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2024-09-25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共12篇)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篇1

创新性教学是促进师生情感交流的一种全新方式。特别是小学生数学教学, 采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会使得学生对课堂兴趣增加, 对课堂的问答积极参与, 与教师友好、自然地交流沟通,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以前的一些旧的教课方式存在着一些不足, 这些弊端如果不予以正确的处理和对待, 可能会造成课堂效果的低下。那么如何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呢?

(一) 以一颗快乐的心学习, 增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尚处于幼儿阶段, 对于过于抽象的东西有时候难以理解和接受, 而直观具体的物象便会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 从而增添兴趣。

比如我们在学习认识十以内数字的时候, 多找一些生活中孩子喜欢的事物来让学生学习数数, 练习数数, 孩子的学习兴趣就会很容易激发出来。像这种简单易操作的例子数不胜数, 关键是在于有一颗积极快乐的心, 带动课堂的气氛, 与小学生积极地融在一起, 教学效果就会明显提高。

(二) 与游戏作伴, 创新互动学习方式

小孩子心性不稳定, 对于课堂听讲的注意力不可能保持一节课, 还比较贪玩好动, 一点点有趣的东西都可能立即吸引他们的目光。在教学中如果采取游戏和学习相结合的方法无疑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1. 导入新课之前玩一场有趣的游戏, 让学生无意识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快乐是可以传递的, 那么游戏的快乐同样可以延续到学习中。比如让小朋友猜猜怎样的两个数相加能够得到8。首先, 让8个小朋友站成一排, 然后分别让1个、2个、3个、4个小朋友分别站到另一边, 那么小朋友便可以轻易地得出1个和7个, 2个和6个, 3个和5个, 4个和4个是一起的。这样简单生动的游戏可以轻易地带动小学生学习, 同时还能得到游戏的快乐, 一举两得。

2. 在教授课程和巩固新知识的过程中加入游戏, 使学生轻松愉悦地学习知识。

无论是教授新的课程, 还是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 都不可粗略带过。我们小时候时常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时常与小朋友扳手指数数等等, 这些看起来是很小的举动, 但是却是小学生内心极其贪恋的小游戏, 将这些带入课堂与数学结合在一起, 是非常有助于小学生的数学教育的。

(三) 利用各方面的因素, 积极带动, 让高效的课堂得以实现

一个学生在课堂的优异表现不是由单一方面决定的。智力因素不说, 我们有时候得考虑非智力因素, 比如心情, 比如性格开朗程度, 比如当时现场状况等等。那么如何在这些因素下有效提高小学数学教学呢?可以采取的措施有:

1. 创建活泼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能够融入群体, 不感到恐惧和担忧。

2. 老师要善于和小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 促进双方之间的情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耐心指导, 同时对他们平时的生活多多的了解、关心、这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3. 注意学生的心理变化, 在他们灰心或者沮丧的情况

下给予适当的帮助和鼓励, 让他们知道成功不是那么难的。失败了要学会吸取经验, 下一次会表现得更好。

4. 创新教学的内容, 同时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动动手进行实例操作。

有的东西记在脑子里了, 可能过一天或者过两天会忘掉, 但是实践操作的话, 印象会更加深刻, 那么记住的知识会保存得久一点, 这对于小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吸取知识的兴趣会有很大的帮助。

5. 不要忽略课堂上与学生的互动交流, 要注意学生是

否真的理解接受了老师所讲的知识, 这样才不至于学无所益。

6. 不要一味地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题, 同时优化学生答题的质量等等。

(四) 使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让他们作为主体进行有效的课程学习

1. 带着友爱和善的心进入课程的学习。

小学生难免贪玩好动, 加上好奇心强, 有时候和别的小朋友发生了矛盾冲突, 这时候老师就要引导他们好好地沟通交流, 告诉学生, 同学之间应该团结友爱, 不做伤害别人的事。与此同时, 老师和学生之间其实更应该充满善意, 双方之间互相尊重和理解, 从而营造出轻松愉悦的成长环境。

2. 带着创新的意念和种子进入课堂, 带领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小学生有着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如果对他们的好奇心和想挑战的不服输精神加以引导的话, 对于提高小学生数学教学有极大的益处。

课堂上的许多事物都是来源于生活的, 我们可以将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引入课程教授中, 比如爸爸妈妈带着小朋友去动物园看过的猴子一次吃了多少个香蕉, 超市里面的一些物品上的价格标签等等, 都是可以引入到课堂上来的。我们要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他们养成创新的习惯。

(五) 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 例如多媒体技术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

随着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 多媒体技术日益进步, 在新时代背景下,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愈发受到关注。多媒体技术不同于传统媒体, 它将静态的信息以动态的形式表现出来, 生动活泼的场面、丰富的画面展现以及美妙的声音伴奏等给予学生深刻的印象。如今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已经越来越重要, 如何有效地将这两者完美融合是非常重要的。

1. 老师教学的观念和教学方式应该加以创新和调整, 不能单纯地依靠过去传统的教学方式, 不能墨守成规。

因为教育一直都是国家支持和扶持的重点, 素质教育一直都被提倡, 有的老师是元老级人物, 可能不适应新时代新信息的传递和接收方式, 这个时候老师就应该学会正确对待授课方式, 接受新鲜的教材和采取有益的授课手段。

2. 学生在课程教授过程中要学会主动接收新的信息,

老师在学生参与课程讨论时应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 这样课程的教授才会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性。

(六) 教学考量标准的创新和体制的改革

从古至今, 虽然国家和学校一直提倡素质教育, 我们也都是这样一步一步过来的, 但是普遍的还是以一个问题对应一个答案的固有模式在进行着教育。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这种模式更应当被改变和创新。小学生还处于想象无限的年龄段, 我们总是说不可扼杀孩子想象的翅膀, 那么对于教学考量标准的创新则是不可避免的一个步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小学生正面的激励, 以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

(七) 结语

信息产业化的迅速发展, 必将带动教育一步一步实现产业化。有效的小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有利于开发小朋友的心智, 还有助于加快教育体制变革和教育理念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 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不断地探索新的方法, 得出高效的课程教授方式。我们要知道哪些方法方式是可行的, 哪些手段是不能采取的, 这样才能有效提高课程教授水平。

参考文献

[1]郑凤艳.改革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快乐学习[J].小学科学:教师, 2012, (3) .

[2]张玉珍.让游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扬帆起航[J].教学研究, 2012, (7) .

[3]田惠敏.如何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性[J].学周刊C版, 2012, (3) .

