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2024-10-13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精选12篇)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篇1

摘要:审美教育是小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术欣赏课是实施审美教育的核心课程, 把小学美术欣赏课程拓展为健康审美教育的重要内容, 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美术教师在教育观念与课程定位、教材与教法等方面要以人才培养的大局为重。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 把美术鉴赏课的教学最高目标确定在提高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素质教育方面。

关键词:小学美术,审美教育,美育实践,文艺才能

一、在美术教学中培养艺术创造力

在美术教学中各种能力的培养要以创新能力为主, 美术鉴赏的作品大都来源于大师丰富的想象力, 美术鉴赏的学习提供了创新意识培养最适宜的环境。 让学生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习或从经典作品的欣赏中体验创新精神。 美感是每个人独特的亲身感受,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 平等地对待学生, 善于发现个体不同的倾向, 诱导学生放松对失败的恐惧心理, 树立绝对的自信。 通过不断尝试、肯定、校正发现自己心中的潜在能力, 采取多种教育形式、手段, 拉近学生与大师的距离, 让他们理解所有的艺术大师与他们并没有不同, 只是表达的技巧、复杂性和内容不同而已, 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感受与大师作品进行比较印证。 最终鼓励他们通过实验、讨论、交谈和游戏等手段, 学会了解来自身体的感受、眼睛的感受和心里的感受在美术鉴赏中的意见。 领悟体验周遭的世界, 有效地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和独特情感。 学生通过体验、发现和兴趣的激发, 培养发散思维、类的思维、想象思维和求索表现手法等能力, 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培养创造力。

二、审美教育与美术鉴赏教学目标定位

审美教育一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素质, 进一步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 抵制不良文化的影响, 促进身心健康, 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另一方面, 审美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造力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 曾经, 把美术欣赏确认为个人“修身养性”的事情或作为学校素质教育的一个点缀, 没有把美术鉴赏确认为一门学科。 传统的美术教育在忽视学生个性的同时, 遗弃了本应是教育目标之一的创造力培养。 按照美术欣赏的本源来自于个体的经验与表达这一理念, 应当将审美教育视为“学问”教学最高目标确定在提高和培养学生创造力上。 目前美术鉴赏的教学方法由于受种种因素的限制, 如教学观念的指引, 教材、教学资料的缺乏, 教学设备条件的约束等, 造成教法一般倾向教师主导, 资料灌输及权威化的课程设计, 教师未能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 填鸭式的课程正不断扼杀学生的创意思维及教师的空间。许多辅助教学软件, 不过是老师或教材换成电脑讲述、展示, 只能把美术鉴赏课变成看电影一样, 只注重学生的审美情绪和调动, 少有理性的思考。

三、通过美术教学开启学生的智慧

美术教学中开发学生的智力是美育实践的基础, 人类若主动放弃对右脑进行训练, 思维能力就无法得到提高, 自然不会收到好的效果。 在学习生活中, 好奇心是兴趣的基础和诱因,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驱动力, 它与好奇心相辅相成、密切联系, 没有好奇心驱动就不会产生兴趣。 引发学生从观察生活到联想设计的欲望。 在美术课上, 教师不厌其烦地对学生进行熟悉生活的教导, 三番五次地强调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提出由近及远的观察法, 努力做到由整体到局部, 再由局部到整体的观察和由表及里的观察相结合。 实践证明, 正确的感知建立在正确的观察上, 方可促进学生积极地形象思维, 提高艺术想象力, 进一步使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概念的东西形象化, 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 美术课改革的课程评价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学生发展为本, 体现了现代教育的人文性。 在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学评价应是一个多元性活动, 出发点不是为了鉴定和甄别, 而是为了肯定进步和发展。 历来都是教师给学生打分评定优劣, 现代教育更重视学生自我评价, 通过自我评价和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使学生逐步强化自觉解决困难的能力, 包括综合运用跨学科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课程本身来说, 是以体验为主, 评价范围不能局限于作业评价, 更需要的是表现评价, 如学习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教学过程的评价远比作业结果的评价重要。 评价标准已不能再以单一课程目标为依据, 要适应不同学生的个性和能力。 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 独特见解,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同时, “评价”不只是学生的事情, 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也应作自我分析, 反思和听取别人的评价。 成功的美术鉴赏教学活动, 所涉及的东西很多, 要求教师的业务素质更高, 既要备教材、教法、参考资料等, 又要备学生的接受与反馈, 课前准备工作更严谨和工作量大。 提高教学质量, 进行有效的美育实践, 使学生在美术教学实践中, 在正确的、审美教育观的影响下, 在综合审美活动与审美创造实践中得到健康发展。

四、通过美术教学净化学生的心灵世界

通过美育实践使人的品格更加高尚与纯洁, 得到心灵世界的净化。 具有道德理想的美术教师有责任通过美术教学实践促进学生智力开发。 科学研究发现, 学生的左脑思维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课的进步, 美术课的有效教学能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水平。 美术欣赏教材编写普遍对课程欠深入探讨研究而显得与时代脱节。 现今我国小学至高中的美术教材对各年龄阶段美术欣赏的内容指引不足欠全面统筹, 造成各阶段的教学环节脱节, 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杂乱、雷同, 缺少与生活的联系, 使学生感到难以学以致用。 美术鉴赏教材多是图片鉴赏加一些作者简介、创作背景等文字说明, 按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的历史发展顺序编排学习内容, 未能让学生多方面尝试及接触各类某介的创作。 随着教育观念的改变, 进取型及外向型的教育观使我们了解到审美教育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社会变化、经济活动有着紧密的关系。 美术鉴赏不再是纯艺术教育, 也不是学术化教育, 更不是工具性教育。 而是一种与社会生活结合的社会重构性审美教育。 现在教材容易不自觉地画地为牢局限了审美教育对社会和生活的贡献。 因此, 教材结构是否合理, 创新性质如何, 范画、图片、资料是否体现教学意图, 教材是否符合新课程理念等, 这一系列问题将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 作为教材补充, 教师可根据当地教育资源, 开发地方性学习内容构建特色课程,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作为探究性课程, 开展教学研究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美术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激发想象, 发展形象思维能力。 通过美术教学实践, 有利于提高学生多方面的文艺才能, 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综合发展, 进一步强化素质教育。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篇2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将色彩教学引入小学美术教育中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策略;探索

一、掌握色彩的观察方法

关于色彩的观察来说,观看是最基本的方法。比如对红色的观察,无论红色的物体放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都不发生任何的变化,都是孤立的、抽象的固有色。一般情况下,这种观察色彩的办法适用于装饰色彩绘画中。但是,对于同一物体,因为作者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导致出现不同的理解,也是时有发生的。比如,因为作者观察物体的角度不同,可能将正方形的物体看成是梯形的透视形,再换个角度可以是平行四边形或是菱行的透视形等等。色彩的观察亦是如此,要将对象、光源与环境三者看成一个整体进行观察,使学生学会把握色彩的不同要素对色彩变化的影响。这种观察方法是基于对造型艺术的技术基础,其中包含美学的基础。色彩美决定着色彩的整体效果,也体现了色彩的关系。

二、用多媒体辨析色彩

近年来,多媒体教学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小学美术教学也不例外。当教师在讲解“色彩的冷与暖”前,要针对教学内容制作课件,将色彩的冷和暖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形成视觉上的冲击,也可以播放一些具有色彩信息的相关视频,教会学生辨认色彩的冷和暖。除了以上的教学手段外,还可以利用色彩与音乐的结合,来凸显色彩本身的差异性。比如,暖色调的图片展示时,可以结合一些激昂、欢快的背景音乐;当呈现冷色调的图片时,播放一些低缓的、慢节奏的音乐。以加深学生对冷色调与暖色调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色彩辨析能力。

三、结合实践,联系生活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过程中,会有对美术作品进行鉴赏的课堂内容。其中比较常见的是对名画进行赏析,针对这些,教师可以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适当地涉及一些名画赏析,以让学生真正感受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美术作品的思想内涵。

综上所述,近年来,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美的追求和认识,随之也越來越重视对美感教育的要求,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所以,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通过欣赏、实践等教育方法,实现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理解能力。

