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法制教育

2024-09-27

高校法制教育(精选12篇)

高校法制教育 篇1

一、大学生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法制教育关系着我国未来的整体国民素质, 关系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伟大方略的实施, 关系着经济发展速度以及社会的稳定, 也是衡量个体社会化程度的一项基本标准。当今, 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迫在眉睫, 它将直接影响中国的法治化进程。

(一) 高校法制教育缺乏独立的地位

1、把法制教育作为高校德育的一部分。

一些高校直接把法制教育列为德育课的一部分, 以致于非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获得的法律知识也是有限的。学校德育广义理解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品德教育, 狭义理解为品德教育, 并不涵盖法制教育内容。因此, 把法制教育列为高校德育的一部分, 完全忽视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2、把法律素质排除在素质教育之外。

当前高校素质教育仍没有完全突破传统学校教育的培养模式, 虽然承认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存在, 但在实践中忽视甚至放弃了对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如果素质教育理论仍然停留在原来的水平, 局限于原来的人才培养模式, 必定影响到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

3、把法制教育与法律知识的教育相等同。

如今, 高校法制教育大多数仅仅停留在法律知识灌输这一层次上, 忽视了学生法律情感的陶冶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培养。当然, 法律知识的传授是法制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守法、护法和用法才是法制教育的目的和归宿。

4、注重专业教育, 忽视法制教育。

高校专业课教育可谓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许多学校为了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知识的大学生, 过多的注重专业课的教育, 忽视了学生的全面教育, 尤其是法制教育。而对于学生今后步入社会, 走上岗位来说, 法制教育是必不可缺的的内容。

(二) 高校法制教学建设有待提高

1、法制教育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高校法制教育没有专职教师, 往往是由德育教师或社科部、团委、宣传部的工作人员兼任, 他们的专业理论基础和解决法律问题的实际能力影响了法律基础科的教学效果, 因此, 必然影响到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和法律素养的提高。

2、法制教学考核方式不合理。

目前, 各高校评价教育效果的唯一方法就是闭卷考试, 唯一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考核内容集中于一些法律基本知识, 学生追求的仅仅是该课程的分数, 并不能真正达到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的目的。

3、法制教育的形式和内容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教育。目前, 高校法制教育形式仍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 有的高校甚至把法律基础课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 缺乏教学实践性和灵活性。

(三) 高校法制教育环境滞后

1、校园规章制度不完善。

就近几年大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件来看, 学校败诉的原因, 多是学校的规章制度陈旧, 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有些学校制定的规章制度甚至与国家法律法规互相冲突, 如果不对这些规章制度进行修订, 学校的教育管理和学生的学习发展必然面临更多的问题。部分高校朝令夕改, 不严格执行本校制定的规章制度, 长此以往, 使学生也漠视校规, 甚至法纪。

2、缺乏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部分学校虽然制定了完善的法制教育计划, 却缺乏法律学习的校园文化氛围和法制社会实践活动。仅仅依靠课堂法律知识的学习, 不能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 也难以达到让学生自觉守法护法的法律效果。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四) 大学生自身法律意识淡薄

1、对法律认知比较狭窄。

如今, 许多大学生对法律的理解还仅仅局限于国家制定的部分法律条文, 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各部门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不以为然。因此, 引导学生对法律的正确认识至关重要。

2、保护自我权益意识不够。

近几年, 各种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权益受到侵害的实例不在少数, 而且很大一部分学生自身权益受到侵害后不知所措, 不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迫在眉睫。

二、加强在校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措施

(一) 提高重视程度, 把增强法制观念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首要任务。

1、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并重。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仅仅靠德育教育还不能解决全部问题, 高校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 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 没有相应的课程就难有法制教育实效。笔者认为, 高校应把法制教育作为一个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 把“软要求”变成“硬任务”。

2、完善素质教育理论。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全面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素质, 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 明确法律素质在个体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 解释法律素质的基本内涵、层次和养成规律, 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加强法制教育, 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切实履行素质教育。

3、建立科学的法制教育体系。

高校法制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知识体系结构, 教育部门应完善教学计划和教育大纲, 将法制教育知识化、体系化、具体化。教师在讲解法律知识的同时结合实例和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专业知识与法律意识并重, 可以把法制教育融汇贯通于各种专业知识的教育之中。

(二) 加强法制教育师资力量和教学方法建设

1、提高教师自身法律素质。

提高教师队伍的法律素质是搞好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高校的法律教师不仅要深谙学校教育规律和青年学生的成长规律, 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高校必须重视和加强对学校教师法律知识的培训, 提高广大法律教师的授课水平, 形成一支精干的法律教师队伍。

2、提高教学质量与教育效果。

教师联系大学生实际情况, 在把知识讲解透彻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实行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办法, 注意考察学生对所学知识实际分析运用的能力, 将平时成绩与考试成绩相结合, 全面考察。

3、丰富教学方法。

在各相关学科的教学中, 充分挖掘教材里涵盖的法制教育内容, 结合教学活动对学生进行法律常识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将法制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 渗透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学工作要从课内延伸到课外, 还可开设选修课、法律专题讨论和演讲等。

(三) 发挥隐性课程教育功能, 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

1、完善校园管理规章制度。

高校学生管理的规章制度要依法修订。高校做为事业单位, 具有法律赋予的一种特别的行政管理权, 但在法律的效力来看, 学校的规章制度不能与宪法和法律法规相冲突, 且效力低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学校依法制定教学、财务、后勤、人事、安全稳定等各项管理制度, 使各项工作有章可依、有章可循、按章办事、违章必究。另外, 健全的校规校纪是落实依法治校的前提, 也是高校法制教育的重要保证。

2、充分利用各种载体, 加强校园法制宣传。

高校法制教育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增加师生的互动环节。组织专题报告, 定期对学生进行义务教育法及学校系列规章制度的学习使学生明确基本法律规章要求;定期组织师生观看法制教育资料片和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 教育师生遵纪守法, 崇尚科学, 增强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组织师生阅读法制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书刊, 举办法制教育征文和法律知识竞赛等活动。

3、丰富校园法制教育活动, 增加法制社会实践途径。

学校应多组织学生开展专题讨论以及与法律有关的辩论或演讲活动, 把校园法制建设定位为团组织和学生工作的一部分, 支持学生团体自觉组织一些有意义的校园法制教育活动, 使学生在轻松生动的氛围中陶冶情操, 增强法制观念。组织学生模拟法庭, 以实际案例为素材, 开展教育活动;建立健全校外法制教育基地, 作为开展集中教育的固定场所, 为高校法制教育的规范化提供阵地。组织学生考察大自然, 参加环境保护行动, 使学生把法律和实际结合起来, 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纪律法制教育。

4、提供校园法律咨询和辅导服务。

如今, 大学生所困惑的法律问题仍然很多, 并没有因为法律课程的结束便全部解决, 也并非学习了部分法律知识就对法律问题不再有疑问, 法律咨询比心理咨询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和认可, 网络技术的普及也为法律咨询提供了极大的方便。开展法律咨询和辅导, 最大程度上预防和避免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 从而巩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成效。

(四) 正确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增强法制观念。

1、引导学生对法律的正确认识, 培养法律思维方式。

高校法制教育要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法制意识为核心, 紧密联系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实际, 注重解决学生有关民主和法制建设发面的思想认识问题, 并结合学校管理和校风校纪建设, 培养学生依法行事的思维方式。

2、强化学生权利保护意识。

高校作为行政管理者, 应依法维护学生受教育权尊重学生人格保障学生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项活动无体罚或者变相体罚及侮辱、歧视学生的现象。大学生自身应该明确自己所享有的法律上的基本权利, 逐步提高维权意识, 敢于维权, 善于维权。依法保障大学生作为“学生”的基本权利, 是高等学校义不容辞的义务。

三、结语

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涉及多个方面。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的职能才能使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才能使大学生对法律有科学的认识、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掌握, 使他们不仅掌握能一定的法律知识, 更能理解法的精神、法的作用, 增强自身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 更好的运用法律保护自身权益, 维护社会和谐发展。

摘要:党的十七大指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 弘扬法治精神, 形成自觉学法守法用法的社会氛围。大学生是未来法治社会的主体, 因此,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提高自我修养, 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法制观, 加强大学生的法律修养, 增强法制观念, 培育法律人格, 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法制教育,依法治校,隐性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齐全, 论高校法制教育的改革和创新[J], 安徽:阜阳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3/12.

