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

2024-06-04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精选12篇)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 篇1

一、引言

柏林洪堡大学创立于1810年, 有“现代大学之母”的美誉。它是德国首都柏林最古老的大学, 也是世界上第一所现代大学。其创校元勋威廉·冯·洪堡 (1767-1835) 的办学理念可归纳为三点: (1) 大学自治和学术自由; (2) 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3) 培养“完人”的全面人文教育。鉴于教、学、研三者相结合已在当今中国高校得到高度重视, 以上三点中 (1) 和 (3) 对于我国高校教育改革尤其具有启示意义。

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倡议开设的“博雅清谈”活动2008年10月30日正式实施, 他主张“不计功利地畅谈学问、探索真理”。受“博雅清谈”的启发, 感于尼采在“德国人缺少什么”一文里的思考———德国“到处盛行着一种无礼的匆忙”, 德国文化衰落的由来是“缺少教育家”。本文从柏林洪堡大学办学理念中得到启示, 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试图评议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二、问题

(一) 英语教育之得失

要谈人文精神的追寻, 不能不先提英语教育之得失。英语教学是我国大学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其受重视程度可聊举四例证明: (1) 中国硕士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自1977年恢复, 自1980年起外国语开始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英语作为非“小语种”, 每年牵动着数万至数十万考生的心。 (2)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二十多年来严密组织, 如期举行, 考试成绩与证书被作为大学生毕业与求职时表明英语水平的有效凭证。 (3) 到2007年, 中国有近3亿人的庞大英语消费群体, 英语培训机构总数量超过5万家, 英语培训市场年产值已达到近200亿元人民币。 (4) 北京大学在新世纪里曾大力主张教师应有广阔的国际视野, 拟在职务晋升标准中规定“除少数特殊学科外, 新聘教授应能用一门外文教学授课”。重视之下, 学生英语水平的日益提高、普遍见长自不必说。

但是, 缺失了什么?中国高校晨读中“朗朗书声多诵英语”之怪现状, 是否真应了鲁迅早年的激愤之辞“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 多看外国书” (《青年必读书》) ?在市场经济中, 商品化的主旋律使很多东西物化, 使人异化。在全球化思潮“高歌猛进”时, 被利益驱动的高校中英语已成为美元的替身、超级大国文化的符号。“旁采泰西”已被“出国”和“西化”取代。在与国际接轨、国际化的呼声中, 中国文学与“本土情怀”被轻视, 甚至被忽略。警醒者一语中的:“今天谈论大学改革者, 缺的不是‘国际视野’, 而是对‘传统中国’以及‘现代中国’的理解和尊重。”今日的中国大学, 能生产出英语完全合格的学士和硕士甚至博士, 但亟须作为“教化之重镇” (梅贻琦) 而融入并影响当代中国人的文化理想和精神生活的能力。

(二) 政治教育之利弊

在从小学到大学的马克思主义教育中, 我们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以及中宣部理论局近年连续编写的《理论热点面对面》等等, 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通俗化的高水平理论读物。其独到之处是: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对中国发展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和重大现实问题, 或广大人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 用深入浅出的语言, 作出了深刻阐释和有说服力的回答, 起到了指南针式的引领作用。

社会是在发展变化的, 用普遍联系的、发展的观点来看我们的政治教育, 尤其是高校的政治教育, 优点突出的同时, 其弊彰显。

1. 政治学习成为升学升官的门径。

政治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全国统一考试科目。为应对每年一月份的考试, 各种考研政治班整个秋冬季节都很红火,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毛泽东概论、邓小平理论等是永恒的主题。很多考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政治, 硬着头皮背题, 腻烦与逆反心理很重。部分高校学生甚至只在写党课作业时抄抄马克思主义理论著作, 不求甚解, 仅要形式 (作业) , 只重结果 (入党) 。尼采戏仿教育中“出自一次博士考试”的几道问答题似乎讽喻了这种使人丧失创造力的教育:“———‘一切高等教育的任务是什么?’———把人变成机器。———‘用什么方法?’———他必须学会厌倦自己。”

2. 哲学学习没有融入生活, 深入人心, 未达“提高心灵的境界”。

我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是全民性的, 但是, 这种全民学习从一开始, 就被抽象地架空:一个学生入小学到考博士的近二十年的成长中所看到的永远不变的第一条政治要求是“热爱祖国, 热爱人民, 热爱中国共产党”。然而可悲的是, 政府投钱最多的某些著名高校的众多学生毕业后最大的理想是———“移民”。如果比较一下中美小学生守则, 我们能看到美国小学生守则没有一条是笼统的, 我们能发现化抽象为具体的直观性和可行性。哲学史家冯友兰先生认为, 哲学的功能是“为了提高人的心灵, 超越现实世界, 体验高于道德的价值”。我们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烂熟于胸, 可是, 理论知识的积累并不等于心灵的提高。我们需要一种深入心灵的哲学教育。

(三) 管理模式之利弊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三十九条的规定:“国家举办的高等学校实行中国共产党高等学校基层委员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现在中国任何一所公立大学, 党委常委会都是学校的最高行政管理委员会, 其中党委书记位列校长之上。其利在于, 党委常委会是绝对管理层, 能很好地执行传达中央精神, 对学校进行最具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管理。

其弊在于, 学校并无真正学术自由, 没有一个持续稳定的学术机构关注并致力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教育的长远利益。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 面向世界, 面向未来”。面向未来是一种高瞻远瞩, 必须有既受国家保护又不受国家过度控制的自由机构来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面向社会, 依法自主办学, 实行民主管理。”然而目前, 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基本上是由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任命, 没有真正体现教授治校的原则, 很难实现教育发展的独立自由和高瞻远瞩。

三、方向

(一) 全面人文教育

从“问题”部分的“英语教育之失”与“政治教育之弊”, 我们很容易从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中找到中国教育改革前行的方向:哲学与文学 (尤指国学之中国文学部分) 并重的全面人文教育。

1. 哲学之基。

洪堡将哲学看做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基石之一。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我们需要以实践为基础, 批判地吸收中国高校政治教育的经验和教训。在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注意化空洞为具体, 变理论为实践。在哲学教育主渠道———政治课堂上, 引介多种哲学思想代替一种主义, 用中外哲学经典熏陶学生, 真正“提高心灵的境界”, 培养振兴中华文明的“完人”。

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观点是指人的全面、自由、和谐的发展, 人的“一切天赋得到充分发展”。如果大家的思想被束缚在一个主义上, 何谈发展的“全面”与“充分”?江泽民曾经说过:“要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要让“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形成全面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我们的全面学习是指批判地吸收古今中外哲学精华, 提高心灵的境界, 走向“完人”发展。

2. 文学/文化之石。

当今中国大学生的全面人文教育还应该有文学, 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中因为英语冲击等因素而被忽视的国学中的中国文学作为基石。

“国际视野”吞噬“本土情怀”, 以至于“国学根底”几无。国学学人的忧虑是:“今人之不读中国书, 将如何接地气、续血脉, 重建中国文化?”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是党的十七大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可见, 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推进文化建设与创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国学名家袁行霈先生说:“如果没有文化自主的意识, 如果没有文化创新的精神, 我们就很难在这个竞争剧烈的世界中立足和生存。科技要自主创新, 文化也要自主创新。一味地照搬古人和照搬外国, 都是不足取的。”因此, 在传承中我们要把国学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使其充分实现其价值, 保持其生命力。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第三次国学思潮逐渐出现了市场化趋势。事实上, 文学给人的精神力量与心灵影响是不可用商品社会的金钱来计算的。推广开去, 整个国学也如此。正如袁行霈先生的自问自答:“国学究竟有什么用?……其精华部分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增强民族的凝聚力, 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和人的关系, 能促使人把自己掌握技术用到造福于人类的正道上来, 这是也是国学无用之大用, 也是人文无用之大用”。作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深谙中国文学及包括经、史、子、集的整个国学之妙, 心灵中有诗意, 记忆中有历史, 思考中有哲理, 能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定更丰富。

(二) 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

这一点虽然在现阶段只算愿景, 但却是高校发展的未来方向。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可持续的发展观。“十年树木, 百年树人”, 在高校教育改革上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就要求注意教育的长久可持续发展。这与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未来”的观点契合。

在教授治校, 学术自由的国外经验与中国愿景中, 大学之长是校长, 他是平等的教授群体的一份子, 各项事务皆由教授会决定。这样, 一是可以避免管理者位高于教学者, 校园成为官本位官僚机构。二是在国家的保护支持与零干涉下, 高校作为纯学术机构能更注重教育的长远利益, 尽大程度地发挥知识分子的智慧为国家和社会生产、创造最高价值的财富。

比较而言, 我国现阶段的教改给了教师和学生更大的教与学的选择空间。未来, 大学的目标和利益也就是国家的目标和利益, 大学只需要按照科学活动本身的需要, 根据为科学而科学的原则进行其活动。教授委员会管理、指导下的高校师生服膺科学的内在要求, 独立自由且甘于寂寞地进行学术探索。政府在利于高校自由学术的前提下, 为学校服务, 只给学校当“后勤部长”, 无权干涉学校其他事物。

通过对中国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英语学习和政治学习思潮、国学思潮、管理体制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我们可知, 教育改革三十余年中国高校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但是问题和缺失仍在。全面人文教育和学术真正自由是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

摘要:“现代大学之母”柏林洪堡大学的办学理念能给我们很多启示。本文以中国当代社会高校教育改革思潮中的英语学习思潮、政治学习思潮及国学思潮为切入点, 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基本观点进行评析, 试图探讨“中国高校教育缺少什么”的问题。

