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2024-08-25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精选8篇)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1

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是培养医学人才,开展医学科学研究,服务区域医疗卫生事业,促进地方与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医学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改革与发展机遇,同时也面临严峻挑战。国家卫生服务体系和卫生服务模式的深刻变革,医学模式的转变给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挑战,促进我校医学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特提出三峡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方案。

一、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我校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教育部、卫生部颁发的《中国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精神,遵循学校至教育事业发展规划,贯彻学校“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教育教学改革为核心,体制与机制创新为重点,队伍建设为关键,科研与科技开发为支撑,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工作方针,以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为先导,遵循“稳定规模,优化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形成特色,推进合作,促进发展”的基本工作思路,充分把握综合性大学举办医学教育和组建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有利条件与时机,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进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调整优化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建立“学研产一体化”的教学组织形式,完善教学工作运行机制,充分利用与开发整合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具备时代特征,反映现代医学教育特点,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新型医学教育教学体系。

2、基本原则

第一、解放思想,创新体系。根据省卫生厅鄂卫人发[]11号、宜昌市人民政府宜府文[2002]5号文件精神,遵循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规律,借鉴国内外综合性大学医学教育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从我校医学教育教学工作实际出发,按照有利于提高医学人才培养质量,有利于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医疗卫生水平,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原则,解放思想,创新体系,优化医学教育教学资源,构建融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生教育于一体,包含医学专业教育与相关医学专业教育。学校基础教育(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与继续教育(全科医师培训和学历提高等)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教学新体系。

第二、着眼长远,形成特色。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必须着眼医学教育事业的长远发展,符合学校中长期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稳定本专科教育规模,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大力加强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建设,使我校医学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跨上一个新台阶,成为支撑建设一流省属综合性大学的最具有实力的组成部分。

第三、统筹协调,提高效益。医学教育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在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与发展过程中,必须按照统筹管理、协调一致的原则,理顺管理关系,按照以事为先,以教育教学质量为重的原则,处理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医学教育教学单位应明确各自的职责,在学科建设上突出重点,合理分工,做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统筹规划医学教育资源的配置与利用。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挖掘内部潜力,保证医学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方向,提高医学教育教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二、医学教育教学领导与管理体制

第一,三峡大学医学教育实行“条块结合”的领导与管理体制。在行政管理方面,按照校院两级管理模式,由学校领导与管理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等。

第二,在教学、学生工作管理方面,按照“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方式实行统一管理。即:在学校教务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的医学教学(含研究生教育)工作实行具体的协调和日常管理;在学校学生工作处、团委的统筹和指导下,由医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分团委)对医学院、第一、二临床医学院、护理学院学生工作(共青团工作)实行统一管理。

第三,成立三峡大学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专家委员会由各医学教育单位的医学专家组成,设主任委员1名,副主任委员若干名,秘书长1至2名。医学教育专家委员会是学校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咨询机构,负责为学校进行医学教育决策当好参谋,提供咨询服务。

三、医学类学科、专业中长期建设与发展的目标与措施

(一)具体发展目标

根据学校2001至20教育事业发展规划,医学教育按照需求与可能相结合,规模、结构、质量与效益协调发展的原则,确定以下发展目标。

1、稳定医学本专科教育。“十五”期间,在校本科生规模占全校本科学生规模总数的10%左右;相关医学专业专科教育规模核定为1200人。

2、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十五”期间至年,硕士研究生规模逐步达到240人左右,力争建成1至2个博士点。在开办医学基础学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同时,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

3、保持与发扬我校传统医学专业优势,积极开展留学生教育工作,力争在“十五”至2010年期间,开展一定数量的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

4、按照“改老、扶新、保重、扬优”的本科专业建设方针,改造和优化临床医学专业、中医学(中西医结合)专业,加强护理学本科新专业建设和相关医学专科专业建设;描准医学本科专业发展趋势,优化医学影像学特色专业;结合市场需求,积极拓展新型医学及相关医学专业。

5、加强临床课教学和临床实践基地建设,强化医学各专业后期教学工作,促进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积极创造条件,争取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的支持,建立住院医师和继续医学教育基地,开通全科医师培训和公共卫生人才培养工作。

(二)主要改革措施

1、优化医学教育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体系

第一,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资源优势,通过在医科学生中开设数学、化学、物理、生物等必修或选修课程,加强医科学生的文理基础、生物基础教育,积极探索与实施长学制厚基础的办学模式。

第二,加强和改善医学实践教学环节。大力推进医学基础实验综合性改革,建立医学基础开放性实验室,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创新性实验的比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与创新思维能力。

第三,增加临床教学的比重,加强学生临床动手能力的训练,尽早增强医科学生对医疗卫生工作和医生职业的感性认识,在实践训练中巩固医学基础理论知识,提高医学实践技能,锻炼临床诊疗和卫生保健思维方式与能力。

第四,建立与完善医学实践教学考核体系,设立临床多级化站点考核制度,在医学基础课教学,见习、毕业实习阶段,开展临床技能达标考核工作,强化实践技能训练与理论知识的提高。

第五,适应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一环境医学模式转变、卫生服务模式转变的需要,配合《执业医师法》的实施,增加医学社会性的教学内容,针对医学教育的特点,重点加强医学法学,卫生法规、医疗保险、医学道德教育,加强对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课程的建设与管理,提高质量,以适应医学模式转变对学生知识结构的要求。

第六,结合临床医疗实践中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运用,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开设专业任选课等形式,在学生中普及医学新知识,熟悉或掌握相关现代医学科学仪器设备在临床上的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

第七,适应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和卫士健康领域的拓展,加强肿瘤学、神经精神卫生学等方面的教育内容。

第八,在优化学科课程教学的基础上,积极开展综合性课程改革,开展循证医学教学试点工作。

2、改革医学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方式

第一,充分利用观代教育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方式与方法,提倡讨论式、案例式教学,增加课堂教学信息量,逐步推进以问题为中心的医学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方式和解决医疗与卫生问题的创新思维能力。

第二,依托校园网络优势,加快医学教育信息化、现代化的进程,逐步开办网上医学教育课程和网络培训项目,加强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医学教育教学管理效率和教育教学质量。

3、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大力发展医学研究生教育

第一,充分利用第一、二临床医学院的临床学科教学资源优势,开通应用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第二,贯彻“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加强医学科研与科技开发工作,建立跨学科、跨院(系)的研究中心,描准医学发展前沿领域,结合现有人力及设备资源,寻找医学科研工作新的增长点,构建医学学术平台,提升研究生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学、研、产相结合,与国内外先进水平同步发展。

4、鼓励交叉,加快融合,促进交叉学科、新型学科的形成与发展

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优势,寻求医学教育新的增长点,形成学科与专业办学特色,构建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如医学一法学复合性人才培养模式;医疗一影像学人才培养模式;电气信息、物理、信息与计算科学一影像学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中西医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长学制的临床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等,培养具有广泛社会需求的交叉型、复合性、多样性高素质创新型医学人才。

四、医学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工作运行方式

按照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强能力应用型医学人才的目标,构建“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模式。遵循“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原则,医学类本科学生前3年在校本部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通识类教育、公共基础及学科专业基础教学工作;后2年在临床医学院、教学医院组织教学与管理,主要实施专业课教学及毕业实习工作。在教学运行过程中,应突破“老三段”教学模式,遵循“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和“基础与临床渗透”、“后期回归基础”等原则,进行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学生分段管理后,部分课程如《临床医学导论》、《基础医学研究进展》等课程应按教学规律交叉开设。建立集中见习制度、强化毕业实习管理与考核,加强对医科学生实践技能的训练,培养医科学生初步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能力和在医学某一领域进一步深造的基本功底。

五、医学院、临床医学院内部机构设置

各医学教育单位根据职责分工和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自主设置内部教学科研业务机构,报教务处备案;教学(含研究生教学)、科研、学生管理机构,本着“精简高效”的原则,在于超过3个科级岗位职数的范围内自主设置,报组织部审批。教学及学生管理机构科级干部及工作人员由各学院院长按岗位职责和聘任条件提出聘任意见,并按三峡大学科级干部管理办法进行考核与管理。