[2]王阿诺张建新, 浅谈新形势下如何做好高校法教育工作[J], 哈尔滨:教书育人, 1999/11.

[3]李红雁, 高校制教育的误区和对策[J], 湖南:当代教育论坛, 2005/4.

[4]张孟东, 高校法制教育探讨[J], 河南:煤炭高等教育, 2005/3.

[5]郝雪玲, 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缓[J], 山西:中国高教研究, 2000/2.

[6]王林, 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高校德育工作若干问题探析[J], 河南: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2005/12.

[7]王剑松, 对加强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几点思考[J], 黑龙江:黑龙江教育, 2008/7.

[8]祁琳韩强, 谈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J]育, 山东:职业圈, 2007/10.

[9]韩世强, 浅我国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与改革建议[J], 浙江:教育与现代化, 2005/3.

高校法制教育 篇2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贯彻***同志2月1日发表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和三个代表精神,贯彻两厅发表的“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精神,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和新宪法的有关规定,坚持 “育人为本”的原则,做好我校的法制教育工作。

二、 工作目标:

通过法制课、法制教育讲座、法制教育宣传等工作,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制观念和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真正地提高学生分辨是非和用法律保护自己的能力。

三、具体工作:

1、我校已聘请了西河派出所的管理片民警及西河火车站铁路派出所公安为我校法制教育校外辅导员,请他们定期到校进行法制教育宣传和开展法制教育座谈。

2、在每学期的德育工作计划中都制定了主题教育,其中法制教育讲座就是其内容之一。

3、相关专业开设了法律课。

4、各班建立问题生档案,并制定了帮教措施。

5、开展《中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学习教育。

6、通过召开家长会和进行家访的方式与家长进行沟通,共同对学生进行守法和遵守社会公德的监督和教育活动。

7、通过每周的校园之声广播和板报形式对学生进行普法教育。

8、通过树立优秀典型,表扬先进的活动对学生进一步引导和教育。

9、通过开展“创建文明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的遵纪守法意识。

10、建立学校与社区的联系网,及时沟通,充分发挥社区的`监督教育功能。

11、建立学校值班制度,每天早、中、晚在校园附近值班,防止校外人员兹事。

12、加强校园内巡视,预防学生在校内发生严重违纪行为。

四、学校大型教育活动安排:

1、每学期开学初,以主题校会形式对学生进行入学的学习、守法和守纪教育。

2、在学期当中进行三次以上的阶段性的学习和守法守纪教育。

3、1月份在全校范围内开展学习新宪法活动。

4、新学期开学一个月后和放假前请法院工作人员或分局内保处工作人员或校外教育办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讲座。

5、节假日前的守法安全教育。

6、各班通过主题班会形式开展教育活动。

7、通过学期末的家长会与家长进行全面沟通,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8、新生通过军训活动实现守法守纪教育。

9、对毕业班级开展毕业前的指导教育。

高校法制教育 篇3

作为高校的保卫部门,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一个重要部门。保卫工作在高校素质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保卫部门要充分认识保卫工作的重要性,积极开展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

一、重视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

鉴于大学生对于社会公德、校园纪律约束和法律法规的认知程度上存在着诸多盲点,以及部分大学生人格心理出现偏差而导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学生的法制教育、安全教育和心里疏导。

1.进行遵纪守法的教育。校纪校规是规范学生的行为准则,目前,高校的校纪校规普遍采用的是新生入学时学生守则,往往流于形式,而大学一、二年级的法律基础课在教育中又缺少丰富的案例结合与大学生经常容易触犯的法律法规进行剖析。因此,除了课堂上的必要教育之外,不妨采用讲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如有的学校请一些优秀民警、检察官、律师来学校为学生进行法制教育,还有的学校组织学生去参观等等,让大学生真正理解在经济社会中做到守法、知法、懂法和做到依法办事的重要性。

2.进行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教育。这几年,由于社会治安形势日趋严峻,大学周边环境比较复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遇到的不安全的因素不仅大量存在,而且随时可能向学生袭来,而大学生缺少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意识。因此懂得一些安全知识,学会一些安全防范和自我保护的技能显得尤其重要,这个问题在中国高教保卫学会编写的《大学生安全实用知识》一书中已有介绍,主要有:社会交往中如何防止上当受骗;遇到危险,发生案情及时报案;怎样处理学生之间的纠纷;贵重物品和现金的保管、防火知识;交通知识;如何防止性骚扰和增强安全意识等等。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疏导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历来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点,充分发挥高校政工队伍的整体优势,通过思想教育使学生能处理好个人理想与现实的关系,经受住在前进中遇到的困惑、挫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处理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关系。

三、开展普法知识教育,使学生知法守法,并能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正当权益不受侵害

当今社会是一个法治社会,对大学生进行法制安全教育,增强安全防范意识和识别犯罪的能力,从而提高大学生正确处理各种问题,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是高校保卫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高校保卫部门要在校园内开展法制宣传活动,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使学生掌握基本的法律常识和安全知识,同时也可以组织大学生参加治保小组、护校队等实践活动,锻炼大学生应付和处理比较复杂问题的能力。

四、正确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

素质教育所培养的人才还必须具有乐观的性情和健全的人格。因此,高校保卫部门也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维护他们的心理健康,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大学生既要完成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还要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再加上家庭,自身心理等方面的因素,不免在面对现实时有些无所适从,这样很容易导致个别青年大学生心理畸形发展甚至走上犯罪之路。因此,高校保卫部门要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通过开展心理咨询等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学生进行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压力的阴影,并使他们增强心理承受力,能适应以后在社会上生存所面对的环境。

在高校学生中,也有个别学生因为各种原因,曾经犯过打架斗殴等各种错误。对此,学校保卫部门要进行耐心的教育、疏导,使他们能够从根本上认识错误,改正错误。保卫部门还要对这些极个别的学生进行跟踪观察和引导,帮助他们树立对生活的信心,走出阴影,重新走上大学生活轨道。

五、高校保卫部门的工作在素质教育中起头等重要作用

要在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保证和提高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促进学生遵纪守法的前提下,以人为本、以防为主,加强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和心理疏导。

高校法制教育 篇4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普通高校安全法制教育工作计划 篇5

为维护普通高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依据教育法、高等教育法以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高等学校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坚持依法治校,规范管理行为,坚持管理与加强教育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等学校学生应当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树立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神;自觉遵守宪法、法律、法规,遵守学校管理制度,遵守《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公民道德规范。结合我院实际,制订如下工作计划:

一、以尊重理解为主旋律,进一步强化民族团结教育

工作目标:我院少数民族的学生比例逐年增多,而少数民族学生存在不同的生活习惯和宗教信仰,我们在教育管理时,不仅要按照国家法律法规严格要求、严格管理,而且要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和信仰,同中存异,处处给他们以集体的感觉,以和为贵。

工作措施:

1、建立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反应快速敏捷的班级学生信息员队伍。(由各班班主任完成,将学生信息员名单报辅导员处备案)。

2、每学期召开*次民族团结的主题班会,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和反分裂斗争再教育。(班主任完成,将主题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3、建立民汉班级的“友谊班”,常规性的开展一些有意义的学生活动。

4、在民汉同学中开展“双语学习”的互动活动。

5、树立民族团结典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民族团结先进事迹的宣讲。

二、强化学生的安全法制意识,进一步做好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工作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和自我防范意识,预防校园群体性事件发生;严禁学生从事宗教和非法宗教及传销活动;严禁学生酗酒、斗殴、贩毒、吸食毒品;严禁学生佩带管制刀具。

工作措施:

1、每学期各班召开*次安全法制教育主题班会;(班主任负责同时将班会记录交辅导员处备案)

2、联系法学院从高年级学生中为我院选派*名法制辅导员,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法制教育工作。

3、学院成立安全法制督察小组,总支书记、辅导员、班主任、各班班长均为小组成员,负责学院各项安全法制工作的具体落实。

高校法制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 法制教育 道德教育

[作者简介]罗元(1958- ),女,广东文昌人,广州大学社科部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广东广州510006)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06-0080-02

党的十七大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提出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一步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在高校贯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关键在于切实加强对高校大学生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把法制教育与德育有机整合。

