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2024-09-17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通用12篇)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篇1

人们在享受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带来的“舒适”生活的同时不得不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也成为全球共同关注的热点。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 习近平主席强调: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 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小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 他们的环境意识对未来社会环境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作为教师肩负着历史的使命, 在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刻不容缓!

一、巧用情境教学, 培养环境意识

1. 投身自然怀抱, 激发探索热情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在大自然中, 孩子们不仅可以认识各种事物, 还能通过对周围环境的观察、思考, 提出环境问题, 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对学习的兴趣。

小学科学教材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的教学内容, 如何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年龄特点, 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探究过程是我们着力研究的课题。如在三年级《我眼里的生命世界》单元教学时, 带领学生到学校旁边的湖里公园去观察、去体验。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陶冶着孩子们的情操, 美丽的公园成了孩子们学习的乐园, 在这个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里孩子们可以认识各种植物, 孩子们在组长的带领下, 用铲子小心地挖出一棵小植物, 认真观察它的各个组成部分, 画出植物的样子, 再用尺子量它的根有多长, 测完后, 又把它重新种下去;在公园里找到许多小动物, 池塘里的蝌蚪、小鱼, 草坪上的金龟子、花丛中的蜜蜂、蝴蝶等都是他们的最爱。带着昆虫盒、放大镜, 他们仔细观察动物的形态特征, 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如把不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 观察它们有什么反应?把蜗牛放在盘子中间, 在盘子的四周摆放各种食物, 然后耐心地观察蜗牛喜欢吃什么?学生在这样的观察体验中真切地感受大自然界的美妙与生命的神奇, 意识到保护大自然的重要性。

2. 参与角色扮演, 增强环保意识

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是个体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 认知结构不断形成和更新的结果。因此, 在科学教学时, 利用孩子们爱表演的天性, 让他们扮演环保故事中的不同的角色, 从中体验到保护环境的重要, 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六年级《食物链》一课教学, 可以先让学生上网查找“破坏食物链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典型事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南非探险队给南极的马里斯岛带来的老鼠使这个美丽的鸟岛变成鼠岛, 再变成猫岛, 岛上的鸟几乎被猫吃光, 最后只好捕杀猫的一系列灾难性变化的故事, 在学生了解故事情节后, 让他们分组扮演老鼠、猫、鸟、士兵、探险队员等角色, 表演时全班学生都投入到各自的角色, 惊心动魄的故事情节和音响效果以及孩子们形象生动的表演, 给他们带来心灵的震撼, 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食物链中任何一个环节被破坏都有可能带来灭顶之灾的后果, 从而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二、善抓实验探究, 加深环保理念

培养孩子保护环境、珍惜资源, 采取行动保护自然资源、自觉维护环境的可持续性是小学科学课标的目标之一。作为科学教师应该通过教学帮助学生认识人类与环境密切相关, 懂得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从而意识到保护地球家园、节约自然能源是每个人应尽的责任与义务。

在四年级《空气也是生命之源》一课教学时, 指导学生在三面干净的小镜子中间边长为5厘米的正方形区域涂上相同面积的凡士林, 再把三面镜子分别放在学校不同的地方 (教室窗台、草坪、靠近公路的窗台) , 两天后, 学生用放大镜观察三面镜子上粉尘的量, 根据粉尘的多少, 判断哪个地方空气污染最严重, 推断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在对比实验中发现了问题并找出其原因:放在教室窗台的镜子粉尘不多, 因为现在教室里用的是水溶性粉笔, 不会产生粉尘;放在草坪上的镜子粉尘也不多, 因为草坪可以净化空气、防风固尘;而放在靠近公路窗台的镜子粉尘最多, 因为来往机动车多, 汽车尾气是产生粉尘的一大原因。为了进一步证实学生的推断是否正确, 我们指导学生留心观察上学路上哪些汽车产生的尾气多, 厦门公交车有哪些是节能环保车?学生在自然环境中体验, 认识到汽车尾气的危害, 同时也了解到厦门市政府正在逐步推广环保节能车, 努力改善厦门的空气质量。

在六年级《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一课教学时, 组织学生围绕白炽灯与节能灯哪个更节能开展探究活动。在实验中孩子们发现:将电源开关拨到节能灯一侧时, 轻轻转动手摇发电机, 节能灯就能发出耀眼的亮光, 而把开关拨到白灯一侧时, 使劲地转动手摇发电机, 白炽灯只发出微弱的亮光。瓦数相同的两盏灯所需要的能量竟然相差这么大, 孩子们简直都有点不敢相信, 他们拼命地摇着发电机, 结果依然如故, 他们只好相信了。在学生讨论汇报后, 教师作了小结:节能灯与白炽灯的区别在于节能灯比白炽灯省电, 节能灯的发光效率比白炽灯高5倍左右, 而且节能灯的使用寿命也比白炽灯长8倍左右。接着我又趁热打铁地调查哪些学生家里用的不是节能灯?不是用节能灯的同学回去要怎么做呢?孩子们都说回家后要把家里的灯具全部换成节能灯。通过具体、生动的能源知识介绍, 帮助学生理解地球上的资源并非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进而认识到节约能源以及开发新能源的重要性。

三、创新实践活动, 培养环保行为

为了节约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 自觉践行低碳生活, 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努力做到垃圾分类, 物尽其用。

1. 垃圾分类我能行

为了在班级推广垃圾分类活动, 我们几位科学老师利用课余时间去厦门慈济环保教育站学习垃圾分类方法。我们学习了十指分类口诀:瓶瓶罐罐纸电1357。将塑料瓶、玻璃瓶、铁罐、铝罐、纸类、电类、衣物等物品分别放在不同的垃圾箱里。我们还组织学生采访环卫工人, 了解垃圾的种类, 参观垃圾处理厂, 引导学生了解垃圾处理的方法。回到学校后, 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情, 将班级的垃圾分为三大类:塑料制品、废纸、其它垃圾, 在班级角落放置三个垃圾桶, 把可以回收利用的塑料制品和纸制品收集起来。用这些废旧物品, 孩子们制作了许多小艺品:用矿泉水瓶子做小盆栽、用冰棍棒做成笔筒、用蛋壳做烛台等;孩子们还利用旧报纸、牛奶盒、塑料袋、包装纸、牛皮纸等做出一件件漂亮、帅气的衣服, 在班级开展“环保时装秀”表演。

2. 变废为宝我最棒

许多探究实验离不开实验材料的准备, 为了节约资源, 节省开支, 我们常常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废品给学生做实验。如用洋紫荆花制作酸碱指示剂。在六年级《变色花》一课教学时, 教材里用紫甘蓝做酸碱指示剂, 由于紫甘蓝的价格高, 花费大。我们就考虑用身边的物品来替代。我们学校周围的行道树是洋紫荆树, 每年冬天正好是落花时期, 树下铺满了一层紫红色的花, , 我就带领六年级的学生去捡这些花, 回来后把花洗净, 摘下花瓣, 每组分一大把, 装入厚的透明塑料袋里, 再往塑料袋中加入半杯温水, 握住袋口并反复挤压花瓣, 再把流出来的紫色的水倒入小烧杯中, 就可以用来检测物质的酸碱性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在变废为宝活动中得到加强, 真可谓一举多得啊!

