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2024-09-27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共12篇)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篇1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科学课既要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科学知识和科学道理,同时还要教给学生科学探究方法。科学课的大部分知识是要求学生动手去发现、亲自去探索的,而科学实验是最有效的手段。科学课的实验是在明确实验目的,正确进行实验操作,然后得出正确的实验结论的活动中完成的。如何完成科学实验,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做好实验准备工作,引导学生做好实验,而且对实验的延续——实验报告设计也要精心准备。好的实验报告是学生探究科学道理最好的辅助工具,是学生正确掌握科学知识最好途径,所以实验报告有着不可估量地位和作用。在多年的自然科学课教学工作中,深深体会到这一点,就实验报告的设计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明确实验报告的重要性。有些人认为填写实验报告是浪费时间,以为实验做完了,得出结论就行了。其实不然,实验报告是有一定价值的。学生可以从报告中明显地发现科学规律,老师可以从报告中看出学生有没有完成预定的实验目的,以便调整教学方法和进程。同时,实验报告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培养也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可以从小培养学生对科学严谨的态度和养成良好的研究科学习惯。

二、实验报告的设计要讲究科学性、规范性,要体现科学研究的方法,展示科学研究的“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假设、形成结论”的一般过程。如《水位为什么会升高》(湖北教育出版社三上)一课实验报告,先观察水烧开了会从水壶里溢出来的现象,然后提出问题:猜想,水受热时水位会升高,这是什么原因?再设计实验验证学生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通过实验让学生了解液体受热体积会胀大的现象。学生在完成实验任务、填写报告的过程中,体会到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通过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明白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和步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对科学研究严谨的态度。

三、实验报告要具有可操作性,体现“动手”的特点。实验报告的可操作性要强,让学生能够从报告中了解到实验的步骤,同时感受到自己动手的乐趣。如《怎样加快溶解》(科学教育出版社四上)的实验报告设计,取同样大小的两块肥皂,第一步放入温度相同、水量相等的两杯水中,用筷子搅拌其中一个杯子;第二步将其中一块肥皂切碎,分别放入温度相同、水量相等的两杯水中;第三步将肥皂分别放入水量相等、但温度不同的两杯水中。学生做实验的同时,观察肥皂在不同条件的溶解速度,然后又进行吃糖果实验,从而了解到加快溶解的一般方法。这样让学生按实验步骤,自己动手实验,亲身经历,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成功的乐趣,理解科学的含义。对发展他们科学实验的能力,培养科学素质有很好的效果。

四、实验报告的形式要有多样性,实验报告的内容要丰富,实验操作的方法要有丰富多彩的形式。学生实验报告有在实验室按设计的步骤完成的报告,也有在课堂外的观察、测量、喂养、采集、制作等多种形式的报告;有实验现象的总结,也有数据的收集整理、植物的栽培记载、动物的喂养日记、科学小制作作品;有文字记录的形式,也有表格统计、图案、绘画表现。像《我的大树》(科学教育出版社三上)的实验报告中,要概述大树的形状、树冠的形状、果实的形状等,三年级同学的文字表达能力有限,在报告中要求学生把它们画下来,从形状上了解植物各部的特征。《植物的一生》(科学教育出版社三下)是通过种植凤仙花了解植物的生长过

程及各生长时期的特征。实验报告是一个系统记录过程,而用文字描述往往不够具体,不准确。记录凤仙花一生中重要的生长变化情况,在表格形式里填写测量的数据,这样记录会更清楚,一目了然。通过不同形式的实验报告的设计,学生在完成报告的同时,让他们从中意识到科学研究方法和形成是形式多样的。根据科学研究的内容不同情况,可以采用更能表现你研。

五、实验报告要适当增加实验的趣味性。科学实验的内容和形式本身就是有较浓厚的趣味性。实验报告设计要根据科学实验的内容,进一步增加其趣味性,提高科学实验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有些实验中存在着几个可变化的不同条件,这样就可能产生实验现象的某些差异,因而在实验报告设计过程中,可采取竞赛形式,这样就更符合学生好胜的心理要求,提高实验的吸引力。如《怎样加快溶解》的实验报告,在完成三个小实验后,进行吃糖比赛,让学生想办法使糖尽快溶解,比一比谁最先使糖块最快全部溶解。组织像这样的竞赛活动方式,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加快溶解的方法,同时对学生也很有吸引力。除了含有竞赛形式的报告,还有如课外科学调查、资料收集、动物喂养、植物栽培、标本制作等各种形式,这些都具有课堂上不能比拟的吸引力,学生对完成实验报告的兴趣更浓了。

实验报告不是学生的作业的设计,也不是教学总结的一纸文书,而是学生科学实验的记录,是一份初级的科学研究的报告单,是实验的延续。总之,要在实验教学中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学生认识水平、实验材料、实验教学设备等,灵活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适当设计实验方法,不拘一格设计一份好的实验报告,让实验过程和科学探究过程实现和谐与统一。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篇2

一、健全机制, 搭建平台———项目组活动制度化

1. 建立项目工作机构。

学期伊始, 我校在通过评审, 成功申报为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改革”项目学校的基础上, 就着手组建了项目领导小组, 并按照活动要求构建了活动网络, 搭建活动平台。我们成立了由校长室、德育处、教导处、教科室共同组成的项目领导机构。校长室、教科室负责项目方案的策划、制订。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以冯美虹副校长为组长, 沈利民、朱曙岚、吴淑英等10位老师为成员的“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专项工作小组, 明确了各条线、部门的项目工作内容, 构建了以分管校长主抓, 德育处、少先队、心理咨询室等条线构成的活动网络。

2. 制订修改项目实施方案。

围绕研究目标, 结合学校实际, 我们先后制订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的实践研究方案》、《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实验项目方案》等实施方案, 在广泛征集意见的基础上, 几易其稿, 最后以“苏州市义务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项目之《小学生素质综合评价改革的实践研究方案》参加了4月1日市教育局举行的项目启动仪式暨专家首次指导活动的小组交流, 并得到了恽敏霞、吴举宏、董洪亮、陈玉琨等全国著名教育专家的点评。专家指导组的加盟, 成为了我校项目研究的助推器, 让我们树立了信心, 增强了力量。之后, 我们按照专家意见再度认真修改、完善方案。

