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共11篇)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1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直觉的认知,还要注重情感的表现,更要注重理智的认同。而网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在教师引导下,学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拓展思维和记忆的空间。更有听辩曲目、网上题解、名词解释、答案选择等活动项目,丰富了教学内容,了解了音乐理论知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利用网络资源,开拓思维空间
现代生活中,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鼓励创新与创造写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科书中,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而这一切依赖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网络作为教育传媒,庞大的教育资源储备,迅捷的传播速度,活泼生动的界面,给教学创设了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给师生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条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师生通过网络,按照预先的设计,构建出互动合作学习的环境,学生首先对感兴趣的音乐自主学习,在老师的帮助下,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联系其他同学、教师,就自己不理解的某一问题展开探讨,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迅速而及时。最后,拓展延伸,学生根据课堂所学,开拓思维空间,动手动脑,在网络上搜索资料,制作、整合有利的学习资源,这一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如能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必将得到大大提高,增强了学习的勇气和自信。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学生们积极主动探究学习,获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解读,对音乐进行了创作,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动态性的网络教学,迅捷反映音乐资讯
网络迅速及时反映全球的音乐资讯,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作为音乐欣赏课,其教学也应当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网络资源是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内容,品种齐全,风格各异,特点齐备,从不同层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欣赏口味,完全可以说是一场网络大餐。
如欣赏圣-桑的音乐作品《天鹅》时,我要求学生,除了在网络上进行音乐欣赏外,还要借助网络搜索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查找作为作品主要演奏乐器的大提琴的音色,了解作曲家圣-桑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代表作品。这样要求布置下去之后,教学内容立刻丰富起来,学生觉得有事可做,有知识可学。要求不分前后,这就比较灵活。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为了巩固教学的成果,便于学生以后方便利用,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班级音乐资源库。丰富而全面、深刻而专业的班级教学资源库,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2
关键词:网络资源,音乐欣赏,师生互动
作为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最生动活泼、最具有感染力的形式之一的音乐欣赏课, 对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 学生在音乐名家名作的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 身心得到发展。音乐作为声音和时间的艺术, 依靠音符的变化来塑造音乐形象, 蕴含着音乐家复杂的对人生、对社会、对未来的思想感情, 借此来影射社会现实生活。但是, 对学生来说, 音乐家使用的音符只有七个, 如何解读蕴含其中的奥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创作的背景、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作品反映的时代等内容, 才能从更深的层次理解音乐到底是怎样运用这七个音符来表情达意的,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 网络无疑开辟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另一番天地。
进行音乐欣赏教学, 不仅要引导学生注重直觉的认知, 还要注重情感的表现, 更要注重理智的认同。而网络为学生学习提供了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动态画面, 在教师引导下, 学生可以发挥联想和想象, 拓展思维和记忆的空间。更有听辩曲目、网上题解、名词解释、答案选择等活动项目, 丰富了教学内容, 了解了音乐理论知识, 激发了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 培养了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
一、利用网络资源, 开拓思维空间
现代生活中, 知识学习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 某种程度上成为衡量生活质量的指标。鼓励创新与创造写入世界各国中小学教科书中, 我国基础教育已经进入注重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时代。教师通过理论知识的传授, 引导并培养学生的探索、反思与创造能力。而这一切依赖于网络的发达与普及。网络作为教育传媒, 庞大的教育资源储备, 迅捷的传播速度, 活泼生动的界面, 给教学创设了传统传媒无法比拟的优势, 给师生教学提供了创造性的条件。
小学音乐欣赏教学中, 师生通过网络, 按照预先的设计, 构建出互动合作学习的环境, 学生首先对感兴趣的音乐自主学习, 在老师的帮助下, 完成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同时, 学生借助网络通讯平台联系其他同学、教师, 就自己不理解的某一问题展开探讨, 为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 迅速而及时。最后, 拓展延伸,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 开拓思维空间, 动手动脑, 在网络上搜索资料, 制作、整合有利的学习资源, 这一过程提高了学习的有效性。如能形成良性循环, 最终学生的协作能力、探索能力、创造能力必将得到大大提高, 增强了学习的勇气和自信。这样的活动得到了学生的欢迎, 学生们积极主动探究学习, 获益匪浅。难能可贵的是, 学生们通过自己的解读, 对音乐进行了创作, 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开放性、动态性的网络教学, 迅捷反映音乐资讯
网络迅速及时反映全球的音乐资讯, 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作为音乐欣赏课, 其教学也应当具有动态和开放的特点。网络资源是音乐欣赏课堂教学的内容, 品种齐全, 风格各异, 特点齐备, 从不同层次满足了不同学生的欣赏口味, 完全可以说是一场网络大餐。
如欣赏圣-桑的音乐作品《天鹅》时, 我要求学生, 除了在网络上进行音乐欣赏外, 还要借助网络搜索了解乐曲的演奏形式, 查找作为作品主要演奏乐器的大提琴的音色, 了解作曲家圣-桑的生平简介和主要代表作品。这样要求布置下去之后, 教学内容立刻丰富起来, 学生觉得有事可做, 有知识可学。要求不分前后, 这就比较灵活。这种开放、动态性充分体现了时代发展的特征和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优势。为了巩固教学的成果, 便于学生以后方便利用, 可以指导学生建立一个班级音乐资源库。丰富而全面、深刻而专业的班级教学资源库, 某种程度上能够影响教师利用网络进行音乐欣赏教学的效果。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3
“纲要”明确指出,幼儿教师要根据“纲要”,从本地、本园、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富有弹性的工作计划并灵活执行,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我园地处农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我们应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环境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用适宜的方式使幼儿来感受适宜的内容。
