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美术欣赏课

2024-09-21

高中美术欣赏课(精选12篇)

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1

摘要:高中美术课教学不仅仅是传授学生美术相关知识和技法, 更重要是培养学生欣赏美术作品的方法, 引导学生从作品形式和内涵去理解、挖掘作品的美, 提高审美素质, 启发学生美术智慧, 促进心智健康发展。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多元化兴趣

高中美术 课程既不 同于其他 普通高中学科, 又与专业院校侧重美术专业技能培养不同, 它具有独特的高中学段特点。相对于小学、初中 大量动手实 践的教学 形式 , 高中美术课程 更强调学生 感官的体 验和审美 欣赏能力的培养。现行的高中美术教材紧紧围绕教学大 纲要求 , 其教材内 容编排、课 时单元设置、 考核目标 等都突出 了以欣赏 为主线, 着重提高学生的美术鉴赏、审美能力, 培养学生审美观的形成。因此, 高中美术欣赏课要“引导学 生学习必要 的美术知 识 , 掌握必要的美术欣赏方法, 开阔视野、启迪智慧, 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从实践出发, 通过丰富多彩 的教学 , 以开放性 、多元化的角度, 认识到高中美术欣赏课成功的必备条件, 离不开以下几个方面。

一、美术课中的多元化欣赏教学

(一 ) 欣赏作品的分类

1. 名作欣赏。如达·芬奇的《 最后的晚餐》、拉斐 尔的《椅 中圣母》、 宋代张择 端的《清明上 河图》、王 希孟的《千 里江山图 》, 还有徐悲鸿的《八骏图》、蒋兆和的《流民图》等现代名家 作品 , 这些作品风 格各异 , 艺术水平很高, 是欣赏教学的重头戏。

2.范图的欣赏。每课的前面都有一定的范画插图, 这些范图主要是针对某一概念或某一技法而 配备 , 它直观明 了 , 学生易于 接受, 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绘画技能以及丰富学生的美术绘画知识。

3.同龄青少年的优秀作品欣赏。这些作品 天真烂漫 , 富有情趣 , 是青少年 心理世界的 反映, 这类内容 学生觉得亲 切 , 容易产生共鸣。

4.其他艺术作品的欣赏。比如地方剪纸、特 色编织、 根雕艺术 、印染艺 术、石雕 艺术等 , 都富于了美 的生命力和 创造力 , 具有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学生也很感兴趣。

(二 ) 欣赏的角度

面对一件优秀作品, 教师应做好学生作品欣赏的引导, 可以从四个角度来组织。

1.作品直观感受欣赏。就是面对一幅画的 直观视觉 感受 , 如在《最 后的晚餐 》欣赏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欣赏耶酥门徒们的不同神情表现, 猜想各个门徒当时的心理活动 ;欣赏国画大事齐白石的作品《虾》时, 重点让学生感受作 品描绘虾的 快乐嬉戏 争食的画面印象, 感受国画的注重笔墨运用的韵味。

2.艺术风格特色的欣赏。这包括作品构图、布局、笔墨色彩、透视效果、绘画技法、线条变化等方面。 如徐悲鸿的《八骏图》, 徐大师把中国画的水墨艺术表现得淋漓尽致, 通过笔墨线条 的浓淡、粗细 、干湿、快慢 , 寥寥数笔 , 就把骏马奔 腾的气势 完美表现 了出来 ;梵高的《星夜 》, 画家采用 鲜艳浓烈 的色彩, 有力的笔触, 奔放的线条, 把明快跳动的画面呈现在人们面前, 整幅画处处散发着生机与活力。

3.与作品相关的边缘内容的讲授。包括艺术家的生平、爱好、传说、趣闻及当时的社会背景等。 比如在欣赏齐白石的画的 , 教师可以讲下 齐白石从事 绘画事业 所付出的 努力和艰辛。齐白石为了使画面更生动传神, 经常在家里喂养一些花鸟虫鱼, 便于随时观察、写生 , 常常为了完 成一幅作 品而废寝 忘食, 孜孜不倦地学习、思考。

4.作品内涵的挖掘。在欣赏 《艰苦岁月》作品时, 教师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作品所展现的直观形象, 表现是在艰苦的长征途中一位红军小战 士在悠扬 的笛声中 紧紧依偎 在老红军的身旁。更要指出作品的思想内涵 , 歌颂红军战士在艰苦条件下不怕牺牲、不怕吃苦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也表现出了红军战士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

二、美术欣赏课中对学生兴趣的激发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 , 是用眼睛欣赏美术作品, 它的特点是直观和形象。要在课堂教学中吸引学生, 先要使所选择的美术作品能形象地吸引学生, 并在情感上打动学生 , 引起学生的兴趣。

文艺复兴 时期达·芬奇 的《最后 的晚餐》是享誉 世界的名作 , 对于犹大 出卖耶酥的 故事背景 , 学生大都了 解 , 面对作品 中十三个形态 各异的人 物形象 , 学生被深 深吸引住了 。学生最关 心的是画 面中的哪 个人物是犹大 ? 此时 , 教师引导 学生来仔 细观察、理解 这幅作品 , 发现耶酥 所处的位 置是整幅画作 最亮的 , 而犹大却 处于比较 灰暗的背景里。在这幅画作中, 作者采用了三角形的构图 思想 , 12个门徒被 画家分成 了四组 , 构成了四个 三角形 , 平均分布 在耶酥的周 围 , 通过十二 人的形态 、表情、 动作把四个 组图紧密联 系在一起 , 并主题全 部指向于画 作的中央 , 构成一个 完美、和 谐、统一的 整体。通过 构图的形 式美充分 展现了画的 主题思想 , 抑恶扬善 , 唾弃假恶 丑 , 颂扬真善美。在讲授过程中, 再把作者创作时的故事讲给同学 们听 , 学生的兴 趣更大了 , 对作品的理解也更深刻了。

当然 , 有些作品 是不具情 节性的 , 仅仅是表现的静物、秀美的风景、花鸟虫鱼、人物画等 , 如果学生对 作品和作者 不了解 , 学生在欣赏时就会感到难以入手, 不知从哪个角度来鉴赏作品。此时, 如果教师只是从作品构图布局、色彩运用、线条变化、笔墨技法来讲解, 恐怕同学们都不喜欢听。此时, 教师应以作品的情节为切入点, 向学生介绍相关作品的创作趣事和背景故事,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 以此为始点 , 适宜地渗透 作品所要 表达的情感和精神内涵。如欣赏作品《向日葵》时, 作品呈现的就是几株金黄色的向日葵 , 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学生看了后根本没有什么兴趣。此时, 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讲解梵高的生平 简历 , 创作背景 , 这幅作品 的市场价值 , 最后再艺 术性角度 去分析作 品内容。1987年在英国伦敦苏富比拍卖行, 竞拍仅4分30秒就以4000万美元的天价成交。梵高的心中向日葵不是普通的草木, 而是太阳的化身 , 象征着生命 之光 , 充满顽强 的生命力。这是他内心感情的写照, 也是作者苦难生命历程的浓缩。梵高认为绘画的重大使命是色彩 , 色彩不应是 静止的 , 而应该是 跳动的。在梵高的作品中, 他用深厚的块面, 弯曲的线条和具 有节奏感 的笔触神 奇地表现所描绘的对象。 有一次, 梵高共画了12幅向日葵 , 把自己的工 作室装饰 一番 , 迎接自己的好友高更。 高更被这些生命之花所打动 , 并即兴画下了创作中的梵高像。所以说, 任何一幅美术 作品的背 后都有一 段创作的 故事, 每一个艺术家的背后都有一个生命洗炼的过程。身为美术教师须巧妙设计好每次的美术欣赏课教学, 以各种新的手法去激发学生兴趣 , 引导学生增 强对美的 感受力、判 断力、想象力 和理解力 , 一定能上 好高中美 术欣赏课。

