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创新教育(共12篇)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1
一、高校美术教育创新的方向和发展前景
1. 为了让一些绘画和审美的先进理念深入人心
中国的传统教育一直是很需要改革的一个方面, 现在谈到美术教育, 更是有感而发, 我们国家的美术教育是很值得关注的, 在学生的美术学习生涯中, 人们总是很希望通过简单的方法或者步骤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是很具有创新性的想法, 但是现在的实质是人们没有办法融会贯通现在的思路, 只能通过简单的继承或者叠加来做到某一部分的效果。一般的情况是学生们很容易就陷入传统的思维中, 没办法抛弃旧的观念, 这其实就是一种无休止的重复。美术教学, 实质就是学生的模仿训练, 这是教师常用的一种方法, 我们一般都需要通过对原作品的传神描摹来做到尽善尽美, 学生模仿得越逼真, 他们就越容易受传统思维的限制, 相反地, 他们的创新性就没有发挥的空间。通常情况下, 老师都是拿现成的成品来和学生的作品作比较, 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学生一旦潜意识里认可了老师的这种做法, 他们只会更加注重对考试成绩的追捧, 绝不会只是单纯地吸收老师所传授的知识点。美术作品, 其实说到底, 最重要的还要算潜藏在作品里面的一些看不见的东西, 比如说灵感啊思路啊什么的, 拿著名画家的作品举个例子, 最核心的还是算在里面发现的那些潜在的东西。我们国家现在正响应国家的号召, 逐步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 这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举措, 在现在的这个时代, 素质人才需求量剧增, 那么哪些可以算在素质教育人才的行列呢?实际上就是那些创新思维无限, 并一直朝创新方向努力的人。现在说到美术教育, 实际上关键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老师们一定要在课堂教学中灌输学生一些新的观点和绘画技巧, 要让学生学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东西。
2. 创建适合学生发展的大环境, 尊重他们的实际情况
现在有很多的专家提出, 学生们都是要把学习的兴趣落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才能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专业知识其实主要是来源于自己的挖掘, 老师在课堂上所授的只是其中很有限的一小部分, 更多的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从生活中发现到。老师和学生一定要以一个最平等的方式进行沟通和交流, 这是最关键的地方。一旦师生平等意识缺失, 学生根本就对老师的所作所为不满, 这时候更容易造成混乱的局面, 照现在的实际情况来看, 老师一定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 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学习零压力, 挖掘出学生的最大潜能。早期美国的专家这样预言过, 一个人的心理上是自由的状态, 那么那个时候绝对是他最好的状态, 这是毋庸置疑的。美术专业学生需要的就是亲近大自然, 把自己放空, 最好能做到自身和自然融为一体, 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呢?这里面就需要老师发挥主观能动性, 把教学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 让学生们形成自觉学习的风气。
3. 着重培养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
美术就是艺术的一个分支, 我们总是会用独特的视角来看待这个分支, 实际上就是一些跟实践息息相关的东西。美术教学, 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鉴赏和模仿, 他们的绘画实际上是放在学习之后的东西, 在这个问题上, 老师和学生必须保持高度的统一, 这是一项需要合作努力的事业。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学会紧紧抓住学生的创新能力, 要教会他们独立思考, 找到创作的思路和方向, 这是很关键的东西。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要注重个性鼓励, 但是又不能完全没有限制, 既要好好培养学生, 又要教会他们最基本的知识, 这就是最考验老师的地方。不论从哪个角度上来说, 美术教学最后呈现给大家的成果一个杰出的代表就是美术作品, 这是显而易见的。说到美术教学, 绝对少不了的是绘画的工具和使用材料, 我们常常需要用多样的美术材料来完成一幅简单的画作, 这是很正确的做法。
二、美术教育的创新路径和方法
1. 加大对创造型教师的培养和提拔投入
美术教师是美术教育的实践者, 学生们主要是跟着这一群体学习, 当然了,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 所以老师在实际教学中, 还有很多方面要努力。如果要想中国的美术教育水平提高, 最不能少的就是老师们的素质培养环节, 这是很重要的部分, 美术教育创新也是这里的重中之重, 就传统的一些观念方法而言, 现今的最大任务就是要好好朝这个方向努力, 保持原有的优秀的部分, 再积极创新一些东西, 早日把国外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学到手, 这就是成功。不管怎么样, 学生和老师一定要互相包容, 配合好教学工作, 而今的美术教师, 总是要把学生的学习和他们的创新能力分割开, 实际上这是很不科学的做法。老师一定要时时刻刻跟进学生的学习情况, 帮忙改掉身上的一些坏的学习习惯, 最后取得优异的成绩, 与此同时, 老师一定要注重自身修养的提升, 好好努力, 不断以新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
2. 美术教育创新的另一个基础是课程改革
美术课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这是很多教育学者一直在探究的问题, 现今的社会总是以这样那样的标准严格要求现在的人才, 没办法, 现今的社会就这样, 社会进步的程度越高, 对人才的需求量越大, 与此同时, 学生的素质也是需要改善的一个部分。关于课程改革, 最核心的应该就是必须跟学生的发展实际相结合, 老师和学生之间一定要有交流和沟通。美术教育, 说到底就是审美教育, 不管怎么样, 相关的美术课程一定要跟这个主题息息相关, 最后达到审美育人的目的。
3. 加强教学方法创新
现在的时代, 就是一个信息时代, 我们根本没有办法抵抗住社会的进步, 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紧跟着时代的脉络, 来变革现在的教育体系, 说白点就是美术教育的改革, 这里面主要说的是教学方法的创新。教育技术发展了, 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大大拓宽了, 按现在的这个逻辑来看, 这些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创新性发展和知识攫取提供了有效的途径。美术教学课堂不再是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 而是老师和学生的双向学习, 这就是一项伟大的创举。
4. 建立公平有序的教学评价体系
现在的美术教育需要一个公平检验的环境, 在很多的实际平台上, 人们因为一些实际客观原因, 没有办法达到统一, 但是就现在的形势来看, 我们一定要好好努力, 争取在现有的体系上, 努力达成统一。美术老师既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充实性, 又要把学生的个性发展因素放进去, 给学生更多自己发挥的机会, 最终实现双赢。总而言之, 我们要抓紧美术教学评价体系的建立工作, 加快美术教育创新的步伐, 努力实现学生的价值。
5. 积极创建和谐有序的校园艺术氛围
创建和谐的校园艺术氛围是实现美术教育创新的一项有力措施, 这是跟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息息相关的部分, 我们总是要以校园文化艺术这个方面来作为标准来要求大家。艺术教育的分支是美术教育, 这是很多人都需要好好努力的环节。
参考文献
[1]朱冬青.试论高校美术教育创新.济宁学院学报, 2009, 04.
[2]宋阳.高校美术教育的弊端与未来发展方向探析.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 04.
[3]李思荟.试析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的误区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8, 27.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2
【内容摘要】民间美术是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也是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高校是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重要场所,但是目前民间美术被高校美术教育所忽视,影响了其在新时代的传播和传承。因此,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融入民间美术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创新高校美术教学模式三个方面,阐述了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并从转变认识、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三个方面,探讨了在高校美术教育中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关键词】民间美术 高校美术 教育体系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人们对生产和生活的感悟,多用于装饰和美化环境,以及表达人们的思想和情感。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不断创新和发展,民间美术成为极富我国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高校教育体系是培养祖国栋梁的重要场所,民间美术作为传统艺术形式之一,对于推动高校教育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一、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作用
(一)完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
我国高校美术教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美术教育体系。然而我国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模仿西方美术教育体系,缺乏民族特色,而民间美术作为传统美术形式之一,如果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体系相结合,将有助于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美术教育体系。民间美术形式多样,种类繁多,如建筑、刺绣、剪纸、木雕、民族服饰等,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髓。民间美术能够为高校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料与素材,可以作为美术教育的课堂资料,也可以让学生实地考察当地的民间美术,亲身感受民间美术的艺术魅力。民间美术不仅丰富了教学素材,而且增强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文化根基,丰富了文化内涵,促进了高校美术教育的发展。
(二)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科技产品和外来文化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使人忽视了身边的民间美术。由于诸多原因,大量民间美术作品被遗失或损坏,难以找到它们的踪迹。在这种形势下,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迫在眉睫。高校作为培养专业美术人才的地方,对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美术教学体系应当引入民间美术,使更多的学生认识和了解民间美术,增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激发其对民间美术的热爱。高校学生是发展我国美术事业的栋梁,是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重要力量。通过高校的引导,让学生加入到对民间美术的研究活动中,使其对民间美术产生兴趣,才能够积极主动保护和传承民间美术。
(三)创新高校美术教育模式
民间美术在造型和色彩方面具有鲜明的特色,学习民间美术能够训练学生的创作技法,培养其审美能力。学习民间美术能够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创作经验,对专业美术学习具有借鉴作用。当代社会各种文化和思想碰撞,民间美术以民族文化为根基,应当引起高校美术教育的重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入民间美术以丰富教学内容,挖掘民间美术的内涵,将其与高校美术教育相结合,并研究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美术素质。
二、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继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措施
(一)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
近年来,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文化与艺术涌入我国,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民间美术的学习。一些教师认为民间美术相对落后,不符合时代的发展,因此轻视剪纸、刺绣等民间美术,更没有将其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转变思想,认识到民间美术的重要性,意识到传承和弘扬民间美术的积极意义,进而肩负起向学生传授民间美术的责任。在高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展现民间美术的魅力,吸引学生的关注,激发兴趣,使其加入到传播和弘扬民间美术的队伍中。
(二)丰富教学内容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师比较注重向学生传授基础知识和理论,容易忽视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致使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这不利于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在高校美术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打破陈旧的思维模式,在课堂中加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让学生感受其魅力。高校还可以邀请一些民间艺术家走进课堂,与学生进行交流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其加入到研究民间美术的队伍中。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当地民间美术工作室,了解民间美术的制作过程,以加深认识传播民间美术的重要性。
(三)转变教学模式
目前,高校美术教育更多的是沿袭教师讲课、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学生过于被动,对教学内容不感兴趣,容易失去学习的动力。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增强其参与性和互动性,主动学习民间美术。作为专业美术人才,学生对于民间美术的传播和传承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结语
民间美术是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当前民间美术的传承难以为继的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应当引入民间美术的内容,肩负起传承和发展民间美术的责任。因此,高校应当转变对民间美术的认识,传承民间美术,发扬传统文化,丰富教学内容,转变教学模式,构建适合我国学生的美术教育体系,以更好地为我国美术事业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洪文.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大家,2011(8).
