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2024-05-13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精选6篇)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篇1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记“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心得体会

--------何厚钦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促进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有效提升全局干部职工的理论素养,加强干部职工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发展能力,贵州省开展“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为贵州每一地方、每个人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多样化的学习的平台,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有所成,努力在知识素养和能力水平上有新提高,在推动工作上有新进展,在工作创新上有新作为。

贵州是西部地区欠发达省份之一,全省全民素质与全国相比还处于相对落后,网络使用的增长条件和空间依然不足,严重制约了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年初,国务院下发了国发2号文件,给贵州带来了新的历史机遇和挑战,在这历史关头,贵州启动了“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活动,深感意义重大。

在国发2号文件精神指引下,省委省政府提出了新的思路,要落实和完成这项巨大而光荣的任务,就需要全省广大干部去更新知识结构,而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表现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的丰富和便捷开展学习,掌握更加丰富多彩的各个领域的知识。“有打瞌睡豪杰,无不读书神仙”,网络学习的平台是很好的老师,也是最齐全的百科全书,充分利用好这个平台学习充实自已,去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难题。

通过网络平台学习,能开阔自身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质,是工作和交流的最好载体,“人在家中坐,知晓天下事”,打破传统的教育模式。借助网络平台,不断学习新知,探索未知,建立属于自己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既提高了人们的能力素质,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与追求,融化到生命中的学习,是一种探索和发现、坚持与固守,学习是实践中实实在在的建设,不断赋予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总之,通过参加“百万公众网络学习工程”网络学习活动,个人“活到老、学到老”的意识得到了增强,学习方式得到了转变,工作效率和工作效果不断提高,个人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二〇一二年十月十七日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篇2

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 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 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机会, 有效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这一课程使教与学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 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学习方法上, 使被动地接受式学习转向主动地探索性学习, 使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培养。

研究型课程在内容上体现出来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注重信息收集与处理的研究过程需要借助网络的支持。网络为研究性学习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 它以其便捷性、交互性和超越时空性等技术优势, 创建了一个新型、开放的学习环境。可以说网络拓展了研究性学习的时间与空间, 因此在研究性学习中网络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进行研究性学习必经四个阶段:认识阶段、现场互动阶段、理论联系实践阶段和效果反馈阶段。这四个阶段并不是截然分开的, 而是相互交叉和交互推进的。下面我就谈谈在这四个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二、研究性学习各阶段的网络利用

(一) 认识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研究性学习对于师生而言是全新的课程。若采用传统的班级授课方式对学生进行指导, 其效果肯定不佳。再者, 由于研究性学习这一课程还处在探索阶段, 所以对于每位教师而言也是新鲜的, 初次体验的。因此, 进行研究性学习必须对它有初步的认识程。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提供认识性的信息, 它可以将大量有关研究性学习的信息搜集在一起, 供教师和学生的个别化培训和学习使用。这些信息包括: (1) 研究性学习的文献和相关资料。 (2) 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指导。 (3) 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实践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4) 研究性学习相关网站的链接。

(二) 现场互动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研究性学习本身是比较乏味和枯燥的, 要将理论化的东西及学习的方法传授给学生, 就必须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要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视频会议等多媒体教学, 以答记者问的方式, 解决疑难问题, 把教学双方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 只有让学生在对事物的体会和感悟中产生困惑、形成问题, 才能丰富学生的生活环境, 突现学生生活环境中有可能引起关注的内容。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创设虚拟的课堂环境, 搜集研究性学习丰富的背景材料、专家讲座的资料、各种多媒体信息, 还创设各种具有逼真效果的虚拟真实情境。学生通过浏览网页上的信息, 结合自己的知识能力和社会经验, 去发现问题, 确定课题, 针对性就比较强了。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教师个人创设情境的贫乏性和教学指导的单一化, 同时减轻了学校的组织、管理和安全工作的难度, 而且避免了由于教学时间和调查实践范围等的限制而产生的学生学习的效率降低的现象。

(三) 理论联系实践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在确定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以后, 学生要进入具体解决问题的过程, 通过实践, 形成一定的观念、态度, 掌握一定的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 需要寻求新的信息获取手段, 需要寻求更为有效的信息获取方法。同时研究性学习因题而异、因人而异的特点要求个别化的学习指导, 因此需要广泛的人力资源。单位教师辅导学生数的上升, 将增加教师的指导压力, 也影响教师指导的质量。这意味着除了将师生比限定在一个合适的尺度上, 有效的辅导还需要更多教师之间的研讨、交流与互助, 以形成合力。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将提供大量的研究资源和人力资源。在研究性学习中, 学生如果能积极上网, 围绕研究主题主动收集和利用信息, 将不仅有助于课题的研究, 而且还有助于学生迅速地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地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地加工和处理信息等信息素养的提高。网络还可以向学生提供指导老师的有关信息 (包括专业特长、电子邮件等) :指导老师既可是本校的老师, 也可是外校的老师或专家。在网上最好开设一个校外导师自愿者注册的窗口, 任何教师或热心教育的人士, 都可以在网络平台上说明自己适合指导的研究领域, 并注册成为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导师。对学生来说, 他们可以通过网络自由选择自己课题的导师。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解指导教师数量不足和现有指导老师专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四) 效果反馈阶段中的网络利用

研究性学习不仅重视学习结果的评价, 而且重视过程的评价, 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同时让学生学会分享与合作也是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这就要求学生在研究过程中, 无论是研究的灵感还是情感的体验, 都要及时记录下来, 进行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切磋, 在教师的指导和组员的合作中进行深入的讨论和及时的交流, 以便得到及时的反馈和评价。同时在研究过程的最后阶段通过有效的研究成果展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陈述自己的见解, 在评价和交流中完善自己课题研究。