一、充分利用种植园地
有些资源是我们不太方便拥有的,而我们又觉得很重要,那我们能不能让这个资源来到孩子们身边呢?不要花费太多的精力去找。所以我们利用种植园地来种植了一些植物。那样孩子们不仅能了解种植物的生长过程和特点,还能体验劳动的乐趣。在老师的带领下,孩子们学会了拔草、松土、种植、施肥更一系列劳动过程。知道黄豆和蚕豆的种植方法,挖个小洞后只要放二粒或三粒就够了,油菜如果太密了也不行,那样会营养不够得拔掉几棵。在每一种种植物旁边,我们还树立了一块标牌,把每种植物的生长情况和生长过程够记录下来。种植活动也培养了孩子们的责任心,她们每天都会来给植物浇浇水,看看有没有杂草需要拔掉。当每一种植物植物探出小脑袋时,孩子们会高兴地看上几遍。当绿油油的,麦苗长到十几厘米的的时候,她们还会把麦苗当韭菜吗?语言创编活动“春天’”,孩子们会根据种植园地来进行创编活动: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红的茶花,绿得麦苗,黄的油菜花,白的蚕豆花。而当一茬种植物成熟自然结束后,我们又会种上其它相应季节的植物,像葫芦、玉米、西红柿等。幼儿园的一草一寸都是很好的课程资源,种植活动远远超出了绿化的意义,幼儿园的种植安排就是课程的设计,就是课程资源的规划。
二、积极争取家长配合
我班有百分之八十是农村孩子,有些庄稼是现实地存在着农村的,虽然离我们有一定实物距离,在教师组织有一定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充分调动家长利用休息日带孩子去田野关注、观察、发现。教师给孩子每人发一张观察记录表,让孩子们把田野观察到的庄稼、植物的基本特征画下来,巩固对它们的认识。看到万顷成熟的庄稼。看到沉甸甸的果实,就有了深刻的感性经验。而且还可以让这些现实的资源来到孩子们的身边。结合主题活动“丰收的季节”,鼓动家长带几株从根到头完整的水稻、棉花到幼儿园来,有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和实物,幼儿能真正感受到秋天“丰收”的含义并一起进行主题墙饰的布置。
音乐活动“秋天多美丽”,能让幼儿真正体会到歌曲所表达的情感,而且会合适地创编歌词。利用这些充分的自然资源和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还创设了特色区域活动“果实大汇总”。在活动中,我们为幼儿提供了农村幼儿熟悉的干葫芦、稻草、芦苇、狗尾巴草等材料,使那些内向、胆小的孩子有了一片“自己”的天空,他们看到熟悉的材料和玩具,就如遇见久违的朋友,顿时变得轻松自在;有时,他们还会用自己采集的树叶拼成一幅美丽的图画,编制出一个个动听的故事。相信,那时“自信”已完全回到他们的身上。我们还把泥巴搬进了"玩泥区",让幼儿用泥巴和色彩组合成各种生动有趣的动物、水果。又如在体育区开展"民间游戏大家乐”的活动,我们先请家长和孩子一起制作民间游戏玩具,大大提高了孩子参与活动的兴趣,增强了幼儿的体质,锻炼了幼儿的意志。而且这些材料也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自然物。
三、结合社区远足活动
幼儿园组织的社区活动也是孩子们进入自然的一种途径和方式。社区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刻苦耐劳的品质,并拓展了孩子的知识面。到收割的季节,我们联系附近最方便去的地方,带孩子们去观察农民伯伯收割的场面,通过拾稻穗活动体验劳动的艰辛,知道我们平时吃得米饭的由来,懂得粮食的来之不易,从而教育孩子要节约粮食,尊敬成人的劳动,。并在此基础上欣赏古诗“悯农”,这样孩子更能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义。在去田野窄窄的田埂上,水沟里的小蝌蚪也是孩子们观察的对象,装上一些带回幼儿园饲养成了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在种植基地,有我们这里的特产——早春红玉、水晶黄瓜、特种茄子。了解了它们生长方式的不同,然后进行编谜活动,提高了孩子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想象力。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4
关于做好《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
实验教学水平》子课题结题准备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学校:
由县教委申报的重庆市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验区专项课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水平》即将结题,根据重庆市教育信息技术与装备中心的要求,现将《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提高农村中小学实验教学水平》总课题项下立项子课题的结题鉴定事宜安排如下:
一、结题时间
结题时间暂定为2011年9月,具体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二、结题办法
1、子课题结题采用集中会议结题的方法进行。
2、结题程序:总课题组将组织专家组成课题评审组,对提出申请结题的子课题进行鉴定。评审组首先审查课题研究工作报告及相关研究成果,然后由课题主持人进行结题汇报(必须演示PPT文稿),汇报后由专家提问,课题主持人及课题组成员进行答辩,最后评审组对课题研究是否完成预定任务、课题研究的成果及其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作出权威评定,形成科研成果鉴定意见,并颁发相关证书。
三、结题资料的准备(按此顺序装订)
1、申请•评审书。
2、课题立项通知书复印件(即:奉节教办„2009‟15号《奉节县教育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实验区和实验校应用研究工作的通知》)。
3、课题开题报告。
4、课题主研人员工作安排表(不超过10人,便于发证书)。
5、课题结题报告(另外准备9份发评审组)。
6、课题调查报告。
7、参研学校每年写一篇课题开展工作计划或方案,每年写一篇阶段工作总结(结题当年只写课题结题报告)。
8、参研学校每年4次(每期2次)开展课题活动的记录,研讨活动的过程性材料:活动设想;活动通知;签到记录;讲稿;发言稿;会议记录;活动小结;宣传报道等;公开课观摩活动材料;级别证明;活动性质;上课人数;观摩人数;授课教案;活动方案;评教记录;获奖情况;宣传报道等音像资料。
9、教师参加培训活动的材料:培训通知;听课记录等。
10、参研学校要组织教师写相关论文,至少要有县级二等将以上获奖论文6篇,发表至少要有1篇。研究论文(附获奖证书复印件);活动设计;活动案例;音像资料;获奖活动的证书复印件等。
以上材料结集为一式三份,2011年9月15日前交县电教馆一份。工作方案、阶段小结、结题报告、调查报告及照片资料(每校不少于5张)还需电子文档(发至邮箱121040681@qq.com)。
课题结题是课题研究工作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对几年来研究工作的总结,也是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展和推广的重要步骤。现代远程教育实验课题研究是我县实施第二期“班班通”工程项目的基础内容和前提条件,各实验学校应对课题结题给予高度重视,按时做好课题结题和阶段性研究总结,做好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上报工作,确保顺利结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5
提高写话教学效果
江都市高徐小学 王芳
新课程指出:在中小学具备充足的信息基础设施,教师和学生具备必需的信息技术素养的基础上,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正在组织力量研究信息技术与课程以及各学科领域教学和学习的有效整合模式,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及教学过程中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信息化课程资源以及有力的学习工具。
利用用网络环境进行写话教学,就是利用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环境和现代教学思想与方法进行课堂教学活动的一个整体概念。网络既可以作为一种工具和媒体,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环境,是超越时空界限的“大教室”。它所提供的快捷便利的条件为小学语文低年级写话教学带来了转机。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计算机在网络资源中自主交流,自由发挥,实现由“教师本位”向“学生本位”、由“知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让语文学习中的写话能力作为学生个性潜能得到持续发展。
一、重组网络资源,丰富语言积累
