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精选8篇)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1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东小 李金凤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 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一、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黄 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二、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观 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画作 品看。
三、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他 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间内 持续增长。
四、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映 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
五、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生 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伴奏 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2
一、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往往重视培养学生对美的表现力和创造力, 而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美术欣赏课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影响了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和追求美好生活的热情。因此, 教师要充分认识美术欣赏教学的重要性, 重视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和鉴赏力。首先, 欣赏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如果学生不会欣赏美, 那么更难创造美。基础教育阶段的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具体而言, 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这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创作能力的前提。所以, 小学美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丰富学生的审美经验, 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理想, 进而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次, 创造能力的培养首先在于欣赏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任务, 而美术欣赏中包括对美的创造, 离开了欣赏, 就无法实现创造。因此,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要重视学生审美欣赏的过程, 重视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感受,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 让学生在学会欣赏美的同时学会创造美。
二、培养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
1.利用挂图、多媒体等激发学生美术欣赏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以及教学内容, 利用多媒体将美术与音乐相结合, 并把一些资料通过挂图、幻灯片、录像带等展示给学生, 从而拓宽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这样, 学生自始至终处在听、看、说、动中, 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 提高美术欣赏水平。在此过程中, 教师是一位引导者, 帮助学生解决美术欣赏过程中出现的困难, 使学生进入作品意境, 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中要增加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欣赏水平的欣赏内容, 使学生更易于接受与理解作品, 激发学生欣赏作品的兴趣, 拓展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为此, 教师首先要在课前收集、挑选、分类整理作品, 可以让学生一起挑选自己感兴趣的作品。其次, 教师还可以挑选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作为补充材料。这样, 学生就会对欣赏的作品产生亲切感, 从而产生欣赏的兴趣。
3.在美术欣赏课中, 如果教师只是单纯地讲解知识、阐述理论, 学生被动地接受, 他们就会感到枯燥乏味。所以, 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探究的欲望。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产生疑问, 学生自然就会产生探究的欲望。教师可搜集相关的欣赏资料, 巧妙运用资料分析中预测到的学生可能出现的各种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中产生疑问, 从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判断失误时, 学生心中会产生疑问, 并非常想解决心中的疑问, 自然就会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他们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 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作品, 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 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一个主动参与美术欣赏的过程。如果教师一味地讲, 就忽略了学生的体验和鉴赏。而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所以, 教师转变观念, 始终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组织课堂教学。课前教师要让学生充分预习, 收集与欣赏内容相关的资料。在欣赏作品时, 教师要给学生足够的观察时间, 并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作品的感觉, 然后引导学生深入观察作品, 从色调、思想等方面理解作品。必要时, 教师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让学生欣赏、评价作品, 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 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具体而言, 首先,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好的作品,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美术佳作的艺术美能够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 学生乐于去理解和鉴赏这些佳作。