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通用12篇)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1
摘要:大学阶段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时期, 对于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加强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力度, 是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 同时, 也是现代化体育教学发展的客观要求。着眼当下, 放眼未来, 普通高等院校体育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以“健康第一”为准绳, 不断开创一条高校体育教学新路子。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1 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 社会逐渐向高学历、高技术特性发展, 高等教育代表着一个国家教育水平的高低, 从而引起了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而作为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体育教学, 就显得格外重要了。大学阶段是体育教学的关键期, 也是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期, 这个时期体育教学的效果和成果, 将直接或间接影响学生的一生。因此, 如何加强高校体育教学便成了一个令人关注的话题, 这也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提出了一大难题。本文从普通高校体育锻炼的现状出发, 反观高校体育教学的模式, 进而探讨体育教学的改革问题。
2 普通高校体育锻炼现状
根据对本校300名在校大学生 (150名男生和150名女生) 关于体育锻炼行为习惯无记名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对上体育课不感兴趣的学生共170名, 占总数的57%, 其中女生占72.3%;而相反, 感兴趣的130人中, 女生仅占20.8%, 具体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知, 多数在校大学生忽视体育锻炼。高校体育教学应该深究的是造成这些现状的原因以及解决的途径。造成高校体育锻炼现状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2.1 体育意识不足
“加强对学生进行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教育, 是培养学生独立锻炼身体能力的基础。[2]”作为教育方的学校, 有责任也有义务向广大学生宣传体育意识。
对于多数的高校学生而言, 体育意识不足是存在已久的问题。体育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 是人对体育感觉、思维和判断的总和。[3]”多数的学生, 特别是女生对于专业课的学习较为重视, 而对体育课程的学习采取了忽视态度。体育意识是指导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影响和制约因素, 而学生体育意识的提高也会对学生体质的提高产生反作用。从学生的角度来说, 体育意识与他们的文化修养以及成长环境密不可分, 因此, 加强体育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迫切。
2.2 体育基础设施不完备
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离不开教学软件的提升, 更需要加大坚实的教学硬件投资。“体育教学中的硬件建设主要是指体育经费、体育场地以及体育器材等外部要素方面的建设。[4]”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体育经费不足、体育场地有限、体育器材匮乏, 更别提平时的体育锻炼。现代体育教学虽然在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场地改建、体育器材购置方面都有所改善, 但是这些基础设施大部分只能供体育教学使用, 总体而言, 现代高校的体育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备。
2.3 体育锻炼习惯不佳
“终身锻炼习惯的形成, 有赖于大学生对体育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对体育实践的情感体验, 也有赖于体育兴趣的培养和持之以恒的意志, 它是一个从不自觉到自觉、从不习惯到习惯逐步培养的过程。[2]”体育锻炼的习惯源自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每个人都会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格外注意, 但正如表1所示, 对体育锻炼不感兴趣的学生比例多于半数, 可见现代高校体育教学还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因此, 只有从根本上培养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才能让他们在积极的体育锻炼中得到真正的乐趣, 从而引导其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现状
3.1 教学理念陈旧
从整个传统的体育教学来看, 教学理念的核心是“体质教学”、“教师为主体”, 即注重培养学生的身体素质而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 把教师放在教学的主体地位, 而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发挥。时代在进步, 随之而变的应当是教学的理念。传统的“体质教学”和“教师为主体”的教学观念制约着体育教学的进步和发展。当下, “体质教学”和“教师为主体”的观念仍旧没有彻底根除, 以“身心教学”、“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也未能深入普及, 从而影响着现代高校体育教学的开展。
3.2 教学软硬件缺失
当下的体育教学沿袭着传统体育教学模式, 在教学软件和硬件方面缺失很大。体育教学的硬件主要是前文所涉及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而体育教学“‘软件缺失’主要是指在当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师素质状况、教学方法、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等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4]”
(1) 教师素质缺失
就“体育学科而言, 教师在教与学的关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教师素质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况。[4]”而在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中, 正是教师素质的不足造成了教学诸多问题, 而高学历的教师队伍还未形成体系。当下的体育教学, 仅就教师教学经验而言, 明显呈现不足之状, 授课主要以体育训练的形式为主替代其他理论讲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造成了对体育理论学习的严重忽视, 从而影响整个教学软件的全局, 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无疑是一个桎梏。
(2) 教学方法失当
教学方法是师生为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及教学任务,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和手段。高校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的体育实践较少、体育基础知识薄弱, 急需正确而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为支撑。从传统高校体育教学到当下体育教学, 授课方法单一、创新意识缺乏的现象一直未能改变。特别是在当下多数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兴趣的情况下, 教学方法的失当更为体育教学雪上加霜。
(3) 课程设置和考核方式不合理
在课程设置上, 强化竞技体育, 忽视健身性体育项目和竞技项目的科学搭配;在考核方式上, 不够科学和系统, 仅从平时和期末的竞技成果出发考察学生的综合体育状况, 而忽视了多角度、多层次对不同学生的健康情况和身体素质作出客观合理的评价;加上在考核过程中, 没有充分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体质差异、努力程度、兴趣指向等诸多因素, 导致学生丧失本有的求知欲和学习热忱。
4 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4.1 教学理念的改革
(1)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为主体, 即“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它是高校体育教学应当秉承的核心理念之一, 高校的体育教学应当重视师生的角色转化, 将以“教师为主体”向以“学生为主体”置换, 并适时关注每个个体的差异与需求, 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 以确保其身心受益。
(2) 健康第一为原则
“健康第一”的原则是高校体育教学的另一核心理念, 所谓“健康第一”就是“健康为本”的指导思想。高校体育教学的健康包括身体素质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高度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5]”而身体素质的健康也是健康的主要指标。在体育课程教学的实际过程中, 首先, 教师应当切实地将运动教学与健康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 要让学生明确体育健康的目标是身心的健康, 运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式来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养成良好的体育健康需求, 从而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这才是高校体育教学“健康第一”的精髓所在。
(3) 终身体育的思想
终身体育是建立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的正确的体育观。教师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学生的状况“因材施教”, 使每个学生找到自己优势的体育项目, 确定自己终身锻炼的方向。学生毕业之后能否继续进行体育锻炼,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高校体育体育教学成功与否的试金石之一。只有让每个学生牢固树立“终身体育”的思想, 才能使学校体育教学真正迈向终身体育和多元化体育的新纪元。
4.2 教学模式的改革
当下的体育教学模式较为刻板, 未能从“体质是体育之本”的固有思维中转变过来, 授课仍以课前准备运动、简要讲解以及学生训练为主, 不够科学系统, 再加上课程缺乏娱乐性, 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种种教学软件的缺失, 使得体育教学离真正的素质教育相去甚远。因此, 教学模式的改革刻不容缓。“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是教学观念陈旧、教学内容滞后的良药之一。[4]”下面就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展开讨论。
(1) 课程内容的改革
“在新体系的教学内容设置上, 我们强调内容的设置选择是以人为本, 淡化竞技体育, 注重健身性的体育健康项目和竞技项目的搭配。[6]”“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应贯彻在高校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适时邀请专家学者讲座是课程内容改革的新形式;对于理论内容可以运用寓教于乐的方式传达, 便于学生接受;开展丰富的课余活动, 理论联系实际, 让师生在近距离的交流中达成默契, 增强信任感。
(2) 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实现体育教学方法、手段多样化, 以分层次教学、特长教学、兴趣教学为主线。[7]”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因材施教, 对不同的学生采取区别对待的方式进行培养, 注重教学的实用性、终身性。另外, 通过教师讲述、多媒体放映、实案教学等途径, 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 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的各个环节, 利用模拟演示法、比赛法等新颖的教学方法, 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 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 促进体育教学井然有序地进行。
4.3 教学软硬件的改革
(1) 软件
(1) 信息化改革。“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1]”信息技术的改革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处于重要的位置, 对推动高校体育教育发展有重要的意义。高校应加大对体育信息化的投入力度, 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培训, 完善体育信息化系统。
(2) 教师队伍改革。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 教师作为主体, 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当下的体育教学, 教师角色的转换, 学生主体作用的凸显, 对教师队伍的改革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要求。为适应当代高校体育教学发展的步伐, 教师队伍的改革迫在眉睫。
(2) 硬件
(1) 教材的改革。教材是理论教学的主要依据, 体育教学的发展离不开教材的推陈出新。教材的改革应注意实用性和创新性的结合, 在充分结合高校学生身心发展需求的同时, 改革出一套可操作性强的体育教材。
(2) 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场馆建设和器材购置等, 它是高校体育教学稳步发展的坚实后盾, 没有基础设施的建设, 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体育教学。
5 结语
着眼当下, 放眼未来。普通高校体的育教学应始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以“健康第一”的思想为准绳, 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探索, 完善教学软硬件, 在实际的教学中, 不断开创一条高校体育教学的新路子。
参考文献
[1]林静.高校体育信息化发展趋势的研究邢晓虎[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2 (1) , 184-187.
[2]储志东, 沈晨, 张建滨.我国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 2012 (5) , 99-102.
[3]周茗, 付甲.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 2011 (12) :55-56.
[4]周冰.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缺失及对策[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1 (4) :94-96.