[4]雷翰.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性教学[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 2011, (39) .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篇2

本学期我校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推出了“高效课堂”,全校老师积极行动,热情高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次活动中,我也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从中受益匪浅,尝到了“高效课堂”的甜头。原来一篇精读课文我可能讲上三课时,如今我能缩短精讲为两课时甚至是一课时,校长问我效果如何,我思忖再三,心想效果还真是差不多。所以我认为“高效课堂”就是老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进行积极的、有效的学习。那么如何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结合教学实际,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一、做好课前准备,对教材做到心中有数。

深挖教材,吃透教参,以课后题为牵引,依次准备好要教什么,重点是什么,难点什么,确立一两个训练点。然后针对学情精心处理教材,杜绝片面追求课堂知识的大容量、拒绝机械的照搬教材和教参的内容与设计。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引导学生运用旧知识的迁移来掌握新知识,还准备好相关的知识链接,拓宽知识面。然后设计好“导学案”让学生提前预习自学,解决一些比较简单的内容,课堂上,仅仅是解疑答难,从而避免了无用功,节省了时间,达到了高效。

二、合理安排时间,构建高效型课堂

教学是教学相长的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发生变化的过程,是一种涉及全体师生的实践活动, 用好时间才能保证课堂的高效率。一堂课一般由学、讲、练三部分构成。讲的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练的时间不宜少于5分钟。课堂上要少讲精讲,多学精练。精心安排学、讲、练的内容,以保证各个环节的时间。同时还要学会节约时间。以自己的时间观念影响学生时间观念,帮助学生制订时间安排,反思时间利用情况,让学生学会经营课堂40分钟,让它产生最大的效益。

三、教学得法,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课堂教学中,为了提高教学的质量,我以教学理论作指导,我努力践行这四实,舍弃了许多华而不实的环节,力争节节直奔重点。经过自己的不断实践,熟练地运用朗读的有效策略,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每节课的设计中总是把学生学习的感悟与朗读有机结合起来,达到读体现悟,悟促进读,好词佳句名篇加以背诵。设计多种朗读的形式,有开火车读、指名读、引读、师生共读、齐读、小组读、分行读等,背诵也是采用这些方式并配以奖励措施,激励学生积累,这样做回归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切实提高教学质量。

四、评价措施公平公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习惯、参与程度以及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等进行评价,特别是很少关注那些平时性格内向,少言寡语的学生,公正评价学生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很好地发挥“评价促进发展”的功能。学习的评价标准是“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有个人之间的竞争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采用自我评价、相互评价或小组评价与全员评价相结合,使每个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有一定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的热情。

提高小学品德课堂有效教学的思考 篇3

关键词 兴趣;氛围;情感体验;有效教学

新课标指出:品德与社会学科是对少年儿童实行素质教育,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及相关社会科学常识启蒙教育的基础课程;是对少年儿童认识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形成社会意识、公民意识、良好的思想品德和文明行为习惯起着奠基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课程特点,遵循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帮助儿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本文就如何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的课堂效率谈谈自己的一些思考。

一、精心导入,引发兴趣

导入是一节课的起始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目的是引导学生进入本课的学习状态,激发学习本课的兴趣,为后面的教学环节开辟道路。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一个漂亮的、吸引人的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可为整堂课的讲解定下基调,使整个教学进行得和谐自然,有如春色初展,鲜花含露,叫人钟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思想品质的形成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可以从认识开始,也可以从情感开始,还可以从行为的培养和训练开始。因此,一节课的开端其形式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可以设疑激兴导入、故事式导入、直观演示导入、温故知新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如在教学《不和烟酒交朋友》一课时,一开始是我就播放吸烟对人危害的动漫片,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提出“吸烟为什么会对人体有那么大的危害?”引发学生思考,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种多样的导入方法,关键在于教师如何灵活运用,精心设计,使学生看到、听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从而出现疑问,引起注意,激发出积极探索的主动性。

二、语言渲染,营造氛围

语言的一种艺术,而课堂更需要教学语言艺术。今天的课堂,现代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艺术丰富多彩,但教学语言艺术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处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因而在除了一般课程所具备的讲究言语的科学性、教育性、规范性和启发性外,还要做到言之有理、言之有礼、言之有物,根据学科的特点教师采用诙谐的故事、幽默的语言可以让课堂富有生机,让整个课堂充满快乐。

如在教学《我们和诚信在一起》一课时,曾经给学生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一个顾客走进一家汽车维修店,自称是某运输公司的汽车司机。“在我的帐单上多写点零件,我回公司报销后,有你一份好处。”他对店主说。但店主拒绝了这样的要求。顾客纠缠说:“我的生意不算小,会常来的,你肯定能赚很多钱!”店主告诉他,这事无论如何也不会做。顾客气急败坏的嚷道:“谁都会这么干的,我看你是太傻了。”店主火了,他要那个顾客马上离开,到别处谈这种生意去,这时顾客露出微笑并满怀敬佩的握住店主的手:“我就是那家运输公司的老板,我一直在寻找一个固定的、信得过的维修店,你还让我到哪里去谈这笔生意呢?” 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诚信对人的重要性,诚信能使人获得成功,一则小故事让深奥的道理变得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

三、加强情感渗透,丰富教学内容

品德与社会课程根据学生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从学生的品德形成、社会认识的需要出发,以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为主线,将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品德教育、行为规范和法制教育、历史和地进教育、国情教育以及环境教育等融为一体,为学生成长为富有爱国心、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现代公民奠定基础。

1.挖掘教学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品德与社会的教学中,要重视课程资源的开放性和多元性,现有的教材为师生提供了许多的文本、图片、案例等,但其仅是一个范本,教师在教学中除用好教材外还要充分挖掘校内外的各种资源来丰富教学内容,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实现。也就是与本课程有关的人物、文本、音像、场所等都属于品德与社会课宽泛的课程资源。如在教学《我的家乡在哪里》时,因为我校外来民工子女比较多,这就成为了我教学的资源,让同学说自己从哪里来并在地图上指出来,同时介绍自己的家乡,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也十分活跃。

2.加强实践活动,还原生活本色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对于实践性很强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来说,学生所学的道德知识必须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才能得到巩固、深化。如在教学《绿色小卫士》(四年级下册第5课)时,我分三个阶段进行,首先课前让学生进行对家乡的周边环境污染情况进行调查。其次,课堂中对学生的调查结果进行反馈并讨论,我不失时机地进行引导,使同学们的焦点逐渐地聚集到污染对家乡的水资源影响,并出示事先用数码相机拍摄到的学生比较熟悉的水库、河道等环境被工业排污及生活垃圾污染和平时学生浪费水现象的一幕幕真实照片,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憾和情感上的共鸣,并进一步引导学生如何从自己身边做起减少污染、节约用水。接着课后践行,要求学生开展保护环境从自己做起的实践活动,并形成小论文。真正体现品德与社会教育从生活中来而回归于生活的理念。

