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2024-06-09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精选12篇)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1

在中国, 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自1998年始, 由南京师范大学首创开办本科层次师资培养。至今在全国共有百余所高校设置了小学教育专业。虽然它已走过十来年的建设历程, 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但在小学教育纳入到高师教育体系后, 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等方面仍处于探索阶段。在本科层次的小学教育专业中, 人们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师范性”处于下风, 实践教学处于次要地位, 对实践教学的理解也存在偏颇, 在实践教学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找出创新实践教学模式的主要对策, 对今后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及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

关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 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教育实践就是实践教学。事实上, 实践教学不是简单的操作练习、技能训练, 也不仅指教育见习、实习。实践教学与教育实践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教育实践是实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实践教学所包含的内容则更加广泛。实践教学是相对于理论教学而言的, 二者是教师教育中师范性培养的重要组成。实践教学的对象是师范生, 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 实践教学就是实践学习。

(二) 实践教学课程设置不合理

1. 课时数有限, 且安排不合理。

目前, 实践教学的课时数在高师教育中的比重十分有限。课程比例失调使得师范生整体的专业素质出现缺口, 普遍表现为只掌握理论, 而教学实践技能较差。而仅有的教育见习、实习, 时间和次数也十分有限, 每次时间短且安排分散, 学生往往学不到什么实践就结束了, 实践教学成了镶嵌在其他课程中的点缀。对于最后一次时间较长的毕业实习, 很多学生也因为面临找工作而使实习得不到保证。在四年的学习中, 真正的实践教学课时数严重不足。

2. 课程形式、内容较为单一。

在现有的实践教学中, 实践教学被简单地认为教育实践, 而教育实践又被简单地认为教育见习、实习, 任务只限于课堂教学和班主任工作, 而对于教师科研、家访、教育行政、教育调查、教研活动等针对小学教师培养特色来设计和加工的成分被极大地忽视了。实践教学形式和内容单一, 使得师范生无法掌握全面的教师教育技能, 教师的实践能力、科研能力及创新能力都受到影响。

(三) 实践教学支撑系统不够健全

1. 实践教学“无处去”。

除了校内实践教学活动外, 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主要是在实践基地小学。而学生要获得关于小学的全面体验, 这就必然要注意实践基地的选取和开发。目前, 实践基地普遍较少, 类型单一且没有建立密切的联系, 这都不利于实践教学的开展, 出现了实践“无处去”的现象且实践活动很难深入。

2. 实践教学“无人教”。

很多时候, 学生在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都是孤军奋战, 虽然高校和小学都安排了指导教师, 但没有真正发挥指导的作用, 出现了实践教学“无人教”的现象。一方面, 高校的指导教师要忙于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本没有时间到实习学校指导学生实践;另一方面, 虽然实习学校都会为每一名实习生安排专门的指导教师, 但由于这些教师大多忙于备课、教学、管理班级等, 实习生得到的指导也是十分有限的。

二、创新实践教学的主要对策

(一) 更新观念, 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实践教学是高师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实践教学, 不仅要使学生受到教育及教学工作的锻炼, 加深对专业基础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的理解, 而且要培养他们从事教育工作的优良品德和教师的职业技能, 为将来从事教师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 在广泛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重新审视并创新了实践教学, 在传统教育见习、实习、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基础上, 确立了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大实践全程教学观;增加了综合实践、专业技能训练与测试、模拟教学等实践教学环节;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由综合实践-实验教学-技能训练-教育见习、实习-课题研究五个环节组成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 体现了全程性———实践教学四年不断线;阶段性———五个环节分成五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时间保证和阶段目标、定位、内容、要求、指导、管理及考核;完整性——五个环节都是相对独立的一块, 但它们相互间有内在联系, 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递进性——五个环节依次排序, 有前后顺序关系, 使实践教学由浅入深, 逐步推进。同时, 这种实践教学模式具有以下三个明显的特点: (1) 从教能力训练模拟化。通过微格教学培训和强化实践训练两个途径, 让学生掌握多种教学技能, 提高学生的从教能力。 (2) 教师角色体验全程化。将教育见习、实习安排全程化, 四年不断线, 要求学生长期与实践教学基地教师结对, 参与实践基地的教学研究活动, 形成见习-实习-研习一体化的教育实践模式。 (3) 专业技能训练项目化。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 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二) 创新形式, 丰富实践教学内容

1. 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对能力培养具有独特的价值。在调研中, 许多小学校长有这样一个共识, 如今小学非常缺乏活动课程教师, 小学教师指导学生开展专题性的德育活动、科技活动、文体活动、劳技活动等方面的能力非常缺乏。可见, 高师强化活动课程, 不仅对学生专业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极为重要, 而且为他们提高日后到小学开设活动课的能力也是非常有利的。

2. 开设艺术实践课程。

艺术素养在现代小学教师的培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小学教师的劳动充满创新性, 对艺术修养要求很高。很多优秀的小学教师教育教学之所以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深深地吸引学生, 就得益于他们良好的艺术素养。所以在高师增强艺术实践课程既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更能满足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的强烈期盼。

3. 开发学校隐性课程。

充分发挥隐性课程对学生能力培养的积极作用。倡导学生在学校的各种社团文化活动尤其是专业性活动的组织、运行过程中, 在生活、学习环境的建设过程中, 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 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组织、交际、协调、创业、具体操作等方面能力。

(三) 设置项目, 形成实践教学特色

为实现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 保证质量, 确保学生具有广博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 掌握先进的现代教育理论, 必须使学生练就扎实、有效的教师职业技能。为此, 在广泛调研、论证及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 在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测试项目”, 实施“教师职业技能考证制度”, 把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若干专业技能测试项目, 要求学生在规定的学期完成各项测试, 使专业技能显性化、专业技能训练具体化。确定普通话、朗读与演讲、钢笔字、粉笔字、课件制作、说课与讲课、钢琴弹唱、班队活动为必考项目;毛笔字、应用文写作、美术字、口令与队列、简笔画、钢琴或其他乐器、黑板报设计、书法艺术、说课、图案或素描、舞蹈或唱歌、儿童想象画等为选考项目。制定了考核标准, 每学期统一安排考核时间, 把考核结果与小学教师资格证书的取得相挂钩。

(四) 建立基地, 提升实践教学效能

为了使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 在农村小学、城镇小学、市区小学、民办小学和特殊学校等五类不同类型学校中选取部分作为实践基地。学生从入学到毕业, 定期安排到基地开展各种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教育见习、认识性实习、规范性实习或顶岗实习到毕业实习, 四年不断线, 基地成为学生了解学情、校情, 领会小学教师所需要的素质要求、知识和能力结构, 全面提升专业技能的舞台。同时, 充分利用基地小学的教育教学资源, 要求每位学生与基地小学的教师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从第二学期开始至毕业, 学校将有组织、有步骤地为每位学生联系一名基地小学的优秀教师作为校外指导老师, 进行“师徒结对”活动, 每位指导教师带3—5名学生, 每学期对“师徒结对”进行考核。整个过程分为观摩、协助、体验、模仿、总结等五个环节。

“师徒结对”活动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熟悉小学教育、接触儿童提供了广阔舞台, 它是对旧的实践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 它强调“做中学”;强调教学技艺的模仿与培育;强调与指导教师的合作与交流;强调对所学的教育教学理论的深化与建构;强调对自己的教学行为的分析与反思。实践证明, “师徒结对”活动充分体现了小学教育专业的特点, 是小学教师专业化培养的一种有益尝试。

结束语

小学教师教育纳入到了高师教育体系, 但目前尚处于实践探索阶段, 缺乏经验, 在小学教师培养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将这些问题合理解决, 提出可行方案, 还需不断深入地进行探索与研究。实践教学是小学教师培养的一部分, 其发展必然依托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必须把它放在一个整体下进行研究。只有专业的各方面不断完善、彼此促进, 才能最终促进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发展完善, 从而提高小学教师的培养水平和专业化水平。

摘要:通过对高师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现状的分析与思考, 发现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实践教学认识及定位的偏颇;课程设置不合理;支持系统不健全等。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进行了全面而有益的探索, 创新实践教学对策, 形成了一套有别于传统师范的更为科学合理、更具实践性和发展性、更符合小学教育专业特点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创新对策

参考文献

[1]倪小敏.实践取向:职前教师教育模式和重构[J].教师教育研究, 2010, (1) :22.

[2]黄俊.课程设置之于实践的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09, (11) :118.

[3]黄正平.关于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9, (4) :7.

[4]吴东涛.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绥化学院学报, 2008, (4) :157.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2

摘要: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但是在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中,对实践教学的投入却相对忽视。对此,本文首先分析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就其改进对策进行研究,旨在提高对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高等教育;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帮助学生更好的走上工作岗位,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课外活动、社会实践、顶岗实习、幼儿园见习等内容,很多高校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并没有紧密结合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和发展需求,所以需要对目前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培养出更多符合我国学前教育行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幼教人才。

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训、幼儿园见习和自主顶岗实习等形成,这对学生教育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不可或缺的,但是也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离幼儿园对幼儿教师教育素质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具体而言,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校内实训缺乏系统性和计划性

校内实训是学前教育专业开展实践教学最主要的途径,也是提高学生“学以致用”能力的必备手段。但是由于高校在学前教育专业实训教学环境建设与管理上的滞后,常常让实训教学浮于表面、流于形式,学生的实践能力并没有得到有效的培养。

首先,学前教育专业的校内实训通常零散的分布于各学科的教学当中,并没有制定系统、科学的校内实训实施方案,例如,在美术、音乐、舞蹈等课程的校内实训教学,通常都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与美术系的学生共用画室,与音乐系的学生共用琴房、舞蹈教室来完成的,所以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训教学只能在其他专业教学的间歇来进行,导致学生的实训实践过于零散,难以对学生的相关技能进行系统化的培养。

其次,在学前教育专业校内实训的计划安排上,也存在很多的不合理之处,其中“学”与“用”的脱节是最严重的问题,如学前教育专业对英语教材的选择,多是直接使用《大学英语》或《实用英语》教材,没有体现出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特点,在实训环节同样脱离了幼儿园学前教育活动的现实需求,“学以致用”也就无从谈起。

此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大多数校内实训教学活动的开展,多是通过模拟教学的形式开展的,虽然模拟教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创设出幼儿园的班级情境,但毕竟与幼儿园的真实教学环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加上有的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在开展模拟实训教学时,模拟教学环境的创设水平较低,无法满足学生模拟实训的现实需要。

