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2024-10-01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共11篇)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1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重庆市黔江区实验小学 何毅

【摘要】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

【关键词】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音乐本身是一种声音和时间的艺术,一切音乐活动都是从听开始的。培

养学习兴趣的最好手段莫过于欣赏。现在的小学音乐教材中音乐欣赏所占的比重越来越重要,从一年级开始就已融入了简单的音乐欣赏。我在课堂实践中发现,教材这样科学合理地安排,的目的是使我们学生慢慢地学会注意、关注,从而喜欢上欣赏,进而欣赏周围世界的美,也就在音乐欣赏中形成“自觉”的乐感。这也应了那句话:“音乐素质的培养恰恰必须以音乐欣赏为基础”。我在长期音乐教学实践中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一、儿童音乐作品的欣赏

儿童呈现出的年龄特点要求必须寻找适合他们的儿童作品,来吸引孩子们的眼球。在欣赏这类乐曲时,我引导学生不仅使用听觉,而且通过积极的联想,运用视觉、触觉的活动,采用故事的创造、律动的创造、旋律线的创造,去感受、把握,去联想、创造,以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故事的创造。故事是孩子们所喜爱 的,他们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自己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是发展他们语言的过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故事表现的内容,可以看出学生对作品理解后的丰富想象。案例:在欣赏五年级上册的《森林狂想曲》时,我无需用太多的语言提示,学生便对这首有名的乐曲所吸引了。夜幕低垂,在神秘的热带雨林中,蟋蟀、树蛙、猫头鹰与飞鼠一起奏响了优美奇特的森林狂想曲,ABC三段旋律轮番演奏出现,学生们一会儿便能跟随旋律和速度变化轻松哼唱。学生们第一次接触“音效”,新鲜感很浓,曲子有电声乐器、竖笛演奏,更有森林中蛙声、鸟声、风声、流水声使人听来犹如身临其境,非常形象、逼真,直到以后的复听,学生仍对此乐曲乐此不疲,十分乐意参与哼唱,这足以体现欣赏乐曲的魅力。律动的创造。律动是学生表达自己对音乐感受和理解的最直接、最喜爱的方式。在欣赏乐曲后,给学生创造“动”的机会,让他们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达自己对

乐曲的理解,充分利用他们好动的特点;通过“动”,激发他们欣赏的兴趣,加深他们对音乐形象的联想和理解,在参与中得到愉悦和美。案例:三年级教材歌曲《快乐宝贝》,乐曲非常欢快而朗朗上口,当激昂的前奏和歌词“想要开心跟着我叫(跟着我叫),想要快乐跟着我闹(跟着我闹)快乐宝贝,就是我(就是我)”一出现,学生们立即振奋起来。正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L.穆塞尔和梅贝尔·格连所说的那样:“唱歌必须由音乐欣赏来激发,这是加深音乐欣赏的主要手段。”歌词唱出了学生的心声,他们像遇到知音一样高兴,随即手舞足蹈起来。可想而知,歌曲的教学任务完成得非常好,这也可以看到律动的魅力所在。旋律线的创造。学生在日渐提高欣赏水平后,又可以要求把感受到的、理解的音乐表达出来,与听力紧密联系起来发展。在欣赏练习中,可以用图画法表达感受到、理解到的音乐。案例:在欣赏着名管弦乐曲《卡门序曲》时,我曾引导学

生边听边画出某一乐句的旋律线。在优美动人的旋律中边听边记音乐,结果发现很容易启迪学生灵感,提高学生听力水平。在这段热烈欢快、高低起伏的旋律声中,学生们发现自己画出的旋律线条有时还是很有规律和层次感的,旋律线的创造竟是如此奇妙而生动有趣。

二、对民族民间音乐作品的欣赏

民族民间音乐是世界音乐之林中的一棵古老而长青的参天大树,它以丰富璀璨的繁华硕果,深广久远的历史传统,成为当今珍贵的世界民族音乐文化遗产,往往成为人们认识世界、认识各民族的窗口。就拿中国有56个民族来说,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历史语言等,其音乐也各具异彩。案例:欣赏《瑶族舞曲》时,全曲描写在节日之夜,瑶族人民载歌载舞尽情狂欢的情景。我首先让学生完整地聆听一遍音乐,初步感受少数民族音乐特有的韵味;复听乐曲并分段欣赏时,我引导学生用摇手、跺脚、捻指、拍手模仿长鼓的鼓点节奏,让学生真切体会到瑶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各个热闹场面。学生们在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享受到了与同学间协作的无限快乐,总能陶醉在自己演奏的音乐声中。

三、中国戏曲音乐作品的欣赏

众所周知,中国戏曲是我们国家的文化瑰宝。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到今天,戏曲文化显得尤为稀奇,特别是京剧这一国粹,它集视觉艺术与听觉艺术为一身,集百家之长、纳百家之川,以唱腔和表现风格的特有韵味吸引着人们,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四年级的孩子们初次接触京剧,觉得非常好奇。在他们平日的电视节目选择中,戏曲频道总会一跳而过,成年人亦是如此。因此,音乐课堂上,要想让孩子们对此感兴趣,必须动一番脑筋。案例:在给四年级学生教授戏曲单元时,我首先摆放出各式脸谱。脸谱是中华民族戏剧特有的面部化妆造型艺术,它是图案化的、也是性格化的,它以夸张的色彩无穷的线条为人物增添了强烈的审美效果。最吸引孩

子们的是不同颜色的京剧脸谱,代表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如:黑色——正直,代表人物包青天;红色——忠勇,代表人物关羽;白色——奸诈,代表人物曹操;绿色——魔鬼形象;银色——妖怪形象等等。孩子们立刻对京剧敏感起来,眼神里传递着想了解更多的信息。接着重点介绍京剧人物的行当划分——生、旦、净、丑四大行当,并告诉孩子们这得从人物的性格、年龄、身份、扮相及表演特点来观察、分析京剧的行当。紧接着马上观赏《沙家浜》选段《智斗》和《红灯记》,为所学知识进行及时梳理,分辨出忠奸善恶,学生们一下子思维活跃、联想丰富、兴趣浓厚。更令人欣喜的是以后但凡让孩子们欣赏些京剧片段时,你就不用顾忌了,绝对缘于京剧的美丽和神韵。

音乐是“倾听”的艺术,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培养倾听能力的有效途径,用音乐来培养”音乐的耳朵”大大开阔学生的音乐视野,使音乐教育真正实现其教育

功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我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探索发现新的教学方法,我们的目标就会实现,学生的“耳朵”就会被我们叫醒。音乐欣赏教学的地位日渐突出,对我们的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它是集歌唱、律动、创造、想象等元素为一体的扎实有效的教学课型,它的魅力是学生们喜爱和投身音乐课堂最有意义的理由,我将有信心坚定不移地让学生们爱上音乐欣赏。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2

