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共5篇)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 篇1
应试教育的现状
第一,学习的本质是教育的问题,而教育的本质又是学生的问题。所以即使个性化方案再好,倘若学生自己不愿学习,那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劳。教育只是外因,学生本人才是内因。因此,教育得从学生的心理健康做起——教育得从心开始!
第二,就算创新方法成熟了,如果不能在最关键的考试上发挥作用,那么可谓是为山九仞,功亏一篑。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在中国谈教育就是讲学习,而讲学习就等于比分数。因此,光有成熟的方法是不行的,还得要有杀手锏!
第三,即便影响和学生数都达到要求,如果成立改革促进会,那便是叫板传统的、坚如磐石的应试教育体系,其效果可能会是以卵击石——白费力气!因此,除非全国人民都有觉悟,团结一心,发动教育革命,否则我个人建议还是只能顺应时代潮流,把我们的应试教育传承下去!
第四,我打心底里很赞同或者说是很支持邱华国校长所说的话——教育改革指望教育体制本身的希望渺茫,而课外辅导机构的创新很可能会推动学校教育的革新。然而在目前的形式下,神马课外辅导机构以及所谓的教育改革,在正统的学校眼里那都是浮云。教育改革的希望真心很渺茫,一些想建立素质教育体制的培训在机构真心伤不起啊!不过,这话还得两说——正所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谁都无法准确预测明天的事情。我觉得只要有一丝希望,就应该去争取。如果再付之以坚持不懈的努力,那么还是会有成功的可能性……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 篇2
“慕课”(MOOC)是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其中,Massive,大规模的;Open,开放的;Online,在线的;Course,课程;直译就是“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慕课”主要特点是大规模的、开放、网络课程,它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在网络平台上,而非面对面的教授,达成共享协议后进行学习和共享。
“慕课”以前所未有的开放性和透明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慕课”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大学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虽然还说不上我国有着完全适应“慕课”模式的环境,但“慕课”热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慕课”这一全新教育模式对中国教育的传统教学提出了挑战,使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重新审视与思考教育的未来走向。对于在教育上的使用,或者说“慕课”对高职教育的影响有着不同的声音,陈玉琨教授将“慕课”的出现理解为:继班级授课制以后的新尝试,打破了时间、空间的束缚,使得优势教育资源能全民共享。现阶段“慕课”将定位在对传统课堂的补充与完善。也有人认为“慕课”教程系统还不完善。同时还缺乏相应的系统的政策、法律法规的支持。
本文通过SWOT分析可以更好的了解“慕课”在高职院校的现状,利用这个方法分析“慕课”当前的优势、劣势、机会等因素,可以比较清晰的理解“慕课”的地位。
从上图表中我们可以总结“慕课”教育在高职院校的三个特点。
首先,名师名校效应是高职学生选择MOOC课程的动机。高职教育自身的实力稍逊本科院校,“慕课”本身就有许多名师在线上授课,甚至有许多国外名师,这是普通高职院校所无法达到的,特别是许多渴望深入学习的学生平时无法接收到名师的授课,那么“慕课”课程的免费开放让这些学生直接受益,学习方式方便、自由。许多学生对名校还是有一定向往的,对于某些名校的教师早已耳熟能详,有了“慕课”的平台更是会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进行学习。同时学生刚踏入大学,对于学科、专业以及教师的水平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因为某些情绪或者主观的判断而失去学习兴趣,从而转投到“慕课””课程上。但是正如swot中分析的一样,“慕课”并没有权威的认证,与社会的某些评判标准显得格格不入,学生自身也很难有一个严于律己的行为,也许是三天热度去学习,也许只学习一些感兴趣的课程,很难全面的进行学习,同时还有可能耽误一些应有的课程学习。