(二)幼儿园见习不够深入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幼儿园见习教学,由于需要学生真正进入幼儿园,对幼儿园的各项教学与保育工作进行观摩,明确幼儿园教师工作岗位的基本要求和主要任务,才能实现良好的见习效果。但是由于有的高校同幼儿园沟通与协作的程度不够,所以没有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园见习创设良好的环境,从而影响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见习实践的教学质量。一方面,有的高校在安排学生幼儿园见习前,没有同幼儿园的领导进行充分的沟通,也没有安排相应的见习导师,所以导致学生的见习实践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和有效的见习质量保障机制;另一方面,高校对学生的幼儿园见习没有预留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学生的见习缺乏足够的时间保障,尤其是当高校安排的见习幼儿园离学校较远时,学生往返幼儿园和学校的过程中占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见习效果。

(三)学生的自主实习缺乏有效的指导

在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当中,有很多实习内容都是需要学生自主到幼儿园实习的,在实习内容以及实习计划的安排上都是由学生子自己负责,最后提交相应的实习报告即可。但是由于学生在自主实习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没有给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缺乏有效的实践教学评价,从而制约了实践教学质量的提升。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当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自己选择实习地点之后,班级内学生的实习地点会非常分散,这就给学校派遣教师进行实地指导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学生进入顶岗实习环节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常会被幼儿园当成保育员或者配班教师来使用和管理,但是由于专业指导上的缺乏,很多学生在实习岗位上仍旧无法全面把握保教技巧、幼儿管理、师幼沟通等专业技巧。

其次,很多学生自主选择的见习幼儿园,都是一些民办幼儿园,有时到学校后会直接安排顶岗实习,没有相应的过渡计划和安排,导致很多学生一时无法适应幼儿园的顶岗实习环境,严重时甚至会产生相应的职业挫败感,这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未来的职业发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再次,学生都幼儿园实习,常常会面临实习岗位工作单一化的问题,这就使得学生的专业技能无法得到全面的锻炼,进而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二、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有效策略

(一)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教学,是一个十分系统、复杂的工作,会涉及到很多方面的因素,只有建立健全校内外实践教学体系,才能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施职业技能训练和鉴定奠定良好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建立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时,不仅要进一步完善校内的实训设施,如幼儿园教学仿真室、钢琴实训室、舞蹈实训室、绘画技能实训室、音乐综合实训室、婴儿教育实训室等,还要积极加强同校外周边幼儿园的沟通与协作,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逐渐建设一批能够适应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教学需要的校外实习基地。

(二)健全实践教学考核与评价体系

针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评价体系不够健全的现状,为于有效避免学生学习的盲目性和教师教学的随意性、主观性,需要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对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根据幼儿园教师素质培养的基本要求,以及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以学生实践能力和教育技能的培养为评价重点,既要重视校内实训的考核,也要重视校外自主实习和顶岗实习的考核。此外,高校还要重视对学生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的指导与管理工作,给学生配备专门的实习指导教师,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实训与实习计划,明确实践技能的培养方向,当学生遇到困难和问题是,要帮助学生及时予以解决,进而提高学生在实践教学环节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进步与发展。

(三)加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教师作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组织者和实施者,其个人的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了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指导水平,是高校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对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要采取“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原则,一方面要积极聘请幼儿园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专职教师或兼职教师,另一方面院校自己也要派教师定期到幼儿园参加业务学习和培训,增强实践能力,让更多的教师成为名副其实的“双师型”教师,从而对当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教师队伍素质和学历结构进行不断的优化和调整。

结语

总之,实践教学作为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复合型与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对实践教学给予更高的重视,在不断加大实践教学投入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完善实践教学的目标、内容、教育形式和评价方式等,从而为我国学前教育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起到更有力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桂萍.专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教学论坛,2012(35).[2]张彩丽.学前教育专业(艺术教育方向)一体化见习实习模式的组织实施[J].戏剧之家(上半月),2014(01).[3]蔡伟铭,马磊.对新办本科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办学定位与特色发展道路的思考――以琼州学院为例[J].琼州学院学报,2012(04).[4]李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教育技能训练实践研究[J].大众文艺,2011(17).[5]史丽君.应用型大学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改革[J].学理论,2010(36).作者简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误区及对策 篇3

一、概念的界定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是指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它有别于学习具体知识的探索活动,更有别于课堂上教师的直接讲授。它是教师通过问题引领、学生全程参与、实践过程相对完整的学习活动。从广义上讲,实践活动包括学生在理解数学知识形成,建立数学概念过程中亲自进行的动脑、动口、动手等一切操作活动,它贯穿于数学教学的始终,往往强调解决实际问题。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活动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和能力发展具有广泛的作用。

二、当前数学实践活动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活动课的内容过多地受课程标准及教材束缚。

目前,大部分教师把教好数学课本,学生很好地完成课本上的作业作为完成教学任务的唯一目标,根本无精力去选取能够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学习材料来作为课堂学习的补充。虽然数学活动课的内容受学科知识和教学计划的限制,是在一定的学科知识基础上进行学习和活动的,但它不必因此而“紧扣”教材和课程标准,因此大部分教师只选取一部分实践活动课来上,少数教师干脆完全忽略,认为不是考试或考查的内容。

误区二:认识不足,理解偏颇。

学校的数学教育长期以来只停留在班级授课制形式下的一种“狭隘”的教育状态,学习的场所大多被圈在班级之内,最多也只是在校园之内的活动。它的显著特点是让全体学生在纸上机械反复地演算,训练的只是学生的“基础知识和解题技巧”,导致学生其他数学素养很难得到更好的发展。小学数学活动课则可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因其活动不受教学时空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内课外,还是在校内校外,都可以成为数学活动的美好天地。但是不少教师将实践活动课理解为简单游戏活动课、手工劳动课,甚至是说话训练课、单元复习课。

误区三:教师教学随意性大。

当前,由于深受应试教育和择校风气的严重影响,导致学生一天到晚埋在作业堆里过度学习,来自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压力让他们喘不过气来。当然,教师也不例外,成天地批、讲、练,凡是可以利用的时间一点都舍不得浪费。另外,因数学实践活动课缺少系统的内容,且没有固定的模式,因而部分教师在操作中有意无意地将其上成了补习课、辅导课等,教学出现了很大的随意性。

三、应对策略

1. 引起重视,提供丰富背景,激起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探究意识。在“数字编码”一课,实践教学中一部分学生习惯于老师讲、学生练的学习模式,一开始接触实践活动,显得不知道怎么办。这时老师首先要创设好学习的背景,从课的一开始就唤起学生的学习意识。课前老师准备了充分的生活素材通过电脑显示出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投影屏幕上出现的是与老师有关的数字编码,让孩子们猜猜它们各表示什么?(屏幕上依次出示老师本人的电话号码、身份证号码、邮政号码、手机号码)在众多的编码中,哪种编码最能体现林老师的身份特点?(身份证)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能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到对身份证数字编码的探究上来。

2. 注重发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活动的灵魂,是学生主体的第一次体现,也是革新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一环。问题由学生开始,才能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有一双数学的眼睛,一颗数学的大脑。“一亿有多大”一课中,老师先拿出一张打印纸,然后让学生猜一猜1亿张这样的纸叠在一起有多高。“每个同学猜的都不一样,要想探究1亿张纸叠起来有多厚,是否真的要找出1亿张纸叠起来直接进行测量?不能直接测量怎么办?”这一环节的设置,激发了学生的问题意识,有的学生提出可以先测量一部分纸的厚度,再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一个问题解决了,接着又面临新的问题:真是个好方法,用部分推算出整体,那“一部分”应当取多少张纸呢?通过学生之间的商讨,发现这“一部分”的张数应该是100张、500张或者1000张,因为1亿张正好是它们的整数倍数,更便于进行探究。

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被学生提出来,也被学生一个一个地解决了。在提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激发了问题意识和主体意识,学习过程变得更主动和更富有个性。

3. 探索研究,动手实践,重在实践。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实践。重在实践是指在活动中,注重学生自主参与、全过程参与,重视学生积极动脑、动口、动手。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确定了研究方法,接下来就是探索研究,动手实践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取100张、500张或1000张纸来测量厚度,推算出1亿张纸的厚度。于是学生分成A、B、C三组:A组测量出1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B组测量出5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亿张纸的厚度;C组测量出1000张纸的厚度,然后推算1张亿纸的厚度。教师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

4. 设计方案,再次体会,重在综合。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还指出:“综合与实践”的教学,重在综合。重在综合是指在活动中,注重数学与生活实际、数学与其他学科、数学内部知识的联系和综合应用。在“一亿有多大”一课中,探究了1亿张纸的厚度,那么还可以探究哪些有关1亿的问题呢?(1亿粒大米有多重?1亿颗黄豆有多重?1亿秒有多长时间……)每个小组先确定一个探究课题,设计好探究方案,然后开展实验探究。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还应不断完善,使其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真正在实践中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非遗音乐的教育功能及其实践对策 篇4

一、非遗音乐的教育功能

1. 非遗音乐具有德育功能

充分挖掘非遗音乐的良好育人因素, 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 树立远大理想, 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我国的古琴艺术为例,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不只在于古琴这种乐器本身, 也不限于古琴曲目和弹奏技术, 更重要的在于以古琴为聚合点而构建的传统美学特质及哲学意味, 并且这种美学特质和哲学意味贯穿于中华雅文化的发展当中。由于钟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是以古琴为依托的, 所以不仅深邃感人, 而且历久弥新。可以说, 知音意识和获得知音的愉悦成为雅士阶层不可分割的一种人生内容。于是音乐境界与生命境界、乐品与诗品都互相沟通。而遵循“大音希声”的哲学原理, 古琴艺术又将儒家的中正平和、道家的清静淡远融汇于乐曲之中。每一项真正符合标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不可能以一个物质符号 (比如古琴乐器本身) 独立存在。相对于物质符号而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那些无形的环境、抽象宇宙观、生命观更具价值。

2. 非遗音乐具有智育功能

非遗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和陶冶情操, 它对人的智力开发, 特别对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文学家雨果有这样的名言:“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 一把是数字, 一把是字母, 一把是音符。”美国著名艺术教育家加德纳认为, 智力概念仅仅和科学推理、逻辑思维挂上钩是不全面的, 应该把有关生物科学以及各种文化在认知发展及运用方面的研究成果引进智力概念。在《智能的结构》一书中, 他提出了人类的七种智能, 包括语言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逻辑—数学智能、交往智能、人格智能。其中前四项智能都与非遗音乐教育有着直接的联系。如:福州的茶亭十番音乐主要应用于迎神赛会和百姓婚丧嫁娶以及家宴等民俗活动中, 其曲牌大多取材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关系, 体现一定的意境, 有的还表现了古老的传说故事。通过茶亭十番音乐的学习不仅有利于观察能力的培养, 而且通过观察比较, 学生可以认识和了解民间音乐中的美学规律, 更重要的是了解非遗音乐代表作背后蕴藏的传统文化精髓。