如今这个时代,在儿童时期,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变得尤为重要,音乐教育是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可以引导孩子寻找到自己发展的方向,也可以让孩子自主学习,在小学音乐的教学中,我们应该从小培养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用一种正确的方法去引导他们。然而,如何引导呢?音乐欣赏就是引导孩子进入音乐大门的一条道路,让孩子在欣赏音乐时明白音乐之美,从小就可以让孩子们受到经典音乐的熏陶,让他们的思维能力以及探索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想到的是儿童时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在孩子今后的成长学习中都起着很重要的影响,首先孩子有了更加好的艺术审美能力,并且对于今后的艺术气质、修养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同时,随着新课标的贯彻执行,新课改的逐步深化, 尤其是近年来,美育被列为教育方针之一,音乐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新的教育形式、教育理念、教育思想等,都为音乐教育注入了新的能量,也更加体现了现今社会音乐教学对人的发展的重要作用。

二、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教育水平的提升

音乐教育对学生的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影响,古时就有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音乐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教育水平的提高。音乐有利于开启儿童的智慧,提高学生的右脑感知力,充分运作右脑,也让主管语言、计算等功能的繁忙左脑得到休息。这样左右脑均衡发展,才能充分地开发学生的脑域,能够更加均衡地挖掘学生在智力上的潜能。从而使得学生在均衡发展中提高学习效率,也更加有利于孩子在其他主要使用到左脑的科目如语文、数学课堂上,可以有更大的进步。

(二)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是21世纪人才教育的重点,江泽民总书记就曾说过:“素质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素质教育离不开音乐教育,音乐教育有利于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儿童时期接受音乐教育对学生养成坚强、有毅力等优秀品质起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经这样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就是受音乐启发的。”可见,音乐对孩子优秀品质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可以影响到孩子的智力开发,音乐欣赏可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对孩子其他科目的学习也有很大的帮助。音乐是美育的重要一环,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美育也变得尤为重要,所以, 音乐可以培养出高尚的情操。

(三)有利于学生自由发展

让学生自由发展,并不是放任学生,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你敞开心扉,感受到教育的自由,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曾说:“不是学生来上学了,就说学校对学生开放,针对学生的开放,是指教育对学生心灵的开放。”音乐是一门感知艺术,使得学生在你的教育、引导下可以找到自我、发展自我。音乐是感性的,学生通过对美好音乐的欣赏,可以释放内心深处的情感,在音乐中找到自己,找到兴趣。音乐欣赏课的意义在于陶冶情操,在于系统性地培养一个人对音乐的领悟能力,在于打破以往音乐课中规中矩的教学模式。而音乐欣赏课的开展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发展其形象思维能力与智力,多方面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爱好,提高学生感受与理解音乐的欣赏能力,从而达到小学生自由发展的目的。

三、完善小学生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建议

(一)增加学生自我展示机会

教育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人都有被关注的潜在期待,而少年儿童的这种期待更加明显。即便是一个自卑羞涩的孩子,他的内心也会期待着别人的关注。因此, 在小学的教育对象中,每个学生都有着渴望展示自己的那种表现欲望,而音乐恰恰可以满足学生们的这种渴望。笔者觉得教学不应该仅仅是告知,更应该是让孩子自己去感悟、去体会。笔者认为,在课堂上可以1. 在学习了新的音乐知识之后可以多结合实例音乐来对孩子们进行考察。2. 可以让有歌唱、舞蹈表演欲望的同学表演课堂上所欣赏到的音乐、舞蹈片段,让其他同学对其表演进行点评,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3. 可以让学生自己准备一些自己欣赏过的优秀音乐,组织一场学生之间的音乐推荐交流会,让学生自主欣赏体会音乐的魅力。这些形式都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兴趣,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但是要注意的是,老师在表演前和表演后都应该进行全程指导,以保证每一次表演的学生都可以进步,并且不论是回答问题还是表演节目,老师都应该以表扬激励学生为主,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

(二)鼓励学生参加兴趣小组

学校的老师们应该知道,仅仅局限于课堂是肯定不够的,要想真正地去开发孩子们,就要鼓励他们多在课后进行课堂之外的音乐学习。音乐兴趣小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形式,现在的学生在小学时就会有一定的音乐素养,例如有的学生会乐器、有的同学擅长声乐,或者有的只是单纯喜爱欣赏或倾听音乐。我们可以把这些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分配到同一个兴趣小组,使得拥有同样爱好的同学可以在兴趣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例如,乐器类小组可以分享交响乐、奏乐等音乐知识,而对于声乐类兴趣小组,老师则可以多让学生观看大合唱, 而喜欢倾听音乐的孩子则可以组织一场音乐推荐会。

(三)以游戏的方式带动学生兴趣培养

喜爱游戏是孩子们的天性,他们比成人更热衷于各种游戏。因此,现在的孩子们都喜欢玩游戏,这是孩子的天性,我们可以把游戏放到课堂上来,通过游戏让孩子们对某个事物记得更牢固。比如在课堂上很多老师都会玩一些游戏锻炼他们的听觉能力,拿猜乐器的游戏来说,它具体的操作办法如下:挂一幅帷幕,在其后或打击,或演奏,让不同音色不同类别的乐器(或利用电子琴) 发出声音,然后让同学们轮流来判断是什么乐器。在此游戏中,我们要考虑学生的辨音能力,因为学生的经历不同,学习的内容不一,因此,我们可以在低年级的学生中设置一些音色差别较大的乐器,在那些高年级的学生中设置音色差别较小的乐器。我们还可以利用电子琴音色库中所包含的各种各样的弦乐声和管乐声。通过这样的娱乐互动,学生不仅可以知道许多的乐器以及所表现得情感,最主要是对音色的辨别能力有了一个飞跃, 也能从音乐学习中获得乐趣。

(四)结合多媒体教学

有心理研究表明,更有利于小学生学习吸收的教学方式就是运用生动影像,因为他们的思维还没有发展成熟,形象思维占据了主导地位,所以我们一定要运用多媒体手段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比如,小学第一册音乐课本中的音乐欣赏《快乐的小熊猫》一课,就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处理:一边播放《快乐的小熊猫》音乐, 一边使用PPT播放小熊猫的图像画面,让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将音乐与图画更好地结合,加深对《快乐的小熊猫》的记忆。动物是人类的朋友, 我们要保护他们,和动物好好相处。让学生在有效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切实体会到音乐的魅力。

四、结语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篇3

一、视听结合法

音乐课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它不如美术课那样的直观,如果只是一味的听,学生们很难理解音乐艺术本身的个性,也很难记住,这时我们需要运用视听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借助视觉的直观性协助听觉来感知音乐,使学生对音乐形象加深印象,从而更好的理解音乐,在具体操作中,开始我们尽可能使用直观的手段,如图片、录象、幻灯片等,这样做是为了激发学生的欣赏兴趣,帮助其感知音乐,将学生带到音乐作品中去,在欣赏《数鸭子》时,我采用了幻灯片教学,随音乐旋律节奏力度的不断变化,在大屏幕上打出小鸭子游过桥下的情景,接着打出小朋友数鸭子的画面,这样有效的将视听结合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学生对作品的印象,提升他们对主旋律的记忆。让学生边看动画边欣赏,有利于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又如,我们在欣赏《小天鹅舞曲》的时候,可先播放芭蕾舞剧《天鹅湖》让学生边听边看,这样的视听结合法,对学生感受和认识舞曲中的形象和情绪大有好处。