二、专家引领, 搭建框架———项目组研究活动有起色

5月27日, 我们报请市教育局基教处领导同意, 专门邀请江苏省中小学教研室主任董洪亮博士来校指导, 区教育局陆巧明副局长专程陪同。学校校长室全体成员、项目组全体成员及教科室、教技室主任参加了这次活动。董主任从“你认为当前评价出了什么问题?”、“你认为评价有什么需要或值得改进的地方?”这两个问题入手, 仔细听取了与会成员对项目的认识、思考和设想, 并逐个耐心点评。在相互对话交流的过程中, 大家逐步统一了认识, 明晰了研究的思路———“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

在此基础上, 我们还制订了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先期以行动研究的方式积极开展评价项目的研究。主要内容有———

1. 从立德树人的高度来构建立体的指标框架。

改“学业水平”为主的一维评价为立体的多维评价。把《意见》中的五大板块、20项关键性指标细化、具体化为学生能做到的, 可分年段来考查、可评比的评价条目, 并把评价贯穿于日常教育过程中。

2. 以增量变化来构建动态的评价体系。

把重总结性评价转移到重过程性评价上来, 关注师生在学习、工作中的增量变化, 及时发现他们的进步和闪光点, 并以合理的形式在各层级平台上展示。让评价成为与过程相平行的有效手段, 激发教师工作热情和学生持久的学习动力。

3. 以集体力量来发挥评价的诊断作用, 培养师生自我意识。

遵循平行教育原则, 引导师生在班级评价、群体评价中认识自己, 提高自己, 完善自己, 培养自我意识, 提高自我能力。

三、规范管理, 夯实流程———项目研究工作有成效

依托江苏省教科研先进集体这个平台, 我们从一开始就把本项目的研究工作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实施和管理。我们建立了项目研究的组织, 构建了项目研究的操作平台, 并成功申报了《生本教育形态下小学生评价机制实践研究》这一市级“十二五”课题。项目组先后活动4次。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还按照市局统一部署, 参与了上海市闵行区“绿色评价”改革项目的学业测试和问卷调查活动。此外, 我们还加强了项目管理, 营造良好的氛围。一是加强了项目信息报送工作。二是按照学校教科研工作规范开展好项目组活动。三是加强重点项目过程管理, 并做好相应的协调、跟踪、服务工作。

四、下阶段项目工作重点

董主任的来校指导, 为我校的项目推进开启了“以评价改革促进学校整体改革”的思路, 初步形成了我们黄桥实验小学评价改革的行动方案。下阶段, 我们将在专家的指导下, 因地制宜地以评价为主题, 优化学校教育教学工作。重点工作有———

1. 改变校园环境。就是用新的教育主张来改变校园文化, 优化校园环境, 把自己的教育主张充分地表现出来。

2. 改进教育教学过程。就是用崭新的教育理念来转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 促进教育教学改革。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设计 篇3

关键词:实验教学; 设计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1-067-001

新课程实施以来,我们可以发现实验教学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来获得科学知识,发展能力,训练和培养了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下面就如何进行小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设计,谈谈本人的几点看法。

一、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创设必要的问题情境

教学中使学生产生认知需要的关键是新奇的问题情境对学生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设计实验课的问题情境时,要分析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需要通过研究解决的问题,选择既贴近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又和所研究的问题有密切联系的事物。这样既可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又可使学生体会运用理想化的方法研究实际问题的重要作用,并为课堂中主要问题的研究建立基础。

例如《热的传导》一课,课的开始教师就说:“你们见过烧不死的金鱼吗?今天老师就让你们看看。”然后,老师把一条活蹦乱跳的小金鱼放入一个大试管中,把试管斜夹在铁架上,用酒精灯对着试管的上部烧,试管上部的水烧开了,而金鱼仍然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教师说:“看来这条金鱼果然是烧不死,你们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吗?”同学们看后都惊叹不已,对这个现象感到惊奇,纷纷提出了想探索的问题。如:为什么金鱼烧不死?用酒精灯在试管底部烧,金鱼也烧不死吗?等等。探求愿望油然而生,此情此景,学生真想马上就得到问题的答案,从上课的开始就投入积极思维的状态。逼真、生动、形象、有趣,学生会在趣中生疑,疑中求知,在愉快的情趣中主动进入思维状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灵活多变的实验方法,巧妙地安排新异有趣的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创设“寓教于乐”、“鲜活”的问题情境,不但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探究的动力,还能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为学生的思维提供“催化剂”。

二、根据学生的实验能力,开展有效的探究活动

运用实验方法进行自主的科学探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这个环节中应享有比一般课堂更大的自由度。为了实现有效的科学探究和对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精神、独立精神及实验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应根据实验的具体要求,从对实验研究问题的猜想与假设、实验实施方案的制订、实验的操作、观察与记录等方面为学生顺利地进行实验研究做好准备。

一个完美的科学探究活动,应该是“学生自己发现可研究的对象,提出问题,进行假设,拟定实验计划,收集相关资料,进行实验,分析结果并进行汇报、交流”。每位科学课教师都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完成这样的科学探究活动。但是,真正做到这一步,需要一个能力形成的过程,如果只有探究的激情,而缺乏探究的方法,漫无目的地去操作,那么,只能说是科学课教师失去了应有的指导作用,是“有量无质”的探究活动。

教师为学生提供有结构的材料,必须了解儿童的认知水平,心理特点,根据儿童可能提出的问题去找材料,选择材料,选择那些与揭示科学概念密切相关的、有吸引力的,使用时有安全感的,并适合儿童自行探究的材料。并且尽量选择学生生活中身边的材料。因为儿童身边的材料能使他们感到亲切自然,使他们感到科学研究并不是那么高不可攀。如在教学《水的浮力》时,我们不仅准备了常用的实验材料——水槽、气球、泡沫塑料、木块、乒乓球、钩码、瓷片、小石头、皮筋等,还特意准备了棉线、弹簧秤、平衡尺,让学生探究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是否也受到水的浮力。有的小组利用皮筋和棉线绑住小石头,把它放入水中,弹簧秤的指针向上移了一点点,说明钩码在水中也变轻了,受到了水的浮力;有的小组在平衡尺的两端用棉线各挂一个钩码,先让它们平衡后,再端起水槽让平衡一端的钩码没入水中,这时平衡尺就会向没有没入水中的钩码那边倾斜,说明没入水中的钩码也变轻了,它也受到了水的浮力。孩子们利用这些材料在动手操作中,获取了知识,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增强了探究兴趣。