网络可以在这一阶段为学生的合作学习以及师生的平等交流提供了广阔空间, 并且为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和成果的展示提供了强有力的平台。可以通过电子邮件、BBS和聊天室等方式将遇到的问题上传到网络, 或者与其他同学合作, 共同解决某个问题。学生可以通过网页在网上发布研究性学习的成果, 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并与人分享的愿望;又可以对成果进行评价, 并且评价是多渠道的, 这种评价方法, 实现了评价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体现了评价活动的开放性和过程性。

三、影响研究性学习网络利用的因素

由此可见, 网络在研究性学习的每一环节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但是毕竟现在各所学校多采用现实环境中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中网络的利用也仅仅局限于资料的查找和成果的展示, 那么是什么促成了网络的搁置和浪费呢?

网络教育平台匮乏。网络教育平台是师生网络互动和实现网上教学的主要场所, 它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交流、协作和项日活动管理的支撑平台。但由于利益驱使, 教育平台的网络开发相对薄弱, 大部分学校甚至没有开辟专门的研究性教学平台, 即使已经建设的还行不成系统的管理和更新, 具体措施滞后, 未能形成系统的网络。

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不够完善。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 校园网建设举足轻重。校园网建设中的四要素:网络环境建设、网络畅通保障机制、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和网络应用, 许多学校由于忽视校园网络中关键性应用软件配制和资源中心的建设, 结果造成许多校园网上有网无车、有车没有货, 更缺少驾驶员, 在这样的基础上发动老师大量地编了许多低层次重复性的教育软件, 结果造成人才和网络资源的极大浪费。

信息技术的在教师身上无用武之地。大部分的教师仅仅还停留在多媒体的制作, 只是基本上会操作Powerpoint, 更有甚者连简单的电脑操作都不会, 更别谈Frontpage的制作了。教师上网也仅仅局限于从网上下载教案、练习题、课件等, 不能迅速地查找, 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不高。这样如何有效地建立自己的网站, 如何开展网络下的研究性学习, 并运用信息技术与学生交流?

学生网络操作技术的个别化和业余化。学校开展的信息技术课重点着眼于电脑的操作, 如简单的文档、WORD、表格等的技术指导, 在网络方面的指导只是个别的。大部分学生上网的技术是在自己平日的课外实践中自学或揣摩出来的, 也仅仅只是停留于浏览网页, 网上聊天, 甚至沉溺于网络游戏。学生不会运用网络, 或者运用不是很熟练, 这势必缩小了研究性学习途径, 直接影响网络环境的创设。

基于以上原因, 若想在研究性学习中更好的发挥网络的作用和优势, 以致促进研究性学习的专题性、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 那么不得不将网络的运用提升到网络环境的创设。如何建设良好的网络教与学的环境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信息资源的有效性呢?

四、建议与措施

(一) 网络教育平台的建设

建设完善的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 采用分组讨论的网络实验环境, 或者是个别化学习的网络实验环境。如开放时间的限制, Internet接入的限制等。对于无法利用多媒体网络实验环境的学校, 可以考虑采用虚拟主机、主机托管的方式, 让ISP专门负责服务器的日常运作, 专注网络、数据库的安全维护。让学生能够在家中或其它网络终端接入, 从而开展学习活动。

另外注重网络研究环境的软件建设。基于网络的搜索引擎是最为便捷有效的工具之一;其次是BBS开放式论坛, 进行信息共享;再次是电子邮件、QQ、MSN、Skype等工具, 利用它, 学习者可有针对性地向网上导师、专家咨询求教, 最直接地获得资源。

同时, 现代网络教育平台一方面要为教师实现网络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备课和组织教学的环境, 通过教育平台来体现备课的教学内容, 利用学习跟踪功能, 进一步完善对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评价。另一方面要为学生提供研究成果的展示的舞台, 加强师生交流和校际交流, 内部交流和外部交流。

(二) 校园网教育教学信息库的建设

校园网信息库的建设应该从为研究性教学服务出发, 存储资料涉及面要广, 要有一定的知识深度。校园网络信息库的建设离不开专业人士的管理。管理人员对信息库按一定规则进行分类管理, 进行资料的电子化转换工作, 定期地维护和更新, 从网上搜索和下载更新的信息资源。另外, 信息库的建设不能仅仅停留于管理, 更应注重不断的充实, 这就离不开广大教师和信息技术人员的构建和积累。这一网站既可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 又可延伸到课外, 让学生自主学习。建立起一个以校园网网站搜索为主的参考资料收集、查询系统, 提高信息的收集加工能力, 有效地整合因特网资源信息。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篇3

关键词:教学 网络 平台 学生 研究性 学习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接入,不但给学校教育提供了丰富的资源,也使网络教学有了重要的后台支持。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就如何创建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作一个理论和实践的探究。

一、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可行性

网络教学作为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实践科学结合的一种新的教学形态,不仅从手段和形式上改变了传统教学,更从观念、过程、方法以及师生角色诸多层面赋予教学以新的含义。与传统教学相比,具有三方面的显著特点:

1.教师劳动的创造性

借助于媒体网络技术,老师的备课实质上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创作过程。它需要教师对知识的再加工,需要融进教师的个性、思想、理念和方法,最大限度地体现教师作为一个有个性的思考者所具有的一切本领,经过这一个准备过程,有利于教师的成长与进步,使教师更好地扮演自己的角色,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2.知识信息的整合性