学生直接上网学习,扩展了阅读的环境和内容。目前在我国面向少年儿童的中文网站中,已经拥有相当多图文并茂甚至有声音、动画的多媒体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少年儿童的本性就是好奇,就是爱听故事、爱看小人书。多媒体的童话、寓言或成语故事是一种“动态小人书”,对于少年儿童尤其具有吸引力,无需老师提出要求,孩子们自己就会如饥似渴地从网上的相关网站上找来看。根据儿童的这一特点,老师就要引导学生上网去阅读那些经过精选的多媒体材料,并腾出一定时间鼓励学生之间交流网上学习的心得。这样,每位学生都可以在一节课多看几篇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大量的阅读积累,丰富了学生的语言,为学生的写话能力打下了基础。如结合教材,要引导学生写一篇关于爱心的文章,那么,首先引导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章,通过大量的阅读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激活学生的情感,为学生进行表达打好基础。学了春天主题的文章后,引导学生上网观看春天的图片,阅读赞美春天的文章,欣赏关于春天的歌曲,制作春天的剪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结合各种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扩展阅读,学习语文,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能力,丰富语言积累。
正所谓“厚积才能勃发”。没有一定的阅读数量,就不可能形成语感,不可能形成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文素养的提高也就缺少了根基和土壤,写作能力也就失去了语言保证。网络阅读与传统的阅读相比较,它从注重积累转向搜索,从注重品味转向选择,从注重内省转向交往,从注重经典转向大众,这种信息的获取方式更利于个性化感悟和思考得薄发。
二、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写话兴趣
学习情境是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以此为支撑启动教学,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同时又促进学习共同体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即合作学习,驱动学习者进行自主学习,从而达到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目的。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一定要注意学习情境的设计。比如说,在一些枯燥的学习内容中,创设一个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情境,尽量避免发生学生一看到教学内容就产生抵触的情绪,并可以利用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更快速的接受学习内容,更容易消化知识,更快的达到教学目的,提高学习效率。可见,网络教学环境中的情境创设直接影响学生在自主学习模式下的学习效果和效率。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是有个性的,他们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作为先决条件”,由此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之所以怕写话,其原因主要是不知道些什么。《新课标》中强调指出: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在网络环境中的写话教学,教学信息的呈现是立体的、丰富的、生动有趣的。面对如此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旺盛的求知欲,极大提高学生的参与效果。
在一次主题为“春天来了”的写话指导课上,我首先通过多媒体课件,让孩子们在美妙动听的钢琴曲中欣赏万物复苏的春景图。通过一幅幅逼真的画面,为学生提供了丰富感知、呈现思维的过程,使学生见其形、入其境,让学生更快、更准、更深地了解了春天的万紫千红、百鸟争鸣等特点,有了这些丰富的画面印在脑中,还怕学生无话可说、无话可写?
比如,引导学生完成“说说我的心愿”这一写话内容时,我通过多媒体课件,在孩子们面前展现了一个星光闪烁的夜空,上面有弯弯的月亮,有闪闪的星星,还有几个美丽的心形花环在闪动,随着动听的音乐,孩子们的思绪打开了,孩子们的心情激动了,一句句真挚感人的语言从他们的嘴里跳出。可想而知,孩子们的小短文不仅仅是出自手下,而是从他们的的心底流出。
总之,在在网络环境中进行低年级的写话教学,通过先进的教学手段和师生共同讨论、探讨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会使学生在一个极为生动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利用视听获得知识,培养写话情趣,形成写话能力,并使学生展示了自我,满足了个人的表现欲,获得来成就感。
三、降低书写难度,提前进入写话
前,我国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必修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即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形成对信息技术积极的态度和价值观,进而使学生能有效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身学习的工具。
在我们这项实验中,孩子们经过大量识字、大量阅读后,头脑中已经有了丰富的意义世界,但因为“手写滞后”,学生“动口不动手”,造成了手写能力和思维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不协调。按照以往的经验,要么是让儿童等到大部分的字都会写时再来作文,这将可能影响儿童思维能力的发展,造成多年实践证明的学生对写作的淡漠;要么是牺牲儿童自主发展的空间,强化同步手写训练,让儿童“挤”日记,这是以被评价为“得不偿失”的做法。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应用就解决了这些矛盾。通过汉字的输入培训,使学生迅速掌握了“写”的能力。在网络技术环境中,学生可以尽情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没有规定内容,没有限定题材,不强调技巧,不强迫必写,由着儿童自由自在地尽情表达。由于每位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所以,写话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是反映学生个性心理的行为,我们在写话教学中应该多一些学生的自由,少一些教师的规范,多一些学生的个性表达,少一些预设的条条框框。利用网络环境,学生不受时空限制,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与需要,尽情地抒写自己的情感体验,使写话真正成为个性化行为。
网络环境中的学生写话,思维活动几乎不受文字输入速度的影响,相反,清晰的字迹、准确的词语、修改的方便,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活跃。每完成一次写话,学生会骄傲地认为完成了一次心灵倾诉。在大人看来有错别字的几句话,会被他们看成是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更让孩子们兴奋的是,他们的“杰作”会被传到网上,让更多的人看。
学生在阅读了网上的材料以后,或者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情,可以随时在校园网的班级留言板里向老师谈自己的感想。老师对学生在留言板上的文字表达及时给与肯定或修改。于是,学生由原先只能打出一两句话,不到半年就发展到能流畅地打出几百字的小短文,部分优秀学生的一次习作,可以达千字以上,且言之有物,个性鲜明。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效果,就是由于网络将识字、阅读和写作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快速识字后,立即大量阅读,接着就鼓励学生上传作文,整个语文学习过程完全以语言文字的运用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来学习语文,而不是通过词语来讲解、语法分析来学语文。
四、建立交流平台,加强合作评价
进入信息社会以来,没有人们的共同参与、相互合作,任何重大发明和创造都是不可能的。这种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态度和获取知识的方法对于学生来说,非常重要。网络环境中的写话教学,通过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人机之间甚至更大范围内不断进行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使教学过程不断倾向学生,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比传统教学中单一的师生交流更为广泛、灵活。这种多渠道的交流方式,给学生营造了一个可参与的学习环境和展示自我个性的平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跨越了传统教学中不可逾越的鸿沟。在网络环境中的写话教学,摆脱了传统教学中的枯燥、空洞,更重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及情感的体验。
通过互动作文这个平台,每个学生都可以随时看到别人的文章以及其他学生做出的评论,自己也可以随时参与其中,在这种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同于常规环境下的单一分组和固定编制的方式,而是自由开展讨论,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向任何一篇写话发表评论。他们在这片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自由发言、民主交流,而教师也参与其中,引导学生的讨论向纵深处发展,保证讨论的有效性。让学生在自主观察、讨论、表达的基础上和与他们交流协作的过程中,逐步学会欣赏、学会思考、学会表达。
