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2024-10-08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共12篇)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1

摘要:高中美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相关知识和技法,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和内涵去理解、挖掘作品的美, 提高审美素质, 启发学生美术智慧, 促进心智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多元化兴趣

高中美术 课程既不 同于其他 普通高中学科, 又与专业院校侧重美术专业技能培养不同, 它具有独特的高中学段特点。相对于小学、初中 大量动手实 践的教学 形式 , 高中美术课程 更强调学生 感官的体 验和审美 欣赏能力的培养。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大 纲要求 , 其教材内 容编排、课 时单元设置、 考核目标 等都突出 了以欣赏 为主线, 着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因此, 高中美术欣赏课要“引导学 生学习必要 的美术知 识 , 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 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实践出发, 通过丰富多彩 的教学 , 以开放性 、多元化的角度, 认识到高中美术欣赏课成功的必备条件, 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课中的多元化欣赏教学

(一 ) 欣赏作品的分类

1. 名作欣赏。如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拉斐 尔的《椅 中圣母》、 宋代张择 端的《清明上 河图》、王 希孟的《千 里江山图 》, 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 作品 , 这些作品风 格各异 , 艺术水平很高, 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2.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 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 配备 , 它直观明 了 , 学生易于 接受,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丰富学生的美术绘画知识。

3.同龄青少年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 天真烂漫 , 富有情趣 , 是青少年 心理世界的 反映, 这类内容 学生觉得亲 切 , 容易产生共鸣。

4.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地方剪纸、特 色编织、 根雕艺术 、印染艺 术、石雕 艺术等 , 都富于了美 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 , 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学生也很感兴趣。

(二 ) 欣赏的角度

面对一件优秀作品, 教师应做好学生作品欣赏的引导, 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组织。

1.作品直观感受欣赏。就是面对一幅画的 直观视觉 感受 , 如在《最 后的晚餐 》欣赏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耶酥门徒们的不同神情表现, 猜想各个门徒当时的心理活动 ;欣赏国画大事齐白石的作品《虾》时, 重点让学生感受作 品描绘虾的 快乐嬉戏 争食的画面印象, 感受国画的注重笔墨运用的韵味。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这包括作品构图、布局、笔墨色彩、透视效果、绘画技法、线条变化等方面。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徐大师把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笔墨线条 的浓淡、粗细 、干湿、快慢 , 寥寥数笔 , 就把骏马奔 腾的气势 完美表现 了出来 ;梵高的《星夜 》, 画家采用 鲜艳浓烈 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把明快跳动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整幅画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画的 , 教师可以讲下 齐白石从事 绘画事业 所付出的 努力和艰辛。齐白石为了使画面更生动传神, 经常在家里喂养一些花鸟虫鱼, 便于随时观察、写生 , 常常为了完 成一幅作 品而废寝 忘食, 孜孜不倦地学习、思考。

4.作品内涵的挖掘。在欣赏 《艰苦岁月》作品时,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展现的直观形象, 表现是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一位红军小战 士在悠扬 的笛声中 紧紧依偎 在老红军的身旁。更要指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 歌颂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 , 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 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 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艺复兴 时期达·芬奇 的《最后 的晚餐》是享誉 世界的名作 , 对于犹大 出卖耶酥的 故事背景 , 学生大都了 解 , 面对作品 中十三个形态 各异的人 物形象 , 学生被深 深吸引住了 。学生最关 心的是画 面中的哪 个人物是犹大 ? 此时 , 教师引导 学生来仔 细观察、理解 这幅作品 , 发现耶酥 所处的位 置是整幅画作 最亮的 , 而犹大却 处于比较 灰暗的背景里。在这幅画作中, 作者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 思想 , 12个门徒被 画家分成 了四组 , 构成了四个 三角形 , 平均分布 在耶酥的周 围 , 通过十二 人的形态 、表情、 动作把四个 组图紧密联 系在一起 , 并主题全 部指向于画 作的中央 , 构成一个 完美、和 谐、统一的 整体。通过 构图的形 式美充分 展现了画的 主题思想 , 抑恶扬善 , 唾弃假恶 丑 , 颂扬真善美。在讲授过程中, 再把作者创作时的故事讲给同学 们听 , 学生的兴 趣更大了 , 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当然 , 有些作品 是不具情 节性的 , 仅仅是表现的静物、秀美的风景、花鸟虫鱼、人物画等 , 如果学生对 作品和作者 不了解 , 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到难以入手, 不知从哪个角度来鉴赏作品。此时, 如果教师只是从作品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线条变化、笔墨技法来讲解, 恐怕同学们都不喜欢听。此时, 教师应以作品的情节为切入点, 向学生介绍相关作品的创作趣事和背景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以此为始点 , 适宜地渗透 作品所要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如欣赏作品《向日葵》时, 作品呈现的就是几株金黄色的向日葵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看了后根本没有什么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梵高的生平 简历 , 创作背景 , 这幅作品 的市场价值 , 最后再艺 术性角度 去分析作 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竞拍仅4分30秒就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梵高的心中向日葵不是普通的草木, 而是太阳的化身 , 象征着生命 之光 , 充满顽强 的生命力。这是他内心感情的写照, 也是作者苦难生命历程的浓缩。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 , 色彩不应是 静止的 , 而应该是 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 他用深厚的块面, 弯曲的线条和具 有节奏感 的笔触神 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 有一次, 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 , 把自己的工 作室装饰 一番 , 迎接自己的好友高更。 高更被这些生命之花所打动 , 并即兴画下了创作中的梵高像。所以说, 任何一幅美术 作品的背 后都有一 段创作的 故事, 每一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洗炼的过程。身为美术教师须巧妙设计好每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 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增 强对美的 感受力、判 断力、想象力 和理解力 , 一定能上 好高中美 术欣赏课。

总之, 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 在课堂教学 中利用多种 资源、多种方式、方法, 建立平等的教学气氛,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 体现高中美术课的真正价值。现在, 高中美术教学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也没有考试、升学等压力, 这给了每个教师最大的个人空间, 可以充分 发挥自身的 特点和长 处 , 相信高中美术教学的明天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2

中国美术欣赏

中国民间美术欣赏

第十六讲 民间美术

中国古代工艺美术欣赏

第一讲 陶器

第二讲 瓷器

第三讲 青铜器

第四讲 织绣 玉器 漆器

外国美术欣赏

中国古代雕塑欣赏

第五讲 陶塑

第六讲 石雕

第七讲 彩塑

外国工艺美术和设计欣赏

中国绘画欣赏

第八讲 古代人物画

第九讲 古代壁画

第十讲 古代山水画

第十七讲 传统工艺美术

第十八讲 现代设计艺术 外国雕塑欣赏

第十九讲 世界文明古国的雕塑

第二十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

第十一讲 古代花鸟画

第十二讲 现代人物画

第二十一讲近代雕塑

第二十二讲 现代雕塑

第十三讲 现代山水画 花鸟画 中国建筑艺术

外国绘画欣赏

第二十三讲 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

第二十四讲 古典主义绘画

第二十五讲 浪漫主义绘画

第十四讲 宫殿建筑

第十五讲 园林与民居

第二十六讲 现实主义绘画

第二十七讲 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绘画

第二十八讲 现代主义绘画 外国建筑艺术欣赏

第二十九讲 神庙、教堂与陵墓建筑

第三十讲 现代建筑

高中艺术欣赏课(美术)教学大纲(初审稿)