关键词:办学理念,英语教育,政治教育,学术自由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 篇2

【关键词】高校美术 美术教学 审美教育

美育或审美教育,最主要的形式就是美术教育。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早在我国古代的时候就把“琴、棋、书、画”作为知识分子必备的知识,说明了美术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很早以前就被人们所认识和重视。

一、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实施

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和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的教育,也就是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并且能够进行创造美,从而将美与丑区别开来。审美教育不但能够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而且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道德品质的修养,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美术教育比其他教育形式的审美分量更集中,更有代表性,成为全面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种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进步,美术教育对高等院校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所以高校应作好充分的准备,充分发挥自己的作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的人才。

二、培养审美能力的途径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校的美术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审美心理的教学与研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在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动脑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1.充分利用美术作品鉴赏这个平台

作品鉴赏是审美能力提高的最直接有效的途径之一。通过作品的线条、黑白、色彩等诸多因素感受作品传递的美与丑、是与非、真与假。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各种情感,或高兴、或压抑、或叹息,在完全投入的状态下集中注意力,调动身体各个机能去感受美,进入审美境界,会让学生诱发联想,从而领略作品的意境美。从以下三个步骤具体阐述,怎样在美术作品鉴赏中提高审美能力。

(1)对美术作品做感性表述。美术鉴赏教学的特征之一,就是通过对艺术形式的直接感触和审美关照来对作品进行品评。著名美术教育家阿恩海姆认为,“感性观察是思维探索和理解世界的主要途径”。这种“感性概念具有最令人向往的开放性,那是达到充实和完善的最直接途径。”从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的东西出发,不用考虑其艺术内涵,不用去了解其创作背景,只需要点明画面上有那些物象,把学生带入欣赏情境。这是鉴赏的第一步。

(2)引导学生对欣赏的画面进行理性分析。这个阶段要解决的已经不是作品给了你什么感受,而是作者是如何让你产生这些感受的。在此过程中通过系统且严谨的理性分析使学生对作品的认识趋于理性和深刻,进而引发学生在自身审美经验基础上创造性地联想和想象,获得再次感受,使鉴赏达到一种更高的层次。这个过程我们主要对作品的造型元素和形象寓意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味形式美的意味。比如我们可以先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笔触、肌理等造型元素,接着分析这些造型元素如何在画面当中形成空间感、形体感、运动感,以及画面中对比、虚实、疏密、对立和统一等一系列的形式美的法则。再通过横向比较,找出作品与其它画面相比较之下最突出的优点。使审美上升到画面形式和艺术风格表现的的高度。

(3)探讨作品所蕴涵的意义,对美术作品进行总体评价。通过对画面语言和审美信息符号的解读揭示作品的文化内涵、哲学意味,进而在从画面内容与形式、风格与品位、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画面做出评判。这个过程中,教师是主角。作为受教育者的学生尚不具备深刻的人格,缺乏精神上的深度,他们所做的是结合“感性表述”和“理性分析”尽可能地去理解和感悟。在评价过程中禁忌“惟我独尊”式的独断评论,以多元的、开放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尽量收集来自各家的评论,已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优秀的艺术作品中都会存在对社会、对人性的批判或赞美。在欣赏美的同时内容能够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从而提高学生对社会的认识和对人性的认识。

2.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提高审美的角度讲,动手的目的不在于培养专业画家,不强调系统的训练,更不需要创作出多么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于了解一件作“美”的事物产生的过程,从材料到步骤到最后效果。如果一点动手实践都没有,对美的体验就不能上升到较高的层次。

3.提高美术老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作为一名高校美术老师,肩负着授业与育人的双重任务,所以就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通过培训、研修、举办教学研讨会等,不断提高老师的教学水平,才能在传授基本技能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走出错误的审美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知识的审美化能力和在教育过程中审美因素的传递能力,教师审美能力的提高是全面实施美育的保证。

4.借鉴国外先进的教学经验

学习西方国家在美术教育中的先进教学经验,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学生进行教育,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西方文明的发展史,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加深对西方精神文明的认识,提高他们的求知欲;另一方面可以在学习国外对美的各种表达方式中将我国的绘画技巧及审美观点与西方国家的进行融合,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结语

美术教育教学中指导学生去领略、品味、体验和赏识自然的、社会的、艺术的美,进而促使学生在掌握对美的欣赏的基本方法的同时,不断提高欣赏能力和审美水平,树立、端正学生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提高审美情趣,陶冶他们的性情和净化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充分发挥美术教育的作用,以达到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美术老师的指导下领会艺术大师是如何通过艺术作品来表达出自己的精神面貌的。可以带领学生走进大自然去写生,领略山川的高大雄伟,小溪的弯曲流转,树木花草的娇艳妩媚等,使学生懂得如何去发现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参考文献:

[1]王凤.在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黑龙江教育(综合版),20xx.

我国高校秘书教育的改革 篇3

【关键词】高等院校; 秘书教育;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135-01

秘书专业在我国的开办, 始于1980年,以上海大学文学院首先招收秘书专业学生为标志。由于秘书专业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得到迅速发展,到1985年全国设秘书专业或秘书学课程的高等院校已达120多所,到90年代达到300余所。目前秘书专业普遍出现了降温趋势, 部分高等院校已停办该专业。秘书用人市场上也遭遇到了空前的尴尬。一方面一些企业在埋怨找不到真正有素质的秘书;另一方面许多大专院校秘书专业的学生却苦愁找不到工作。秘书人才的培养出现“ 相对过剩”的局面。

1 我国高等秘书教育存在的缺陷

作为一门新学科,秘书专业教学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些许多新学科在发展中都会遇到的问题以及自身存在的不足。

1.1 有些院校秘书专业课程设置不够合理

一些院校主要根据本校师资条件设置秘书专业课程,而没有根据现代社会对秘书的知识、技能要求来安排课程,结果是在安排了一些与秘书工作没有直接联系的课程。没有设置实际应用的一些课程,而大多是那些文学类的课程。

1.2 秘书学专业师资严重缺乏

我国几乎没有秘书学专业硕士点,也就无法正规培养秘书专业高校师资。目前各高校秘书专业课教师一般都由其他专业教师转任或兼任,这些教师缺乏秘书工作实践经验,学生听起来自然就枯燥乏味,提不起兴趣。有些学校虽然聘请有实践经验的秘书工作者兼职任教,但由于他们本职工作较忙,没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又缺少教学经验,上课虽能结合工作实际谈出一些体会,但往往缺乏必要的理论深度;况且兼职教师课余没有与学生共处的机会,也难以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给予具体指导。

1.3 秘书学学科理论发展与社会进步不相适应

秘書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至今在科学界的认同感和认可性还不高。考察秘书学理论余年的建设和发展, 无论从学术进展还是从理论水平来看, 确实存在不足和缺陷一是秘书期刊的数量少、级别低。知名的现刊无一家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二是秘书专业期刊上专业理论研究和学术探讨的文章少,而工作报告、领导讲话和经验总结之类的文章多。秘书学研究的教材理论水平不高, 内容陈旧且大同小异, 研究方法单一、老套。秘书学学术研讨会大多名不符实,缺乏对秘书学本身诸多理论问题的深入探讨。可以看出, 秘书学学科理论发展缓慢, 社会认同度不够, 与当今信息时代的发展还不完全相适应。这也是我国高等秘书教育迟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2 对高等秘书教育改革的几点设想

2.1 准确设定人才培养目标

作为领导助手, 辅助和参与社会政治经济决策的秘书人才是适应社会要求的新目标。随着中国和与国际接轨, 复合性商务秘书将唱主角。在当今市场确立培养目标应以市场经济对复合型秘书人才的需求为导向, 不应只是面向行业经济或区域经济,而应是跨行业跨地区, 甚至跨国界。因为秘书专业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 它与市场经济的关系最直接最紧密, 秘书教育质量的高低可以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到直接检验, 秘书专业的培养目标不在于培养出多少高深的理论研究人才, 而在于培养出一大批高素质高技能的实用人才。

2.2 设置合理的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设置的合理与否, 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素质是否与企业的要求相符。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型, 学科研究的交叉性、融合性, 加之秘书工作综合性协调性的特点, 要求秘书人才的知识结构应是复合型的专业通才。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在全国近多所高等院校及职业技术高等院校设置的秘书专业, 尽管培养秘书人才层次不一, 但所设置的课程及使用的教材大同小异。

2.3 优化教学手段和方法

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秘书情景模拟使学生置身其中,增强对秘书实践的感性认识, 使课堂教学尽快与秘书实践接轨, 增强学生对秘书职业的竞争能力和适应能力。秘书专业的教学手段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有所突破, 加快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步伐。创建现代化的秘书学实验室, 装备一些较先进的秘书办公设备, 以便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提高动手能力。通过模拟接待工作、公关工作的场景来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之成为企业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2.4 秘书学理论体系建设要跟上秘书教学实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等秘书教育是推动秘书学研究不断拓展和深入的直接动力,也是秘书学走向成熟的基本保障。可当前, 秘书理论研究各自为战, 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秘书学理论体系, 秘书学界同仁应组织起来集体攻关, 力求解决几个关系秘书学和秘书工作方向性、全局性、关键性的课题, 为秘书事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

总之, 我国高等秘书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远的工程,我们要转变教学观念,结合现代化设施,培养出与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专业人才。我们坚信,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秘书专业观念的转变、企业对秘书专业人才的需求的增加,我国高等秘书教育一定会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尹绪明,秘书族中新景象秘书[J] .秘书,2000(8).

[2]彭沉雷,对我国秘书教育的一点反思[J] .秘书,1993(9).

