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环境教育(共12篇)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 篇1
网络信息时代, 我们沉浸在大量复制、大量改变的、各种形态的媒体、材料、空间的影像中, 使人无从逃避。当代社会中的人们, 总是通过各种各样的图像来感知世界。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生活。在家看新闻, 天下大事尽收眼底;翻开报纸杂志, 最吸引人眼球的首先是各种印制精美的彩页和图片;上街后触目所及的公交车、高楼上, 巨幅的广告图像映入眼帘;电影、电视剧取代了书籍, 数码影碟早已取代小说成为受众需求量最大的艺术品, 因此置身于现代生活中的人们, 已经越来越离不开视觉化因素了。大量的图 (影) 像充斥在人们周围, 改变着人们的思想与行为。最容易受到这些图 (影) 像影响的是少年儿童。大量的图片取代了书籍成为了少年儿童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
而这些充斥在少年儿童身边周围的视觉图 (影) 像, 都是外来文化的形象。从早期麦当劳、迪斯尼、好莱坞的消费模式到好莱坞动画、拍大头贴等哈日族及韩剧的韩迷族。这些形象其实深刻地包含着外来文化的价值, 深刻地改变着我们少年儿童的行为和价值观。曾几何时, 西方的圣诞节、情人节成了中国青少年最热衷的节日, 各种西方 (美国) 式的节庆活动仪式风靡。哈日或哈韩风潮带来的各色流行文化与周边产品的热销, 不单是文化强国在我国牟取利润, 更是在根本上潜移默化中国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当中国青少年选择将西方的米奇老鼠作为自己的亲密玩伴时、当我国青少年的胃肠习惯选择西方快餐食品, 排斥稀饭豆浆时, 他们选择的不仅是玩具或食物, 更是心理底层的文化价值及自我认同。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时代大背景下, 我们的孩子可以通过这些方式接触到西方国家的生活方式和其背后的文化, 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表现, 也是历史进步的必然趋势。但是同时我们的传统美术却在逐渐淡出少年儿童的身边, 而恰恰正是这些传统美术包含了我国传统的文化和价值取向, 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传统美术的产生、传播、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 经济浪潮和外来流行文化的风靡加速了中国传统美术植根土壤的流失。所以在这样一个充斥着外来文化价值观图 (影) 像的社会环境里, 传统美术的传承就显得十分重要。
小学时期, 正是一个人价值观和审美趣味初步形成的时期, 此时将传统美术引入小学美术课堂就显得意味深长。美术课堂不仅仅是传授技法、宣扬美的课堂, 也是一个传承文化的重要渠道。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美术课程的文化属性。“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 运用美术形式传递情感和思想是整个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通过对美术课程的学习, 有助于学生熟悉美术的媒材和形式, 理解和运用视觉语言, 更多地介入信息交流, 共享人类社会的文化资源, 积极参与文化的传承, 并对文化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那么怎样在小学美术课堂当中进行传统美术教学呢?
1.寻找合适的材料作为切入口。教师在进行传统民间美术教学的时候, 要寻找一些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材料作为教学的切入口。比如可以采用一些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广告、图片作为分析解读对象, 例如可口可乐的新春广告, 或者我国在20世纪中期所拍摄的一些动画片, 比如《大闹天宫》等。引导学生对这些媒体影像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辨认分析, 并对比同一品牌其他时期的广告, 对其中不同文化因素做出比较认知。从而引导并强化学生对民间美术的认同。使学生了解这些故事、广告的背景, 从而了解这些素材所包含的传统文化, 并引导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教师可让学生收集与民间美术相关的图片, 例如剪纸、扎染、年画等等。让学生描述相关图片, 使其熟悉了解此类民间美术表现形式, 并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对这些民间美术形式的看法。教师在学生自己收集并描述的基础上, 深入介绍此类民间美术的表现形式、技法、含义, 并介绍与之民间美术形式相关的风俗传统, 使学生能较为深入地了解某一民间美术及其背后的文化传统。
3.在美术课堂中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除了以教师自备的教材进行教学外, 教师还可以邀请某一方面的民间美术创作者进入课堂, 与学生互动, 介绍其作品和创作手法, 让学生能够直接从艺术家身上获得学习。学生除了透过教师学习艺术外, 更重要的是有机会能够接触校外的艺术世界与艺术观点, 因此美术教师有责任引荐校外的艺术资源进入课堂。学生和教师应尽量接近代表该文化的主要资源, 如此类文化的社区成员和艺术家等。在学习不同的民间美术时, 可以邀请不同的民族、不同类型的艺术家进入到课堂里来。这些艺术家认同课堂美术教育的功能, 了解教学目标并有参与的热忱, 也对自己的文化背景有充分的了解, 他们可帮助学生探索艺术创作, 也可担任角色模范, 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了解民间美术以及文化。让艺术家和学生互动, 除了跨文化了解外, 也能让学生吸收艺术家对艺术创作的独特见解。学生必须将对话过程简要记录, 询问更多有关此类民间美术所包含的文化的问题, 并筛选对话与问答中至少一项重点回家寻找数据, 准备其后的创作。学生将从对话中吸收更多相关文化的知识, 并学习以礼貌和尊重的态度和艺术家互动。教师需引导:“借由与彼此认识的过程, 我们便可学习尊重不同的文化和族群”的观念。
4.在前面三个步骤的基础上, 让学生根据某一民间美术形式进行创作。借由创作进一步熟悉此一民间美术形式的表现手法, 在创作中能呈现出一项在和艺术家对话后所搜集的资料, 能表现这一民间美术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这样的创作不是为了形式而创作, 而是为了深入了解一种民间美术及其所代表的民俗文化而创作。
民间美术是历史沿袭下来的各类艺术思想与艺术作品, 它反映了历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文化、道德、风俗、制度以及行为方式等, 并对现今社会和艺术发展产生一定的作用与影响。在教学中, 应重视对我国民间美术的再认识、重视对学生民间美术的教育, 有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理解和认同, 有助于引导学生参与对传统文化的传承。美术作为一种文化的学习, 就应该使学生知道, 传统艺术是我们祖先从昨天走向明天的进程中所留下的印记, 也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内涵之一。在小学美术课堂进行民间美术教学, 有助于学生理清身边五光十色、绚烂夺目的视觉环境, 对民间美术以及传统文化产生认同和亲切感, 有助于学生了解自身和认识社会, 并能培养学生平等对待各种文化的宽容心。
摘要: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具有优秀的文化传统, 其中就包括了丰富的民间美术资源。民间美术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 犹如人类的“基因”, 代代相传, 生生不息。当今社会, 由绘画、摄影、影片、电视、计算机、互联网与数字科技产生的视觉图 (影) 像已经深刻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行为。而受视觉图 (影) 像影响最深的是少年儿童, 传统的文化和美术形式已经逐渐从少年儿童身边淡出, 因此,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 开展传统美术教育尤为迫切。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传统美术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2].尹少淳.走进文化的美术课程.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1) .
[3].刘道广主编, 《中国民间美术发展史》, 江苏美术出版社, 1992 (.4) .