[5]张叙洪.高校体育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成人教育, 2011 (15) :171-172.
[6]黄岩涧.高校体育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中国成人教育, 2012 (10) :140-141.
[7]唐飚.增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提升人才素质[J].中国人才, 2011 (7) :249-250.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2
【摘要】近年来,大学普遍化力度日渐加大,甚至出现了“大学生遍地不稀奇”的情况,就业情况越来越严峻,大学生的工作能力和学习能力也倍受质疑,高校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成为众多专家学者的研究热点。高校教师是提高高校教学效果的直接作用人,提高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加快人才培养的力度,主要需要进行高校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如何提高课堂吸引力和含金量,如何使师生关系达到和谐,都需要长期的理论探讨和实践。本文中,笔者将就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教学发展的作用,以及如何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三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为当前的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教育;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思路
一、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
关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笔者认为,可以分为两点具体来看,教学首先需要满足其教学目的,即高效,快速,并且顺利地达到教学质量,这是对于高校教师教学最基础的要求。而更高层次的要求就是自我提升。高校教师不仅需要完成其教学目的,还需要在不断的教学中积累经验,解决问题,不断提升自己的内在素养。接下来笔者将一一具体分析。第一,教学高效。教学高效性包括许多具体方面,例如课堂教学的含金量,课堂教学的兴趣性,教学过程的顺利性和教学方法的合理利用等等。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遇到许许多多的问题,学生不配合,学生学习效果不好,或者学生受干扰性太大,这些都会影响教学的高效性,因此,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以使教师的教学高效性达到目标,就是高校教学发展的内涵之一。第二,自我提升。教师除了教师身份之外还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不可以忽略教师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教师,需要经过长期的理论学习和实践经验的积累,并且需要极大的耐心和衷心去为学生考虑,为家长考虑,最终实现自我价值。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是教师自我优化和自我提升的一个过程,作为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重要部分,需要被提起重视。
二、教学方法改革对教师教学发展的作用
在了解了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之后,接下来,笔者将具体分析,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究竟如何对教师的教学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在上文中已经提到教学教师发展的内涵之后,本部分内容可以与之对应起来。
(一)教学效果的提高
首先,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是针对高校学生的综合素质低下,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达不到社会就业所需要的要求而提出的优化方案,因此,其主要的作用对象便是教师的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师的教学模式改变,还是教师的具体教学方法得到改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并且达到所要求的高效性。因此,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对于教学发展的首要影响则是显著的提高教学效果,并且更好的为社会储备人才。
(二)教师自身的成长
在上文中笔者提到,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不仅包括教学效果的提高,还包括教师自身能力的提升,而对于这一点,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改革也能够有很好的帮助。众所周知,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高校学生的质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自身水平,我们不能指望一个自身专业水平和素质水平都达不到要求的教师能教出各方面都良好的学生。因此,如果要真正的`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并且优化教学效果,教师自身的水平是一定要得到保证的,也就是说,在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中,教师自身的成长会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
在了解了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内涵和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对其的影响之后,我们可以确定,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有其优越性和可执行性,并且迫在眉睫。因此,接下来笔者将就自身的调查总结,对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出建议。
(一)新理念的树立
俗语说,态度决定一切。换个角度来看,这句话也说明了人们的观念对于其行为的影响作用。因此,笔者认为,要真正全面推进教学方法改革,必须首先树立全新的理念。新的理念应该是先进的,积极的,多样性的。当代高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应当是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而是需要在自身理解教材,课本和教学大纲的前提下融会贯通,有所取舍的进行教学,与此同时,利用现有的先进技术和不同的教学方法交替进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爱思考,敢发言的学习习惯,在提高课堂兴趣性的同时,也提高课堂的含金量,让每一位走出课堂的学生都能够感受到知识的充盈。只有教师树立这样的新的教学理念,才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带来知识的视听盛宴,让每一位学生都切实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水平。
(二)新机构的设计
在教师的自身水平提高之后,学校也应当大力支持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其首要措施便是建立一个全新的教学设计机构,此机构应当总管全校的教学设计,将每一位教师的教学风格,学生所使用的教材,课程安排,教学多样性的可行性等等都纳入管辖,从最大程度上在保证学生的学习自由度的同时,让知识无所不在,使教学更加规范。
(三)新制度的设立
最后便是关于新制度的设立,无论是教师采用怎样的新的教学方法,还是学校设立了如何先进的教学设计机构,都应当采用新兴的教学评估制度进行监督和管理。新制度应当包括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测评,教学活动等等,不应当以分数论英雄,也不应当采用放羊式管理,而是在有效的引导和适当的管理的前提下,使学生最大程度上激发自己的潜力,达到更高的水平。此外,新的测评制度还应当是对教师的约束,给予学生评价教师的权利能够让教师更好地约束自己的教学行为,反省自己的教学方法,更好地促进高校教师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汪霞,崔军.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的理论基础与促进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11):87-91.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篇3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一、高校现行体育教学方法存在问题
(1)教学观念与方法滞后
现行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传习式”、“灌输式”等陈旧的教学方法。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往往是满堂灌,甚至代替学生得出结论,极少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思索、研讨、发挥的余地。在教学中教师直接控制着整个教学过程,支配整个教学进度,支配学生的学习过程。这种方法,往往使学生处于被动、消极、受压抑的地位,许多非常活泼的学生在体育课上无精打采。课堂上很难留给学生一些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相互质疑的机会,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淡泊。这种教学观念与方法的滞后制约了高校体育改革向纵深发展。
(2 )体育教学内容庞杂
教学内容“多而不精”是指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普通体育课程内容过于庞杂,现行的体育教学彼时与此时不分,其结果是“全不发展”过频的项目转换导致学生疲于应付,极不符合运动技术形成的规律。以致于上了多年的体育必修课,没有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没有在体育上形成一技之长,甚至还不知道该如何去锻炼身体。
(3)体育教学的目的不明确
现行的高校体育教学中,大多是按照项目的技术特点,遵循体育培养的轨迹,有序的向学生传授知识、技术、技能,尽管教学考虑到个体的兴趣,但是问题的关键不在教学形式的变换,而在于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和提高常用的运动技巧和技能用于健身,还是让学生掌握难新动作,把教学的重点、难点作为教学的中心环节,脱离现实,轻视基本运动技术的应用与提高,忽视健身能力的培养。
(4)教学方法单一
高校体育教师在教学方法单一、形式化严重。有很多方面是因为体育教师教学指导思想陈旧,教学内容多,学生人数多,教学时数少,场地器材不足等造成的。
二、高校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原则
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应该根据体育教学内容本身的特殊性来确定。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原则:
第一、 明确教学目的与任务,确定教学方法。
不同体育课的教学目的与教学任务需要不同的体育教学方法。比如新授课,就得更多地运用语言的方法、示范和演示的方法,如果是练习课,就要更多地使用练习法、比赛等教法。
第二、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教学方法。
使用体育教学方法的最根本目的是为了学生的体育学习,而不是教师的一种什么“展示”,因此,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是否合适要看该教学法是否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是否对学生有帮助。选择体育教学方法时,教师要考虑学生对使用某种方法在年龄、智力、能力、学习方法习惯、学习态度、班级的学习纪律及风气等诸方面的准备水平。如对大学生,不适宜使用“情景教学法”;对体能较差的学生,不适宜使用“循环练习法”等。所以,应当注意从学生具体实际出发,选择那些最适宜学生条件并能促进和发展学生技能的教学方法。
第三、明确教师自身的条件和特点,选择教学法。
任何一种体育教学方法只有和教师自身的条件、特点密切结合时,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体育教师的条件和特长都会成为选择教学方法的主要依据。例如:如果体育教师身体形象和运动技能强,就可以多用示范和帮助的方法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信任感。总之,教师选择教学方法,应根据自己的实际优势,扬长避短,采取与自己条件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第四、了解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择教学法。
教学方法所需要的时间和工作效率是不一样的,如发现法要比讲解法浪费时间,分解法要比完整法费时间等,所以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某个教学方法时,也应考虑其所用教学时间和教学效率的高低。好的教学方法应该是高效低耗的,能保证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体育教师应尽可能选用省时又有效的方法,以达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三、高校体育教学方法的改革
(1)注重多媒体技术的采用
多媒体技术,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的表现形式能加强学生体育学习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媒体教学软件在体育课中的适时应用,不仅使学生学到了体育知识,加深了对所学动作技术的理解记忆和掌握,而且培养了他们主动思维的学习能力,提高了体育课的教学效率。同时,创新体育教学方法要考虑结合学生的个体,因材施教,区别对待,使创新的体育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发挥其功能。
(2)注重开放式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应该采用开放和多样的形式,突破以往课堂封闭式的教学方式,以开放式的教学促进学生知识的全面吸收,不断与社会接触,吸取最新的各种知识和信息。采用开放式的体育教学方法,丰富、提高和改进完善体育教学,这对于拓展学生的视野,提高求知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3)注重教学方法的设计
设计教学方法时应遵循健身性、多样性、选择性、趣味性等原则。选择应用主要从学生、学法的角度考虑。从教学要素的整体出发,合理编排、优选组合体育教学方法;从教学效果、学生未来发展着手,扩展改进、统整筛选体育教学方法。如“发现式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暗示法”、“合作性教学”、“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4)注重知识的创新
知识的创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知识学习与转化能力。而这样的能力,只有通过教育、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传递才能获得。高校教师必须改变单纯由教师向学生灌输体育知识、技能和方法的传统模式,由传授型向引导型,由枯燥型向快乐型转变,创设能使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情境,运用“启发式”、“发现式”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学习的目的明确,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造力,进而创造性地解决学生个体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运用改变教学形式、变换教学手段、来改善人才培养的模式,提高人才质量。这些新教法在强调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更强调发展自身学生的能力和个性,是对传统体育教学方法的“补充”和“发展”。
4.结论
教学方法是体育教学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因素,它是体育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条件,是学生发展的制约因素。体育教学方法创新应根据学生个体的需求以及学校的教学条件等方面进行选择,并不断改革体育教學方法,才能适应现代高校的体育教学,以期培养出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陈国瑞,陈晓龙.体育教学方法及改革探讨[J].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0,(1):90-93.
