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2024-08-05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共9篇)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1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新房乡中心学校邱熙

【摘要】: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是教学有效性追求的目标之一。教学的有效性,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怎样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要质量,达到短时高效,我们不断地实践——反思——改进——再实践,为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而努力。

【关键字】: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主阵地,使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是衡量教师教学成功与否的的标准,因此,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一直是老师们不协助球的目标。当每次精心准备好实验材料,等待学生走进实验室前,都会不住地问自己要交给学生什么,学生要学会什么?课时,一次次的科学课堂上热火朝天的探究活动却都成了低效运作,教学效果不尽人意。认真审视整个教学过程,不足之处甚多,往往在一个小小的细节上的粗心大意都影响了教学的效率。面对新课程挨个的不断深入,社会及家长的殷切希望,我们都在积极地向40分钟的课堂教学要质量,可不管怎么努力总难做到短时高效。大量成功的案例表明,课堂教学质量的核心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什么事有效性教学呢?相关理论认为,有效教学包括三个部分,即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它关注学生的进步或发展;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有效教学更多地关注可测性或量化;需要教师具备一种反思的意识,要求每一个教师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行为。究竟怎样才能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结合我多年的科学教学经验与体会,有以下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学生课堂的组织纪律性。

好的课堂的纪律是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因此,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首先应明确目标,引导学生倾听。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明确的目标,让他们学生应该干什么,告诉他们“听”也是目标,在“听”中学生能发现更多的问题,在“听”中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我总会抓住机会强调:听与说同样重要。说是表达自己,听是尊重别人。说要大胆,听要专心,老师欣赏积极发言的同学,同样也喜欢专心倾听的同学。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再踊跃发表自己的见解,那才是最好的学生。我经常会说:“请其他同学在听的时候,思考他说得怎么样?”“谁还有补充吗?”“谁还有更好的意见?”等等。学生在专心倾听的基础上,在与自身的认知结构整合,形成自己的见解,才会别具一格,有所创新。其次,创设积极情境,让学生乐于倾听。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但倾听对于活泼好动的儿童来说显然是枯燥乏味的。因此,我们就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从这种无趣的倾听中寻找和创造乐趣,激发学生倾听的兴趣。最后,我们要学会善于运用评价,鼓励学生倾听。在“听”的培养中,千万不要吝啬赞扬,让学生能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获得成功的满足感。在这样的评价中不会花费你太多的时间,也不必花费多大力气,哪怕是一个眼神,一句赞扬,一个微笑,都能收到明显的教育效果。要是我们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用真诚的话语鼓励他们,课堂上学生怎么会不认真听讲呢?

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有效性。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要学生在学子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

1怎样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生动和谐的教学气氛呢?首先,可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一是通过实验、录像等方式,直观呈现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等相互矛盾的现象,使学生感到奇怪,引起他们非同寻常的惊讶之感,形成问题情境。二是充分利用学生已掌握的原理、法则一类的知识与某些个别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在我教学《空气》时,趁学生不注意点燃的蚊香,让学生先前总结的空气的特征与当前的情况长生了“矛盾”。引起了学生在认知上的不协调,学生迫切地想知道这是问什么?引发了学生的求知动机。三是提供多种可供选择的答案,引起认知不协调,形成问题情境。当对一个问题出现几种可供选择的答案时,学生往往困惑不解,不知选择哪一答案才对,由于认知上的冲突,就会产生求知的好奇心。其次,要在学生感受成功的同时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多组织学生参加课外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能援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他们知道自己学有所获,学有所用,在感受成功的同时知道自己科学知识的不足,从而引起学习的需要,激发学习动机。

三、合理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增强有效的教学参与。

在学生的合作探究中,教师可以参与其中,适当点拨,增强合作的效率。但切记学生才是合作学习的主体,我们只是引导者,组织者。否则合作学习只会徒有虚名,不会有实际效果,学生也不会喜欢。教师应当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不断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提问是引发学生产生心智活动并作回答反应的信号刺激,是促进学生思维的有效途径。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说:“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提问是实施有效教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产生疑问,活跃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观察、思维想象等能力,并能有效地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教师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的放矢地展开教学。因此,教师的提问要遵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层层铺垫;教师在优化课堂提问时,要做到问点准确、问法艺术、问时恰当、难度适中,以达到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促进学生发展的目的。

总之,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要让他们在这个舞台上做一个“乐知者”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责无旁贷的。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从学生身心上下功夫,在教法上有创新,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积极提高自身素质,时刻为自己“充电”,进而达到师生共同进步,创造教与学的和谐发展。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2

课堂的纪律是课堂教学有效的保证, 是教师组织能力的体现。当课堂上有学生发言时, 往往有学生不听, 在座位上窃窃私语, 而让他们回答问题的时候, 他们却哑口无言或答非所问。因此课堂中要有严明的纪律及奖惩措施。让学生知道学习本课要遵循哪些课堂要求, 完成相应的纪律, 形成课堂评价标准。鼓励纪律好的, 对于他们的表现要予以肯定及奖励;指正纪律差的。指出他们的问题所在, 同时也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但作为老师我们想让孩子们提起学习的兴趣, 主要应该在课程上下工夫, 课堂精彩有趣, 才能真正吸引孩子的眼球, 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感受知识的真谛。

二、激发学习动机, 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学得好, 学得生动有趣, 作为教师, 就必须充分挖掘教材的趣味因素, 让学生对课堂感兴趣, 学生一旦对科学感兴趣, 就会乐于接受它。科学教学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在课堂上保持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只有生动, 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活泼, 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 使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一切方法, 只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都应该采用。

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中, 教师应使自己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参与协商, 鼓励和监控学生的讨论和实验过程, 但不控制学生讨论和实验的结果;学生学习的指导者:通过示范边想边说以及演示帮助学生把新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和指导给学生线索和反馈;合作学习者、合作研究者:教师把自己当做学习者, 与学生一道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三、优化小组合作, 提高有效的教学参与

“同学互励、教学相长”是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有效性的体现, 它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自主探索不是自由探索, 小组合作也不是走过场、搞形式。怎样避免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没有合作、没有深度, 没有组织性呢?我认为在组织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的欲望。探究和合作应是学生一种需要, 一种发自内心得欲望, 它解决的是“想不想”探究合作的问题。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和激发学生的探究合作欲望, 使其经常处于一种探究合作的冲动之中。 (2) 探究合作要有问题空间。不是什么事情, 什么问题都需要探究合作的。问题空间有多大, 探究合作的空间就有多大。 (3) 探究合作的组织要到位。首先小组要进行合理的分工, 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不应是旁观者、更不要做局外人。