[4].[英]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2 (.3) .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 篇2
我在乡镇农村小学任教美术也有十几年了,经常有其他学科的老师羡慕地对我说:“你们美术课最好上了,不用从头讲到尾,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我笑一笑,心想要是真能让每一节美术课轻松愉快又有良好的效果,这个美术老师的造诣可不一般了。美术课要想上好,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老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仅仅是教具的准备,它要有更广泛的内容。美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但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往往不需要孩子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需要几个儿童合作完成,小朋友凑在一起难免会各抒己见,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造成纪律不好。还有一些绘画课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并非无效。美术作业的评价,大人看孩子的画往往摇头,画的是什么呀,乱七八糟!殊不知,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有的孩子喜欢色彩,有的孩子画画喜欢用线条。还有的孩子只喜欢画抽象的形状。所以对于儿童画的批改、评价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
在这十几年里,我可以说是经历过很多的学生,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一名男学生使我久久难忘,正是因为他,使我知道了如何正确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是我刚刚接手教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我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名男同学在讲笑话,旁边围着几名学生在小声的说笑着。“又是他!”,我当时很生气,他在班级里是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我快步走过去,把他从座位上拽了起来,大声的训斥了他几句。谁知他竟然一甩胳膊又坐了下去,其他同学都笑了起来,我非常气愤,1
因为上着课,又没有什么办法,只好教育了几句,又继续上课。从那以后,我每次给他班上课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用一双充满敌意的眼睛看着我,而且从此不再听我的课。上课时不是就是趴着睡觉,我也没有理会他,心里想“反正你也这样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
后来我从他班主任那里了解到他的一些情况:他有3兄弟,他哥哥也是令老师头疼的学生,他爸爸精神有时不太正常,为了支付那昂贵的医药费,他妈妈不得不去广东打工......原来他只是一个缺乏爱与安全感的孩子。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次上完课后,我布置学生参加市艺术展比赛时,我补充了一句:“确实是想参加比赛的、上课表现好的同学,老师可以免费送些纸给你们。”当时他看了看我,又把头低下头去了。我走到这名学生桌边的时候,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就把我手上的一张4开纸放到了他的桌子上,他不敢相信的看看我,我接着说:“没错,你这段时间上课确实表现不错,同学们,你们说是不是啊?”同学们都大声说是啊是啊!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我当时认为无足轻重的举动竟改变了我和他。
又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画画,而他也趴在桌子上不知在做些什么,而且出奇的安静,“他在干什么呢?”出于好奇,我慢慢地走了过去,原来他正在图画本上画画,这可是我没想到的,以前他连作业本都没有的,现在的他是那么认真、专心地在完成着这副画,而且画得非常好。我当时很高兴,于是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第一个把他的作业拿到前面进行了展览,同学们也都报以赞许的目光。当我把图画本递给他的时候,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也是有着一丝激动和喜悦。
论小学美术教育 篇3
【关键词】才能 想象力 创造力 关键 期促进
在新时代的今天,在新课程改革领域里,美术教育是不可忽视的一门课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美育对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素质人才的作用越发重要了。在美术教育方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本身素质
一般来说,具有美术才能的孩子,往往早期就有特征。幼儿时,美术才能表现为:(1)爱涂涂抹抹,求知欲望强,兴趣广泛;(2)视觉感受和辨别能力较强,能分辨各种颜色、线条曲直、方圆等;(3)观察事物较全面、细致、准确;(4)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当发现这一苗头时,家长和学校就应紧紧抓住这关键期,加以培养。
研究发现:3-4岁时是儿童视觉感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为了促进儿童的视觉感官的发展,首先,要训练孩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如分辨物体的大小、方圆、厚薄、曲直、颜色等。其次,给孩子提供机会,参加各种活动,鼓励他们看一看、摸一摸、画一画等,使孩子善于从比较中区别事物,找出特点变化规律。最后,还应帮助孩子掌握观察方法,按正确顺序从多种角度观察事物,充分发展孩子的感知功能,使孩子认识世界、感知世界。
二、小学生的美术才能与教师的作用
教师的教育在儿童美术能力的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的主导作用,并影响和决定了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由此可见,良好的有系统的对儿童进行美术教育,可以促使儿童美术才能的发展。所以为了培养孩子的美术才能,家长一开始就应为孩子找一位好教师:教师应该有丰富的美术教育经验和方法、美术知识及传授这些知识的能力、循循善诱的态度。
通过以上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在儿童美术才能形成的全部过程中,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及个人的主观努力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缺一不可。我希望更多的家长为孩子的未来着想,努力去寻求发展,并点燃孩子们美术才能的那盏灯,使之放热发光。
三、改革课堂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智力发展
以前的教学方式,是把课堂教学当成只传授知识的场所,没有做到教书育人、培养才能、开发智力效果,而是教法简单化,教师讲,学生听,墨守成规老一套不变样,灌输式教学,学生思想僵化不开窍。所以,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在当今大力强调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要探索出一条新的教改方法,根据不同年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教低年级孩子认识三原色、三间色,我就考虑出这样一种做法:用水粉颜料调成红、黄、蓝三种原色彩水,分别盛装在三个玻璃杯内,再拿三个空杯子,放在桌子上。让学生认识三原色时,把三种带有颜色的水展现在学生面前,讲什么是间色和间色是哪两种原色调配成的,就拿玻璃杯做演示。当我把两种原色彩水倒入一个杯子里一摇立刻变成间色,学生兴趣一下高了。这种做法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看得很投入,兴趣很浓。让学生做实验,红色+黄色=?色,红色+蓝色=?色,蓝色+黄色=?色,两种原色的量的多少不同调成的间色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记得牢,记得深,又证明了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学生又学会调。
四、教学方法是美术教学的前提
小学美术教育,形象生动,鲜明直观,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等方面,其有它特有的优势,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充分发挥优势作用。然而如何发挥或扩大它的优势作用,关键在于任课教师能否大胆改革,勇于创新,把握少年儿童心理特点与身心发展的规律,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有趣味的学习环境和气氛,消除学生心中的心理障碍,使学生感到轻松愉快,这样让学生在乐趣中吸取知识和掌握技能,同时,还要把德育教育和美育教育结合进行,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绘画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法。同时要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构图能力和辨别、调色能力。现代化教育不能局限在只传授知识,而要把开发智力放在重要位置。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每一方面都不可偏废,那么怎样才能完成这几方面的任务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和探讨的问题。在美术教学中,我认为教师本身除了不断提高美术素质以外,最重要的是不断的改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要研究方法,教者本身要有创造性思维,教者思路活跃、方法新颖,学生感到有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引起学生积极思维,取得预定的效果。
五、创造力的培养
1. 由于儿童自身潜意识的童趣、稚拙的造型特点,学生往往会把果子画成人面,并赋予表情,把画一个人侧面的眼睛可以画成正面人的眼睛,人物手脚可以随意安排,全身比例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在他们眼中,观察到的不只是自然形态的模拟,也不受固定程式的束缚,随意性的人物夸张变形,表现童趣稚拙,他们习惯用线条去绘画自己的生活。因此,在我们教学时应积极引导儿童这种自然古朴、单纯的审美意蕴和思维现象,顺其自然,培养其创造能力。
2. 儿童在美术表现中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喜欢画自己最亲近的人、最喜欢的玩具、最喜爱的食品,总之喜欢画自己的所思所好。虽然有时画得不像、不美,但却具有他们独特的个性,成人不要限制他们画什么或画成什么样子,更不要轻易作出否定评价。要积极的对儿童的作品做出及时的肯定。如果对儿童作出种种限制,就容易抑制其美术兴趣,说不定一个美术天才在无形中就被成人的要求和限制所扼杀。美术教育者应最大限度的保护儿童的天性。充分发挥他们在某一方面的特别爱好,保护儿童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望。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 篇4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1.美术学科被边缘化
近年来,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应试教育的思潮依然存在。 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 必考科目和非必考科目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小学美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副科, 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这种被边缘化, 主要体现在学校及教师对美术学科不重视, 学科课时较少, 学生及家长不重视。 美术学科的地位, 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真正学习到美术知识的精髓,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美术难以发挥其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2.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但是,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 评价往往流于形式。 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只强调共性, 而忽视个性。 这些教学评价, 都不利于小学美术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阐述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完善教学设计, 做好充分准备。
一堂完美的课, 是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基础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 没有完善的教学设计, 就凭自己的心血来潮, 胡乱讲解一通, 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教师要让自己在台上的一分钟显得有意义, 就必须下足工夫做好教学设计。 例如, 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进行什么样的提问等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 并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风趣幽默的讲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 国家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为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美术的实践性, 只给学生讲解空泛的理论知识, 难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和欣赏水平。因此, 强调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势在必行。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提高, 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3.适时激励,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 具有好动、好胜的特点。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善于抓住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观点, 教师不应当予以反对或者批评, 而应当包容学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 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联想, 不断树立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息, 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学会放手,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在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 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和美术能力。
4.重视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 教学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评价系画蛇添足, 其实不然, 教学评价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评价, 对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应当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例如,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不应当为几个简单的评语, 而应当结合学生作品的特点, 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予以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 美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探讨[J].新课程学习, 2011 (12) .