[2]李琪.试论民间美术在高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和作用[J].大舞台,2013(10):211-212.
[3]周致欣.略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8).
[4]李克兢,王婷.论民间美术在地方高校美术教育体系中的意义[J].美术教育研究,2015(3).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3
关键词:高校;美术教学;现状;创新途径;探究
一、当前高校美术教育教学的现状
教学拘泥于传统形式,缺乏创造性和创新性。一是课程设置不合理。素描+色彩+专业课程(油画、国画、版画等)=总课时量,这一课程设置模式是目前高师美术教育的普遍教育模式。只重视传统美术技法科目的教学,忽视手工制作(如陶艺、剪纸、折纸等)、书法篆刻、民间传统技艺等项目的技能训练。美术教育教学改革与社会形势发展需要、人才培养质量需求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二是“重技艺、轻学理”。专业性过强,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单一,理论水平薄弱,无法顺利参与教育教学实践,难以适应未来教育的发展。三是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单一。当前高校艺术教育以传统的教育模式为主,缺乏新观念、新方法。材内容比较陈旧,美术理论教学仍以绘画技能的讲授为主,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四是教学目标不够明确,美术教育不在于培养出多少画家和艺术家,主要是在教会学生美术绘画知识和技巧的同时,开发学生智力、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学生审美能力、认知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很多高校在美术教学中却没能抓住这个目标,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忽视文化课程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五是部分高校现代化教学手段和教学设施不足。如,很多高校多媒体教室严重不足,绝大多数教师仍然是板书教学,只有少数教师能用多媒体教学。六是美术教师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不高,实践教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新意识。美术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审美能力,这就需要教师首先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需要广泛涉猎与美术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二、新形势下高校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创新途径
(一)更新教育理念,深化教学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
针对课程设置不合理,建议增加理论课程的课时量,开设与绘画艺术相关的横向学科的教学研究。本着“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教学目标和要求,调整教学模式,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一是高校要制定相应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开设美术相关理论和实践课,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艺术观,提高学生整体美术理论素质。二是在教学内容上由于学生课程较多,教师的授课内容一定要针对学生实际和就业需求,要学有所用;在教学方法上,要坚持深入浅出、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三是在教学手段上要不断创新。要结合专业发展和学生实际,运用多媒体、视频、图片等种媒介,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教师要广泛涉猎相关专业知识和课外知识,充分备课,扩大课堂的知识面和内容含量,授课内容既丰富多彩又重点突出,切实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教学质量。
(二)教学目标综合化,教学内容实用化
传统的美术教学的培养目标比较单一,也比较纯粹,就是为社会培养美术专业的人才。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目标逐步综合化,不仅仅重视学生的专业素养,而且开始注重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的增强。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目标在于教会学生认识美术艺术的现代性,使学生能在欣赏、解读艺术现象的时候,不仅关注作品的内容、形式,而且也知道认识材料、技巧、科技与作品的关系。教学内容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是高校美术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美术教学课程规定着学生的学习内容,决定着学生的发展方向,影响着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在新的历史环境下,我国高校美术教学改革内容必须进一步实用化,面向生活、面向企业、面向市场环境,将高校美术教学改革与市场发展环境联系起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为社会培养社会和市场紧缺的现代化美工人才,促进我国社会进步和发展。比如,将家居美工装饰、市容美工装饰、服装美工装饰等细分开来,以满足不同行业及不同市场的需求。
(三)教学模式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
美术教学用具除了笔、墨、纸、石膏等常规教具外,最常用的手段是挂图、录像。在信息化的今天,多媒体技法辅助教学既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必然发展趋势,也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一种必然要求。多媒体的使用,有省时、省力、直观、快捷、灵活等优点,它能使绘画内容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在素描教学中,透视规律一向是学生难以理解的概念,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就会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直观地将透视规律呈现出来,复杂问题简单化,使学生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美术教师可以充分发挥现代教学手段的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师在讲授《中国美术史》时,结合生动有趣的历史知识和美术典故,用讲故事的方法,生动有趣的灌输美术史理论知识,把中国历史典故和美术典故加进平时的课堂教学之中,采用一些幻灯片把生动的中国历代美术作品展示给学生看,利用美术欣赏的方式边欣赏边讲解美术史论,学生一定会在生动的讲故事当中欣然接受美术史知识的熏陶,从而不自觉的喜欢美术史的学习。同时,应增加社会实践内容。美术学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种有实质教学作用与深远意义的美术学的学科,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们能深刻了解到课堂上的实际美术运用与美术教学之间的区别与关联,这能让学生们学以致用,真正体现美术教学的客观作用。
(四)突出“研究性”教学,以课题式教学引导学生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研究是指探究事物的性质和发展规律的方法。传统美术教育以事物的普遍规律和造型规律为研究对象,很少触及深层次的艺术问题。课题式教育以微观的局部问题为出发点,意在揭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内涵。通过课题式教育着力发挥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学生在参与课题讨论与研究解决问题方案的过程中既训练了学生的科研能力,又增强了课题组成员之间的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的“自主性”,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培养。突出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主动提出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当前美术教育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途径。
(五)改革美术考核制度
如何考出学生的真实成绩,这是值得美术教师深思的课题。美术教师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平时的出勤率、平时的学习态度、课堂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考试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等等,而不应仅仅局限于期末考试成绩。当然,为了更加公平的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以将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划分不同的百分比,如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期末成绩占百分之七十。
【参考文献】
[1]贾霞.高校美术教学改革浅谈[J].美术教育研究,2013(10).
[2]孟春艳.高校美术教学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美术教育,2013(06).