四、运用有效提问策略, 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现代教学的观点认为, 提问不仅是对学生的检查和诊断, 更应该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行为。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向学生提示重点、强化各教学活动间的逻辑关系、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要注意以下几点:

1. 问题要用词准确, 语言清楚, 要使用与学生语言

能力相当的词, 切忌含糊不清, 不合逻辑, 给学生的思维设置不必要的障碍。

2. 问题要具体, 即问题的指向性应明确, 不应模棱两可。

如, 在《骨骼》的教学中, 教师出示骨骼标本, 让学生观察腿部骨骼的数量及特点, 并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此问题的指向性就不很明确, 学生常常会答非所问, 等教师再一一引导, 回到探究的问题上, 时间已经浪费了很多。因此, 此处的问题应尽可能明确。

3. 问题要有启发性, 即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 启发学生思考。

这就要求教师精心地设计问题, 使提出的问题有一定难度, 但又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这样的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思维, 同时, 使学生的思维达到一定的强度。

此外, 提出问题后, 教师采用怎样的教学行为, 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呢? (1) 当学生回答问题后, 教师应尽可能鼓励其他学生对给出的答案发表评论, 以便了解其他学生的思维状况, 及时调整教学。 (2) 教师提出问题后, 应尽可能让学生回答而不是教师自问自答, 当学生回答问题有困难时, 不应打断他, 应充分的鼓励, 同时启发其他学生进行补充、完善。 (3) 教师应多用追问的方法, 引导学生的思维步步深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 一门高深的学问。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应该本着“一切为了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 让孩子们在有限的课堂里自主性得到最大的发展, 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参考文献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3

关键词:科学实验;多媒体技术;生活化教学

在以往的教学中,小学科学科目并不受到重视,我们常常会看到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一个人讲授书本上的知识,学生只是呆板地听课,对于讲授的知识未表现出丝毫兴趣,学习上也是十分被动,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思路亦步亦趋地进行学习,只是为了保障考试成绩能够合格。作为小学科学课教师,必须要改变这一现状,让小学科学课堂焕然一新,打破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重要的是把学生变为教学的主体,让学生参与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来,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畅所欲言,积极主动地对科学知识进行探究,这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然而,要想达到这一目的,就必须采取有效的教学策略。

一、利用科学实验,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科学知识是神秘的、未知的,同时也是抽象、枯燥的,再加上教师在课堂上单一、乏味的授课形式,课堂上气氛低沉,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小学生会渐渐对科学知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在开展小学科学课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来进行教学设计,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状态以及对知识接受和掌握的程度,从

学生的角度出发,利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开展教学。科学实验就是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的有效手段。例如,在学习“磁铁的相互作用”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在上课前就可以先给学生做实验展示。首先,教师一只手拿着一块小磁铁,当两只手慢慢靠近的时候,磁铁相互吸引在一起。之后,教师将一块磁铁翻转了一下,两只手慢慢靠近时,磁铁却产生排斥。学生在观察了这个实验后,都对这一现象十分好奇,有效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教师在讲解“磁铁相互作用”这一知识,学生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都积极主动地想知道答案。通过这样的方式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利用多媒体技术,把抽象变具体

科技日新月异发展,信息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取得了明显成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也常常见到多媒体的身影,教师利用多媒体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过声、像、视频等方式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学生学习起来也会更加简单容易,学习效率自然而然就会有所提升。例如,在学习“生活中的静电现象”一课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在课前搜集静电现象的图片、视频。例如,秋天和冬天晚上脱掉毛衣时,会听到噼里啪啦的声音,看到小闪光点。当教师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这一现象的慢镜头时,让学生可以更加细致地观察到静电现象产生的原因,就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需要学习的知识。

三、利用生活化教学,培养实践能力

科学知识与生活是有紧密联系的,生活当中处处都有科学的身影。我们在开展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时候,就要有意识地把课堂教学与实际生活相联系,让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在学习《植物》《动物》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教师就可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限制,把课堂转移到大自然中,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看一看大自然中的树、花、草,观察植物的特征,同时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如,花丛中翩翩飞舞的蝴蝶,勤奋的小蜜蜂,一直背着屋子旅行的小蜗牛等,让学生在大自然中体会科学的奥秘,培养学生观察、研究以及分析的能力,同时也让学生在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感受生命的神奇,让学生能够爱护自然,保护动物。

总之,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对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在传统教学经验基础上融合新的教学策略,激发小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学习興趣,构建适合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高效课堂,让学生自由遨游于科学知识的海洋,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热爱之情,

同时,还要将科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用所学知识来解释生活中常见的科学现象,让学生体会到科学知识的实用性,主动对知识进行索取和探求,进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许雯.浅谈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策略[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6).

[2]刘林,樊敏,彭蜀晋.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1(5).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性的初探 篇4

【摘要】

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引入直截了当,问题设计合理严谨,实验指导细致到位,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 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有效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效益。

【关键词】小学科学

课堂教学

严谨

学生发展

真实

新课程改革以来,各式各样的优质课、观摩课、精品课“闪亮登场”,精心的策划、众人的智慧、反复的试教、华丽的课件、精美的包装,在名师、新秀的演绎下热闹又轰轰烈烈。时过境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这样的课需要投入太多的时间、太多的精力和太多的财力,而且放到教学实践中仿效性和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于我们山区师生来讲,这样的课好比演电影,老师照着效仿,学生就像看了一场电影,到头来老师觉得不踏实学生更是一无所获。所以,这样的课让人感觉不真实、不扎实、不踏实。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注重课堂效益。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从而呈现出丰富而扎实的课。现在,本人就来谈谈怎样在有效的时间内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有效提高课堂效益。

首先,教师要做到注重课堂教学的严谨性

家常便饭最养人,教学也是这样。由于公开课过于追求热闹,在教学处理上易出现“花拳绣腿”、拐弯抹角、故作神秘,甚至把简单问题复杂化的现象,使学生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导致课堂教学本末倒置、华而不实。我认为一堂好课就是要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这样的课才能体现课堂的有效性。所以,要想上好一堂好课教师应做到重视课堂教学的严谨性。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做到引入直截了当

新课的引入要能很快地让学生明确知道这节课要研究的主题是什么或要解决一个什么问题。学生有目标、有任务,探究活动自然就围绕着主题展开。课的引入能根据教材意图、研究主题来设计,主要形式有:

(1)复习引入:如《种子的萌发》一课,问:植物妈妈利用哪几种方法将种子散播到远处?种子在怎样的环境下可以萌发呢?种子在萌发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开始本课的探究。(2)课题引入:如《地球的卫星——月球》,问:你们知道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是哪一颗吗?它不停地围绕着谁运动?它是地球的一颗卫星,教师自然地出示本课的学习课题。

(3)图片引入:如《我们来造环形山》,出示环形山图片:这是一张宇航员近距离拍摄下来的月球图片,从中你们观察到了什么?