[2]金彩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 2012 (03) .
小学美术教育叙事 篇5
从事美术教学有几年了,在这几年里,可以说是经历过很多的学生,在众多的学生当中,有一名学生使我久久难忘,正是因为他,使我知道了如何正确的去对待每一个学生。
那是我教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我正在讲台上讲课,下面突然传来一阵嘈杂声,我循着声音望去,原来是一名男同学在讲笑话,旁边围着几名学生在小声的说笑着。“又是他!”,我当时很生气,他在班级里是以调皮捣蛋出名的,经常违反课堂纪律,我快步走过去,把他从座位上拽了起来,大声的训斥了他几句。谁知他竟然一甩胳膊又坐了下去,其他同学都笑了起来,我非常气愤,一把抓住他,将他推到了班级外面,然后关上门继续上课了。从那以后,我每次给他班上课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他用一双充满敌意的眼睛看着我,而且从此不再听我的课。上课时不是看童话书就是趴着睡觉,我也没有理会他,心里想“反正你也这样了,将来也不会有什么出息,只要不扰乱课堂纪律就行”。
事情过去了一段时间,有一次上课时学生们在画画,我在他们中间来回的巡视指导着,当走到这名学生桌边的时候,正巧他桌子上的文具盒掉在了地上,我当时也没有多想,弯腰把文具盒捡了起来,放到了他的桌子上,没想到就是这样一个我当时认为无足轻重的举动竟改变了我和他。
又一次上课的时候,学生们都在画画,而他也趴在桌子上不知在做些什么,而且出奇的安静,“他在干什么呢?”出于好奇,我慢慢地走了过去,原来他正在图画本上画画,这可是我没想到的,他是那么认真、专心地在完成着这副画,而且画得非常好。我当时很高兴,于是在进行作业展评的时候,我第一个把他的作业拿到前面进行了展览,同学们也都报以赞许的目光。当我把图画本递给他的时候,他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他的内心也是有着一丝激动和喜悦。
从此以后,每次我在他班上课,他都表现得非常好,画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令我满意,我也总是有意识地对他进行一些指导和帮助,并且鼓励他参加一些绘画活动的比赛,而每次他都能在比赛中取得好的成绩。通过这件事,对我的触动很大,使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我们教育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是人的发展,我们要体现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学生获得终生必备的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同时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培养学生有一双发现美、感受美的眼睛,捕捉生活中快乐的瞬间,感受世界万物的自然之美,加上自己的创造之美,引导学生画出心中的美,把心中的美丽影像和美好情绪体现在画作中,带给自己,也带给他人美的体验、美的氛围,并将这份情怀陪伴学生走过流金岁月,创造美好的未来!
我们教师不能只做课堂的权威者和发号施令的人,应该从不同的角度去走近学生、关心学生,做他们的领路人和朋友,多给孩子一点成功的鼓励,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样,是给他们一个机会,也是尽我们教师的一份责任。
美术课要上到学生兴趣自然有,上课轻松又愉快,还真不是那么容易,课前的精心准备,课堂的情景创设、环节安排、个性辅导、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老师下工夫来推敲、思考。
例如我上《小雨沙沙》这一课时,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有形的课堂资源的准备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得靠老师长期的积累。我发动学生寻找身边可以找到的各式瓶盖和辅助材料。这是能出好作品的根基。
其次课堂教学当然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讨论观察范例是怎样制作的,这样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具体讲解制作过程中,我做了详细的示范,这样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制作的方法。在学生分组制作过程中可以用彩纸剪贴,可以绘画,也可以排列组合,完成一幅优美的制作。这个环节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教育理念得以体现。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儿童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课的保证,这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原则。我为了更好地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加入了猜谜、接力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显得十分活跃。这时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的收放自如,既不放纵,也不压制。
最后在作业评价上应该有多重的标准,要善于发现儿童画中闪光的东西。在作品发表会上,学生积极踊跃的发表自己的感受,从学生品评作品的过程中那稚嫩的话语里,使我深刻的感受到他们不学到了知识,得到了快乐,而且提高了审美与创新思维能力。儿童绘画贵在无序、天然童真,去雕饰的浪漫稚拙,而且个性鲜明,想象力丰富。
课改与小学美术教育 篇6
关键词:美育;美术教育;创造;想象
小学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基础教育,其目标就是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中美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起着积极作用,可往往学生喜欢美术,但不太喜欢上美术课,其原因主要是以往的美术教育过多地强调枯燥乏味的基础训练,往往是教师先示范作画,讲演作画步骤,然后是学生机械模仿,最后学生画出的作品都是一个模子印出来的。这些训练不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当然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美术新课程教材内容克服了“难、繁、偏、旧”的现象,其内容包括了绘画、手工、装饰等多种美术种类。小学美术教育新课程的内容具有更大的弹性空间,思维具有更大的开拓空间,专业要求降低了,对综合能力的要求则相对具体。小学美术教师如何根据学生的审美视野去引导学生表现美、创造美;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即是我们的教学任务,也是体现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一个标志,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美术新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谈一谈我对小学美术新课程教学的几点看法。
一、设境激趣
小学生由于身体的猛长、力量的增强,活动领域不断扩大,活动量也大大增加。同时尽管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他们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仍需借助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因此教师设置有意味的情境,能让学生似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并能够迅速激起他们的学习熱情,例如在教授松树的画法时,教师可以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来让学生对松树进行欣赏。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列举作品中的布局,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以情导人,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趣启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中,兴趣是最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的因素,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和前提。因此在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从而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教师还要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让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例如,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个游戏情景,教师把课件置于教室中间,让学生围着课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看,并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从哪个角度看作品最好看,哪个角度看作品最不好看,为什么?然后大家再讨论、交流一下,教师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应及时强调绘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及造型要点,并提出绘画作品不同角度的基本差异,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制作组,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前,教师要提醒大家,创作的作品要突出强烈的色彩变化与对比,希望大家能结合美丽的色彩来装饰我们制作的作品。而教师评价的重点则是看谁的作品形象更有趣、更好看,谁的作品形象更有体积感、更有空间变化。接下来,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业贴在教室四面来进行装饰,从而进一步制造与强化欢快的气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趣”,可以让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以趣启智,乐中求知,从而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美术课堂加深了学生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认识与体验,强化了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加强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并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感和自信,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参与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幸福。
三、重想象创造