六、主要配套措施

1、加强政治思想工作,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在各医学教育单位,广泛开展现代教育思想的大学习、大讨论,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师德、医德建设,动员广大教师、医师学习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与方法。在临床医学院组织广大医师认真备课,积极承担临床课程教学任务及毕业实习带教任务,开展医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为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作贡献。

2、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第一、二临床医学院应设立教室、教学诊断室、示教室、图书资料室、学生值班室、学生宿舍与学生食堂;各病区还应设置若干教学病种专用病床,为学生在临床医学院开展后期医学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3、师资队伍建设

启动第一、第二临床医学院的教师聘任工作,畅通师资来源渠道,编制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固定与流动相结合的方式,合理配置临床课教师资源,以满足后期临床课教学工作需要。加强学科带头人的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引进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并充分发挥他们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4、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教学激励机制

按照责权利相统一的原则和学校预算改革方案,根据各医学教育单位所承担的教育教学任务分配人才培养经费,科研及教研教改采取申报立项方式划拨经费。同时,建立教学科研竞争激励机制,参与学校教学、科研奖励工作,引导临床教师正确处理医疗与教学关系,加大对临床教学工作的`投入,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工作职责,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合格医学人才。

5、建立医学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根据学校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由医学院教学办公室牵头具体组织制订医学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成立医学教学视导组、建立学生教学信息反馈网及学生、教学管理干部评教制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保证和促进教学质量稳定与提高。

6、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

利用学校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拓宽医学对外交流领域,广泛开展医学国际交流与合作,创造条件适时启动中医专业留学生教育工作。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2

一、高考体制的改革思路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同, 因此两种高校教育教学对学生的培养方式和要求也存在很大的区别。学生的智力发育和能力掌握都存在客观上的差异, 因此如果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致的高考制度, 使用完全一样的高考试卷, 学习能力偏低的学生参加难度系数过大的考试, 就无法反映出这些学生学习能力的相对真实性, 不利于学校因材施教的教育方式的施行。所以, 国家在相关教育规定中特别强调了高考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并且提出高考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具体措施, 表明了高考体制改革的思路:第一, 分开进行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入学考试;第二, 健全高中学业考试和综合能力的评价, 使学生全面掌握各学科知识, 避免出现偏科现象;第三, 个别科目实施一年多考的考试原则, 减轻学生的高考负担;第四, 完善高考招生名额的分配制度, 规范高考加分制度, 保证高效招生的公平公正;第五, 建立多条升学渠道, 为学生提供多次选拔机会。这样的高考改革思路才能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

二、高考体制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的关系

(一) 高考体制改革一定会引发高校教育的改革

高考体制改革对高校为国家培养新型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考体制改革方案中明确规定, 高中不再分文科、理科, 高考成绩改由两部分组成。这一决定会促使高校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影响, 使文理科专业互相渗透, 从而促进高校学科专业的综合化发展, 优胜劣汰, 提升高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

(二) 高考体制改革会加快高校学生培养模式的改革

高考体制改革中取消了文理分科,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规定, 可以使学生有全面性发展, 同时又不会阻碍学生的个性发展, 遵循了人才成长和高校教育的规律。高校教育的目标是, 为国家培养高质量、高素质、高综合水平、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并且具有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优秀建设性人才, 因此高校从前使用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 应该着重发展跨学科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模式。

(三) 高考体制改革会引发高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和内容的改革

从高校的教育角度来讲, 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多年的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 就是高中教育分为文科教育和理科教育, 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等问题。因此高考体制改革取消高中教育中分为文理科的举措, 在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中发挥出了积极的作用, 改变了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为高校培养新型人才创造了良好的教育环境。高考改革能够将学生掌握的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联系起来。由于以往高中分为文理科的机制, 学生填报志愿时不一定全都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 这个选择专业的过程中充满了功利性色彩。以往学生在高中的学习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专门学习高考会涉及到的科目, 因此学生们都非常偏科。高中针对学生的学业水平进行考试, 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选择, 高中知识和大学知识互相联系, 融会贯通, 对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产生积极的影响。

(四) 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

提升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高校招生的质量。但是这不代表准许学校的标准越趋于一致越好, 准许入校的要求越高越好, 不代表越多学校实行的选取人才的标准就是越好的。因此各大高校应该根据本校的发展特色和发展方向, 制定合适自身发展的人才选拔标准, 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特色培养, 大力发展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 进而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高校招生体制的改革能够增加学校和学生的选择机会, 从前高校除开自主招生的方式, 考试的科目和过程、招生的标准大体上是相同的。但是现在已经有所改变, 高考体制的改革内容, 提出了高校招生和录取应该是多元化的, 改变了一本、二本分类录取的方式, 使得高考和高校招生之间有了非常显著的区别, 高考的内容和高校的招生标准之间没有了明显的联系, 学生和高校都可以有不同的选择。

(五) 高校教育教学的改革离不开高考体制改革

高校肩上承担着为社会主义培养合格接班人的重要责任。因此, 在当今社会大力发展创业和各行各业都在进行创新的背景下, 学生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系统已经无法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但是根据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很难培养出跨学科的优秀人才。比如, 当前高校的文科专业教育的侧重点是, 做这件事情的意义、价值以及能否去做这件事, 但是如何去做这件事、做这件事的步骤等知识都是工科类专业要解决的问题。然而, 将来从事文科专业的学生, 对理工类的知识掌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结语

我国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 逐渐具有多元化和多样化的特点。要坚持依据高考体质的改革思路, 维护高考、高校招生和学生录取等每个环节的公正公平, 为学生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 综合评价学生的各方面能力, 可以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符合人才的成长规律。引导高校加强内部专业的全面建设, 提升高校的教育教学水平,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创新型、综合型的优秀人才, 促进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陈方泉, 叶志明, 叶红.高考改革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相互作用[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12) .

[2]边新灿.新一轮高考改革对大学教育的影响[J].中国高等教育, 2015 (02) .

改革高校教育 提升学生能力 篇3

核心内容:改革现有高校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及动手研发的能力,方能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

当今的天下是人才的天下。人才如此重要,可为什么我国当今社会却出现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是我国的人才太多了吗?当然不是。问题在于大学教育的取向。

我国目前的高校教育,只是培养大学生的基础理论和一般的思维方式、方法,而不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这导致大学毕业和一般的高中生毕业一样,没有一技之长,没有研究能力,缺乏创造性思维,既适应不了企业需求,自主创业的可能就更小了。失业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将引发尖锐的社会问题:毕了业却就不了业,学生们的不安全感加剧;因高校培养出一毕业即可用之才,大学生们毕业以后,还需要社会为他们提供再学习的环境,这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国家和社会财富,也浪费了学生们的大好青春光景;“国考风”越刮越烈,没有生存能力的大学生们把所有的希望寄托于公务员等“金饭碗”,影响了正常的社会人才配置。

故此提议:

1,改革高校教程。从根本上来说,是要改革高校的教育大纲,改变高校的教育取向。学生们在校学习期间,多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缩短文本理论学习时间,如只排三年课程,到第四年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研究)能力;到了本科高年级时,给予学生进行自主研发的机会,并配置导师、教授进行指导。这样,一部分学生在离开校园时,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科研项目或小发明、小创造,为毕业后自主就业提供了机会。

2,政府牵头建立一个创业投资基金或奖励基金。如果大学生在毕业的时候,已经有研究成果,就可以向该基金申请支持,继续研究或自主创业。

只有从高校的教育入手,进行彻底改革,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企业切实需求的真正人才,大学生就业难题也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高校教学方法改革总结 篇4