3. 非遗音乐具有美育功能

美育作为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 是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内容, 它是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标, 以艺术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 在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担当着培养人高尚情操的祟高职责。美育在陶冶情操、培养情趣、丰富情感、完善人格和对人的身心和谐健康的发展方面, 具有其他教育形式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缺乏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 缺乏审美能力的人是不完全的人。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 不是培养音乐家, 而是培养和谐的人。”他认为:“感情的纯洁是形成高尚道德的基础, 而这种感情正是音乐和歌曲培养出来的。”可以说, 非遗音乐是影响青年心灵的一种无可替代的手段, 能使人的心灵得到陶冶、净化, 并升华为高尚的道德。心理学家认为, 感情是形成思想和概念的基础, 是导致行为的直接原因, 因而, 感情的积蓄能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 并外化为行动, 且蓄之越久, 发之越烈。由此可见, 非遗音乐对人心灵不仅有巨大的美化作用, 而且, 它能很好地激发人对美好前景的不懈追求的热情。

二、加强非遗音乐教育的对策

1. 把学校打造成为主阵地

非遗音乐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其最为有效的途径无非就是学校教育, 用自己的文化塑造我们的学生就是塑造我们自己的民族文化。非遗音乐本身的丰富性、亲和性和融合性, 给当下关注学校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新课改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源。我们完全可以结合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学生社团等, 完成非遗音乐在学校教育中漂亮的转身, 在寓教于俗和寓教于乐中使其自然地成为传承历史文化最闪亮的链条之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同于文物, 它的最大特点就是必须依托人本身而存在, 通过语言、动作和特定的空间来传播和延续。如果从事民间艺术和技艺的艺人日益减少, 非物质遗产就很有可能就此失传, 因此,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过程中, “人”这个载体就显得尤其重要。中小学教育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传统文化普及的重要阵地。目前一些有条件的中小学校把“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的工作”开展得如火如荼:河南省漯河市源汇区从2007年1月起, 邀请民间音乐人士走进中小学课堂, 为学生们免费传授技艺;在陕西省延川县, 非遗音乐已列入小学教学大纲, 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程, 成为为期三年的“延川中小学音乐教育计划”的一部分。我们应清楚地认识到, 民间音乐大师教授给孩子们的可能仅仅是技艺, 同学们与音乐艺术心理距离的拉近还得依靠教育工作者的循循善诱。非遗音乐传承是群体性的, 是要求很多人去做的。如果没有长期的、持续的熏染, 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对于以学习、考试、升级为重的中小学生来说, 易成“过往烟云”。

2. 完善相关教材的建设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在几十年前指出,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也就是说教材即教学内容, 它是教学得以展开的必要前提, 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一切教学材料。目前, 我国民族民间音乐教育所使用的教材无非是《民族民间音乐概论》之类, 其绝大多数按照民间歌曲、民间歌舞、曲艺音乐、戏曲音乐、民族器乐这五大类来编写。由于这些教材都是在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之前编写的, 因此只涉及到了其中一部分音乐遗产, 都不够全面, 而且很多音乐遗产根本没有提及, 如藏族拉伊、梁平癫子锣鼓、当涂民歌等。学生在这样的教材指导下, 不仅会造成其音乐视野狭窄、音乐知识匮乏的后果, 更为重要的是在心理上, 学生无法树立起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因此, 我们应尽快组织专业人员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教材, 纳入教学计划, 至少有固定的课程安排, 也可穿插在音乐、美术、劳技等课中进行。教材以本土文化介绍为主, 图文并茂, 并充分利用现代影像、网络技术, 吸引学生注意力,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3. 强化师资力量建设

众所周知, 每一门课程必须由专业教师授课, 这样才能确保教学质量。然而, 当下民族民间音乐类课程的师资非常缺乏, 在保护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道路上, 这种缺憾将是我们非遗音乐传承的不利因素。而与这种专业知识严重错位、师资缺乏现象形成对比的是, 几乎在每个地区, 都存在着至少一种音乐遗产, 如安徽省的巢湖民歌、当涂民歌;甘肃省的花儿和裕固族民歌;四川省的川江号子等。因此, 当地的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师资力量缺乏的问题, 发挥地域优势, 充分利用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具体做法可有以下两种:一是定期聘请当地的名艺人或名歌手到学校演奏、演唱, 并且为音乐教师进行关于当地音乐遗产的教学讲座。二是定期组织师生进行实地考察、采风, 采用录像、录音、摄影、笔录等方式采集当地音乐遗产的第一手资料, 把其作为教学的第二课堂, 这样不仅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而且相较于编撰音乐类志书集成的静态保护方法, 这种实地考察 (录像、录音) 的活态保护方法更加鲜活, 更应该得到推崇和发扬。

只要下定决心, 整个社会都全力投入, 我们的工作就会越来越深入人心, 越做越扎实, 支持的人也会越来越多。试想, 在若干年之后, 当年轻一代对我们的文化传统如数家珍并无比自豪时, 我们的非遗音乐教育和保护保护工作才算是取得了初步成效。

参考文献

[1]刘伟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素质教育功能初探.教学与管理, 2008 (2) .

[2]王巧玲.湖南“:非遗”保护迫在眉睫.中国民族, 2007 (1) .

[3]李红艳.民间艺术家展示非遗音乐.北京日报, 2008-03-01.

[4]周光辉.青岛新增6个国家“非遗”项目道教音乐入围.青岛日报, 2008-06-16.

[5]刘方棋.让“非遗”在学校教育中漂亮转身.http://www.wzrb.com.cn/.

小学教育实践报告 篇5

一.及时动员部署,统一思想认识

按照上级部署,我校领导高度重视,行动迅速,积极部署,精心组织,第一时间制订了《学校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并制订了“学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安排表”。

3月26日下午,召开学校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与会人员有教育局第二督导组郝慧敏、王丽君同志及学校全体老师。

党支部书记路新安同志在大会上作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报告。报告从学校为什么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怎样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出五点要求,让老师们更加明白了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意义,更加懂得了如何开展好群众实践活动。

局党委第二督导组郝慧敏同志代表教文体局党委作了重要讲话,阐述了教文体局督导组的主要职责,并就学校搞好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和督查指导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她的讲话更让学校的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深度、有了广度、有了更好的方向、有了更好的指引、有了更好的思路。

最好,梁东兴校长针对这次活动的召开,强调全体教师一定要确保学习时间。希望老师严格按照学校安排,按时参加学习,认真完成学习笔记,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希望全体老师携手共同努力,把学校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推向高潮,为促进我校的又好又快发展,贡献每个人的正能量。

二.加强学习交流,提升个人素养

为真正贯彻党的群众教育活动精神,三、四月份分别开展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学习、全体党员学习交流会、调研活动等,认真组织学校党员、干部学习党章、党的十八大报告,研读《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汇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一重要论述摘编》、《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等有关专题学习材料,组织观看群众路线教育片《焦裕禄》等,统一思想,指导行动。

5月10日掀起了开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 主题教育的高潮。上至学校领导下到教职员工、学生都积极投身于这项活动中,为学校的健康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校提出 “全校覆盖, 全员参与、管教结合,重在育人、提高效率、明确责任、加强领导,稳步推进”的要求对活动的开展进行了有条不紊的安排。同时提出了在学校通过一些具体方式做“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大力宣传工作,让每位教师和学生切实行动起来。

5月16日,我校举行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专题讨论会。

讨论会上,我们从 “只有弄清我是谁,才能找准定位;只有弄清为了谁,才能找准前进的方向;只有弄清依靠谁,才能找准力量源泉”三个方面诠释了“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精神内涵。接着全体教师结合学校实际,按照自己对“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主题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本职工作展开了积极讨论。

5月19日召开了“让家访拉近你我”主题教育动员大会,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助力。

我校指出家访是了解学生最可靠,可真实的一种方法,只有我们教师踏踏实实地去访,眼睛不停地去看,才能教育出踏踏实实的学生。家访工作看似麻烦,烦琐,工作量大,耗费时间,但是这种方法是其他教育观察法所不能比拟的。家访看似很费时间,但和教师单一的在学校观察的时间比起来,还是相当省时和高效的。每家访一家,教师就能从家长的口中对学生的优缺点有了大致准确的了解。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工作,真正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会把学生的即时表现,和家长进行交流,帮助学生一步步的成长。

我校教师纷纷表示要继续加强“家访”工作,通过当面交谈、电话家访、校信通交流等方式对学生家长进行访问。

5月25日我校书记路新安、校长梁东兴、副校长史瑞娟、主任邢红伟、会计邢二增共计五人前往兰考焦裕禄烈士陵园参观学习。

大家认真观看展厅的展品和图片,仔细聆听了讲解员对焦裕禄同志生平事迹的介绍,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照片、一件件烈士生前用过的遗物,生动的再现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同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短暂而光辉的一生,重温了焦裕禄“一心为民、一生为民”的感人事迹,感悟了“亲民爱民、艰苦奋斗、科学求实、迎难而上、无私奉献”的焦裕禄精神。让在场的每一位同志都真切感受到了焦裕禄带领群众治理“三害”,战天斗地,心系群众冷暖的感人情操……

三.认真开门问情,深入进行整改

学校通过组织座谈、个别谈话等形式,广泛征求师生对校级领导班子及个人、学校发展建设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查找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归结如下:

一是理论学习重视不够、意识不强、自觉性不高。;二是工作布置的多,跟踪督办的少,执行中抓而不紧,抓而不细;三是了解面上情况多,发现深层次问题少;对重点工作研究多,对师生身边的一些小问题关心少、关心不够。四是一些工作未能完全做到民主协商,学校工作有的不够公开不够透明。

学校群策群力,通过以下途径深入进行了整改:

1、政治理论学习要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多采取讨论的方式进行。

2、完善工作例会,及时听取各项工作在的各个阶段的进展落实情况;

3、加强督办检查,好的给以表扬,差的要批评,督促落实,保证工作落实和达到预期效果。

4、经常找教师、干部和学生交流思想,做好谈心工作,了解各方面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5、不管工作中有多少困难,坚决克服等、靠的思想,带领大家想办法克服,带领大家积极进取。

6、要克服教学、行政工作多的困难,挤时间多深入课堂;

7、是要制定领导听课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了解教师授课情况和学生课堂情况,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提高学生学习水平工作掌握第一手材料。

四.认真撰写对照检查材料,诚恳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八月份为了搞好党的群众路线实践活动,进一步征求师生对领导班子及成员“四风”问题的意见工作,根据上级要求,我校每一位领导和教师对自己在“四风”方面的突出和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总结和对照材料的撰写;同时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了整改方向和措施,并一步步落实到实处。