二、动听结合法

音乐旋律和节奏都体现了一定的流动性,让学生跟随音乐动起来,有利于他们对音乐情绪的感受,例如我们在欣赏唢呐独奏曲《百鸟朝凤》时,应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的律动,并随乐曲情绪变化而变化,使他们不知不觉中加深对乐曲的理解。

有些音乐作片具有很强的叙事性,让学生进入音乐故事的角色显得非常重要,这样欣赏作品,对学生理解音乐作品的主题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保护小羊》一课中,让学生分别扮演“小羊”、“狼”、“大象”、“狗熊”、“刺猬”等角色,让学生在表演中,感受团结就是力量,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团结互助的理解。音乐可以用舞蹈来表现,音乐与舞蹈紧密相关,没有音乐的舞蹈索然无趣,教材中许多的曲子都能创编成舞蹈,来表现作品的内容和情绪。例如,《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课中,学生可以模仿骑马、甩鞭的动作,表现草原人民的特点,还可以跳蒙古舞蹈,把欢腾的草原表现出来,学生在开心的舞蹈中感受了音乐作品的内涵,使他们不再感到欣赏课的乏味,从而爱上音乐欣赏课。

三、想象创编法

“当我作曲时,总是心理描着一幅图画,顺着那个轮廓前行。”伟大的作曲家贝多芬这样说过,可见,音乐作品是与现实形态联系在一起的,在音乐欣赏课中让学生全身心投入,诱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构想,体验音乐作品的感情,体会作曲家作曲时心理的画面。例如,欣赏《春之声》一课,这是一首赞美春天的圆舞曲,乐曲带给我们充满春意的大自然鸟语花香的感觉,学生展开想象,脑海里呈现出各中春天的情景,有温暖的阳光,有嫩绿的草地,花儿在微笑,小鸟在歌唱,他们把对大自然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憧憬一一表达出来,学生们想的不一样,但都符合作品的含义,在不断的想象中创编出新的故事,从而丰富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例如,欣赏《国歌》一课时,在听音乐时要求学生把听到的音乐感受和想象到的画面用文字写出来,可以是简单的一句话,也可以是一段短文,只要能表达对音乐的感受就可以,初听乐曲后,学生初步感受了进行曲的铿锵有力,一遍又一遍的听过之后,学生脑海里闪现了天安门广场升旗的场面以及革命胜利的喜悦场面等,这样学生就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情感。

以上几点是我对音乐教学的一点小体会,有待进一步实践改善,使之更加符合音乐欣赏教学的要求,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更能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天空中自由翱翔。

浅谈小学音乐创编教学 篇4

在小学低年级就已经接触到了创编,也是创编教学中的基础性活动------创编歌词。学生首先记忆歌曲不是它的旋律,而是琅琅上口的歌词。在学生熟悉的歌曲中增添新的段落或改变歌词内容,这样做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儿童在高兴的时候嘴巴里会“咿咿呀呀”哼着小曲,那些调调你乍一听似曾相识,可里面的歌词内容就五花八门,在大人眼中这是“自娱自乐”,但这可能就是最初的音乐创作萌芽。当他们将自己喜欢的歌曲记在脑海里时,简单的模仿和单一的歌词已经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他们要将自己的感受带入到旋律中,通过歌唱的方式表达出来。儿童喜欢创编儿歌,是因为他们有好奇心和创造力而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孩子们正处于这最佳时期。

一二年级使用的音乐教材,歌曲短小,旋律简单,歌词内容充满童趣,比较适合个别词汇的改编。例如人音版教材的第一册第一课

《你的名字叫什么》,这是一年级的第一首儿歌。在教学中用替换姓名的方法,让学生轮流用歌唱的方式来问好,在这种创编活动中,学生感受到音乐带来的快乐,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再如第一册第四单元“可爱的动物”《动物说话》,歌曲中已经呈现了四段歌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抓住学生爱表演的特点设计情景表演,但是这样还是满足不了学生的创作欲望,所以在歌曲拓展环节中还可以让学生分组编创情境儿歌,这样就出现了小猪说话、小狗说话等十几种不同版本的歌曲。还有很多歌曲中都有涉及,如二年级上册中的《小麻雀》、《快乐的音乐会》都可以以创编歌词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作激情。

但如果创编教学设计不当或盲目实施表演,不但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演能力,还会让学生对原本很有热情的创编表演活动失去兴趣,使得音乐课堂失去活力。

有的老师的要求过高,过分注重创编表演的技能常常以专业或成人的标准来衡量小学生在课堂创编表演中的表演动作、表演神态、创编能力等。使学生望而生畏,失去了创和演的自信,因而参与创编表演活动不够主动。

有的老师常常在指导时替代学生设计,甚至插手学生的角色分工或完全参与包办创编,让学生的即兴创作表演,跟着老师的意图走。老师的指导过多,学生缺乏自主创新,也就体会不到那种真正意义上的成功和喜悦。

在创编表演的教学中有的老师比较关注创编表演的结果,如在观摩课中,担心学生在表演时出差错,影响整节课的预设,采用课前先给学生确定表演角色,预先排练加工,才几分钟时间,一段整齐到位的表演就出炉了,课内表演只是展示一番,走过场。还有采用一些的

简单评价。这使得许多学生在创编表演的讨论、准备过程中,失去了自我创造的机会。

浅谈小学音乐教学法 篇5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积极能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及获得音乐知识和技能,使儿童的听觉和发声器官得到良好的发展,并使儿童的记忆、想象、思维、情感、意志、个性有所发展,教学方法的运用起着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笔者摸索了几种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启发提问法

任何一门学科的课堂教学,提问总是必不可少的,它是向学生传授知识、传递思想、进行师生交流的重要渠道,恰当的提问不仅能吸引学生注意力,加深他们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还能使课堂结构紧凑、气氛活跃。音乐教学中的提问大致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要求学生立即回答,如:“这首歌曲中是几拍子?以前听过吗?”;另一种是不要求学生立即回答,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去唱,逐渐体会,寻找答案。譬如:在教唱歌曲以前教师范唱的时候让学生带着问题来听:“这首歌曲表达了什么内容?”“你认为应该用什么情绪来演唱?”在欣赏歌(乐)曲时思考“本曲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情绪?”这类问题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促使他们投入到欣赏中,并针对老师提的问题去听,听赏后要能谈出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和评论,然后让学生根据大家评论的问题再完整地欣赏乐曲,教师则做补充归纳。