总之, 高中美术教学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 , 在课堂教学 中利用多种 资源、多种方式、方法, 建立平等的教学气氛,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 注重培养学生实践、综合和创新能力, 增强学生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 体现高中美术课的真正价值。现在, 高中美术教学还没有制定统一的标准, 也没有考试、升学等压力, 这给了每个教师最大的个人空间, 可以充分 发挥自身的 特点和长 处 , 相信高中美术教学的明天将充满生机和活力。

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2

一、欣赏须有理论知识

著名艺术家豪泽尔指出:人可以生来成为艺术家,但成为鉴赏家却必须经过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豪泽尔著《艺术社会学》)。美术欣赏是依靠人的理解力的增强发展起来,理解力是一种领悟各种关系,攫取事物本质的能力。因而学生知识的积累,教师的博引广论,促使欣赏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有效地进行。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发现作品外部的诸种关系以及更为深邃和复杂的内涵。这要求教者不仅知识要更新,能广泛涉及中外古今美术史知识,而且要求教师的知识必须准确。如一位教师在讲雕塑的基本手段时,把“焊”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这在金属工艺发展的今天,大量合金钢雕塑作品的问世,“焊”恐怕要算是较重要的雕塑手段。倒是另一位教师在讲述雕塑特征时引用了“焰火”是否也可以把它看作雕塑作品――瞬间雕塑,反而引起学生的思维立即活跃起来。美术欣赏是一种直觉审视力,这种审视力需要理论知识的支撑,是对美术语言本身的`理解,以及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对独特价值的领悟。 二、两条主线――形象思维与审美教学

美术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之所以为其它学科无法替代,就在于发展了人的形象思维。艺术家创造的美术作品,都是靠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的。因而欣赏教学必须紧紧围绕形象展开活动。光凭教者一支粉笔、一张嘴,是无法组织教学的。 在欣赏活动中,欣赏者与美术作品发生着一种审美关系。通过感知与体验对美术作品作出评价。美术欣赏教学要达到欣赏者与艺术家创造的带有普遍性的审美经验的交融。任何成功的美术作品都有从个别到一般的象征意义,伦勃朗《带金盔的人》难道只是向我们展示金盔上那耀眼夺目的金属特征?欣赏教学的重点必须放在研究分析作品美的物化表现,研究分析作品美的魅力所在,艺术形象是通过审美体验而获得认知的欣赏教学就是通过对美术作品的赏析逐渐提高审美感悟能力的一种教学活动。因而两者必须互相联系作为美术欣赏课的两条主线贯穿始终。

三、要以活动为中心

欣赏中涉及到的概念和原理、形式美的基本法则等理论问题的讲解,一定要在实例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防止在非常有限的课堂上,花太多的时间去集中讲授理论知识。美术欣赏是一种陶冶人的情操的活动,是一种美的享受,学生接受美的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也应是完全出于内心的自愿。按照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课程设计理论,中学美术教学,适宜活动课程模式,即重视从活动中进行教学。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能针对当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评论和阐述,这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加深领悟。比如,我讲授雕塑与环境的关系时,就拿我县的两尊“马良”雕塑为例,作了一个鲜明的对照。马良是童话人物,把它放在儿童公园空旷的草地上,显得那么可亲可爱;而龙峰广场的马良雕塑,在高大的商业建筑群下,就显得那么小气。但是,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为了追求课堂气氛,讲一些与作品欣赏无关的故事和笑话,则是不可取的。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刍议 篇3

常见的美术欣赏课有以下四种类型:1.解说型——教师对美术作品或是对美术欣赏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的讲解、说明。2.问答型——教师就作品或欣赏知识、原理提问,学生回答。3.讨论型——以学生为主体展开讨论,教师作为援助者。4.自由型——学生在学校内外自发地、自由地欣赏美术作品。解说型的美术欣赏教学的类型最常见,一味由教师讲解,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容易陷入知识灌输的模式。但是,如果能在欣赏话题方面下工夫,对作品做出好的选择,并具有高超的解说技巧,那么,就可以克服上述缺点。问答型和讨论型的方法有相互关联之处,但相比之下,讨论型的欣赏教学方法更理想。自由型的欣赏方法的优点在于学生可选择自己的喜欢的时间、喜欢的作品、按自己的方式来欣赏。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但是很可能导致只有一部分的学生掌握了欣赏的能力,而另一部分的学生由于缺乏引导,欣赏能力没有得到提高。对于我们教师而言,我们应根据不同的课业欣赏要求,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二、联系实际,以多变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

1.借助多媒体手段

音乐和美术被称为“姐妹艺术”,而它们之间的确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音乐引进到美术欣赏课的教学,不仅活跃了教学气氛,而且有助于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在讲解美术形象的本质特征这一问题时,为了避免陷入枯燥的理论阐述与抽象的概念教学,以罗中立的油画《父亲》,这一成功地塑造了艺术形象的典范之作为例,进行欣赏和分析。首先,让同学们讨论应该给这幅油画取个什么名,才能使这一形象更具艺术感染力。经过思考,大部分同学都给这幅画取名为《老农》,但不知是否确切,很想知道原画的名称,因而产生了心理上的期待。这时,我并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他们,而是让他们进一步欣赏。接下去我采用多媒体的手段,以琵琶演奏的民歌《父老乡亲》为背景音乐,在饱含深情的乐曲声中,加上解说词渲染气氛。古铜色的老脸,艰辛岁月耕耘出的那一道道车辙似的皱纹;犁耙似的手,曾创造了多少大米白面;那缺了牙的嘴,有又扒进过多少粗糠菜;他身后是经过劳动换来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他的手中端着的却是一个破旧的茶碗。画家以深沉的感情,借超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位勤劳、朴实、善良、贫穷的老农形象。它咄咄逼人,发人深省,多少人曾在他面前黯然神伤。因为这位老农的形象已经超出了生活原型,他所代表的是中华民族千千万万的农民,正是他们辛勤的劳动,才养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他是我们精神上的父亲,在欣赏过程中由于音乐和画面同时出现,听觉和视觉的共同冲击,同学们的感受更加直观,情感得到了升华。在这一情感的体验过程中,同学们深切地体会到为什么这幅画要取名为《父亲》,才更有艺术感染力。从而也更好地认识到,创造艺术形象就是要创造出通过具体生动的个性,来表现事物的共性与普遍真理的形象,也就是创造艺术典型,这样同学们加深了对美术形象的认识和理解,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做好师生互动

在欣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机会,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问题,教师及时接收反馈信息,以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欣赏到意大利著名画家达芬·达奇的油画《蒙娜丽莎》时,同学们对蒙娜丽莎的笑容发表了不同的意见,在不同意见的争议之中,反映出学生的审美的差异性,知识底蕴、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影响等问题。教师善于引导,除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到这幅画的真正内涵之外,还能及时矫正部分偏移的学生的思想,真正做到育人之目的。