多媒体网络教学非常强调教学中知识信息资源的多元性,并且根据教学的要求,进行课程的整合,实现对知识信息不断进行新的加工、组合和整理。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性学习转向研究性学习方式,实现自主、探究、个性化的学习,通过对网络资源进行新的加工,在实现知识建构的同时,顺利实现能力的提高。

3.教学过程的合作性

与传统教学相比,网络教学中的合作包括教师、师生、学生之间的合作。从教师之间的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个体性,使教师利用技术建立更为便捷,有效的团队关系,而且实现经验、科研成果的共享,获得更广泛,更有力的教学支持。

从师生合作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生之间的结构关系,也改变了师生既有的角色地位,使二者容易建立共学的关系。

从学生之间合作关系来看。多媒体网络教学为学生合作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多种可能,使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

二、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方法

建立网络教学平台是指在网络专用教室环境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借助网络课件或网上资源,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按照教学计划在网络中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等研究性学习方式,达到自主建构知识,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全新教学方式。该教学方式是以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为主线贯穿于整个教学的过程,把以教为重心转移到以学为重心,“主导”与“主体”有机结合,变“学会”为“会学”,由学习知识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基础知识”与“能力觉悟”有机结合,达到知识、能力、情感相统一的教学目标。

1.创设情境,提出任务

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利用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设计典型案例作为学习情境。情境的创设必须是关键性的和富有挑战性的,能激起学生认知上的冲突。通过情境激趣,促使学生主动发现,激发探索知识的激情。

2.自主学习、探究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教学中创设的课件平台,围绕提出的问题,进入网络教学课件,通过网络课件导航提供的帮助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即在学习目标的指引下,通过超级链接转入不同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并借助教师提供的网上资源收集各种与学习内容有关的信息,对信息进行去粗存精、分类、归纳、整理、内化、贮存,从而实现知识的探索和创新。教师则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室远程控制中的电子举手和遥控辅导功能,对学生学习中碰到的问题,提供适当帮助和作个别辅导。

3.合作交流、共同探究

网络教学提供的人机交互平台,拓展的课堂教学的时间和空间,在学生的自主探究之后,借助网上BBS平台,让学生围绕各自的学习体会广泛交流、讨论,相互间解难释疑。

三、建立网络平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注意点

网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使得网络教学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知识的增长和能力发展。但是要使网络教学在具体教学实践中真正起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作用,必须要注意目前网络教学中存在的一些误区和问题。

综上所述,随着计算机教学的日益普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在网络教学成为一种主流教学模式的背景下,作为教师,要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主动进行网络教学平台的建构,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以达到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课改目标。

参考文献:

张剑平.《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应用》

何克抗.《关于网络教学模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思考》

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刘儒德.《信息技术与教育相整合的进程》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高效优质备课 篇4

人类历史上已经经历了两次技术革命,现在正在进行着的是第三次技术革命,三次技术革命都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三次技术革命是以电脑网络的广泛应用为基础,第三次技术革命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必然给教育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发展潜力。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已越来越显示出极大的优势。运用的面已经越来越广;参与运用的教师越来越多;使用技术越来越成熟。传统的备课方式已经很不适应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传统备课中教师受到很大的限制:备课流于形式,只是为了应付学校检查;由于各种原因,教师资料不全;翻看课程标准、教科书、书写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主要功夫用在了书写上,误了作业批改与辅导分析学生;还有发现问题后,只有本校的本科的几个教师往往解决不了,造成教师整体水平较低„„总之,关于备课有很多不足之处。如何实现备课的优质高效呢?我们充分利用现在的网络资源优势提高广大教师的备课实效,达到解放教师、资源共享、高效便捷。在实际中我们是这样做的:

(一)收藏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报主页,收藏有关本学科的教学改革动态的有关网页。教学首先要与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保持高度的一致性,为此我们将中国教育部、中国教育报的主页添加到收藏夹中,每天到这些网站上查阅中国的教育新闻、教育形势、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学习一些好的典型。作为一名合格教师,必须走在教改的前沿,关注教改信息。到有关网站上了解整个教育、本学科的最新教育教学改革动态、课程的形式、教学模式、教育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以及教学改革的效果等,使自己永远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保持教育的先进性。

(二)备课中课程标准等资料缺乏问题的解决。一般来说,几个教师合用一套资料,特别是具有教学指导性的课程标准,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达到每位教师人手一本,由很多教师教没好好看过课程标准。以我们物理学科为例,全校的物理教师有8人,物理课程标准只有3本。有了网络,我们在网络上一搜,即可找到,并立即下载下来,放在一个固定的文件夹中,这个文件夹就叫“物理科课程标准”,以教研组为单位集体学习,需要时可以随时打开,也可以打印出来查阅更方便。并且还有课程标准的学习说明,让每一位教师有条件明确本学科的教学方向。备课必须以《课程标准》为准绳,合理的编辑、组织、选择教材中有价值的内容,灵活地选择教学素材与学生共同探索。下载多种版本的教材准备使用,这些教材各有特色,我们进行对照、比较、分析它们的特色,研究《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粗取精,设计好教案。再就是在网络上搜集与本学科的竞赛辅导材料及历年的竞赛试题。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一些学有余力的同学,多引导,多培养,搞好竞赛辅导,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准备好竞赛辅导材料及历年的竞赛试题。我们将这些竞赛辅导材料进行分析筛选整理归类,在平日的学习活动中加强这部分同学的辅导,不流于形式,在教学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收藏与本学科教学有关的多个网站。经常到一些教育教学网站上进行浏览资料,搜集一些自己需要的材料,有疑问也可以进行查阅。