提高小学英语教学有效性 篇4

一、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人都是有感情的, 特别是小学生。而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 故良好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情感认知活动。作为一名教师, 只有把爱注入学生心田, 才能使学生体验到亲切、温馨、幸福的情感, 进而对教师有好感, 喜欢教师, 亲其师而信其道。那些严厉的批评呵责, 对学生怒目而视, 变相的体罚等都要抛开, 这只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远离教师, 不敢和教师交往, 只能被动地服从, 师生关系是冷漠的, 自然在学习上放不开, 学习效率差, 教学的有效性无从谈起。总之, 你对学生友好一点, 他就会对你亲近, 如果你对他凶一点, 他就会用一种敌意的眼光看你, 这是相互作用的。师生关系融洽与否也源于此。教师应该通过教学环节中的动作、语言、表情、姿态乃至眼神传递给学生友好的信息;教师要用情感去感化学生, 多一些关爱, 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在私底下多和学生沟通, 不要用命令式的口气, 要像大哥哥、大姐姐那样学会倾听学生的心声, 做他们的朋友;教师要要放下高高在上的身架, 走到学生中间, 和他们一起做游戏、玩耍, 一起讨论, 找到与学生的共同语言, 让学生愿意和教师交流, 增进彼此的感悟, 找到思想的共鸣。

二、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的问题中, 师资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教师是教学的执行者, 英语教师的素质如何, 关系到教学投入能否收到实效。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小学英语教师队伍是关键。英语教师的素质能力表现在教学的很多方面, 例如: (1) 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师的职业道德是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品德, 是一般社会道德在教师职业中的特殊体现。教师的职业道德不仅体现整个教师行业的风范, 而且体现一定社会的道德风貌, 同时也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正处在教育的起步时期, 可塑性强, 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会引起学生的注意, 而且会使学生受到熏陶并竞相效仿。因此,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修养, 具备高尚的品德素质, 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发展的需要。 (2) 教师要具备教育的理论知识。教师要掌握关于教育工作的原理性知识, 如教育学、德育理论、教育心理学、教学论、教育管理学等一般原理。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掌握一般教育学专业知识, 才能正确选择教学内容与方法, 把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科学地传递给学生,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 教师在专注教学的同时要不断学习。学无止境, 英语教学工作中教师要不断强化自己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还要完善自己的知识贮备, 丰厚自己的知识素养, 能让教师游刃有余地教育学生;教师之间可以互相学习, 取长补短, 探讨教学的经验和心得。还可以听一些优秀教师的讲课, 从中受到启发。学校还可组织教师去外校取经, 以开阔教师的教学思维。除此之外, 教师也可参加培训学习, 进行继续教育, 提高自己的专业教学能力。 (4) 教师要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 热爱学生, 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工作, 兢兢业业、一丝不苟, 对教学业务精益求精, 不断进取。 (5) 教师要有创新精神。在教学中, 敢于创新, 大胆改革, 都有独具特色的教改实验, 并在较大范围内进行推广。 (6) 教师要有钻研精神。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 而且要刻苦钻研教育、教学理论, 注重总结经验, 探索规律, 在教学研究之路上升华自己的教学能力。

三、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

教学的有效性来自学生学习的有效性, 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与学习习惯有直接关系。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学生, 他们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起来很轻松, 反之, 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会不得法, 学习很盲目, 不知道如何下手, 导致学习效果上不去。教师在教知识的同时, 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习惯是教育力量的基础, 是教育活动的杠杆, 对教育者来说, 习惯是极为重要的本质现象之一, 只有习惯才能使教育者把某些原则灌输到受教育者的性格、神经系统以及他们的天性中。”因为习惯能形成惯性作用, 好的习惯将伴随孩子一生, 影响以后的学习。尤其是小学起步阶段, 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一是让学生养成大胆说英语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大胆地说英语是小学英语学习习惯中最基础的一点了, 说英语是孩子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 因此教师应努力创设情景, 利用任务型教学模式, 促使学生养成大胆说英语的好习惯。让孩子懂得:要想说一口流利的英语, 首先要模仿, 打好语音基础。比如, 我让学生进行日常用语的对话, 学习问候用语、询问用语等;教师在课上尽量用英语教学来灌输学生的英语思维, 师生之间用英语打招呼, 让学生用英语描述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等。教师在指导孩子说的同时, 要及时给予鼓励与称赞, 使孩子信心满满, 越说越流利。二是让学生养成自觉听英语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小学英语学习习惯中, 一直倡导“听说领先, 读写紧跟”, 可见听的重要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每天回家听英语, 家长监督配合完成。让他们逐步养成自觉的习惯。儿童英语课程让孩子们日后能够掌握流利、地道的英语, 而定期在纯正的英语环境中学习是最主要的手段之一。五个阶段课程的个性化教材和教辅资料在发音训练、听力培养、掌握语法词汇的基础上, 更强调实用的会话英语练习以提高表达能力、建立开口的自信。三是让学生养成每天读英语的小学英语学习习惯。朗读是“听说读写”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是培养语感的唯一手段, 特别是对小学英语学习习惯中这一点特别明显, 朗读不仅能够促使他们将所学的英语脱口而出, 且能由此学以致用。通过朗读, 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我们不建议使用齐读的方式, 这样读不出英语的韵味, 只有通过不断地积累, 注意观察身边的英语, 并积极地学习英语, 外加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适时引导, 让他们在英语知识的积累过程中体会观察的快乐、自学的快乐, 才能激发学生自学英语的积极性。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篇5

抓教育教学质量是我们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对如何有效提高小学阶段教育教学质量的肤浅认识。

一、抓管理

大家常说,向管理要质量。管理的核心是评价。评价的方式很重要,它可以说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如果这根指挥棒偏离了方向,那么,质量也就不是有效的质量。

我们传统的把教育分为小学、初中、高中教育三个阶段,不同的阶段,应该有不同的评价侧重点。小学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所以,对小学教育的评价,要重点看常规管理、学习兴趣和习惯的养成、活动的效果。初中教育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研究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所以对初中教育的评价主要倾向于能力的检验。,高中教育,是教育展示的窗口、教学水平的标志。备受社会关注。只要用高考,来进行“选择”和“选拔”,为了多考本科、提高升学率,那么,“应对高考的教育”,就将继续存在。高中就是高考,升学率就是生命线。由小学、初中,到高中,由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到高考选拔,一脉传承,接力递进。养成是根基,能力是躯干,选拔是枝叶,是开花结果。要固其根基,强其躯干,广其枝叶,才能结出累累硕果。

二、抓习惯

英国培根在谈到习惯时深有感触地说: “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从幼年起就应该通过教育培养一种良好的习惯。” 培根的话确实包含着深刻的道理。人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习惯,也在不知不觉中造就或阻碍自己,一个良好的习惯会使你一辈子受益。