[3]刘亚玲,秘书职业化和高等秘书教育的新发展秘书[J] .秘书,2001(3).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探析 篇4

关键词:培养目标,现状分析,改革思路

对于当下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来说, 发挥学校的整体资源和优势, 立足体育素质教育, 发展个性特点, 增强体能和提高技能。同时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注重体育教学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 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育的特有风格。从某种意义上来讲, 高校体育教育是在不断创新中求发展。

1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任务和目标

体育教育的教学任务具有双重性, 除担负着学生身体的发展, 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促进学生良好心理成长, 掌握基础的体育理论、实践技能的目标外, 还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方面的技术和能力, 虽然新的教学改革纲要提出了高校体育专业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与要求, 但各个地方的特色与特点的不同, 体育教学要具有灵活多变性, 来适应各个地区的差异性。充分结合学校教学规律的约束性和教学活动的多变性, 使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将来进入教师工作岗位后, 能充分发挥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方面的职业优势。

2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

近几年来, 从我省范围看, 体育院校、师范大学体育院 (系) , 体育教育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不容乐观。由于各中小学校的生源数量有逐年减少趋势, 目前还有不少高校在体育教育专业的招生数量上还在扩大, 学校体育对体育教育人才的需求量小于供给量。就业难就成为一个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问题。由此产生的结果是, 学生对专业学习的热情不高, 有志为国家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作贡献的年青人的心理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大量人力物力的投入, 却达不到人们预想的结果, 造成资源的浪费, 增加社会就业压力, 不能不使我们感到忧虑。缓解或解决问题的途径有两个方面。

(1) 树立正确思想观念, 实现自我价值。体育教育专业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在总体上来说是积极的、肯定的。但是, 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相对偏低, 学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 通过积极的方法维持内心的平衡, 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可以采取合适的调试方法, 如积极的行动和加强认知、情感上的心理治疗等来调整、平衡学生心态。个人在对自己重要性的正面评价基础上产生的正向自我情感体验, 即喜欢自己、接纳自己。大学时代是个体价值观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期, 是自我价值感的体现期和扩展期, 同时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价值观, 通过培养个体适度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其心理健康。

(2) 在体育教育人才培养上, 提高竞争力, 因岗施教。体育教育进行深入的教育教学改革, 力争为社会所用, 做高标准的体育教育人才。一方面重视体育教育能力的培养。培养学术型与应用型相结合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体育育专业的发展方向。面对当前和未来的需要, 在新的纲要和标准下, 加强基础、强化应用、提高素质、注重创新、体现特色, 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并重, 培养复合型高端体育教育人才为其发展方向;另一方面拓宽学校与社会的联系面, 加深沟通渠道, 最好形成稳定的关系链, 避免闭门造车, 脱离社会需求。首先, 学校的教师要走出去, 引进来, 了解地方人才的需求, 明确培养人才方向, 应该做什么, 要去怎么去做。另外, 让学生多接触到社会的工作中, 了解社会需求, 知道自己缺少什么和怎么去丰富自己。其次, 通过交流与沟通, 了解学校自身真正的功能, 明确学校会为学生提供的服务。近年来, 各个地方的职业技术院校的毕业生高就业率, 或许能给我们一点启发。

3 当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目前的体育教育人才培养, 由于受到传统体育运动思想的禁锢, 从而影响了人才培养的层次与质量, 它已再在适用于现代学校体育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 社会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和发展, 因此要摒弃旧的观念。社会发展需要全面型人才, 体育教育人才培养要使社会需求和主体需求达到统一, 使素质、实践能力和知识技能学习能力达到统一, 由于学校体育人才的培养还停留在老师教、学生学“填鸭式”的旧的教育思想上, 而且在人才价值观上:轻视主体价值, 偏向于社会价值。在人才质量观上:轻视综合素质, 偏向于知识掌握。人才发展上:轻视长远发展, 偏向于短期结果等问题。所以, 培养出来的体育教育者不能适应社会, 缺少发展动力, 没有创新能力, 本身我国体育教学评价发展较晚, 传统的体育评价方式依然作为主要学生评价方式, 评价学生好坏多是以学生学到多少知识为依据, 使教学评价的方式缺少科学性, 所以, 对学习与教学过程不能及时给予反馈, 没法有效地帮助学生与教师改进学习与教学, 这与当前国际课程评价注重形成性评价的做法相悖, 从而体育教育专业落后于社会的发展, 很多学校还是把术科教学作为主体把竞技体育作主要指导思想, 存在着轻视德育、智育及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偏向于知识传授, 没能把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到教学活动中。

4 课程设置要考虑实际需要

教育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 很重要一点是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对于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 一直是各学校教学任务中的重中之重。我们所要达到的高质量人才, 就是能很快地进入工作角色, 能尽快熟悉工作的环境, 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 更好地将自己融入社会。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是提高学生自身素质;二是制定的实用课程的内容和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使我们的学生能把所学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对多个学校体育教师做大量的问卷调查, 统计结果得出:有55.2%的人认为, 在现实工作中, 大学所学课程实践应用得不多;有58.3%的人认为, 只有少部分所学的课程在工作中能用得上, 在调查中, 对大学体育教育专业教学改革方面的建议时;有52%的人主张要根据社会发展, 要随时更新课程内容, 排在各项改革建议的第一位, 排在次位的是, 体育教学模式。占50.5%, 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占47%。我们研究分析这些数据时, 不能排除其来源的主观意识和工作环境的局限性, 但是, 如果我们不能靠近社会实际需要, 那么, 我们的改革也不会带来显著的成果。现在的体育院校体育教育专业在面向社会需要, 科学、合理、切合实际的制定教学计划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5 体育专业课程改革的思路

5.1 面向社会, 适应需求

专业的生存、发展和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所以, 要把人才培养的方向转向社会、转向市场, 生存与发展投向在服务社会中, 和社会需求接轨, 提高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在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可以进行必要的实践活动, 使实践课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5.2 主干课程突出, 专业特色鲜明

在专业课程筛选中, 尤其注重增加体育教育的主干课程, 加强学生教学实践能力, 突出专业特色, 适应社会需求。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增设不同的课程内容。

5.3 拓宽专业知识领域, 重视学生个性发展

使学生学会合作, 是给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的新挑战。教师要制定出有新的教学方案, 改变填鸭是的教学方式, 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发展, 从而培养出全面的新型人才。

5.4 注重学生体育能力培养

实现学生体育学习方式的改变。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 即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 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 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6 结语

近年来,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也存在很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随着我国对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研究, 我们要积极总结和吸取旧有的改革经验和教训, 尽早解决改革发展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使我国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发挥其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荣, 朱保成.对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未来发展对策的思考[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7 (1) .

[2]钟启泉.体育教学展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3]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索[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3.

[4]赵华.论新中国体育体制改革的目标与思路[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0 (3) :63-67.

高校教育教学论文 篇5

关键词:双语教学;金融专业;教学模式;师资培训;教学改革

1高校双语教学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已经开始双语教学的实践工作,其中一些重点大学的双语教学开展的较早,有些学校早在20xx年教育部出台相关双语教学的指导意见以前就开始了双语教学的试验工作,还有一些学校已经在某些课程中已经开始全英文教学与双语教学并重的教学模式。但在很多非重点普通高等院校,双语教学的起步较晚,并且大都面临以下众多问题:第一,教材的运用存在一定问题。没有国外原版专业教材,也没有适合学生使用的规范化的国内专业英语教材。第二,教学方法存在一定问题。目前的课堂教学方法基本上采取的是填鸭式教学方法,课程的内容仅仅局限于简单的英文资料翻译,学生与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第三,师资力量缺乏。双语教学需要的是既有较高外语水平同时又必须具备熟练的专业知识。目前我校这方面的师资力量匮乏,现有的老师缺乏专业的技能培训。第四,专业知识的运用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专业英语与其它课程之间缺乏一定的对应关系,专业词汇与专业术语在其它课程中得不到巩固与运用。上述问题严重阻碍了专业课中英语教学的发展。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仅仅从有限的角度上提高了本专业的英语翻译水平,掌握了有限的专业英语词汇,对本专业理论的英语表达也仅仅有了一个较为肤浅的了解,缺乏有效的运用,难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此,通过实践探索适合普通高校金融专业的双语教学模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2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开展的必要性

2.1我国金融业发展的需要

从1995年开始考试至20xx年底,全国报考金融专业英语证书考试的共有21万多人。大大促进了金融系统职工培训工作与国际专业培训的接轨。可以预料,我国金融保险业对双语人才的需求量将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大,目前的金融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根本难以满足金融业日益发展的需求。

2.2我国金融学科发展的需要

在中国内地从事金融教育的人几乎都认同,我们的金融教育偏重于所谓的“宏观金融”,而忽视了“微观金融”,这实际上等于承认,我们过去对finance的理解是片面的。真正的finance有三层涵义:首先,是指货币资金的管理,特别是指由政府、公司和大型组织对大额货币资金的管理;其次,是指货币资金,特别是指由银行或类似的机构所提供的用于帮助企业经营或购买的货币资金;第三,是指为公共活动、组织和企业等提供货币资金,特别是大额的货币资金。这意味着把金融理解为“货币资金的融通”其实是片面的。因此,对于金融专业教育来说,推行双语教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能使我们跟上世界金融迅猛发展的步伐,还在于它有利于我们对现有金融专业教育的改造,使之与发达国家的金融教育接轨,从而有利于我们培养出更加务实的金融人才。

3我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实践情况

3.1学生的选择

我校的金融专业大一、大二的学生主要接受基础英语的教育,大三、大四有少量的专业英语的课程,学时仅为32个。因此学生的水平大多在大学英语四级左右,为了有效地与基础英语衔接,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只能选取大三的学生进行双语教学的实践。