一、确定主题,落实责任,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与实践过程中,我们并不是采取放任式的教师自行根据自己的特长、偏好,以及兴趣,自愿地进行研究和改革实践。而是针对全系教师的不同情况,结合专业教育的特点,同时考虑到教育、教学理念、技术和手段的发展,主动适应新时代的教育、教学规律和教学要求,在教师自己选题的基础上,全系整体计划和协调。使教师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和主题,同时限定具体的研究内容和完成时间,以确保按时取得预定的研究成果。依据集中力量、重点突破的思想,经过精选,我们确定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感染力和启发性探讨”、“教学互动性问题研究”、“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关于多媒体教学问题思考”、“教学中的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探讨”、“课堂教学中的板书与书写规范研究”、“管理类专业实践教学的规划与组织探索”等10多项研究课题,全面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改革研究。

二、积极实践,探索教学方法改革 在进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研究的基础上,我们注重研究成果的运用和实施。我们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实践中,始终将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贯穿于教学改革过程之中,而不是仅仅把教学改革当作一种装饰,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而是通过改革,应用现代先进的教学手段,更新教育和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效率,更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

我们在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主要实践有:

1、进行了“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辅导的讨论式教学”的尝试。 这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的讲授教学和讨论式教学的有机整合,它将提问、启发、灌输、辩论、讨论融为一体,使得以上方法各自独立使用时的优点得到了扩展。不足得到了弥补。传统的不同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相得益彰,相互呼应。

2、实施“问题教学法”、 “暗示教学法”的实践 任何一门知识,都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的一个结构框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每个知识点,又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因此,解剖知识体系,要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一个一个地剖析解决。并巧妙地提出使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既顺乎事物的发展规律,又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所以,从问题开始讲授知识,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并进一步引申引出相关问题的教学方法。它能够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的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特别是学生能够主动的在课外、课前学习。问题教学法的关键是要提出有意义、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但不是每一部分教学内容都存在符合条件的问题,这导致此种教学只是对部分课程的部分内容有效。 暗示教学法是通过对教学环境进行精心的设计,用暗示、联想、练习和音乐等各种综合方式建立起无意识的心理倾向,创造高度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效果。这种教学法由于对物质条件和教师的设计能力具有很高要求。 以上方法首先由我系的孟昭武教授在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领导科学与艺术》和夏建文教授的《公共关系学》课中应用。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效果,学生反响较好。

3、“直观教学法”的展开 直观教学法,是利用和借助实物、图片、模型、标本、动作语言和电化教学设备等进行具体形象的教学的方法。它能够让抽象的理论形象化,由静变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理解和记忆,增强直观效果。 我系尹建中教授在《财务管理学》、谢华教师在《会计学》、孙倩教师在《西方经济学》等部分专业课上较多的使用了这种方法,效果显著。

4、“课堂讨论式教学法”的不断深化 课堂讨论法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模拟式新问题,交流意见,互相启发,解决问题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的思想;便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对知识的理解等。 这是一种传统的、普遍采用的教学方法。我系几乎所有教师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这一方法。对于这种教学方法,我系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讨讨论式教学法的更进一步的深化和提高。例如,结合案例教学,对所要进行的课堂讨论问题进行提炼和优选,尽量使课堂讨论问题来自于实际管理;提前让学生熟悉问题、准备讨论内容,精密安排课堂讨论的组织和实施,提高讨论的效果。

5、探索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起源于19建院的美国哈佛商学院,其本质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其主要对象为成人MBA教育。这种教学方法通过为学生提供了一系列不同类型、场景的实际企业案例,学生在案例分析中模拟经营,熟悉不同的企业经营环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决策能力。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讲学生听的填压式教学方式,把抽象的原理、概念等具体化,通过科学合理地组织案例讨论、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各种综合能力。 然而,案例教学这种方法所适应的是具有一定工作或管理实践经验的成人教育,而对于现实中的大学本科学生来说,由于他们并没有实践的管理或工作经验,在案例讨论中,往往不可能体会到现实管理中对问题的认识、看法和感悟,所提出的观点、想法和思路,往往多凭主观的想象,或是书本理论的模式理想化设计。因此,与实际的现实相差甚远。这样,就使得案例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针对非成人本科生,缺乏实践经验的不足,我们一是深入探讨案例教学法与课堂理论讲授教学法这两种教学模式的有机结合方法和途径;

二是加大学生实践经验的积累和丰富,加强教学的实践和实验环节的教学力度;三是充分发挥教师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设计、引导和控制的作用。

三、教学手段的改革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 教学手段改革是我系近几年教学改革的相对亮点。几年来,系大部分教师都积极的充分利用、挖掘教学资源,努力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特别是所有教师都自费购买了计算机、老年教师克服困难学习电脑操作等事迹不仅让我们感动,更使各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吸引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1、电话和电子邮件答疑 到目前为止,所有教师都向学生公开了自己的电话号码,部分教师申请并向学生公开了自己的电子邮箱、QQ号码等,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电话或邮件向老师提出问题、建议和意见。这种手段不仅不受时间、地点的约束,高效、快捷,而且使双方的交流环境更为宽松,发言更加从容。

高校教学改革心得体会 篇5

小学教师学习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通过对高效课堂的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我深切地体会到,高效课堂是教育发展一种趋势,也是教学改革的一种必然。作为一名教师,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好好讲课,更要注重自己教的方法和交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语文课堂的发展是迅速,复杂又多样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务实高效的。在高效课堂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有以下的体会:

一、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我们的社会要以人为本,这样社会才能发展。我们的课堂要以学生为本,这样才能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有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进行正常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的保证,是健全完善学生人格,培养新型人才,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呼唤着新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做到“为人师表”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基础;其次,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它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最后,与学生共同成长是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的目的。

二、教学目标把握要准确。

在教学时,我们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严格按照《标准》的要求进行科学有效的教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到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三维目标的统一,这三个方面同等重要,缺一不可。否则就会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造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分离。教学目标的制定还要兼顾好、中、差三个层次。根据因材施教原则,教学目标的制定也要因人而异,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达到的目标也各不相同,要避免一概而论。对于优等生我们可以在课外延伸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练习;而对于那些后进生,我们也可以为他们制定一些浅层次的要求,让他们循序渐进,体会学习的快乐,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环节设计要合理。

就语文课教学来说,教学环节的设计基本采用“四步导读”的模式。第一步,在老师诱导下学生初读课文,让学生感知课文语言。第二步,在老师引导下学生细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语言。第三步,在老师指导下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第四步,在老师辅导下学生进行综合训练,学会运用语言。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实践活动始终处于课堂教学的中心地位,教师的一切启发引导都是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提供服务。老师的“导”与学生的

“读”相互渗透、相得益彰,充分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双向多边的互动反馈。“四步导读”模式符合《标准》提出的教学理念,这样的流程的设计是合理的。当然,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予以适当调整或删减,形成灵活的教学风格,但其核心理念是不变的。

四、要开展及时的教学评价。

有效、全面的教学评价能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让他们在学习语文时有一种成功的快乐感,成为学习的小主人。成功的信息会使学生感到喜悦,激起他们进一步求知的欲望;失败的信息可使学生及时获得矫正的良机,并能激发学生的上进心。所以在语文课堂上,我从不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学生读课文,我常常会称赞他们“你读的真流利”“你读出了课文的韵味”“你读得真有感情”;学生作业写认真了,我会在他们作业本上写上“你真棒” “你真了不起”“你有了很大进步”;学生提出了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我会大声鼓励他: “你最会动脑了”“我为你自豪”,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堂自然很喜欢了。

总之,高效课堂所蕴含的宗旨就是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所提倡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对课标理念的全面展示,是研究生成教学,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阵地。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有价值的知识,有实用性的知识,促使学生的发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高效课堂就是老师教学理念必须高效;学生所获必须高效;教学投入产出必须高效。高效课堂可以归纳为高效果、高效率、高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当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我谈谈自己的观点。

一、为学生营造有利于自主学习的课堂环境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谈到儿童教育时,提出“六个解放”:(1)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他们能想;(2)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他们能干;(3)解放儿童的眼睛使他们能看;(4)解放儿童的嘴使他们能说;(5)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他们能扩大认识的眼界;(6)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他们有空闲消化学习,干一点他们高兴的干的事情。陶行知先生的深刻见解,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那就是要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的人格,信任学生的能力,倾听学生的心声,让学生敢想、敢说,为学生营造有利于他们学习、发展的课堂环境。

