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通用11篇)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1
进入新时代,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成了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因素之一。国家的发达在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而国家的科技水平又与国民的科学素质有直接关系。农村妇女作为我国农业活动的主体,科学素质会影响到现代化农业的发展。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加强面向农村妇女的科学知识普及,是推进新时代经济建设的重要举措。农村妇女科学素质发展的重要性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明确将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作为中长期国家科技规划的重要内容。《纲要》明确指出科学素质是了解科学技术知识,掌握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以及利用以上四方面处理实际问题和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农民群体中,农村妇女起着核心纽带的作用,要想改变农民整体科学素质的现状,必须提高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农村妇女能否依靠科技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科学发展观要求做到“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农村妇女科学素质,使农村妇女站在新起点,把握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提升自我,同时为保持生态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出一份力,对于整体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结构通过抽取不同年龄不同民族的农村妇女进行调查,最终以1026人的有效数据确定了农村妇女科学素质的结构。农村妇女科学素质调查量表形成9个子量表,分别是科学概念、科学观点、科学方法、科学与非科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实际事务、公共事务、科学创造,在一阶模型拟合良好的基础上,进一步验证二阶模型,即潜变量科学概念、科学观点、科学方法受到科学知识的影响,科学与非科学、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受到科学意识的影响,实际事务、公共事务、科学创造受到科学能力的影响,组成二阶模型。经过检验后,模型拟合良好。2/df=2.830,GFI=0.941,AGFI=0.928,NFI=0.810,IFI=0.869,CFI=0.867,RMSEA=0.042。最终形成农村妇女的科学素质结构分布如图1。摘要:新课程改革对于每一门学科的教学效率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科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不仅对于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的影响,还极有可能会影响到学生的未来发展方向。为此,小学科学教师要不断探索和研究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如可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可以设计有效的提问,还可以组织有效的合作学习等,以期实现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关键词:小学科学;有效教学;教学情境;合作学习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下面,笔者将分别对这几项教学策略展开研究。
一、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
在如何实现情境设置的问题上,首先,任课教师要确保自己具备足够的语言艺术,能够用简洁精练的语言实现对学生兴趣的激发,为一节课的成功奠定好基调,从而使学生进入到教师所创设的特定情境之中。其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悬念来实现对教学情境的营造。需要任课教师把握的一个要点是,教师所设置的悬念应当同学生的生活经验所匹配,使其容易接受。再次,任课教师还应当善于利用科学实验的形式,实现对教学情境的打造。实验教学内容的优点在于,其远比讲授法更生动、更直观,学生也会在观看科学实验的过程之中更加投入和专注。我在科学课程的授课过程之中习惯于结合教学内容来设计实验教学环节,通过直观的实验过程演示,向学生揭示出实验中所蕴含的科学原理。而且,我发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使学生更为全面地了解科学知识,并能及时提出疑惑或发表见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例如,在教学“马铃薯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这节内容时,我便设计了一个实验环节:我分别在两个透明容器中放入马铃薯,马铃薯一个沉下去,一个浮起来。学生看到眼前这一幕,惊奇地睁大了双眼,并纷纷展开讨论,从而让课堂弥漫着浓厚的学习氛围。最后,任课教师还要注重联系实际。小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生活常识,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所要做的是将学生的生活常识与课上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如此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
二、设计有效的提问
任课教师的课堂提问环节是一项常规教学内容。通过提问,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实时学习状况,并洞悉学生的优点与不足。但是,多数学生会对教师的提问心存畏惧,担心答不上来或者是作答错误会遭到教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部分教师的做法更是加剧了学生的担心,当学生作答错误时,往往会指责学生没有认真听讲,从而使学生对于提问更为紧张。可以说,这种教学做法完全背离了提问的目的。因此,科学课程任课教师要注重改变这一错误的做法,结合学生的实际来设计问题,难度要适中,同时还要给予学生足够的鼓励,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一)对学生思考过程给予关注
在向学生提问时,教师要做到对学生的思考过程给予足够的关注,并对学生加以悉心的引导,帮助其实现对相关知识的回忆和作答。
(二)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任课教师要确保自身所设计的问题能够使学生真正有所获益。同时,任课教师还要为学生创设供其自由思考的空间,也就是说,在学生进行作答的过程之中,教师不得随意打断学生,即便是学生的思路与教学大纲不符,而是在学生作答完毕之后,再悉心地帮助其发现其刚才在作答中考虑的不周详之处,以此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三、组织有效的合作
合作是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在科学课的教学中合作是非常关键的。学生通过合作,能够开阔思路,加深对于科学知识的理解,也能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为此,教师在课堂实践中应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出发,倡导体验、实践、参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既要改变学生学习科学的方式,也要调整评价的方式、手段以及内容。
(2)坚持鼓励性教学原则,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小组活动的积极性。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活动一旦出现“同学互励、教学相长”的局面,便会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极大地增强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有效性。
(3)引导学生在合作与探究中感受到喜悦和乐趣。小学科学是一门相对特殊的学科,探索性的学科特征相对明显,而小组合作能够更好地使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探索,并且在合作中感受到探究的喜悦和乐趣。例如,在教学“种子变成了幼苗”这一知识时,教师就可以为学生开辟“种植角”,让学生以分组的形式种植植物,完成种植、浇水、施肥等一系列过程,小组成员们共同协作、共同努力,当种子破土变成幼苗的一刻,都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在这喜悦的氛围中,学生不仅体会到了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加深了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四、开展有效的练习
任课教师必须在为学生布置练习题时,充分考虑到练习题的内容是否能够让学生从中获益,同时要确保所布置的习题能够精准地覆盖到班级之中的每一位学生身上,而不是让习题仅仅成为部分学生的专利。为此,任课教师要采取分层习题的设计方式,以此来提升习题的有效性、针对性和覆盖性。
五、结语
由于科学课的生活化、实践化等特点,小学生对于科学的学习兴趣要远远高于数学、英语等学科,因此小学科学教学的效率相对也更容易把控。如果教师能够做到上文中所涉及的“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设计有效的提问,组织有效的合作,开展有效的练习”,那么科学课的教学效率自然会最大化。但是与此同时,教师也需要注意,切勿为了追求提高教学效率而忽略了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只有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兼顾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才能真正实现科学教学的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黄晓,孙丽伟.小学科学教学设计的规范化和学科化[J].全球教育展望,2014(4).[2]赖肖冰,姜建文,卞祖武,等.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0(18).[3]魏凤.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效率的途径探讨[J].赤子(上中旬),2016(18).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2
关键词:小学科学,情境创设,生活化,问题化,动态化