[3]毛联瑞.浅谈高等院校美术教学改革新途径[J].美术大观,2011(04).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4
一、影响美术专业创新教育的原因
1. 主观原因
(1) 传统思想的影响
由于学生从小就受应试教育和师道尊严等儒家教育思想影响, 善于接受老师灌输的知识, 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创新性意识比较薄弱。长期以来, 美术专业采取传统的写实教学的方法, 临摹、复制等现象严重, 在美术创造中照搬、套用前人的创作思想, 没有自己的个性, 在作品中很少有自己的想法。
(2) 害怕承担风险
创新往往具有一定的风险性, 包括学业风险, 尤其是人身安全风险。美术专业学生必须多走多看, 而且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越有意义。正如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中所说“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 常在于险远”“险远”之地最能启发人的灵感, 培育人的创新, 同时也有很高的安全风险。然而现实是创新和风险常常成为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
2. 客观原因
(1) 创新教育硬件建设投资不足
美术学科实践性、技能性很强, 需要基本的硬件条件。由于投入不足, 供学生进行创造性实验的设备不全, 导致学生想创新却难于没有条件进行, 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创新教育的顺利开展。
(2) 创新教育相关制度不健全
近年来, 美学专业院系相继制定了一些关于创新教育的制度, 但还远远不够, 例如还没有严格的创新教育考核和监督制度等, 要想真正快速的发展创新教育, 必须要有健全的制度做保障, 必须要全校一盘棋, 学校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才能奏效。
二、解决美术专业创新教育问题的途径
创新是人类特有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 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高级表现形式。要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要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着手, 为此, 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1. 进一步开展行之有效的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实践活动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更主要的还可以锻炼学生动手、灵活运用知识等实践能力。
(1) 定期举办画展, 坚持开展各类评比活动, 从点-线-面激励学生勇于创新
点——鼓励学生个体、班级进行作品创作;线——推荐学生的优秀作品参加市级、省级、全国性的评比活动;面——以此带动整个学院的学生勇于实践、勇于创新。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 创意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创新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
(2) 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 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
如定期将学生送到设计、创作类的企业、公司进行实习, 学习实践经验、参与设计、了解社会需求发展等;学院也可以与企业合作, 将特定的工作任务交与学生完成, 对企业最终采用的设计方案的设计者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 建立学院、企业、学生的良性互动机制。
2. 拓宽学生知识面, 增强文化底蕴, 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创新是多方面灵感的集合, 灵感来至于思想火花的碰撞, 思想火花来源于平时文化的沉淀。可见, 如只重视专业, 不注重各方面知识的广泛吸取, 创新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我们首先应当避免学生产生只重专业、不重公共课程的现象。以“阅读指导课”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 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广泛摄取, 拓宽知识面、增强文化底蕴。增加同学们到校外多学、多看、多体验的机会, 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信息量, 让不同的知识信息相互渗透, 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和想象力。当然, 这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上面提到的安全风险。这一风险无法完全避免, 也不能因为这一风险的存在而让学生足不出户、闭门造车。高校大学生大多数已是成年人, 在法律上是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 我们在组织外出时, 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的同时应当与学生签订好相应的责任书, 也可以在学生入校报到时与家长签订类似的告知书等, 这样有利于学生加强自身安全的意识, 同时尽可能地完善相关法律对组织者规定的义务, 一旦发生安全事故, 作为组织者的学校可以在法律框架内解决问题。进而有利于学校大胆地开展户外教学, 为创新教育提供更多更好的平台。
3. 整合教学工作和学生工作, 实行技能评价, 促进学生创新
创新教育的培养教学工作应当处于主导地位。除教学过程中不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外, 还可以由各学科带头人组成专业评定委员会, 对学生的创作进行评价, 对优秀的作品颁发证书并作为参加省市、全国性评比活动的推荐对象;同时设立开放式的评价机制, 让学生参与其中, 形成人人有创作、时时有反思、处处有讨论的学习氛围。
4. 加大投入, 为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保障
美术专业作为技能很强的学科之一, 需要基本的硬件条件, 如油画、国画工作室、数字媒体实验室、雕塑实验室、环艺材料与模型实验室、视觉传媒工作室等, 同时对学生实行全天开放, 让学生有想法、有条件、有能力即在学生有创作欲望的时候, 能在设施齐全的场所及时实施, 从而使创新能力得到提高。
还有美术教学中的写生课程, 由于费用问题, 有相当部分的同学不愿意或者根本就不参加, 从而缺少了很多扩展视野的机会。我们应争取学校、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 加大投入, 尽量减轻学生负担, 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总之, 在大力倡导创新教育的今天, 高校美术教学应该发挥出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教学活动应该围绕着服务于学生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重要目标, 认真研究, 克服困难, 探索出一条科学合理的教学之路。
参考文献
[1]沈亚威.浅谈美术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J].新课程 (教师) .2010 (12) .
[2]李春梅.对高校美术专业实践教学的几点思考[J].天中学刊.2009 (05) .
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研究论文 篇5
一、高校美术教育模式现状反思
(一)只关注知识教育,忽视思想教育
高校学生在结束了大学生涯之后,就要走出校门面对社会,接受社会的考验。但是,当代大部分大学生还只顾着享受象牙塔内的安逸,这不仅是学生个人发展观念决定的,更是当代高校教育模式决定的。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生将大部分时间花在学习教材知识上,没有重视自己思想上的成长。同时,在高校的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只是学生,教师也没有重视美术教育与思想教育的结合。教师对于思想教育的忽视,或者形式化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发展,让学生的价值观偏离了正确的轨道。
(二)只关注技巧教育,忽视文化教育
重视技巧教学,忽视文化传承的教学问题存在于许多高校的诸多教育活动中。大部分高校都利用知识快餐式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教师关注学生对于美术知识的掌握速度,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最多的美术技巧与方法。但通过这样的学习,学生并不能真正理解美术的文化内涵,也理解不到美术艺术的意义。许多大学生在经过高校的美术教育之后,只了解了美术艺术的一点皮毛,没有深入思考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虽然对于教师与学生来说美术文化知识的学习是枯燥的,但缺少文化内涵的支持,美术学习是不尽完整的。忽视美术文化的传承,极大地削弱了高校美术教育的意义。
(三)只培养知识能力,忽视综合能力
受到传统教学思想以及教育体制的影响,许多高校美术教师都有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在美术课堂中,教师给学生有条不紊地讲解绘画的具体步骤,向学生传递专业知识。这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掌握了美术的绘画技巧,再加以多次练习,就可以完成美术学习任务。只要学生通过学校的美术考试,教学任务就算完成。高校的美术教育重点应当是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而不是单一地培养学生的美术专业能力。在以专业能力培养为主导的教学模式中,高校美术教育的成效被限制,也极大地缩小了学生的美术能力发展空间,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二、高校美术教育模式改革分析
面对高校美术教学中的诸多问题,在教育改革的新时代,要满足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需要对高校美术教学模式进行全方位改革,具体方法如下:
(一)将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相结合
随着我国社会文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于当代人才的要求逐渐提高。一名合格的社会人才,应当具有充足的专业知识,更要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一个人的思想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个人人品,决定了其日常行为规范性。只有具有正确思想道德观念与价值观的人,才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应用在正确的地方,让知识发挥出正面价值。当代高校美术教育工作者要认识到知识教育与思想教育结合的重要性,在根本上改革自己的教育观念。利用个人情感的投入以及热情的彰显,让学生意识到思想水平提高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利用美术专业知识充实个人头脑的同时,关注思想觉悟的提升。比如在引导学生欣赏《陕北老农》的时候,教师不仅要在课堂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绘制的优势与具体应用的绘制技巧,更要让学生从美术作品的内容出发,分析出一些思想因素。教师可以从农民的朴实以及农民的辛苦劳作入手,让学生明白“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学生的思想觉悟水平得以提升,才能让其专业能力体现出来,让美术能力成为个人魅力的一部分。
(二)重视美术技巧与文化共同传承
作为一名美术专业的毕业生,如果不能了解美术专业的相关文化知识,那只能证明他们的美术专业学习是不完整的,自然,教师的美术教育也不尽合格。将美术技巧与文化教学进行结合,在传授美术绘画技巧的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必要的美术艺术文化知识,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美术技巧水平的提升,更能让学生建立起自己的美术艺术观。美术文化的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让学生以美术学习过程为荣,更加享受美术学习。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布局技巧的时候,教师给学生呈现一些优秀作品,不仅要从布局技巧方面对美术作品进行分析,更要让学生了解作品的背景知识,给学生讲解布局技巧的由来以及相关的创造。将技巧教育与文化传承自然地结合在一起,往往能够提高教学效率。
(三)重视学生文化知识与综合素质提升
美术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要想在美术方面真正有所成就,只学习课本内容是明显不够的。学生只有具备综合能力,才能全方位地感受美术艺术的美感,体会美术学习内容的意义。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有资格去谈论美感与艺术,从自己的视角去创造美术作品,才能促进美术教育目标的实现。高校美术教师要给学生更多的自主创作机会,让学生在应用课本知识创作个人作品的过程中提高综合素质。
三、总结
美术教育创新研究 篇6
【关键词】美术教育 理念创新 方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6-0212-01
前言:新时期,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国各个教育阶段和教育领域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都实施了教学模式和理念的创新,希望通过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人才的全面成长,促使人才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进行知识的探索,并提升学习效率。同时,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国在人才培养中,加大了美术教学的比例,希望促使人才的审美能力以及内在修养得以提升,在这种情况下,本文积极进行了美术教育创新研究。
一、创新美术教育理念
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的过程中,我国积极进行了教学理念的变革,美术教育中的观念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通过变革,我国美术教学更加能够符合我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对传统教育理念中的弊端进行更加彻底的清除。从整体上看,新时期美术教育实施过程中,教师的心态应当更加开放,眼光也应当更加具有批判性,对传统教学理念中的优势进行传扬,并积极摒弃传统教学中的不足。现阶段,我国在进行美术教育理念变革的过程中,积极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将现代化精神融入到了美术教学当中,即从学生未来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对美术知识学习的兴趣为教学出发点和目的,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展开美术教学。
这一教学观念的转变,充分说明现阶段我国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将学生作为了教学主体,从学生的未来发展角度展开了思考,开始从新的角度出发对美术这门艺术进行了思考和观察。这种方式丰富了我国的教育理念,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从生活、现代的角度出发,对艺术作品进行鉴赏[1]。
二、美术教学方法的创新
新时期,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基础上,要想提升教学效率,必须加大教学模式及方法的转变力度,美术教师应当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模式,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和基础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实施教学,提升教学效率。
(一)变学生为课堂学习主体
在新课程改革深入的背景下,我国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始重视变学生为课堂主体,教师作为客体,引导其进行知识的探索,并提升自主学习能力。在以上全新教学理念的基础上,美术教师应当在实践中逐渐总结经验教训,创新教学模式和方法。而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都应当变学生为课堂主体,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提升学习兴趣,并积极主动的进行美术知识的学习。
首先,应用情境教学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灯光等形式,构建一个充满已经的气氛,促使学生身处其中,想象力得以充分的发挥[2]。例如,在素描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音乐和灯光的配合下,利用大屏幕向学生播放一条林荫小路的画面,学生仿佛身处其中,产生了不同的体会,在素描过程中,更能够融入自身的情感,从而对素描技巧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会产生更加深刻的记忆,从而有效提升教学效率。
其次,利用小组活动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美术作品鉴赏。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讲述自己的想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将会得到极大的激发,在讨论过程中,打破了传统美术课堂沉闷的气氛,对于提升学生对艺术作品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充分的讨论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定程度的引导,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美术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二)将信息技术引入美术教学当中
在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此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的对网络进行应用,所搜自己喜欢的美术作品,并对其进行了解、体会和鉴赏。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提高,学习中自身的特点得到尊重和挖掘,对于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
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美术教学,丰富了美术教学的信息渠道,传统的单纯的艺术鉴赏编程学生自主的获取资料并根据自身的喜好选择作品。这一过程中,学生还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利用电脑进行艺术的创作,将自身的情感进行表达[3]。新颖的创作方式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利用网络,引导学生同不同地区的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不同地区的审美及眼光,学生逐渐养成表达艺术观点的习惯,对于提升美术教育意义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结论:综上所述,近年来,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背景下,我国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开始注重人才的全面发展,并希望通过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在这种情况下,美术教学受到了更加广泛的关注。本文从美术教育创新的角度出发,对美术教育理念的革新以及教学方法的创新展开了探讨,希望对我国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郑以墨,王阳. 论高校美术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中的作用[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1,08:75-78.
