇)标注出第一作者第二单位,并能明确判定出学科背景。对这部分论文的第一作者学科背景进行分析,发现具有教育学学科背景的论文共659篇,占标记了作者背景信息论文的35.99%;具有文史哲、经管类、理工类、法学类学科背景的论文共703篇,占被统计论文的38.39%;具有医学类、农林类、艺术类学科背景的文章极少,仅有90篇。不难看出,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多学科和跨专业特点鲜明。(见表5)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高职教育科研论文的学科背景仍然主要以教育学为主,但具有跨学科的特点。这一特点和2015高等教育科研论文作者学科背景情况一致。从图5可见,在整体结构上,以教育学科背景为主,但其他学科背景亦占比较重,呈现出跨学科特点。比较而言,在高等教育研究领域,教育学背景更加突出,高出文史哲、经管、理工和法学背景7.87%,而在高职研究领域,文史哲、经管、理工和法学的比重高于教育学,说明在高职教育科研领域中跨学科性更加明显。

三、2015年高职教育科研论文获基金资助情况

2015年发表3396篇论文中,有2125篇论文为各项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占论文比率为62.57%,这一比例与2015年高等教育核心发文中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比例相当(62.73%)。受资助论文中,有1438篇论文为单项基金/课题资助,518篇论文有2项基金/课题资助,163篇论文有3项基金/课题资助,5篇论文为4项基金/课题资助,1篇则有6项基金/课题资助。论文第一署名基金以国家级、省部级、厅局级、校级和其他进行归类,受国家级基金资助项目论文总共147篇,省部级基金资助论文806篇,厅局级基金资助694篇,校级192篇,其他289篇。基金存在合署的情况,2125篇论文提及国家级基金156项(次),省部级基金994项(次),厅局级基金987项(次),校级基金381项(次),其他469项(次)。篇均基金1.41项。(见表6)

比较来看,高职教育研究与高教研究发文中无基金支持的比例相当,在非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来看,高职领域受到的资助要高于高等教育研究,反映了高职教育研究的属地性较强,与地方地域的支持联系紧密。(见图6)

四、高职教育科研热点分析

一个学术研究领域较长时域内的大量学术研究成果的关键词的集合,可以揭示研究成果的总体内容特征、研究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学术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方向等。根据2015年4家高职核心期刊的学术论文关键词的统计分析,将全部关键词信息进行提取并逐条拆分,得到11764个关键词,平均每篇文章3.69个关键词。对这些关键词进行词频分析,独立出现的关键词个数一共5195个,只重复一次的关键词3906个。其中重复出现20次以上的关键词如表7,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职教育科研的热点。

我们将内涵相同的关键词进行整合,将“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模式”合并为“培养模式”(88篇),将“高等职业教育”“高职教育”合并为“高职教育”(200篇),重复20次以上的关键词合并后为51个。

根据Donohue于1973年提出的高频词低频词界分公式:(I1为文中出现1次的词汇数量)。计算出高职教育研究高频词阀值为87.89,高职教育科研领域仅有9个高频词,不能完全代表研究的热点。根据经验法则,为了更好地描述高职教育研究领域中的热点问题,我们选取30作为高频词的阀值对高职科研的热点问题进行统计分析,生成253对共现词对。(见表8)??Á81121-????IT

将生成的关键词共现矩阵导入Ucinet 6.0进行网络关系分析,生成网络关系图。(见图7)我们发现,“高职院校”处于高职教育研究网络的中心位置,其中介中心最大,是网络的中心节点,“高职教育”“高职”等学科自身的领域问题也是学科研究的重点,“人才培养”“培养模式”在高职教育科研的研究中占有重要的节点地位,这些都是高职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同时“创业教育”“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教学改革”“实践教学”等处于次级研究重点的位置,这些都是最新政策强调的重点;同时,我们看到近期以来一直强调的“现代学徒制”“职业能力”等政策问题,“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宏观体系问题,以及有关“高职学生”等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仍然处于高职教育科研的边缘,说明政策向高职教育研究的传导存在滞后性。