二、体态律动法

“体态律动法”是本世纪初由瑞士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斯(1865--1950)首创的,其目的在于通过身体动作体验和培养节奏感,以加强对音乐的注意和记忆,达到促进学习者自我表现的愿望,从而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达到音、舞不分家。当学生唱完或欣赏完一首歌曲后,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感受、体会、想象,编配简单的律动,并通过积极主动的表演展示学生对歌曲、乐曲情感、内涵的理解和表现。例如通过歌曲《娃哈哈》(维吾尔族)的音乐,表演新疆舞蹈的形象;通过歌曲《洗手绢》(汪玲曲)的音乐,表演洗手绢时的愉快劳动情景;乐曲《游戏》(李重光曲)表演儿童游戏时欢乐的情绪;乐曲《骑木马》(刘诗昆曲)表演骑木马时的动作等。

三、自由参与法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教与学这个双边活动中,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意识是一个非常值得注意和重视的问题。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事先安排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让学生按部就班机械地跟着练,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夸大,而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削弱,故此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注意充分体现音乐教学的对象是面向全体学生这一原则,给每一位学生创造均等的参与机会。自由参与的方法是教师无须点名提问,在教师不间断的伴奏下鼓励全体同学特别是胆小的同学逐个站起来接唱,面对挑战,勇于战胜自我,特别是胆小的同学有了第一次战胜自我表现的尝试会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他们以后的学习,真正达到面向全体,共同进步的目的。

四、分组比较法

在唱歌课教学中,如果一味采取同时学习,没有一定的变化,会使学生疲劳、机械,失去主观能动性,盲目地随大流跟唱,达不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进行较难的歌曲学唱时尤其如此。对此,我在教学中采用分组比较法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具体做法是:较难的歌曲可以先集体学唱旋律,练习时分成两大组,第一组唱前半部分,第二组唱后半部分,一遍下来就能取得较好的效果。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每一组都会集中注意力,担心自己表现得不好。另一组会集中精神去听唱的一组是不是有错误,这样即使唱了局部旋律,也会对整体有很好的掌握。当歌曲学唱进行到一定程度后,还可以分组进行巩固练习。这时的分组更可灵活一些,如:男生组与女生组;按排列分组;按前后位置划分等。这样的巩固练习引入了竞争机制,使每个小组充分调动积极性;使自己演唱更加完善。同时也可使听的一组在听的过程中有较大的收获,达到巩固练习的目的。

五、现场录放法

按一般心理,每个儿童都想了解自己唱得如何,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声音,现场录放法是让一位学生上讲台演唱,老师把这一过程录下来,接着放给同学们听,然后大家一起指出他的演唱还存在哪些问题和应该注意的地方。好在什么地方错在什么地方,教师帮助学生一起找出解决的办法加以纠正。采用现场录放法多用于唱歌课之后的巩固练习。这是一种大胆的尝试,这种手段能够刺激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增强音乐趣味性,从而取得很好的效果。

六、课件激趣法

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可以丰富并优化课堂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发挥学习主动性、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效果。音乐课件具有形象性、真实性、主动性、感染性等特点,形、声、色并茂,表现手法丰富多彩,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诱导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材,掌握知识,使教与学变得容易。如在歌曲《愉快的春游多么好》的教学中,屏幕上出现蓝天白云、春暖花开的画面,随着画面的推进,同时响起了歌曲的优美旋律,“花儿开了,鸟儿叫了,多么好;山变青了,水变绿了,多么好;迎着春光,来到田野,多么美;唱起歌来,跳起舞来,多么好。”在音乐和画面的配合下,诗意自现,学生不仅学会了歌曲,同时也理解了歌曲所蕴含的意义。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篇6

美术课欣赏犹如风筝不断线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课教学

无锡市崇安区广益中心小学 于建安

内容摘要: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往往是图片展示,学生欣赏,老师介绍,最多提几个问题让学生重视一下,主要以“填鸭式”为主,这种教学已经不适合新课程的要求了。老师不在是知识的唯一拥有者,随着时代的发展,欣赏的手段及内容日趋多样化,鞭策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

关键词:欣赏 体验 无规律 新媒体。

在教学中美术老师每节课都会碰到欣赏教学,欣赏也是美术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的美术课从头到尾都是欣赏。美术欣赏教学从古到今都作为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小学美术欣赏中沿用的传统教学方法,即老师以课本为主导将中外美术作品,包括绘画,建筑,雕塑等美术作品介绍给学生,以期望达到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情趣,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是“填鸭式”的。教学手段单一,有的甚至内容过时,程式化的教学过于枯燥乏味,课堂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课后学生也没有进一步探究的欲望。我们需要找到一些行之有效的美术课欣赏课教学方法,从而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美术欣赏课不只是向学生传授美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审美趣味、创新能力和个性品质以及课后持续探究的能力。在课后能把课堂上学到的了解到的有关知识在生活中发现和再运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更重要的要注重培养对事物的好奇心探究欲和创造力。

课堂教学应该注重学生的自主体验。在美术欣赏中,教师往往在课堂出示欣赏图片后便一讲到底,好多都是自己学到的知识再介绍,有的人云亦云,有的自主观念造很强,意识片面。课堂教学造成教师投入,自己欣赏的章节兴奋激扬但学生漠然以对的尴尬场面,欣赏成了“讲赏”。而通过教师的讲,学生充其量只是对作品表面化的理解而已。新课程改革明确提出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被动接受的过程,而是一个主动参与的过程,只有学生主体主动积极参与才能调动学生自身的创造潜能。美术欣赏更是主客体的统一,欣赏活动必须依赖学生主体的直接参与,才能激发学生欣赏的情意、获得深刻的体验。教师过多、过细的讲解,既不利于学生对作品的真切感受,又不利于学生欣赏能力的养成。为此,在出示欣赏作品后,我经常让学生仔细地“读画”几分钟,然后再请学生说说对作品的印象和直觉。用思考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可以从画面大的效果给人的情绪上去细致地体味。必要时,对于欣赏中出现的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欣赏评议,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并为班级交流欣赏成果作准备。我经常要求学生反问老师或同学。说实话有的问题还真的回答不上来,因为年龄的差异以及对问题的欣赏角度的不同使得我不得不要求自己多倾听学生的体会和发言,了解学生对图片欣赏的侧重点和大部分学生感兴趣的东西。这样的欣赏则更多地体现了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发展。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是老师对作品的评价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观点,根本没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而这种带有“权威性”的评论,常常不能被学生所理解。因为它只代表了个人的观点,是以教师的眼光来看作品,忽视了学生的存在。其实评论不只是教师可以做到的,在课堂上我们可以听到学生们这样的发言:“我认为„„„..”“我觉得„„„”“我不同意某某的观点”。可见对于客观事物学生们早已经有了自己的观点看法。并且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具有好奇心与生俱来的探究欲,他们特别喜欢参与焦点问题的讨论。这些学生往往具有很大的创造力。因为在探究欲的心理里面就包含有能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观点。

