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2024-05-22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共12篇)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1

摘要:高校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在精神层次建设、文化层次建设与文化层次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难点问题,不利于体育文化建设活动的顺利开展。

基于这种情况,高校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强化舆论宣传作用,树立特色体育文化品牌的理念,设立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主题,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从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营造出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实现高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该文就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重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试探性地提出几点有效策略,以便相关人士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重难点策略

1校园体育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师生普遍接受和共同奉行的理想、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学校校园文化直接体现在学管工作严格、科学、有效,班风稳定、校风和谐,毕业生整体质量高。

在职业教育学校招生形势严峻的形势下,学校能够始终保持进口旺(招生)、出口畅(分配),和谐的校园文化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校园体育文化的功能作用

2.1积极进行体育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在以往的体育教学中,学生既厌烦上体育课,又喜欢体育活动。

这种奇怪现象是因为传统体育教学过分强调技术学习所造成的。

该校在近几年的体育教学改革工作过程中,针对职业教育生源综合素质(特别是身体素质)普遍下降的客观事实,借鉴基础理论课的教改经验,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注意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为主体,实施愉快体育教学和分层教学,使体育教学收到实效。

认识学生,尊重学生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

要看到每位学生的优点,在公共场合使其得以展示,体现学生自身的价值,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教育功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降低标准,只要坚持跑下来就是进步,从而实现最终教学目标。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和调动学生对“游戏”、“玩”的本能需要,以学生心理、情感需求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去实施教学。

使不同组、不同“层”学生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学环境的设计、组织形式和教法的选择以及教材创造性运用,都紧紧围绕学生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活动更加符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同时,通过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实践活动能力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直接或间接地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实现师生关系民主,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保障,内在动力得到充分调动,不断提高他们的“终身体育”意识,圆满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体育课的教学目标。

2.2通过组织与开展大型体育活动,体现校园文化理念

要想组织好全校性的、大型的体育活动,这就需要加强多部门的团结与协作。

而往往这些活动,又是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加强养成教育,体现班集体凝聚力,反映班风、学风、校风的重要学校体育工作,比如:一年一度的学校田径运动会,每天的课间操组织工作等等。

学校田径运动会,作为一项全校性的体育工作,我们充分发挥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的职能作用,加强多部门的协作,分工明确。

根据学校场地条件,学生实际情况,积极拓展比赛项目。

其中,每班10男(每人跑200m)、10女(每人跑100m)的20人3000m大接力项目深受师生喜爱。

通过运动会,培养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提高班集体凝聚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

2.3开展多种形式的体育文化活动,创建文明校园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体育课程、运动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对外体育交流等多种形式。

2.4“育德于体”,促进学生养成教育

职业教育学校学生素质普遍下降,不单纯表现在学习成绩方面,还表现在思想品德等方面。

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是非常普遍的特点。

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体育活动,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使学生逐步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增强他们团队意识,促使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待人处世习惯,为他们将来走入社会,打下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

要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

虽然每个学生未来所从事的职业有所不同,但务实精神、法制精神、公正精神是职业道德中共性的内容。

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中的道德要求,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习惯提供了现实的活教材。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2

关键词: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影响因素

一、前言

高校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高校师生都会参与进来的、接触最为广泛, 最富创意性的一种文化。高校体育文化以其特有的文化氛围对广大师生产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从发展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健身, 健心, 培养人的社会适应能力;从教育学的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 培养良好的体育观念, 提高精神修养, 培养顽强不屈、积极向上勇攀高峰的意志品质, 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从教学角度看,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带给大学生学习体育知识技能的良好氛围, 端正体育参与态度、动机, 培养身体锻炼的兴趣和习惯;学生根据个人的喜好开展以娱乐体育、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显示出了体育活动在高等院校校园文化建设过程中对人才塑造所起的积极作用, 同时赋予了体育以全新的意义。

二、高校体育文化相关概念与影响因素的分析

1. 高校体育文化释义

高校体育文化是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文化的产生是在人类在动物野性的基础上变为人性的多种因素相互综合演化过程的结果。体育文化是人类在不断改造自身的过程中, 由动物的本能改变为自觉的行为人性, 是人类原始的野性通过人类的劳动和游戏、教育以及相对合理的竞争方式逐渐形成的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现象。

从图1中可以看出, 高校体育文化的构成分为四个方面:一是物质方面的体育文化, 它只包括体育参与过程中所必备的物质基础, 如体育运动的基础设施、相关宣传硬件等, 还有成立的各种体育组织、协会、俱乐部和训练队等。二是精神文化修养, 集中表现在师生群体的体育思想、体育意识、体育作风、体育道德、价值取向, 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体育风。三是高校体育教学, 表现为学校体育的管理方式与教学活动。四是制度层面的体育文化, 主要指体育活动的组织、规章制度、体育社团、体育比赛、综合性运动会等, 这些制度的落实和实施, 是学校体育广泛开展、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2. 体育文化的特征

首先, 体育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文化特征。其特征具有规范本民族的主要体育行为, 也影响着本民族的各具特色的体育价值观念。其次, 体育文化做为一种文化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经济、社会等方面相互促进、相互制约。

从教育角度看, 体育文化对体育参与者的精神层面、和终身体育的观念的形成, 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院校体育文化也是高等院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 高等院校作为人们教受教育的重要阶段, 能够为大学生这一主体提供所有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高等院校体育文化主要包括学校的体育教学、体育科研、体育设施、体育竞赛, 自办体育报刊等。学校体育活动中表现出的运动团体组织和校园体育海报、文体活动组织的方式文化。

3. 影响因素的分析

(1) 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影响。高等院校现有的体育场馆不是很多, 以黑龙江省为例, 一般重点大学和一表本科才拥有体育馆, 占体育场地总数的82%, 剩下的18%是在民办院校以及高职类院校, 还有很多地方性大学没有场馆, 这足以表明高校体育场地存在不足, 而且大部分集中在少数重点大学中。而大部分普通高校体育场馆和健身设施的拥有量与使用量尚不足以满足高校开展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及课程, 制约了高校公共体育课程的开展, 也同时影响了高等院校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2) 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及教学艺术的影响。体育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是评鉴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体育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主要由基础体育理论、运动技能水平、自身文化底蕴、道德品质及行为魅力人格等多个方面组成。