3.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美术欣赏课上,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点,通过引入与美术作品有联系的事物或知识,来引导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以达到欣赏的目的。如,在欣赏中国画时,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中国古代绘画独特的艺术传统魅力;在山水画中可领悟情景交融的意境,而不同时期的山水画的面貌和意境又各不相同;在花鸟画中感悟大自然的真谛;在人物画中掌握人体知识等,让学生深感学有所获。

总之,我们应用心先体验作品的内涵,引导学生正确去认识作品,从而把握创作者的思想意图。一句话,只要我们用心,就一定能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探讨 篇4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现状

(1)教师专业知识不足。

很多高中美术教师接受的专业技能训练较少,掌握的美术史论也不扎实,所以在教学中很容易出现问题。大都采用的是讲授式教学,也即是说只讲作品本身,没有密切联系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这样学生获取的信息也是片面化的,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知识体系。

(2)学生对美术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在高考的压力下,学生比较注重高考科目的学习,对非高考科目不够重视,以为美术课学好学不好都没有关系。所以,在美术课上,学生会觉得没有压力,可能会出现学生打瞌睡或者做其他学科作业的情况。

(3)美术课课时少。

现在虽然美术课在高中课程教学中步入了必修课的行列,但还属于小三门,在课时安排方面得不到保证,教学课时少。大部分高中美术课都是两周安排一个课时,一学期下来课时总量少,并且中间间隔的时间长,不利于知识的系统化、体系化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的理解与识记。

二、美育教学的特点

(1)美育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

美育由于自身的性质,使自身的教学方式区别于其他学科。艺术家通过自身的审美,能发现常人所不能发现的美。如日常生活中我们看到满脸皱纹的老人,大部分人都不会觉得他美,但艺术家能发现他的美。首先脸上的皱纹能丰富形体美感,是外在美;其次脸上的皱纹也是生活沧桑的代表,是内在美。所以,在美育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学生能从日常生活和普通事物中挖掘出生活的美感,进而能引导学生用审美之心来看待生活,培养学生的品行,陶冶学生的情操。

(2)生活中的美需要较强的感受与欣赏能力。

日常生活中美的事物到处都是,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感受与欣赏,人们鉴赏美、发现美的能力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和培训才能得到培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由于人的审美情趣与品位的差异,使得人们对美的内涵的理解存在很大的差异,审美能力也有高有低。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就必须进行美的教育,在欣赏美、体验美的过程中提高美的感悟,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

三、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1)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述有趣的美术故事或者历史知识、民族风俗等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头脑,激发学生对美术欣赏课的兴趣。但一味讲解这些内容,课堂教学有些单调,不易长时间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所以,在美术欣赏课中,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可以通过提问式教学、游戏式教学、辩论式教学、谈话式教学等方式来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活跃课堂气氛。在上服饰欣赏课时,有的学生可能会问:高跟鞋是怎样出现的?旗袍的历史能简要介绍下吗?这些问题如果教师没有提前做好准备的话,会出现无法回答的现象.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广征博引,扩充自身的知识面。讲授色彩心理相关的知识时,可以采用游戏式教学方式,学生比较熟悉收视率较高的湖南卫视播出的“快乐大本营”,教师可以借助节目中的“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让学生对自己看到的色彩自由展开联想,活跃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

现代化教学方式给美术欣赏课带来了诸多便利,很多的美术技法和图画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展示出来,定位里面的细节,让学生直观欣赏。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直观感受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目的。比如讲授色彩心理时,可以通过课件来展示色彩,或者将色彩提纯,或者重新搭配色彩。因为色彩漂亮,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同时讲到色彩给人带来的心理效应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来展示学生日常生活中比较熟知的服装色彩与人体体形之间的画面:一般的常识是体形胖的人选择深色系,不要穿颜色过于鲜艳的和横纹的衣服,否则会影响到效果;体形稍瘦的人,不要穿颜色太重或者条纹的衣服,否则只能让人显得更瘦。通过画面展示出来,学生对此的认识更为深刻,也很认同这样的看法,有了学习的信心,也激发了兴趣。

(3)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

美术属于视觉艺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必须注重视觉形象的运用。好的美术作品能陶冶学生情操、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电影、电视等获取到大量的信息。但是高中生的辨别能力是有限的,这就要美术教师引导学生的审美情趣,通过美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以审美之心看待生活。如有的学生欣赏美术作品中的人体绘画时显得忸怩不安、不好意思,但又有看淫秽画而的欲望。这就需要教师给予正确的引导,引导学生明白人体绘画体现出来的人体美,与一般的淫秽画刊区分开来。让学生在了解人体的点、线、画的组成,形体、色彩、结构、空间等绘画语言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鉴赏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进而达到美育教学的目标。

总之,高中美术欣赏课是培养学生审美修养的一个重要手段。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念,培养学生的审美技能,为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美术欣赏课是高中阶段的一门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通过美术欣赏课可以启迪智慧,陶冶学生情操,加强学生的艺术修养,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但目前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进行美术欣赏课教学呢?本文主要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从美术欣赏课教学的现状出发,结合美育教学的特点探讨美术欣赏课教学的途径。

关键词:高中美术,欣赏课,现状,途径

参考文献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5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电 话:***

浅谈如何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关键词】美术 欣赏 教学 方法

好的艺术作品可以陶冶情操,培养艺术兴趣,提高人的审美能力。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美术教育中欣赏教育越来越多的受到应有的重视,特别是高中美术欣赏课的开设,对于提高美术欣赏教育的地位以及推动欣赏教育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是,用什么教学方法上好美术欣赏课?这是我们美术教师在当前工作中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在此,我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并针对各种教学方法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以及教学效果,进行阐述。

首先谈谈当前美术欣赏课教学中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不顾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把美术欣赏课上成了专业课或故事会。

分析美术作品,特别是绘画作品,主要从作品的构图、造型、色彩、笔触、肌理这些角度来进行。但如果在欣赏课中对着一群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学生,一讲构图就谈“三角形”“S形”,一讲色彩就分析“环境色”“光源色”,甚至对着光溜溜的印刷品大谈“色层厚薄”“肌理丰富”,这种欣赏课可能只有美术特长生才会听得津津有味。对于一般的学生,即使教师分析得头头是道,无懈可击,学生也只会听得云里雾里,索然无味。这种忽视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教法实在是无的放矢。久而久之,美术作品在学生眼里会变得深不可测、高不可攀,这势必挫伤学生上好欣赏课的积极性,从而影响教学效果。与此相反,有的教师低估了高中生以自己的眼光分析、鉴赏甚至批评美术作品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艺术家的生平津津乐道,甚至以一些秘闻轶事来招揽笑声,哗众取宠;对作品本身的分析却三言两语,一笔带过。这种主次不分、不求质量、只求热闹的“故事会”式的教学只能让学生走近作品,但没有剖析,学生当然无法发表对作品的见解,也无从获得欣赏作品的能力。

二、不顾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把美术课上成了历史课或语文课。

美术作品,必然与历史背景或文学作品有关。于是部分教师就喧宾夺主,大谈其历史渊源、作品出处、文学特性等等,忘记或淡化了对美术作品本身的感情与认识、感受与理解,这种历史课或语文课式的美术欣赏课即使你上课的内容再生动充实,也无法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审美能力。这种教法的后果是偏离了从美术作品中使学生发现美、鉴赏美的教学目标和主要任务。