美术课堂教学欣赏要达到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体验理解相结合;介绍作品的背景与作品内在艺术性与学生的情感体验相结合。达到通过上述“内外”结合,逐步丰富学生的知能结构,提高对艺术形像的审美感受能力。在日常美术教学过程中欣赏这一环节我没有一定的操作流程规范。以及可操作的样板式的欣赏程序。

我在美术欣赏教学时做到无法而有法。例如六年级有一节外国建筑欣赏,书中出示的是哥特式,巴拉克式的经典欧式建筑群以及我国故宫,天坛等精美建筑,我让同学先欣赏我们的教学楼,同学们都说好看的,还说我校的八角楼最好看。我又播放了无锡市中山路上的几家大型的有代表性的建筑,大家觉得比我校的八角楼好看多了,我及时追问学生好看在哪里,学生说出了自己的看法。然后我又出示了书上的欧洲经典的哥特式建筑图片,问学生这些建筑比我们中山路的建筑来哪个好看,好看在哪里?趁着学生的兴趣以及他们的好奇问题,我重点介绍了这些建筑注重装饰,利用光影,石质外墙,悠久历史等,以及让学生把这些图片和我国的伟大建筑故宫相比,差别在哪里,各自的特色在哪里。课堂下课铃声响了。同学们的讨论还在继续,很好啊,那就请同学们带着探究的兴趣课后查找资料吧。

每节美术课我都不把欣赏作为单独的一个环节来处理,我把欣赏放在一节课的各个时段,穿插在各个环节,美术课缺少欣赏是称不上美术课的,例如五年级美术《画脸》,我不急着让学生欣赏彩绘脸的作品。十多个小朋友一起来个合影,再给几个同学用唇膏在脸上稍画几笔再合影,俩张照片同时放在电脑桌面上,同学们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后一张照片上,我说要是后一张每个人都画好脸那拍成照片更醒目了,不同场合画的脸就是为了吸引观众,很自然的导入本课的欣赏。记得在那节课快要结束时有个学生问的问题我印象深刻。她说画脸是为了自己好看,很吸引人目光。我说不竟然,例如京戏中的脸谱就是为了剧情人物性格的需要。很自然的又放到了欣赏京戏脸谱的环节上。做到欣赏风行水上,自然成文。

美术课犹如风筝不断线,课堂如风筝,学生的思维如风筝,是以发散形式展现的,美术欣赏看似没有主线,其实不然,老师要巧妙的把每个环节穿插出来,欣赏就是这根线,老师的知识内涵显得尤为重要。欣赏内容在课堂上可以独立展现,更高级的是穿插在教学的每个环节里面,由浅入深,引人入胜,启发研究。例如四年级《我设计的包》一课。课前我要求同学每人带一个家里的包包,上课时大家拿出来一起欣赏,摸一摸,看一看,背在肩上走一走。在和同学一起欣赏的同时提出到网上皮具城看看,选选自己喜欢的一款,在欣赏中了解包的有关知识。在用彩纸做包一环节中亦注重欣赏和学生的评价,不同的欣赏内容穿插在各个教学环节。

运用网络资源,延伸拓展课堂。网络资源很好的给我们提供了欣赏的平台,老师不再是知识的先知者,网络改变着我们的教学模式,美术课也不例外,大量的图片在网上都找的到,他可以帮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也可以以课堂为点,网络为面,拓宽知识面。

浅谈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7

詹姆斯·默塞尔曾经说过:“音乐教育其实也就是欣赏教育。”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 在音乐教学中欣赏教学是不可缺少的。不懂得欣赏的人, 再美妙的音乐在他们的耳中也只是几个简单的音符而已, 他们看不到音乐背后隐藏的独特魅力, 感受不到音乐带给我们的独特美感, 审美观念无法提升, 心情也不能愉悦。而那些明白欣赏意义的人, 他们能够感觉到音乐的魔力, 能够成为优雅知性的人。由此可以说明, 欣赏教学在音乐教学中是不可缺少的。

二、目前我国小学音乐欣赏误区

(1) 一些小学音乐老师没有真正地意识到欣赏教学的真正内涵。这些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虽然也知道让小学生们欣赏音乐, 但是他们不认真备课, 不仔细挑选那些真正有欣赏价值的歌曲, 而是随意地让小学生听一些乱七八糟的歌曲。这样不仅让小学生感觉到无趣, 还会因为自己的随意放歌, 让小学生形成错误的审美观。

(2) 一些老师在上课时过分地给小学生解释歌曲创作的种种背景, 忽视了欣赏的本质。很多音乐老师认为小学生认知能力很差, 不能自己单独去思考和理解歌曲, 于是他们就把所有关于这首歌曲的东西全部告诉学生。这样不仅没有给小学生提供自由想象的空间, 还会让小学生更加厌恶音乐。

(3) 很多小学音乐老师在放音乐的过程中, 时常地中断, 把音乐分成一段一段地来让小学生欣赏分析, 这使得整个音乐变得不连贯, 毫无美感可言。有些老师在课堂上选的音乐往往是那种很长的音乐, 于是他们在欣赏教学的时候, 一段一段地给学生放, 让学生分析。我们都知道, 音乐作品本身是一个整体, 音乐绝不能一段一段地来欣赏, 这样小学生不仅感受不到音乐本身的美感, 想象力也不能得到发挥。

三、开展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措施

(1) 利用多种形式来辅助音乐欣赏。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不是光凭老师讲就能理解的, 音乐也不例外。如果老师在进行音乐欣赏时, 能够加入多媒体课件、实际乐器演奏等形式, 就可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融入到音乐给予他们的环境中去, 欣赏的目的也就很容易达到。

(2) 鼓励小学生用自己的想象力, 大胆地讲出他们在音乐中所感受到的内容。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 他们的思想还很单纯, 他们的想象力也十分丰富。音乐欣赏的目的在于自己能够真正理解音乐的内涵。

(3) 音乐老师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 可以允许小学生走、跳或者跑等, 让他们动用自己全身的器官来将自己听到的节奏和旋律表达出来, 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还能让他们觉得音乐是有趣的。

(4) 小学生都喜欢和自己交朋友的老师, 因此小学音乐老师一定要处理好自己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处于小学时期的孩子, 他们的年龄还很小, 他们对老师天生就有一种畏惧感。小学生都喜欢那些温柔的老师, 这些老师上课的时候, 小学生都能很认真地听讲, 老师布置的任务他们也能很快完成, 授课有效性也很高。因此小学音乐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和学生打成一片, 要亲切地和学生交流, 用自己的真情打动学生, 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欣赏教学就容易得多了。

(5) 及时对小学生进行评价。音乐老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孩子, 要多鼓励、多赞扬。音乐课的评价是教学中不能缺失的重要环节。通过评价, 小学生就能够知道自己的不足之处, 朝着正确的审美方向迈进。因此老师要及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总之, 音乐欣赏是理解音乐、学好音乐的基础。小学音乐老师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 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手段, 提升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培育出更多优秀的小学生。

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都得到了迅速发展, 社会越来越需要综合能力强的人才。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之下, 我国开始实施新课程标准的改革。音乐作为能够陶冶情操、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学科, 也进行了相应的改革。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部分, 但是新课改背景下的音乐欣赏教学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首先提出了音乐欣赏教学的意义, 其次分析了当前背景下的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误区, 最后提出了开展好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具体措施。

关键词:教学,新课标,小学,音乐欣赏

参考文献

[1]李娇.试论音乐欣赏在高师音教专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教学的若干问题[J].中国音乐, 2006, (3) :176-180.