四、开展家校互动, 共建绿色家园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影响的一致性。”可见, 学校、家庭、社会的密切配合对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及环保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科学教学活动常常需要延伸到课后进行。如养蚕、制作肥料袋等活动, 需要学生长期坚持观察和实践, 往往需要家长的配合与督促才能顺利完成。我们在校园网上创建环境教育家校交流平台, 及时在网络上告知家长科学活动的内容及进程外, 还定期在网络上发布与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章供学生和家长借鉴。为了增强学生的节水节电意识, 我们设计了家庭碳排放调查表, 指导学生统计每个月家庭用水用电量等。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小手牵大手”实践活动, 不仅增进了孩子与家长的亲情, 丰富了他们的环保知识, 培养了他们良好的环保行为习惯, 还形成了全民爱护环境的氛围。

通过以上一系列策略的实践, 不仅将环保理念渗透到科学教学的各项活动中, 而且让孩子们在自然环境中达到知情意行统一养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摘要:从小培养环保意识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更是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因此, 开展儿童环境教育, 从小培养环境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着从情境教学、实验探究、实践创新、家校互动等方面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开展环境教育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环境教育,策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修改稿)

[2]福建省小学新课程教学要求——科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02

[3]林格.《教育是一种大智慧》,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

[4]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全集》,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1

[5]皮亚杰.《发生认识论》, 商务印书馆, 1990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篇2

小学美术教育不同于专业美术教育,它为发展学生整体素质服务: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发展学生审美能力、感知力、想象力、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注重培养创新精神,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全面发展。新教育強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合作互动学习,強调情感体验,注重学习的过程,注重跨学科的综合学习,改变传统教法和学法。通过美术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终身受益。

有一则这样的事例:一位国内重点小学的学生,移民到美国,上第一节美术课,教师要求他们画一颗圣诞树,这位中国小朋友的画技让美国教师和小朋友都很惊叹,因为他画得太像了,跟墙上贴的一模一样。可是当教师要求他自己创作一幅时,这位小朋友却搞了半天也无从下笔。这位同学的美术水平在国内学校算比较可以。人家评价我们“中国小朋友临摹能力强,但创造能力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有如下几个因素。

一、社会因素:人们习惯以“像不像”来评价孩子一幅画的好坏,而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的关系。只要求孩子们画得“像”,忽略了对孩子各种能力的培养,也扼杀了孩子们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

二、教学问题:许多教师上美术课,因缺乏资料,或图省事只教学生临摹作品。还有家长过早给儿童买来临摹的画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发展。那么该如何来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了解儿童,转变观念,提高审美意识由于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和认知事物有密切的关系,儿童美术是儿童身体发展水平,知觉能力、情感态度和生活经验的自然产物,是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特征,因而只是一种“阶段性”的成果。我们教儿童学美术并不是把他们培养成美术家,而是在学习过程中陶冶情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因此我们应该多了解儿童,尊重儿童的思维表现特点。小学美术教育叙事 自信心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愿望或预料一定能够实现的心理。一个自信十足的人,能顺利走向成功的彼岸。

美术课堂教学,随着教学过程的铺开,在师生的思维发展及情感交流的融洽、和谐气氛中,往往会因为一些偶发的小事而触发灵感,这些“智慧的火花”常常是不由自主、瞬间而至,若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便会因时过境迁而淡忘,令人后悔不已。如果利用好了,你会发现教书育人充满着无穷的乐趣。

一、实践教学的应用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和实物进行美术课堂导入,在实践中教学,为学生设立情景,让学生体会高科技给人带来的视觉的艺术美感,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感受娱乐之中的快乐,陶冶了学生的情感。如对《我的飞机飞上蓝天》一课的绘画讲解,使学生学会运用彩纸折叠的方法制作出飞机的形状。教师先出示飞机的图片,引发学生的制作欲望。再让学生分析飞机的外型及制作的材料,学生说出了飞机的种类及性能。运用教师教的几种方法制作出多种飞机。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飞机试飞比赛,与学生一起互动,实践教学增强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情感。

二、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在上完美术课《有趣的字母牌》后,学生学会运用不同的形式设计英语单词字母牌。开始我以一个单词用两种形式写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选择他们喜欢的一种形式,导入主题。并向几个学生征求意见说出他们自己的设计想法,然后开始设计绘制。整节课,学生的兴趣很浓,想象力得到了发挥。设计出了多种造型的字母形状。而且还图上了美丽的色彩,在笔画的形状上学生有多种的造型。如“点”,有的学生用七星瓢虫,还有的用水珠等表示。总之通过本节美术课的学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发挥。

三、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这学期学校安排我上了一节公开课《杯子的设计》我根据学生的心理的特点,以西瓜这个常见的水果来激发学生的灵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他们根据西瓜的外形来设计几个杯子。学生们都各自在图纸上认真的画着,有的把西瓜分成了2个部分,杯盖和杯身;有的画了大小不同的西瓜,大的做杯身,小的做杯底和杯柄;有的利用西瓜的瓜藤作为杯子的柄。他们的想法真的很好,让我很惊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是的很有必要。要想与时具进必须不断的创新教学思路,这样才能让学生爱上美术。

综上所述,正确、全面的给予学生自主学习锻炼的机会,在课堂上不要吝啬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赏识与赞许,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让学生不断获得前进的动力,增强自信力。只有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折射出智慧的光芒,才会充满生机和活力。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环境道德教育;渗透

随着时代的进步,国家对教育事业也越来越关注,学校的课程随着时代的需要不断增加,丰富了学生视野的同时也开阔了思维。美术教学是学生进行美育的的重要途径,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体现了推行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所谓的环境道德教育,即是在对学生教学过程中,能够在各个有利的时机对学生开展潜移默化、动之以情的教育。只有把美育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在素质教育过程当中,要在美育过程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以及发现美、欣賞美、创造美的能力。