由于某种原因,我国的美术教育在以前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处于被忽视的地位,并由此造成一种不好的现象,就是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对于升学没有用处;同时也由于我们的一部分美术教师在从事美术教育时过分强调美术技法的教育,使学生认为学习美术必须具备绘画的天赋,而忽视了审美教育。由此而来,人们对美术教育形成不全面的认识,这种认识也直接影响了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兴趣。这样一来,这就形成了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一些问题。(1)高中升学考试的压力,使学生无暇对美术课产生重视,就造成了学生在美术课上做主科的作业或看其他学科书籍的现象。(2)由于多年来对音美教育的忽视,使高中生在初中阶段应该积累的美术基础知识量非常贫乏,给高中美术欣赏教学的衔接和提高造成难度。(3)由于学生知识的贫乏,无法在教学中与教师很好地配合,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就容易出现唱独角戏的现象,使教学成为填鸭式,学生不爱听,变主动教学为被动局面。

根据前面的问题可以看出,在高中欣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把如何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学生的知识量作为教学中的重点项目来解决。

三、由于高中美术欣赏课中存在以上几个方面的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进一步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习兴趣。这就是说,我们要对以往教学方法的特点和效果进行深一步的探讨,并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取长补短找到一条可行之路。使高中的欣赏教学取得实效。

(1)高中美术欣赏课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般地说在美术欣赏课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

1.讲述法:教师对美术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基本技法以及美术作品进行讲解和说明。

2.提问法:教师就知识(美术知识、文学和历史知识等)、原理以及作品的直观特征(内容、色彩、材料)进行提问,学生同答。

3.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对作品展开讨论,教师发挥主导作用,进行宏观调控。

4.探究法:教师运用启发性的手段引导学生用探求、研究的心态去进行深入的感受,理解艺术作品。

其次,上好美术欣赏课必须正确把握几个主要环节。

高中开设美术欣赏课是学校实施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教育分心育与体育两大领域。心育又包括智育、德育、美育三个方面。在我们看来,智育、德育和美育虽然相互区分,但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处于对立统一之中。所以,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善的教育。美育不仅与智育、德育、体育相辅而行,而且还有自己独特的功能和规律,在整个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曾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即树人育人的初始和终极,都是美育的用武之地。换言之,美育,包括艺术教育,不但是人格修养的入门途径,而且也是使它达到成熟的、高级的境界的必由之路。美术欣赏,是欣赏者对欣赏客体──美术作品进行知觉、感受、体会和解释、评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其中既有感性的直观体验,又有理性的逻辑思维。这一过程中,欣赏主体──欣赏者的欣赏能力和知识素养往往直接影响着欣赏活动的质量,而掌握必要的美术知识将会有助于学生审美素质和欣赏能力的提高。因此,美术欣赏课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和评价,去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初衷,体悟美术作品内在的精神含义,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但这个任务并不是通过欣赏一定数量的美术作品就可以完成的,而是要在长期的欣赏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的。因此,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思考如何讲解作品(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思考如何吸引学生来参与欣赏(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

教师在主导作用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主体功能,师生共同完成知识的传播任务,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确立就需要恰当的教学方法作为纽带。由此看来,在高中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也就是说,高中美术欣赏课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是─如何应用教学方法的问题。

为此,我在不同的班级进行了一次传统常规教学法与新教学法的对比试验。

(一)教学实验内容

1.研究对象:选择高二年级一班、二班作为对比教学班,其中二班采用实验方法进行教学,一班采用常规方法教学。

其中:一班有学生60人(男生28人、女生32人),二班有学生60人(男生26人、女生34人)

2.研究形式:采用对比形式进行研究,其中包括调查问卷、考试和教学实践几项内容。

3.调查内容:①学生原始情况:包括学生对美术学科有兴趣的原始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考核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原始人数(百分比)。②验证实验成果的学习兴趣人数(百分比),美术基础知识成绩,具备独立欣赏作品能力的人数(百分比)。

4.考核内容:美术基本知识和作品分析。

5.实验内容: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法的结合应用、情景法与探究法相结合的应用。

(二)教学实验的实施。在比较教学实验正式实施之前,首先对一班、二班学生学习美术课的原始情况做个比较。然后,用讲述法与展示图表教学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性分析提高学生的审美理解力。通过试验,进一步证明新教学法较之于传统常规教学法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效果更好。

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主动接受艺术的审美过程,学生除了依其直观感受,对作品产生第一印象外,还需在教师的指导和启发下,参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过程,并对艺术作品的构成因素、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理性的认识。从而理解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及作品内涵,引发学生在自身知识水平和审美经验的基础上产生联想和想象,得到审美感受。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论述,可以证明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学方法的应用对于掌握基础知识,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帮助广大的美术教师提高课堂效率和效益,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质量的重要手段。当然,美术欣赏课在使用教学方法上应该是灵活多变、综合利用,根据具体课业内容具体分析。并且在一堂美术课中,经常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应用,特别是现代化的电教手段应在教学中广泛应用,因为只有这样,才可以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接受美术教育、提高美术素养。为培养全面素质的人才做出贡献。

本文总字数:3355字

单 位:鹤壁市综合高中

姓 名:陈俊花

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措施 篇6

[关键词]教学理念;审美理想;知识修养;学生状况

一、体现学生主体精神来欣赏

美术欣赏的审美心理一般可分成审美直觉、审美体验、审美升华三个阶段,而直觉性与体验性是审美的重要特点,如果美术欣赏教学是以教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的观点,而此观点并不是学生亲自参与体验得到的,教师要的是学生逐步提高的审美趣味与欣赏能力,这些能力的获得是离不开欣赏者对艺术震撼力的感受和不断得到审美愉悦的过程,这就要求欣赏教学必须从学生对作品的直觉入手,调动学生的主体思维参与欣赏,注重对作品的主观感受。如在欣赏《古代山水画》时,教师要求学生在书中选出一幅自己最喜欢的风景画,并简单地描述一下画中的内容。这样,学生选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带着个人的观点和体验去欣赏作品,简单的描述是对作品的初步解读与感知的过程,然后再提出:为什么喜欢这幅山水画?这幅画对你的感触最深的是什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地方等一些问题让学生分组对自己喜欢的风景画进行讨论。在教学中把欣赏与观察、讨论、研究相结合,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索,培养学生的审美认知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并没有盲目地接受教师的概念和结论,始终带着个人的观点与体验去欣赏作品,形成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很大的提高。此时的欣赏不仅使学生从中获得审美体验,也在学习中掌握了审美方法。

二、美术基础知识与作品欣赏相结合

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和美术作品欣赏是培养审美能力的两个重要方面。美术基础知识是基础,是美术欣赏课的基石。美术欣赏是将基础知识深化、理解的过程。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学只注重对作品的直观感觉分析,而忽视了美术基础知识的学习,缺乏对作品形式要素的探究,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欣赏方法难以掌握,欣赏能力难以形成;反之,如果只注重欣赏作品,不注重基础知识,仅以“像”和“不像”、“美”和“不美”来评论作品,这种教学方法也不利于学生审美观念的形成。“像”与“不像”对再现性作品来说,尚有可信,而对于表现性作品,特别是19世纪后的意象作品中的主观感受和审美理想,才是作品的灵魂所在。若不通过美术基础知识对作品进行分析,而仅以“像”和“不像”、“美”与“不美”来评判作品,美术欣赏是难以达到效果的,学生的审美能力是难以培养的。除了要掌握美术基础知识外,还要对有关历史背景及各种美术符号意识、哲学思想、历史发展及时代精神进行理解。综上所述,只有掌握基础知识,人文知识与欣赏作品并重才能更好地、更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而不是教会学生一些抽象的美术专业术语。

