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共12篇)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1
引言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美术教学大纲》 (以下简称《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美术课是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一门必修的艺术教育课程, 是对学生开展美术教育的重要方法。它对于贯彻德、智、体、美、劳全面成长的教育方针, 提高全民族的素质, 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重要作用。”《大纲》在选择教学内容的原则中又指出:“学美术是以审美教育为核心, 着力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著名的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我教艺术课, 主张不求直接效果, 而注意间接效果, 不求学生能作直接有用之画, 但求培养其爱美之心, 能用作画的一般心理处理生活, 对待人生, 则生活美化, 人世平和, 此为艺术的最大效用。”他的话语, 精辟地揭示了美术教育的功用。美术教育作为一种审美教育, 它启蒙人的情感, 陶冶人的情操, 引导人追求高品位的精神生活, 并能促进创造力的发展, 在塑造健康人格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小学美术教育现状
在美术教学中, 提高欣赏教学的地位, 在广大教师的教学实施中又如何呢?据不完全调查, 大部分教师非常重视绘画课的教学, 设计应用课则选择较容易的内容教, 对于欣赏课, 大部分教师是一略而过, 理由是: (1) 教师本人也不知怎样欣赏或不知道该怎样让学生欣赏; (2) 欣赏不重要。造型表现课与设计应用课是培养审美情趣的基础, 欣赏正是把平时所学的审美能力进行内化、升华的必须课程, 在欣赏中, 使学生在形象、感受、理解之中来回碰撞, 从中升华出各种能力, 更让学生懂得了很多道理, 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想象能力。
二、小学美术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进步表现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 小学艺术教育也有了显著的进步。以美术为例, 这种进步主要表现在: (1) 美术的观念更完整、更充实。美术不再被认为仅仅是“画画儿”, 而是被理解为融绘画技巧、艺术创作、欣赏、批评和艺术史为一体的、广义的审美教育; (2) 这种教育的目标更偏重于未来公民的基本审美素质培养, 而不是少数技巧高超的艺术家的早期训练; (3) 教师的专业化 (即同时受过中高等艺术与师范教育的) 程度及基本素质有很大提高。美术教材 (及教学参考用书) 的内容涵盖面扩大, 技能、知识的内在系统性增强, 且充分考虑到儿童智力发展的年龄特点。这种教学不仅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而且可以说, 现在的儿童所受到的艺术教育比他们的父辈要充分得多, 也健全得多。这种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也因而值得充分肯定。
三、联系现实生活, 穿插美术欣赏, 提高审美品位
生活中既存在美也存在丑, 美术课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兴趣, 使学习有滋有味, 提高审美品位。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 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美术, 尤为重要, 只有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 才能使美术教学更顺利地完成, 提高教学质量。小学生比较单纯、真诚, 能随感而发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并且想象力与创造力特别丰富, 对画画非常喜欢。这些因素, 正是培养学生欣赏兴趣的好时机。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 红红的花, 绿油油的树木, 黄澄澄的果实, 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感到喜悦, 乐于接受, 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 小学生只会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在欣赏过程中, 他们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 他们大都能够接受, 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欣赏能力得到提高, 审美素质得到了提升, 变得更高雅, 他们的素质才能更全面的得到培养。
四、通过审美创造活动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审美创造是美术教育的核心, 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美术活动是具有情感形式的创造劳动, 在以往的美术活动中, 我们往往注重技能的训练, 看重画面的效果, 因此, 我们常常会看到的是孩子色彩、线条较完美的作品, 更多地关注了美术本质论的学习, 忽视了活动过程中孩子的情感, 漠视了孩子在活动中审美愉悦。画画应该是孩子内心世界的流露, 真实情感的宣泄, 要让孩子带着愉悦的情感去画, 必须要让孩子对客体产生一种生命的自我发现, 有一种深刻的审美体验, 这是艺术活动的核心。于是, 我们把艺术创造活动引入美术活动中, 并以美术为切入点, 发展音乐、美术、文学艺术中共同的审美要素, 按创造的原理加以沟通, 提高多种心理功能的协调作用, 以不同的艺术形式使小学生获得美的熏陶, 推动小学生审美联想和创造。艺术创造活动给予了小学生深刻的审美体验, 艺术的核心是审美, 审美作为人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是以体验的形式存在的。
美术课教学中的室内外写生、社会实践等, 正是以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为主要教学目的的。运用科学、合理、趣味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 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 激发起他们对美好事物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的冲动。教师应充分利用美术学科的优势, 在课堂教学及其他活动中引导学生观察社会和自然现象。要引导学生培养一双画家的眼睛, 善于观察、准确观察和敏锐观察, 提高创造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水平。
五、结论
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是与新的时代息息相关的重大课题。美术教育工作者, 应为培养学生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积极探索, 大胆实践, 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2
本文作者(唐 柳),请您在阅读本文时尊重作者版权。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美是客现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文学艺术、社会生活、大自然等给人们带来无穷无尽地美的享受。但是,人们明明生活在“美” 的身边,却感受不到“美”的存在,其原因就在于缺少美的“发现”,即审美。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别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的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直接获取的表象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对于欣赏到的美好景象,可以主动地进行“再创造”,这就要依赖于学生自身的想象能力。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
在教学过程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
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到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进行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从而可以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其实,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画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唱—支歌、跳一个舞,或读一首诗,在磨炼中自寻快乐。如在画鹅时,可以读《鹅》这首古诗,在画《春天来了》时可唱上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在制作完成—件头饰后,可让学生带上头饰跳个舞或扮角色表演,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事,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是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地发展。
新时期小学美术的审美教育的反思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 审美教育 问题反思
一、审美教育缺乏系统性。
因为审美教育是近年来才刚刚出现的一种教育模式,没有系统的教学案例可以参考,所以大多数的老师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在这个过程中问题出现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因为审美教育没有形成体系,所以大多数的学校也没有引起重视,认为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课程。也正是这种不重视,导致审美教育进步比较慢,这样反而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恶性循环”里面,学生成了最大的受害者。