9月份,我校召开党关系在我校的党员专题民主生活会。

根据上级要求,为体现整风精神,也为了节省时间,无论是自我批评发言还是相互批评发言,都不讲成绩,只讲缺点。学校领导紧紧围绕会议主题,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逐个作自我批评发言。

与会党员对民主生活和组织生活会给予了高度肯定,认为通过会议找出了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思想根源,明确了努力方向,提出了整改措施,增进了班子的团结和相互理解,达到了会议所要求的目的。

五.对照标准,主动整改

1、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第二阶段以来,学校活动领导小组定期和不定期对贯彻落实反对“四风”具体要求、工作计划落实情况,工作作风是否进一步转变等方面进行了督查。

2、同时,积极主动为师生做好各类服务工作,为师生教学和学习方面提供帮助,逐步解决师生的饮水问题,解决学生们课桌椅损坏、高效课堂黑板不够用、黑板太高等问题,解决乒乓球案子破损问题,安装窗帘解决教室光线太亮影响班班通使用效果问题,安装防盗网解决学生的安全问题,安装电扇解决师生夏天上课太热问题,解决教学所需的打印纸、办公用品、电脑耗材等问题,解决老师们的刷车问题,为教师们更好进行教学提供坚强后盾。解决厕所前破损、学校内外墙破损等影响学校形象问题。

六.建章立制,科学管理

1、活动进入第三阶段后,班子结合学校现有规章制度,开始有针对性修订和制定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去管事管人,从而实现科学管理,保障学校健康持续发展。

2、具体制度建设情况

(1).结合教育局的考勤制度修改了我校的考勤制度,以请假条为主、签到机为辅规范了全体老师的上下班行为。

(2).广泛征求意见,对我校以前的绩效考核方案进行了重新修改,修改后的绩效考核方案更具体,更具操作性。

(3)根据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又精心设计了我校的安全制度墙,进一步规范了我校安全方面的问题,确保我校时时刻刻处于安全状态。

总之,我校通过精心组织、全力实施、狠抓落实、宣传到位,确保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得有形有色,有质有量,全面完成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各项工作,达到了预期目标。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按照上级的部署,扎扎实实抓好学校的每一项工作。

教育实践活动有期限,作风建设无尽期,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永远没有休止符。我校以强烈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积极巩固扩大活动成果,在经常抓、深入抓、持久抓上下苦功夫、硬功夫,从而更好推动学校各项事业更好更快发展。

根据市委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体部署,经办党组研究,报请市委第十督导组同意,市法制办于20xx年2月24日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会。

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和市委关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对市法制办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动员部署。

会上,市法制办党组书记、主任胡继明作了动员讲话,从提高思想认识,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总体目标要求;突出工作重点,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扎实推进;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实效三个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第十督导组副组长、市工信委张顺生主任传达了中央、省委、市委有关精神,就如何搞好市法制办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讲了很好的意见,为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会上还对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情况进行了民主测评。

会议强调,要切实把张主任和胡主任的讲话精神落实到教育实践活动的每个阶段、各个环节,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展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围绕市委“433”发展战略以及全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动员部署会议精神,以饱满的政治热情、良好的精神状态、务实的工作举措,周密安排,有序推进,进一步改进作风、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弘扬主旋律,凝聚正能量,不断开创依法行政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幸福美好新陇南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市委第十督导组成员出席了会议。市法制办所有班子成员及全体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10月10日下午,我县在县文化活动中心召开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委和市委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精神,全面总结我县教育实践活动,部署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并对县四套领导班子及党员成员和法院、检察院院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情况进行了民主测评。

县长黄文彬主持会议,市委第一督导组成员到会指导。市委第一督导组组长、市政协副主席具铁祥XX县委书记、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组长陈荣卓出席大会并讲话;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副组长袁辉强全面总结了我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做法和具体成效。

今年2月我县正式启动教育实践活动以来,全县975个党组织、28000名党员,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主题,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不折不扣地抓好每一个环节工作的落实,圆满地完成了教育实践活动规定的各项任务。据统计,活动中,全县各级征求到的意见和建议经梳理共3300条,查摆出问题1563个,已整改1136个;收到涉农信访件32件,转立案20宗,结案18宗,处理违纪党员干部19人;修改完善制度1800多个,新建制度900多个,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

陈荣卓指出,自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我县各级按照中央和省、市的部署要求,领导坚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切实做到“学习教育贯穿始终,查摆问题从严从实,开展批评动真碰硬,立说立行真改实改”, 扎实、有序推动整个活动不断深入开展,达到了预期目的,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党员干部受到深刻教育,“四风”问题得到有力整治,党内生活更加严肃认真,党群关系联系更加紧密,作风建设更加完善。

陈荣卓强调,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没有终点。要防止和克服“过关”思想,要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和作风建设抓在手上,持之以恒抓下去,促进全县各级勤政廉政,加快紫金发展。一要坚持从严治党。要落实从严治党责任,坚持党建工作和中心工作一起谋划、一起部署、一起考核,防止“一手硬、一手软”。二要坚持从严管人。加强学习教育,使各级干部自觉履职,严格按照党的原则和规矩办事;要加强纪律约束,坚决严肃查处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使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三要坚持从严用权。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围绕腐败问题多发高发的部门和领域建立起纲纪严明的制度规范,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真正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具铁祥充分肯定了我县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他说,XX县上下各级领导班子,坚持把教育实践活动作为重大的政治任务和历史机遇,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积极投身教育实践活动,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是干部的党风得以锤炼,宗旨意识得以加强;二是聚焦“四风”,重拳整治,社会风气进一步好转;三是党内政治生活更加规范,工作本领进一步提升;四是立行立改,建章立制,用长效机制固化活动成效;五是“两手抓两促进”,实践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具铁祥要求我县要在持续深入地改进作风、保持整治“四风”高压态势、抓好落实整改、解决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等四个方面做好教育实践活动后续工作,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6

【关键词】高中美术 教学现状 实践对策

一、美术的起源和发展

美术产生于原始人最原始、最自然的美的追求。美术的起源在于人类的生活生产劳动。原始社会中,人们记录渔猎生活用的象形的图案,从表现形式上存留了下来,从而有了象形文字,也就产生了美术的萌芽。据周易的系辞上说:“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目契。”东汉郑玄在《周易注》中说道:“结绳为约,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可见在远古的华夏土地,“结”被先民们赋予了“契”和“约”的法律功能,同时还有记载历史事件的作用,“结”因此备受人们的尊重。“结”这种文化一直延续到了现在。现代人在使用的“吉祥结”,唐装上的扭结,帽子上的顶结等其源都可以追逐到古代结绳。可见,人类由于生活生产劳动的需要,便产生了美术。

二、高中美术的教学现状

1.对美术重要性认识不强

高中阶段的学习生活里,学生面临着高考的压力,在繁重的学习过程中,数学、语文、英语、理综、文综的日常学习已经犹如一座座的大山压在了他们的心底,他们一次次的数着距离高考的日子,日复日的学习中,题海战术等往往占据了他们的多数时间,他们没有多的时间拿出来干除了学习睡觉吃饭外其它的事儿。在学校领导看来,美术课可有可无,一周一节课的安排往往绰绰有余。

2.美术课缺乏一定的管理制度

對美术课的安排,学校往往采取的政策是放任制度,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方式由他自己决定。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听或不听,都不会收到教师的任何评价,我们经常会看到学生在美术课上学习其它课程的东西,做其它课程的作业,比如数学作业、物理作业,等。这就导致美术课的内容杂乱无章,美术课“名存实亡”。

3.美术课的专业化程度不高

由于美术课得不到高中教学阶段的重视,很多的教学美术的老师都属于“半路出家”,他们可能对于美术的涉猎只是他们的一个个人爱好,甚至是对美术他们一窍不通,学校安排他们进行美术教学,也多半是因为学校美术教师匮乏。这样的结果,就是高中美术课堂在专业化方面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和不足。

三、高中美术有效的教学实践方法

1.认识美术教学对于高中生的重要意义

美术是能够陶冶一个人的情操,舒缓一个人的身心的。在高中繁重的升学压力和学业压力中,高中生的情绪往往是比较压抑的,不自由的,而这样的情绪是不适合进行日常课程的学习的。美术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从压力中走出来,舒缓一下紧张的情绪,解放一些紧绷的大脑,从而让学生的大脑处于一个轻松活跃的状态。在日常的教学指导过程中,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看到美术课给学生带来的好处,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认真学习美术的重要性,从而在美术课堂的学习中,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美术知识的熏陶中。

2.丰富美术课堂的教学内容

很多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是具备着很强的兴趣的,只是因为学业的压力,而不得不在兴趣和高考中选择了高考。既然,学生有学习美术的兴趣,那么教师就应该严正以待,从美术的教学内容开始,进行教学内容的充实和完善,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的被教师所讲述的内容所吸引。正如前文所说的,美术发展源远流长,教师在丰富美术教学内容时,不妨教美术发展史做一个基本介绍,例如它的发源地。严格来说,绘画艺术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出现而出现,因此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出现绘画艺术最早的地方,在中国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纹饰和岩画,在法国,拉斯科洞窟岩画、西班牙阿尔塔米拉洞窟岩画是目前欧洲发现最早的绘画。在两河流域,作为古代文明的摇篮也早在史前出现了绘画艺术。

3.增强美术教学团队的专业性

专业化的美术教学和业余的美术教学是存在着本质的区别的,在高中美术教学阶段里,学生需要专业的教学来帮助他们陶冶情操、舒缓身心。因而,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提高自己的美术专业化水平,例如,在教学某一段美术知识点时,教师能够有步骤、清晰明确的将这一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讲明白;在遇到学生提问时,教师也能够应用专业化的美术知识予以解答;在进行美术作品的鉴赏时,教师也能够拿出专业化的水平,给学生一些独到的见解,能够告诉学生某一副画它好在哪里,为什么好。

总结

美术的艺术气息是伴随着它几千年的发展而不断积累得到的,想要让学生感受它的这一份气息,得到它的熏陶,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去不断的重视美术,帮助学生意识到美术学习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 陈娟娟.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J]. 现代交际,2015(9).