说 明

(一)高中艺术欣赏课占用必修课时间授课,总学时为68课时(注),音乐、美术各占34时。课程均应列入课表,不得任意挪为它用。

(二)音乐欣赏课、美术欣赏课原则上高

一、高二分段进行。也可阶段交叉或间周轮换上课。授课形式以常规教学班为单位进行,必要时也可合班上课。

(三)高中学校应配备专职音乐、美术教师,有困难的学校可外请教师代课。

(四)教材应根据本大纲的要求编写。大纲中规定的必选作品应全部编入教材:音乐欣赏课 的参考作品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掌握,并适当补充民族、民间作品。音乐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 教科书、教师用书、音响资料,美术欣赏课教材必须包括教科书、教师用书、幻灯图书资料。艺术教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 设者和接班人,塑造完美的人格,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的艺术欣赏课分为音乐欣赏课和美术欣赏课,是普通高中一、二 年级的必修课。

音乐欣赏课(略)

美术欣赏课

一、教学目的

1.以审美教育为核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体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树立正 确的审美观念。

2.突出艺术学科的特点,寓思想品德教育于美术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3.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引导学生学习必要的美 术知识,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开阔视野,启迪智慧,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二、教学内容

(一)美术欣赏基础知识(30%)

1.美术欣赏的目的、意义与方法;

2.美术的社会功能;

3.美术的分类及其主要艺术特征;

4.美术创作的主要艺术语言与创作方法

(二)中外美术名作欣赏(70%)

1.中国古代工艺美术;

2.中国古代雕塑艺术;

3.中国古代绘画艺术;

4.中国古代建筑艺术;

5.中国民间美术;

6.古代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的雕塑与建筑艺术; 7.欧洲中世纪至十九世纪的建筑艺术;

8.欧洲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的雕塑艺术;

9.欧洲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的绘画艺术;

10.中外现代绘画、雕塑与建筑艺术;

11.中外现代实用美术设计;

(三)必选作品

中国作品:

仰韶文化彩陶 新石器时代

《莲鹤方壶》 青铜工艺 春秋

瓷器工艺 宋、明

武梁祠画像石 汉

昭陵六骏石刻 唐

龙门石窟(奉先寺)唐

敦煌彩塑与莫高窟壁画 魏晋、唐、元

《韩熙载夜宴图》(中国画)五代顾闳中

《清明上河图》

(中国画〕 北宋张择端

《溪山行旅图》

(中国画)北宋范宽

《千里江山图》

(中国画)北宋五希孟

《朝元图》永乐宫壁画 元

《杂花图卷》

(中国画〕 明 徐渭

北京故宫(建筑)明、清

苏州园林 明、清 民间年画 外国作品:

《拉奥孔》(雕塑)希腊

《舞王湿婆》(雕塑)印度

《大卫》

(雕塑)(意〕米开朗基罗

《加菜义民》(雕塑)(法)罗丹

《被破坏的鹿特丹市纪念碑》(雕塑)(法)扎特金

《蒙娜丽莎》(油画)(意)达·芬奇

《阿尔诺非尼夫妇》(油画)(尼德兰)杨·凡·埃克

《日出印象》(油画)(法)莫奈

《贺拉斯兄弟的誓言》(油画)(法)达维特

《伏尔加河的纤夫》(油画)(俄〕列宾

《格尔尼卡》(油画)(西)毕加索

《罗马万神庙》(建筑)意大利

《泰姬陵》(建筑)

印度

《夏特尔教堂》(建筑)法国

《包豪斯校舍》(建筑〕(德)格罗皮乌斯

《流水别墅》(建筑)(美)赖特

三、教学要求

1.高中美术欣赏课,除了使学生正确理解作品的有关知识外,还要进行比较深入的艺术分析,以增强学生感受和鉴赏艺术美的能力。

2.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组织学生从自身体验出发,开展对下同作品的比较和作品 的评论。

3.充分利用各种现代化的直观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强化学生的视觉审美感受。4.努力做到课堂欣赏教学与组织参观当地博物馆、美术作品展览等活动相结合,使美术欣赏 教学与课外和校外的美术教育活动相衔接。

四、成绩考查

1.美术欣赏课是考查学科。

2.美术欣赏课的考查方法分平时考查和期末考查两类。考古内容以学生感受分析、评价美术 作品的能力为重点。

3.美术欣赏课的考查成绩纳入学生的考绩范围。

五、教学设备

1.按美术学科要求,配齐所需课本、挂图、幻灯,录像等教学设备。

2.学校图书馆应为师生配备必要的美术史论工具书藉和艺术类期刊、画册。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高中美术 欣赏

【中图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19-01

美术欣赏课是美术教育的必修课,是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欣赏可以使学生得到正确的审美观念,愉悦的审美情趣。所以,对美术作品的分析、理解、评品及对学生鉴赏能力的培养是教学的重点。如何发挥美术欣赏课的教育功能,做到在审美中欣赏。

一、推陈出新,以创新式教学吸引学生兴趣

1.将不同的美术作品以特定的顺序向学生介绍。例如,教师可以将不同朝代主要风格的字体变化或是西方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再到现代的画作一一向同学展示。这样将美术作品以特定的方式向学生展示,既给他们留下了强烈的对比和视觉冲击,也吸引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充分参与到高中美术欣赏课的课堂教学当中去。

2.向学生普及每一个美术作品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每一个美术作品都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作者抱着特殊的情感所创作的。在高中美术欣赏课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在每一幅作品的介绍的基础上再加入其背后的历史背景和故事,可以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促使学生加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3.将传统教材与新型元素相结合。美术并不只是拘泥于一些艺术画展或是教材上,一些生活中细微的方面同样可以反映出美术的应用。例如,现在流行的动漫还有电视广告都运用了大量的美术元素。教师可以在讲解高中美术欣赏的过程中,结合最近流行的动漫或广告,剖析在里面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和内涵,增添美术欣赏课的魅力,迎合学生喜爱的风格,从而体现课堂上的高效教学。

二、欣赏艺术风格

它包括欣赏画面的构图、色彩、透视、表现手法等。如徐悲鸿的《八骏图》,他采用国画水墨技法,通过线条的干湿、浓淡、粗细、疾徐,寥寥数笔便将马的奔腾气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在《最后的晚餐》中,画家把人物都安排在桌子的一边,使观众可以轻易地欣赏到众门徒的各种表情;在《加莱义民》中,罗丹独具匠心地将整个雕像置于与欣赏者平视的角度,仿佛事情就发生在欣赏者眼前,增强了视觉的真实性,引起人们在精神与情感上的强烈共鸣。

三、欣赏与作品相关的内容

与作品相关的内容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如在讲达·芬奇的作品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授达·芬奇画蛋的故事,以及他刻苦研究解剖和透视学的有趣事例;在欣赏齐白石的作品时,教师可以介绍他出身木匠,三十岁才学画,为了提高画画水平,在家里养了很多花、鸟、鱼、虫,并且经常观察写生的例子。

四、欣赏作品的思想内容

深入挖掘作品的思想内涵,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使学生从更高的层面来感悟艺术作品,感受艺术魅力。如雕塑《加莱义民》形象地刻画了在死亡面前不同人物的情感与个性,表现出了人们崇高的精神气节与极为悲壮的牺牲行为。