[2]杨林.传承文化 创新进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工艺美术教育”研讨会综述[J]. 美术观察,2009,10:36-37.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7
1 在设置高校课程时, 要做到科学、合理, 旨在实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校美术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 在实现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高校要实现以培养创新型的美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就一定要在美术相关专业的课程设置方面具有针对性, 这种具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 是基于高校美术相关专业毕业的学生在工作岗位中将会遇到的实际问题开设相关的专业课程。新型的教育模式, 在课程的设置方面要以理论与实践、技能相结合为基本原则, 使这三者紧密相联, 要摒弃在教学中忽视了实用性很强的实践教学, 教师不可以只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课程内容的设置要进行创新, 把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课程建设成为主干课程, 这就对高校在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的内容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 要形成一系列不同于传统的、独具特色的课程体系。所以高校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要做出不同以往的调整, 设置更加科学和合理的课程, 只有这样, 才能为提高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打好基础。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不难发现, 很多学生在美术专业的学习过程中, 对书本上的美术知识更加注重, 靠的也仅仅是“死记硬背”以及“僵硬的临摹”, 而在美术专业中, 创新与创意是尤为重要的, 在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中, 不能忽略高校美术专业教学中的灵魂———创新意识。有些高校在设置教学大纲以及课程时, 往往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导致了很多大学生都缺乏创意。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意思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创新性思维, 不要思想固化, 要具有创新精神, 所以高校在美术专业的课程设置中, 更要考虑到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思维的人才。在社会经济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中, 或者在当今企业所需求的美术人才来看, 急需的往往不是仅仅掌握理论基础知识的大学生, 而是在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下, 脱颖而出的、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所以高校一定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性, 培养他们能够把创新、创意转化为实践、实物的能力。
2 明确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
美术方面人才的培养目标就是在学生毕业之后将自己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应用到工作实践中, 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增添光彩, 要做到这一点, 就不仅仅要求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具备专业方面的理论基础知识, 还要求他们在毕业后, 在工作实践中能够成为“拿得起”的创新型人才。这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付诸实践的还不多。目前来看, 高校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在教学当中, 更重视基础知识理论方面的教学, 对学生在创新意识的提高方面很少下功夫, 基本上都是“纸上谈兵”。这样的教育教学理念必须转变, 一定要确立一个更加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学培养目标, 教育教学思路一定要开阔, 例如:高校教师往往在传授学生美术专业的理论知识, 或是美术基本技能的同时, 一定要重视高校创新教育模式下的最重要的培养目标: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 服务社会经济。否则就很容易导致学生在大学中“死学习”, 思想僵化, 不了解整个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型人才, 这样就不能适应企业发展所需求的人才。所以, 从事高校美术专业教学的教师一定要不断地引导自己的学生, 鼓励和激发他们的创新意识, 在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教学同时, 注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工作之后经受得起市场经济发展的检验。
3 在教学中一定要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的美术专业从教育规律上来说是一门艺术, 而这种艺术要想达到一定的高度或是有一定的造诣, 必须具备基本素质———创新。在美术专业中, 如果没有创新就没有创意, 也就缺少了美。这就要求在美术方面人才的培养中, 一定要强调创新意识的培养与创新能力的提高。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来说, 这不仅仅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艺术。这就要求高校在加强美术方面理论教学的同时, 将培养模式重点放在对学生开放性思维以及创新性意识的培养上, 在教学中不仅仅要重视强调理论性的知识, 更要做到用原有的理论知识引导学生进行创新实践,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让学生可以最大限度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这才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的必经之路。在高校的课程设置中, 基础的专业知识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比例还是不够科学和合理。想要提高美术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 首先在课程的设置上就要相应地提高实践、实训的教学课程比例, 适当地压缩基础知识、理论部分的课程学时, 给学生更多能够培养自己创新意识的空间和时间。在实践教学中, 是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新意识以及提高他们创新能力的关键环节, 要强调学生所学的知识能够与市场、区域经济所需要的创新发展紧密结合。再有就是美术专业的课堂上的设计要与社会的实践相结合, 最后还要展开实训, 只有做到基础知识和技能与实践、实训相结合, 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说, 高校的美术专业教学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 而这种美学价值的体现需要高校美术专业教师付出很多劳动、很多辛苦, 任劳任怨, 才能引导学生去理解和领悟。我们所建立的创新教育模式一定要遵循这种教学的内在规律。应该积极应对当今社会对高校美术人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方面的需求, 稳步地提高高校美术专业的教学质量, 为社会以及为地方的经济发展培养出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美术人才。通过以上的关于培养高校美术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的研究, 我们能够更加体会到这种教育创新模式改革的紧迫性和必要性。作为高校美术专业教师, 更要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为己任, 不断地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方面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研究, 要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的美术方面人才, 这也是我国高校教学的根本任务及根本目标。
摘要:高校美术人才培养是全国各大高校正在如火如荼开展的创新教育下的培养模式。开展创新教育模式, 为我国社会经济以及地方的区域经济发展培养创新型美术人才。稳步、逐渐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提升美术专业学生在创新意识方面的能力, 符合我国当今社会发展对高校培养毕业生的要求。
关键词:美术专业,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森焱.创新教育模式培养“三创型”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 2003, (23) :162.