(三)齐心协力有目标的进行校内资源共建。同一学校的年级备课组采取集体备课,进行资源共建。同一个部分内容进行章节分工,每一章的每一节由一个教师设计教案,集体参与讨论,集中集体智慧,修改定稿存档且备份,形成校本特色教案。这些教案是教师们集体完成的,这样可以减轻教师备课负担,提高集体备课质量,让广大的教师有更多的时间研究新课程课堂教学。我们在网络资源中获取到优厚的教学资源,精美的课件,许多与现实有不相符的地方,我们就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且加进去属于自己的特色,我们现在才有了一定的高度。传统的教具、挂图种类少,适用性差,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到各个网站上去找适合自己的课件,这些课件多媒体效果好,可以进行比较筛选,自己改制,当然教师要有一定的制作课件的技术。视频的、模拟的、动的、静的等等应有尽有,大大丰富了课堂,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本学科的中考要点通过网络查找并全部下载下来,进行研究,在搞好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要记了对考试方向的把握。在自己的教育资源中要有最近几年的中考题,至少应有近三年的中考题,把握好本学科的命题规律,研究中考试题,近几年来物理中考改革的力度较大,贯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注重在真实的情境中考查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将中考试题与自己的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活中学习物理。要有本学期的阶段性学情调查试题,期中、期末试题。建立这些试题的集锦,搞好资源共享,搞好试题的交流,特别是与其他乡镇、其他县市同科教师之间的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各位教师将自己的备课上传网站,相互借鉴学习,交流互动,提升教学实效。以章节为名称建立一系列的文件夹,各文件夹中的内容包括网上搜索到的多篇参考教学设计与教师自己整合编写的教学设计,上传到学校网站上,供同年段同学科教师学习与借鉴。其他教师在备课时可以参考,并要结合自己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修改补充。利用网页上的评论功能,将教后体会写在“评论栏”中,也可以将看的别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后的想法写在“评论栏”中。别人在阅读教学设计的同时,还可以阅读各位教师教学反思,同时还可以将自己的见解写在他人的教学方案之后,与教师进行交流互动,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业务水平提高。

(四)统一教案的编排体例。我们的备课体例一般包括教材分析、学生分析、目标制定、教学环节设计、练习题设计、教学资源准备、其他的相关资料准备这样七个方面,重点放在2-4方面,这其中4是重中之重部分,需要我们着实深入思考与研究。而其他方面完全可以借助网络现有资源,按照我们的备课要求稍作调整即可。到不同的网站上下载教案,将多个同章节的教案进行比较分析

1、教材分析:阅读物理课程标准、教学参考书,阅读大学物理、化学、数学等有关教材及有关期刊杂志等。要通过这些资料的阅读,明确中学物理课程在整个中学教育中的地位和任务,明确物理知识在各个教学阶段“螺旋式”上升的情况,明确物理课与其他教学科目之间的联系。明确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分析教材的内容和结构,明确教学目的、重点和难点,挖掘教材的科学方法、能力培养、思想教育因素,分析教材中的学习心理问题,设计适当的教学方式或提出合理的教学建议。

2、学生分析: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含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学生学习该内容可能的困难,学生学习的兴趣、学习方式和学法分析。

3、目标制定: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认知特点,确定恰当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思考与分析;针对学生的认识基础和教学内容确定重、难点并说明难点的确定依据。

4、教学环节设计:依据教学内容,将教学重点、难点、关键点,以片断的形式设计出来,要突出学生的预设并注意生成性目标的处理。(1)重点环节及其说明,包括教学策略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教学手段的选择和应用、学习策略的选择和应用。(2)学生可能的生成问题及其反馈设计。

5、练习题设计:教材中的练习题一定要优先选用;适当自行设计与网上资源采集;注重体现练习内容的趣味性、应用性、知识性、层次性、思考性,例题紧跟变式练习和拓展练习。

6、教学资源准备:这些内容也主要是来源于网络,也可自行开发设计,然后由同级教师使用交流。

7、其他的相关资料准备:相关的案例、物理故事、物理学家及贡献等资料性内容,这些资料可以从网络上得到。以前的备课教案,由于缺少大范围的交流,一般是都实用性较差,处理教材、教法设计较单调,现在每一个任课教师都可以到不同的网站上下载教案,将多个同章节的教案进行比较分析,结合自己的实际,再加上同级教师的集体备课,使自己的备课更加完整实用。教师在对教案进行比较分析过程中脑子里已经有数了,只要打印出学生的学练提纲即可,节省了大量的书写时间,而备课的效果更佳。

(五)收集与教育教学及与本学科有关的论文、教学经验总结。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后,有人问这位老师,备这一节课用了多长时间,这位老师感叹地说:用了一生!是的,如果我们的老师都用一生来备课,我们的课会上不好吗?以前的做法,教师仅仅参考一本教参,根本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更别说学习新的方法和理念了。而网络的高速度大容量的信息流动,可以时刻展示给我们新的先进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经验等。组织教师通过网络相关资源的查阅(尤其是查阅名师们的教学设计),及时捕捉到这些教育新理念、新方法以及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然后教学中我们用这些理论经验来指导自己的行动。我们经常在网上广泛收集阅读有关的教学论文、教学经验,相应进行学习及应用,并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论文集,博人之长,久而久之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非常大。