3.2课程的选取

《保险学原理》是金融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我国保险业与国际接轨是必由之路。首先,在加快保险市场对外开放步伐,接受外资保险公司资本投入的同时,中资保险公司也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或者购买外国保险公司的股份,甚至收购一些外国的保险企业;其次,在业务经营方面,我国的保险业不断通过再保险分入分出或国内外公司相互代理等形式加强与国际保险(再保险)市场的技术合作和业务合作,积极开展国际保险业务。鉴于保险业与国际的日益接轨,其对双语人才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为此,我们选择以《保险学原理》这门课程作为双语教学的试点。

3.3教材的选择

双语教学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是选用一本合适的英文版教材。由于国内出版社引进出版的英文版教材《保险学原理》几乎是空白,而通过进口国外教材的方式引进教材的成本非常高,学生难以承受昂贵的书价,因此,我们选取了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专业英语系列教材之一的《保险学原理》。这本教材的课文全部选自各领域在国际上非常有影响的报刊、杂志及教科书,其题材广泛,内容翔实。但是,就双语教学而言,它的内容的严重的缺乏系统性。因此,在备课过程中,我们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对内容做出了较大的调整。

3.4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以授课为主,讨论为辅的教学方式。对于多数内容,我们尽可能使用英文教学,而对于重要的专业术语,我们则以英文解释加中文准确定义为主。在课堂讨论时,我们引入了情景教学法,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全部用英文表达尚存在一定问题,因此,学生普遍认为,加强课前准备工作尤其重要。

3.5考核方式的选取

本课程采取了笔试加口试的考试方法。在笔试过程中,我们为学生选取了二十个专业问题,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取其中两个问题用英语答题,在口试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针对自己笔试的答题情况用英语简述自己的主要观点。根据笔试和口试的综合表现实行10分制。这种考核方法得到了学生的认同和大力配合。

3.6调查反馈

在课堂教学实践结束之后,我们向学生发放了调查表,发放表格30张,收回28张,占参加课程学生93.3%。调查表明:在教学内容方面,有78.6%的学生认为内容的难易程度适中;在授课方式上,认为本课程做到了讨论与授课结合的占到了78.6%;在教材的可读性上,认为可读性适中的占60.7%;在课程考查方式上,赞同口试的占82.1%;在教学方式的可行性上,认为可行性较强的占53.6%;其余的均认为可行性一般。

4高校金融专业双语教学的发展对策

4.1选择适当的双语教学模式

我国双语教学刚刚起步,受教材、师资和学生现有水平的限制,双语教学开展的程度并不相同,也存在着不同的教学模式。现有的主要模式有:一是渗透型,即在正常的学科教学中适当穿插使用英语——有的是使用一些常规的课堂用语,有的是将一些名词术语讲给学生,并适当辅以汉语解说;二是穿插型,即交替使用中英文两种语言,或以中文为主,在理解中文的基础上适当用英文补充;或以英文为主,在教学的同时,适当辅以汉语解释和说明;三是示范型,即某个学科中,大部分时间是用中文教学,选择一定的内容,用一定的时间用纯英语进行教学;四是选修型,即开设某个学科的选修课,用纯英语进行教学,或将相关学科整合在一起,设置新的课程,用纯英语进行教学。

4.2运用适合学生学习的教材

没有合适的原版教材,双语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与国内教材相比,国外教材有以下优点:一是国外教材的实践性教强,更新快。二是信息量大,内容新。三是案例较多而且很有时代气息,很有参与性。因此,实施双语教学首先要有合适的外文教材。

4.3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

在具体的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把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作为双语教学的一个基本点。对教学的重点难点内容作深入讲解,并辅之以习题训练,帮助学生加深认识理解。对容易理解或需要较多时间去思考的内容,则提出纲要布置给学生自学讨论,然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另外,要采用积极的教学方法。

4.4进行及时的师资培训

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需要既精通本学科知识,又精通英语语言的教师来担任双语教师。从长远发展来看,我们只有本校教师能承担大部分课程的双语教学,才能长久解决师资问题。因此,学校应该选取一部分具有良好的英语功底并对双语教学十分热诚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并且应该创造条件派他们到国内一流的大学进行双语课程进修,有能力的话,应该派他们到国外大学进修。为了帮助这些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要求,学校可以与双语开展的较好的其他院校合作,请相关专业的教授担任指导,定期向我们的双语教师传递国内外先进教学理念,解决教师们上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4.5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科学合理的评价机制是双语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学质量评价包括对教师的评价和对学生的评价,对教师的评价可以从教学基础文件建设和教学效果两方面进行,教学效果又主要表现为学生的成绩评定和专家、学生对教师教学的整体评价。对学生的评价除了检查对课程内容本身的掌握情况可以运用书面试卷考试外,还应当通过对学生的语言技能的进步情况进行必要的考核,学生在平时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也应充分考虑。另外,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分析和获取学生对双语教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不过,双语教学不同于传统教学,必须把现行的结果性评价与过程监控结合起来,不能盲目套用原有评价标准,要充分尊重教师在授课中的自主权和个性。

参考文献

当代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分析 篇6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教育改革 分析

一、民办高校的现状

我国的民办高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905年,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取消后于1978年改革开放时恢复。在1992年前,高考复读班、学历文凭考试、自学考试是民办高校的主要教育形式,这一阶段主要是以试验性为主,实际上并没有真正进入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 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民办高等学校设置暂行条例》,批准了浙江树人大学、四川天一学院、黄河科技学院等民办高校的申请,标志着民办高校有了合法身份和产生程序。截至2010年,我国民办高等院校的数量、招生数、在校学生已占到全国高等教育的26%。一大批综合实力强大、办学理念先进、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地蓬勃发展。

在我国中长期教育规划中,民办高校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在蓬勃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负面影响。当代民办高校教育教学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营利性和公益性的冲突;其次是民办高校逐渐失去办学特色,一味地追求当下热门的专业,急功近利;再者民办高校定位不准确,办学模式较封闭。除此之外,民办高校的自我约束力不强,将侧重点放在广告宣传上面,违规办学、虚假宣传等问题层出不穷。由于师资力量不均衡,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导致民办高校在社会上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民办高校要真正达到高水平民办大学,急需进一步深化改革。

二、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国民整体素质的不断提升,人民对优质高等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不断增加,然而现阶段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严重不足,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是国民教育的需求,是教育力量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民办大学,可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需求。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源投入到民办高等教育领域,这对扩大高等教育资源,促进高等教育公平具有显著影响。在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首先要转变发展方式,构建多元化的办学体制。民办高校不能单一地追求规模扩张,并不是需求增加就意味着盲目扩张学校数量、招生数量。从硬件条件来讲,盲目扩张只会导致师资力量、物力资源投入不足,办学的硬件设施不能适应办学的需要,教育经费紧张,无法开展科研建设,使得民办高校只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科研方面比较薄弱,同时也会引起个别学校乱收费的现象。因此,民办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首先要从规范办学行为开始。这需要国家和社会的监督和指导,引导民办高校的办学方向,同时,民办高校也需要认真贯彻和落实各项政策,加强自律,互相监督。

在规范办学行为的同时,必需紧抓教育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质量没有跟上,那么就会形成教育与管理脱节的情况。现在个别民办高校存在着只管招、不管教的问题,久而久之,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失望,民办学校的声誉和生源也会下降。民办高校要成为高水平民办大学就要重视学校的协调发展,加强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保持适当的节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以质量为核心,寻求巩固、发展和声誉。虽然民办高校的侧重点为教学和实际操作能力,但也要注重科研工作,坚持科研教学同步发展,提高教学能力和教师水平,积极开展一些研究,包括研究对象、教学方法,使学生能从中受益。

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是当代民办高校改革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展示自己的特色也是不容忽视的一个因素。民办高校想要长期发展下去并做大做强,想要在社会上赢得赞誉、口碑,就必须要与时俱进,具有创新精神,办出特色鲜明的学校,树立自己的教育风格和品牌,而不是单纯靠铺天盖地的广告,也不是靠制造哗众取宠的新闻夺人眼球。创新需要结合自身的情况去设计研究,比如在人才培养方面,怎样将应试教育与应用教育更好地融合,在现实中培养学生的兴趣。要从硬件条件和软件条件同时入手,这也就是特色和质量要紧密相连,不断在教育教学中根据自身情况调整。

结语

创建品牌,是一所高校的无形资产,是特色和高质量的代名词,是在长期发展中社会普遍认同的独特风格,是一所高校的标志和优势。因此,民办高校要结合自身特点,将规范办学、注重教学质量、发展创新精神环环相扣。从建设的长远目标而言,高层次的民办高校应该在高等教育中处于领先地位。从短期的目标看,民办高校教育改革应循序渐进,突出公益性,少一些营利性,将培养人才放在首要位置,不断积累,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教育需求,做好转型工作。民办高校要持续发展,需要长期的积累优秀的教育传统、良好的校风,需要逐步的、长期的教育过程,这绝不是一、二十年就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耿春华,闫毅,魏琪. 树立现代教育观念,建立教学质量管理和保障体系,提高民办高校教学质量[J]. 西安欧亚职业学院学报.,2004(03) .

[2]周长源,吕其诚,杨洪杰. 构建民办普通高校应用型专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 2007(02).