五、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是享誉世界的名作,对于犹大出卖耶酥的故事背景,学生大都了解,面对作品中十三个形态各异的人物形象,学生被深深吸引住了。学生最关心的是画面中的哪个人物是犹大?此时,教师引导学生来仔细观察、理解这幅作品,发现耶酥所处的位置是整幅画作最亮的,而犹大却处于比较灰暗的背景里。在这幅画作中,作者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思想,!"个门徒被画家分成了四组,构成了四个三角形,平均分布在耶酥的周围,通过十二人的形态、表情、动作把四个组图紧密联系在一起,并主题全部指向于画作的中央,构成一个完美、和谐、统一的整体。通过构图的形式美充分展现了画的主题思想,抑恶扬善,唾弃假恶丑,颂扬真善美。在讲授过程中,再把作者创作时的故事讲给同学们听,学生的兴趣更大了,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当然,有些作品是不具情节性的,仅仅是表现的静物、秀美的风景、花鸟虫鱼、人物画等,如果学生对作品和作者不了解,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到难以入手,不知从哪个角度来鉴赏作品。此时,如果教师只是从作品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线条变化、笔墨技法来讲解,恐怕同学们都不喜欢听。此时,教师应以作品的情节为切入点,向学生介绍相关作品的创作趣事和背景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为始点,适宜地渗透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如欣赏作品《向日葵》时,作品呈现的就是几株金黄色的向日葵,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学生看了后根本没有什么兴趣。此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梵高的生平简历,创作背景,这幅作品的市场价值,最后再艺术性角度去分析作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竞拍仅4分30秒就以4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梵高的心中向日葵不是普通的草木,而是太阳的化身,象征着生命之光,充满顽强的生命力。这是他内心感情的写照,也是作者苦难生命历程的浓缩。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色彩不应是静止的,而应该是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他用深厚的块面,弯曲的线条和具有节奏感的笔触神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有一次,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把自己的工作室装饰一番,迎接自己的好友高更。高更被这些生命之花所打动,并即兴画下了创作中的梵高像。所以说,任何一幅美术作品的背后都有一段创作的故事,每一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洗炼的过程。身为美术教师须巧妙设计好每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增强对美的感受力、判断力、想象力和理解力,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4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教师专业知识不足。

很多高中美术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较少,掌握的美术史论也不扎实,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大都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也即是说只讲作品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是片面化的,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比较注重高考科目的学习,对非高考科目不够重视,以为美术课学好学不好都没有关系。所以,在美术课上,学生会觉得没有压力,可能会出现学生打瞌睡或者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

(3)美术课课时少。

现在虽然美术课在高中课程教学中步入了必修课的行列,但还属于小三门,在课时安排方面得不到保证,教学课时少。大部分高中美术课都是两周安排一个课时,一学期下来课时总量少,并且中间间隔的时间长,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识记。

二、美育教学的特点

(1)美育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

美育由于自身的性质,使自身的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满脸皱纹的老人,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他美,但艺术家能发现他的美。首先脸上的皱纹能丰富形体美感,是外在美;其次脸上的皱纹也是生活沧桑的代表,是内在美。所以,在美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挖掘出生活的美感,进而能引导学生用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培养学生的品行,陶冶学生的情操。

(2)生活中的美需要较强的感受与欣赏能力。

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到处都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与欣赏,人们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得到培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由于人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差异,使得人们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审美能力也有高有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进行美的教育,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提高美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美术故事或者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但一味讲解这些内容,课堂教学有些单调,不易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游戏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等方式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上服饰欣赏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问:高跟鞋是怎样出现的?旗袍的历史能简要介绍下吗?这些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话,会出现无法回答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征博引,扩充自身的知识面。讲授色彩心理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方式,学生比较熟悉收视率较高的湖南卫视播出的“快乐大本营”,教师可以借助节目中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色彩自由展开联想,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方式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诸多便利,很多的美术技法和图画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出来,定位里面的细节,让学生直观欣赏。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目的。比如讲授色彩心理时,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色彩,或者将色彩提纯,或者重新搭配色彩。因为色彩漂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讲到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知的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画面:一般的常识是体形胖的人选择深色系,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的和横纹的衣服,否则会影响到效果;体形稍瘦的人,不要穿颜色太重或者条纹的衣服,否则只能让人显得更瘦。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很认同这样的看法,有了学习的信心,也激发了兴趣。

(3)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必须注重视觉形象的运用。好的美术作品能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等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高中生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以审美之心看待生活。如有的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绘画时显得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但又有看淫秽画而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明白人体绘画体现出来的人体美,与一般的淫秽画刊区分开来。让学生在了解人体的点、线、画的组成,形体、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标。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启迪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美育教学的特点探讨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论文 篇5

论文摘要:高中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型艺术情操,在审美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基于此,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素质,并营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目的。关 键 词:美术欣赏 创造个性 创新素质 学习机制 创新教育

(一)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由于美术欣赏课界定在“欣赏”,不能像初中、小学美术课那样“动手”,而有很大的发挥、创造余地。其教学方法不外乎是“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授受型”教学法。大量的教材内容,众多的名词术语,古今中外,纭纭流派,所涉五花八门,教者常常不得已而拼命“灌输”,学生也只得“全盘接受”。这种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的接受型的教学方式,虽然学生能学到不少“审美知识”,但毕竟束缚了师生的手脚,阻碍了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更束缚了学生创造性才能的发展。人的创造性的审美意识与活动常常建筑在兴趣的基础之上,把审美教育局限在几幅插图和几段解说的文字上,势必限制了学生的兴趣扩散,阻碍了学生创造审美兴趣的勃发。因此,我觉得教材只能作为教学的基本依据,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根据其时其地的具体情况,根据学生内在的审美要求随时随地调整与更新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求知与发展的需要。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不以“灌输”为主要手法,而是以“启发”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如何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而重在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美术创作和美术欣赏的创造美是不同的,前者是通过具体的技法,构成了美的实体;而后者是通过若干美学知识构成美的精神,美的理念。美术欣赏所创造的美,不但是一种艺术精神,也是一种人文精神,它能陶冶人,改造人,使人的精神境界得到升华。

创造型的审美教学的教学结构常常有异于授受型,并不完全依据预先教学设计,不以是否能完成本次教学任务为标准,而是以学生是否有效发展的标准来时刻调整课堂结构。凡对学生发展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的教学行为就强化与肯定,当学生对某个教学环节发生特别浓厚的兴趣时,教师就应当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积极培养,引导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总之,无论教师有多好的教学形式,也要服从创新的内容。

(二)创造性的美术欣赏教学,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创造个性。所谓创造个性,主要是指实现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与一般人不同的心理特征。具有创造性审美心理的人,常常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对审美对象有浓厚的兴趣,对美有执着的追求,自信心强,喜欢标新立异等等,个性越突出,创造力越强。在整个的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培养学生的美术欣赏创造能力,教师首先得具有创新的素质。教师的创新素质是能运用最新的教育科学成果,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求异性、新颖性和高效性。一个创造性的教师,要具有创新观念,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要以教师的创造教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教师要做到教学创新,就必须把握教育科学发展的形式,积极汲取本学科的知识。在实施教案的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教材和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自己教学的特色,巧妙地加以运用,创造新的、高效的教学方法。比如我教《建筑艺术的特点》一课时,我着重介绍了“悉尼歌剧院”本来只是一张即兴素描草图,历时17年才完成,突出了“创造是一个过程”的思想;而讲“美国流水别墅”时,则插进了一个小故事:当时的工人在完工时害怕结构支持不住,迟迟不敢拆除支撑平台的模板,还是莱特亲手举斧砍断支撑木。意在说明,任何创新精神都必须具有科学精神,科学是创造的基石。

用心

爱心

专心 教师在培养学生的创造个性过程中进行创造教学,就必须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求异性,新颖性。数、理、化的创造教学,是“殊途同归”,而美术欣赏教学却是“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对于同一审美对象,完全可以有,也完全应该有不同的理解。在讲《现代环境艺术》时,我组织学生以无锡的典型建筑为例,进行评论,各抒己见,哪怕是“离经叛道”,只要言之有理,都予以肯定。不必固守程序与模式,根据其时其地其人其情其景去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和过程,灵活机动地采取学生认可的新的方式方法,将自己的创造性贯穿于教学过程。

其次,教师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学习机制。要引导学生进行创造地学习。以往的教学方法一般是教师给一张“图纸”,一堆“材料”,让学生按图施工。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自己设计蓝图,自己施工。书本不是唯一正确的。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自己独立地提出一个与课本不同的思想,一个与权威不同的见解。这种思想,这种见解或许目前还不能被承认,但是它却是一种智慧的火花,无数的这样的火花,创新教育才可能有燎原之势。有时学生独立见解的提出,可能引起哄笑,但真理常常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对不完善的见解,要鼓励学生进一步挖掘。逆向思维,放射思维是创造思维的基础。诱导学生在理解学习的基础上,在创新意识的激励下把所学的知识化为自己的营养,转化为创造的动力。