三、欣赏、临摹、创造三结合

艺术创造与艺术欣赏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推进的,美术作品的形象、色彩、构图吸引欣赏者的视线,作品或激昂,或柔和,或强烈,使人震撼,作者的情感、情绪、思想、意识从作品中宣泄出来,欣赏者边看边思考,根据自己的阅历体验理解作品,去改造创造审美形象,使艺术作品带上独特的个性创造印记,蒙娜丽莎只有一个,但在欣赏者眼中,蒙娜丽莎是各种各样的,这就是艺术的“二度创作”。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欣赏就是看加上评说,这样的欣赏课学生并没有完全体会到作者高超的表现技艺,对于作品的认识只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美术欣赏的理解与体验,光靠眼看嘴说是不完整的,所以,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脑、手、全方位地体验作品。除了临摹练习以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创作练习,促进学生的心灵与作品产生共鸣融合,从中生发自己的感想,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艺术新形象。

四、运用多样教学手段鲜活美术欣赏课堂

美术欣赏教学离不开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声光电化的教学媒体要在传统媒体基础上进行扩展与补充,拓展了教学时空,优化教学质量。不过依赖太多,反而影响教学质量,有些课涉及绘画技巧演示分解,需要教师当场操作,上课教师当场讲解与演示便于与学生交流,提高学生的感染力与认同感。美术欣赏课教学离不开丰富的图片、范画、模型、样品、实物等教具,当用语言来表述有很大局限时,教具会起到不小的弥补作用。

浅谈“怎样上好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7

当我第一次翻开高中美术欣赏教科书时, 我才发现, 里面都是古今中外最具代表性的艺术遗产, 它们的产生无不与当时的历史环境、政治经济、人文思想等紧密相关, 这些艺术遗产的价值不仅仅是自身的艺术审美价值, 更为重要的是, 它的价值是通过艺术本身的表象, 更深邃的展现和揭示着古今的人与社会诸多现象。我深知, 自己要琢磨的不仅仅是教材本身, 更多的是教材延伸出的那些多方位的知识领域。我在思考, 如果美术欣赏课教师平时不多看多读, 不博采众览, 那他是上不好美术欣赏课的。高中美术欣赏教师, 应该是知识结构最为丰富的群体。

在这里, 我首先强调的是美术欣赏课教师的理论水平与自身知识结构的问题, 无论是师范院校或非师范院校的美术类毕业生, 作了高中美术教师后,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都广泛存在一个问题, 就是对中外美术史、美学、艺术概论、乃至文学、历史等人文学科都掌握得比较浅薄, 其实, 这也是我们国家在大专院校美术教育中遇到的老问题, 院校里总是在追求学生的绘画技能, 而忽视了对学生更为系统的人文学与美术史学的灌输, 艺术大师是不用张扬其绘画技能的, 他更包括自身的各种知识素养, 他是人与社会、历史与当代最深刻的洞悉者和理解者, 他是最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作为高中美术教师的我们, 要想提高自己, 如果不及时补习自己的知识空白点, 不及时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将更加难以胜任美术欣赏课, 更别说让自己的艺术事业得到提高。教学中, 仅凭教材上那些专业的知识结构点死记硬背灌输给学生, 是很容易让学生们在学习中产生抵触情绪的, 他们会觉得很生硬和艰深, 甚至无聊无趣, 又与高考无关, 就会产生厌倦, 继而放下这门本来很有益的学科, 课堂上就会出现:老师在讲台上“表演”自己的, 学生在下面忙他自己的。

其次, 在教学中可以机智一点, 要把握好现代教育心理学, 不要被自己预定的教材框死, 要把知识点延伸宽广一点, 无论接触到相关人物或历史, 可以将它讲得生动有趣些, 甚至可以与当代社会生活联系起来, 与学生关注的感兴趣的时尚事物综合起来, 无论是影视文学还是流行音乐, 中学生情感还是价值观, 以及他们的道德情操与热爱祖国的民族精神等都可以结合起来, 美术教育一定要与其他人文学科融合在一起, 要成为更开放的知识氛围, 要有时代气息, 要拓展欣赏过程中的知识空间, 只有这样, 才会吸引学生们接受知识的兴趣。

另外, 在赏析美术作品的同时, 可以把我们本地的一些文化现象或其它范例加以阐述。譬如在欣赏到民族民间工艺作品时, 我们可以把自己民族民间文化如苗族的蜡染、刺绣、纸扎等民间艺术品进行相应的介绍。欣赏到陶塑那一课, 可以把我们这里古人类遗存下来的石壁岩画、打耳窝新石器人类留下的遗址给予讲解。讲到建筑, 可以告诉同学们家乡清龙河畔的土司古寨与清代残留下的古城墙遗迹等, 这样, 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艺术的本质特征的领悟, 而且更让他们有一种亲切感, 我在课堂上也努力注重这样讲学的, 让同学们体悟到, 在自己家乡, 其实也有不少恢弘而精致的艺术形式, 对应到教材中相应时代的伟大艺术品, 其实它们都有很多的共通之处和时代特征。

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研究 篇8

一、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我国教育的课程改革逐步开展之后, 高中生的美术欣赏课逐步加强。但是, 在美术欣赏课的实施过程中却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

(一) 高中美术欣赏课的现状

1. 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了整体或者只注重了整体而忽视了细节

对于一幅美术作品在实际欣赏的过程中应该先从整体上把握其具体的意境, 之后在对细节的具体描述手法进行细致的分析。从整体分析来看, 整体分析主要是把握美术作品所反映的时代特点, 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若从细节来分析, 就是通过对画作的表达方法, 具体的画法来进行评价。

2. 学生大多凭借第一印象来评判画作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上经常会出现学生凭借自己的第一印象来评判美术作品的现象, 没有具体的美术意识。为了解决这一现象, 教课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积极的运用情感教学法, 既要了解学生的情绪特点又要对学生的情绪进行合理的把握, 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弊病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其一, 只是强调了知识结构本身的严格的完整性, 强调结果而忽视具体的学习过程;其二, 强调了感情体验而忽视了学习主体的创造;其三, 强调了思想的统一而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二) 情感是美术学习活动的动力之一

在普通的高中学习过程中, 学生由于受到了很大的升学压力, 自身的情感学习动力被抑制。由于升学的压力非常的大, 使学生在没有任何热情和兴趣的学习中而不敢左顾右盼, 没有丝毫的懈怠。但是, 在美术这种艺术学科的学习过程中, 教学是通过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 激励学生主动积极的完成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