浅析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 篇7

一、高校传统教育与教学创新教育的差异

不同的教育理念影响到了教育实践中的模式,在传统教育及创新教育中大学生表现出从学习目的、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各方面都会表现出全然不同的行为。传统教育下的大学生注重记忆、学习固定的知识点,学习态度端正,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习的目的,按照教师安排的节奏,学习教师的授课及书本知识,按照教师的想法和设计,将近期目标设定为考试成绩,是以模仿为主的学习形式,专注于教师的讲授于教材内容,能够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作业,对权威非常信服,严格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缺乏创造力,而作为创新教育的学习者,则既认真学习了教师指导的范围还找来自身学习中的问题,不局限于教师的授课内容及范围,有时会质疑教师的讲授,有意识的搜寻一部分的课外书籍,在学习中具有批判的精神,不断拓展,不盲从,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二、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中把握原则

要想做好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需要以创新教育的内容作为基础,找寻教学中的基本原则,在创新教育中把握好原则,才能更好的教学。需要从以下方面着手:在教学中首先要弄清楚谁是主体,才能更好的教学。在教学中学生是主体,学生只有通过主动的思维才能获取,而教学的创新教育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在其过程中得以实现,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主体,这就是教学创新教育的核心。只有将教转变成为学,才能真正的实施创新教育。创新教育与学生的情感、个性有着紧密的关系,要想在创新教育中发挥情感、个性的作用,就需要在教学中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帮助学生找寻学习的动机,给学生创造出一个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利用教师在教学中的榜样的作用,运用自身的情感以及创新的意识来感染学生,激励学生,并使用激励的形式,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来,体验创新教育中趣味性。创新教育究其根本就是让学生参与到再次创造的过程中,我们的教师需要在教学创设中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给学生构建一个可、以动手、动脑的空间,让学生在这个空间和时间中通过参与、观察、分析、归纳等活动,促使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形成。

三、如何实施高校教学的创新教育

要想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不仅仅只能依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既要给学生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又要改的教学中的只重视结果而忽略过程的习惯,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探求精神和创新能力。竭力改善师生间的关系,将教师传统的权威形象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和帮助者,和学生一切享受学习的过程,一起讨论的一切刺激学生的思维,碰撞出思想的火花。高校的教学目标的重点要想从掌握课程体系向实际运用转变,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从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看,教师需要有意识的对教学有关的实例进行大量的收集,尽可能的和各个领域相结合,展现学科的魅力在学生面前。此外教师还需要将与学科内容相关联的专业知识以及最新前沿的动态新闻介绍给学生,借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更好的学习。从思考方法上来改善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对课程中蕴含的知识进行阐述,这样能够对学生学习分析能力的提高起到重要的作用,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当前的教学方法是要由教师的讲授逐步过渡到学习并学会研究学习,这是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自主设计,利用开放式的教学让学生学会时间安排,拥有更强的自主性及探索性,教师则转变角色,起到一个组织及指导的作用,这样的教学形式对于皮痒学生的实践、创新精神具有较强的意义。

四、杜绝高校教学创新教育中的误区

当前各高校都想在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但是有些学校走进了创新教育的误区。有些高校在教学中钻牛角尖。某些科目的教学中讲究题目的多解性,其实是为了拓展学生的思路能够触类旁通,某些教师过于执着于题目的多变性,经常遇到题目就力求多解,更有甚者是对简单的题目都进行由简化繁,迂回解答的怪圈,钻牛角尖了。这几年,科技的迅猛发展,高科技被逐渐的引入到了课堂教学中。特别是多媒体的教学形式的使用,将课堂中的枯燥化为生动,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对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的创新教育中多媒体教学成为了一个重要的手段。但是我们的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过度的依赖多媒体教学,只是贪图标新立异,过度的追求音像的效果,使得教学中的创新教育流于形式。过度的重视教学中的创新教育,忽略了教学中的传统教学模式。只有将传统模式的教学与创新教育想结合,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教学中既要继承和发扬我们的传统教学模式,又要在打牢基础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才能将教学做个更好,但是我们有些学校在追求教学的创新教育的同时忽视了传统教学的重要性,这样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创新教育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适应形势发展,推进教学管理创新孟红,张志国,冯学瑞,...-《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2

[2]基于高校教学管理制度创新的创新型教学管理队伍建设研究邹瑶-《湖南师范大学》–2007

[3]高校创新体系下教学管理探究陈丽萍-《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4]基于创新教育下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研究彭蕾-《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 篇8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1 研究对象

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情况。

1. 2 调查对象

华中师范大学、湖北大学、江汉大学、长江大学、湖北民族学院、湖北师范学院、湖北工程学院、湖北文理学院、三峡大学、湖北科技学院、黄冈师范学院等湖北11 所高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教学实习情况。

1. 3 研究方法

1. 3. 1 文献资料法

收集整理与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相关的理论成果和相关资料, 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参考和借鉴。

1. 3. 2 问卷调查法

依据现有资料和研究成果, 制订《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问卷调查表》, 对湖北省华中师范大学等11 所高校开展体育教育实习的情况进行调查。

1. 3. 3 数理统计法

对调查问卷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数理统计, 借助Excel等分析工具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 1 教育实习模式情况

根据现有研究和高校安排教学实习实际, 教学实习模式一般分为集中型实习、集中与分段结合以及分段实习三种模式。“集中型实习模式”, 是指一次性集中安排实习时间并完成所有实习任务的实习模式。调查中发现, 湖北省大多数高校将体育教育本科专业的实习时是安排在第七学期。“集中与分段结合实习模式”是指在集中实习之前的一两个学期里还安排少量时间 ( 通常是每学期一周) , 以见习形式进行看课、评课、模拟教学等, 为集中实习时做好充分的准备, 再到第七学期集中时间进行教学实习的一种模式。“分段实习模式”即不集中时间实习, 将教育实习穿插在各个学期, 边学习边实习的一种实习模式。然而, 目前湖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分段实习教育模式的相关实践仍然停留在理论阶段, 尚未真正实行, 详细结果见表1:

2. 2 教育实习基地

教育实习基地是实现教育实习目的的基础。目前湖北省各高校基本已形成了各自稳固的实习基地。调查中发现, 湖北省11 所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实习基地一般均位于学校附近或各地市下属县乡, 且多为中小学, 现有的实习基地在数量上基本能够确保学生的实习工作。然而, 调查的学校中都有少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实习。究其原因, 主要与严峻就业形势压力下学生就业多样化趋势以及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类型的单一性有关。从现有调查研究看来, 当前体育教育学生的就业出路主要有:资教、体育企业、体育俱乐部、销售、创业等几种形式。然而, 当前我国部分高校传统老套的实习基地选择模式未能与学生的多样化就业趋势形成对接引发矛盾, 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就业质量的重要因素。

2. 3 教育实习时间

调查显示, 大多数高校的体育教育专业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 实习时间大多为4—8 周, 其中实习6 周及以下的高校占到了总调查数量的63. 6% , 而10 周及以上的只有2 所高校。不难发现, 高校对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实习安排的时间相对不足, 除去学生从到达实习单位到正式工作以及实习工作结束时的总结工作, 其真正可用于教学实习的时间较短且大多数只有4 - 5 周时间。而依据专家多次调查论证结果 ( 见图一) 得出:体育教育实习任务由多个子目标构成, 实现各个子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也有较大差异 ( 见表3) , 4 - 5 周的实习时间无法从根本上完成实习任务。

研究结果表明: 要全面地实现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目标, 实习总时间应为10—12 周, 甚至在12 周以上。总体而言, 高校目前安排的教学实习时间远远不能满足实现教学目标的需要。

2. 4 教育实习管理

完善的教育实习管理是有效鞭策学生完成实习任务和达到实习目的的重要手段。调查发现: 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实习生的管理不够理想, 虽然每个实习小组都设置有指导教师, 成立了相应的组织管理委员会。然而大多数学校的实习负责人和指导教师多为兼任, 同时承担校内教学工作, 不仅在管理、指导实习生的时间上难以保证, 甚至在教育实习管理和指导的胜任力方面都存在问题。调查中, 部分实习学生反映实习指导老师做“甩手掌柜”, 仅在进实习单位之初和实习结束总结中出现过, 其余时间难觅踪影, 加之部分实习单位人数安排较多, 以致实习生分配到实习学校后, 由于监管缺位等原因, 放任自流, 并未认真完成实习工作、敷衍了事。另外, 部分以自主实习为名的学生, 也存在从未参加教育实习得以蒙混过关的现象。

2. 5 实习成绩评价

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是教育实习工作的重要一环, 是全面检验实习生的思想品德、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的重要依据。通过实习评定, 可以全面检查学生在校期间所学的专业知识情况和生存技能, 也是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质量的有效反馈。

目前, 关于体育教育实习成绩的评定, 各个高校都有自己的一套体系, 但它们都不外乎是定性评价, 定量评价, 或者二者结合。评价者有的是以院校带队教师为主, 有的是以实习学校指导教师为主, 还有二者综合评价。但无论是那一种方式, 都存在不足之处。较常见的问题有: 定性评价太粗糙, 且教师个人主观成份过大; 定量评价制定的量表太复杂, 缺乏实际操作可能性, 纵然部分量化指标制定得比较合理, 也依然存在执行不到位等现象。

3 改革优化对策研究

3. 1 采用“集中与分段结合”教育实习模式

教育实习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一个教学环节, 更应作为大学四年的全程性培养过程。针对教育实习的性质, 结合现今社会对大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就业需求和教育实习存在的各种问题, 提出完善“集中与分段相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 ( 如图2 所示) 。