如何提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 让创设的情景有效地为学生学习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提供支撑, 为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形成提供土壤, 应是每一位科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通过从事长期的科学教学工作, 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创设有效的情景来进行小学科学教学。
一、情境创设的生活化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探究是重要的社会实践活动。小学阶段科学强调从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出发, 探究活动尽量与生活中的实际运用相联系。”因此, 教师在科学教学中必须加强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让科学充满生活气息和自然气息, 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科学无处不在。教师应在课堂中设计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在生活情境中探究科学。
如在教学《植物的身体》一课时, 教师可先让学生交流课前所观察到的以及带来的植物, 然后鼓励学生试着画出它们的样子, 并引导学生说出自己都画了植物的哪部分。这样通过课前调查, 学生会有目的地去观察周围的植物, 带着目的去观察, 比平时随意地去观察, 留在记忆中的是不同的。在学生“画植物”的过程, 学生再次回忆自己所观察到的, 加深了学生对植物的了解, 对“植物的身体”的一个前测。这一系列的活动无一不是让学生体验到植物, 使学生对植物有了熟悉感和亲切感, 从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 了解了植物的结构特点和多样性。再如, 教学《陶瓷》一课时, 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举例各种陶瓷制品, 推测陶瓷的特点, 激发学生的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这些自然的、社会的生活实际, 可以激起学生心头的层层浪花和思维的涟漪, 获得成功的快乐, 真正让学生体验到应用科学服务于生活的愉悦感。
二、情境创设的问题化
情境创设的问题化, 即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创设出问题情境, 这既避免了知识以枯燥、呆板的形式传授给学生, 又可以使教学内容在联系现实生活的情境中加以呈现, 使学生“心欲求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 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发其学习动机, 从而诱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利用以下多种素材和方法创设问题情境。
1. 利用传奇故事、经典诗文、影视歌曲等创设问题情境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 无论是经典诗文还是名人故事无时无刻不起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这些学生喜闻乐见、耳濡目染的素材呈现出来。例如, 在教学《静止和运动》一课时, 教师可以播放《闪闪的红星》 (小小竹排江中游, 巍巍青山两岸走) 主题曲, 然后根据歌词提出问题:青山怎么会走?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想想“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原理等。
又如, 教师可以用猜谜语的方式创设问题情境。如教学《彩虹的秘密》这课时, 教师可以出谜语“弯弯一座彩色桥, 高高挂在半山腰七色鲜艳真正好, 一会儿工夫不见了”, 然后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自然现象。
再如, 教师可讲述有趣的科学现象、科学历史、科学家的故事, 这样能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如在教学《日食和月食》时, 教师可讲述泰理士利用日食这一天文现象制止战争的故事;教学《静止和运动》时, 讲述二战中一个飞行员抓住子弹的故事。
2. 捕捉科学现象, 创设问题情境
生活中往往不缺少各种科学现象, 教师应该善于捕捉, 为我所用。如教学《牛奶的变化》, 教师可把自己制作好的酸牛奶送给学生品尝, 从而激发学生探究的乐趣。这时, 教师可提出问题:“酸牛奶是怎么制作的?”“为什么酸牛奶酸酸的?”这些问题都为整堂课的探究学习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3. 整合多媒体教学资源, 创设问题情境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 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关联和整合。”现代教育技术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为学生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科学信息, 能针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调整教学进度, 提高学习效率, 能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为终身教育打基础。
现代教育技术集动画、图像、音频为一体, 可以解决普通教学设备所无法解决的问题, 可以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来探究和体验知识。从小学生的认知发展的角度看, 利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在科学教学中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能切实有效地引领学生提出多维化的问题, 这对促进学生探究方式的变革和发散思维的培养有着重大的作用和意义。
例如, 教学《变色龙》一课时, 教师在课前准备了变色龙变色的视频, 视频展示了一只可爱的变色龙根据人为的变换周围环境颜色瞬间变色的过程。学生边看边发出阵阵的惊叹, 在惊叹变色龙变色之快之多的同时, 也激发了思维的碰撞, 自发地提出了各种有效的问题, 围绕着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展开了探究。
三、情境教学的动态化
陈鹤琴先生说过:“小孩子生来是好动的, 是以游戏为生命的。”科学课整合其他学科进行有效的游戏活动, 可以让整个教学活动更加丰富而有意义。
如在教学《密切联系的生物界》一课时, 教师可让学生按照吃与被吃的顺序扮演小草、蝗虫、麻雀、老鹰, 并根据学生的要求有意减少其中任意一名同学, 然后让学生猜想后果是什么。这样做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还引导学生思考生物在食物链中的地位, 理解每种生物在食物网中都有重要的作用, 都有其存在的价值。活泼的表现形式再配以生动的独白, 使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提升, 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3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5)17-0067-02
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以教材为依据,充分挖掘教材的内涵,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以符合学生特点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真正达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情感的交流,进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如何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深入钻研教材,丰富课堂知识
冀教版《科学》教材的文字内容较少,而图片很多,有的老师认为没内容可教,其实不然。书上的每个图片都包含着一定的知识内容,教师要重视图片内容的教学,丰富课堂知识。教师只有在课前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才能充分挖掘教材的知识,同时也能在图片讲解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提高分析图片的能力,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提高。
如冀教版科学五年级上册17课《保温与散热》一课的第一个标题有四张图片,它不是为了装饰版面而设,它里面包含了保温、散热所用的原理及针对不同的原理所使用的方法。如保温瓶一图,教学中在学生充分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可补充以下知识:瓶胆双层、中间真空是依据减少热传导的原理进行的保温设计,瓶胆壁涂成银白色是依据减少热辐射的原理进行的保温设计,瓶胆口有木塞是依据减少热传导和阻止空气流动的原理进行的保温设计。而这些知识内容,书上是没有显示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挖掘书上图片的含义,充分研读教材,吃透教材,做到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死板的去教教材,这样才能呈现给学生丰富的知识,增加课堂的知识量,提高学生的兴趣,也能培养学生分析图片的能力。
二、针对教材内容,设计探究式教学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通过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学习方式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达到课程标准中关于认知目标与情感目标要求的一种教学模式。探究式教学模式不仅可以使学生较深入地达到对知识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有利于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有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而探究过程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多样的探究式教学方式,以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12课《电铃响丁当》中的第二个标题是研究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如果通过老师做实验呈现给学生结论,相信学生的兴趣不高,记忆也不会牢固。首先,让学生观看电磁铁的视频短片,让学生认识到电磁铁的磁力有大小之分,进而引发学生思考,提出问题: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其次,让学生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的讨论,归纳出一些可能的因素有:电池节数、线圈匝数、线圈的粗细、线圈的材料等等,然后每组确定一个因素为研究方向,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研究方案,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帮助学生对研究方案进行完善、补充。各组进行实验验证,得出一个结论,教师引导学生把各组的结论归纳总结,就得到了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的总结论。这个结论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获得的。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而且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科学课的特点决定了它更适合进行探究式教学,我们可以在教学上多设计一些探究性的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乐趣,获取更丰富、真实的知识。