只有高校体育教师具备了较强教育教学能力, 才能使大学生通过体育教师的示范作用, 获得体育活动的认知, 调动大学生自觉参加体育活动中去, 最终使校园体育文化可持续地、健康、有序地发展。

(3) 大学生素质的影响。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方针是教师的教学理念, 而高校体育文化是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实现的, 没有学生的参与就没有体育文化的发展与提高, 因此学生的心理素质、技能素质等对高校的体育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如果学生素质低, 那么高校的文体活动很难开展下去, 学生的健康也很难得到保证。反之亦然。因此。一个高校的体育文化甚至校园文化都与学生素质息息相关。

(4) 学校管理机制的影响。高校对体育活动的管理方法、管理思想, 运行机制上的好坏决定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情况, 都决定了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能否健康发展。大学生作为体育的参与者对校园体育文化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强和多元化, 而面对与之相应的经费、以及体育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矛盾, 造成大学生参与、运动技能机会的减少和校园体育文化交流机会可能性的缺失, 这些严重制约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分析学生对体育文化影响因素数据, 认为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影响占39%, 体育教师教学能力的影响占36%, 大学生素质的影响占33%, 学校管理机制的影响占32%, 其他因素占得比例相对较小。

三、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大学校园具有承载和传播体育文化传播的责任和义务, 体育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亮点, 体育文化的全部内容在学校的教育中都有着体现, 是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和实现体育锻炼生活化的重要渠道。场馆、高校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素质和学校管理机制对校园体育文化的影响十分巨大。

2. 建议

在现有的基础上, 加强体育场馆及设施的利用率;加强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 运动机能的学习, 培养良好的师德;加强学生的精神文化修养, 提高大学生锻炼和健康意识;加强学校体育活动的开展, 加强体育文化的宣传, 改善现有的体育活动机制。

参考文献

[1]魏正书.教学艺术论[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1:244, 259.

[2]王红雨, 纵艳芳, 童锦.高等医学院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管理现状的研究[J].运动, 2010 (2) .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分析 篇3

摘要: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品牌形象的塑造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机制,能够形成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态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因此,对于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进行分析研究,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围绕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这一中心论点,先浅析了當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状况,并从三个方面详细阐述了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关键词:校园体育文化;高校体育;管理机制;举措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11-0153-01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特定的高校校园环境范围内,人们共同参与,在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独特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中,存在着诸如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体育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状况。这意味着高校应当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从而创建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丰富校园文化内涵。

一、当前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状况

(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笔者观察发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里,缺乏体育运动氛围。高校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学生原本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强身健体。但是很多学生却将其用来玩手机、刷微博、刷动态、打游戏等,众多学生处在这样的氛围中,愈发地缺少体育锻炼意识,陷入恶性循环。

(二)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很多高校的体育评价机制,比较关注学生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如身高体重指数、肺活量指数、坐卧体前屈指数等是否达标,学生在选修的体育项目中是否完成了项目动作、运动技能是否达标,片面注重学生的身体健康和体育成绩,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整体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

(三)学生的体育观念局限性。受“应试教育”思想的长期影响,很多高校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一方面,不少高校学生认为体育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娱乐活动,在选修体育项目时,也偏爱选择趣味性较强的运动项目,如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定向越野等;另一方面,高校体育教师为了吸引学生选择其课程,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过多使用游戏教学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体育感念往往也受此影响。

二、加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的举措

(一)营造良好运动氛围。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可以促使学生参与到体育活动之中,在校园中形成积极活跃的体育锻炼风气,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逐渐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养成主动锻炼的习惯,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高校可以结合自身校情,加大对校园体育设备和体育管理系统的资金投入力度,创设数字化体育校园。比如高校可以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充分利用已有的校园一卡通,在每个体育锻炼点安装刷卡机,记录学生的锻炼时间、锻炼项目和锻炼频率,收集这些数据信息,让学生通过平台就能查询。另外,现在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移动智能设备广为普及,学校可以尝试开发高效体育APP客户端,让学生在手机上打开客户端软件,就能及时获取所需的信息,比如今天有多少人参加了体育运动、哪项体育项目的锻炼人数多、项目运动排名、哪个体育场馆可以使用、在客户端上寻找志同道合的校友组队锻炼等。

(二)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完善的体育评价机制,可以充分考察学生的身心健康状况,让学生意识到该如何做才能提高自身的体育综合素质。比如在评价方式上,采用学生的体育学习过程评价和体育测试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以往的基本体育测试指数和动作技能完成指数以外,将学生的体育态度和体育参与过程也纳入其中,这需要体育教师多关注学生的日常体育表现。同时,学校还可以创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比如学校可以分析、统计学生的体育运动情况,进行等级划分,设定为若干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分值,纳入到学生体育综合成绩中,将学生的体育综合成绩与学校的评优表先挂钩,以此来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普及正确体育观念。当前,我们国家提出“全民健身”的口号,倡导全民做到每天参加一次以上的体育锻炼活动,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和健康水平。在高校校园中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能够促使学生正确对待体育,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体育运动观念,培养学生终身锻炼意识。与此同时,也能在校园中形成健康阳光的体育运动风气,创造独具特色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例如学校可以在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上开展宣传教育,还可以创设校园体育微博账号、校园体育微信公众账号等,通过多种途径,向学生普及正确的体育观念,介绍体育项目的运动技巧和注意事项,发布校园体育建设的工作进展等。另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水平,会对学生产生深远影响,也直接影响到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学校需要做好体育教师的培训工作,邀请体育教学界的先进模范工作者开展体育教学心得交流,或者给体育教师提供外出培训、远程培训的机会,更新完善体育教师的教学理论和教学观念,提高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质量,创造独特的校园体育文化。

三、总结

综上所述,在当前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着校园缺乏体育运动氛围,学生缺少体育锻炼意识,体育评价机制存在不足,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评价机制不完善,学生的体育观念存在局限等现象。高校应当认真分析校园体育文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自身校情,加强校园体育文化管理,构建高校体育信息化平台,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运动氛围,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促使学生参与到校园体育运动中;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全面考察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尝试常设体育奖评制度,激励学生积极主动进行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刘森,薄雪松. 我国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机制研究[J]. 职业时空,2012,09:75-76.

[2]刘祺,李联凯,刘兰涛,周成武.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管理机制研究[J]. 求知导刊,2015,12:112-113.