浅谈小学音乐兴趣教学 篇8

一、创设情境,充满兴趣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具有无意注意和活泼好动、自制力弱等特征,根据学生的这些心理特点,课前针对每一课时内容进行情境创设,创造愉快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课堂上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课前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交谈,了解他们日常的生活情况。然后请他们同教师一起布置教室,共同创造一个贴近他们生活的环境。让他们进入教室就有熟悉感,在进行课堂教学中,使他们不仅不觉得音乐陌生,还觉得音乐说的是自己身边的事,从而为新课程内容的教学做良好地铺垫。如《报春》这一课,首先在教室周围墙壁上贴上了柳条、桃花等,屏幕上播放涓涓的小溪、忙碌的蜜蜂、飞舞的蝴蝶。再配上《春晓》的音乐伴奏,呈现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让学生身如其境的感受到音乐描绘的画面。这样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学生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使他们对音乐充满兴趣。

二、聆听提问——激发兴趣

音乐是听觉艺术,听觉体验是学习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穿音乐教学的全部活动中。低年级学生是否能够听懂音乐的内容和音乐所要表现的内涵,也将在这个环节体现出来。如何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小耳朵,让他们聆听呢?低年级学生都喜欢得到老师的表扬,所以回答问题也特别积极,用提出与课堂教学相关的问题,是激发他们兴趣的最好手段。例如:在听《森林狩猎》之前,我发出提问:你好像看见了什么?然后让学生闭上眼睛聆听。一声枪响,在吸引孩子聆听兴趣的同时,拉开了音乐的序幕。有的学生听到精彩处,还不由自主的开始表演起来。此时,教师可以不用限制他们的行为。因为这就是他们在音乐中获得的快乐。聆听结束了,我开始要求学生来回答我的问题了。学生们的回答非常积极,有的说他好像看见猎人骑着马进了森林;也有的说,一个猎人发现了一头野猪就开枪打它,可是没有打中,然后大家就去追,最后把野猪打死了;也有的说是打野兔的,等等。更有特别的学生,说自己好像就是那个猎人了。

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引导学生对音乐的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努力揭示音乐要素在生活体验中的作用。又如:《云》这首歌,我启发学生运用自然科学知识提问:云是怎么形成的?雨是怎么形成的?你见过那些形状的云啊?使学生加深歌曲的理解和感情。紧接着问歌词中唱到云是什么样的啊?这个问题就促使他们必须注意聆听。是问题给了学生非常宽裕的想像空间,让学生的思维得以锻炼,激发他们聆听的兴趣。

三、创编实践,舞出兴趣

低年级的小学生生性好动,善于模仿。基于此特点,教师可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教歌曲的内容编出一些简单易学的舞蹈动作,使学生在学习唱歌的同时能够运用肢体语言来轻松地领会歌曲的意境。这一环节为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主动、愉快的学会歌曲,并尝试创造性的用自己的声音、肢体语言、所学的技能等各种方式来表现歌曲的情境。学生一旦真正进入了音乐的意境,就会用非常自然的歌唱来赞美它,而这种自然的歌唱,是比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小提琴还要动人心弦的,充分发挥学生的模仿力和想象力,突出实践性原则,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创造、在创造中再实践,从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如在《小雨沙沙》的歌曲处理教学中,先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进行演唱,然后引导他们讨论,让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自由探索。讨论结束后再让他们根据讨论结果来演唱歌曲,还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不同的表演方式来表演,引导和鼓励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大胆表现,在创编中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 运用乐器,奏出兴趣

好奇是低年级学生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新鲜的事物总能激起他们去认识、去了解它们的强烈念头。因此,在音乐教学中,如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如鼓、锣、喇叭等乐器作为教学的铺助教具,那么,教学的效果将会事半功倍。如:一年级上册《学做解放军》一课,我就运用一些鼓、锣、小喇叭作为教学的道具。上课时,我边教学生有节奏地敲击着手中的乐器,边教他们唱歌。与此同时,我还注意引导学生回想起在电视机里解放军叔叔接受领导检阅时列队齐步走的神情,然后作出示范让他们模仿。在表演过程中,孩子们个个昂首挺胸,神情严肃,仿佛就是一个个名副其实的小解放军。

在音乐教学中,只要教师能够根据学生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运用各种方法去为学生创设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在生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就能使教学达到最佳效果。

五、 科学评价——提高兴趣

低年级学生很在乎老师和同学对他的看法,所以,适度的评价是影响学生是否提高对音乐课的兴趣的一个小而重的环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讲究语言艺术,用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所答的问题进行评价,及时给学生以反馈,促使学生很快纠正错误的学习行为,不断调整学习策略,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并要通过巧妙,拓展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潜能,培养學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仅要运用肯定性评价,激发学生创新和进一步探求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感到成功的喜悦,而且即使是否定性的评价,也要讲究评价的技巧,使学生感到老师对他真诚的鼓励。特别是差生的鼓励性评价更为重要。差生很重要的心理障碍就是缺乏自信心,害怕失败,在教学评价中,教师要善于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小心翼翼地保护他们,并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真切感到成功的喜悦,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与追求。

例如,在教学《小白兔乖乖》一课时,学生们刚刚聆听完教学光盘的范唱,这时,忽然最后排小A同学嘟囔了一句:“咦,不是这样唱啊?”鉴于平时这位同学平时胆小、孤僻,上课一向都不主动举手发言,于是我问:“小A同学,你听过不一样的《小白兔乖乖》吗?”“幼儿园里学得跟这不一样”。在我的鼓励下,这位学生当堂唱了一下他以前学的《小白兔乖乖》,当他唱完后,我马上边为他鼓掌边评价道:“你真是个细心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这两首曲调不同的地方,你的小耳朵可真尖啊!让我们一起来为他鼓掌吧!”然后就着这个“插曲”,我请同学们把曲调不同的乐句进行了对比,让学生更加准确的学唱歌曲。而鼓励同学表演唱时我特意让小A同学来当小老师,纠正同学们的错误,结果一节课以来小A同学听、唱得特别认真,从此以后每节音乐课都非常积极的回答问题。在一片热烈的掌声中,使她感到老师对她的激励性评价,对她的关爱,增强了她的自信心,提高了她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她的发言踊跃多了,同学们也开始慢慢和她接近了。这样抓住了低年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就可以优化课堂教学,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