其次,不能及时解惑是高职学生中断MOOC课程的症结。所有的“慕课”课程都是已经录制好的,名师名课并非所有学生都能够容易接受理解的,高职学生在单凭兴趣是不够的,基础知识稍逊一筹的情况下,想要透彻的理解名师在“慕课”上所讲的内容有一定难度,部分课程听不懂、学习过程交流困难,有些疑问无法及时解决等是许多学生终结“慕课”的原因,但是由于“慕课”所耽误的经历和时间,这是再回到学校课程当中很可能顾此失彼。
最后,政府支持和“慕课”自身的开放性是其优势。在政策的推动下,“慕课”作为新起的课程开发模式,可以有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由于网络全球性的特点,可以缩短区域和校际间教育资源的差距。“慕课”自身的开放性使得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而且学校没有理由和借口进行制止,“慕课”的传播速度更是惊人的,授课对象没有限制,任何人都可以选择进行学习这是高校课程无法相比的地方。
二、“慕课”对高职教育的影响
(一)“慕课”对基础教育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
消极影响主要表现在对学生学习任务的影响。“慕课”本身是带有资源共享,提升教育质量,改变教育理念的教育方式,但是由于我国的国情原因,这样的初衷能否被彻底实现还有待考察。在条件不成熟时候进行“慕课”教育,可能只有“慕课”之名没有“慕课”之实。比如由于教师对“慕课”形式的不熟练,就会将课前的视频课程内容变为原来的课后作业练习,或者是上一堂课程的继续。而不是真正“慕课”意义上的视频内容。这样就会产生双重消极影响,一则是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质量,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学生感到这样的视频无非是变相的留作业,根本没有质的改变,而且还占用了实际意义上的课堂时间。另一方面就是会让学生感到教师的教学是在敷衍,对该课程产生厌倦心里。我们试想如果如此“慕课”下去,学生会猜到每天“慕课”的内容是什么,如何应对,从而也就不会认真的去听课上的内容。这明显是违背“慕课”真正意义。
许多学生只会在某种影响下,一时兴起的都去学习“慕课”,但是耽误了实际学校安排的课程是无法弥补的,挂科甚至引起的影响毕业对后续寻找工作,进一步深造都有负面的影响。
(二)“慕课”对高职教育带来的机遇
首先,“慕课”依靠的网络科技多媒体是改革过去单纯的靠黑板和呆板的PPT教学的条件。许多课程的理论和规律只能单凭讲授,无法全面的展示除了,比如经济方面的课程,经济理论通常只能是按照课本上所写和老师自己所想出来的例子进行讲授,比较枯燥和难以理解。“慕课”的引入就会有所改变,除了多媒体的教学设备使用会让课程更直观,还有就是“慕课”的内容通常会有名师将一些理论配以很切近实际情况或者很有名的实际事情进行举例,加之动画和图表制作精良,教学就会很直观、生动,课堂就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起学生兴趣,但是老师要把握好“慕课”展示的度,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失去教学意义。
其次,“慕课”丰富了教学资源,特别是多媒体和名师的结合,让知识点更加生动、精彩,同一个知识点能够有不同方面和不同风格的教师进行讲授,配合以成熟的展示方法和团队协作,教师丰富的经验和见识让慕课的形式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但是,当大部分学生的注意被“慕课””吸引时,势必会对正常教学有所影响,那么学校就会意识到这样的危机,危机感随即传到教师身上,学校和教师双方面就会重新组织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改善,提高学校本身的教学水平,当然这是机遇,学校和教师要能够看得到、抓得到才行,才能够推动教师的进步和学生的学习,如果视而不见则双方都会受到影响。“慕课”课程短而精的特点非常适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给教师教学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方向。多数教师习惯了45分钟的课程教学,在45分钟内将知识点连续讲解,中间并没有很明确的节点,学生在经历过中学的灌输教学后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已经产生了一定厌倦心理,在听课后期会有厌烦感,学习效果不佳。