一、环境道德教育在美术教学中的必要性

当今,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走向了顶端,另一方面,高速发展的经济必然以牺牲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代价,随着环境的破坏,以及全球变暖的恶劣影响,做为美术老师,对学生进项环境道德教育是刻不容缓的。美术学科是进行文字教育的前端,是一门基础性的课程,它能够以图片这种最直观性的工具向人们传播要表达的情感,同时也是最直观的交流媒介[1]。与此同时,美术学科又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强调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新课程理念的核心价值体系就是以人为本,作为美术老师,如何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知识,提高学生的环境道德意识,这是作为美术教师责无旁贷的任务。美术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环节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唤醒学生热爱自然,保护地球的责任感。在美术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同时对于学生整个人格的养成也起着重要作用,这是实现素质教育重要方针的表现。

小学美术教育课程适应现代化的素质教育理念,同时面向的群体是全体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观察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在美术教学当中,教师要让学生认识美术的特征,然后从各个方面来发现美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伴随着环境的破坏严重,教师队伍要从各个学科当中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让学生从小贯穿“保护环境,从我做起”的观念,让我国的美好河山这幅优美图画能够久远的保存下来,完整的对学生进行环境道德教育,为国家社会做出独特的社会贡献[2]。

二、美术教学中进行环境道德渗透教育的主要方法

第一,要加强教师队伍的师德建设,教师的言行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的天职就是教书育人,无论作为哪一学科的教师,都要注重自身的言行。教师要本着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作为教师终身奋斗目标。师德高尚的教师将对学生产生一生的积极影响,甚至能够影响一代学生群体。反之亦然,教师自身素质的不高,对学生的要求不能够和其自身的行为一致,也会对学生产生不利的影响,甚至更加严重。

第二,在教学过程当中,希望能够推行启发式教学。课堂是进行整个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小学美术教学要有效地抓住课堂教学的短暂时间,在传授教学内容以及教学重点的基础之上,能够推行启发式教学,并且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环境道德教学。在美术教学过程当中,向学生展示祖国美好河山的美丽图片,教会学生热爱自然。所有美丽的图画,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大自然,美丽的图片来自与摄影和画家的取景。当我们用心去细细品味,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美丽景色捕捉,都来自于画家内心的感受,一个优秀的画家认为好的作品是其与大自然的交流、对话得来。美丽的图画不仅能够给我们带来愉悦的情感,同时还能够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的感受,我们通过图画可以感受变化多彩的世界,增加我们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之情[3]。

第三,作为一名美术老师,除了带领学生学会欣赏优美作品的同时,还能够利用带领学生野外采风的机会,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保护环境意识,能够在生活的各个环节产生关爱自然之情。书本上的课程,自身就包含这对珍惜自然之情,学生通过课堂教学,也能够学习保护环境的知识。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科技的迅速发展,教师可以多环节的向学生传递一些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描绘自然景观等,产生强烈的环境保护意识,同时也能掌握保护环境的知识[3]。美术教师应该在每个季节,利用学生写生时机,带领学生去公园、湖边,感受来自于大自然的美丽,将自己所见所闻,用美丽的五彩笔描绘下来,这样,不仅锻炼学生生活发现美、观察美的能力,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画画能力。通过与大自然的接触,让学生能够开阔自己的视野,掌握保护环境的意识,同时能够用自己的行动去保护自然。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美术学科作为一门知情相结合的课程,只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处处都是美术。小学美术课程包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作为教师,要善于挖掘书本中的教育内容,在美术教学中渗透道德教育,要抓住有效的课堂时间课堂时间,通过在美术教学当中渗透环境道德教育,通过接触大自然,期望能够启发学生学会一双发现世界美的眼睛,培养学生热爱环境的心灵,教师要讲究自身的教学艺术,注重课堂的实效性,能够以理服人,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開发学生的智力,陶冶学生热爱环境情操,提高学生自身文化修养,在潜移默化的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质。

参考文献

[1] 张洪峰.让美术课堂洋溢德育的气息——小学美术课堂有效渗透德育的研[J].江苏教育,2013(11):52-61.

[2] 郑国伟.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有效方法[J].新课程·小学经验交流,2012(10):31-44.

[3] 王希.加强美术教学促进小学生美育德育发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13):22--31.

小学美术教学与素质教育 篇4

1. 善于欣赏,提高审美能力

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就会给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的审美观点对小学生的审美方向起到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他们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学会辨别美和丑,欣赏美,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在现实教学过程中,要讲解一些大师名作,通过感悟大师的审美品质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绘画过程中,要让学生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步骤和细节。让他们在学会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一笔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生活的欣赏。当孩子们形成了高尚健康的审美观时,面对一幅幅美术作品时才能深入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和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鉴别水平,即对真善美和假丑恶的判断能力,这才是美术教育的真正目的。

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大自然孕育了一切美好的事物,春天的花红草绿,夏天的碧海蓝天,秋天的飘飘红叶,冬天的皑皑白雪。蓝天白云,奇花异草,青山绿水,旭日斜阳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让孩子们更亲密地欣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从中体会到大自然万物万事的美,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我们要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再把课外获得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让绚丽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大自然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 放飞思想,打开想象空间

想象力是创造的源泉,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展示一些表象丰富、准确的作品让学生去观察,去发现,提高他们的想象力。比如《蒙娜丽莎的微笑》,蒙娜丽莎微笑的原因是值得想象的。教师不要给施加压力,要让他们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散思维。在现实教学中,不要限制学生应该怎么画,而是先确定一个主题,内容让他们自己去发挥,去想象。给他们一个无限的空间,无论最后学生的作品怎么样,都要对他们的作品表示肯定,这样学生才能无拘无束地在自己的想象中翱翔。画画时,他们才会自然流露,随心所欲,异想天开。教师不能给学生的心灵加上框框,束缚他们丰富天真的想法,多提供机会让他们想象的源泉无拘无束地奔涌,启发引导他们自由想象。只有这样,师生才能建立起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学习的关系。学生才能够放飞思想,发挥想象。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本质部分和灵魂部分的特征,从而使对象的形象更加生动、清晰,让我们在想象中,领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象外之旨”。