参考文献:

成文光.形与色的重构:农村小学美术教师在职培训色彩教学与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3,21(01).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篇4

关键词:美术,课堂,特殊性,技法演示

儿童是爱美的, 而且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 随着年龄的增长, 他们渴望艺术享受的心情日益增强, 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 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 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 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之一, 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爱好、欣赏能力、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美术学科教学法建设毕竟不及语文数学那么完善。美术课堂教学中存在语言堆砌过多, 形象提供不足, 作业辅导和讲评不适当等状况, 昭示我们应尽快搞清楚小学美术教学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小学美术教学是小学各科教学的一部分, 前人总结的普通教育学对小学教学基本适用, 普通师范对小学教师的就业要求规定为各科都能教, 有它的合理性。然而美术教学和语文、数学等教学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美术教学有它的特殊性。

下面我从知识技法传授、练习辅导、作业讲评几方面谈谈对小学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认识, 与同行们一起来分析美术教学的现状, 揭示美术教学的误区, 使今后的工作更科学一些。

一、美术知识的表述往往是前面薄薄 的一部分文字, 后面厚厚的一大半图例

简短的文字加大量的图例, 是美术知识得以流传的习俗, 而决不是因为美术家做不成大块文章, 只好以美术作品充塞工具书。我们可以从这样一种特殊的表述方式中领悟到, 美术知识的传授固然离不开语言文字, 但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和用心灵去感受的“美术语言”, 只能由美术作品去说话, 用语言作注解有时会说不清道不明。如果把美术和其他学科作横向比较, 语文课中语言的运用是至关重要的, 因为语言文字本来就是其学习内容;数学课中语言则是传授数学知识、进行数学思维的首要工具;在美术课中又是另一番景象, 形象成了传授知识的首要角色。形象作为美术知识的载体呈现在学生面前, 是能直接传播美术知识、技法的“形象语言”。语言固然也可以传递美术信息, 且必不可少, 但它毕竟只能用语言符号描述形象知识, 相对于用形象直接传授美术知识, 它就显得间接乏力多了。唯其如此, 在美术课中, 作为传授知识的工具, 课堂用语应为形象服务, 因为我们所从事的是美术教学, 是视觉形象, 而不是语言文字或其他。

传统美术教学已把精讲多练列为重要特点, 对精讲和多练引起重视, 这是对的, 但对发挥美术作品的直接传授知识作用尚认识不足, 不够重视。课堂教学中老师手拿课本讲上十来分钟, 然后学生照课本依样画葫芦画上半小时了事的情况比比皆是。如此, 那些只有用眼睛去看的知识, 学生就难以得到了, 至于发展视觉感受能力、审美情趣的培养更是谈不上了。

二、练习辅导, 学生掌握美术知识的 过程不同于掌握语文数学知识

学习美术知识技法, 除了接受老师讲授的那一部分, 还有一大半需要在练习中去体验, 去领悟。美术的练习过程本身也是体验、理解知识的过程。另外, 语数作业强调独立完成, 因为那个相同的答案一经抄袭或交谈就没有了练习的意义。而美术练习恰恰相反, 它需要在群体的互相影响中进行, 哪怕是画家培养自己的子女学画也宁可送去业余绘画班学习。因此, 美术课的练习时间中, 根据需要可尽可能组织同学互相看看、讨论作业, 这是符合美术教学特殊规律的。美术课中的如此安排, 非但不属于组织纪律问题或抄袭作业问题, 反而是体现美术教学特殊性的良好方式。

美术课的这种在练习中学习知识的特性, 在专业美术学校能普遍予以理解和应用于教学, 但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要开花结果却艰难得多。我们常会看到高年级学生低着头、埋怨自己无能, 面对美术作业发愁不能完成, 然后在这种心理驱使下, 虽努力为之仍交了一份连自己也不满意的作业就算了。久而久之, 美术低能就成了定局, 在“全面发展”中形成一块美术低能的缺憾。研究解决此问题的方法, 对于实现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有很大的价值, 于是我常留意于思考这个问题。调查研究表明, 学生的美术能力并不是全面低下的, 主要在于美术技能的低下。

三、美术课的作业讲评一般都是老师 拿了几张作业, 讲讲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这样做本来没错。可重复得多了, 发现表扬批评的总是原来几位同学, 讲的也总是原来的话。对此, 教学研究时就自然会提出一些疑问:是否符合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是否符合每课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是否符合美术教学的特殊规律?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常有老师出于鼓励学生积极性的愿望, 搞作业评比竞赛, 其结果往往是表面的热热闹闹掩盖了有悖于美术教学规律的弊端。小孩子会因为评比的导向而改弦易辙, 使自己的作品迎合得奖需要, 丢弃那“不一样”的个体创造, 却不会意识到这是一次自我意识的丢失和创造意识的封闭;小孩子会兴致盎然地为第一名拍掌称贺, 却不会去为第一名打个问号———认为那是老师定的, 肯定无疑。比赛的效果往往会引起这样的思考: 还是不要比赛为妥, 换个角度换种说法不是更好吗?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反思 篇5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一

《生活日用品的联想》是一节综合实践课,本课引导学生认识生活日用品因为用途不同而造型各异,从而引起学生对他们产生丰富的联想。学生在此课中可自由选择表现形式,从学生的作业看,大体分为两大部分:一是绘画表现,二是装饰制作。在教学中我重点进行两方面的指导,第一,在观察同一物品时,可以调换不同的方向和位置进行观察,因观察角度不同会产生不同的联想;第二,同一物品从同一角度观察,也会产生不同的联想。课堂中也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由于日用品的范围很广,少数学生一时很难确定自己的表现对象,后来我就带学生把日用品进行了简单的分类,帮助学生确定表现对象。

《飞天》是小学美术第九册的教学内容。由于学生对什么是石窟缺乏感性认识,对飞天的艺术特点不了解,因此在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和发动学生课前搜集大量的图片资料,尽量的让学生观察、体验和感悟。在直观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带学生具体分析飞天人物的动态特征,学生还提到了春晚上的飞天舞蹈,我也让几个学生在集体面前尝试着模仿几个飞天的动态,学生的兴趣浓厚。在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个别辅导,及时解决学生作画中出现的问题。

《色彩的色相》是一节了解色彩的色相知识的课程。通过欣赏生活中色相的呈现以及各类艺术作品中色相的利用,学生能够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丰富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喜欢色彩也认识这些色彩,但是他们没有很理性的去分析这些色彩的色相。如为什么喜庆的时候要用红色?绿色和兰色有给我们什么样的视觉感受?白色和黑色呢?让学生分析研究色彩,恰当的运用这些色彩来帮助我们营造画面的意境和情调,表达创作的主题思想。

《色彩的明度》是在前一课的基础上,有对色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了解“明度”的概念,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利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表现一幅作品。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有的学生在用不同明度表现作品时,一时不知如何画起,出现心中没有形象,不知画什么,怎样设计等问题,这时教师给予适当引导,启发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资料,受到启发后继续作画。

《民艺术家齐白石》是五年级的教学内容,本课将通过学习齐的作品及其人其事,使学生初步理解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和特点,体验画家的人格魅力,从而提高对中国画的艺术审美能力,陶冶情操,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将齐白石作品的欣赏环节交给学生来自己主持和介绍。每一小组重点分析一幅作品,在小组交流讨论后,小组推选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然后小组其他同学再给予补充,最后教师根据学生的介绍情况,给予适当的补充。以这种形式上欣赏课,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教学效果较好。

植物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许多学生的家里都有植物,因此《植物写生》一课很受学生的喜爱。本课的目的是通过植物写生,引导学生学习精细的观察物象的方法,通过植物线描写生,练习写生的技法。在教学中,很多学生感到如何表现植物的空间层次关系,在作画时无从下笔,针对这一问题,我在课堂中详细示范,并请几位绘画能力棒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方法。从学生的作业质量来看,教学效果不错。