(4)实验引入:如《电路出故障了》,课的开头提供一个出了故障的电路,提问:小灯泡为什么不亮?引出下面的探究活动。

(5)生活现象引入:如《 铁生锈了》一课,举例生活中铁生锈的现象,提出本课的研究问题:铁生锈是一种什么变化?铁为什么会生锈?

(6)猜谜游戏引入:如《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师:长耳朵、短尾巴、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猜一猜这是什么小动物?为什么能这么快猜出来?今天我们就抓住特征用猜猜说说的游戏来认识岩石。

2、做到问题设计合理严谨

问题的设计切忌多而细碎或莫领两可,能根据教学目的设计科学、合理、严谨、有效的问题。如:观察《岩石》一课,在学生清楚观察活动之后,师问:先做哪个?学生顿时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幸好老师应变能力强,随后把问题改为:“前面是观察活动,后面是滴稀盐酸活动,应该把哪个活动放在最后做?为什么?”学生一下子明白过来,纷纷举起了小手。因此,教师提出 的问题不可太大或带有随意性,要围绕教学目的精心设计好问题。

3、做到实验指导细致到位

课堂教学中实验的指导要到位,包括实验方案指导到位、实验方法指导到位、实验记录指导到位。切忌走过场,导致实验结果五花八门,实验过程乱糟糟,实验目的不明确,实验操作不规范,甚至出现意外或伤害事件。尤其是酒精灯、火柴、小刀、稀盐酸等器材的使用,要注意安全,这主要针对实验方法要指导到位。此外,实验前方案的讨论与交流要指导到位,为实验的有效活动奠定基础。实验中表格怎样记录,教师也要作适当地指导,比如打“√”、画“○”、记录顺序、记关键词等要求都要交代清楚。

4、做到探究活动组织应有效

若学生的探究活动目的明确、能分工合作,而且有时间观念,那么活动组织是有效的,活动结果是高效的。关键在于探究活动如何组织,包括小组共同完成、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小组轮流完成,以及记录员、材料整理员的确定等都要组织好,花的时间不长却很重要,靠平时长期地组织锻炼与培养,逐步养成良好的探究活动习惯。

其次,教师做到关注学生的发展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真正为学生着想。在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基础上,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触及课改的灵魂,真正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

1、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学生动向

有经验的老师在课堂上总会把目光投向在座的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言行和神情变化,及时接收反应信息,并能灵活应变、适时介入。教师的一点水花,就能引发学生的层层涟漪。教师要能随时注意自己的言行和眼神,用欣赏、鼓励、亲切的目光与学生的眼神对接,促使学生在互相启发、大胆质疑、积极发言等有效交流中,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的浓厚兴趣,催生出创新思维的火花,于是师生之间在自然合作、有效交流的动态过程中形成课程。

2、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教学不能脱离学生实际,应关注学生的前概念。这里的前概念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来自学生的生活经历,通过日常生活现象的长期积累而形成的对事物非本质的认识,这种认识可能是正确或是错误的,也有可能不完整,比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形成了像燕子、麻雀、老鹰这样会飞的动物是鸟的前概念,他们很 难认为鸡、鸭也是鸟,而会飞的蝙蝠却不是鸟;另一种是来自不同年级科学知识概念的前后关联,比如四、六年级都有关于淀粉与碘酒的实验,但教学侧重点不同,四年级通过这个实验知道可以用滴碘的方法鉴定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而六年级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知道这是一种化学变化。为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考虑学生的前概念因素,分析原因、调整策略,避免课堂教学中出现高估或低估或重复的现象,有助于把握教材意图,提高教学效率。

3、认真倾听,循循善诱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的师生之间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课堂交流”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倾听显得尤为重要。倾听是一种科学素养,不仅学生要具备这样的素养,教师也必须做到认真倾听。可是我发现好多教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学生还没说完或说不出所以然时,台上的老师一急就抢着说,缺乏一种尊重和耐心。其实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做到耐心听学生说完,听的时候做到:(1)教师的目光必须专注地停留在回答者身上,忌流离不定;(2)耐心地听完学生的表述,忌打岔;(3)听清楚学生的真实想法,忌莫凌两可;(4)能瞬间对学生的回答作出相应的回应,或肯定或质疑或补充,循循善诱,忌不理不睬。这样,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活跃思维、增值知识,课堂在“有效交流”中灵动生成、智慧闪耀,教学由此而精彩无限。

最后,教师要做到追求课堂教学的真实性平淡才是真,课堂教学应是朴实的。就是要从课改的精神实质出发,摒弃一切形式主义的东西,没有过滥、过繁、过度的的雕琢和宣染,更没有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自然状态下的真实呈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本校教育资源条件和生源情况,做到在教学中追求实际,追求真实,注重实效。

1、发挥传统教学的优势

在很多人心目中“传统的”就是“陈旧的”,“陈旧的”就是“腐朽的”,于是“新课改”与“传统教学”就似乎成了一对完全对立的概念。其实,传统教学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相比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1)教学条件低投入高产出;(2)面对面的交流能更好地增进学生与教师的关系;(3)较重视知识的反馈与应用。传统教学没有公开课上华丽的课件,有的只是一支粉笔、一张嘴、一个眼神,但只要用得恰当好处,也能深入浅出地达到教学目的。

2、考虑实验器材的替代性

当实验器材没有现成、办不到或买不到或达不到预期效果的情况下就要考虑替代。替代的主要目的有:(1)对实验器材的改进,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如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实验,用铁丝代替铁钉;(2)用便宜的实验器材代替,降低教学成本,如:市场上冰块盒比较贵,可用小塑料盒或小塑料杯代替;(3)运用易办的类似材料达到相同的实验效果,如:用塑料药罐来代替发声罐等。

3、让科学作业走进课堂

科学作业是学生学习成果的展示和验证,是课堂完整的真实反映,课堂内留足5分钟用来课堂小结和布置作业是需要的。但是很多教师发现要在课内完成作业总显得匆匆忙忙,草率收场达不成效果。要在课堂内完成科学作业,与教学结构安排是有密切联系的。教师在备课时,要有“四备” :备教材、备学生、备时间、备作业。备作业,要考虑教学内容,要注意课堂教学的严谨性,要注意统筹安排,要注意灵活应变,要能真实地反映课堂教学效率。