因此, 教师要准备好欣赏作品, 在欣赏课上充分展现其艺术美, 并创设情境, 把学生引入审美情境中。其次, 在各个教学环节中, 教师都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积极参与, 大胆说、大胆评, 自由表达。我们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审美实践活动, 让学生看、听、读、议、说、写, 在活动中动手、动口、动脑,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再次, 重过程、轻结果, 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在欣赏课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能力, 就要重视学生体验、感受、欣赏的过程, 而不是欣赏的结果。因为学生的知识水平、人生阅历等有限, 如果我们过于重视学生欣赏的结果, 就会限制学生进行美术欣赏的自由, 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所以, 我们要在每一位学生发表见解时认真倾听, 并鼓励他们, 用肯定的语言加以总结,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 创设情境, 使学生排除外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教师可采用多媒体、语言描述、设置情景等手段, 营造一种艺术氛围, 使学生自觉地摆脱外界干扰, 进入审美状态, 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充分发挥想象力, 欣赏作品, 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作者的创作意图等, 最终提高美术欣赏水平。
摘要:小学美术欣赏课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陶冶学生情操, 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 最终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 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对艺术家及其作品有全面的认识;要通过欣赏、感受、体验、交流、外化等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美术欣赏技能, 并能应用所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欣赏美术作品;还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本文探讨了如何以审美为中心提高学生的美术欣赏水平, 优化课堂教学, 充分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和价值, 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达到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完善学生人格的目的。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3
关键词:欣赏 美术 优化 教学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
一、吃透教材,优化美术课堂教学
普及美术课是美术课堂教学的双基任务与素质教育的要求。鉴于它的重要性,在实验教学中要注重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功能和价值,优化课堂教学,适应素质教育对美育的要求。
具体做法是:首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本上的范例和教师事先组织展示的佳作,使学生明白这些不同的作品都同属于一类艺术形式,从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艺术作品多样性的概念。其次,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来激励学生,使学生感到轻松没有压力,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又很好地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的导主要是基本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工具使用等,以此实现以创作带双基的目的。学生在欣赏当中,相互交流,一般来说很快就能产生创作意图。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创意作画,教师加以指导,教学效果良好。
二、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更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他。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致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使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到美。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
3.现场欣赏。现场欣赏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条件稍差的农村,有关欣赏课的内容应结合本地具体情况作有效的灵活调整。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陶公庙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总之,教育不仅仅是教孩子一些知识、训练一下他们的技能,更重要的是为了育人,是为了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的现代新人。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4
[作者:徐玉辉
来源:网络
阅读: 169次
发布时间:2010-1-20]
背景色: 【 】
著名艺术社会家豪泽曾经提出这样一个论断:“人可以生来就是艺术家,但要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欣赏是情感复杂的审美思维活动,其价值是任何艺术技巧的实践所无法比拟的,尤其在小学教育中,美术欣赏对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的美术欣赏教学仅仅停留在直观感受的感性层面,方法和形式也不够丰富,笔者认为应该尝试运用七种方法来拓展欣赏的空间。
一、回归到特定的人文环境中
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不是真空的产物,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创造出来的。因而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不能单纯地讲技法,而要将作品回归到原有的历史环境中,回归到特定的文化情境中,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品所要表达的人文含义。