美术欣赏的本质就是对自然的欣赏,对社会的欣赏,对人生的欣赏。它的目的在于探讨什么样的人才是最完美的人,什么样的生活才是最美好的生活。因此,在创造教学的过程中,在创造有利于学生创造个性形成的机制中,教师的一切行为,始终不能离开这个目标。

疑问是创造之母。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为什么”,并能提出新的、合乎逻辑的见解。美术欣赏,常常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并非上了书本就是唯一正确的。学生可以针对书本,针对老师的观点提出异议,同老师争论。如果老师被问得哑口无言,那么,创新教学才大有希望,教师要善于启发,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于平常处设问,于无疑处生疑,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就是审美创造教学的一般过程。

(三)《美术欣赏》课是书本知识,它是美术实践的认识和经验,是静态的。作为美术欣赏是一种能力,是运用静态知识获得新的知识,欣赏是一个过程,一种思维方法。欣赏的特点是个性化,这种个性的视角、过程如果具有了独特性、新颖性,这便是创新。创新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特殊的能力,就如我们的祖先,用石头打制工具,这就是能力,一旦打出了火花,并用它点燃了火炬,这就是创造。创造是由于量的堆积而引起质的飞跃。

从信息理论的角度看,审美知识就是信息,学生的大脑就是一个庞大的信息库。学生大脑中的审美信息起码有两大类:一大类是材料式的——静态信息;一大类是方法式的——动态信息,前者直接或间接从书本获得,后者则从传授或经验中获得。

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常常不是由于外因的推动,外因最多是催化剂。审美经验,审美知识的积累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质变就是创新。离共性越远,离创新越近。美术欣赏课除了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之外,参考书指导下的教案,文字众多的教材(文字多到一堂课也难读完),习惯的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结构,太“共性”了,学生的思维就如同磨道里的驴子,虽有快慢之分,却无法摆脱一个圈子。

要解决教材内容多授课时间少的矛盾,将时间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把握教材,提供学生思维自由翱翔的时间与空间。同时也要敢于打破教材的束缚,实行教材“重组”。美术知识“重组”,在达到由美术欣赏进而思维创新。

美术欣赏中的创新教育是将创新和创造力作为一种经常性的心态教育。或者说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的意识教育,是一种创新和创造精神的教育。它是通过一系列具体方法营造创新环境,实施创新教育的教育。因此,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更侧重于创造心态的培养和具体创新方法的常规性运用。在授课方法上也应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

用心

爱心

专心

(四)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教育。高中的美术欣赏课,也同样担当起这个任务。不可否认,目前的应试教育是重理、轻文,无视艺术。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美育,理所当然地回归到它应有的位置。福楼拜曾由衷感到:“越往前进,艺术越要科学化,同时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从山麓分手,回头又在山顶汇合。”虽然科学主要是在知识的领域里探索,而艺术主要是在感情的领域里探索。但是艺术常常给科学插上双翼,予其一个更广阔的天空;科学也常常给艺术注进新的血液,予其更加的勃勃生机。达·芬奇把科学知识和艺术想象结合起来,把绘图表现水平提高到一个新阶段。作为科学家,他在地质学、物理学、生物学、生理学领域里,都作出过创造性的贡献。他作为工程师和发明家在军事、建筑、水利、土木和机械等方面都有建树。他还是雕塑家和音乐家。甚至是最早的男高音歌唱家。我国东汉天文学家张衡,是地动仪和浑天仪的创造者,他将圆周率推算到小数第四位,又是文学史上地位很高的文学家,同时为东汉六大画家之一。

审美的洞察力与丰富的想象力,同样是创造力的基础。美术欣赏的创新教育,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时注重多角度、多侧面地启发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鼓励学生自由思考,创造性复述等;并引导学生猜想、联想、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以及个体的思维独特性,宽容学生离经叛道的异乎常理的思维方式,鼓励他们标新立异的观点,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

美育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创造美好的世界,追求理想的生活。审美是创造美的前提,而美术欣赏则是审美的第一个台阶。那么,“艺术鉴赏力究竟是什么呢?这就是通过掌握真或善(以及使真或善成为美的情景)的反复实践而取得的,能立即为美的事物所深深感动的那种气质。”(《狄德罗美学论文选》)艺术精神在于求美,人文精神在于求善,科学精神在于求真。美,离不开真与善。艺术鉴赏力是一种创造力,是在审美实践中的一种创造力。美育的实施离不开艺术美和现实美两大领域。艺术美是美的集中表现形态,他对提高欣赏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人的进步审美理想有重要意义。这样,从一般意义而言,中学美术欣赏课也担负着弘扬创新精神、启迪创新思维、发展创新能力的任务,但更为重要的是美术欣赏创新应该新在让欣赏成为激发创新的动力。

用心

爱心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之我见 篇6

1研究的意义

1.1美术欣赏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 美术欣赏是审美主体积极而能动地反映审美客体的活动。学生通过审美活动,可以陶冶性情,净化心灵,感受到美的情感力量,引发对现实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同时,美术作品中表现出爱国的情怀、协作的精神、坚强的意志与无私的品质以及人世间的情感冷暖,能陶冶情操,转化为学生向前的勇气和动力,有助于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观念和人生态度。

1.2美术欣赏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树立合理的审美观念: 通过对中外优秀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学习,学生能逐渐透过作品的形式层面和形象层面,品味到作品中的深层意蕴。随着美术欣赏课程教学的不断深化,美术作品的艺术形式和艺术语言,有了更为生动而丰富的内容,艺术家的人文情感被以物化的方式呈现出来。当学生从不同的作品中品味解读出作品中所蕴涵的人生境界、哲理思考、时代特征、民族精神等理性内容时,映射在内心的将是一种心旷神怡的喜悦。在欣赏课程教学活动中,学生们在充分享受由美术作品带来的精神愉悦的同时,也积累了一定的审美知识,提高了审美意识,启迪了审美智慧,树立了合理的审美观念。

1.3美术欣赏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美术欣赏的过程实际上是学生在欣赏时积极主动地创造过程,美术作品能把学生潜在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充分调动起来。尤其是抽象绘画或抽象雕塑作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与创造的空间,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另外,对美术作品的欣赏需要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进行,它包括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欣赏者与作品之间的对话交流等几个方面。作品通过形状、构图、色彩、线条以及所描绘的内容或情节等因素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则靠敏锐的直觉和审美感受,不断地获取这些信息,,并作出情感上的回应。另一方面,学生通过与教师、同伴的对话、讨论,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和感受,同时也倾听别人的感受。在整个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学生们不断丰富着自己的内心感受,也使自己的语言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2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问题和误区分析

2.1学生对美术作品的欣赏缺乏主动性: 在学生的综合素质中,艺术知识、审美能力是文化修养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常有学生对美术欣赏课表现出无动于衷的态度,不理会老师的授课,而做其他学科的作业,仍然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因此,教师应先从自身做起,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设计课程结构,改进授课方法。

2.2授课资料的不足与授课手段的误区: 课本中的图片往往不能涵盖一个作者的全部作品,或对同一时期不同流派的作品进行类比。这就需要我们事先查阅大量资料,再根据需要去芜存精,既保证资料的翔实可靠,又要避免资料的罗列堆砌。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习惯借助于多媒体来追求授课效果,而忽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应用。近几年,多媒体进入课堂,以其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表现形式,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在欣赏完毕,总结内容,引导学生提出疑问时,学生却不知从何入手。可见,多媒体的确将课堂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但多媒体的运用只是一种辅助教学的手段,它必须适合教材内容。教师授课之初,就要结合本节的知识点,设计好引导的问题,列出题纲重点,做到多媒体与课堂讲授相结合,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3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对策