综上所述,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应是既是简单有高效,又在教学中并不刻意要求去追求亮点,只要在有效的时间内能让学生掌握所学知识,获取学习方法、形成学习习惯就行了。

参考文献:

《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策略》,黎奇,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小湾镇马街中心学校田心小学教师 杨银荟

邮编:675909

提高小学科学课课堂的有效性 篇5

[摘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最少的时间、经历和物力的投入,使学生获得最好的发展,要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是教师在思想上足够重视,在行动上要积极跟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有效性

学校正在积极推进卓越课堂建设,卓越课堂的核心是:有效+特色(魅力)。要实现卓越课堂,我们应该从有效课堂做起。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现在常常能看到:“畅所欲言”、“自由活动”、“自主探索”的热闹课堂,然而当我们凝眸反思,能清醒地感受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失去了宝贵的东西——“有效”,那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谈谈我个人的认识。

一、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生活中有着丰富、生动的科学教材的素材。我们要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开展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有效地激励起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科学设计课堂环节,促进有效教学。科学课教学环节主要由激趣导入、新知识学习、实验与操作、成果展示评价四大环节构成。教学各环节是密切相连的有机体,要求时间分配合理,衔接过渡自然,突出效果。

(一)、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科学课堂的一大重点。稳定的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是科学课的一个重要保障。可遵循“优势互补”“自由组合”“双向选择”的原则,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组成学习小组,实现互补,小组成员要分工明确,过一段时间,进行轮换,使每个学生能感受到民主合作的意识,学生在课堂中更专注,在交流时,也更容易认真听取别人意见,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必要的保障。

(二)、重视实验与操作,注重课堂多样。《科学课标》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提供他们能直接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究活动。”可见教师应充分利用

现有的实验器材,创设条件,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充分调动耳、眼、手等多种感官,参与探究活动,体验探究的全过程,促进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三年级上学期的《蚯蚓》一课时,我课前布置每生都要亲手去找一条蚯蚓带到课堂上来,并要保护好它,原本以为农村的孩去捉一条蚯蚓很容易,可是上课时却发现有好几位女生没完成任务。经过了解我得知她们是因为不敢亲手摸蚯蚓……经过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引导后,她们终于主动操作,亲自体验了蚯蚓的身体摸起来软软的很滑,闻起来有一种泥土味,身上有一些圆形的花纹一节一节的,从而认识了蚯蚓的身体结构特点,达到本次实验活动的目的,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三)、评价要体现互动性、全面性。展示评价环节是课堂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学生作品是否得到展示和积极的评价对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学生自信心方面有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应把评价学生的权力由教师转向学生,充分尊重学生的评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关注课堂变化,提高课堂应变能力。在新课程的科学课堂教学中,有时会遇到一些无法预料的事件,如果处理得当,会使课堂呈现出勃勃的生机,因此,为了提高课堂的有效教学,教师不仅在课前精心预设,还应机智地处理课堂中师生动态生成的资源。如我在上《各种各样的叶》时,学生在探究植物叶子的形状时,学生生成一个问题就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一定不同,这句话对吗?我就及时运用这一动态生成资源,先让认为这句话是对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李某同学列举了松树的叶子和樟树的叶子。(松树的叶子是针形,而樟树的叶子是卵形。)它们是不同的植物,它们叶子的形状也不同,所以这句话是对的。再让认为这句话是错的学生说说理由,其中杨某同学列举了水稻的叶子和小麦的叶子(水稻的叶子是带形,小麦的叶子也是带形。)它们虽是不同的植物,但它们叶子的形状是相同的,所以这句话是错的。虽然这节课没有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但这堂课能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思维空间。所以说处理师生动态生成的内容是有效教学的关注点。

四、重视学生学习的习惯,使教学从有序到有效。主要的习惯有:仔细观察的习惯、认真倾听的习惯、与人合作的习惯、积极参与的习惯、乐思善问的习惯、解决问题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学生学习有较大的帮助,而且能增强课堂的有限性。

五、加强教学反思,提高自身素质。小学科学课涉及面广,揭示的自然现象

复杂,教师只有具备渊博的科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强,他们心中的一个个谜团需要教师去解决。教师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知识,才能踏踏实实地教育学生。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事例出发,可以用玩游戏的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小学生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玩是他们的天性,只有教师引导得当,他们不仅能玩的开心,玩得放心,玩得尽兴,而且能玩得有所感,从中悟出科学道理。孔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教学反思是教师走向有效课堂的催化剂,教师只有通过有效反思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才能使自己的教学能力得以提升,才能更好地驾驭课堂,为提高农村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服务,从而使自己的教学生涯变得无比灿烂无比辉煌。

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科学教学的生命,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只有真正达到有效了,才能去实现卓越课堂,走进卓越课堂。

参考文献:

[1].吴华川 《如何提高农村科学课堂的有效性》《考试》周刊 2011.49期 [2].魏玉萍《怎样在小学科学课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6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是指小学科学课堂必须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三维目标。促使学生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每个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前提,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指标。在教学实践中,我校采用以下五点做法。

(一)利用学生亲身感触,创设教学情境。

让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成为教学设计的有用资源。小学科学教学内容有着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背景,我们可以建立起“生活科学”的理念,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框架,大胆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创设学习情境进行教学。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主动的建构活动,学习应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创设教学情境,可以引导学生感受科学在生活中的重要性,使之产生“情境效应”,它能有效地激励起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从被动学进入主动学状态,从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在《地震》的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课件打出字幕:新华网北京5月12日电 据中国国家地震台网测定,北京时间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在四川汶川县(北纬31.0度,东经103.4度)发生7.6级地震。接下来播放灾后损失的文字、图片和视频。由于对这场大地震学生们非常熟悉,就使得学生在惊心动魄的事实和触目惊心的损失数据中深深地感受到研究地震现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学生会很自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当中去。

这样,使我们的科学课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用鲜活生动的实例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概念,使学生实实在在感到科学知识有用,体会科学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过程中。

(二)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促使学生可持续发展。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必须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教学的基础是学生的现在发展区,分析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和经验、情感和思想状态,是确定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的前提和基础。这些知识和经验可能是下一步学习的铺垫和助力;也可能形成思维定势,成为下一步发展的障碍。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教学中,我们分析学情后认为:学生对水中加盐能够增加水的浮力科学概念已经有一定的知识基础,教学了解到这一基础,就可以把教学的侧重点放在增加物体的排水体积上,做好小潜水艇的沉浮实验上。