以往对待学生写在本子上的写话,都是由老师打上 “优良中差”的等级,最多写上几句鼓励的话或指出不足。而在网络环境下的写话教学,使评价的形式多样化,使更多的人员参与到评价中来。在写话教学刚开始时,为了鼓励孩子,我在每一篇写话后面,除了发表几句鼓励的评语外,还要粘贴一幅精美的flash动画。这样,一打开习作窗口,不仅看到了孩子们的写话,还会看到一个漂亮的动画在闪动,学生的欣喜可想而知,上传作文的兴趣只会越来越浓厚;而别的学生看到这样的画面也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写话也能被如此装饰,恨不得马上将自己的写话上传。
在网络环境下的写话评价中,学生评论学生的写话,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使读者和作者站到了同一高度,他们的内心世界、情感态度很相似,对事物的看法大致相同了。对于一年级刚刚接触写话的学生来说,写出的文章都很简单,有的甚至就是一两句话,大人往往不知从何说起,而对于同样是学生的读者来说,就不一样了。如一个学生写了一篇日记:今天我很不开心,我和同桌吵架了。在看看旁边同学的评论:你们为什么打架?看到这句充满童趣的看似和评论无关的话,心里觉得很高兴,这句话其实是在提醒小作者要写出打架的原因。还有一篇日记是这样写的:星期六,我生病了,在医院打针时碰见了一位同学。旁边一位学生的评语是这样写的:你们得了什么病?当这些看似稚嫩的评语一次次出现在我们眼前时,我们除了欣喜还能有什么呢?这不就是我们所要倡导的实现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正是在读者与作者的一次次对话中,读者的品读能力、作者的写作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6
一、网络———教师专业成长的营养库
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课程的组成部分, 到目前为止, 只有课程理念, 没有指定的教材。课程如何开设, 如何实施, 如何评价, 都没有特定的模式, 同时研究性学习又不同于传统的课堂教学, 这就要求教师具备全面丰富的知识,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水平, 要求教师极大地拓宽其思想史、科学史、技术史、知识论、科学方法论等领域的知识, 而网络恰恰可以成为教师学习了解研究性学习相关知识的营养库。
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 要求学生在开放性的情境中主动探索研究、获得亲身体验, 从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学习方式对学生来说是生疏的, 需要教师运用相关理论、知识与方法去指导学生学习。指导老师通过浏览众多相关网站, 把握高中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和目标, 正确理解研究性学习的有关内容、实施过程以及评价要求, 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和专业指导水平。教师学会如何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确定课题;如何制订研究方案;如何开展研究;研究方法又有哪些;如何获取信息资料;如何检索和整理资料;如何撰写课题研究报告等许多指导研究性学习的专业知识。
另外在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校和教师都会遇到一些让人困惑的问题, 通过浏览网站上相关此类问题的文章能给我们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
二、网络———获取信息的百科全书
研究性学习需要集约丰富的共享资源, 包括需要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丰富的导师资源。现实的物质实体世界由于在时间和空间上对资源分布的局限性, 在一定范围内满足不了研究性学习对资源信息的需求, 对此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和信息获取方法, 教会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
我们学校2001年起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 研究的第一个课题是《周庄旅游资源开发情况调查》。当时各课题组成员都是第一次接触研究性学习, 利用网络我们将大量与课题有关的信息收集在一起, 供教师和学生进行个别化培训和学习。我们课题组在网上找到的太仓高级中学的研究性学习《沙溪与周庄旅游资源对比》给了我们很大的启发。在开展研究过程中, 为了获得一手资料, 除了带领学生到周庄实地调查, 开展问卷提问、访问专家外, 还让学生通过Internet网获取有关国内外文化古迹旅游与保护研究的最新资料。学生通过网络浏览器查询了各种信息, 调用网上的资源来辅助自学, 尤其是介绍周庄的一些网站为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 为我们进行实地调查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导, 使我们的问卷题目和采访问题设计得更有针对性和更有意义。
三、网络———专家指导的全天候舞台
研究性学习的学习内容因题而异、因人而异, 不可预知、综合开放, 因而研究性学习需要更为个别化的学习辅导, 需要更大的师生比。然而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 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 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而且单个教师进行辅导, 在辅导领域上的深度和广度会受到限制, 对问题的分析和解释容易单一, 问题的多视角分析也受到限制。这意味着必须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 同时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而网络可以通过电子邮件、聊天工具的使用、论坛发帖等形式参加有关问题的讨论或是获得其他教师专家的指导。从教与学双方来看, 教师角色中“知识来源”的作用将部分由网络替代, 即网络技术也可承担部分的教师角色。特别是在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的条件下, 由于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分离, 使得网络的作用和地位变得更加突出。
网络中的人物是平等的, 因为在虚拟的环境里, 每个人的角色是平等的。在平等的氛围中, 哪怕对方是专家教授、市长领导, 大家都拥有话语权, 平等的话语权促进学生尊重自我, 释放自我。在对话的激励与碰撞中, 学生更容易释放出真实的想法, 使潜力得到激发。
四、网络———展示研究成果的平台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和在过程中评价, 特别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 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并能进行相互的交流, 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学生将研究的观点、进程、体会及活动记录及时上传到网络的指定区域, 也是一种很好的办法。我们小组将成果制作成网页, 将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在开展过程中的体会、最后得出的分析、结论, 以及课题组对周庄镇全体居民的倡议书在校园网上发布, 进行网络展示。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一方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 另一方面可以对成果进行开放性评价。因此, 评价是多渠道、多种类的, 既有指导教师的评价, 也有学生自己的评价和学生相互的评价。在评价中, 还可以进行网上“提问”和“答辩”。这种评价方法, 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体现了评价的开放性和过程性。2008年和2012年我们又再次对这个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当时学生留下的资料、制作的网站都成为我们的以后研究的参考资料。
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 就像教学领域的一片新大陆, 随着学校网络环境的不断普及, 师生网络应用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 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这块新大陆也必将更加迷人。
摘要:研究性学习课程具有开放性、探究性、过程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 因此, 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对教师的综合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而网络的开放性、综合性恰恰可以较好地解决传统教学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为开展研究性学习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学习评价
参考文献
[1]戈雪娟.网络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苏州教育, 2004 (11) :73.