三、及时系统总结,进行知识点巩固
科学课每个单元的各课间都是有一定联系的,把各课的知识进行系统化的复习,不但能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学生把单元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化的知识,然后,针对总结内容进行知识点检测,会使学生对知识掌握的更牢固。
如冀教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宝贵的能源》,总结的知识线:能源的种类——能源的开发与危害——能源问题——节约能源与开发新能源。这样的知识链把整个单元的知识连成一个整体,便于学生进行系统地理解和记忆。在综合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单元知识验收,同一知识点以不同的题型进行考查,以便进一步强化学生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4
中山市坦洲镇联一小学 梁启聪 电话:***
摘要: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教师的课堂讲授以及活动使学生学会科学知识从而获得发展。学生通过学习科学,能知道与身边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了解科学探索的过程和基本方法,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在教学中我们应该避免忽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要使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
关键词:
小学科学
主体性
有效性
一、提高学生学习的参与性和积极性
要使学生学得好学得生动有趣必须在教学中寻找有趣的材料,这就要求我们多花心思把呆板的知识变得有趣生动。一旦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效果就非常明显了。科学的课堂本来就比较枯燥,教师应该在课堂上保持活跃的教学气氛。在实施课堂教学中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是非常重要的,上课前我们可以用故事或新闻报道等形式引入课题,提高对学习科学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让学生多提出自己的观点,教师作出适当的点评,让学生的逻辑思维得到训练。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会不断的反思自己的观察和自己的想法。从而得到新的问题,自己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提出的观点。例如:学生在学习《无处不在的物质的变化》这课时,学生会对生活中常见的一些现象作出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的判断,在通过实践看看该现象是否有新的物质产生,从而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为联系生活实际,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的一些变化现象提出科学问题,此时学生的思维活跃,每个学生都积极的参与到讨论当中,学生带着感兴趣的问题下课,并自主的进行自我探究,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系统的探究过程,让学生的探究达到最佳的效果。
二、让学生充分的表达与交流
新课程标准实施以来,让学生有更多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课余时候学生会提出一些老师意想不到的问题,教师应该把这些问题收集起来在科学课上展示给所有同学让他们进行讨论与探索,把课堂变成一个展示与交流的平台,在小学科学的拓展活动中有一个活动是让学生去寻找身边活动的四边形。学生会积极寻找生活中一切符合活动四边形的例子,学生寻找到的例子有电动闸门、活动百叶窗、折叠文具盒、落地扇等等。学生们把自己寻找到的例子在班上展示、交流、讨论。把自己找到的例子在同学们面前进行分析,说出四个支撑点。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都得到提高,课堂气氛也因此变得活跃。记住,课堂不只是教师展示个人风采的舞台,而是老师和学生共同交流、学习、讨论的地方。课堂教学应该以学生的日后发展为本,尊重学生,关注学生。多花心思上好每一节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鼓励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形成良好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正确的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只有这样做才能做到课改的要求,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三、有效的科学实验是学好科学的重要环节
小学科学实验要以探究性为主,而传统的实验教学验证性的较多。这种实验常常是教师把实验目的、步骤、方法以及注意点等详细而周密地交代清楚,甚至连结果也预先告诉学生,学生只需依照《科学课程标准》中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在强调创造能力的时势下,应该大力提倡探究研究实验。例如在四年级的教学《物体的浮与沉》中不是预先告诉学生哪些物体浮哪些物体沉而是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自己动手实验从而得出结论。还要倡导学生重视积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掌握实验所得出的科学结论和关于实验本身的一些基本知识,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过于重视知识的掌握。实验的重点是动手和自主学习的活动过程,因而特别强调动手和自主学习的体验,让学生经历并体验探究、发现的过程,积累成功或失败的体验,这本身就是教学活动的一项重大收获。
总而言之,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非常漫长的,是学生自我实践的过程,我认为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养成学生科学素养的主要途径,只有课堂教学有效了,才有可能使学生改变学习科学的态度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 篇5
摘要:小学科学学科是在原小学自然学科的基础上,更加全面、更加科学培养学生发现解决问题、探究科学能力的一门基础学科。科学教学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
关键词:科学;教学;探究;学生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自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重要途径。
然而,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低效性,淡化了科学教学目标的落实,降低了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为了改进小学科学课堂教学,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必须从教师思想和课堂教学入手,切实保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小学科学课堂的有效性,切实保证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有效实施呢?就我几年来从事小学科学教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教学资源。
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教育丰富了教学资源,拓展了教学模式。它将过去传统的、静态的、封闭的课堂变成了现代的、动态的、开放的课堂教学模式,使科学课堂更形象生动,更富感染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轻松地学到更多的知识。科学课上有很多学生自主探究的素材,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或引导下去进行调查、考察或实验。传统教学方式主要靠粉笔、黑板、挂图或模型,学生兴趣不大,而网络环境中的科学课堂生动、形象、直观,学生兴趣浓厚。传统的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难以胜任以探究性学习为主的科学课堂教学,网络技术和网络环境则打破了传统的时空限制,显示了更大程度的自由性和开放性,将学生带入无比辽阔的世界。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爱因斯坦说:“学生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一堂有实效的课,并不是单纯看教师向学生传授了多少知识,而要看教师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发现了、提出了多少个问题,思考了多少个“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教师又通过哪些途径和学生一起解?Q了多少个“为什么”。只有引导学生探究问题,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学生有了强烈的提问意识,才会主动地去探究知识,这是学习的动力,也是求知的源泉。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即使是错误的或不得要领的,都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甚至是创新思维的萌芽。所以,1,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励学生发问质疑;2,要保持学生始终有一种比较强的问题意识;3,课堂提问要贴近学生生活;4,课堂提问要向最近发展区发展;5,课堂提问后要适时等待,让学生有思考的时间;6,课堂提问要让学生有思考的空间。
三、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要想使课堂有效,让学生积极参与,首先得让孩子们心动。因此教学中,努力挖掘教材中能引起学生高度关注和感兴趣的一些因素,让孩子们心动起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如在《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这节课的开始,就呈现了一个信封,神秘地告诉学生:“信封里有一张纸,是我特制的一封密信。”
师:谁愿意上来拆开密信,告诉同学们老师写了什么?