三、通过研究结论的交流与评价,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小学科学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实验研究,不仅要让学生体会实验研究在探究过程中的重要性,还应使学生的实验研究能力得到一定的培养和提高。因此,每次实验研究之后,仍然应该重视实验的结论。而实验结论的归纳过程,应充分考虑每位学生实际研究的差别,通过生生交流、师生交流、师生互评的方式来进行,使每位学生都能客观地分析自己的研究情况:成功的关键在什么?是否还可以进一步改进?结果不理想或失败之后,又获得了什么经验?这样,既使实验成功的学生树立了信心,得到了继续学习的动力,也使暂时未获得成功体验的学生找到了努力的方向,使他们懂得经验的积累是学习必须经历的过程,同样是实验研究的一种收获。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篇4

牟定县茅阳第一小学

刘丽萍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所以如何有效开展科学学科教学,提高学生探究能力,开放科学实验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科学的感性认识主要靠科学实验提供,重视科学实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充分利用科学学科“以实验为基础”的基本特征,挖掘和开发科学实验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功能,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精心设计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参加实验获得知识是搞好小学科学教学的关键。教学实践证明,实验设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现就如何搞好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浅谈几点个人的看法:

一、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科特点。

一切自然科学都来自实践,都是从科学实验和生产实践中总结发展起来的,小学自然也不例外。教师在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大自然的丰富多彩,培养学生探求自然知识的兴趣、爱好,增强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能力。

认识自然始于观察自然,让学生用观察的方法认识自然。就如我们最常见的 “水的循环”的教学设计可以采取这样的试验方法: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对水的感性认识:天上有下不完的雨、雪;淋湿的衣服会干,在屋子里洗澡时窗玻璃上会有水珠等。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归纳总结出:水或冰受热变成水蒸气,水蒸气遇冷变成水或冰的循环规律。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认识自然现象,总结自然规律,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创造条件,增加学生探索宇宙奥秘的兴趣爱好。

二、实验设计的核心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在教学中,怎样把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改变学习方式是关键。科学实验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结合学科特点,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和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创新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自主是合作探究的基础、前提,合作是促进自主探究的形式、途径,探究是自主、合作学习的目的。三者互为一体,又互为促进。例如在教学《电磁铁》一课时,可以这样设计一个自主探究的环节:让学生用自带的和老师提供的材料,自由地制作电磁铁,把导线(漆包线)绕在铁钉上,试一试,通电以后线圈能产生磁性吗?铁钉能不能吸取大头针?切断电源,铁钉还能吸引大头针吗?这个自主探究实验,让学生人人能动起手来,学会电磁铁的制作、使用,认识电磁铁这种装置。这是进一步探究电磁铁磁力大小和南北极的基础和前提。在学生对自主探究实验交流之后,就可以追问:你一次能吸取几个大头针?大家一次吸取大头针的个数相同吗?那是为什?你认为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在学生充分思考、预测以后,根据学生不同的预测,自由组合成小组(根据学生能力的差异,教师注意引导搭配组合),进行合作探究,在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以探究小组的形式在班上进行交流,实验结果与小组的预测是否相符,说明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或者与什么因素无关。小组探究结果有差异的,可以进一步探究;课上来不及完成的还可以延伸至课外探究。(电磁铁有无南北两极、南北两极可否改变,也可以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

三、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主要特征等特点。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直根,土豆、红薯等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了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了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了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实验设计要联系多媒体辅助教学。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进步,其高科技的产物——多媒体辅助教学(以计算机为中心的多媒体技术),正在逐步融入我们的课堂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的特点,有着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例如:在教学《四季星座》一课的教学时,首先要充分运用教学挂图,从静止状态的星座图片观察四季中星座位置的变化后,再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动态的星座变化放给学生观看,增强教学的动态效果,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更直观的星座知识,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样,教师无需更多的言语,便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从形象思维顺利的过渡到抽象思维,使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省力。

五、实验设计要联系当地的自然条件。

教学大纲规定:“自然课要密切联系当地自然条件。”我县有一些动植物资源和矿产资源都是垂手可得的实验材料,为丰富自然教学实验提供了方便。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充分利用这一自然优势,通过多种形式,使原本生动的自然课教学更加丰富多彩。“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小学生对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他们渴望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弄清为什么有的树到了秋冬季就会落叶?而有的却抽出了新芽?动物靠什么越过寒冷的冬天……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兴趣特点进行实验设计。如昆虫是小学生常见的最易引起他们兴趣的一类动物,在山区无论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再到水里游的,应有尽有。教师在设计实验时可先安排学生到林间、树旁、小河边捕捉各种昆虫,并将各自捕捉的昆虫有选择地带到课堂,进行认真观察、研究,看它们都有一些什么共同特征,从而达到认识昆虫的教学目的。

六﹑实验设计要注重实验过程,培养安全意识。

教师在实验教学中居主导地位,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居主体地位。实验课前有序化准备是确保实验课质量的关键,要十分重视实验过程中的安全问题,一是实验环境安全问题,实验室中药品的安全存放,实验室的用电安全、消防安全以及良好的通风设施等。二是学生进行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最要注意的是接触药品后手的冲洗和眼睛的保护。三是如果实验涉及户外实验,要注意防止可能发生的意外事故。

数字时钟的设计实验报告 篇5

数字时钟的设计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数字钟的设计方法。

2、掌握计数器相互级联的方法。学号:14040120049 姓名:陶泽

二、实验设备和器件

1、数字逻辑电路实验板2、74HC(LS)20(二四输入与非门)

3、74HC(LS)160(4位十进制计数器)

1块 2片 4片、三、实验原理

1、设计总框图:

2、各部分单元的设计提示与分析: 1)时钟源

它是数字式时钟的核心,它保证了时钟的走时准确及稳定。1Hz的脉冲信号由CPLD输出的信号得到。

2)时间计数单元

时间计数单元有分计数和秒计数等几个部分。分计数和秒计数单元为60进制计数器,其输出为8421BCD码。

3)译码驱动及显示单元 计数器实现了对时间的累计并以8421BCD码形式输出,显示译码电路将计数器的输出数码转换为数码显示器件所需要的输出逻辑和一定的电流。4)校时电路

当重新接通电源或走时出现误差时都需要对时间进行校正。通常,校正时间的方法是:首先截断正常的计数通路,然后再进行人工出触发计数或将频率较高的方波信号加到需要校正的计数单元的输入端,校正好后,再转入正常计时状态即可。5)闹钟电路

一般时钟都应具备闹钟功能,即在到达某预定时间时,时钟会发出连续的或有节奏的音频声波,较复杂的也可以是实时语音提示,以示提醒。实验用器件管脚介绍: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

1、用两片74HC(LS)160连接构成秒计数器,并连接数码管显示(基本命题)

例如采用整体置零法。实现计数范围为0000 0000--0101 1001。电路连接完成后,检验其功能。

2、在实验内容与步骤1的基础上再用两片74 HC(LS)160实现分的计数(基本命题)

分计数器的个位和十位之间的连接类同于秒计数器。需实现从秒到分的进位。电路连接完成后检验其功能。

3、实现校时功能(扩展命题)

检验功能

4、实现闹钟功能(扩展命题)

连接电路,检验其功能。

五、实验注意事项 集成电路要轻插轻拔!