一、以人为本是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共同基础

首先,以人为本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社会主义的本质就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对社会发展本质的正确把握要求我们以人为本,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进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科技竞争、经济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根本上是人才的竞争,重视人的发展、提高人的素质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要求人们必须终身接受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水平,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回归人的本质,做一个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对大学德育的根本意义。从世界各国德育的共同趋势来看,“学会做人”“学会关心”“学会共处”“学会生活”成为德育的主题,以人为本的人文主义色彩日趋浓厚。无论从社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求,还是从道德的实践主体本质,或从教育是培养能独立思维、有创新精神、有自主意识和自觉行为的个体来讲,以人为本都是现代德育的核心。现代德育具有突出的人学特征,核心思想是促进人的现代化,实现人的和谐全面发展,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全面发展。

其次,以人为本也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关于“法治”,西方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有个著名的公式被人们广泛引用,他说,法治应当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服从的法律本身是良好的法律。而什么样的法律才是“良好的法律”,涉及法律价值取向的问题。“现代法治的核心价值意义就在于确信法律提供可靠的手段来保障每个公民自由地合法地享用属于自己的权利,而免受他人专横意志的摆布,充分发挥社会主体的自主独立性和能动性。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必然离不开人的自由发展,人的价值开始被重视,维护人的人格尊严、尊重保障人权、实现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成为法律的必然价值取向。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经济建设,一手抓法制建设,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江泽民发展了邓小平理论,在党的十六大上提出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实行依法治国,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人是法律价值的承载者和终极目的。我国制定法律的出发点和终极归属都是为了对人的自由幸福生活提供制度基础和法律保证,也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法律价值取向所制定的法律才能形成人们对法律制度的自觉认同。以人为本是现代法制精神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法律价值取向的必然选择。

因此,坚持以人为本,以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大学的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人本基础。

二、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辩证统一关系

回顾中国历史,强调道德的重要性是古代儒家政治思想和伦理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已经看到法律和刑罚并不能从根本上达到维护社会秩序的目的,已经看到道德教育在维护社会秩序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如果不重视道德教育,一味地依靠刑罚的强制手段,靠强力来制服那些违反法律的人,人们就不可能产生“羞耻之心”,也不知道违反法律是“可耻的”,不可能在内心中形成一道防御犯罪的堤防,而只是力求逃避法律的惩罚,甚至想方设法去钻法律的空子,一犯再犯,从而陷入邪恶的深渊。纵观儒家学派“德治”思想,尽管其强调“德治”往往重于、多于强调“法治”,而且常常用滥用刑罚的亡国亡君的事例来强调“德治”的重要性。但在其“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后面仍能看到其德法并举思想。中国封建社会繁荣时期的唐朝,统治者一方面搞“贞观修礼”,制定了一套封建的道德体系;另一方面又制定法律,形成了我国历史上最严密、最系统的封建法典——唐律,不仅把统治阶级的意志以法律的形式体现出来,而且以法律的形式强制推行其道德观念。目的是“制礼以崇敬,立刑以明威”,促进社会发展。总结历史经验,法治与德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二者缺一不可。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要求我们用系统整体的思维对高校大学生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问题作综合的、动态的思考和改革。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包括政治素质、思想素质、理论素质、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心理素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都是大学德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辩证统一关系。

法律和道德有共同点,它们都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都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社会规范。人是社会的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无论自我是否意识到,从客观上来说,人在社会里生活就必然要受到法律和道德的制约。法律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普遍要求,而道德则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最低要求。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守法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也许我们不可能做到使每一个大学生都达到道德教育所追求的完美境界,但是至少可以通过法制教育,给每一个大学生的行为确定最后一道防线。可见,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的结合点之一在于把利己不损人作为对人的行为的最低基本要求。

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有所长,但又相辅相成。道德教育强调的是自律,而法制教育的侧重点在于他律;道

德要求人应该为善,法律要求人不得为恶。用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各自功能上的优势弥补对方的劣势,能使二者

共同发挥最大作用。

三、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整合的途径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德育与法治相结合是学校德育的一个突出特点。道德规范主要是靠个人自律和社会舆论的压力,但要使道德教育具有约束力,还必须以法制和纪律作为保障。西方各国不仅建立了完备的基本教育法,还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来配合,实行依法治校。如《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的全国性教育改革计划,1993年首先作为法案正式生效。又如英国《1988年教育改革法》的颁布,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全面展开。再如,日本1947年3月31日颁布实施《教育基本法》,强调:“教育必须以陶冶人格为目标,培养和平的国家及社会的建设者,培养爱好真理和正义、尊重个人的价值、注重劳动与责任、充满独立自主精神的身心健康的国民。”国会还以《教育基本法》为准则,之后又颁布《学校教育法》《教育委员会法》《教职员工许可法》《社会教育法》。1987年,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根据教育基本法确定了面向21世纪的教育目标。法律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②

当代西方学校德育教育不仅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做保障,而且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规范化,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注重发挥法规的作用。在世界导师制发祥地——英国牛津大学,导师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无论是文科或理科学生,都要求他们不仅要有好的学习成绩,而且要有良好的品德、健康的体质和社交能力。1984年,学校出版了一部管理学生的“法典”——《学监备忘录》,对重要场合的着装、俱乐部或社团的组织、公共集会或游行、公共演出等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规定。美国所有大学都设有校警,大的学校还设有警察局,学生若有违法行为,轻则由校警配合学校进行教育,重则交校外警察局法办。而且,西方学校把许多德育教育内容融于制定的准则之中,如《常用语言、行为的准则》《家庭中的行为准则》《人与人之间的准则》等,使德育教育在法制和纪律的保障下,处于良性循环之中。美国高等教育阶段的道德人格教育与法制教育是互相结合的,其主要解决的是学生社会义务、法制观念、心理健康、人格理念等问题。以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为例,该校设有学生工作中心,这一机构组织学生会和学生社团在校内开办经营性的服务实体,在社区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包括帮助孤寡老人料理家务,帮助贫困家庭修盖房子,帮助移民子女学语言等。这些活动,使学生体验生活,体察社会,增强社会义务感。这所学校还在校纪方面明确规定,不许打架,不许盗窃,不许吸毒与贩毒,就是在校内游行与静坐也必须在规定的路线和区域。否则,即按违犯校规令其退学,这对培养学生的民主法制观念是必要的。③

借鉴和反思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我国正在实践中促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近年来,我国已颁布了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等,建立了基本教育法。还进一步强调实行依法治校,有一系列的学校工作方面的专门性法律以及相关法案出台。法律所固有的权威性、强制性为学校教育包括德育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在实践中,还应从以下方面促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把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项基础性教育,从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师资建设、教学评估、监督制约等方面建立一套科学系统完整的教育管理机制。要从娃娃抓起,针对幼儿、小学、中学、大学的不同特点,循序渐进地展开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大学还应结合各自特点,有针对性地开设配套的法律课程选修课,开展各种理论联系实际的相关教学实践活动。其次,要由简单的道德说教转变为以赏罚机制为载体的教育,克服只讲鼓励不讲惩罚或只讲惩罚不讲鼓励的两种片面倾向,把主体的德行作为利益赏罚的一个重要依据。再次,高校德育应加强法制化管理。法制化管理是一种具有普遍有效性的现代德育方式,它通过执行制度、管理行为去教育学生,完善学生人格。但是,这项重要工作仍处于不完善的状态,最主要的问题是制度不完善或者有章不循。这种状态使管理混乱,既费时费力又做不到公平公正,学生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因而,学校在对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应充分发挥法制的作用,把德育的内容融于具体的法规与准则之中。凡可以实行法制化管理的德育活动和工作,都应制定相应制度。不仅要有严密而完备的法律法规作保障,而且要有严格的纪律与管理使之落实在行动上,从而使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处于良性循环之中。

总之,只有把法治与德治、法制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从制度上有效促进他律向自律转化,实现高校德育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公丕祥.法哲学与法制现代化[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578.

②冯增俊.当代西方学校道德教育[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294.

③刘和忠.美国学校德育的特点及其评价[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6):106.