[2] 周生逵. 浅谈高中美术教学现状及对策分析[J]. 亚太教育,2016(12).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与对策 篇7

一、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不足

1.“以学生为本”的意识不足

我们承认学生是有个性差异的同时,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却往往忽视了这种差异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 特别是小学生的差异几乎每天在变化着。 如, 在小组活动时, 我们就可以发现有的学生因为家里有台打印机就专门负责打印, 其他类型的活动任务均与他无关。 有的学生就不一样了, 他这次活动主要负责为小组搜集资料, 下次就变成汇报交流时的主持人。 由此可见, 我们在承认学生差异的同时应当肯定后一类同学的做法, 当他们的排版水平有所提高后, 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抛头露面”的任务, 喜欢表现的学生, 就可逐渐引导他们完成一些“搜集、整理”之类的任务。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每个学生的能力, 全面提高他们的素养。 “以学生为本”就是要把学生的差异看做是一种教学资源,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使他们在相互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进步。

2.“以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是活动的主人, 他们应有选择权。小组之间也会表现出差异, 我们不能粗暴干涉。 因为只有选择了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才有动力和信心出色完成活动中的各项任务。 然而, 我们在活动中往往置学生的自主选择于不顾, 总是不放心学生, 生怕学生选择不好影响活动的开展。 我们往往让这小组完成那个活动项目, 那小组完成这个活动项目。 这样做法的理由是: 活动的内容可丰富一些, 活动效率可高一些。 殊不知, 这样的选择活动项目, 久而久之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发挥, 特别是那些“小机灵”的积极性无法有效调动。 如围绕《半截蜡烛》开展的主题活动中, 曾经听到一位老师这样让学生选择活动项目:“同学们, 我们现在归纳的五个活动项目, 已经剩下课本剧表演和搜集背景资料这两个活动项目了, 请剩下的两个小组分别选择一个。 ”表面上看给了学生自由选择的权利, 但事实上最后两个小组只好翘起嘴巴无奈地进行了选择, 只好期待下次活动时早些举手争取选一个较感兴趣的活动项目。

3.“以学生自由分组”的意识不足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选择权还体现在自由分组中。 学生个人之间的差异更是出乎我们的意料, 但我们应尊重。 在分组活动中, 有些老师往往会有这样的想法:“这几个成绩差的在一起活动效果肯定不理想;他们是‘捣蛋鬼’, 怎么能在一起呢;这一组怎么都是女生。 ”由此大声说:“为了同学们能更好地开展活动, 某某到这组, 某某到那组……”可我们有没有想一想学生的感受, 问一问学生这样组合的理由。 也许, 成绩差的那一小组为大家提供了生动、 直观的现场图片;调皮、捣蛋的那一组写出了一份出色的调查报告;全是女生的那组能把文章朗读得声情并茂。

4.“以评价促进活动”的意识不足

评价是语文实践活动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小学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我们进行科学化、人性化的评价。 然而, 我们在实施评价时, 评价的尺寸没有很好的把握, 不同的学生没有采用不同的标准, 评价过于简单化、 程式化。 简单化就是以“优、良、及格、须努力”或用 “A、B、C、D”等形式进行评价。 程式化就是评价没有体现动态的过程, 缺少体现人性化的言语评价。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活动主题却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 这种无视学生与学生之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同一标准”的评价不能很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导致评价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二、小学语文实践活动的对策

1.指导学生的及时性

由于年龄特点, 小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差异不是固定不变的。 我们开展活动的目的是不断发展他们的能力。应时刻站在学生的角度观察, 及时发现他们知识的差异、能力的差异, 从而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 比如, 确定语文活动的主题后, 每一个小组都面临如何选择一个适合的活动项目的问题。 这时我们可根据每个小组的特点及时与他们在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协商确定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使不同小组的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和选择属于自己的活动内容。 在与学生的协商之前, 我总是要三问自己:我对学生兴趣、能力了解多少, 每一小组各有什么特点? 今天各个参考活动主题训练重点是什么, 分别适合哪类学生? 我用什么办法引导学生选择适合的活动主题。 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有效避免“协商”的盲目性, 才能较好地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

2.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要让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活”起来, 关键是激发学生对活动的兴趣,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这就需要确立学生是活动的主人的意识。 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首先就是要承认学生的个性差异, 允许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行为方式, 认同学生的各种想法, 激励学生创造性地开展活动, 不能随便或过早得出结论。 在活动中师生关系不是演员与观众的关系, 而是导游与游客的关系。 我们只是引导, 大好的风光还要由学生自己去看, 自己去欣赏。 因此,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活动环境, 提供合适的参与机会, 给予足够的参与时间, 促使学生主体积极参与, 使学生一开始就能进入一种状态, 在整个活动中始终保持亢奋。

3.内容、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同一主题不同的活动内容和形式, 同样的活动进度不同的活动要求”。我们要及时地对活动内容进行合理的加工处理, 即依据活动目标作适当的调整和组织, 重新排列组合, 使活动的内容、形式呈现丰富性和多样性, 以便不同的学生更好地选择、接受。调整时, 要遵循系统性、可接受性和实用性的原则, 围绕活动的数量、覆盖范围、难易程度, 以及安排的顺序和进度进行, 删去那些与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实施的环节, 补充一些相关的拓展性的活动, 使活动得到延伸。同时, 教师应该把自己的学识、见解当做活动的一部分, 在活动中给学生补充、引导。

4.评价学生的科学性

学生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 自然会有成功的一面, 也会有失败的一面。 自然包括“碰钉子”, 遇到这样或那样的挫折, 但他们必然获取了或多或少的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教训, 可以说他们都有了收获。 因此, 如果我们追求统一标准、统一内容的评价, 那么在学生与学生之间, 更多地强调了竞争和淘汰, 忽视了合作与共生, 从而造成了不和谐的现象。

我们在评价学生时要从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 多方面考查学生。 既要考查学生知识、技能掌握的情况, 又要考查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在评价中主张重视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态度的转变、 重视活动过程和体验情况、 重视方法和技能的掌握、 重视学生之间交流与合作、重视动手实践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归根结底是重视学生各种素质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状况。 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的评价要因人而异, 因时而异, 因境而异, 作出针对性的、艺术性的评价。 在引导学生以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为主的基础上, 教师、家长、同伴、校外辅导员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切实加强评价主体间的互动。 这样采用多把尺子, 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有利于学生对评价的认同和接受, 使学生尽可能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 调动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积极性, 促使他们更从容地实践, 不断地追求、探索、创新。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8

一、中职会计教学问卷调查以及结果分析

以某市中职院校为例, 对该院校会计专业学生展开问卷调查, 了解会计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此次共发放250份问卷, 收回240份, 其中有效问卷为230份, 有效率为92%。学生对会计实践教学的满意程度, 见表1。

由此表可以看出, 中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学生对实践教学并不满意, 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二、影响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的因素分析

1.缺乏专业的会计教师

如今, 很多中职院校还在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授课, 教师过于注重理论教学, 忽略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而且教师的专业水平有限, 实践教学过于形式化, 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 实践教学已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而且教学制度不健全, 教学体系不够完善, 教学环境较差, 教学设备不齐全, 以上因素严重影响会计教学效率, 阻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缺乏专业会计教师, 某中职院校有50名会计教师, 但是只有6名教师具有企业实践经验, 其余44名教师均缺乏实践经验。虽然很多中职会计教师愿意去企业工作, 增加实践经验, 但是企业为了维护自身利益, 不会让会计教师真正接触到企业的财务信息, 教师实践效果并不理想。

2.实践教学缺乏针对性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实用性人才的场所, 院校必须坚持 “实用性”教学原则,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合理的制定教学方案。实践教学可以为学生就业奠定基础, 更好的实现教学目标。但是, 从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可以看出, 中职院校会计课程安排十分不合理, 某中职院校每周只安排一节实践课程, 其余均为理论课程, 学生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 课程安排并没有体现出中职院校教学的特点。目前, 国家对中职会计教育给予高度关注, 很多中职院校也认识到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对会计课程安排进行了调整, 但是课程调整的力度还不够, 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3.缺少教学设备

教学设备是中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物质保障。如果中职院校不具备先进的教学设备, 会计教学质量必定会受到影响, 也无法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设备也是师生之间沟通交流的物质保障。如果想实现会计教学目标, 就必须保证教学设备的完整性。 要想提高实践教学效率, 必须加大教学设备的资金投入, 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 为会计实践教学提供物质保障。

4.教学方法过于传统

很多教师针对会计教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就是让学生对会计课程内容进行死记硬背, 不加强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的理解, 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并没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会计课程教学内容就成为摆设, 没有实质性的作用。在不理解会计教学内容的前提下去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只会按照老师教的方法去做, 如果情况发生变化, 学生就束手无策。这样的会计教学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这也是会计教学中很关键的问题。很多教师认为学生死记硬背就可以完全满足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 事实上死记硬背学习会计教学内容, 学生的记忆是短暂的, 很难保持长时间的记忆。只有先对会计教学内容有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才能加深学生对会计教学内容的记忆, 进而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

三、改进中职会计教以适应市场需求的对策

1.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许多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的教学还是采用比较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模式, 学生被动的进行学习, 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注重对理论知识的讲解, 忽视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以至于会计专业的学生严重缺乏实践能力。很多会计专业的学生在毕业后都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就是因为在院校内学习的知识比较少, 实践能力又不强, 不能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在很多招聘会上, 会计企业都表示公司不需要应届的会计专业毕业生, 觉得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基本上没有实际操作的能力, 企业又不愿意花费大量的时间对应届会计专业毕业生进行培训, 这也就增加了会计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难度。面对目前的就业形式, 中职院校必须调整会计专业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课程安排, 在会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中, 要大量的加入实训课程, 把实践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

2.完善考核制度

许多中职院校对会计专业学生的考核标准就是考试成绩, 成绩也是唯一考核学生的标准, 考核的内容也仅仅是针对课本上理论知识的考察, 根本没有对实践能力进行考核的环节, 这样的考核形式导致学生只注重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记忆, 完全忽视了实践学习的重要性, 对会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是一个很大的阻碍。为了不断强化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校需要把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果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剩下的才是理论知识的考核, 只有这样才能让教师和学生重视实践课程, 才能达到强化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不仅包括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也包括学生之间的评价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

3.加强教师培训

要想实现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必须认识到教师培训的重要性, 加强教师培训, 培训的方式有两种:一是派遣教师到企业工作, 积累实践经验, 提高教学水平, 二是邀请企业会计人员来中职院校授课, 提高会计教师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还要不断外聘专业的会计教师, 壮大教师队伍。

四、结语

中职院校是为社会输出实用性人才的场所, 院校必须坚持 “实用性”教学原则, 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 从中职院校会计教学现状可以看出, 中职院校会计教学中还存在很多问题, 如中职院校缺乏专业会计教师, 教师的实践经验有限;缺乏专业会计教师;缺少教学设备;教学方法单一等等。要想提高会计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 中职院校要大量的加入实训课程, 把实践课程作为教学的重点。除此之外, 中职院校需要完善考核制度, 把会计专业学生实践学习的成果也作为考核的标准之一, 让教师和学生认识到实践课程的重要性。

参考文献

[1]陈祥芬.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

[2]薛颖.新时期中等职业学校会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 2014.