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成功的秘诀就是从小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所以,要抓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只靠班主任一人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最好的方法是培养一批得力的班干部。儿童的心田是一块神奇的土地,播种了一种思想,便会有行为的收获,播种了行为,便会有习惯的收获,播种了习惯便会有品德的收获,播种了品德,便会有命运的收获。也有人说,行为养成习惯,习惯造就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些话似乎有些绝对,但良好的习惯对人生的确太重要了。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人,要比那种没有养成良好习惯的人、养成不良学习习惯的人具有更大的潜在能量。所以,要抓教学质量,就要首先抓好学生的习惯。

三、抓细节 海尔集团的老总说:“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我们从事的教学就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事业,为了把我们的这项平凡的工作演绎地不平凡,我们就得把平凡的事做好,就得抓教学的每个细节。当今,众多的专家们在喋喋不休地讨论:教育的内涵是什么,教学的性质是什么,教学该如何教等等。反正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就是我们这些从事语文教学第一线的老师最无理。而正因为我们的茫然一片,学生们在多元化的今天提笔忘字、别字、错字现象数见不鲜,简单的数学计算不过关,我们在茫然之余,总是感叹“遥想当年,我们的老师并没有用什么先进的理论,可我们的学生却少有别字、鲜有错算现象。”

所以我们应静下心来,转换思路:如平常就从抓生字、抓背诵、抓口诀、抓公式、抓概念、抓课堂知识点开始,夯实基础。这样抓每一个细节,形成习惯,孩子们的成绩一定会得到提高。

四、抓学习

先不说什么“和书本拥抱,与大师对话”这些冠冕堂皇的话,单是培根一句话,我相信大家都还记得:“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读书的好处,培根说的淋漓尽致了。

作为老师,我们能给学生留下些什么呢?就学生来说,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言谈,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博学,有的可能着迷于老师的气质风度。老师有时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也会激发起学生奋斗的热情。在我看来,作为老师,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并让它一直保持,最终内化为一种生活方式。我们的学生习作上不去,无话可说,是因为语感不行,读得太少,积累得太少;我们的学生弄不懂题意,是因为读的太少导致理解能力差。让读书成为学生的生活方式——那将是学生一生最大的收获。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篇6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练笔活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让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得到加强,读写结合是较为有效的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采用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从而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一、练笔活动对阅读的作用

练笔即阅读练笔训练,即在阅读活动中以练笔方式来培养学生理解能力的一种教学方式。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语文素养需建立在听、说、读、写等能力培养基础上,在阅读教学中将读和写结合起来,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对课堂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应用和写作水平,对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也有积极意义。

首先,在阅读活动中应用练笔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可以为写作积累丰富的素材,也可为写作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相反,在阅读中写作,也可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如在《燕子》的教学中,学生阅读关于燕子的外形特点描写后,教师以“我所喜欢的一种小动物”为练笔方式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喜欢的小动物,通过练笔,学生很好地理解了“一身羽毛”“一对翅膀”“凑成小燕子”是小燕子外形的勾勒,“乌黑光亮”“俊俏轻快”“剪刀似的”突出活泼机灵的燕子的特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其次,练笔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语言是思维的外衣,学生在课堂中所掌握的语言知识只是用于表达自己思想和观点的手段,要让学生能将自己的观点和思想表达出来,就需借助语言这一手段,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如在《争吵》的学习后,教师以“那一次争吵”为主题引导学生练笔,让学生在练笔过程中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宽容,团结友爱的道理,借助语言来将自己的感受表达处出来。

二、阅读教学中练笔的主要方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有效地应用练笔方式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练笔的方式上还要多加研究。一般而言,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常采用的练笔方式有以下几种:

首先,模仿式练笔,即模仿课文中的修辞、句式、结构等来引导学生练笔。这种练笔方式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作者的写作方法并应用到写作中去。如在《灰雀》的第一段阅读中,为更好地引导学生掌握动物外形的描写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婉转”“来回跳动”“惹人喜爱”等词语并结合第一段的句式进行仿写。模仿式练笔有些机械化,但对中段学生较为适用。

其次,理解式练笔,即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感受练笔。阅读教学中可在层次阅读或课后阅读中采用这种方式,但教师要注重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出符合学生实际的主题来引导学生练笔。如在《桂林山水》的阅读后学生理解了桂林山水奇、秀、险的特点,教师可以“介绍家乡的某处景物”来引导学生练笔,在练笔活动中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基本方法。

最后,拓展式练笔,即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围绕课文中的某一点来引发自己的思考进行练笔。拓展式练笔在范围上较广,如学生可根据自己阅读理解中的词语、句子、内容等进行练笔,也可从人物对话、人物形象、写作特点等来进行练笔。如在《小英雄雨来》的阅读后,学生可从雨来的故事、雨来的精神等进行练笔,也可结合今天的生活和抗日战争的生活进行练笔。

三、练笔活动在阅读中的实施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练笔活动,要注重在课前通过练笔来引入课题、在探究中通过练笔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课后练笔来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去解决问题,做到循序渐进,不断发展。

首先,课前创设情境引导学生练笔,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通过课前目前的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提出自己的问题,以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将问题表达出来,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构建,也有助于探究活动过程中的问题解决。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的阅读教学为例,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以“雅鲁藏布大峡谷简介”为练笔内容,可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地理位置、基本特点,为何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第一大峡谷等知识,学生在练笔中也可提出自己的问题,从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

其次,阅读过程中的练笔。在这个过程中,因课堂时间所限,练笔活动要做到精而准,即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而引导学生通过练笔活动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一般阅读过程中的练笔以模仿式为主。如在《爬山虎的脚》的阅读中对“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理解,教师可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一样植物来仿写,然后提出问题“‘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引导学生讨论,从而引导学生理解比喻句的妙处。

最后,阅读后的练笔,这个过程中的练笔以拓展式为主,因该阶段的练笔主要是课后完成,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有了整体的把握,故而教师在引导练笔方式要多样化,要通过练笔来引导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涵。如在《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的阅读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战争是残酷的”(附相关战争资料)“雷利为何要给联合国秘书长写下这封信?”等主题引导学生进行拓展性練笔。通过练笔来树立学生热爱和平、维护和平的信念。

四、阅读中实施练笔活动应注意的问题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阅读课堂教学改革逐渐从追求形式向追求质量上发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效地应用练笔方式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但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需注意以下问题:

首先,教师要注重练笔后的反馈。无论是课前、课中还是课后练笔,练笔后教师要结合所布置的要求来对学生的练笔进行反馈。如《燕子》阅读中以练笔方式来引导学生学习动物特点的描写方法,反馈中教师就需引导学生从练笔中检查自己是否抓住了主要特点,如果没有,缺少了哪些,该如何改进等。

其次,要注重加强练笔指导,尤其是课后练笔。练笔是一个从模仿到应用的过程,学生在练笔过程中首先是模仿课文中的基本方法来练笔,逐渐形成自己的理解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逐渐从模仿中解脱出来,抓住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来练笔。如在《争吵》中通过练笔活动而让学生理解宽容和团结友爱的重要性,在学生练笔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围绕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来引出宽容的话题,再拓展到对宽容的理解,从而生成出自己的感悟,这样才能起到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应用的作用。

总之,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练笔活动来加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引导学生在练笔活动中理解文本内涵,将读和写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光春.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做到随文练笔[J].新校园:学习版,2012,(10).