没有创造,就没有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创造力若隐若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我们要尽量做到只求其意,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重交流互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欲强,合作意识淡薄,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讨论的内容应包括: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2.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如了解相关知识,考虑小组的分配、座位的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然后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师生要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展开讨论交流活动,并且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演示对不同材料的加工处理方法,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的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的创意上,力求创作形式的多样。同时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以某种材质为主,辅以其他几种材质,分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装饰画,并要求人人参与。而教学过程则应该是情境导人——感受体验材质——改画活动——加工材料——作品欣赏——制作装饰画。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几年来,由于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精心钻研教学方法,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与教,我校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逐步增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显著提高,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学生的作品陆续获奖,家长十分赞赏。实践证明,把握好了以上几点,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对小学美术新课程的素质教育也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
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教育 篇7
在当前学校所设的学科中, 拿美术课来说, 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特征之一。美术创作不同于数学, 没有固定公式。因此, 儿童的艺术创造产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在美术制作中既可以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又可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美术最忌模式先行, 科学的预测恰好反对模式。美术教学提倡打破常规模式, 突破模式的桎梏, 让学生从小打下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 形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
美术教学强调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 是知觉心理学的整体认知方法, 可促使学生掌握系统论、科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萌芽, 这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美术教育重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意识, 开发创造性人才的资源。艺术表现是由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构成的。现代艺术理论突出艺术创造中主体的主导地位, 艺术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联系, 使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思想之一, 不仅如此, 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能力教育强调通过美术操作实践和美术欣赏等活动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
美术课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采用的科学方法。
从宏观角度来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 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 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 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 实施创新教育, 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 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 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 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 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 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 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 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 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 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
3. 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 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 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 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 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 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 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 只有如此, 教师这个组织者, 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意识的形成,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 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 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 同时要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 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潜能非常大, 取之不尽。同时, 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地去学习, 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 不断去充实自己, 俗话说艺不压身, 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把愉快教育融入贯穿课堂, 学生学有兴趣, 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得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 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 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 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地判断课标是否达成, 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指导学生,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 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 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信息堆积, 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 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 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 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 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 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 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 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 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 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 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 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课堂教学中, 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 相互合作, 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 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 使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 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课改与小学美术教育 篇8
一、设境激趣
小学生由于身体的猛长、力量的增强, 活动领域不断扩大, 活动量也大大增加。同时尽管他们的抽象思维获得了长足的进步, 但他们对于许多问题的理解仍需借助于直观、形象的东西。因此教师设置有意味的情境, 能让学生似身临其境、亲身感受, 并能够迅速激起他们的学习热情, 例如在教授松树的画法时, 教师可以选用有关松树的诗词、散文中的有关松树的描写, 来让学生对松树进行欣赏。然后再以提问的方式, 组织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言对松树的造型以及画面渲染表现的气氛进行描述, 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再从立意、笔墨表现和构图等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在分析松树之后, 再将其与柏树和柳树进行比较。然后再由教师演示用笔、用墨的基本技法, 讲解不同笔法和线的表现, 让学生从中体会中锋、侧锋、逆笔、顿挫等用笔方法以及浓、淡、干、湿、酣畅凝重、淡雅飘逸的墨色, 并帮助学生分析作品中笔墨的表现。水墨画较少甚至不使用颜色, 但仍然给人丰富的色彩想象。“墨分五色”是指“黑、干、湿、浓、淡”, 加上“白”便形成黑白、干湿、浓淡三组对比关系。中国画设色带有浓厚的装饰味, 尤其注重墨和色的调和处理。“随类赋彩”是中国画设色的基本原则。它既包括了根据客观物象的类型设色, 也包括了根据作者主观表现的类型设色。其形式上有“浅锋”和“青绿”等画法。最后教师再运用多媒体课件讲解树的组合, 列举作品中的布局, 分析大小之别、主次之分, 从而使学生通过对比认识到根顶俱齐、等距排列的呆板效果。设境教学, 以情导人, 避免了学究式的赏析和临摹, 能够迅速激起学生的创作热情。由此可见, 设境激趣是小学美术教育中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以趣启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因素中, 兴趣是最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情境中去的因素, 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动力和前提。因此在美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在抓住学生的兴趣点的基础上, 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 从而使课程内容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情感和认知特征相适应。教师还要凭借一定的教学手段巧妙地让学生保持最佳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教师还要注重美术教学过程的情趣性、表现活动的自由性和评价标准的多样性。例如, 教师可以首先设置一个游戏情景, 教师把课件置于教室中间, 让学生围着课件从不同角度进行观看, 并请学生谈谈自己认为从哪个角度看作品最好看, 哪个角度看作品最不好看, 为什么?然后大家再讨论、交流一下, 教师在学生发表看法的过程中应及时强调绘画的基本审美特征及造型要点, 并提出绘画作品不同角度的基本差异, 然后让学生分成几个制作组, 进行大胆的设计与制作。在制作前, 教师要提醒大家, 创作的作品要突出强烈的色彩变化与对比, 希望大家能结合美丽的色彩来装饰我们制作的作品。而教师评价的重点则是看谁的作品形象更有趣、更好看, 谁的作品形象更有体积感、更有空间变化。接下来, 教师可以把学生的作业贴在教室四面来进行装饰, 从而进一步制造与强化欢快的气氛。