六.实验电路图

1.用两片74HC(LS)160连接构成秒计数器,并连接数码管显示

2.在实验内容与步骤1的基础上再用两片74 HC(LS)160实现分的计数

小学生的科学调查报告 篇6

1、课间你通常:游戏的占13%看书90%锻炼身体0聊天60%吃东西

02、你通常是先上厕所还是玩一会再去:先去100% 后去

03、课间你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跳绳、成语接龙、拍手游戏、跳皮筋、传话游戏、智力游戏、打鸭子、踢毽子等都有人选,占80%

4、你认为在课间玩什么游戏适当?为什么?选择复习功课的竟然占49%,选择跳绳踢毽子翻绳的21%认为应该选择休闲游戏以便于放松的占21%

5、课间十五分钟,你感到:紧张的0有趣53% 无聊13%放松34%

6、你会利用课间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学习上的问题吗?会的占97%不会的占3%

7、课间你遇到过危险情况吗?是什么?没有的占87%有的占13%有被球打到头的,有看到同学打架怕自己被打到的。

8、课间你通常在什么地方活动:教室占53%走廊23%操场35%还有一部分同学多选

9、你认为课间时间多长合适:15分钟占60分钟7%10分钟33%

10、你认为课间做什么不适合?为什么?100%的同学认为打闹、打架、踢球等剧烈活动不合适,因为会伤及他人。

11、课间你通常和谁在玩 ?自己一个人的占3%同学97%

12、下课后你是这样做的:先做好下节课的课前准备再玩的占87% 直接出去玩13%

13、课间结束时,你是: 铃响后进教室的占13%提前1-2分钟进来坐好97% 从以上调查结果来看,较完整地反映了3——5年级学生对课间的认识,大多数学生还无法充分利用这十五分钟进行放松,主要原因有两个,

一是由于学校的一些规定,他们不能痛痛快快地去玩,被规定束缚了手脚,

第二他们大多数对学业感到焦虑,希望通过课间来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诚然,无规矩不能成方圆,科学合理的校规校纪对于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很多的“不能”,让学生手足无措,使人不得不质疑这些校规的合理性。但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学校这样做,有自己的苦衷。

因噎废食的做法当然不足取,因此有必要开展一些指导活动,让小学生在规定的范围内最大限度地开展一些自己喜爱的活动,比如玩一些不受场地和时间人数限制的游戏,锻炼身心。要知道,孩子天真烂漫,活泼好动,对一切充满好奇,他们需要游戏,需要在宽容轻松的环境中活动,但“不准这不准那”的禁令限制了他们的欲望,让他们过早学会了循规蹈矩,出现了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焦躁,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抵触的情绪,甚至出现厌学。

浅谈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策略 篇7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探究兴趣

乌申斯基说:“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对于学生进行科学探究来说,兴趣是学习的动力,给学生创设各种让他们感兴趣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其探究兴趣的有效途径。“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因此只有在科学课的开头,通过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组织好学生开展有效地实验探究。如故事、魔术、游戏、实物、悬念等都能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在《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中,我是通过魔术创设学习情境的。课堂伊始,我什么也不说,只是拿出一个矿泉水瓶和一袋番茄酱,用牙签在番茄酱上扎一个小孔,再把番茄酱放到矿泉水瓶中。同学们观察番茄酱上浮。然后我用力挤压瓶身,番茄酱逐渐下沉,松开手后,番茄酱又会上浮。学生观察后,纷纷讨论,很想知道其中的秘密。接下来我们进行新课学习。学生带着这个魔术的悬念,兴趣非常浓厚。

二、选择合适材料,方便实验操作

实验材料是开展科学实验的前提。合理地选择实验材料有助于学生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和创新精神。选取的材料要贴近生活,最好是随时可得,随处可见的,和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着紧密联系的,有助于教师的教学顺利开展。如研究《声音是怎样传播的》这一课中“土电话”的制作,教材选用一次性杯子和棉线,取材方便,效果很好。

只有根据学生和课程的实际来设计、选取合理的有结构的材料,才能让学生由材料引发经历,由经历形成科学认识,方便实验探究活动的顺利开展,最终发展和丰富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合理分组,保证人人参与探究

目前小学班额比较大,为保证学生的实验操作取得好的效果。科学分组很重要。分组明确合理,久而久之,学生们的动手操作机会会大大增强,探究欲望也会不断增强,实验效果自然也会提升。

教师在分配好各个小组后,为每一位小组成员编排序号。他们的序号是固定的,这样在一节科学课上,第一个实验由①号和②号来做,那么下一个实验就应该由③号和④号来做。这样以此类推,保证每个同学都有参与实验的机会。

同时也要注重小组内的角色设立。每个小组确定后,都要设立组长、副组长、记录员、保洁员等职务。学生们既各有分工又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教师根据小组的表现为每个小组打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集体荣誉感,这样实验会井然有序地开展。且这些职务定期轮换,以便督促学生更好地完成每一次探究活动。这样,一学期下来每个学生的综合能力都能得到很好的锻炼。

四、适时巧用评价,发挥评价作用

科学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还在于学生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学生自信心的提升,源自教师的评价。在每堂课中教师要努力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只要在探究活动中有进步的表现,哪怕是一点点,我们也要及时给予表扬。如能实事求是回答问题的,能积极思考问题的,探究中能积极合作的,能为他人成功而喝彩的,能认真地倾听他人发言的,只要某一方面较好,就给他鼓励性的评价。这是树立学生信心,帮助他们坚持探究的很有效果的方法。