[2]郑金洲.审视创新教育创新能力培养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研究, 2003, (03) :214.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8
一、我国目前艺术院校中素描教学的现状
在上个世纪之初, 西方的素描教学采用的就是将具像作为写生, 这是素描教学的最为基础的程序, 从此以后, 这种由西方引进的素描教学模式在中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被广泛应用至今。它注重于画法的整体性, 它将透视学和解剖学融入描绘艺术之中。在我国高校的素描教学中, 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但是, 随着时代的进步,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以及人们的审美观念的不断革新, 传统的素描教学模式已经不能与时俱进, 显示出一些与时代不相适应的弊病, 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依然表现得我行我素, 因此, 在某种程度上给高校素描教学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
素描教学在我国可以说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 而其真正的得到广泛的普及与发展, 则可以追溯到五四运动时期。而随着我国近现代西式艺术教育理念的引进, 并由我国部分学者如蔡元培等等对于西学方式的推荐提倡, 则使得我国的素描教学也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一定的西方文化和西方素描艺术的影响。而由于我国在政治方式的因素, 使得我国在对苏联艺术方式进行引进之后, 以契斯恰柯夫为首的素描教学方式也逐渐成为了我国一个时期写实主义素描艺术发展的重要依据。在我国传统素描的教学模式中, 其非常注重对于绘画技巧的教学, 其表现在绘画题材较为单一等等, 并且其也还与此同时非常注重学生在素描创意方面的能力训练, 而这种情况的存在则同我国目前素描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创新性教学存在较大的差距, 使得素描仅仅是我们在实际素描过程中训练造型方面的一个重要基础, 且其需要同艺术创新设计课程来说需要以分离的方式进行。
而通过我们对我国当前高校中素描教学的观察则可以看到, 我国目前所开展的素描教学模式无论是在方式上还是方法上都没有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引起应用的重视, 而在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方面也不能够将学科方面应有的知识同学生自身知识进行良好的结合。在课程结构方面, 其也仅仅满足于自身学科的发展以及独立性, 使其不能够同美术之外的课程进行良好的融会贯通, 这对于素描这门课程的综合化发展也存在较大的影响。而从我国素描历史发展过程中则可以看到, 我国由于独特的文化以及以往历史方面的原因, 使得在思想层面上较易受到极端主义的思想, 在文艺作品创作方面往往会过分的强调形式上、内容上的突出性以及政治性, 并且在艺术作品的主题方面也较为倾向于绘制具有宣传主题以及情节性特点的画作。而经过时间看来, 这种非常偏执化的教学方式对于学生素描造型塑造方面是具有较为严重缺陷的, 且从我国当前素描教学的情况中看来也可以看到我国当今的素描教学无论是在内容上、方式方法上还是目的上都较为落后, 且对于素描教学的方式方法方面还存在较大的滞后性, 同我国其它学科目前所号召的教学理念以及教学趋势存在一定的差距, 比如在课程设置方式过于单一、课程内容重复性较为严重等等, 这些情况的存在都非常大的对我国素描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影响。
二、高校素描教学创新的方式
(一) 开展实验性教学
对于我国目前的社会情况来说, 其是一个多元化、开放的社会。对此, 就需要我们在制定教学方法时能够良好的根据这种特点, 而通过实验性的方式更好的适应我国目前社会的需要。对于我国目前大部分艺术院校中所开展的艺术课程来说, 通常都分为素描、工具材料以及色彩方面的应用, 对于这三者来说, 其不但是一个整体, 同时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而这也需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三者的关系以及特点, 从而更好的开展素描教学。
1. 技术形式的探索
对于任何一种形式观念的素描来说, 其在创作的过程中都离不开媒介载体图形, 比如立体还是平面、有色还是无色等等。而我们要想使画作能够具有更强的空间感以及立体感, 就需要能够具有良好的知识以及技术, 对于素描作品的构图方面来说, 形体和空间以及掌握好画面整体感, 控制好点、线、面十分重要, 处理好影调 (如对黑、白、灰的明暗进行处理) , 要正确地运用解剖知识和透视规律, 就应该通过在各种技术手段的运用过程中区别对待, 从而完成对其进行恰如其分的描述, 并尽可能的通过更为丰富的技术手段对形体进行表达。而要想达成这个目标, 就需要我们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一开始就重视对其强化训练。
2. 造型理念的观念
造型是我们开展素描教学的重要基础, 而对于造型理念的教学方面, 则由于不同学生特点的不同而需要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能够从多个方面对其进行研究、探讨, 并最终形成一个更适合我们教学的方案, 而这同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联系学生实际以及借鉴我国以及国外已有、较为成熟的教学模式则具有较大的关联。而在发现学生自我的方面, 也需要能够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更好的加深对于前人艺术作品的认同和鉴赏。对此, 就需要教师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能够更好的开创艺术之门, 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不同艺术作品的鉴赏过程中更好的对于素描的新观念、新方式进行理解, 从而更好的在心中形成不同优秀作品的空间、体积、量感等重要的因素, 并能够在实际创作过程中对于不同方向的流派进行比对, 从而能够在心中产生不同的艺术共鸣, 且户使得自身对于素描的个性创造能力以及人文精神也能够在对素描艺术寻觅的过程中得到提升。
3. 运用素描语言
在素描抽象训练的过程中, 能够有效的对学生对于形式语言的感悟能力进行培养。对于素描艺术来说, 其是由点、线、面以及结构等一系列元素组合而成的, 不但能够组成抽象艺术, 同时也能够组成具象艺术。而对于现今社会的艺术氛围来说, 抽象艺术的方式更能够对现代人神秘、难以描述等精神视觉进行表现。对此, 就需要教师能够联系这种情况, 在实际素描教学的过程中适当的向其中加入抽象的训练内容, 则能够较好的对学生自身心理情绪的表现力以及对于素描基本元素的感悟能力进行加强, 从而将点、线、面等等元素都能够以具象的方式融入到微观的元素方面, 再通过微观元素的顿悟下进行再一次的整合, 并最终形成具有意味的抽象图式。
4. 发挥素描工具材料潜能
对于我国目前的素描教学来说, 对于学生素描材质方面的表现意识来说通常都采取了很大的忽略, 在以往教学的过程中, 单纯铅笔加纸的方式虽然能够在课堂上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够保持一定的步伐, 但是对于学生丰富、多样性的学习来说却是不利的, 会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感到枯燥、无聊。而针对这种情况, 就需要教师能够更好的安排材料以及工具之间的关系, 从而能够帮助他们以制造独特语言符号的方式对于不同材质所具有的美感情况以及视觉效果进行全面的表达, 并适当的根据情况向其中加入有色材质以及新型工具, 从而在最大程度拓展素描表现力、丰富素描语言的同时使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也能够形成对于素描课程的良好学习兴趣。对此, 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实验性的原则, 来适当的鼓励学生能够对素描过程中新材料进行应用以及比较, 从而在不断实践的过程中来寻找到更加适合自身主观情感表达的方式, 并将不同的艺术形式如油画、国画等要点以及核心在素描的方式方法方面进行全面的渗透。
(二) 素描教学中加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在对待艺术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加强思维的独特性, 也就是说创作必须有独特的艺术个性, 要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素描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使其具有社会价值的理论以及观点, 是教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国艺术设计发展趋势来说, 其也向我国传统的美术思维方式提出了非常严峻的挑战。对此, 只有我们在素描教学的过程中大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才能够更好地提升美术课程实际教学的教学质量。而要想达成这一目的, 就需要我们能够更加注重素描教学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对于我国目前高校的素描创造性思维培养方面, 则主要具有以下几点:
1. 形的动感创意
在素描造型方面, 其主要包括态动感和笔意动感形态动感主要来自某些形状给人的心理带来的动态暗示。其中, 笔意动感是通过作者笔触的方式更好的为观察者带来一种视觉方面的感受, 而动感则能够为人们在观察作品时能够感到一种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2. 发散思维
培养具有创造性的思维以及发散性的思维能力, 这是有效地提高学生素描思维能力的一种方式。在这里, 我们所说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多因素、全方位的, 而其由于这种不羁的特点也能够在学生实际创作的过程中带给他意想不到的创作灵感。对此, 就需要教师学生能够在艺术设计素描的过程中更好地教育和启发学生, 以加强学生的这种发散性思维。
3. 将具象转为抽象
素描教学之中的重要一环就是将具象的形象思维上升为抽象思维, 即具象转为抽象。而将人们抽象之中的形象用具象来表达对学生进行启发训练, 而再将具象的形象抽象化, 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是现代艺术中艺术家们惯用的手法。在素描教学中, 这种训练的意义也是十分重要的, 在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教学中大有裨益。
4. 改变逻辑关系
使用某种特殊的方式来改变人们正常的思维逻辑, 就必然使人产生某种诧异, 或者在人们思维中产生某种陌生感。采用改变逻辑关系的教学方式在高校素描教学中能够取得创造性的效果。我们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这种素描基础训练, 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 加强了学生的设计意识和发散思维, 实践证明它是科学的、创新的教学新模式, 并且获得了全新的教学效果。
三、结语
高校素描教学是为我国艺术类人才进行培养的重要基础, 需要我们能够对其引起充分的重视。在上文中, 我们对于高校素描教学的创新方式展开了一定的研究与分析, 而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 也需要我们能够良好的联系学生实际, 从而以更具针对性的创新方式来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类人才。
参考文献
[1]戎涛.对素描教学的素描头像的几点认识[J].美与时代 (下半月) .2010 (01) :157-157.
[2]蓝法勤.技术还是思维——高校基础素描教学问题剖析及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01) :233-234.
[3]李慧秋, 李天阳.浅谈高校素描教学[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 (01) :101-103.
[4]肖友法.论素描教学中“规范”与“个性”的关系[J].设计艺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2010 (01) :49-50.
[5]甄晶.中国传统文化对高职院校职业文化培育的影响——基于文化自觉角度的分析[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 (02) :155-156.
[6]倪静.高校素描教学改革之我见[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06) :162-164.