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贯彻“趣”, 可以让学生进入一种“游戏”状态, 以趣启智, 乐中求知, 从而把学习变成人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 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游戏中享受自己的创作成果。这样的美术课堂加深了学生对于色彩象征意义的认识与体验, 强化了学生运用色彩表达艺术情感的能力, 丰富了学生的绘画表现语言, 加强了学生作业的形式美感,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始终兴趣盎然, 积极参与, 并在展示中获得了成功感和自信, 同时也亲身感受到了参与艺术活动的愉悦和幸福。
三、重想象创造
没有创造, 就没有发展。未来的社会需要的是创造型的人才, 把学生培养成创造力高度发达的人, 是时代赋予教育的历史使命和光荣职责, 也是素质教育的根本所在。
小学生想象力丰富, 在他们稚气的想法中, 创造力若隐若现。因此在教学中, 我们要及时发现并精心培育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学生稀奇古怪的想法超越现实时, 当他们的描述与实际情况有出入时, 我们切不可用“对不对”“像不像”等成人固定的思维模式去限制或盲目否定他们, 而是应敏感地捕捉到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 并对他们加以正确的引导, 从而为学生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民主的气氛, 让他们能够自由思索、大胆想象、主动选择并作出决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材料、活动场所, 从而让学生在随心所欲、自由自在的玩耍中接触各种材料, 进而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在指导学生习作时, 我们要尽量做到只求其意, 不求其形。在教学中我们还要尽可能多地采用线索启迪的方法, 即由教师提出一些线索, 然后再由教师引导学生从线索出发展开想象, 进入美术创作的过程, 如教师可以提供局部线索, 然后再引导学生想象其他部分, 最后要求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表现出来。
四、重交流互动
现代社会竞争激烈, 合作意识就显得越来越重要。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增强, 一方面表现在他们更加重视别人对自己的态度和评价, 希望别人把他们当作成年人看待, 并愿意承担成年人所承担的任务;另一方面表现在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明显提高, 常常把自己的认识作为衡量他人或事物的尺度, 特别喜欢竞赛性活动, 以显示自己的力量。而现在的小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 自我中心欲强, 合作意识淡薄, 所以教师应注重学习活动中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各种材质的用品, 让他们自己动手通过触摸、撕扯、敲击、搓揉等手段, 感受体验各种材质的不同特性, 并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展示讨论活动, 讨论的内容应包括:1.不同材料各有什么特性, 如软与硬、轻与重、粗与细、韧与脆、粗糙与光滑等等。2.它们各适合表现什么内容或形象。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围绕讨论作好有关准备, 如了解相关知识, 考虑小组的分配、座位的安排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等等。然后在学生获得初步美感启示的基础上, 师生要就如何进行作品的构思、构图与表现制作展开讨论交流活动, 并且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要演示对不同材料的加工处理方法, 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把注意力集中在材质的选择与处理、构图、色彩等内容的具体的创意上, 力求创作形式的多样。同时我们还可以要求学生以某种材质为主, 辅以其他几种材质, 分小组合作完成一幅装饰画, 并要求人人参与。而教学过程则应该是情境导人——感受体验材质——改画活动——加工材料——作品欣赏——制作装饰画。课堂注重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思维水平。
几年来, 由于我在新课程教学中精心钻研教学方法, 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与教, 我校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逐步增强, 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也显著提高, 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美术兴趣小组, 学生的作品陆续获奖, 家长十分赞赏。实践证明, 把握好了以上几点, 不仅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 对小学美术新课程的素质教育也有着较大的推进作用。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 篇9
关于美术的功能古人早有论述, 春秋时期左丘明在《左传》中指出:“昔夏之有德也, 远方图物, 贡金九牧, 铸鼎象物, 百物而为之备, 使民知神奸”。葛路在《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发展史》中讲:“《左传》的这段夏朝‘铸鼎象物’的记载, 我们可以看作是夏、商、周三代青铜器的代表理论。‘使民知神奸’说的是青铜器图纹的社会作用, 这是中国绘画理论最早的功能说。”[1]南齐谢赫在《画品》中讲:“图绘者, 莫不明劝诫, 著升沉, 千载寂寥, 披图可鉴。”[2]南朝时期宋王微在《叙画》中说:“望秋云, 神飞扬;临春风, 思浩荡。”[1]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言到:“夫画者, 成教化, 助人伦, 穷神变, 测幽微, 与六籍同功, 四时并运, 非繇述作”, 可以“鉴戒贤愚, 怡悦性情”[3]。古人从不同的角度对美术的功能进行了阐释。在现代, 前苏联美学家卡冈在他的《美学教程》中把美术的功能分为交往功能、启蒙功能、教育功能、享乐功能。还有人指出, 美术具有情感或情绪的宣泄功能、精神慰藉功能、心理医疗功能等。作为上层建筑的美术同其他社会意识形态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在反映社会生活方面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 即它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二、民间美术的功能及其特殊性
作为生长、发展于传统民间社会的民间美术, 是下层民间文化的表现形式, 具有下层民间文化的一般内涵和性质, 从而与对应于上层文化的宫廷美术、文人士大夫美术具有不同的艺术旨趣和风格面貌。民间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它在中国的文化发展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 是中国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承载着民众的生存方式、风俗习惯等, 蕴涵着当地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在民众的生活与民间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有着强大的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具有多样性, 从艺术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来看, 民间美术不仅满足了人们的物质性需求, 而且它还进入到了民众的精神性需求领域, 具有为民众提供物质性的实用功能和精神性的审美功能, 并且还具有承载和传承民间文化的文化功能。笔者认为, 从民间美术的本质及文化传承等方面来看, 民间美术不仅具有美术的认识功能、教育功能和审美功能, 而且还具有其特殊的生活功能和文化功能。民间美术的这五大功能是互相联系、整体统一的, 它全面作用于民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活动中。
1.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
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是通过它的外在形式和内在形象感知得来的, 不同的民间美术样式可以让民众认识到作品中所反映的不同风俗习惯、生活环境和精神需求。“在民间美术中, 某种形象的某种特定组合, 表达什么意思, 用在什么民俗场合, 都是事先约定好了的, 世世代代就按那个先于意识的规定来做。”[4]民间美术经久不变的程式性造型语言特征, 推动了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得以体现。在原始农耕时代, 民众虽然得不到良好的教育, 但是可以通过民间美术的程式化特征认识到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承。民间美术的认识功能在民间文化的传承中具有其他艺术不可替代的作用。
2.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
民间美术的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其对民众的伦理道德教化上。民间美术受中国民间文化中伦理道德大格局的制约, 主要表现在对题材的选择和对情感的倾诉方面。民间美术在题材的选取上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表现为经常借民间传说、历史典故和戏曲等题材内容宣扬忠孝节义、侠肝义胆, 表彰先烈圣贤。这类题材的民间美术作品将道德教化融于审美娱乐中, 是宣传伦理道德的重要外在形式。农耕社会时期农村的大部分民众就在这种传统的节日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教育, 民间美术也在悄然发挥着它的教育功能。
3.民间美术的审美功能
民间美术作为当地民间文化的重要载体, 折射了当地民众的审美观念、审美品格。民间美术那单纯且朴素的艺术风格、淳朴且率真的艺术语言是其独树一帜的审美品格和永恒的魅力, 这种质朴的风格不仅表现在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上, 而且表现在创造主体朴实无华的人格上。只有心灵的纯真、朴实, 才能物化为形式的质朴。民间美术的质朴之美, 既是形式的、风格的, 又是精神的、情感的。民间美术的审美观念是向善求真, 只有“善”与“真”的结合才能达到“美”的标准, 追求事物真、善、美的统一是民间美术的“大美”所在。
4.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民间美术与现实生活是紧密联系的, 充分体现了生活原型的特点, 它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贴近民众的生产生活, 有时甚至就是对现实生活的直接描述。民间美术是民众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与民众的生活无时无刻不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涉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面。从民间的巨宅陈设到生活的日常器具, 从祭祀供奉的用品用具到游艺活动中的面具、道具, 以及装点节日的年画、窗花, 都是民间生活的缩影。这种生活特征决定了民间美术的创造性必然随生活的需要和改善而不断进行变化。人类造物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满足生产生活的需要, 这种需要的满足是与人的生命原则和生命价值紧密相连的。民间美术的创造不仅忠实于这一原则而且把生命维系过程与造物活动相沟通, 成为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 因而民间美术是一种生活的艺术, 遍及民众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 它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凸显了民间美术的生活功能。