当前吸取慕课形式的优点是很有必要的,将之前45分钟的课程也有效的划分成小点进行讲授,一节课固定几个点,学生顺序接受,不同知识点选择不同方式展示给学生,毕竟大学教育不是中学应试教育,学生形成了一定的价值观,要根据学生的兴趣,学生的需要进行引导式的教学,只有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才会真正好。
三、高职教育的应对策略
对于本土化的“慕课”在研究借鉴的时候,一定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这肯定是一个消化和探索的过程,所以在开始阶段大规模的运用是不恰当的,先做尝试取得经验,做好应有准备,调整好心态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切合自身实际需求进行管理,学习。“慕课””的发展和未来趋势无论是在什么方面,我们都希望它能够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效、公平,提高我们的教育质量。对于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有着各自的情况,即便同一城市也有不同。那么他们的需求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单纯的开始“慕课”教育形式,是很容易造成事倍功半的,只有将“慕课”资源收集到一定程度,再由教育主管部门,根据学校情况类别进行分开管理,实行切合实际,符合学生需求的在线学习。在推广在线课程前,不同学校的教师应该进行相互交流,了解不同学校的差别在哪,其次要提前与学生沟通,排除学生心中的陌生感。有些学校的学生对新鲜事物接受能力较强,随后可以加深加大在线课程,但其他则不然。所以推进的程度也不要注意实际需求。
也就是说在因地制宜的情况下,要有组织、有步骤的推进“慕课”教育。立足基础教育的课程目标和要求,先将“慕课”教育的形式确定下来,使学生和教师都熟习了这种形式,逐渐的在内容上下工夫,要兼顾到具体学校的实际,最好把“慕课”实验与校本教研结合起来,把相关事项整合起来。在试点之后,要提炼出有规律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和方法,然后再考虑示范引领。
其次,建立适合高职院校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随着慕课影响的加深,就要逐步打破原因有评价体系,要根据慕课的引入,教师的使用,学生的接受情况完善新的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建设。虽然科研和教学是高校的两大职能,但是慕课的影响下教师要比以前更加注重教学,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多参与。最好的情况是让某些科研变成师生共同在课堂上的探索和研究,将“慕课”合理融入进来,通过观看“慕课”中的课程,师生共同探讨其中内容,提升课堂效果。同时,学校应该鼓励优秀教师让其教学课程放到网络上,形成共享。供其他院校使用,一方面提升学校知名度,另一方面提高教师教学热情,对于能够达到放到网络平台的教师应给予一定奖励。这样能够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教学。
辩证的看待“慕课”教育形式。对于新生的“慕课”形式,我们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正是在这个新事物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始终用辩证的眼光来看待才能使“慕课”的发展适合我们的教育。正确、辩证发展的眼观去看“慕课”教育,找到慕课适合时代发展、适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地方,从中汲取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改革的需要,是我们对待慕课的正确方法。
摘要:“慕课”(MOOC)的兴起,引起教育界的高度关注。分析“慕课”在高职院校中的优势劣势,“慕课”的兴起对高职教育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机会和威胁,提出高职教育必须进行变革,从切身实际、辩证看待、评审机制与合理利用几个方面提出了建议,供大家采纳。
关键词:高职教育,机遇,传统教学,“慕课”课程
参考文献
[1]葛静茹.MOOC对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启示[J].市场周刊,2014(11):119.
[2]段雄春.刍论“慕课”来袭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J].职教论坛,2014(30).
[3]程池,等.浅议大学数学教育如何应对“慕课”带来的挑战[J].大众科技,2013(10).