二、审美教育缺少课程说明。
审美教育方面很少有相关的书籍,即使有,也是泛泛而谈,没有准确的课程模板。导致很多老师都是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教学,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不适应的状况,导致审美教育的失敗。严重打击了老师、学生、家长的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这是一个新鲜事物必须经历的过程,增加信心,那么审美教育形成规模也是指日可待的。这需要教育家、老师、家长、社会的共同努力。从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加大对审美教育的投资,让它成为我们小学时期的一门重要课程。在这个数学、英语“当道”的时代,审美教育想要从其中“分一杯羹”,还需要长时间的努力和实践。
三、审美教育文化的不适应性。
因为审美教育是从国外引进的,是我们像西方学习的一个典范。所以在此过程中,很多老师都是参考国外的一些文献、一些国外的案例。但是在多数人没有注意到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和教育体系的不同。这样就造成了教育方法不适应,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就像是我们移植器官一样,一旦不适应,反而会造成更大的危害。
四、同学们对审美教育不理解。
很多同学没有听说过审美教育,所以对其作用和功能并不理解,这样重视程度就不够。甚至把审美教育当成了一个可以玩耍的科目,这样就违背了审美教育的初衷。
审美到底是什么,只是颜色的选择与搭配,只是东西好坏的判断吗?并不是这样,审美教育也包括价值观的教育。现代很多年轻人根本就不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观,“拜金主义”、“外貌主义”等等。而培养学生们的价值观要从小学开始,从小就要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美,避免追求外貌的美而丢失了自己。
五、审美教育仅仅局限在课堂,而没有真正进入同学们的生活。
审美教育现在还只是理论,所以大多数学生接触它只能是在课堂上。但是审美是一种生活经历和生活能力,如果不加以使用的话,那么只能是“纸上谈兵”,永远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所以要将审美教育生活化突出其生活的作用。
六、注重调动学生综合学习的积极性:
素质教育与生活紧密相连,激发了学生的需要强度,并依赖目标诱因的出现,提高学生需要的自我意识水平,满足了学生联系生活,美化生活的物质和精神需要,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开心台历》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绘画及工艺制作知识技能,设计制作有创意的飞行棋,在教学安排上,我特意与其他学科的老师联系,好让学生准备诸如语文、数学、英语的一些复习题,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意识,使学生完成有创意的飞行棋,从而也更好地调动了学生完成创意作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完成美术作业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己设计制作的飞行棋愉快的游戏,既巩固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双赢的效果。
美永远没有固定的表达。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还不能很好的分辨绘画技巧上的好坏,画面的美丑。他们绘画寻求的是与其他人的与众不同,用孩子的话说:“我有……你没有……”。同样一个事物他们可以画成不同的形态,甚至添加自己想象的不同东西。这正是发散思维的特点。因此,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采取举一反三的练习法。形成竞赛,比比看同一个课题谁画出的图案较多和别致。如:人美版二年级第四册《拓印树叶真有趣》④这课,我需要搜集大量的图片,搜集相关视频等素材,在讲课时需要大量的讲解。先让学生观察大自然中多种多样不同的美丽树叶,在分析它们的形状、色彩、叶脉的天然美。它像什么小动物呢?在这树叶上添加,画些什么它能变成什么呢?学生思考结合这些树叶的不同形状,再用不同的线条、色彩进行添加再创新画作。我又给编了儿歌:“枫树的叶子像鸭子的脚丫,银杏树的叶子像扇子,老鼠刺树的叶子像蝙蝠,椭圆形的叶子像小兔子的身子,有的树叶像小鹿的犄角等。”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求学生可用树叶的形状添加绘画作画,也可以用不同树叶的形状拼画。兴趣盎然的学生仔细观察,认真思考,思路开阔,在统一的基础上,他们积极创意,都想把自己与众不同的小点子展现出来。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好、中、差学生能够得到相应的互补,培养学生的胆量和口才表述能力,在激活学生想象力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绘画潜能。达到素质教育整体提高的目的。
总结:审美教育还需要不断尝试,不断扫清亲近道路上的障碍,最终发挥其真正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滢.激发美术兴趣,培养审美能力[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22)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4
一、创设情景, 激发兴趣, 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感受美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的主要途径之一。”儿童在学习中产生一种迫切探求新知的欲望, 使学生在处于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 学生的兴趣越浓, 求知欲望越强烈, 渗透审美教育越能见效。教师要运用自身的教态和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 (看电视、录像、范画、故事、游戏、音乐等) 。以创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同进入教学情境中去。在这有声的环境氛围中, 加强培养学生的审美感受, 无形中提高学生审美意识, 培养学生的感受美, 认识美的兴趣。例如, 教学《中国画-观赏鱼》一课时, 在我的引导下, 指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 并说出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惊喜之余, 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 不仅找到了自己满意的答案:金鱼的颜色艳丽, 比目鱼的眼睛出奇, 鲤鱼的鳞漂亮, 鲫鱼的形状美丽等等, 而且也感受到了颜色的美。但对小学教师来讲, 并不等于就可以降低自己的专业技能, 相反, 还更应在拓宽专业知识面的情况下, 注重技能的学习, 正确理解这个“矛盾”的内涵。教师, 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和广阔的知识, 才能在未来的教学中游刃有余、得心应手。在教学实际中把相关的学科和社会知识包容进来, 体现出知识的纵向性和关联性, 体现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科知识外延的扩展。
美术新课程却更强调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 强调美术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强调培养人文精神和审美能力等, 这些要求促使美术教师要紧跟社会发展, 学习与美术课程相关的其他新技术、新知识, 学习促进学生思维和人格发展的教育教学方法, 形成开放状的生态型知识结构, 真正实现教师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与新课程同行的美术教师将拥有和展现教学的青春活力。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 学生参与的兴趣高涨, 在了解鱼的过程中学生们感受到了美。有个学生在纸的前半部画了条金鱼的尾, 在纸的后半部画了条鱼的头, 纸的中间画了一条金鱼, 在作业批改中, 受到了同学们的异议, 我并没有急于给他评价, 而是把他叫上台前介绍自己的画, 他说:“是在一次画展中学到的这种画法, 表示无数条金鱼。我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了赞许的目光, 我趁机向同学们引导, 这是绘画中的一种巧妙的构图美, 并表扬了这位同学平时善于观察, 且能学以致用, 大大的提高学生们的积极性。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教师要经常走下讲台、走出教室, 利用学生生活中的美术教学资源, 与学生共同观察、讨论、感受和体验。在课堂中, 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信息及时交流, 建立平等和谐的、互动共生的师生关系。运用立体的、动态的、连续的、全面的表示方法反映美术教学过程, 多媒体教育已越发显得重要。它通过利用现代媒体的形、声、色并茂, 表现手法丰富多样, 富于变化的优越性, 达到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在学生尝试绘画和教师针对性的指导的基础上, 再经过进一步的实践活动来完善并获得技能和得到体验。正确对待学生的差异, 了解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在安排学习任务及各项教学环节中, 要尽量考虑学生的差异, 分别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在各自特长的方面表现其领先的优势, 让他们有机会“露一手”, 并给予积极的评价, 以使他们树立起自信心。
美术教学活动除了完成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之外, 还必须承担人文教育、道德教育、管理教育的功能, 其实现途径表现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方式的选择、教学行为的实践。