5.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
作为民间文化重要载体的民间美术具有特殊的文化功能, 即民间美术鲜明的延续性、传承性、集体性、模式化和地域性。悠久的农耕社会成就了民间文化的基本内容和性质, 也是民间美术生长的文化生态环境, 民间美术基本上保持了民间文化的特征, 体现了民间文化的精神, 是民间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民间美术的文化功能主要体现在民俗活动中, 民俗活动是民间美术的创作基础, 因而民间美术的内容和形式鲜明地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活动和民俗心理。春节的年画、元宵节的灯彩、婚礼的喜字花、丧葬的纸扎、祝寿的花馍、定情的荷包等无不表现为精彩的民间美术形式, 体现了不同民俗活动中的民俗心理和民俗观念。
三、民间美术的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
1.民间美术的功能契合课程标准要求
“义务教育阶段的美术教育主要关注的是教育功能, 也就是说通过美术教学活动, 努力使学生在情感态度、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学习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引起学生心理和行为的良性发展。”[5]小学教育是学生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关键阶段, 小学美术教育既要着重以美术为中心对学生进行全面综合的美术教育, 又要于学科教育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智育功能, 开发学生的右脑功能,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 使学生心灵手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培养创造性功能,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首创性;充分发挥美术教学陶冶、教化、提升情感的功能, 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与品格;充分发挥美术的情趣性和情感性特点, 使学校在偏向严肃的理性的约束的学习生活中增添活泼的非理性的自由的情趣和活力, 使学生被压抑的情感得以宣泄, 从而获得情感的平衡, 使身心和情感得以健康发展和提高。美术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多层面的教育, 即身体、心理、文化、思想、品德等各方面素质的培养以及学习习惯和行为的培养。
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 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 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基础课程,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6]中小学美术教育专家尹少淳先生指出:“基础美术不是专业美术, 而是一种生活美术教育, 学生学的不是专业美术, 而是生活美术, 它所包含的内容应该有利于学生未来生活和身心发展。”既然是生活美术教育, 那么小学美术教育就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 从学生可接触到的生活环境中寻找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民间美术的功能恰恰契合了这一需求, 可以为小学美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扩充教学内容。
2.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形成健康的个性人格
民族认同感是民族成员对本民族基本价值观和主体文化的归属感的认同, 是一个民族得以绵延发展, 民族文化稳定传承的不竭动力。民间美术是最能直接呈现民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多元文化纷繁交织和网络信息发达的读图时代, 有必要通过民间美术教育功能的发挥来有效增强小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民族文化认同感是个体形成良好自我认同感, 从而拥有健康心理的重要条件。心理学认为自我认同感是个人对自己的自我价值的定位、判断、信念和感受, 当学生具备了健康的民族文化认同感便会推动其形成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健康的自我认同感可以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自信、具有同情心、有利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 形成完善的人格。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形成特色的创新精神
新《美术课程标准》指出:“构建面向21世纪的创造力已成为当代美术课程的基本取向”[6]。民间美术是来自民间的艺术, 劳动群众是最具有创造力的艺术创作者, 因而民间美术是培养学生创造力和创新精神的最佳途径之一。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古今中外从民间美术中汲取营养, 寻找艺术创新的艺术家比比皆是,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 大量的日常生活用具、民俗活动用品、文化传承用品类的民间美术作品, 一方面肩负了功能与审美有机结合的使命, 实现了其社会功能价值的最大化, 另一方面也为纯艺术的创作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源泉。
创造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离不开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的发展, 而形象思维的发展如果与民间美术联系起来, 将为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开辟一片崭新的领域。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将民间美术通过画笔、涂鸦、剪纸、泥塑等方式传递给儿童, 不仅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维能力, 而且在正确的引导之下, 还有助于小学生主动去认知和感受他们眼中的新奇事物;将民间美术中的美学规律传达给小学生, 如造型语言上的循形、扭曲, 色彩运用上的补色和冷暖等对比, 外在构图形式上的对称与统一, 不同视角的形态描绘、多种时空形象的融合, 也能够激发和实现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
4.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习惯, 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审美作为理解能力的一种, 它除了以感觉为依托之外, 还与人生体验、情感、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有着紧密的联系。先天因素与一个人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固然存在一定的联系, 但是后天的培养也同样是不可或缺的。民间美术通常在满足现实生活需求之外也实现了对生活美的表现, 它一方面承载了人民大众对美的最初的认知意识, 一方面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审美理念, 其以自身的功利意愿和民间大众的审美意愿作为审美判断和审美选择的标准, 将征服、改造客观世界与憧憬圆满生活的愿望和理想诉诸于审美;民间美术是真、善、美的统一, 是人民大众对美的本质认识的一种最自然的感情流露形式。人们经过长久的文化积淀和民族审美心理调试, 将真善美自然而然地统一在民间美术之中, 民间美术所内含的稚拙、天真、自然等都和小学生的天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因此,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 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有助于小学生形成健全的审美观念。
四、在小学美术教育中提高民间美术功能的教学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想发挥好民间美术的功能, 教师首先要提高对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力, 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妥善设计课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注意不同年级学生的审美起点和接受能力。
1.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激发兴趣原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主体学习主动性的体现。”[7]民间美术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和内容, 尤其是那些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的题材样式更贴近现实生活, 更有利于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转化为持久的态度。教师要勤学习, 多思考, 与时俱进地结合新媒体教学手段, 展现教师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 调动小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学习兴趣。从小学生对民间美术学习的动机来看, “主要与感情需要的内驱力有关, 小学生学习的目的主要是从学习的本身获得一种内在的快乐”[5], 在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努力营造愉快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学习美术的快乐, 进一步发挥民间美术的娱乐性特点。要让学生快乐地学习民间美术知识和技能, 引导学生结合实际生活并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亲手制作作品、体验成功的愉悦感, 提高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品质。
2.选择恰当的学习内容, 贴近学生的接受能力
有效教学应是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民间美术的功能要想通过教学完满地发挥出来, 首先必须依据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特征, 结合学生的情意、操作的程度和学生的认知特征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其次不同文化区域内民间美术具有较强的地域性, 尤其是在我国的西南、西北、东北等少数民族聚集地区, 民间美术在当地是广大民众的审美取向、风土人情、思维模式和民族心理特征的具体呈现, 这就要求在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注意结合当地特色的民间美术样式和题材, 挖掘当地的民间美术资源。因此,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只有依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并选择恰当的民间美术样式和众所周知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 才能有利于民间美术功能的完美发挥。
3.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 突出民间美术实用性
民间美术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学生学习到的民间美术内容应该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所学知识和内容应该与日常生活联系起来, 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相互贯通, 从生活“实用”中学习, 又能回到实际生活中, 做到学以致用。依据美术学习活动分类方式可以将小学美术课程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领域, 在这四个领域民间美术都可以涉足其中。尤其在“设计·应用”这个领域, 民间美术鲜明的地域性特点可以为处于不同文化地域、不同经济水平、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青少年学生、儿童提供多样的学习选择, 在开发和利用本地区民间美术资源的过程中有效地突出民间美术的功能, 增强小学生细致观察、敏锐发现的能力, 养成善于借鉴、敢于创新、勤于动手的良好生活习惯。