3. 点燃艺术火花,激起创作兴趣

首先,从总体上看大多数小学生都喜欢美术这门学科,但他们对这门课的兴趣有多高,持久性有多强,就要看教师如何调动他们的积极因素,激发创造兴趣。比如《画脸谱》这一课,如果让高年级学生临摹、仿造,那么他们的兴趣必定会大减,教师只需改变教学方式,让学生当京剧大师,自己设计脸谱,学生的积极性定会高涨。教师再组织学生观赏京剧录像片段,同时教授一些民族传统艺术有关的知识,比如介绍脸谱色彩的含义、脸谱的勾勒等知识,让他们亲自动手做脸谱,不管最后的作品如何,标不标准,都不是重点,重点是学生对脸谱的兴趣大增,情绪高涨,通过这门课程拓展了知识面,并从中感受到了艺术创作的愉悦。其次,多媒体教学在美术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多媒体课件声形并茂,色彩艳丽,生动直观,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让学生留恋、向往。教师只在教室里讲,该画哪些部分是画面需要的、哪些不需要等,闭门造车,不如让学生实地走走看看,感受一下。学生在走进环境感受生活的过程中,感悟能力增强了,绘画能力提高了。作为学生走上美术创作之路的启蒙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要用真诚触动学生心灵,燃起艺术的火花,使他们在人生这段行程中,张扬个性,激发兴趣,展现自己的能力,展示自己的艺术才华。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论文 篇5

美术教育应从小学生抓起,尤其是色彩教学,它能引领小学生走进美术课堂,感知美术的魅力。对色彩的把握,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点,也是发现并启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从色彩教学中,教师能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从而构建良好的美育环境。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育 色彩教学

不同性格的学生对色彩有不同的感知,这为教师开展美术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心理学把色彩与学生的思维建立起关联,尤其是色彩的感知、触觉等方面,来提升学生的审美心理水平,促进学生色彩感知能力。因此,笔者通过对比分析色彩艺术形态,从色彩的感知与想象力来优化小学美术教育实践,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一、色彩艺术的形态表现

色彩是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分析色彩时,除了本身的物理色差之外,教师的心理感知也会呈现出一种意象。如红色的花朵格外引人注目,所以公共场所的一些标志通常是红色的;橙色具有强烈的色彩意象,所以救生衣、登山服、消防员的服装多以橙色为主。研究色彩之间的对比关系之后,笔者发现有些色彩的组合会显得更加和谐、统一,令人赏心悦目。如在照相时,选择冷暖色调搭配的衣服,能在不同的比例下形成主次分明的色调,以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色彩与色彩之间的搭配,以临近色阶较为和谐,如绿色与蓝色衔接、黄色与橙色衔接。在对比中,不同色相之间会显得更加突出,如黄色与紫色、橙色与蓝紫色、红色与绿色等,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更能吸引人的注意力。

二、色彩与学生心理的关联

色彩与心理具有一定的关系,不同的色彩能反映出不同的心理。如红色让人联想到火热的太阳,黄绿色让人感知到万物的生机与活力,而黑色则使人感知到不详、神秘或悲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生更喜欢冷色系中的蓝色或绿色,而女生则喜欢暖色系中的红色或粉色。学龄期的孩子对色彩的敏感度更高,如偏爱橙色的学生,性格较为外向,心地善良而直率,充满好奇心;偏爱绿色的学生,求知欲较强,具有较强的协调性和包容性,喜欢集体生活,但显得低调,能够与周围同学保持融合的关系。在小学生美术课程中进行色彩教学并非易事,由于色彩与学生的感知能力联系较为紧密,所以教师应重视教学方法的选择。对于刚入学的学生,教师可以选择日常生活中的图形、色彩。如借用橡皮泥、彩纸、彩色画笔等,让学生感知到色彩的多样性。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不同颜色的玩具来增强学生对色彩的感知。如在手工课上,学生可以运用不同色彩的组合,创作出自己的作品,从五彩斑斓的色彩世界中感知微妙的变化。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方法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 篇6

一、小学生绘画心理的正确认识

小学生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小学生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小学生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在这里我们根据小学生小学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把小学生绘画心理分成三个阶段,即初级阶段(1-2年级),中组阶段(3-4年级),高级阶段(5-6年级)。首先我们看第一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小学生由以游戏为主的学习方式,转为以学校正规教育为主的学习生活的开始。在这个阶段,作为教育者所面临的最主要课题,就是如何把小学生在入学前的自由式即兴作画的热情引导到正规学习中去,要达到这一目的,除了教材要适合此阶段小学生的兴趣外,师授课方法要正确得当。因为这个阶段的小学生刚进入一个新的学习环境,一方面对这种正规的学习方法感到新鲜好奇,因而这一时期教师的教学宜以正面鼓励和耐心细致的引导为主,如果因授课方法不当,激不起小学生的学习热情,或是指责过度,无疑将会使他们中断绘画的兴趣,给以后的学习带来困难。

小学生在进入三、四年级后,即前面所说的小学生绘画心理的中级阶段。这个阶段被人们称作小学生绘画的转变期或过度期。在这一阶段,他们的绘画水平是不稳定状态。因为这时期的小学生基本上能看出作品的不足,但又不知如何改变这种状况。此时他们的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具备。无法解决诸如物体的结构、比例、色彩等问题,因而作画的兴趣下降,缺乏以前的那种热情和信心,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显然是小学生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度阶段。在这个时期,教师如不注意引导,过度指责,容易导致大批学生对绘画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当小学生进入这个时期,教师一定要及时给予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方式,如走出课堂、多增加写生和速写的练习,这对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顺利度过这一时期是很有帮助的。

儿童进入五、六年级,这是儿童绘画心理的高级阶段。在这一时期,小学生在抽象思维方面已得到了很大发展,爱好美术的同学此时热情更高,他们对形体的观察理解能力已有了很大提高,常规教育已不能满足他们的需要,这样教师就需对这阶段的学生教育要有所区别,除了传授课堂知识,在课外对爱好美术的学生要系统地传授一些理论知识和绘画技巧方面的知识,特别是写生能力的训练。

二、小学生基本绘画技能的培养

小学生绘画中最基本的技能主要是临蘑写生、速寫和默写四个方面,这是提高小学生绘画水平最基本的方法,也是将小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学习的最理想途径,只有掌握了一定的绘画技能,才能使小学生的绘画表现得更轻松而得心应手。

临摹:临摹对小学生阶段的学习来说,是一个重要途径。中国传统绘画和书法很注重临摹的学习。临摹要注意学习对象,低年级适于临摹简单的,线条单纯,色彩明快,令他们感兴趣的图画,可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自由发挥,以丰富画面内容。这既可增加他们的兴趣,也可锻炼他们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到中高年级,可根据儿童实际绘画能力提供给他们一些静物或风景作品,但要注意一点,临摹只是辅助学习方法,要掌握好绘画的技能,重要的还是造型能力的训练。

写生:写生是面对着实物进行的绘画,因而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锻炼学生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锻炼眼、手的协调能力,经过长期有目的的写生练习,学生便能建立起正确感知物体形态、结构、比例、色彩、空间等概念,作为教师要根据儿童的不同年龄,对学生提出明确的阶段性要求,在写生练习时要引导他们观察、分析和表现,切不可用同一种模式去要求他们。