[2]王阁,卓莉,钟平.现代教育技术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篇4
1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
1.1 思想守旧, 对一些旧有的传统教学观念还不能突破。
在体育教学中仍按照过去延续下来的原有大纲上课, 指导思想中仍离不开“三个基本”。在人们对体育有了足够认识的今天, 需要提倡的是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追求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体育运动自觉性、活泼性、主动性以及终身体观。体育教学活动应是快乐的和有吸引力的。要有和谐的师生关系, 不是简单的教与学的关系。
1.2 教材单一, 内容重复庞杂。
我们现在所用教材, 绝大部分是竞技体育内容, 体育当然离不开竞赛, 但让学生样样精通却很困难。我们的学生身体素质非比体育专业, 要达到动作完全标准化很难做到。所以, 教材的安排应以提高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到增强体质, 培养学生高尚情操和审美观点为目的。现在是信息时代, 各学校应该把多媒体很好的利用起来, 多媒体教学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拓宽学生和老师的体育知识面。
1.3“统”的过死, 脱离学生实际。
突出表现在教学上, 教学内容单一偏重竞技运动能力, 在考核标准上“统一”动作, “统一”运动标准等等。对学生之间生理上机能上的差异不能实行有计划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势必会造成学生在生理上和心理上的负担, 对个人才能、兴趣、爱好很少兼顾, 脱离学生实际, 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结果导致课堂上严肃有余, 活泼不足。
1.4 师资结构不合理, 教学手段落后, 管理体制不健全, 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问题严重。
目前高校体育师资队伍知识老化, 年龄老化, 青黄不接现象非常严重。体育师资不能形成学术梯队。使高校体育师资队伍与它所承担的教学, 科研任务很不适应。教学手段落后。另外在高校中对体育教师待遇、科研、场地设施建设等无统筹规划, 缺乏可持续发展规划。这样的管理体制对体育教学工作带来不少弊端。
2 对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2.1 进一步明确体育教学指导思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 学校体育教育工作越来越受重视。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单纯以增强体制为主的指导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新时代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应该将体育的健身、教育、启智、情感发展、美育、娱乐等功能融于其中。要求学生系统的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技术;教育学生懂得健身的意义, 能运用所学的检测方法评价自身的生理心理变化, 以指导自己进行科学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能力, 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 并使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思想和技能基础。
2.2 改革课程设置
为了实现先进的教学指导思想, 改革旧的课程设置势在必行。长期以来, 有关部门在制定大学体育教学大纲时忽视了大学生在入学前受到12年体育教育的事实, 以致使大学体育课程和中学体育课程在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手段方法等诸多方面几乎没有差异。大学体育课基本上重复了中学体育课的方式, 这就严重影响了大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由于历史的原因学生受重文轻武思想的影响, 对体育的内涵认识不足, 行动上就被动, 加之教材和教学方法呆板, 把应当是生动活泼的体育课上得枯燥乏味, 这样当然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 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由于各院校的条件不同, 在选择课程时要注意到场地、师资、设备等方面条件的限制, 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 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运动技能基础, 体育知识水平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兴趣和爱好去制定适合本院校的教学大纲。尽可能多开设一些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 以满足他们不同的兴趣和爱好。如:球类、体操、健美操、游泳、武术、跆拳道、等课程。而那些跑、跳、投的竞技性项目课程尽可能少上, 实行模块式教学, 这样就会改变以往被动教学和被动学习的局面。
另外还要考虑到男、女生在心里、生理上的差异, 既要有交叉又要有独立性。要开设一些适合女生心理、生理特点的项目。如:健美操、艺术体操、武术、跆拳道等, 同时还应为一些体弱的同学开设相应的体育项目。要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采用不同的教学形式和方法, 启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使学生能够较好的掌握体育运动的技术、技能, 学会锻炼身体的方法, 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依照《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的有关要求, 把发展素质教育与基础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合理的安排学习内容和运动负荷, 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还有加强体育理论知识课教学, 纠正过去重体育实践课, 轻体育理论知识课教学的情况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学生从思想上加深对体育的认识和理解, 再加上懂得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和方法, 可以使学生容易产生参与意识, 调动他们积极锻炼身体的热情, 这也是加速体育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条件。为了保证体育理论知识课的质量, 各院校应该成立理论课教学组, 负责编写理论课教材, 实施理论课教学。
2.3 更新学校体育教材
体育教材是学校体育的基本内容。我国大学的体育教材近半个世纪以来, 虽然作过多次修编, 版本也逐渐增多, 但从总体情况看, 基本上没有摆脱原有教材体系的束缚。这种教材体系是技术教育与体质教育思想的反映。
首先, 要更新体育教学思想, 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年级的体育教学目标。因为, 目标决定内容, 内容是为目标服务的。其次重新审查和确立“三基”的内容。何谓体育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确定“三基”的基本原则是什么?我们现在大纲和教材规定的内容, 那些是属于“三基”的内容, 那些不是?第三, 竞技运动项目教材化根据教学目标的要求、学生的体育基础以及学校的办学条件, 把某些技术过于复杂、难度过大、规则过严的运动竞技项目, 改造成为面向全体学生的体育教材。变竞技为娱乐。第四, 教材分类。人类几千年来创造的体育文化丰富多彩, 我们没有可能, 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的内容都传授给学生, 即便是符合体育教学目标基本要求的内容, 对学生来说也并非是同等重要的。因此应当把体育教材分为重点教材、一般教材和介绍性教材三类来处理。
2.4 搞好俱乐部建设,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学会科学的锻炼方法
俱乐部的建设, 可以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兴趣需要来进行, 也可以把以往的常规教学变成俱乐部教学, 学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俱乐部去上课。每个俱乐部, 都制定有自己的教学计划、考核标准和考核办法, 学生俱乐部教学及活动有什么意见可以及时地反应到俱乐部或主管部门。教师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专业特点上好课, 教好学。各个俱乐部还可以开展一些项目比赛, 通过比赛, 增进学生间的友谊, 树立了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因此,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建立俱乐部式教学是很有必要的, 它不仅可以促进和提高高校其他体育工作的发展, 而且也提高了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
2.5 加强师资队伍和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教育是立国之本, 其关键是质量, 而决定教育质量的至关因素就是教师的素质及队伍的稳定。我国学校教育肩负着祖国未来昌盛的使命, 它的人才输出质量更是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成败。但是目前学校教师“下海”已成为时尚, 体育教师更是急先锋, 暂且在学校稳住脚的也众多身心俱损、各有心思, 伺机出击, 另谋高就。学校体育面临师资短缺、流失和工作消极、沉闷挑战。这种现象与学校体育教师的职业倦怠直接相关。其原因主要有社会及教育“家族成员”的歧视, 至今一节体育课等于0.7的现象还大量存在着。工作量多、强度大。缺乏进修和发展的机会。工作的低创造性。缺乏成就认可。以及体育教师自身的眼高手低、角色模糊、价值观发生转变等等因素促使职业倦怠现象的出现。让更多的教师参与改革, 参与实验、实践研究, 培养一批专家、科研型骨干教师, 以体育科研促教师素质的提高, 促教学质量的提高;加大力度组织和推进以自学和在职学习为主的经验学习;搞好图书资料建设;认真开展试讲和共同备课活动;适当增加体育教师待遇等。
体育场地设施的现代化, 是开展学校体育工作的物质基础,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高等学校应加强体育设施的现代化建设, 以适应现代体育教学的要求。好的教学环境也是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条件。
高校体育是整个国民体育的基础, 是我国培养国民体质的战略重点。我们要在体育全球化的新形势下,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为把高校体育工作不断创新和完善做出我们的贡献。
摘要: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整个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教学工作搞好了, 可以推动和促进其他各项体育活动的开展。改革和确立高校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设置符合高校体育发展的课程, 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加强教材建设, 全面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重视体育理论科学研究等工作, 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绍伟德.学校体育学理论与教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12:12-35, 60-85, 167-200, 216-241.
[2]樊临虎.体育教学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2, 7:36-114.
[3]潘建林, 董英双.中国高校体育改革回顾与展望[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 1:1-28.
