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2024-10-19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共8篇)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1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自身体质,促进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但现阶段我国各大高校的体育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文章通过对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现状的分析,以及对高校体育教育中存在问题的探究,给出促进高校体育教育未来发展的应对策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全面发展,如何将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成为目前高校的首要目标。高校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是人才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促进体育素质教育的发展,如何对体育教育进行深化改革,成为实现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中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开始关注学校体育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对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相关教育部门应增加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度,做好高校体育教育工作,提高体育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1我国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1.1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不断改革,高等院校的体育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机会,国家开始加大对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关注,并通过颁布一系列的体育课程教学大纲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高等院校也制定了相应的体育测试规定和学生体育锻炼标准,来完善学校的体育锻炼制度,健全体育教学体制,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目的,增强对快乐体育理念的宣传,为学生之后的工作发展和生活需求打造一个强壮体魄,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长期受益。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体育的发展呈现多层次、多种类,学生不再受限于班级和系别,而是可以通过兴趣选择自己喜欢的项目来进行锻炼,有效的活跃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氛围,提高了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1.2高校体育教育的作用

高校体育教学首先可以帮助学生在大学期间选择自己所喜爱的体育项目,培养自身的体育特长,帮助学生找到一种可以长期发展的体育项目,还可以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增强自己对运动的热爱,树立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其次,高等学校的体育教育可帮助学生体育项目学习的同时,让学生从思想上对体育增加重视,并深刻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最后,经常进行体育锻炼,会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获得乐趣,为以后的国家经济建设提供骨干力量。

2高校体育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体育教学设施较为落后

由于现阶段我国的体育教育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因此,很多的体育设施不完善,相应的设备也较为落后,且没有大型的体育活动场地,这给高等学校体育教师工作的开展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打击了学生的课堂参与积极性,影响了学校课外活动的开展。而随着高等学校的不断扩招,体育设施更加不能满足学生的锻炼需求,同时也限制了教师专业课程的开展,甚至很多课程体育教师只能通过相应的媒体设备来讲授,不能对学生的指导起到实质性作用,影响了教学的质量,因此,这一问题尤其要引起关注。

2.2体育教师队伍良莠不齐

虽然近年来我国对于高等学校体育教学增加了重视度,但是,由于之前经济体制所带来的影响,相关的体育专业人才仍然缺乏,有一部分体育老师并没受过专业训练,他们只是临时指派来的,对促进高等学校体育教育的.共同开展形成了一定阻碍。而加之各大高校对体育老师的不重视,打消了很多体育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增加工作的消极应对心理,加上高等学校的体育教师职称终身制,严重的影响了当前体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步伐,造成骨干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2.3教师的教学方式落后

在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中,很多老师由于自身专业水平的不足,加之对工作的不重视,造成体育教育质量得不到有效提高,也无法达到预想的教育结果和教育成绩,很多体育老师也只是为了帮助学生应付体育成绩而开展了少量体育运动,并没有和实际的情况相结合。同时,由于传统教学理念在教师的教学思想中的根深蒂固,使得一些教师的教学方法得不到有效提高,而固定的体育教学内容也无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还会造成学生对于体育教育内容的误解,甚至对体育运动失去兴趣和好感,阻碍了学生体育教育的学习。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发展

一、体育教学特色

根据调查研究发现, 各高校体育教学形式不一, 内容多样, 体育教学特色详陈如下:

1.教学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多彩

如今的体育课, 早已不再拘泥于跑跑步, 跳跳远这样的单一形式和内容, 各种球类运动 (篮球、排球、网球等) 、冰刀、跆拳道等已经融入到教学大纲。瑜伽、健美操注重形体塑造, 武术侧重培养身体的协调性以及弘扬中华武术精神, 球类的综合学习带动团队精诚合作气氛的同时锻炼了速度力量, 太极的融入是柔与美至高的体现……无论是职业院校、专科院校还是本科院校, 都已经做到了这一点。

2.教师专业素质较强, 有较为系统的体育教学知识和教学经验

近年来, 各大高校对教师的教学素质要求越来越高, 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体育教学, 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的意见反馈就是最好的证据。“术业有专攻”, 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体育教师大多毕业于体育院校, 和其他理论课教师一样, 其在大学期间的专业学习对在校大学生体育课的指导无疑是最大的帮助。如何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突发状况, 如何更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力等一系列问题, 更是对一名教师的考验。

3.根据体质不同, 对男女生分别教学, 体现了人性化

男女生体质状况相差甚大, 对男女生分开教学不仅不是性别歧视的体现, 反而更是对女同学人性的关爱。此外, 对身体有特殊疾病或不便剧烈运动的同学开设保健科, 是各高校对学生人性关爱的又一重要体现。

此外, 各校都有着各自的特色, 不同类型的院校生源不同, 对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自然不同, 在此不再一一褒扬。相对于优点来说, 恐怕不足才是人们最为关心的问题, 常言道, “发现问题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于是乎, 特将尤为明显与重要的几点详陈。

二、形式主义严重

为了教学而教学, 为了学分而上课。有多少学生和教师走在形式主义的路上一去不复返。举个例子, 各校在安排入学军训后, 绝大多数会对学生们进行日常跑操安排。跑操真的达到学校预期的效果了吗?真的帮助同学们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了吗?真的起到锻炼身体的目的了吗?为何我们不能正视体育锻炼这件关乎生命的大事, 这件融入生活的小事?

1.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内容选择性较小, 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片面。

很多高校将体育课作为必修课, 整体而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但就学生个体而言, 却丧失了更多选择的余地。校内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班级之间的体育课内容的确定, 全凭教学安排。比如说, 一生身材较为矮小, 所在班级却安排了篮球课, 先天不足导致其本学期体育成绩不合格, 而该生却擅长乒乓球和羽毛球。学生的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掘, 对学生体育成绩评价片面、不客观, 没有达到教学目的。

2.学校和学生本人不重视, 忽视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许多人都认为, 高校是人生的跳板, 只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便能顺利进入社会, 接受高强度的工作数量和高压力的工作环境, 殊不知, 身体垮了就一切都没了。一味地强调就业率, 忽略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是各高校在体育教学方面的通病。学校在抓教学任务的同时, 若能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并重视起来, 那么学生也会在良好的带动氛围中加以重视。唯有真正认识到身体健康与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才能更好地增强体质。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的现象就是学生走不出宿舍, 走不向操场, 他们愿意把时间花费在网络上, 通过手机和电脑操控虚拟的自己, 通过网络中的体育竞技游戏中去寻找体育的乐趣, 却不愿意在课堂上运动。学生们追求是虚拟的体育, 却忽视了现实中运动。

3.教师知识更新慢, 无法把更新更系统的知识带上课堂

俗话说, 活到老学到老。现如今是知识引领风潮的时代, 知识的更新速度更是越来越快, 知识体系也越来越完善, 这就对教师们的知识汲取和更新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体育设施不健全, 场馆开放程度低、开放时间短

体育锻炼形式本就多样化, 这就要求体育设施更加健全, 要求场馆对学生更大程度地开放, 这也是对体育重视的又一表现。反之, 如果连适合运动的场地和辅助运动的设施都没有, 就更加难以做到加强体育锻炼了。

三、问题的解决

如上所述, 我们已将各校体育教学的优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大体分析。解决问题才能更好地进步, 针对现状, 笔者做了如下憧憬:

1.男女分班教学的基础上再进行分组教学

分班教学是在考虑了男女同学体质不同的情况下进行的更人性化的教学方法, 在此基础上, 对同学们进行分组教学, 不仅可以增强团队合作意识, 还可以达到小组间比赛、竞争的目的, 以此提高同学们的积极性和竞争意识。

2.因材施教

每个人的身体素质都不同, 可以达到的训练强度和各自适合的训练项目自然不同。特别是身体条件先天不适合运动的同学, 更不能一棒子打死, 为其提供更适合自身状况的保健课必不可少。在了解了学生身体情况的前提下, 因材施教, 不仅可以最大程度地发掘学生的潜力, 还可以对学生的体育成绩作出更客观合理的评价。

3.体育设施将更加健全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唯有更加健全的辅助运动设施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们加强体育锻炼, 也能侧面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和积极性。

4.扩展体育教学的内容和方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兴趣, 到达教学的目的, 只有在本质上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知识更具有说服力, 课堂更加吸引人, 才能做到质的飞跃教师可以把学生们平时都爱玩的电子游戏融入到现实课堂上, 这样就会激发学生的兴趣, 不仅教学新颖, 最终的教学效果也会倍增。

参考文献

[1]杨桦等.新时期体育院校改革的重新定位[J].体育科学, 2003, (3) .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3

摘 要:作为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城市之一,北京的高等教育留学生规模居全国第一,但领先地位面临挑战;留学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学生结构有待改善;留学生比例稳步提高,但与国际都市仍有差距。同时,留学生规模的持续扩大面临高等教育外部与内部的制约因素。围绕北京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城市战略新定位,文章以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五个度”为基础,就北京留学生规模的未来发展策略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等教育;国际化;留学生规模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向纵深发展的今天,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越来越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必要条件。作为中国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集中,生态集聚效应显著,是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制高点。北京率先在全国迈进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区域内“211工程”和“985工程”院校数量占全国比例最高,国际学术交流的广度、深度和频度也保持了全国领先水平。作为我国在高等教育国际竞争中拥有话语权和影响力的主要代表,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数量在全国居于首位,超过1/4。留学生数量和留学生教育质量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指标,本文分析了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教育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及其内外部制约因素,并就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一、北京高校留学生规模

(一)留学生规模居全国第一,但领先地位面临挑战

一直以来,北京是来华留学生的主要目的城市之一,在校留学生数量居全国之首。但随着其他省市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快速发展,北京留学生规模的领先地位面临挑战。首先,北京留学生规模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在逐步减弱。从2006年到2013年,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从33.7%降至24.7%。过去几年,上海的留学生数量占全国的比例处于缓慢下降的态势。江苏、浙江等地留学生规模的占比持续上升(见图1)。

其次,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规模的增长速度不仅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也低于其他高等教育资源集聚的省市。2006-2013年,全国高等教育留学生的发展规模达到了11.4%的年均增长率,但同期北京的年均增长率仅为6.6%,尽管小幅高于上海(4.3%),但与江苏(16.4%)、浙江(24%)等地相比存在明显差距(见图2)。