浅谈中小学音乐创作教学 篇9

赤峰市宁城县三座店总校赵子彬

内容摘要:

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最有效的培养方法是结合具体学科的教学,既将创造性训练渗透到具体的教学内容中去,新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中,把“鼓励音乐创造”作为一项基本理念,就是因为在音乐学习领域中,创造教学同样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发掘创造性思维潜能的途径之一,同时也是引导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的主要方法。这对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创造教学

正文:音乐创造教学是指中小学音乐教学中为培养发展学生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运用各种音乐材料进行音乐学习的教学活动。中小学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创作属于“创造领域”,区别于专业音乐创作学习。它是一种以模仿和即兴创编为主的具有体验和尝试性质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在实践中感受音乐特点,抒发自身音乐情感,巩固所学的音乐技能。

音乐本身是一门极富创造性的艺术,凡音乐教学都能为学生提供体验创造的快乐、培育创造精神和训练创造能力的机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也能够根据教学目标设定生动有趣的创造性活动的内容、形式和情景来让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作为音乐教学的“创造”领域,《标准》指出,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探索音响与音乐(音响探索);即兴创造(综合性创造活动);创作实践(音乐创作).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这种意识和能力,这是我们每一位音乐教师应当努力探究的问题。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认为音乐学科实施创造性教学中可以把握以下三个方面:

一、从模仿中学会创造

“模仿”在学习中很重要,例如,人在掌握语言和各种技能的过程中,以及艺术学习的最初阶段,都要借助于模仿。自觉地仿效先进的榜样,可以吸取别人经验,扩大自己经验,作为进一步发挥创造性的基础。”

我们中小学,特别是小学的音乐创造活动常常是从模仿入手的,模仿是音乐创造的必经之路。通过模仿,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创造学习。我们可以归纳步骤为:1.完全模仿2.限定变化3.大部分变化。例如,在竖笛初步教学,学习吹奏si la sol时,是这样设计的:

1.在教会“si”音的正确指法后,老师不断地在“si”音上吹出

不同的节奏。如:(师)7 7 7 0|,那么学生进行模仿吹奏(生)7 7 7 0|;接着,老师变化节奏(师)7777 0|,(生)模仿吹奏7777 0|;老师再变化节奏,吹出一小节有四分音符、八分音符、二分音符组成的旋律:(师)777 7-|,学生也模仿吹奏(生)777 7-|等。

2.学习了“la”和“sol”后,老师要求学生进行模仿和变化的练习。如:(师)吹奏6 5 6 0|:学生先模仿,接着即兴变化一小节,如:(生)0 0 6 5 6 0|6 56 5-|,也有的吹奏:(生)0 0 65 60|66 55 6 5|。

3.学习了“si、la、sol”三个音之后,进行即兴旋律问答句练习。如:(师)6 5 6 7 |6 56 6 0|,(生):6 6 6 7|6 56 6 0| 或(生)6 7 6 5|66 堂课教学从最容易、最简单的三个音开始,先易后难,且学以致用,这是器乐教学的一条原则。采用模仿的学习方式,带领学生从模仿进入创作,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激发创作的兴趣。

二、从即兴创造进入创作

即兴创造是指学生根据当时的感受而产生的一种音乐创造行为,是事先不必做准备的临时创作,它往往与即兴表演联系在一起。创作或改编乐曲则需要经过准备孕育,在酝酿创意之后再进行的加工塑型,最终成为一部音乐作品。

即兴创造与创作是音乐创造教学领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教学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

中小学的音乐创作活动,无论是音响探索、综合性创造活动还是音乐创作都可以尽量多地采用即兴性活动。“多用即兴”的好处在于:首先,即兴性创造活动不必依据事先设计的乐谱和事先的排练,较少技术负担。其次,即兴性活动比较能够灵活自如、自由地表达情感。再则,即兴性活动有利于发展学生敏捷的思维、快速反映的能力。由于即兴性活动没有事先准备(酝酿、设计、排练),即时临场发挥,因此,创造的创作的成果显得粗糙、稚嫩、不成熟是难免的。但是正是这种“不成熟”的创造,蕴含着丰富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学生们对于这种即兴性的创造活动充满兴趣和热情。

三、从内心听觉启发创造

在《标准》理念指导下,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越来越强调“听”,围绕倾听来进行。让孩子们从小多听、多想,不仅有利于想象力的发展,而且更能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注重在音乐创造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启发学生想象自己的创造效果,先描述,再与实际音响对照,如此反复练习,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同时得到发展。例如:欣赏课《雷鸣电闪波尔卡》──这是约翰·施特劳斯创作的G大调2/4拍子、复三部曲式的波尔卡舞曲。作者采用描绘性的手法,以生动而逼真的造型性音响,表现了电光霍霍、雷声隆隆的景象和人

们兴高采烈、纵情起舞的场面。这首乐曲用定音鼓来表现雷声、用钹表现闪电。

教师先启发学生回忆听到的雷声、闪电声、风声、大雨声这些自然音响,在没有打击乐器的情况下,可以用什么来表现?学生发挥想象,讨论后得出:用跺脚表现雷、用拍手表现闪电、用嘴巴发出的“呜、呼”表现风、用抖动纸张表现雨点砸在地面上等。然后欣赏音乐,让学生感受用乐队和打击乐器演奏的表现雷鸣电闪的音响效果,与之对照。接着老师去掉音乐作品中原有的用打击乐器表现的音响效果,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刚才想到的表现方法,与乐队一起“合作”,完成整首音乐,此时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

这里注重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体验、感受音乐。在创设大自然的音响中注意引发学生想象和联想,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围绕“倾听音乐”来展开教学活动,启发学生用肢体语言来表现大自然的景象,使学生的内心听觉与创造能力都得到一定的发展。

四、音乐创作教学的基本原则

音乐创作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景,使用各种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参与创造,体验创造。但应当注意遵循一般原则。我们认为课堂音乐创造教学原则有以下原则:

1.创作教学一定要从学生的能力和水平出发,循序渐进,尽量降低创作的难度。设计适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水平,适应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使他们感到一种轻松、愉快、力所能及,使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

2.创作教学要注重创作的“过程",而不注重创作的“成果。我们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衡量他们的“作品”。体验他们创作成功的喜悦。学生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是评价创作教学是否获得成效的主要依据。

3.在关注对学生创造力培养的同时,更要关注音乐教育方式的创新。尤其 要追求一种无权威的学习机制,追求一种自由、和谐、双向交流的教学氛围。

4.音乐教学的各个领域都要体现创造教育,包括唱歌课、欣赏课、器乐教 学课、律动舞蹈课等。改变或尽量减少采用老师给学生“标准答案”,不用或少 用“统一标准”、“标准答案”去束缚学生的创造精神。