[3]蔡书云.中职会计实践教学现状及改进策略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2014.

[4]刘聪.会计网络培训需求研究[D].浙江财经大学, 2015.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9

1 课程资源概述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类型有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状况、地方和社区社会活动;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图书馆、博物馆、革命圣地、历史遗迹、政府与社会机构;劳动与技术教育基地;全球化问题。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 客观上要求不同地方和社区的学校优化课程资源, 对课程资源重新组合。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有:

(1) 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 如水土、气候、植被以及综合环境。这些因素都与学生进行的关于自然问题的探究有关, 诸如水资源状况的调查研究、水土保持研究、垃圾问题等, 都因地不同。城乡小学在自然问题和社会问题的探究方面, 具体选题就有明显的差异。

(2) 地方和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历史与现实状况。如工农业生产、交通、文化遗产、社区经济生活、社区文化生活、政府与社会机构等。不同地方的学校可结合地方差异及其社会因素方面的课程资源, 开展多样化的问题探究、社会考察、社会调查等活动。

(3) 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 如宣传、服务、文体等方面的活动等。通过社会参与活动, 培养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如一所小学所在地区盛产樱桃, 把综合实践活动与学校大队活动结合起来。樱桃是这个地方的有名特产, 每年一次的樱桃节会引来成千上万的八方游客, 为使人地生疏的游客愉快游览, 开心品尝佳果, 该校大队部在樱桃成熟时节组织开展了“义务导游”主题活动, 增强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社区和地方民族文化传统、学校传统。我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文化传统。多民族、多种民族文化是我国宝贵的课程资源。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实施, 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通过对文化传统的体验, 使学生获得民族文化传统的熏陶。

(5) 历史文化名城的学校可就地方浓厚的文化遗产资源展开系列的调查和考察研究, 如北京中小学可开展故宫、圆明园、长城等历史古迹的考察研究及考察访问国家政府机构等活动。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还可充分利用网络等现代信息化途径, 引导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基本策略

(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评估。开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 首先必须明确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价值与目标, 提高课程资源开发的目的性。因此, 需要对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评估。通过对自然的研究、对社会发展的研究、对学生发展的研究, 明确学生究竟需要哪些基本的课程资源。

(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收集。课程资源的收集需要完成以下两项基本工作: (1) 调查地方和社区的自然资源、社会背景。对地方和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 如水土、植被、气候, 以及综合环境进行。 (2) 收集与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相关的文献资料, 或为学生提供相关资料的索引。引导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或资料。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整理。 (1) 联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 将所收集的地方和社区相关现状的资料编制成相关文字材料, 并提出相关的问题给学生, 供学生参考。 (2) 编制有关学生活动指导手册或指导书。综合实践活动没有固定的、体系化的知识内容, 因而,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不需要体系化的学科课程性的教材。但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 为学生开发并提供指导性的活动手册和指导书。

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的途径与方法

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依据当地实际, 结合学校特色, 广开思路, 充分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和条件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主要途径如下:

(1) 依据学生年龄特点、兴趣爱好, 选择活动方式。每个年龄阶段的学生都有各自的特点, 想像力丰富, 好奇心强, 敢于实践是学生的共性, 调查研究学生兴趣爱好, 从中归纳出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各种教学方式, 手段、工具、设施、方案、问题以及如何安排活动等诸多要素。

(2) 资源的可获得性。根据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差异, 设计综合实践主题活动。主题活动展开需要的资源, 是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获得的。即使是教师选择的资源, 也需要符合学生的阅读程度和资讯处理技巧。

(3) 面向全体、尊重个性、角度多样、灵活设计。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 为了满足所有学生的要求,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要兼顾学生之间的差异, 设计大量方案, 组织多种活动, 准备丰富的材料, 选择的各种材料应该能够从不同的层次与同一主题发生联系。要根据循序渐进的原则从众多的方案和活动中选取与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相当的项目进行提取和编排, 从而设计出全体学生都乐于参加的活动主题。

(4) 总结、反思教学活动。教学工作本身就很复杂, 因而需要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学的新知识、新技能和新策略有多种多样的来源——来源于研究, 来源于新教材和新手段, 来源于先进教学法的报道, 来源于同事, 来源于督导人员, 来源于对教学的自我总结, 来源于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思考等。教师要不断地考虑如何来充实自己的教与学的知识库, 并且为增加这方面的知识做出不懈的努力。教师要善于通过自我总结和积极借助他人的反馈, 来分析自己的学习需要和学习风格, 并不断地提高这种能力。教师还应该善于运用教学日志、研究小组和个人教学心得记录、同事指导建议、他人帮助等自我评价和合作总结的手段、方法和策略, 提高自我总结和反思的教学水平。称职的教师都应该懂得如何去利用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各种资源, 懂得在面对某种学习需要时如何去追寻建立在研究或有效实践基础上的新知识和新技能, 既要能钻研教学, 又要能拿出自己的研究成果让其他人分享。

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有许多方法和技巧, 它的应用已越来越广了。工作日志、录音带或录像带以及个人教学心得记录等自我总结的方法和策略, 不仅可以是教师给自己的教学实况留下记录, 也可以对教学发展路径做长期的跟踪, 还可以对自己的进步做长期的分析, 进而找出有待进一步学习的地方。其他学习方法和技巧包括对初执教鞭的教师进行有组织安排的和无组织安排的同时观摩、辅导和帮助, 教师还可以有机会组织研究小组或者举行非正式的经验交流会, 加入各种专业活动网络等, 从而更好地了解教学动态, 逐步使自己成为教学知识的生产源。

参考文献

[1]浅论小学教育的层次性;

[2]小学实践课程开发教育探讨;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10

一、高职新闻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课程设置不合理

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在创办之初, 并无可资借鉴的经验, 多数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个“石头”即是比较成熟的本科新闻教育。无形中, 高职新闻教育就成了本科新闻教育的附属品。从教学计划的制定、教材的选用到学生培养方式都没有摆脱本科新闻教育的固有模式, 成了“缩水版的三年制本科”。三段式课程体系是这种沿袭方式的突出表现, 即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专业实践课。这种课程结构最明显的弊端就是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学习理论课程时, 由于缺乏实践的支持, 认识不到理论的价值, 学习兴趣不高, 学习效果不好;而后期实践时, 理论知识不牢固, 又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结果造成理论和实践整合度较低。于是, 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不能很好实现, 学生也很难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

(二) “双师型”教师缺位

新闻学的专业特色是实践性强。因此, 其教师队伍必须是既懂理论教学, 又具有扎实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人才。调查显示, 美国大学的新闻学院里没有当过记者的教授只有17%。新闻从业经验是聘任新闻教育工作者的一个先决条件。由于高校对教师学历门槛要求太高, 目前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师资队伍中来自新闻媒体第一线的编辑、记者、总编辑、社长非常少, 其骨干力量多为“从校门进校门”的学历型人才。这支队伍虽然具有新闻专业的学科背景, 但严重缺乏实践经验, 对新闻采编工作流程以及新闻实战都甚是陌生。这种现状直接影响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 教学硬件设施落后

学校硬件设施不齐全是高职新闻教育面临的一个普遍问题。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的应用性、实践性“决定了它在培养新闻人才的时候需要必定的、特别的专业场地, 必须配备足够的专业设施”。摄像、摄影、电视制作、报纸编辑、非线性编辑等主干课程需要大量的实验实训, 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具备硬件方面的保障。而很多高职院校实验设备严重不足, 这种现状直接压缩了实践课程的比例, 满足不了实践教学的需求, 直接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导致学生将来走入工作岗位以后, 对于先进的技术和仪器设备需要一个再学习的过程, 增加了用人单位的培训成本, 影响他们招工的积极性。

(四) 实验实训没有落到实处

高职新闻教育的特性决定了应当强化实验实训。然而, 学历层次低的现状, 再加上本科院校实习生的挤压, 很多报社、电视台不愿意接收, 甚至拒绝高职学生实习。同时, 一些勉强接收实习生的单位, 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岗位大多是与专业无关的“擦边球”, 这样不仅打击了学生实习的积极性, 也无益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此外, 由于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设落后甚至是空白, 学生缺乏在校内实验实训的锻炼, 导致了在专业单位实习时, 学生上手新闻实务速度比较慢, 常常受到单位的诟病。甚至有的实习生因学历低、学校差受到实习单位歧视而自卑自弃而改行。

二、解决高职新闻教育实践教学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当前高职新闻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必须以就业为导向, 以岗位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 综合考虑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学制年限、教学资源、生源素质、就业环境等综合要素, 按照高职教育的特色, 实现实践教学的突破。

(一)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学生的实践水平取决于教师的实践水平。如果沿用现行的只重理论水平、惟学历论, 忽视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选拔机制, 就永远不可能建设出来一支实践水平高的教师队伍,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目标只能成为纸上谈兵的笑谈。因此, 建设一支理论水平高、实践能力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新闻教育面临的一个首要问题。教高[2006]16号文明确提出要注重教师队伍的“双师”结构, 加强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使教育与社会贴近、学校与行业贴近、理论与实践贴近。“双师型”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一是选派专业教师定期到媒体顶岗实践, 积累实际工作经验, 提高实践教学能力;二是放宽学历要求, 拓宽高职师资来源渠道, 要大量聘请媒体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 把兼职教师作为整个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例如, 请他们担任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的授课工作, 如新闻采写、新闻编辑、版面编排、新闻摄影、报纸编校等, 这对于提高实践教学水平有直接的效果。

(二) 以准职业人的培养目标改革教学模式

所谓准职业人, 就是按照企业对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初步具备职业人的基本素质, 能够适应在企业的发展、即将进入企业的人。准职业人就是职业人的前身。为了实现从学校到职业岗位的顺利过渡, 应按照职业人的培养模式改革实践教学, 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课堂教学。

建立“案例——讨论——练习”三环紧扣的教学方法体系。案例教学法是实现这一教学理念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始终要倡导案例教学、研讨式领会和即讲即练、即学即练、即讨即练等方法的运用。以案例分析为主线, 教师不断进行提问, 采用问答式、对话式或讨论式, 学生于讨论中得出结论。案例分析过程中, 要求学生像置身一线的记者那样介入新闻事件发生的始末, 用一个职业记者的眼光去观察、去质疑。就新闻标题、评论角度、信息来源等问题做出自己的选择。案例的选择要具有时代性、鲜活性。通过案例教学, 学生获得的就不再是书本上枯燥死板的理论知识, 而是有着深刻现实背景和自我感受的职业能力。新闻专业的教师每学期都必须将自己所承担的教学内容进行编写、更新, 形成以教材为辅、以自编经典案例讲义为主的教学方式。