3.1教师要营造美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程中,专业名词繁杂生僻,不同国度,不同朝代的艺术作品云集一堂,各树其帜,需要教师一一去讲解。如果只是填鸭式的教学,学生没有切身体验到作品所带来的审美乐趣。教师应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操的培养,要精心准备教案。在授课过程中,可以添加作者的一些逸闻趣事,创作背景等资料。

如介绍达·芬奇,不能只局限于课本上的寥寥几笔,可以讲讲达·芬奇画蛋的故事,活跃课堂气氛。在讲解《蒙娜丽莎》这一作品时,可以谈谈后人对女主人身份的猜测。有人说是富商的妻子,有人说是一名交际花,现在有人利用电脑成像技术把达·芬奇的头像与之比对,竟然相吻合,故又有达·芬奇自画像一说等等。通过讲授有趣的故事,以及后人对作品的不同研究,激发学生浓厚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课堂活跃起来,让学生主动探究,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3.2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知识面

3.2.1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文化,提高鉴赏能力:根据学生的兴趣,适当增加古今中外的名画、建筑、雕塑和工艺名作图片等,丰富教材内容,让学生全面了解美术的内容、形式和功能。了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文化以及更多艺术风格不同的艺术家和作品,拓宽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让学生了解世界艺术文化,提高鉴赏能力。

3.2.2增设书法课,培养学生书写能力与审美能力: 增设书法课,让学生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艺术是很有必要的。因为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有一手好字,当他们欣赏到自己喜欢的名家书法作品时,通过教师讲解、分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爱好,有利于提高学生书写能力、审美能力。

3.2.3利用现代媒体艺术和网络,将美术课堂与其它艺术形式结合,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美术课堂增加各种艺术形式,如:音乐、舞蹈、表演、舞台艺术、服装、化妆、戏剧、设计等丰富课堂内容,对学生进行综合艺术教育。并充分利用现代媒体艺术和网络,以适应时代的要求,提高学生对媒体艺术的认识和运用,使学生能跟上时代的步伐,以来提高学生综合艺术素养。

3.3教师要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大胆的评论,加强教学互动: 美术欣赏课中,教师要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动眼观察,分析作品的色彩,理解作者的表现意图,让学生自主地表达对作品的所感所想。教师要预先设计好合理的评价方法。教师应鼓励学生从多角度理解作品,学会观察,分析和反思,不断建构知识,获得主动发展。

3.4注重激发想象力,培养创造力,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教师要及时、准确、巧妙启发引导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激发学生的想象,培养其创造力。听着《春江花月夜》名曲,欣赏唐画家周方的《簪花仕女图》,引导学生联想自己看过的电影,并摹仿,表演唐代宫廷贵族妇女那优美的舞姿和在庭院中悠闲、采花、嬉戏的生活场景,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或吟诗、做画,让学生发挥特长,各显其能来进行各种创作。教师并及时表扬和肯定,让学生以更大的热情和信心投入到审美想象和艺术创作活动中去。并把自己编的故事用表演的形式展示给大家。表演时,要求学生设计服装、道具、配音、化妆等。舞台上,学生像演员一样尽情展示自己,当掌声响起的时候,他们的脸上像开了花一样感受到了创造成功的喜悦,真正理解美术作品的深刻内涵及艺术价值。

3.5走出课堂,体验生活,培养综合能力: 教师的授课范围如果只限于课本,脱离艺术发展的社会动态,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表达能力势必会受到限制。教师应事先让学生预习,让他们自己提出问题,并带着问题去查找资料或者写出自己的看法与评价。还可组织学生开展辩论赛或研讨会,也可让学生选题,自发组织。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一些画展、设计展等艺术活动,让学生写出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倾听不同的声音,了解不同层次的审美观点,检验其鉴赏能力,使其在实践中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结束语

学生的美术欣赏认识是建立在已具有的美感基础上的审美认识,因而欣赏是不能强迫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学过程中,必须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相结合,掌握学生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是欣赏的前提。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理解作品形式和内容最普遍的审美意义,以宽容的态度容纳学生的感受和评价,启发引导学生以审美意识去感知作品,让学生在美学的世界里,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主动学习,积极参与,在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的同时,学习美学知识,提升鉴赏能力,提高文化艺术修养。

参考文献

[1]李若琪.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误区及对策[J] . 山东教育,2003(29).

[2]张韶明.以学生为主体,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J] . 艺术教育,2004(06).

[3]何光焰.高中美术教学中欣赏作品的浅析[J] . 教学交流 理论版, 2009(11).

新课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体会 篇7

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 开设了五大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9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其基本理念是要通过改革, 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 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校把美术鉴赏作为必修课, 其它模块的实施则面临着不少困难, 很难有效的付诸实践。

首先, 应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施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从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到家长学生, 对音体美课都持轻视态度。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人们仍视音体美为小科, 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学生们也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自然就很随意。无论教师用怎样的方式, 如讲故事, 视频等, 都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思想上的轻视导致思维上的懒惰。

其次, 课程设置的人文性与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美术课程将鉴赏作为必修课, 内容丰富, 包含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单单是美术史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更与我国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代青铜器一课中, 青铜器的成分与化学有关;印象派绘画又涉及到光学原理。中国建筑雕塑绘画与西方比较, 其各自的风格特点, 已不仅仅是反映出艺术上的不同, 更进一步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美术教师, 在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知识。

再次, 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与开设学习模块必需的设备和器材之间的矛盾。

一般学校受条件限制和高考的影响都开设美术鉴赏课, 而对于其它模块的教学则很难实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齐备的硬件设施不仅无法全面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也削弱了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而只有鉴赏, 不去动手操作, 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 也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面对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设置来看, 其全面性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多样性, 对学生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课程的真正意义, 则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作。从领导老师到家长学生都应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识到素质教育下美育对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一) 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 (二) 传承文化艺术, 弘扬人文精神三) 激发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能力 (四) 调节心理状态, 促进身心健康 (五) 拓宽发展空间, 助益人生规划。

所以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 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学校领导是最关键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学校领导可根据师资情况, 配备专业教室,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如香港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每年都有专门的拨款, 美术室内工具材料齐全, 包括画板、各种纸张、颜料、调色碟、画笔等, 应有尽有, 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用的。学生上美术课什么也不用带就可以开展任何形式的美术课程了。这样优越的环境怎能不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同时又为学生们准备各样的材料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便利, 节约了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又怎能不喜欢不重视美术课呢?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应尽可能为老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充实教师的头脑, 提升专业水平。因此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于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幽默, 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上是组织者, 引导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 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 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实践。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提出了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对高中美术新课改充满期待, 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使高中美术新课改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 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改进。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鉴赏》作者:汪涤, 王译敏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1

[2]《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主编:常锐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9-5

浅谈怎样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8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保持良好的心态, 把教学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 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 尽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 但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而且他们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 由于他们是认真的, 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 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交流, 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 他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 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有关的知识。

二、讲究欣赏课教学的艺术

古代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 让其弟子作画。其中一个弟子画了一座山, 山中有一座庙;另一个弟子也画了一座山, 在树木掩映之下露出了庙宇的屋顶, 远远地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最后一个弟子思忖良久后, 他只画了一座山, 一条河, 有一个小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把这三幅画相比较, 后者高人一筹的地方是含蓄地体现了主题, 让人余味隽永, 有言不尽之意于画外之意。这种言不尽之意于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的手段总是精深、微妙, 不妨用于教学中。古人论画, 常在无法中有法, 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这幅“深山藏古寺”的画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进一步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寓教育于艺术之中, 寓教育于文化之中, 教学艺术因此而升华, 同时也因此而有个性。