二、为学生创设真实具体、生动有趣的问题情景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数学素养。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时,问题的选择非常重要,首先要做到有趣。因为创设问题情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的情趣,若问题不能引起学生对数学产生兴趣,这样的问题不可取。其次是问题有数学味。若问题中

数学含量很少或根本不含数学问题,这样的问题也不可取。最后还要注意问题有挑战性。要有挑战学生思维的功能使学生在数学思维得到极大的开发与发展,但是在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中要注意,不能为创设情境而创设情境,更要注意创设问题情境所占时间不宜过长。

三、让学生在课堂上“活动”起来,参与到数学教学中去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参与,让学生活动,特别是思维活动,强调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动手实践。而给教师的定位与原来数学大纲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是知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就是说整个教学的课堂应成为学生活动的场所,让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去动脑、动手,去创新。只有这样做数学课堂教学效果才会好。

总之,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我们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下,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心得体会

我们正置身于一个教育改革的时代,正置身于一个使学生成为学习主人的时代。教育根本不像某些人理解的那样“自古华山一条路”,只有一种模式,而是“条条大路通罗马”,多种多样。教育实验和改革是教育科学、教育艺术的生命,为了教育的体内永远流淌着新鲜的血液,我们必须改革。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一种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复杂性活动。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应当有多种样式的花。课堂教学应该是各种样式、各种方法。只要它能开放出特色来,它就有生命。在我们倡导的新课程改革下,小学语文课堂究竟应以什么样的姿态才是最有效的课堂教学方式,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对小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几点认识:

一、导语精妙,能抓住人心

导语设计得如何,往往关系到全局和教学效果的好坏。因此,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的导语,也是摆在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而语文课堂的导入也应该精心构思,巧妙设计,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谐美、悬念美,使教学过程引人入胜,扣人心弦,生机盎然,充盈着美的气息,让学生感受一种神圣、魅力和诗意。

1、激发兴趣,设置悬念

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内容很丰富,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首先要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对这些课文的学习兴趣,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拓展学生的思维跨度,使学生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之中。

2、触及重点,短小精悍

导语设计贵短,切忌“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创作过程”等内容简单罗列;过于冗长的导语,除了有喧宾夺主之嫌外,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分散。

3、创设气氛,营造氛围

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 语文课程蕴含着丰富的人文内容,对人们的精神 领域产生着深广的影响,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学生随时受到语文材料的熏陶感染,并产生独特的体验。人文性和情感性决定了我们语文教师在课堂上要努力营造出动人的教学情境与氛围。而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教师在设计导语时,除了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以创设一种氛围,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总之,“教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文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导语设计的原则是注意启发性、知识性、趣味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其思维之弦,让他们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都是成功的导语。,即:能够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更好的完成教学。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尊重学生,教态亲切,平等待人

篇二: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学习体会 最近我校举办了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组织的《高校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课程的培训,培训虽然只有短短的两天,但几位教授渊博的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和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受益匪浅。我只就自己体会谈如下几点。

(一)在知识传授的同时,更要重对学生高尚人格的培养

“人格养成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义”。一直以来,我认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以渊博的知识征服学生,所以我在备课和上课的时候都很认真,力求把更多更新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对于学生的人格教育却有所忽略。我认为一些基本的素养学生在上大学以前就已经具备了,也不用我们这些大学专业课老师再浪费时间去说了。而培训课教授给我们举的一个简单的例子,让我明白了,我们的学生,不仅需要掌握前沿的学科知识,更需要我们这些一线教师结合本学科特点,恰切的把一些人生道理和生活哲理教给学生。在今后的教学当中,我会在备课时,结合所授内容,把对学生的德育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自己的教案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时机,采用学生能接受或是喜欢的方式把人生道理灌输给学生。

(二)高校教师要具备营造课堂幸福感的能力,以人格魅力打动学生

众所周知,在高校讲大四专业课可以说是一件很让人头疼的事情。学生们面对的多方面的原因不来上课,有考研的,有找工作的,也有学分不够干脆不来上课的。彭林教授在讲他是如何开设《文物精品与文化中国》这门选修课的时候,他特别提到第一次开这门课的时候,偌大的教室,只坐了区区18个学生。他说当时他也心凉,但是他依然认真的备课、授课。这18个学生上到最后,没有一个学生逃课的。几轮课开下来,现在清华的学生每学期报选修课,因为选彭教授课的学生很多,所以,如果想选彭教授的课,需早早守候在电脑旁,选课开始后,学生要抢着报名才能报上。我想,如果这些学生如果只是为了修学分,大可不必费如此周折。正因为,上彭教授的课,我们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他不仅具备渊博的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更感受到了他的快乐。十年磨一剑,以治学为乐,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乐,快乐互相传递。彭教授的讲授,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这样的课堂是让人有幸福感的课堂。因此,我觉得应该在教授学生知

识的时候,将自己的阅历和自己再大四面临的如何处理的方法可以教授给学生,并且可以给学生适当的讲授一些步入社会后的心态以及处事哲学,这样学生会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对步入社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心理准备。

(三)互动当中无坚不摧的就是幽默 这是我在听北京科技大学魏钧教授讲授《课堂教学技能案例分析》这门课程感触最深的一句话。当时他还问我们一个问题: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把二厢车改成三厢车?现场的老师说出了很多种猜测,结果等魏教授说出是因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个说法时,大家笑成一团。魏教授还特别强调,一个老师如果不懂幽默,他的授课会大打折扣,对此我深有体会。

我在讲授《塑料模具设计》和《模具制造技术》这两门课程的时候,同学们学习起来枯燥无味,想给学生讲个笑话让他们集中一下注意力,但又不敢尝试。这次听了魏教授的课,给我的启示就是:不必处处幽默,掌握好度,合适的地方幽默一下,一样会出彩。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氛围当中学习,是我们每个教师应力求达到的目标。

(四)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是营造和谐教学氛围的前提

我们的教育长期忽视了教育的应有之义——人类对幸福的终极追求。而教育的目的是使人能够获得幸福;教育的功能是使人能够理解幸福;教育的过程是使人能够享受幸福。和谐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构建积极的课堂氛围。积极的课堂氛围能使同学们心情舒畅,注意力集中,思维敏锐,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浓厚,能积极思考和发言。师生交流顺畅,从而使师生双方都能进入最佳状态,并取得较好的教学和学习效果。黄教授还教我们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一些实用技巧。比如记住学生的名字、用副语言进行沟通等等。以前给学生上课时,真的记不得几个学生的名字。而学生往往也对老师印象不深。听了黄教授的讲解,我深深的体会到了,要尽量缩短由于空间距离而拉开的师生间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要善于用合理的方法掌控课堂活跃的课堂气氛,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教学质量、增进师生感情的重要途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如果教师不去设法在学生身上形成这种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内部状态,那么知识只能形成一种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他认为,即使是最勤奋的学生,就算有意识地集中精力去识记教材,也会由于这种“不动

感情”的课堂氛围的影响而丧失理解因果联系的能力。

教学方法不能孤立地运用于教学过程中,它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高等教育教学要改变传统课堂教学的灌输式,加大学生自主学习的课时,变“以教为主”为“以学为主”,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作用。大胆地继承和发展课堂教学法,深层次地挖掘讲授法、实验法、演示法、讨论法等传统教学方法在优化教学过程中的巨大潜力。

中央民族大学蒙曼教授给我们做了《课堂教学气氛掌控方法》的报告,其中谈到如何用提问的方法掌控课堂,她特别指出,“课程是由问题组成的”,但是也要注意发问的艺术,要尽量避免伪问题的出现。对此我的体会是,我们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意识到于学生互动交流的重要性,而提问时最常用也是最普遍的形式。在备课过程中,要找出能够引发学生思索和兴趣的问题,授课过程中适时向学生发问,对于学生的回答要善于引导和鼓励,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意识,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第一线已经工作三年了,经过这次学习,我真正体会到了,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真的很难。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把各位教授传授给我们的教学技法合理的应用到实际教学当中去,以期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篇三:《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心得