[2]柳文霞.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随文练笔能力的培养[J].新校园(理论版),2012,(02).

[3]董艳.小学语文教学课堂练笔策略浅析[J].现代教育教学导刊,2012,(5).

提高小学作文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篇7

关键词:作文教学,效率,生活,写法指导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老大难,学生愁、教师苦、费时多、效率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小学阶段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呢?

一、生活是作文的不竭源泉

1. 让学生走进生活。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可见,作文教学与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小学生学习写作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学生的语言表达才会有源头。所以,要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生活,参与生活,体验生活,产生“不吐不快”的欲望,让写作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2. 让生活走进作文。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恰当、典型的材料,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写……”因此,在生活作文教学中,可通过优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从而使学生的作文充满生活气息,题材广泛,构思新颖。

3. 将生活带入课堂。

每一位学生的生活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得到的体验也是迥异的。所以,笔者把每周的语文兴趣课作为学生进行交流的场所。学生在交流中表现出非常高的兴趣,有些学生在别人交流的时候还做了笔记。这样,学生在写作文时不仅可以写自己的事情和感受,还能借鉴其他同学的看法和感受。

4. 提倡生活写真。

生活是色彩斑斓的,每个人的生活经历和感受又是不同的。提倡生活写真,让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随时注意生活的积累,随时记录自己的所见所闻,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什么就写什么。一方面培养学生养成勤于动笔、乐于表达的好习惯;另一方面通过生活写真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看法,释放自己真实的情感。

二、指导写作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1. 创设情景,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情景的设计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欲望。一幅有趣的漫画、一段动听的音乐、一个出乎意料的结果、一个激动人心的场面,都有可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2. 想象创造,丰富作文训练形式。让学生听《森林狂想曲》,幻想小动物的各种表现;根据一个词扩充,想象故事;四缺一的图画可根据内容让学生在原基础上进行想象;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进行补写;鼓励学生根据课外书进行想象创造,将《望庐山瀑布》改写成游记散文,通过想象,丰富作文训练形式。

3. 结合活动,不断加强说话训练。学生会说了自然会写,所以教师应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勇于表达,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表达出来,以此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

一是听说结合。教师可以先讲故事,学生听完后接着原来的故事情节说下去;或者学生说了自己的想法后,别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看法或补充。学生在听听说说的过程中,思维发生了碰撞,很容易受到启发而涌现出不同的想法。同样,在听说过程中还能强化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

二是边画边说。图画是直观的媒介,边画边说能让学生将抽象的事物转化为直观的形象。一只插着刀叉的青蛙、一个被伤害得遍体鳞伤的地球,很容易激起学生的怜爱之情。学生把自己想象成青蛙或地球,能从第一人称的角度来陈述“自己”痛苦的经历。

三是读说交替。学生当堂完成自己的文章后读自己的文章。读自己的文章可以作二次修改;通过读让听者进行语言的修正,通过读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喜悦;通过读让听者吸收长处。

四是演演说说。学生的想象是抽象而非具体的,可用语言将想象的东西表达出来,并用生动的表演形象直观地表现出来。这样的表演,能让学生直接观察体验到所想的东西,令情绪高涨。

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8

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的学习最初都具有模仿的特点, 在这个起初的模仿过程中最有意义和最有价值的作用就是模仿者和被模仿者达到一种默契最和谐的境界, 这样的模仿才是最有效的模仿。因此, 我们在组织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时候要积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深入佳境, 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 将内在的一种原始的学习动力激发出来。例如,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一个很重要的学习内容就是打字指法的练习教学, 指法教学说是非常无趣的, 如果开课之初, 教师就一板一眼地讲述手指怎么摆放, 有哪些要领。这样的教学结果, 必然是事倍功半, 学生不愿意学习指法练习, 教师也觉得索然无味。在教学中我们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 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游戏》, 采用比赛的手段。学生在“打地鼠”“拯救苹果”等游戏中发现, 要取得好成绩, 必须练习好指法。当有人提出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 教师投其所好讲解指法练习, 学生就学得很认真。这样通过配合教材内容的趣味性游戏, 使学生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把指法练熟了。

二、巧用兴趣, 问题入手

德国教育家蒂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 而在于激励、鼓舞、唤醒。”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没有兴趣, “身随而心违”, 这样的教学课堂是比较失败的, 学生只能忍气吞声地跟着教师的思路去接受知识。古人云:“教学未见乐处, 不必我学。”学生学习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学生学习兴趣, 所以, 兴趣在课堂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对学习有了兴趣才愿意主动走进某学科的课堂, 才会主动获取知识。在学科教学中, 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激起学生兴趣, 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多媒体走进我们学科教学的课堂, 使教师头疼的问题迎刃而解。为有效的学科教学开启了一扇大门, 给学生获取知识提供了捷径。问题入手法学习即是对学习问题的解决过程, 问题入手法包括设疑、尝试、交流、总结、完善几个步骤。

三、分组教学, 扬长避短

在新课程标准的背景下, 我们要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 在感情上多关心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 尤其是小学信息技术基础差点的学生, 更需要教师的关心。这样就为合作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应让学生明白, 作为社会中的一份子, 必须依赖与他人的交往和合作才能得以生存。合作精神不仅仅是一种精神的体现, 更是一种高素质的学习能力。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不仅是课堂教学的需要, 更是新课程标准下科学教学模式的体现。通过合作学习, 使学生相互合作, 努力向着共同的目标迈步,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更多的学生自主参与到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课堂中来, 从而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效率。

四、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

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不同的教学过程, 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 安排不同的教学重点, 是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因为学生是不同的个体, 班级之间也存在差异, 我们不能要求所有的学生具有同等的能力。尊重个体差异, 因材施教是“一课多上”的前提, 这样的活动能引导教师的反思、总结, 在遇到问题后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互动中提升自己的认知, 在经历了“放下”“提升”的“磨课”体验后, 能进一步挖掘与理解新课程理念, 并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达到超越课堂、超越教材的理想境界。这样的活动也给了学生恰到好处的锻炼与提升,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培优补差, 做到了为班级“量身定做”教学设计, 发挥了学生的优势, 弥补了他们的不足,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真正实现了师生互利。