[2]张世勇.网络教育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9) .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7
关键词:素质教育;学校德育;少先队
我的家乡、工作的地方——巴彦淖尔市,是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一个新兴城市,这里多姿多彩的自然风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为开展少先队活动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近年来,少先大队致力于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引导队员开展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对家乡的建设及可持续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充分发挥“沙漠”优势,培育环保护绿小卫士
作为我国八大沙漠之一的乌兰布和沙漠,是“沙水一色”的自然生态,为了给家乡出点力,保护沙漠,植树造林成了当前的第一要务。首先,我把工作重点放在了树立少先队员保护绿色资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上,组织少先队员小组合作研究订立切实可行的“护绿公约”,动手自制宣传板,走出校园,走进社会,宣传保护沙漠、植树造林的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在准备的过程中,少先大队不定期举行汇报交流活动,最终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队员们收获非常大,保护沙漠、植树造林的决心和信念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树立和坚定。
二、充分发挥“水”乡优势,培育河套护河人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无私地滋润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世世代代炎黄子孙,孕育了古老而伟大的中华文明,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如果我们的母亲河得不到很好的保护,那么水资源和生态环境就会遭受严重的破坏。
节日里组织少先队员,来到河套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拦河闸开展“为同一条河,献同一份爱,争做河套环保人”青少年保护母亲河活动。在黄河边上,兴趣小组的学生在现场取样,测量黄河水的密度,并用显微镜观察黄河水中的浮游生物种类,分析黄河水质的污染情况。学校老师简單向队员介绍黄河水的发源与历史,并组织学生开展环保知识有奖竞猜、请学生表演濒临灭绝的小动物、组织学生为小鸟安家、悬挂“我与小树共成长”寄语卡片、捡拾黄河边的白色垃圾等系列活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保护母亲河略尽绵薄之力。同时倡导绿色低碳生活,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三、充分发挥“药”乡优势,培育“小小李时珍”
乌拉特草原有“河套药王”的称号。绵延草原之中生长着许多珍稀药材,独特的自然环境也十分适合苁蓉、发菜、黄芪等名贵药材的生长。说起药材来队员们如数家珍,可是要说这些药材的用途、性能、生长习性和采集时间,队员们了解不多。专门聘请有威望的老药工、老中医担任校外辅导员,利用队会和少先队活动课组织队员学习中草药知识,开展懂药、种药、采药、卖药等系列活动,制作药物标本,学习中草药的使用方法和用中草药医治常见病的方法,培养队员从小热衷于中医,能够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
四、充分发挥特产优势,培育特产小行家
众所周知,巴彦淖尔河套平原的特产很有名气,孩子们也很喜欢吃这些家乡特有的珍品,他们也很有兴趣采摘特产。组织队员开展“家乡特产知多少”活动。在不同季节精心安排酌情举行相应的活动,如:五、六月采头发菜、蘑菇;七、八月份摘华莱士、枸杞、甘草;深秋收油葵、玉米等。在采摘的过程中,让队员知道每种产品的生长习性、采集办法及保存的常识,通过“我是特产小行家”活动,队员们可以了解家乡特产的美味、营养价值等知识,抒发自己对故土的热爱之情。
五、充分发挥旅游优势,培育家乡小能人
美丽的河套平原巴彦淖尔的学习资源是无穷无尽的,只要用心去挖掘,开展少先队活动的形式和载体也是没有穷尽。近几年,巴彦淖尔不断发展转型,现在已经成为国家级旅游城市,开展的少先队活动也随着家乡腾飞而日新月异,少先队员在旅游旺季制作模型、旅游图,展出矿物和植物标本、举行家乡美景摄影展、历史传说图片展等,多方位展现河套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人文景观和独具特色的物产,给内蒙古旅游业又增加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路漫漫,其修远兮,进一步挖掘家乡资源开展少先队活动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富有家乡特色的少先队活动,以活动长知识,以活动长志气,以活动见精神,以活动促行动,为祖国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跨世纪人才而努力奋斗。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8
充分利用内部媒体,开展建党90周年宣传活动
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按照新时期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指导方针,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充分利用文化宣传阵地,为丰富员工的文化生活,开都河公司开展了“建党90周年系列影片展播“活动,利用下班后的时间,通过开都河电视台,每天北京时间20:00播放一部红色革命、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等题材影片。为员工们奉献了如《开国大典》《建国大业》《铁道游击队》《生死抉择》等红色革命、爱国主义、反腐倡廉等题材影片,引导广大员工缅怀革命前辈的光辉历程,不断弘扬党的丰功伟绩,重温历史,铭记历史,在回忆奋斗史中受到鼓舞,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学习继承先辈的精神和传统,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同时加强了员工的思想道德建设,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极大的丰富了员工的业余生活。从4月21日展播至今,已播出爱国经典影片96部,目前本项活动仍在进行中。
李伟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 篇9
[摘要]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开放教育新模式对教育进行突破和改革,坚持“四个结合”,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
[关键词]红色文化;开放式教育;百色起义
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把广大人民团结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和建设中所形成的伟大精神的载体,是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源流,为了增强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充分挖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百色拥有宝贵的红色文化资源,理应充分利用这一宝贵的地域文化资源,将内涵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融入干部教育的全过程,以此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
一、百色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新模式的优势
(一)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主题突出 百色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1929年12月11日,邓小平、张云逸等一批共产党人成功发动了百色起义,成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府,创建了全国瞩目的右江革命根据地。百色起义是党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卓越的功勋,五千多名红军将士和无数革命群众在这场斗争中壮烈牺牲,用鲜血和生命换来了革命胜利。百色起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成为了党员干部开展党性教学的红色教育资源,具体包括包括“人”、“物”、“魂”三个方面。
1.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在百色起义的英雄人物当中,既有“快乐事业,莫如革命”的韦拔群、“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陈洪涛、屡受挫折而忍辱负重的雷经天等领袖人物;也有“永不叛党”的黄美伦等普通党员。为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他们用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首首气壮山河、惊天动地的壮丽诗篇。
2.丰富多样的硬件载体。在百色城,有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百色起义纪念公园、百色起义纪念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全国统战教育基地和全国防腐倡廉教育基地。在田东县,有邓小平第一步踏上右江革命老区的红军码头、有右江工农民主政府旧址、有全村86户人家就有85户131人参加赤卫队和红军的百谷红军村;在乐业县,有红
七、红八军会师遗址。据统计,百色市共有革命遗址遗迹310个。
3.永不过时的百色起义精神。在百色起义斗争和左右江革命根据地创建的过程中,百色老区人民形成了“百折不挠、奉献拼搏、团结务实、争先创新”的百色起义精神。这一精神,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激励着一代代左右江儿女奋勇前进。
(二)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的品牌响亮,品位极高
百色革命传统红色资源不只是文物旧址的陈列,也不只是文献资料的堆积,而是一种精神的积淀和革命经验智慧的结晶。百色革命老区长期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90年以来,江泽民、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习近平、贺国强、***等8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亲临视察百色,给予百色极大关注、关怀和支持,这给了老区人民极大的鼓舞和动力,也使“红色福地、千姿百色”为全国人民所瞩目。
百色起义斗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血与火的光辉历程,形成了丰富、全面、完整的红色教育资源,涵盖了理想信念、宗旨意识、全局意识、组织纪律、反腐倡廉、求实作风、民族团结、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内容,可以满足当前干部教育所需的内容要求。百色起义是邓小平领导和发动的一次规模和影响较大的武装起义,在党的历史上有崇高的地位,同时,百色起义还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源头”,百色是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核心邓小平开始治党治军生涯的起点。党和国家领导人对百色起义给予了高度评价。江泽民同志说百色起义“创造了惊天动地的伟业”;胡锦涛同志称赞百色起义“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光辉一页”;李源潮同志认为百色起义“是中国共产党人
在民族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壮举”;郭声琨同志指出,百色起义是“红色革命的英雄画卷,是崇高理想信念的不朽篇章,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一页!”