《二十世纪的艺术大师马蒂斯》是一节美术欣赏课,在本课中,我继续采用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分小组课前搜集马蒂斯的相关资料及作品介绍,课堂中组内进行资料汇总交流,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进行汇报,全班同学分别给每个小组进行评价。学生的课前准备充分,小组汇报时发言踊跃,看来学生是很喜欢做课堂的主人的,今后的教学应多提供给学生这样的机会。

《橙色的画》的教学意图是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动手调配颜色,认识橙色的色相,了解橙色是黄色和红色调配而成的。在教学中,我诱导学生自己去调配橙色。在调配橙色的过程中,问题就出来了。有的学生调的颜色很红,有的学生调的颜色很黄,在教师的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反复的实践,学生认识到:1,等量的红色和黄色才能调出橙色。2,调色过程中红色比黄色越多,调出是颜色越发红,颜色越深;黄色比红色越多,调出的颜色就越发黄,颜色就越浅。

《吉祥图案》一我国民间美术中的吉祥图案为基础,使学生了解它的形式和题材是多样的,并且蕴涵着丰富的寓意和美好的祝福。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搜集,带来了剪纸、绘画、工艺品等多种形式的资料准备。课堂中,教师结合教材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再出示一些吉祥图案,让学生讨论猜测一下,都蕴涵着怎样的美好祝福,在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在以小组为单位,互相欣赏同学们带来的各种工艺品,以丰富学生的视野。最后,小组探讨如何制作吉祥图案。在这节课中,我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去动手动脑,去探知创造。

《认识身边的树》通过实际的观察,学生所画出的大树也是不同的,有的学生表现的是粗糙的树干,有的同学表现是是伟岸挺拔的树的身姿,有的学生画的是丰满婆娑的叶子。本课让学生到户外去实际的观察树,所以学生在绘画中不仅兴趣浓厚,而且通过观察,也很好的表现了不同的树之间的区别

《四季的色彩》是美术第七册的教学内容。本课教学我采用学生自学的方式完成四张图片下的问题卡片,再进行小组内的交流,以拓展其思路。课前教师让学生搜集四季的图片,在课堂中学生互相欣赏、交流,从画面色彩、构图、表现方法等方面观察分析作品,从多方面认识四季,感受四季的色彩。在学生创作表现四季的色彩时,能准确的表现四季不同的色彩特征,但近、中、远景色彩的变化表现不够。

《生活中的暖色》是让学生了解生活中暖色,初步掌握暖色基本知识,并能根据观察或回忆表现生活中以暖色为主的现象。教学中通过对比观察《红色的房间》和《尼斯的英格兰散步大道》,组织学生积极讨论,体会冷暖色给人的不同感受。在创作时启发学生采用多种方法、多种表现形式去创作表现,如油水分离、点彩、油画棒、水彩笔、彩色铅笔、水粉等,在表现暖色的画时提醒学生注意冷暖色的搭配使用,有少数学生出现冷色使用过多和干脆不用冷色的情况,教师注意给予适度的指导。

《生活中的冷色》是一节色彩基础知识课,旨在培养学生感受和认识色彩,能辨别冷暖色调并感受冷色美感,提高学画色彩画的兴趣及表现技能。为了更好的调动学生的兴趣,我准备了大量的冷色图片,充分利用图片、画家学生作品等。通过图片、作品对比,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进行讲解举例。

课程主线主要依序为:色彩测试、色相环(冷暖对比)、冷色认知(名称、感受)、了解画家笔中的冷色(凡高运用色彩抒发情绪)、看书观察研究(点染技法)、教师示范及方法步骤、学生作业、师生评价、课堂小结。在教学中,图片色彩知识测试,使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冷色,观察认读颜料盒中冷色的名称、挤冷色的颜料以及看图回答生活中的冷色给人的感受,使学生对冷色的知识得到加强。其后的画家与学生作品的赏析,融汇冷色的情感与表现。让学生在欣赏与回答问题中,使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来,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通过教师示范,有效解决了色彩点染的基本表现方法。本节课收到了课前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的观察、欣赏、评价、研究、色彩知识的运用及色彩表现的感觉均得到进一步训练和提高。

《杯子的设计》是五年级的美术课,课前让学生搜集准备各种杯子,教师精心制作了教学课件。本课教师采用游戏闯关的形式,有杯子知识比一比、杯子设计想一想、杯子创作赛一赛、神奇之杯赏一赏四个闯关过程,学生对于闯关极感兴趣。教学中,先从欣赏观察多种杯子入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欣赏各种杯子,让学生对杯子有详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了解杯子后,组织学生讨论杯子设计的问题,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杯子设计需要考虑的几个方面:合理性、科学性、美观性、功能性。学生设计的杯子多种多样,教学效果较好。但是在本节课中,教师留给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还是感觉少了点,少数学生没有完成作业。深深感到在美术课堂中,要留给学生充足的创作实践时间,而一节课的时间就那么40分钟,这就要求教师在美术课的讲授过程中,一定要反复推敲,把握住重难点,掌控好课堂节奏。

《给艺术插上科学的翅膀》本节课属于“欣赏评述”领域,通过观察欣赏、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启发学生善于从科学的不同视角发现美、欣赏美,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汲取美。认识感受科学给艺术带来的方便快捷,及科学对艺术的影响力。使学生了解艺术与科学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科学的情感。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探索中学生学会设计和完成题目,最后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雕塑之美》一课是通过对中外不同风格的雕塑作品的欣赏,使学生初步了解雕塑艺术的语言、特点、分类和材料等,了解雕塑的审美特点。学习分析和鉴赏雕塑作品的基本方法,能用历史的、艺术的眼光去看待各具美感的雕塑艺术。本课通过对雕塑的“造型”、“材料”、“表现手法”、“内涵”四个方面展开欣赏,采用小组合作讨论欣赏的形式,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不仅能让学生学到雕塑的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由衷地热爱美术的学习,让学生乐在其中。

《花鸟画》是继上一节国画课之后,进一步让学生学习和研究画家绘制的花鸟画作品,加深对中国花鸟画的认识,学习和分析画家用笔、用墨和用色的技法,在临摹的基础上添加和创作一副花鸟画。让每位学生去仔细品味浩如烟海的艺术精品,认真感受每位画家缘物寄情的思想感情,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在这节课中,教师的演示作用很重要,这样可以让学生很直观的了解绘画技巧和绘画方法,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把学生教“死”了,没有创造性。应该是让学生在学习基本的绘画技法后,鼓励学生大胆的创作,从中体会一下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了解中国画的情趣。

《山水画》一课是一节国画课,通过树木画法的教学,增加学生对中国画山水的了解,提高学生对中国画山水树木画法的技法与欣赏水平。树怎么画?教师的示范很重要:“鹿角法”和“蟹爪法”。树叶怎么画:点染法和双勾法。在教师示范了基本方法之后我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水墨之间尽情玩耍体验中,无论学生的水墨尝试是什么样的效果,他们都觉得自己是非常优秀的,体验是成功的,在玩中找到了墨趣,玩出了水墨涂抹的喜悦,创造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画家凡高》一课是以启发学生情感创造为突破口,力争深层次地理解凡高的作品,让学生认识并理解艺术家的创作并不神秘而都是表现艺术家的某种创作意图,而这种意图又都是有现实的依据。课堂中,学生按小组分组合作学习,学生处在一种自主学习的状态,有自主学习的目标、学习方法,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有情感投入,能从学习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值得注意的是本课的欣赏评述活动是在学生对凡高生平,绘画特点作了初步了解后进行的,并不是只重情感而忽视美术课的基本知识、技能。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课堂中可让他们自由组合,与伙伴们共同完成某一提纲下的讨论学习,得以因材施教。

《在快乐的节日里》是利用油画棒刮蜡版画的制作方法,运用刮蜡手法选择色彩和有特色的场面表现节日的气氛。教学中引导学生观赏课件中的节日照片,观察假日里人们的衣着打扮、背景色彩,通过“魔术变变变”环节,引起学生的对刮蜡版画制作的兴趣,在纸张上进行操作,具体要求是力度均匀,整齐有序。学生对刮蜡版画制作很感兴趣,作业效果很好。本课的难点是指导学生在油画棒涂色时,运用厚涂法,着色力求厚实均匀。