[4]龚正伟.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2, 7:25-126.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5
改革
基于学生体质健康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周辉1,王汉新2
摘要:造成我国多年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学校体育教育的缺位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教育应抓住大学阶段青少年身心成长关键时期,通过多种手段与创新理念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观念,其中课外体育活动对改善学生体质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体质健康;高校体育;课外活动;创新教育
作者简介:周辉(1966-),女,河北石家庄人,河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
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健身、田径、排球等;王汉新(1966-),河北故城人,石家庄经济学院商学院教授、博士。
自1985年以来,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已进行了6次。跨越25年的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营养和发育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大部分身体素质指标却持续下降。尤其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学生中长跑猝死事件,迫使部分学校取消了运动会中长跑项目。青少年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发展和民族的兴衰,学校体育的根本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大学阶段期间是学生步入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也是身体发育非常重要的时期,体育活动的参与程度及兴趣培养直接关系其职业生涯中的体育锻炼行为。大学生体育教学的改革,应以学生体质健康、兴趣培养为出发点,促使其终身体育观念的形成。
一、创新教育与学生体质健康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人才主导的世纪。经济实力比拼的背后是人才竞
争,人才的培养不单指脑力知识,也包括人才的身体素质。“十八大”提出了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的教育目标,人力资本需要建立在青少年体质健康基础之上。100年前,清华学校选派学生到美国留学时,时任体育部主任马约翰先生对清华校长周诒春说“我们要送出去的学生总得像点样子,总不能派一批‘东亚病夫’出去”,这句话即使在今天也值得人们仔细回味。
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我国实现金牌零的突破,一举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并经过几十年发展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另一方面,1985—2010年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却是连续的下滑,小学生近视率超过50%,大学生近视率超过90%,2010年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比2005年降低%,20~39岁成年人降低%[1],2012年北京市应征入伍的青年体检合格率不足10%,等等。在中外大学生体质健康对比中,我国学生不仅明显低于欧美国家的学生,与日
本、韩国学生也存在着不小的差距[2]。
(一)体质与健康
体质指人体的质量,是人的身体素质、形态结构、运动能力、生理机能、心理发展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综合特征,其范畴涵盖体格与体能、生理机能、适应能力以及精神状态等的发展水平[3]。体质包含身体素质,且主要指耐力、力量和柔韧三项基本素质。体质的好坏不仅与遗传有关,而且与后天的环境、营养、体育锻炼和卫生条件等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三个维度,它既是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基础,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康是个人能力发展、自我价值实现,以及生活幸福的基础;健康是国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族兴旺的保证;健康也已成为社会发展程度、综合国力的重要衡量指标。体质是健康的前提和基础,没有良好的体质,健康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是良好体质的归宿和
最终目的,因为增进体质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健康。健康体育行为是指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以体育的方法或动作为基本手段,在健康的体育意识引领下,以科学的体育健身知识为指导,合理、规范地运用各种体育技能,以促进个体或群体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为主要目标的健康行为[4]。简言之,就是以体育运动为手段来增进体质健康。
(二)学校体育
梁实秋曾说过:“所谓大学,是由伟大的运动场馆和小小的学院组成的。”一个人的成长、发育和发展过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共同完成的。学校体育不仅是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重要内容,而且是最重要手段,它是实施体质健康促进不可缺少的、至关重要的载体。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和造就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体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学校体育的目标所决定的。为有效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我国先后颁布了
“阳光体育”等一系列的文件和措施,学者和体育工作者就高校体育教育、学生体质健康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学校体育教育在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方面有着独特的效能,它能很好地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不怕挫折的精神,敢于竞争、敢于拼搏的意志,团结合作及适应社会的能力。创新教育下的高校体育教学,不仅体现于教学内容、方式、手段中,更应从理念上去思考。
(三)体育创新
创新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话题,创新是高校办学之本。现代人力资本观认为,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战后的美国经济迅速腾飞得益于充分利用了这三种资本,促进这三种资本之间的循环流动及相互作用[5]。人力资本形成的主要标志是人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素养、创造力的提高,这三方面无不与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与质量相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和技
术都属于知识,它转化为生产力需要高等教育这一重要条件,高等教育在科技知识与生产之间充当着中介、桥梁作用,表现在普及、创新、合作等方面。
二、影响学生体质的因素
体育活动是提高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的根本途径,也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一项基本权利。但相关资料显示,我国仅有8%的初中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参加课外体育活动高中生为%,每天锻炼两小时的学生只占%,这些数据都远低于欧美地区的同类学生。体育活动减少必然导致学生体质的下降,其主要归因于社会环境(包括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升学压力、家庭教育等)和学校体育两大方面。
(一)社会环境因素
伴随着我国近30多年的经济高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私人汽车、Internet、智能手机等现代技术在改变人们出行、交流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网
络依赖,进而导致青少年的体力活动、社交机会的减少,加之家庭对独生子女的惯养,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1)升学压力。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的标准,文化课成绩更是评价学生,乃至升学考评的“唯一”标准。在高考这一指挥棒下,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认为高中阶段的所有的活动安排皆应以备考为基础。体育课、课外活动对高考评价少有关系,这就使得学校体育活动在学生、家长、社会的默认下变得无足轻重。(2)家庭影响。Mansour对美国城镇青少年的调查结果表明,孩子们的自我生命质量评估得分与其父母的家庭关系、父母的职业、家庭收入等有着显著的正相关[6]。忽视体育参与的社会化过程,仅仅简单地把体育活动与体质、体格相连的观念,让我国许多家庭产生了“小胖墩”。三口之家、老人溺爱等,又进一步降低了青少年的体力活动,许多学生从小便形成了不爱劳动、不爱锻炼的习惯。(3)学生认知。现代
科技革命的发展在给人类带了方便快捷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由于静态生活方式所造成的现代文明病。而学校体育教育的枯燥单调,缺少兴趣下的被动参与体育,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学生对体育活动的认知。尤其是中小学生的学业压力,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局限,使他们很容易退出体育人口的行列。
(二)高校体育教育
体育行为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最终自身也发展成为一类专门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学校体育是实施阳光体育的基础,是实施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的根基。虽然体力活动并不等同于体育锻炼,但国际上普遍采用体力活动概念研究其与体质健康的关系,而体力活动的不足则是导致我国青少年体质的“硬、软、笨”(硬即关节硬,软为肌肉软,笨是指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7])的主要因素。
1.体育需求的欠缺。进入大学阶段 的青少年的学习与就业压力已大为降低,按理来说应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育锻炼。而有关空闲时间喜欢做的事情调查中,前3位依次是看电视、上网聊天或玩游戏、听音乐或唱歌,体育活动仅列10项中第7位;尚有%的学生不喜欢体育活动。学生产生体育需求的动机包括强身健体、休闲娱乐、社会交往,以及从众行为等,在学生对体质健康认知缺位情况下的体育课程往往成为引导的关键所在,令人遗憾的是,受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使得这种引导非常有限。
2.课外体育的不足。受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张,教室、场地等成为了普遍短缺的资源,加之跨校区的教学管理,教务管理部门将一周内的不同时间都安排有课程(特别是下午的七、八节课,甚至通过压缩课间变为一天10节制),使原本属于课外活动的时间消失殆尽。主要或完全寄托于一周的两次(甚至一次)体育课程、教学活动,不可能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增强学生
体质”的这一学校体育本质功能也就很难得以发挥。
三、体育教学过程改革的思路
教育模式并不是提出任何一种新理论,而是显示如何在实践中贯彻现有的理论。创新教育模式的应用来源于教师的创新创业精神、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不论是多媒体形式教学,还是“三自主”选课模式、组织体育俱乐部、强制性体质达标测试,都是实现体育教学改革的不同探索。
(一)课程内容、手段的创新
健康体育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不健康体育行为的矫正都需要后天的培养和教育,高校体育改革创新的核心就是“大学体育”课程建设的继承和创新。体育课程的目标是“增强学生体质、健康和体育素养”,手段是“身体练习”,同时具有多重“教育功能”的属性。体育能增强体质,改变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健康促进能增进人群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
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加强体育教学教改,增加体育课程内容的选择性,充分调动了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实现了从“要我运动”到“我要运动”的转变。
(二)推进“强制体育”机制
在现代学校中,教育的时间、地点以及内容都不是由个人所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都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惰性、逃避劳累和痛苦是人类的天性,缺乏强制性的锻炼,效能必然越来越低”[8],学校体育基本任务的完成必须通过一定的强制手段才能实现。“每天锻炼1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应成为大学生的自我追求。
众所周知,学生光靠体育课教学是远远不够的。除了修学分上体育课外,课外时间几乎从不参加体育锻炼,不可
能达到强身健体的要求,更谈不上终身体育、体质健康。学校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活动场地、时间条件,譬如中国矿业大学于2007年率先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规定下午第7、8节课不排课,空出时间用于学生体育锻炼和自主学习,并制定了相配套的管理、检查、考核措施,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起到较好的促进作用。
(三)学校体育俱乐部制
利用课余活动时间,以个人兴趣爱好为基础,以学生自己的组织力量为主体建立的学生体育俱乐部,最初是在高校作为一种新型体育教学模式出现的,但随着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现已被作为一种课外体育活动主要组织形式。而一些高校也开始了效仿欧美高校的体育俱乐部模式,着力调整现有体育课程的内容及上课方式。
学校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体现在促进学生体质健康的发展。比如在学校俱乐部的活动中,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特长、兴趣爱好,其锻炼会更有动力、勇气和自觉性,通过具体的锻炼目标促使学生自觉训练并达到一定的成绩。俱乐部内的比赛氛围,可以让学生在比赛中提高技术水平,让他们亲身感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和满足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逐渐把教师培养学生的运动兴趣转化为自觉自愿的运动习惯。
四、结论
学生体质下滑是多个因素的叠加结果,改变这种情况的根本途径在于提升学生参与体育的认知、增强其体育需求。高等学校应充分利用中学生向大学生过渡的有利阶段,正确认识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成长规律,通过创新教育理念、教学手段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兴趣。体育兴趣的培养过程,既可以是引导性的也可以是强制性,但不论哪种情况都需要学校重视体育场所的建设与课余时间的安排。