二、鼓励质疑, 议论明理, 让学生在懂知的获得, 来辨明是非、善恶、美丑, 以达到美化和陶冶学生的心灵目的
在教学中, 可以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引导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 在质疑和明理的过程中鉴赏美。教师要善于扶持学生“敢问”的激情, 培养学生“会说”的勇气。学生对于新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 但往往停留表面的认识, 缺乏内在的挖掘。让学生在提出问题, 议论问题, 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懂得知识, 在理解中, 画的含蓄这是通过议论学生能够认识美和鉴赏美。
三、贵在参与, 大胆开拓, 让学生在的过程中创造美
审美教学不光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是劳动的产物, “劳动创造了美。”美的创造并不是什么高不可攀的事, 只要不断的实践, 大胆开拓, 增加创造美。如:在绘画, 不只是要善于观察学生点滴。鼓励学生参与。还要让学生大胆开拓, 想象, 树立自信心, 不要刺激挖苦学生乃至于刺伤学生的进取心, 就是有些画画的不好, 也要冷静的分析, 他可能有创造审美的一面。
学生审美个性美术教育论文 篇5
一、美术教育中培养审美个性的重要性
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重要课题就是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体现,而审美教育的实施当然离不开美术教育课程的发展,在美术教育中,审美教育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审美个性是一个人性格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个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只有审美个性的不同,才能创造出丰富且别具特色的审美对象来。同时在促进人类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效益。审美个性的发展也是人格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每个人的喜好、能力、素养各有差异,而审美个性肯定也会不尽相同。素质教育的本质是让每个学生能够得到全方位的发展,其中个性的发展较为关键,这一点已被人们所认同。审美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在美术教育中无疑是美术教学中重要的环节。众所周知,美术教育的目的并不是要把每个学生都培养成专业的艺术家,美术教育的目的既是开发思维、提高能力、开阔视野。但最重要的是陶冶情操,提高素养,净化心灵。另一方面,美术教育是让学生在愉悦的学习的过程中收获美术知识,通过不断的感受、体验、鉴赏、品评提高人的审美趣味。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和了解已有的艺术手法、形式、风格的基础上,并能够较为熟练的运用这些技法和技巧,并对现有的风格特征与个性特色根据自己的所学去进行综合的评判,不断对自己的审美标加以反思,提高艺术观察力与敏感程度。审美教育及学生审美个性的培养是美术教育中的重点;离开了美术教育来谈审美个性,就如同人离开了空气,审美个性也将变得毫无意义。美术教育主要是通过鉴赏与品评优秀的作品及对作品的感悟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的。具体是通过客观形式的比较及对作品韵律与节奏的把握及美的规律的领悟和研究,从而把握形式美,培养和提高审美的感受能力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审美教育的基本特点就是培养学生富有想象能力及自由发挥的创造性等。然而美术教育正是能把具体的蕴藏着情感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供其欣赏品味和领悟,从而收获不同的情感体验与境界的享受。人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所创造出来的美术作品,都能体现所在社会时代的历史背景,包含着对人类真善美的`不同追求;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历史文化背景加以了解也可感受作者蕴含在作品中丰富的情感,领悟其中意境,从而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提高审美趣味,陶冶审美情操。美术教育不较之于其他学科来说,他更为灵活性,没有绝对标准,也不会存在绝对的对错,自由认识上的差异与审美上的差别,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为自由,也不会感觉到压力,心情会比较的放松和愉悦。所以美术教育符合形象性,自由性,情感性和愉悦性的特点,是审美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美术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二、美术教育中发展学生审美个性的途径
(一)尊重学生审美个性的差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美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画画的材料也丰富多彩,可以满足不同人的各种需求,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更加方便了美术教育的进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根据自己的审美喜好去影响或者干涉学生的审美喜好,为适应不同学生的审美喜好,应该多选择一些风格迥异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供学生欣赏,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性的学习。在讲解或分析作品时,切忌绝对化,鼓励学生在画画时要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要有创新精神。大胆的去尝试各种表现手法,表达出自己的感受。通过学生的美术作品,教师可以清楚看出学生所要表达的情感,顺着学生的逻辑思维,找出学生在作品中流露出来的优点;学生的画,往往也存在着不足之处,我们要指出一些手法上的不足,引导学生正确分析并客观评价自己的作品。
(二)重视师生关系的培养
美术课现在之所以备受学生的喜爱,是因为美术能给人带来视觉上的体会和美的享受。在美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同教师一起来欣赏美和创造美。教师与学生面对的是同一件属于师生共享的艺术品,双方不是艺术家和观众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是相互影响的。传统教育只重视第一种模式,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教师只是一个演讲的角色,是课堂上的主体也是主导者,学生则是被动的听讲,强制的接受教师所讲内容,听从老师的安排,赞同老师的观点,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的想法,更加谈不上一点点的反抗,久而久之,就形成了教师单方面的教,学生单方面的听,师生关系像两条平行线,没有任何的交集,更加不可逾越。现在美术课上,学生和教师是平等的,相互影响的;教师往往与学生一起来欣赏美和探讨美,从而创造美。教师在授课时,要多多考虑怎样对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影响,避免那些不良的消极影响;引导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平时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个性,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一样,他们对待事物的态度,思考的方向也不同,所画出来的画也各具特色。要知道学生才是主体,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尽可能地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激发学生热爱艺术,探索艺术,创造艺术的能力并有自己独立的审美观。
(三)编定适应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教材
美术教育的主要渠道是课堂教学,而教学的依据是教材。传统的美术教材主要偏向于知识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短短的几十分钟里要学会一种甚至多种技法,是很困难的,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与接受;而美术教材知识的连续性与完整性更加增大了学习的难度与高度,渐渐致使学生对美术学习失去了兴趣。要想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在编制教材时要遵循一下几点:一是教学内容要灵活,能让学生有选择的可能;二是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生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这样有利于个性的展现及审美情感的流露。使学生确立自我对审美教育的认识与自我表达的自信。
(四)寻找适合学生审美个性发展的方法
随着科教改革,美术的新教材很吸引学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个性也得到了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心理和身体的发展和情感的交流。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有规律可寻,人们依照美的规律,创造了这个世界,同时也依照这个规律来发展自己,在评价学生审美个性时,要考虑到学生多个方面,体现其主体性,从而突出美术教育和审美教育的多种功能,要意识到美术评价可以促进学生各个方面的发展和良好个性的形成。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运用恰当的教学方式,因材施教,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审美教育深入学生各方面的发展中去,让学生真正体会到美,感受美并创造美,最后去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