最后,随着其他省市高等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规模在国内的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减弱。北京在2011年公布实施“留学北京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在北京接受高等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规模超过6万人,并且首轮政策效应已经开始显现。同年,浙江决定实施“留学浙江行动计划”,提出到2020年全年留学生人数占全省高校在校生总数的4%以上,其中学历教育的留学生超过50%(研究生层次的留学生占10%以上)。上海在2012年发布《上海市教育国际化工程“十二五”行动计划》,旨在将上海建设成为国际教育交流中心城市以及亚洲最受欢迎的留学目的城市之一。该计划特别提出在继续推动上海纽约大学建设的同时,吸引若干所国外高校在上海合作举办独立高等教育机构。沪、浙两地在中外合作举办独立高等教育机构方面已经先行并取得了积极成效,北京留学生规模居全国第一的地位必将面临挑战。

(二)留学生数量持续上升,但学生结构有待改善

除规模外,留学生结构也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的重要参考。过去几年,北京留学生规模除2009年因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而出现负增长外,总体呈上升趋势,2006-2013年的整体增长幅度达到56%,但留学生结构有待完善。

在留学生的学历层次结构方面,近一半在京留学生是参与各种培训项目的非学历生,学历生中研究生比例持续提高,本科生比例有所下降,专科生比例显著降低。2006年,在京留学生中,研究生所占比例为7.6%(其中,博士生占2.9%,硕士生占4.7%);到2013年,这一比例升至16.9%(其中博士生占5.5%,硕士生占11.4%)(见表1)。从整体来看,北京本科及以上学历留学生占全体在京留学生比例从43.8%升至52.6%,非学历生所占比例仍然偏高。从吸引全球优秀人才的角度来看,北京应逐步提升学历留学生比例,特别是来京攻读研究生学位,开展学科领域前沿研究的留学生比例。

在留学生的来源地方面,以亚洲为主,欧洲和北美洲次之。一直以来,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以韩国、日本等亚洲国家生源为主。2006-2013年,来自亚洲的留学生比例从75%降至64.5%。来自欧洲和非洲的留学生比例分别从12%和2.4%升至17.7%和6.4%(见表2)。来自北美洲的留学生比例经2011年的短暂上升后回落,近年保持在7.8%的水平。这一结构表明了北京高等教育在亚洲地区的影响力较大,但从留学生来源多元化和国际化长效发展的角度来看,北京应当重视如何增强高等教育对发达地区学生的吸引力。

(三)留学生比例稳步增长,但与国际都市相比仍有差距

在校留学生比例是国际通用的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程度的主要指标。在这一指标方面,我国整体上与其他发达国家存在较大差距。2011年,我国高等教育在校留学生人数比例首次突破0.3%,低于英国(16.8%)、美国(3.4%)、法国(11.9%)、俄罗斯(1.9%)、日本(3.6%)、韩国(1.9%)等国家[5]。在一直努力打造亚洲高等教育枢纽的新加坡,留学生比例甚至达到了22.8%[6]。北京高等教育在校留学生比例在2013年达到5.1%,仍然低于其他主要国际城市。以英国伦敦为例,2014年,伦敦高等教育留学生人数达到10.4万人,占伦敦高等教育注册学生总人数的28%。[7]

二、制约北京高校留学生规模的

内外部因素

(一)外部因素:城市竞争力与人口国际化程度有待提高

首先,从在城市发展研究领域获得广泛认同的“全球城市指数” (Global Cities Index, GCI)和“全球城市综合实力指数”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GPCI)两大排名体系来看,北京目前在全球城市网络中的竞争力还不足以支撑高层次人才跨国流动发展需求。从2008年开始,美国《外交政策》杂志(Foreign Policy)携手科尔尼咨询公司(A. T. Kearney)和芝加哥全球事务委员会(Chicago Council on Global Affairs),以商业活动、人力资本、资讯交流、文化体验和政治参与五大维度的27项指标为基准,发布GCI年度排名。北京在2014年的GCI排名中首次跻身前10位——居第8位,但是在2015年的排名中回落至第9位,居于东京、中国香港、新加坡三座亚洲城市之后[8]。日本森纪念财团的城市战略研究所(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从2008年开始发布GPCI年度排名。该排名以经济发展、技术研发、文化交流、宜居程度、城市环境、交通网络六大领域的70项指标为基准对全球城市进行综合评价。在GPCI排名中,北京在2012年上升至第11位后小幅回落,在2013年和2014年的排名中均保持在第14位。同样,在这个排名中,东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综合实力指数仍高于北京。[9]

其次,北京的人口国际化程度偏低,国际人才的聚集度不高。城市的人口国际化,是指外国人口数量占该城市总人口数量的比例,这是衡量城市开放性和多元化的重要指标。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口合计占北京市登记的常住人口的比例为0.6%,低于上海同年0.9%的水平,大幅落后于同期的纽约、伦敦、巴黎等城市(2010年,纽约外籍人口比例为36.8%[10];2011年,伦敦外籍人口比例为36.7%[11];2009年,巴黎外籍人口比例为22.8%[12]),与东京、中国香港、首尔等亚洲城市(2011年,东京与香港外籍人口比例为3.1%[13]和6.9%[14];2010年,首尔外籍人口比例为2.4%[15])相比也有差距。

(二)内部因素:北京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有待提高

除城市竞争力与人口国际化两方面外部制约因素外,北京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力不足也是留学生教育缺乏长效发展动力的主要原因。对于留学生这一特殊国际人才流动群体而言,有没有全球领先的学术专家和世界前沿的科研能力,直接影响其流动方向与聚集程度?一项对澳大利亚高校留学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质量是影响学生选择留学院校的最重要因素[16]。可见,高校国际竞争力是吸引留学生的关键因素。

与亚洲其他主要城市相比,北京高等教育优质资源总量略显不足,国际竞争力亟待提高。从《泰晤士高等教育》发布的“2015年亚洲大学排行榜”的百强大学来看,仅有3所大学位于北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首尔和东京分别有9所和7所大学入选,而我国的香港与台北也分别有6所和4所大学进入排名[17]。从城市之间的比较来看,北京高校的教学科研能力不高,蜚声世界的学术大师偏少,课程国际影响力较低,特色重点专业优势不明显,专业国际认可度不高,在国际竞争力方面与纽约、伦敦等城市及周边亚洲城市的高等教育存在差距。

三、北京高校留学生教育的未来发展策略

国际化城市作为一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一般拥有知名高校提供优质高等教育,因此通常也是留学生首选的学习目的城市。美国智库布鲁金斯学会的研究发现,从2008年到2012年,以纽约、洛杉矶、波士顿、旧金山、华盛顿、芝加哥、达拉斯、费城、圣何塞、迈阿密为中心的10个城市圈接纳了36.3%的赴美留学生。排在第一位的纽约城市圈凭借优质高等教育集聚效应,特别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全球竞争力,吸引的留学生人数比洛杉矶城市圈多48.8%,更是波士顿城市圈的近两倍[18]。当前,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成为北京城市战略新定位,随着我国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以及北京携手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季奥运会举办权,北京进一步发展留学生教育也具备了积极的经济文化环境。为此,本文以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五个度”为基础,为扩大北京高等教育留学生规模提出如下建议。

(一)凸显特色发展,推行国际化战略

留学生是衡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重要指标,而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也是吸引留学生的重要基础。为了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等教育,提高学生全球就业能力,提升优质教学和科研成果产出,高校应制定不同层面的国际化战略措施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只有将国际化战略提升到攸关学校整体发展的顶层设计之中,才能全方位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吸引力的高等教育。但是,推动国际化发展应当把握“度”。高校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是有条件的,既要考虑大学的外部环境,也要考虑大学的内部资源和实力。因此,高校不能为了国际化而国际化,也不能唯国际化是从,而应秉持“与时俱进、量力而行、趁势而为”的原则,根据自身资源配置和状况进行准确定位,突出差异化和特色化,制定有目标、有步骤、有内容、有保障的国际化发展战略,力求既切合实际,又动态增长,持续提升高校整体办学水平,吸引全球优秀留学生。

(二)完善课程体系,培养国际化人才

国际化发展导向不是高校办学的终极目标,而是战略选择和育人方式。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目的、结果和影响,体现在能否培养出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因此,国际化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而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是人才培养的载体,要培养国际化人才,课程本身也应该具有国际化特征。提高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的国际化维度,要在课程内容与课程实施过程(包括教学手段、课程方式等)中注重整合国际化因素。同时,在专业课程中适时引进国际学术前沿的最新成果,让学生以国际视角认识新事物,开拓视野,培养学生对当今国际形势和国际事务分析、批判和思考的能力。此外,在教学方法上需要改变单向灌输知识的传统教学方法,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方式,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起来,培养出具备创新意识的国际化人才。

(三)调整留学生政策,支持学习和生活

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除了课程体系的内容支撑,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群也是培养学生具备沟通协作能力的最佳资源。不论是韩国延世大学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制定的住宿学院培养计划,还是日本早稻田大学制定的让本地学生为留学生提供学习建议和辅助咨询的“早稻田日语支持”计划,其人才培养理念都是让学生具备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协作的能力。以吸引留学生作为高等教育国际化重要内容的韩国,近期再次调整留学生政策,提出在优势产业领域设置面向留学生的学位课程计划,扩大留学生服务中心的数量和规模,其决策动机正是提高留学生学习满意度[19]。一直以来,北京高校多采取留学生与本地学生分开学习和居住的管理模式,不利于中外学生的互动交流。随着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步伐不断前进,北京需要反思如何对留学生的在校管理机制进行调整与创新,使之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北京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

(四)明确优势领域,提高英语授课水平

高等教育国际化以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客观存在为前提,因此高校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是建立合作关系、促进人才流动的重要基础。但弥合差异与实现互补需要以共同的语言工具为载体。对于亚洲高校而言,语言问题是其国际化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障碍之一。新加坡与中国香港的高校因坚持高比例的全英文授课而为本地高等教育的国际吸引力打下坚实基础,在此问题上曾经长期遭遇瓶颈的日本与韩国高校也在奋起直追。牛津大学教授苅谷刚彦(Takehiko Kariya)在经历了日本、英国高校的任教后表示, “除非在一些只有在本国才能学到、才能开展研究的领域,采用全球性的标准展示其具有国际公认的附加价值,否则非英语国家的大学毫无胜算”[20]。反观北京高等学校留学生规模持续扩大,学历层次结构也在逐步改善,但是,比较而言,高层次留学生数量仍然偏少,应当基于优势学科专业和重点研究领域打造高水平英语教学,提升对留学生的吸引力。

(五)加强信息推介,提升高校知名度

学校网站是高校形象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向留学生提供教育信息最为全面和便捷的平台。北京的高校几乎都开设了英文网页,但是部分学校的英文网页只有页面架构而无实时更新,或者只有标题介绍而无实际内容。目前,我国面向有意赴中国留学的学生开设了“留学中国”网站,同时“首都之窗”网站也在英文页面中设置了“留学北京”版面。然而,“留学中国”网站只是提供国内可以招收留学生高校的培养计划名称、授予学位、学习时长、授课语言、学习费用、入学时间、申请截止日期等初步信息,如果想要获得关于培养计划的具体内容,仍然需要通过链接到各个学校网站的英语网页进行查询。“留学北京”版面只能够为国外学生提供关于在北京留学的简略信息。可见,要提供实时有效的留学信息,北京各高校除了要在网站上提供中英文介绍信息之外,也要进一步加强留学门户网站的系统推介,提升在全球高等教育留学市场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发展规划司. 中国教育统计年鉴(2006-2013)[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013.