速写:速写同写生不一样,虽说都是面对实物作画。但速写要求在短时间内把眼前的物体表现出来,这种技巧的熟练掌握,将能极大地激发儿童用画笔表现生活的欲望和热情。儿童速写可以先从易于观察理解、有特点的静物开始,然后可过渡到今他们最感兴趣的动物,进而再画人,再由简单的场面过渡到复杂的场面。随着技巧的熟练,眼光也会变得敏锐起来,从而使绘画变得更加自由了。

默写:默写是指把曾经看到的形象回忆起来,并用绘画的形式把他们表现出来,因此默写的基本前提是先要有记忆。教师在进行默写训练时,要通过组织活动,然后启发他们去回忆,想象活动中生动的场面、人或物等,然后将他们画出来。在这个训练过程中,教师的启发很重要,通过启发能使儿童们的回忆更富故事情节、更生动、更典型。但这种启发要根据儿童年龄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篇7

一、创设美术情境, 激发学生情感

要想实现有效教学, 创设情境是关键步骤之一。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教师可以利用不同的情境, 带领学生入境, 并在情境中对美术的情感得到激发。一般而言, 学生的情感在某种物品、情境、语言的触动下就会更快的激发, 否则学生的情感基本处于“休眠”状态, 需要唤醒与激发。而通过情境创设, 投入真情描述, 可以波动学生情感之弦。以学习小学美术《恐龙世界》这一课为例, 美术教师创设了如下情境:同学们, 我们还能在动物园里看到真实的恐龙吗?如果没有, 大家参加过恐龙展览会吗?你知道多少种恐龙的名称呢?为什么以前有恐龙, 而现在没有恐龙呢?大家想探寻答案吗? 通过问题情境, 学生对恐龙的情感被激发出来。紧接着, 教师出示几幅恐龙图片, 加深学生对恐龙的理解。等到学生的情感被彻底激发后, 美术教师切入新课学习, 即今天我们与恐龙一起玩, 并做一做恐龙。在以上案例中, 教师利用问题情境, 逐步吸引学生, 逐层渗透情感, 促进学生情感的激发。丰富教学方式, 培养学生情感

二、赏析作品, 丰富情感

一幅优秀的作品, 必定饱含情感。只有情感丰富的作品, 才能焕发无限生命力。叶圣陶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溢, 而后有所撰作。只有深刻了解创作作品者的情感, 才能充分读懂作品。因此, 在美术课时,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饱含感情的优秀作品, 进行赏析, 以丰富学生的情感, 并教会学生在作品创作时需要不断渗透情感, 让作品充满生命力。以学习小学美术《彩墨游戏》这一课为例, 教师利用张桂铭的《觅》这幅作品进行赏析。教师让学生观察画面, 寻找亮点。同时, 教师利用音乐, 让学生融入感情欣赏作品, 并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作品传达的内容。最后, 教师点评作品, 即画家结合运用了墨块和色块, 点和线, 让学生透过作品, 看出欢快的情感。

三、巧用资源, 体验情感

教材是教师上课素材的主要来源, 因此, 为了更好地在教学上渗透情感, 需要挖掘教材中的情感素材, 进行加工。同时, 美术教师还可以结合教材, 从其他地方补充资源, 结合运用, 使美术跟上时代发展。在课堂上, 教师再依据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 巧用资源,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需要领悟:自身充满情感的教学语言可以带动学生情感, 引起共鸣。以学习小学美术《有趣的造型》这一课为例。美术教师在课前利用互联网搜索各种有趣的造型图片, 并制作成PPT形式。在美术课上, 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播放, 再配上合适的背景音乐, 烘托出造型图片, 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认真观赏和借助教师语言解析, 了解人类智慧的伟大, 从而激发学生利用头脑, 创作工艺品的激情。

四、用心创作, 表达情感

学生能独立创作美术作品并不是美术教育的终结。美术教师应教会学生用心创作, 在作品中渗透情感, 表达内心真实的想法, 让作品因情感而灵动。在美术领域, 教师可以组织不同的创作活动, 让学生感受不同材料进行创作带来的愉悦感, 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方向。在创作过程中, 教师不断引导学生对自己的作品注入情感, 提升自身审美情趣。

五、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

评价具有很强的教育功能, 如激励功能, 情感教育功能。因此, 美术教师应注重利用教学评价, 升华学生情感。于小学生而言, 在完成一个作品后, 总是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评价, 或者是自己的作品拿到班上展览, 满足内心赞许需求。以《一张奇特的脸》的教学评价为例, 虽然学生的作品可以称得上奇特, 但是对于一些技法的掌握基本不到位。在进行教学评价时, 首先可以表扬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其次, 赞美学生在作品中融入了情感, 还可以请班上同学带上作品进行展示, 并简单说说作品中的情感 (使学生受到鼓舞, 更深入地思考自己作品中的情感) 。最后, 委婉说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即捏、压等技法上。如此一来, 学生可以看到教师客观性的评价, 增强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同时, 学生的情感也通过评价得到升华。

总之, 情感是美术课堂的核心所在。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必须注重美术课堂上情感的有效渗透, 以促进学生的情感教育生成。实践也充分证明, 应把情感教育融入教学, 多听不如多感, 在玩乐中学习, 在享受中成长。除了通过创设情境、丰富教学方式、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情感教育, 教师还可以从加强师生关系的构建、增强课堂交流做起, 从多方面进行情感渗透。最后, 作为美术教师, 亦要在教育中有所感悟, 保有一颗独特的“匠心”。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 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壤上。由此可见, 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小学美术课程的开设目的不仅是教会学生利用画笔, 创作作品, 而且是通过美术课程, 学生情感得到熏陶与感染。美术课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 教师可以深入挖掘, 在课堂上渗透情感, 促进教育的生成。同时, 作为一线美术教师, 还应深思如何渗透情感, 提升教育有效性?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季燕飞.浅谈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吉林教育.2009年14期

小学美术创新教育刍议 篇8

一、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现状

1.美术学科被边缘化

近年来, 虽然国家大力倡导素质教育, 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 但是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应试教育的思潮依然存在。 在小学学科教学过程中, 必考科目和非必考科目受到的待遇是不一样的。 小学美术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副科, 往往处于被边缘化的地位。 这种被边缘化, 主要体现在学校及教师对美术学科不重视, 学科课时较少, 学生及家长不重视。 美术学科的地位, 决定了学生在课堂上难以真正学习到美术知识的精髓, 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使得美术难以发挥其在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真正作用。

