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审美教育

2024-08-02

高校审美教育(精选12篇)

高校审美教育 篇1

目前, 高校在音乐方面的教育大都是以音乐审美教育为基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中国音乐是自由且多方面性的。不过事情总具有两面性, 这种自由无束的文化环境也让音乐艺术出现一些杂乱纷繁的现象, 各式鱼龙混杂的音乐通过许多现代媒体走进校园、走进家庭, 不可抵抗地进入那些审美心理还尚未成熟的心灵, 从而导致一些青少年只凭感官来选择音乐的现象, 主观感知性取代了客观的审美标准, 于是便出现了一个个不分好坏的“非鉴赏性耳朵”。从另一个角度看, 很多拥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优秀中外音乐经典作品, 反而很少出现在现实的社会生活中, 这就导致了很多学生没有足够的机会去感受和获得那些价值性很高的音乐作品的熏陶。所以说, 把更多的音乐教学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上, 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情趣已经刻不容缓。

一、对四川普通高校音乐审美教育现状的调查

对四川两所高校进行了有关调查, 这两所高校均对非艺术类学生开设了公共音乐课。这两所高校对学生都是采用了选修音乐课程的方式进行音乐教育, 其中一所高校采用了让学生自选的教育方式, 另一所采用了辅选的教育方式。两所高校相关课程主要都是关于音乐欣赏方面的内容, 其它如演奏指挥、乐理与视唱、美声唱法、戏曲音乐等都较少涉及, 从这些情况看, 我国高校似乎越来越看重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了。但是笔者却觉得高校的音乐教育课程开设的不够合理, 不仅几乎没有音乐实践活动, 而且一学年的音乐课程课时也偏少, 内容也比较单一。

调查研究了大学生对音乐喜好的倾向, 有75%的学生平时酷爱网络流行音乐, 对国外流行音乐感兴趣的占35%左右, 而对中国戏曲和古典音乐有喜好的仅占5%。这表明了学生在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有将近50%的学生很渴望学校能够开设民族音乐, 希望借此了解更多音乐方面的知识, 有90%的学生希望通过音乐审美教育改善自身在音乐审美方面的不足, 有70%左右的学生希望一周的教学课程里面能够有四节左右的音乐课程。从这里可以看出学生对音乐学习有着热切的向往。

笔者通过以上调查发现了高校的学生对音乐还是充满兴趣的, 不过因为林林总总的问题都不能够好好地学习音乐。从另一个角度也看出了当前高校在音乐审美教育方面的力度还不够大, 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所以对大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教育是迫在眉睫的。

二、音乐审美教育的现状分析

1、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

音乐审美教育是当代音乐教育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 拥有着相当高的艺术价值, 在当今全面推行和实施的素质教育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但是目前有很多人都认为所谓的音乐教育就是简单的弹弹琴、唱唱歌、跳跳舞, 甚至觉得举行一些比赛活动、文艺演出就算是音乐教育的全部, 对音乐教育没有本质上的理解, 这就造成了现实中没有足够的重视, 浮于表面, 使得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达不到本质上的改变。再则, 人们受到社会上那些只注重短期经济效益的思想影响, 因为音乐教育带不来直接的经济效益, 所以在短时间内产生不了经济价值, 导致了很多人不重视它, 只是把音乐当成一种生活点缀, 而没有从根本上去看清它的价值。在现实的高校教育体系中, 还是存在很多“势力眼”的弊端, 他们只把目光放在短期社会需求上, 所以就有很多诸如重理轻文、重专业轻基础、重理论轻实践的思想存在, 往往忽略了对大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方面的培养。正是由于这些错误思想的存在, 造成了高校培育出的学生知识面不够宽, 理论基础不够扎实, 品德情操不够高尚, 想象创造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很弱, 严重不符合现代社会对大学生的要求。所以我们必须改变陈旧的观念、提高认识、转变思想, 充分意识到在普通高校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性和重要性。

2、教学内容方面的不足

现代的大多数高校在音乐课程方面所选择的教材大多属于西方音乐方面的内容, 本民族音乐反而很少, 而世界上还有很多地方的音乐, 在普通教材上根本就找不到, 这种现象与当前世界“多元文化”教育发展的形式不符合, 对学生知识的多样化不利。在中国有人曾称大学的公共音乐教育是专业音乐教育的“零头”或“稀释物”, 比如说我国高校的非音乐专业学生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一般都是音乐欣赏课程。一整学期下来, 屈指来算也就那么十来个课时留给音乐教育课程,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 教师们一般都是选取一些国内外

I实NTE践LL与IGE探NC索E························

知名曲子一一播放给学生们去欣赏, 有的老师会对学生仔细分析如何欣赏这些曲子, 甚至有的教师只是单纯的播放, 学生只是单纯的带着耳朵听, 长此以往, 学生将渐渐失去了在音乐方面的分析力和判断力。这种简单的教学课程内容对现在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有着很负面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大学生对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知识还很欠缺, 而这种教育弊端的存在, 应该说每位教育工作者都难辞其咎, 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育工作的失败。目前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的思考, 如何在鱼龙混杂的各式流行音乐横行的情势下, 一步步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

3、教学方法方面的弊端

现代大多数高校在非音乐专业的学生的课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大都不是以音乐教学的角度来学习音乐, 而是以语言来诠释音乐。很多大学教师在非音乐专业课程上只是用习惯性语言和普通的逻辑思维方式进行音乐教学, 却没有意识到音乐方式思维的意义及其价值, 所以更别提能够培育出有音乐修养和音乐审美能力的学生。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在教学方法上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几乎纯语言化和非正式音乐教学的方式造成了教学质量的大大下降, 这是教学中的一个不良现象。笔者认为, 高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应当加强非语言化的教学, 否则, 就会象托马斯说的那样, 现代的这样一些课程, 一到四年级后, 便逐渐地更加言语化了。等到的毕业时候, 我们会发现音乐课程的教学方式几乎是和数理化的教学方式没有什么区别了。而学生们为了最后阶段考试的通过, 他们也只好强硬头皮去记忆那些纯语言化的东西, 而早把音乐教学中的那些“音乐思维”和“音乐规则”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这就导致教学产生了负面的效果。这说明, 今天的音乐教育课实际上是把本该用来欣赏怡情的音乐变成了一种拿来记忆的东西。

4、教材的不合理选择

古人有云:“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当然这说的是好的书, 所以说, 一本好的教材将影响着教学是否能够顺利进行, 直接决定着教学质量的好坏, 这是长期的教学实践所得出的正确结论。大学音乐教材的选择应该要拥有简明性、循序性、实践性等特点, 需要注重先普及后提高, 需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使得学生能够学以致用, 从而让学生们可以学习到音乐审美和音乐技能方面的知识, 这对他们来说既可以充实他们知识的口袋, 又可以为以后在音乐方面的实践打下扎实的功底。笔者调查发现, 现代高校的公共音乐教育课程大多都是照搬专业音乐课程的教科书, 专业化程度太高, 不符合教育的真实目的。还有一些高校认为大部分新生的音乐艺术修养水平较低, 而采用了一些太过基础的教材, 甚至还复制中小学音乐课教学的方法和内容, 理论层次低, 满足不了大学生的需求。

5、师资水平的影响

基于音乐艺术教育和其它学科的不同性质, 要想成为一位合格的大学音乐教师不但应当要有坚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清晰的音乐教学思维, 还应当具备良好的整体性道德文化修养和深厚的文化素质水平, 因为音乐并非“空穴来风”, 而是人类赋予其文化内涵的精神存在。学校应当对音乐教师的聘任严格把关, 并对其施行严格的绩效考评制度, 音乐教师要在本专业具备深厚的教学功底和很高的学科科研水平, 也要拥有良好的敬岗爱业精神。对于那些只懂得照本宣科, 不懂得和学生交流意见的执教者应该使其尽快更换教学方式和更新教学理念, 让他们配合学校一起对音乐教学存在的隐患进行结构调整, 一同解决一些音乐教学弊端, 同时针对目前遇到的一些有待马上解决的现实问题进行探讨。学校应该从课堂实际出发, 逐步建立起以音乐作品人文性为核心的全面教学观, 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更多参与音乐实践和音乐创造, 让学生能够更多的体会到音乐的艺术价值和音乐的审美观念。高校还应当阔宽渠道, 让各种层次的音乐教师进修培养, 同时积极引进一些有深厚教学功底的音乐教师, 充实师资队伍, 在普通高校中建立一支有素质、有文化、有经验、有水平、有较深音乐文化理论功底的师资队伍。

6、加强社会实践活动

许多高校在音乐教学中很少组织和安排社会实践活动, 这造成了很多学生只懂得一些理论知识, 在实践中茫然失措。在普通高校中, 社会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艺术团的方式进行的, 但是却忽略了艺术团的包容性。一般情况下, 艺术团只能够允许为数不多的同学参加, 学校又没有其它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提供给其他同学, 从而导致了音乐社会实践活动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在普通高校应设立公共音乐课, 让全部高校学生都能有权利进行音乐文化学习。在教学过程中, 要做到“三合一”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三合一”, 就是既要注重理论教学, 也要注重实践活动, 还要加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互动, 最后再将这些音乐教学和校园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在音乐理论方面的教学, 必须加大基础试唱课和基础理论课方面教学的力度。音乐基础理论与音乐基础试唱这两门课程是打开音乐艺术殿堂的金钥匙, 这两门课程如果掌握牢固, 在以后的音乐学习过程中就会左右逢源、事半功倍。在做好这方面工作的同时, 还必须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实践, 使得同学们可以在自身实践环境中更多地去体会和感受音乐、陶冶情操, 提升自身的音乐文化水平。在做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 还要时刻谨记把音乐审美教育和其它文化艺术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 要在校园内形成一个更大的音乐审美文化环境, 使得更多人能够参与其中, 让更多的人得到音乐的熏陶。