[7]温洪伟.高校素描教学中肌理质感表现的水性材料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2 (09) :70-70.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9
关键词:美术教师,创新能力,自由环境,职称评聘
一、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制约因素
1、主动思想是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关键
实施创新的美术教育,既是一个操作方法的问题,更是一个思想观念的问题。主动思想对创新能力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它是高校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灵魂。知识经济的“创新”本质,尤其要求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教育创新的意识,高等教育必须从专业设置、课程结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加以改革,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创新教育的重要意义,掌握创新教育的方法,才能在教学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由于大学教育的特殊性,将科研、教学结合起来,在这个结合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高校教师应当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2、自由环境是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
自由的环境也是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重要影响的一个因素,是创新能力发展的保障。环境因素可分为宏观环境和微观环境。宏观环境是指国家为高校发展创造的环境,如国家对高校发展的重视程度、出台的各种政策,投资的数量、管理模式等。对于高校美术教师来说,优化环境能促进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大学是育人的基地,同时也是研究学问的地方,硬环境的改善受资金体制的制约有时候不可能一躇而就,而软环境的建设对于造就富有创新能力的美术教师尤为重要。美术教师即是教育工作的实践者,同时也是从事艺术创作的艺术者,他们对环境的敏感强于一般人群,为此,要营造有利于美术教师教学、科研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提倡创新精神,充分发挥美术教师的个性,培养创新型美术教师。
二、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创新主体意识遮蔽
普通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发展的前提条件是使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等到充分的发挥,但是惯性思维的形成对普通高校美术教师的创造主体意识的发挥存在抑制作用。惯性思维又称思维定势和顽固思维,是由于先前的活动而造成的一种思维准备状态。惯性思维使人以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当客观环境无变化时,它有助于人迅速地解决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积极影响;但当环境变化时,它又常常阻碍人们去解决新问题,这是惯性思维的消极影响。惯性思维是人类思维进化过程中残存的原始本能表现,从表面上看,又是经验思维的一种惰性。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产生阻碍或造成虚假判断的根源之一。在我们教师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存有许多惯性,需要我们努力去克服。特别是美术教学活动中,惯性思维很容易造成教师建立主观片面的判断,影响了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育和发展,严重阻碍了美术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因此,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必须重视惯性思维对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影响的研究。
2、环境自由度不够
所谓“办大学就是办氛围”。往往一个激励创新的环境孕育富有创造性的人才,一个保守的环境会扼杀创造性的火花。正因为如此,应通过创设民主、开放、进取的学校文化环境,为美术教师发挥创造性提供平台和土壤,从而激发其创造能力和竞争意识。一个人能否产生创造性思维和成果与其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两个方面都具有很大的关系。而创新精神能否得到很好的发挥,则与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创造环境密切相关。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师的学术环境是有待改善的,还未形成良好的学术环境,主要是没有营造一个求实、创新、宽松、协作的学术集体。近亲繁殖、思维禁锢、各种学术流派和研究方法不能够很好的交叉融合,教师高高在上,不能和学生平等对话、学术上少见自由、平等的讨论和创新思想火花的迸发、不能鼓励探索、不能宽容失败、公平合理的职称评定和聘任制度很多时候流于形式……因此,可以说,当前我国高校美术教师的学术环境自由度是不够的。
3、教师职称评聘与考核制度不合理
目前高校教师职称评聘制度给高校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发挥制造了诸多的阻力。这些都是由于高校职称评聘的弊端导致的:第一,“平均主义”、“论资排辈”的观念顽疾在身,挥之不去,严重阻碍优秀青年人才的脱颖而出。由于长期以来实际职称评定所带来的弊端,使得在一些高校中重资历、讲年头、轻水平、忽视能力的现象普遍存在,以至于在一些学校、一些教研室中的教师职称结构已快呈“倒金字塔”的不合理状况。这种状况不利于鼓励教师的上进心与事业心,而且也不利于优秀人才一的选拔,同时也挫伤了有真才实学的教师,特别是一些中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考核制度不健全,考核办法不完善。教师考核工作的初衷是对教师一年工作的数量、质量进行评价,奖优罚劣。但目前许多高校的考核工作流于形式,缺乏应有的激励作用和生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考核制度本身造成的,另一方面是受长期以来大锅饭、平均主义的影响。一旦基层单位的领导不愿意得罪人,要评职称的人往往提前打招呼,例如明年你评职称,今年你的成绩就是优,明年他不评职称,他的考核成绩就无所谓,可以等一等,这种流于形式的考核很难起到应有的作用,亟待改革。
三、提高普通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途径
1. 培养探索与求实精神
高校美术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应当从探索和求实精神的训练着手。高校美术教师应当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多学科知识融合的能力。首先,高校美术教师应当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设法培养大学生对美术问题的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培养美术教师自身的求实和探索精神。高校美术教师要以一种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要注重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法,改变教师一言堂、灌输式的教学模式,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空间,给学生留出发展个性的余地。美术教师要鼓励学生在日常学习中不拘泥于书本,不迷信权威,不过分因循守旧,让他们在思考问题的同时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推陈出新的创新思维习惯。
高校美术教师首先置身于美术领域科研之中并具有本学科领域的前沿知识,才能真正实现科研创新。另外,有必要让学生及早参与教师的课题研究。学生在了解科研过程和方法的体验、实践中,撞击了创新思维,提升了创新能力,同时促进课题研究的发展,形成教师与学生科研创新的互动。
2. 营造自由与宽松的创造氛围——定期举办沙龙
开展学术沙龙是营造学术氛围的一种很好的途径,它遵循知识源于兴趣与欲望的规律,而不是知识源于书本与传承的习惯;知识在休闲、思考与反驳中发生,而不是在规定的时间与空间中发生的。新思想与新知识的产生需要成员间的一种互学、互助、互补、切磋、交流、渗透的关系。一方面,打破学科壁垒,使学生的视野开阔。不同学科背景的人看问题的方法、角度往往差异很大,对同一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更加能够激发灵感、突破局限、碰撞思想,使学生的学术素养得以提高。另一方面,确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意识。在师生之间的平等的学术探讨中,老师不给某个问题下权威的结论;学生也不崇拜学术权威,以一颗求知之心去从沙龙各成员那里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另外,大学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实现学科的高度多样性与社会的融合性。每个大学在自身学科高度的多样性中,在与外界环境的交流互动中,鼓励教师走出校门与社会互通有无,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为教师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提供更加宏阔的视野和社会心理学基础。
3. 以创新为导向建立激励型的现代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计划、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结果的价值和特点做出判断的过程,在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作用。要切实做为了激发高校美术教师的创新能力,学校评估体系应当注重美术教师创新教育能力的考察。
教学评价如果对学习过程视而不见,轻视学习过程中经验获得的价值,那么这样的评价只能成为束缚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枷锁。学生为了迎合某些东西而缩手缩脚,容易形成思维定势和创造禁区,使整个课程改革流于表面形式。所以高校美术需探究出有利于激发学生潜在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评价方法。如某些技能课程利用录像机、数码相机等现代技术记录学生的学习和体验过程,捕捉学生灵光闪动的艺术灵感在画面上的体现,并加以适时适度的引导,而不是仅仅以最后的画面效果作为评价教学效果的唯一标准。类似这样的课程评价方法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会有更多的选择机会,敢于创新,又做到了尽可能全方位、忠实地进行教学评价。美术的学习是探究性的学习。在学生的学习阶段,我们不能要求学生像艺术家那样,必须解决某些具体的问题。在学习探究过程中,学生是否探究出了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通过对某一问题的探究,让学生了解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研究问题的意识。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讨论得最多的应是设计的思路、获取材料的途径和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所以,对于美术探究学习的评价应是一种形成性的评价,反映学生的成长发展历程,对学生在动态教学过程中的执行情况、效果及时反馈,及时调节,以达到预期目的。要努力突破长期以来在美术教学中形成的重结果轻过程的不良现象,促使美术教师全面地、多层次地看待学生,积极采用多维、多级的评价方式,适应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以鼓励、表扬等积极评价手段,从正面加以引导,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都有所发展、有所提高。总之,在作品、习作评价上,要为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力营造宽松的发展条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艺术表达方式,使艺术的发展“百花齐放”。
参考文献
[1]李福灼:《创新型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探索》[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
[2]高有华:《美国研究型大学新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J].辽宁教育研究, 2007,(11)
[3]叶朗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10
一、教师自身应转变思想教育观念, 具有创造精神
在高校美术教学课堂中, 部分教师思想观念、手法过于陈旧, 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其要求十分笼统, 既分不清层次, 也没有具体的目标和要求。所以, 培养学生的美术创新能力, 美术教师首先要做到创造性的工作。具体我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加强业务素质学习。作为高校美术教师, 应当掌握丰富的美术知识, 且要尽量使自己掌握渊博的知识, 比如对中外美术史、美术概论、美术教育学、美术鉴赏等方面都要认真研究, 对中外美术涉及的国画、素描、色彩、版画、纸工、电脑绘画等先进的技法要经常练习。