[3][4]北京市统计局. 北京统计年鉴(2007-2014)[Z]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7-2014.

[5]OECD. Education at A Glance 2013: OECD Indicators[R]. Paris: OECD Publishing, 2013.

[6]UNESCO Institute for Statistics. Global Education Digest 2012[R]. Montreal: UNESCO Publishing, 2012.

[7]London Higher. Stud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2013/14-London [EB/OL]. http://www.londonhigher.ac.uk/fileadmin/documents/Publications_2015/LH_ HESAStudents2015.pdf, 2015-03-25.

[8]A. T. Kearney. Global Cities Index and Global Cities Outlook 2015[EB/OL]. https://www.atkearney.com/research-studies/global-cities-index/2015, 2015-05-20.

[9]Institute for Urban Strategies, MMF. Global Power City Index 2014[EB/OL]. http://www.mori-m-foundation.or.jp/gpci/pdf/GPCI14_E_Web.pdf, 2014-10-10.

[10]United States Census Bureau. State & County Quick Facts: New York City [EB/OL]. http://quickfacts.census.gov/qfd/states/36/3651000.html, 2013-06-27.

[11]The Migration Observatory at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London: Census Profile[EB/OL]. http://www.migrationobservatory.ox.ac.uk/briefings/london-census-profile, 2013-05-20.

[12]Institut National de la Statistique et des ?魪tudes ?魪conomiques. Données Harmonisées des Recensements de la Population 1968-2009[EB/OL]. http://www.insee.fr/fr/themes/detail.asp?reg_id=0&ref_id=fd-rp19682009, 2012-05-12.

[13]東京都の統計. Tokyo Statistical Yearbook 2011[EB/OL]. http://www.toukei.metro.tokyo.jp/tnenkan/2011/tn11q3e002.htm, 2013-04-16.

[14]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 2011人口普查简要报告[EB/OL]. http://www.statistics.gov.hk/pub/B11200552011XXXXB0100.pdf, 2012-08-17.

[15]The Korea Times. Foreign Population in Seoul Continue to Dwindle[EB/OL]. http://www.koreatimes.co.kr/www/news/nation/2010/07/113_66455.html,2010-05-25.

[16]Russell, M. Marketing Education: A Review of Service Quality Perceptions amo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Hospitality Management, 2005(1): 65-77.

[17]Times Higher Education. Asia University Rankings 2015[EB/OL]. https://www.timeshigher education.co.uk/world-university-rankings/2014-15/regional-ranking/region/asia, 2015-06-10.

[18]Neil Ruiz. The Geography of Foreign Students in U.S. Higher Education: Origins and Destinations[EB/OL]. http://www.immigrationresearch-info.org/system/files/geography_of_foreign_students.pdf, 2014-08-29.

[19]Sara Custer. Korea Revamps Plans to Attract Foreign Students[EB/OL]. http://thepienews.com/news/korea-revamps-plans-to-attract-foreign-students, 2015-07-20.

[20]苅谷刚彦. 为“国际竞争力”幻想所惑的日本大学改革[EB/OL]. http://www.nippon.com/cn/in-depth/a02803/, 2014-05-09.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4

关键词:体育翻译;翻译策略;人才培养

前言

体育翻译为体育的国际化交流与合作架起了一座桥梁。近年来,我国的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各种大型国际体育赛事在我国举办,体育翻译也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体育翻译专业,尤其是各大体育院校。各种语言服务机构也开始承担赛事翻译工作。体育翻译人才的短缺越来越明显。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体育翻译进行研究:体育翻译的策略;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构建。

1.体育翻译研究现状

1.1 体育翻译策略

体育翻译从形式上可以分为口译和笔译两大类别。由于其专业性,要求译者不但要有良好的语言文化功底,还有拥有大量的关于体育的专业知识,能够准确的译出各专业术语和专业名词的意思。除此之外,体育翻译将两种不同文化的差异融于其中,在翻译过程中应当灵活使用翻译技巧与策略。目前,国内的学者们提出了得到广泛认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

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尽可能用本民族的方式去表现外来的作品;异化则相反,认为既然是翻译,就得译出外国的味儿[1]。归化常见于专业术语的翻译,如table tennis译为乒乓球,而非“桌子网球”,使得中国观众与体育爱好者能够清楚得了解原文所指事物。而异化常见于人名的翻译,如kobe bryant译为科比?布莱恩特。一提到“科比”二字,人们脑海中便会出现这位伟大的得分后卫矫健的身姿。不论是归化还是异化,都应根据具体情况与语境,选择最忠实于源语言含义,最便于目标语读者理解的方法进行翻译。

1.2 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

在体育翻译不断发展的同时,对体育翻译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也对我国体育翻译后备人才的培养提出了迫切的要求。研究数据表明,自2002年起,有11所专业体育学院开设了体育英语专业或英语专业体育英语方向,他们为国际体育组织,体育运动项目口译和笔译和对外体育交流活动的研究、翻译等培养翻译人才[2]。但就目前国内的体育翻译人才培养现状来看,其中存在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培养语种有限,目前以体育英语翻译为主;

(2)师资力量缺乏,缺少同时精通体育和英语的人才;

(3)体育翻译专业课程在课程设置中较为缺乏;

(4)教学与实践不能紧密结合。

在体育翻译人才培养方面,须着力解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才能为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我国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培养优秀人才。

1.3 体育赛事语言服务的构建

目前在我国举办的各种国际体育赛事中,赛事语言服务主要包括:笔译,口译和场馆语言服务[4]。笔译主要承担赛前秩序册、演讲稿等的翻译,口译主要承担官员和运动员的陪同翻译等,而场馆语言服务即在真实的运动场地进行专业的翻译。承办语言服务的机构多为组委会下属的语言服务中心或从外语院系招聘的志愿者,且语言服务局限于英语,语种单一。

在体育赛事语言服务中,语言服务供应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语言服务供应商分为两类:一类提供笔译及口译服务,另一类承担翻译人才的培养任务。语言服务供应商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翻译人才的空缺,并能与学校相互辅助,培养大量翻译人才。

2.体育翻译未来的发展方向

2.1 高校开设体育翻译专业增多

体育翻译人才作为体育翻译中的关键要素,其培养更是举足轻重。能够培养体育翻译人才的多为高校。2002年至今,已有11所高校开设体育翻译专业,专门为体育翻译培养专业人才[2]。但随着我国体育的蓬勃发展,体育人才的缺乏加深,11所高校所能培养的人才书目有限,不能满足发展的需求。未来必将有更多的高校开设体育翻译专业为我国体育事业培养专业人才。更多的体育翻译专业才能吸纳更多对体育翻译有兴趣,有志向为体育翻译服务的人才,经过几年的培养,他们必能为体育翻译的各个方面如笔译、口译等作出贡献。且培养更多的体育翻译人才也能促进对体育翻译的研究,力求在实践中探索前进。

另外,当前的高校培养体育翻译人才时主要以英语翻译为主,语种单一。未来可增加语言种类,将法语、德语、日语等也纳入教学的行列。我国的体育与世界接轨,每年接待成千上万的来自世界各地说着不同的语言的运动员。我国的体育翻译人才如果能够提供除了英语之外其他语言的翻译服务,定会使体育赛事与体育事业有更加国际化的发展。

2.2 培养更多精通体育和语言的人才

目前体育翻译专业的师资力量不够雄厚且多为语言专业教师,教授体育翻译始终不够专业。能够真正懂得体育的人为数不多。未来应多培养精通体育同时又具备语言能力的师资力量。这样的人才培养应集中于培养体育学科教师的外语能力水平。高校中各个体育学科的教师拥有专业的体育知识,但语言能力相对较低。若能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再结合自身的体育相关知识,一定能提供专业的体育翻译服务,培养更加专业的体育翻译人才。

2.3 专业体育翻译书籍的编写

为培养体育翻译人才,专业的体育翻译书籍必不可少。但就目前市场上可购买到的书籍书目来看,此类专业书籍数量过少,项目针对性较弱。现在已开设体育翻译专业的学校所选用的教材多为本校教师编撰,并少量发行。某些科目甚至没有专业书籍,全凭任课教师的课堂教学,这不利于学生课后的自学和巩固。

这样的情况已经引起来高校教师和学者的重视,越来越多的教师和学者开始投入到教材编写的行列,不少体育教师与语言教师合作编书,力求编撰出专业、实用、有效的专业书籍为教师提供参考,为学生提供知识。将来的体育翻译专业教材定会逐渐丰富起来,无论是数量还是内容,且专业性更强,针对性更高。