《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研修心得 黄河科技学院 段凯

通过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认真学习,深感当下中国的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的紧迫性和使命感,作为从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的一名教师,我有义务落实国务院的教育文件精神,投身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之中,在实践中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方法。鉴于此我报名了高校教师在线网络培训课程《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现在我按照培训要求完成激活课程--必修内容—选修内容—参与活动等环节后,体会甚多,略谈几点。

一、认清了高校教学改革与培养创新人才的关系

1、社会发展需要创新型人才。我们知道,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2010年底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已走在世界发展的前列,成为带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回顾中国发展之路,有人归结于中国人的模仿能力超强,跟着美国走。经常在模仿,怎能会超越?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科学大会讲话中要求我们要建设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

2、高等教育教学需要改革。中国的高等教育自1997年大规模扩招以来,已由精英阶段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毕业生稳居世界第一。由于我国高等教育非常规的飞速发展,高等教学的传统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及教育质量评价机制都与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要求都相去远甚。以至于拖累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高级专门人才的步伐,那么,中国高等教育必须进行改革,培养更多的创新性人才,积极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智力支持。

二、加深了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

通过在线课程的培训,我对高等教育改革视野下创新人才培养的全面理解加深,也进一步掌握了创新人才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1、更新教学观念

任何行为均源自意识的先觉。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更新原有的陈旧的教学观念,尤其对待高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科学认识态度,仅强调其一,排斥其二皆不合理。专业教育是大学的教育深度,它标志着某学科领域内专业知识的量;通识教育是大学教育的广度,更注重学科、专业之间差异化。有人说通识教育有点素质教育的影子,也不无道理。在培训课上,华南师范大学李克东教授说:“中国很多大学生不懂得如何欣赏交响曲,不懂茶道,着实不应该。”成功的经验告诉大家,专业领域内创新人才的培养,往往借助于通识教育的灵感嫁接才能有所突破。

2、转换教学方法

一般认为,大学教育是学专业知识的开端,诚如浙江大学张剑平教授所言,本科生教育是自学本本阶段,硕士研究生教育是自读论文阶段,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自找问题阶段。当然,这里对本、专科阶段的教育而言,初步形成学科专业知识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深度和幅度。在这个层次上,培养创新人才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或“填鸭式”为“讨论式”、“研究式”、“问题式”方法,加强实践教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的讲授重点为学习的方法、发现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原则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方法改变意味着教师主导角色的定位与学生主体角色的形成。

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已无处不在,在高等教育改革方面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不可或缺。一是要求大学教师体课堂上尽量使用多媒体课件,通过课件可以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最重要的是它能够扩展和增加大学生课堂教学的知识信息量,所以,有条件的应充分使用多媒体授课。二是利用信息技术教育延伸课堂知识教育。建设精品公开课,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公开课,尤其是世界著名大学的公开课资源,这对我们普通类三本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深远,值得借鉴。实践中例子也很多,如我校商贸学院法学专业教育自2009年以来一直与北京新起点教育集团合作,每周末进行卫星直播《法律大讲堂》,教室内网络同步接收,多媒体视频播放,充分享受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及清华大学等全国著名法学院的教育资源。实现良好的教

学效果,如2012年我校2009级法学专业大三学生一次性考试获取司法资格a证高达27人,通过率达到报考总人数的40.3%,相对于河南省当年a证不足10%的通过率而言,我校法学专业教学质量明显提升,在河南高校法学专业中属于上乘。

三、拓展了自主学习的平台

此次培训过后,作为参训者不只是写一篇800字以上的心得这么简单,更多的是参与人可以拓展自学的空间,可以根据兴趣自由选择不同培训课程,实现了构建教师终生学习新知识的平台。一次培训,终生受益。这既是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培养创新人才的理论培训,也是实践!篇四: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学习总结

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学习

总结

2012年8月3日至6日,我参加了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研修班上由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原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王金发的《站讲台--研究性教学与课堂教学设计》;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马万华《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美国大学课堂教学模式》;大连理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化学与化工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高占先《研究性教学》;清华大学教授、首届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教育部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申永胜《关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若干问题》、《如何讲好一门课》等讲座。内容涉及了教师素质、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等的各个方面。通过本次研修班的培训学习,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理论、教学技能等方面获得了提升和拓展。

本次培训使我获益匪浅,收获良多,现将本次培训学习的体会总结如下:

一、教师的爱岗敬业和对学生的挚爱是服务于教学、搞好教学的基石 教学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苦的,教书育人需要感情、时间、精力乃至全部心血的付出,这种付出是要以强烈的使命感为基础的。敬业精神促使教师不怕困难、不惜代价,不计报酬,踏踏实实教学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把教学看的比天大。有敬业精神的强大动力推动,教学就能搞出缤纷多彩的突出成绩。

王金发教授以自己亲身实践和自己的做法谈起,循循善诱,将枯涩的经验说教融入实践中,每天身体力行,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回复学生的邮件。我想他的一举一动感动着他的每一位学生。他从教的每一个日日夜夜里,用录像机记录着自己的教学、讲课、演讲,然后每天拿回家去跟爱人一起探讨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以后应该改进的方式,我想之所以王教授如此的兢兢业业,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岗敬业的心,有一种为学生服务、为教学而付出的心。

作为教师,教学要时刻想着学生,想着要热爱教育事业,要对教学工作有鞠躬尽瘁的决心,如果连这点都没法做到,那么这一辈子都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就要对自己的选择无怨无悔,积极进取,开拓创

新,无私奉献,力求干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地完成每一项教学工作,不求最好,但求更好,不断的挑战自己,超越自己。

“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正确对待、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才能耐心的去雕塑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待班上的后进生,更要给他们多一些的爱。要经常找他们谈心,多发现他们的优点,及时地给予表扬,督促他们不断前进。

感情是最具感染性的东西,一个人的情感可以诱发别人产生同样的情感,教师情感的弥散则会深深地影响学生。因此,感情本身就是一种教育力量。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对教师的亲近感、仰慕感,可以使他对教师所讲的道理心悦诚服,使教师的要求通过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自身的思想和要求,形成觉悟和决心,推动他去实践自己的诺言。

著名教育家夏丐尊说过:“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有的老师面对学生不自觉地戴着“面具”,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深埋心底,从不流露,明明内心似火,处处为学生着想,却貌似冰霜,不苟言笑;有的老师信奉“严师出高徒”,对学生少有鼓励、首肯,却动辄训斥、讥讽,以为如此的“心直口快”可刺激学生的上进心,却不料常常事与愿违;有的老师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保持在学生心目中的“高大形象”,甚至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面前掩饰自己的过失??殊不知,正是这种种师生关系的片面理解,成为师生情感交流的障碍,学生对教师望而生畏,冷淡疏远,教师则失去了把握学生思想脉搏的机会,难以对症下药。

二、教师可以为学生的人生道路树立前进的榜样

“教师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他们的精神世界起着无声无息的作用,就好比一丝春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学生往往把教师当作自己的楷模,正如加里宁所说的:“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因此,教师更应起到表率的作用,在平时严格地要求自己,凡是教师要求学生要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严于律已,以身作则,让学生心服囗服,让学生把自己当成良师益友,给学生做个好榜样。

身为教师,我们不能把教书育人降低到只传授知识的层面上。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通过学习不断地在思想上、政治上、文化上充

实自己,努力提高自己的从教素质。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去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去培育学生,以科学的方法去引导学生,以真诚的爱心去温暖学生,以高尚的师德去影响学生,用健全的人格塑造一切学生的美好心灵,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学生,真正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

王金发老师每天早上定期回复学生邮件,定期回答学生的问题和约见学生,他的这种为学生服务,为学生辛勤工作的精神必定会给每一位学生带来榜样作用。

三、研究型教学是当代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趋势

研究型教学是当代大学人才培养的正确选择,也是今后教育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次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授课教师不约而同的谈到了研究型教学,为我们教学发展指出了方向。