参考文献

[1]丁波:《对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现状的思考》,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

[2]金玺铎:《普通高等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和思考》, 《中国高教教研究》, 2003年第5期。

[3]张团燕:《加强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思考》, 《中国科技信息》, 2005年第17期。

[4]何斌:《关于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几点思考》, 《重庆工学院学报》, 2005年第5期。

[5]张沛:《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现状及其对策分析》,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7年第6期。

[6]多纳德·霍杰斯著, 刘沛、任恺泽译:《音乐心理学手册》, 湖南文艺出版社, 2006年。

[7]王次诏:《音乐美学》,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年。

高校审美教育 篇2

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通过教育的过程之中加入艺术方式,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情操和行美,逐渐成为了现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审美教育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社会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具备创新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学的现状

1.高校体育教学内容缺少了审美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我国体育教学之中其主要的内容为竞技体育,而针对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也是以竞技体育为准。这就使得我们的教学内容比较单一,随着现在社会的不断进步,为了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老师和学生们逐渐认识到了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这就要求学生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之中要更多的进行审美学习。所以,在现在的各大高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越来越多的审美教育得以开展,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不但要进行竞技体育的学习,同时对于审美方面的学习也要不断的开展,最终实现学生培养起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健身意识等等,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以及综合发展。

2.教师教学过于公式化影响了审美教育。在现在的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之中,传统思想的指导之下的教育往往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比较被动,教学思想难以有效的发挥,教师一味的进行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的接收,这样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比较低,同时针对审美的学习也会出现一定的问题。所以,在新的教育模式之下,高校老师在进行体育教学的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对现实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之中,能够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能够在现代教学过程之中获得不断的提升。

二、高校审美教育的教学方法

1.将审美教育教材相结合进行教学。由于现在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面临的压力非常大,所以灵活的体育教育就受到了广大学生的喜爱,所以,现在的体育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目标的指导之下,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在现在体育之中,不同的项目所对应的美学特点也是不一样的,田径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展现速度美以及力量美,舞蹈类的体育项目更多的是体现音乐美以及舞姿美。老师在教学过程之中,要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教材与审美教育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之中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以及竞技技术,获得全面的发展。老师在现在的教育模式之下,要不断的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与审美意识,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同时要不断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得学生能够结合实践活动加深对于审美的认识,同时也能够为以后在社会之中的发展奠定相应的基础,更好的促进自我价值的实现。

2.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捉使学生接受审美教育。随着现在人们审美意识的不断提高,为了更好的加深学生对美的理解,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情况,采取灵活多变得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体育美,同时能够在加深认识的过程之中不断的提高对审美的创新。在教师的审美教育过程之中,能否选择合适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是其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合适的教学方式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现阶段,老师要结合实际的教学目标以及现实条件,充分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深对体育教学的审美,从而能够实现学生审美意识以及审美能力的提升。

3.丰富美学知识提高审美能力。教师也要充分的结合现在的教学内容,对自我进行及时的学习,掌握更多的基本知识与教学技能,将其与教学过程进行结合,形成更好的教育效果。在现在的教育过程之中,学生是进行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之中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在教学过程之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文案的编写,使得课堂内容充实,学生也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以后的实践活动之中更好的认识美,创新美。

4.系统的掌握体育项目的理论知识和技巧。我们在现在的教育环境之中对老师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便是其理论知识与教学技巧,尤其是在现在的体育教学过程之中,审美教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与此同时,教师在现代教育之中也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包括理论知识以及教学技能等等,通过自己丰富的理论以及科学的技巧促进体育教学的开展,更好的实现体育教学的目标,加深对审美教育的认识,提高学生在体育学习以及审美学习过程之中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审美能力以及审美意识的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学校也可以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5.标准的语言讲解与规范的动作示范相结合进行教学。针对审美教育,老师要不断的发挥动作示范的优势以及语言讲解的优势,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语言讲解能够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采取标准的动作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技巧的渴望,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能力与素质。所以在教学过程之中,老师要不断提炼自己的语言,使课堂充满轻松的气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学习,同时采用优美的动作,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总而言之,我国的现代体育教育之中要不断的结合审美教育,使得老师能够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通过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教学目标,制定教学文案,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于此同时,老师也要不断的增加自身的理论知识,提升审美水平,通过标准的动作示范以及语言讲解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培养更多的社会人才,促进社会进步。

参考文献:

论高校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 篇3

关键词:和谐;和谐审美教育;特征

和谐审美教育,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按照和谐美育论的理论,力求使教育过程诸要素之间以及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始终处于协调、平衡的状态,使师生基本素质和个性品质获得可持续的充分的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育系统各方面的和谐统一:教育状态与社会发展形态的和谐统一;教育过程与教育环境之间、学科逻辑顺序与学生学习的心理发展顺序的和谐统一;学习方式的和谐统一;交往方式的和谐统一等。要使和谐审美教育真正成为教育工作者的理想追求并取得成效,必须清晰了解和谐审美教育的实践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依据,采取适当的教育手段和方式。

一、和谐性

(一)教书与育人的和谐

教育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教书育人的过程。通过“教书”使学生获得知识,学到做事的本领,即“成才”;通过“育人”使学生懂得做人的道理,即“成人”。成人是成才的基础,成才是成人的具体表现。“德为才之帅,才为德之资。”[1]王充在《别通》中说:“夫德不优者,不能怀远;才不大者,不能博见。”通过教育使学生既懂得做人的道理,又具备做事的本领,成为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人,这是和谐审美教育的最终目的。

和谐审美教育,一方面,它重视成才教育,更重视成人教育,使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得到人文素质和正确价值观念的塑造与培养;另一方面,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地分配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的内容和时间比例,使学生在获得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智力的同时,树立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坚强意志和高尚的道德品质。

(二)德育、智育和美育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以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宗旨,使各育得到和谐发展。和谐审美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化,是对全面发展教育的完善与充实,是和谐性原理的科学运用。

和谐审美教育重视美的教育,重视科学的审美观的培养。教育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地感受到生活的美、人间的美、自然的美、社会的美,在美的教育和熏陶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和谐发展。

(三)知识与能力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重视知识的传授,更重视能力的培养,把两者看做是互相联系、相互促进、协调统一的整体。知识和能力的关系,首先表现为知识是培养能力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知识的传授,根本谈不上能力的培养;其次,能力是获得知识的手段和掌握知识的前提,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获得更多的知识;再次,能力必须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和提升。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做到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和谐。

(四)学生接受水平与教师教育水平的和谐

“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2]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与知识水平、生理、心理的特点,合理安排教育内容的深度、广度和数量,适时调整或改进教育教学方法,使学生的接受水平与教师的教育水平和谐一致。

(五)课堂教学的和谐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最主要的活动平台,课堂教学是整个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和谐审美教育的和谐性,最重要和最根本的表现应该是课堂教学的和谐。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要做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和谐统一。这就要求教师的指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统一;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学习,学生自主的讲与学生自主的练的和谐统一;教师所讲知识与学生所需知识的和谐统一;教师的讲解深度与学生的接受能力的和谐统一;教师的教学情感与学生的内在体验的和谐统一。要达到上述几个方面的和谐统一,教师就必须认真了解学生,仔细观察学生,深入研究学生。只有这样,课堂上的共鸣效果才会产生。

其次是教师、学生、教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教学内容是教师与学生关系的主要媒介,是审美的对象,是学生知识来源中最主要、最便捷的渠道。所以作为课堂教学总设计师的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及课前的备课准备,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处理,使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教学模式与学生的学习模式达到和谐统一。这是实现课堂教学和谐并产生共鸣的关键。

再次是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的和谐。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也存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教学内容是学生获得科学知识所依赖的重要载体。学生主要是通过教学内容,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掌握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生是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以学生“学”为主,以学生的“学”为最终目的,“教”只是达到“学”的一种手段。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因此,学生、学法与教学内容和谐统一应该是课堂教学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

教育的和谐性包括多个方面,除以上所述外,还必须要求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和谐;课堂教育与课外教育的和谐;学校管理、学生自我管理的和谐等。

二、开放性

(一)教育内容的开放性

知识的运用主要靠实践,实践又必须达到一定的量,才能形成技能,养成习惯。现代教育有责任把学生从传统教育封闭的教育内容中解放出来,还学生一片广袤的知识天空。教育内容的开放,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就学科而言,不同的学科虽然具有各自的特点和逻辑结构,但是,它们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的构成和能力的形成,具有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另外,教材是针对同一专业、同一年级所有学生编写的,它很难顾及同一年级不同水平学生的具体情况,因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谐审美教育的开放性,要求教师正确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让学生了解文化、科技的最新成果,感受时代脉搏的律动。只有把教育内容构造成一个开放的知识系统,学生才会始终关注前沿,面向未来,对社会、对人生始终兴致勃勃,并养成良好的阅读品质。

(二)教育时空的开放性

50多年前,陶行知先生就大力倡导儿童的“六大解放”,其中包括解放空间,让孩子飞进大自然大社会去寻觅丰富的食粮;解放时间,让大家有空思考、学习、干事、娱乐。如果能真正实现陶先生的“六大解放”,那么,和谐教育也就在其中了。现代教育必须把应试教育模式的狭隘时空中驯养出来的学生解放出来,把教育的时空还给学生,让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学生通过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探索与思考,增長了见识、陶冶了情操、锻炼了意志、增强了毅力,获得了灵感。教室之外,图书馆、阅览室、体育场、德育教育基地以及学校附近的农贸市场、风景名胜等等,都应该成为学生主动求知、感悟知识和生活的课堂。