二、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内容的选择

在高中美术欣赏课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学生的审美观念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加学生的对美术鉴赏的情感。所以, 解决课程教学的内容成为了教学工作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一) 画面直观形象的欣赏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直观的感受到美术作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大量的实物照片和幻灯片资料, 通过学生真正的直观感受美术作品让学生有了对美术作品的情感开端之后在继续进行深入的学习。在学生观察完美术作品之后, 老师可以让学生畅谈自己对整幅画作的情感, 并叙述画作中所描述的具体细节, 注意尽量避免学生对细节的遗漏, 在学生叙述完之后老师在对整幅画作进行准确的叙述。采取老师和学生一同分析的合作教学方法, 分析的侧重点放在作品的体裁、题材、构图、造型、色彩、风格等方面。

(二) 艺术风格的欣赏

在美术欣赏课上不可避免的需要分析作品所展现的内容主题, 所以这就需要在艺术的表现风格方面进行分析。因为不同的艺术风格是需要不同的欣赏角度的, 而不同的艺术风格所反映的时代特点、所产生的时代背景、所反映的时代内容都是不同的。目前存在的艺术风格主要有以下三类:其一, 14到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作品, 意大利作为文艺复兴运动的中心, 所产生的很多的绘画作品在风格、题材和体裁方面都是比较丰富的;其二, 佛罗伦萨画派和威尼斯画派, 这两种画派风格出现在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之后, 很多的作品都创造了完美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三, 达芬奇的艺术, 达芬奇将绘画的理论和油画的绘画技巧发挥到了极致。

(三) 欣赏作品的种类

对于美术的欣赏不能单纯的局限在绘画作品的欣赏, 美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 绘画只是其中的一个表达形式。其他的表达形式还有书法、建筑、雕塑等。我们以对中国古典建筑的欣赏为例, 可以得到中国中国的古典建筑的建筑有如下的特点:

其一, 中国的古典建筑是一个群体组合的艺术, 群体建筑的空间序列主要由群体建筑之间的排列、过渡、转换构成;其二, 由于古典建筑的屋顶都是由屋顶、梁柱、台基三个部分构成的;其三, 古典建筑的特定的空间氛围主要是通过室内的靠柱、隔扇门、槛窗、天花、藻井、用具和工艺品的陈设来体现的;其四, 中国的古典建筑通常是由鲜明、绚丽的色彩来进行整体装饰的。

三、美术欣赏课中教学方法的运用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持续推进, 美术的欣赏已经成为高中生素质教育过程的一个重要的组成环节了, 尤其重视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审美观念的养成。在课程改革之后, 高中生的美术教学课本内容进行了极大的丰富, 在教材内容的选取上有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著名画作。

(一) 专题美术欣赏

专题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是利用一整节课的时间来对某一阶段或者某一种类的美术作品进行全面的分析、欣赏、评价。通过专题性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的使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深入、系统的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时代, 以及该时代的时代特点、相关的文化背景以及相同时代背景的画作的欣赏方法, 能够有效的系统的提高学生对美术作品的理解。

(二) 适当运用随堂美术欣赏

在进行美术创作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针对某一种有特点有代表性的美术创作技巧来进行相应的示范性美术欣赏。通过这种随堂美术欣赏的教学方法的使用, 能够提供给学生一个比较直观地了解某一美术种类的特点和表现技巧的机会。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可以将将美术欣赏贯穿到日常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中, 遍及美术教学的每一节课。

(三) 运用参观欣赏的教学方法

参观欣赏顾名思义就是带领学生通过参观美展、博物馆、访问美术家并观看其表演、参观城市建筑、去商业街观看橱窗、商品造型、装潢等活动, 来达到提高学生美术欣赏的目的。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 所以参观的地点也不一定保持相同。在当下的参观欣赏教学过程中一部分侧重于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部分侧重在美术表达技法的了解, 还有的是侧重于学生设计灵感的启发。

四、总结

自从新的课程改革开展之后, 高中的课堂上添加了美术欣赏的课程, 美术欣赏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受到了很大的重视。为了能够为我国的发展提供高素质的综合性人才, 高中课堂的教学模式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转变, 由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向着启发式教学前进, 由传统的学生被动听课向着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通过高中美术欣赏课程的开展, 在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美术作品的同时, 也给了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 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独立观察, 独立思考。

摘要:我国的教育事业经过了很多年的发展已经逐步的趋于完善, 近几年国家教育部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进行了新课程改革计划。通过课程改革计划, 学生将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美术、音乐等艺术课程。为了能够培养高中生的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我们应该加强高中阶段的美术鉴赏课程的教育。通过美术欣赏课的加强, 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 在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的同时启迪了学生的智慧, 从而达到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

新课改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体会 篇9

本次高中美术课程改革, 开设了五大系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9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摄影/摄像”和“电脑绘画/电脑设计”供学生自主选择。其基本理念是要通过改革, 构建符合基础教育要求的具有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美术课程体系, 为不同兴趣和专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平台。而受高考及应试教育的影响, 多数学校把美术鉴赏作为必修课, 其它模块的实施则面临着不少困难, 很难有效的付诸实践。

首先, 应试教育思想与素质教育实施之间的矛盾。

无论是从学校领导教师还是到家长学生, 对音体美课都持轻视态度。虽然现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 但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的影响以及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并没有削弱。人们仍视音体美为小科, 可有可无, 从而导致学生们也对这些科目的重视程度不够, 上课自然就很随意。无论教师用怎样的方式, 如讲故事, 视频等, 都很难调动学生们的积极性。学生们思想上的轻视导致思维上的懒惰。

其次, 课程设置的人文性与美术教师专业水平的局限性之间的矛盾。

高中美术课程将鉴赏作为必修课, 内容丰富, 包含绘画、雕塑、现代艺术、工艺美术、民间美术、建筑艺术、园林艺术等方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不单单是美术史和技能方面的知识, 同时也涉及其它学科的知识, 更与我国的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如:古代青铜器一课中, 青铜器的成分与化学有关;印象派绘画又涉及到光学原理。中国建筑雕塑绘画与西方比较, 其各自的风格特点, 已不仅仅是反映出艺术上的不同, 更进一步体现的是中西文化上的差异。这对于美术教师, 在知识层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美术教师不仅要有突出的专业技能, 而且还要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及其它交叉学科的知识。

再次, 学校现有的硬件条件与开设学习模块必需的设备和器材之间的矛盾。

一般学校受条件限制和高考的影响都开设美术鉴赏课, 而对于其它模块的教学则很难实施。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齐备的硬件设施不仅无法全面有效的开展教学活动, 同时也削弱了同学们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而只有鉴赏, 不去动手操作, 理论与实践脱节, 难以深刻的理解美术作品, 也大大降低了学习兴趣。

面对着国家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程设置来看, 其全面性充分地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均衡性和多样性, 对学生综合素质“多元智能”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所以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下高中美术课程的真正意义, 则需要多方面的相互协作。从领导老师到家长学生都应及时摆脱应试教育的影响, 认识到素质教育下美育对提升新一代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人才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帮助学生实现下列价值: (一) 陶冶审美情操, 提高生活品质 (二) 传承文化艺术, 弘扬人文精神三) 激发创新精神, 增强实践能力 (四) 调节心理状态, 促进身心健康 (五) 拓宽发展空间, 助益人生规划。

所以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转变观念。观念转变了, 其它的问题才能迎刃而解。而学校领导是最关键的支持者和执行者。学校领导可根据师资情况, 配备专业教室, 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如香港政府非常重视艺术教育, 每年都有专门的拨款, 美术室内工具材料齐全, 包括画板、各种纸张、颜料、调色碟、画笔等, 应有尽有, 所有的工具和材料都是免费提供给学生用的。学生上美术课什么也不用带就可以开展任何形式的美术课程了。这样优越的环境怎能不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呢?同时又为学生们准备各样的材料所遇到的困难提供了便利, 节约了时间, 何乐而不为呢?而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 又怎能不喜欢不重视美术课呢?