4.增强教师的美术素养, 开发民间美术的资源
教育部公布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强调, 教师应该“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 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美术教师个人所体现出来的人格魅力、良好素质、丰富学识与高度的专业能力对美术教学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教师是美术课程资源开发的首要主体, 为了合理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资源, 教师必须要具备一定的课程资源理论素养”[8], 民间美术的功能能否发挥出来, 与美术教师所掌握的民间美术专业知识和美术课程资源知识等密切相关。教师在业余时间要主动地去学习并掌握民间美术的相关知识, 更应该熟知本区域内的民间美术样式。“在不同的情境和条件下的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 小学生都会有不同的需求和行为表现, 小学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能力, 才能提供具有发展适宜性的教育策略, 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方法。”[9]美术教师要主动把理论学习与教育实践相结合, 不断通过实践、反思, 再实践、再反思, 提升专业能力, 增长教育智慧, 开发出适合自己教学的民间美术资源。
民间美术以图像的形式承载着丰富的易被感知和接受的视觉形象, 蕴涵并折射出当地民众的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审美品格, 充盈着当地民众的精神文化和物质需求的多姿多彩生活空间。在多元文化融合发展和快速的信息化社会进程中, 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创造力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效用。民间美术可以补充当代小学生对朴素的风土人情美感的认识与体验, 也能激发小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从而增强其民族认同感。因而, 通过民间美术可以对小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总而言之, 民间美术是小学美术教育重要的校外素材性课程资源, 是一种隐性的地方美术课程资源,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因此, 重视民间美术功能的发挥, 进行系统性、针对性和效率性的民间美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是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摘要:民间美术以视觉形象承载和表达民众的思想观念、情感态度和审美趣味, 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和物质世界。在多元文化和信息化社会中, 民间美术对于小学生学习图像传达与交流、形成朴素的视觉文化意识和培养新锐的创造意识的功能是无法取代的。拙文从美术的基本功能、民间美术的功能的特殊性、民间美术功能与小学美术教育等角度来阐述民间美术的功能。民间美术资源得到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民间美术的功能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充分释放, 是稳步提高小学美术教育实效性的最佳教学策略。
关键词:民间美术,功能,小学美术教育,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 2005.
[2]俞剑华.中国画论类编.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
[3]张彦远.历代名画记 (卷一) .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1963.
[4]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06.
[5]尹少淳.美术教育:理想与现实中的徜徉.北京:高等教育出社, 2005.
[6]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1.
[7]常锐伦.美术学科教育学.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8]尹少淳.中小学美术教学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 2012.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 篇10
在素质教育及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实施以前, 由于我国阶段教育体制的制约及人才评价与选拔机制的束缚, 艺术教育一直受到忽视。美术在初中、小学被视为“小科”, 与语、数、外等“主科”无法相提并论。一般的初中、小学每所学校只有1至2名美术教师。这大大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深入开展。
目前,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纲要的实施, 各初中、小学的美术教育状况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观。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新课改实施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应加大力度保证课时、保证教师、保证上课质量, 把学生从单一的、繁重的、填鸭式的文化课的重围中解脱出来。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我们一代或几代人的努力。
与上面所述的义务教育阶段初、中等学校对美术教育不够重视的情况相比, 高考考生家长对美术教育却情有独钟。近年来, 随着我国高等美术教育的繁荣发展及扩大招生、入学门槛的降低, 一部分高中相继调整了办学思路, 将大部分学生发动起来改行学习美术, 尤其是文化课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 编入美术特长班。这些考生本来与普通二批本科都无缘, 但通过这种“短平快”的集训方式却能顺利达到升学目的。有些学生不仅能考取普通本科, 甚至还能考取名牌大学。由此, 形成了近年美术高考不断升温的现象。
二、高校美术教育招生制度与中小学美术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1违背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的精神
美术专业招生报考的升温导致中小学的学生家长对美术专业关注度的提高。为了让孩子能考上好的大学, 将来有个比较好的职业, 家长纷纷配合学校劝说自己的孩子学习美术。学校开设的美术课程少, 家长就不惜花费高额的学费送孩子去“专业”的高考培训班进行深造。有的家长甚至将上幼稚园的孩子在休息日送到业余培训班学习“正规”的美术, 使孩子失去了天性的观察力和想象力。这种做法完全违背了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2教学环节严重脱节
高等院校美术专业招生的考试内容一般是素描、色彩、速写, 自主招生的院校的考试内容由自己制定, 各个纯美术院校的考试内容和标准往往不同, 为了应试, 考生往往奔波于各个院校的辅导班之间, 高考导致了应试教育, 教育变成了教学生怎样应付考试。中小学课程开设的偏颇、教师力量的缺乏、基础设施严重不足等原因, 共同导致初中至大学之间美术教育的严重脱节。美术基础教育在许多普通中学仅仅是课表上的点缀, 从而出现校园美术教育越来越冷清, 社会上的“美术高考培训班”越来越火的局面。
3教学评价的误区
长期以来, 我们对评价的消极影响认识不够, 产生许多评价误区, 阻碍了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例如中小学的美术特长教育容易走入过分强调评价标准统一的误区, 一切以美术院校高考评分标准为依据。中学任课教师不断教学生该如何适应不同院校的“画风”, 熟悉其绘画“路子”, 限制了学生个性自由发展。科学注重“求同”, 艺术注重“求异”, “百花齐放”才能“春色满园”。另外, 过分强调评价结果的量化, 迷信数字, 忽视了难以量化的诸如非智力因素的评价, 艺术没有标准答案, 没有唯一。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抑制评价的消极影响, 高中美术特长教学主要目标是为高等院校输送合格新生, 直面高考, 不可回避染上功利色彩, 但我们应遵循艺术自身的规律, 既注重基础教学的相对稳定性, 规范性和完整性, 又关注基础教学向上街接, 导向未来的发展性、多样性和开放性。目前以考试要求作为惟一评价标准。师承喜好带来的门户之见, 左右着教师的判断, 使我们在面对个性纷呈的学生作品时, 做出片面的甚至错误的判断, 产生误导。我们应发挥评价的导向功能, 确立合理的评价标准。美术学科的特点决定了评价标准的多维性和评价方法的多样性, 我们应以“求同而存异”、“忘我而有生”为原则。“求同而存异”。要求我们既要尊重艺术的共性, 又要遵循艺术自身规律, 保护学生的艺术个性发展。“忘我有生”要求评价客观公正, 摒弃门户之见。以学生发展为本。另外我们要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抑贬扬褒, 要多鼓励表扬学生, 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 这样就会事半功倍。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创新教育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教育
中图分类号: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1)07-076-01
素质教育必须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开拓创新型的高素质人才。创新教育是培养人的创造性素质,开发人的高层次能力 ——创造能力的高层次的素质教育。在小学素质教育中,美术教育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美育、促进智力发展和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手段,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表现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是其他科目不可比拟的。小学美术的创新教育可以从三方面去谈。
一、美术创新教育的过程中要进行美育。
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在美术教育中感受着生活的美,在感受艺术美的过程中培养着健康的审美意识和情趣,在美的感受下逐步形成高尚的品德情操和对美的欣赏能力,而美育应体现在教学的各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发掘教材本身美的因素,屏弃相对雜、劣的教学内容,有侧重地选择教学内容进行美育,这对教师来说就要有较高的美术素养和全新观念及创新能力。例如,在纸画教学中就要选择造型优美,色彩协调、明快而富有意义的实物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其它内容可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哪些还不够完美,大胆提出自己的修改设想,即美在学生头脑中的标准是怎样的。教师可适当加以引导,协助学生修正和提高美的标准。
其次,可以经常地、适时地带学生外出写生。使学生去观察、体验、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让他们热爱生活。另外还得逐步使他们具有区别美丑的能力,从而发现、感受广泛的美好事物。更重要的是使他们懂得如何去鉴赏美术作品。例如:作品的立意、构思、表现手法、价值等多方面去欣赏作品。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把握好度,有详略地引导,然后多让学生说这幅美术作品好在构思,或好在表现手法等。注意多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在不产生偏差的情况下,多肯定学生的看法。