2.4 语言服务供应商蓬勃发展

当前,为体育赛事提供语言服务的供应商已经逐步发展起来,许多赛事也将赛事翻译的任务外包给语言服务供应商,他们能够提供专业的语言服务,以及成熟的翻译人员管理。在当今文化交流全球化的背景下,语言服务永远不会退下舞台,而会逐步壮大。未来,随着体育事业的发展,语言服务机构甚至会建立起更具针对性的服务业务如体育翻译语言服务。语言服务机构也会与高校人才培养相辅相成,高校为语言服务机构提供人才,语言服务机构为高校提供师资等,两者相互帮助,共同发展,更好地为体育事业的发展架起桥梁。

另外,在语言服务中,应致力于提高语言水平,提前招募翻译人员,集中地进行专业的培训与测试。这样才能确保在体育赛事中提供专业化、高质量的语言服务,促进各种赛事的成功举办。

3.结论

中国铁路现状与未来发展展望 篇5

1.中国铁路现状

1.1 概况

从1876年修建第一条铁路到现在,中国铁路已经走过了130年的历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铁路的建设规模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一个横贯东西、沟通南北、干支结合的具有相当规模的铁路运输网络已经形成并逐步趋于完善。中国铁路营业里程目前已达 76,580 km,列世界第三(美国、俄罗斯之后),亚洲第一。其中国家铁路63,342km,合资铁路8,462km,地方铁路4,776km。

目前,中国铁路用占世界6%的营业里程完成了占世界24%的换算周转量,换算密度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是世界上最繁忙的铁路。中国铁路客货运量在国内运输市场占有份额分别达到35 % 和55 %左右。

近十几年来中国铁路在客运提速、货运重载、铁路信息化和建立行车安全保障体系等方面取得重大发展,线路结构进一步优化。复线里程25,566km,复线率 33.4 %。电气化铁路里程21,604 km,电气化率28.2 %。提速线路里程16,500 km,占营业总里程21.6 %。

1.2 中国铁路设施与装备

1.2.1土建设施

中国铁路在进行新线建设的同时,还对既有线进行了一系列技术改造。

--对主要干线进行复线改造,增建第二线。

--对山区铁路和主要运输通道实行电气化改造。

--延长车站到发线有效长。

--换铺重型钢轨,60kg/m钢轨已成为主要繁忙干线正线的主型钢轨。

--采用全长淬火钢轨,主要繁忙干线正线均已铺设无缝线路。京九铁路从北京至深圳,连接九龙,沿线经过京、冀、鲁、豫、皖、鄂、赣、粤九省市,正线全长2,381km,另加天津至霸州和麻城至黄石两条联络线,总长2,536km。京九铁路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线路最长的铁路干线。

中国第一条重载铁路大同至秦皇岛运煤专线全长652km,开行1万t级单元列车,已实施完成开行2万t级单元列车的技术改造,年运量达到2.03亿吨。

已建成通车的秦皇岛至沈阳客运专线设计速度为200 km/h(基础设施250 km/h),试验最高运行速度已达到321.5 km/h,是目前国内速度最快的铁路。该线全长404.65 km,施工中采用了一次性铺设超长无缝线路技术,最长达188 km ;采用了高质量路基填筑技术和桥上无碴轨道技术,有效保证了线路的平顺性;研制铺设了高速大号码道岔,使列车能够安全、快速、平稳地通过。

青藏铁路全长1,956 km,其中一期工程西宁至格尔木段814 km,二期工程格尔木至拉萨段1,142 km。青藏铁路地处青藏高原腹地,自然条件恶劣,全线海拔高度大于4,000 m以上的地段有965 km,经过连续多年冻土地段550 km,是全球目前穿越高原、高寒、缺氧及连续性永久冻土地区最长的铁 2 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铁路,是世界铁路建设史上难度最大的工程。青藏铁路已于2006年7月1日建成通车。

应用发展大跨度、高强度、新结构桥梁施工技术和长大隧道施工技术,建成了南京长江大桥、九江长江大桥、芜湖长江大桥、南盘江大桥、清水河特大桥、大瑶山隧道、秦岭隧道、乌鞘岭隧道等一大批重大桥梁和隧道工程。

中国铁路营业线路桥梁42,106座,2,459,712延长米,其中全长500 m以上的特大桥462座,全长10,000 m以上的特大桥5座。中国铁路桥梁勘测设计及施工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解决了高强、大跨、深基、新结构等方面的难题,桥梁工程的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中国是世界上第六个能建造主跨超千米大桥的国家。芜湖长江大桥是采用新型钢材和全焊整体节点结构及斜拉索和桁架组合体系建成的,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公铁两用桥,其下层铁路桥全长10,527 m,上层公路桥全长5,681 m。青藏铁路清水河特大桥采用“以桥代路”通过多年冻土地区,桥全长11,703.62m,是中国铁路第一长桥。

中国是世界上铁路隧道最多,总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铁路营业线路隧道6,877座,3,667,000延长米,其中长度10,000 m以上的特长隧道5座,长度3,000 m以上至10,000 m的长隧道106座。兰州至武威二线乌鞘岭特长隧道全长20.05 km,是亚洲第一特长铁路隧道。

中国铁路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改造中,充分满足客货列车提速的需要,客运专线建设全面启动。除已建成通车的秦沈客运专线外,已开工修建的武广、郑西、石太、京津、合肥--南京、合肥--武汉、温福、福厦、甬台温、广珠和广深港等客运专线设计速度均达到200km/h及以上。即将修建的北京至上海客运专线高速铁路设计时速350 km/h,初期运营时速300 km/h。

1.2.2 通信

已建成覆盖全国铁路的长途传输网、交换网、数据网、城域网等基础通信网络。

光缆数字传输通道达到10万km,覆盖全国铁路营业线及重要经济区域。采用2.5〜10G的密集波分复用(DWDM)技术,建成总长5.2万km的五大光缆环网。

数字程控交换机总量已达1,800多万线,实现与国内各电信运营企业的互连互通。

数据网业务端口近30万个,保证铁路各种信息系统信息传递,并支持多种增值业务。

已建成包括数字同步网、№.7信令网和电信管理网(TMN)的通信支撑网。

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铁路专用通信系统,保证了铁路运输高效运行及站车安全。

运输调度指挥系统、区段、站场通信系统贯通全国铁路,逐步实现数字化。

无线列调系统装备率达到100 %。

GSM-R铁路专用综合数字移动通信系统已在大秦、青藏和胶济等线投入使用。

已初步建成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和客票发售与预订系统(PMIS),实现运输信息化管理和客运联网售票。

大中型客站装备了客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

1.2.3 信号

中国铁路信号已形成保证行车安全和提高运输能力的新体系。全路电气集中车站5,600多个,装备率已达到90 %以上。计算机联锁有“双机热备”和“三取二”等多种冗余方式,其装备率达到10 % 以上。

提速线路正线道岔全部采用带外锁闭的大功率转辙机。用于提速道岔的转辙机有S700K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ZDJ9型三相交流电动转辙机和ZYJ-7型三相交流电液转辙机。

自动闭塞开通里程25,000km,占总营业里程的1/3,双线区段自动闭塞装备率达到80 %。有微电子交流计数电码自动闭塞、18信息移频自动闭塞和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自动闭塞等多种制式投入使用。

全路运用机车全部安装了机车信号和自动停车装置,通用式和兼容型的机车信号广泛使用。ZLSK型准高速旅客列车速度分级控制系统、LSK型列车速度控制系统和LSK-2000型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等列车超速防护系统已在一些区段投入使用。

由计算机辅助管理的调度集中与调度监督系统的装备率已达到20 %,已初步建成运输调度指挥管理信息系统(DMIS)。中国铁路的运输调度指挥管理系统(DMIS)采用信号、数据通信、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等先进技术,实现以运输为中心,车、机、工、电、辆等调度一体化的综合调度指挥管理模式,达到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能力的目的。在铁道部和铁路局调度中心,建立大屏幕组合显示墙,提供运输的宏观管理和微观监视有关情况报告。

路网性编组站和区域性编组站已全部实现驼峰自动化和半自动化。全路49个大型编组站,目前已有32个实现了驼峰自动化,装备率已达到65 %。站型为双向纵列式三级六场,上下行编组场设有自动化驼峰的郑州北编组站是亚洲最大的现代化铁路编组站。

1.2.4 电气化铁路

1961年中国建成第一条电气化铁路,中国电气化铁路已走过45年的历史。由于电力牵引具有机车功率大,热效率高,运行速度快,过载能力强,机车结构相对简单因而运行可靠,改善劳动条件,减轻环境污染等优点,因此电气化铁路在中国发展很快。四十多年来,中国陆续建成了数十条电气化铁路,累计营业里程达到21,604 km,占全国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8..2 %。

中国电气化铁路的供电方式采用25 kv(工频)单相交流制,有直接供电方式(TR方式)、吸流变压器供电方式(BT方式)、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AT方式)和带回流线的直接供电方式(DT方式)等四种供电方式供选用。繁忙干线的电气化改造常用带回流线直接供电方式,高速铁路、重载铁路常用自耦变压器供电方式。

全国电气化铁路牵引供电普遍采用具有遥控、遥信、遥测功能的微机化电力监控系统(SCADA)。近年来,在一些新建和改建电气化铁路牵引变电所供电中已推广采用综合自动化的电力监控系统。

“高速接触网性能预测模拟系统”、“接触网四个一次到位”等先进的牵引供电设计、施工技术得到推广和应用。

1.2.5 机车车辆

中国铁路机车拥有量17,473台。其中蒸汽机车不足100台(逐步淘汰),占0.5 %;内燃机车约12,200台,占69.5 %;电力机车约5,200台,占30 %。

全路铁路客车拥有量约42,000辆。其中空调客车约21,000余辆,软卧车约2,800余辆,硬卧车约13,000余辆,软座车约800辆,硬座车约18,000余辆。每万名旅客拥有客车0.42辆,座卧车0.35辆。座卧车座位约230余万个,座卧车卧铺约91余万个。

全路铁路货车拥有量约549,000辆。其中60t及以上货车约450,000余辆,专用货车约85,000余辆(其中集装箱车约11,000辆)。每万t货运量拥有货车3.0辆。

机车乘务制度广泛采用长交路和轮乘制。推广采用专业化和集中修的机车车辆检修体制。

机车检修工艺推广应用多层作业平台。广泛应用机车检测装置、列车运行监控记录装置检测设备、机车状态检测设备、转向架检修升降翻转设备、管道风力输砂设备和段内股道管理自动化系统设备。