(六)建立本学科的自己的博客及与其他的一些与自己教学有关的博客的联系。我于07年建立了自己的教育教学博客“放飞希望,成就梦想”,在里面我进行了教育教学的总结,写自己的教育教学心得体会、教育教学随笔、教学研究等,使自己的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并且在诸城市教育博客大赛中获二等奖。通过联系,我结识了湖北的谭建华、湖南的殴忠祥、江苏的尤东和朱信和等名师,经常光顾他们的博客,进行学习交流,发帖探讨教育教学方法,使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篇5

虹口区科普志愿者协会

海南中学 江玉璘

摘要:现代教育必须建基于学生的生活世界,借鉴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实现科学世界和生活世界的整合。整合的基本策略是“做中学”,主要途径是导入生活世界,发展自由个性;自主探究,培养探究、创造能力。而学生最多的时间在学校度过,培养他们的创造、科技能力,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也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目的。如何利用学校平台,利用各种活动,调动各种资源,让学生从“做中学”,有更大的收获?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关键词:科学世界、整合、做中学、提高科学素养

传统的科学教育的特点是:以教为中心的重传授,机械式的训练,科学教育形态是一种知识再现,生硬的模仿。学生始终觉得科学是一堆知识,与自己的生活相距甚远,无法用之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然而,人是天生的探究者。婴儿自呱呱坠地起,就用所有的感官去感受周围的环境。教育就是要解放孩子的脑、手、脚、嘴、思想和时间,给孩子创造条件,把孩子对科学的好奇心、本能的探究反射和收集欲引导到科学的道路上来,激发起其对科学的热爱。

“做中学”不是精英教育,不追求科学精英的培养和选拔,而是要面向每一个儿童,尊重每一个儿童的差异,而科学素养对人在社会中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今天的学生将是明天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其科学素养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未来科学技术的兴衰,影响到国家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所以,教育绝不只是为多教几个知识给孩子,更不是为了让孩子能更好地去对会考试,它不是急功近利的,而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科学的生活方式和科学精神。因此,利用好学校平台,培养所有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至关重要。我们在基础课、拓展课、拓展课中,开展以小发明、小论文、小实验、小观察为基础活动,以航模、头脑奥林匹克等特色活动为主的科技活动,能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一、“做中学”在课堂中的实践:突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 心的设计

提高学生的科技素养,可以利用自然、劳技、物理等课程,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兴趣,了解基本科学知识。传统的教学是由教师按照教材设计好的方案引导学生亦步亦趋地做实验,学生完全处于被动地位,缺乏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真正热情。而如果改为教师引导、学生自主设计方案,就会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自己动手动脑去尝试解决问题,真正经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体验到科学研究的乐趣。

如:《蚯蚓喜欢潮湿还是干燥》一位教师按传统方法这样教学:课前,老师给每个组精心准备了一个实验用的盒子,盒子里准备好了一半潮湿、一半干燥的沙土,然后把蚯蚓放入,过了一晚,让孩子们观察蚯蚓往干燥的地方去还是往潮湿的地方去,以判断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这节课从表面上看,教师没有直接将问题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事实。但是实验和研究的过程却是老师设计的,学生没有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学生的科学精神无从培养。因而课上学生对蚯蚓的其他习性没有表现出兴趣,他们的探究欲望没有被激发出来。

于是,这位教师又重新设计了一堂课,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老师先请学生考虑蜗牛在教室里生存需要什么。学生们回答后,老师将它们分类写在黑板上,不时引导孩子考虑它们属于哪一类。很快,就形成了几个问题:蜗牛喜欢什么食物?

它怎么吃?蜗牛喜欢呆在干燥的还是潮湿的地方?蜗牛生活在水里吗?然后,老师示意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自由组成研究小组,并就所选问题作出假设答案,然后设计实验来验证假设。很快,学生自然组成了四个小组:研究蜗牛对光的反应的“光小组”,探究蜗牛对食物的喜好以及如何吃东西的“食物组”,探究蜗牛听觉的“听觉组”和探究蜗牛喜欢干燥还是潮湿的环境的“干湿组”。待各组设计出了实验计划后,老师组织大家进行了交流。

出乎老师意料的是,第一节课结束后,孩子们回家主动找了许多蜗牛的资料,针对实验中出现的问题找到了许多解决办法,有的还在家长的帮助下改进了实验方案。“听觉组”了解到如果把蜗牛放到水里,将会促使它爬出来,因为水中缺少氧气;“食物组”找来了更多的食物,并打算用照片记录下它吃东西的过程;“光小组”在家长的建议下改进了记录方式„„

第二、第三堂课后,学生们大都有了自己研究的结论,四个来自不同小组的孩子又组成了新的小组,每个孩子都在新的小组里自豪地向同学交流自己的收获,传看彼此的记录,讨论实验证明蜗牛的“家”应该是怎样的。在上课过程中,老师常常感到自己的知识赶不上学生的突发奇想,学生空前的创造力和投入态度是她在以往的课上所看不到的。教了多年自然常识课,自觉游刃有余的老师也发觉自己要胜任这样的课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

“做中学”的课堂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传授式和教师安排的实验教学相比,这样的课花的时间要多好几倍,课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常常无从预料,对老师的引导、调控能力以及学习、运用知识的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所承担的不再仅仅是知识的学习,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态度,而只有这样的课,才可能将科学精神和态度的培养落到实处。

而在学校教育中,各学科之间不应是互相分割的,而应是有机联系的一个整体。在教学中,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借用其它学科的有益部分,为科学教学服务。