(三)训练手段的开放性

凯洛夫的旧教育思想是“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知识为中心”;赞可夫等的新教育思想是“学生为中心”、“多渠道教育”、“培养能力为重点”。新教育思想的共同点是主张一切教育活动皆从学生出发。而目前的教育,提到训练,仍然摆脱不了传统教育的巢臼,更多的还是教师问、学生答,训练内容和手段单一,训练形式僵化,缺乏有针对性的、能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社会实践训练。结果是学生的学习效率低下,学习兴趣索然,动手能力低下。因此,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教师的教育设想和思路要大胆、创新,教育观念要开放,教育手段要新颖并富于创意,让学生的思想在无边的空间中驰骋。

(四)教育模式的开放性

大凡有生命力的教育模式,总是随着教育实践、教育观念和教育理论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凡希望有所建树的教师,都会自觉的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吸收本学科教改前沿的科研成果,探索既适合自己又适合学生的教育模式,并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创新完善。现代教育不同于传统教育之处在于:要求教师的教育模式要不断创新变化,具有充分的开放性。而“变”的准绳是:是否有利于提高教育效益,是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是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把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告诉学生,不断征求学生的意见,师生共同创建富有特色的民主开放的教育模式,使教育过程成为真正的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成为真正合作的相互作用的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民主互动性

教育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间双向交流的活动过程。交流成功与否,效率高低,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学习兴趣,并进而影响教育的效果。而交流是否通畅取决于教育活动中师生关系的和谐。

和谐审美教育,要求注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学生民主意识的强化。学生的民主意识是学生与环境相互作用时显示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表现为对外部世界关系的积极主动的认知和掌握。它常常通过师生充分的互动交流营造学生参与教育过程的氛围,促进教育过程中学生竞争学习、合作学习和个别化学习的兼容并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习惯——主动发言、善于倾听、乐于吸纳、综合理解,使其得到充分发展。

和谐审美教育,是一种民主互动的教育。这种民主互动的教育包括了教育活动民主互动化和师生关系民主互动化两个方面。教育活动民主互动化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让学生脱颖而出。它要求教师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个性和创新能力。只有重视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才能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也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兴趣、爱好的不同,因势利导,使教育活动面向各个层次的学生。师生关系民主互动化首先表现为师生之间摆脱对立服从关系,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共同参与教育活动。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营造民主、平等、积极、健康和谐的教育氛围,让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要只在传授上下功夫,要更多地在帮助、辅导、设计、组织、指引上下功夫,即在“导”上下功夫。其次,要面向全体。这是民主教育的精髓。再次,师生要相互尊重、互相依赖、分担责任、分享权利,形成一种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运用学生的认知结构来思考如何进行教育以及学生可能做出什么反应;引导学生站在教师的角度体会教师的要求,理解教师的思想,体悟教师的心情,建立师生之间在尊严和情感上的平等关系。

真、善、美是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和谐审美教育应兼三者之長,既教人为真,也教人为善,更教人为美。这就是和谐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参考文献:

[1]孙培青等.教育名言集[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24.

[2]张焕庭.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64.346.

(责任编辑 于小艳)

高校成人教育的审美策略分析 篇4

一、赋予高校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时代性

审美通常是指人类对美的一种体验, 涵盖了人的特定价值诉求, 这其中, 人类最主要的情感追求为对真善美的肯定与褒扬。在当代中国, 对安乐、安宁、安全的诉求和期许, 对合作、和平和和谐地褒扬和向往, 对以民为本、以人为本的诉求和认同, 大概是这个时代人们最主要的愿景诉求, 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对人与自然生态、人与社会的关系态度。但在另一方面, 目前中国也普遍存在着大肆破坏、严重污染、大量消耗和快速发展想结合统一的阶段, 人们为生态环境的严重污染和破外而感到悲愤, 糟糕的生态环境对同时人们的内心幸福造成了负面影响。因此, 我国正在提倡建设人与大自然、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和谐社会, 以推进社会的大融合、大和谐以及可持续发展。在如今这样新的历史阶段, 安宁、安全、和谐、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已成为这个时代中国的主要价值诉求。

审美也许没有主观意志利益的驱使, 但美具有让人普遍获得愉快的力量, 因此, 客观上审美让人的某些诉求得到满足。同时也引起人类对某些美好事物的向往, 并给予人类追求的冲动和动力。由此可见, 人类至少的理想与精神寄托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其对美的健康憧憬。因此对成人开展一定的审美教育有着重要意义,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更加重视人的精神生活和精神诉求, 而且有利于于人们对理想的不断追求。将审美策略引入成人教育, 赋予其新鲜的时代气息, 对学生进行科学健康的引导, 无疑会提高成人教育内容的整体质量。

二、使高校成人教育内容的科学性得到增强

审美引起人类对某些美好事物的向往, 并给予人类追求的冲动和动力。为适应社会需求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应该将审美策略引入成人教育。为满足成人教育中的审美策略促进科学发展的要求, 必然改革和完善传统成人教育的内容体系。在中国, 国家价值观与教育理念对成人教育产生了深入影响, 受到较多的政治教育和知识灌输。再者, 成人教育的师资条件、教学设施等基础条件本身就较为薄弱, 因此, 成人教育进行改革和改善的难度很大。过去的成人教育承接着基础教育的模式和体系, 并未根据成人这一群体的特点, 也未对学生未来从事劳动需应对的问题进行考虑。教学方式仍以对知识进行死记硬背为主, 对学生规律认知的要求高, 对人性及学生的个性缺乏关心。如今这样的教学内容已与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不相适应, 难以满足发展的中国对人才的需求。

在全球化的形式下, 当代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例如提倡对人的全面健康发展, 反感极端个人主义和国家主义;逐渐摒弃肤浅的享乐主义, 而转向对先进精神文化的享受;反感生态环境污染, 向往自然环保的住所。这些都说明了如今中国人的审美情趣已经正向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审美素质在不断提高。因此, 应该加强人们各方面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在成人教育过程中, 应以人为本, 在教材内容中加入修养和知识。特别是要激发人的信心、热情和兴趣, 减少人们对社会矛盾的失望和恐惧情绪。另外, 应该加强人们对社会运行、公共治理、国家制度等各方面的科学认识, 建立人们对世界的理性认识。为此, 要在成人教育教材中加入文化、经济学、政治学、伦理学、社会学等各方面的知识内容。为帮助学生认识到社会之类、人类之美和自然之美, 促进学生理智、理性地与人和自然相处, 应将生态和环保知识加入成人教育教学的内容中。

三、使成人教育活动的可接受性得到加强

为适应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 促进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普及, 应对成人教育进行一系列的改进。在成人教育的过程中, 需要处理好同类别与同级别的关系, 类别间与级别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要将这些关系处理好, 应该将利益杂念消除, 将对象及自己身上的某一点进行爱护和珍视, 并进一步激活成一种精神力量。为将全部的人置于平等的地位, 公平合理地配置教育资源, 不仅要重视主体对精神的满足, 还要珍视和爱护客体的优点。另外, 成人教育还要注意主体和客体共同和各自的需求, 这是主客体对于美好前途或友好关系的期待。

四、激发高效成人教育主客体的创造性

人类的审美活动纯粹是审美主体的自由, 不受社会力量的影响。因此, 审美主体的能力和素质就对审美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成人教育很重要的一点要求就是对学生的创新性和主体性进行培养, 不同于基础教育, 成人教育需要及时和直接地将人才输入到社会劳动生产中去。成人教育科学手段和理念的改进需要引入审美策略, 对于教师来说, 要创新教学手段和形式, 以适应学生的需求, 并对其进行提高;对客体的学生来说, 也不应单单机械式地接受课堂知识, 也要根据自身的需求和定位, 以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 实现自身价值。

五、结语

总之, 成人教育中藏有美的资源。应该将审美策略引入高校成人教育, 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 进而激活成人教育中的美的资源, 最终达到培养与创造美这一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张永昊.论教育精神与教育的美学精神——教育美学的精神追求[J].广西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2]贾永生.教育美学新论[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蔡元培.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蔡元培美育论集[A].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1984.

[4]杨郁.美育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中的作用[J].科技咨询, 2007.

[5]宋丽娟.浅谈美学教育的基本特征[J].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3.