[3]张文,陈建国. 健康重庆环境下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机制的研究[J]. 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02:44-45.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论文 篇4

受中国传统儒家思想与教育观念的影响,重视文化教育,轻视体育教育现象在我国是普遍存在的。考分为大的思想始终占据着高校师生的脑海中,而体育育人的口号则被抛之脑后。这种狭隘的认识往往让人们忽视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也让高校体育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与意义。其次高校的管理者也存在着对高校体育文件建设的片面认识,仅将其理解为体育竞赛、体育活动等形式而会草草敷衍了事。高校战略层的局限性认识就会让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地位大打折扣,特别是体育精神文化与制度文化更是难以得到重视与提高。

2.2高校体育管理制度不完善

当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一个整体的发展战略,对长远的规划定位模糊不清。建设缺乏科学的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不够规范。高校体育相关部门缺乏科学化的管理意识与思路,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不够科学合理。此外,我国高校在推动校园体育建设方面的制度保障力度不够,高校的体育文化活动开展的进度明显放缓。

2.3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高校校本体育文化论文 篇5

一、“校本体育文化”的界定

,笔者承担了“校本体育构建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提出了“校本体育”的概念,“校本体育是学校体育的落脚点,它是立足于本校,通过学校自身体育制度的约束,把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等要素细化和优化,在突显学校特色、层次特色和办学特色的基础上,由本校教师集体研究而构建的具体化、可操作化的学校体育实施系统。”校本体育是基于目前体育改革的“不务实性”和缺乏实效性背景下提出的。校本体育文化是在校本体育基础上构建的校园文化,从内涵来看主要涉及物质、精神和制度3个方面。从育人的实施路径衡量,校本体育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即通过校本体育的约束,形成成员共有的体育价值观和信念。从教育生态学衡量,它是以学生的个体发展为中心,通过学校体育综合环境的创设,形成一个体育育人的生态圈,使得生活在这一环境里的人,参加体育运动的行为由被动变为自觉。斯坦福大学和加州伯克利分校的校本体育文化就达到了这个样态。

二、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体育育人理念不能一以贯之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体育育人理念来看,最大的问题有两个,一是没有,二是不能一以贯之。有的学校在短短的十几年当中,光体育口号就变了好几次。当然,这里面也有一些客观的原因。譬如,几所学校合并在了一起,原来的学校各有各的校训,只好再定一个新的。但如果换一任校长,改一次校训,体育理念就没有了核心和特色。过去是全国通用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现在是“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清华大学从建校之初就有自己的体育育人理念。从“完全人格”、“全面发展”到“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从“业余赶专业”到“体脑平衡,追求卓越”,虽然时间跨越了百年,校领导换了几代,但培养人的宗旨保存了下来,体育在育人中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因此,一以贯之的体育理念,是学校体育文化的先导,不可或缺。

(二)体育理念没有与学校精神文化融为一体

学校的精神是学校文化的灵魂,从某种程度上扮演着领导和管理的角色,它在润物细无声中影响学校中的每一个人。学校体育理念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二者应该融为一体。譬如,“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口号是清华的体育精神之一,它是1957年蒋南翔校长提出的。这个体育理念源于清华的整体文化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清华大学的校训,也是核心理念,它出自《易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乾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体育精神与校训一脉相传,作为清华人,要做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前提是什么?那就是有一个强健的体魄。然而,从目前来看,我国大多数高校的体育理念与学校的精神文化存在着脱节、“两张皮”的现象,两种文化没能形成合力,影响了育人效果。

(三)体育文化没有形成制度

体育制度是指学校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项体育规章制度,它是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根本保障。体育制度文化是由外在形式(制度)和内部体验(态度、方式)有机结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文化,包括各种成文的条理化的和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规约,还包括人们形成的对待体育的方式与态度。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历史原因,我国高校体育缺乏相应的制度,导致学生对学校体育课程、体育竞赛等不重视,把体育看做了可有可无的东西。学校的各项体育活动,包括体育经费的投入带有随意性。缺乏制度的约束,学校体育的育人功能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一)创设健康向上的体育生态圈,优化育人环境

“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所谓环境,主要指我们所研究的主体周围的一切情况和条件。对于人来说,环境是指生活于其中,并能影响人的一切外部条件的综合”。学校育人的核心是培养和谐发展的学生,那就要有和谐向上的校园生态圈,它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体育环境。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信息技术日新月异,要做到和谐育人,又谈何容易。“只具有知识精神,不具备人文精神的人,称之为是‘半个人’”,这是梁启超先生早年所担忧的。如果按照这个标准来衡量,现在的大学生相当一部分还属于“半个人”。我国的一些有识之士呼吁“教育的过程首先是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是知识的获取”是非常必要的。笔者认为改变这一格局的突破口还是从学校文化建设入手。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育人中的作用是其它途径无法代替的,特别是在精神层面的塑造上。因此,通过体育生态圈的建设,使得生活在学校中的师生参与体育的行为由被动转为主动,最后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这一构想也是贯彻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通知精神的具体体现,即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统筹规划学校体育发展,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健康水平。

(二)以校本体育为抓手,使高校体育工作有序化和科学化

要想成事,一是要有明确的目标,也就是朝哪个方向去;另一个是要有“抓手”,也就是通过什么手段实现目标。学校体育文化建设要想落到实处,也要有一个“抓手”,那就是校本体育。校本体育涵盖了学校体育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评价6个板块,每个板块都有具体的负责部门或负责人。譬如群众体育竞赛由学生会中的体育部负责,有竞赛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竞赛项目做到全覆盖,能够满足大多数学生的体育需求,能够做到体育的全员育人。从人际协调效应看,校本体育涉及到“主导与主体”、“核心与成员”、“集体与个体”3个层次的关系,有利于体育工作的协调。校本体育为什么是抓手?主要有3方面的原因。首先,它是由本校教师集体构建的,在构建过程中,传承了本校体育的一些好的传统,摒弃了糟粕性的东西,带有本土性,符合学校的实际。其次是结构完整,它包括从目标到评价一系列环节,既能评定学生又能考察教师和组织部门的工作效果。再次,这一体系构建的主动权在学校,校长可以操作,体育教研室(体育部)、学生部、团委等可以把握实施,中间不经过繁琐的环节。

四、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一)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体育各项工作的依赖和保障,涉及到体育活动的组织、体育教学等方面,除全面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及上级教育管理部门所制定的各种法规、条例、规章之外,还涉及到以下内容。