三、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

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的运用无处不在。若我们把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真实生存环境作为高中美术欣赏的最初起点, 那么, 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在课堂上, 对欣赏作品的讲解和评论要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生活到哲理, 由普通的现象到专业知识。例如:在时装欣赏课时,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本理论上, 学生就会认为那是时装设计师的事。通过对服装的争论, 让学生们从生活小事中慢慢贴近美术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我国民族服装的历史演变过程、服装的职业色彩, 欣赏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及风格特点、服装的审美、现代服装的搭配技巧等专业教学内容。这样, 学生们认识到了服装既是一种最原始的文化, 又是一种崭新的时代文化, 自然地就会感到美术课离我们很近, 生活离不开美学教育, 没有美学知识,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落伍的。这样的美术欣赏课, 学生们不但学习了有关美术知识, 还能运用美术文化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亲近艺术, 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自己的生活, 提高生活的情趣和质量。

四、从情境中品味艺术的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内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美。审美心理活动刺激了人的直觉, 把不满足停留于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应积极配合学生, 并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丰富的想象和内心的情感, 从而在欣赏过程中, 欣赏主体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一步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 并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 使观赏者的情感融入到画面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迅速排除外界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中, 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不妨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境法等手段来进行, 往往事半而功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 就特别强调“虚静”, 就是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 也要凝神体验。在欣赏时, 不妨播放一曲音乐, 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 使学生由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转向审美状态, 从而摆脱外界的干扰, 在欣赏的氛围中步入神与物的艺术氛围中, 从而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新的境界。

五、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学科魅力

浅析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篇9

一、转变角色,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课程改革要求学生能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规律, 总结一些方法和思路, 并能够解决一些问题。因此, 创设一个轻松、民主的课堂氛围是很重要的。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 要去转变学生的角色,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例如, 在教授《中国民间美术》的时候, 可以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 然后通过和学生讨论, 共同提出一些问题, 学生可以去选择自己喜欢的主题, 自由组合, 然后又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这样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会对中国民间美术所涉及到的知识印象更为深刻。并且老师通过把自己的提问权下放, 打消了学生对于老师的一种依赖的心理, 让学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得到转变, 这样会使得教学效率得到很大幅度的提高。通过这种角色的转变, 让老师对于课堂的把握能力得到增强, 也让学生自我探究学习的能力得到显著的提高, 从而为以后在美术欣赏方面的提高以及突破奠定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从中品味艺术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 一般都有着很深厚的内涵, 这种内涵包括作品本身所能体现出来的情感, 或是所表达出的一种思想、意念。这些都需要欣赏者通过一些审美经验, 还有一些对于艺术的想象和思维的能力。这就要求老师在授课的时候, 创设初一定的情境来帮助学生完成一些想象和思考。例如在欣赏《伏尔加河上的纤夫》这幅画时, 老师先对这幅画的背景以及所描绘的内容进行介绍, 并让学生仔细的去观察这些纤夫的不同的姿态, 与此同时, 再把《黄河号子》作为背景音乐进行播放。学生们可以通过这种营造出来的气氛, 勾勒出一幅有画面感的情景, 这样他们就自觉的体会画中纤夫们的艰辛, 从而产生一种主观上的同情。如果此时教师再加以富有感情的解读, 就会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从而让学生获得艺术作品内部更深层的一些内涵, 让学生能够产生审美愉悦, 审美想象, 从而能够品味到作品本身的艺术魅力。通过这种情境的创设, 让学生可以自然而然的就能品味到作品中所凸显的内涵, 对于艺术的魅力也在其中得以彰显。

三、丰富形式, 教学手段多样化

在美术课堂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直观教学, 我们现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来扩充美术教学的表现形式, 把讲授、欣赏融为一体, 声音和画面同步, 并且克服了仅由书本教学的局限性, 使得图文并茂, 能够为学生开辟出一个新的欣赏天地。例如在教授《古建筑的保护》的时候, 以圆明园为例, 先让学生欣赏学习一下圆明园的全景以及一些局部的画面。然后可以让学生观看电影《火烧圆明园》, 这样学生的一些对于艺术的欣赏就会提高到情感这个层次上来。通过多媒体的方式, 将圆明园的美与艺术感触都展现的淋漓尽致, 这样既让学生在潜意识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有了很深的认识, 也能够让学生的对于美术的欣赏能力得到增强。

四、注重实践, 让学生动起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 通过各种美术活动,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 在美术活动中提高观察、构思、创意、造型、表现、设计和工艺制作的能力”。例如, 在教授《漫步中外建筑艺术》这节课之后, 可以接着上一节手工设计课, 让学生变废为宝, 利用一些生活中的废旧物品来制造一个自己将来想要住的房子。这样学生就可以把自己的审美想象和自己是审美感官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并且还能够将自己的设计理念通过自己的手工制作展示出来, 这无疑是对学生最好的锻炼。这种让学生自主参与的方式, 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动起来, 从而让整个课堂活起来。

五、结语

总之, 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 我们要用心的体会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涵, 并且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认识和莉姐作品, 让学生能够把握住作品的真正创作意图。作为教师, 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 要转变学生的角色, 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并且创设情境, 让学生能够体会出作品内涵。只有这样才能更好的引导学生, 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让学生对美术欣赏有更多的兴趣。

摘要:无论什么学科的教育都是和生活息息相关的。对于高中美术的教学着重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能够自主学习, 合作学习, 注重学生自身素质的提高。而美术欣赏是美术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它能够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并能够使得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增强。本文着重阐述了如何进行高中美术的欣赏教学。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

参考文献

[1]崔春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论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知识迁移[J].科教文汇 (中旬刊) , 2011, 12:186-196.

[2]沈美华.高中美术欣赏课问题探析[J].华章, 2014, 12:302.

[3]张菲菲.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情境创设的探索与实践[J].赤峰学院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13, 07:243-244.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例谈 篇10

一、欣赏模式的探究

一幅美术作品,直面的鉴赏很难细致地体现作者的思想,而运用感悟式鉴赏切入思维和激情投入画面的观看方式,使思维不断翻滚,融合诗的意境、音乐的美感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不仅能冲破单纯美术学科的视觉欣赏,而且能糅合语文学科诗词的意境思维体验,以及音乐学科乐律的听觉激情。经过这三者的分层体会和融汇感受后,一幅美术作品会变得景随人迁,人随意动。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写意性和表现性的艺术作品的鉴赏,如中国画等。

以南宋马麟的中国画绢本《静听松风图》鉴赏课为例。首先,展开画卷,印入眼帘的是苍松、青石、远山、暮霭、小溪、流水、文士、童子……不一而足,两株青黛的苍松古韵虬曲、姿势苍劲、枝叶潇洒。画家绘画其树并不写顶、脚,更显松针和枝上蔓藤随风向一个方向拂动。深山溪流间,四野空旷,针藤的摇曳愈发瑟瑟。松底青石采用了大斧劈皴法绘制,突兀嶙峋。斜倚在松根大石上的文士,他的衣襟微开,翘着左腿,姿态非常随意而悠闲。文士轻便的服装,书僮手中的扇子,以及青翠的松针,都提醒我们这是炎炎夏日,他们正在松林里乘凉。文士看上去似乎是在望着侍立一旁的童子,但仔细再看,那种神情淡漠的样子显露着视而不见的神色,虽然将脸侧向左边,但眼睛却瞟往风所吹来的右边,耳朵也被特别强调,他似乎正在凝神倾听风拂过松针的飒飒声响。这时一种静定闲适观察自然最细腻幽微的变化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能感受到画卷清凉而安详的气息。