二、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建立开放式党员干部教育模式有利于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如何增强党员干部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如何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现实,此问题已成为党校党员干部培训教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关键之点。充分挖掘百色市所具有的、独特的红色文化资源,秉承百色起义精神,开展丰富而有特色的教育活动,从而增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建立开放式教学模式是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途径。
(一)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发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优势,有利于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修养
传统教授式教育方式缺乏对革命传统教育的深入研究,对新时期革命传统教育的规律没有完全掌握,所以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在教育中的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学效果往往事倍功半。采用开放教育的新模式,在教学内容设置上,主要围绕提高学员党性修养深入挖掘和整合革命历史素材,将党的优良作风和精神作为重要教学内容,把革命传统教育与学员的工作生活经验相结合,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学科渗透和开展综合性教育实践活动。百色起义期间革命者理想信念是左右江根据地军民在与敌人的顽强斗争中提炼出来的,有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在党员干部教育培训中要以百色起
义期间革命者蕴含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做好理想信念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学员头脑工作。要把组织学员了解百色起义的历史,参观革命文物,观看《百色起义》等红色影片,学习革命传统等活动列入教学计划,计入课程学分,加快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创新思想政治课教学方式;在其他课程的教学上也应该渗透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拓宽理想信念教育的渠道。
要从红色教育的光荣传统中吸取动力,把红色文化建设作为培养教育党员干部的重要工作,用“红色教育”占领思想“阵地”,筑牢党员干部的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把这些红色资源运用到领导干部教育培训中,以多样化的形式,形成了具有特色的红色文化氛围,振奋了人心,鼓舞了士气。通过实地革命传统教育,充分利用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一步激发了爱岗敬业的热情,牢记革命优良传统,永葆共产党员先进性。这种形式主题鲜明、生动形象,大家又喜闻乐见,比单一的说教形式更加入脑入心,是一条增强干部教育培训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开放式教育培训方式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有利于锻炼党员干部的党性
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可以深化理论教学,由情及理、以史论今,提升党员干部的历史意识与现实意识、问题意识与发展意识,更有利于锻炼党性,以提升干部培训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在党员干部培训中,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突破单一讲授的传统教学方法,引进体验式、研讨式、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调动“教”“学”
双方积极性,通过调研考察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使教学形式成为教学内容的生动载体,依托革命传统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开发,建立比较成熟的现场教学点和体验式教学点,进行现场教学、社会实践、专题教学等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比如通过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军部旧址、百色起义烈士纪念碑、纪念公园、纪念馆、重走红军路、体验红色生活、重温红色历史等活动,把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活动结合起来,寓教于乐,讲求实效,使党员干部自觉参与其中,自觉开展党性教育,真正做到让理论灌输“入心入脑”,让学员“真学、真懂、真信、真用”,自觉把它内化为信仰和理想,与时俱进地丰富党性教育内容,并在创新中形成体系,更有利于党员干部锻炼党性。
(三)开放式教育培训工作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有利于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
应势升级干部教育培训工作,要求实现“盲目灌输”向“按需施教”的转变,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是《干部教育条例》提出的重要原则。能力培养是一项长期任务,也是现实的迫切需要。开放式干部培训教育更加注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培养学员学习研究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把红色文化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精神追求,外化为党员干部的实践行动,将全面提高党员干部政治理论思想水平。作为百色红色文化资源主线的“百色起义精神”是不畏艰难、不怕困苦、不怕流血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百色起义和右江革命根据地期间革命者经受
严峻考验的精神力量。通过课程系统理论学习和参观这些革命遗址,纪念革命先烈,缅怀革命遗址的实践行动相结合,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可以使人们正确认识历史,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和艰苦创业精神,鼓舞广大人民为实现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这样通过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创新方式方法、健全培训机制等手段,能够切实提高培训效益,促进党员干部素质和能力的全面提高,培养和造就新时期所需要的高素质的干部队伍,推动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建设。
三、坚持“四个结合”,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 充分利用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坚持“点”和“面”相结合,对干部培训教育的方法、资源、内容、手段和途径等问题进行突破和改革,建立党员干部开放式教育新模式,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与时效性。
(一)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进行引导启发式教育教学方式 百色起义精神是我们党的传家宝,是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的精神宝库,是新时期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生动、深刻的教材。加强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不能就历史讲历史,而必须紧密联系现实,找准历史与现实的对接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将理论分析和实践相结合,讲历史和现实相结合,让学员在情感和理智上能接受党性的观念。要把百色起义精神放在世界史、中国近
代史、中共党史、改革开放史的背景中去理解、把握,更要结合时代要求加以深化、实化,引导学员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任务面前,加强学员对执政意识、政权意识的教育;把百色起义精神的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融合起来,把最真、最美、最富感染力的史实讲出来,引导学员继承长征史的光荣革命传统,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知行统一。
(二)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
正如习近平同志说的,我们的干部要上进,我们的党要上进,我们的国家要上进,我们的民族要上进,就必须大兴学习之风,坚持学习、学习、再学习,坚持实践、实践、再实践。因此,要依托百色红色文化资源,采用开放式、体验式教学法,以多种实践活动为载体,拓展教学空间,建立长期、稳定红色文化教学实践基地,积极开辟红色教育第二课堂,设计红色考察路线、成立专题讲座,现场教学,扩展对党员干部的教育。构建课堂内外开放式教育教学平台,将课堂内的理论内容和课堂外的实地学习相结合,抛弃呆板的、单维性灌输式授课,以此引入教学内容,以直观、形象的方式,生动、趣味的方法,在真实场景中体验历史与感悟现在,克服教学空间的狭隘性、封闭性。通过开放的教育方式,在接受红色教育过程中,把学员的感性体验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自觉,在开展现场体验教学的同时,及时安排相关的课堂讲授、学员论坛、自学、小组交流等教学活动,补充相关历史知识,进行必要的理论引导,让学员对自己 的感悟进行梳理、归纳,进一步深化其对历史、对现实的思考。
(三)坚持理论教学和科研教学相结合,实施研究型教学,组建研究型创新团队