1.体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各项工作,有体育考试管理制度,听、评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课程管理与建设制度,排课、调课管理制度,教研教改制度等。

2.体育员工管理制度。包括岗位职责、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考勤制度、评教制度、业务培训制度、优秀教职工评选制度、场地器材管理制度等。

3.体育科研管理制度。包括体育科研规划、课题申报制度、课题经费审批制度、科研成果奖励制度、教育科研培训制度等。

4.体育竞赛制度。包括学生竞赛制度、教职员工竞赛制度等。

5.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建设与管理制度。高水平有特色的运动队是学校体育的一面旗帜,也是学生情感寄托之所,通过高水平运动队的比赛,调节单一的生活方式是很必要的。

6.体育经费投入制度。包括每年追加的科研经费、体育设施更换经费等。

(二)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体育风貌的优良体育传统、校风校训、体育精神等。作为学校文化中的观念文化之一,体育精神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体育目标。体育目标是学校集体体育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学校的体育目标决定了学校的体育工作方向、工作策略和工作标准,是学校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组织的方向,也是体育工作评价标准之一。

2.体育理念。体育理念是学校为实现体育目标而在教学、课外活动、管理等方面持有的.基本信念,是学校领导、体育教职员工对教育方针、体育锻炼标准、教育策略、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理性思考。它是在学校长期的体育实践中总结、积淀、提升、概括形成的,是全体师生员工认可和接受的体育思想。

3.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学校在长期工作中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质而独特的体育风貌。学校体育目标、体育理念、体育模式、体育环境的复杂性和教育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巨大差异,为学校形成不同的体育特色提供了可能。学校间追求卓越、谋求最优化发展的竞争态势,是学校形成鲜明体育特色最好的环境。

4.体育精神。体育精神是学校教育观念、体育理念、传统习惯、工作态度、行为方式的高度概括和总结,体现了一个学校师生的体育风貌,是支撑师生挑战自我、发奋进取的心理召唤,也是学校师生有意识地培养和倡导的精神依托。体育精神不是凭空产生的,也不是人为编造的,它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总结和提炼的过程,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5.体育道德。体育道德是指学校在长期体育活动中积淀形成的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道德与体育制度虽同属行为准则和规范,但体育制度带有强制性,体育道德具有自律性。体育道德好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校风和学风。体育道德就其内容结构来看,主要强调调节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师生与学校之间几方面的关系。

6.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体育活动与体育竞赛是体育教学的课外延伸,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的业余文化生活,净化学生的心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学校势必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和竞赛。从道德发展和形成规律来看,体育活动和竞赛更注重于体验教育,是学生道德水准提升的重要路径,符合知、情、意、行道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学校体育活动包括课外辅导、课外训练、业余训练等,体育竞赛包括学校综合性运动会、单项对抗赛等。

(三)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本体育物质文化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根本保证。让学校物化的东西都会说话,是现代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校本体育物质文化建设主要起到物质保障、环境熏陶、文化传承的作用。根据学校体育物质文化的概念和特征,它主要涉及以下内容。

1.学校建筑。包括体育馆、运动场、体育活动室、绿地、学校景观等建筑性设施。

2.学校环境。包括电子显示屏、橱窗、报栏、雕塑、凉亭、假山、喷泉、园林、花坛、标语、口号、文化长廊、墙壁设计、花草树木等,以及经过建设和改造形成的其它景观。

3.体育教学设施。包括舞蹈室、排练厅、体育厅、篮球场、足球场、跑道等;办公教学仪器设备,如:多媒体、桌椅橱柜、教学器材、体育器材等。

五、高校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实施和注意事项

(一)组织实施

校本体育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在规划、组织和落实时,首先要成立一个校本体育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和功能,并以此为框架制定工作目标、具体任务和工作方法。

1.工作分工。校长是校本体育文化设计的总工程师,也是核心,主要任务是给学校体育文化“定调”。主管体育的副校长和教研室主任(体工部部长)、学生会主席等,是中间力量,主要是敦促、实施各项具体工作。体育教职员工、学生会、团委等,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体育专家和相关科研人员,是外在力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对实施中出现的偏差,及时提出合理化建议。

2.实施步骤。在实施的过程中开动员会,明确校本体育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意义、工作计划、任务分工、工作要求。主管领导根据动员会的精神召开工作落实会,把任务分配到具体的科室(人)。中层科室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并组织实施。在这期间,中期汇报会(每学期一次)由主管领导组织召开,主要了解工作中的问题,以及如何提高工作效果。年终总结会由校长主持,主管校长和中层负责人参加,主要是听取汇报,布置下一步整改意见等。

(二)注意事项

1.合法合理,顺应时政。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做到合法性与合德性。譬如,校本体育制度不能和国家法律相冲突,校本体育制度必须是道德的,必须顺应时代的伦理精神。而且,体育锻炼要充分考虑到天气状况,在黄色雾霾预警的情况下,不要进行户外运动,更不能组织各种户外体育竞赛和运动训练。

2.集思广益,充分论证。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以提高师生的健康水平为目标,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要充分代表并体现广大师生的切身利益,广泛征求意见和建议,使各项规定更符合实际,更容易被师生接受。

3.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校本体育文化建设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物质条件,不要一味地追求新、奇、特。物质条件不足,可以创造条件,让现有的硬件设施发挥最大的教育功能,让学生走入校园,从建筑上了解学校的体育理念、体育文化等。新学校,建筑是新的,但原有的有纪念意义的体育器材不要扔掉,老的传统校应该开办一个展室,让传统体育文化代代相传,使之构成一个立体育人系统。

六、结语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论文 篇6

从体育文化教育的角度来看,教育者本身的素质在实施中起着相当关键的作用,尤其是他们掌握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在传播教育信息时对接受主体的影响程度。教育者要明确自己在教育中所承担的角色和任务,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来培养学生的体育文化精神,而且还要观察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来进行教育和指导。高校体育文化教育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它对学生影响有直接的、也有间接,通常根据教育内容、教育载体、教育平台的不同,灵活施教,没有硬性之规。直接影响需要通过运动技术、技能的学习,让学生获得关于体育态度、价值、规范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通过体验拥有更强烈的学习动机、正确的学习态度、高涨的情绪、顽强的意志和完善的个性;间接影响需要教师的人格魅力、课堂氛围及人际关系作基础,使学生通过良好环境的熏陶,感悟体育精神、体育情操、体育准则。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主导作用的发挥是关键,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尤其是文化修养,又决定了主导作用发挥的效果。