参考文献:
浅析高校排球的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高校;排球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084-02
目前我国高校里的排球教学总体效率不高,常见的问题有:学生不重视体育课,常常翘课,导致教学不能正常进行;课程人数过多,而排球场较少,导致学生课堂上的参与度不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较差,排球课程运动量相对较大,学生不能坚持课程;教师所教授内容过难或并不常用,导致学生们产生畏难情绪,并且不能在实际运动中良好地运用……这些问题使得排球教学有一定的改革必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改革排球教学:增加比赛等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分小组、分小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排球练习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规划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循序渐进,以常用技能的教学为最优先。
一、增加比赛等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许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排球技能的训练和身体素质锻炼,而这些训练过程往往是枯燥而艰苦的。如果仅仅在课堂上进行这些内容,会减少学生们上课的积极性,既不利于技能的掌握,又不利于体育运动健身强体目标的实现。在课堂上加入趣味活动,是一种提高排球教学效率的改革方案,有利于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因为排球本身是一种对抗性的运动,并且需要团队的合作。所以,课堂比赛是一种很好的活动方式。但因为课堂上的时间毕竟很有限,而修课人数相对比赛人数又显得过多,所以可以对排球比赛进行改革——压缩比赛时间,增加轮替次数。例如,将比赛改为11分制,在一场比赛结束后,换另一批同学进行下一场比赛。比赛可以不需要很正式,出界球可以适当选择击回,发球不能发远距离的,同学可以走近一些发球……以此降低比赛的难度,增加比赛的趣味,并能很好地压缩比赛进行的时间。其他的趣味活动,如垫球大战、传球游戏等,皆可以在课堂中适当使用。学生们在活动中巩固了所学的技术,提升了自己的技术水平,在进步中提高了对这项运动的兴趣。同时,团队合作有利于建立更加良好的学生关系和课堂氛围,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促进高效率的排球教学的实现。
二、分小组、分小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排球练习中
在排球课上,通常只有一位老师,但有几十位学生。老师不可能一一指导每一位同学,造成有些同学缺乏指导和监督,不能很好地掌握上课所学的排球技能。分小组、分小队的教学形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每个小组内一般都有能力较强和能力较弱的学生,可以在组内实现相互帮助,有助于能力较弱的同学参与到课堂中来。老师也由指导几十个人变为指导几个组,减少了老师的负担,使得老师的教学效率提高。并且,在分组的同时,可以给每个小组设置一个组长,让组长组织组员一起进行学习。这样在组长的带动下,学员们的学习状态会更好。大家都能够以组长为中心,并且由于身份的平等性,互动性会增加,而且学习的尽头也更浓厚。
排球这一项运动的许多技能都不是一个人单独练习就可以获得提高的。比如垫球技术,在自垫的基础上,往往需要二人对垫和多人垫球,来提高对方向和力道的掌控能力。所以,分成小组或小队也是适应排球运动的本身规律的方案。而体育运动与书本学习的差别,在于体育运动需要靠不断的练习来强化技能的掌握,所以分小组或小队后,练习的强度大大增加了,技能训练的成效必将得到一定的提高,高效率的教学得以实现。如果缺乏这样的团队训练,那么即便单个人的能力再强,也是没有用处的。团队分组的练习让排球教学更加具有意义而不至于与实际教学脱节。教学的目的就在于实践,而分组训练在实践中又能够得以发挥,因此,高效教学自然得以体现。
三、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
由于现阶段的大学生,大多经历了学习负担繁重的小学和中学时代,不注重体育锻炼,许多人身体素质低下,尤其是体力非常薄弱。排球运动相比于桌球、乒乓球等运动,体力消耗较大,许多学生因为体力原因,不能坚持上完全程的课或在课程的后半段练习效果非常差。高校的体育教师肩负提高大学生健康水平的责任,所以每节课进行一定时间的身体素质锻炼,如长跑、跳远等,是十分必要的。
在技能练习完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先休息3~5分钟,然后进行一次慢速跑,可以绕运动场跑3~4圈,既不会让学生们体力消耗过大不能坚持,又可以促进学生心肺功能的提高。长此以往,学生们的体力水平可以得到大幅的进步,更多的同学可以在课程的后半段保持较好的身体状态,有利于高校教学的实现。值得一提的是,每节课开始时,都应该进行热身运动。但不可进行太大的运动强度,以免体力较差的同学在热身运动阶段已经消耗了大量的体力。素质锻炼放在课程快要结束的时候是较为合理的。
四、规划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循序渐进,以常用技能的教学为最优先
每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师应该在学期初就全部规划好,确保所讲述和训练的内容难度循序渐进。比如先进行自垫的训练,再进行对垫的训练;先进行下手发球的练习,再进行上手发球的练习……之前学习的技术成为学习新技能的基础,可以有效降低技术的难度,加强已有技术的巩固训练,增加练习的效果。学生也会在练习中获得成就感,有利于高效的排球教学的进行。
教师应该避免过难的技能的学习,以免使学生因多次练习不成功,而产生畏难情绪、丧失学习兴趣。教师还应注意选择较常用的技能进行教学。如传球技术比扣球技术在平日的排球运动中更加常用,所以应优先教学。常用技能的发挥与学习属于基础,学习就如堆积金字塔一样,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只有拥有良好的根基,才能进步迅速,掌握更高的技巧。常用技能的优先训练,必然是一种高效的教学方法。
高校的排球教学改革包括以下几方面:增加比赛等趣味活动,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分小组、分小队,使更多的学生投入到排球练习中;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锻炼,但不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教学时间;规划每节课的教学重点,循序渐进,以常用技能的教学为最优先等。这些方案使得排球教学既充满乐趣,又能强身健体。学生们不仅在课堂上获得基本的排球技能,更能获得健康和快乐。教学的改革需要学生与老师之间的一种默契,改革的目的也最终是为了学生们能够更好的学到真正知识,从而实现教学的真正意义。
参考文献:
[1]乐玉忠.浅谈普通高校排球教学技巧[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9).
[2]余涛.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高校排球教学研究[J].运动,2009,(9).
[3]齐琦,金靖芝.如何在高校排球教学中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J].科技资讯,2009,(1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症结研究 篇7
体育课程作为高校教学的基础课程, 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高校体育教学也面临着改革和重大的发展机遇。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 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是还是存在一定的问题, 不能完全理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工作的内涵, 真正推进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质性发展。为此, 本文分析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症结与对策。
1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社会的进步, 经济的发展, 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 工作中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 所以只有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 才能适应工作强度, 满足工作要求。为了将来学生的职业需要和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 高校必须采取措施推进体育教学改革, 更新教学理念、明确学生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法、科学设置学科内容, 因材施教, 构建一套科学的高效体育教学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了体育教学的创新, 制定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学生培养目标, 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改进体育教学模式, 更新体育教学理念, 全面促进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体能素质的发展, 使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因此, 推进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2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症结
(1) 教学理念陈旧及师资队伍等现实问题
中国的教育一直采取传统的教育模式, 课堂单一, 进行"灌输式教育", 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 这是教育模式一直存在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是主体, 以枯燥的传授知识为主, 忽视学生的个性和兴趣爱好, 压抑其积极性, 教学活动只围绕着体能考核、达标而被动的进行模仿学习, 只是为了达到学校的培养要求, 完成教学安排。这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僵化, 学生的学习兴趣低, 没有意识到体育学习对其身体的重要性, 教学效果不理想。虽然在教学改革中一直重复这个问题, 但是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对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难以改变, 所以, 改革的成果收效甚微。
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成败。教师承担着教学工作, 是改革的直接执行者。如果教师的专业素质不达标, 无法理解体育教学的新理念, 在教学过程中只会遵循守旧, 不会有所突破, 根本无法实行体育教学改革。所以,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是实行教学改革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具有一支高水平的、优秀的教师队伍, 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执行全新的教学理念, 促进教学改革的实施, 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2) 体育课程改革缺乏系统性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 需要一个过程去发展和完善, 不能一蹴而就, 需要长期的规划和设计。学校教育的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系统的实现人的社会化, 为社会培养需要的人才。教育改革涉及的方面较多, 其中课程改革是其核心部分, 因此, 课程改革也要系统进行。课程改革既是对以前教学的反思的过程, 也是采用新的教学模式的过程, 是一个持续的、不断研究的过程, 所以课程改革的开展必须在大环境、大视野中进行。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是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分开进行的, 存在教学目标重复、教学内容重复的现象, 如在小学中开展篮球课, 中学、大学中还开展篮球课, 这样的教学内容安排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甚至会让学生产生一些厌倦问题, 体育教学的课程改革存在片面性, 缺乏系统性。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 并没有积极落实体育改革的成果, 认真对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及特长进行研究, 只是处于喊口号的阶段, 没有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 只是提出了看似正确、实际应用效果不大的说法和观点, 使体育教学改革难以实施。
(3) 设定的体育教学目标与社会脱轨
教学目标的设定和社会需求脱轨的问题是我国大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国的大学教育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轻实践教学, 重视基础技能的传授忽视创新教育。学校设定的教学目标和社会需求不相符, 导致学生毕业之后和社会脱轨, 需要在企业中进行再教育才能和社会衔接。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 满足社会的需求, 从这个角度来讲, 我国的教育是失败的。因为培养的学生无法和社会这个大平台接轨。对于体育教育来说, 如何与社会接轨是我们面临的严峻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 需要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所以, 体育教学改革只有和学生的个性发展相结合, 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才会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和发展。
(4) 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自从上世纪80年代, 我国一直在进行高校体育改革, 提出了众多的口号和观念, 专家和学者也出版了众多的论文和书籍, 从理论上说这些理论研究具有全面性和系统性。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体育课要采取怎样的教学模式, 设置怎样的教学内容, 怎样才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兴趣等, 需要面对一系列的问题。在这些方面, 体育教学改革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 也没有形成完善的体育教学改革体系, 不能紧密衔接体育教学各环节, 理论和实践在形式和效果上不统一, 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体育教学的现状。
摘要:现代我国倡导素质教育, 在教学改革过程中, 高校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高校体育教学在改革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但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及在改革过程中存在的症结,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症结,对策研究
参考文献
[1]郭森.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探索[J].体育世界·学术, 2008, (3) :101-105.