2. 转变教师思想教育观念, 要明确在美术教育中, 美术只是手段, 育人才是目的。在高校接受美术教育的学生, 进入社会后, 除一部分从事专业性强的工作外, 很大一部分也只是面对社会的一般美术性工作和其他应用性工作。社会并不需要他们都只是专业艺术人才, 要求每个社会成员都成为艺术家, 是不现实的。但把他们培养成为有一定艺术创造力的人却是既可能, 也是很必要的。这就要求美术教学必须从单纯的知识技能训练转化为全面、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创设环境, 激活学生创新思维
长期以来, 我国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 致使创造性人才相对缺乏, 以往的美术教学也通常是一味地临摹范本, 或是对技法与写实等强调的过多, 缺乏创新性培养和个性化的东西。学生的作品没有自己的独特感受和见解, 只是一些僵化的、教条的刻意模仿。所以, 我们应该彻底改变这种做法, 寻找一种既能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又使他们掌握。绘画技能的教学模式, 主要应做到以下几点:
1. 提供宽松环境, 鼓励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只有在自由自在的思维空间中才能孕育、诞生, 一个扼杀个性、排斥多样性、压制标新立异、禁止自由想象的环境, 一个只单纯鼓励服从、规范个性的环境是极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存在和发展的。因为没有宽松的环境, 学生就没有自主性, 而没有自主性, 就不可能有新的行为, 学生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接受知识、缺乏心理安全与自由的地方, 他们的创新思维受到压抑甚至是扼杀, 他们不敢怀疑、不敢想象、不敢创新, 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也就很难进发出来。所以, 教师应该创造一种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心理放松的情况下, 形成一个无拘无束的思维空间, 使学生积极思维, 驰骋想象, 敢于标新立异。通过总结几年的教学实践, 我制定了有利于激活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策略, 确定了“师生互动”“个性表现”等教学模式, 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才能和具有个性的表达方式, 使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现、培植、张扬和发展,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宽松的环境中无拘无束, 纵横千里, 任意驰骋。
2. 设置富有创意的命题,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为了适应新课程的要求, 作为高校美术教师, 应当摒弃传统美术教育中让学生掌握绘画技能为主的教育思想, 而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趋势, 树立起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才能的新的高校美术教育理念。为此, 高校美术教师必须改革教学的各个环节, 尤其要在课堂教学中, 突破传统的单一命题, 设置一些富有创意的、能够启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命题。如绘图, 既可启发学生遵循理论, 但要从多种角度、多方位去处理, 也可鼓励学生打破常规, 采用独特新颖的构图形式去处理, 并不局限于课本的法则, 随心所欲, 自由创造, 看似荒诞不经, 但其结果却是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再如命题创作画, 在引导学生理解命题的含义和要求后, 就要启发他们对各种材料进行取舍, 思考不同的组织方式、表现方法, 对素材灵活地进行处理以创作新颖独特的作品, 在此过程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掘, 久而久之, 其创新能力自然得到提高。
3. 在艺术欣赏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学生积极主动的过程, 是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再创造的过程, 它像一台发动机, 把欣赏者的创新能力充分调动起来, 欣赏者动员自身种种内在的知识及经验储备对艺术作品进行重新构建组合。另外, 艺术作品往往留有空白和具有不确定性, 它召唤和等待着欣赏者的创新思维能力, 把空白补上, 把不确定的东西进行确定。正是这一特点, 为欣赏者创新思维的驰骋提供了十分广阔的天地, 也正是在对艺术作品的欣赏过程中, 欣赏者的创新思维获得了充分发展的机会。
三、合理协调教学和科研工作, 稳步提高美术教育的创新能力
教学和科研是人类两种不同类型的活动, 但二者之间有内在联系, 教学是中心, 科研是基础。一堂美术专题课, 如果教师没有对这方面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是不可能深受学生欢迎的。同时, 教学为科研出了题目, 教师带着这些问题进行科学研究, 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 而这些科研成果再进入课堂, 又为学生解惑, 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因此, 当前的高校美术教育需要加强教师的专业创作和科研水平, 跟踪美术创作、设计和艺术思潮的前沿, 并将教学与学术研究紧密结合。目前, 高等美术教育中教学与科研脱节的现象极为突出。一方面, 一部分美术教师不能适应当前形势的发展, 只顾教学生, 不关心本学科的最新研究和专业创作, 导致所教知识陈旧, 与社会需求脱节, 甚者影响到学生就业。因此, 高校美术教师, 特别是设计专业的教师, 必须跟踪学术前沿知识, 经常带领学生参与专业实践和社会实践, 这样才能为社会培养出高水平、有竞争力的人才。另一方面, 一部分教师参与专业创作和科研, 但往往是创作、科研一套, 教学又是另一套, 很难把创作心得和科研成果运用到教学中。出现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科研课题和所教专业的脱节, 需要在教学安排和教师的科研选题上协调解决。
高校美术教育既要加强教学,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又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高等美术教育是一个庞大的教育体系, 需要教育家的努力, 更需要广大一线美术教师的辛勤建设。因此, 激励高校美术教师坚持不解地总结教育教学方法, 加强教学理论的科学研究, 注重培养他们的教学能力和科研能力, 通过人才培养不断传承和创造文化艺术, 是高等美术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稳步提高的关键。
总之, 在高校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只要我们教师从培养新世纪素质人才的高度出发, 转变陈旧的教学观念, 具有创新精神, 并且善于创设情境,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相信在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摘要:时代发展对教育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校美术教育的核心, 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高校美术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些关于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高校美术,创新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李小溪高校美术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2]曾珠.高校美术教育中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华章》2011年21期
[3]刘朝晖.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J].艺术教育, 2006, (4) .
[4]杨新林.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J].文教资料, 2005, (20) .
论高校美术教育的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 美术专业 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张强(1969- ),男,石家庄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和理论;孟德馨(1972- ),女,石家庄学院美术系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画创作和理论。(河北 石家庄 050035)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8)02-0116-01
我国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时期,随着高校的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递增。高校美术本科教育已从培养高精尖的美术创作人才转为培养具有实践性和适应性的人才。尽管如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依然日益突出。一方面,社会吸纳就业的能力在下降;另一方面,国家培养的学生人数在迅猛增长。这种人才的社会需求与供给之间的逆向发展,将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较大冲击。因此,我们必须研究美术教学改革措施,扩大毕业生的择业面,使他们能顺利就业。
一、我国美术专业人才的就业状况
由于我国高等学校招生连年增加,到2006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达到413万人,比上年增长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需求仅为166.5万人,比上年实际就业减少22%。高校毕业生就业难成为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
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不少毕业生在走向社会或在人才市场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深感所学不足或学非所用。社会需要的是集知识、能力、管理、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因此,那些传统模式培养下的专业面狭窄、知识与能力结构单一、学历层次偏低且缺乏开拓创新精神的大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也会面临种种困难。
高校教育应努力做好各方面工作为毕业生赢得更多就业机会。对美术专业来说,虽然纯艺术人才的需求已经饱和,但其他领域对美术人才的需求还未能满足,尤其是对有新技术含量的人才的需求,正伴随着新技术的开发、运用与普及而呈上升的势头。由于社会所需人才的知识与技能结构与传统型美术人才相比有很大的区别,因此,我们有必要根据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需求,科学地确定与调整美术人才的培养目标,这是我国高等美术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改革我国高校美术教学的主要措施
1.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高等院校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新把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在专业课程设置调整的过程中,高等院校首先要加强对市场变化的调研工作,了解我国现有与美术有关专业技术人才在各产业中的分布情况及实有数量,预测未来有关美术人才的需求数量和质量,然后根据高等院校所具专业设置,确定调整专业的方向。
在课程结构上,要创设一种新型的美术教育体系,根据社会对多层次、多类型教育与建设人才的需求,创设新兴的、综合的、交叉的学科,适时调整专业、学科和课程结构,增加一些职业技能、应用技术方面及自然科学、技术学科、人文和社会学科诸多教学领域。专业课程设置要以培养创造能力和创造性思维为中心;要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和专业能力进行深入分析和准确判断;要尽可能主动地深入社会,深入用人单位,实地掌握第一手资料;要根据各行业在设计思维、表现手法和工具使用及各自特点设置课程,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改变只重技术训练的传统观念,把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落实到专业教学之中。
具体的专业课程设置大致可以分为造型基础、设计基础、专业设计、设计理论四大块。另外,还应根据社会需求及本校师资情况,增加人文、社会学科等课程,开设广告设计、影视动画设计、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产品包装及造型设计等专业。我们的新专业、新学科以及相关的教学,不能按传统的模式去生搬硬套,既要训练表现能力,又要培养审美评判能力和创造能力。
美术各专业的教学课程配置,除了必备的基础课和实践课外,都要加大学习美术软件的力度。事实证明,有坚实的美术造型功底和应用各种工艺的技能,并能熟练地操作美术辅助软件的毕业生,将会有更多的就业机会。越是偏向美术设计专业的学生,越是要花时间、花精力来学习各类软件。同时,还要强调造型基础的训练。对于美术专业的各个分支来说,造型基础是必需的,它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台。作为一个美术工作者,造型基础会使其受益终身,软件的熟练操作能使其在求职应聘中处于主动地位。