三、结语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6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无论他们画出怎样奇形怪状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
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具体,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三、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这样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观。在教学中,要充分运用这些范例及大师名作来进行讲解,感悟作者的审美品质。
只有当孩子们养成健康的、正确的、高尚的、积极的审美观和精明的识别能力,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够深入地理解和体会作品中人物的高尚品质和作品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分清它们的本质,从而提高学生的鉴别水平,增强他们热爱真、善、美和憎恨假、丑、恶的感情判断能力,达到我们真正的育人目的。
四、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其实,寓学于乐是审美教育的一大特点。画一幅画时,我们可以唱一支歌、跳一个舞,或读一首诗,在磨炼中自寻快乐。如在画鹅时,可以读《鹅》这首古诗;在画《春天来了》时,可唱上一首儿歌《春天在哪里》;在制作完成—件头饰后,可让学生带上头饰跳个舞或扮角色表演……这些都是小学生们喜欢的事,不仅活跃了课堂,学生又学到了知识,他们在玩中学,也在玩中获得了美的享受与乐趣,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更能激发起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美育实践,文艺才能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能力为主, 美术鉴赏的作品大都来源于大师丰富的想象力, 美术鉴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培养最适宜的环境。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作品的欣赏中体验创新精神。 美感是每个人独特的亲身感受,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个体不同的倾向, 诱导学生放松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树立绝对的自信。 通过不断尝试、肯定、校正发现自己心中的潜在能力,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手段, 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 让他们理解所有的艺术大师与他们并没有不同, 只是表达的技巧、复杂性和内容不同而已,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师作品进行比较印证。 最终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讨论、交谈和游戏等手段, 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里的感受在美术鉴赏中的意见。 领悟体验周遭的世界,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独特情感。 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兴趣的激发, 培养发散思维、类的思维、想象思维和求索表现手法等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与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定位
审美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促进身心健康, 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另一方面, 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曾经, 把美术欣赏确认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事情或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点缀, 没有把美术鉴赏确认为一门学科。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忽视学生个性的同时, 遗弃了本应是教育目标之一的创造力培养。 按照美术欣赏的本源来自于个体的经验与表达这一理念, 应当将审美教育视为“学问”教学最高目标确定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上。 目前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 如教学观念的指引, 教材、教学资料的缺乏, 教学设备条件的约束等, 造成教法一般倾向教师主导, 资料灌输及权威化的课程设计, 教师未能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填鸭式的课程正不断扼杀学生的创意思维及教师的空间。许多辅助教学软件, 不过是老师或教材换成电脑讲述、展示, 只能把美术鉴赏课变成看电影一样, 只注重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调动, 少有理性的思考。
三、通过美术教学开启学生的智慧
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是美育实践的基础, 人类若主动放弃对右脑进行训练, 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自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学习生活中, 好奇心是兴趣的基础和诱因,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它与好奇心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没有好奇心驱动就不会产生兴趣。 引发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 在美术课上, 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熟悉生活的教导, 三番五次地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提出由近及远的观察法, 努力做到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和由表及里的观察相结合。 实践证明, 正确的感知建立在正确的观察上, 方可促进学生积极地形象思维, 提高艺术想象力, 进一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美术课改革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文性。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 出发点不是为了鉴定和甄别, 而是为了肯定进步和发展。 历来都是教师给学生打分评定优劣, 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使学生逐步强化自觉解决困难的能力, 包括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本身来说, 是以体验为主, 评价范围不能局限于作业评价, 更需要的是表现评价, 如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教学过程的评价远比作业结果的评价重要。 评价标准已不能再以单一课程目标为依据, 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独特见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同时, “评价”不只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作自我分析, 反思和听取别人的评价。 成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所涉及的东西很多, 要求教师的业务素质更高, 既要备教材、教法、参考资料等, 又要备学生的接受与反馈, 课前准备工作更严谨和工作量大。 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有效的美育实践, 使学生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在正确的、审美教育观的影响下, 在综合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实践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通过美术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通过美育实践使人的品格更加高尚与纯洁, 得到心灵世界的净化。 具有道德理想的美术教师有责任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科学研究发现, 学生的左脑思维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课的进步, 美术课的有效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水平。 美术欣赏教材编写普遍对课程欠深入探讨研究而显得与时代脱节。 现今我国小学至高中的美术教材对各年龄阶段美术欣赏的内容指引不足欠全面统筹, 造成各阶段的教学环节脱节,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杂乱、雷同, 缺少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难以学以致用。 美术鉴赏教材多是图片鉴赏加一些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文字说明, 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编排学习内容, 未能让学生多方面尝试及接触各类某介的创作。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进取型及外向型的教育观使我们了解到审美教育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变化、经济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美术鉴赏不再是纯艺术教育, 也不是学术化教育, 更不是工具性教育。 而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社会重构性审美教育。 现在教材容易不自觉地画地为牢局限了审美教育对社会和生活的贡献。 因此, 教材结构是否合理, 创新性质如何, 范画、图片、资料是否体现教学意图, 教材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等, 这一系列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教材补充, 教师可根据当地教育资源, 开发地方性学习内容构建特色课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作为探究性课程, 开展教学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 篇8