如《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一课,在“改变橡皮泥的沉浮”活动中,教师出示一团橡皮泥,让学生推测它在水中是沉是浮,然后将橡皮泥放入水中,橡皮泥下沉。教师问:大家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学生想到(如把橡皮泥和泡沫绑在一起;往水里加盐、加糖……)等许许多多想法,虽然没有达到教师的要求,但教师都给了激励性的评价。在评价后,追问:不借助任何材料,能让橡皮泥浮上来吗?说说你的方法和理由。这时由于学生在前面受到过表扬,他们会放大胆子去思考,就能促进实验探究的有效开展。

在探究活动中,教师要用一种全新的、赏识的眼光来评价孩子们的探究活动。要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喜悦,要把他们遭遇的挫折和失败转化成再探索再学习的动力。

总之,实验教学是科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实验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水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科学实验课教学是一种积累,需要教师的引导,需要学生的合作,更需要师生的合作。只要实验老师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把解决实验教学难点和调动学生积极性创造性相结合,实验课教学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效。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袁优红:《小学科学有效性教学策略探究---上学生喜欢的科学课》浙江教育出版社2013年8月.

[3]许飞《关注科学本质引领科学探究》科学课2008年2月.

[4]王兴林.引领学生踏踏实实“做”科学[J].教学与管理.2006年3月.

浅谈小学科学课外作业的设计 篇8

一、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和小学科学学科特点的制约,当前的小学科学课外作业存在的问题

1.课堂作业摇身变成课外

科学课常常拖堂已成為一个不争的事实,于是许多时候,老师把课堂上没有完成的实验记录或作业本上的题目当成课外作业,殊不知这样随意的布置课外作业,不仅让实验观察流于形式,还会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据调查多数学生对这样的课外作业反映是“多”“繁”“没兴趣”“没意思”。

2.课外作业只布置不落实

下节课的材料准备,长期的观察实践活动,都是我们日常课外作业的主要内容。问题是,由于时间和精力的制约,这些作业教师往往很少去落实检查,对于没有完成的学生仅仅只是批评一两句了事,而那些认真去完成作业、表现好的学生,教师也没有什么好的激励措施,长此以往学生完成作业的兴趣就大打折扣。

3.课外作业形式亟待更新

我们现在的课外作业,往往是每位学生做同样的作业,作业设计不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这些作业一般成为学生的学习任务,而很少能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乐趣。而且教师对这些作业的评价形式比较单一,往往是打一个勾或者画个五角星。

二、如何有效发挥课外作业的积极作用

怎样才能更好地利用课外作业这一重要阵地呢?其根本的一点就是不断地向学生展示课外作业自身的魅力,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所做的课外作业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与高度的趣味性,并发挥课外作业的积极作用,启发学生求知的欲望,让他们参与进来一起学习,进而能更好地培养他们从小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能力。为此,笔者曾尝试了以下几种课外作业形式:

1.设计课前作业,让课堂更充实

课前作业是在正式上课之前,教师根据课的内容、特点,选择适当的形式,要求学生对某一科学内容在预习教材的基础上,通过查阅资料、尝试实验等方法,完成课中或教师设计的作业,教师再根据学生做业完成情况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它为教师的科学课堂教学做好充分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同时可以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提高,实验速度加快,课堂不拖拉。

怎样布置有效的课前作业呢?笔者认为应该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做课前作业。如,《蜗牛》一课教学,我就课前要求学生养殖蜗牛,然后仔细观察蜗牛的身体特征,并特别提醒学生关注蜗牛形状、爬动、吃食等情况,把自己观察到的情况图画和文字记录下来。学生在课前去感受实物,这无疑会给课堂教学提供很好的帮助。

2.设计“星级”作业,让作业落实到位

所谓星级作业,其实也就是层次性作业。因此,对科学发展水平有高低的学生的作业要求应有所侧重。在布置作业时,教师就要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充分激发他们的探究意识和进取精神。可实行“作业星级化”,也就是针对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结合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为每一个学生创设练习、提高、发展的作业环境,使每个学生成为实践的成功者。

3.设计实践性作业,让学生锻炼能力

突出实践性是科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突出实践性是科学新课程的一大特色。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初步获得一些科学活动的经验,了解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加深对所学科学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初步学会与别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科学学习情感。实践型作业的特点是突出科学活动的实践性,使学生不仅能在纸上做科学,而且能在动手、动口、动脑中学科学,能运用所学知识去开展调查、收集、选择、分析、解释信息活动。实践性作业一般取材于生活实际的现实问题,设置具有社会参与性的实践问题,这样的作业形式学生乐于参加。

4.设计合作性作业,使小组更加团结

小课题研究、社会调查、较复杂的科学制作之类的作业都离不开学生间的合作互动,有的甚至需要一段时间的合作。为完成这一类作业,学生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大家出谋划策,彼此信任,互相帮助,在互动中促进了交流,在交流中学会了合作。通过友情合作,促进学生的优势互补,使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己的长处,在作业过程中擦出思维的火花,并学会互相尊重和理解,从而提升人际交往的能力,这类作业也是学生乐于参与的。如,太阳能热水器的制作是一个有难度的作业,我采用小组互动式来完成,虽然学生们设计、制作的太阳能热水器简单,可能不会有太多的使用价值,但整个设计制作过程会促使学生像科学家或工程师那样工作,考虑从原理到材料选择,计划到制作的每一个细节,能很好地培养同学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学生有时讨厌作业的原因不在于作业的多少,而在于教师布置的作业对于他来说有没有兴趣。“教者有心,学者得益。”当每一次作业形式充满活力和乐趣,它可以随着教学内容和教学期望作适当的调整,那么这样的作业是合乎学生兴趣的。科学课外作业更是科学课堂的辅助力量,它的优化设计,可以让每个学生都享受到作业的乐趣,尽可能地拓展学生的参与空间,丰富课余生活,发展独特个性……让每一次科学作业都成为师生交流的平台,让每一次科学作业都能激励、唤醒每一个学生的主体思维和潜在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学生轻轻松松参与、快快乐乐体验成功,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把每一次科学课外作业变成一件艺术品来设计,应当是我们科学教师共同奋斗的目标!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径游中心小学)