[4]董玲玲.“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J].中国成人教育,2013(23).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 篇3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英语;教学改革
H319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新媒体正以迅猛的态势深入高校教学各个体系,从而改变了高校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高校英语属于必修科目,是提升大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的重要课程。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应注重关注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进而达到英语课程开设的预期目标。
一、当前高校英语教学问题
(一)教学方式单一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英语教学面临全新机遇与挑战,为高校英语课堂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是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模式的根深蒂固,我国高校传统的英语教学一脉相承且很少变化,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没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和新课改的要求制定教学方案,也没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模式,依然延续着“说教”或者“填鸭式”的教学模式。新媒体环境下,教师展开教学活动的出发点是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其落脚点是为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应用性人才。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不仅会致使课堂教学氛围沉闷、消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会磨灭学生的创造性,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因此教学方案应更具针对性、教学方式应灵活多样,才能满足国际社会交流需求。
(二)应试化教育的局限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高校英语教师过于专注书本知识的讲解,即过于追求书面化,从而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课堂主体地位,这必然会导致高校英语教学的传授与最终的实践技能和学生的英语语言适应能力大打折扣。现阶段,很多高校英语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素质的欠缺,在课堂讲解中缺乏足够的激情,采用的教学方式缺乏活力和创新,过于强调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和书面语法能力,从而严重忽略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和综合能力的培养。这样也就会导致学生课堂注意力不集中,对教师所讲的教学内容提不起任何兴趣。且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甚少,没有在情感基础之上展开英语交际教学活动,不仅会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枯燥无味,也会逐渐降低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自主学习意识遭受严重扼杀,没有起到高校展开英语教学的目的。
(三)照搬国外英语教学方法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体系中,不少学校或者教师直接照搬国外英语教学模式,完全没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创新教学方法。这样就会导致学生无法快速适应国外英语教学模式。对于教师而言,应清楚认识到高校英语教学的重点在语言思维表达和语言交际方面,而不是书写和阅读方面,因此应充分重视语言交流技能的培养。
二、新媒体环境下高校英语教学改革和创新措施
(一)基于新媒体的任务型教学改革和创新
任务型教学是指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以小组讨论形式展开教学实践体验活动,并采用多元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直接应用英语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生活任务等。采用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促使抽象化的英语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学生在实践体验中能够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和记忆,从而达到提升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和英语素养的目的。但是在展开任务型教学活动之前,教师应该遵从任务型教学模式的真实性和科学性原则。无论是构建高校英语任务教学目标还是任务教学模式,都需要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和社会环境,构建具有针对性和全面性的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由于每个教师的性格特征不同、教学经验不同,因此构建的任务目标和教学方式应多样化。在新媒体环境下,借助多媒体作为辅助教学设备,以此展开教学主题和教学方法的创设,能够站在多角度帶领学生融入教学情境和教学环境中,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认知需求。
(二)基于新媒体的互动式教学改革和创新
从以往英语教学经验和教训可知,单向化的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高校学生的需求。这就需要高校教师改变单向化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有效互动,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创设具体的互动教学情境,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高校无论是展开听力教学还是口语交际教学,其目的是帮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加强运用,并在不同语言环境下,达到熟练运用和自如交流的目的,从而真正实现学以致用。比如,教师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引导学生展开对应的练习。这是一种常规的英语教学方式。其次,当常规英语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随机将学生分组。组织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展开英语对话。在对话中,要求充分发挥思维想象力,并结合所学知识设计对话演练内容。对话结束之后,其他学生展开评论,并指出错误问题。最后,教师结合小组对话实际情况和学生点评,及时做出补充和纠正。对于在对话中表现优秀的学生,教师应给与适当奖励和肯定。对于出错的重点词汇和难点语法,教师应制定与之相对应的解决措施,从而达到加深学生印象的目的。通过在课堂上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对话语境,不仅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还可以营造相对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