二、“做中学”在拓展、探究课的实践:以学生为本、自主探究、形式多样

科技活动有着多样性,复杂性,既有共性又有个性,并非所有的内容都适合拓展、探究课教学,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我们精心实施了以下的内容,以培养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探究活动

所谓探究课是以班级或小组组织进行的科技实践活动。每组都有指导老师,有明确的选题目的,所设计的活动,主题应根据条件和可行性,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技活动的普及,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的科学精神。每学期的活动有完善的实施过程,有完整的原始材料,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记录等,有确切的实施结果,由负责人以文字形式,将活动结果叙述清楚,文字应简洁,并有实物或录像、照片资料。有实际收获和体会:包括青少年参加活动的体会。活动宣传教育覆盖面,活动的社会效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等。

对于优秀的探究课案例还要求做到:真实性、示范性、教育性、完整性等。让学生在探究活动过程中掌握科学的方法,掌握科学概念,学会查阅分析相关的资料,学会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并且这一活动,学生的参与面广大,学生选题可难可易,十分利于普及和操作。,我校曾有“四川北路公厕的调查”等几个案例撰写了调查报告送市区评比,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2、航模活动

航模是深受广大学生所喜爱的一项科技制作活动。通过这项活动,不仅可以了解船舶发展的历史、种类、用途,了解有关现代造船、航海、海军以及海洋等方面的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及动手能力,使得他们的双手变得更加灵巧,同时,还有助于将所学的有关书本知识与实际操作结合起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弥补书本知识的不足。拓展课报名参加航模组的同学特别多。

我校参加过的航模比赛,奖项颇多。不少同学的动手能力和善于动脑的习惯,就是在拓展活动中培养的,体现了“做中学”的成效。

3、头脑奥林匹克活动

头脑奥林匹克简称OM,OM的誓言是:让我成为知识的探索者;让我在未知的道路上漫游;让我用我的创造力把我居住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我们选择这项科技活动作为让学生体验的对象,是因为“OM”崇尚创造,这项活动的宗旨、内容、形式以至组织处处体现出创造精神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无论是长期题还是即兴题较量,都没有固定的模式,也没有统一的答案,而是鼓励参赛者根据题目要求充分想象,大胆创造,解决方案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最好。

“OM”是一项国际性的青少年创造力竞赛活动,具有与国际接轨的功能,最重要是“OM”精神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目标完全一致,它反映了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对教育的期望。

今年我第一次带领学校头脑奥林匹克组参加全国比赛,这才真正体会到“做中学”的重大意义。无论是剧本的创作,还是道具的制作,从无到有,在磨合中,和学生一起学习、创造、制作。遇到我也不太擅长的制作电动转轴部分,我们先请教物理老师,再尝试多种小马达,最终找到适合的发动装置;制作服装道具时,同学们找来各种不同材质的材料,一边联系史前生物的特点,一边决定外形和颜色„„在制作中,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我组织他们看影片,一同进行头脑风暴,黄老师指导他们即兴题,在活动中,他们增强了对科技的兴趣,了解了更多的科技知识,更彼此学习,拥有一段难忘的回忆。最终我们学校获得2008年上海市头脑奥林匹克即兴题优胜奖和表演类优胜奖。

三、“做中学”在校园活动的实践:营造科技教育氛围,引导学生体验

学校良好的科技教育氛围有利于学生科技兴趣的培养,所以我们重点做到了以下几件事:每年召开一次科技节,作一次科普讲座,开展一次科普宣传或调查研究、编一张科技小报、撰写一篇科技小论文等。这些丰富有趣的活动,营造了科技教育氛围,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学生的科技素养。

科技节除了航模等展示活动外,还有各班同学参加的废物利用的“变废为宝”活动,人人可以参与的“谁的纸飞机飞得最远”,“压不坏的纸”等益智项目,要求人人参与,人人动手。

科普讲座的主讲人不仅有博士、发明家,还有曾经获得“科学小院士”的毕业生,每次讲座都力求生动有内容,能吸引同学,缩短他们和科学的距离。

小报和论文都以比赛形式进行,让同学有所收获,得到认可。在这样充满鼓励的氛围中,他们会继续成长。通过设置各类科技兴趣小组和定期购置科技类读物,使人一踏进校园,就能感受到浓厚的科技活动氛围。我们充分利用学校平台,开展各种活动,同时在细小的地方做文章,每次比赛给学生荣誉进行存档,为学生摄影留念,事情虽小,学生的荣誉感、积极性空前高涨,各项比赛成绩也随之有明显上升,基本上一年一个台阶,从一个侧面证明了科技活动特色正在形成。

四、“做中学”在学校的实践,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1、学生的科学兴趣更加浓厚了。

科学兴趣指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学生变得喜欢参观科技馆、博物馆等地方,更多的学生喜欢阅读科普读物,购买的书籍中科技类的明显增多,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到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小制作活动中去了。

2、学生的科学概念掌握程度更高了。

科学概念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对具体的事实、概念、原

理或规则的理解。学生通过参与体验科技活动,对一些科学概念的理解从抽象的层面向运用方面转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且理解较为完备,比一般的成年人为好。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学校的平台,从各个方面加强科技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现在各个学生由于在各种科技活动中亲身实践,慢慢地学会了举一反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 走进学习型社会 篇6