这一课的过程和方法目标是“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基于学生原有生活经验积累,本节课就是要让他们再度体验和经历这一系列探究过程。

(三)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促进有效探究

所谓有结构的材料就是教师经过精心设计的典型教学材料的组合。“材料引起学习,材料引起活动”。教师为学生的探究活动提供有结构的材料,让学生与材料亲密接触,是科学活动中重要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这些蕴涵着典型的科学概念的材料,会让学生的思维变得活跃起来,带给不同起点水平的学生不同层次的体验和经历。

在“观察水”的教学中,每组一套学生实验材料:牛奶(或有色饮料)、白醋、糖水、水装在烧杯里,准备几根筷子用于品尝。在教学中,如果选择替代实验材料一定要考虑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材料不当、分发材料的时机不当等都会造成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困难,影响教学的有效性。

(四)教师的有效指导,及时反馈和评价也是有效教学的保证。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肢体语言,及时了解学生理解科学概念的程度和学习的状态,采取与之相应的教学行为:激励性评价、调节语气、讲话的频率及需要重复或细讲等,把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引到课堂教学上来。教师如果能及时捕捉这些稍纵即逝的机会,及时、巧妙的进行激励性评价,促进师生、生生心灵的沟通,往往会有意外的收获。

我们还可以通过提问、分组讨论等形式从学生的表述过程中,及时准确地获得他们对问题的思考方法、思维途径及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我们在实验课上可以问学生实验要控制哪些因素?实验时要提醒大家注意些什么?以及在分析实验数据、获取结论的过程中,当学生不能围绕研究问题展开时,当学生在交流中词不达意时,特别需要教师及时的有效指导。

(五)通过及时复习,促使学生巩固科学概念。在课的起始阶段,适当的对上几节课的科学概念进行复习;在课的结束阶段,利用多种形式对本节课或单元的科学概念进行练习。练习的过程同时也是信息反馈的过程,教师可以从学生做练习的准确性和速度的快慢程度来全面获取学生理解科学概念和掌握科学概念的情况,而后根据反馈得到的信息给予恰当的弥补和点拨,以便使学生对科学概念有一个再学习、再理解吸收的过程。适时、适度的练习能够有效地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7

一名农村小学的科学课教师, 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将农村小学实验课程的有效教学率提高呢?笔者以为, 要坚持做到“四要”。

一、要创设条件激发学生参与实验的兴趣

1. 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教学情境创建的主要目的, 是以小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素质特性及其认识的规律为基础, 帮小学生们构建良好的学习心理与认识环境, 让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然产生学习要求和探索热情, 充分激发小学生加入到课堂中的兴致。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就好比创建了一个“磁场”, 这个磁场会引导着学生步入一个充满了问题、也充满着思考、同样充满着探究的科学世界。

譬如, 《空气占据空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实验:在玻璃杯的杯底放上一团纸, 接着, 将整个杯子竖直着倒扣到水里。此时, 让学生们来猜测一下,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塞在杯底的纸张会不会被水浸湿?为什么?在做这个实验的时候, 学生已产生一定的学习的兴趣, 而随着问题的提出, 学生就会有探索问题答案的强烈欲望了。

2. 巧设悬念, 促使学生去实验

所谓悬念, 实际是一种同时包含着“紧张”以及“期待”的心情, 它的产生是因为还没有得到一些问题的答案。悬念, 还会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所以, 科学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在抓住学生这种心理特征和认识规律之后, 结合科学课的特性来设计一些吸引学生的悬念, 借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让学生有强烈的参与实验的愿望。三年级科学课程里面有一堂课叫《金鱼》, 笔者让学生先进行观察金鱼的长相, 金鱼在水里是怎么游动、怎么进食的。在观察结束后, 笔者向学生们提问, 你们有观察到金鱼的鱼鳃一分钟大约开合几次吗?在这样的观察和探究过程中, 带领学生通过细致的观察、细致的分析, 探索生物科学的奥秘。最后, 帮助学生通过设计一些实验, 来检测自己的想法是对的抑或是错误的。学生就慢慢对探究金鱼呼吸的秘密产生了兴趣和欲望。

二、要调控实验教学过程的有效性

1. 紧紧抓住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 随心所欲。为教学服务, 是教师设计实验、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最终目的, 此教学服务的是指让学生在实验中发现规律, 进而把握规律。例如, 在教学《我们周围的空气》一课时, 教师带领学生证明空气的存在, 无论是吹动小纸条, 或者是将一个塑料袋吹大, 再将这个塑料袋扎个洞后放到水里, 让学生观察冒出的小泡泡, 这些实验都是为了带领学生证明空气是确实存在的。教师在做实验的时候, 要清楚地明白自己带学生做这个实验的目的, 如果没有目的性, 只是为了做实验而做实验, 那么学生通过实验了解到的知识也只是浮于表面的知识, 无法切实通过做实验了解到新的知识, 那么做实验就变成了徒劳无功的事情了。

2.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 明确观察任务。在实验开始之前, 教师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要观察什么, 并且以实验的需求为依据向学生明确观察的具体要求。学生们如果不是带着目的性在观察和实验, 他们很容易被那些对他们来说新奇, 或是有强烈刺激性的想象吸引住, 注意力不但转移, 且常常会忽略了做这次实验的真正目的。教师应当时常要求学生发动全部的感知器官对实验进行全面的观察。第一, 要用眼睛看, 教师要不时提示学生用眼睛细致地观察实验对象, 不要放过微小的细节与变化。第二, 用鼻子闻, 用耳朵听, 用手摸。确保学生安全的情况下, 可以用嘴巴尝一尝, 或是通过借助工具来观察。这样的观察便是基于科学观察的听和做, 这样的观察才能帮助学生将事物完整地感知。

(2) 实验过程做到有条不紊。进行观察实验课程的时候, 教师有责任检查所需要的实验仪器, 尤其是用于演示的仪器, 要保证它能清晰地展示所实验的现象。日常的实验演示课程中, 教师进行实验的每一个步骤都会变成学生学习和模仿的对象, 因此, 教师的实验技能演示对学生的实验技能有示范性作用。因此, 实验的基本知识和要求, 是教师在进行实验操作的时候, 要严格地按照实验的基本知识与要求进行操作, 要做到有条理性, 还要以较高的质量完成演示, 如此方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三、要根据教学实际自制实验器材