2.教学评价流于形式

小学美术教学评价是促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改进教学方式的重要途径。 但是, 在目前的小学美术教学评价中, 评价往往流于形式。 教学评价只注重结果, 不注重过程;只强调共性, 而忽视个性。 这些教学评价, 都不利于小学美术学科的健康持续发展, 也不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策略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很多,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实际的课堂教学现状,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以下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经验, 阐述在小学美术中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方法。

1.完善教学设计, 做好充分准备。

一堂完美的课, 是以完善的教学设计为基础的。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没有进行充分的准备, 没有完善的教学设计, 就凭自己的心血来潮, 胡乱讲解一通, 就难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台上一分钟, 台下十年功”。 教师要让自己在台上的一分钟显得有意义, 就必须下足工夫做好教学设计。 例如, 本堂课要讲解的内容, 采用什么样的方式, 进行什么样的提问等都需要教师进行精心的准备和设计, 并在课堂教学中, 利用风趣幽默的讲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达到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2.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目前, 国家新课程改革一直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形成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尤其要重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因为美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教师在教学中如果忽视美术的实践性, 只给学生讲解空泛的理论知识, 难以提高学生的美术水平、审美能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 并且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美术能力和欣赏水平。因此, 强调学生在美术教学中的主体性地位势在必行。 学生在美术教学中主体地位的提高, 有助于其实践能力的提高, 实践能力的提高会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形成, 这是一个良性互动的过程。

3.适时激励,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小学阶段是学生想象力比较丰富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学生, 具有好动、好胜的特点。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善于抓住小学生的个性特点, 予以适当的鼓励和表扬, 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而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对于学生的不同思路、不同观点, 教师不应当予以反对或者批评, 而应当包容学生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 并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和联想, 不断树立学生创新的勇气和信息, 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此外, 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应当学会放手, 给学生想象的空间, 让学生在各种天马行空的想象世界, 不断提高审美水平和美术能力。

4.重视教学评价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

任何一门学科, 教学评价都是必不可少的。 很多教师认为教学评价系画蛇添足, 其实不然, 教学评价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良好的教学评价, 对于教师及时发现学生的兴趣爱好, 自身教学存在的问题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 因此, 教师要重视教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就应当重视教学评价的作用。 例如, 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 不应当为几个简单的评语, 而应当结合学生作品的特点, 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并予以鼓励, 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动力, 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总之,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应当重视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小学美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阵地, 美术教师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是国家素质教育的需要, 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根据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不断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立军.小学美术教育创新思维培养探讨[J].新课程学习, 2011 (12) .

[2]金彩凤.如何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J].新课程, 2012 (03) .

小学美术教学环境教育 篇9

一、加强课堂渗透

教师要改变学生“环保教育主要是通过活动途径进行”的认识, 要发挥课堂主渠道教育途径的重要作用, 让学生在课堂中自觉地去看、去想、去做, 真正地做到了解环保知识、了解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从内心深处强化环保意识。在语文教学中, 除了可以对学生进行正面环保教育外, 也可利用课文中提供的反面例子, 向学生说明破坏环境的危害性, 从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自觉地投身到改善生存条件、保护环境的行动中去。

二、组织社区环保活动, 进行环保教育

形式多样的环保教育活动一直是同学们最喜欢参与的。为此, 我抓住植树节、爱鸟日、环境日、土地日、世界粮食日等重要纪念日进行主题教育, 如召开主题班队会、普及环保知识、参加学校与社区的环境清理、制作环保宣传画……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进行自我教育, 逐渐形成环保技能。同学们还充分利用班内的墙报、黑板报这些宣传阵地, 定期介绍环保小知识, 及时表扬环保活动中的好人好事, 形成浓烈的环保氛围, 使同学间相互进行正面影响, 积极带动落后, 落后赶超积极, 集体带动个人, 个人促进集体, 让环保成为学生的集体行为, 树立“保护环境光荣, 破坏环境可耻”的新风尚。

培养具有主体精神的环保人, 使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保护环境、建设环境的真正主体, 是当代教育工作者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学生是环保的主体, 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环保活动, 重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在语文渗透环保教育活动中, 我们班的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 大家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我们人类是污染的受害者, 但每个人又可能是污染的制造者。因此, 我们有保护环境的责任与义务。保护环境必须从小事做起, 从现在做起!

三、参加全国、市、区各种环保活动和环保竞赛, 渗透环保教育

激励在教育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激励调动队员的积极性, 不仅可以激发队员主体参与环保活动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唤醒了队员参加环保活动的主体意识, 使队员的潜能得以展示。队员在奖章的激励下, 能逐步增强环境知识, 强化环境意识, 形成环保技能, 养成环保态度, 并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行动中。队员们认识的提高、行为的规范, 不是一朝一夕所能达到的, 需要持之以恒的教育和训练, 需要不断地强化。而各种评比表彰, 激发了学生主体自觉参与环保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参与意识日益高涨。

四、课外实践, 开展环保教育

现在的教育注重课外阅读, 教师可利用语文课外阅读训练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教师在平时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 可适当地选取生态环境方面的文章, 力争收到一举两得的成效。

环境保护教育是让少年儿童从小懂得保护好人类生存的环境, 让社会可持续发展。学生在这些活动中, 既可以学到环境保护初步知识, 提高环境意识, 又能够启发智力, 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活动中, 学生还可以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 培养社会参与意识和主人翁的责任感。

在开展环境保护教育时, 教师要多对学生进行表扬性的评价。教师实行这种评价措施以后, 学生上课积极性非常高, 课堂上一点心理负担也没有, 轻松愉快地参与学习, 大胆说、大胆评、大胆读, 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课堂学习氛围和谐、民主、轻松, 效果非常明显。后来我们又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 百分之百的同学喜欢这样的评价, 表示从此自己敢于大胆发言了。学生在调查反馈中说:“上课积极举手发言让我有许多意外收获, 举手让我有机会锻炼自己, 展示自己……”“上课积极发言使我更加乐观了!以前我不喜欢笑, 还不喜欢与别人交谈, 我现在每天都要笑一笑, 还和同学说说家里的事, 真开心!”“自从开始有了老师的评价, 我就越来越大胆了, 也敢举手发言了!我感觉有了一些进步, 不但在学校里, 在外边我也更愿意跟别人交往, 朋友也更多了, 我很高兴。”

综上所述, 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不仅必要, 而且可行。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有“环保”, 那么在中学阶段的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成功地渗透环保教育, 从而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义务感、责任感、使命感, 逐步形成他们正确的人与自然和谐!