[参考文献]

高校法制教育 篇7

高校学生干部主要包括高校各级党团组织的学生干部、各级学生会的学生干部 (含班级干部) 、各种学生社团的社团干部等。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佼佼者, 比普通学生多一些实践机会, 其实践工作经验自然比普通学生多些, 综合素质也高于普通同学, 毕业后参加工作, 学生干部中的大部分人能快速地适应新的岗位工作, 并且工作出色, 逐步发展为所在工作领域的中坚分子, 承担管理层的工作。但是,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使很多高校忽略了学生干部的培养, 使这一群体的整体素质走下坡路, 队伍建设出现了一些问题。学生干部的思想品德、能力素质如何, 不仅影响到学校的教育管理工作, 而且影响到未来社会的管理层。因此, 高校要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该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一、加强高校学生干部培养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职能部门工作的延长手臂, 是高校教育、管理、服务等各项工作在学生中的组织者、协调者和执行者。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有利于促进高校的各项事业稳步发展。第一, 学生干部是学生中的骨干和带头人, 兼具管理和被管理的双重身份, 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在学生中有较高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通过其表率作用, 可以带动和影响更多的学生, 促进学风校风建设。第二, 学生干部是高校教育管理的重要主体之一, 是学校学生工作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各项学生活动的组织者, 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 有利于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第三, 学生干部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桥梁和纽带, 发挥着上情下达、下情上传的重要作用, 负责把学校的有关要求、决策、信息等传递到学生, 同时, 又将学生的意见、建议和问题反映给学校, 积极维护学校的稳定和推动学校的发展。

(二)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担任学生干部是培养人、锻炼人的很好机会, 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学生干部要组织校园的各种活动, 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 遇到各种事情和解决处理各种问题。因此, 他们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较强的工作能力, 毕业后, 能较快地适应社会, 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 逐步成长为各种社会精英, 处在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阶层, 成为各种组织或企业的中流砥柱。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干部就是为培养未来的社会精英人才打基础。

二、目前高校学生干部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 对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不重视。学生干部是老师开展学生工作的得力助手, 但有些老师不重视选拔、培养, 认为只要听话、自己能干活的学生就行了。有些专业老师甚至反对学生担任学生干部。另外, 还有些高校招聘学生干部有一系列的笔试、面试, 选拔的时间过长, 难度大, 耐心不够就选择退出, 到最后的就是耐性好的人。

(二) 就业压力大, 学生干部不愿花时间在服务同学上, 而更愿意准备各种证书的考试。学生干部的积极性不高, 荣誉感不强, 工作任务繁重, 占据了日常生活的大量时间, 甚至有些学生干部应聘一段时间后就选择了退出。

(三) 有些学生干部未能协调好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忙着工作, 丢了学习, 以致多门功课补考。

(四) 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不高, 且学生干部中存在腐败现象。有些学生干部的素质不高, 表率作用不强, 更有甚者受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存在官本位思想和腐败现象, 致使同学对学生干部的认可度低。

三、加强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一) 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学生干部的选拔和培养

选拔和培养学生干部不仅关系到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 而且关系到学校的改革、发展、稳定, 更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选拔出思想品质好、学习成绩优秀、知识结构较全面、身心健康的学生干部, 进行系统的培训, 提高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 增强担任学生干部的荣誉感, 培养优秀的学生干部。

(二) 要建立完善的学生干部选拔和培养制度

制度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建立完善的选拔制度, 选拔出学生中的优秀分子担任学生干部;充分发挥党校和团校的作用, 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学生干部的培养;向党组织推荐优秀的学生干部入党, 争取党组织的进一步培养。

(三) 学生干部的培养内容

1.廉政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应从大学生抓起, 学生干部是未来的社会管理人才, 是社会精英、国家栋梁, 以后担任社会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 要对学生干部进行定期的廉政教育培训, 树立和培养廉政观念, 提高学生干部的自律能力,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分辨是非、美丑、善恶, 从思想上抵制、杜绝腐败的念头;开展廉政文化活动, 在校园里形成良好氛围, 倡导廉洁、诚实、秉公守法才是为人之道。

2.思想政治品德教育。“无才无德是庸人, 有才无德是小人, 有德无才是好人, 德才兼备是贤人”。只要有德, 就能可以通过培训提升而成为有用之人;而德是要经过长期学习养成的, 不是一朝一夕能改变的。高校培养的建设者、接班人, 思想上要与我们党保持高度一致。所以, 学生干部的思想政治品德培养要贯穿整个大学过程, 深化理想信念教育, 帮助学生干部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强化诚信教育, 教育引导学生干部学做人。

3.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培养。第一, 要加强学习能力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学会处理学习与工作的关系, 树立以学为主的理念, 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 学好专业知识, 优化知识结构。第二, 要加强沟通交流能力的培养, 学习协调人际关系, 学生干部是老师与同学之间无可替代的桥梁和纽带,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第三, 要加强大局观念、团队意识、奉献精神的培养, 引导学生干部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4.实践锻炼培养综合素质。担任学生干部是学生进行自我锻炼, 自我展示的重要途径。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干部提供了各种实践锻炼的机会, 其思维方式、语言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 并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勇于探索、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摘要:自1998年中国高等教育扩招以来, 中国高等教育已逐步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大众化教育时代也需要精英教育, 高校学生干部就是高校学生中的精英, “今天的学生干部, 明天的社会栋梁”, 以精英教育的方式和态度加强学生干部的培养, 是为共产主义事业培养优秀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大众教育型高校学生干部的培养过程就应是精英教育的过程。

关键词:高校学生干部,精英教育,培养

参考文献

[1]陈至立.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 全面开创教育工作新局面——在2003年度教育工作会议的上讲话[J].中国高教研究, 2003, (1) :3-11.

[2]马丁·特罗著.徐丹, 连进军译.谢作栩校.从精英到大众再到普及高等教育的反思:二战后现代社会高等教育的形态与阶段[J].大学教育科学, 2009, (3) :5-24

[3]刘海峰.高等教育大众化与精英性[J].东南学术, 2002, (2) :29-32.

[4]苏君芝, 卞青山.高校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现状与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 (33) :225-226.

高校法制教育 篇8

(一) 我国西部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目前, 我国高校开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尚处于初级阶段, 它虽然具有针对性、时效性强的特点, 但不论是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深度和广度方面, 还是理论研究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 更无法满足社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 甚至有些方面还落后于就业形势发展的需要, 处于经验式、教条式的落后状态, 特别是在西部地区, 形势更加不容乐观。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首先, 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充分, 大部分高校仍认为没必要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指导, 认为那是学生和学生家长的事, 学校至多是在学生毕业时进行就业指导就可以了。这些高校把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毕业时的就业指导, 满足于顺应上级要求和追逐潮流, 只在口头上或文件里表示对职业生涯规划很重视, 实际却很少投入相应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其次, 学校教学管理机制的柔性不足, 导致学生在专业调整及课程选修上的自主性明显不足, 很难满足学生生涯发展的需要。再次, 职业生涯规划师资队伍力量薄弱。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很强的课程, 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专业培训掌握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 还要有一定年限的工作经验。由于培训效果不明显、培训经费紧张等原因,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教师要么是由刚刚毕业的就业指导中心教师临时充任, 要么就是随便安排一个未考取职业指导师从业资格的教师客串。最后,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本身缺乏相应的理论支撑。长期以来, 我国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有重实践操作而轻理论研究的倾向。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对相当多的国外研究成果采取的是拿来主义, 没有创新和“本土化”, 在实际运用中无法适应西部的现实情况。而在对大学生实施的职业生涯教育中, 没有充分体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理念, 过于注重学生求职时可能遭遇的具体问题的剖析和指导, 把规划的着眼点放在大学毕业时的就业程序上, 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

(二) 日本高校生涯规划教育概况

日本提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 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把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 在校期间由学校辅导, 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加以促进。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是自上而下由政府主导推行的, 政府相关部门担负组织、指导、协调的责任, 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的政策、法规, 推动学校与企业等社会组织共同配合实施。从2005年开始, 对于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企业的教育训练费用, 按一定比例从法人税额中扣除。

日本厚生劳动省与文部科学省于2004年4月就全国的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科学校、专门学校的就业情况进行了联合调查, 结果发现“培养专业能力学校”的毕业生就业率明显提高, 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提高了。以前“T”字型人才受社会欢迎 (“T”字的“—”表示教养, “丨”表示专业能力) , 但如今需要的是“大”字型人才 (“大”字“丿”的下部表示专业, “丿”上部表示创造力;“”表示外语;“—”的左半部表示教养, 右半部表示沟通能力) , 至于IT能力, 已是普及的要求。现在日本的大学以培养“大”字型人才为目标。在研究生阶段, 近几年开设了专门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

现在, 日本各个阶段的教育都和学生的人生出路相联系, 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进行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对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

我国西部高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建设无法满足实际需求的原因

社会历史原因计划经济时代大学毕业生国家包分配, 安排工作是国家的事, 用不着大学生自己去操心, 以至于家庭、学校和社会都很少关心大学生怎样选择职业, 未来如何发展。近年来, 随着高校扩招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 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出现, 大学生如何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问题引起高校及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点少、经济总量不大、经济发展水平滞后, 教育观念更受客观环境的影响, 大学生在整个受教育阶段很少接触到与职业相关的各种信息, 等到面临就业的时候, 难免会出现困惑。