另一重要因素就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这也离不开学校领导的支持。学校领导应尽可能为老师提供进修学习的机会, 充实教师的头脑, 提升专业水平。因此美术教师要给学生一滴水, 自己仅有一碗水是远远不够的。其次一名合格的美术教师首先是艺术家, 然后才是教师, 自己的艺术品位高了, 才能在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艺术素养。优秀的美术教师是富于创造性的, 这种创造表现为能够创造性地进行教学,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创造性地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课堂上充满智慧和幽默, 这样你才能成为学生心目中的“偶像”。所以教师更应转变观念, 在课堂上是组织者, 引导者, 起主导作用。教师在教学中与学生是平等的地位, 而不是凌驾于学生之上, 应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把较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讨论交流, 思考实践。

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提出了基础性、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 具有人文学科的特征。作为一名高中美术教师, 对高中美术新课改充满期待, 但在目前的教育环境下美术新课改的实施还是有一定的困难。要使高中美术新课改能顺利开展并有效实施, 还需要多方面的支持和改进。

摘要: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又一次深刻的变革, 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又一重大战略举措。自从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 新的高中美术课程标准顺应时代要求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构建了全新的高中美术教学目标体系。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高中美术欣赏课,应试教育,素质教育,转变观念,研究

参考文献

[1]《外国美术鉴赏》作者:汪涤, 王译敏著出版社: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时间:2009-11-1

[2]《普通高中美术鉴赏》主编:常锐伦出版社: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出版时间2009-5

浅谈怎样开展高中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10

一、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 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教师对学生学习起着引导作用和参与作用, 而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有终身学习的精神, 保持良好的心态, 把教学看成是自己学习的一个方面,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 对课堂教学不断进行研究和反思, 努力提高教学研究水平。在教学中, 我们首先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对于学生来说, 尽管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学习、生活经验, 但对于同一作品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评价, 而且他们的看法也可能是幼稚的和不全面的。但是, 由于他们是认真的, 表达的是真实的感受, 因此教师要给予足够的认可和尊重。同时, 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参与者, 教师要组织好生生之间的交流, 以及师生之间的交流。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 学生学习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广, 他们不但可以从书本中学习知识, 还可以通过网络学到很多有关的知识。

二、讲究欣赏课教学的艺术

古代一位老画师出了个“深山藏古寺”的题目, 让其弟子作画。其中一个弟子画了一座山, 山中有一座庙;另一个弟子也画了一座山, 在树木掩映之下露出了庙宇的屋顶, 远远地望去颇有点“藏”的味道;最后一个弟子思忖良久后, 他只画了一座山, 一条河, 有一个小和尚挑着水往山里走。把这三幅画相比较, 后者高人一筹的地方是含蓄地体现了主题, 让人余味隽永, 有言不尽之意于画外之意。这种言不尽之意于画外的无尽妙处给我们以非凡的启示:艺术的手段总是精深、微妙, 不妨用于教学中。古人论画, 常在无法中有法, 入乎规矩之中又超乎规矩之外。教学艺术的本质就在于合乎教学规律并具有独创性。这幅“深山藏古寺”的画给人留下思考的余地, 进一步地启发了学生的思维, 寓教育于艺术之中, 寓教育于文化之中, 教学艺术因此而升华, 同时也因此而有个性。

三、拉近美术与生活的距离

美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美术的运用无处不在。若我们把日常生活和学生的真实生存环境作为高中美术欣赏的最初起点, 那么, 这节课就已经成功一半了。在课堂上, 对欣赏作品的讲解和评论要由浅入深, 由表及里, 由生活到哲理, 由普通的现象到专业知识。例如:在时装欣赏课时, 如果教学只停留在课本理论上, 学生就会认为那是时装设计师的事。通过对服装的争论, 让学生们从生活小事中慢慢贴近美术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介绍我国民族服装的历史演变过程、服装的职业色彩, 欣赏国际服装设计大师的作品及风格特点、服装的审美、现代服装的搭配技巧等专业教学内容。这样, 学生们认识到了服装既是一种最原始的文化, 又是一种崭新的时代文化, 自然地就会感到美术课离我们很近, 生活离不开美学教育, 没有美学知识, 在生活和学习中我们会落伍的。这样的美术欣赏课, 学生们不但学习了有关美术知识, 还能运用美术文化来提高我们的审美能力, 亲近艺术, 用艺术的方式美化自己的生活, 提高生活的情趣和质量。

四、从情境中品味艺术的魅力

优秀的艺术作品总是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或思想, 或意念, 或内涵,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意蕴美。审美心理活动刺激了人的直觉, 把不满足停留于表面的连锁反应, 这时应积极配合学生, 并调动他们的生活体验和审美经验, 激起丰富的想象和内心的情感, 从而在欣赏过程中, 欣赏主体受到欣赏对象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进一步接受审美思想的启示, 并调动相关的各种感觉实行通感, 使观赏者的情感融入到画面中。教学情境的创设能让学生迅速排除外界和内心因素的干扰而进入审美心境中, 这一点特别重要。我们不妨采用电化教育法、语言描述法、设置情境法等手段来进行, 往往事半而功倍。在中国古代艺术理论中, 就特别强调“虚静”, 就是欣赏艺术时既要虚廓心灵, 也要凝神体验。在欣赏时, 不妨播放一曲音乐, 营造出一种艺术氛围, 使学生由日常生活的自然状态转向审美状态, 从而摆脱外界的干扰, 在欣赏的氛围中步入神与物的艺术氛围中, 从而在浓烈的欣赏氛围中步入新的境界。

五、用多媒体教学来增强学科魅力

浅谈高中美术的欣赏课导入 篇11

一、相关性原则——利用相关文化情境导入

文化情境是指一件作品被创作出来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其特征。利用相关的文化情境作为切入点导入课题,既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从作品产生的历史时代背景导入

如讲《韩熙载夜宴图》一课时,我首先向学生提了一个问题。“你们知道李煜吗?”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全都集中过来(初中教材中学生都学过李煜的《虞美人》)。学生心存疑惑美术课中老师为何问这个问题。紧接着我又问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如何?他有哪几首著名的词?他的政绩如何?当时社会环境如何?然后从他的政绩来引入《韩熙载夜宴图》背景,一切相当的自然、顺畅。通过这些相关文化情境的介绍,学生表现出非常迫切的想看到这张作品,提升了学生对学习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兴趣和欲望,为整节课起了个很好的开端。

2、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导入

导入时结合课内外、校内外的活动,并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表及里,从而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的感性认识,创造一个更为广阔的文化情境。如欣赏现代建筑艺术时,导入时可结合校园,要求他们自己分析、评论校园建筑的布局和特色,这样学生对他们比较熟悉的审美对象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取得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这样的导入方法,既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和记忆能力,又为上好创作课做好了素材的收集和准备工作。