《学画农民画》属于“造型·表现”系列,其意图是让学生了解农民画是我国民间艺术的一种绘画形式,农民画具有大胆的想象力、无拘无束的表现手法、鲜艳的色彩和饱满的构图等特点。农民画与儿童画从表现手法上有相同之处,它易于儿童理解和模仿,从而学习农民画从生活中取材的特点,鼓励学生生动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课堂中我通过网上收集的农民画的作品,民间剪纸,年画,还有不同风格的农民绘画作品使学生欣赏,还给他们讲述一些民间艺术的渊源和故事,孩子们很感兴趣。如此我讲到民间老虎帽的民间故事学生非常有兴趣从中贯穿尊敬长辈的思想教育。当学生去临摹或画农民画的创作手法的表现,孩子们的表现力变得特别强。

《刻印的乐趣》我课前和学生一起搜集资料,在教学中通过演示--观察思考--解决问题这几个环节,培养学生在制作过程当中自己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同学之间的合作意识培养。再从古人的印章中学习印章的相关历史知识,丰富学生的作品内容与形式,学生的兴趣越来越浓厚。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学生刻好印以后的上色问题,很多学生调色都过于湿,使得所印出的文字(图案)轮廓模糊,甚至有些已经看不出是什么字(图案)了,我没有考虑到:因为蔬菜做章石,容易渗出水分的问题,后来让学生在在印之前用干的餐巾纸轻轻吸一会,去除一些水分。

《便笺盒的设计》一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即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本节课要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与创造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小学儿童的学龄特点,为了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我在“大胆创作——制作便笺盒”这一环节,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再创作,在再创作过程中,我强调学生注意色彩的搭配协调,钟面指示明确,在学生创作作品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材料的选用、颜色的搭配等问题。我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学会解决问题。

《我的牙刷》是“设计·应用”领域的课程,所以在课的设计中要强调设计意识,既要让学生树立美的意识,如对于牙刷的色彩和样式的关注,还要把握设计的科学性,如牙刷的尺寸,材料等;设计服务于生活,生活的主体是人,所以要帮助学生意识到设计以人为本,如牙刷的结构要讲究舒适安全等。设计师不能马虎,作为消费者更要用心选择,对于生活用品我们也要选择美观的、符合我们需要、有利于健康的类型。

《拼贴添画》属于“造型、表现”领域中的内容。以拼贴画的形式进行创作。教师在课堂中引导学生利用画报纸、旧报纸、广告纸等材料进行拼贴添画的制作,并且巧妙利用纸的肌理和花纹图案进行设计。通过思考,比较,想象,讨论,学生能够感知画画和拼贴制作的不同效果。在本课中,较难处理的是撕纸贴画的色彩。在拼贴时,应该强调使用大块颜色,面和面的交界处颜色对比要强烈。

《衣架的联想》以生活中常见的衣架为创作题材,启发学生联想,进行思维训练。本课的关键之处正是知道学生根据衣架的形状特征进行设计,通过联想、想象,利用多种方法制作成新奇有趣的作品,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将指导学生对衣架的联想作为教学重点,利用多种形状的衣架,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进行联想设计,再结合多种辅材,制作出新奇有趣的作品。

鱼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最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本课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四年级学生已基本掌握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用彩墨画鱼》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用彩墨画鸟》是“造型于表现”领域中一节国画创作课。本课通过教学活动让学生在创作中体会彩墨与宣纸的特性,了解简单的绘画技巧。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大胆运用彩墨进行创作,对中国画的工具、技法有进一步认识。学生通过课前的资料查找和课上交流在中国画中的一些技能技法,让同学们大胆的是用彩墨进行尝试和探索中国画教学的示范一般都在黑板上进行,由于是直立的,有一定的难度,如演示时墨汁非常容易流下来,因此,教师的示范要做到胸有成竹,落笔肯定干净,画幅尽量大一些,下面用废报纸衬好,站立不要遮住自己的演示,并经常变换位置角度,以让各个角度的学生都能看清楚。

《艳丽的大公鸡》一课属于造型 表现学习领域范畴,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认识冷暖色,了解冷色和暖色之间的相互关系,感受以冷暖色对比为主要表现方法的作品所产生的特有的美感,并且学习运用冷暖色对比的方法来表现作品,科学的认识、理解色彩现象,培养学生的色彩美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丰富学生对色彩的感受,提高学生对色彩的感知能力和运用表现能力。本课我采用的是自育自学教学模式,根据教学需要,我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分成自主实践探究和自主学习探究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动手实践解决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了解冷暖色,感知冷暖色对比所产生的艳丽感觉。在第二阶段的自主学习中,学生通过小组内的交流讨论,分析书中的作品,解决如何运用色彩的冷暖对比来表现大公鸡的艳丽?本节课的教学思路:冷色和暖色的认知-冷暖对比所产生的艳丽色彩-不同色调的画面所产生的不同视觉感受-如何用艳丽的色彩表现大公鸡-解决大公鸡的构图、动态、色彩搭配等问题-学生绘画-师生共同评价-拓展延伸。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很感兴趣,教学目标达到,有效的突破了教学重难点。第一次将自育自学教学模式用于美术课堂,有收获也有困惑,课堂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那么教师的讲课时间减少很多,如何把知识点提炼出来,如何最优化的设计自学提示,希望和大家不断探究。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二

美术是一门特别的学科,它能让学生学到绘画与制作的本领;能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发挥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才华;能使学生感受美;能使学生热爱学习。新课程标准下的美术课已不再是从前那样,教师在上面画,学生在下面画。素质教育已渗透到了美术教学中,在课堂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作业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探究,让学生学得轻松、学得快乐。而美术课堂就好比一个乐园,让学生乐在其中。

美术课要想上好,其实还真不是那么容易。不论是课前的精心准备,还是教学中课堂的情景创设、多样评价,以及课后的反思等等一样都不可少,都需要美术教师下工夫来思考、推敲。

一、课前的准备

美术课的准备绝不单单是教具的准备那么简单,它还需要有更为广泛的内容。如在,教具是制作好的各种各样的剪纸作品。为了让课堂更有氛围,我在课前准备了一些民族味较浓的曲子,这些曲子在课堂气氛的烘托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除了充分的课堂资源之外,更要准备的是老师多方面的知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讲课之前我自身就必须先要明白剪纸是怎样的一种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特点,剪纸都分为那些类型等等。这些不光是靠临时抱佛脚得来的,还要靠老师长期的一些积累,才能将别人的东西转化为自身的一种文化素养。

二、课堂的教学

课堂的教学是重点,很多问题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在这里我想谈我一直在思考的一个问题: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和引导学生自由创作可能会出现的无序性的矛盾。所有老师都知道,课堂教学的有组织性是上好一节课的必要保证,这也是大多数教师认可的一个原则。可往往有些类型的美术课却不需要孩子们规规矩矩、端端正正地去完成要求的作业。比如一些手工课,也学需要几个学生去共同合作完成。几个同学凑在一起共同创作难免会各抒己见。而且他们也不会像成人那样有克制力,这样势必就会造成纪律的不好。就比如,不仅要剪的像样,还要分清楚阳刻与阴刻的区别,这样势必就给此课增加了难度,授课教师就会考虑小组分工合作,相应的课堂纪律也会混乱。还有一些课加入了游戏、舞蹈等活泼的形式,课堂也会显得“杂乱无章”,问题是这样形式上的“乱”却并非无效。我曾看过一片文章说,国外的老师在上美术课时不需要孩子们坐得端端正正,他们给了孩子足够的空间去想象、去创作,学生甚至还可以画在桌子上,还可以“乱涂乱画”。德国纽伦堡丢勒中学的谢尔先生曾经说过:“在丢勒中学,学生作画时可以戴耳机听音乐,边听自己喜欢的音乐边作画。”我想这在国内肯定是禁止的。学校要求的是课堂必须要有秩序,但一味的整齐、安静,往往会抹杀孩子的自由发展的个性,限制孩子的创造性。可怎样才能使两样兼顾呢?那就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上既要收放自如,又要做到不放纵,不压制。例如:,可以尝试采用比较开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借助一些外界的媒体,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的校外生活。可以带领学生去博物馆参观一些剪纸作品展;有同学说他(她)的奶奶(姥姥)很会剪纸,还可以把这些老人请来当成他们的课外辅导员。而作为教师的我也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学到更多关于剪纸的一些知识。能让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氛围中掌握知识、学到知识。而且我认为,有时候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一些环境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反而获取知识的效果会更好。大家可以想想,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感觉是那样的贴近自己,其实是一件非常惬意的事情。更何况这种学习方式还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以及在生活中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我觉得是一件一举多得的好事情。