学校整体重视程度不够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长期以来关注的两个重心, 职业生涯辅导没有被放在重要位置, 更没有人意识到职业生涯辅导是一个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专门领域, 导致高校学生职业生涯辅导工作在政策、资金、人员上投入不足, 在各种教育资源本身就不足的西部地区高校这个问题更为严重。当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引起重视, 教育行政部门要求招生名额同就业率挂钩, 就业率低的专业将被限制或停止招生时,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才引起了西部地区高校的关注, 但关注的是如何提高就业率, 做好就业政策咨询、派遣等较低层面的就业服务, 没有从根本上意识到要关心大学生的职业发展问题, 以至于西部地区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人员在数量上和素质上远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要。

西部地区高校的课程设置观念陈旧西部地区高校的专业和学科设置目前大多还停留在固守以往模式的基础上适当模仿东部地区高校, 而东部地区高校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建设目前正在摸索过程中, 这样, 时间上的延误在所难免。

建议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性质应定位为必修课程日本的学校均有依法设置的专门教师以及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辅导的必修课程, 以帮助学生解决在职业生涯选择和决定过程中的苦恼和困惑以及为学生提供相关职业信息。在我国当前的环境下, 大学时期是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关键时期, 西部地区高校应将职业生涯教育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之中, 并把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定位为人文类或素质教育类的必修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的形式应主要采取课堂教学与课后实践相结合、课程与专题讲座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程内容要体现面向大学生的针对性和科学性, 体现出内容的系统性和连续性等特点。

职业生涯规划应逐步实现全程化的课程指导日本以“职业生涯准备”为线索体现出培养综合素质的递进性, 学校有专门教师在学生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有苦恼和困惑时进行全程的“职业生涯辅导”, 为他们提供信息, 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和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西部地区高校也应当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列入各专业的教学计划, 争取独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 传授职业生涯设计的理论、知识与策略以及进行积极的辅导咨询等。考虑到任课教师不足, 可以先以选修课的形式介入, 引导学生自主选修, 再以必修课的形式巩固, 目的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使大学生明确适合自身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总体规划, 从而确立大学期间的学习目标, 学会有目的地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为将来职业生涯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应重点针对职业生涯设计安排必需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训练, 向学生介绍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培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能力。在低年级学生中可讲授职业与职业生涯的基本理论、大学生自我认知、正确处理职业理想与社会需要的关系、大学生就业取向分析等内容;对高年级的学生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指导, 侧重讲授职业道德、求职思想与心理准备、求职的基本程序、就业政策与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等内容。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内容应体现实用性日本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 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效果显著。在我国西部地区,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学校也应将职业生涯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充分结合。学校可结合本地区的形势, 优先建立职业咨询及推荐室,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规划及实践锻炼服务, 如职业测评、个人发展方案设计、就业咨询服务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学校还可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网站, 开展网上指导, 引导学生根据自身职业规划的需要, 有选择地利用网络资源。学校还可以采取个别指导、团体咨询、范例引导、同伴互助、实践体验以及模拟演练等方法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学校应建立专业的社会实践、实习就业基地, 安排相关专业的大学生到相关岗位上锻炼, 与社会互动, 鼓励大学生利用假期从事社会兼职工作, 如暑期“三下乡”活动、校园创业活动、毕业实习等, 为大学生提供必要的职业技能训练机会。这样, 利用各种资源逐步形成一个职业生涯规划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而为学生提供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逐步实现专业化、专职化在日本, 对指导教师的培养已经形成一个独立的体系, 不光有本科层次的培养, 在研究生院还开设了专门的职业学位课程, 以大学毕业生和社会上其他有需要的人为对象, 培养特定的高层次专门职业人才。其课程内容和研究方法是与专业团体、行业协会进行沟通, 联合进行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教育, 称为“桥梁课程体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门建立在心理学及管理学基础上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课程, 需要由专门人员来从教, 不能将职业生涯规划简单地等同于就业指导, 它比就业指导更具有专业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考虑到地区实际, 西部地区高校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队伍应当逐步专业化、专职化。首先, 各高校可从就业指导中心、毕业班专职辅导员以及两课教师中挑选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一定研究、具备就业经验、愿意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骨干组成基本教师队伍, 对学生进行讲座式的职业生涯规划教学。其次, 要逐步组织这些骨干教师考取国家承认的职业指导师资格并提供条件使他们与发达地区的最新理论研究成果保持接触, 从而提高教学和咨询水平。再次, 要不断吸收、培训相关人员, 直至设立职业生涯规划公共课教研室, 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专任教师队伍形成梯队, 不仅要有一线专门任课教师, 还要有一支经过良好职业辅导训练的辅导员队伍在课余时间为学生提供咨询服务。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应重点引导学生到基层就业长期以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区域集中在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每年大量毕业生宁可有业不就, 也不考虑去广大基层地区, 更不愿意选择西部地区、边远地区或艰苦行业以及广大农村就业。从毕业生流向来看, 东部省市吸纳了全国50%以上的高校毕业生, 而西部所能吸纳的高校毕业生不足20%。加上每年西部地区高校的毕业生有近一半以上选择了东部发达地区、西部大城市等地就业, 到西部基层就业的不到20%, 这就迫切要求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着重指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就业环境, 及时调整就业期望值, 对就业地域、就业单位、就业岗位、工资薪酬等及时做出合理调整, 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到基层去就业, 到西部地区去就业。

总之, 高等学校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承担着义不容辞的责任。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角度出发,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借助于课程设置的形式贯穿于高等教育的始终, 帮助大学生明确职业生涯目标, 积极提高自身素质, 在大学毕业后顺利地走向就业市场, 寻找到满意的、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参考文献

[1]谷峪.日本“职业生涯教育”观察——贯穿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J].职业技术, 2006, (17) :55.

[2]谷峪.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及其启示[J].职业技术教育 (教科版) , 2006, (10) :81-84.

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探析 篇9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规定性

1.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培养现代化合格人才的需要

关于法制教育问题, 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 “切实把大学生培养好, 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 也是实现亿万家庭最大愿望和切身利益的民心工程”。因此对大学生开展法制教育, 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是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大学生健康思想和法制观念的重要途径, 是落实胡锦涛主席“民心工程”指示的有力措施。高校通过法制教育, 可使大学生了解中国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 了解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方略, 让他们从法律的高度确立自己的政治观点和政治信仰, 依法行使自己的政治权利, 明白自己应尽的法律义务。高校法制教育还可为国家造就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而所有这些法律人才的摇篮就在学校, 根本途径就是学校的法制教育。此外, 高校开展法制教育, 还可以使大学生在学法、懂法的基础上, 运用法律武器, 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勇于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自觉维护法律尊严。这是实现法治国家的基础性工程。是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托、人民的期望。

2. 加强高校法制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任务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 “要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和谐社会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开拓进取、自强自立、艰苦创业的精神;大力加强法制教育特别是宪法的教育”, 这就非常明确地把法律素质作为现代人才的重要方面提出来了。大学生法制教育的状况关系到我们社会的稳定。高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阵地, 搞好大学生法制教育工作, 是减少大学生违法、犯罪行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大学生毕业后要走向社会, 服务社会, 服务人民。法制意识强的毕业生能够自觉地遵纪守法, 积极投身于祖国建设事业, 为国家的强盛作出自己的贡献, 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当前高校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 法制教育的师资队伍的水平参差不齐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形式, 在高校法制教育工作中也发挥着的主渠道和基本阵地的作用。但是目前在高校中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的水平却是参差不齐。有法学院系的高校的情况要相对好一点, 而没有法学院系的高校或者原来在理工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高校中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通常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部门、学生处、团委或以及宣传部的人员兼任, 而兼职教师的法学基础理论和法学实践能力影响了法制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因而使大学生对法制教育因老师的原因而不重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就在于有关高校的主要领导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的认识还是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 把法律素质教育排除在素质教育内容之外, 而没有将其看做是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举措。更没提高到具有战略意义的高度去看待。由于法制教育师资的不专业性, 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往往不重视自身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的培养, 或者是不懂得法制教育的规律性, 从而造成大学生强化法律工具主义意识, 淡化法律的内在价值, 所以大学生消极学法、被动守法和法律意识淡薄也就不足为奇了。