2. 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培养准职业人的一个重要手段。构建模拟仿真的实践教学体系是至关重要的一环。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可依托校园新闻来进行。例如, 我校以一年一度的运动会、科技文化艺术节为契机, 让学生组成前方记者报道团队, 深入赛场, 走进社团, 使学生亲身经历了选题策划、新闻采写、稿件配置、评论角度、视频编辑以及后期节目制作等一系列新闻实战流程。同时, 要善于利用各种校园媒体进行模拟运作。以我校为例, 学校鼓励学生到校报报刊、校广播站以及学生自己创办的各种刊物担任记者、编辑、主持人等职务。如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 学生自主创办了系报《青年学子》。通过成立自己的编辑部, 学生亲历了编前会、筛选稿件、三审制度、编校实务等工作, 培养了新闻敏感, 养成了职业习惯。另外, 摄影棚、非线性编辑室、电视演播厅、校园网络中心等一系列校内实训室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新闻教学仿真实训, 学生可以在其中自制、自播新闻节目。边做边学、边学边做的实践模式打破了实践和理论的隔阂。通过在仿真媒体环境中的实训实习, 学生提前适应了工作环境, 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了基础。

(三) 在更宽广的层面上建立实训基地, 提升与实训基地的合作层次

一方面学校应该和报社、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建立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借助媒体单位的实训资源, 通过联合培养学生的教学模式, 解决学生的实践教学问题;另一方面, 根据学生的就业形势, 应深入加强与一些相关企业的联系, 多建立一些企业实训基地, 使学校的人才培养和市场人才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是高职层次办学的立足点。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只有突出高职教育特色, 培养出实践能力强、素质高的毕业生, 适应了市场, 实现高职教育教学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高职教育才是成功的。

摘要:高职新闻教育实践教学在课程设置、“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学硬件、实验实训基地建设等方面存在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 并提出了从教师队伍建设的开放性、准职业人的培养理念、拓宽实习基地建设三个方面变革实践教学的对策。

关键词:高职,新闻采编与制作专业,实践教学

参考文献

[1]叶奕.高职新闻专业实践教学问题探讨[J].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11) .

[2]叶英杰.论高职院校新闻专业准职业人的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11) .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11

一、实践能力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从广义上讲,实践被视为人类的“行动体系”;从哲学层面上讲,实践是人类在一定社会组织中有目的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有学者将其内涵归结为三个方面:第一,实践是与沉思相对应的过程,是“做”的过程,是“做进行的理性行为”,进行实践就意味着要付诸行动,而不仅仅是停留在思想层面。一般而言,实践需要身体的参与,实践过程总是伴随着物质要素。第二,实践不仅意味着身体的反复运动,而且还是以知识、智慧为支持的行动,并内在地包括着反思,因而不能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实践,只有以智慧为支持的行为才是实践。第三,实践意味着行动过程要达到某种熟练程度,这种熟练程度是通过练习和反思获得的。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实践能力是根据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产生出有社会价值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包括对知识、技术的应用和创造,以及具体的方式、方法运用等实际本领,是围绕教育教学活动目的而开展的、学生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实践既包括为认识、探索自然规律和掌握技术知识而开展的科学实验、生产实习等必要的验证性实践,也包括为解决实际的生产和社会问题,提高创新能力而开展的研究性、探索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还包括以了解社会和国情,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宗旨的社会实践。

工程教育尤其是高等工程教育,是以培养能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主要任务的专门教育。科技发展需要创新,科技转化需要实践,从发展科学技术到把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的社会生产力,实践和创新是工程人才的两个关键能力。现代工程的内涵已开始向着“大工程”和“系统工程”的方向发展,在任何一个工程中都融合了现代科学与技术。科学发现推动技术开发,技术应用又促进科学研究,人们把这一现象称之为科学与技术的“共鸣”与“共振”。这就缩短了科学发现与技术应用之间的时间,大大加快了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给现代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才只有具备较宽的知识面和一定的理论基础,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极强的工程实践能力,才能发挥创造性,不断将先进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社会的现实生产力。

二、我国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工程教育实践先天不足

我国自19世纪末引入工程教育,已有百余年的历史。一般来说,大工业的快速发展必定促进工程教育规模的发展,反过来工程教育的发展又通过工程人才和工程技术促进工业的发展,其两者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不像欧美那样是伴随着技术革命与大工业发展而兴起的,一开始就缺乏与工程产业界的密切联系,因此,工程教育实践先天不足。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尽快地满足当时的国家建设需要,学习借鉴前苏联的模式,以对口专业需要为目的,将工程教育课程体系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课程体系窄、专、深;人才的培养基本上是以应试教育、传授知识为主。由于缺少工程实际训练,刚毕业的大学生单科性知识掌握不少,但因其视野狭窄,不知道如何应用,遇到实际问题往往不知所措。

2.学生实践原动力不够

大学工科教师大多数从校门到校门,没有直接的生产实践经验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不能充分实施的原因之一。在我国,一个工科毕业生走向工作岗位,一般需要6年~8年的时间才能成为业务骨干。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大学更重视教师的学历,因而大多数大学的工科教师来源于高校的硕士和博士。但是,由于现在的大部分高校尚未与社会、企业建立深入交流的机制,高校培养的硕士和博士也缺乏在工程产业界较长时间的实践锻炼的机会。显然,高校工科教师自身就存在实践训练不足的问题。很难想象,本身工程实践能力就不足的教师怎能很好地培养出现代工业经济所需求的实践能力强的毕业生,这势必直接导致学生实践原动力不够。

3.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国工程教育一直存在着教学负担过重的问题。随着近代技术的发展,知识的增长与更新越来越快,知识的半衰期缩短至3年~5年,要求新增的教学内容也越来越多。根据我国现在的工程教育实际情况,要求在短短的4年左右的时间内,将一个无任何工程知识的人培养成“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高级专门人才,从教育方法、手段上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教学内容来看,更新速度慢,不能及时反映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窄、专、深和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相当突出,面向工程的运用多科知识和最新科技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教育相对较少,传统的为某一专业方向服务的“学科中心型”模式并未得到有效改变。因此,这些因素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4.实践教学资源紧张和评价方式失衡制约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设施方面,自1999年高校开始大规模扩招后,各高校不同程度地面临着资源不足的问题,特别是对于需要进行大量实践教学的工科院校来说,实践教学硬件设施在数量和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开始凸显出来,与此同时各高校又面临着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在实践教学师资方面,从事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的教师中,由于学术评价体系着重强调高水平的论文,因而教学积极性不高;在学生实践学习主动性方面,由于在教学评价中对实践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从课程体系的考核中几乎得不到反映,致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实践教学往往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缺乏培养、锻炼自己的工程实践能力的意识。

三、提高我国工程教育实践能力培养的建议与设想

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树立“大工程化”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新时期的工程需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回归工程科学的实践性、实用性,重视工程的“实学”特征,即在加强工程科学基础知识与工程技术手段学习的同时,更要加强工程创新理念的建立和工程综合创造方法的掌握。为此,针对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和设想。

1.加强顶层设计,优化实践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

强化实践教学必须加强顶层设计,从总体上构建实践教学体系,为此,需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和实践。实践教学内容要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鼓励学生自主立项,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优化课程体系结构,使之更紧密结合专业学科最新发展前沿,突出专业特色与课程的有效性,对原有课程进行取消或压缩、整合合并;建立和完善学生参与科研的相关制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2.建立工科院校教师到企业实践的制度

2006年9月,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建立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的意见》,要求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实习指导教师每两年必须有两个月以上时间到企业或生产服务一线实践。这个意见对于高等工科院校同样适用。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实践,是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形式,是提高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学校密切与企业的联系、加强校企合作的具体体现。教师到企业实践,可根据培训需求和客观条件,采取到企业生产现场考察观摩、接受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企业的生产或培训岗位上操作演练、参与企业的产品开发和技术改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进行。

3.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丰富校企合作模式

大学,尤其是重点理工科大学,除了传授给学生知识外,还要将知识转化成物质的产品,对知识进行物化,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一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全方位的密切合作,成立三方合作办公室,实现教育、产业、区域经济的良性互动;二是建立联合机构,加强长期合作,与大量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办学董事会或者合作委员会;三是签订合作协议,逐步深化合作,主要模式是与企业签订“长期全面合作协议”,包括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不同模式的固定合作关系。合作的制度化、系统化和长效性,必能促进校企之间的全面互动,成为推动产学研实质结合的有力保障。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

4.重视实践教学理论研究,并将成果及时应用于实践

高等工科院校担负着直接把现代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和培养工业建设工程师的任务,因此,工程实践教学在高等工程教育中至少应占有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地位。但目前在一些高校中,还有部分教师对工程教育的本质涵义缺乏正确的认识,把工程实践教学作为一句时髦的口号,停留在口头上,没有给予重视。为此,必须站在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的理论研究,在全社会和每一所高校都形成人人关心实践教学,个个重视实践教学的良好氛围,并建立健全理论应用于实践的各种有效机制,推动实践教学的良性健康发展,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好的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合格人才。

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进程中,来自国际竞争的压力越来越大,能否尽快培养与造就一大批高质量、多层次的工程技术人才,为中国的发展和世界的工程科技进步作出新的重要贡献,成为提高国家工业竞争力、实现强国之梦的关键,成为中国高等工程教育责无旁贷的历史任务。高校只有牢固树立“现代工程”意识,加大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加强大学、企业、社会之间的联系,大力倡导产学研合作,采取各种必要的措施,切实增强工程教育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我国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够伴随着国家工业化的脚步不断地完善、深化和提高,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世界工程强国。■

(作者系华北电力大学党委副书记)

小学美术教育实践对策论文 篇12

教育实践本是师范类高校的一门核心课程, 很多非师范类高校的英语专业毕业生也将教师作为就业首选。因此, 在深化教育改革和就业新诉求的双重推动下, 一些非师范类高校的英语院系也陆续建立教育实践基地, 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对语言知识的实际运用能力, 从而帮助他们提高就业竞争力。无疑, 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拓宽了外语人才的就业渠道, 与此同时, 与零散实习相比, 其优势在于拥有更完善的监督、评价体制, 让学生真正受惠于实习经历, 避免实习流于形式。

然而, 与师范类高校相比, 非师范类高校在教育实践基地的建立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基于担任理工院校教育实习带队教师的经历, 笔者从目前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实习指导体系及实习生教育实践真实表现等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为非师范类高校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一、教育实践案例