3.2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接受者—学生

这里所指的接受主体为高校学生。高校学生这一时期心理和意识上有一般同龄人的共同特点: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增强、富有朝气和幻想、可塑性强,但情绪、心理又不够稳定等;同时也具有其独特性:较强的知识接受能力和较高的知识水平,较高的自我评价与自我期望,较明显的求变、求新意识,情绪化的叛逆心理,非理性的标新立异等。他们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而且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从学习理论来看,高校体育文化的接受包括反映、选择、整合、内化等多个环节,大体可分为学习体验与内化提高2个阶段,学习体验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个阶段对知识是广泛的摄取,可以谓之是表象的获得,真正要变为自身的品质,尚需内化过程。内化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会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教师的教授、引导是帮助促进学生摄取知识,而真正产生质变的是知识摄取与内化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是体育文化信息加工的主体、是体育精神与意识形成的建构者。

3.3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内容

教育客体就是体育文化教育的实施内容,这取决于体育文化教育实施目标和实施对象的需求。作为接受客体的体育文化教育信息,能对接受者产生多大的影响,能否内化为接受者内在的信念,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内在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源于2个方面:1)信息反映现实的深度,与现实的切合程度以及其刺激的强度、重复率、新鲜度;2)信息与接受者内在认知结构和观念的契合程度。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指体育运动技能理性文化之外的体育精神、价值、规范等非理性文化教育,本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调查分析现状的基础上,将教育的主要内容梳理为以下3个方面:1)以培养意志为目标的品质教育,包括独立性、果断性、坚定性等,如顽强拼搏、挑战征服、果敢刚毅、沉着机智等;2)以完善人格为目标的情操教育,包括道德感、审美感、理智感等,如爱国情怀、民族精神、灵魂净化、情绪振奋;3)以规范行为为目标的准则教育,包括思想准则、行为准则,如诚实守信、公平公正、团结协作、尊重理解等。

3.4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2类载体—显性载体和隐性载体

3.4.1显性载体

体育课程是高校体育文化的基本形式,首先体育的精神教育隐藏在体育技能教育之中,同时也可利用体育课加强体育文化宣传,学习体育文化知识,无论是从教育文化还是从体育文化来看都是极为重要的[10]。课外体育活动是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环节,以锻炼身体、愉悦身心为目的的体育活动,能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与健康水平、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并能加强人际交流与改进人际关系。体育运动竞赛是高校体育文化教育的有力组成部分,相关研究认为,无论是校内还是校外体育运动竞赛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成功所需要的责任感、成就导向和团队工作技能,能产生保持学校作为有活力的组织所需要的精神和团结,能给予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和表现社会所注重的技能和机会。另外,校际间的体育运动竞赛活动也可以使体育文化得到交流、教育内容得到互补与完善。高校体育建筑标示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建筑文化的载体也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它的布局与建设对于整个学校的外部环境都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它凝聚了人们对体育的理解与向往,展示了人类的知识和智慧,体现了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是高校对外展示体育观念最直接的外化形态,也是大学生体会领略体育文化最直观的载体。体育信息资讯指一切可以向学校体育事业提供信息的消息和资料,包括校内外的体育发展情况及其有关的消息、情报、指令、决策等。高校体育信息资源丰富、类型多样,它在校园中的存在形式也有很多种,如校园广播、校报、网站等,它们传播体育资讯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体育文化教育的过程。

3.4.2隐性载体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中,大学生通过显性载体认识、体验体育文化,通过隐性载体感受、熏陶体育文化,再同样的经过选择整合、内化吸收后,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虽然最初的接受方式不同,但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致的。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是指一个学校为实现学校体育的共同目标,经过集体的长期奋斗,在体育教育方面养成并流行的带有普遍性、重复出现、相对稳定的一种独特的思想行为作风。它是一种具有巨大的、无形的教育力量的体现,反映着深层的体育思想观念,是被推崇的体育价值取向和信念。高校体育传统与风气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潜伏和弥漫在整个校园的各种环境因素与群体之中,形成一种浓烈的体育精神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师生的体育热情对体育文化教育的促进体现在2个方面:1)教师和学生作为集体中的一员,都自觉并积极地适应和遵从自身所扮演角色的规范要求,具有良好一致的目标、舆论标准、自觉纪律和情感体验,心理容易产生共鸣;2)高涨的师生体育热情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它体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活力与朝气,它感染着校园中的每一个人,凝聚着每一个人的心,这种感染力就是一种无形的体育文化教育载体。标志性的体育人物对大学体育文化形成起着引领与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国高校中只有清华大学树立了榜样性的体育人物,清华的马约翰先生在该校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以“马约翰杯”命名的体育运动会在清华每年举行1次,有着无形的教育力量。标志性的人物大致可分为优秀的个体和优秀的团队2类,他们勇于拼搏、勇于挑战、不怕辛苦等品质就是校园体育文化最外放的体现,他们的行为举止表现了学校体育观念与价值取向,由此形成的体育文化氛围对学生起着导向、约束、矫正、激励的作用。

3.5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

就体育文化的形态而言,体育文化教育的环境一般分为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3大类别,而相对受教育者而言,又分为3个层次:外层为受教育者通过各种传媒了解到的体育文化大环境;中间层为受教育者通过人际交流或偶然机遇,“看到听到”的环境,一般为制度环境;内层为受教育者亲历的,与受教育者有着直接、稳定的现实联系的环境。它类似1个同心圆,对接受者的影响和作用由内向外而层层递减。大学生通过亲历最内层接受环境而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他们的教育信念的形成与发展的作用最大,对体育文化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1]。以上物质环境包括体育活动场所与设施设备、体育图书音像资料、体育社团及组织机构等;制度环境包括体育领导机构、体育管理政策、体育规章制度准则、各类体育文化方案、健身方法指南等;行为环境包括体育价值观与态度、体育竞技与人文活动、师生体育行为等[12]。体育文化教育环境之复杂,不仅是因为构成环境的因素之多,而且还因为有些环境是抽象的,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无声的,甚至看不到即时效果,而正是这些无形的环境要素,对体育文化教育发挥了“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影响与作用。