(学生上来打开没看到什么,摇摇头下去了,换一个学生上来,依然如此)
生:老师,你根本就是什么也没写,还耍我们!
生:就是,就是。(学生们马上附和)
师:我的密信是用毛笔蘸着粘稠的白米粥上层的液体写下,然后晾干的。
生1:噢,我知道了,我知道了。
生2:这个好象在哪里听说过,好象用什么药水涂上就显现出来了。
师(赞许的目光):这个孩子知识面很渊博,确实涂上药水就能看到密信内容,大家想不想看看?
学生(齐):想!
从学生好奇的表情中,我知道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学习兴趣也高涨了,这时我取出碘酒涂在纸上,纸上立刻就显现出――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今天的课题)。哇!全班孩子都惊讶地喊出了声,“这是什么神奇的药水?…为什么涂上药水就会出现蓝色的字?”……孩子们的问题一串串冒出来,这些问题把学生的求知欲推上了顶端。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米饭、淀粉和碘酒的变化,刚才老师使用的药水就是碘酒,碘酒有什么作用呢?它涂在纸上为什么就会显现出老师先前写下的字呢?是碘酒和纸发生反应了吗?在这节课上,老师将让大家亲自用碘酒去探究一下原因。
对自然科学的求知本来就是孩子们的天性。在这样一个勾起强烈探究欲望的课堂上,孩子们哪能不心动?
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科学教学的效率
研究表明,如果学生自认为不能胜任学习的话,即便他们实际能学好,他们也可能会失败甚至会放弃努力(班杜拉[Bandura],1986)。因此,如果学生认为自己必定失败的话,即便学习内容是有趣的、与其密切相关的,仍然无法保证学生会自主地投入其中,进行积极的探究。因此,教师不仅要努力使学生任务富有趣味,还必须想办法帮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例如,上课时,乐于给予学生渴望的额外帮助,在学生活动中,以某种建设性、富于激励的方式给予学生快速、准确、详实的反馈,使学生感到自己有价值。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去实践。例如,设计活动方案、小组讨论时,许多学生没有自信,如何让学生充分把自己的想法发表出来,这很重要。
五、正确把握科学课堂中的师生关系
科学课堂中的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作用的共同体。科学课堂应是“师生为实现教学任务和目的,围绕教学内容,共同参与、通过对活、沟通和合作活动,产生相互影响,以动态生成的方式推进教学活动的过程”。教师是科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领者和亲密的伙伴,对学生在科学学习活动中的表现应给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并以自己的教学行为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教师既是参与者,同时更是组织者。“科学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基本技能、发展科学能力、培养科学态度等科学素养的学习过程。教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可以帮助学生真正从探究中有所收获,包括增进对世界的认识和学生的探究素质的提升,从而使学生的探究实践得到不断提高和完善。
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6
2012年2月3日我有幸参加了蠡县教研室组织的小学科学教研活动,围绕“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的主题,各学区教师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教研室负责人针对农村小学科学教学现状做了精辟的分析,提出了明确的指导意见,使我认识到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的迫切和重要。
一直以来,小学科学课存在着诸多现实问题,如科学课位于副科之列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农村小学科学教师是兼职,几乎没有专业背景,教学体系落后、不重视整体框架和结构等,且以“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念、学生记”的教学方式占主流,这样的科学教育,难以发展创造、直观、想象与怀疑的态度,难以在学生思想和态度的训练方面作出指导,这种课堂教学更是与我县倡导的“十六字教学法”相违背的,因此优化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势在必行。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就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应该怎样做呢?
一、把握教学目标是前提
在课堂教学前教师如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制定符合基本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先决条件之一。备课前要熟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读懂每一册教材和教师用书,理清教材编写目的,从整体上进行一个单元主题的备课。要整体把握三维目标,确定目标的重点,科学概念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立足于让学生乐学,然后根据具体内容、学生与情境确定目标的重点。不但老师要明确,还必须要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做这些活动,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内因,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明白带着问题去活动,不是玩,是学习是探究。
二、有效探究是关键
探究既是小学生学习科学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方式。提高科学课堂的教学效率,最有效的途径是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我听说了,就忘了;看见了,就领会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美国华盛顿大学的这条横幅,突出了做的重要性,深刻的提示了“探求的意义在于经历”。
科学的探究过程一般要经历这样几个步骤: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整理信息——思考与结论——表达与交流。设计实验的过程要放手教给学生大胆猜想,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良好契机,实验过程中教会学生观察、测量、实验、记录、统计与做统计图表的方法,指导学生科学地观察,科学地做,科学的记录,指导学生自己得出结论,鼓励学生把结论运用于生活实践。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而学生自发产生的兴趣更能刺激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教师更应关注学生感兴趣的是什么,喜欢探索的是什么。使学生在探索感兴趣的事物中,点燃智慧火花,搞“小发明”、写“小论文”等,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
三、积极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是保障
自主学习是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发展的积极学习方式。“教”得多并不意味着“学”得多,教师把知识抛得越快,学生忘得就越快,有时“教”得少反而“学”得多,就是要教给学生 “核心知识”、“关键能力”。所以教师要转变观念,转换角色,由讲师变为导师,重视学生自觉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学生科学学习方法的引导,学生知道了学什么、怎样学、怎样学得高效,在教师的引导下,知识由学生自己去建构,方法由学生自己去验证,学生学得主动,教师教得舒心。
新课程提倡合作学习,合作探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合作学习模式将课堂教学的“一言堂”变成“群言堂”,让学生自己去尝试、讨论、合作,自己去领受,理解知识,在生生
互动、师生互动中互帮互学。老师对学生的质疑不是马上解答,而是提交全班同学讨论,大家相互帮助,能者为师。教师的作用就是评价引导。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减少了那些表面上热热闹闹地表演,减少了无效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7
“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为此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既要师生互动起来, 又要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提高课堂的实效, 就是在课堂40分钟获得最大的效益, 达成教学目标, 即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也有不同的收益,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 充分体现学生是主体, 教师为主导, 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那么在课堂中教师应该怎样才能更好地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来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在提出问题的过程中落实实效。
小学科学课, 几乎每节课教师都要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 这不仅是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感情与体验功能,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从情景中产生, 感受有意义、有挑战性的问题, 使学生的认识与思维水平不断从表象中获得质的提升。例如:在学习《空气》一课时, 教师演示实验, 把纸巾放入玻璃杯底, 然后把玻璃杯竖直压入水槽, 然后提起杯子, 用镊子夹出纸巾, 请学生观察纸巾为什么没湿?学生在看到表象同时, 激起学生深层次的思维, 学生求知欲望增强, 情绪高涨, 从而顺利投入到学习探究中。
二、在实验探究中落实实效。
小学科学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折形状》一课时, 教师让学生猜测哪种形状的纸筒承受力最大, 为公平起见, 学生不仅要考虑纸筒的大小、缝隙的粘贴, 还要注意承重物的大小、轻重、摆放的位置等。学生在设计、操作的过程中, 动脑、动手, 既有独立思考, 又有合作交流, 让每一位同学积极参与, 使不同程度的学生都得到了发展。