2. 法制教育的内容枯燥

法制教育是一项融理论性、实践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2005年之前, 高校大学生课堂法制教育一直通过《法律基础》课来完成, 2005年开始, 在《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中把《法律基础》课和《思想道德修养》整合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程整合后的课程中法制教育的内容篇幅减少, 仅有两章多的内容, 但是却涉及近30个法律文件、100多个重要概念和知识点。这使得课堂法制教育的任务更加繁重。很多教师一般无法对内容进行很好的处理, 授课只是一系列知识点的罗列、堆积, 教学内容偏重于法律理论知识的传授, 法制教育的主题往往偏重于防止违法犯罪, 缺乏对学生法律意识、法治观念的培养。在法制教育过程中, 重遵纪守法规范多, 提要求多, 讲义务多, 而对学生的权利教育则相对偏少, 致使学生对法律的认识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层面上, 缺乏法律情感和法律行为习惯的养成, 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 即形成“知而不信”。

3. 法制教育形式单一

法制教育是一项系统性工程,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的法制教育就不能仅仅停留在课堂上, 而应该实施全方位、立体式的法制教育模式。目前大多数高校、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中的法制教育形式仍然局限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而在课堂的教学中, 教师也往往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教育模式, 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现代科学技术和案例教育在教学中运用较少。这种强制性的法制教育模式, 使得法制教育缺少针对性。有的高校甚至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唯一形式, 没有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开设一些和本专业相关的而又为大学生就业和从业所必需的法律课程或者是开设一些法律通识类课程的选修课。更忽视了校园法律文化的构建和法律氛围的营造。其结果必然是导致高校法制教育的实效性的降低。

三、提高高校法制教育实效性的路径探析

1. 优化教师队伍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前提

从事高校法制教育的教师包括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 他们不但要熟悉法制教育的规律, 而且要具备比较系统的法律学科知识和较高的法律素养。因为这直接关系着大学生法制教育的实效性。作为高校的管理者应具备很强的法治观念, 能够自觉地按照法制教育的内在规律管理相关的学生事务, 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 具有依法办事的能力。教师要提升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言传身教的作用, 成为大学生的楷模。因此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法学理论的修养。只有他们的法律素质提高了, 才能得以营造法治氛围, 构建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 促进法制教育实效性的提高。

2. 创新法制教育内容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基础

高校中的《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课在学时允许的基础上适当增加法律部分的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应重点突出法治精神、法治理念、法律意识、法律信仰的培养上。还可以利用《形势与政策》课开设国际、国内法制最新动态、当前重大案件分析等讲座, 及时的把社会法制发展的最新动态传导给大学生, 使法制教育更具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此外, 针对不同专业的不同特点开设相应的和相关的法律课程, 比如针对采矿专业开设《安全生产法》、《矿产资源法》, 针对经管类开设《经济法》、《合同法》, 对全校大学生开设《婚姻法》、《劳动法》等涉及自身权益的法律规范, 使法制教育更具针对性, 从而增强教育合力。

3. 采取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关键

法制教育必须通过多种形式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整合学校、社会的教育力量和教学资源, 具体做法包括:建立稳固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 各高校应充分利用所在城市或省市的资源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 比如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监狱等;开展演讲赛、辩论赛类的实践, 开展课前五分钟演讲, 以此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表达自己对一些问题的法律观点;从而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 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影视感染, 在课堂中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来自《焦点访谈》、《今日说法》、《新闻调查》、《大家看法》等电视节日中的法律案例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参观、旁听类实践, 比如参观监狱、旁听法庭对学生进行生动的法制教育。此外, 高校必须营造良好的校园法律文化环境, 形成浓厚的学法、用法、守法的氛围。环境是高校法制教育的外部条件, 是大学生的各种意识形成和发展的客观基础。

参考文献

[1]胡圣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对高校法制教育的启示[J].改革与开放, 2010, (16) .

[2]刘岩.对中国高等学校法制教育的探讨[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4) .

[3]李丁宁.新形势下高校法制教育探究[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2009, (5) .

探析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存在的问题 篇10

一、高校法制教育内容设置不合理

法律知识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是制定法中关于规则的知识, 即所谓的法律法规条文体系;二是法律学问中关于原理的知识, 即所谓的法律原理或法律理论。一般意义上的学法、懂法, 就是要求既熟知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规条文, 同时又掌握一定的普遍适用的法律原理。总体上讲, 这些基本的法律知识可以概括为三方面:“第一, 关于现代法的基本观念和精神方面的知识, 主要是法律的概念、价值、功能和作用方面的知识。第二, 关于一国现行法律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其中主要指一国法律体系的基本架构, 国家主要法律部门的基本内容。第三, 寻求法律保护权利和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的程序法知识。”

高校法制教育内容的设置, 仅仅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一门课中, 3个学分, 48学时。由于课时少, 所学内容却庞杂繁多, 教授者往往只能是简单地进行一系列知识罗列和堆积;而学习者, 往往应付过关考试, 师生都苦不堪言。另外, 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的学习, 在专业课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 而对法律基础课却不予以重视, 应付了事。对于众多高校在校学生来说, 即便是在大学一年级的课堂上认真学习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有限的时间和内容也难以培养学生的懂法和守法意识。当几年后他们步入社会就业时, 社会经验的匮乏足以抵消他们有限的法律常识。

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的开设都是认可的。从思想认识程度来讲, 86.2%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是有必要的, 对自己是有帮助的;从课堂评价来看, 70%的学生对于“法律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表示满意。但调查也反映出大学生对“法律基础”课改革的要求和期望, 从内容上看, 学生们最感兴趣的是案例分析, 而后依次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和常用法律条款的详细解读。根据法制教育工作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 课堂教学应成为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培养法律意识的主要阵地, “法律基础”课应该紧紧围绕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法律信仰、法制观念这一中心目的, 重点传授法律的原则和精神, 多开展案例教学, 辅之法律条文体系的讲解, 以提高学生的法律实践能力, 同时也要注重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增强教学的形象性、生动性。

二、高校法制教育师资结构待优化

对我国高校法律基础课任课教师的调查显示, 担任“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教师学历构成为:本科24.3%、硕士49.2%、博士26.5%, 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学历构成有很大的差距。29.6%的教师担任“法律基础”课教学的时间不足一年, 40%的教师担任此课的教龄为1年~3年。32%的教师认为目前掌握的法律知识能够满足教学需要, 53.3%的教师认为基本满足教学需要, 13.9%的教师觉得需要补充某些方面的法律知识, 还有0.8%的教师需要全面学习法律知识。法律基础课教师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教学的方式和方法、课时问题、教师培训问题、教材问题和考核问题等。

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根本保证。新时期, 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立场坚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能与学生沟通等。所以, 高校法制教育工作者尤其是法律课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素质, 在教法、守法、用法过程中以身作则, 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 影响感染学生。高校应该从培养合格人才的高度对“法律基础”教学和教师给予足够的重视, 应根据自身条件, 转变思想, 更新观念, 术业有专攻, 培养骨干专业教师,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质量。

三、高校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缺乏

众所周知, 法的遵守是法的效益得以实现的最佳形式。而守法的积极性要靠良好的公民法律意识来驱动, 青年大学生群体只有具有了良好的法律意识, 才能使守法由国家力量的外在强制转化为个体对法律的权威以及法律所内含的价值要素的认同, 从而就会严格依照法律行使自己享有的权利和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会充分尊重他人合法、合理的权利和自由;就会积极寻求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和争议, 自觉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就会主动抵制破坏法律和秩序的行为等等。

然而, 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 法律知识薄弱, 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调查显示, 我国高校大多数学生坚信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法律的地位和作用表示怀疑, 虽然他们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 但是并没有真正从心里认可法律的崇高地位, 因此, 在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 很容易丧失对法律的信心。超过90%的学生认为知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违法和犯罪;近80%的学生具备维权的意识, 遇到法律问题, 73%的学生选择“寻求法律咨询和援助, 请专业人士帮忙”或“查找相关资料, 通过法律途径解决”。这表明大学生普遍认可了学法、知法的重要性。但也有17%的学生认为通过法律途径维权的过程付出的代价很大, 可能得不偿失;6%的学生认为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太麻烦了, 能私了就私了。

我国高校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 并具有以下特点:一是贪利犯罪居多, 如盗窃同学手机、电脑、银行卡、自行车等, 这类案件大多发生在校园内部, 发生在学生之间;二是日常生活中因口角、身体冲撞等原因引发的打架斗殴和伤害案件较多;三是因恋爱等两性原因引发的违法案件有上升趋势;四是抢劫、强奸等严重暴力犯罪也有发生, 但比较罕见。分析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 有家庭因素、个人心理因素、社会环境因素等等, 但法律知识缺乏、法制观念不强、法律意识淡漠也是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一个重要原因。