4结论

高校体育文化教育是一个诸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完整系统,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的显性载体与隐性载体、教育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行为环境是该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其中教师体育文化教育知识以及技能的程度,直接决定了学生的接受影响程度;教育内容能否对学生产生影响并内化为信念,取决于内容本身的生命力;学生对体育文化教育一方面具备接纳性,另一方面具备批判性,他们借助教育载体,经过认识、体验、内化等过程促成行为的形成,其中由亲历的、最内层接受的环境所产生的感性经验对体育素养的形成作用最大。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7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 一) 调查对象

随机选取广西师范学院2012 -2015级四个年级本科学生进行调查。

( 二) 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 共发放问卷400份, 回收有效问卷381份, 问卷有效率为95. 25% 。问卷调查涵盖全校文史类、 理工类专业和不同年级的学生, 样本选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调查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情况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精神作为一种文化意识形态, 能够作用于人们的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参与体育活动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接受体育精神的影响和熏陶。

通过对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意愿的调查得知, 从总体看, 被调查的学生表现出较好的体育活动参与意愿。其中, 33. 75% 的学生表示非常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36. 02% 表示比较愿意参与体育活动, 23. 43% 的学生参与意愿处于一般水平, 也有6. 8% 的学生表示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此外, 男生和女生, 文史类专业学生和理工类学生在体育活动的参与意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

调查数据表明, 大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情况与其自身对体育精神文化的理解不同而不同。主要表现在:

对于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 我们可以根据每周参与频率将其划分为三类群体: 一类是一般参与群体 ( 每周1 - 2次) , 表现为随性而至, 他们对体育的理解只停留在表面, 仅仅是为了强身健体; 另一类是普通参与群体 ( 每周3 - 4次) , 表现为不冷不热, 他们对体育有了进一步认识, 认为追求体育不仅是为了健康, 更是一项技能; 最后一类是积极参与群体 ( 每周5次以上) , 表现为热情高涨, 他们能够真正理解体育精神文化内涵, 认为追求体育是为了实现自我, 发展自我, 超越自我。

对于不愿意参与体育活动的学生而言, 我们可以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归纳为 “三无”: 无兴趣、无时间、无能力。从体育精神文化角度诠释, 这 “三无”就是不了解体育的价值与意义、不理解体育精神的内涵以及没有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意识。

( 二) 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体育价值取向是指体育价值主体从事体育活动时所表达的主体价值观念的总体趋向。它从总体上反映出人们的价值观念和一般认识。

本文主要从体育的健身健美价值取向、休闲娱乐价值取向、人际交往价值取向、心理健康价值取向、个性发展取向和教育价值取向等六个方面内容进行调查。结果显示, 被调查的大学生对体育的健身价值、体育的休闲娱乐价值和体育的心理健康价值认同度比较高, 其中, 认为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增强体质, 促进身体健康”、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休闲娱乐, 丰富课余生活”、 “参加体育活动可以调节不良情绪、保持心情愉悦”的正向选择率分别是85. 64% 、 69. 77% 、65. 92% 。

由此可见, 大学生对体育的价值认识更多的只是停留在生理、 娱乐层面, 至于在体育对人的智力、情感、个性等方面造成的深层次影响, 大部分学生还是无法领会。

( 三)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环境是高校校园体育精神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 它本身就具有特定的教育功能, 一种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校园体育环境和氛围, 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积极的体育态度, 有利于提高自身的体育文化素养。

调查结果显示, 目前高校还未形成良好的体育物质文化环境。 被调查学生对学校体育图书资料、体育活动场地、体育教学氛围、 体育网络环境的满意度都非常低, 正向选择率仅占5. 54% 、6. 78% 、8. 56% 、6. 55%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 大学生主要通过体育课堂、体育图书资料和网络资源了解体育运动和体育知识。

三、结论与建议

当前,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略显不足, 大学生的体育意识、价值取向和校园物质文化环境均折射出高校体育精神文化的缺失。这与高校体育教育程度不够、体育活动场地匮乏、体育教师素质不高、 体育宣传意识和力度差有一定的关系。

弘扬和发展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核心和灵魂, 是激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体育运动、树立终身体育思想的着力点, 对大学生的价值取向、人格塑造、行为习惯、精神风貌、道德风尚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 因此, 需要从体育文化活动、体育师资队伍、体育物质文化、体育宣传平台等各个方面进行突破。

参考文献

[1]姜志明, 樊欣.大学校园体育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2010

[2]于可红, 张俏.世界一流大学与体育文化互动发展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5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8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以陕西民办高校(西安翻译学院、西安欧亚学院、西京大学、西安外事学院、西安思源学院)5所院校的体育教师95人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

二、结果与分析

1.体育教师年轻化和师资队伍不稳定。通过对陕西省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师年龄及工作年限情况统计得知,首先,从年龄结构上看,目前民办高校的体育教师中,22-35岁之间的占80%;35-45岁的教师占5.3%;45岁以上的教师占14.7%,与苟定邦等对陕西民办高校体育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的调查结果比较接近。说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总体年龄分布上呈现年轻化态势。民办高校体育师资来源有原来的离退休教师为主向以年轻教师为骨干的师资队伍转化。年轻教师的大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给民办高校教育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但由于年轻教师毕竟是刚刚从校园走向社会,教学经验还比较欠缺,教育心理还不成熟,这将影响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其次,从被调查者从事民办高校体育教学年限来看,1-3年者居多,占57.9%;3-5年者占34.7%;5-10年者占17.9%。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主要是普通高校的退体教师和近几年毕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其中有相当部分年轻教师只是把这份工作作为个过渡时期。说明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流动性很大,教师队伍缺乏稳定性,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教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2.职称、学历结构不合理和体育教师再教育欠缺。通过对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的职称、学历结构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高职称、高学历人员较少,分别占15.8%和4.2%;而低职称、本科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居多,分别占72.6%和95.8%。职称结构不合理与民办教师晋升专业技术职务工作还未纳入到省高校教师职务评审范围之列有关系,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接受再教育的情况不容乐观,84.2%的体育教师没有接受过继续教育,15.8%的体育教师接受过再教育,而这部分受再教育也只是那些外聘的离退休人员,他们也是在公办院校在职期间进行的。民办高校教育体制下,高校学生一般分为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本科和国家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专、本科两类,也有个别高校办预科班。学生重点参加每年5月国家统一组织的自学考试和学历文凭考试,而自学考试并没涉及体育考试内容。民办高校的民营机制更多的考虑投入和产出,资金利用的效率。对体育教师的再教育不愿投资,有“为他人栽树”之虑。