机务段办公、统计、物资管理、运转、整备、检修管理等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并与全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TMIS)并网。

正在逐步建成布点合理、纵横交错、点线配套、覆盖全路的车辆安全防范、预警系统(简称“5T”系统)。

--红外线轴温探测系统(THDS)

--货车运行状态地面安全监测系统(TPDS)

--货车滚动轴承早期故障轨边声学诊断系统(TADS)

--货车运行故障动态检测系统(TFDS)

--车辆轮对故障、尺寸动态检测系统(TWDS)

1.3 地铁与轻轨

中国目前在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长春、武汉、重庆、深圳、南京等大城市还建有地下铁道和轻轨,共有18条线路总长已达到436 km。

2.2.1 提速改造历程

提速前,中国铁路各种普通旅客列车最高运行速度不超过120 km/h,全路旅客列车平均技术速度不超过60 km/h,旅行速度不超过50 km/h,运输质量和运行速度的低水平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需要很不适应。1994年12月,建成开通广州至深圳准高速铁路,为中国铁路提速至160 km/h开创了先河,并为后来既有繁忙干线的提速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1995年6月,铁道部做出关于分步骤立即开始在繁忙干线上提高旅客列车运行速度到140~160 km/h,货物列车也相应提高速度的决定。从此,中国铁路先后实现了五次大面积的提速。

1997年4月1日起,中国铁路第一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提速,开行9对快速旅客列车。在1,398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58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52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1998年10月1日第二次大提速。北京至上海、北京至广州和北京至哈尔滨三大铁路干线开行快速旅客列车增加到39对。在6,449 km线路上开行中国铁路提速改造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3,522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快速旅客列车。

2000年10月21日第三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陇海、兰新、京

九、浙赣等繁忙干线,北京至绝大部分省、市、自治区首府所在地开行了特快旅客列车或快速旅客列车。共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49对,“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39对,开始了全路全面提速。在9,581 km线路上开行120 km/h以上的旅客列车,其中有6,458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1年10月21日第四次大提速,提速范围扩大到了所有繁忙干线。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98对,实现了全路全面提速。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3,166 km,其中有9,779 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1,104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4年4月18日第五次大提速。开行“T”字头特快旅客列车和“K”字头快速旅客列车共达到118对,开行“Z”字头跨局一站直达(途中不进行技术作业)特快旅客列车19对。开行120 km/h以上旅客列车的提速网络总里程达到16,500 km,其中有8,800km线路开行140 km/h快速旅客列车,7,700 km线路开行160 km/h以上特快旅客列车。

2006年10月1日中国铁路将实施第六次大面积提速。第六次大提速将首次在既有提速干线开行200 km/h动车组,以及120 km/h、载重5000 t货运重载列车。目前正在抓紧提速基础工程改造和机车车辆准备工作,以及修订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2.2提速改造相关工程

2.2.1 线路平纵断面改造

包括最小曲线半径、园曲线超高、缓和曲线线型、缓和曲线长度、夹直线长度、双线区间正线线间距、站台安全退避距离和限制坡度等的改造与调整。需要根据线路平纵断面实际情况确定提速列车的速度目标值。

2.2.2 轨道结构改造

包括钢轨、轨枕、钢轨扣件、道岔的更换以及道床面碴厚度、垫碴厚度、道床肩宽改造等。

2.2.3 桥梁改造

包括混凝土梁、钢梁、支座、墩台和基础加固改造等。

2.2.4 机车车辆改型

包括客运机车、货运机车、客车、货车改型及其制动系统和转向架改造等。

2.2.5 牵引供电系统改造

包括改善供电方案和供电方式,牵引变电所增容、接触网改造、完善检修设备等。

2.2.6 信号设备改造

包括自动闭塞、机车信号和列车安全防护系统以及道口信号设备改造,改用外锁闭装置及大功率转辙机,完善信号标志和信号维修检测设备等。

2.3 提速改造取得的技术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铁路的五次大提速,依靠科技进步,充分利用铁路既有资源,因地制宜,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高列车运行速度。通过列车提速,加快了旅客列车的周转速度,缩短了周转时间,在完成相同旅客运量情况下所花费的时间及投入的人力和物力降低,提高了乘务人员和运输设备的生产效率,在总体上降低了运输成本。在中长距离上组织开行“夕发朝至”和 “朝发夕归”旅客列车,在旅游热线上组织开行快速假日列车、旅游列车,大大提高了铁路旅客运输的竞争能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铁路前两次提速只用两年时间就实现了扭亏为盈的目标。

由于列车提速,旅客途中付出的精力和体力减少,旅行时间得到了节省,乘客一般不需要再花费更多的时间进行身体方面的调整而直接可以投入工作,节省的旅行时间可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提速吸引了大量的客流,特别是来自于航空和公路的转移客流。铁路是一种运输消耗相对较少,成本相对较低的运输方式,这部分客流改乘提速列车后,旅客运输成本得到了降低,从而使整个交通系统的单位运输成本降低。

铁路提速适应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趋势,随着城市的迅速发展,城际间经济活动越来越频繁,城际间客流量迅速增加。提速列车成了城际间旅客运输的主力军,铁路以提速为龙头,大力提高自身的技术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3.3.1 整体能力

中国铁路已形成时速120km/h、160km/h、200km/h及以上多种体系铁路建设的综合能力,从规划、研究、设计、制造到施工安装、运营管理,已系统配套。中国依靠自己的力量每年可修建新线铁路3,000 〜 4,0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1,500 〜 2,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2,000 〜 3,000 km。

当前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3 ~ 4年就可建成一条 20 km 的地铁和轻轨线路。

时速120 km/h及以下铁路机电设备基本上实现了国产化。客运专线铁路、高速铁路机电设备国产化率70 %左右。城市轨道交通机电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0 %以上。

除国内工程外,中国公司走向国际市场,先后在坦桑尼亚、赞比亚、朝鲜、伊朗、尼日利亚、越南、菲律宾、土耳其、委内瑞拉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承建铁路工程,中国铁路机电设备和器材远销五大洲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3.2 工程勘察设计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的单位共有30余家。其中实力雄厚的特大型综合性勘察设计单位有铁道第一至第五勘察设计院和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等6家,在国内铁路专项工程具有领先地位的专业勘察设计单位主要有5家。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铁路大桥、设计施工和生产制造能力

特大桥的勘察设计。北京中铁工建筑工程设计院专门承担各种铁路工厂的勘察设计。中铁电气化勘测设计研究院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中铁隧道勘测设计院有限公司专门承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地下工程的勘察设计。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研究设计院专门承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系统的勘察设计和科研开发工作,是全路通信信号制式标准化和标准设计归口单位。

全国铁路勘察设计从业人员约25,000人,工程技术人员17,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5,000余人,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0人。

全国铁路各勘察设计院广泛应用技术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工程图文档案计算机管理系统、勘察设计一体化集成系统和自动化办公系统,广泛应用全球卫星定位技术、航空摄影测量技术、光电测距技术、物理勘探技术、原位测试技术、岩土实验技术以及无线电电子技术等高科技勘察设计手段。

3.3 施工企业

目前中国具有铁路工程承包资质的施工企业共有30余家,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和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

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 〜 10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大桥、特大桥工程;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 13 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长隧道、特长隧道以及大型地下工程;

中铁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各种铁路工厂建筑安装工程和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新建和改建长大干线电气化铁路工程。

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11 〜 25局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综合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承包新建和改建铁路土建施工及配套设备安装工程;

中铁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是特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施工企业,专门承包工业与民用建筑工程。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下属施工企业:

中铁通信信号上海、天津、济南、北京工程公司,均是大型专业性铁路建筑安装企业,专门承包重大铁路工程通信、信号、电力设备安装工程。

全国铁路施工企业从业人员约530,000人,工程技术人员约180,000人,其中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000余人。装备施工机械设备共计约80,000台(套),施工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以上。

3.4 铁路工业 3.4.1机车车辆工业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基本形成了门类齐全、以自主研发为主的生产体系。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的制造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掌握了时速160 km/h机车车辆成套 14 技术,具备了年产电力机车900台、内燃机车1,000台、客车和动车组3,200辆、城市轨道车辆2,000辆、货车42,000辆的制造能力。

中国自己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原之星”号动力分散型交流传动电动车组和“奥星”号交流传动客运电力机车,实现了铁路牵引动力由交直传动向交流传动的转型。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华之星”交流传动电动车组,构造速度270 km/h,试验运行速度最高达到321.5 km/h。DF11G、SS7E、SS9型等提速机车和25T型提速客车在提速改造中投入使用。

按照“引进先进技术、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的总体要求,成功引进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时速200公里及以上动车组技术,大功率电力、内燃机车技术。2005年,第一批时速200公里动车组技术项目转入国产化设计联络并开始生产。

具备生产大功率柴油机、大功率牵引电机的制造能力,货运内燃机车和电力机车最大功率达到6,400kw。有包括空调客车、双层客车等15种车型、70个车种的各型客车,以及包括单元重载敞车、25t轴重低动力作用货车、机械保温车和集装箱专用车等50种货车的客货车新产品投入使用。

中国铁路有一大批机、客、货车制造骨干企业,它们分别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从业人员20余万人。

隶属于中国铁路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是国内最大的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主要制造东风系列内燃机车、韶山系列电力机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

唐山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齐齐哈尔车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 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和起重机。

北京二七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大同电力机车有限责任公司--主要制造干线电力机车。

隶属于中国铁路南方机车车辆工业集团公司的企业主要有: 株洲电力机车有限公司--是国内最大的电力机车、电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是国内重要的内燃机车、铁路客车、动车组和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

资阳机车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

戚墅堰机车车辆厂--主要制造内燃机车和铁路货车。南京浦镇车辆厂--主要制造铁路客车和城市轨道车辆。株洲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眉山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北京二七车辆厂--主要制造各种铁路货车。

机车车辆国产化率动车组达到75%以上、大功率电力机车达到70%以上、大功率内燃机车达到85%以上。

3.4.2 通信信号制造业

中国铁路通信信号制造业主要集中于中国铁路通信信号集团公司所属各工厂企业,包括10家国内定点生产通信、信号、电力器材的大中型制造企业和10 余家技术领先的中外合资企业。另外还有10余家不属于该集团公司的地区性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从业人员共计约15,000余人,其中高级技术人员600余人。