几种典型的研究型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case methods of teaching)初创于哈佛商学院。1910年,科普兰(copeland,d.)博士最先在哈佛商学院使用讨论法进行工商管理教学。当时有许多工商管理人员走进课堂,向学生展示自己在管理中遇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写出了案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诸多方法。1921年在当时的校长多汉姆(donham,b.)的建议和鼓励下,科普兰出版了一本案例集,由此推动了该校教师运用案洌法进行教学。哈佛商学院将案例教学法界定为:一种教师与学生直接参与,共同对工商管理案例或疑难问题进行讨论的教学方法。这些案例来源于实幂的工商管理情景,常以书面形式展示出来,学生在自行阅读、研究、讨论的基础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全班讨论。这种教学方法区别于传统教学方法的地方在于,教学内容有着独特的来源、性质、内容编排体系,教学方法不仅指向教师,还要求教师和学生都要有相当大的行为变化。由于案例教学是针对实际的案例问题展开的学习与讨论,因此,案例教学的 着眼点在于学生的创造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些固定的原理和规则。通过案例教学,可以使学生在经验和活动中获得知识,增进才干,并通过对案例的讨论与分析,提高表达能力。案例教学还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学生能设身处地地从实际的场景出发,设想可能遇到的困难,从而增强设计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的能力。

案例教学法首先强调案例的真实性。托尔(towl,a.r.)认为:“一个出色的案例,是教师与学生就某一具体事实相互作用的工具;一个出色的案例,是以实际生活情景中肯定会出现的事实为基础展开的课堂讨论。它是进行学术探讨的支撑点;它是关于某种复杂情景的记录;它一般在让学生理解这个情景之前,首先将其分解为若干成分,然后再将其整合在一起。因此,案例教学注重叙述的是一个有完整情节和一些戏剧性冲突的故事,而且故事还被置于一个时空框架之中,用来反映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教师的责任就是去选择和组织所要讨论的材料,选择适当的案例。如果没有现成的可以覆盖所教授内容的案例,教师就要自己动手撰写案例。因此,在案例教学法中,案例的选择与组织是教学目标实现的关键。2.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

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problem—solving stud—ying)是美国数学教师协会于1980年在《关于行动的议程》的文件中正式提出来的。它将学习内容设计成由学生提出问题,让学习者通过解决问题来获得相应的问题图式(problem schema)和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因此,问题是这种教学方法的动机与牵引力。它通常以学生发现问题开始,而问题又经常被构想成故事情景,用于模仿现实生活中的复杂情况。但它不同于课堂上的问题解答,也不是(或者不完全是)以设问来组织课堂教学,或那种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它首先需要在“课题”开题和方案论证中,刺激学生提出高质量的常规性问题和非常规性的问题。问题解决活动有可能使学习者激活自己的原有经验,通过积极的分析生成新的理解、新的假设。这一教学过程的结果既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丰富、充实,又可能是对原有知识经验的调整、重构。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在学习过程的始终诱导和鼓励学生发现“较复杂、较深层的问题”,把学生提出问题的多少、问题思考的广度和深度等,作为课题结题重要的评价标准。它注重问题解决是基于已学知识的综合运用,正如加涅在论述“问题解决”学习时指出的那样:“在学生的能力范畴之内,即在先前学会的知识和技能的范围之内时,最为有效。3.基于问题的学习

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pbi。)或译为“问题本位学习”,创始于1970年加拿大mcmaster大学医学院,近年来,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在医学

院和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广泛运用,而且在欧美的工程教育中也越来越多地运用于项目设计训练和实验类课程。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在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authentic)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形成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的能力。特拉华大学数学与科学教育资源中心的barbara j.duch归纳了美国的四种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模式:医学院模式、流动促进者模式、同学导师模式、大班模式,主要教学过程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验证假设、修正假设。其共同的教学环节包括组织小组、开始一个新问题、后续行动、行动汇报、问题后反思五个环节。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复杂的、实际的(real—world)问题,使学习者建构起宽厚而灵活的知识基础,训练解决问题的技能,培养自主学习的内部动机和终生学习的能力。在实施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教师提供的源于实际的问题进行小组工作。其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通过查阅相关资料设计及调整工作计划,组织讨论会,最后以书面报告和口头报告的形式完成工作任务。在完成会议组织、会议纪要写作、项目报告的写作与宣讲等过程中,学生也很好地锻炼了组织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与基于问题解决的教学方法的不同,基于问题的学习的教学方法是在解决一个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所需要的新知识。通过这一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该教学方法的特点。

研究型教学是当今正在不断深化的一种教学模式。研究型教学是以问题意识为先导,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和参与意识,采取师生互动的多种教学手段,探讨、研究、回答和解决一系列教学难点、热点问题,以知识教育为依托,以能力培养为重要内容,促进科学价值观的形成和巩固。

这次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研修班的学习培训,让我感受着教师课堂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创新的理念,看到了做好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发展的前进方向。我知道,自己要学习的路还很长,但我对教育教学充满了信心和希望。虽然培训期间的学习已经结束,但终身的学习还在继续,这次培训就像一抹浓浓的绿意,带给我对未来的无限希望!篇五:《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学习心得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学习心得

《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是在沈斐敏院长奋战在教学、科研与行政管理第一线多年的沉淀。以全国第一批28所示范性高职院校之

一、福建省唯一一所进入第一批示范性高职院校的我院为案例,从高职院校的定位与发展战略、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科研与技术开发、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论述了高职院校办学的思路与实践。作为青年教师,通过学习《高等职业院校建设与改革实践》,结合高职院校的现状,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较晚,虽然经过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许多问题,如:有些学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未能形成较为成熟的理论和实践体系,出现过分强调技能、忽视适度基础和人文素养的提高;或者受普通高等教育教学的影响,忽视技能的养成;学校在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上缺乏生产性的理念,工学结合还没有真正落实到学校教学实践中等等。究其原因就是办学理念不正确,搞不清楚“什么叫高等职业院校”、“如何才能办好高等职业院校”等问题。

二、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是时代的命题,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高质量人才的迫切需求,也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对提高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更多地引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

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相应地职业教育的教学方法,应由归纳、演绎、分析、综合等传统方法向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仿真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转换。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的教学,应以情境性原则为主、科学性原则为辅。结合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理念,还应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高职院校教师的职业态度和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认识

教师的职业态度就是指教师对从事的职业所持的情感反映、价值评价和行为倾向。是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学校环境、社会要求等多方面外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教师对高职学生的认识对高职教师的职业态度产生很大的影响。教师要像父母兄长那样走进学生、了解学生、关心学生、爱护学生。高校的师生关系相对中学时疏远了许多,但这并不是师生情感的倒退,而是它走向正常的表现。师生间平等的感情是一种“教学相长”的感情。不仅是老师使学生成才,而且学生也促使老师进步。师生情的更深刻之处,是老师在学生身上寄托了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学生从老师身上继承了真理和知识,这是一种价值层面的感情。人生有梦才会使人热爱自己的事业,让人感到人生的意义,作为一名高职院校的教师在追梦的过程中,把希望(人生价值)寄托在学生身上,那学生是否能够完成教师的重托呢?这就关系到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认识问题。

人们总有一种习惯的看法,认为高职院校学生的学习质量低于普通院校。这是因为,如果拿着普通院校的考核标准去评价我们的学生,结论就是高职院校学生的成绩确实不太理想。拿一把尺子去考核、去衡量所有的学生,而从根本上忽略智能的差异,显然是不公平,也是不科学的。对具有不同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学生应该用不同的标准去考核、去衡量,才是正确的做法,才能得到对高职学生的正确认识。人类智能是多元的,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个体身上独立存在着与特定认知领域或知识范畴相联系的多种智能。职业教育的培养对象,主要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在高等职业学校学习的学生,与普通大学专科的学生相比,没有智力的高低之分,只有智能的结构类型的不同,他们是社会所需要的不同类型的高等专门人才。