以上所述,是在上完《剪纸中的阳刻和阴刻》那一课之后的一些感想,一些我个人的心得体会。其实不论是一年级还是六年级,我们上美术课的目的就只有一个,通过美术教学活动去唤醒他们对于生活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反思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反思篇三

小学生学美术,很多人认为只要学会画几个人,画几只动物,涂涂颜色就行了,其实不然。如果学生不喜欢学或学得很累,就会以致于一见上美术课就头痛,甚至在美术课无聊地打发着时间,美术教学就很难顺利地进行下去。在课前和课后,我千方百计地让学生既能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又能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绘画创作能力,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造就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气氛。

小学美术教科书上,每一课都只有几张插图,其他的内容就比较少,所以我们上一堂课就需要很多的准备。在备课中,我力争以充实的内容来吸引学生,通过听听、说说、玩玩来培养学生的兴趣。比如,六年级“纸工饰物”这一课中,我结合现在的天气情况,说说青蛙是因为冬天到了,它要去冬眠,所以分外的着急,它要到小石洞去冬眠了。学生制做好了以后,我让学生思考小青蛙能否站立呢,请他们发挥想像力。问他们如何做到这一点?他们争先恐后地发言,并且将好几种方案都列了出来,然后我再让他们将自己认为最好的方案制作出来。小青蛙做好后,我们又可以做其他要冬眠的动物了。这些作业,所花的时间不多,但都是跟现实有关的事物,在学习的同时也帮他们解开了心中的迷雾,所以学生很感兴趣,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最后,我叫他们都带领动物去冬眠,童趣一点的语言原来以为六年级学生难以接受,但我的顾虑却是多余的了,一堂课,既轻松快乐又严谨地完成了。

二、增加练习的趣味性。

六年级的美术课有一部分是关于“戏曲人物”方面的训练,我们南方的孩子,普遍对京剧感到陌生、遥远。在进行授课时,学生会对京剧人物的“老生”、“花旦”、“小生”等等角色觉得陌生而枯燥。我给他们讲了杨门穆桂英这位女将的故事,及时放了一段穆桂英挂帅的京剧影片给他们看,并把讲台变成舞台,学生们争先恐后地模仿着京剧英雄人物的动作,一个个表演得非常认真,积极性高涨。我当场示范了一幅“武生”的戏曲人物图,故意弄得比较幼稚,让他们也勇敢地进入了创造领域,达到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 篇6

【关键词】 小学美术教学 生命教育 渗透

【中图分类号】 G6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6)04-061-01

新课程改革提倡“以人为本”,因此美术教育不仅是技能与技巧的训练,更是生命与灵魂的教育,在美术教育中,塑造美好的心灵、培养健康的情感显得尤为重要。

生命教育是一种全人的教育,不同的人对其内涵的理解也不同。王雪认为:“我们强调的生命教育,目的在于教育学生认识生命,引导学生欣赏生命,期许学生尊重生命,鼓励学生爱惜生命的教育。”面对一个个学生个体,由于他们的生活经历和体验各不相同,认知和情感也会千差万别,生命的个体因此显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教师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所要做的,唯有尊重与期待,唤醒生命意识,有差异地发展和完善这一个个生命个体,才能从仅仅关注知识、技能与技巧、重技术轻精神的应试教育中解放出来,从根本上实现教学的民主性和开放性,在创造性活动中铸造生命教育的内核。

一、挖掘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中生命教育的资源

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离不开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教学中欣赏领域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学生除了解油画、雕塑、国画等基本的美术作品,还应涉及民间美术、电脑美术等与生活相关的美术作品。在美术欣赏教学中,从生命的视觉出发引导学生鉴赏和评析美术作品,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去感受艺术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作品的内在精神涵义,主题的选择,所凸显的意味,所歌颂的情操,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以及对待生活的积极性。

1. 解析作品,体悟意蕴。在欣赏教学中,并非着重于对作品的表面进行审视,而是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引导学生欣赏作品的真正内涵,让学生的人格构建、情感茹育、思维创新及能力养成方面凸显价值,从而也使自己的课堂焕发出“艺术”光泽。例如在美术教学中遇到雕塑课程时,可以引导学生对雕塑《思想者》进行欣赏评析,雕像是一个强劲而富有内力,成熟而深刻的形象。作品将深刻的精神内涵与完整的人物塑造融于一体,人体的阳刚之美,蕴含的深刻与永恒的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在鉴赏中应引导学生发现、感叹到生命体的健美和力量。

2. 借助主题,感悟神韵。美术教育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育,在美术创作活动中,同一个主题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体现出来。在评析作品时,应从不同的角度欣赏,才能够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心,体会到作品的内容、主旨、神韵。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美术创作也围绕着关注生活,关注生命而展开。

二、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实践

美术学科蕴含着丰富的生命教育内容,美术教师结合学科的教学内容,开展渗透式生命教育从而让学生热爱生命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教育改革的推进,生命教育日渐深入,许多美术教师开始关注生命教育,在日常教学中渗透与生命教育有关的知识,如:热爱生活、关爱他人,保护环境,珍爱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体验教育,不仅仅是感觉认知方面,更应该是身临其境地感受与体验。

三、结合德育,升华生命教育

在一幅作品中,图与道是和谐统一的,教学上应体现相互结合的原则,使学生不断加深对“道”的认识。教会学生热爱自己的生命,热爱他人的生命,学会爱护一切有生命的东西,从而体现美术学科的生命教育。

1. 唤醒爱国情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是学生人格中最高尚的一面,具有爱国思想,能为集体着想,能团结一心,是难能可贵的。如奥运健儿取得金牌时,你的兴奋,你的自豪,这就是爱国的体现;当你面对国旗时的激情澎湃,思接千载,这也是爱国;当你看到我们的圆明园兽首在国外被公开拍卖时的义愤填膺,这也是爱国。

2. 关注价值观发展。下面是描绘《我心中的世外桃源》课堂情形:何为“世外桃源”?学生立刻眉开眼笑,似乎他们已经拥有了心中的“世外桃源”。“那时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有小溪,有一条路,远处有高山,眼前还有一片草地让我去踢足球。”一个学生说。接着一发不可收拾。“那里有一幢我的别墅,还有一个厨艺很好的厨师给我煮东西吃。”“那里会有一个大果园,里面有吃不尽的水果!”“那里有一片森林,让我呼吸新鲜空气,缓解紧张的生活,让我有回归大自然的感觉。”“我家的地底下就是一个金矿!”“我的要求不高,我只要一幢城堡,里面有很多间房子,功能各异,有上网的,有吃饭的等等。”当他们的笑容代替了语言表达时,我问了一句:“满足了吗?”孩子们已经迫不及待的拿起画笔描绘他们心中的世外桃源“蓝图”了。是的,不要去扼杀孩子们纯真的想法,应让他们自由勾画充满生命活力的作品。

关注学生价值观的发展,就是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良好的道德风尚。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维度,自己擅长的方式去思考问题,去创作作品。欣赏他们所创作的一个个生命个体,在美感共鸣中达到净化心灵,树立生命价值观。

新课程改革呼吁在美术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但在美术教学中,教师也应谨防过分夸大和渲染。那种动辄搞出很多花样,处处不忘和生命教育挂上号的做法不足取。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 程斯辉.教育之道[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