高中美术欣赏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 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 把美术语言系统的知识技能训练纳入美育轨道, 并在这种审美教育的基础上, 突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可见, 美术欣赏教学对培养高中生的全面素质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与审美评价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美术欣赏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内容
1. 作品内容与形式
一般认为, 再现性作品形式服务于内容, 而表现性作品内容往往体现于形式的本体之中。在具象绘画中, 再现性内容处于显处, 而表现性内容处于隐处。如蒙德里安的《百老汇的爵士音乐》, 乍一看, 使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一种理性秩序下的欢快气氛。这种错落有致的点线面构成失去了现实形象的支持, 事物在运动中处于一种均衡缜密、若隐若现的普遍经验。在冷色调中透出澄黄的直线;在线与线之间点缀着大小不一的深红、深蓝的色块, 仿佛像五线谱上的音符, 给人一种机械性跳跃的节奏感, 使我们感受而不是看到, 从中产生了愉快的普遍可传达性。中国画《泼墨仙人图》乍一看, 墨色淋漓, 或深或浅, 现实形象的支持极度的弱化, 但却使人感到清疏简括, 寥寥数笔, 神情俱现。对这些表现性内容的体验, 只要放弃从画中索取现实形象的要求就能得到。当年, 鲁迅先生语重心长地说过:“艺术之所以是艺术, 就因为它是艺术!”这句话道出了艺术的语言特性, 艺术终究不是日常语言现实的哲理, 艺术语言的特征决定了它所独具的与日常生活相差异的性质。虽然绘画具有多重性内容, 但在教学中必须分清它们的主次关系, 使我们的感知和审美评价有的放矢。
2. 形式美感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 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学生接触美术, 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 亦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 如线条、色彩、质感、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 也总是首先接触如诸如山势的高大雄伟、溪水的弯曲流转、花卉的艳丽妩媚等。学生们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 构成了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在没有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之前, 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启发学生的审美感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 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3. 审美情趣的培养
梁启超曾说:“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音乐、美术、文学这三件法宝把情感秘密的钥匙都把握住了。”美术作品常常对人产生情绪感化的作用, 《维纳斯》曾经征服过不少人, 许多人从中受到了爱美情操的感染;舍科特尼科夫绘的《又是一个两分》使很多学生为自己学习成绩的落后感到羞涩;徐悲鸿先生的《奔马》又使多少人有昂扬向上之感。美术课要善于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的感情因素, 转化为学生的高尚的审美情趣, 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
巧解高考完型填空题
●马迎君
“完形填空”题是英语试题中难度较大、得分率较低的题型之一。完形填空题既考查学生的语言的知识能力, 又测试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实践能力, 能较全面地反映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它涉及面广, 难度较大。因此, 做这项题型时, 不能争于求成, 而要经过一定的训练, 掌握一定的答题技巧, 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充满信心, 沉着冷静
2.精读第一句
它是了解全文大意的基石。完形填空文章的第一句话, 常是没有空白的完整句子, 而且第一句往往是文章的主题句, 或是含有主题词的句子, 考生可以根据它来把握文章的中心思想, 为下面答题奠定基础。
3.通读全文, 掌握大意, 粗选答案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没有通读全文、弄懂大意的情况下就急忙边阅读边依空选择。这是一种不良的答题习惯。同学们在做题之前必须先集中精力将短文精读一遍, 掌握其大意, 同时要记住短文里的人物、时间或地点, 尤其要注意首句和尾句的含义。这样, 答题时才能心中有数。
4. 从上下文寻找信息词
完形填空所选的文章都具有逻辑关系、意义相符, 而词语的重复出现、同义词和反义词的使用是重要的连句成篇的词汇纽带, 因此, 在行文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词语的复现、前后同义词、反义词相互照应等现象。
5. 形意结合, 前后参照
完形填空所要求填的答案在意义上必须和短文内容相符, 形式上必须符合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同学们在选择答案时, 应先从意义上判断其是否与短文内容相吻合, 然后再从形式上
4.审美理想的培养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 是审美评价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 但这种感受和感化, 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 往往把握不了什么是应该歌颂的, 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 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 总是引入生活这个大资源库, 集中拓宽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 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 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正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 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二、艺术的审美评价
审美价值的客观性并不排斥主体感受在审美现象上的多样性。欣赏是在主体参与下进行的, 个人的视野和知识经验决定了评价具有主观成分, 这些成分造成欣赏活动的复杂性, 也造成评价难于统一。所以在审美教育中, 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 而不是指令性的。任何作品都是某一时代和社会文化心理结构的 (如时态、语态、非谓语动词、主谓一致、固定搭配等) 判断所选答案是否恰当, 前后参照, 连贯考虑, 提高选择的准确率。
6. 先易后难, 迂回解题
做完形填空时, 对于一时没有把握的题目, 在做完较容易的题目之后再回过头来思考那些难题, 同时把已确定好了的答案代入短文, 帮助理解。这样, 也许难题就不难了。
7. 把握文章组织结构
做题时, 要把准文章作者发展脉络, 文章的起承转合, 要注意段落与段落之间、句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领悟暗示, 选对答案。
8. 了解生活常识, 确定相关知识
9. 全文贯通, 复查核定
做完题目后, 要仔细复查核定。全方位, 多角度地检查所选答案。
要提高完形填空的得分, 除了上面介绍的方法技巧外, 考生一要积累并熟练掌握词汇语法等扎实的基本技能, 对于重要的语法项目, 如定语从句、状语从句、非谓语动词、名词性从句等, 要加以总结概括, 以便做题时运用灵活, 概念清楚。二要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 加强阅读, 提高速度, 培养语感, 在实践中感悟词语的辨析、搭配, 学会对文章进行逻辑判断及推理, 既要看懂表层意思, 更要理解深层次的含义。三要由简到难、由短到长地进行有针对性的专项训练, 材料要精选, 解题要限时, 体裁要多样, 运用正确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四要注意分析错题, 避免出现类似错误。
只要在冲刺阶段注意到这些方面, 应该说解答完形填空的水平就能得到一定的提高。
(冀州市职教中心)