高校体育教学的现状与改革对策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我采用调查法、文献法对我区5所大学的教学现状作了调查, 研究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 随机发放调查表500份, 回收有效表460份, 回收率为92%。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教学有关情况
在调查的5所大学中, 基本上每周有2节体育课, 一年级基本上是身体素质课, 二年级是选项课或以俱乐部形式上提高课, 符合国家体育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数。但理论课很少上。
从表1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体育课的态度, 很喜欢上体育课的很少, 只占17.4%;不喜欢上也少, 只占11.96%。造成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原因很多, 但有一点很重要:教材陈旧和竞技化太大。跑步从小学跑到了大学, 铅球从中学一直推到大学, 没有多大的变化, 都是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纠正错误—练习—下课, 对体育课感觉没有什么新鲜东西, 学习缺乏主动积极性。在校一小群体不喜欢体育, 到社会上就是一大群体, 这跟我们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很不相符。
从表2中可以看出, 由于普通高校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 体育教材几十年一贯制, 学生对体育课体制模式很不满意, 认为好的仅占6.52%。在调查中学生对现行体育课最不满意的是体育课还要修学分, 认为体育课是非常放松而且又发展个性的一门课程, 而不应该有考试这种压力来束缚个性发展。
体育是什么?什么是体育?有许多学生不了解或不完全了解, 对体育卫生及保健方面的一些常识, 体育运动的意义和内在价值, 以及现代体育的内涵和外延等都不是很清楚, 一切体育运动无疑都应该是以增强人民体质, 增进人的身心健康为唯一宗旨。“体育”是一种实事求是的实践, 人们进行活动, 必须认识事物, 了解事物的积极意义, 否则, 必然缺乏学习的动机, 这也说明目前体育教学的缺陷, 也是体育理论课方面的失误, 应该加强体育理论课的教学。
从表4中可以看出, 学生对有关体育知识的了解大部分来自体育教师占56.52%, 自学占26.09%, 其他途径了解占17.39%, 这也对高校的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好课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高校体育对教师的需求, 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单要激发学生兴趣, 更多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运动功能理解, 使之在运动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 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自我运动、自我保健, 形成一种终身的体育观, 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知识面要广, 理论功底要深, 还应该有自己的强项, 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提高, 满足学生理论知识方面的要求。
从表5中可以看出, 学生喜欢的项目依次是健身操、武术、篮球、羽毛球、足球、田径。在我们的课堂表上学生喜欢的项目安排时间很少, 而不喜欢的项目则排得满满的。有些项目是因为场地器材而不能开;如田径里跑类教材学生非常不喜欢, 每次只要一提到测验100m或800m, 学生反应非常大, 而且情绪很低落。体育这一实践活动是增强学生身心素质, 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如果在大学里对所学内容根本不感兴趣, 上课时应付, 下课后根本就不会用, 推行全民健身、奠定终身体育观念就是一句空话。
2.2 对策分析
目前高校教学正处于转型期, 要从应试教育过渡到素质教育, 从体育课转变到健康教育课, 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对象, 又是健康教育理论、终身体育观的主要传播者。要培养合格的, 主动适应21世纪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质量人才, 起决定作用的是教师, 体育是高校教育内容之一, 在新形势下应深化教育改革, 充分发挥体育在培养高质量人才中的作用, 体育教师是关键。面对新形势, 高校体育教师首先应该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 爱岗敬业, 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 有过硬的理论功底, 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 并由重视技能教学向注重理论知识转变, 既要能教会学生某一项运动技能, 又要能教会学生健身及相关的一些卫生保健知识。在提高自己专业知识的基础上, 从组织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入手进行改革, 使学生在教师指导的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 真正体验体育活动的乐趣。另外, 体育教师还应注重科研能力的提高。
2.3 构建我区高校体育改革对策
在教材设置方面应该考虑我区实际情况, 如经济状况, 学生理论知识基础, 少数民族地区信息滞后, 等等。首先, 加强理论课教学。在调查的5所高校中, 理论课仅占体育课教学的11%, 理论课与实践课的严重失衡, 导致学生对体育知识缺乏理解, 因此更应该提高理论课比重。理论知识应该以精神卫生方面的教育, 有关体育文化、生活、休闲品味的培养, 增强体质与终身体育观念的培养及其体育基本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建立终身体育体系。不论是理论课教学还是技术实践课教学, 终极目标是构建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在实践课教材方面, 除了现行一些学生喜欢的而且是学校有能力开展的项目外, 还可根据我区少数民族学生多的特点, 开设一些民族体育。让学生的个性在不同项目的体育锻炼中得到充分发展, 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 结语
3.1 我区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立足我区实际情况进行。
3.2 重视理论教学。特别是精神卫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内容, 在教材设置上可把一些民族舞蹈列为教学内容, 选用具有民族特色的教材。
3.3 重视教师素质的提高以及科研能力的培养。
3.4 教学中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文革.从我院体育教学现状谈高职院校体育教学改革[J].体育学刊, 2001, (2) .
[2]周绍忠, 岑汉康.体育心理学[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5, 6.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探究和改革 篇9
1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现状的探究
(1) 体育教育理念定位不明确。
目前,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教育理念主要有三种, 这三种理念分别是:1999年中共中央的颁发的关于教育改革的文件, 在这份文件中提出了体育改革理念, 除了这一理念, 还有终身体育理念和学校教育理念。后来在具体的教育实践运用中, 又出现了素质教育理念, 提健康第一理论。这些教育理念虽然新颖, 但没有具体的指导措施, 对高校体育的改革帮助不大。这些定位不明确的体育教学理念, 使得高校体育教学训练成了无根之木。
(2) 忽视学生主动性, 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
不可忽视的是, 高校体育改革已经迈开了步伐, , 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成绩, 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教学方法, , 但也应该清醒的看到, 不少的高校, 的体育教学训练中,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依然是主体。在教学训练中, 教师、课堂、教材是教学中心, 教师是"主体"。这样教学训练枯燥乏味, 大学生的学习情趣低落, 造成他们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都差, 没有了学习的动力, 知识的掌握就不牢固。同时, 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扼杀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
(3) 教学内容繁杂重复, 缺乏体育理论知识。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设置以学生达标为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根本任务, 造成体育教学内容偏多。同时, 教学内容重复, 中小学里学习过的竞技体育内容到大学还要再学习, 甚至使学生对体育课的认识, 还停留在中小学阶段的走、跑、跳、投等几个有限的项目。
体育教学训练中, 学生缺乏系统的体育理论知识, 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运动损伤与治疗、自我评价与自我监测、运动处方等体育理论知识的掌握的不够, 不精, 这就造成学生不能根据自身情况, 在课外进行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与身体保健。
2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改革对策
(1) 给学生终身体育的理念
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 在他的著作《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了终身体育的理念。在这个教育理念的指导下, 高校体育教育的教学内容, 应调整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的娱乐体育和增加个人魅力的健身体育, 以及传统体育和竞技体育等。在体育教学训练中, 高校要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学生在学校中要学习到体育锻炼的科学理论, 掌握某一项体育项目的运动方法, 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同时, 高校体育也在对学生教学训练的过程中, 灌输给学生们"终身体育"的思想, 为他们走向社会以后, 锻继续进行体育锻炼, 实现体育终身化。
(2) 从根本上转变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的体育教学方法
高校体育教学面对的是大学生, 他们有很强的自我认同感, 如果教学训练中, 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而将学生放在被动接受的位置。因此, 高校体育教学训练中, 我们要改变教师根据教材、教案照本宣科的传统教学方法。在教学训练中, 教师要了解学生, 熟悉学生, 在学生已有的体育能力与知识的基础上, 精心设计教案, 并在教学训练中让学生经历掌握技能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让学生学习与运用体育知识, 内化成学生自己的东西。
(3) 建立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
现在的大学生个性十足, 对体育的需求也是多方面的, 高校体育要为学生提供类型丰富的体育课程, 让他们有更大的热情投入到体育训练中。课程内容安排要做到寓教于乐, 相得益彰,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材结构的安排上要做到趣味性, 实用性和吸引性。高校还要注意引进新技术、新成果, 让这些新的科技和成果为大学生们服务。同时教学训练中中的所有安排, 要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注重大学生兴趣爱好, 做到以人为本。
我衷心的希望通过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中, 通过教学训练, 能够促进学生健康行为和良性人格的形成, 让他们在学校生活中, 快乐的学习体育课程内容, 锻炼身体, 有热情、有动力的投入到体育运动中去, 培养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形成终身锻炼意识, 为社会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 心身健康的合格人才。
摘要:在高校教育改革中, 体育教学训练的改革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就高校体育教学训练的探究和改革这一方面进行分析, 找出存在的问题, 并就问题的提出, 寻找解决的对策, 为高校体育改革献计献策。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方法,改革
参考文献
[1]张玉昌.如何正确选择和运用体育教学方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1998 (2) .