(三)新媒体技术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新媒体技术以其独特的性质,正在改变大学英语教师的授课方式。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任课教师严格以教学大纲为基础,使用贴近学生的媒体材料,并按照学生个体水平特征制定特定的教学目标,依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提供可靠的信息和及时的帮助,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然而,大量的信息并非有利于学生学习。相反,信息过少亦会导致学生在学习中缺少资源,难以达到教学要求。而新媒体技术中包含适当的有用信息,学生可以自主获取所需,以提升学习主动性。从另一角度而言,教师应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听、说、读、写等途径,充分调动学生对语言的感官认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的主观能动性,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束语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 篇4
关键词:中学语文 应试教育 现状
国家教委虽曾三令五申不准片面追求升学率,可具体到教育业务部门的教学评估,却又往往失之偏颇。每年高考各中学甚至每个毕业班都有具体而明确的升学指标,所教学科也有明确的目标要求。譬如,所教学科成绩与地区、县、乡同类学校相比,位居哪几个名次可以获奖,位居哪些名次将要受到处罚。且高考所教学科成绩直接与年终评优、晋升职称、入党提干挂钩。
更有甚者,除了正常的期中、期末两次考试外,一些地方和学校又相继出台了一些名目繁多的考试。诸如:第一轮摸底考,第二轮质量检测考,第三轮竞赛评比考,第四轮综合测试考——考,考,考,似乎考分是检测教学质量的唯一依据,是衡量教师工作成绩的唯一标准。不论语文教学进度如何,教学活动怎样安排,一切都要为考试让道。我们并不怀疑测试对教学质量具有评估作用,也不怀疑测评对教师教学工作的督促作用,但这种名目繁多的考试是否有利于正常的语文教学工作?是否有利于 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高?近些年来,高考多考材料作文、看图作文,那么我就重点训练学生材料作文、看图作文。至于与高考干系不大的内容也只有束之高阁了。为了对付考试,相当一部分语文教师授课只重视考试的内容,不重视非考的内容;只重视基本篇目,不重视非基本篇目;只重视课内,不重视课外。为了使学生能取得理想的成绩,语文科老师们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出题考查的知识范围、能力范围,研究不同内容、不同题型的应对策略;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翻阅资料、汇编试题、刻印试卷。并美其名曰:增强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孰不知,针对性加强了,而学生负担加重了,阅读面、见识面却变 狭了,读的内容、识的内容也变少了。
中学语文教学怎样才能实现“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的大目标?怎样才能培养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们每位语文教师首先必须明确的问题。光靠课堂上读那几本语文教材,光靠课堂上做那些无穷无尽的语文练习题能行么?光靠培养班内为数极少的几个尖子生,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吗?在这种“应试教育”下,即便有些学生的语文高考能得高分,能升入高校就读,但又有谁能保证他的语文素质就一定能好?谁能保证他不是高分低能呢?
“语文是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科是学习各门学科的基础工具。”《教学大纲》明确地阐明了语文的性质,阐明了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的区别。叶圣陶先生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中就明确指出:“语文是工具,自然科学方面的天文、地理、生物、数理化,社会科学方面的文、史、哲、经,学习表达和交流都要使用这个工具。要做到个个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说多数学生善于使用这个工具还不够),语文教学才算对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尽了份内的责任,才算对实现四个现代化尽了份内的责任。”叶老从语文工具性的角度出发,明确地阐述了语文教学的任务。如何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语文科承担了义不容辞的责任。语文教师必须努力教会学生学好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学会阅读文章,准确地获得信息;学会写作;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且以此为工具进而学好、用好其他学科。
怎么能使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仅让学生学会一些应试文章的写法,怎么能使学生一辈子随时随地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呢?可见 ,中学语文的应试教育再也不能“浓化”了。
由近年来的高考语文试卷,可以较好窥视出淡化中学语文应试教育的新动向。
首先,不从课本中出题,其本身就是对“应试语文教学”的巨大冲击。你死抠课本,死记教条,知识面狭 窄,缺乏实际运用的能力和思维应变能力,是绝对答不好考卷的。
其次,语文命题基本纠正了过去只重视知识、不重视运用的考查偏向,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对学生进行语言素质和思维素质测试。以第一卷中的知识题为例,过去高考侧重于对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的考查,而现在虽也考查这些内容,但却是以这些知识点为对象,具体考查运用能力,考查学生的语言素质。阅读类试题,包括科技类说明文和文言文阅读,则侧重于考查学生对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就阅读试题本身来说,无论是考查局部的判断或整体性的理解,考生要做好此类试题都需要经过一番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一系列复杂的思维过程——这不是我们仅让学生记几种阅读文章的模式,记几条 “阅读理解的对策”所能了结的事。
特别是近些年来的分类给分,更能明确地体现这一点。文章用词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修辞是否妥贴,标点是否正确,书写是否规范,这是考查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一些问题;审题是否准确,中心是否突出,思路是否清晰,结构是否合理,联想是否丰富,推理是否严密,这是考查思维能力方面的问题;能否使文章有典型的事实材料和理论材料,使其内容充实丰富有新意,这是考察知识经验方面的问题。高考所检测的这些内容,都不是仅靠我们讲十几篇“基本篇目”,靠学生做几本练习所能达到的。
总而言之,语文科的应试教育,不论是从语文的教学目的、任务,还是从语文科的工具性特点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正如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同志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 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 篇5