三、在拓展延伸中落实实效。
小学科学课堂最能体现“学以致用”这个特点。例如:在学习《动滑轮和定滑轮》一课时, 学生们理解了二者的特点和作用后就能联系生活实际, 举出国旗是利用定滑轮原理升上去的, 晾衣架也是同理, 还有建筑工人也利用定滑轮从楼底下能把水泥、沙子等重物运到楼上的, 学生在掌握知识过程中联系到了生活中的方方面面, 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离他们并不遥远, 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四、提高语文教师的文化素养
近年来, 小学教师队伍的学历整体有了很大提高, 但有学历不一定有文化素养。所谓文化素养是科学素养、人文素养和审美素养的总和。从本质上说, 这三方面是有机统一和不可分割的, 他们共同构成一个人的整体素质。而教师的文化素养是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师在拥有一定文化知识并加以内化的基础上形成的, 反映教师的人格、气质、情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的个性品质。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语文教师文化素养应该包括三个领域:广博的文学知识和文学素养;能驾驭本学科教学的学科文化素养;体现自身教育态度和理念的教育文化素养。
作为语文教师要博览群书, 知古通今, 成为学者型的教师。教师文化的缺失将导致课堂的僵化, 教师应该做有较深文化底蕴的智者。教师文化素养必不可少的两点:首先了解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比如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时, 可以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了解中秋节的来历等等。让学会聆听历史, 借鉴历史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阳五行说、中庸和谐的思想、天人合一、修身克己这四种思想至今仍然很有借鉴意义。其次是要具有现代意识。比如:现代科技的发展情况;现代经济发展的格局;流行文化;发达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现代商业的运作方式等。教师文化素养绝对不能简单地等同于知识水平, 更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学历水平。教师的文化素养是难以“培训”和“灌输”的, 靠的是日积月累的“浸润”和“孕育”。当然, 文化素养的提升最重要的途径在于学习。要向书本学习, 向生活学习, 向大自然学习, 向同行学习, 向内行的人学习, 还要向孩子学习……
总之, 在课堂教学中, 要不断地去实践、去总结、去反思, 不断学习新的理论, 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 这样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我坚信, 只要我们脚踏实地、悉心钻研, 我们的课堂教学会迎来一个美好的明天。
参考文献
[1]盛湘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及其评价[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9, (01) .
[2]李萍, 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09) .
[3]刘小新.大力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8, (01) .
[4]孙镇平.当前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实效性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5, (06) .
[5]罗浩波, 兰章宣.矛盾与路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06, (12)
[6]宋进, 王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2007, (01) .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 篇8
【关键词】小学教育;科学实验;教学效率;提高方法
科学是实践的科学,实践是科学的本质,能力的形成一定要依靠实践。再好的方法再好的经验不经过实践过程,都不会成为个人的能力。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课程应该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探究空间,使他们在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了解科学发展的历史。探究作为学习方式,它是一种教与学的策略。很多教师在课堂上都很重视让学生亲身经历探究活动,在活动中得以发展。可是怎样的探究活动才更有价值,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一、注重实验课的启发性探究
我们在科学实验课上,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应该注重探究启发性,活动灵活性,多样性形成性。要留给孩子们更多的时间,更大的空间,更多地思考,形成更准确地验证,更完整的总结。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典型的探究活动,根据学生的情况确定探究活动的目标。并给予适时的、必要的、谨慎的、有效的指导,以追求真正在探究中有所收获。
科学实验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发展科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学生所从事的学习活动,其本质就是让学生“多种感观参与实践”。因此,实验应当突出实践性,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有一节四年级的科学课,物体的沉与浮,教师引导学生探究物体的沉浮,学生准备了石块,铁钉,木块,泡沫,蜡烛,小药瓶,橡皮等,学生开始试验之前,老师提出的问题是:这些物体放在水中会出现什么现象?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进行猜测,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接下来,就让学生动手做实验。学生把做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这时老师提出问题,这些物体的沉浮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学生们纷纷发言。在发言的同时一些同学就改变了物体的轻重,形状等,还有的同学把两样物体放在一起绑起来,一下子就改变了原来的发现。这节课,教师准备的大量材料,让学生通过反复实验发现各种物体沉浮状况,体会到探究的乐趣。实验就是让学生的多种感观参与实践,通过有效的实验启发性,努力将实验过程中出现的现象或结果去激励学生思考、分析。小学“科学课”中有许多实验具有一定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不少内容又具有极强的启发性,如“热胀冷缩”“淀粉的踪迹”“溶解的快慢”等,这些实验本身所呈现的新奇现象会吸引学生去认真观察和动手实践,同时也会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去思索和探究的欲望。并不是每一个实验都具有很强的启发性,因此,有目的地增强实验的趣味性、启发性,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对学生感知、理解实验现象无疑是有帮较大的助的。实验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思维的过程就是知识与能力形成的过程,因此,增强实验的启发性可以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形成创新的能力。
二、在探究中培养创新能力
对于高年级的学生可引导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能极大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因此在强化实验启发性的同时,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启发引导、点拨指导,在降低思维难度基础上,给予学生设计实验的能力,在动手实验的过程中,也就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注重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作为科学课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放慢“探究的脚步”。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根据学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设计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动。不仅要引领学生经历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动的效果,让学生从中在各个方面得到最大的发展。当然,在科学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仍然需要依赖于学生的自主参与,紧密结合科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之内形成科学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简单地通过讲授教给学生。这才是我们在科学教育中所追求的。
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实验兴趣。案例分析:《淀粉的踪迹》中有两个重要的实验,检验淀粉和淀粉与唾液混合的结果。我在教学的时候发现学生对淀粉这种物质的认识在实验后并没有多少提高,于是我开始思考改进实验的内容。我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在生活中认识淀粉的能力,比如哪些食物中含有淀粉。我选择了许多材料来检验——馒头,米饭,马铃薯,面条,薯条,栗子,玉米,南瓜等等。在分组检验不同食品的时候,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认识。动植物观察类的应该利用“童趣”为支撑点。如:《蜗牛和蝗虫》中学生应该充分的观察这两种动物。为了达到“充分”的目的,我发给学生解剖器材,放大镜,蚊烟,火柴,水杯,树叶。这样,学生的观察就不是局限于眼睛了。
总之,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科学教师,应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地提高科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9