1. 教师自制实验教具

教师首先要对教材有比较深入的探究, 同时了解本校实验器材的现实情况, 进而才能有对某种教具进行改良、创造的想法。想法诞生以后, 教师要进行创造和设计, 反复测试、反复研究, 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制作, 制作完成后, 还要反复进行试验和调整, 直至教具能够成功使用。譬如, 在进行“空气有重量”的课程时, 笔者在网络上寻找了诸多资料, 互相比对过后, 觉得一元钱购买带柄以及卡口的气球, 是最为合适的实验器具。在实验的时候, 将其中的一枚气球充气, 让气球卡在卡口上, 实验的操作就会更加轻松, 实验现象也很明显, 结论也更加具有说服力。

2. 学生自制实验器材

学习自行制作实验器材, 可以帮助学生温习已经学到的知识, 在制作过程中, 学生对课程的兴趣也会更加浓厚, 此外, 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得到培训, 最终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操。学生学习自行制作实验器材的前提, 是将课本上的内容先学习清楚, 并理解其含义, 在此基础上, 学生才可能构思实验器材的初步样子, 最后才可能动手制作。在具体的实践中, 学生可能会遭受多次的失败, 但是失败是成功之母, 学生在失败中吸取教训, 重新试验, 这个过程会让学生的身心都得到锻炼, 进而健康成长。

自制教具可对现有教具进行补充, 而且也能够有效地节约开支, 还有比较强的实用性, 提高小学科学课的学习效率有很大的作用。

四、要充分挖掘利用身边科学资源

一堂实验课, 同样只有四十分钟。在这四十分钟内, 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全面的观察、实验, 并总结, 时间是完全不够用的。所以, 教师要学会利用自己周围的科学资料, 让学生在实验课上回归大自然, 让大自然中那些姿态各异的动植物来帮助教师完成这堂课。

譬如, 进行《蚕的一生》教学之前,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去饲养几条蚕宝宝, 并观察它们。让学生通过饲养, 明白蚕的一生会经历四个不同的变化, 即蚕卵、蚕、蚕蛹和蚕蛾。同时, 教师带领学生有目的地观察蚕宝宝在四个不同的时期有什么不同的行为和形态变化。在教学到蚯蚓的时候, 教师在实验课前, 如果将蚯蚓放到盒子里面, 让学生观察, 学生只会看到蚯蚓在盒子里扭动。这样的观察课, 应该到大自然中去上, 让学生亲自观察蚯蚓生活在什么样的自然环境里面, 才会有切实的体会, 也会有更多学习的兴趣。学生在这样的实验课上, 也就能获得更多的知识, 有更强的参与性, 让理论联系实际。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8

[关键词] 探究活动 高效性 核心处 自由 还给学生

【分类号】G623.6

追求“学本课堂”,当下的小学科学探究活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赶场式”探究,有过程而无结果,学生探究的结论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热闹式”探究,有温度而无深度,学生的思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脱离式”探究,内容离学生太远,学生没有投入足够的探究热情;“放羊式”探究,教师指导不到位,学生的探究没有得到有效的引领……如何在我们的教学中,深入解读教材,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把握教学重难点,引导有效的探究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获得最大发展的主渠道?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如何立足“学本课堂”,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提高探究活动的有效性。

一、预设有层次的探究活动

有效的教学设计是课堂探究活动高效开展的前提。要让学生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离不开老师对探究活动的精心设计。备课之前要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重视教学目标的确定,做到既有知识与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还要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其次要深入了解学生的认知起点、学习习惯、兴趣、特点、个性等方面内容,这样才能为学生搭建合适的台阶,让他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效发展。最后还要前瞻性地预计到教学中可能出现的种种问题,设计探究过程做到有层次性。教学设计应突出“一英寸宽、一英里深”的探究理念,针对学生的兴趣和有能力研究的问题展开有层次性的设计。

例如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重点与难点是让学生建立起“振动”的概念。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声音是物体之间敲击、拍打、碰撞等方式而产生的”,“振动”这个概念几乎不会出现在学生的头脑。

教学中探究活动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用各种方法使物体发出声音;鼓励发出特别声音的方法。二是观察、感觉物体发声时的变化,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例如吹空瓶子时注意观察发音时瓶子里泡沫球会怎样;拨动直尺时注意观察直尺怎么产生声音的;在水槽里盛约2/3的清水,用轻而短促的力击打音叉和用较大的力击打音叉,观察音叉的振动。用一个手指轻轻地接近振动着的音叉,感觉一下音叉的振动。思考“手指有什么感觉呢?”“水面有什么变化?”“水面的变化是怎么产生的?”最后请学生总结一下观察到的这些现象有什么共同点点?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整个过程层层推进,使学生的思维螺旋提升。这样有效的教学设计才能克服教学中的随意性和盲目性,从而达到有效的探究教学。

二、准备有结构的探究材料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材料,我们的科学探究就成了纸上谈兵。材料是科学课探究活动的依托,有结构的材料组合,既要揭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一系列现象,体现教材的科学性;又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还应从趣味性、基础性、实践性原则出发,尽量排除无关的干扰因素,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能发现问题形成合理的假设,明确研究活动的目的,确定研究活动的程序与方法。

例如教学《比较水的多少》,有教师为了让学生能采用更多的方法来比较水的多少,给学生准备了大量的实验材料进行探究活动,包括天平、秒表和漏斗等等。由于教师忽视了对材料结构性的研究,上课时,学生把注意力都集中到了用天平和秒表、漏斗来比较水的多少了,不但费时费力,甚至完全偏离了目标要求。而在另位老师的研究课中,只给学生提供了几个果冻壳和一个圆柱形杯子。这组材料的出现,不但马上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问题的核心即同一标准上,引发学生去积极思考,而且为第二部分内容“量筒的认识”起到了一个很好的铺垫和迁移的作用,更好也更高效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三、开展有针对的探究指导

在上课之前,我们会精心准备实验器材,但很少会去做“下水实验”,以至于常常对实验中可能发生的一些现象心中没数。如果我们在课前进行了下水实验,通过认真的观察,对实验现象有所清楚的了解,上课时才能更有效地提高实验指导的针对性和效率。

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课前我就做了水的热胀冷缩与其它液体热胀冷缩的对比实验,对实验中可能会发生的一些现象也进行了“下水”实驗。比如:液体受热时间太长,液体会从细玻璃管中溢出来。我就在试管里留一段空气,水受热后吸管中的液面上升,试管离开热水后,吸管中的液面继续上升,溢出管外后再慢慢下降。自己有了“下水”实验的经历,所以在学生实验前,我强调了注意事项,有效保障了课堂实验的成功。

四、营造有碰撞的探究情境

为了使学生的探究经历更真实,更有意义。指导学生探究活动时,切入点小一些,挖掘得深一些。教师要有开放的意识,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去研究问题,这样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好发展。