摘要: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已经历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和实践, 仍然存在着深层次的问题。高校法制教育性质界定不明、内容设置不合理、师资结构待优化、高校学生自身法律意识的缺乏、高校法制环境建设不完善一系列问题, 影响着我国高校法制教育发展的进程。

关键词:法制教育,法律意识,高校,大学生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探研 篇11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素质教育;内在关联

1前言

自2008年4月24日在华中师范大学召开素质教育研究大会以来,素质教育就一直是大家研究的热门话题,但是如何提高人们的素质,如何进行素质教育等问题,各专家学者意见颇有分歧。陶宏开教授对素质教育有其独到的见解:“素质分为心理素质,专业素质,整体素质。现行的应试教育以被教育者听为主,而素质教育以被教育者的主动性为主”。而中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老先生认为:“人类现在的一些不文明、不规范的行为正在毁灭自然,我们要改变这种现象,就急需提高全人类的素质,而素质教育不只是针对小孩子,社会上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素质”。这句话道破了素质教育的真正含义和在社会、历史、人类方面的紧迫性。因此,提倡素质教育,发展素质教育,是当前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符合现阶段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化;符合当前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符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但是体育学科比较特殊,它大部分时间的授课在室外进行,它是一门以身体锻炼为主要内容的一门特殊学科。因此如何在体育课中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课程中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且目前国内高校素质教育和体育教育还没有一个好的切合点。在体育教育中如何进行素质教育是当前体育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素质教育的综述

2.1素质教育定义的论述

素质的概念在生理学和心理学意义上认为是遗传素质。《辞海》对素质的解释是:“①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②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这里对素质的解释比较狭义。

在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定义指出,它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通常又称为素养。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这是素质教育中所说的素质,这种解释指的是广义素质。

近代素质教育的定义在国家教委《关于当前积极推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中作了明确解释:“素质教育是以提高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它是依据《教育法》规定的国家教育方针,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

2.2素质教育的重要性阐述

素质教育是在遵循人的自身发展、客观规律和人与社会需求之间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展开的教育活动。是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

(1)素质教育是普及性教育

普及性是把发展教育的着眼点放在每一个社会公民素质的提高上,而不是像应试教育那样着力于选拔和淘汰。

(2)素质教育是基础性教育

基础性是指我们的教育应把为学生奠定良好的事业和求知基础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3)素质教育是发展性教育

发展性指教育活动不单是应试教育下对知识的被动继承,更要培养学生学会对知识的主动索取,不单要学生谨遵师授,更要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关心, 学会生存。

(4)素质教育是综合性教育

综合性或全面性指的是素质教育要求教育功能在学校活动中的全面辐射和全面落实。

3高校体育教育中素质教育的实施

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有什么方法和手段,都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怎么解决,是我们讨论的常新话题。

3.1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的方法手段

3.1.1 高校体育教师要树立新观念

加强素质教育认知,首先要提高对素质教育内涵的认识,提高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地位,构建新的高校体育教育体系。依据我国普遍遵循的课程设置,要有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接受性的原则,更新教学内容。

3.1.2 努力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首先,给学生以广泛的知识,这是基础;其次,给学生以多种方法,使学生学会运用自己的方法来处理问题;第三,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使学生学会认识社会,学会全面、深刻、辩证地认识问题的本质。从这三个递进的层次上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大学里所得到的,不应当仅仅是书本上的东西,而应具备一种解决千变万化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素质。

3.1.3 由单纯的“灌入式”教学转向学生自我学习、自我锻炼

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教师必须克服单一的传授法教学,不要只要求学生被动地去接受和服从,要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锻炼中来,充分地挖掘学生的自身潜力,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进行教学和锻炼。

3.1.4 要进行体育教学改革

在体育教育中,要以学生认识体育教材内容规律的特点来安排教学的环节与步骤。要从过去较死板的规范体育课结构模式中,向多样化、灵活化、实效化、人格化的方向转变,在教学过程中完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更需要从每节课的教学目标、内容、条件出发,创造出不同特色又能体现素质教育功能的“体育素质”教育模式。

3.2普通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现存问题

nlc202309031811

3.2.1 体育教师的素质较低

造成体育教师素质低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体育教师自身努力不够,很多教师安于现状、工作热情不高、创新能力不够等。这些都制约了体育课程改革和发展,同时也影响了学生运动兴趣的培养和建立,因此,加强体育教师的责任感、紧迫感、敬业精神和专业技能水平的培养是当前的首要任务,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好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才能满足新时代素质教育对体育教师提出的更高、更广泛的要求。

3.2.2 没有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对于部分先天身体素质较差,运动激情不高的学生,不能简单地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和评价标准,要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分层次、分内容教学,使他们通过努力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调动他们课堂的积极性,提高运动能力,促进每个学生达到自身运动极限,实现全体学生共同进步。

3.2.3 体质健康测试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高校在进行身体健康测试后,没有进行数据分析,无法了解本校学生的不足,致使体育课堂上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练习,使体质检测和体育教学严重脱节。体质健康测试仅仅是为了测试而测试,使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不能落到实处。

3.3对高校体育教育中进行素质教育的建议

3.3.1 以培养学生运动能力为主,搞好素质教育

重视学生的运动主体性的发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一种运动习惯,以学生终身受益为目标,促进学生体育锻炼和运动观念的形成,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和运动知识的基础上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3.3.2 转变观念,体育教育要适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家体育素质教育的目标,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体育教育新体系,必须改变高校体育教育中单一、机械的“增强学生体质”的体育教育观。按照体育多功能的特点,拓展高校体育的发展方向,向多渠道、多层次的社会化综合体育教育发展。

3.3.3 优化体育课程结构,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大学体育课程体系建设要以“一个深入、两个拓展、三个结合”为原则。“一个深入”就是加强对大学体育教育的深入研究。“两个拓展”就是体育教育必须从体育课内向体育课外拓展;体育课程必须由原来的“刚性”向“特性”拓展,使课程结构优化与丰富体育课程内容同步发展,建立多种课程体系供学生选择。“三个结合”是强调体育理论与技能的结合;现代体育项目与民族传统项目的结合;“健身”与“健心”相结合,从而达到体育教育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目的。

3.3.4 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一支高水平复合型的师资队伍是在高校中实施体育素质教育的关键。高水平复合型的师资队伍中要有体育理论、体育各种项目技术、体育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教师,并且这些教师还要有广泛的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教学经验和知识,要有较高的科研能力和较高的专业水平。

3.3.5 建立体育经费投入新体系,可持续发展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我国各高校除了按照国家相关部门法规对体育院(部)保持相应的体育教育经费投入之外,还应积极开展体育服务的职能,积极参加各种社会体育活动,开发体育康复、健身、娱乐保健、体育俱乐部、体育咨询等体育产业,开展有偿服务,促进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的健康发展,从社会上获得体育经费与发展人才,使高校体育素质教育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3.6 加强体育设施规划建设,提高高校体育素质教育

体育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是影响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重要因素。近几年我国高校急剧扩招,原有的体育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在体育设施的建设上必须以国家投入为主,学校投人为辅,兼顾社会投入,形成高校体育设施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

4结束语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教育则是高校一门必修的课程,因此在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和推行素质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它关系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国家的长远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中实施素质教育是由新的教育方式取代旧教育方式的过程,在发展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与制约,会不断面临新的挑战。只要我们勇于探索,不断深化高校体育改革,就能开创高校体育素质教育的新局面。让我们在培养学生提高身体素质,在传授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和体育锻炼方法与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相结合上,为培养世纪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321-323.

〔2〕刘德佩,石岩.体育公共关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158-160.

〔3〕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258-261.

〔4〕曹进.学校体育如何贯彻好素质教育〔J〕.读写算,2011,(39):174-175.

〔5〕黎虎清.素质教育下中学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l1,18:231-233.

〔6〕韩云霞.试论体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1,8:131-132.

〔7〕王佳茵.高校体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探析〔J〕.科教导刊,2011,7:86-87.

〔8〕芮松.素质教育背景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5:56-58.