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与创新教育 篇7

研究教材深钻教材, 是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一味注重传授知识技能, 以灌输为主, 是难以实现美术教学大纲要求的。只有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人文教育, “以人为本”, 才是美育教学所追求的。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尊重和赋予学生更多的自由和权利, 发展学生的个性, 开发学生潜能, 使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我们要充分吃透教材的内涵和精神, 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 这是美术教师上好美术课的前提。

二、明确教学目标, 重视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设计的方向取决于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设定对于设计教学的步骤和方式方法起制约和决定作用。美术课应该有美术课的特点, 教师应该认真设计好每一个环节, 让学生在每一个环节中真正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因此, 具体明确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控制, 有利于提高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和价值性。在教学备课中, 不但要注重学生的兴趣, 更要制定好设计的每一个环节的目标。

小学美术第五册《留住秋天》一课, 教师不能只引用一些新奇、刺激的游戏吸引学生, 过于强调秋天的景色如何美, 大量引用视频、图片, 让学生看得眼花缭乱, 却没有实现教学目标, 浪费了大量的教学时间。这种方法与目标相背离的教学, 其效果必然不佳。

我在教学本课时, 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 充分放手让学生动眼、动脑、动手, 激发学生的动手制作热情, 鼓励学生协同合作, 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加强基础教学, 凸显美术课的学科特点

各学科各有特点, 美术学科也不例外。我们应该扬长避短, 重新开辟一条别人没有走过的路, 不能瞎碰乱撞,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传统的美术教学过于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 忽视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强调知识与技能的习得是美术教学必不可少的。部分教师片面理解, 认为美术教学要重在发展学生的个性, 认为如果讲究技能技法就会约束学生的想象力, 这是一种不良的态势, 作品不论好坏, 都一律倍加赞赏, 甚至到了高年级也疏于对基本功的指导。试想不学技能和技法, 孩子再有灵感和想象力也很难将它表现出来。本学期我在教学生画荷叶时, 问:同学们, 荷叶还有哪些形状和姿态?很多学生愣住了, 更有学生站起来说:荷叶不就是这样吗?可见, 艺术来源于生活, 美术是艺术, 没有生活的体验, 没有直接的观察, 是不可能创作出成功的美术艺术作品的。我让学生回家在不同的天气, 不同的环境, 不同的时段仔细观察荷叶, 看看它们的颜色、姿态、形状等, 用画笔画下来。他们的作品千姿百态, 富有个性。

四、重视学生的个性思维, 培养团队意识

积极的群体的兴趣调动是小学生积极学习的有效途径。没有兴趣的学习是被动学习, 将直接影响教育效果。美术课的一大问题就是缺乏相关教材资料, 学生难以感悟到美感, 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十分重要。充分利用视频、图像、音乐刺激学生的感官, 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是实现有效学习的最佳途径。

学生要搜集资料, 积累知识, 见多识广, 提高艺术创造能力, 培养团队意识。合作意识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尽管注重构建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但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还没有上升到理论研究。一次, 我让学生认识“色彩的冷暖”, 为了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感悟, 我通过“五光十色, 红艳艳, 金灿灿”等词语引发学生联想, 为导入新课埋下伏笔。继而让学生欣赏有关色彩冷暖的作品, 借用人类社会文化资源, 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体验, 再通过品尝酸、甜、辣等滋味, 颜色表现出来, 要求学生大胆地联想, 充分地感受, 细腻地体会, 加深对色彩冷暖的深层理解, 感悟到色彩的魅力。

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树立创新精神

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内容之一。人人都有创造能力, 只是开发培养与否。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师要积极创造有利于树立学生创新精神的学习环境, 通过思考、讨论、对话等活动, 引导学生在美术创作活动中, 创造性地运用美术语言;教师应鼓励学生在欣赏活动中, 开展探究性的学习, 发表见解。创造能力的培养与个性密切相关。千万不要限制孩子的才能。在美术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应注意保护学生的独特个性, 并给予学生充分发挥个性的自由。创新活动要在宽松、无拘无束的氛围中进行, 让学生敢说、敢做、敢干。教师的宽容、期待、激励是学生创新至关重要的法宝。最重要的艺术本领是想象。美术课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力, 孩子们最大的乐趣就是幻想, 每一个孩子的心都是一个充满幻想和想象的神奇世界。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 对校园、班级、家庭、书房的美化活动都会激发学生无穷的想象。

小学美术教学中情感教育探究 篇8

随着时代的进步, 素质教育模式深入人心, 小学美术教育也越来越重视对情感教育的研究。传统的小学美术教育中, 缺乏对情感教育的重视, 于是便导致这种传统的教育模式无法培养小学生的创造力、学习兴趣以及健全的人格。可以这样说, 缺乏情感的教育是失败的教育。因此, 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便成为小学美术教育的重要任务, 也是培养小学生综合素质关键的一环。由此可见, 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情感教育是随着时代的潮流而产生出来的, 同时也是社会进步、教育进步的产物。那么如何实现小学美术教育中的情感教育呢?本文会通过实际的案例来解答这个问题。

二、小学美术教育中进行情感教育的方法

当今社会可谓是瞬息万变, 各种新事物层出不穷, 教育制度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 素质教育的提出和推进, 给教育制度打开了新的篇章。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在很多地区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还是存在着很多缺陷, 并没有引入情感教育的方式。究其原因, 首先是由于基础设施跟不上要求, 其次就是教师的素质问题。针对此类情况, 笔者对小学美术教育中如何进行情感教育提出几点看法。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建立互动的师生关系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良好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其就会主动学习美术, 从而改变被动的学习态度, 由被动变为主动。美术教师和小学生之间情感的交流有利于实现教学任务, 根据现在的教学观念, 教育的过程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授和接收, 更多的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和沟通的过程。教师必须尊重人的全面发展, 在教育的过程中注重对小学生潜能的挖掘, 可以通过认知和感知的方式挖掘小学生的艺术创造潜能。例如在上《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 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关于春天的音乐片段来激发小学生的好奇心, 加上适当的图片, 描绘出声音中的具体图像, 让孩子们从听和看来自我感知这个主题。在互动上, 可以让学生们自己尝试着去画一些东西, 加以适当的引导, 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孩子们的创造能力以及动手能力。处于小学阶段的孩子们, 虽然年纪不大, 但是在与教师交流, 学习知识和技能方面却表现得很出色。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解答疑惑。更多的是要与孩子们真心的交流。如果说美术教师的态度是消极的, 不给学生正面的积极的评价, 久而久之在他们心中就会产生出“美术难学”的观念, 这样会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们的创造力、想象力以及学习积极性。反而言之, 积极的态度会让学生们感觉美术可以越学越简单, 从而越来越有兴趣。由此可见,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美术教师一定要将情感教育贯穿其中, 同时给学生更多的鼓励和支持, 这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应用多媒体技术

在现在的教学设施中, 多媒体技术必不可少。信息化在教学技术中的使用给教学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在小学美术教育过程中, 多媒体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首先,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 利用多媒体设备可以很好地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适当地播放一些视频、音频文件会让孩子们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学习美术。其次, 美术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来对知识进行扩展延伸, 把虚幻的、抽象的美术知识变得生动具体。教师应当把握住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重视激发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美术创作, 同时留给他们展示作品的时间。这就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创作能力、想象能力以及表达能力。

3. 引导思维, 鼓励创新

在教学的过程中, 对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美术教育过程中对创新素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们打破常规去想。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是无限的, 适当地激励孩子们的想象力对于培养孩子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例如, 在上《下雨喽》这一章的时候, 就可以给孩子们播放一些柔情的音乐, 来刺激孩子们去想象, 孩子们给了很多想法, 有的说自己想到了妈妈冒着雨送自己回家, 有的说放假了和玩伴在河边钓鱼。这种方式才是现在教育所需要的, 给予孩子们适当的引导, 让他们自主地去想, 而不是被动地去接受。这样就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创新能力。这些能力不仅仅在美术中需要用到, 也对他们今后的学习有所帮助。小学作为教育的基础阶段, 需要为孩子们种下各种素质能力的种子, 以便之后可以生根发芽, 让他们更好地、更加全面地成长。