摘要:现代网络的技术的发展,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一定的好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本文分析了网络发展给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和影响,并提出了创新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些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冲击;对策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3—0215—0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媒工具,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也对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产生深刻影响。面对现代网络发展,如何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我们需要研究的一大课题。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在培养大学生中的作用
大学生应该具有的全面素质包括合格的政治素质、科学的思想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全面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的身体素质、较强的工作能力素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为先,充分发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全方位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方面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高校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引导广大学生既要学会做事,又要学会做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归根结底在于启发大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大学生的能动性,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育人为中心,以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创新性人才为目标,以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质为核心,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起点和落点。也就是说,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在内的大学教育本质上是做人的教育,大学生学习归根到底是学习做人,即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基点是教会学生学会做人。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教会学生学会做人为工作基点,就应了解学生的物质需要,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用教会学生学会做人统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明白不会做人,就不能真正成其为人;不会做人,便不会真正做事做学问,不会做人,其他一切都无从谈起,做人是为人之基,成人之本,这样,最终才能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合格的人,合格的现代人,合格的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时代的来临,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种影响深远的新技术成果的出现必然会伴随人文理念的相应改变。由于网络的出现,人们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角度来看待和处理它们与自然,社会和他人的关系。网络正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渗透进了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领域。网络的发展也日益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当中。据我国有关部门的统计数据表明,目前学生在中国的网络用户中约占22%,是上网用户中比例最大的一个群体。而其中只有30%的学生上网目的是查询资料,有35%的人是在玩游戏,曾经光顾色情网站的占46%,76%的学生网民沉迷于聊天。此外,据有关调查资料表明:在高校退学、试读大军中,有近80%的学生是因为过度迷恋电脑娱乐、网上聊天所致。
总之,网络时代的高校不再是封闭的“象牙塔”,而是全社会网络化程度最高的地域。在一个“无处不网,无时不网,无人不网”的大环境下,网络已经成为许多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正在当代高校学子的头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并对他们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模式、价值观念乃至政治倾向产生着越来越重要的影响,进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二、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事实表明,网络时代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机遇,网络技术的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形象性、时效性并拓宽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但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绚丽多姿的网络世界犹如一柄“双刃剑”,它在使高校师生受益的同时,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严竣的挑战。
1.信息网络影响着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网络的普及和发展,给各种思潮大开方便之门,使来自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持有不同意识形态、政治观点、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的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布信息,这给西方敌对势力有了可趁之机。全球信息网络一体化,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进行政治和文化的渗透、扩张提供了方便条件,使西方腐朽的人生观、价值观长驱直入,从而使网络空间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与我国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教育之间的冲突与对抗更趋激烈。这都极大地冲击了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些思想单纯、意志力不坚定的大学生受其影响会思想意识低沉、扭曲,造成了严重的后果。
2.网络已对学生身心造成的一定隐患不可忽视。随着网络化快速发展及学生上网人数的急剧增加,使许多年轻学生迷恋网络而对网络越来越“情有独钟”,由此给广大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多种心理隐患。在网络中,主体的行为往往是在“虚拟实在”情形下进行的,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是面对面的、实实在在的交往,而是间接的“人机交往”,人人都有可以在网络中成为“隐形人”。这种情况长期下去,必然会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新的人际障碍,使行为主体冷漠,人际关系淡漠,人际距离疏远,使人产生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等情绪。