3.基本生活保障单一。通过对陕西部分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经济收入调查统计结果得知,民办高校体育教师生活收入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固定编制中的靠工资和课时费作为生活来源;另一种是那些从公办高校退休教师,靠代课获取薪金。民办高校的民营性质使得他们在教师的住房津贴、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福利待遇上不可能像公办学校那样有保障。因此,对于那些虽然为固定编制,但主要靠工资和代课的80%教师来说,生活的命运也就随着学校办学状况的好坏而起伏不定。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了生活的最基本保障,那么,这部分人怎么能安心地投身于体育教学当中去。而对于17.9%的外聘教师,他们根本就不用担心这些问题,他们代课一方面是挣点“外会”,一方面也可以充实自己的闲暇时间。至于学校体育教学、科研等对他们来说已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4.科研工作不容乐观。民办高校由于建校历史短,体育师资队伍中青年教师太多,他们体育文化知识积淀薄;而外聘教师中具有高级职务者大都以完成工作量为目标,无暇顾及指导青年教师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激励科研工作措施滞后,与教师切身利益无关紧要,故民辦高校体育科研整体水平偏低,能在体育类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者少之甚少,在检查的5所高校中仅有1所学校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过1篇论文,其它学校在此还是一片空白。

5.民办高校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不够。本人在对几所民办高校的调查中发现,九成以上的体育教师敬业精神不够。有的教师仪表不整,举止粗俗,脏话连篇。有的教师在校内是君子,校外是赌徒,有的教师“文人相轻、同行相斥”,在学生面前有意无意贬低其他教师等。“放羊式”教学根深蒂固,更不用说授业解惑、健康体育了。这些现象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形象和声誉。

三、结论与建议

1.完善民办高校教育评估体系。国家应尽快制定出一套适应民办高校的评估体系,促进民办高校的教育的健康发展。一方面,体系的建立要在一定程度上宏观调控民营高校办学的大方向,使办学者在不影响其资金投入效益的前提下,自觉地将重点向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转换;另一方面,体系的构建应将体育教学、体育师资队伍建设纳入其中。使民办高校教育真正走向健康的良性发展道路。

2.加快进行民办高校用人与工资福利等制度的改革。建立民办高校与教职工的新型的契约式的工作关系,变单位的人为社会的人,让市场成为配置高校教师这一社会资源的主要手段。同时,制定政策,使民办高校的教师与国办高校的教师在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上真正享受同样的待遇。

3.应尽快将民办高校体育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普升纳入高校教师系列职务评审工作之列。不断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

4.加强体育教师思想道德建设。每个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要想满足这些需求,就要创遣一个宽松的环境,这对师德建设是有益的。同时,加强政治思想理论学习,不断加强业务知识的学习和更新。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9

关键词:体育文化;企业文化;校企合作;武陵山片区

1吉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开展现状分析

1.1高校校园内基层体育精神丰富

在中国几千年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体育文化功能表现出弱化和简单化的特点,人们对体育的认识偏差很大,大多数人仍然抱着“体育”即“运动”的观点,但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身体健康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吉首大学学生同样如此,学校的田径场、健身房、篮球场、体育馆只要不是上课时间,都有不少学生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1.2重视开展有特色的体育活动

吉首大学扎根于大湘西,服务于大武陵,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快速发展,武陵山片区正在积极摆脱自己以往的经济发展滞后的现象,从外引进了不少大型企业,企业在不断地重视自己的企业文化,以便于更好地适应社会。吉首大学在不断地开展自己的特色体育活动以适应当地体育文化的需求,如气排球赛、篮球赛、羽毛球赛、太极拳竞标赛及体育文化节,还有教职工的广场舞大赛等一系列体育活动。在体育学院及学校大体部不仅开设有传统的体育课,还开设有气排球、舞蹈等新型体育项目,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1.3民族地区高校体育文化物质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分析论文 篇10

1前言

中华民族是由56个民族凝合而成的。每个民族在经济状况、生活方式、生活理念和宗教信仰等方面都存在差异,这为形成和发展各具特色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朵灿烂奇葩,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文化形成过程中释放过耀眼的光芒。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重要摇篮,应该承担起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融入民族传统体育内容,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强健体魄,提升身体素质,而且也能使大学生在锻炼过程中感受到民族文化的精髓,用以陶冶情操,由此看来,民族传统体育对构建高校体育文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围绕这个主题展开分析,希望能使人们正视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与魅力。

 

刍议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 篇11

关键词: 校园体育文化 原则 途径

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和建设四化合格人才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校园文化、体育文化两者结合产生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作为文化和社会文化的亚文化是高校师生接触最为广泛的,也是高校体育工作者值得思考和研究的课题,建设健康向上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全面提高育人质量有深远的意义。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是指在大学校园这一特定的范围和环境里,由校园社会群体在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体育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他是在社会文化背景下,校园文化和体育文化相互交融,有机结合的产物,属于一种十分复杂而特殊的亚文化形态。

一、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原则

1.学校校园体育文化身心健康性的原则

在体育目标实现的指导思想上,存在身心双健的一元论、重身轻心或重心轻身的二元论两种对立观念,由于在体育实践中对身心关系认识的偏颇,均不能实现人的真正健康,因此,要确立身心统一发展的意识,坚持身心健康性原则,使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有扎实的根基。

2.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原则

大学生一般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最后阶段,具有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和青年人的心理品质,对事物的认识带有感官性和兴趣性,对事物的注意程序及兴趣时间相对不稳定,因此要积极引导学生的兴趣,增加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趣味性和娱乐性,建立长期较为稳定的兴趣及娱乐倾向,较好的发挥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的熏陶作用。

3.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时代性、大众性、全体性原则

一定的时代具有其一定的特点,这一定的特点必然导致一定的发展规律和一定的发展方向,文化的时代性要反映这个时代特点,必须表现出这个时代的发展规律和发展方向,高校校园体育文化也必须具有时代性,只有被大众接受且具有时代特征的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才有较强的生命力,在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必须重校园体育文化的全体性质,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正确把握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

4.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本土化和民族性原则

在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不仅要强调体育文化建设对西方体育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还要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项目(如武术,中国象棋,围棋)的发展上再现东方文化的魅力,只有这样,高校校园才能成为中国特色的体育文化阵地和摇篮,东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明才能长久的发展下去,也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创新对全人类的体育文明的贡献才能成为现实。