中国铁路自主开发百余项通信、信号、驼峰、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自动化系统集成先进技术和WG--21A、ZPW--2000A型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地铁--列车通信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生产了百余种先进的通信信号产品和设备。

通信信号制造企业主要有:

沈阳铁路信号工厂 – 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继电器、铁路车站和区间成套控制器材、机车速度信号控制器材、铁路道旁器材、铁路雷电防护器材、通信设备监测系统、城市轨道交通控制器材等。

北京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无绝缘移频轨道电路及自动闭塞设备、数字通用式机车信号和主体化机车信号设备等。

天津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种电动转辙机、通信信号电源屏和驼峰车辆减速器等。

西安铁路信号工厂--主要生产各型电动转辙机、信号继电器、控制台、轨道电路器材、计轴装置、地铁信号器材、驼峰和区间信号器材等。

上海铁路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有线传输设备、GSM-R机车综合无线通信设备、铁路列车无线调度系统、站场调车无线通信系统、多信息移频自动闭塞、通用式机车信号、计算机联锁、城市轨道交通ATC列车自动控制系统和无线集群通信传输系统、通信信号电源系统设备等。

北京二七通信工厂--主要生产数字通信系统、铁路调度系统、程控区段设备、会议电话设备、列车及车站广播、列车无线调度系统、中间配线机柜设备、程控配线架系列、通信电源及各类配套电源等设备。

焦作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电力电缆、控制电缆、通信光缆、铁路用长途对称通信电缆、漏泄同轴电缆和射频电缆等系列电缆产品。

天水铁路电缆工厂--主要生产铁路信号电缆、通信电缆、光缆、辐照交联电力电缆、架空电缆、低烟无卤阻燃电缆、耐火电缆,以及各种铜、铝绞线,电线等电线电缆产品。

3.4.3 钢轨与道岔制造业

目前,中国国内生产钢轨的主要厂家有鞍山钢铁集团公司、包头钢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攀枝花钢铁(集团)公司三家,此外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也生产一定数量的钢轨。钢轨年总产量可达到150万t。钢轨产品出口朝鲜、泰国、伊朗、巴基斯坦、博茨瓦纳、印度等国家和地区。

生产道岔的厂家有中铁山桥集团有限公司和中铁宝桥股份有限公司。上述生产厂家均可生产UIC标准系列钢轨和道岔产品。4.4.1 中国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

中国于2004年制定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其发展目标为:到202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00,000km,主要繁忙干线实现客货分线,复线中国铁路的跨越式发展

率和电化率均达到50%,运输能力满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主要技术装备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规划要求2020年前建设客运专线12,000 km以上,客车速度目标值达到200 km/h及以上。将修建北京~上海、北京~武汉~广州~深圳、北京~沈阳~哈尔滨(大连)和杭州~宁波~福州~深圳“四纵”客运专线,修建徐州~郑州~兰州、杭州~南昌~长沙、青岛~石家庄~太原和南京~武汉~重庆~成都“四横”客运专线,以及修建覆盖环渤海、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区域内主要城镇的三个城际客运系统。

规划要求完善路网布局和西部开发性新线,修建新线约16,000 km。新建中吉乌、中老、中缅和改建中越国际铁路通道。新建太原~中卫(银川)线、临河~哈密线,形成西北至华北新通道。新建兰州~重庆线,形成西北至西南新通道。新建库尔勒~格尔木线、龙岗~敦煌~格尔木线,形成新疆至青海、西藏的便捷通道。新建精河~伊宁、奎屯~阿勒泰、林芝~拉萨~日喀则、大理~香格里拉、永州~玉林和茂名、合浦~河唇、西安~平凉、柳州~肇庆、桑根达来~张家口、准格尔~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等西部区内铁路,完善西部地区铁路网络。新建铜陵~九江、九江~景德镇~衢州、赣州~韶关、龙岩~厦门、湖州~嘉兴~乍浦、金华~台州及东北东边道等铁路,完善东中部铁路网络。

规划要求提升既有能力,既有线增建二线13,000 km,既有线电气化16,000 km。在建设客运专线的基础上,对既有线进行扩能改造,优先考虑大秦、北同蒲、石太线扩能和黄骅~大家洼铁路建设,实现客货分运,加大煤炭外运能力。结合客运专线的建设,对既有京哈、京沪、京

九、京广、陆桥、沪汉蓉和沪昆等七条主要干线进行复线建设和电气化改造。以北京、上海、19 广州、武汉、成都、西安枢纽为重点,调整编组站,改造客运站,建设机车车辆检修基地,完善枢纽结构,使铁路点线能力协调发展。建设集装箱中心站,改造集装箱运输集中的线路,开行双层集装箱列车。

规划要求推进技术创新。《中长期铁路网规划》提出,要把提高装备国产化水平作为“十一五”和今后铁路建设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以客运高速和货运重载为重点,坚持引进先进技术与自主创新相结合,快速提升铁路装备水平,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200 km/h以上的机车车辆及动车组,充分整合国内资源,采取国际合作,科研攻关等措施尽快实现国产化。重载货运机车、车辆系统引进关键技术,提升设计制造水平。适应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重载的要求,提高线桥隧涵、牵引供电、通信信号技术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铁路信息化。装备水平的提升要与铁路体制的改革相结合,提高劳动生产率、资源使用效率和运输效益。

4.2 中国铁路“十一五”规划

以《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为蓝图,并根据国家“十一五”规划,未来五年中国铁路将要实现六大目标。

发达铁路网初具规模。“十一五”期间,铁路建设新线19,800 km,其中,客运专线9,800 km;既有线增建二线8,000 km,既有线电气化改造15,000 km。2010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95,000 km,复线和电气化比例分别达到45%以上。“十一五”期间,铁路快速客运专线网络和各大区域之间大能力货运通道网络初步形成,快速货运网络初步建成,东部铁路基本实现现代化。

基本实现技术装备现代化。“十一五”期间,时速200 km/h及以上动车组实现国产化,提速客车比“十五”末增长7倍以上。

运输效率和经营效益跃上新台阶。2010年,铁路客运量预计达到15亿人,货运量预计达到35亿吨,与2005年相比两项指标都增长30%。

运输服务质量达到新的水平。铁路将加快新客站建设和既有客站改造,改善旅客乘车环境。

铁路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取得重大进展。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取得大的突破,形成铁路建设多元化投资、多渠道融资的新格局,铁路建设资金中路外投资的比重不断加大。

职工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大的改善。职工工资收入稳步增长,沿线职工生产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6

一、连锁药店的产生背景

90年代中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连锁药店应运而生了,特别是到1998年底,国务院颁布了44号文件,就是《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通知》,决定要搞定点药店、定点医疗机构,进行医疗制度改革,允许患者持方外购:1999年下半年,国家经贸委又发出《关于深化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倡导零售企业实行连锁经营制。同时我国五项医疗改革政策即医疗体制改革、医药分业经营、药品分类管理、流通体制改革、药价改革进行了具体的实施和深化.这些都为连锁药店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

二、连锁药店的发展历程

“中国连锁药店经历了短短的14年历史,却走过西方国家几十年所经历的过程。成为药品产业链上最为市场化的一环,这是中国药品零售业的骄傲。从区域上经历了从东南兴起,到华东、华南、西南、华北、东北、西北的快速扩张。从发展阶段看,经历了从初创期、快速成长期、跨区域连锁发展期、集中度提高期,以后将进入全国性连锁药店发展期。门店集中度不算高,但是销售额集中度接近50%。”

三、连锁药店的发展现状:

(一)、中国商业协会的数据表明,目前我国的药店数量有32万多家,其中连锁药店企业有1600多家,门店已经超过68000家。接近国内全部药店的1/3。多数省会城市的连锁率已超50%。仅深圳就有30多家连锁药店。百强连锁药店营业额为550多亿元。同时,连锁药店销售集中度将加速。2003年,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1家,2004年增加到5家,尚没有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的企业;2006年,超过20亿元的有2家,超过10亿元以上的超过15家,还有一批3亿元—5亿元的连锁公司;2007年,在原来基础上又有一两家企业接近20亿元。而2012年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企业增加到18家,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的企业已经发展到10家。

零售药店连锁率水平在不断提高。目前,上海和重庆的药店连锁率最高,高达90%。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药店有40-50家(多为跨区域经营业),然后区域性的连锁药店都有较强优势。

尽管药店的总体管理水平和营销能力提高很快,但真正具有全国性连锁的药店依旧凤毛麟角,多为跨区域经营。并且全国零售连锁药店的盈利状况有进一步缩小之势,平均盈利下降,真正的领导品牌尚未形成。

在2008年奥运会背景下,将使得药品零售市场进一步集中,市场规模继续扩大,药店的多元化经营比重进一步加大。由于大型连锁药店通过兼并重组、异地开店,从区域性连锁不断走向全国性连锁,并不断蚕食和挤压当地的单体药店,因此我国医药连锁零售市场的集中度将不断提高。销售排名前一百位的零售总额也在逐年增长,发展势头强劲。

(二)、从业态上看,最初只是单一的卖药小店,现在已经发展成为各种各样的多元化、多元化的连锁药店:健康城(上海一医药、雷允上药城、无锡市民)、店中店(上海同天、同仁堂专柜、OTC乙类柜)、平价药品超市(老百姓、开心人、浙江天天好、昆山百佳惠)、医药批发超市(河南百川、山东远东等)、药诊店(上海劲松参茸店、老百姓、芝林)、药妆店(杭州武林、贵州舒普玛)、保健品店、生活馆(专区)药店(深圳一致、北京金象)、社区店、商业闹市区药店、网上药店、自动售药机等多业态的各种各样的药店。

从经营理念和定位上来看,经历了一阶段:治病救人,只卖治疗用药,即传统意义上的“药店”,到二阶段:增加了滋补、保健品、医疗器械等,引入了预防保健功能,可称之为“健康大药房”;再到三阶段:引入健康管理、健身、美体、美容功能,增加健美用品和器材、化妆品等,可称之为“健康十美丽大药房”的快速发展更换期;四阶段,整合型便利商超:同便利店融合,引入方便食品、饮料和日常消费品,以及彩票、电话卡、公交卡、报刊等另类小商品,甚至引进打字、复印、干洗、冲印、订票、公用电话等各种服务,从多方面满足顾客的实际需求,抬旺药店的人气,大大提高药店的经营额,可称为“健康便利店”