高校审美教育 篇5

自从高校根据教育部颁布的课程方案实施教学,声乐教学推行审美教育课程后,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也向前推进了一步,除了注重对高校声乐班的学生进行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对唱音的节奏,发音的准确,呼吸换气的方法等唱功的训练,教授学生了解几种演唱唱法的特点,识别各种乐器,掌握音乐的旋律以及自我保健知识。同时也不忘对高校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培养学生具有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学校、关心班级、关心同学和关爱家人的优良思想品质。大部分教师都能够认真遵循新的课程方案进行课堂教学工作,都能认真领会新的方针政策,对声乐教学改革也有新认识,有正确的教学观念,认为声乐教学课程添加审美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切实可行的,这样的教学方案不光可教出好的声乐学生,更可培养思想美、行为美和声音美全面发展的优秀音乐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现有问题

(一)教学模式问题

以往的高校声乐教学大多采用一个教师教几个学生,教师配有专门的教室和授课用的钢琴等乐器,一般都是教师教一句发声学生学一句发声,再就是用音响播放民族音乐、通俗歌曲叫学生反复的听,学习别人的唱法,一些教师仍存在老思想还用老经验教学生,觉得还是手把手的、一字一句的教放心,学生只要练习练习再练习就可学好声乐。使得部分学生感觉上声乐课就像机械人一样太无聊了,学习声乐课的乐趣与激情慢慢磨掉了。有的声乐教师没有考虑每个学生的基本条件和音乐素质,没有对学生进行量体裁衣,教点有难度的唱法学生无法接受,硬着头皮唱,扯着嗓子吼,感觉不到声乐的美,反而觉得学习声乐真的有点累有、有点难。

(二)素质问题

随着教育的大步发展,各地高校纷纷扩大招生,走进校园学习声乐的人也越来越多,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不同的高中、高中的教师教学方式教学水平也不一样,所以走进高校学生的音乐专业素质和个人思想品德也就参差不齐,高校教师面对这些新生,自己的教学想法也不一样,有的认为只要教出的学生能掌握好唱腔、唱法、音准、换气正确、吐词清晰,学会声乐的各种表演技能,学会唱好歌就可以,其他方面无所谓,可以忽略审美教育,忽略学生思想品德、个人情操和素质教育,认为声乐就是声乐,艺术就是艺术,特别像民族唱法这样传统的艺术不需要别的东西来衬托[1]。

三、将审美教育渗透进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改变教学方式

首先,高校声乐教师要真正了解每一名已进校学生的音乐水平,针对每一个学生具体情况制定教学方案,水平高的就增加学习难度,水平一般的就加强基础技能的练习,再结合实际从浅到深的教;其次,要培养学生从思想意识上去认识声乐、了解声乐,知道自己为什么要学习声乐,怎样才能学好声乐,知道什么是声音,什么是高音,什么是低音,怎样学好高音,怎样学好低音,什么样的声音最美、最动听。而提高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知道学习声乐的重要性,做到可以主动的去学习、去练习;最后,高校声乐教学方式应结合目前教育改革方案,转变以往进校新生由学校统一安排专业教师的方式,换成学生、专业教师可以互相挑选的模式,这样老师愿意教学生,学生愿意好好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学校还可经常组织学生互动交流,从而提高声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注重综合培养

要将审美教育渗入高校声乐教学中,首先,教师自身的素质要提高,自己应该在教授声乐课时不光发声、发音正确标准,而且肢体形象应和谐,使学生在学习声乐课时,从老师的授课中感觉到美,欣赏到美。同时老师在教歌曲时也应讲解每首歌词的含义,作曲者的思想,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理解歌曲作者的情感,认真聆听歌曲优美的旋律,去想象歌词中的意境,品味其中的美,用以调动自己的感情,激发学习声乐的兴致,唱出优美动听的歌。其次,学校应该重视审美教育课程,声乐教学中加进审美教育部分,不光要教授学生声乐基础知识和技巧,也要培养学生观察生活,走进大自然,在万花丛中呼吸、感受大自然的美,感受祖国这个大家园的好,从心灵深处去领会审美,改善思维、更新思想,达到综合培养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最后,教学教材至关重要,不论教什么唱法,都应选择国内外古今优秀的作品来教学,还可配以多媒体工具辅助教学,让学生通过感知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声乐水平[2]。

四、总结

高校审美教育 篇6

关键词:高校;外国文学;审美教育;分析

文学作品对生活和艺术的描绘主要通过语言这种载体,虽然相对比音乐、绘画、舞蹈以及雕塑等形式具有直接的审美特性,但是其也具有其他形式所不具备的审美特点。因此,对于高等学校的文学教师来说,除了向学生传授大量的文学理论知识同时,也应该带领学生不断挖掘外国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审美因素,以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高校外国文学作品的主要审美因素及教学方式

在外国文学中,诗歌、散文、小说以及戏剧是四种主要的体裁,下文将分别结合这四种主要的体裁,对高校外国文学作品中的主要审美因素及教学方式进行详细探讨。

(一)外国诗歌

以笔者看来,外国文学中的诗歌主要包括情感美与哲理美两个方面,在情感美中不仅体现了文辞的优美,而且在文字中还蕴含了丰富的感情。如《我愿意是急流》,富含了作者炽热的感情在内,因此,教师在讲授这些作品的时候,应该注重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以达到心灵的碰撞。此外,西方人往往比较理性,喜欢对哲理进行探索,这些在诗歌中也有着一定的体现。比如,英国诗人柯勒律治在《文学传记》中曾经写到:“一个人,如果不是一个深沉的哲学家,他绝不会是个伟大的诗人。”而现实中也是,他往往都在思考着生命的价值以及人生的真谛。而作为教师来说,在讲授该类诗歌应该对学生加以引导,从诗歌表面的涵义延伸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使其产生共鸣以表达出自己的感受。

(二)外国散文

虽然散文也是和小说、诗歌以及戏剧并列的文学体裁,其审美特征是语言精炼、情境交融以及形散神聚。不过,外国的散文和国内的散文还是有着一定的差异,比如,我国的散文比较注重抒情与议论,而国外的散文则更加注重思辨,通过阐释哲理来抒发情感。笔者通过对很多国外的散文阅读后发现,首先,它们往往在语言上具有十分深刻的意义,这就需要教师在讲授过程中要注重挖掘,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语言的深刻魅力。此外,还应该对散文的语言思辨性进行关注,对其背后的民族心理进行挖掘,进而扩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此外,教师还应该积极引导学生去发现外国散文中的不一样的美,并进行欣赏,以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

(三)外国小说

小说是一种重要的文学体裁,其主要是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描绘来表现出现实生活。和其他的文学体裁相比,小说的“真实性”更加真实,当然,其所表现出来的时代背景、创作手法以及作品所表达出来的主旨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首先,教师应该让学生领略到人物形象上的审美价值,以《装在套子里的人》这部外国小说为例,在该部作品中,恐惧是主人公别里科夫最大的特点。现实生活让他感觉到非常不安,只有禁止的东西才会使他的内心感到踏实,相反,没有禁止的事物会让他怀疑与感到不安。因此,在具体的讲解中,教师应该让学生从反面认识到什么样的人格才是健全的,从而帮助学生端正他们的人生观。

同时,情节也是小说中的三大要素之一,小说主题的表现都是通过情节来展现的,比如,在学习莫泊桑的《项链》时,作者为了突出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为了追求奢华富贵的生活而命运坎坷的悲剧,先是写女主人公从逆境到顺境,笔锋再转入逆境。然后从波澜起伏中,突出玛蒂尔德的悲剧。作者在小说结尾处,描写女主人公玛蒂尔德遇到故人,得知项链其实是赝品的真相。小说戛然而止,出乎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教师应该让学生领悟到很强大的震撼力,从而使得学生受到深刻的审美教育。

(四)外国戏剧

对于外国戏剧来说,国人可能更多想到的是悲剧美与荒诞美两个方面,在悲剧美的作品中,最出名的莫过于《罗密欧与朱丽叶》,其中通过对这对相爱的青年男女为爱情献身的悲剧,从而为读者展现出了强烈的悲剧效果。虽然双方家庭的世仇,不允许二人在一块,但是二人宁可付出生命也要与对方长相厮守,这种爱情悲剧带给了一代代读者强烈的震撼。当然,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领悟到生命的重要价值与意义,激励学生去珍惜与热爱生命。

此外,荒誕作为上世纪外国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主题,也是文学审美的一个重要特性,以贝克特的《等待戈多》为例。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思想背景是人类处境的荒诞与痛苦,设计了两个流浪汉弗拉季米尔和埃斯特拉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只做的一件事就是等待戈多。而教师在开展审美教育中,应该引导学生去正确对待这种荒诞的生活,让学生能够充分认识到生活中的丑与美,从而激发他们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二、结束语

总之,在高校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结合外国文学所展现的社会美、艺术美以及自然美等去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继而提升我国的高等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胡羽晴.论中学外国文学阅读教学中的审美教育[D].海南师范大学,2013.

[2]赵琨.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价值观教育[J].教育教学论坛,2012,09:120-121.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分析 篇7

声乐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专业,在声乐教学中,它既是一种学习声乐技能的活动,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一种活动。对于声乐这种表演艺术而言,它是通过声音和乐器来进行表演的一种艺术形式,而开展声乐教学就是让学生掌握专业的声乐弹奏技能和专业的知识,无论学生是在听教师弹奏还是自己弹奏,都是一种审美的过程。然而就目前来看,高校声乐教学没有全面地落实审美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违背了声乐教学的本质要求,不利于专业音乐人才的培养。当代社会里,对音乐专业性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而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重要地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音乐人才,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积极的开展审美教育,在教授学生专业声乐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观,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一、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华人们的心灵、行为、语言、体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在现代,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和强化人的感知力、想象力,丰富人的情感,拓展人的生身世界,所造人的创新求异能力。在当代教育中,德、智、体、美、劳是教育的五大维度,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在我国现代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声乐教学既是学习声乐专业技能的过程,也是审美教育的过程。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还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教材体系,在教学过程中依然是采用比较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审美教育,影响到了学生的发展。对于声乐这门特殊的学科而言,以审美为核心是声乐教学的基本要求,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注重审美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培养学生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为我国现代社会培养出更多的专业性人才。

二、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面临的问题

1. 对审美教育的不重视

就当前高校声乐教学来看,声乐教学偏重于声乐专业技能的教育,对审美教育不够重视,完全把学生对美的鉴赏、认识以及表达给忽视掉,从而学生在弹唱的时候只掌握弹奏技巧,忽略了情感表达,学生弹奏出来的乐曲缺乏感染力和吸引力。