[摘要] 本文论述了运用多媒体网络对小学语文(第五册)课堂阅读教学模式改革实验的活动,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提高小语阅读教学,对研究效果作了分析,并得出研究的结论。     [关键词]教育技术    教学模式     教学改革     前        言  我们正在走进一个信息的时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是世界教育改革的热点,我国教育在新形势下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美国总统在96年2月就提出了“技术扫盲挑战”任务,在97年2月又提出了美国向21世纪的教育行动计划,日本和新加坡在新世纪提出了教育信息化计划,发展教育技术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论从国际还是国内的情况来看,当前各级各类教学改革的关键都在于能否打破长期以来统治各级各类学校课堂的传统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的特点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学生听。主要靠教师向学生灌输,而作为认知主体的学生却处于被动状态,积极性、主动性难以发挥,而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由建构主义所要求的学习环境得到了当代最新信息技术成果的强而有力的支持,这就使建构主义理论迅速传播,日益与广大教师的教学实践普遍结合,成为各级各类学校深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课题提出  语文这一门学科具有工具性,语文素质的提高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均有深远的影响,而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加深对阅读的理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我们知道阅读教学是识字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提高识字质量,能够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提高听话、说话和作文能力,能够使学生获得多方面的知识,发展思维,提高认识,受到思想教育和美的熏陶。  基传统的阅读教学中,不科学的教学方法是采用“注入式”、“填鸭式”教学方式,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被抑制,思维被束缚,得不到发展。这样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学习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对学习兴趣不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语文素质难以提高。  二、建构主义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靠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况,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教师和外界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并茂的多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方式组织和组织和管理各种教学信息和学习知识,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式和发展,即对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非常有利,也是其他媒体或其他教学学习环境所无法比拟的。  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为知识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那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突破阅读教学这个难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我们采用了多媒体网络教学的新教学模式。              如下图:     主导                                            主体                               情境创设                          设疑问难        理通思路  分析段落                          疏通引导                     多                         加深理解                     媒                                                      体    教师     总控台             协作学习        学生         计                         解答难点                     算                                                      机                         自主学习                     网                         策略设计                     络       效果评价  强化练习       知识迁移  思维创造          (一)情境创设,设疑问难  兴趣是人们专注于某种事物带有一定情感的意识倾向活动,它能推动人们去探索新的知识,发展新的智能,心理学家认为,缺乏直接的兴趣,会使学习成为枯燥乏味的负担,如果学生对所学的课文感兴趣,学习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就应在课堂上,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理解课文的需要,选择和设计有趣的疑问吸引学生。例如中学习《翠鸟》一课时,教师先在电脑中演示一只颜色鲜艳的翠鸟捉鱼的动画,创设情景,并设下疑问:“你知道这是什么鸟吗?你对它有什么认识?”调动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看了,马上反映说是翠鸟,教师在对学生的答案给以肯定回答之后,紧接着出示课题,翠鸟,接着老师再追问:“你还想知道翠鸟的什么呢?”于是就给学生一个疑问,通过让学生质疑。师生共同明确学习的目标。  (二)理通思路,分析段落  利用计算机理通文章思路,分析段落。文章的内容主要是讲什么,重点是什么,上下文之间有什么关系,段落层次怎样,一燕有几段,每段有几句话,上下自然段有什么联系,第一段写什么,第二段写什么…..例如学习《翠鸟》一课,首先指定四名同学分别朗读四个自然段,给学生一个总的印象,了解文章的大概的内容,接着分析各段的内容。例如分析第一段,将翠鸟的画面通过多媒体网络输送给学生面前,请同学们阅读时想一想,第一段写了翠鸟的哪些外部特征,课一共有几句话。学生借助计算机来分析,计算机紧接着又出示问题:请你从它的颜色和长相上用课文中的词语概括出翠鸟的外部形态特点。理通文章思路,逐段逐段分析段落层次。  (三)疏通引导,加深理解  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不注意引导,学生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运用多媒体课件、文字教材辅以音像教材,使其成为有声有色,有形的动态为一体,再疏通引导,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加深其对课文的理解:1)注意建立学生的思维模型,例如在加深理解课时以询问的方式:“你的意思是指?”“你怎么知道它对呢?”“这是为什么?”等等。2)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这个有没有其它含义?”“请你评价一下某某同学的观点,好吗?”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促使其思维更加活跃。  (四)协作学习,加深疑难  利用多媒体,加强学生的协作学习的能力,教师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翠鸟》一课时,运用多媒体网络,先让学生用眼看图片,用耳听读课文:接着输出画面及思考题给学生,让学生边读边思考:1、本段一共有几个句子:写了翠鸟的哪些方面。2、请你找出描写翠鸟样子的句子。组织学生协作学习,学生边读边想查字典,小组讨论,向老师质疑,教师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对全体学生进行监听和监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十分高,思维也非常活跃。每个学生的观点在和其他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中受到考查、评论,同时每个学生对别人的观点、看法也进行思考,并作出反应,从而发展兵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能力。又如,在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利用多媒体课件,放出西沙群岛美丽的景色,设下疑问:你在计算机屏幕上看到了什么,说明西沙群岛是个怎么样的地方。让同学们分小组互相讨论,通过讨论,请同学们把自己看到的请出一位同学说出来,通过这样的协作学习的方式,培养了学生与他人协作的团结精神,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加深了学生对课文和识的理解。  (5)自主学习,策略设计      阅读教学的目的是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读懂并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启发诱导学生去发现规律,自己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或片面的认识,设计合理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不由教师直接告之,而向学习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线索,能力,使学生有自主获得信息和资源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定要争气》一课时,计算机中给出一条问题请你描述童第周把一项难度很大的实验做成功的情景,让学生自主完成。学生可以查阅相关的资料,可以请教电脑小博士。这就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力,想像力与表达力。  (六)效果评价,强化训练      通过阅读教学能加强学生识字的能力,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从而为写好作文打好基础,例如,在每篇课文分析记忆之后,马上进行听打训练,加深对字形的记忆:进行组词,造句,阅读训练,甚至看图打短文,通过多媒体教学网络,监控学生,随时可得到反馈  信息,同学之间可相互阅览,相互调用,学生可以进行自我评价。通过各种开式的训练,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加深了对语文的兴趣  (七)知识迁移,智能形成  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网络,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接触更多的阅读知识,发挥、培养学生思维活跃的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字要争气》一课时,通过阅读课文,学生体会到童第周是个非常勤奋的学生,课堂上,教师找来许多有关童第周生平的小资料,包括学生时代的许多事例,在国外刻苦求学的片断等等,让学生对童第周有了更多的的了解,提高了阅读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如,在学完《一定要争气》一文后,让学生运用所学过的方法,利用多体网络的优势,自己通过调用网络的资料,进行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与技巧。  四、研究效果的分析      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情景创设,设疑问难:理通思路,分析段落:疏通引导,加深理解:协作学习,加深疑难:自主学习,策略设计:效果评价,强化训练:知识迁移,智能用成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智能,发挥学生的会造性思维。      本研究的目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探索出运用多媒体网络构建新型语文阅读瓴学模弯能够提高语文素质。为了对整学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下面以期未考试统考成绩为例,加以分析。  (1)    总体水平特征  在三(1)、三(3)班各抽50各学生成绩分析,其