[2]王广虎, 吴敏.体育教学方法新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1999 (2) .
关于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探讨 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教学改革,存在问题,改革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新形势下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的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 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一再提高。体育素质显然已经成为人才综合素质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为此, 高校体育教学面临改革和提升的必然趋势。
一、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
我国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最早始于2002年8月, 当时教育部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 (以下简称《纲要》) , 自此之后在全国各大高校陆续开展了体育教学改革的活动。在这次全国性的体育教学改革中, 首次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改革目标, 主张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应当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为目标, 除此之外还应当贯彻“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体育教学应当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应当成为学生整体素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纲要》以明确的方式规定了体育课的性质、结构及课程内容确定的原则、课程评价体系等。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 随着近年来教育工作者的贯彻落实逐渐呈现成效:大学生体育素质和身体健康指数不断提高, 体育教学经验不断丰富, 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发展。体育课程改革取得的效果显著,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 社会环境的变化, 生活水平的提高, 又相继出现一些亟待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因为生态环境、食物质量等因素而明显下滑, 肥胖学生数量持续增加, 体力、耐力、肺活量不能达到正常水平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 可见在当前形势下继续推进体育教学改革仍有必要。
二、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问题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但是, 随着社会形势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一些新问题, 具体如下。
1. 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不足
体育教学目标的层次性不足, 表现在总体目标与具体目标的划分不清晰, 衔接不顺畅。我国高校在素质教育全面育人的思想指导下制定了体育教学的总体目标, 给予了高校体育教学的总体方向、根本目的等总体性的东西相应的关注和规定。具体而言, 总体要求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体育教学应当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二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促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运动技术, 使他们树立终身体育意识[1];三是在体育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作风。这些总体目标在具体的体育教学中如何实现的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妥善解决, 这导致虽然有要求, 有方向, 但是很少看到实际行动的怪现象。
2. 体育教学内容因循守旧
目前, 无论是在校大学生还是往届毕业生一提到高校体育课程, 第一印象都是体育课无非就是打打球、跑跑步等。体育课的老几样已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延续了十几年, 内容陈旧早已成为制约体育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原因。传统的体育教学十分注重学科的内在逻辑性, 虽然教学体系条理完善, 但造成了因循守旧的弊端。十几年的教学内容一直在体育课堂上延续,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没有被充分地激发出来, 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
3. 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
目前在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还没有得到充分实现和尊重。这主要表现在教学中教师制订的计划, 学生必须遵守, 如果因为没有跟上教师的步伐而导致知识学习不透彻, 技术训练不到位等, 就很难再得到专门的辅导和教育。另外, 严格的统一授课制度使得学生的学习时间和机会失去灵活性。归根结底, 是由于教育者没有将学生的主体地位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 给予高度的重视。
三、改革高校体育教学的措施和建议
我国现阶段的高校体育教学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有教育内部的原因, 也有外部环境的原因,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体育教学目标明确化
体育教学的目的是开展体育课程设计的基础和根本保障, 体育教学应当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己任。这一总体目标应当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明确目标可以从以下具体几个方面做出努力。一是教学目标的制定应当符合当代青年大学生的成长规律, 从他们的身体条件出发, 充分考虑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把他们分为不同的层级, 每个层级都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和目标[2]。二是制定目标应该结合具体的体育项目, 有的体育项目需要结合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兴趣爱好才能较好的设施, 这就需要做好二者之间的匹配度调查, 只有匹配度合格, 体育教学目标才能较好地实现。
2. 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单一、枯燥的教学内容已经成为当下影响学生对体育课程产生兴趣的主要不利因素。教学内容单调枯燥, 教学方法简单乏味等都导致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大受影响。因此, 有必要在体育教学活动中增加丰富的内容, 例如引入民族体育内容, 既能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很好地被激发起来, 使学生对体育课有兴趣。
3. 丰富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一门艺术, 同样的教学内容, 在不同的教学方法的辅助下能达到不同的教学效果。应当丰富教学方法, 例如在体育教学中引入情景式教学法、小组式教学法、俱乐部教学法等针对性更高, 更能贴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法, 这些教学方法的优化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又一重要渠道。
总而言之, 我国体育教学已经随着教育对象和教育环境的变化整体呈现出滞后的特点, 为此, 应当积极实施措施, 保证体育教学能够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袁定明.谈谈高校体育教学的特点[J].体育师友, 2011 (04) .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 篇11
随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应以社会发展和个人的本体需要出发,以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与终身体育的有机结合为生长点,以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能力和锻炼习惯为基本框架,全面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
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收集全国十几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和教学文件,并进行初步分析和调查,归纳出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一些问题。
(一)目前各高校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忽视了对学生自身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
强调素质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等,还只是停留在文字上,目标内容虽然全面,但缺乏重点,特别是目标的管理。
(二)在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只注重实践练习,轻视了对体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练习的统一性和互补性
(三)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形式虽然发生了很大变化,多数学校开设了“基础课”、“选项课”、“俱乐部教学课”、“选修课”等
开设的项目十几项,但学生在选择项目时,没有教学目标作为引导,多数学生还只是凭项目的学习环境,项目的难易程度等,作为自己的选课依据。学生自由选课的满意率不高,还有部分学生选课带有盲目性。
(四)体育教学评价的内容与标准缺乏科学性
体育教学评价主要关注于学生在知识、技能和身体素质等认知方面的发展,忽视学生在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它注重体育教学的结果,忽视体育教学的过程,更对学生的发展性目标,如终身体育的能力、学习的能力、合作与沟通的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个人与社会责任等方面缺少必要的评价,即缺乏激励性又失公允性。
二、对策研究
(一)确立素质教育的观念,全面贯彻终身体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确立素质教育下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
1、体育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研究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
2、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在教学中充分体现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3、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健身习惯和健身技巧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终生体育意识。
(二)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发挥其在教学改革的作用
1、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充分认识体育在素质教育方面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和“终身体育工作”的思想,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坚持思想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原则,做到即教书又育人。
2、体育教师应不断更新知识,优化和完善知识结构,懂得体育和教育的两种规律,掌握体育教育理论精髓和实践技能,用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史、教学法等理论和实践知识武装自己。
3、现在的体育教师多数是技术型、训练型的,必须向教育型、科研型转变。全面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掌握前沿的體育发展成果,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起来,相互促进、共同提高、不断调整、补充和更新知识技能。
4、体育教师应具备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掌握现代教学手段,将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网络信息应用于体育教学中。
(三)制定全面、合理的课堂教学目标
现代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使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思想品德等得到全面的发展,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大学阶段的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选修课、俱乐部、讲座、休闲、娱乐、竞技的不同需要,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体育素质。教师在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时要突出体育教学的全面性,把学生间的显著个体差异作为确立教学目标的出发点,根据不同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多层次教学。另外,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必须注意教学目标的全面性。即要考虑理论上的完美,内容的齐全,又要考虑到现实的可能性。
(四)调整、充实体育教学内容
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应考虑实用性、娱乐性、健身性、文化性和兴趣性并系统设置。可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置:理论学习、娱乐健身、技术技能、竞技训练。大学体育教学应加大体育理论课的比重,拓宽学生的体育知识面和增强体育意识。通过养生保健知识、营养健康知识的讲授,对学生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增强体育健身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五)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改革的关键是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运用探索法、发现法、程序法、时应重视学生的合理要求,教会学生自我学习、合作学习,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和评价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与体育兴趣,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合理地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把教师的讲解与示范同多媒体教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对所有的内容有一个更加准确、清晰的概念。
(六)建立科学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体育教学评价应对学生的身体素质、技术水平、学习态度、学习能力、进步情况、思想品德、组织能力、课外体育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价。从教学评价和发展趋势上看,体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总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互融合,由师生共同参与,对学生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等素质进行全面考核。同时,应注重评价的科学性、实效性和综合性。
三、小结
高校体育教学应重视教学目标、教学评价的完整性与统一性,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充分体现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培养。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作为高校体育教师应在体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不断创新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曲宗湖,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孙全洪.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J].体育文化导刊,2003,(3):23-24.