五、精心设计, 确保质量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 设计任务驱动, 同时, 网络为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提供了技术支持。教学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支持学生的学习、帮助个体学习,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人发展, “确保没有一个人是‘教育上的不利者’, 并确保所有学生都有最充分地运用自己潜能的平等机会”。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完善的动态生成过程, 教师和学生是设计参与者, 社会成为具有丰富资源和研究价值的课堂或实验场, 课堂比以往更具活力。随着设计节奏的展开,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不断调整与修改教学设计策略的状态, 即在过程中产生新的设计方案, 在过程中逐步趋向完美, 最后达成教学的最优化。

总之,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 教师积极建构实用的、最优化的小学信息技术环境, 实现小学信息技术的教学最优化, 能大幅度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能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素养的形成和提升, 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信息化的进程, 是实现新课标要求的必要要素。

摘要:人类社会步入21世纪之后, 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政治等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靠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为助力, 因此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是一个信息共享、平等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时代。这就要求我们每一个人要掌握多种知识和技能, 也要具备主动获取和探究知识的技能, 具备利用小学信息技术来调控身边资源和支配资源的能力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就如何提高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进行以下几个方面探究:巧用资源, 投其所好;巧用兴趣, 问题入手;分组教学, 扬长避短;因材施教, 全面发展;精心设计, 确保质量。

关键词:小学,信息技术教学

参考文献

[1]余胜泉.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M].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5.

[2]马颖峰.网络网络环境下的教与学——网络教学模式论[M].科学出版社, 2005.

[3]钟志贤.信息化教学模式[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4]李艺.小学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谈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

多年来, 随着洋思、杜郎口等有特色的课堂模式学习高潮的掀起, “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课堂模式正在不断地深入广大教师的课堂。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题, 是学习的主体,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舞台。教师要少讲、精讲, 越是优秀的教师, 他就讲得越少。有些教师就会提出:课堂都交给了学生, 那还要教师干什么?其实这种想法是错的, 在“先学后教, 以学定教”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们的学习, 每一步都离不开教师。洋思中学的校长蔡林森说过: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中, 就如同汽车进入高速公路, 如没有引桥就上不去, 如没有路标, 就可能上岔路, 教师就要当“引桥”、“路标”, 发挥好主导作用, 这是学生学得好的前提。教师要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换主讲的角色, 在这场教学的改革过程中, 也给了教师磨炼、成长的机会。我就是在这场教学改革中成长起来的, 而且受益匪浅。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不同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不一样的, 取得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 这些是很难用科学的方法和统一的标准进行衡量的。但是现在的农村教学有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那就是———教师上课很辛苦, 讲解了很多的内容, 然而我们的学生在数学能力和水平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和提高, 往往是一节课下来, 学生还有一大堆问题悬而未决。因此,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 如何提高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显得尤为重要。经过这么多年来的钻研摸索, 本人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一、有效的教学准备

有效的教学准备就是教师上课前的教案准备。现在很多学校在处理教案的问题上已经做得很全面, 完全具备了规范化、标准化, 能够按照一定的模式进行检查评比。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之前要精心准备, 对教材进行全面理解, 要反复研究教材。找到本节课或者本章的教材所体现的知识点, 重点难点。然后精心设计, 挑选较好的素材来体现教材中的重点, 并充分考虑如何让学生去理解、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 以及重点要体现的部分。对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的突破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水平中找到方式或者方法。因此教师准备的教案要有比较全面的书面计划, 这是如何上好一节课的前提。

二、有效的教学过程

有效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 让学生掌握知识点和获得了进步。在课堂上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这节课学到什么、学到什么程度, 学生只有知道自己学了什么和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因此, 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要求教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所以, 教师在教学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要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 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 进行探究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 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中。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亲身体会到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乐趣, 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学生真正地主动参与, 这也是有效教学的最主要的部分。

有效教学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还体现在一方面:重点的突出, 难点的突破。对本章节中的重点的知识点要讲到让学生能找到其中的关键的字词, 以便对知识点的理解、记忆。特别是几何中的定理、概念的理解, 要会结合图形, 要会在图形中把几何的概念表示出来。因此教师要借助一些技巧, 如利用重复、抑扬顿挫等方法让学生听清楚明白。教师应该多发点时间, 该在黑板上画图的要画图, 该详细写出来的内容要写出来, 体现出重点的知识点。难点的突破可引导学生去观察、分析问题、发现问题、猜测和尝试, 对数学对象进行多重表达, 使学生深入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在教学中要适时的引导, 提示让学生把教材中的难点分解成几个比较简单的问题, 再去解决问题。有时也可以和学生一起做数学实验, 激发学生创新灵感, 增加学生课堂活力, 解决教材中的难点。比如在讲到概率中的抛硬币, 可以和学生一起动手操作, 并记录结果, 得到结论。只有在课堂中把要教学的问题中的重点体现出来, 难点突破解决, 才能算把本节课上好, 才能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

三、有效的教学反思

有效教学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反思意识。要求教师每一节课下来, 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如在课堂上解决问题时学生体现出来的迷惑不解, 或者与答案的要求偏差或者甚至完全不同的答案, 反思一下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现偏差等原因, 有没有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作业也是提供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情报, 学生在作业中出现的问题, 教师应该去认识、检验、分析。反思是教案中、还是教学中哪个环节的失误, 才导致学生在某一问题出现大众化的错误。以便在下一节课重新讲解。这样, 教师通过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准备能力和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 为更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积累丰富的实践经验。

四、有效的教学评价

对教学进行有效评价主要有两种:当堂小测和单元小测。在教学中有相当多的教师采取在课堂结束或者开始时进行当堂小测, 及时对学生这几节或这一节课的教学活动中对知识点的了解、掌握程度进行了解。另外一种是在教学过程中, 通过课堂学生的表现, 去观察学生是不是在某一些其他方面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如学习的主动性、学习态度等, 而不是教师有没有完成任务。

提高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10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学习新课程标准之后, 对课堂结构安排上有了新的认识并进行了突破性的创新。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课标要求设计了新的教学结构模式, 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一) 激发兴趣, 增强信心, 明确任务