四年级小学科学实验报告单 篇9

第2课 植物的根

【实验名称】验证根的吸收作用

【实验目的】会设计观察实验;知道根有吸收作用。

【实验器材】一株生长好的植物、玻璃杯、花生油。

【实验步骤】

1、在玻璃杯中加入适量的水。

2、把植物放入玻璃杯中。

3、在玻璃杯里滴入花生油,防止水分蒸发。

4、用橡胶塞(中间钻孔、切成两半利于固定植物)固定好植物,并在杯壁处做标记。

5、把植物放在向阳的地方,观察玻璃杯中液面的变化。

【实验现象】玻璃杯中的液面会逐渐下降。

【实验结论】根有吸收作用。在吸收水分的同时,把溶解在水中的养分也吸收了。

【实验说明】

1、玻璃杯可用烧瓶代替,直接观察刻度,不用做标记。

2、花生油防蒸发,可用棉花代替。

3、橡胶塞可用橡皮泥代替。

第3课 植物的叶

【实验名称】分离叶绿素

【实验目的】大多数植物叶呈现绿色,是因为叶中含有叶绿素的缘故。

【实验器材】锥形瓶、酒精、烧杯(盛水)、三脚架、石棉网、酒精灯、火柴、脱脂棉(棉花)

【实验步骤】

1、把几片绿叶放入锥形瓶内,再加入95%的酒精到淹没叶片为止。

2、把锥形瓶放入盛热水的大烧杯中。

3、在三脚架上放好石棉网,然后把大烧杯放在水面,点燃酒精灯加热。

4、过一会儿,会看到锥形瓶中无色酒精完全变成绿色,这些绿色物质就是叶绿素。

【实验结论】叶子大多数呈现绿色的原因是含有叶绿素。

【实验说明】叶绿素不溶于水,溶于酒精。将它加热煮沸,叶绿素就会跑到酒精中。

改进:这个实验如果分组做,不太安全,演示的话不利于学生观察,可以让学生在家自己做,方法:用矿泉水瓶子装上白酒,把绿叶放入瓶中,放到盛有水的锅中,在炉上加热,仔细观察,效果很好。

第4课 植物的茎

【实验名称】

验证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器材】凤仙花、水(滴入红墨水便于观察)、矿泉水瓶、小刀等。

【实验步骤】

1、剪取一枝凤仙花枝条。

2、把凤仙花插入装红墨水的矿泉水瓶里。

3、把装置放在阳光下,叶面水分迅速蒸腾水分,从而使红色染液迅速上升到叶脉。

4、当看到叶脉微红时,从瓶里取出,用清水冲洗,再制成切片观察。

【实验现象】茎内导管被染红,其他部分没被染红。

【实验结论】茎有运输水分的作用。

【实验说明】

1、凤仙花俗称:指甲桃。

2、凤仙花可用芹菜(其叶柄和茎是相通的)替代,效果非常好。

3、时间不宜过长,因为时间长,就会因茎的横向运输,使茎内不只导管染成红色,其他部分也染上了红色,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了。

改进:选用带树皮 细的枝条比较好,能明显的区分茎运输水分和养料的部分。

第6课:秋季星空——制作观星箱

制作步骤:

1、准备一个较大的盒子、线、胶带;

2、将盒子去掉盖,并在盒底左下角或右下角挖一个小洞,作为观察孔,洞不宜太大;

3、再原来盒盖处用线编出大小一样的网格,线的端口可以用胶带固定再盒子上,网格起到为观察对象定位的作用;

4、将制作好的观星箱放置再便于观察研究对象的位置,固定不动,并开始利用观星箱对研究对象进行长期观察。

【基础知识】

1、观察方位的确定:观察南面的天空:上北下南左东右西 观察北面的天空:上南下北左西右东

2、北斗七星的位置: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 斗柄北指,天下皆东

3、()是秋季星空中一个耀眼的星座。这个星座中的五颗亮星构成一个“M”形。

4、()是北方天空中最醒目、最重要的星座。著名的()就处于这个星座。

第8课木材

实验名称: 研究木头的特点实验

实验材料: 各种木头、水槽、放大镜、酒精灯、导线、电池、小刀、锤子、实验方案:

1、将木头放在火上烧观察哪种木头更易燃烧。

2、用放大镜观察木块上的花纹,比较花纹的形状、纹络粗细

3、用小刀刻木头、用指甲刻画木块,探究木块的软硬程度

4、将木块放入水中,看沉浮现象。

5、检验木头的导电性。

实验现象: 木头易燃烧。

2、木头有年轮

3、木头软硬度不同

4、木头能浮沉

5、湿木头能导电

第10课陶瓷

实验名称: 研究陶瓷的特点实验

实验材料: 陶瓷、碎瓷片、木锤、小刀、酒精灯。

实验方案:

1、将陶瓷片砸开,观察断裂面。

2、用断裂面来切割纸观察其锋利程度。

3、将陶瓷片放在火上烧,观察陶瓷的耐火性。

4、检验导电性

实验现象: 陶瓷坚硬、易碎

2、陶瓷断裂面锋利

3、陶瓷耐高温

4、陶瓷不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第11课金属

实验名称: 金属的特点

实验材料: 各种金属制品、烧杯、热水、勺子、小刀、锤子、钉子、木头、导线、电池、酒精灯

实验方案:

1、把勺子放入有热水的烧杯中,用手触摸勺把。

2、用小刀刻金属体验软硬程度。

3、用锤子砸钉子。

4、检验导电性

实验现象: 易传热、2、软硬度不同

3、有延展性

4、易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第12课玻璃与塑料

实验名称: 玻璃与塑料的特点

实验材料: 各种玻璃、塑料制品、木锤、电池、导线、镊子

实验方案: 同以上研究材料的方法

实验现象: 玻璃特点:

1、透明

2、易碎

3、不燃烧

4、较重

5、较硬

6、断裂面锋利

7、不导电

塑料特点:

1、透明

2、不易碎

3、易燃烧

4、较轻较软

5、硬塑料断裂面锋利

6、不导电 实验结论: 同现象

第13课蒸发

实验名称: 蒸发

实验材料: 镜子、手帕、吹风机、瓷盘、玻璃片、玻璃棒、瓶盖、木棒、棉花球、棉线、弧形木板、小铁钉、铁丝、双面胶、试管夹、烧杯温度计、棉纱

实验方案:

1、用湿毛巾擦拭小镜子,观察镜子上水的变化。

2、把水抹在手掌上观察水的变化,观察室外晾晒湿衣服。

3、用棉纱将一支温度计的液泡包住,蘸上少许水,观察温度计的变化。

4、在两个蒸发皿里放入同样多的水,用酒精灯加热一个蒸发皿中的水,另一个不加热,做对比实验。

5、两块同样的湿布,用电吹风吹其中一块湿布,另一块放在桌上,进行对比实验。

实验现象: 1、2:水不见了。3:温度计温度下降。4:被加热的蒸发皿里的水蒸发的快。5:被电吹风吹动的湿布水蒸发的快。

实验结论: 1和2水慢慢变成水蒸气飞散到空气中,这种现象叫蒸发,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3说明水蒸发时会吸收热。4和5说明加热和通风可以加快蒸发。