在提倡“合作”的教学大环境下,动口交流更是尤为重要。正如英国文豪肖伯纳所说:“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都有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让学生多动口,能拓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但我们也要克服无效的讨论交流,比如交流时学生在闲谈,个别学生只听不讲或人家讲其他同学不倾听等,克服这一现象除了教师引导以外,关键是教师要参与学生的交流活动,避免总站在讲台上,总在教室转圈或总停留在一组。还要建立学生轮流汇报制度,让更多的同学参与交流表达与科学解释。总之确保讨论交流的有效性是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总之,“细节决定成败”, 科学课要真正成为“学本课堂”,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序高效,就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自身的智慧,引导学生手脑并用,用思维来改善活动。把核心处的自由还给学生,尽可能地从学生心理和行为特点的要求出发,在教学组织、实验操作、探索思考等方面关注细节、把握时机,适时“点拨”,使学生都能规范、科学地动手操作,通过自行探究获取自然科学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从而真正发挥实验的效应,凸现科学课的教学功能,让探究活动走向高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温兰君.对新课程教学行为的再思考[J].基础教育研究.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篇9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科学课程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活动也是“做中学”的核心活动。科学课上,我们看到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亲自体验,亲身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探究过程,科学课呈现出了与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学生动手机会多了。然而,学生的科学探究到底情况如何?以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有效性怎么样?这是我们近两年来关注的问题,事实上,我们的许多科学课都存在着课堂教学低效的现象。笔者在这方面作了一些调查研究发现如下科学探究有效性缺失的现象:

1、内容不实际,探究走过场。有些时候,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已有经验了解不够,要求探究的内容脱离学生生活实际,与学生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不符,学生缺乏探究能力,脸上一片迷茫,无从下手或随意摆弄,致使探究成为一种课堂教学的摆设,走过场,毫无意义。

2、常规未养成,课堂闹哄哄。良好的习惯影响人的一生,好习惯使人终生受益。但我们经常会碰到或看到这样的现象,学生才进实验室,或刚到导入环节,就开始偷偷摆弄材料,到了活动环节,学生只顾着抢玩材料,甚至打翻了水,打破了烧杯,不会倾听,不会观察,不会记录,不会交流,课堂上闹哄哄,老师扯着嗓子叫,或者拿着小棒敲桌子,学生充耳不闻。

3、材料杂而乱,摆弄无结果。新课程强调让学生经历过程,这是针对原来只重结果不重过程的现象而言的,虽然说:收获尽在过程中,学生在探究中有技能、方法、情感上的收获,但现在有些老师片面地理解了这一新课程的理念,学生通过对一堆材料的摆弄,毫无收获也是徒劳。因为,只要过程不要结果,相当于只要耕耘不要收获,没有结果的过程是无意义的过程。

4、分组不合作,只作壁上观。学生探究活动往往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但由于学生认知上的差异、性格上的不同和探究能力上的高低等原因,真正参与科学探究的学生只占少数,小组活动中,个别学生承担全部探究任务,成了小组探究活动的主角,其它学生成了观众的现象不在少数。有调查发现,有五分之二的学生基本上不参与小组活动,只作旁观者,看别的学生探究。这种分组不合作的现象屡见不鲜。

5、动手不动脑,探究浅层次。虽然“以探究为核心”的理念已深入每一位科学老师的心,教师都重视了学生的动手活动过程,但是学生科学探究作表面功夫,多动手,少用脑的现象却普遍存在。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课堂上,问题刚提出,学生就摩拳擦掌,准备操作,缺乏了有根据的猜想,缺乏对研究方案的思考与制定,也缺乏组员之间思维的碰撞。这样虽然能保证较长的探究时间,然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只是动了手,到底在探究什么,观察到了什么现象,观察到的现象说明了什么,从中发现了什么,学生却说不上来。

造成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的低效益的原因,我们认为是多方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一,社会因素造成学生将学习的主要精力集中在语数外三个学科的学习上,他们要应对主要学科的考试压力。其二,《科学》教科书几乎成为学生科学探究学习唯一的信息源,它们比较空泛,尽管做了很多的改进,但仍较远离学生的生活情境,缺乏情感,单调枯燥。其三,在科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为了完

成规定的教学任务量,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往往缺乏足够的沟通,鲜于理解与帮助,不会合作。教师对学生的指导缺乏策略,表现为多灌输验证,少启发探讨,多指责压抑,少宽容引导,多包办限制,少激励创新。这些都造成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往往是表面性质的,学习中所体现的或能训练的思维过程大多是低质的,最终获得的知识往往又具有很强的纯记忆性色彩,在多变的真实情境中,常常因不能有效迁移而无法灵活应用„„

尽管多方因素造成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但主要问题还是出在科学教师身上,教师在科学探究教学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中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成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最主要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要努力形成有效的科学课堂教学策略体系,用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最终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的有效性。

只有教师在每一节课中实施有效教学,关注教学策略,学生的能力才能不断发展、提高。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教学的有效性属于有效教学范畴。有效教学的理念源于20世纪上半叶西方的教学科学化运动,“有效教学”的提出还是当时“教学是艺术还是科学”之争的产物,逐渐引起了世界各国教育界同仁的密切关注。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才明确地提出,教学也是科学。也就是说,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它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本课题以“有效的课堂教学实施策略”为目标,将运用现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构建出提高小学生科学探究学习有效性的课堂教学实施程序、方法和技巧。通过改变教师的教学行为,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活动的情景,进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科学探究课堂教学中,强调师生互动,注重师生交流,重视师生间、生生间动态的信息交流,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本课题研究形成的课堂教学策略将能够促进学生在科学探究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增强自主学习的意识,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有效性将有明显的提高。同时,本课题的研究也能够促进教师专业的发展,解决教师“教”的科学性问题,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建构学科知识体系过程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形成符合学科实际且具有个性富有特色的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模式,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

面临科学的发展及教育的改革,各国都十分关注儿童应该如何认识与他们未来生活密切相关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思想。各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重点都集中在提高各国的科学教育水平,着手调整科学教育的结构、改变培养模式、革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和构建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其实质是教育价值、人才观和培养模式的变革,关键是着眼于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小学科学教育中实施有效科学探究的策略研究立足于学生的发展,立足于提高未来公民的科学素养,培养一代具有科学创新意识和科技创新能力的一流人才。这些都能够对本课题的研究起到借鉴作用。

二、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㈠“提高小学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的要素分析