从上节美术的角度欣赏后,思维开始被画卷激发,与画意相关的声音缓缓进入欣赏者的大脑,小溪流水的潺潺,风吹松动的絮絮,自然界的声音如一首乐曲悄然而至,乐声初发,远山暮霭,徐徐微风,但听小溪流水,微风拂动松枝的声音,宛如置身于飘渺幽远的妙曲缭绕之中,感情的潮水,不禁随着弦音的颤动而起伏激荡。突然风骤大,松枝应而乱颤,风吹松声压盖了小溪流水,此时乐声忽变,一变而为气宇轩昂的骑士,在填然骤响的鼓声中,跃马驰骋,不可阻挡。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其音色的雄壮磅礴可想而见。接着风忽大忽小,炎炎的暮夏中振颤着婉转错杂的啁晣之声,瞬息间高音突起,曲折向上;瞬息间转向艰涩,好像走进悬崖峭壁中,手登脚攀,步履维艰;瞬息间音声徒然下降,恍如一落千丈,飘然坠入深渊,弦音戛然而止。

身体在画境中感受着乐的韵律,心潮澎湃,思绪开始飘动,古时文人骚客的灵感这一刻在我们身上复活闪现。“山有时而童颠,水有时而回川。此意在人间,试听徽外三两炫”。山川流水,时光转换,林壑优美,并非永远保持原状,然《静听松风图》却将此绝妙美色,美妙乐曲留之绢面,如果不是对于大自然的造化之工有着真切的感受,无论如何也不能臻于此景。

如此一节课,横向引用了美术、诗歌、音乐的教学内容,从画而乐,画乐而诗,一堂鉴赏课横贯画乐诗的境界,不仅使学生陶醉在画的优美中,更打破学科界限,使学生在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会贯通中学习美术知识。

二、欣赏扩展到思想深化

对于一些具有历史文化背景的美术作品,我们要从作品的时代背景、画家思想和社会意义方面展开欣赏。

首先,选择优秀的画家,优秀的作品。上课时要先让学生对画家的思想和人格精神有个充分的了解,然后对其作品进行分析,融入画家的思想,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接受思想教育。要知道一件伟大的艺术品能屹立不倒,不仅仅只有外表的美,更重要是对社会产生的影响。

如十九世纪画家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首先引导学生从作品的内容和形式去观察,观其色察其型。讲述大师绘制此画的时代背景、历史背景及所属画派,让学生从中找出“六个人、一头牛、一匹马”的形象图型。这样学生就会边欣赏边思考,小结时告诉学生毕加索正是通过作品中怪诞的造型和黑白灰地狱般的色彩,六个被肢解的人体、一头凶猛的牛、一匹嘶鸣的马来揭露法西斯的罪行的。既表达了人民对法西斯暴行的愤慨,又表达了画家对战争暴行的控诉,对人类灾难的同情。所有形象都是超越时空的,并蕴含着愤懑的抗议声。通过这样的欣赏,学生不但会对立体派有新的认识,而且能运用立体派欣赏方法去欣赏其它立体画派的作品。著名艺术史家艾瑞克·牛顿将艺术品比作一层层剥开的洋葱,表皮是“再观层”,表层之下一层为“诠释层”再往里一层则是“审美层”……他的这一妙喻,清楚地告诉我们:美术欣赏是对美术作品的再创造和再认识,因此加深对名作研究,能开发学生求异思维,发散思维。

其次,在进行鉴赏教育时,让学生充分地了解中国的艺术,如彩陶、青铜器、石雕、秦陵兵马俑、汉画像石、壁画、帛画、版画,以及有代表性的美术家及其作品等,提高民族荣誉感。只有了解了我国历史上一些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的情况,学生才能对祖国极其丰富的古代文化和艺术遗产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进而去理解、领会和感受艺术的美。因此,教师应通过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审美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爱国情感,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三、成功的欣赏会激发学生自我的表达

学生通过对大量美术作品的欣赏,从各个角度、各种方法去鉴赏,对作品、画家和当时的时代背景等多方面的了解,必定会对美术有新的认识。在欣赏美的同时,学生既会自觉地接受美术知识,又会接受思想教育。最终学生也会以各种形式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理想和愿望。

新课程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的思考 篇11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

【分类号】G633.955

高中阶段专门开设美术欣赏课,其目的在于通过欣赏教学,启迪智慧,陶冶情操,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树立学生正确的审美观,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然而,由于美术欣赏课不是高考科目,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均有轻视的倾向,这对开展正常的美术欣赏课教学带来了困难。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美术欣赏所处的阶段

我国美术欣赏课开设较晚,从事美术理论的学者也相对较少,大多数学习美术的人都选择了绘画等实用性美术,从而使美术欣赏的发展相对落后。然而随着全球一体化的推动,文化艺术也在不断地与国外先进的艺术相碰撞、沟通,我国的美术欣赏已提到了日程,但在很多高中学校,美术欣赏课程的开设仍处于普及阶段。

2.学生、家长、社会对美术欣赏课的重视不够

自2003年美术欣赏课被纳入到全日制普通高中(必修)课以来,虽然从体制上让美术欣赏课的地位有了很大改善,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依旧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对这一课程的认知。很多学生认为美术欣赏课很重要,但与高考有关的课程相比却不如后者更加实际,他们有的认为美术欣赏只是一门副课,不需要学习;有些老师和家长也一味追求孩子在语文、数学、外语方面的成绩,对美术欣赏课程的重视无从谈起。

二、美术欣赏课的重要意义

1.陶冶人的情感

教育者在教育方面的口号是要求学生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德育和智育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但两者又互为个体,同为整体。德育和智育在道德规范和知识体系两者之间虽各成一体,但彼此又相互作用,就如理性与情感,同等重要。作为美育的美术欣赏教学,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情操,更有利于培养人的感情。

2.发展主体性

美术欣赏课是让学生通过形象的、感性的、直观的方式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个体获得审美的愉悦感。这种审美的愉悦不是外在强给予个人的,而是其个体自身从内而外的一种心灵体会。通过美术欣赏,我们可以自由地感受美的存在,不需要外力的强迫与诱惑,因为审美的需要都会使自身的能动性参与到其中,因此,不管是在欣赏还是在创作中,只要个人具有主体意识,其审美活动都可以更好地进行。

3.培养人的个性

作为美育的美术欣赏课,可以发展人在审美等方面的个性。通过美术欣赏课,学生可以培养自身的个性。人只是一个客观存在,活生生的、感性的。理性的寻求都是以抽象为特征,更具有普遍性和确定性。在个体审美的过程中,人可以获得独特感受,并将其展示出来的,形成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特性。

三、采取积极措施,提高教学质量

1.讲透基本知识,奠定美术鉴赏基础

要想使美术鉴赏教学收到实效,其前提则是,美术教师应给学生讲透美术鉴赏的基本知识,为学生进行鉴赏奠定基础。点、线、面、色是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美术作品的不同种类都是在这四个基本元素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而来的,在组织和表现这些元素的过程中,则形成了独特的美术语言表达手段。如,西方绘画中的明暗、空间、透视、构图、肌理等,中国绘画中的笔墨、章法、皴法等。教师只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了构成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及其表达手段,才能使他們的鉴赏之路变得通畅。

2.直观教学是获取美术欣赏的前提

直观教学是美术欣赏的重要特点,采用直观教学方法,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具有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以其绚烂多彩的表现形式,融欣赏、讲授、示范为一体,声画同步,图文并茂、生动直观,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较快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首先要在课堂上展示大量的图片资料和实物资料给学生看,通过感官的刺激,增强体验,从而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版画艺术》这一课时,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版画,而版画的分类和制版、印刷工艺都比较复杂,学生只看拍摄出来的图片,很难掌握版画艺术的特点。于是,我选择操作相对简单的丝网版画作示范,将小幅丝网版画的印刷过程在投影机上为学生演示,当我把丝网从纸上移开时,学生们发出了一声声惊呼。