二、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途径

1. 高校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等高校体育文化的基础,校园里的体育建筑,雕塑,场地设计,他们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意识文化的载体,凝聚着和展示着人类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着人们的情操、意志、价值观念等多种物质。这些物质对校园师生起着一种潜移默化的陶冶作用。

2.高校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

校园体育行为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的根本,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归根结底是为了指导人们的体育行为,他处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地位,我们要重点加强高校校园体育建设。首先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确立以学生的学习和锻炼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然后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运动能力和终身体育意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

3. 高校校园体育精神和意识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精髓和升华,在其建设中广泛应运各种宣传媒体,宣传体育健儿为国争光等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热忱和民族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和完善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体育比赛中的各种体育道德精神来教育和感化学生,培养他们高尚的体育道德风尚。

4.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

高校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制度保证,是高校开展各项体育工作和进行体育文化宣传及交流的重要的组织保证。学校要成立体育运动委员会,要有主管学校工作的副校长,学生会要设立体育部。要抓好各项体育协会和体育俱乐部的审批与组织工作。

三、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对策

1.加强媒体宣传力度,用标语、图展、广播、录象、网络等媒体进行体育文化的渗透,使师生员工真正意识到强健的身体是人生的第一财富,是现代人生活的基本条件。培养对体育的兴趣,提高参与程度,使大家热爱体育、参与体育,享受体育。

2.组织体育知识讲座,请校内外体育专家,运动员配合体育教学任务进行讲座,介绍国内外体育赛事,体育形势,体育文化等。这对于拓宽学生视野,丰富学生体育文化知识不无裨益。

3.重视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是开展体育文化活动的主要途径,它既要完成体育锻炼的任务又要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对提高学生锻炼意识和积极性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4. 加强学校运动队建设,体育传统学校的运动队是学校队外的一个窗口同时对全校师生员工有很强的凝聚力。

5. 组织体育知识竞赛。组织班级、年级甚至全校的体育知识竞赛活动的提高学生对体育文化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6.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由于各个学校的类型、规律、办学条件、师生结构不同,加上学校所处的地区环境、地理、气候等差异,决定了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思路有所不同。各个学校应根据之间的具体情况发展校园体育文化最终形成自己的传统和特色。

参考文献:

[1]周景晖;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J];湖北体育科技,2001年01期

[2]王刚;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之研究 [J];安徽体育科技; 2006年01期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篇12

学校文化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组织文化。它是一所学校的历代领导和师生员工在社会文化的影响和制约下,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逐渐积淀和创造而形成的、 为全体成员认同和遵循的价值观念、行为准则、组织机构、思维方式、物化环境及由此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形态的总和。而高校体育文化是在高校校园这种环境下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体育大概念下的一个分支,根据上面学校文化的理解,笔者认为高校体育文化就是指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条件下,由高校全体师生在体育实践活动中共同创造的体育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1.1、高校体育精神文化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是在一定得历史背景下,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整合、沉淀、积累下,提炼出来反映本校校园体育文化的基本准则、价值观念和意识的总和。 大致包括高校体育意识、体育精神、体育价值观、体育道德、体育行为风尚、体育情感、体育理想等。

1.2、高校体育物质文化

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和物质保障,主要包括体育器材、体育建筑、体育雕塑等与体育相关的实物。体育物质文化不单单是实物, 还包括这些物品上体现出来人的思维方式这些物品展示出来的人的知识、思想和智慧,体现出来人的情操、意念和价值观念等,这些潜移默化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运动兴趣,学生在不断受到美的熏陶和人格的感染。

1.3、高校体育制度文化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是联系精神和物质文化的过度,它是以人的活动方式表现出来的,既是高校体育意识的体现,又是高校的体育组织形式,它的内涵包括体育规章制度、课外体育活动、业余体育竞赛、各种体育组织、体育知识普及、体育交流、体育教学、体育代表对管理等全面的制度制订。

2、影响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因素

2.1、高校办学理念

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就是指大学人对大学如何运作所形成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相关的大学思想观念,是对教育宏观的、理性的认识。在本质上,办学理念是指要把一所大学办成什么样的大学。在体育文化建设过程中其建设的内容是否符合本校的办学理念,是否与办学理念遥相呼应极其重要,体育文化建设是否深层次的融入到了本校的办学理念中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2.2、资金的投入

高校体育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的多少直接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和水平的高低,文化建设属于上层建筑,学校的经济基础是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学校的领导对体育文化建设的认知程度同样也决定着投入的多少,很多高校把资金都投入到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中,主要是非体育教学器材,导致体育这方面的资金不足。

2.3、高校体育课程的开设情况

很多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没有随着大学生的生理特点、年龄结构、智力水平以及社交能力等的变化而进行变化,很多内容与高中课程比较相似,重复内容页比较多,只是在形式上有些变化。加之社会的发展,很多体育项目融入了很多新的东西,新兴的体育项目备受同学们的关注,而这些变化很少能在大学的体育课程中反映出来,这种滞后的改革影响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的发展。

3、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策略

3.1加大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相关的资金投入

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时期,因此大学生思想易出现波动,而校园体育基础设施的功能之一就是释放大学生出现的各种压力,促使其世界观人生观向着健康方向发展,然而高校人员比较密集,高校软硬件资源都逐渐不足,学校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其他基础建设上,体育相关资金只是很少一部分,体育硬件设施的不足直接影响大学生生活方式等一系列行为方式,改变着大学生的思维方式。

3.2、不断深化体育课程改革,提高体育教师素质

高校体育课堂内容的设置和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 行为方式、 思维方式对大学生是全人格的培养。高校体育课堂内容呈现给大学生的是显性的, 是授予大学生体育锻炼方式和体育技巧的显性课堂。 而体育隐性的内容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其隐性的内容就是体育教师的个人魅力、行为习惯、思维方式、体育设施的设计风格、体育价值观,这些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学生,这些隐性内容的开发带头人就是教师,因此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才能实现体育教育的价值。

3.3、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一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必然离不开组织管理,高校对体育文化建设的组织管理的思想、方法、手段以及运行机制都制约着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体育课、体育竞赛、竞技运动、体育基础设施设计等与体育文化建设相关项目的组织管理都影响着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进程,所以,必须不断提高组织管理水平。

3.4、建设有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

上一篇:小小希望作文下一篇:黎塘镇中心学校节能减排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