五、结论

总体上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科研论文的数量庞大,各高职院校对教育科研的要求有所不同,导致教师在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发表表现不同,产生了差异性特征。同时,根据最新的CSSCI核心期刊目录的统计分析,我国教育类核心期刊36种,而职业教育类专业期刊数为零。北京大学2015版《中文核心期刊目录》中教育类期刊共计77种,职业教育类仅4种。

以2015年为例,在我们选定的18家高等教育研究期刊上共发表(非高职)高等教育研究类论文3464篇,年平均刊载192篇,而2015年仅在4家职业教育类杂志发表的高职教育科研论文就达到了3188篇,年平均刊载797篇。但总体上高职类核心期刊的影响因子偏低。(见表9)

这反映了我国职业教育学术研究的平台还不完善,关于职业教育自身发展规律、自身状况研究的生态系统还不健全,学科的成熟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也就导致了期刊发文规模与质量之间的矛盾。

数据来源:CNKI数据库统计

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战略的转型,以及制造强国战略的逐步实施,针对职业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自身的研究将逐步增加,研究的质量也将进一步提高,需要有效的科研平台予以支撑,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趋势下,如何通过平台建设、制度保障有效提升高职教育科研质量,是在如今职业教育高速发展的情况下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参考文献

论高校统计危机 篇9

1 高校统计专业课题问题

先说说本科院校吧, 主要是财经、管理、商贸类等院校, 大多开设了统计专业。而统计专业的近年来情况又是怎样的呢?从两方面来看:

(1) 招生情况。现在是计划内招生, 他们招生不愁生源, 更不愁销路。因为院校的名称和性质就会使考生们趋之若鹜。这里面大多数是赫赫有名的名牌大学或者是热点大学。但是各学校自己非常清楚, 统计系统计专业就是小兄弟, 在同一院校中, 他们的收分往往是最低之一, 在一波又一波的扩招浪潮中, 他们的招生规模在相对被压缩。

(2) 就业情况。据有关专业机构发布专业就业率报告显示:近几年来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很不好, 就业率仅30%-40%。西安某学校连续三年对统计专业就业情况进行调查, 其专业对口率也在此区间范围。而且就业范围比较单一, 薪酬也较为偏低。某教育集团专门对统计学专业毕业生的工资待遇情况作了一个专业的调查。调查显示:毕业1年薪酬指数79%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1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 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10%。按照十分制计算, 统计学专业毕业1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8, 与其他专业相比, 薪酬属于中等偏下。毕业2年薪酬指数73%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2年后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 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16%。按照十分制计算, 统计学专业毕业2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10, 与其他专业相比, 薪酬属于中等偏下。毕业3年薪酬指数60%的统计学专业学生毕业3年后的薪酬在2000元/月以下, 薪酬在3000元/月以上的比例为28%。按照十分制计算, 统计学专业毕业3年后的薪酬指数为3.34, 与其他专业相比, 薪酬属于都中等偏下。即使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一线城市, 普遍薪酬在3000-4000元/月之间。加之国家扩大专业的招生量, 每年毕业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大, 就业的趋势越来越严峻。再看看他们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大多是国家政府的各级统计局工作者, 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 银行、会计事务所、保险公司等机构工作, 或者主要从事人口数量、土地数量、财富、国民生产总值、军事等方面的统计工作等等。多么好的去处啊, 难怪就业率低。

毕业生的价值体现在收入上, 而衡量专业的好与坏又是通过毕业生的价值决定的。这就是市场的选择和写照。

再看看设置的专业课程吧:概率论, 数理统计, 运筹学, 应用随机过程, 多元统计分析, 抽样调查, 非参数统计, 统计预测与决策, 风险管理等, 以及根据应用方向选择的基本课程, 如经济统计方向可选择社会调查方法, 经济与社会统计, 国民经济核算等等更多是工具学科。据调查, 统计学毕业生认为从事职业与所学专业很不匹配和不太匹配的比例为9%和16%, 扣除专业对口的, 该专业与职业匹配度指数与其他专业相比, 明显偏低。基本上无职业特色可言。这样的专业怎么没有危机感!