反映, 作品审美价值的各种现象都有其局限性, 或侧重于技法、或侧重于观念;或侧重于唯美性、或侧重于文学性等等。只有用历史的辩证唯物的态度, 才能较全面而客观地评价作品, 所以教师在讲解作品前,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作内省的理性分析, 理清情感中审美的和非审美的成分。在教学中, 可用推测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去感知和评价作品。如, “我体验到……”和“我感觉到……”等非定性语气。使学生觉得教师的评价也并非是权威的和终极的。于是, 学生也会进行自我分析, 避免在欣赏上的“伪敏感”, 即缺乏主见的泛泛而谈和人云亦云的假象。
论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9
中学是学生完成独立思考,审美世界观形成与发展的初级阶段。中学美术是学生理解艺术的初级阶段,美术是直接接触学生精神的教育手段,其丰富的审美体验和鲜活的感情基础、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学生的感情世界。教师必须打破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生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用美把知识武装起来,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教学,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美术教育也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其审美能力、创造能力,更好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更能促成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形式美的培养
作为视觉造型艺术的美术,无不依赖形式而存在。形象是审美的起点,学生的审美感受都产生于形象,不仅如此,学生接受知识也往往从具体形象开始,学生接触美术,首先接触美术的审美形式,即构成美术作品的各种艺术语言因素,如线条、色彩、肌理等。面对自然界的各种美好事物,也总是首先接触山势的高大、花卉的娇艳美丽等。学生通过对这些形式美的感受,构成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整体知觉。但这些审美形式不一定一开始就能成为每个学生的感知对象,需要经过老师的讲解、引导或指导,它们往往是一种潜在的因素。所以培养学生对形式美的感受能力,就成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方面。
如在中学美术课教学中,形式美的培养最直观的就是构图。构图作为画面基本结构,它的创造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所以掌握一定的构图规律,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大有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让学生通过多做练习来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教师可以请学生上黑板或在纸上根据自己所提供的静物或人物进行组合联系,让学生通过已掌握的构图美学知识自觉地在画面中寻找并协调对利因素。对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所出现的得失,教师要及时加以评讲,指出优点和缺点,也可以当面帮助学生修改失误之处,让学生目睹美的转换过程。美术教师要善于选择有代表性的优秀传统作品指导学生进行欣赏和分析,然后通过练习加深理解。在素描和西画中,构图是表现对象形体结构和质感的造型艺术。在课堂中则通过临摹优秀素描作品和写生来培养学生对这一造型艺术的感受和表现能力。
二、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的培养,对青少年的思想品德具有重要作用
美术是视觉艺术,美术可以优化人的直觉、想象、灵感和悟性等形象思维素质和能力,通过美术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教师要发掘艺术作品内在的健康感情因素,并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和艺术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体验、领悟这种美,使之转化为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种情感教育可以通过参观、作品欣赏、写生和临摹优秀作品等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也应该从自然、社会和艺术等范围多方面展开。
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受都受审美理想的制约。中学生由于受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性,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过来他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潜移默化的寓教于乐的作用,是艺术审美活动的特征,也是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
在课堂上,教师选择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从格调高雅的作品中感受美术的情趣和崇高境界;并通过与学生的谈话分析,以及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以神秘的微笑而举世闻名,许多人第一次见到这幅画时,都被他的笑容所征服,从中受到爱和美情操的感染;徐悲鸿的《奔马》描绘马的四蹄奋起,昂首奔腾象征了中国人民活跃、自强的生命力,表现了画家在黑暗中对光明的追求,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
三、加强指导,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学生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慢慢形成的想象力为前提,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手段。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学生运用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可以充分地调动和发挥想象力与创造力。平时用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还有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想象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
美术教育不是只培养学生感受和鉴赏美的能力,最终是为了培养他们的审美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在理解了美的同时,还升华了思想形成了独立的思维方式,通过绘画来感知美,创造美,也就有了创作的动力。在美术活动中,观察是极其重要的,包括自然的观察,社会理解的观察,花开花落的观察,四季更替的观察,农村与城市变化的观察,古今建筑的观察。通过观察,学生不仅增加了知识和经验,而且主动地探索了知识,同时丰富了想象力和创作的源泉。创造力的培养是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展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美术创作是创作者精神和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从审美、构图、基本形体到完成,是美的创造,是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展现自己独特的审美,旨在使学生了解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物都是由自己创作的。
美术并不只是绘画。随着社会、经济、科学的不断发展,美术已经伸向了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课堂教学的审美化是学校教育中的一个系统工程,也是教师追求的理想境界。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心灵、言行、情操,从而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
摘要: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形式美的培养,审美情趣的培养,审美理想的培养,审美创造能力的培养,真正实现教学的审美化,最终达到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目的,充分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浅谈中职美术的审美教育 篇10
一、优化课程设置, 培养学生对美的想象力、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
美术课程的设置不能仅限于素描、色彩, 还包括美术欣赏、工艺美术等。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一种视觉思维的过程, 也是鉴赏者审美创造的过程。它是鉴赏者通过对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品的感受、想象、体验、理解和鉴别等一系列视觉思维活动, 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扩大认知领域, 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在美术鉴赏过程中, 由于鉴赏者面对的是富于启发性的典型视觉形象, 所以会自然地唤起种种有关的联想和想象。在联想和想象的作用下, 通过特定艺术形象可以感知和认识更为丰富的内容。中国古代诗论中就有“象外之象, 景外之景”之说, 宋代诗人梅尧臣要求“作者得于心, 览者会以意”。中国画的留白处理, 正是留给鉴赏者想象的空间, 这是鉴赏者对艺术作品再创造的过程。艺术作品不管表现得多么完整、具体, 都留有广大的想象空间, 这些空间需要鉴赏者通过联想和想象去丰富和发展, 使鉴赏者形象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与提高。美术鉴赏与美术创作一样, 都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因此, 鉴赏过程也是培养鉴赏者创造力的过程。