要真正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进头脑、进心灵,实现针对性、实效性和长效性的目的,还需要科研的力量。在开放式党性教育中,可以通过组建教师、学员与基地专家结合,形成师生互助、学员互助的研究型创新团队,以科研促教学。在教师和基地专家指导下,从问题意识、开放意识、探讨意识、分析能力等方面培养学员的科学思维能力和研究能力,指导学员撰写读书笔记、调查报告,组织学员讨论,举办学员论坛,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研究中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学相长,学学相长”的目的。从而实现在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培养党员干部政治素质、人文素质与研究能力于一体的目标。
(四)坚持“点”和“面”相结合,构筑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红色资源教学网络
党员干部培训主题的实际需要是“纲”,重大历史事件是“点”,历史进程脉络为“线”,不同的革命根据地为“面”,要将百色红色文化资源和区内其他红色资源特别是桂林的红色长征资源结合起来,体验“邓小平足迹之旅”和“重走长征路”,不仅让党员干部感悟长征精神,还要感悟百色起义精神,形成纵横交错、有机连接的更丰富、更完整的教学资源网络。这样,将为加强干部党性修养和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更丰富的素材、良好的载体、鲜活的场景。在教
育培训过程种,应注重更新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通过案例研讨式、现场体验式、聆听故事式、文艺表演式等多种富有感染力、穿透力的教学方式,让学员亲临其境,倍感亲切,不知不觉中思想受到震撼,心灵受到洗礼。感情受到升华,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提高了党性,客观上产生其他教育方式所难以取得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刘世涛,张先彬.论“红色资源”在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03.[2] 张友南,肖小明.依托独特红色资源探索党性教育的“井冈模式”——以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为例 [J].中国井冈山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6期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10
关键词:网络资源站;美术教学
一、引言
21世纪,我们正经历着由工业文明向信息文明转变的时代,以网络为媒介的信息技术全面进入人类活动。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怎样引导学生学好美术对如今的美术教师来说是一重大考验。针对小学生的特点、小学美术教学特点和新课程的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站是有必要的。
二、网络资源站
网络资源,是利用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传播和网络软件管理的信息资源。简单的说,就是网络中共享的声音、文字、图象与视频资料。而网络资源站就是为用户提供一个平台,集声音、文字、图象、视频于一体,在这个平台中可以实现资源的使用、共享与用户交流。
三、网络资源站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特点与优势
小学美术教学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问题:一是教学刻板、循规蹈矩,二是小学生兴趣不断减弱。究其原因,一是课堂教学方法单一,二是小学生兴趣不高或者发生了转移。教师如何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挖掘他们的潜力呢?为此为学生和教师设立了一个网络资源站,将资源共享,为学习者的学习与交流提供一个平台。
(一)通过网络资源站,丰富了美术的学习内容。
美术教材中图片、文字资源还算丰富,但是声音、视频资源过于缺乏,这也是纸质书本的弊端,需要发挥想象,但是小学生领悟能力有限,更为直观的视觉、听觉感受更能让他们印象深刻。网络资源站中资源很多,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学习如何欣赏美的事物,使美术教学内容更富开放性,真正使学生发生由要我学到我爱学的转变。如三年级上《皮影戏》一课,书中列举的图片只有四个静态的皮影小人,学生不能够理解皮影到底是怎么“影”的,这时候网络资源站帮了大忙,资源站中事先由教师上传了皮影戏的片段、皮影的做法等,让学生可以真正看到“影”的魅力。教师更在站中放入了皮影的现状,让学生在欣赏美的同时,感受到对中国民间艺术热爱与爱护的重要性。
(二)利用网络资源站,拓展了学生的学习领域。
传统的美术教学地点是固定的,班级是固定的,时间也是固定的,每周只有两节课。网络资源站可以突破这些局限。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入学习美术的课堂和实践活动,去与其他热爱美术的学生一起交流,拓展了美术的学习领域。如三年级下《你见过哪些飞机》,这节课是让学生画见过的飞机,有些学生对飞机有着深厚的感情,喜欢研究飞机模型,喜欢设计飞机,那就可以走进网络资源站看看别人收藏的飞机照片,或者是设计的飞机图,也可以把自己画的飞机图片共享在站里,与其他爱好者一起交流飞机的画法与创意,为接下来的《我也能造飞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在与别人思想碰撞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思考能力与创新精神。更在学习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三)走进网络资源站,选择了适合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中提到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传统的美术教学中,总是教师讲解,学生绘画,有的时候教师讲解的时间比较长,学生绘画的时间都不够了。而网络资源站环境下的美术教学活动,将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突出了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如三年级《水墨画动物》这课,可以在水墨画动物教学板块中列出一些研究课题:水墨画动物的用墨重淡如何掌握、水墨画动物的神韵是如何体现的、怎么样掌握动物特征来画动物、水墨画中的动物与景如何构图等多条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查找相关资料,然后可以自主探究也可以小组合作完成分析报告。又如三年级下《色彩的纯度渐变》,这课理论性比较强,光看纯度、明度的定义不容易理解,所以在课前学生可以进去色彩纯度渐变板块,尝试了跟着里面的视频自己动手做色彩的实验,感受色彩是如何渐变的,再看专业术语来解释纯度与明度。可能理论部分读不懂,没关系,进入讨论板块,看看老师和其他学生的在线讨论,就很容易理解了。等上完室内课后,再到资源站里来复习提高下,动手做做另外几种颜色的渐变实验。利用网络信息技术,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使美术课真正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四、网络资源站实施应遵循的策略及策略分析
根据具体的案例实施和教学的经验,对网络资源站进行了进一步的思考,认为针对小学美术和学生的特点,要充分发挥其的特点与优势,必须在实施过程中遵循以下策略:
(一)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发展水平。
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年龄小,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有限,在适合学生使用的网络资源站建设时,要设计成简单易行操作方式的。网络资源站要具有科学性与娱乐性,如版面的设计多卡通化,视频资源比较充足,电子书多儿童版的,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让学生简简单单中掌握资源。
(二)要立足于平时开展的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整合的实践。
网络资源站的收集应该是在平时的教与学、平时的学生活动中。因此基于网络资源的课程整合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常规工作,应该强调在平时教学活动中进行实践。要在实践中收集资源,在实践中总结经验,在实践中证明网络资源的可用性与可靠性。
(三)要完善学校网站建设,实现资源网络化。
如果没有高速有效的网络支持,再好的网络资源站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要有效地组建了校园资源管理平台和网络教育教学资源中心,实现网上资源的共享;完成学校的主页的制作,实现了即时信息的网上发布。另外,可以增加老师个人主页学生个人主页及班级博客,让信息随时都可以在网上发布,从而架设起一条能让教师与学生网上交流、学生网上自学、生生网上互通信息的桥梁。
五、总结
在网络资源站支持下的美术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手段,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局限,促进了教育的信息化,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欲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探究能力,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美术教学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 篇11
课程资源又称为教学资源。科学课程资源广义上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上则仅指科学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科学课程资源从不同角度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本文所涉及的课程资源,是指教师和学生所能开发和利用的自然资源和社区及家庭资源。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2011版)对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了如下的阐述:为了使小学生的科学学习具有广阔的智力背景,科学教育不能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教材,必须利用与开发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
数列{an}的通项公式。
例4: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2n求数列的通项公式。