[1] [2] 下一页

成绩如下:试验班成绩分)        N=50        (满分为90分)  99.3  98.8  98.2  98.1  97  95.3  99.9  96.9  98.8  98   98.2  91.7  99.7  97.3  97.3  95.4  98  97.5  99.5  97.3   98.4  95.3  98  99  99.4  95.7  98  95.2  97.3  94.3   100  94  97.7  99  97.5  94.2  99.2  93.8  95.5  94.6   97.9  96.1  99.7  97  99  93.1  97.8  93.1  99.1  92.2   ∑=4852.1      N=97.0           s=4.22    (1)平均分    N=4852.1/50=97.0   (2)  标准差    S=4.22     非试验班成绩表  95.4  71  92.8  88  62.9  98.7  77.4  97.3  98  84.7   86.3  95.1  74.5  96.4  97.9  69.9  98.9  74.5  96.3  99   96  92.4  91.3  54.4  73.3  98.8  66.2  96.6  94  99.4   57.7  95.3  84.8  66.5  94.2  82.7  97.5  96  86  93.3   98  72.8  98.1  89.9  77.9  92  80  87  92.9  93         ∑=4353.8       N=87.1    S=4.22      N=4353.8/50=87.1      S=11.97  将以上结果,采用P――S平面分析模型分析    不稳定状态             16              不稳定状态                                  平均水平低,         14            平均水平高     且较分散,存在高分生上           但分布分散,存在低分生                            12              B(87 , 11.97 )           0  10   20   30   40    5 0   60   70   80   90   100                             8                             6    平均水平低,且相对集中         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                             4                             2          最差状态                         最佳状态                             0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到,实验班的同学处于平均水平高且相对集中状态,而非实验班学生外于平均水平高,但分布分散,存在低分生,说明运用多媒体网络教学,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    阅读知识内容达标度的差异分析  为了了解实验班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否比非实验班的更高,思维能力的强度是否更大,选取了以下几道典型的例题分析(取N=50)     测 验 内 容  试题分 值  理论满分值  实际得分         得分率   试  非  试  非   阅读理解  字词  第1题  15  750  678  603.8  90.4%  80.5%   句  第2题  2  100  95.3  82.9  95.3%  82.9%   第3题  3  150  134.9  118  89.9%  78.8%   第4题  3  150  143  128.4  95.3%  85.6%        分析数据可以看到,学生对所检查的知点的理解都达到所预期的数学目标,同时,也可以看出,试验班的学生阅读理解的字、词、句掌握的程度都它非试验班的好。说明试验班学生阅读能力较强,对知识迁移度较好,思维较活跃。  从研究中得知,实验班的学生对电脑的兴趣浓厚、乐学、想学、好学,利用认识码打字,打字的速度的提高不仅锻炼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三、研究的结论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与实践,在小学语文中低年级进行阅读教学中大胆采用多媒体网络,构建新型阅读教学模式,收到了以下几方面的良好效果。  1、     促进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提高  从研究我们可以知道改革课堂结构的教学模式,构建新型语文  阅读教学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课文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变成了一幅幅美妙动人的图画,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而且有效的克服了学生的心理障碍,增强了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培养了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团结合作的精神。  2、     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促进了小学生的素质教育。    利用多媒体网络组合教学方式,改革课堂的教学结构,构建新型教学模式,不仅了提高教学质量,突破阅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且提高了学生在认识领域的达标度。  1)   情境创设,学生容易接受,教学效果很显著。  2)   创造有利的教学环境,运用多媒体网络及时收取反馈信息,有利于改进该堂教学。  参考文献  《多媒体组合教学设计》 李克`东 谢幼如著 科学出版社  《多媒体组合教学实践》 李元境 谢幼如著  科学出版社  《教育传播科学研究法》 李克东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 谢幼如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上一篇:网络销售人员的个人工作计划下一篇:现象问卷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