摘 要:在积极推进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科学课大部分知识都需要小学生亲自动手去发现、理解、运用。实验是学习科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小学科学探究活动中,实验过程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如何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总结了一些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观点;选材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1]指出: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制作等活动来开展”。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观察和实验,通过观察和实验让学生获得知识,科学课必须上出自己的特色,不能把科学课上成灌输式的文字课。因此,教师在科学课的教学过程中千万不能敷衍了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课程实验要求进行教学,有效地上好科学实验课。科学实验教学是以实验观察和活动操作为基础的学科,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参加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获取科学知识,这是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关键所在。现就如何开展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一、优化实验材料,提供实验保障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话相对于教学材料与小学科学的实验教学,是再恰当不过的比喻。这“米”就是教学材料,它是开展有效教学的有力保证。
(一)做好课前实验准备
实验课的课前准备工作相当重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就要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方法、实验过程、实验结果,还要充分考虑到实验的安全性。同时,教师还要了解学生的生活经验,充分构思好实验课的总体思路,熟悉每节实验课的教学程序,找出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做好防范预案。
(二)正确合理选择实验材料
实验是完成科学课教学任务行之有效的途径,也是学生进行科学知识探究的重要形式。因此,在科学教学中如何正确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是开展好实验教学的前提。1.生活性
科学起源于生活,材料的选择最好是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随处可见的,如,在教学“使用工具”一课时,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了榔头、螺丝刀、剪刀、开瓶器、镊子、钳子等这些学生很熟悉的常见的物体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但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探究,还可以破除科学的神秘感,让学生体会到身边处处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科学知识。2.层次性
学生的认知结构是在不断完善和变化的,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向学生提供能揭示科学概念的深层次材料,由浅入深,层层启发,这不仅能有效地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科学的全面性深度内在联系。如教科版三年级上册《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一课中,可以先出示单一的、常见的材料,如玻璃、红领巾、木头等。观察完这些材料后,有了初步了解,再观察一些结合在一起的复合的材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3.趣味性
“科学课的教学方法要富有儿童情趣和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这句话在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作了强调[2]。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提供的实验材料要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在上“显微镜下的世界”实验课时,可以准备显微镜下的各种图片,放大的图片能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在学生感到神奇和惊讶的时候,教师再为大家讲解显微镜下的世界,并让学生亲自动手观察和探究那个奇妙的世界,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课的课堂效率。
(三)注重演示实验,起到示范作用
在演示实验中,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成为学生独立操作的依据和学习榜样,对学生的实验技能起着示范作用。随意的、不规范的实验不仅不能带给学生技能和知识,甚至还会有较大的危险。规范化操作有助于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有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也有助于保证实验的安全性。因此,教师操作应按规定进行,每一步都应规范合理。
(四)强化分组实验,亲身体验
分组实验要尽量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在分组实验时,要给每个组员安排任务,让他们中的每一个人都觉得有事可做,充分发挥各位组员的作用,可以首先让每组选出组长,再由组长做合理分工安排,使得人人有任务,人人都参与。2
教师为学生分组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性别和个性特点,学生的学习成绩状况,尽量实施合理的交叉搭配,注意各方面的均衡密切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通过合理的调配把这部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学生的个人资源形成共享。在实验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进行体验,提高学生的实验兴趣。
二、理解教学目标,提高实验效果
由于教师对于当前课堂中实验教学目标的理解不到位,缺乏指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的方法。因此,教师如何提高教学科学实验的意识和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实验提高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举措[3]。
(一)明确实验目的
实验切忌毫无目的,随心所欲。实验的最终目的是为教学服务的,为的是在实验中发现规律,理解规律,从而掌握规律。在《我们的周围的空气》一课中,空气存在实验,无论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来吹动小纸条,还是利用吹大的塑料袋钉个洞还是放到水里,使冒出小泡,都是为了证明空气是存在的。为实验而实验,没有目的性,只会使学生浮于实验过程与表面现象。
(二)确定实验重点
实验教学中影响教学质量的另一大因素就是实验重点是否明确。比如,《谁流得更快一些》这一课中,教学重点就是简单设计对比实验,描述并简单解释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理解公平实验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流速比赛前关于液体用量高度时间的讨论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个实验没有确定出液体流动的快慢受到黏度影响这个重点,就不能够保证实验中除了黏度其他条件相同,从而对学生得出的结论产生错误的影响。
(三)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实验重点确定之后,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技能设计实验变量,来构建抽象的实验模型,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这一过程是一个思维发散的过程,但是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粗浅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这时候教师要适当呈现错误概念引发认知冲突,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结论。
(四)总结实验效果
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能够自己去总结实验效果,学会自我探究,提高教学质量。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先是进行设想,然后进行充 3
分地实践,就会带来不同的感悟。此时,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有机会对实验过程中的现象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例如,有学生在进行电磁铁的实验时说:“电磁铁也有磁极,钉尖是南极,钉帽是北极,磁极可以改变。”显然前半句只是他对实验过程的一个简单解读,教师不能对这个总结草率地进行否定,而是征询其他同学的意见。有学生修改说:“磁极是可以改变的,钉尖不一定是南极,钉帽也不一定是北极。”教师给予肯定,补充一定的讲解,并鼓励其他同学进行补充。最后有的学生总结:电磁铁线圈缠绕方向发生改变,电磁铁磁极就发生改变,改变 电流方向电磁铁磁极也发生改变。
三、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课堂效率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信息技术开始走进小学科学实验课堂。小学实验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使得教学形式趋于多样化,不再拘泥于书本和刻板实验,促进了教学的优化,不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提高。
(一)微课的运用