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还要对一些传统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如平面构成和图案课,在内容和形式上有许多共同之处,可以考虑整合为一门课。这样既可取长补短、避免重复,又可缩短教学课时数,避免过分的专业细分。要吸取国际上先进的设计教育观念和方法,结合我国的实际,开设一些既具有民族精神又符合设计发展规律的课程,如民间艺术研究、中国传统装饰等。
2.改革教育内容。人才培养质量优先,教育教学应由“以教为本”转向“以人为本”;教育的视角应从单纯教育转向注重市场导向;教学内容应由注重纯理论、基本技能教学转向注重实践教学,由知识的积累转向知识的创新。为了适应高科技材料的大量涌现,我们必须更新教学内容、增加新知识、采用新技术,这样才能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人才。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要与美术院校传统的教学拉开距离,要通过基础训练认识和理解设计的相关领域,使学生对材料、工艺、制作技法、空间、形态、色彩诸方面有清醒的认识,为创意打好基础。要使学生能厚积薄发、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实现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挥。
培养学生适应新技术的能力,鼓励学生自修某项或某几项新技术,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条件。例如,摄影艺术作为现代化的传媒表现手段,具有实效性、艺术性,可以介入新闻、艺术、风光、人像、社会性商业广告等领域,而摄影的很多理论是从绘画派生出来,并有它自身的艺术语言和技术。我们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拍摄技能,让他们从拍摄、用光、构图、瞬间抓取和冲洗、放大制作等过程中掌握技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广告摄影和图片设计能力。要使高、精、新知识的传输成为当前课程教学内容的主流。
3.加强学科间的融合,创设新学科、新专业。促进学科渗透,拓宽专业口径,培养跨领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艺、新技能、新意识的美术人才。因此,对专业应做相应的调整,对划分过细的弊端进行改革。面向未来的美术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必须打破专业界限,把细分的专业统合起来,在一定的学科范围内,进行不同专业方向的系统化、多元化教学,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各个不同专业方向的训练,为将来成为复合型的设计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专业理论课方面,应该开设与专业方向相关的人文和自然科学交叉课程。同时,要加强交叉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教研话动。
美术专业教学知识与实践并重,必须加强基础造型教育与材料研究及工艺技能训练课程的融合,以此为基础增设新的学科,如与美术相关的数字软件、信息传媒、新工艺材料、新绘制技术、新设计观察方法等,都能更好地启发学生的思路,为学生们开阔视野。
4.改革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需求的教学体系,重点是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拓展专业素质。实行开门办学,积极探索适合人才市场要求、提高学生实战能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引入“生产流程”概念,将“流程”纳入教学。探索与企业接轨的实践教学新途径,改变教学安排全程化模式;打破传统封闭式课堂教学模式,尝试课堂教学与工作室专业训练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尝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让学生走出校门;对设计研发的各个环节进行调研和实践,创立面向市场经济的专业教学模式,实现由课堂教学向工作室、实验室教学转化,由单科独进向多课题并行教学转化,由讲授式向启发、咨询式教学转化。课程选题应注意兴趣性、参与性、研讨性,要鼓励学生发挥个性和创造性。要使学生通过考察、定位、设计、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对必须掌握的技能和素质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让其主动地选择相关课程,最后完成课题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模式充实了课堂的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设计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
[参考文献]
[1]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
[2]季学军.高师毕业生就业面临的困扰与对策[J].江苏高教,2000(1).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 篇12
一、地方高校美术教育课程设置的现状
近十几年,我国高等教育得到了跨越式发展,许多地区的大中专院校合并升本,培养美术类本科生。因本科办学时间短,经验不足,美术类专业往往参照省内外老牌院校,课程设置基本沿袭学院式培养模式,教学方法大同小异,强调技能。师资队伍年轻,专业搭配不科学,开设的课程主要围绕国、油、版、雕和设计等几大类别。导致了对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淡化,艺术学科所应具有的人文精神与审美意识的培养得不到应有的重视,课程设置在理念、内容、方式、适时性等方面都显示出自身的滞后。加之掌握民间艺术的师资力量薄弱,认识较肤浅,甚至有些偏见,无意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其主要原因是受学院教学模式影响,没有认识到民间美术所蕴含的独特美学底蕴。其实民族民间美术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它根植于民间,伴随着农业文化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活力,它具有原发性、集体性、承传性、区域性和工艺性等基本特征。合理开发利用民间美术,作为地方院校特色课程,汲取民间美术之精华,既丰富教育内容,又能提高学生美术创作的品质和质量。
二、民间美术资源丰厚、手法多样,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直觉
民间美术是根植于民族文化深层的文化表现形式,是母体艺术,是劳动群众在生产劳动中自然而然创造的一种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是一种朴素的、自由的表意形式,并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种民族甚至同一种民族不同支系,因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社会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区别,所创造的民间美术也各有所长,这便创造出精彩纷呈的民间美术。以贵州为例,有蜡染、土陶、刺绣等几十上百种传统民间艺术,有水族马尾绣等近十项民间美术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一种民间美术均有若干种表现手法和形式。如蜡染,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发明,至今在贵州的布依族和苗族等多个少数民族地区仍代代相传;不同的地域、染料和社会历史、图腾崇拜、宗教信仰的差异,以及审美心理的不同,呈现出丰富多彩的蜡染艺术形式和内容,创造出民间生活所需的各种图案。又如民间剪纸,材料和表现方法更多样并且很随意,可用普通的彩纸,旧布料、薄木片、树叶、金属薄片等,工具可以是剪刀、刻刀、手续刀片或火机等,可刻可撕、可剪可烧,表现题材包罗万象,用途广泛。
民间美术的用料是精神的物质载体,手法则是表达情感的技巧和方法,用料因地制宜、随意取材,制作因人而异,不受任何束缚的表达情感方式,它是人民大众为自己创造的艺术,是集体审美观念的倾向性,体现了区域内的文化心理传统与审美共识,是劳动人民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正确引导学生主动认识优秀的民间美术,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使学生崇尚文明,珍惜优秀民族文化遗产,形成多元文化的态度。从随处可见贴近自己生活的家乡本土优秀文化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和熏陶,日积月累,容易形成学生的审美直觉,利于学生心灵的成长,打开学生创作的心扉。
三、民间美术寓意深刻、底蕴深厚,值得高校美术教育的借鉴
民间美术是人类长期的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产物,它是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宗教信仰等的综合体现。几千年来,民间美术是在广大民众社会生活中发生和发展的艺术,直接用以美化自身、生活物品和生活环境,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是一种生动的民俗生活形态艺术。从发展来看,民间美术保留了许多艺术发生时的某些基本性质,从创作方式上与专业艺术家的美术创作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体现着集体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民间美术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漆器、青铜器与玉器中常见的云雷纹等、菱龙纹、凤鸟纹与其他鸟兽造型已演化为寓意符号,秦汉之后被广泛应用寓意符号,唐宋至明清时期寓意符号由成熟迈向鼎盛,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寓意符号,人们从中感悟到的是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人类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和对生命的礼赞。常用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生活、事业、未来的美好祈望与祝愿,如:年年有余等。我们通常将民间美术中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和吉祥符号统称为寓意符号,因为它们都蕴涵着人们所寄托或隐含的意思。如莲花、鸳鸯、祥云等。民间美术大量使用寓意造型,举不胜举。用于婚嫁喜庆的有鸳鸯莲花等。与信仰有关的苗族“蝴蝶妈妈”刺绣图案,表现出她们对祖先对生命的崇拜和对子嗣繁衍的渴求。用于驱邪避灾、平安吉祥的虎造型物品。民间美术在创作时,往往会受到原形自然特征启示而产生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这正是寓意符号由来的根基。民间美术中色彩同样也是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寓意符号,色彩的情感联想与象征往往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经验、习惯、记忆和知识综合得来的。如在喜庆日子,通常使用红色,象征红红火火等。
寓意是民间美术的精髓,是民间美术赖以生存的土壤。民间美术积淀了众多的寓意符号,构筑了一个独立的、丰富多彩的寓意符号体系,这些寓意符号体现了人们坚定乐观、积极向上的审美理想。现代很多设计作品都是借鉴民间美术的寓意符号来设计而取得成功的。如,中国国际航空公司的标志是一只高度概括的“凤凰”,象征着美丽、吉祥、华贵。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精华,使作品具有民族性,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才是优秀的。
四、合理开设民间美术课程,保障地方高校美术教育的实施,强化办学特色
民间美术是民族精神在视觉上的体现,在高校美术教育中开设民间美术课程,可以提高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和凝聚力,是民间美术保护和传承的手段之一,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普及民间文化知识,也是地方高校美术教育办学特色所在。地方高校开设民间美术教育,应立足于自身熟悉的本地区民族文化,吸取民间美术之精华,结合现代教育思想和创新精神,在传承与发展同时,处理民间文化与现代设计国际化的关系,把民间美术和现代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努力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及艺术素质和民族精神气质,充分利用民族优势和地域优势,形成地方高校特色教育,挖掘民间艺术资源,探索切实可行的措施,对帮助学生了解本民族文化,弘扬民间美术之精华,传承民族文化艺术,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积极探索有效措施,充分发挥民间美术应有作用。首先,对本地区民间美术进行充分的调查与研究,到民间去创设民间美术的学习基地,并编写校本教材。其次,修建固定陈列馆,举办民间美术作品展览和专题讲座,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的正确认识。此外,加强本校师资培训,挖掘地方优秀民间艺人资源,发挥资源优势,共同研究教学,参与指导学生,激起学生对民间美术创作的更大热情。
民间美术是艺术的母体,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寓意深刻,把优秀民间美术资源与富有创造性的美术教育活动融为一体,能开阔学生视野,增进学生对本土文化艺术的感悟力,进而提高学生美术创作品味。
参考文献
【高校美术创新教育】推荐阅读:
高校美术教育09-20
高校学前美术教育07-02
高校色彩教学美术教育08-30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11-03
传统民间艺术的高校美术教育应用模式论文10-09
高校美术08-05
高校美术教师06-03
高校美术人才06-21
地方高校美术专业10-17
美术类高校论文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