三、结语

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对孩子们进行知识的传授, 更重要的是要和他们进行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尤其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 更加不能忽视情感的教育。传统的教育模式毕竟不能完全适应这个社会, 在小学美术教育中, 情感教育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想象力、创造力和美术欣赏能力, 这就有利于他们未来的全面发展。

摘要:情感教育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是必不可少的。美术课作为美术与教育结合的阵地, 在提高学生审美素养和陶冶性情等方面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关键词:小学美术,情感教育,方法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篇9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探索

一、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教育意义和作用

美术教育是素质教育开展内容的重要部分,通过美术教育这一方法,对学生进行审美能力、色彩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教育,根据对具体美术作品的赏析,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完成对学生美育的塑造。而小学美术是美术教育的基础阶段,小学生尚处于学习阶段,很多方面都需要教师的引导,加之不具备个人辨别能力和是非判断能力,智力发育也并不完全,小学美术就与其他科目一起分担了树立学生正确的思想观念,激发学生对于美好事物的向往,提高学生对于视觉艺术的赏析,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基本感受能力。除此之外,小学美术还对学生形象思维、空间感知、色彩感知能力等很多方面都有影响,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又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科目。由此可见,小学美术在小学教育阶段是极为重要的,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不论是学校、教师、家长还是学生个人,都对小学美术有着或多或少的轻视,认为小学美术不如其他学科重要,不愿意在小学美术的课程学习上进行过多的学习。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不论是教育本身,还是素质教育都对学生个人的素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具备这些能力,才能适应新时代的变化,健康成长为祖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因此,开展小学美术教学活动时,首先要摆正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重要教育意义和作用。

二、关于开展色彩教学的方法

小学美术中,色彩教学又是小学美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如何充分利用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设备,开展小学美术色彩教学成为当下小学美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要面对的问题之一。

1. 观察色彩,了解关系

色彩是一种视觉感官上的定义,如对某一色彩而言,在一定因素的作用下,或者通过不同的角度观察,就会有不同的定义。因此,色彩教学的开展,首先要从观察色彩开始。对于小学生而言,这个活动是有趣的,有可能让学生在观察过程中只顾着看,而忘了目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帮助学生观察,还要随时提醒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关系。如,对于三原色的学习就是一个很好的渐变学习的过程,不同的颜色搭配会产生新的颜色,而新的颜色相互搭配,又会产生不同的色彩。要保证学生在观察中有意识地去了解掌握色彩之间的关系,便于下一步教学内容的开展。

2. 充分利用新式教学设备

新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教学理念的改革,还有教学设备的改革,传统的教学课堂使得教师只能通过板书讲授,尤其对于小学美术这样的课程而言,很不利于学生理解学习,因此,在实际的课程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声音、图片、画面、内容等多种方式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堂趣味性,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奠定基础。

3. 结合实际生活,感受色彩

艺术源于生活,教学也一样,教学是建立在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能顺利进行。因此,在教师要充分结合实际生活和教材内容,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如针对课本的某一作品,让学生就冷暖色调的感官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以实际生活为例,对生活进行感受,如对于红色或蓝色的包装袋进行比较,蓝色的较常出现在饮料上,红色的则很少;或对季节进行比较,夏天和冬天人们穿着衣服的颜色有什么不同等等类似的问题,通过这样的比较方式,能加强学生对于色彩色调作用的学习理解,并能将这种思维感受运用到生活中去,比如在夏天避免穿深色的衣服等。

4. 赏析借鉴相关作品

现代艺术作品中有很多大师名作有关色彩的作品,教师要在课前做好收集整理资料的工作,进一步扩充课堂教学内容,帮助学生丰富知识面,也通过不断的赏析,提高自己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进一步了解色彩的作用,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美学欣赏能力,为以后的学习发展打下基础。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就小学教育而言是非常重要的,而色彩教学又是小学美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对于色彩的学习,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能够帮助学生有效提高小学美术学习质量,提高学生的色彩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对学习其他科目也起到了一定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端正自己的教学态度,正确认识小学美术的重要意义及作用,在色彩教学板块中,通过观察了解、运用新的教学设备、结合生活实际以及名师作品,完成对于色彩的认知和赏析,提高学生美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以新课程教学改革为背景,通过对小学美术教育意义和色彩教学如何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开展为论点出发,简单对小学美术中色彩教学的相关内容进行探究,望广大学者继续深入研究学习,为祖国培养更多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才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树华.如何打造小学美术的魅力课堂[J].科普童话,2015(38).

浅析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 篇10

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教育已经越来越重视, 越来越深入。当前小学美术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根本, 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教学方式的设计, 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小学阶段是孩子形成美感和构建三维空间能力的重要时期, 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能够让学生形成自己对美感的认识和见解。而美术教学中的色彩教学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表现

美术需要运用线条、色彩的手段对艺术进行再加工, 仅仅具有线条则会让美术作品缺少张力和吸引人的冲击力。色彩的运用能够让美术作品具有丰富的情感内容, 让美术作品具有极强的吸引力。正确把握色彩的运用, 能够让美术作品更加具有表现性, 使美术作品更加具有立体感。色彩的运用对于表现美术作品的情感具有极大的帮助作用, 通过色彩合理的调配, 展现作品完美内容。因此, 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的运用是美术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评判之一, 也是增强美术作品表现的重要表现方式。教师要对色彩教学引起重视, 增强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表现力, 提高学生对色彩的重视。

三、色彩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作用

(一) 帮助学生建立色彩感觉

在小学阶段, 美术作品中进行色彩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色彩的感性理解。色彩的搭配或者使用很多时候是一种感觉, 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色彩教学的时候可以尽情让学生使用色彩, 让学生自己对色彩建立感觉, 随着对色彩的理解而加深色彩运用的熟练度。同时教师在与学生进行课外活动的时候, 也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的感觉, 引领学生对蓝天、绿地变化的感知, 体验色彩的美感。学生越多地运用色彩, 就能够越早的建立对色彩的感觉。

(二) 激发学生对色彩的认知

小学生的年龄尚小, 对于美术作品的学习还处于认知阶段, 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是让学生学好美术的基础, 而引起兴趣的关键则是要对色彩具有一定的认知, 否则色彩教学就失去了其原本的意义。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从美术工具上首先建立学生对色彩的理解和认知。如红色代表热情似火, 蓝色代表安静沉稳, 黄色代表智慧光荣, 通过生活中色彩的一些运用, 帮助学生建立对色彩的认知。通过对色彩的认知, 熟练对色彩的运用。

四、提高学生色彩教学质量的措施

(一) 引导学生生活中注重对色彩的观察

我们的生活就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学生掌握色彩运用的基础和关键便是从生活中学会对色彩的观察。教师在进行色彩教学过程中, 要让学生掌握对色彩观察的方法, 比如, 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色彩,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色彩, 色彩会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色彩结合光源、环境综合对色彩加以观察, 不同的光源会让色彩的明暗度有不同的变化, 不同的环境也让色彩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有所不同。对色彩的观察是色彩运用的基础, 也是理解色彩的前提, 因此,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色彩进行观察的时候, 一定要明确此观察在美术创作中的重要性, 让学生对色彩观察的实践操作和学习引起高度重视。

(二) 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

在对学生进行色彩观察之后, 便是引导学生对色彩灵活加以运用。观察色彩的目的便是对色彩的运用, 色彩的运用是学生与色彩的沟通, 是学生灵感的迸发, 较好地运用色彩, 能够让美术作品更加生动、形象, 也能够更好的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创作意图。教师在引导学生掌握色彩的运用过程中, 要让学生多观摩优秀的美术作品, 从优秀美术作品中分析色彩如何加以运用, 色彩运用中的有点是什么, 并尝试让学生自己进行色彩的搭配。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的表现和尝试多加鼓励, 帮助学生建立色彩运用的自信心, 帮助学生建立色彩运用的大胆性。只有敢于尝试, 敢于创新的色彩运用, 才能让学生对色彩更加有感觉, 才能让学生对色彩的运用更加纯熟。