微课可以在导入、教学过程、总结时都可以应用。如在科学实验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突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导入阶段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中的视频动画技术创设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去观察、探究。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插入实验操作的视频,从而帮助我们进行教学。
(二)运用实物展台示范操作
运用实物展示台提高实验演示的可见度,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和看清楚所演示的实验。可以很大程度上优化实验教学,将实验观察中的不可能变成可能。
(三)运用多媒体课件演示
利用 PPT、CAI 或 Flash 等多媒体演示课件的暂停、回放等功能,减少实验演示速度或增加实验演示次数。通过视频的暂停和回放,让学生观看操作步骤和细节,避免因观察不细致而产生误解。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的认识具体化、形象化,增强了实验的规范性,教师讲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也容易。
(四)运用网络APP软件
随着社会电脑技术和应用软件的发展和普及,通过网络用手机应用快传软件控制电脑也能成功实现,还可以将手机拍摄到的视频和图片及时传到电脑进行 4
投影,更加有助于我们的教学。
(五)运用应用软件统计实验数据
借用统计软件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便于更高效地分析和发现数据中的规律,检验并发现实验中的问题[3]。例如在《运动起来会怎样1》中,测量并收集“安静状态下”、“运动结束时”和“休息一会儿后”的每分钟心跳次数和呼吸次数。在此基础上对记录于统计表中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以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为分析工具厘清心跳和呼吸的规律。电脑软件EXCEL的介入,为学生绘制统计图提供了很大的便利,避免了手绘不精准和耗时耗力的问题,同时,EXCEL自动生成的图表形象地表现了呼吸和心跳的规律。有数据支撑的实验报告更具科学性和表现力。
总的来说,科学课的实验教学可以让学生真正成为新课程理念的受益者。因此,教师必须大力开展好实验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发展。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 3-6 年级课程标准(修订版)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10
摘要: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对于科学课的学习是十分关键,可以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和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来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兴趣 知识面 代表性 创新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核心课程,在小学课程设置中与其他主要学科一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1】。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需要老师有效的指导,引导科学素养的正确形成。科学素质一般包括: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运用基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认识自己和周围世界的能力,具备进行科学探究所必需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与自然界和谐相处的生活态度等【1】。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形成,依赖于科学实验的实践。如何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了必须要解决的问题。对于这个问题,我有自己几个方面的见解。
一、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基础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是学生积极认识事物,积极参与活动的一种心理倾向。科学实验探究过程中,如何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十分关键的。学生学习兴趣高涨,有利于实验的进行,并且还能带来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首先,要先让学生做好课前资料的收集。例如,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中的第六课《做一个生态瓶》。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先让学生回家去查一下有关生态瓶的相关知识,包括什么是生态瓶,生态瓶怎么做,科学家做过哪些生态瓶等这些问题。在前一节课,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三大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能在有一定知识理解的基础上,深入调查一下生态瓶的资料。生态瓶这节课的教学,不只是停留在老师解释的基础上,应该让学生自主动手实践,明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生态瓶的可操作性。通过让学生回家先做资料搜集,学生了解到了科学家创造了一个大的模拟生态圈,但是失败了。对于失败的挑战是人的本能,这样能够引起学生对于生态瓶研究的兴趣,增加学生想要探究成功的欲望。整节课下来,都是学生在主导,老师起到辅助的作用。在实践过程中,学生提出了生态瓶不只是局限于做与鱼有关的生态瓶,有的同学选择用兔子,有的选择养乌龟,有的带来螳螂,有的饲养小仓鼠等,整节课下来,学生兴致盎然,不只是单一的思想局限。
其次,创设新颖、独特的情境导入,新颖独特的情境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只是停留在较为传统的导入方式,会使学生产生厌学的情绪,注意力分散,达不到教学的效果。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第一课《光和影》的教学中,在课前我让几个学生先回家学习了几个简单的在灯光下的手势,学生把这几个手势编排在一起,排练了一部简短的短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较为新颖独特的引入方式,吸引了全班同学的目光,让大家对探究光和影充满了兴趣。在《光》这个单元的教学过程中,同学们十分喜欢到科学实验室或者阳光底下去做相关的实验,一个新颖独特的导入,奠定了整个单元实验的兴趣基础。
二、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保证
我国的基础科学教育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是停滞不前的,甚至是空白的,这因此导致到目前为止,我国的国民科学素养调查结果仍非常之不乐观。【2】科学素养对于科学实验的教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怎么提高科学素养是很多科学课程的教育家潜心研究的重点。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增大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
在传统的中国模式教育,语文和数学占据着大半壁江山,其他的则是一些小科目。在追求素质全面发展的今天,这样的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孩子的成长需求,特别是科学实验的教学。就我个人而言,孩子广阔的知识面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理解科学知识,独立完成科学探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在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我们的身体》中第四课《运动起来会怎样
(二)》,讲的是有关于心脏和运动的关系。在课堂上我问了这么一个问题:“用一句话描述一下心脏。”不同学生做出的回答不同。其中,有个同学回答道:“心脏是泵血的器官。”“泵血”这个词,是十分专业的生物名词,对于一个四年级的学生,这个词语比较难以理解。课后我了解了一下这位同学,原来她平时最喜欢看有关生物的书籍和纪录片,其中就有一些关于心脏关于人体的知识。学生课外知识的阅读量,直接影响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拓展,有了好的基础,对一些较为抽象知识的理解起来就比较简单。在小学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不能避免总会碰到比较难以理解或较为抽象,不能用手来直接感触的知识点,一些需要稍微想象和理解的知识,随着学生知识面的增大,他们能够驾驭科学知识,独立或者小组合作完成科学实验的探究,能够提高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三、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实验,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科学课涵盖的科目包括生物、物理、地理和化学,每个科目都有涉及到一些基础实验,有些实验的实验结果较为明显,有些实验结果不明显,有选择的筛选一些实验效果明显的实验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关键。有趣的效果明显的实验,能让孩子产生一种科学有趣的心理,大脑在一次次接收到科学实验有趣的信号后,以后在遇到科学实验课时,学生会产生兴奋,有迫切想上科学实验课的冲动,有利于科学实验课的开展。在四年级上册的教学中,我着重选择了四个具有典型代表性的实验。分别是比较沙子、食盐、面粉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以及过滤,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制作“土电话”探究声音的传播和探究溶解的快与慢。科学实验中,相对于其他科目,化学实验能够通过物质颜色改变或者新物质的生成让学生更为直观的观察到实验现象的不同,例如,“物质在水中是怎样溶解的”这个实验需要学生观察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现象,高锰酸钾是一种有色的固体,在水中能够溶解形成紫红色的液体,液体由无色变为紫红色,这样强烈的色差,较为容易观察到实验现象,学生基本上都能自主完成高锰酸钾在水中是怎么样溶解的观察并记录下来,是一个较为典型的实验,可以有效的提高科学实验的教学。一般来说,有明显颜色变化或者新物质生成,或者有声音的科学实验,都能引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选择这种偏向动觉、视觉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实验是提高学生科学实验有效性的关键。