为此, 只要我们在教学时, 结合生活实际, 找到最佳结合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段, 认真想, 仔细体味, 自然地将环保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就会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我们要通过教学, 让学生明白地球是我们人类共有的家园, 如果家没有了, 那我们还能剩下什么?请看看我们的双手, 是创造, 还是毁灭?让理性回归吧, 我们有理由相信:天会变得更蓝, 树会变得更绿, 水会变得更清……

只要我们教师心中时刻装着环保教育这一理念, 寓环保教育于语文教学中, 一定能让环境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绽放异彩, 开出美丽的花, 结出丰硕的果, 使小学语文成为环保教育的沃野。

摘要:在语文学科渗透环保教育方面, 要求教师把学科知识和环保知识有机结合起来, 通过潜移默化的学习渗透, 让学生既学到了学科知识, 又深化了环保教育, 从而使环保教育和义务教育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环保教育

参考文献

[1]龙文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佘同生.小学语文教学原理与方法[M].武汉:中南工大出版社, 2000.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10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探究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 审美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224-01

1.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作用

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是当前素质教育提出的要求,在新课改规定,应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提高他们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从而树立科学的世界、价值观。当今是信息化的社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训应从小就要开始,这样能提高他们对事物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通过对美丑事物的判断,做出今后人生道路的选择,这是很重要的。很多年轻人误入歧途就是因为没有很好审美判断能力,从而对事物的美与丑分不清楚,是非不辨,导致悲剧的产生。

2.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心发展的速度加快,他们的审美心理也明显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根据这个特点,在美术课的审美能力培养教学中,要注重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2.1 激发学生兴趣在情境模仿中感受美

小学阶段是处于人生思维的塑造阶段,在这一时段,人的思维还未僵化,也不会产生思维定式,但是这一时期的小孩子也极容易模仿,“兴趣是创造一个人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夸美纽斯说过,小学阶段的他们在看到有趣的东西时,便会产生强烈的探索求知欲望,在学生处于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创造激情的过程进行审美教育,能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在美术教学中,通过各种形象的教学手段如游戏、录像、电视、图片、故事等,在这些形象的教学手段下,加强学生的审美感受,无形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感受美、认识美的兴趣。如笔者在教学《中国画—观赏鱼》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仔细观看各种鱼的图片,并让他们描述这些鱼的可爱之处。有的学生观察到了如比目鱼的眼睛出奇,有的学生看到了鲤鱼鳞很漂亮等等。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气氛相当活跃。在接下来的课堂作业中,我让学生们把自己观察到的认为最美的鱼画下来,其中有个学生在画鱼时,前半部分出现了条金鱼的尾,后半部分却露出了鱼头,中间是一整条金鱼。同学们都说他画错了,我把他叫上讲台让他说自己的想法,他说是模仿自己家里八马奔腾的图画的,我赞扬了这位同学善于观察你,并能举一反三,值得大家学习。并表示这是绘画中的一种巧妙的构图美。

2.2欣赏大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

大自然把一切美好的东西都展示给了人们:冬天白雪下的树,秋天飘飘的红叶,夏天碧海黄沙,春天草绿花红,青山绿水、旭日斜阳、蓝天白云、奇花异草……自然界绚丽多彩的景象和事物以及形形色色的人和事都是我们获取表象的丰富源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观赏大自然和接触生活,让他们从中体会到自然界万事万物的美,让学生懂得生活中的美、艺术上的美都来源于生活。让我们领着学生放飞思想,把美术课堂搬到室外去,然后再把课外获取的美景知识带回课堂内,让斑斓的景色在课堂中释放光彩。

正如罗丹所说:“所谓大师,就是这样的人,他们用自己的眼睛看别人看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在欣赏自然界中,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置身于美好的自然环境中,对学生的审美培养将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2.3借助生活表象打开想象空间

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是审美活动中的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鉴赏和艺术创造。对于小学生而言,老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无论他们画出怎样奇形怪状的作品,都要给予肯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形象思维来分析、研究、综合、概括事物,也就是对感知材料加以分析、研究和综合,进而提升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打开自己的想象空间,填满无限遐想的想象。

比如把人物的生活、思想、性格的某一部分抽象出来,加以分析,了解它的意义,然后借助想象,把各方面再结合为统一的一个整体,重新在头脑里形成新的人物形象。这样的形象思维舍弃了人物或事物次要的、非本质的部分,突出和保留了它们的感性部分和本质部分的特征。

2.4辨明是非提高审美理解能力

在培养孩子审美素质时,必须使之树立健康的审美观,这样才能辨别美和丑,从而爱美并接受美的陶冶。小学生喜欢模仿,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使学生受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影响,而且教师的审美观点对他们也起着直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要正确地引导学生教其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如:在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能直接看到教师作画的具体过程,让他们在掌握绘画技能的同时感受教师的每一笔和每一画所表现的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审美观。

2.5苦中求乐提升审美创造能力

这是一种创造美好事物的能力,需要人们呕心沥血、勤学苦练,并学习一些技法理论才能提高。1469年,还是儿童的达·芬奇开始学画,老师对他要求很严格,要他照着鸡蛋写生。他一开始还挺认真,后来画得不耐烦了,便马马虎虎画些圈。老师批评他说:“在1000只蛋中,从来没有两只形状完全相同的;即使一只鸡蛋,只要变换角度去看它,形状就不同了。我叫你画蛋,就是训练观察、把握形象、表现事物的能力,这是基本功,不能轻视!”达·芬奇于是专心画蛋,终于成为大画家。

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在美术教育的范畴中是很重要的一部分。而培养的方法和形式也是多样的,绝不能把审美教育简单地理解为加强美术教育中的美术欣赏课,更不能把审美教育与传授美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对立起来,而应在技能训练的同时,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和美术文化修养。要把学生引向自然、走进生活,促使其知、情、意、行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3.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活动,培养学生感受美、欣赏美、体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可见,在小学美术教学的过程中,审美教育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应该在平时的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康的、高尚的审美能力。小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渗透是很有必要的,不单是美术,审美意识的培养各个科目都可以培养,这样有利于我国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弗里德里希·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浅谈小学美术创新教育 篇12

在当前学校所设的学科中, 拿美术课来说, 开发智力, 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已被教育界所公认。创造性是美术学科最显著特征之一。美术创作不同于数学, 没有固定公式。因此, 儿童的艺术创造产物都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儿童在美术制作中既可以体会到自己劳动的价值, 又可增强创造的自信心与创造活动的兴趣。美术最忌模式先行, 科学的预测恰好反对模式。美术教学提倡打破常规模式, 突破模式的桎梏, 让学生从小打下创造性观念的心理基础, 形成从事创造性劳动的理想与信念。

美术教学强调从整体出发的观察方法与表现方法, 是知觉心理学的整体认知方法, 可促使学生掌握系统论、科学方法论———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的萌芽, 这是创造能力的基础。