2015年春季学期, 笔者所在的院系一共派出20名英语专业大三学生前往成都远郊某中学进行为期两周的教育实习。出于教学管理上的考虑, 20名学生被分配到七年级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及班级日常管理工作。该校七年级一共有5个班, 每位指导教师要指导4位学生的实习, 这同时也意味着, 在两周实践期内, 分配给每位学生参与课堂实践教学的时间相对较少。据统计, 每位指导教师给予实习生课堂实践的机会并未统一, A班实习生人均授课2次, B班人均3次, C班人均2次, D班人均1次, F班人均1次。学生普遍感觉意犹未尽, 他们意识到自己第一次上讲台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但很遗憾, 没有更多机会对前面教学的不足进行弥补和改进。

通过为期两周的跟班观察发现, 实习生在实际教学实践中既有可圈可点之处, 又存在一些不足。值得肯定的是:首先, 学生实习意愿强烈, 积极与实习指导教师交流, 虚心请教, 主动参与班级日常管理, 帮助指导教师批改作业, 以便了解班上学生的学习情况;其次, 教学态度端正, 在课余时间耐心辅导班上“后进生”的学习, 有利于营造浓厚的班级学习氛围;此外, 每天晚上及时开展总结会, 交流教学及班级管理的心得体会。然而, 他们通过实习总结也意识到自身的不足:课堂用语不够规范, 教态不够自然, 课堂时间安排不合理, 备课不够充分, 教学效果有待提高等。经过梳理, 此次实习暴露出的问题可归纳为:实习基地不足与实习需求的矛盾, 实习时间短与实习质量的矛盾, 指导教师体系需进一步完善以及实习生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等问题。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实习基地数量与实习需求的矛盾

与师范类院校相比, 非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教育实习基地的数量和质量均无法与之媲美。由于受自身院校办学特色的影响, 无论是学校层面的重视度还是资金投入都比较有限, 仅凭借外语院系的资金力量试图建立更多的教育实习基地较为困难。加之一些中小学校对教育实习生持排斥态度, 条件好的学校因担心影响教学秩序和进度, 不愿意接受太多实习生。条件一般的学校也会担心因实习教师的入驻让学生分心, 导致实习教师离去后学生思想管理工作难度增加等问题。与此同时, 渴望参与教育实习的学生数量不断增加, 而实习基地数量的新增速度缓慢, 导致了“僧多粥少”的局面, 加剧了实习基地不足与实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二) 实习时间过短与实习质量保障的矛盾

许多欧美国家的教育实习时间较长, 英国教育学院规定学生至少参加15周实习, 美国师范类院校则规定教育实习最少为15周, 最长可达到半年。与西方师范院校相比, 我国规定的师范类院校教育实习时间为本科生8个星期, 而非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的教育实习时间更短, 仅有一到两周的实践时间。通常, 学生刚刚进入实习教师的状态, 实习期已结束, 实习质量和效果相应打了折扣。由于各大院校有着自己的课程计划, 不可能像欧美院校一样, 拿出大量的时间让在校生进行教育实践, 因此, 如何在较短的实习期内高质量地完成课堂教学及班主任管理工作值得深思。

(三) 指导教师体系需要规范与完善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 非师范类院系的教育实习基地通常设置在农村学校。据观察, 这些实习基地的指导教师通常予以实习生充分的信任, 给他们提供较多的实习机会, 希望实习生标准的英语语音、语调为学生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同时, 由于农村学校师资缺乏, 这些指导教师往往身兼数科, 因此, 他们也会给予实习生一些非英语课程的实习机会, 希望为班级营造更好的学习氛围。但是, 由于实习期较短, 实习生听过一两次课便走上讲台, 未能得到充分观摩指导教师教学的机会。加之个别课堂实习安排不够规范, 部分学生临时接到指导教师分配的课堂教学任务, 仓促上阵, 没有时间精心备好第一堂课, 导致教学信心倍受打击。因此, 学校需要进一步完善实习指导机制, 建立更为合理、科学的指导体系, 在为期不长的实习周内帮助实习生得到有效的教学锻炼。

(四) 实习生的教学基本功有待提高

与师范类院校相比, 非师范类院校在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优势不明显, 学生教学理论基础不够扎实。即便有学生成功考取了教师资格证, 但大多为自学成才, 得到相关领域优秀师资面授的机会比较少。因此, 学生在实际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欠缺。具体体现在以下两点:

1. 板书技能有待提高

农村中小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普及化程度不高, 绝大多数课堂教学仍在传统教室内进行, 这对教师的板书要求较高。然而, 据观察, 大多数实习生的板书设计没有章法, 重、难点不突出, 粉笔字写得好的学生较少。究其原因, 由于实习生在高校学习时大多数教师运用PPT等多媒体教学, 导致他们缺乏板书的观摩机会, 加之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人们习惯于键盘书写、拇指书写, 而用笔写字的机会大大减少, 因而实习生的板书技能较为欠缺。

2. 课堂用语不够规范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课堂用语的规范使用可营造出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课堂用语一般包括:开场语、指令语、问题语、评价语和结束语。但据笔者观察, 部分实习生由于个人习惯采用了命令式的课堂用语。然而, 大量教学实践表明, 使用礼貌谦逊的课堂用语更容易被学生接受, 赢得学生的喜爱 (陈启春2008:71) 。尤其是对于处于青春叛逆期、自尊心强、极度渴望身份认同与关怀的中学生, 恰当的教学用语尤为重要。部分实习生在学生回答问题后忘记点评或采用较宽泛的评价语, 如, “Good, sit down, please.”等, 这样的点评并无实质内容, 与其说是称赞学生的回答, 不如说是教师的一种口头习惯用语, 未能对学生的回答起到积极有用的反馈和引导, 因而, 对学生语言技能纠正与提升上的帮助较小。教师在点评时, 可称呼该学生的英文名, 指出他回答得好的地方, 同时, 对回答不足的地方进行补充示范。在课堂上, 实习生应使用尊重学生的课堂用语和更具实质内容的点评语。

三、对策

(一) 拓展实习基地, 丰富实习内容

针对实习基地数量与实习需求的矛盾, 外语院系可采用多种形式拓展教育实习基地, 不一定局限于驻地实习, 帮助有意愿从事教育事业的学生接受相关的教育认知实习。譬如, 中小学可以多举行公开的示范课、教学比赛等促进本校师资发展。高校的外语院系可与所在城市一些办学较好的中小学联系, 结成对子, 派一定的实习生前去听取对方的公开示范课, 这样既不影响该校的正常教学秩序, 又能让实习生近距离观摩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

(二) 优化课程设置, 提高学生教学基本功

非师范类高校英语专业可整合学校其他院系的师资资源, 开设相关的教育类选修课, 如心理学、教育学等课程, 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教学理念, 形成理论框架图式。笔者所在系已开设英语教学法作为专业选修课, 帮助有志从事教育行业的学生夯实理论基础, 效果良好。同时, 作为课程设置的补充, 可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或中小学优秀的一线教师到高校为学生开展相关讲座, 使学生了解中小学最新的教学动态。这对大学一年级的英语教学也是一种很好的参考, 帮助高校教师做好相关工作。此外, 院系可举办一些教学技能比赛, 如粉笔字比赛、板书设计比赛、试讲比赛等, 并对优秀者予以奖励和表彰。以赛促学, 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其他学生有意识地夯实教学基本功。

(三) 完善指导教师体系, 引导教学反思

实习指导过程需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克服随意性, 应建立系统化的实习指导体系。指导教师可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 对学生进行系统性的指导:

1. 教学观摩:示教

第一阶段为实习生的教学观摩期, 指导教师应带领实习生了解教学环境及教学对象, 明确教学任务, 熟悉教材, 参与备课等授课前的准备活动。同时, 通过示范教学让实习生熟悉各种课型的教法, 比如, 导入课、词汇课、阅读课、语法课以及习题课等。实习生通过观摩指导教师的教学以完成自身教学图式的构建。

2. 教学实践:试教

完成完整的教学观摩后, 实习第二阶段为以实习生为主体的教学实践阶段。在授课前, 指导教师应帮助实习生制订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 完善教案与学案。同时, 指导教师要参与实习生的实践教学, 观察并记录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试教课后, 及时与实习生进行沟通, 指出该堂课的优缺点, 并帮助他们进行教学反思, 为下一次试教做准备。

3. 教学总结:反思

总结与反思是帮助实习生快速成长的重要环节。教学反思指教师对自身教育实践活动进行分析、思考、总结的活动。有效的教育反思需得到一定的引导和指导, 否则, 未经专业指导的反思, “实习经历只能停留在直觉或普通常识的意义上” (杨跃2011:64) 。指导教师依据教育理论引导实习生学会从技术、实践、批判三个层面进行反思, 启发学生学会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合理方法。这样, 可帮助实习生在短期内获取更多专业教育知识, 从而有效提高教育实习的质量。

技术性反思指对教学手段、策略的反思。指导教师应引导学生反思教案中的教学设计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合理, 是否实现了教学目标, 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指导实习生记录下试教中的闪光点与不足之处。实践性反思侧重情境因素, 如学习主体、学习氛围环境等对实践的影响及意义。比如, 思考如何与学生建立共同体, 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批判性反思则在前两种反思的基础上, 以正义、公平等伦理标准思考教学实践中的人文关怀。譬如:熟悉班级学生的情况, 利用课余时间与“后进生”谈心, 帮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 同时, 教师在实际课堂教学中, 可以针对这些学生设计相对简单的提问, 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教改与就业新诉求的双重语境下, 非师范类院校英语专业教育实践的推行担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拓宽自身院系外语人才就业渠道及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重任。针对实习基地不足、实习时间短、指导教师体系不够完善以及实习生教学基本功欠缺等问题, 可采用“走出去, 引进来”等多种形式拓宽教育实习渠道, 弥补实习基地不足的缺憾。在课程设置上, 整合师资资源, 开设相关的教育类选修课, 夯实学生教育理论基础。以赛促学, 通过校内教学实践比赛, 夯实学生教学基本功。与此同时, 与实习基地学校共同完善实习指导体系, 推动实习指导过程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 让实习生在有限的实习期内, 得到高质量的教育实践锻炼。

参考文献

陈启春.2008.正确使用课堂教学用语, 提高英语课堂教学效益[J].成都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3) :70-71.

郭新婕, 王蔷.2009.教育实习与职前英语教师专业发展关系探究[J].外语与外语教学, (3) :28-33.

[美]李·舒尔曼.1999.理论、实践与教育的专业化[J].王幼真、刘婕, 译, 比较教育研究, (3) :57.

杨跃.2011.师范生教育实习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 (7) :63-67.

上一篇:中职校本教研下一篇:医疗设备维修成本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