四、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科研能力

一名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教学能手,更是科研先锋,这样的教师,才能可持续发展,才能更好的履行自己的职责。教师应该紧密结合教学实际,立足课堂,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积极探究,以形成规律性的认识。一名教师只有研究和分析事实,才能使教师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事物中看出新东西,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向、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兴趣,灵感的源泉。教师只要增强自己的科研意识,把自己的课堂、班级当成自己的“实验室”、“试验田”,并投入精力去做,就一定能使自己变科研的局外人为局内人,变可能性为现实性,实现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当我们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就会得到教师职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同时也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展示了新的希望。时代的呼唤,事业的使命,教育的责任,激励着教师们长期精心耕耘在教育这方热土,斯霞、魏书生、李吉林、于永正„„一位位名师、大师,桃李芬芳,硕果累累,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敬重,这真是教师职业的魅力所在。

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论文 篇6

摘要:本文通过对我省高校篮球教学现状的分析,阐述了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手段,并具体提出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改革与创新的措施。

随着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如何使篮球更好的适应“素质教育”“终身教育”“健康第一”等教学思想的贯彻实施,如何将篮球运动的教育功能和篮球文化的丰富内涵有机地融合到教学实践中,达到提高学生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综合素质,实现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是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

一、高校篮球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内容不尽合理,不能满足学生要求

首先,从学生心理方面来看,在学习和比赛中,大多数学生更愿意展示自己精湛的篮球技术,而高校篮球课教学中过多的战术安排由于难以掌握,并不能引起数学生的兴趣。其次,过多的强调传授技战术和提高素质,忽视了篮球理论知识传授篮球欣赏等人文性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认知结构的需求和学生的多元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现终身参与篮球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进程。

2、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滞后

传统的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是高校公共体育篮球课教学所采用。这些方法手段在过去的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学生对篮球教学多元性的要求,特别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有些方面已经不适于现代篮球教学,作为连接教师和学生的桥梁,应当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以及在新的教育理念下产生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学生过程性评价程度不够,评价体系不完善大多数高校采用对学生评价方式是期末技能考试加上平时出勤情况对学生做出总结性评价。这种评价体系突出了学生的技能和体能评定,但学生的进步幅度、习惯养成、合作能力、思想品德等评价内容没有体现;不能适时反馈教学和学习过程,无法适时地帮助教师和学生改进教学和学习。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分析

1、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单一

篮球教学方法是实现篮球教学任务或目标的方式,途经、手段的总称。它在实现篮球教学任务和目标中起着桥梁和媒介作用。在篮球教学实践课中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如讲授、讲解、示范、练习、纠错等方法,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情景法、发现法、竞赛激励法、游戏法等方法使用频率相对较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使篮球技战术理论活跃不起来,只能是示范、演示与讲解分别进行,这样造成学生不容易理解或误解,最终难以掌握,限制了学生对篮球丰富内涵的理解和把握。

2、过分强调教学目标的完成,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高校篮球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仍以传统教学方法为主,不能以大多数学生为教学对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受知识的程度、学习热情、创新能力远远达不到教师所要求的水平,教学过程中动作过程演示短暂,缺乏时空变化的关联性,因而动作细节讲解难、不准确,让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降低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导致学生缺乏积极主动性,制约高校篮球教学的发展。

三、篮球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

篮球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全面发展。

1、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科学性

在上课过程中,一些方法和手段可以促进动作技术的提高,但技术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必须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否则适得其反,影响技术的掌握和发展。

2、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系统性

根据篮球运动的规律,教师应有一系列的方法和手段,安排好教学步骤,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水平及教学进度,学生的掌握情况,运用合适的方法和手段,及时转变教学方法,不断地提高教学难度,促进技术的提高。

3、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灵活性

教学方法和手段要突出重点,又要主次分明,如中投和抢篮板球相结合,个人积极防守和练习突、运、传相结合,可以得到兼收并用的效果。在设计教学方法时,有时为达到联系目的,可以做一些特殊的规定。

4、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特点,提高什么技术环节,都应该目的明确,针对性强,任何的练习方法和教学手段都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

5、教学方法和手段要有实效性。

应贯彻少而精的实效性原则,抓住基本规律的内容,高度概括,精练结合,确定几个主要的练习方法,反复练。在对一些技术性的教学中,可以多安排一些练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兴奋性。

四、篮球教学方法改革具体措施

篮球教学改革要求改变篮球教学现状,改变传统体育课程中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传习式教学模式,激励学生学校篮球的兴趣,提高该课程的学习效果。具体措施如下:

1、使教学内容合理化,不断提升学生对篮球学习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内容忽视学校篮球“普及”与“娱乐性”的教学内容,片面强调传授技战术和提高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实现终身参与篮球运动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的进程。因此,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选择,教学内容突出篮球教育的可持续性、健身性、娱乐性、实用性和人文性,以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自觉地参加篮球学习,逐步形成特长,养成锻炼习惯。

2、使教学方法多样化,不断促进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掌握

目前高校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的灌输式教育,让学生在短短的课堂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学到讲解的知识,这种方法已经不适于现代篮球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发挥现代化教学设备、手段,充分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使用,把一些成功的教学实验成果和现代化教学手段推广到体育教学中,促进学生对篮球知识的掌握。发挥新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在现代教学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完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多媒体技术使用,促进篮球教学软环境的提升

把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在篮球教学中,进行篮球课教学计划与教学模式的变革,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获取知识和掌握技术的能力,同时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师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但要进行多媒体教学,教师的观念也要跟转变,改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上,同时多媒体教学对篮球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和技术水平。

4、篮球教学硬件环境改善,为篮球教学提高基本保障

浅析高校教学管理改革 篇7

一、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的问题

(一) 教学管理思想落后。

目前, 高校教学管理思想基本上还是计划经济下产生的模式和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大部分高校教学还是单纯的停留在教师满堂灌的传统模式, 这种模式不仅使教师讲得疲惫, 学生的接收能力也不能保证, “僵化、死板”等特点的存在是与教学管理思想落后密不可分的, 它在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创新能力。

(二) 重视对教的管理, 忽视对学的管理。

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长期以来, 有些学校却忽视了对“学”的管理。部分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成才观和就业观, 缺乏远大志向和学习动力, 不能约束自己、管理自己。有些学校往往没有把精力放在这些方面, 觉得这些属于学生自身的问题, 不属于教学质量管理的范畴, 其实也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三) 教学管理队伍建设落后。

教学管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领导人员具有高职称、高学历, 基层工作人员年龄大、学历低;具有教育学和管理学背景的管理者比例偏低, 基层教学管理经验匮乏, 管理角色定位适应性缓慢, 等等。因此, 教学管理工作往往停留在经验管理的水平上, 教育理论水平比较低、教学管理的调查研究意识比较弱、主动创新能力还比较差。

二、改革目标

(一) 建立一套与学校办学条件相适

应的、有利于吸引和活化教学资源、有利于促进学校发展的较完善的教学管理体制和机制。

(二) 提高人才培养工作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为培养出真正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三、改革方案

高等教育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 高等教育的改革, 其中核心问题是高教教学和管理的改革。因此, 必须不断进行教学管理改革, 充分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的高校管理理念。加大教学管理改革力度, 提高教学管理质量。结合国贸专业的教学特点, 对本专业具体的改革方案谈以下几点:

(一) 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素质建设。

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 必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较高的业务素质, 才能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促进作用。每一个教学管理者都要树立全新的质量意识, 服务意识。要对教学管理人员进行经常性的业务培训, 提供进修和攻读高一层次的学历的机会, 以完善知识结构, 提高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 要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学术交流活动。

(二) 建立激励与约束检查机制, 提高“教”与“学”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导力量, 教师的参与对提高教学质量起决定性作用。因此, 为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制定一系列激励政策, 促进教学管理改革更好地实现。

(1) 实行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对教师教学质量要进行系、专业两级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在评估过程中, 教学质量好的教师可获得课堂教学效果优秀奖, 并对其进行表彰奖励, 同时对在教学评估过程中效果不好老师进行帮教。对在教学过程中出现较大问题的教师进行批评与处罚。