3、运用相关教学情境导入

美术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情境是融会的。教师在导入中可创造一些相关教学情境,帮助学生获得更多丰富的情感体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课文内容打下很好的伏笔。比如在欣赏任伯年的作品《苏武牧羊》时,教师可吟唱起“牧羊北海边,雪地又冰天”的词曲,使学生尽快进入到作品欣赏的情境中来。这样的导入,既创设了教学情境,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同时又点明了课题,达到了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直观性原则——利用演示导入

演示是一种行为艺术的表现方法,其强烈的过程渗透形象直观,使学生的求异心理得到一种满足。用这种方法导入对学生进一步学习抽象的美术知识具有极其有效的作用。

如在上《城市建设开发和古建筑保护》一课中,我根据我们生活的城市现状,展示我们生活的这个城市十年前的录像全景和目前正在建设中的城市风貌录像。当他们发现了自己旧时生活的一些足迹时,更是显得易常地激动。纷纷说出这是哪里,那是哪里。然后我顺着他们的思维,播出了城市的现景。欣赏完后问“你们觉得我们这个城市在这10年中旧城改造得怎么样?是好,是坏?说出自己的想法。”一切都非常顺畅地切入主题,为整节课的顺利进行起了一个非常好的铺垫。

三、启发性原则——利用“引错”导入

“引错”指的是教师设的一个小“陷阱”,诱导学生从自己的错误判断出发导致错误的结果,从而激起学生强烈的探究欲。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作品学生非常难理解,要想学生感兴趣就更不容易。面对这种情况我就运用了“引错”法导入,获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课时我首先出示了两张作品,一张是毕加索15岁时的写实作品,另一张是《哭泣的妇女》。问“这两张作品是同一个画家的作品,其中有一张是他少儿时期的。请问你认为哪一张是少儿时期的作品,为什么?”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认为《哭泣的妇女》那张作品更像小孩子的作品(意料之中)。当我宣布答案时,学生表现的都很惊异。判断失误使他们更渴望解决心中的疑惑,学生的注意力也因此变得高度集中。这个问题正是本课要解决的问题,也就是理解立体主义作品的关键所在。

四、趣味性原則——利用故事导入

通过故事导入,利用语言的描绘对学生的认知活动有着一定的指向性,并且带着情感色彩作用于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中。如在讲《欧洲文艺复兴绘画》时,教师在课前可以向学生讲述文艺复兴大师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作为导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观赏性原则——利用图片导入

精彩有说服力的图片能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调动学生最直观的享受,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如在上建筑艺术一课时,我的导入引用了这几张图。故宫全景图、江南园林等几张高清晰、高质量的图作为导入,立刻就把学生带入建筑的世界中,渴望进一步去了解其中的奥秘。

高中美术欣赏课 篇12

1. 重视自身需要,认识美术学习的重要性

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既是素质教育的内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手段。然而,很多学生及家长,甚至一些教育工作者都认为美术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只要学好了数理化等“主课”,音体美等“副科”是无所谓的。针对这种情况,我认为,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让他们真正领会到美术对于一个人的审美情趣的培养和个人综合素质提高的意义,才能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我在给学生上欣赏课之始,往往先要和他们探讨生活中美术知识的实际应用。比如,谈谈服装的造型和颜色的搭配,身体胖点的人应该穿竖向条纹和较深色的服装,因为在美术图案中竖条纹和深色都给人以收缩感,相反瘦一点的应该穿横向条纹和浅色的衣服;有时也和学生探讨一下居室的装修装饰、学校黑板报的设计和汽车的造型等方面他们感兴趣的话题。接着我会谈到美术对提高人的人文素质,发展个性等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及对艺术了解的程度经常被作为考查一个人综合素质的标准。这样由浅入深地引导,能使学生结合自身需要产生了解美术、学习美术的兴趣。

2. 适当“藏”点知识

在欣赏课教学过程中,结合美术自身特点(静态地、含蓄地表达人的情感、思想与认识)和高中学生思维特点(不限于对事物外部现象的了解),教师可挖掘美术自身的趣味性因素,适度引导,留有余味,使学生产生探究欲望。如,教师带领学生欣赏国画时,不应对其特色与精神作平铺直叙的介绍,可选择在中国文化艺术中学生既有兴趣又有疑问,既有期待又有困惑的内容导入,比如象形文字的演变。首先,教师展示象形文字挂图并设疑:“挂图中的图像是什么?像什么?”学生有了各种答案,同时有了困惑,也有了期待。随后,挂图逐页翻过的同时质疑:“文字的源头是最古老的绘画,由最古老的绘画又衍生出文字,说明了什么问题?”通过讨论逐步得出结论:“书画同源”。再质疑:“草书与最初的甲骨文相比较有何突出特征?”又共同探讨出:有了一种超越物象本身的神采。由此便迁移到国画中来,总结出国画的一大艺术特色———形与神的统一,与西方传统绘画(放有关幻灯片)相比较,体现着中国艺术独特的魅力———人与自然的融合、感情的真挚与感觉的质朴。整个教学过程由于较好地保持了艺术本身的含蓄性,有效知识的传授是潜移默化的,创设良好的探究问题的情境,最终使学生领悟到“藏”在国画艺术之后的中国艺术精神、民族文化心理。由此可见,由艺术本身的含蓄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保持了这种含蓄而引发起探究情境,使学生的心理需求得到了满足,对教师亦产生了敬佩之感,自然增添教学魅力。

3. 正确选择欣赏作品,激发学生情感共鸣

了解学生的审美心理特点,我发现学生往往对自己非常熟悉的美术作品表现得心灰意懒,没兴趣,对完全陌生的作品则无动于衷。只有对那种似乎知道一些但又比较陌生的审美对象和具有极高民族特色的本土艺术才会有极大的兴趣。而那些十分新颖,富于变化,对比强烈的艺术品最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因此在选择欣赏对象时我尽量选择形式感强的,体现鲜明个性的作品。如梁楷的《李白行吟图》、凡·高的《向日葵》等。还要选择人类历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如《蒙娜丽莎》等,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对比着给学生介绍,也有很好的效果。对于学生熟悉的作品要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好换角度讲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兴趣。例如《蒙娜丽莎》学生大多知道,但学生真正看到了什么呢?只是一位妇女肖像而已。“为什么这幅画会成为世界名画,流芳千古?”“神秘的微笑的神秘感是怎样产生的?”“作者达·芬奇是怎样一个人?”当种种问题提出后,学生观看的兴趣大大增加,脑筋也开动起来,很快进入状态。对于很抽象的作品,学生看不懂也就谈不上共鸣,这时就需要教师给他们先补充基本的视觉知识和经验,点、线、面的构成,对比,平衡,和谐等一般形式美法则等,例如欣赏毕加索的作品时,把他画的具象的《公牛》和抽象的《公牛》放在一起展示讲解,学生容易产生兴趣,引发共鸣。除此以外,还要大力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把乡土美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选择一些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作品,如家乡的蜡染、刺绣、竹编、踏虎的凿花艺术、苗族,以及瓦乡族的挑花艺术、菊花石雕、泥塑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对家乡的热爱。并开展形式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学生的情绪情感不是只凭教师的几句话几个问题就能调动起来的,学生情感达到与作品共鸣往往需要一个过程,中间的桥梁是联想和想象。

4.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上一篇:和弦结构下一篇:船舶压载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