从竞争格局上看,形成既有单体药店和中小连锁,又有大连锁和平价药品超市,还有专业药店的竞争格局,中小连锁也经历了痛苦的煎熬转变期,开始结盟,各地联盟层出不穷,有名的有PTO、特格尔、武汉天元等。

从资本性质上看,以前只有国有医药公司下属药店和社会单体,现在是股市资本(海王)、风险资本(开心人)、民营资本(老百姓、成大方圆)、国有资本(国大、一致)齐头并进阶段。

目前的格局是大体上四种类型连锁药店并存:他们是平价连锁药店、全国性连锁药店、跨区域连锁药店和本市连锁药店并存的格局。平价连锁基本都是全国性的或者是区域性的,主要有老百姓、开心人、益丰、天天好等;全国性连锁药店主要有海王、一致国大连锁、中联连锁药店等仅有的几家,但笔者认为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全国性连锁;跨区域连锁有大森林、一心堂、成大方圆、和平连锁、万民连锁、九州通大药房、南京医药下属连锁等。城市性连锁药店:即在一个或者两个城市有连锁药店,或者只在本市算是强势连锁药店。

四、连锁药店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多元化步入快车道,药店转型升级

2011年11月29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国务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全体会议上,肯定了新医改,并强调下一步医改的三项重点:一是全民医保,提高补助;二是巩固完善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把制度实施范围扩大到村卫生室和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是全面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坚持公立医院的公益性质。

国家层面的政策举措,基本是扶持医疗机构,利空药品零售行业。连锁药店将从战略上、战术上、体制上、人员配备、资金预算等各方面构建与创立我们连锁药店的多元化,叶公好龙式谈论多元化必将落后于形势。连锁药店必须从卖药的红海泥潭中杀出,在非药的多元化转型中,迈出实质性的一步,并从以下方面突破:

经营方向:必须从“治疗”向“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养生”

服务范围:必须从“个人治病” 到“家庭成员生活健康生活与管理”转变。服务人群:从“疾病人群 ”向“亚健康人群,再到商圈所有人”转变。

赢利模式:从产品经营向“产品+服务”

经营品类:从治病药品到健康生活形态与健康生活方式所需商品的转变

药妆、器械、日化洗护产品必将大幅度上升。放弃医保定点或者不申请医保定点的店也将多起来。

多元化必将步入快车道,药店转型成能卖药的零售店成为历史的必然。

(二)、系统定位,业态模式开始进入定位规划阶段

定位是营销学最伟大的理论突破,无论是产品、服务、企业,都要做好自己的定位,定位是做消费者的心智区隔,定位是同质化竞争走红海市场的必须,连锁药店在业态定位,在真正有特色的差异化方面,必然有所突破。我们必须明白,做出差异化就是做出消费者非要进你的店购买的理由。

会员制为什么缺乏真诚,这是业态定位不清的苦果,因为业态定位不清,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没有差异化,只能进入价格战的蓝海之中。从营销学理论来看,顾客只有在没有选择余地的时候,才对一个产品、服务或者企业忠诚。当你业态明确,做出自己差异化的特色时,顾客购买某些品类产品或者需要特殊服务时,你是唯一能提供的,或者你提供的总比对手哪怕好一点点,顾客对你就忠诚了。

(三)、连锁药店竞争进入到产业链竞争阶段

原来的竞争主要是工商博弈和连锁药店强大后对供应商的打压,但是当距离限制放开、当医保刷卡的严管甚至以后全部放到社区卫生机构后,工商关系就会发生变化,连锁之间的竞争就变成了供应链竞争,最后成为产业链竞争,谁能给供应商提供价值,谁就能脱颖而出,谁取得了供应商的支持,谁就能生存和发展壮大。

另外必须明白的是,品牌企业和产品,主流连锁药店之间是互为稀缺资源。应该是相互惺惺相惜,共同以优质名牌产品满足市场需求,在将来,品牌产品价值回归,品牌产品和企业必将重新受到青睐。那些说品牌产品不能带来利润就打压或者有意拿品牌产品来牺牲的短视行为,必然受到唾弃。

(四)、药店联盟将实现四个转型

1、首先是分化重组,股份化执行力强的联盟,将以资本为纽带、以产品为核心,以服务和交流学习为辅助,更加快速发展壮大。而松散性联盟组织,除了换货,和一年一度厂商赞助的聚会,将慢慢失去吸引力。

2、联盟的品类必将转型,转型方向有三:一是独家高毛产品代理商,二是非药高毛产品集成供应商,三是非基药差异化品类构建,或者是基药替代品类构建,以便在基药社区和第三终端全面实施后,有替代品可以留住一些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3、联盟营销产品的趋势,应该是学习PTO联盟,不靠产品销售盈利,加价率不能太高,只要维持正常营运即可,联盟产品应该让利自己的会员,让会员赚钱,会员必须在同等毛利或者毛利稍有差异的状况下,放弃自己的高毛利产品,转而采购联盟集采的高毛利。但会员必须有所付出,每年交一定可观数目的管理费。

4、联盟盈利模式转型为管理输出收费,而不是把管理输出作为销售产品的工具,免费提供给会员客户的培训和管理输出,会员会觉得是应该提供的,同时怀疑联盟总部从产品进销产品赚钱太多。

(五)、专业化定位的药店将发展壮大

多元化是针对药店经营药品而言的,专业化则是指在药品经营中,细分疾病种类和只在几个疾病种类中做出特色的专业性来。这就是各类专科药店。专科药店,贵在精专,必须有高水平的药师和医师。否则做不出专科药店,做不出药店的专业性。目前药店可选的专科和专业性较多:肿瘤、肝胆、心脑、糖尿病、妇儿科、肠胃、腰腿痛、营养保健品等专科药店都有出现,山东潍坊,一家腰腿疼专科药店,腰腿痛的产品销售占比达到50-60%,可谓名声在外了。

专业化的另外一个体现是联合用药水平将大幅度提升,药学服务升级。

(六)、中医馆必将突飞猛进

在12五规划有关医改规划中,有这样的文字:“坚持中西医并重,发展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推进中医药继承与创新,重视民族医药发展。发展中医药教育,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和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中药资源保护、研究开发和合理利用,推进质量认证和标准建设。医疗保障政策和基本药物政策要鼓励中医药服务的提供和使用。”可见国家一直是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的。中医在基层医疗机构并不占优势,这样,连锁药店抢占退休中医方面占有优势,加上传统中医药前店后厂的坐堂行医卖药模式已经深入人心,卫生部也在2007年9月26日发文允许中医坐堂试点,随后解禁。但多年鲜有突破,笔者见过的云南一心堂的圣爱中医馆做得很好,温州叶同仁也非常出色。因此,在新医改的压力下,中医坐堂必将加速发展,目前,不少城市的很多连锁药店都开始做中医馆或者是国医馆了。

(七)、服务竞争升级趋势

首先,大病进医院,小病进社区,健康进药店已成为新的共识。经济发展,把人们的需求分化为两个部分:一是治疗需求,一是保健需求,药店将逐步从治病卖药的需求,转变为保健、养生、调理、预防等健康需求,药店必然从产品中心的信息传递转移到以药学、营养学、保健学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传递;从卖药到卖健康相关产品,到健康服务产业的多元化趋势;从关注自己毛利到关注消费者需求。

服务升级,除了前面的专业药学服务以外,还应该四师进药店,药师、医师、营养师、美容师等都是药店服务升级必须的人才贮备。

服务升级还体现在会员服务必将走向纵深,简单的打折、会员日、积分的礼品,并不能带来会员的忠诚。必须开发开拓出真正让会员动心的疾病方式方案、健康管理方案、家庭健康管理方案、特色服务方案,让会员非你不选。

高校体育教育现状与未来发展措施论文 篇7

1.1 一些地方政府及单位领导对市政消火

栓建设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缺乏基本的消防常识, 不能全面掌握消防法律法规, 重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 轻公共消防设施建设, 不懂得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在保障经济建设中起到的重要作用, 不按照法律法规办事, 不能系统科学地组织城市道路规划建设市政消火栓, 在城市建设中留下了火灾隐患。

1.2 城市市政消火栓“旧帐未清, 又添旧帐”的现象严重。

如某城市建成区范围内在1995年以前只有60余具市政消火栓, 而且大多无法正常使用, 1996年至1998年期间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 投资200余万元对市政消火栓进行了补建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基本达到了国家标准, 然而, 在1998年以来,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 新建道路不断出现, 但是新建道路的建设过程中, 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却没有统一规划建设市政消火栓, 市政消火栓建设资金不能即使到位, 使得新的欠帐出现。

1.3 城市市政消火栓教科书式建设现象严重。

市政消火栓是依照《建筑防火设计规范》等国家标准中有关室外消火栓的布置要求进行规划建设的, 而市政消火栓是室外消火栓其中的一部分, 其与单位内部室外消火栓有所区别, 市政消火栓接市政管网, 属于公共消防设施, 而单位室外消火栓接单位室外给水管网, 主要保护单位内部消防安全, 涉及范围较小, 如果在市政消火栓规划建设中一味地执行规范规定, 可能在某些情况下会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如规范规定“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 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但是在实际工作中, 一些道路两侧根本没有建筑物等保护对象, 安装消火栓有什么意义?