集中实习时间安排在第七学期, 这也是教学实习的主要部分, 分段实习就是在集中实习之前, 从大二开始, 每学期安排一周时间, 从组织学生到附近中小学看课开始逐步过度到让学生在校内进行模拟实习, 最后进入到集中实习阶段。其实, 从表面上看这也是一种分段式教学实习模式, 但它注重的还是最后的集中实习阶段, 以前的每学期一周的实习安排只是为这一阶段做准备, 这样便于学生能够通过提前预演及时发现问题, 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针对性的解决以及到集中实习阶段时能对所学知识灵活运用, 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提高专业技能。

3. 2 建立多途径教育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要突破常规, 注重实际效益。目前, 从体育教育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出路来看, 体育教师、公务员考试、社区体育指导员、体育产业公司等依然是学生就业的主流方向。因此, 在实习基地的安排上, 应与社会紧密联系, 建立多样化的实习基地。及时了解社会对体育人才需求的质量规格, 打破传统的集中时间、集中地点、单一对象的实习形式, 实施多形式、广范围的教育实习。具体的实习途径如下图3 所示:

3. 3 适量延长教育实习时间

由于4 - 8 周的实习时间, 在时间上无法保证学生圆满的完成教育实习任务, 达不到教育实习的真正目的。因此, 采用“集中与分段结合”的教育实习模式, 安排相应的实习时间有利于实习生较好的锻炼、提高和掌握专业技能。在“见习”和“演习”阶段, 每学期安排一周的时间, 由高校教师带领学生就地取材, 通过初步感悟过渡到置身其境, 再上升到切身体验。经过这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之后, 实习生对体育课的教学已有了初步的体验与认识。在第四学年的上学期, 我们再集中安排10 周左右的时间来开展真正的体育教学“实习”阶段。这样不仅可以大大缩短学生的适应期、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更快地进入教师角色, 从而更流畅、更出色地完成实习任务。

3. 4 实行教育实习双重管理

建立严格、科学的教育实习管理体系, 要结合当前形式下体育教育实习的特点, 摸索新的实习管理方式, 挖掘实习学校指导教师的资源优势, 创新教育实习管理体制。在实习生中加强师德等职业道德与职业标准的相关教育, 严格执行各项实习规章制度。要遵循实习指导教师权责对等原则, 强化教师责任意识。首先, 要制定明确的指导教师任命标准, 选聘有丰富的体育教学经验、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责任心强的教师。其次, 选定指导教师后, 在实习工作期间, 应对其工作建立规范、严格的工作考核机制, 尤其是中学指导教师, 确保其圆满完成指导实习生的工作。

3. 5 完善教育实习评价体系

3. 5. 1 对学生教育实习的评价

采用结构综合评定法, 建立成绩评定表 ( 如表4 所示) 。

3. 5. 2 对指导教师工作的评价

高校实习指导教师既是教育实习业务的指导者, 又是实习工作的组织者与领导者, 其工作责任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到实习效果, 为提高教育实习质量和管理水平, 表彰优秀指导教师, 实习结束时, 可由学校领导、教研室主任及全体实习生来共同对指导教师的工作进行全面、客观、准确的评价, 并与教师的奖金、职称评定相结合。对于不称职的指导教师给予扣除奖金, 取消以后的指导资格等方式进行惩罚。

参考文献

[1]孙杰, 陈玉霞, 张政权.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质量评估方法探讨[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2, (4) :15-17.

[2]李相如, 周林清, 顾韦农.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1, (6) :20-23.

[3]许声宏.社会需求与北京体育大学本科教育实习改革[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1, (12) :57-60.

[4]徐开春, 刘丙权, 江志强.关于体育院系教育实习基地建设的研究与思考[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43-45.

[5]金健秋, 车保仁, 于军.体育系教育实习改革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4) :68-71.

[6]余纯璐.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习的模式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报, 2002, (11) :19-21.

[7]陈家起, 杨祖辉.体育教育实习的“多元化”[J].体育学刊, 2001, (11) .

[8]李树怡, 孙敬, 朱越彤, 李秀华, 苏连勇.体育教育实习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3, (18) :54-57.

[9]高等学校教材编写组.体育教育实习指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295-298.

[10]张弛.体育专业教育实习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 1999 (4) :67.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篇9

终身体育教育一般是指一个人受到较为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 并在一生中都不断接受体育教育和从事体育锻炼活动, 从而使人保持身心愉悦、身体健康, 在终身体育锻炼中受益终身, 提高人生的整个生活质量。

终身体育教育能够与人生发展阶段相适应并符合人的基本教育习惯。终身体育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能够在促进学生体育成绩进步的同时, 还能促进德、智、体、美等素质的综合发展;而终身体育教育还具有提高工作效率、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终身体育教育的目标就是促使个人的体育观念和思想以及生活方式符合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 通过对终身体育教育的实施能够改变人们的价值观, 增强身体素质, 提高设计生活的能力。终身体育教育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够帮助学生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提升自身身体素质。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时, 大多是对以前的教学内容和方式进行简单地重复, 缺乏创新和授课效率, 而现在的大学生拥有更强的信息转化能力和鉴别能力, 单调而乏味的教学机制已无法适应他们本身的需求, 致使他们在进行体育教育的时候变得很被动。在接受体育锻炼以及培训课程的时候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新性, 从而导致在走向社会之后缺乏较强的体育锻炼意识, 身体素质方面令社会和个人担忧。

2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意义

2.1 激发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进行体育成绩考核的时候进行达标测试, 只有成绩合格的学生才能通过考试。这种教育考核模式的缺点是不能激发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兴趣, 使学生处于被动的局面, 很多成绩都是在被动的驱使下来完成的。而终身体育教育理念能够从本质上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 能够摆脱旧模式束缚下的条条框框, 给学生留下更多自我选择的机会, 在增加学生自主选择权的同时提高了健身的兴趣。

2.2 培养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意识

当前存在的现状是很多学生在接受完高等体育教育之后并没有建立起终身体育意识, 而是在学业结束之后就终止了体育锻炼, 高校体育教育不仅未能实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目标, 反而让学生对其产生了抵触的情绪。无论是在校的学生抑或是参加工作的在职人员都离不开健康的体魄作为支撑, 没有健康的身体素质就难以取得好成果, 因为高校必须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严格执行下去。在高校体育教育改革过程中贯彻终身教育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提高学生积极锻炼的积极性。终身体育意识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来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能够为人们的健康身体提供先决保障。

2.3 提高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

将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贯彻到体育教学改革中去能够提高学生的健身能力, 增强学生体育运动的本领, 让学生在获取体育知识、提高体育技能的同时增强各项身体素质。将体育教育可持续的发展下去, 不仅可以有助于学校高校修正以往的体育教育观念, 完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及教学大纲, 意识到终身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还能使学生接受到更加广泛的文化教育知识,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 基于终身教育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策略

3.1 加强体育理论知识教学

高校体育教学应将娱乐教育、部分竞技体育教育内容和人体理论知识、卫生保健等教育知识和内容紧密结合起来,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健康知识水平, 增强学生的体质, 提高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 还可以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基本的体育锻炼方法, 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 为学生进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高校体育教学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 需要将以往的教学大纲中的教育内容的重点进行适当地调整, 这就需要将体育教学内容从以竞技内容为主转移到保健、健身以及娱乐为主的内容上, 使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更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高校体育教师可以用体育明星效应增强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爱, 提高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觉性, 并逐步养成进行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高校体育教学中通过加强学生的体育理论教学, 除了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有一个新的认识, 使学生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 从而激发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 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 大大提高高校体育教学的整体效果。因此高校在进行体育教学中应重视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教学, 增强学生对体育教学的认识, 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活动习惯, 提高高校的体育教学效果和水平。

3.2 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

高校体育教育系统的完善对实现终身体育教育模式与实施高校体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若要完善高校体育教育系统, 可以从以下几项措施着手。

(1)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要充分利用激励语言的力量, 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科学合理的对学生的表现成绩给予肯定和表扬, 而对待稍微落后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形成一种良好的竞争氛围, 以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提高学生的体育能力。想要具备完成某项体育活动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就要加强自身的体育能力, 因此教师在平时的体育教学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体育运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在进行教育科目选择的时候, 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兴趣。

(3) 要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变被动为主动。被动的学习态度很难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兴趣, 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对象。

(4)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的整体素质关系着整个教学活动的质量水平, 应该采取适当的办法增加教师的技能培训, 从而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3.3 改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决定教育成败的关键性因素, 只有适合的教学模式才能更好地促进终身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其中主要包括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和运动处方式的教学模式。前者主要是指在实际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将体育课与学生课外的体育活动联系起来, 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一贯性和完整性, 这种模式的最大成效就是能够保证整个体育教学活动的连续性, 并能保证体育教育和日常生活紧密的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一种习惯。而运动处方式的教学模式重点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质进行培养, 为学生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 让学生在掌握更多体育知识的同时还能持久地将其坚持下去。教学模式的改变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程度的课程享受, 带来内容上的冲击感, 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 从而更加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要求。教学模式的改变为的就是能够让教师和学生在授课的过程中达到互动, 形成共鸣, 从而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

3.4 强化高校体育教师进行终身体育教育的意识

教师在整个体育教学活动中起着领导性的作用, 通过教师的教导能够培育出更多杰出的人才。教师通过正确的教学方法将自己的学识、思想、知识和能力传授到学生, 然后学生通过自我领悟学到更多的东西, 最终完成教学过程。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始终起着引领性的作用, 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启示, 引领整个教学模式的改变。因而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素质能力, 努力为学生塑造一个楷模的形象, 在思想教育上加强终身体育教学思想的宣传和培养。高校终身体育教学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不仅需要学校等教育机构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教育培训, 在充分学习终身体育理论的基础上促进教师思想观念的转变, 以确保终身体育思想的建立, 还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1]范兵.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对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J].职业技术, 2007 (4) .