2. 缺乏实践

对于声乐这门课堂来讲,它的实践性较强,然而在当前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一直以本为本,照本宣科,理论式的向学生灌输知识,缺乏实践。声乐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审美教育的过程,由于缺乏实践,学生难以发现声乐中蕴藏的美,进而使得学生失去学生的兴趣。

3. 专业教师的匮乏

教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专业的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学生能力的提高,然而就目前来看,我国高校声乐教学中,专业的教师还比较匮乏。一方面,现有的教师专业能力、水平有效,难以满足实际教学工作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去完成教学,不注重审美教育,进而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数量不足,难以满足现阶段教育工作的需要。

三、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有效实施策略

1. 提高重视

高校声乐教学在培养专业性音乐人才方面有着重大作用,声乐教学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专业的声乐知识和弹奏技能,同时还必须强化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进而更好地进行弹奏。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重视审美教育,要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要结合声乐教学提纲,有效地落实审美教育。只有重视审美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观念和能力1。

2. 注重实践

对于高校声乐课程来讲,实践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有效途径,加强实践,既可以让学生熟练的掌握弹奏技巧,提升专业能力,同时,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还能不断激发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作为一种表演艺术,声乐只有表演出来,才能获得观众的好评,才能发现其中的不足,才能的不完善和改进。故此,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想渗透审美教育,必须强化实践。作为教师,要与学生的实际问题加以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引导,强化学生音乐表演的完美型,进而促进审美教育2。例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音乐表演作品的弹奏,在学生弹奏前,让学生熟悉音乐表演作品相关信息,如创作背景、作者的性格特点等,让学生全方面的了解音乐作品,进而在弹奏过程中更好地表现出来。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一些知名演奏家的音乐表演,进而更好地促进审美教育的升华。

3. 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提高学生的教学水平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更好地渗透审美教育,加大专业教师的培养十分重要。首先,高校必须加强现有教师的教育,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对审美教育的认识,进而更好地开展审美教育;其次,要对外引进专业的教师,为高校声乐教学提供保障。作为教师,更要认识到自身的职责所在,要督促自己去学习新的音乐作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而更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促进审美教育的开展3。

4. 提高对乐器的认识

声乐教学内容涵盖了许多方面,不仅包括音乐理论,同时还包括了演唱技巧、乐器演奏等内容。在高校声乐教学中,要想有效地渗透审美教育,就必须结合声乐教学的特点来进行。而乐器演奏作为声乐教学的重要内容,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适的乐器可以提高演奏效果,丰富演奏已经,而不合适的乐器就会破坏演奏氛围。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加强学生对乐器的认识,让学生认识更多的乐器,了解不同乐器的特点,进而便于学生在演奏过程中选择合理的乐器4。

四、结语

审美教育是我国当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我国当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同时也有主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11.纪丽民.论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2,11:238-239.

22 .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33 .李琼.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探析[J].北方音乐,2015,05:136-137.

高校音乐欣赏与审美素质教育刍议 篇8

一、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特征

音乐是人类情感的一种载体,是情感展现的一种直接形式,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直达聆听者的内心,使得听众能够通过音乐的欣赏,了解作者当时的内心动态以及所渲染的情感。而音乐作品的记录以及传播,则完全依靠旋律进行。换言之,旋律即是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气势、音乐的优美、音乐的节奏均依靠旋律而展示。例如, 高亢的音乐气势将会使得听众心情激动,节奏舒缓的音乐将会使得听众心情平缓。而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也只有当音乐中所蕴含的情感同学生的生活经历等产生共鸣时,方能使得学生对音乐的真谛进行理解。因此,不同生活经历、不同情感的学生,对于音乐的欣赏也不尽相同。此外,音乐的传播无国家、地域的限制, 因此在对不同民族的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通过对旋律当中的抑扬顿挫进行赏析,则能够体会到异族风情, 了解其音乐当中的情感。此外,当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开展审美素质教育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是非的辨别能力,使其能够对美有着全新的诠释,丰富其情感, 消除其杂念,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能够极大程度地提升其审美能力。

二、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积极性,愉悦其心情,改善其精神面貌。在轻松的环境当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有效地弥补其性格缺陷。同时,由于音乐有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因此在审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采用音乐欣赏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的调节,缓解其心理的疲劳程度,提升其生活的健康指数。许多高校开设了音乐课程,而该类课程的开设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有着极大的积极作用。在现今的音乐当中,其主要包括民族音乐、古典音乐以及现代音乐三种。而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欣赏时,教师应要求学生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充分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以及情感变化, 对音乐进行细细品味。首先,应对音乐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同时,根据对音乐作品所流露的情感的体会, 结合自身的经历,使单纯的音乐欣赏变为对自身生活的感触,进而产生情感共鸣。

三、掌握音乐欣赏在审美素质教育中的措施

第一,对音乐效果进行深入赏析。优秀的音乐作品是通过声音传递到听众的耳朵当中,因此当人们在对音乐进行欣赏的过程中,应首先对音乐的效果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例如对高低音、音乐的节奏等。从而能够在欣赏的过程中,达到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入欣赏的目的,为审美素质教育提供帮助。

第二,提升对音乐的欣赏能力。高校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应在具备一定的音乐基础知识的同时,拥有对音乐进行辨析的能力。例如,在对某个音乐作品进行欣赏时,高校学生首先应能够对音乐作品当中的高音区以及低音区进行区分,对音乐的节拍进行辨析,从而能够全面了解音乐作品,有助于其体会音乐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一般而言,音乐作品通常包含着特定时代下作者的感情。同时,对于音乐而言,其多数作品均有歌词相配。而理解歌词含义的难度较小,且加之其具有直观的特点,因此学生在对其所表达的意义进行体会的过程中,则能够结合相应的旋律、节拍等,对音乐当中的情感进行把握。此外,学生可通过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当时的心态等进行学习,从而能够对音乐作品中的相关内容进行深层次的理解。

第三,提升对音乐的整体把握能力。在对音乐作品进行赏析的过程中,学生只有掌握音乐的各个要素,才能够对音乐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品评。然而,在音乐的赏析期间,各个要素之间并非毫无关联,例如乐曲结构的差异,通常预示着音乐当中所包含情感的差异;而当声部存在差异时,则会带给听众不同的感受。在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能够拥有较强的整体把握能力,则对审美素质的提升有着较大的帮助。此外, 对音乐作品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可以震撼学生的心灵, 使其得到思想上的启发。

第四,延长对音乐作品的记忆时间。音乐作品的欣赏均有时间的限制,在音乐的播放当中,随着时间的推移, 其终将结束。因此,记住音乐作品当中的相关内容,则对音乐欣赏有着重要的作用。当高校的学生对音乐作品没有充足的记忆时间时,将不能对前一部分的音乐进行深刻的记忆,从而在对后一部分的音乐进行欣赏时,无法将前后若干部分的音乐联系起来。同时,当高校学生无法对之前所欣赏过的音乐进行深刻记忆时,在欣赏不同类型、不同时代的音乐时,则无法将它们进行深入对比。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音乐欣赏能力的提升, 影响其审美素质的提高。

第五,加强多元化音乐对学生的作用。在对高校学生进行音乐欣赏教育的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欣赏教育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在实际音乐教育的过程中,运用多元化的方式则能够对学生的心灵进行彻底的净化,使其能够自觉地对其行为进行约束。同时, 运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欣赏不同类型的音乐时,将音乐同自身的切身感受紧密联系起来, 进而提升其审美素质。此外,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模式实行的过程中,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底蕴的学生均能够通过音乐教育积累更多的文化知识,最终达到提升其综合素质的目的。

总而言之,大学生正处于认识世界、感知世界的时期, 其情感较为丰富。在素质教育全面实行的今天,采用音乐欣赏的方式对其进行审美素质教育,则能够较好地净化其心灵,使其精神得到升华。在对高校学生实行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其直接目的在于提升其音乐审美的素质, 使其养成热爱生活的习惯。而对生活的热爱,最终能够提升他们的审美素质。

摘要:在高等学校的审美素质教育当中,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是其中的重要途径之一。合理地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使得学生对不同类型的音乐进行深入的欣赏,能够有效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学生的审美思路,最终达到提升高校学生审美素质的目的。文章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经验,对如何运用音乐欣赏的方式提升高校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讨论。

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审美教育,体形美

体育教学是高校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是推进素质教育、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途径。同样, 美育也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怎样将美育渗透到体育教学中, 实现两者的完美结合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即美育, 是以培养美好心灵为主要内容的情感教育。它可以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标准, 培养高尚的审美情操。审美教育是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渗透在高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及各个领域。在体育教学中, 进行审美教育可以增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使学生拥有健美而匀称的体型;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使学生拥有健康的心理和完善的性格;可以提高学生的体育技能, 提高学生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具体表现

1. 形体美

科学合理的体育锻炼可以使人拥有强健的体魄、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 使人展现出一种形体美。形体美是自然美的重要内容。长期以来, 形体美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目标, 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给学生体育锻炼的方法, 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使学生通过系统而科学的锻炼充分展现人体的自然美。

2. 心灵美

体育运动有严格而完整的规则, 是一种有组织性纪律性的集体活动。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克服困难超越自我的过程, 是一个磨炼人的体力、意志、耐心、毅力的过程。学者王国维曾说过, 教育就是为了培养精神与身体和谐发展的人, 教育应该分成体育和心育。此外, 体育运动本身就具有一种艺术美。体育比赛中运动健儿发达的肌肉、匀称的体型、强健的体魄就是一种形体美, 而体操、滑冰、篮球等比赛则充分展现了艺术美、力量美, 这些活动无疑会陶冶人的心灵。