3.网络违纪、网络犯罪时有发生。在因特网上,每个人可以匿名存在,彼此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利用网络弄虚作假、危害社会正常发展的情况已不为鲜。一些学生在网上聊天,利用网络发泄对社会、学校的不满,在网上造谣中伤别人,等等,不仅使一些青年学生自身越陷越深,而且给他人和单位造成了影响和伤害,并产生不良的社会影响。另外,少数大学生利用网络实施侵权行为、犯罪行为,有的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和隐私权。
4.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方式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处于一种信息优势和经验优势和经验优势的地位,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易树立权威,得到尊重,从而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而在网络时代,教师的信息优势、技术优势部分丧失,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处于“老向少学习”的尴尬境地。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对网络冲击的对策
网络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既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机遇,又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正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冲击,积极采取措施予以应对:
1.充分利用网络的信息资源,让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多样化。互联网上,人们可以足不出户就可以周游世界,只须轻按鼠标,即可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相互间“实话实说”。同时,网络信息容量大,传播速度快,操作便捷,覆盖面广,而且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和政治性于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如果这些教育资源运用得当,可大大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及影响力。
2.转变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和模式,适应信息时代发展的需求。网络的出现和发展,是信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它不仅改善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物质工作条件,增加了开展工作的工具和载体,更重要的是带来了新的工作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通过网络,可以快捷、准确地了解师生的思想情绪及他们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相互沟通;可以及时获取大量有价值的信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和视野;利用网络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3.要下大力气抓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培养。建设一支懂网络,会操作、高素质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作好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工作的组织保证。要下大力量,努力建设一支既具有较高政治理论水平、熟悉思想政治工作规律,又熟悉网络文化特点,能比较有效地掌握网络技术,在网上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队伍。为此,要加强对专职队伍的培训,定期进行网络教育原则规范、网络技术、网络传播、网络文化等方面内容的培训,不断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4.加强校园网络的管理。目前,高校已基本形成校园网络化,网络的自由性、开放性、虚拟性和平等性,使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趋于个性化、多样化,但社会道德的主要规范作用则可能减弱甚至消失,由此造成道德评价失范,最终导致大学生选择迷茫和价值取向紊乱。因此,必须建立和加强网络防卫系统。落实到具体方面就必须做好网络的管理,对上网信息进行严格监控,及时消除一些错误、消极或反动的信息,建立和完善有关规章制度。
5.构建校园网络强势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网络阵地,是一个新生事物,尤如一张白纸,如果不用马列主义去占领网络阵地,那么其它“非马”主义,甚至“反马”主义就必然乘虚而入,如若果真如此,其后果将不堪设想。高校应当主动适应网络时代的发展要求,努力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系统,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网络化。加强对校园网的建设,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要加快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和监督,抢占网上阵地,规范大学生网上文明行为,培养大学生文明健康的网络道德。
总之,网络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我们应当理性分析网络信息的传播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正负面效应,学会因势利导,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参考文献:
[1]诸凤娟.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8).
[2]刘杰.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负面影响及对策[EB/OL].河北精神文明网,2005-05-13.
[3]张丽萍.网络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和影响[J].黑河学刊,2004,(5).
[4]姚锋.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和对策[EB/OL].www.hnedu.cn,2008-11-28.
[5]车绪武.现代网络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因素分析浅论[EB/OL].http://www.wnres.net,2007-05-10.
[6]赵珑.网络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政工研究动态,2008,(10).
【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的应试教育10-15
中国应试教育制度06-19
针对教师的“应试教育”是否该引起重视08-19
高校典型教育的现状论文09-20
高校音乐教育现状论文09-23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10-19
应试美术08-18
高校思政教育现状分析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