3.发挥学生想象力是美术欣赏的关键

美术欣赏教学在欣赏名作过程中,应大胆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高中美术教材中包含了许多高水平的美术作品作为欣赏内容,在引导学生欣赏这些作品时,凡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都要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如《形式美的创造》一课中,塞林塔诺《运动绘画第3号》是光效应艺术中同期性构成了一个典范,而学生通过欣赏这件作品有了现实性的联想和虚幻性想象。有的同学说像舞蹈演员的裙子;也有同学说像抽象艺术舞台上演奏的形以载道的旋律;还有同学说像一只魔幻的眼睛等等。这课后,大家的周记中又出现一篇较好的观后感。

4.以点代面教会学生美术欣赏是最终目的

“教学有法却无定法,教无定法乃至法”。欣赏教学工作也应当是一个创造活动;在欣赏教学中必须采取合适的多样的教学方法,结合一定的多媒体手段,充分调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引导学生发掘每件作品中独自特有的最突出、最本质、最感人的美点,并能对其做深刻分析,让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剖析中发挥创造和想象,逐渐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和创造性审美能力。要教会学生运用一定的理论去学习对美术品的欣赏,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正确的认识,正确的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评价,最后教会学生掌握欣赏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能够独立自主的进行欣赏,以此达到提高审美的教学目的。

三、结语

高中美术欣赏教学方法研究 篇12

一、情境创设法

为了更好地呈现美术欣赏教学内容, 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师常为学生创设一个富有情感和美感的生动形象的情境, 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在美术鉴赏教学中, 常会运用以下方法来创设情境。

(一) 用音乐来创设情境。

音乐是人类的灵魂, 使人大脑皮层松弛, 产生舒适的愉悦的情感, 激发人的想象力。如在讲授《追寻美术家的视线》时, 可以先播放贝多芬的《月光奏鸣曲》, 使学生产生恬静、悠远和宁和的感受, 激发学生产生对月夜的丰富想象, 营造出静谧的富有想象力的教学气氛。再用清代画家金农作品《月华图》和凡·高作品《星月》做比较, 从而导入新课, 问:为什么每个人对夜晚的感受不同, 为什么金农和凡·高对于同一主题的绘画有如此不同的表现形式?得出结论:每个艺术家都用自己独特的手法表现自己独特的视野和感受。其中, 音乐起着调节美术欣赏课程的气氛, 激发学生想象力的作用, 对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的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 用多媒体来创设情境。

多媒体教学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有效地避免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的弊端。如讲授《从传统到现代》,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赏析美术作品, 从而学会解读现代主义美术作品。为了突出美术“现代化”, 我运用多媒体展示年代久远的作品和现代作品, 这样就直观形象地把作品呈现给学生, 为学生创设出了一个艺术作品比较的平台, 有效地消除了教师单独讲解的枯燥无味, 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 细致地观察, 积极主动地思考“美术是如何突破传统走向现代和创新的”这一问题。

二、探究式教学法

(一) 放下教师权威, 营造探究氛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中, 教师是课堂里高高在上的权威, 学生要言听计从;教师是“一言堂”的掌门人, 学生要被动地接受。探究式教学法要避免传统美术欣赏教学模式的弊病, 教师应以组织者、参与者的身份与学生相处, 与学生平等对话, 消除学生心中对教师的恐惧感和紧张感。只要这样, 学生才敢提出自己的见解, 才敢自由自在地探究和创造, 才会营造出轻松自由的探究氛围。

(二) 激起探究欲望, 掀起好奇之心。

首先, 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高中生独特的年龄特征精心挑选并提出难度适宜的问题。其次, 教师选用的教学素材必须跟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联系, 必须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这样才能既让学生可收, 又有探索的空间, 激起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好奇心。

(三) 选用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

阅读、观察、思考、讨论就和小组协作等是探究式教学经常使用的教学组织形式, 要更好地运用教学组织方式就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风格和学生的特点而定。如我在讲授《通俗的浪潮》时, 灵活组合教学组织形式。首先, 提出一个问题:“经济的发展、科技与美术作品的关系。”让同学们对探究的话题展开集体讨论;其次, 教师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 督促每个小组去查寻资料;再次, 各个小组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交流和讨论, 并归纳总结形成最后的观点;最后, 每个同学对这些观点进行思考, 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巧妙地运用了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

三、模糊教学法

鉴于美术作品本身有其独特的模糊性的含蓄美,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运用模糊教学法确有必要。所谓的模糊, 是美术作品中不稳定、不确切、不清晰的地方, 模糊教学法是教师有意地创设模糊, 有意地“犹抱琵琶半遮面”, 有意地激起学生的思考, 有意地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和观察力。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著名画家达·芬奇的作品《蒙娜丽莎的微笑》, 人们对这幅画充满了疑问, 对蒙娜丽莎的微笑莫衷一是, 有人觉得她笑得忧伤, 有人觉得她笑得揶揄, 也有人说她笑得温柔, 更有人说她压根没有笑;与此同时人们也对蒙娜丽莎死因和遗骸存在疑问。当我在把这些模糊的信息传递给学生的时候, 没有一字一句地讲解, 没有精确地解释, 但学生对艺术作品整体的直观的感悟提升了, 对艺术作品欣赏和品鉴力提升了。这样使学生体验到艺术作品中的意境, 更引起学生对作品的咀嚼和品味。为了更好地运用模糊教学法, 我认为应该坚持以下原则。

(一) 调控模糊程度原则。

首先,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恰当地设定模糊度。模糊教学并不是全部模糊, 一些既定事实性的教学内容, 是不允许模糊, 要讲究清晰度的;一些颇受争议的个例的教学内容要适当模糊, 让学生认识到一些艺术作品不是“非此即彼”的欣赏和评价标准, 领悟到世界的多元化。其次, 教师要根据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水平恰当地设定模糊度。对于跟学生生活、学习有密切联系的内容, 教师可提高模糊度, 促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进行思考,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对于跟学生生活、学习偏离较远的内容, 教师可降低模糊度, 避免学生百般探索而一无所获, 避免学生产生消极失望的情绪。

(二) 擅用评价原则。

模糊教学具有模糊性, 模糊性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的模糊, 还体现在评价体系上的模糊。如在欣赏《蒙娜丽莎的微笑》时, 由于性格、气质和生活阅历不同, 学生会产生多元的解读和多层次的评价, 教师就不能把唯一的评价标准强加于学生, 应该尊重模糊教学的模糊评价性特征, 尊重学生独特的感知和体验。只有这样, 学生才敢在模糊教学的课堂上畅所欲言, 才敢用多元的评价标准去欣赏艺术作品。

(三) 知识共鸣原则。

模糊性教学不是让人捉摸不清, 要讲究知识的共鸣。当师生共同欣赏一个艺术作品时, 老师要理解学生表达的意图,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继续积极地参与美术欣赏;学生要理解老师表达的意图, 这样才能让老师摸清学生知识掌握水平和艺术欣赏水准。师生双方处于“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时, 模糊教学才会产生思维共振和知识共鸣, 才会促使学生挖掘艺术作品创作的真正含义, 才会促使学生把握艺术创造者细腻的情感。

综上所述, 高中美术欣赏教师在选用教学方法时要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教学有法, 在教学过程中, 要遵循教学的规律和原则, 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原有知识经验;教无定法, 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情境、教学风格和学生特点等因素, 灵活多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贵在得法, 就是将情境创设法、探究式教学法和模糊教学法等教学法恰如其分地应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 真正做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

参考文献

[1]赵跃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与审美评价[J].南京:中国美术教育, 1997, (5) .

[2]钱初熹.探究型的美术欣赏教学[J].南京:中国美术教育, 1998, (1) .

[3]汪刘生.模糊教学艺术的审美阐释[J].北京:中国教育学刊, 1996, (4) .

上一篇:泰国学生下一篇:内科老年患者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