[2]王志成.从终身体育思想谈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J].辽宁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4) .

高校教育学教学改革 篇10

一、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改革,是成人教育与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的需要

随着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日渐复合化,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技能,“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已越来越受企业的偏爱。从目前企业对人才的需求状况来看,具有一定实践技能的人才越来越受企事业单位的欢迎,针对这种状况,成人高等教育迫切需要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的比重,以培养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结合成人的实际岗位,针对性的开展实践教学。

目前,成人高等教育生源日趋紧缺,招生形势日趋严峻,这就要求成人教育要具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在教学环节上,不能照搬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模式,要具有自己的办学模式和教学体系。目前,成人高等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已成为大多数人补偿学历的一个重要途径,导致成人高等教育过分注重学历教育,过分注重理论教学,培养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较难适应社会的需求。面对这种严峻形势,成人高等教育必须寻找新的出路,办出自身特色,使其更贴近市场人才的需求,才能协调、有序地发展和壮大成人高等教育。

2.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就业渠道的需要

据教育部统计,我国普通高等院校自1999年开始扩招以来,截至2006年,累计招生2849.09万人,年均增长速率22.99%,毕业生人数总计1563.7万人。2001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0%;2002年应届大学毕业生总数达到145万人,约37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4%;2003年应届大学毕业生增至212万人,大约有52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4年应届大学毕业生280万人,约6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5%;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338万人,约79万人未就业,就业率为76%。虽然就业率逐年有所增加,但总的来看,就业形势较为严峻。毕业生较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而另一方面,据统计,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速度是高校专业培养人才的2-4倍。这就造成人才供需上的时间差,造成了当前就业的压力。

一方面,学生找不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另一方面,企业找不到合适的人才。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许多大学毕业生缺乏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不具备企业要求员工所具备的职业素质和必备的职业技能。在制定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上,在理论课时够用的前提下,更加强化不断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将专业理论学习和企业相关的职业培训课程进行有效结合,实行成人高等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交互式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职业训练,形成具有特色的成教办学模式,使学生能充分认识所学技能的实用性和重要性,更好的掌握实际操作技能,缓解就业压力,从而缩短就业磨合期。

3. 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研究,是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

成人高等教育教学质量是成人教育的生命线,教学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成人高校的规模和效益,更关系到办学的声誉。而实践教学作为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培养人才的质量。结合成人的实践岗位及生产工作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实践教学,使学生不但掌握教丰富的理论知识,而且在实践岗位技能上能得到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加强成人高等教育实践教学的改革途径

1. 将成人教育实践教学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构建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坚持突出以基础理论知识够用为度,在有些专业加入职业证书培训课程,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在获得成人学历的同时,获得多门技能资格证书,增强就业的竞争力。在课程设置上,在一些专业上,将成人高等教育的课程与相关职业培训的课程进行互通,在实践课程设置上,将专业实践课与职业证书认证考试的实训环节相结合,在教学内容上,注重知识、技能、实践的综合性教学,不断构建和完善成人教育与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双证交互式教学模式。

2. 加强成人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

成人教育学院一般要从各二级学院聘请老师,在老师选聘过程中,选择一些既具有理论水平又具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进行教学,不断激发教师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教学科研能力,将科研与实践教学活动有机结合,一方面加强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提高实践动手能力,另一方面,不同的专业可根据实际情况组建实践教学工作室,以工作室为中心去承接项目,在项目中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可以聘任在公司、企业具有多年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为兼职教师,主要承担诸如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工作。

3. 以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为突破口,创立校企联合办学模式

毕业论文 (设计) 是成人高等教育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论文 (设计) 能使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提高,提升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学生毕业论文 (设计) 为突破口,加强对毕业论文 (设计) 各环节的管理,是创新成人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结合成教学生的特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论文题目的选择要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解决社会上真实存在的实际问题,毕业论文 (设计) 还可与成人学生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将毕业论文 (设计) 作为解决企业实际问题的途径,整合各种经济、教育实体的优势资源,形成校企联合办学的新模式。增加与地方的联系,依托行业优势,建立各种形式的校外学生实习、社会实践基地,如送教上门型、随岗实习型等。

4. 建立成人教育实践教学监控体系,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不断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体系,如成立教学督导组,加强对实践教学的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高。目前,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模式主要是沿袭传统的、普通高校的教育模式而制定的,主要偏重知识传授,而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学校有些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对实践环节教学的认识不足,缺乏总体规划和必要的监控与激励机制。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可建立相应的教学督导体制,以督促学,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教务管理部门设置专门的教务专干对实践环节进行管理,如实践课程的设置情况、毕业论文的选题、写作等情况进行监管,真正保证实践教学质量。

浅析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篇11

关键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147-01

前言:2015年是我国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开局之年,国务院常务会议审核通过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其中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对于推动经济结构调整、打造发展新引擎、增强发展动力、走创新驱动发展道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此后,我国各大高校开始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国家也顺势开展了一系列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项目,我国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之路逐步展开。

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突出素质教育,加强统筹规划,注重分类施教,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突破,以完善条件和政策保障为支撑,坚持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一批规模结构合理、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高校要把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确立先进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制度创新是解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着力点,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监督指导,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其次,把坚持统筹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保证;最后,建立示范引领,把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高校首创精神作为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自觉遵循,及时推广和总结有突出成绩的高校和单位。

二、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工作认识不足。目前,我国各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在人才培养方案当中,创新创业相关内容并没有涉及到,而且国家也缺乏创新创业相关的配套课程与教材。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无法将创新创业与课程内容有机融合,即使课程内容涉及到了一些方面,教师也没能够真正重视起来,创新创业教育并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师资队伍欠缺。想要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学生,首先教师应先具备相应的素质与能力。高校教师大多都是硕士、博士毕业之后直接就进入了工作岗位,并没有接受过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培训,因此有些教师胜任不了对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培养工作。从事创新创业教育工作的教师要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拥有创新意识、掌握创业经验与能力,这样才能在教学当中得心应手。

(三)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不足。创新创业具有特别强的实践性,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一般都是在课堂上,由理论知识入手进行实践的教学,而没有专门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所建设的实践平台。我国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使教师和学生不能很好的互动,只是单纯的教授书本知识,缺乏相关的实践锻炼,无法将所学知识和实践相结合,因此,无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创业兴趣和创新创业能力。

三、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认识、完善课程体系。高校应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出台的相应方针、政策,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加强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认识,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与人才培养方案、课堂体系等方面进行有机融合,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培养环境,提升学生的创业就业能力。创新创业课程广泛,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仅要有基本的理论课程,也要有专业课程,还要有交叉课程,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方位的课程体系。另外,在教学方法上,要打破传统的教授方式,尽量多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辅导,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模式,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首先,各高校要建立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队伍。明确教师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职责,加快提高教师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力,鼓励并支持专业教师进行培训,进而转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专职教师,对学生进行合理配分,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聘请知名的企业家、创业人士等作为学校的兼职教师。

其次,提高教师创新创业的指导能力。高校要为教师提供必要的岗前培训、业务指导等内容,组织相关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定期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进行教学能力研讨会,对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问题与案例进行研究和讨论,以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

第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是高校进行创新创业教师工作的必要保证,是重要的人力资本,因此要建立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如奖金、职称的晋升、适当的陪训等。

(三)加大对实践平台的投入。高校要进一步加强专业实验室、虚拟方针实验室、创新实验室、创业工作室、工程训练中心、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习训练中心等实践资源的建设,并利用互联网整合建设立体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学生提供网络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平台。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巩固,也是对理论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创新创业教育有很强的实践性,高校要加大对实践平台的投入与建设,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使理论与实践得到有机融合。

此外,高校也要积极与政府、企业等进行洽谈,建立合作关系,使我们的学生在学校接受完创新创业教育后,能够有施展才华与锻炼的机会,形成校外实践基地。如果可能的话,学校还可以组织创新创业教师进入到实践基地当中进行现场指导与沟通。

第三。充分利用和依托大学科技园、软件园、产业园、就业基地、实习基地等现有条件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创业孵化社等,让有想法、有创新意识的学生能够集中在一起,大家集思广益,通过对各自想法的沟通与交流,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以此提高创新能力、创业意愿及创业成功率。

参考文献:

[1]陈 真,《城镇化对浙江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研究,载《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7期.

[2]范爱兰,论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系统的建立,教育评论[J].2014(8).