创造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美术鉴赏正适合这种创造心理的培养, 尤其在美术鉴赏过程中对作品的色彩、比例、空间、节奏等视觉思维的训练, 能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开拓视野, 培养学生具有丰富的空间想象力, 开启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中共中央关于中等教育结构改革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教育的初、中级技术人员, 管理人员, 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城乡劳动者”。职高生的特性就是动手能力强, 工艺美术不但要求理论基础, 还要求动手能力, 把思想、精神通过作品表现出来。工艺美术分为雕塑工艺、织绣工艺、编织工艺、金属工艺、陶瓷工艺和漆器工艺等。我们可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选择其中一种进行教学。学生凭借自己对生活中美的感受、想想再通过双手创造出真实自然的“理想之美”。培养美的创造力, 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二、引导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职高生对社会上的新生事物接受快、模仿能力强, 如发型、服饰、行为动作追求适尚, 缺乏健康的审美观。我们通过欣赏古希腊雕塑《维纳斯》、《大卫》, 引导学生围绕人体美的标准进行讨论, 帮助学生认识美的时代性、阶级性和多层次性, 并转而欣赏“维纳斯”的古典、和谐、健康、自然之美。美术欣赏课对学生进行心理素质教育的进程中, 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美心理, 使他们对美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和概念, 学会欣赏美、鉴赏美、表现美。在日常生活中创造美, 美离不开生活, 生活中处处有美, 引导学生做美的创造者。如穿衣打扮、布置寝室、美化教室、文艺演出等, 都可提高审美能力。尤其在职业高中里, 美术班的黑板报设计都是独具特色的, 在全校的黑板报比赛中都是取得很优异的成绩。美术专业的学生把自己的专业结合在日常生活中, 不断的在生活中实践, 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学生多了解优秀的美术作品, 可使自己的心灵得到熏陶、感染、净化与提升, 从而使学生的认知心理、情性心理、社会心理得到和谐发展。
三、促进专业发展
中等职业教育必须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所以对中等职业教育美术专业的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不仅仅只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 更是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同时通过提高审美能力来提高职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大力贯彻审美教育, 陶冶情操、净化灵魂, 获得健康的审美情趣、崇高优美的感情、丰富的文化知识修养, 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 热爱生活, 创造美好生活, 从而提高审美素质中职校应更加重视美术课的开设。美术课不只在“美术装潢、”专业中开设则可, 而应更广泛的在“汽修”、“机械”、“旅游”、“文秘”、“计算机”等专业中开设, 如计算机专业开设有网页设计、图像处理;汽修、机械开设的有机械制图等课程, 这些课程要有一定的绘图与透视知识做基础, 对学生的“绘图、制图”肯定是有利无害的。而旅游专业开设的有酒店管理等课程, 就需要学会一些手工制作。建筑专业要盖一幢大楼, 设计时必须考虑大楼的外观, 要考虑大楼的造型、色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而造型、色彩就属于美术范畴。大楼的设计者除了具备力学知识、土木建筑结构知识外, 还应具备一定的美术知识和审美修养, 否则就难以成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建筑设计师。服装设计专业从面料的花样设计到成衣的款式设计和色彩搭配, 无一不与美术密切相关。德国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谆谆告诫我们:“今天我们关心科技人才的培养, 但对此我们必须小心从事, 因为我们培养出来的科技人员只是服务于某些目的的专业工人, 他们并没有受到真正的教育”。所以中等职业中学美术专业培养学生不是机器大生产的模式。而是多层次, 全方面的为市场培养专业人才, 德才兼备, 注意发挥学生的个性在专业技能的作用。除了让学生掌握熟练的专业技能外, 还要提高审美等各方面的修养。
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审美定位 篇11
1.研究缘起。随着社会物质与精神文明的迅速发展,美术教育也日渐趋于包括整个社会和人的整个一生的方向,其本质也转向培养受教育者的艺术审美和创造能力,促其全面和谐发展。但是,当前的中学美术教育却多置美术之美育功能与任务于不顾,只施以临摹写生的纯技能训练的应试教育,而小学美术教育又多是片面夸大稚拙童趣的艺术性,忽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授,使“稚美”思想垄断整个小学发展阶段,造成儿童的审美素质与创造能力的长期“低幼化”。
2.现状略析。以上所述的“有术无美”的功利主义教育与“有美无术”的自然主义教育其本质都是一种与全面发展相背的、残缺偏窄的、停滞孤立的审美误。导,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矛盾。(1)与教的矛盾,首先,普通中小学的美术教育区别于专一学校的美术教育就是其具有普及性、基础性、综合性,并有一定建立于兴趣上的应用性,皆着眼于螺旋上升的发展。而对技能的片面强化与对拙美的静态倚重均割裂了知识技能与情意美感内容的有机联系,形成小学与中学间的智能断层和中学毕业审美素质的严重缺乏,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其次,美术教学必须遵循以审美教育为主线、精讲多练结合、循序渐进等原则,遵循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情感体验与道德判断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美育原则,在教学中也需要采用直观、形象、情感与动作相结合的方法,而前述两种顾此失彼的误导都与此相去甚远。(2)与学的矛盾;美术学习是一种促进主体美术知识、审美情感和技能逐渐准确和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一种比其他学科学习还要复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技能教育忽视了动机与兴趣、情感与审美的心理基础,忽视了学生身心发展的平衡性;小学夸张稚美的教育忽视了学生在右脑神经系统能控制与其他神经系统密切配合下的操作性;忽视了发展的生理基础,两者都违背了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另外,美术学习又是学生眼、脑、手和材料密切配合智能、情感与操作的活动,美术教学任务实现的具体表现也是促使学生的眼、脑、手协调并用,因而学习呈现“观察——思维(感受)——表现(创作)——观察……”的循环渐进过程。而前述两种教育均切断了这个螺旋型过程,不能实现视有所感、脑有所思、手有所动、料有所用的最佳结合,也违背了学习的规律。(3)与个体完善和社会需要的矛盾,美术教育作为学校美育的主要课程之一,除了对受教育者的审美结构的美育功能之外,还具有伦理结构的德育功能、智力结构的智育功能以及身心结构的健康功能。只有这些功能的全面发挥,方能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健康发展的完善个体。而且,随着文化科技的进步,艺术与生产、生活日趋融合,社会要求劳动者具有高层次的综合素质,其中包括丰沛的艺术情趣与创造意识。而前途美育的欠缺与片面都是美术教育功能的畸形发挥,都将造成个体心灵、精神和行动能力的巨大失衡,是人格和个性平面化,使再生产劳动力的感官运动与审美创造相分离,从而影响民族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社会的顺利发展。
二、中小学美术教育与发展的审美定位
1.美术教育的目的与发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目的可简单概括为审美教育、智力开发与美术知识技能培养三项。目的总是依赖于过程。如果说美术表现与创造活动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话,那么这种行为本身就是智能、情绪、道德、知觉、美感、社会感与创造性等不断成长提高的过程,而中小学美术教材也不是从形式与内容上整体地表现出了这种发展性,并要求通过绘画、欣赏、图案、手工等课题予以实施。
2.美术的科学特点与发展。作为视觉化的造型艺术,美术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即教学的直观性、形象的审美性、美术的创造性及制作的技能性。教学必须以直观性为前提,以技能性为条件,运用审美性方法,追求创造性目的。故而要求不断为学生创设感受环境,提供其美术的创造能力(美化生活的能力、美化环境的能力及艺术的综合创造力),这就体现了美术审美教育功能的特殊性——通过形体、色彩、材质、空间等方面直接感性的视觉审美能力的提高,发展学生对视觉对象的欣赏、表现与创造能力。
3.美术教育的现代化与发展。随着国家素质教育体制的完善与对艺术教育的不断重视,现代美术教育已突破了学校教育的范畴,成为一种以美术智能和审美素质教育为核心的社会活动,旨在培养人高度的创造性,这就要求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强化美术教育意识,转变以往囿于学科的美育思想,放眼整个社会活动空间,发掘并利用艺术、自然和社会中的一切审美因素进行全面的审美教育。其次要加强美术教育的改革与研究,以适应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要求,适应二十一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再次,在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故而引进新的教学内容、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是美术教育的基本要求。