四、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教有教法,学无定法。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不存在固定模式的实验方法。俗语说:“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一个人的智慧是有限的,但是一群人思想碰撞迸发出的智慧是无穷的。在科学实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孩子的发散思维,并不只是停留在书本的单一的实验方法来得出结论,可以努力开拓孩子的思维,引导学生提出不同的实验探究方法。在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光》中的第七课《做个太阳能热水器》,这是个开放性的实验课题,可以用来做太阳能热水器的材料千万种,每个学生的思维关注点不同,选择的材料不同。首先,学生在互联网搜集有关太阳能热水器的资料,对它有个大致了解,然后课堂上再帮助学生理清制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哪里。接着,小组开会讨论,进行思想碰撞交流,并记录下来。在制作过程中,有的学生把重点放在了它的功能性上,有的则把重点放在外表上,不止是局限于老师提供的信息和材料,学生想方设法的添加了一些材料让自己的太阳能热水器能够较为“出众”。最后,通过评价太阳能热水器来交流自己的创新,改进实验方法的不足。这几节课的实验教学,感受到学生探究的热情和思维的活跃。一个人的思想是相当局限的,而全班几十个学生智慧是无穷的,学生能作出的实验作品往往超出我们的想象。在科学实验过程,应该让学生大胆地思考,多交流,多换位,从各种角度找寻合适的创新的实验方法,在教学的同时,也做到了创新,思维的拓展。所以,适当引导创新实验方法,是提高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要真正上好一节实验课,科学探究要真正做到有效有序,不仅需要教师在实验教学过程深入思考、关注细节,抓住机遇,适时“导”、“拨”,更需要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丰富课外知识,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等,凸现科学实验教学的功能,演绎出科学实验教学的精彩。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是我们每一个科学教师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的问题,让我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多加交流,减少教学的低效性,为科学教学做出自己的贡献。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 篇11
关键词:小学科学;问题情境;研讨交流;课后研究
科学探究的过程就是一个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开端。在我们的科学课堂中,常常会看到一些教师在探究活动前竭力启发着学生,并提心吊胆地期待预设中的问题能从学生的口中提出来。可是,学生们要么启而不发而出现难堪的冷场;要么在老师的“引导”下一发而不可收拾,被“逼”提出一些没有思考价值或不符合小学生实践的泛问题,有的甚至跨越了不同的学科,在课堂内根本无法解决。迫使教师一方面要找个“合适”的理由把这些问题放置一边,一方面仍旧抛出早已在课前就准备好的问题来调控探究的进程,场面非常尴尬。长此以往,不仅会泯灭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表现欲,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极其不利。要避免上述尴尬场面的出现,就要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自己提出能够操作的、有特定指向的科学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创设情景引出问题
在教学中创设某种情境,把问题隐藏在情境之中,能够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使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需要掌握的新知识发生强烈的冲突,在学生的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从而引起儿童迫不及待地探索研究的兴趣。当然,问题情境的形成不是自发的,需要教师有目的地创设。
1、利用熟悉的现象引出问题。问题是智慧源泉,是产生学习欲望的根本原因。利用生活中熟悉的事例可以唤起学生对有关感性现象的回忆,符合学生从形象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规律。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进入积极的思维状态,从而产生科学问题。现行小学科学教材的内容大多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和现象中选取,以便于学生以生活经验和周围环境为基础进行探究活动。所以教师可以用图片、录像、演示实验、谈话等方法再现学生生活的实际情境,从而引发科学问题。
2、利用有趣的现象引出问题。在科学教学中,如果能够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甚至能使学生感到意外的情境,就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并产生积极探究的欲望,从而激活探究的思维。
教师在创设问题情景时,可以通过实物、模型、演示实验或电教媒体等来展示情景,以唤起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使学生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后,把学生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引导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上来。当然,情景的创设不能也不应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同样的情景,因学生的不同,效果可能完全两样,所以教师在课前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因人、因时、因地而异,并尽可能利用突发的、即席的、真实的情景,多花心思创设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的最佳情境来。
二、开展活动发现问题
小学科学教学内容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抽象性,而学生受知识、经验的限制,其思维能力往往停留在具体表象的水平上,学生动手操作有助于他们建立起理论和现象之间的关系。多安排学生动手画画、做做、量量、摸摸、数数、看看,让他们通过摆弄和操作这些材料来获取更多的直接经验,从而产生科学问题。
利用活动中的亲身体验,不但可以能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引起兴趣,明确探求的目的与方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和技能。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在活动中提出问题的策略,表面看是自然的发生与发展,实际上更需要教师对学生、教材和教法的准确把握,更需要对有结构的材料的精心组织,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引导学生探究科学奥秘。
三、研讨交流拓展问题
当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充分探究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后,对所探究的问题也就会有自己的思考了。这时,他们最渴望的是表述自己的看法,教师要及时抓住机会,指导学生进行研讨,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见解,大胆讲出探究过程中的发现,虽然,学生可能会把许多不相关的事物当成因果关系,产生片面认识甚至错误的想法,教师要把这当作科学探究中的珍贵资源,充分利用这些矛盾挑起学生争论,让一些核心的问题在学生的争辩中显露出来。教师还要提醒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通过互相补充与启发,从繁杂的感性认识中,抽取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以便于更好地完善自己的思考。
四、课后研究创新问题
在科学课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探究热情往往非常高,常常是不知不觉中已到下课时间,但所要探究的问题还没能马上解决。为了不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碰到这种情况往往会对学生说:“这个问题我们课后继续研究吧!”如今,这种调控策略已经被很多教师当“盾牌”在熟练地操作着,成为教师用来应对课堂中一些突发问题的法宝。实际上,下课以后这些问题很快就被师生遗忘了。如果学生日后不再提及,教师也就懒得再去过问,时间一长,学生也就习以为常了,这样就渐渐养成了不负责任的学习态度。
新课程理念大力提倡教师在学习内容上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拓展、延伸的平台,让学生进一步深入研究,开拓他们的视野。下课铃声响起并不意味着探究的结束,要使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热情得以保持和进一步提高,作为教师不能把拓展、延伸仅仅当作一道“风景”来装饰和点缀我们的课堂,而要注意引领学生进一步思考与提问,引导学生有选择地展开后续研究,将科学课中的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将学生在课上的探究激情保持到课外去。
【谈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论文】推荐阅读: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08-27
E学习环境下小学科学有效教学的研究的论文07-04
小学科学教学的有效性09-28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的有效性 论文08-16
小学科学课堂有效教学的基本模式06-13
小学科学探究式教学的有效性研究08-03
关于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的思考与策略10-20
小学科学教学有效性09-13
小学科学有效教学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