三高校体育教学中践行审美教育的途径

审美教育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让学生知道美的内涵与具体内容。大学时期正是长身体学知识的关键时期, 学生们十分希望用美来丰富自己的生活。在体育教学中实践审美教育, 就是通过体育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美、展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1. 通过教师自身进行审美教育

第一, 教师的体态美。古人云, 言传不如身教。教师的言行举止、仪表体态等有着榜样和示范的作用, 教师的体态美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大学时期, 学生的求知欲和模仿能力都较强, 教师的仪表教态、学识涵养等都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如果教师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一举一动、一言一行, 能够给学生留下朝气、健美、儒雅的印象, 自然会影响并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情操。

第二, 教师要讲究语言表达美和动作示范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语言表达, 力求做到:语速适中, 有节奏感;表达条理清晰, 重点突出;示范动作干净利落、优雅而准确。这样学生就会从内心里钦佩教师, 从而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达到良好的审美教育效果。

2. 实现教学手段的艺术化

当前许多国家都将舞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以美国为例, 节奏运动课的课时占小学低年级课时总量的20%, 舞蹈课约占初中课时总量的10%, 同时许多州都将社交舞蹈作为高等教育的必修课程。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节奏、舞蹈旋律、广播体操等提高体育教学的艺术性, 将音乐节拍运用到体育动作和队形训练之中, 用健美操、放松操、武术操等体操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动作协调性等, 这样可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 应将审美教育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教师可以通过请优秀运动员进行动作表演, 让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等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在大学体育教学中, 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 注意教学方法的科学性、艺术性和针对性。例如, 体育运动前, 准备活动的动作设计要优美大方, 让学生学而不烦、练而不厌, 使学生能够受到美的教育。教师还可以通过体育比赛培养学生顽强拼搏、团结互助、坚忍不拔的精神。

总之,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是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 我们应不断加强研究和探讨, 以实现体育和审美教育的有机融合。

参考文献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1]张建滨、胡丽萍.高校体育教学中的美学教育[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3 (3)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2]黄渭铭.简论体育美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J].体育科学, 1990 (1)

高校审美教育 篇10

一、摆正审美教育在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音乐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 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 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理念。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力求教学形式及方法的多样化、新颖化。在音乐教育教学中, 教师应当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及审美特征出发, 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 进行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要求的教学。在学校, 音乐教育和其他形式的艺术教育是绝对必不可少的, 这是因为音乐教育教会学生多向思维, 而不是单向思维;培养发展学生的创作技巧和应用美学的能力;能帮助学生感知和理解, 而这种感知和理解却是以其他形式无法获得的。音乐课程之所以是人文学科的一个重要领域, 就在于音乐的特殊性。在所有的艺术门类中, 音乐素有艺术王冠之称。它最集中地凝结并感性显现了人的精神观念本质力量, 特别是人的情感本质力量的精髓和魅力。因此, 通过音乐与情感的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感受音乐艺术作品, 使学生具备把握、理解和表达人类情感的能力, 增强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学生对艺术作品表现的人类内心世界的探究精神, 引导和鼓励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与、体验、探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和各种不同文化艺术中蕴涵的人类丰富情感与思想并能领会“爱、喜、怒、悲”等典型的人类感情。总之, 音乐是审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 它培养人对音乐的爱好和享受, 使之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 培养对音乐美的感受、理解、表现、创造和鉴赏的能力。

二、培养审美兴趣

学生是审美的主体, 而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音乐活动是学生的审美对象。音乐活动的审美过程, 正是一个不断探索, 不断创造的过程。美好的音乐作品是能带给人以快感的。音乐是人的精神最精致的产物之一。人生智慧的深处有一种独特的神秘的感觉, 即美的感觉, 借助于它, 人才能领悟艺术。因此, 我们在培养学生审美趣味时, 不仅要满足于对感官的刺激, 而且要有生理的快乐, 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人的音乐美感属于社会意识。美感必须是“赏心悦目”“悦耳动听”的, 由五官快适进而使精神需要获得满足而产生的那种愉悦, “是经过感官到达于情感、想象、理智、意志等方面的高级心理活动, 是在感性直觉中积淀着理性内涵的审美体验”。因此, 音乐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熟悉音乐教材, 面向全体学生, 制定好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 把握住每一个教学环节, 充分挖掘教材的歌词美、旋律美、节奏美、力度美……以教师动情的演唱、演奏, 生动有趣的讲解, 结合直观形象的教具, 启发学生细细品味音乐, 以达到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趣味、积极进行审美体验、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力、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目的。

三、通过音乐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人们在长期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一种能力。音乐欣赏为欣赏者提供了较好的审美实践活动, 使欣赏者在感受音乐语言的同时, 还能从音乐作品的结构、题材、风格、体裁、格调中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哲理的美, 并促进人们在审美过程中去伪存真, 扬善去恶, 褒美贬丑, 从而培养对音乐艺术的审美感受能力和审美创造能力。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 在于如何从音乐作品的结构、教材、体裁、风格中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的内容、形式的能力, 世界上的音乐作品浩如烟海, 从古至今, 从中到外, 不同题材, 不同风格的作品, 总是用特殊的形式伴随着人类生活, 体现着人类的美与丑。选择好授课教材, 选用具有情感高尚、立意美、情景美、形式美的音乐作品为教材, 不要拘泥于某一范围或形式。因为学生审美趣味培养是通过这些音乐作品来实施的。其实在中外音乐史上, 有许多古今传唱的优秀作品。选择具有欣赏价值, 能够唤起美感的歌曲和乐曲为音乐教材是极其重要的, 它是实现音乐教学以审美为核心的基础和前提。如小提琴协奏《梁山伯与驻英台》就是以民间传说故事为题材, 歌颂了男女忠贞不渝的爱情, 控诉封建礼教的残酷, 表达了劳动人民对这一爱情悲剧的同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我们从全曲的结构形式上来分析, 根据作品所引示的“相爱、抗婚、化蝶”的情节, 促进理解音乐的内容。此外, 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作家的个性心理特征及创作意图等, 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如贝多芬的《第五命运交响曲》, 让学生了解贝多芬处在什么艰难时期, 当时是什么时代, 词曲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对这些问题有了充分的理解和认识后, 就能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

四、明确音乐知识技能、思想道德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在任何音乐教育中, 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 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 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 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 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 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作为音乐教育者, 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 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 合理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 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音乐欣赏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 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 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助性教学。

音乐教育属于美育的范畴, 始终不能偏离美育的方向。音乐课程有辅德的价值, 这是它的外在价值之一, 而音乐课程的内在和本质的价值是审美价值, 只有实现了它的内在价值, 才能更好地实现其外在价值, 发挥音乐教育以外的一些功效, 这也是对音乐本身的一种超越。从音乐作品中体会高尚的情操, 从音乐知识中学习人生的哲理, 这些都是以音乐的感悟为基础和前提的, 没有了这个基础和前提, 也就无法谈及道德品质的培养, 这也是“以美辅德”的含义所在。音乐课的教学重在过程, 在这个过程

浅析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

童付超 (绵阳师范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民办学校给社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就必须有一支相对稳定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本文从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与问题、困境与成因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对策, 以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关键词:民办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对策

一、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特点与问题

1. 教学经验丰富。

一般而言, 到民办学校任职的教师都有较高的学历, 他们从教时间长, 教学经验丰富, 对课程有着深入的把握, 课堂教学质量较高。这些教师大多热爱教育事业, 有很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他们当中有不少人曾经是公办学校的骨干, 现在到民办学校工作, 找到了发挥自己能力的天地, 愿意为实现理想而勤恳工作。这是民办学校相对于公办学校的一大优势。

2. 教师队伍不稳。

由于教师本身、社会及学校几方面的原因, 导致民办学校的教师队伍不稳定。频繁的人员调动使学校无法形成一个稳定的、具有长远目标的教师群体, 对学生的教育也缺乏长期规划。

3. 教师培训缺乏。

民办学校领导很容易忽视教师在职培训, 充分挖掘其潜力。教师也往往因能胜任工作而对自身的专业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紧迫感。大多数公办学校鼓励教师参加在职培训。如果民办学校教师的在职培训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在教育质量上的差距势必会扩大, 并将最终损害民办学校利益。

4. 教学定位欠佳。

由于大多数民办学校教师曾经是或现在仍然是公办学校的教学骨干, 在工作中取得过不少成绩, 他们对学生期望值一般也比较高, 但民办学校学生入学成绩大多低于公办学校, 知识基础相对较差。一些教师感到上课“带不动”, 有时连教学进度也难以完成, 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二、民办学校教师队伍的困境与成因

1.立法欠完善。为了规范民办教育,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和规定, 但我国的教育法制建设起步较晚, 教育法规体系尚不成熟。

2.管理不健全。就国家和地方政府的有关管理体制而言, 我国至今尚未形成一个相对独立、完整有序的民办教育管理体系, 各部门对民办学校的管理交叉重叠。就学校内部的管理机制而言, 民办学校普遍缺乏保障教师权利的机构, 大多数学校没有设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工会组织, 仍采用“家长式”或“家庭式”管理。

3.地位未确定。一些地方以为教育行政部门的任务就是管理好公办学校, 对民办学校则轻描淡写, 既无切实措施, 也无专门的管理人员和管理机构, 任其自生自灭。

4.福利无保障。在人们的印象中, 民办学校是与“财力雄厚”“条件优越”“设备精良”, 甚至“贵族学校”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的。对一部分民办学校来说, 这无疑是事实。但若这些学校经营不善, 或举办学校的主体组织运行不佳, 就会波及教师待遇, 教师不得不承担一定的风险。