4.美术的素质教育与发展。作为普及型立体型的美术素质教育,围绕发展的核心,表现出以下特征:①科学性——基础性与系统性的统一,即向学生实施具有辅德、益智、健体(心)的美术“双基”,具有全面整体的、优化结构的、层次递进的、有序发展过程的教育。②实效性——因材施教与以点带面的统一,即以因材施教为根本,通过针对性的教育活动,达到以点带面的全局性教育效应。③创造性——主体性与适应性的统一,即充分发挥教学双方的主体功能性,做好互相间的合作与配合,促进教学活动从不适应向适应方面发展。④规范性——有一定的教育评量体系与活动,即对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综合评估并纳入教育、管理常规,根据二十一世纪学生美术素质的综合要求与表现,建立健全一整套过程与结果并重的美术活动的评量规则,并使之在实践中应用化。⑤发展性——以人为全面发展和“教育是基础生产力”的统一为宗旨,即确立了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方向,使未来的劳动者具有审美方面的生产能力和美化生活的能力的教育任务,以及培养学生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并能运用美术语言手段去感受、理解和创造美的教育目的。
三、发展的审美教育的实施
1.树立“大美术”观念,将审美教育融注于一切美术教育活动之中,采用开放式的素质教育,以广义的美育思想指导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美育活动,发挥多种美术教育要素、形态和范围的综合作用,形成美育的总体效应。
2.加强美术教研,促进美术教改。面向未来和世界,着眼于全面发展,广泛深入地研究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内外因素,结合时代与学生主体特征因材施教;加大教改力度,探索出一条适应个体与社会、有特色的中小学美育新路。
3.优化内容,改进方法,注重过程。首先以基础应用和审美为前提,删缩一些功能单一、难度不适的重复、生僻的教学内容,发挥地方教材优势,增设一些作用显著、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其次,教学方法力忌盲目随意的纯技术教育与纯欣赏教育而求讲练结合、欣赏与创造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提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另外,要使整个教学活动有美有术,使学生的眼、手、脑都协调运用,对美术行为过程和结果(作品)都感兴趣,培养其综合素质。
4.建立并完善中小学美术教育过程和结果的评量标准与展赛机制。教育过程与结果的评量与展赛,是衡量教育成效的重要手段,并能由此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不能仅仅采用忽略主体创造和审美情意表现的、强调美术学科智能的外在规范性评量规则,也不能只注重于片面的、强调自我表现的内在感觉式评量规则,而应建立一套以学生全面均衡发展为价值取向并兼顾形式、内容、思想、艺术与主体因素的、从自觉性、审美能力与造型能力三方面进行评量的标准与实施机制,以促进美术之审美教育的健康发展。
小学美术课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考 篇12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能力
一、儿童对美术的欣赏心理及习惯
造型艺术作品是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主要教学内容和审美对象, 它把唤起和培养小学生天生的感觉和感情作为主导因素。而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上更加的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的有效引导, 也更符合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 因此, 作为教师我们应当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教学思想, 从儿童的兴趣、思维习惯、生理心理特点和智力发展进行教学, 培养小学生正确良好的审美思维和习惯。
1、五彩斑斓的色彩图案能小学生带来强烈的视觉和心理刺激, 从而激发出儿童对美的事物的欣赏和兴趣, 吸引他们的注意力。碧水蓝天、五颜六色的花、可爱的动物等等, 这些花鸟鱼虫等大自然事物都会带给他们来自心灵的欣慰和喜悦, 使他们乐于观察, 全神贯注的投入到画的世界。反之, 如果我们只是在课堂中拿出一些简单的图画, 或者色彩并不丰富饱满的图片, 儿童各方面的积极性反应就会差很多。
2、由于小学生天生好奇心的存在, 儿童在对事物进行观察时常由于兴趣喜好的不同将精力集中关注在某些事物或画的某些细节方面, 而忽视了事物本身存在的价值和作用;亦或好奇于整个事物的趣味而不去关注某些色彩搭配等的细节问题。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时, 学生们往往被所要欣赏的作品中的和谐、鲜艳色彩花纹或色彩所吸引, 而忽略甚至忘记了作品本身的欣赏。
3、小学生在日常的美术课中, 对于需要学习欣赏的作品, 由于个人兴趣以及自制力, 学习目的意识性差等原因, 他们在课堂的学习中也就往往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而使他们的学习和美术欣赏偏离课堂要求。而且他们在学习中还总是伴有一时的情绪化因素, 激情片刻、粗略领会后便失去耐心, 不懂得从教材中作品的用意去进行审美和欣赏, 因而就需要教师耐心地引导学生, 让他们在兴趣中学会学习和欣赏。
4、教师在美术课堂教学中还应当结合小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见, 启发小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从而引导学生逐渐对生活中的事物形成正确的审美欣赏, 对所观察对象产生正确的判断。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 他们大都能够接受, 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 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 五颜六色的霓虹灯, 明亮的大厦高楼, 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学生对所学作品的感受和认知, 除了作品本身所带来的视觉影响外, 教师可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设备将图画作品配以音乐, 课堂的教学气氛能够得到很好的渲染, 这样不仅起到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和认识, 还能很好的激起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美术欣赏课的内容, 主要是引导学生对日常生活和大自然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初步的美的认识并学会通过绘画来表现。而且欣赏和表现的图画其特点具有很强的童贞想象力与童趣, 非常符合儿童的审美心理和兴趣爱好, 如大脑袋, 歪脖子, 近大远小, 树画在半空等等, 表现形式五花八门、无拘无束, 比例也不在准确;而小学中年级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内容, 开始让学生初步了解和接触优秀的美术作品, 其目的是从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以及祖国艺术的情感;而小学高年级美术欣赏课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 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可以分为, 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小学美术欣赏课的主要教学方式是专题欣赏课。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在课堂内进行专门的教学作品欣赏来完成教学任务和目标。以小学高年级的某册欣赏课中关于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教材内容为例, 在课堂专题教学中, 教师需以教材中的相关建筑图片作为基本的教学内容。教师在教授中除了将课本中必要的教学理论知识以及审美欣赏方法、知识让学生学习到, 达到必须的专业课堂教学目的外, 在教学中渗透情感与思想教学, 使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初步建立起对美的欣赏能力, 在这种熏陶中形成对祖国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的热爱和自豪。同时将现在的建筑艺术与传统建筑风格相结合、相对比, 进而认识到现代建筑美与传统建筑美之间的关系, 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 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另外, 课堂教学中积极鼓励、肯定和启发小学生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以及自己的所思、所想, 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美术课带来的自信与乐趣。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作品相互穿插进行的美术欣赏课。它包括了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等内容, 这也是美术欣赏课中运用较多的一种教学方法。例如, 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 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 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 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 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2、现场欣赏。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推荐阅读:
美术审美教育09-22
审美教育的美术教育06-06
中学美术的审美教育05-28
审美教育与美术教学09-15
美术教学的审美教育12-05
美术的审美教育的特点09-12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09-29
美术欣赏课与审美教育12-02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07-03
做好小学美术教育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