(责任编辑:李宏斌)

高校后勤为高校教育优质服务探析 篇12

高质量的高校后勤服务是我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坚强的后盾, 高校后勤服务的改革已经在政策指导下开展了很长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由于我国处于社会经济转型期, 旧的高校管理体制基本已经被新的管理体制所取代, 但是旧的管理体制遗留下一些问题是我们现在还没能彻底解决的, 例如学校浪费资源的问题;我国引进的新的理念仍处于发展阶段所以不是很完善, 这其中包括:1.高校后勤服务缺乏必要的经营理念即根据高校的需求来确定自己的经营行为和经营策略;2.我国高校大部分都是公办学校, 存在一定的垄断性, 这就导致高校后勤服务的定位和目的有些偏离轨道, 有的强调自己的管理职能, 有的则强调盈利, 不能充分的做到为学生、为学校的教育考虑。

二、高校后勤应对高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

高校后勤的优质服务能够为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为了向高校教育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高校后勤工作应该注意做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 优质的生活服务与充足的物质保障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良好的生活服务可以为学校教育提供一个稳定安全的环境。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才能顺利的开展教育科研工作。这里从几个重要的方面进行阐述:

首先, 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为了保障学校教学、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就必须为学校提供充足的物质保障, 做好后方物资补给工作, 这里包括学生和学校的一些日常用品, 比如在学校内部开设超市、书吧、咖啡吧, 尽量满足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日常需求。

其次, 落实好卫生安全工作。安全工作是我们首先要把控的环节, 因为安全工作的质量直接关系到学校师生的生命、身体、财产安全, 这里以食品安全为例, “民以食为天”而学校是人口密集的场所, 老师跟学生都会在学校食堂就餐, 食堂又是后勤部门的组成部分, 后勤部门肩负着保障全体师生食品安全的重任。这就要求后勤部门要严格控制准入环节, 提高食品准入的标准, 树立风险意识, 建立风险预警系统, 严格管理, 严格监督, 监控原辅材料的购入, 防止腐烂变质原料进入, 严防食源性疾病和食物中毒现象发生。

第三,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建设包括办公、住宿、食堂清洁、通讯、运动等诸多活动进行的场所, 比如建筑设施要定期检修加固, 建筑内部的零件比如门窗桌椅板凳要定期进行报损并即使进行维修或者更换, 要做到“以人为本”, 基础设施的建设要尽量满足学生多元化的需求, 为学生创造更先进便捷的学习环境, 为学校教育提供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持。

(二)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

后勤服务质量的好坏除了受硬性条件的约束外, 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人即后勤工作者, 因为后勤工作者是后勤服务的实施者是学生的直接接触者, 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和服务质量直接影响教师和学生, 提高后勤工作者的素质就等于提升高校后勤的服务质量, 也就更有利于高校教学科研活动取得好成绩。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提高后勤工作着的素质:

首先, 做好招聘工作。招聘工作是吸收人才进行人力资源建设的第一关, 谁把握人才谁就能把握无限的生命力, 我们要制定科学的招聘计划、招聘标准, 因为高校后勤针对的是高素质人群要满足这一群体的需求后勤工作人员的质量就要有一定程度的要求, 把好招聘这一关, 从源头上保证后勤服务人员的素质。

然后, 进行有计划的培训。学习使人上进, 在正式从事后勤服务工作之后, 我们要通过学习与时俱进。学习内容包括职业道德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法律常识的培训, 定期组织这些培训并确保全员接受培训可以提高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 提升职业素养增强维权意识。

最后, 要增强他们的团队意识。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 增强服务人员之间的协同性有利于更加有效率的进行后勤服务工作。

(三) 参与建设和谐校园

和谐的校园环境是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国家栋梁之材的沃土, 包括和谐的物质环境、和谐的制度环境、和谐的精神环境。

1. 后勤部门在物质环境方面肩负着美化校园环境和提倡节能的重大责任。

美化校园环境, 让学生感受优美的人文环境。干净整洁的校园环境总是能让人感到美好、心情愉悦, 后勤部门应该重视绿化校园的工作, 要做好日常的清洁工作, 还要精心设计出符合学校教育环境的装饰, 比如在花园中设置读书亭, 在鱼塘边多设几把椅子, 同时要加强人文环境建设, 如在走廊或学生经常活动的地方打上名人名言或者校规校训, 争取做到“一草一木都能讲话, 一砖一瓦皆可育人”的效果。

节约能源, 培养学生节约的道德观。高校是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要力量, 同时也肩负这培养学生节约道德观的重要责任。后勤部门是学校的能源管理部门, 要在节约的思想指导下对学校资源的利用进行合理的规划, 不断探索构建节约型学校的新思路, 从源头上形成节约的习惯避免浪费。加强节约理念的宣传, 调动老师跟学生进行节约的积极性。后勤管理部门也要从自身建设入手, 学校在提倡打造数字化校园建设, 高校后勤也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用电管理系统、用水管理系统、物业管理系统、资产管理系统、维修管理系统等, 更加合理调配和利用资源。不断引进先进的节能产品, 如地源热泵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节能光源改造等。

2. 后勤部门在制度环境上要做到的是要制定一套符合自身情况的行为规范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规范学校资源的使用者, 使与后勤服务相关的行为都有章可循。

用制度规范自身的行为。虽然大部分后勤部门不是经注册的法人, 但是在管理模式上却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后勤部门在相关的思想指导下, 综合考虑学校的制度和企业的管理制度, 制定出一套适合自己的, 能够保障后勤工作为学校教育提供优质服务的制度。其中最典型的就是, 近年来许多高校把国际质量认证体系引入, 利用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控制管理系统来加强后勤服务质量地提升, 这也起到了规范后勤部门自身管理的作用。

用制度规范资源使用者的行为。这种规范因为涉及到学校的所有单位 (如超市、书吧、咖啡厅、餐厅) 和个人, 因为受约束主体不一样, 所以必须制定出公平的资源使用制度。以水电管理为例, 对单位采取有偿适用的办法 (收费标准参照居民用电收费标准) , 对学生可采取, 以宿舍为单位, 每个月给予合理数量的免费使用额度, 超过就付费。在房屋租赁方面, 学校办公用房和科研用房采用无偿提供的方式, 对经营性和闲置的房屋采用有偿使用的方式, 是学校资源得以公平使用, 提高房屋的使用效率。

用制度约束学生和后勤有关的行为。后勤部门管理这宿舍、食堂、教室等同学生关系密切的活动场所, 在日常的管理活动中, 要本着“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服务理念, 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前提下, 进行管理活动, 多进行换位思考, 以理服人, 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以宿舍管理为例, 针对不同的学生群体 (本科生、研究生、留学生) 适用不同的管理规定, 并尽量是这些规定适合不同的学生群体。

3. 后勤部门在精神建设方面也要做到跟校园同步。

培育自身的企业文化, 鼓励创新, 奖励奉献。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的重要部分, 大力宣扬“以人为本, 诚信为本”的价值观和踏实肯干的办事原则, 会在学校形成很好的文化氛围, 这样不仅利于提高后勤部门的办事质量, 还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无形之中对学生进行了道德教育) 。同时加强民主管理, 发展职代会, 切实保障后勤职工的权利, 关心弱势群体, 建立和谐的用工环境。以此来增加凝聚力, 提高企业形象和办事效率。

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以便更加确切的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并满足这些需求, 在整个后勤服务的过程中, 不能忽视与学生的沟通作用, 使之产生对后勤工作不满意, 不配合。后勤部门服务中是与学生的交流, 可以利用校内论坛、座谈会、意见栏, 来加强通学生的沟通, 这样做可以更好的了解学生的需求来改善服务质量, 同时讲出自己行为的原因, 可以更好的获得学生的理解与支持。加强沟通, 有助于和谐精神文明的建设, 可以保证学生在一个和谐的环境中接受教育, 专心学习, 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国家发展做贡献。

三、小结

人是环境的产物, 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广泛又深刻的, 高校后勤工作的意义就是为高校的教育科研工作服务, 尽一切努力为高校的教育创造优良的环境, 物质环境是基础、精神环境是核心, 提供高质量的服务, 保障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完成培育人才的任务。为了可以为高校教育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 就要从参与高校后勤工作的人员素质入手, 还要有充足的物质保障。后勤工作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一部分, 高校后勤优质服务也是高校教学和科研的坚实基石。

参考文献

[1]程志勇.进一步深化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若干问题与对策[J].皖西学院学报, 2005, 6.

[2]都蕴超, 吴汝玮, 周颖.高校后勤社会化运作下德育工作实施途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0, 3.

[3]侯文华, 浅析后勤社会化背景下的高校德育工作[J].江苏高教, 2004, 6.

上一篇:节能性能下一篇:模式建构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