高校健康体育教育改革探析 篇12

1. 健康体育教育的理论依据及本质特征

50年代在欧美一些国家, 对于健康体育教育思想的提出已经具备雏形, 当时针对现实生活方式和自然环境给人们带来的很多健康问题, 提出了身体素质检测评价的相关理论, 体育教育专家们紧密结合人体生物学相关规律, 把提高身体素质理论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与运动能力有关的运动素质, 它们是素度、反应时、灵敏、爆发力等;另一类是与健康有关的健康素质, 它们是心血管耐力、肌肉的力量和耐力、身体的柔韧性、身体中脂肪的百分比。并认为后五项健康素质的指标, 能从健身这个角度反映人的健康状况, 把与健康有关的人体素质凸显出来, 把身体素质理论进一步深化, 使体育锻炼的目的更明确, 锻炼的操作过程更有科学性、合理性, 锻炼的价值得到自然的回归。 (1)

健康体育的基本特征是以提高个体的基本运动能力及全身心的健康状态为目的的, 通过传授相应的健身方法和自我健康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为中心的一种体育方式。它是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 结合实践、环境、心理、防护、保健、医疗及生活方式而进行的终身受益的教育活动。 (2) 且各个环节成为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有机统一体。纵观目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则是过多强调了学生的体育技能与技巧训练, 而对于学生的健康体育教育缺乏目的性、系统性、计划性和科学性。具体表现为即使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较高, 但并没有把它和促进健康, 提高健康水平进行有机结合, 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和自由性。因此如何紧密结合个体的生物学规律来开展体育教育, 是当前体育教育日渐重视的问题, 而这也正是健康体育教育所要表现的内在本质。

2. 健康体育教育与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关系

2.1 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的必要性

从锻炼者的角度来看, 人们参加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满足兴趣爱好, 学习体育知识技术和技能, 磨炼和培养坚忍的意志, 等等, 但归根结底其本质目的都是为了增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提高机体适应自然抵抗疾病的能力, 并据此来提高人的生存质量和延长寿命。

我国的高校体育教育历经了从“运动技术中心论”到“身体素质中心论”, 到现在的“快乐体育”、“终身体育论”等发展过程, 在这些历史进程中, 体育教育的价值取向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而有所不同, 从强调“经世致用”为主的军国民教育到实用主义的体育技能培养, 再到强调素质教育的个体完善等诸多目标交替出现, 直到现在更注重于个体身心协调发展的终身生效目的来看, 只有体育的综合社会价值得到体现, 才是体育教育价值的真正回归。

健康体育教育主要在于充分强调健康意识、自我检测评价和实施健康运动, 除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锻炼习惯和锻炼技能以外, 体育教育的目标还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意识, 让他们认识到“有了健康不等于有了一切, 但失去健康将失去一切”。要给大学生创造健康教育的条件, 例如通过具体事例的讲解, 让大学生对缺乏健康知识产生一定的危机感,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 并通过选择正确的保健方法和途径, 学会运用锻炼技能提高自己的健康水平, 让大学生意识到健康行为和正确生活方式的必要性, 建立符合健康要求的行为和生活方式。总之健康体育的教育观念应当成为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任务。

2.2 健康体育教育观将成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主线

从注重运动竞技性, 到逐渐转变为更加重视个体的身心协调发展,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经历了深入改变, 这一变化引发了高校体育运动观念的根本性转变。随着1995年6月20日由国务院发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和1999年6月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的“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切实加强体育工作”的贯彻落实, 近20年来的体育教育改革使得高校健康体育教育已经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重视。全民健身计划提到的2010年的奋斗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更加为健康体育教育的实施提出了具体目标。教育部体卫艺司对《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提出的修改, 指出高校应坚定不移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 并传授体育知识、技能、锻炼方法, 尽最大可能地为学生现在的身体锻炼和将来的健康维护服务。

但综观大多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来说, 却始终没能从仅抓技术和身体素质的观念影响中转变过来。健康体育教育从学生实际的需要和锻炼终身受益的角度出发, 立足现实、面向社会、着眼未来, 是促进体育教育深化改革的有利武器。随着高校体育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以及人们对体育运动本质和内涵理解的进一步增强, 还有现代生活形态对体育教育提出的要求来看, 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投入方面都更为重视。只有及时抓住这条线索, 充分挖掘其内在的潜力, 使之真正成为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中心内容, 从而使具有现实和长远意义的健康体育教育观念逐渐步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锻炼, 才是未来高校体育教育的主线。

2.3 以健康体育为中心的高校体育教育将更具生命力

高校体育改革已经得到了长足的进步, 但是由于受到传统体育教育观念的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的实施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强制性的、短期的行为状态下, 没有真正发挥出其应有的内在广泛的效益。 (3) 健康体育观念的出现, 无疑是给目前这种状态注入的一剂强心针, 它将使高校体育改革产生向着诱导性教育为主的巨大改变。

为了体现和发挥健康体育对人本身的良性影响, 高校体育教育应进一步拓宽教育目标, 把与学生终生相关的健康体育教学摆到重要的地位上来, 充分地发挥终生体育教育的社会效益, 使体育和健康都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重要内容。而对于体育教育本身来说, 也会因为与健康充分结合的理念更具吸引力, 使高校体育教育自身的造血机能加强, 具备旺盛的生命力, 并最终使高校体育教育成为使人们终身受益的社会动力。

3. 对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3.1 把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作为首要任务

意识是人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 是各种心理过程的总和。意识使人能从客观现实中引出的一系列概念、思想、计划等指导自己的行动, 使行动具有目的性、方向性和预见性 (引自《辞海》) 。意识分为主观意识和客观意识, 前者也叫自我意识, 后者叫世界意识。心理学研究认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主观意识的影响。马克思曾说:“不是意识决定人们存在, 相反, 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由此可见,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决定了在体育锻炼时的目的性和持久性。因此健康意识的培养和养成就是健康体育的首要任务, 它体现出社会发展的需求, 也使体育教育工作有更广阔的理论研究基础。对健康意识的培养, 一方面应注重提高个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 另一方面则是培养和提高个体维护健康的意识和能力。这种从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着手的体育教育, 才真正体现出了时代精神, 成为将来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

3.2 对僵化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要适应健康体育教育的教学目标, 就需要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高校体育教学一般都是按照不同锻炼项目进行技术和技巧的相关课程设置进行, 但是忽视了对学生锻炼的科学系统性指导。健康体育教育强调以科学系统完整的运动观来指导锻炼实践, 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目标, 形成一个良性的反馈系统。

例如在游泳课程中, 为了提高学生机体功能和肌肉耐力, 教师可以选择不同距离、不同量和强度的游泳锻炼作为练习内容, 在课程中注意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为了游而游, 还是通过几次耐力课的学习掌握如何游、游多快, 心率如何控制等对健康有利的专业技巧。如果把着眼点放在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健康长远目标上来的话, 在教学中就要使学生懂得为什么要游、如何去游, 以及它的技术要求是什么, 对于运动过程中身体的反应如何对待, 等等, 更重要的是传授关于机体运动的评价方法、制定目标的方法、采用锻炼的方法、强度、时间和练习次数的不同控制测算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使枯燥单一的游泳变得更加科学、实用和有兴趣。这就提出将课堂教学与课外体育活动相结合的多层次教学方式, 高校学生课外体育俱乐部的兴起就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通过俱乐部的参与, 同时拓展了学生在校的交往圈, 为学生搭建了多专业共同交流的平台, 俱乐部教学中组织的相关体育竞赛, 也使得原本刻板的体育教学变得趣味盎然。

3.3 对单调的教学内容及教材进行改革

体育健康教育也应该顺应不同外部条件加以改进。不同时代的社会发展及环境的变化也对健康体育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例如环境恶化所导致的地球温暖化现象, 导致四季温差变化极端, 从而对室外体育锻炼者产生了严重影响;再如大气严重污染所导致的地面夜晚大气层对流作用的减弱, 使得比重较大的被污染气体大量沉积于低空, 造成了早晨空气的不良现状, 不利于晨练的展开, 种种现实变化中的情况都提出了必须不断依据具体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并随时调整具体的体育锻炼的内容。

在选择教材时, 应注重选择一些难度适中, 且易于开展, 又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 例如武术、游泳、网球、健身健美运动等, 增强了体育教育的实用性。同时为了增进理解, 可多引入一些生活体育的内容, 使技术难度降低。同时强调参与运动的兴趣, 了解此类运动文化的内涵, 增强课程的终身受用性, 结合时代特点, 从拓展学生知识面着手, 多选择一些综合文化类书籍, 而不仅限于体育专业知识的传播, 例如对奥运会相关知识的专题讲解书籍, 使学生对体育文化及历史发展产生浓厚的兴趣, 让高校体育教育的价值超越学生时代而具有终身意义。

3.4 对单一的考核制度进行拓展

对考核制度的设计应该以检验学生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 在技术难度方面不宜过多强调, 使学生更多注重锻炼的过程, 而非以往的技术达到值。另外, 应当加强对学生从事体育锻炼过程中, 对自我健康的诊断、检查、评价和实施方面的实际应有能力的考核, 这种能力将是他们实施终身体育所必备理论和指导实践的工具。注重考核制度的完善, 例如制作课外锻炼卡, 将课外体育活动的成绩记入体育课内, 这样做既保证了课堂教学的延伸, 也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使学生更加重视体育学习和锻炼的过程, 进一步提高体育教育的兴趣, 促使他们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4.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变化, 生活节奏日益加快, 人们的精神压力普遍增大, 环境恶化对人的健康产生的不良影响, 使人们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增加, 改变生活质量的愿望和保持健康的价值观念进一步增强。高校体育教育也要适应这一时代变化, 以掌握健康锻炼和评价的科学目标、手段和方法为目标, 教育学生从健康体育的角度出发, 通过对教育思维的调整, 从教材体系、考核制度及教学方法出发, 让体育教育成为人们终身受用的健康指导课程, 促进人们对于健康的追求, 以全纳性和创新性的健康体育教育文化全面推进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

摘要:高校体育教育改革与发展是广大体育工作者关注的问题, 不论是从当前高校体育教育的现状, 还是国际体育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大众要求的角度来看, 健康体育教育都是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向。作者通过分析健康体育教育的依据及特征, 指出高校体育教育与健康体育教育的紧密联系, 对高校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提出相关建议, 为高校体育教育改革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育,健康体育教育,改革建议

参考文献

[1]陈昱.21世纪高校健康体育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四川体育科学, 1999, 4.

[2]麻巧英.关于高校体育实施健康体育的探讨.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03, 2.

[3]樊炳有.普通高校实施体育健康课程的理性思考.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2.

[4]郭有莘等.高职院校健康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中国校外教育, 2009, S3.

[5]张宏成.实施健康体育教育改革的研究.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 (4) .

上一篇:成本控制与核算下一篇:欧洲职业足球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