2 非统计专业的统计课程问题

一般院校开设的是统计学原理或者经济统计, 职业院校称为统计基础或者统计实务 (以下都简称统计) 。由于专业就业导向, 预期收入等误区, 加之学科的性质, 一般人对统计的理解以及方方面面的误导等等。所以, 统计课程越来越被边缘化。这里面有主观原因, 也有客观原因。归纳起来,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相关部门 (院、系) 以及其负责人对统计课程的重要性认识越来越低。 (上面提到的原因) 具体表现为资源的配置上。统计专业课老师很少, 大部分由其他教师兼任;课时大幅度的减少, 一些院校将必修课变为选修课, 少数的一些院校甚至去掉了统计课程;对于课程必备的电脑及其软件舍不得花钱等。眼下这种状况还愈演愈烈之势。

(2) 教师的认识, 统计的专业知识的水平等有待提高。我们的教师绝大多数是学习经济、管理出生。统计课程对于他们也仅仅是若干们专业工具课之一。特别是一部分年轻老师, 他们对统计的认识更多还停留在计算加计算机上。所以, 一些老师的统计课便上成了EXCEL或者计算机软件的使用也不足为奇了。

(3) 学生的问题。在学生的潜意识中感觉统计学是一门枯燥、复杂的课程, 是一门玩数字游戏的学科, 和高等数学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是假大空。所以, 相关的指标, 数据分析方法, 分析结论的评价, 数据的采集, 相关事物质的分类等等, 对他们来讲感觉到很遥远。正因为如此, 在毕业后的前几年, 一部分同学感觉到统计课程对他们职业生涯的帮助不大。

(4) 教学的问题。首先, 统计是什么, 统计干什么, 学习统计的现实意义老师没有讲清楚。虽然有教学大纲或者课程标准, 更多的是教师的个人原因, 未能严格执行。其次, 专业老师的不足, 且绝大部分的统计实际工作经验欠缺, 造成理论和实践严重脱节, 以至于闭门造车, 自娱自乐。其三, 教材单薄, 不适应大数据信息时代的今天, 教学内容老化, 和现在的计算机的发展, 大量信息资料的处理以及统计软件的广泛使用格格不入。其四, 甚至教学的案例针对性不强, 有的还生拉硬扯之嫌。统计的实践性教学更是缺乏有效的载体。其五, 统计的教学内容 (如统计方法) 和实践性教学的内容严重脱节。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就是上机, 学习使用统计软件。

摘要:针对高校的统计专业和非统计类专业的相关的统计类课程, 研讨了高校统计的危机。

高校教育统计 篇10

关键词:概率论;成果导向;教学方法;行程性考核

OBE是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的简称,最早由Spady等人于1981年提出,是一种以学生的学习成果为导向的教育理念,认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的目标是学生通过教育过程最后所取得的学习成果,强调问题中心,以学为主的整合探究模式,也称能力导向教育、目标导向教育或需求导向教育。OBE自提出以后,凭借其科学的教育理念、合理的运作模式很快得到了人们的重视与认可,并迅速成为欧美等发达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本文基于成果导向下的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结合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目标定位,对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现状做了深度分析,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及考核的改革方案。

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随着近几年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部分学生入校数学基础比较薄弱,对数学的兴趣不高,在实际课堂学习中也出现态度不够端正、学习主动性较差等诸多问题。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作为一门在大学二年级开设的公共基础课,本身对数学基础的要求较高,相对于大一开设的微积分和线性代数等确定性数学而言,其所研究的问题更契合现实问题,具有随机性的特點,学生理解起来具有一定难度。而且再学习概率论与和数理统计的后续内容,如连续性随机问题中会大量运用微积分所学的知识,这样使得相当一部分前期未打好基础的学生会感觉更加茫然,甚至畏惧,严重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苏小兵等认为,“微课主要用于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帮助教师借助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手段更好地实现差异化教学”。因此,教师在各阶段的微课制作时应根据学生的水平与特点不断调整,让微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四、微课运用于高中教学面临的困难及解决措施