教无定法, 重在激发兴趣和增强信心。例如《形体的组合》一课中, 我打破传统的授课模式, 把课堂变成学生互动的娱乐活动的形式。上课伊始, 我把课堂交给学生, 请一学生和我合作同台主持这节课学习活动。在“主持人”的引导下, 开始了摸一摸、猜一猜、抢一抢, 赛一赛等一系列的竞赛娱乐活动。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玩玩学学、激励探索、开拓求新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 抓住这个特点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学会学习, 掌握知识。根据学生兴趣特点与认知的规律我大胆创新, 努力为学生创薪一个轻松愉快的“玩”的环境, 消除学生的学习压力, 使学生感到学习没有负担, 达到想学、爱学。例如在《手形的联想》这课中, 我准备了四种基本型“圆形、方形、三角形、不规则形”等, 课堂中我把学生分成四小组, 各小组派一代表上台抽签 (袋子里装着四个签:A、圆形B、方形C、三角形D、不规则形) , 如抽到的圆形, 你这组任何活动都和圆形相联系, 让学生思考交流后, 主持人以“小火车”接力的形式开始第一关的比赛——说基本形。说出生活中有哪些东西是“圆形的、方形的、三角形的, 不规则形的……第二关:画基本形组合, 第三关:说画创意……同学们个个兴高采烈、跃跃欲试、争先恐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

又如:《水墨游戏》。对于中国传统的绘画品种, 在许多人眼里还有一些神秘, 一支毛笔, 水与墨, 就能描绘出丰富、生动的形象。亲手拿起这样的笔描一描、画一画, 让很多孩子期待。这节课的教学目的是在认识中国画的工具材料, 了解水墨画笔、墨、纸的特点的基础上感受水墨的墨韵淋漓之美。学习过程中采用游戏的形式更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因此我对整节课的设计在围绕用笔、用墨的基础上, 还开发其他的带有游戏性质的表现方法, 比如:对印法、点染法、喷水 (色) 法、吸附法, 这些方法随意、简便, 适合小学生操作。学生在横涂竖抹、点、洒、印、染的过程中, 感受水墨在宣纸上产生的意想不到的效果。再让学生根据墨痕想象, 进行添画, 通过对笔痕的自由联想, 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亲近水墨, 感受水墨的魅力, 在自由的涂抹中获得无穷的乐趣。

二、巧用媒体, 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时, 他就会积极主动地进入求知、探索的学习活动。多媒体教学手段则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 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 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 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 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 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 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 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 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我们的社区》一课, 通过欣赏图片和动画, 更直观的了解“社区”的地形, 色彩, 材料等让学生明白“家”不仅对人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对动物也同样的重要。启发引导学生想象创造小鸟的家时, 充分拓展学生现有的材料进行创作。同时, 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 一边欣赏, 一边赞叹, 很快产生了愉悦韵学习氛围。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 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 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 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 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三、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学

有一节认识邻近色的课。我和学生在拾到的叶子上去发现渐渐变化的色彩, 无须过多的讲解, 秋天的落叶对于这节课要讲的色彩知识是最好的图示。数师长期有意识地引导训练, 使学生们渐渐地发现周围事物中还蕴含着许多这样的学问和自然美。我在课上常常对我的学生讲, 大自然是最出色的色彩大师, 生活才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鼓励学生在合作中学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 顶个诸葛亮”。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 受同伴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一个学生的奇思妙想会激发其他孩子的学习热情。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 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 激发学生大胆的创意。对待一些课题, 我积极鼓励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 要求人人都参与到学习和讨论中去, 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 学会做辅助工作, 在合作中探究, 在交流中发现, 共同完成一件作品, 让每个学生有所得。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增强了学生之间的交流、协作能力, 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有效提高小学美术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049-01

新课程下的美术教学更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过程,检验美术教学的重要标准,也就是学生在美术课堂中的学习是否有收获。我们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教学效果,那就需要我们的美术教学提高效率。我们美术老师在基础美术教育的领域里,更应该了解、认识并改进美术教学,从学生的发展角度出发,运用新的教学理念创设有效的学习过程,通过和谐的方式和行为,促进学生的情感、智慧及创造力的发展。使学生在美术课堂中感受到美的环境,插上美的翅膀,实现美的创造。

一、提高小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1、创新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在美术课堂上有意识的寓绘画于游戏之中,以此促进儿童绘画的积极性。有些人把美术课称为图画课,认为美术课就是教师把范画往黑板上一挂,让学生临摹就行了,这种呆板的教学方法是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的。美术课可以不设样板,不立模式,让学生有现实生活到内心想象的过程中自由地构图,引导学生真实地表现自我,使儿童的好奇心和自我表现心理得到满足,学习美术的兴趣就会提高。高尔基说过:“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爱的活动,最能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老师要善于创编美术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轻松愉快地完成美术课的教学活动。上课时先引导学生观察书本中的范画,让学生找出每幅画的特别之处,也可以采用分组比赛的方法,这样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就会跃跃欲试,情绪高涨,于是作画的兴趣也就来了。作画时可以让学生欣赏同龄小朋友的画,因为孩子的好奇心强,又好自我表现,此时,他们的思路已经被打开,创作心理急切。因此,对绘画的兴趣就浓厚,学习也就随之提高。教学上课,要让每个学生都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体验成功的喜悦。采用这种愉快教学法,有利于提高美术课堂教学质量。同时,对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也有很大的益处。

2、教学方法多样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在小学生阶段的美术教学要尽量避免枯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潜下心来认真研究教材,根据学生的特点,用新颖实用和科学多样的教学方法来授课。

如在《恐龙世界》教学中我先提前布置课前收集有关远古恐龙动物资料的任务,课堂上让学生在小组中教流评选出资料最丰富准备最充足的学生,请他当“恐龙世界”的小导游给大家介绍有关的知识。台上的学生讲得头头是道,底下的学生也听得津津有味,这样做既避免了教师的满堂讲,又满足了学生的表现欲,保持他们参与学习过程的兴趣和学习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学生兴趣易转移的特点,采用少练、精练、勤练的方法来达到有效教学。在小学阶段中人物造型一直是讓大多数学生头痛的问题,如果仅仅是靠教材上几课有限的人物造型学习,是远远达不到课程标准要求的。所以,在平时的美术课上我都会利用五分钟的时间让学生练习画不同姿态的人,每次只学画一种姿态的人,等到需要的时候画人就再也不是让学生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了。

二、让学生认识美术语言,培养美术语言能力

低段的学生,教师知道他们没有丰富的,漂亮的词汇,在上美术课时便更难以用一定的语言来解释一幅画。画中的造型以及色彩的运用都必须由学生自己去感受、去领悟。或许结果学生会说:“老师,我能感受到画者的心情和想表达的意境,但我不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这便是学生真正的感受。可惜,我们现在的教师却在给学生作着一些盲目的定义,比方说,教师会告诉学生,“红色”是热情、祝福、勇敢;“黑色”是罪恶、恐怖、邪恶;“直线”使人感到刚强;“曲线”使人感到柔美……于是学生便机械地记牢了这些美术语言,殊不知任何色彩或者形象在不同的环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效应。如果一地鲜红的血,那是热情、祝福吗?如果一次晚宴,某人穿了一身黑色服饰,那一定是罪恶、邪恶吗?如果一块横幅笔直挂在墙上,那是刚强吗?如果一根生锈的钢丝扭曲在一边,这还柔美吗?盲目给学生下一定的美术定义,只会让他们去死记硬套,真正的美术语言它具有无穷的魅力,让学生产生任何的联想和感受。