教师可介绍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相关的历史故事,加深学生对作品内涵的理解。如青铜器、秦俑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中国山水画体现了意境和神宗意识,古希腊艺术体现了崇尚理想与科学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艺术作品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以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为例,作品的题材来自《圣经》中关于耶稣被犹大出卖的传说,画家描绘了耶稣殉难之前和12个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的情景,当耶稣说了“你们当中有一个人要出卖我”后,12个门徒表现出了不同的神情和性格特征。作品的主题是歌颂耶稣的伟大人格,也鞭挞了叛徒出卖灵魂的丑恶嘴脸。充分体现了画家的爱和憎。通过对该作品情节的介绍和主题的阐述,学生可以更深刻地了解作品的意义。
教师也应尽可能创造教学情境,丰富学生对作品意境的体验。比如,在欣赏中国古代山水画时,可以放一段中国古筝名曲《高山流水》,一方面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能够促使学生理解山水画的意境。有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文学情节的作品供学生欣赏,如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虾》时,教师可以轻声吟起齐白石的诗:“塘里无鱼虾自奇,也从荷叶戏东西;写生我懒求形似,不厌声名到老低”,帮助学生体会作者创作时的心态,尽快融入到作品的情境中来。
二、融入更多的生活元素
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可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生活中的美术现象俯手可拾。在进行美术欣赏教学时,我们可以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宏观意义上的美学情境。
走出教室。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到校园中走走,让他们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或是每个人找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建筑进行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对他们原来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新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如果有条件,我们还可以带学生参观当地的美术馆、博物馆、宗教寺庙、园林、民居;或者来到野外,那初升的太阳、绚丽的晚霞、雨后的春笋、雪中的高楼……绚丽多彩的大自然会牵动着儿童的心,为美术教育提供极好的营养品。
可以回归自我。欣赏既是一种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也是一种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我们可以创设各种条件,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情景,以学生所熟悉的景和物、人和事、学习和生活为载体,构建一个良好的教学情绪场。例如,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服装的色彩配置、贺卡的制作、居室的布置等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生动的表象,积累美的经验,领悟美术在实际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三、提供多元化选择
作为素质教育一部分的美术教育,教会学生具有一双会“看”的眼睛比单纯的技法传授更为重要。然而在实践中,美术欣赏者的欣赏自主权却常常被教师包办了,欣赏课成了讲评课,这样既不符合美术欣赏教学的初衷,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独立的审美能力。因而要打破教师对讲台的垄断,打破教科书对课堂的垄断,开放课堂,提供多元化选择,以真正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
提供选择的方式可以是多元的。既可以展示几幅同一主题不同时期的作品,让学生寻找绘画技法的演变过程;也可以展示同一时期不同主题的作品,让学生寻找内在的联系。以美术欣赏课《走进民族文化村》为例,笔者让学生在课前各自收集有关我国各民族的工艺品。课始,先让学生按民族分类布置教室,把教室打扮得仿佛真正的民族文化村。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艺品仔细欣赏,也可以自由结对共同研究探讨。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
四、充分利用各种感官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人们从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的约25%.同时使用这两种传递知识的工具.就能记忆65%。因而不能把美术欣赏弄成一成不变的视觉活动.而要加强视觉以外的其他感官的感受,从嗅觉、听觉、触觉等方面去建立立体体验,全方位地把握事物的特征。
西班牙画家米罗在学校学习时不大“循规蹈矩”。有一次老师让他以“杯子、苹果”为题完成一幅静物写生的作业,喜欢求异的米罗却完全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把画画成了“绮丽的黄昏”。于是,米罗被罚整整一周蒙着眼睛去上课,上课的内容是用手触摸实物,再凭自己的记忆作画……有意思的是,老师的这一“针对性”教学方法却改变了米罗,大大激发了他对形体感受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后来的日子里,米罗逐渐悟出了绘画的真谛,成为一代画坛巨匠。
五、带着问题欣赏
问题意识可以驱使学生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促使良好的个性发展,因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美术欣赏教学中重要的教学任务。
欣赏前,教师应该先围绕作品的特点拟好思考题,要求学生带着问题欣赏,在欣赏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如,你看见了什么,作品是怎样组织起来的,作品有什么意义,如果你有这幅画你会把它放在家里的什么地方等等。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欣赏中多动脑筋,提出一些老师没提出的问题。以《海底世界》一课为例,笔者先让学生看一段关于海底世界的录像,通过欣赏激发他们对海底生物的兴趣,接着笔者和学生亲切交谈:“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地方呢?”大海是学生们最热爱、最熟悉的事物,因此他们会争先恐后地回答这一问题,由此很自然地引出了主题。最后,一堂美术欣赏课就在余味和悬念中结束了。
六、提供交互式平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所得到的感受肯定是见仁见智的。不过,由于受经验和能力所限,他们的看法也许是幼稚和片面的,但只要是真切的感受,我们就应该给予尊重 和认可,不必强求统一。现代美术教学非常重视让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我们一定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造这种机会。
课堂是交互式的主平台。教师可引导学生在欣赏过程中讨论,在讨论中欣赏,通过反复的赏与评,既能够解决一些欣赏中的问题,又能够增进学生间的合作。可以从感官感受到的层面开始,对作品的题材、主题、造型要素(色彩、线条、形状、肌理)与形式等进行讨论,进而讨论作品的技法特色、作品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间的关系。还可探讨作品的风格,探讨作品的内涵,即感情、观念、思想等。
课堂外是更广阔的交互式平台。在每一节美术欣赏课结束后,当学生们离开课堂,并不意味着他们欣赏的停止,他们仍然在继续回味,继续思考,继续用他们的眼睛观察身边所有关的事物。因而要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和老师、同学进行交流,畅谈自己的审美体验并倾听不同的思维观点和评论。还可以让社会上方方面面的人士介入讨论,开阔学生的知识面,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