1网络平台的构建

微课要发挥其作用,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网络平台,而它的构建并不是每个教师都拥有的技能。因此,需要安排相对专业的人员负责视频的制作。同时,也可组织教师进行相关技能的基础培训,如制作、剪辑视频等。教师掌握这些必备技能后,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微课网络平台促进教学。

2学生缺乏自觉性

微课作为小视频运用于课外时间学习时,由于学习习惯、学习水平的差异,学生在缺乏监督的情况下很可能不主动学习,不会对微课的内容认真思考。若这种情况得不到解决,微课形存而神亡,无法发挥作用。因此,教师应对学生提出明确的任务,给学生适当的压力。制作的微课也应符合学生“口味”,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同时提升制作微课的水平。也要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发挥家长在家庭教育中的监督与引导作用。

3教师短缺

微课制作程序复杂,耗时长。在传统的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课程较多,任务繁重,若还要参与微课的研究与制作,这将是一个很艰巨的任务。因此,在微课应用于教学初期,一定要壮大教师队伍。对于微课教学的分工也可按照教师的意愿统筹规划好,如年轻教师对网络较感兴趣,可以负责微课平台建设等工作,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可以负责内容斟酌与修改等。在学校的支持与教师的积极参与下,微课方能顺利进行,服务于教学。

当然,以上是笔者对于微课应用的浅显认识。不可否认的是,微课应用于高中英语教学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培养学习兴趣,改变学习方式,还能促使教师不断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素质,促进培养目标的实现,但在运用之时我们也必然面临一些挑战。新一代的教师应抓住这次机遇,与学校、学生及家长建立合作,共同建设微课平台,丰富课程资源,让学生与教师都能从中受益,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ZK(]关中客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1(17):14[ZK)]

[2][ZK(]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2011(10):63-67[ZK)]

如何在高校开展统计案例教学 篇11

那么, 如何学好统计学这门课呢?以往的教学经验证明, 在统计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传统的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 内容枯燥, 晦涩难懂, 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就必须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 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紧密相连, 突出案例教学法的优势和科学地加以运用, 是最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热情的有益方法。

1 统计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统计案例教学法, 就是根据统计学科特点、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在教师的指导下, 将统计课程中实际案例的处理过程搬入课堂, 引导学生参与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 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 加强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1.1 可以培养学生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 老师机械地讲, 学生被动地听, 课后做些许练习, 老师课堂上强调的重点作为期末复习的依据, 期末考试结束课程就学完了。学生接触实际极少, 这样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往往就束手无策, 不知如何加以解决, 接触到的都是纯理论的东西。因此, 传统的教学方法不能使学生完全消化理解所学内容。而案例教学把理论和实践融合到一起, 通过生动的案例教学, 组织学生进行案例讨论并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际操作, 运用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去研究问题、分析问题, 和解决问题。

1.2 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讲授式教学, 以教师为主, 属“填鸭式”的教学, 有的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案例教学是互动式教学, 教师学生都可以是主角, 属“启发式”教学。教师与学生相融合, 相互讨论, 尊重学生个人的思想和意见, 学生以“案例当事人”“项目参与者”的身份, 亲自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主动性都激发出来。

2 案例教学中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的关系

案例教学法与传统的理论教学法不同, 它是对实践活动的真实模拟。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技能作为中心, 以各章节的内容为依据选用合适的案例为教学服务, 把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起来, 使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案例教学的内容包括2部分:是教学案例、是教学项目。

2.1 教学案例

统计教学案例大体上包括这样几个部分:

2.1.1 背景介绍

给出案例形成的背景及相关数据的收集过程;

2.1.2 学习目的

给出本案例要求学生完成的问题及基本要求;