当中师生的相互交流, 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能否给学生以审美的愉悦, 学生能否在这种审美愉悦中得到情感的共鸣甚至人格的升华, 这是衡量一堂音乐课成败的主要标准。因此, 音乐课的教学应是审美教育为主, 而德育为辅的教学。教师在给学生分析讲解某首歌曲内容时, 没必要长篇大论花上大半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讲述历史故事、英雄事迹及随之引发出来的道德品质、精神情操等等审美以外的东西, 而应把音乐课堂上有限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 引导他们从音乐的音响中感受并逐渐学会领悟其深刻内涵。教师的“说理”远远不及学生听觉的主动参与, 音乐教学的审美

三、解决民办学校教师队伍问题的对策

1.加强人力资源管理, 教师管理推向市场化。首先, 争取教育主管部门在政策上使民办学校教师能与公立学校教师享有同样平等的条件。其次, 打破民办与公办学校教师流动的壁垒, 疏通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流动的渠道, 建立统一教师市场, 建立教师资源配置的市场机制, 合理配置教师资源。最后, 校长用人之道、治学之道是关健。这样的学校就有凝聚力, 就有形成高质量教师资队伍的基础。

2.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健康心态。这是个系统工程, 必须从社会、学校、教师自身三个方面分别采取对策。第一, 全社会要整体联动, 共同营造有利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氛围。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地为教师创造宽松、愉快工作环境, 千方百计提高教师待遇, 不断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第二, 学校应有的放矢, 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作为教育的管理者, 要坚持以人为本, 不断改进领导方式, 推行人性化管理, 努力为教育营造和谐的内在环境, 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 主动为教师排忧解难。第三, 教师应该从我做起, 努力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适时地调节好自已的心态与情绪。要有意识地增强心理健康意识克服和化解不良情绪, 保持一种健康的心态。

3.以人为本, 真正把教师当成学校主人。坚持“以福利待遇留人、以情动人留人”的原则, 关心教师福利待遇, 保障教师的福利待遇, 建立起老师对学校的信任, 消除教师的打工心态, 使他们获得一定的安全感。更重要的是要对教师的工作、生活等各个方面有足够的尊重与理解, 真正把教师当成学校的主人。

4.鼓励上进, 提供机会促使上进, 实现双赢。学校培养人才的质量和学校教育改革的成败, 关键都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教师业务水平的培养与提高, 是实现学校培养目标的良好途径, 更是办名校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因而就必须对现有的教师进行认真的培训和考核, 对教师的理念、精神以及专业知识和现代化技能进行优化, 培养出具有现代化素质的适应本校需要的教师队伍。同时, 进行相应规模的教师储备, 以达到办学规模与教师的配套, 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只有这样, 才能够实现学校和教师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王波.民办学校教师权益保障问题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2007。

[2]龚乃清.石狮市民办教育发展问题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2003。

作者简介:

童付超, 绵阳师范学院教师, 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性、音乐性、艺术性不能忽视。

教学实践证明:把审美教育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通过形式美到内容美, 再到精神美的审美教育, 能深入浅出地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审美能力, 获得美的正确认识。具有了一定的辨别是非能力, 就能使学生确立自己的行为准则, 对生活的美丑、善恶、等做出正确的判断, 这样, 就能把学生引入正确的审美之路, 让美育的多功能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培养出爱祖国、爱人民、有知识、讲道德的一代新人。

摘要:音乐教育, 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文化现象, 其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意义主要还在于它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这种审美教育, 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感受音乐、表现音乐、鉴赏音乐和创造音乐的能力, 且能促进人自身各种因素的平衡与协调, 提高人的素质, 实现个性全面、和谐地发展。所以, 音乐教育的核心应当是音乐审美教育。

高校审美教育 篇11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渗透

在市场经济环境的影响下,我国的教育改革也在逐渐完善,培养复合型人才成为了各大高校的首要目标,尤其是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审美教育已经引起了广大师生的关注。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声乐基本功,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生活品位。所以,在高校声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对审美教育给予一定程度的重视,加强在教学活动中对审美教育的渗透,以加强在声乐教学中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1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现状及意义

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环境、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给人们以全方位、潜移默化的教育,以达到美化人们心灵、行为、语言、形态,提高人们道德与智慧的目的。自高校实行新课程教学方案后,高校声乐教学不仅对学生进行了声乐方面的乐理知识培训,还加强了学生了唱功方面的培训。同时不忘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培训,以加强学生在声乐学习过程中对审美教育的理解,培养出符合国家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主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以及如何欣赏声乐作品的内涵和特色,并通过审美教育发掘出学生对声乐作品艺术美和精神美的理解,锻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色彩美的感知,让学生意识到声乐作品的魅力和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声乐的积极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 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实施策略

2.1 强化对教师专业性的提升

在各大高校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渗透过程中,教师应全面发挥出自身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巧妙地将审美教育融入声乐教学中,科学合理的开展审美教育在声乐教育中的渗透。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不同时段的审美认知度也是不一样的,所以高校老师要进行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培养自身的审美能力,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推进。例如:某高校安排声乐专业的教师每年寒暑假期进行为期半个月审美教育进修,目的是改变教师传统的思想观念,融入现代教育的审美理念,从而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加强教学课堂中审美观念的灌输。例如某教师在培训完毕后,充分利用我国著名词曲《诗经》,进行了现场唱法教授,通过唱与词的结合,引导学生去理解诗词中的韵律美,从而达到提高在声乐教学中对审美教育的渗透。

2.2 改变教学模式

传统的声乐教学模式,一味地要求学生在练功房练习,容易忽视学生精神方面的教育,使学生慢慢对声乐学习产生了抵触感,为了改变这一种状况,尽量做到如下几点:第一,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教学实施方案,如:基本功扎实的学生,应增加其唱功,发音等学习难度,对于基础能力较差的学生,应加强其基础技能的练习;第二,让学生从思想上改变对声乐的认知,知道融入审美理念后的高低音是怎样的原理,并通过练习的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去研究审美教育渗透后的声乐知识;第三,高校教育应适应当前的教学模式,不再由学校统一安排教师,而是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相互的挑选,这样学生不仅愿意学习,还能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一个较好的学习氛围,从而提高审美教育在声乐教学中的渗透。所以,教学方式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对审美教育的推进有着巨大的作用。

2.3 在声音技巧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声音技巧教授是声乐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声乐教学阶段,高校专门设立了声音技巧课,教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和手段来引导学生掌握发音及吐音技巧,并结合新时代市场的要求,在声乐教学过程中融入审美观念,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到在不同场合,不同环境,该如何发音才能体现出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师还应运用多种唱法来对比不同声音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区别,并以此总结规律,指导学生掌握如何在声乐练习中培养出审美意识。例如,在讲解《映山红》这首歌时,教师用美声和民谣的方式分别演唱了一遍,然后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思考两种唱法的不同之处,从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审美意识,为声乐教育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2.4 在认识乐器的过程中加强审美教育

声乐教学内容主要包括音乐理论基础、发声技巧练习及乐器演奏等丰富的教学内容。要想在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观念,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乐器介绍的时候,可将审美教育的内容,通过口授的方式逐渐渗透到教学过程中;第二,乐器作为声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在乐器演奏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各个乐器所发出的音符有什么区别和作用;第三,利用审美教育观察,在声乐演唱的过程中,哪种乐器能增加演唱的意境,哪种乐器破坏了整个演唱氛围;第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演唱演奏过程中,加入自己本身对审美教育的理解 ,从而创造出具有学生本人意境的歌曲,加深对音乐知识的积累,提高其独特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演唱周杰伦的《东风破》时,如果采用古筝、笛子等乐器进行伴奏,则会有一种清新伤感的意境,加深了对歌曲感情的阐述。如果采用架子鼓,大号之类的乐器进行伴奏,则会让歌曲失去了原有的情感意境。

2.5 在声乐表演中优化审美教育

首先,在声乐表演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声音技巧的表现形式同乐器演奏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科学、合理的乐器伴奏不仅能衬托出表演者的声音特色,还能提高整个音乐表演现场的气氛和意境,所以乐器教学老师应当在这方面给予一定的重视,并且还要根据学生的特长,准确、灵活的指导学生掌握乐器的演奏技巧和表演技巧,使学生明白如何利用乐器伴奏来增强个人音乐作品的感染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其次,教师应在日常教学中为学生灌输美的思想,并针对学生的个人艺术修养提出了建议;最后,巧妙的服装搭配也是声乐表演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不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上的冲击,还能给观众美的感受。例如,著名歌剧《图兰花》的表演,表演者将各种艺术效果通过服饰,乐器,舞蹈及歌唱等,融合成一个有机体进行表演,不仅成功地提高了观众的观赏度,还使表演者及观众对音乐作品本身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审美教育的现状出发,提出了声乐教学审美教育的实施策略,让学生意识到审美教育中的声乐魅力,希望能为我国培养集个人素养、审美观念和声乐知识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提供借鉴,让美的声音传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吴姿霖.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艺术教育,2014(04):94-95.

[2]赵大海.浅谈如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J].大众文艺,2012(10):243.

[3]黄媛媛.浅谈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音乐大观,2014(10):93.

[4]邓集勋.论审美教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渗透[J].北方音乐,2015(06):184.

[5]董雷.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几点思考[J].大舞台,2015(11):216-217.

[6]岳彩晨.浅析在高校声乐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方法[J].亚太教育,2016(13):116.