[3]廖玉珊.论21世纪高校体育教师素质[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3,(2):34.□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探索 篇12
1、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许多的研究表明,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可以减少工作或生产劳动给身体健康带来的危害。尤其对现代社会来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既能给全身的肌肉带来活力,也可以不断促进人体各项机能的发展,进一步减少职业病的危害。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效率得到了极大地提高,加快了社会细化分工的步伐,因此,当某个人依靠身体的某部位超负荷地从事某项工作时,就会增加患职业病危害的几率。对于高校的学生来讲,主要是学习某一项专业技能,将来从事与技能相关的工作,在未来的工作岗位上,通常都是长时间地保持一种身体姿势进行生产作业,容易被职业病所危害。所以,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必须重视体育科目的学习,掌握体育运动技巧,具备体育运动的兴趣爱好,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才能保证身体的健康。
此外,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当前的高校中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兴趣爱好去参加体育活动,甚至还有的学生对体育活动具有一些心理上的抵触。如果体育科目不再作为考试的一项内容,势必会导致学生们不再参加体育活动,降低学生们的身体各项机能,导致身体素质下降。所以,高校体育教学必须进行改革与创新,不断增强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和爱好,进而提高学生们的身体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
2、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存在的诸多问题
2.1、体育教学目标模式不清
随着我国高校招生数量的不断增加,学生们的理论知识水平和身体素质都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有很多学生难以真正理解体育教学的作用和意义,主观以为对体育科目的学习可有可无,不重视体育锻炼。面对具有如此大差异的高校学生,很多体育教师也显得难以适应,难以在体育教学中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爱好。究其实质,就是没有充分认识高校体育教学的本质、作用和意义,难以实现体育教学与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导致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发展目标不一致。
2.2、教学评价体系不合理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的确立,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但在我国目前高校的体育教学中,体育教学考核一直是以运动项目的技能课+达标(体质健康测试成绩)+平时表现作为考核内容。这种评价方式比较片面、相对单一,并存在很多的缺陷,达不到激励的作用,导致高校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2.3、指导思想不健全
当前我国的高等体育教学改革中,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健全的科学的理论指导体系,这种理论的缺乏使得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无法正常的进行,严重的影响了高校体育教学的质量的提高。当今的大多数的高校中,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因为缺少科学的理论的指导,因此总是很盲目的进行改革,只是简单的借鉴其他国家的改革理论和原则。并且这些高校在借用其他国家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时候,并没有充分理解这些理论的核心思想,不知道运用这些理论的背景和前提条件,也没有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革,只是形式上学习这些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的方法,导致这些理论难以领导高校进行科学的体育教学改革。
2.4、教材内容千篇一律
当前,大多数高校体育教材都是围绕体育竞技技能的相关内容编写,教学内容十年如一日,没有创新,不与时俱进,根本就很少提及当今社会发展对体育教学培养真正需求的内容,对目前高校体育教学的新思想、学科前沿新知识引进不够,不适应中国当前的国情。另外,体育专业课程教材的编排理念明显滞后于新时代体育的发展,未体现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内容单一,趣味性不高,忽略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导致学生课后根本就找不到一套适合自己保持健康、坚持锻炼的方法体系。
2.5、体育教学改革方法单一
我国的高校内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所运用的方法,均是教师先进性讲解所要进行的教学内容,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示范进行模仿式的学习,再由教师根据学生的模仿的表现纠正其中出现的问题,之后再让学生进行再次模仿。这种教学方法成分的单一,只是让学生进行模仿,为学生灌输知识,虽然能够达到学习的效果,但是由于方法很单一,完全不适合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中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严重的影响到了学生的创造能力的发展,阻碍学生的个性的进步,并且很不利于体育教学的展开,不能保证教学的质量和效果,不利于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2.6、体育教学模式单一死板
我国很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存在教学模式单一死板的突出问题。很多体育教师沿用陈旧的体育教学方式,不与时俱进,不进行教学与实践的创新,导致体育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要求和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发挥体育锻炼的作用。此外,还有很多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陈旧,不重视课堂上学生的作用,教学过程中不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削弱了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影响了教学效果。
2.7、课时数量少
因为高校在客观上对体育教学不够重视,因此就会安排相对较少的教学课时数量,在这种情况下,体育教师不但要安排理论知识的讲授,还要进行体育锻炼的实践,势必会带来不理想的教学效果。
2.8、师资力量医乏
高校的体育教学改革中,教师是改革中一个重要的部分,影响着体育教学改革的质量。因此,在高校的体育教学中需要拥有高质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科学的促进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展开,才可以进一步的促进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然而,在当前我国的高校体育教师队伍中存在很多体育观念落后的教师,他们的专业能力不高并且知识能力较差。这些教师固守自己的传统的教学观念,并且坚持教师是体育课的中心,不能在课堂中充分的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忽视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的发展。还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只重视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理论基础,这些都很不利于高校内体育教学的发展进步。
3、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路
3.1、转变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思想
端正认识、转变教学观念、革新教学思想对于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直接关系到其改革的成败与否。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改革时,要将全面育人的原则贯穿于始终,并以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的思想为出发点,不断地完善体育教学的过程。另外,在转变高校体育教学观念和更新教学思想时,需特别注意体育教学评价观念的转变,科学的评价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教学质量的提高。
3.2、更新与丰富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的重要基地,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上应适应时代的发展。因此,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学内容的调整与更新,要建立以“强身育人、发展个性、增强体育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为中心的新的教学体系,拓展体育教学在健身、娱乐、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功能,使学生掌握与体育锻炼有关的人体科学知识、心理健康知识,了解体育锻炼与社会适应能力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在掌握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基础上获得终身受益的能力储备。
3.3、转变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
转变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对体育教学进行改革与创新的重要内容之一。对陈旧的体育教学模式进行转变就要对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进行舍弃,增加适应时代发展的教学内容。在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中,体育教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尊重学生之间的个性特点,采用趣味教学的方法;同时,体育教师还要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使教学内容更为活泼生动、更为直观,让学生更加容易的接受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增强课堂教学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实现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实践的目的。
3.4、丰富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高校体育教师要尽快转变以教师为中心、以书本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不断丰富教学方法。首先,高校教师要转变灌输式的体育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体育教学活动的参与度。其次,在体育课堂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自身引导作用,进行了体育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后,给学生更多自主选择、自主尝试、自主训练的机会。比如在球类的教学时,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如篮球组、羽毛球组等,让每个小组的学生自主练习。这样一来,不仅可凸显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体育技能的能力。最后,高校体育教师要充分利用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教学。比如,在篮球课上,教师可以利用一人运两球、活动篮筐、投篮普级等游戏来把篮球技术游戏化,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篮球的兴趣,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篮球技术的印象。
3.5、健立相对科学的、健全的体育教学评价体系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目的应与社会体育活动的目的接轨,并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要求与复合型人才的要求有机的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立体的综合性评价。为此,科学系统的评价标准,应围绕着身体健康这个核心为目标,从心理上、生理上、社会性三个方面来评估学生。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一是对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进行考评。在素质教育的理念下,寻求既能达到教学目的又不增加学生负担的评价方法;二是制定不同级别的评价方式。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所以对于学生的体育测评不能一概而论,而要区分不同情况来评价。既要保证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保证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三是考试的形式要多元化。可考虑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精神的形成。
3.6、强化教师队伍素质的培养,推动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
教师是教学改革发展计划的执行者,其自身素质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改革的实际效果。因此,相对于高校体育教学而言,为确保教学改革的整体效果,加强对高校体育教师队伍素质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强化体育教师在教学理念上的转变与更新,使之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确保其教学行为与素质教育的发展需求相应和;其次,要注重对教学创新意识的激发与培养,促进其创新能力的全面发展;第三,要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能力,使之能够在教学活动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切实地把握问题的实质,进而制定出科学有效的解决对策。这对于有效地避免改革误区的产生,推动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社会实用价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4、结语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化的工程,并非一蹴而就就能达到目标,而是需要学校、教师与学生的协调配合、共同努力。高校的体育教学工作者只有端正认识,不断拓宽思路,大胆创新,把“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作为改革的主线,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设计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才能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道路,更好的推进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新梁.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体育世界,2014(4).
[2]郭炳树.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策略探究[J].科技资讯,2014(4).
[3]况毅磊.当前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现状及思考[J].科技资讯,2014(32).
【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论文】推荐阅读: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05-31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09-22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分析10-30
高校运动人体科学实验教学改革的论文08-02
高校体育运动论文06-05
新媒体对高校体育社团的影响及对策论文07-21
传统武术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08-30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论文09-17
高校舞蹈教学改革论文08-08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