(2) 培养、选拔主干课程带头人制度。在明确每门主干课带头人的基础上, 注重培养、选拔年轻的课程带头人, 确定导师制订培养方案、有计划、有步骤地加以实施, 培养出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业务能力的课程带头人, 以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3) 课程建设奖励制度。在课程建设工作中, 对于在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等方面做出较大贡献的教师或集体给予表彰奖励, 对于在精品课程建设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奖励。

(4) 教学成果奖励制度。对教师在教学研究和实践中取得的优秀教学成果, 尤其是对教学改革方面的成果, 要给予较高的奖励。

(5) 实施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制度。实行每两年一次的中青年教师讲课比赛, 选拔一批教学高水平标兵, 树立教学典型, 带动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6) 科研成果奖励制度。重视科研带动教学, 在科研上作出重大贡献的予以奖励。

2、建立约束检查机制, 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1) 坚持备课试讲制度。对新上课或开新课的教师坚持进行开课前的试讲制度。试讲合格后方可上讲台, 否则不许上台讲课。

(2) 继续坚持听课制度。系领导、专业负责人及各专业老师在每学期的期初、期中、期末都要深入课堂听课, 掌握一线教学的一手材料, 并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同时对任课教师起到一定的约束与督促作用。

(3) 坚持教学工作评价考核、奖励制度。按着评价指标要求, 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 对教学质量进行宏观控制。本专业在学校考核评价的基础上, 按照本专业的评价指标进行进一步的考核, 对表现突出的教师给予奖励, 对落后教师则给予惩罚。

3、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虽然是教学双边活动的客体, 但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是教学管理工作又一重要内容。因而, 采取措施, 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十分必要的。

(1) 实行学分制。实行学分制其目的在于转换教学管理机制, 打破统一的“一刀切”教学模式, 主动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转变教育教学观念, 即突出素质教育的思想, 培养跨世纪的复合型人才。按照模块指定一定比例的必修课, 加强教学。按有序与搞活的原则优化一定百分比的选修模块。学生结合自己的志趣, 可自由选择相应的选修课程。

(2) 实行弹性学制。本科生应由4年可延长6年, 学生若提前一年修完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 可申请提前毕业。学生只要在6年内修完计划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 均可毕业。

(3) 实行辅修制和二学位制。在社会需求规律的作用下, 越来越多的复合型人才受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青睐, 因此高等学校在加大选修课程比例的基础上, 更要实行辅修制和二学位制, 使培养的人才实现学科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 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4) 实行补考与重修重考互补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情况, 对及格的课程但认为成绩不理想的可以选重修重考, 取得自己满意的学习成绩与学分。对不及格的课程也可以选择补考与重修重考的方法取得相应的学分。对不及格人数较多的课程, 学校可单独开设课堂进行重修, 对不及格人数较少的课程, 可采取教师单独辅导或跟随其他课堂进行学习的方式进行重修补课, 再参加考试取得相应的学分。

摘要: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在高等教育管理中占有重要地位, 是维持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实现既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保证。本文从目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改革目标, 进而提出具体的改革方案。

关键词:高校,教学,教学管理,改革

参考文献

[1]卞粉兰.高校管理工作初探[J].科教文汇, 2006.9.

[2]覃业飞, 陈先华.谈高等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化要求[J].高等论坛, 2005.2.

[3]邓义桂.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管理理论探析.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9.6.

[4]张雪妮.论新时期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J].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07.2.

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探索 篇8

1.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高校所面临的形式与任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改革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已迫在眉睫。高校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为社会输出高素质人才,然而,当前的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理念和管理模式滞后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因此要进行教学管理改革,为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适当的高素质的创新型、全能型人才。高校教学管理必须进行深入改革,以健全教学管理体制,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增加学生的就业率,增强高校的竞争力。

2.现今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

我国当前的高等教育规模已经逐渐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阶段转变,学生素质、师资队伍结构都发生了较大变化,但是管理理念并未做出相应的转变。许多高校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仍然停留在行政管理上,在教學管理上仍用条条框框来规范学生和教师的行为,没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和以提升教学质量为中心,扼杀了教师教学的创造性、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管理理念缺少“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缺少人性化、科学化、流程化、服务化的理念,致使教学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模式僵化。这种管理模式,采用上下级的方式,其基本运行规则是上层决策,基层执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2教学管理手段缺乏信息化、现代化系统的应用

纵观我国高校整体教学管理的现状,先进的校园网及其信息技术并没有在教学管理工作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来可以本来可以借助先进的校园网及其先进的信息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教学管理工作,却由于沿用落后的工作方式与手段而事倍功半,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和效率的损失。可见,正视并客观地分析存在的现实,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作用,改进信息收集、传递与处理效率,改观教学管理工作信息化滞后于教育信息化的局面,提高学校教学管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2.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质量监管体系是以教学质量评估体系为核心的,很多高校目前的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还不规范。高校的教学质量监控偏重于课堂教学,而缺乏对教学整体过程的评估和监控。有的评估形式以评“一堂课”为主,被评者往往一改往日教学的风格,使用一些华而不实的形式和技巧以获得好的评价结果,使评估者最终未能对实际的教学效果做出正确评价。同时缺乏激励机制,不能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学管理改革的方法探索

3.1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教学管理应该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充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思想,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其主人翁意识,增强教师对学校的信任感和归属感。其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管理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学生各自的个性特点加以引导,让学生全面客观地审视、评价自己,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加强教学管理工作于学生管理工作及与办公室事务相互联动,促进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共同发展。

3.2建立“人性化、科学化、流程化、服务化”理念

教学管理注重人性化管理、科学化管理、流程化管理、服务化管理。学院的教学管理要充分注意人性要素,挖掘师生及管理人员的潜能,鼓励师生及管理人员提出自己的想法。通过合理科学有效的方式方法开展教学管理工作,工作中要强调工作流程,制定有效方案,促使工作顺利开展。要加强服务化管理,给师生提供便捷的沟通平台,想师生所想,急师生所急,努力为师生办好实事。

3.3建立与时俱进的管理理念

随着时代的发展,经济政治文化在每个时间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每届学生的思想观念也有所不同,所以我们的管理理念不能是一成不变的,要随着外部环境和内部要素的变化而与时俱进。教学管理理念的变化,要在符合人的成长规律基础上具体分析环境,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而更新,使新的管理理念更有助于师生的成长。

3.4优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推进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网络化

网络技术的日益完善和校园网的健全为教学管理网络化和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前所没有的硬件基础。学校要充分发挥它的作用。教学管理基本上借助于信息系统开展,学生师资信息、排课、选课、考试、成绩、教材、论文、评教等都能在教学信息系统中完成。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了教务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了出错率,更有效地整合学校的资源。教学管理除了借助于信息系统,更要应用现代化手段,如短信平台、网上通讯交流软件、微博平台等等,更有效快捷地开展工作。

3.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期初、期中、期末三段式的集中监控和教学过程的随机监控相结合的制度,构建以教、学、管为一体的多层次的、科学的、规范的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教学检查、形式多样的评教、座谈会等,对好的教学方式方法等进行宣传,对老师和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切实建立良好教风和学风,提高教学质量。

4.结语

教学管理工作已经成为影响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更好的为国家培养适应国际化发展的人才,高校必须不断创新教学管理理念、改进教学管理手段、完善教学管理监控,更好地推进教学管理改革,提升高校培养全能型人才的实效,为国家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童荣.浅析新形势下的高校教学管理改革问题与对策[J].科教导刊,2012:6-213.

[2]郑丽萍,张红燕.基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教学管理改革与实践[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2:8-6.

[3]闫秀旗.浅谈对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改进方法[J].院校建设,2012:3-222-2.

[4]银海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战略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0-150.

[5]邓泽.专业综合改革中的教学管理改革实施方略[J].管理科学,2012-7

上一篇:父亲节感恩父亲作文下一篇:第一单元复习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