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首先使学生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只有学生充分理解和掌握了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后,才能为学生美术的创新能力提供宽阔的思路。因此,美术教学要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绘画、工艺和美术欣赏的基础知识。教师要注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这才有利于学生今后知识的扩展。基本技能包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教师要教给学生观察、想象、思维、着色等的基本方法和步骤,绘画造型、布局及简单的工艺操作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前提下,教师要组织学生多练脑和练笔,如经常根据一幅作品让学生思考构思、布局、设色等,经常画一些简单的物体,这些物体或重在立意,或重在构思,或重在设色,或重在布局等。以强化和提高熟练程度,为创新作好铺垫。
三、美术的创新教育要促进学生智力、才能,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已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旋律。美术教育作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主阵地,已经越来越重要了。总之,要信任儿童,相信他们的能力,善于发现并赏识他们的优点,努力挖掘他们的潜力。给他们一片天空,让他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别在乎他们的苹果画的像不像。现代教育不仅重视知识的迁移,而且更注意学生智力才能的发展,特别是创造能力的培养。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是创造能力发展的前提。其实美术教育正是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形象的思维力和奇特的创造力的教育。进行美术活动,学生必然首先要进行观察。教师要注意和关心学生观察方法的正误,多让学生说自己观察的步骤和着落点,使学生观察有顺序、完整、细致,逐步形成学生自己的观察方法和良好的观察习惯。其次学生在观察的同时必然进行思维、想象。他们天真的想象是无比大胆和奇特的,也是纯洁和美丽的。教师要多肯定他们的想象,不要抹杀和固结学生的想象。表现美术作品时,也不要要求严居一格,可以根据自己的设想,运用多种手段进行创新这样是在发展和展示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大胆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并保持自己的创作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途径还有:经常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想象、创造出一幅(件)美术作品:根据教材进行添加画、记忆画和想象画;给未来的人、事、物、景等进行创造设计并表现出来;给出几个人、几件事或几件物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画面,表示不同的意义的组合画,这一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要求颇高,这可以说是小学阶段最高层次的创造能力的培养了吧!另外就是把表现学生的这些蕴含丰富的想象力、奇特的创造力的画面拿来展览,这个展览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之间想象力、创造力的碰撞过程,这时学生内心会感受、领悟别人的优点,修正和提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手法。
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分析 篇12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培养创新思维可以实现美术学科的丰富性与教学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 与理工科教学活动不同, 美术教学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点创造优美的形象,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想象为, 创新思维能力是学生的一种潜能,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开发学生的潜能, 这于对小学生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具有一定的积极推动作用。 从这一层面看, 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想象与联想思维的发展, 进而加强学生思维流畅性和变通性的锻炼, 同时在小学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直觉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学生的直觉能力根源于个人实践, 加之小学美术教育与直观形象有直接联系, 在小学美术教育的具体过程中, 创新思维可以让学生创造性地重组或再创造意象。 由此可见, 小学美术教育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可以使学生形成创新意向。 另外, 美术是一种视觉艺术, 需要学生整体把握现实的形体情况, 也就是说要学生对客观存在的事物进行合理观察和概括, 然后进行创造,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借助具体形象与理论抽象, 才能更好地发挥小学美术教育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创新意象, 促进学生视觉化思维的发展, 进而实现美术教育对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二、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的建议措施
(一) 构建学生创新思维培养的教学情景
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要合理构建学生创新思维的教学情景, 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让教师与学生在这种教学环境中进行和谐沟通交流, 构建平等师生关系, 进而促进学生创新性学习, 同时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所以要不断增强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形成自己的构思方式, 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 注重对学生创作能力和欣赏能力的培养, 并加强对学生的发散思维训练, 让学生能够对事物进行创造性表达。 具体而言, 由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多, 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认知还处于感性阶段, 因此应加强对小学美术教学环境的营造, 比如, 可以在美术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充分接触大自然, 让学生充分认识周围生活中的各种事物, 进而丰富学生的内心情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二) 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主体性
生本教育观点是当前小学教育的重要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符合时代发展要求, 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也需要树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 改变以往那种灌输式教育模式, 打破学生学习的框架, 充分为学生创造发展创新思维的教学空间。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不是教师手把手教学生模仿式画图, 而是要针对具体观点和要求, 引导学生通过画画表达自己的想法, 进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比如引导学生观察某一美术作品时,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欣赏美术作品, 然后提出问题, 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观察和欣赏, 进而有效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 再比如在手工课《陶泥的世界》中, 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 将不同风格的陶艺作品呈现给学生, 然后让学生领悟陶泥制作的具体程序, 最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发挥想象, 将自己所构造的形式通过泥塑方式展现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锻炼学生创新能力, 进而推动小学生创新思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培养。
(三) 提高美术教师队伍的素质和修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的创新思维, 需要美术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修养, 在课堂中正确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不断探求教学方法, 注意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正确观察、思考, 比如在让学生画汽车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汽车, 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观察汽车特征, 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动手画出具有不同风格的汽车图形,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让学生在教师的正确指导下合理表达自己的创新想法。 同时要合理发挥多媒体技术在美术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教师要充分掌握和使用多媒体技术, 通过这一方式将美术作品通过音视频形式进行合理展现, 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比如教师通过多媒体动画软件制作动态飞马的图形, 让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观看这一制作过程, 并让学生学习具体操作流程, 进而可以对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进行培养。 另外, 教师要注意合理采取自主合作和探究型学习方式, 通过创新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观察力和想象力, 并注重加强对学生模仿能力的锻炼, 进而鼓励学生发展创新思维。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要注意结合小学生的特点, 不断创新美术教学方式, 加强教师角色转变, 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 才能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参考文献
[1]张全胜.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现代教育科学, 2004 (10) .
[2]曾雪媚.小学美术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自由创造力[J].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 .
[3]张艳.基于创新思维培养下的小学美术教学[J].新课程 (中旬) , 2014 (4) .
【小学美术环境教育】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09-29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07-03
做好小学美术教育08-05
小学美术的情感教育10-28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09-17
小学美术课审美教育05-19
小学美术教育的创新06-02
中小学美术教育08-10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思考10-07
小学美术实习周记6周(美术教育专业) 扬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