1.4 消火栓布置安装不规范现象严重。

2 室外消火栓安装规定

2.1 室外消火栓应沿道路设置, 道路宽度超过60米时, 宜在道路两边设置消火栓, 并宜靠近十字路口。

2.2 消火栓距路边不应超过2米, 距房屋外墙不宜小于5米。

2.3 室外消火栓的间距不应超过120米。

2.4 室外消火栓的保护半径不应超过150米等。

除此之外, 国家对室外消火栓的安装编制了通用图集, 但是一部分市政消火栓在建设过程中却没有按照规定施工, 有的出水口方向错误, 有的安装在绿化带内, 有的埋置深度过低等, 严重影响了市政消火栓的正常使用。

3 城市市政建设与管理脱节现象严重

一些城市在市政消火栓建设完成以后, 却不能做好维护保养管理工作, 不能确保市政消火栓的完好率, 造成有栓不能用的现象, 严重影响了值勤灭火工作。

主要表现在:

3.1 一些城市在道路维修和绿化过程中未

按照规范规定调整或重新安装消火栓, 使原有市政消火栓被埋压、圈占。

3.2 部分市政消火栓在使用中, 由于偷盗、

破坏、车辆碰撞等原因造成损坏或组件不全, 缺少安全帽、出水口盖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2年某城市在一条新建街道上按规定安装了七具市政消火栓, 然而投入使用后不到3个月, 这些消火栓上的出水口盖全部不翼而飞。

3.3 水压不足或无水。

部分部位的市政消火栓的压力达不到0.1mpa, 一些供水单位为了防止盗水、减少维护费用等原因将一部分市政消火栓的供水阀门关闭无法正常供水, 而老城区的供水管道由于使用年限较长, 在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加压影响火灾的扑救。

3.4 违章使用市政消火栓。

市政消火栓是专门用于消防队扑救火灾使用, 然而个别单位和个人却未经批准擅自使用市政消火栓, 而且在使用过程中不能正确使用造成部分消火栓损坏。

4 市政消火栓建设措施

4.1 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大力提高广大人

民群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的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制意识, 提高其对市政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管理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 切实纳入议事日程, 常抓不懈。市政消火栓是公共消防设施重要组成部分, 在扑救火灾尤其是恶性火灾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许多重特大火灾事故也告诫我们, 缺少市政消火栓的保护, 小火也会变成大灾。主观意识决定着对事物的态度以及付之的行为, 消防安全意识和消防法律意识匮乏是影响市政消火栓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 采取多种形式宣传消防常识、消防法律法规和火灾案例, 使广大群众能够认识消防, 掌握消防知识, 了解市政消火栓的作用, 真正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建设和爱护市政消火栓的自觉性。

4.2 拓宽思路, 多方面筹集资金, 确保市政消火栓建设的资金来源。

建设资金短缺是困饶市政消火栓建设的又一重要原因。关于市政消火栓建设和维护资金来源, 各地都有明确的规定, 如《山东省消防条例》规定:公共消防设施建设和维护资金列入地方财政预算;成片开发和单位投资建设给水管网, 同时建设公共消火栓的, 公共消火栓建设资金由开发和投资单位承担, 其维护费用由管理单位承担。山东省泰安市在2002年新建的九条城市道路中将市政消火栓纳入了政府采购, 与道路同规划、同建设、同使用, 有效地保障了公共消火栓建设资金来源。当然在一些地方这些资金往往不能及时到位甚至短缺, 在这个情况下, 可以根据“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 多方面筹集资金, 尤其是要动员沿街受保护单位积极参与市政消火栓建设, 可以有效地解决建设资金短缺问题。

4.3 严格依法办事, 科学规划和建设市政消火栓。

在城市建设中要严格执行《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同步规划和建设市政消火栓。当然, 要避免教科书式的规划和建设。在城市建设尤其是道路建设过程中要根据保护对象的性质, 按照“安全、规范、经济、方便”的原则布置和安装市政消火栓。对于道路建设先于城市建设而且资金短缺的, 可以采取先急后缓分期安装的方式, 当然必须预先做好隐蔽工程, 预留好消火栓接口, 防止随着道路两侧开发增加市政消火栓时重复建设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对于旧城改造改扩建道路需要补建市政消火栓的, 可以先调查一下道路两侧单位内部室外消火栓的情况, 水压、流量、保护半径等方面达到规范要求的, 可以按市政消火栓考虑, 由此能够减少新增市政消火栓的数量, 使有限的资金可以用到其他应建部位。公共消火栓建设竣工后, 应经公安消防机构会同城市供水管理等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工程建设需要迁移市政消火栓的应报经公安消防机构批准。消防机构也要认真做好政府参谋, 监督有关部门规划建设市政消火栓, 及时为城市市政消火栓规划建设出谋划策, 必要时要采取执法手段, 确保城市市政消火栓规划建设的顺利进行。

4.4 加强维护保养管理, 切实提高完好率。

市政消火栓的建设最终是为了能够在发生火灾时发挥作用, 如果不能保证建成市政消火栓的完好率, 那么建设安装市政消火栓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经验收合格的市政消火栓要由供水管理部门登记建档并报消防机构备案, 要配备专职检修人员, 定期检查维护市政消火栓, 保持完好和有效。对于损坏、缺件的消火栓要及时修复、补齐配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埋压、圈占、损坏市政消火栓。

总之, 只有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下, 政府各有关部门严格履行法律赋予的职责, 齐抓共管、密切配合, 彻底改变公共消防设施建设是公安消防部门一家事的认识误区, 从增强城市抵御火灾、保护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角度出发, 规范联系实际, 才能真正做好市政消火栓的规划建设管理工作。

责任编辑:胡明月

摘要:市政消火栓对于城市消防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是市政消防给水管网上的取水灭火设施, 其主要作用是为消防车提供水源, 保证火场消防供水, 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城市的保护神, 也是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当然整齐规范的市政消火栓也是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由于缺少市政消火栓造成小火变成大灾的惨剧让世人震惊。从实际工作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市政消火栓建设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现状与改革措施 篇8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改革措施

前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目前正在全国各个高校轰轰烈烈地开展。传统体育教学弊端重重,要深入改革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同时教师要更新教学观念,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上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运用正确的方式评价学生。这样既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又能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体育教学改革才能切实可行收到良好的效果。当然,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增强全体学生的体质,同时有效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张扬学生的个性,增强学生自我锻炼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自觉强身健体的习惯。不过在考虑增强学生体质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身体状况,体育基础因势利导,因材施教,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近年来,在教育部和国家体育局“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下,各个高校都在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改革体育教学课程,探究新的教学方式,但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与素质教学之间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改革还需进一步深入。

一、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现状分析

1.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没有终身体育的意识。当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大学生要适应现代化社会的发展,不仅要掌握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有强健的体魄、敢于拼搏勇于创新的精神以及顽强的意志。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强健的身体素质是当代大学生能立足社会的根本。因此,高校体育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要有终身体育意识,才不会被现代社会淘汰。但是,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主要教学生掌握一些体育技能和技巧,以应付考试为主,忽视了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以致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就不再从事体育活动,整天忙于工作或懒于运动,许多人才在事业发展正辉煌的时候便一病不起,人生价值还没有完全实现就撒手人寰,留下无尽的遗憾,给社会和家庭也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2.教学模式陈旧落后严重制約学生思维的发展。教学过程是教学模式的具体化、实际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能引导学生将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很好地掌握所学知识。目前我国高校传统的教学模式普遍是以老师为主体,在课堂上教师给学生讲解做示范动作,学生完全被动地接收知识,教学内容完全是灌输给学生的,而不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基础知识、教会学生基本技术和技能,学生完全没有自主学习的自由。这种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严重特约了学生的主观学习能动性,同时还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3.大学课程设置单一,不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现阶段,高校体育课程主要包括基础课、选修课、选项课及保健课等几种课程。课程设置注重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及培养大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满足大学生对体育的需求。体育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中常常省去了体育人文学的教学以及与体育运动息息相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讲解与传授。因此,体育教学过分注重与运动项目相关的知识、技能及技术的传授,没有较强的针对性,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长远发展,以致学的知识过多,重点不突出,学生无所适从兴趣索然,不能受益终身,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4.对学生的现状认识不够,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当前国家教育部和体育局都要求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贯穿新课程教学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彻底摒弃传统的应试教育。体育教学应认真分析学生的实际需求,结合新的教学要求,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摆脱传统体育教学理论的束缚。教师在理论教学和运动教学中都应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2)分层教学因材施教。(3)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主导。(4)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分析

1.探索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要构建新型的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就要对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环节、教学方法、教学方式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研究和改革。体育教学的全过程都要进行重新思考,重新优化组合,组织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要符合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要符合大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要充分实现新的教学目标。教师要将新课程的指导思想和教学理念贯穿到教学过程的始终,并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和改革。同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对体育教学班进行重新组合,让不同基础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班,让他们乐于学习,学有所长学有所获。

2.把“健康第一”和“学生为本”作为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育要坚定不移地把“健康第一”作为主要的指导思想。也就是说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健康的体质。体育教学重在增强学生的体质,让学生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好习惯,使学生自觉自愿地坚持体育运动。体育教学不能总是以竞技为主,让学生只学一些基本的技能和技巧,而应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一些体育健身方面的科学知识,并教会他们如何在实践过程中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做到理念联系实际,活学活用,为实现自身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终身体育的教学目标。

3.改革课程设置,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目前有些大学体育的课程设置大体和中学体育教学差不多,课程设置比较单一,有些教学内容重复出现。高校体育教学应适应当前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改革课程设置,丰富高校体育课程。将体育项目的难度和技术要求降低,让学生乐学爱学,让学生在体育学习上体验较多的成功感,提高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另外高校应继续加强对传统体育竞技项目如:排球、篮球、足球、游泳、田径等的教学,同时健美操、羽毛球、网球、体育舞蹈、武术等体育项目也可设置为大学体育的选修课程,丰富学生的课堂学习及课外生活。,增强增强学生的健身技能。

4.“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进行体育教学。新时代的高校体育教学理念就是“以人为本”把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主体。无论是开展教学活动还是进行教学设计都应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传统体育教学要求以社会本位为教学目标,将学生培养成能适应社会需求的人,忽视学生的个人兴趣和需求。“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要求以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为中心,让学生自主发展。

三、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几点建议

1.教师是新课程的实施者,加强对老师队伍的建设至关重要。2.学校应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加强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等硬件的建设。为体育项目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3.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对学生进行分层编班,分层教学。4.增加拓展训练项目,加强对学生意志力、自信心、交际能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综上所述,高校体育教学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针对当前我国体育教学的现状,深入体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要从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全面改革,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落后的高校体育教学现状,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培养出新型的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大学生。(作者单位:西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

[2]叶清华,王爱华.素质教育理念与高校体育网络课程改革[J].体育学刊2001

[3]吴长稳,于奎龙.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定位[J].中国成人教育,2007

[4]胡俭云等.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和课程改革思路[J].安徽体育科技,2009

[5]唐健,刘强辉.大学体育理论与方法教程[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上一篇:大班数学《图形拼拼乐》教案下一篇:新教师入职培训会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