七、引入多媒体
欣赏本身需要有强烈而直接的视觉感受。而多媒体具有强大的图形功能、丰富的色彩和逼真的音响效果,能以多种方式传播信息,并能提供友好便利的交往方式。对美术欣赏课有重要的辅助教学作用,在教学演示上达到了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变抽象说教为形象演示。计算机可以将课件制作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如在教学中,对于点、线、面、体的理解,以前只能枯燥地讲解,现在通过计算机的帮助,教师可以成功制作出简易动画,演示点到线、线到面、面到体的整个运动轨迹,并运用在画中的不同位置来观察不同的视觉效果。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构图。
营造美的气氛。在欣赏教学时,可以利用计算机校正教材中图片在色彩上的偏差,调节画面的对比度、饱和度、清晰度,还这些图片以本来面目。在欣赏过程中还可配上适当的背景音乐,收集与作品内容有关的材料背景,制作成VCD格式的文件。如在欣赏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时,可以先播放意大利佛罗伦萨的风光电影片断,再慢慢按时间顺序出示经过调节的艺术大师的作品,再配上音乐讲这些画家创作的小故事。使学生较容易归纳、理解画面中的严谨、宏伟、庄重的艺术风格,通过对比也能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新油画的出现在色彩上进行的改革风貌。
增强欣赏效果。美术欣赏课有很强的直观性,使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通过数码投影仪,就可以将作品清晰地放大展示,让学生在欣赏课上能够真正地“欣赏”。如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一幅长卷,现在的图片资料在书中显示得很小。在制作课件时,可以让它分段显示,再进行长卷的浏览,这样一来,学生对画面的每个细节都了解得很清楚,连韩熙栽面部的那种彷徨的表情都能观察到了。
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反思 篇5
宋海波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开阔视野、发展想象、探究技法、提高审美能力的重要课目。学中重视审美结果的获得,忽视审美过程中师生之间的互动和融入,难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美理和审美能力,影响了学生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力和对美好生活追求的热情。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方法有哪些 篇6
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
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
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随堂欣赏课
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方法 篇7
在教学中怎样进行小学美术欣赏课的教学呢?笔者谈谈在教学中的几点做法。
一、从兴趣入手吸引学生主动参与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单纯、真诚,能不加掩饰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用哪些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呢?设问、小故事、展示影音、实物等,都是激发学生兴趣的好方法。如,在教学四年级《剪纸故事》时,首先问:你所了解的剪纸有什么用途?学生会给出很多不同的答案,这时,教师组织学生欣赏,学生就会很投入,直到找到自己认为正确的答案为止。而这就是设问激起了学生欣赏的欲望。有时用影音引入,效果更佳。如,在教学四年级《祖国在我心中》一课时,先展示开国大典的影音,然后出示《开国大典》欣赏,学生感受就更深了。
二、通过游戏帮助加深印象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利用这一特点,寓教于乐,在美术欣赏课中穿插一些游戏,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欣赏、理解;在教学《新年吉祥》这一课时,我课前收集了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玩具。课堂上,将学生进行分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观察,然后分组讨论玩具的特点。有的学生甚至边说边玩,惹得学生都乐开了怀。通过这样的形式,学生对中国民间艺术的印象更为深刻。在游戏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美术欣赏课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提问准确且有指导性
在美术欣赏课中,我们要通过分析、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来逐一完成对作品的欣赏和认知,最终达到对于美的理解和感知的目的。例如,在教学《鸟之王》时,当欣赏张仃作品《大公鸡》时,有个学生提出,这只大公鸡好难看,很多学生也有同样的看法,我马上抓住这个话题问道:“孩子们,为什么认为这只大公鸡难看,能说说原因吗?”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一点都不像大公鸡,侧着身子两只眼睛,是怪物。”明白了原因,我追问道:“除了长的奇怪以外,这画有没有你认为好看的地方?你看大公鸡头仰得……它身上……”我边说边指,引导学生继续具体观赏大公鸡。有的说:“老师,他画的大公鸡头仰得高高的,嘴巴张得大大的,把公鸡的神气都画出来了。”有的说:“它身上的色彩也很漂亮,五颜六色的。”有的说:“他画的鸡很特别,和其他画家都不一样。”“同学们,你们能不能也动动脑筋和大师比比,画出一直又神气又特别的大公鸡呢?”学生听后跃跃欲试,试与大师比高下。可见,提问是上好美术欣赏课的一种有益尝试,会给课堂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善于捕捉问题。
四、欣赏与动手相结合
欣赏教学千万不能忽视动手的重要性,往往欣赏与绘画、工艺的教学是相互交叉的,无法完全孤立进行。古人常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在美术教学中动手或者说实践可以说是主要手段和目的。如,在执教《森林王国》一课时,我将一课内容分为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目标:为了解森林里动物的情况及认识动物,通过影音和画家作品欣赏介绍各种动物,让学生产生兴趣。第二课时为实践课,以上一课时为基础,在抓住动物特征的基础上创作一件属于自己的剪纸作品或和动物有关的绘画作品,以组为单位选出好的作业由学生来评论,我只是最后加以总结,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结果学生都很积极,并在班级举办了一个小型展览,使学生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浅谈小学美术的欣赏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美术;多媒体;动手能力;尊重学生
美术教育是小学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将其安排在小学教学中,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学生的艺术气质,增加学生对美的鉴赏能力,让学生今后可以积极向上地健康成长。目前,我国小学中的美术教学仍存在着一定的缺点与弊端,尤其是在美术欣赏教学方面,由于受到教学条件的限制经常难以顺利地展开,进而阻碍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以及能力的提升。那么,如何进行美术教学呢?