三、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条件,为学生提供自主参与的机会,学生才会有动手参与的兴趣和能力。

1、课堂绘画作品手工作品的展览,让学生在"看"中参与。绘画和手工是由外在形式构成的可视图像,学生可以直接感受,也易接受。特别是同班同学的优秀作品展览,学生都爱看,看了之后还会自觉地学习其中的优点。在上课前,拿一些前几届或平行班的作品当范例,或把自己班的优秀作品展览,请同学按小组分别上去看。学生对此较感兴趣,看得仔细,学得认真,因为这时的看,关系到自己的具体操作。教师若再在此基础上介绍一下那些作品各方面的优点,学生掌握得就越快,越全面。同时教师提出要求,布置任务,学生就会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对于学生创作素材的积累也有很大的益处。

2、走上讲台,让学生在"教"中参与。心理研究显示: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情绪积极,思维敏捷,想象丰富,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教师要努力营造这种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走上讲台,参与"教学"。在做的同时,说出自己的心得体会,共同交流,共同进步。

3、学会评价,让学生在"说"中参与。大部分美术教师在作业讲评中多采用教师讲评法,在具体的课堂操作中,可以采用师生互评、学生互评、学生自评等多种评价形式;根据学生心理特点与能力循序渐进,在三年级一般以师生互评为主。从四年级下半学年开始,一般以学生互评为主,让几个同学相互评价对方的画,把个人的审美标准和制作心得表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在这一形式的评价中,还可以让学生自行设计一个评价标准。

参考文献:

[1] 张 岩.新课改背景下小学美术教学有效性研究[J]. 考试周刊, 2014年105期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12

1.1树立科学家榜样, 培育科学精神。

青少年正处于社会化时期, 易于模仿, 因此榜样的作用很大。 科学家是人类的宝贵资源, 他们的发明, 也包括他们的成长, 甚至包括他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宝贵的财富, 这种财富对于下一代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榜样功能。

1.2创设问题情境培育质疑精神

理性的怀疑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创设一些情境, 尤其是问题情境, 能更好地触发学生的好奇心, 激发学习兴趣,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技巧,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很多老师都想方设法创设问题情境, 鼓励质疑。

1.3开展探究式教学培养探究精神

探究式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的最重要方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 教师已经开始改变过去传授式教学和验证性实验的单一教学模式, 尝试使用探究式教学方式开展探究式实验活动。 在如何充分利用这些活动, 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科学精神方面, 很多老师进行了有益探索。 有的小学把课堂教学过程转变成在教师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过程, 把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创造思维能力的任务落实到教学过程中。

2.小学生应学习和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方法

首先是实践, 实践是一种手脑并用的操作活动。 科学学科所特有的特点是为学生的动手实践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科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创造一切有利条件, 善于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引导学生充分地动眼、动手、动脑、动口, 按一定的要求对研究客体, 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及有关的实验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和操作, 使学生获得更直接、更清晰、印象更新的认识。 同时, 在这个过程中, 通过训练而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即在探究中使学生形成一丝不苟、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学生倾听的科学探究态度, 为学生以后进一步的学习、工作、研究乃至创造发明等打好不可缺少的素养基础。

从具体的认识活动来说, 训练学生观察、思考、实验三种基本的科学方法。 在观察方面, 训练学生观察各种自然事物、自然现象的观察方法, 把握观察重点, 有计划、有步骤地按顺序观察、多角度观察, 边观察边思考、边观察边研讨、边观察边记录, 等等。 在思考方面, 训练学生比较、分类、概括、归纳、综合等基本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先思后说”、“先想后做”等良好的思考习惯。 如:在加热白糖时, 通过观察猜测会出现什么情况, 学生根据生活实际说出了很多现象。 学生有了很高的兴趣, 都想通过实际操作证实自己的猜想。 所以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集中精神, 认真观察, 记入实验的点滴现象, 俨然一个小科学家。 学生获得了探究乐趣。

3.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 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取决于教学氛围和师生关系的和谐程度高低。 营造一个生动、活泼、民主的课堂, 教学氛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 使儿童在课堂上都能自由“呼吸”。 在一个开放的、民主的、充分尊重个性的环境和心理氛围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才有可能进入状态。 古人说:“亲其师, 信其道。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间不仅是知识的传递, 而且是情感的交流。 当我们在互动过程中, 达到“相互信任, 彼此尊重, 融洽相处”时, 学生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人, 才能敢想、敢说、勇于创新。 试想, 教师板着一张脸, 学生对老师也是唯唯诺诺, 学生怎能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 他们只能是一切听老师的, 把教师的话当做圣旨, 不敢质疑, 又谈何创新。

4.实验教学要给予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时间和空间

在实验教学中, 科学老师的语言一定要简练、明了, 给学生以明确的实验目标, 为学生动手操作安排更多时间;对于比较复杂的实验, 可以进行分解, 降低实验难度, 尤其对于中低年级的小学生, 实验更应该简单、易于操作;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时要认真, 但不能要求学生把看到的每一种现象都抄下来, 刚接触实验的三年级学生会写的字并不多, 书写的速度很慢, 用笔记下来的东西不一定比记在脑海里的更有价值。如果有需要用笔记录的实验, 则要对学生进行必要指导, 或者对实验记录单进行合理设计, 为学生的探究实验赢得时间。

5.实验教学发挥合作交流的作用

实验教学中, 我们应激发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实践活动, 更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会合作、交流。 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可以开展经验交流会, 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经验分享, 也可以对于某一问题进行讨论甚至争论, 这些都能让学生自主解决疑难问题, 相互启发, 相互研讨, 通过集思广益、思维互补, 使实验方案更完善, 使获得的概念更清楚、结论更准确。例如:在《造一艘小船》教学中, 学生就能通过合作交流设计、制作能浮着的小船。 在探究过程中, 学生完全沉浸在与同伴真诚合作的快乐之中。

6.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 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 “材料引起学习, 材料引起活动”。 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 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 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 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 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 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 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 (或有色饮料) 、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 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 在教学中, 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 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 影响教学有效性。

7.通过及时复习, 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

上一篇:经济观察报论文下一篇:普通机床的数控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