第14课沸腾

实验名称: 沸腾

实验材料: 方座支架、烧杯、酒精灯、火柴、温度计、水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加热烧杯中的水,观察烧杯中的温度的变化。

2、水开后继续加热一段时间,观察有什么变化。

实验现象: 随着给水加热时间的延长,水的温度逐渐升高,水里产生大量气泡,加热到一定温度时,水会不停地翻滚,烧杯中的水不断减少。水烧开后继续加热,液体的温度不再上升。

实验结论: 在一定的外界条件下,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会出现大量气泡,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这种现象叫做沸腾。如果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15课凝结

实验名称: 凝结

实验材料: 小镜子、小瓷盘、酒精灯、火柴、玻璃杯、试管夹、水

实验方案:

1、对着小镜子哈气,用放大镜观察小镜子上产生的现象。

2、在两个同样的烧杯中放入同样多的温度相同的热水,在两个杯口同时分别盖上冷瓷盘和烤热的瓷盘,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

1、镜面上有小水珠。

2、冷瓷盘下有小水珠,烤热的瓷盘下没有小水珠。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可以变成液态的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第16课水的三态变化

实验名称;测定水的冰点教参164页

实验材料:大烧杯 试管温度计冰块食盐

实验步骤;

在大试管中放入冰块,倒入适量浓食盐水。把装有一小半水的试管放入大烧杯仔细观察试管内水的变化。记录观测到的温度和现象。实验结论:试管内水的温度越来越低,水慢慢结冰。水结冰时的温度零摄氏度的冰.第17课小水滴的旅行

实验名称: 雨的成因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方座支架、酒精灯、石棉网、火柴、平底烧瓶、带胶塞的导管、小瓷盘、烧杯。或者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烧杯、水、小瓷盘

实验方案: 给烧瓶里的水加热,水温逐渐升高至沸腾。观察烧杯内壁。

2、加热烧杯内的水,在烧杯口上罩上盛有冰块的瓷盘。

实验现象:

1、烧杯内壁上逐渐积满了小水滴,而逐渐变大,从烧杯口滴下形成雨。

2、瓷盘下有许多小水滴,小水滴越集越多,滴下形成雨。

实验结论: 水蒸气遇冷凝结成水,多了形成雨。

实验名称: 雾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三脚架、石棉网、平底烧瓶、带胶塞的玻璃管,玻璃杯、冰块 实验方案:

1、用酒精灯给烧瓶里的水加热,使水沸腾,观察玻璃管口昌出的气体。

2、在盛有温水的烧杯口上方,放一块冰,观察冰块周围会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

1、从玻璃管口上方冒出“白气”。

2、冰块周围会有“白气”出现。实验结论: 雾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 露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方座支架、酒精灯、火柴、烧杯、水、小瓷盘、试管夹

实验方案: 加热烧杯中的水,用试管夹夹住小瓷盘放在烧杯口的上方观察。

实验现象: 瓷盘下结满了小水珠。

实验结论: 露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珠。

实验名称: 霜的形成模拟实验

实验材料: 水、冰、食盐、温度计、易拉罐、海绵

实验方案:

1、将冰、水、盐放入易拉罐,插好温度计。

2、擦干易拉罐,放到桌上沾满水的海绵上。

3、过一会儿,观察易拉罐外壁上出现什么现象,测量桶内温度是多少?

实验现象: 易拉罐外壁上沾满了小冰晶

实验结论: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的小冰晶

第19课地球上有什麽

实验名称;观察地球仪

实验材料:地球仪

实验过程:

1.发现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表示高地,绿色表示平原。.地球上有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

3、地球仪上有经线、纬线、赤道、五带分布。

第21课、苹果为什么落地

实验名称模拟苹果落地的实验

实验材料细线小木块皮球钩码火柴铁架台

实验方案

1、根细线拴住一个钩码,吊在铁架台上,用火柴把细线烧断,观察现象。

2、用手托住一个木块,松手观察现象。

3、用手拍皮球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钩码落回地面,木块落回地面,皮球弹起很高后落回地面。

实验结论在地球或地球附近,任何物体都会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做重力,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

实验名称: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实验材料测力计、钩码、各种被测物体

实验过程:

正确使用测力计测量物体受到的重力。

(1)使用测力计时要先将指针调整到零刻度。力的单位“牛顿”用“N”表示。

(2)每个测力计都有一定的测量范围,测力计上的最大刻度就是它的最大量程,测力时不可超过这个最大数值。

小学自然实验报告 篇10

自然学科是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所积累的知识。它与人的认识过程有较高的一致性,最适用于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实验是传授自然科学知识和培养与发展学生各种能力的重要手段。我校的教研组推出的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以其较完美的操作性、开放性、优效性和灵活性形成了自然实验课的基本框架,较好地揭示课堂教学的一般程序、课堂教学诸因素的内在联系和课堂教学的普遍规律。现就模式谈一下我在教学中的实践与几点体会。

一、教学模式的四个环节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一)提出问题阶段

提出问题阶段是当研究一个问题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导学生探索并调动他们积极性的阶段。教师可结合要研究的问题,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恰如其分地提问,让学生在观察和思维中发现问题。

例如,《物体的热胀冷缩》一课,先进行演示实验,在铁架台上放一平底烧瓶,瓶中装满水,用酒精灯加热,水还没烧开,瓶中的水就往外溢。教师接着问大家,你们看了这个现象有什么想法?学生一下子提出许多问题:“为什么水加热后往上溢呢?”“水难道会变多吗?”