浅谈有效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 篇10

摘要:教学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课堂教学是教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活动中享受到美的课堂教学是实施音乐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学生通过规范有序的音乐教学活动,不断得到认识、了解、理解与提升,逐步培养学生积极的、良好的、向上的、健康的、乐观的生活态度,真正让学生在教育。因此,有效课堂教学是通过课堂音乐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发展。关键词:新课程、有效性、音乐教学

音乐学科的有效教学是通过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那么,教师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更好地感悟与体验音乐文化,使音乐课焕发出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我认为:

一、认识和理解新课程标准

音乐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材要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充分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并从学生兴趣、需要和能力出发……,因此我们要树立音乐课程兴趣化,不完全拘泥于教材,对教材要科学的使用或“再度开发”,要用好、用活、用实教材,从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出发,在充分考虑学生已有水平的基础上,对教材精选和整合,根据学生的爱好、需要和学校的实际,开发和利用好当地课程资源,开设学生喜闻乐见和感兴趣的教材。

二、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

创设和谐的课堂情境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关键。课堂情境教学是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催化剂,教师要善于将教材资源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整合,创设出有利于学生学习和欣赏音乐的教学情境。我们要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讲求教学方法的多样性与趣味性,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那么,怎样才能使我们的音乐课堂“活”起来呢?

首先,音乐教育的教学方法,应采用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民主合作的伙伴关系,共同营造出出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音乐课堂中感受和体验音乐的“美”。

其次,重视音乐课的组织教学。组织教学应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手段。要讲求科学性和艺术性,使学生精力集中,以便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不要把组织教学只当作教学开始部分的“检查课前准备”“师生问好”和无目的地起坐,而应有效地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中。特别在每次出现新知识、变换新内容之前,都要千方百计地设法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迅速、顺利地突破难点,从而使整个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

最后,组织教学的方式方法,应注意各阶段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应多采用启发、思考、发现等方法进行疏导。另外,音乐教学中,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和社会生活内容提炼成音乐教学内容,这种方式容易激发学生的学生热情与想象,拓宽视野,感受真实。如在一年级教材《小小的船》一课中,学生学唱会、唱准、唱好歌曲,并创编律动、表演展示后,教师可以在“相关文化”方面有效拓展到简单的有关天文常识:月亮为什么有时圆,有时弯?感受真实,自然过渡到对学生进行从小认真学好科技本领的品德教育。

三、有效运用多媒体进行音乐教学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小学音乐教育施教的对象是儿童。从一个人的生理、心理特征来讲,小学阶段正是实施音乐教育的关键时期。作为一名教师应抓住这一时机,充分运用音乐教育的情感性、愉悦性、形象性等特征来引导学生求真、向善、爱美,使他们成为心灵美好的一代新人。低年级学生对音乐语言处于感知的初级阶段,对较为抽象的音乐表现形式难以理解。因此,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根据音乐教学的内容,利用多媒体营造与教学内容相融、相近或一致的情境,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唱《国歌》时,我不采用直接引入法,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种特定的教学情境,通过计算机播放我国运动员在奥运会上手捧奖杯,仰望在国歌声中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的激动人心的画面,通过这些形象、动画、声音,使学生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不得不被这动人心魄、扣人心弦的乐曲所渲染,使他们亲身体验到国歌韵律的神圣和庄严,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显然,在这样的情景中再进行学唱《国歌》可以受到良好的效果。

2、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还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大量的图片、挂图以及黑板上密密麻麻的板书,又繁琐杂乱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印象是孤立的,缺乏联系的,而运用多媒体就能克服传统教学中的弊端,并且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避免了学生注意力的分散,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能轻松的学到更多的知识。

3、提高音乐学习的有效性

在音乐教学中,由于多媒体技术介入构建的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调动,并作用于学习过程。在多媒体智能化信息刺激下,课堂教学内容有了全新的感觉,媒体按人脑对信息的处理程序,由点及面,整体 — 部分 — 整体地把相关信息串联起来,突出重点,分析难点,为学生地思维搭设了阶梯。可以说,新技术,新信息,新思维带来了音乐教学的新突破,在这个突破中,多媒体教学技术是可借助的教学手段,然而,任何一种教学手段,都不可能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所以,音乐与计算机的结合,是艺术与科学融会的结晶,是感性与理性的互补,是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对接。它不仅拓宽了音乐教学的渠道,更具重要意义的是带来了音乐学习中的思维方式变化。

四、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巴西著名教学学者弗莱累曾说过“没有了对话,就没有了交流;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而提问,就是教学对话的关键。新课程实施以来,提问——作为一种不可或缺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重视,并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运用。然而,透视时下的音乐课堂教学,教师低效乃至无效提问的现象仍较为普遍。如何做到有效的提问呢?

1、提问要由浅入深,循序渐进

任何事物越是有序化,其效能就越高,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也有其必然的逻辑,即由已知到未知,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认识的低层次向认识的高层次过渡和发展。因此,课堂问题的设计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层层深入,把学生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认知的新高度,最终才能达到“跳起来摘到桃子”的理想境界,也为下一个教学环节作了铺垫。

2、提问要面向全体,以人为本

提问时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的差异,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觉所谓的差生被提问的次数是很少的,教师为维持课内活跃气氛、防止冷场,往往将80%的思维灵活者来回答,而作为提问对象的学生,由于先天和环境不同,其学习基础、性格、志趣、爱好等方面也存在差异。浅显的随意提问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随声附和的回答并不反映思维的深度,而超前的深奥、空泛提问又会使学生不知所云,导致学生冷场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难以形成思维的力度。因此,课堂提问必须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让学生通过思考可以“摘下果实”。因此提问设计要难易适度,坡度恰当,问题适量,才能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才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课堂新颖生动,富有情趣。

3、提问要新颖,灵活多样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辨证的最灵活的一种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一种艺术。”课堂提问作为教育艺术中的一种手段、技巧,当然也是灵活、复杂而多样的。

浅谈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11

【关键词】美术欣赏 ; 审美教育 ; 素质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2-0136-01

儿童是爱美的,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 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凭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以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的孩子从小看见的就是整洁、光亮的柏油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大厦高楼,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记忆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记忆,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气氛,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内容的编排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

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 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 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 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进行专题欣赏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谈话法、讨论法、伴音、放录音、幻灯等手段调节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可采取分析一幅作品后及时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要启发儿童观察分析,鼓励他们踊跃 发言,各抒己见,积极讨论。

2.课堂欣赏。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堂欣赏的教学过程。

3.课外欣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 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比如我们上《古代传统建筑》这一课时,就完全可以带学生到北陵去参观,让他们了解足够的知识后,民族的尊严与自豪感自然就出来了。

上一篇:毛细管电泳-电化学发光法测定盐酸小檗碱下一篇:爱情与友情的优美哲理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