一、应用现代科技,践行动态教学
传统的美术教学在趣味性上和灵活性上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所以小学美术教师要想提升美术欣赏课程的教学质量,就要对课堂教学的模式进行改变,对课堂的教学氛围进行活化,调动起学生课堂学习的主动性,使得美术课堂教学向着动态化的方向发展。而所谓的动态教学就是由教师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对美术作品进行感知,并在课堂上将自己对作品的感悟阐述出来。实践证明,这种美术学习方式,可以更好地提升学生美术欣赏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发挥自身的能动性,切身实地地感受艺术的魅力。
动态化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并且在多媒体的支持下,美术欣赏的途径也被有效拓展开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施,将美术作品展现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更加直观具体地对美术作品进行赏析。以达·芬奇的《蒙娜丽莎》为例,应用两种教学模式带领学生进行作品的赏析,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就传统美术教学模式而言,教师只是让学生对教材中的图片进行观看,然后再机械性地问答,让学生回答一下对画作的看法或者画作表达的感情等,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一般很难充分地进行独立思考,因此给出的答案也比较刻板,缺乏创新性。而在动态教学模式下,教师会借助大屏幕播放《蒙娜丽莎》的图片,并且还可以播放一些与作品有关的纪录片,让学生更加了解画作背后的故事。在观赏完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讨论,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看法。一些学生回答说蒙娜丽莎的微笑不仅具有神秘感,并且还带着一种婉约的气质,让人看了觉得亲切舒服。而另一部分学生则觉得,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虽然很漂亮,但是和现代的“骨感美”有所不同。这些个性化的发言在传统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听到的,只有让学生主动思考,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充分发散开来,对美术作品有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让学生在自我探究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美术欣赏能力。
二、注重个性发展,提升动手能力
美术教学是一个综合性发展的学科,学生在进行美术学习的过程中会运用到多个方面的能力。例如,对美术知识进行学习、完成绘画作品、表达内心感情等。所以在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的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师不应局限于单一的角度,仅带领学生进行美术作品的观看,同时还要对学生的其他能力进行调动,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欣赏印象派画家莫奈的《日出》时,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对实际生活中的日出进行观察,再在课上与莫奈的《日出》进行对比,并让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不少学生认为莫奈的日出虽然与自然中的日出有所不同,但是却同样可以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为了加深学生对印象派画作的印象,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日出》进行临摹,并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将自己对日出的印象加入其中。这样既可以保障美术欣赏课的授课质量,也提升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除了上述方式外,小学美术教师在进行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还应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对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给予重视,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独特的性格,增强学生对艺术的感悟能力。例如,上面我们提到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临摹莫奈的《日出》,在进行讲评的过程中,美术教师就应改变传统的评价方式,不再用好坏对学生的美术作品进行评论,而是对每一个学生都给予鼓励,告诉学生其画作的优点,并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三、给予学生尊重,鼓励学生发言
由于部分美术作品在世界范围享有盛誉,因此绝大多数人在对这些作品赏析的过程中,会给出趋于一致的评价,而这些评价往往就被当成了美术作品欣赏过程中的正确答案。而小学生对这些传统的评价并不了解,在动态的教学环境中,其很容易提出一些与实际答案不相符的看法。例如,上文中学生认为《蒙娜丽莎》不符合现代社会“骨感美”的标准。遇到这种情况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不要盲目否定学生的观点,而是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之后教师再从正面向学生讲解画作的优点,对学生的认知给予一定的引导,并且告诉学生,虽然他的想法与答案不一致,但是他的思考精神仍值得鼓励。
优化小学美术课程中的美术欣赏教学,可以让学生在综合素质以及艺术底蕴方面得到良好的提升,因此小学美术教师应注重对现代科技的应用,采取动态教学的方式,发掘学生的潜力,提升学生的欣赏水平。
参考文献:
[1]高金梅.新理念为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引航: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J].新课程:新教研,2011(11):67-68.
[2]冯张水.小学美术欣赏教学课堂对话案例研究[J].美与时代:城市,2013,9(7):23-25.
[3]杭箭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92):17-18.
【论文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10-01
美术欣赏论文——浅谈对波普艺术的看法以及08-20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10-21
美术欣赏教学论文07-28
小学美术教师教学论文08-28
小学美术学科教学论文09-24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 开放10-27
浅谈小学体育教学论文08-15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谈创造教育与美术教学07-03
浅谈小学六年级语文教学论文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