美术教育重视在艺术教育过程中发挥主体的创造性, 将艺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创造意识, 开发创造性人才的资源。艺术表现是由主体、客体和艺术形式三个方面构成的。现代艺术理论突出艺术创造中主体的主导地位, 艺术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密切联系, 使艺术成为人类精神和文化领域中典型的具有创造性的活动。创造性教育作为艺术教育思想之一, 不仅如此, 还强调能力的培养。能力教育是当代世界经济和科技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 能力教育强调通过美术操作实践和美术欣赏等活动来培养人的实践能力。

美术课除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外,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学生实践能力的不断提高, 关键在于教师对美术创作的观点、态度和采用的科学方法。

从宏观角度来看, 在知识经济时代, 创新能力往往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国家兴旺发达的持久动力, 没有创新的民族是难以自强、自立, 稳固发展的。

从微观角度来看, 创新教育对于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不论从国家民族, 还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 实施创新教育, 已日益迫切。那在知识经济时代应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要实施创新教育又需要哪些条件呢?

一、对创新教育内容的认识

创新不同于“无中生有”的创造,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变化, 创新一词的意义也在不断深化。从字面上看, 创新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 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 包括新的发现发明、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 以及新的方法等一切新事物。简单说来, 创新既包括“无中生有”, 又包括“有中求新”。创新教育也就是以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

1. 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

2. 创新思维

创新教育的第二方面内容是创新思维的培养, 它是指发明和发现一种新方式用以处理某种事物的思维过程, 它要求重新组织观念, 以便产生某种新的产品。培养创新思维就是要使思维具有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的想象力、独特的知识结构, 以及活跃的灵感五个特征。具有这五个特征的创新思维能使学生更顺利地解决对他们来说的新问题, 能更深入地掌握知识, 并能把这些知识广泛地迁移到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 使学习活动更轻松、更顺利。在小学阶段的美术教育中, 培养创新思维可以说是构建整个创新活动的智能结构的关键, 是创新力的核心。

3. 创新技能

创新教育的第三方面内容是创新技能的培养, 它是实践能力的体现, 是在创新智能的控制和约束下形成的, 属于创新性活动的工作机制。仅就小学阶段美术教育而言, 要培养学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 获得亲身体验, 逐步形成一种日常生活与学习中喜爱质疑、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还应培养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设想能力, 收集资料的能力, 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 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

4. 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

创新教育的第四方面的内容是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 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比如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强烈的创新激情等因素。在智力和创新情感的双重因素作用下, 学生的创新才能才可能获得综合效应。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 学生具有优越的创新情感和良好的个性特征是形成和发挥创新能力的底蕴。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应有的要素

1. 教师更新观念很重要

在新课程标准的实验和实施过程中, 教师既是课改的实践者, 又是课改的主体。能否把新课程标准的新的理念、新的教材以及新的学生观融入教师的实际工作中, 成为课改工作能否继续深入发展的关键所在,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的合理实施。教师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 是课程改革的前提。教师要从观念上改变教师独占讲台满堂灌的做法, 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创设活泼的课堂气氛, 创造民主开放的教学局面, 将教学过程视为师生共享经验的过程。同时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 多研究、多讨论、多交流。甚至是有机会时多合作, 只有如此, 教师这个组织者, 促进者才能在新课改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用自身的创新意识、思维、能力等积极因素去感染、带动学生意识的形成,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 教师的素质很重要

教师自身素质非常重要, 它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高低。现在学生在学校中, 接受知识最直接的地方就是课堂。课堂教学不应是教师单方面的灌输, 它是一个响应的过程, 作为教师不但要观察每个学生的响应, 同时要予以反馈。这个过程非常快而且每次都有所不同, 其实这个过程就是检验教师素质的过程。

有良好素质的教师, 知识面广、专业知识扎实, 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应对自如。作为一名高素质的教师要像一台钻井机一样去挖掘学生的潜能, 学生的潜能非常大, 取之不尽。同时, 教师的素质也是可以不断提高的, 这就要求我们像学生一样不断地去学习, 去多接触新鲜的事物, 不断去充实自己, 俗话说艺不压身, 你有一瓶水才能给学生半瓶。所以教师的素质提高是非常重要的。

3. 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学习氛围密切相关

和谐的学习气氛可以减少学生的压力。把愉快教育融入贯穿课堂, 学生学有兴趣, 在一种轻松乐学的气氛下学习知识会掌握得格外牢固。愉快并不是美育教育的目的, 目的是培养其创作能力、绘画表现力、审美能力等, 最终是为了培养人。

4. 利用科学的评价方法可以保护学生的创作激情

没有评价就无法客观、公证地判断课标是否达成, 就不能有目的地改进教学和提高教学质量。我们要本着素质教育的精神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 把评价核心放在建议性指导学生, 鼓励学生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等多方面能力上。学生的自我评价也非常重要, 它是使学生学会学习并形成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

三、对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体会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能否顺利地实施创新教育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启发、引导和学生对美术和其他各学科各类知识的拥有量。因为知识是创新活动的阶梯, 知识贫乏、头脑中只有零星的低级的自然状态信息堆积, 而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储存, 就不可能占在人类已有的成果基础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进而创新知识。

创新能力离不开人的智力因素, 但是高智力并不直接等同于高创新能力。因为创新能力还决定于人的心理素质。教师要培养学生有的洞察力、预感力,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

小学作为学生直接接受教育的场所, 它的创新教育环境和氛围, 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创新技能的提高具有很重要的作用。仅就美术学科而言, 它在小学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环境和美术教师等是否具有创新性, 将直接导致在小学美术教育中能否成功地实施创新教育。

1. 师生互动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应有创新型的美术教师。这主要是因为:首先,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同时肩负着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和培养美术能力的双重责任, 其教学理念、采用的教学方法、营造的课堂气氛、评价学生的标准等, 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形成有很大程度的影响。其次, 教师本人的创新性品质对学生创新性品质的培养具有榜样和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能力较强, 如果教师很有创新意识, 不断地在教学活动中表现出创新倾向, 就会在无形中激发和促进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目前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对学生的学习方式、学习愿望、学习能力的培养者, 在课堂教学中, 应强调师生互动、平等参与。

2. 相互合作, 积极参与

新课程强调教学的组织形式应由原由的灌输学习逐步转变为师生交往的互动过程, 共同发展。教师应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运用合作、小组学习等方式, 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和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应该多样化, 使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成为教学过程中的新气象。师生关系的和谐可使学生更乐于积极参与学习, 使课堂更具有生气。

上一篇:地质勘查局下一篇:大学生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