2.1.3 数据文件

给出数据文件的存放格式及文件名称;

2.1.4 需要进一步讨论的问题

要求学生对本案例数据收集及相关研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

2.1.5 案例附件

给出本案例使用的调查问卷, 以供学生参考。

2.2 教学项目

教学项目是对一个实际问题的完整统计解答, 它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所讲授的内容提出一个实际问题, 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提出经任课教师认可, 然后学生根据这一实际问题收集数据, 选择相应的方法进行分析, 并得出一定的结论和分析报告, 再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评价。

2.3 教学案例与教学项目的关系

教学案例与教学项目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区别。相同之处是, 2者都是实际问题;不同之处是, 案例通常是已经给出了相关问题的数据, 由学生根据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而项目仅仅是给出一个实际问题, 由学生自己根据这一问题去收集数据, 而后再进行分析。很显然, 项目可以使学生系统地了解用统计方法解决一个实际问题的完整过程, 包括数据收集方案的设计、抽样和数据采集过程, 数据的处理、分析方法的选择、撰写分析报告等。

3 统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阶段

统计案例教学法的组织实施包括3个阶段

3.1 课前准备

这个阶段由2方面构成:

3.1.2 教师提前准备, 主要是由任课教师根据所讲章节选择适当的统计案例

3.1.3 督促学生提前预习做好案例分析准备, 因为统计案例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课堂互动, 案例教学就很难成功

因此, 想要实施统计案例教学, 教师就应提前把案例分发给学生, 好让学生有个先熟悉案例的过程, 从而使课堂的案例教学取得成功。

3.2 课堂讨论和分析

统计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是课堂案例讨论, 目的在于充分消化理解统计案例, 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在讨论过程中, 学生是最重要的, 他们是案例分析的主体, 教师主要是起组织和引导作用, 通过有效地组织、控制和引导, 便于学生紧密围绕着案例的主题和中心内容不至于跑题。经过学生对案例进行广泛的讨论后, 教师要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对案例进行分析上, 使学生通过分析和评价现实中的统计实际问题, 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3.3 总体评价

在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发言、计算、撰写出统计分析报告后, 教师要做的是先认真阅读统计分析报告, 然后进行归纳总结, 对结论进行正确的评价, 并找出案例分析的重点、难点, 创新点同时指出不足之处, 最提出相应的建议。

4 统计案例教学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4.1 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统计任课教师是实施案例教学的主体, 要想教学效果得到保障,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任课教师一定要掌握相关的数学、统计、管理、经济各方面知识, 对国家有关的法律政策要熟知, 还要有一定的统计实践经验。所以, 学校要创造有利条件, 让统计专业教师有机会接受提高业务素质方面的继续教育, 或者下到专门的统计机构学习了解近期相关的统计方面的信息, 从而把统计实践教学放到首位。

4.2 编出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案例教材

案例教材应体现以下特点:

4.2.1 在教材选择上, 主要面向经济管理类专业。教材内容并不求大、求全, 而是力求精选。

4.2.2 教材的内容和写作, 注意广泛吸收国内外优秀教材的成果。要结合大量实际数据和实例说明统计方法的特点。

4.2.3 强调与计算机的结合。为着力提高学生运用统计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所涉及的统计计算, 要求运用目前已有的统计软件。

4.3 要配备质量高的统计案例题库

题库包括教学案例和教学项目2部分。教学案例应在多年教学实践及科研中积累, 或是由科研项目加工整理, 或是在实际部门教学中收集。案例的顺序基本上是按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给出的。教学项目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在授课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完成的。案例和项目中的原始数据还应备有光盘。

4.4 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学生是案例教学的主体, 通过案例教学, 能把学生的能力更好地体现出来, 所以, 要把学生学习成绩的测试方法加以变革。最终成绩不以期末卷面为主, 应期末和平时成绩各占一定比例, 平时成绩以案例分析为主, 这样才能把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起来。

上一篇:利率资本下一篇:新奥法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