为便于理解,我们将课题分解为“科学探究”、“有效性”、“教学策略”三个要素,下面逐一加以解释。

1、科学探究

探究是人类寻求信息和理解的一般过程,探究是用不同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途径。《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是这样定义“探究学习”的:“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概念、获得科学探究能力和技巧、增进对科学探究的理解的各种亲身经历。” 我国《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7~9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对科学探究也下了定义:提出科学问题、进行猜想和假设、制定计划和设计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检验与评价、表达与交流。我们所说的科学探究是小学生的科学探究,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帮助、指导下,从自身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以及自然界的各种现象中发现问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形式进行,通过亲身体验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有效性

有效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为能实现预期目的。有效性亦指能实现预期目的。我认同有效性关注效益。有效性要求有时间与效益的观念。而且,有效性不是取决于内容的多少,而是取决于对单位时间内实现的结果。

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探究活动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探究的有效性是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科学探究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有效性特征可以列举很多,但在做中学中,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做、主动做以及怎么做、会不会做。

3、教学策略

李晓文、王莹在著作《教学策略》中对教学策略的定义是: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而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

教学策略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㈡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科学主义的代表人物加涅认为:有效教学的最佳途径,是根据所期望的目标来安排教学工作,因为教学是为了达到特定的教学目标而教学的。加涅把一个人的学习结果分为认知、动作技能和态度三方面,认知结果又包括三个方面: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在教学中关注学生全面的发展:尤其是注重学生“大智慧”基本学习能力、创造力的发展,提倡“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未来发展而奠基;注重学生情感、态度、品质的发展;关注教师的发展,倡导“在教育教学中享受人生的真谛”,与学生一起成长。

2、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巴班斯基认为:“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在全面考虑教学规律、原则、现代教学的形式和方法,该教学系统的特征以及内外部条件的基础上,为使过程从既定标准看来发挥最有效的(即最优)作用而组织的控制。”其中有两个最为重要的标准:一是效果、二是时间。效果是以限定的时间标准为前提的,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通过合理的组织教学过程得到最大教学效果,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全面提高,不仅要知识,而且要能力,更要情感与态度得到提高和发展。

3、《走进新课程》一书指出: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和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在地方的组织和指导下,学校实施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由过去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变为接受性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相结合,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现代的学习方式,其特点是“探究”和“思考”,即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已知的条件去寻找和发现预知或未知的结论。探究性学习注重能力的培养,它的终极目标是培养能力非凡的卓越人才。在探究性学习中,教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评价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努力程度,是形成能力的决定因素。

4、《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为此在我们目前的自然教学中应加强专题性学习的研究,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提高。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

本课题以研究“科学探究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为目标,以提升实验学校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促进全区的小学科学教育水平为己任。其具体目标为:

1、实现有效探究 在学生的科学探究活动中,学生情绪亢奋,但要活而不乱;学生探究时空大了,但要围绕预期目的;学生人人开展探究和亲身体验,但要学会假设、取证;要开展以探究发现为宗旨开展开放性教育活动,实验要有计划,观察要到位,并学会表达和倾听,最终实现有效探究,达到预期目的。

2、培养科学素养 学生通过亲历科学探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产生积极情感,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学习中学会合作与分享,养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对社会的责任心。

3、初步形成小学科学教学中有效探究的策略 通过课题研究,初步形成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材处理、目标设定、过程建构、材料准备、组织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促进学生有效探究的策略。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材处理策略研究:钻研、重组教学材料,确立有价值的教学目标,进行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已有经验建构教学过程,进行合理预设等。

2、开展有效探究必须满足条件的研究:如能引起学生注意的焦点问题;有结构的探究材料的提供;能让学生享有探究的自由;丰富的、容易引起学生反应的环境;恰当的探究任务;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教师的适时指导;学生的“手脑并用”等,以促使学生能更有效地探究。

3、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学组织策略研究:在兴趣激发、氛围营造、课堂调控等方面进行研究。

4、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教师指导策略研究:学生的自主探究离不开教师的指导,教师要保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是探究活动的促进者。我们将研究在学生探究活动的各环节中,教师将如何进行有效指导,形成相关策略。

5、以有效探究为目标的学生探究策略研究:重点研究学生对探究形式的选择,探究各环节方法的掌握情况。如:如何分组,如何分工,如何讨论、收集材料,如何表达与交流等。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本课题以案例研究法和行动研究法为主。

案例研究法是对典型的课堂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归纳整理出相应的教师有效的教学行为方式。

行动研究法即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边实践,边探索,边检验,边总结,边完善,把研究与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最终形成一套系统的有效教学策略体系。

2、本课题以文献分析法和调查法为辅

文献分析法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通过对这些资料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达到准确地界定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可行性及关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并制定研究目标与实施方案,在课题研究过程中修正研究的方向等目的。

调查法主要调查本课题研究之初课堂教学的现状、师生理解情况以及对研究过程中、研究之后的状况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为研究的顺利进行提供事实性依据。

六、课题研究的策略

制定和选择了适当的教学策略,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中正确地运用。虽然教学策略有明确的指向性和一套实施的操作程序,具有可模仿性,但由于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着许多变量,教学策略的运用并不能照抄照搬,而要在运用中有所变化,有所创造。

1.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策略总是受一定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支配和规范的,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否达到预期效果,关键在于是否有正确的思想指导。在错误的教学思想干扰下,无论采用什么样的教学策略,都不可能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2,要树立完整的观点。每一种教学策略都有各自的功能、特点及应用范围和具体条件,而且又有各自的局限性。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必须坚持完整的观点,随教学的进程、环节及具体情况的变化,注意各种教学策略之间的有机配合,充分发挥教学策略体系的整体综合功能。

3.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学会作学习的主人,能自觉主动地学习,成为自我发展的主体。教学策略的运用应以此为根本指导思想,应通过采用各种有效的形式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积极的智力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人格。

4.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教学过程是具体而复杂的,教学内容是丰富多彩的,教学要完成的任务又是多方面的。因此实际教学过程中应当有多种策略,不可能一种策略从头到尾用到底,要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的教学情境、不同的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从学生方面而言,必须根据学生的学习准备、认知风格、学习进度、学习技能等方面的个别差异来作出相应的变化和调整,以适应在班级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的需要,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参与教学活动的机会。因此,教学策略应呈现动态可调的结构。教师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组织教学,融会贯通地理解和运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

七、课题的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主体报告,与课题研究相关的教学论文、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育叙事等,相关理论学习资料,活动音像资料,学生成果资料。

八、课题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实施计划用时三年,具体分四个阶段进行。

上一篇:九年级考试总结与反思下一篇:我是一朵-花半命题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