高校审美教育 篇12

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体育与智育密切相关, 学生只有保持身体的健康, 拥有强壮体魄才能有更多精力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 体育运动中的规则和规范, 有利于学生规则意识培养。此外, 体育活动中的对抗性, 能培养学生竞争意识。而团队体育运动则能培养学生协作精神, 可见体育教育的重要性。高校学生毕业后, 将面临激烈社会竞争, 学生只有保持身心健康, 才能有勇气去迎接挑战, 克服苦难, 承受社会压力和工作压力。但传统体育教育形式, 教育效果具有一定局限性, 很多时候教育质量不能得到保障。而审美教育的融入则能弥补传统体育教育缺陷, 丰富教育内容, 强化体育教育功能。

1、高校体育教学的教育职能

体育教学具有较强教育性, 是指通过身体活动和其他一些辅助性手段, 进行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训练的过程, 主要教育职能是:全面锻炼学生身体, 增进学生身体健康, 使学生掌握基本体育知识和技能, 提高学生体育能力, 锻炼学生意志力。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在教育活动中, 都非常重视体育教育。例如, 斯巴达人, 在七岁时将要学习跑步、竞走、搏斗、掷铁饼等。而中国古代则学习骑马、射箭、驾车。孔子就一名驾车高手, 《论语》中有过这样一段对话: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學而无所成名。”子闻之, 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六艺”中就包括:射击、驾车。孔子认为通过体育锻炼, 能锻炼学生的身体和意志, 使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现代体育教育理论已非常成熟, 专业性和教育性更强, 实践证明体育教学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的同时, 还发挥着德育教育功能, 对于学生智力发育、人格形成都有着积极影响, 能培养学生自强不息, 坚持不懈的精神, 同时还能增强学生协作意识和集体意识, 帮助学生克服胆怯、自卑的心理, 实现自我突破。且在体育活动过程中各项体育运动的规则, 能培养学生规则意识, 提高学生自我约束与管理能力, 能对学生身体、智力、思想、情感进行全方位教育与开发。相关调查研究发现, 缺乏体育锻炼、没有参与体育运动习惯的学生, 多性格内心;而热爱体育运动的学生, 往往积极向上, 性格开朗热爱生活。日本、英国、美国、韩国都针对体育教育, 制定了相关规范和制度, 可见各国对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健康的身体是学习的基础, 加强体育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然而, 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现状并不理想, 据《国民体质监测报告》中显示, 我国大学生体育素质普遍低下, 没有运动习惯, 体育锻炼机会少, 体育教学职能发挥不明显。因此, 各高校应积极进行体育教育改革创新。

2、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融合意义

审美教育是指通过艺术手段对学生进行教育, 运用自然界、社会生活、物质产品与精神产品中一切美的形式, 给学生以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教育, 美化学生心灵、行为、语言、体态, 提高学生道德与智慧,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审美观念、审美意识, 提高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评价美、创造美的能力。“六艺”中“艺”和“乐”就是典型审美教育形式。十八世纪德国教育学家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和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都非常推崇审美教育, 认为教育应重视人的全面发展, 而不仅仅是知识与技能的积累。Johann Christoph Friedrich von Schiller在《美育书简》中想要证明, 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是审美教育, 从他的理论与思想中可以看出, 他认为审美思想对人性的和谐发展有着直接影响。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 可增强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魅力所在, 使学生在体育学习中:体验美、发现美、创造美。融入了审美教育思想的体育教育活动, 使学生对体育审美有了一个正确认识, 使学生在学习体育理论、知识、技能的同时, 能以正确审美标准和体育欣赏方式看待体育运动和体育比赛, 使学生体力、智力、心理得到协调发展, 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体育审美观点。另一方面, 审美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渗透, 增强了体育教育职能和功能, 提高了教育质量, 能使体育动作更优美, 使学生产生对体育美的联想, 有助于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产生, 能更好的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改变学生对体育美的认知[6]。此外, 体育与审美的融合有助于学生良好品格的形成。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都具有一定德育教育功能, 体育教育并非只注重身体素质的提升, 还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健全, 而审美教育的渗透则能增强体育教学的身心教育功能, 在培育学生体育审美观的同时, 还能改善学生精神风貌, 养成乐观、勇敢、积极的性格, 树立正确体育观、价值观、人生观, 使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3、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策略分析

从前文对审美教育与体育教学的关系及其融合意义的分析, 不难看出高校体育教育中渗透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体育也需要正确的审美观, 体育是一种形体美、身体美的表现形式, 属于特殊艺术。因此,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传播体育知识, 还要进行体育审美教育, 把体育艺术、体育美展现给学生, 让学生体会体育的内在美。

3.1、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想要将审美教育有效渗透到体育教育中, 更好的展现体育美, 发挥体育教学职能, 必须遵循一定基本原则, 进行科学渗透, 合理融合。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体育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的基本原则:

(1) 正确把握审美教育规律。

从审美教育规律和特点来看, 虽然与体育教学层次规律、活动组成规律和心理结构规律十分相似。但实际上二者间也存在一定的矛盾性, 某种意义上来说二者既相互依存, 又相互矛盾, 就像动与静间的关系。体育代表的是身, 而审美代表的是心, 有着差异, 也有着联系。因此, 在教学活动中, 必须正确把握好体育教育与审美教育的关系与规律, 充分利用好二者的关性, 合理运用教育手段, 开展体育教学, 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使学生懂得欣赏、发现体育美, 掌握体育美规律。

(2) 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

体育不仅是社会文化现象更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形式, 但本质上来说体育美与艺术美有着很大区别, 所以审美要求不同。王鑫强在《体育美学》一书中, 对体育美特征的概括是:“形象性、感染性、社会性、创造性”。体育美的内在联系性很强, 所以在审美教育渗透过程中, 要正确把握体育美的特征, 基于体育美基本特性开展教学活动。

(3) 正确选择体育美教学素材。

高校体育教学中, 教育对象是具有一定知识层次和审美能力的大学生, 学生普遍具有与一定独立思维能力。并且加之时代的进步, 当代大学生思维模式和审美观点已发生极大变化, 所以教学也必须紧随时代步伐。因此, 体育美教学素材选择时, 应考虑到当代大学生兴趣和审美观点及接受能力, 合理选用教学素材, 因材施教, 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3.2、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渗透策略

体育属于人体艺术和行为艺术范畴, 展现的是动态美。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能使学生更好的感受体育魅力和体育美, 提高体育美学价值。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高校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思想的渗透策略:

(1) 结合体育教学内容展开体育美。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不同体育运动形式, 有着不同特点和技能要求, 所以展现的体育美学特征也有一定区别。因此, 教学过程中, 要正确结合教学内容与体育美学特征, 正确把各项体育运动的美学特征展现给学生。例如, 球类运动的战术美、团队美、协作美等等。想要达到教学目标, 应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设计, 基于学生认知能力和运动美学特点及规律, 培养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鉴赏能力,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和评价体育运动中的美。

(2) 利用体育美培养学生体育兴趣。

爱迪生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推动人类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 对于感兴趣的知识与科目, 往往会付出更多努力进行自主探索, 其学习效率和质量与不感兴趣科目相比存在较大差异, 毫无疑问兴趣是学生学习动力产生的源泉, 体育运动同样如此。当前很多学生缺乏体育兴趣, 没有运动习惯。因此, 教师应以美的旗帜召唤学生, 借助审美教育激发学生体育兴趣, 使学生在兴趣驱使下快速掌握体育知识和动作要领, 真正体验运动美, 产生运动动力, 养成运动习惯和爱好。

(3) 营造审美氛围。

审美氛围对体育美教学质量有着直接影响, 好的审美氛围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与提高有着很大帮助, 能够有效提高体育教学质量。想要转变当前体育教学局面, 更好的融入审美教育, 必须走出传统, 更新教学手法, 合理组织活动, 通过各类实践活动, 营造体育审美氛围, 让学生适应体育、习惯体育、喜爱体育。例如, 开展一些体育游戏, 调动学生积极性, 使学生能够不受拘束的进行体育锻炼, 发挥自身潜能体育能力, 营造一种和谐气氛, 使课堂氛围更活跃。此外, 还可在体育教学中融入音乐, 通过相关的主体音乐来调动学生情感, 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热情, 渲染体育气氛, 使学生情感与体育得到融合。

(4) 提高教师的审美意识。

教师是开展教育活动的核心力量, 影响着教育质量和教育效益, 优秀的体育教师是保障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渗透审美教育, 保障体育教育职能发挥的基础。然而, 当前很多体育教师不具备审美知识, 没有正确审美观点, 不能很好的将审美教育融入到体育教育中, 无法正确将体育美传达给学生。因此, 必须要提高体育教师综合素质, 提高体育教师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 强化自身专业技能, 为体育教学创造有利条件。

4、结束语

体育教学发挥着重要教育职能, 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体育教学, 不仅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 还能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 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而审美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渗透, 则强化了体育教学功能, 有利于体育教学职能的发挥, 能更好的培养学生体育审美能力, 使学生养成正确的体育审美观点, 帮助学生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

参考文献

[1]袁欣.内蒙古自治区高校体育教学中美育现状的调查及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4, 13 (11) .

[2]徐祯.审美认知、审美体验与大学生综合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 2013, 11 (14) .

[3]陈勇.四川部分高校体育教师的美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2014, 12 (17) .

[4]赵晚霞.中国高等体育院系体育专业教师素质结构的现状、社会需求及优化策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 2013, 11 (12) .

[5]覃刚.近代以来中国学校体育教育人文向度的失落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10 (15) .

上一篇:资本路径下一篇:泪河高度测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