(三) 结合生活, 勤加练习

陶行知先生曾提出生活教学的理论, 这个理论运用到小学美术教学中, 一点也不为过, 尤其在色彩教学中, 生活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 教师都要让学生大胆运用色彩, 并将这种大胆使用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美术作品中。在生活中要对色彩多观察, 在学习中要对色彩多练习。教师在色彩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对色彩勤加练习, 一般情况下, 女孩子对色彩的感觉要比男孩子更加强烈一些,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适当有所侧重点的进行教学, 培养女孩子对色彩感觉的驾驭, 培养男孩子对色彩灵感的迸发。教师要多创造练习实践的机会, 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情况, 结合自己的大胆想象, 对色彩多加使用。

五、结语

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我们的生活因为有了色彩而愈益丰富。美术教学更加离不开色彩, 因为色彩的运用而让美术作品有了灵魂。注重培养小学学生的色彩感觉, 鼓励其进行色彩的大胆运用, 能够培养学生对美术教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觉, 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培养学生对未来色彩的勾描。教师提高色彩教学质量, 会使学生终身受益。

摘要:美术教育一直以来是学生们非常喜欢的教学内容之一, 在培养学生美感, 丰富学生知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而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更是美术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进行研究, 希望可以通过笔者浅显的论述, 为推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做一点贡献。

关键词:小学美术,色彩教学,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李云洁.小学美术教育中的色彩教学探讨[J].科学中国人, 2015, 11:224.

小学美术教育教学改革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学习兴趣;个性发展;创新思维

陶艺教学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息息相关。因此,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需要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尤其是新课程的实施,陶艺教学在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小学陶艺教学的基本内涵

小学美术教育中的陶艺教学并不是以培养学生成为优秀的艺术家为目标。相反,小学陶艺教学是通过学生亲自制作相关陶艺作品,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目的。陶艺教学对小学生来说,不仅提供了可以解读民间艺术的有利契机,而且也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在小学阶段推广陶艺教学具有积极意义。首先,陶艺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还能够提高学生对客观事物的理解能力。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陶艺教学将会成为学生快乐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

二、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地位

陶艺教学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陶艺教学的材料是泥巴。小学生在任意捏泥巴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还能提高小学生的动手能力。陶艺教学作为艺术表现的源泉,对培养学生的兴趣具有重要影响。由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只看结果,忽略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陶艺教学如何有效地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教师的教学重点。

在陶艺教学中注重引发创作兴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把深奥的知识趣味化、通俗化、实用化,教学内容应注意具有吸引力,以激发儿童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扩大儿童的知识面,培养儿童的多种兴趣和爱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将幼儿带入陶艺活动的相关情境,让幼儿感受“身临其境”,激发丰富的想象及大胆的创意。根据自己内心的经验和对周围事物的直接感知,运用他们所利用的材料进行最直率的表现。学生在陶艺制作活动过程中,是寻求潜在的快感,而得到快感的是在制作的过程,并不完全是完成了的作品,从某方面讲“快感是陶艺活动的终极目的”。儿童参与陶艺活动的原因是喜欢体验人类原始劳动过程中的快乐,儿童在陶艺活动过程中,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這种“戏”中,这种全心投入的快乐表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并在陶艺教学中获得快感,从活动快感中获得学科知识,就体现了教学的成功。

2.促进小学生的个性发展

陶艺课程的开设能够有效地体现人、自然与社会三者之间的有机统一。同时,陶艺创作是一个主观的、动态的发展过程。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陶艺融合了绘画、色彩以及雕塑等造型艺术的特点。由于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因此,陶艺教学也需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和个性,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陶艺的过程中可以按照自己的个性进行思考,创造出符合学生情感特点的艺术作品。陶艺可塑性强,儿童可随心所欲,均按自己个性特点自由发挥,个性才得到张扬。粗人粗做,提倡作品留有指印,体现“朴实无华,大大咧咧”的豪放风格;细人细做,精雕细刻,光滑华丽,体现“形准面光,精巧玲珑,文雅稚气”的风格。不同性格,所制成的作品的风格也不同,都充分体现自己的个性。

陶艺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所熟悉和喜好的内容,即以人物、动物、实物为课题,让学生在制作体验中学会运用手捏、泥条、泥板、挖空、综合成型、模印等陶艺成型方法和装饰手法来作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选择不同的创造方法。

3.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

学陶艺是手、眼、脑协调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智力发展起源于动作,而学陶艺的过程不仅可以开发幼儿的智力,还可以发展他们的感知力、观察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对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意义。陶艺教学在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小学陶艺教学不仅要提高小学生技艺技术,还要重点发掘学生的创新思维陶艺课教学中,如果只局限于对某种技艺的学习或对某种创作对象的单一模仿,不利于开阔孩子的视野,有违儿童本身的创造天性,并会限制学生的形象思维、空间想象力及动手创造能力的发展,抹杀学生独特的感受力和个性化的表现力。所以,在教学中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自主应协调,使技法引导、思维点拨成为他们自主创新、个性化塑造激励“棒”。教学引导中采用迁移式、裂变式、独创式等等,为了更好地达到这一教学目的,可以采用单独创作、个别组合与多人集体创作等形式进行教学,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生的陶艺作品不仅需要以技法标准来评判,还需要用创新意识来衡量。

总之,陶艺作为一门独特的民间艺术,集动手能力、审美情趣、创造性思维于一体,同时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广泛为中小学生所接受,能让孩子们在娱乐中启发创造和发散性思维,锻炼手部肌肉和手指的灵活性,在回归泥土朴质的气息中无形地培养出另类的艺术美感,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动手能力和创造力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把陶艺引入中小学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单位 浙江省义乌市廿三里第二小学)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初探 篇12

一、情境创设, 提高审美力

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是艺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能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牧童短笛》这一课时, 课件播放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听完此曲教室里一片寂静, 此时学生们已经是浮想连篇了, 于是文本出示问题: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有很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举手了, 各抒己见。有个学生激动的说他看到了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 手执竹笛, 在田野中应和对奏, 纵情嬉戏的情景……是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时笔者再适时的播放了一段《牧童短笛》的Flash, 伴着课件播放的优美的画面和声音, 学生陶醉在此声、此画、此情、此景之中, 仿佛已经身临其境, 和牧童在一起嬉戏玩耍……最后总结的时候有的学生说“他们和牧童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田园风俗画面”, “是一次无上的享受”……

二、情境引导, 培养探究力

整个艺术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阶段性, 处于不同的教学阶段, 为避免学生兴趣的渐逝, 应给予学生相应的刺激, 逐步引导, 以唤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而艺术教师应该创设多层次的教学情境, 通过形、声与色的层层安排, 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培养他们的探究力, 从而对教学的内容始终保持着一份新鲜。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桥流水》这一课时,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太湖美》, 在优美的歌声中导出了课题, 这也即在教学导入阶段使用的“导入性情境”;在学习巩固阶段, 美的画面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初步的启发。接着课件出示了几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桥流水, 姑苏城外, 假山石头, 竹林清风……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其中,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留恋往返, 这一阶段创设的情境, 可以视为“巩固性情境”;美好的风景总是让人感触很深, 此时用文本提出问题“这些美的创造来哪里?”课件又进一步展示一幅幅优美的水乡美景, 学生们在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 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情境造境, 激发创造力

艺术教学中不应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 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 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服务,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也是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艺术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媒体优势和网络和海量资源, 为学生时空造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黄河的怒吼》这一课中, 我先让学生来说说黄河怎么会怒吼?学生们一开始还很难进入气氛, 我适时给他们播放了音乐视频《黄水谣》。当到了“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时, 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情境:原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 它象征了中华民族, 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怒吼!接着我出示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通过欣赏画面, 文本出示问题:从此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音画结合, 仿佛切身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景, 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的说他看到了这些灾民们在共同述说着炎黄子孙内心的悲愤;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了这些面容枯槁、流离失所的灾民们在各自述说着自己的不幸……学生们情绪十分高涨、激动, 当然也使他们产生创作冲动。这时, 我趁势激发想象:假如流民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望着画面中的流民们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具体形象,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他们进入了绘画创作。

上一篇:智能传感器的典型应用下一篇:微波治疗急性乳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