有了上个题的经验学生不难将该递推式转化为an+1+k·2n+1=3(an+k·2n),并用待定系数法求得k=1,也就是构造了一个简单的等比数列{an+2n},进而可求出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通过这四个例题的解题方法的探究,教师恰到好处的引导学生实现化归,将未知转化为已知,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作用,形成了有效的知识建构。
例5:已知数列{an}满足a1=1,an+1=3an+5×2n+4,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同学们有了前面的经验不难得到正确的解法:
设an+1+k·2n+1+s=3(an+k·2n+s),与已知的递推式作差,得{45++s2=k3=s3k,则{s=k=25,代入上式得an+1+5×2n+1+2=3(an+5×2n+2),于是得到新的以13为首项,
科学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从空间上可分为学校资源、家庭资源和社区资源三类;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各级教育主管部门要充分调动教师、家长、学生和其他社区成员的积极性,并根据农村和城市学校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
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而林区有着得天独厚、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使了儿童能够从自己身边最熟悉的自然事物开始探究学习科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和发展,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
以3为公比的等比数列。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未知数列转化为已知的等比数列{an+5×2n+2},进而求出数列{an+5×2n+2}的通项公式,最后再求数列{an}的通项公式。
通过对数列递推关系式的转化,同学们充分地认识到了转化与化归思想的作用与意义,并能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尝试应用,虽然学生暂时还做不到熟练准确应用这种思想解决实际问题,但是任何一种思想都是有一个认识提高和深化的过程。所以我们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渗透,及时引领学生将数学方法层面上升到数学思想层面,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发挥好数学方法论的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参考文献:
[1]G·波利亚.怎样解题———数学思维的新方法[M].上
海:上海世纪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上海科技教育出版
社,2007.
[责任编辑:盛琳颖]
二、林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充分利用好林区的植物资源
林区与农村和城镇相比,具有丰富的林业特有的自然资源,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为学生学习科学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提供了丰富的、真实的、直观的的素材。尤其重要的是,小学三年级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就是《植物》,这对林区的小学生来说,具有独特的优势,非常贴近学生的生活,对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的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三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植物》中,要学习和探究大树和小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及其变化、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有哪些相同特点等内容,而这些内容对生活在林区的学生来说,每天都会看到、接触到,对他们来说太熟悉了,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探究有关植物的问题,例如在学习大树和小草的内容时,有学生非常熟悉的红松、云杉、白桦、杨树等,小草有狗尾草、车前草、蒲公英、兰花草等,通过这些身边非常熟悉的植物,学生很容易地就在维恩图中把大树和小草的异同写出来。在讲植物的叶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时,各种不同植物的叶的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特征通过学生到树林里实地观察要比课堂上教师的讲授或通过多媒体展示的效果强百倍,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植物叶片的变化反映出植物生长的变化。由于教学时间的关系,对于城镇的学生不容易理解植物叶的变化与植物的变化的关系,而生活在林区的学生,能很轻松地通过植物叶片的变化,把植物的生长变化与一年四季的变化联系起来。
因此,在小学科学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林区的自然植物资源,利用学生熟悉的身边的事物学习科学知识,既能提高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珍爱生命的情感。
(二)充分利用好林区的动物资源
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单元《动物》和下册《动物的生命周期》的教学教材中以蜗牛、蚯蚓、蚂蚁、金鱼和蚕为例对小动物进行探究。这两个单元的教学内容,与植物单元的教学相比,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林区学生熟悉的小动物除了教材中提到的那些,学生在生活中经常见到的还有蝴蝶、蝗虫、蚊子、青蛙、蜻蜓、蟋蟀、泥鳅、草鱼、蛇、老鼠等等,通过对这些小动物的观察对比,学生很容易对动物的生存环境、生活习性、与环境相适应的身体构造、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讲授《动物的生命周期》时教材以蚕为例来探究动物的生命周期进而与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不同生物的生命周期不同。对学生而言,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蚕不了解,甚至根本没有见过,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林区的资源,以学生比较熟悉的小动物又与蚕的生命周期具有相似性的青蛙和蝴蝶为例,青蛙的一生要经历卵、胚胎、蝌蚪、幼蛙和成蛙五个阶段,,蝴蝶的一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蚕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卵、幼虫、蛹和成虫四种形态,通过这三种小动物的对比,学生对变态的概念就很轻易地理解了,再与鸡、羊、猪等对比,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不同的动物具有不同的生命周期、影响动物寿命的因素等知识也水到渠成地理解了。
(三)充分利用好林区的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
在三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第四单元《磁铁》,四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电》、第二单元《新的生命》、第三单元《食物》等,有许多学习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对林区的学生而言,更是有数不尽的课程资源。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是学校科学课程资源的补充和扩展,也能为科学教学活动补充很多素材。每个孩子的家里都存在着各种形式的能被孩子利用的科学资源,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类资源,将为孩子在家庭开展各种科学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支持。特别是我们林区,例如各种各样的植物的种子、种植各种各样作物的农田、各种各样不同型号的电池、各种各样不同形状不同用途的磁铁、厨房中的食盐、面碱、食用油、洗涤剂等,这些资源的合理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鼓励儿童通过动手动脑“学”科学、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有助于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为后继的科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学习、终身学习和全面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人不能脱离社会环境而生存。林区小学的科学课程就是要开发林区学生的生存环境,以林区丰富的自然资源为课程开发的切入点。充分利用林区小学所在区域的人文环境、自然景物和当地人群的生存状态等课程资源,让学生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科学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林区的科学课程资源更是丰富多彩,得天独厚,通过林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让孩子们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想象、尊重事实、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树立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新发展的责任感。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论文】推荐阅读: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备课07-28
充分开发利用饲料资源07-10
充分利用网络,上好地理课06-01
充分利用网程课程资源优化高中物理教学设计11-25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05-13
充分利用09-27
充分利用多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09-21
充分利用物理疗法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