教学时,为了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应千方百计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如:做游戏、讲故事、变魔术、猜谜语、出示挂图、运用幻灯等。引起学生要研究问题的兴趣,提出自己的想法。

(二)作出假设阶段

学生提出了问题,但在还没有学习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引导学生对自己的问题作出假设的回答。教师再从学生假设中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要研究的问题中去。

例如,《水蒸气的凝结》,教师将还在冒白气的温水杯加盖,过一会儿再揭开盖,请同学们看盖上的水珠,水蒸气碰到什么样的物体在上面结成水珠呢?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发表不同意见。有的同学说:“水蒸气遇到热的物体结成水珠。”有的说:“水蒸气遇到冷的物体结成水珠。”教师接着说:“那么我们就一起研究一下,水蒸气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这样就逐渐地把学生引入要研究的课题。

物理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报告 ·生物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模板

在这个阶段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的经验,通过演绎、归纳、推理而提出的假设,不少带有猜测的性质。此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作出假设,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不管是对是错,都不要忙于作出评价。

(三)设计实验阶段

让学生自己设计或选择实验来证明自己假设的正确性。当然实验方法也可以和书本上提供的方法相同,但要让学生自己动脑,而不要一下子把整个实验的过程介绍给学生。

例如,《电磁铁》一课,研究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是否能产生磁性,教师问:“我们可以设计什么样的实验来证实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能产生磁性?”学生积极动脑思考,设计了许多实验,如:“让铁钉接近大头针,看是否吸引。”“让指南针靠近铁钉,看指南针是否发生偏转”等。教师让学生按次序都实验一下。

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可以启发他们主动地创造性地学习,又能逐步训练他们研究问题的思维方法。教师在备课中要多方面考虑到学生可能在设计实验中运用的器材,并要提前做一做。

(四)验证结论阶段

学生设计实验后,就让他们自己进行实验。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假设的正确性。

【范文网】

再如,《电磁铁》一课,课前每一个实验桌上放一些实验报告单,让学生把实验结果填在实验报告单上,然后得出结论。通过实验,学生知道了线圈缠绕的铁钉通电带有磁性。

在这一阶段教学中,要使学生注意不要将实验结果轻易认为是实验结论。教师要积极引导,肯定正确的实验结果,帮助学生得出结论,有实验结果与实验结论相矛盾的实验,要引导学生查找原因。

二、实施四环节实验课教学模式的几点体会

1.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和集中思维能力

教师在学生扩散思维阶段(在教学时间许可范围内),不应压抑学生的思维,要积极地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在集中思维阶段,则应积极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结论。

2.运用此模式教学,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教师应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学过程,精心制定研究项目及所需要的各项材料。在课上主要是观察学生的研究情况,倾听他们的意见。学生开展讨论,教师不要用言语或表情去干扰他们的思考。学生发言时,教师要善于捕捉矛盾,引导他们开展讨论或争论,必要时也需做适当的启发。

3.运用此模式,教学中的每个阶段不一定分得很清楚。在一课中,有时可把两个阶段的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时可用一两句话把两个阶段教学衔接起来。

谈小学科学实验习惯的培养 篇11

关键词:新课程;科学实验;习惯;积极性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观察和实验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径也是科学教学的特点”。因此,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在实验教学方面,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并养成自主探究的良好习惯是教师的重任。

笔者认为,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实验习惯,要做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实验前充分准备

如何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这是我们科学老师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学生毕竟还是孩子,兴趣才是他们做事情的最大动力。那么,怎样让我们的孩子对我们的实验产生兴趣呢?反思自己的教学经历,借鉴名师的先进经验,发现以下几种方法效果不错。

1.用“神秘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正如故事悬念扣人心弦,教师在课前恰到好处地“卖个关子”,也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布置造一张纸的实验时,我神秘地对大家说:“下节课,我们要来做一件伟大的发明——来造一张纸”。孩子们顿时沸腾了“我们也能造纸?”学生的积极性被“神秘感”调动了起来。

2.用“问题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问题法”是指课前教师根据授课内容设置几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留给学生去思考、讨论,充分发挥想象。如,学《神奇的小电动机》这课之前,向学生提问“我们怎样才能证明小电动机里的转子是电磁铁?”等一些问题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学生的积极性就被“问题法”调动起来了。

3.用“激励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适度的激励能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布置制作太阳能热水器的准备任务时,我说:“下节课我们就要来设计一个太阳能热水器,通过制作我们可生产出一只能使水温升高的热水器,到时我们要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制作效果最好,能够让水温上升更快、更高!”孩子对制作很好奇,学习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

二、实验中积极动手开发学生创造性

1.养成实验操作预判的习惯

科学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很多探究都是从身边常见的现象入手的。所以,很多学生在实验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笔者认为对实验现象和结论进行预测是一种很好的探究习惯,应提倡在实验开始前让学生进行预判。

2.养成有序合作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一种集体行为,这就需要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有足够的团队意识。曾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因此,合作学习要想成功开展,建立分工合作必不可少。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如在教学《摆的研究》这一课时,在研究十五秒内摆动的次数方案时,就需要学生先分工,决定谁来数,谁来记录,计时,放摆,然后才能合作。因需解决的问题不同,所以分工方式也不同,在小组建立之初此问题尤为突出,解决该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

(2)学会合作,同心协力。合作意识的培养应该从合作氛围的营造开始。如在教学《电磁铁的磁力》时,每小组有一根导线,两根粗细不同的铁芯,三节电池和一盒大头针,让每个小组选择研究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串联电池节数、铁芯粗细有什么关系的其中一个问题,要求十分钟内完成。这个实验就使他们必须合作才能完成得快,为合作意识培养提供了物质环境。

(3)肯定他人,敢于质疑。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如在《空气的热胀冷缩》实验时,笔者引导学生讨论制定出实验方案,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互相交流,直到达成共识,在此过程中,学生认识到合作对于探究的重要性,并有意识地把这种习惯运用到自主探究中去。有的小组通过与他们交流得到启发,还设计出新的实验方法。

3.养成主动表达的习惯

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即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中,包括回答老师提问、修正他人发言、质疑和参加小组讨论四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要求学生先想好再说,逐步做到语句完整,条理清晰,连贯流畅,有科学性。教师要注意纠正孩子说的过程中错误的用词。对那些胆子小、不善表达的孩子,教师要积极引导,多多给予表扬鼓励,让孩子能够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同时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说多练,逐步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4.养成善于倾听的习惯

专心听讲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获取信息的必要手段,在小学科学实验教学中我按照“教给倾听方法、训练倾听能力”两步进行。

(1)教给倾听方法。要求孩子既要学会倾听老师讲课,又要学会倾听同学发言。听时,要做好积极的心理准备,把注意力集中到将探讨的问题上,先独立想想自己对此问题的看法,再虚心倾听别人的意见,逐步学会记住他人发言的要点,并用语言信号和非语言信号做积极的信息交流。

(2)训练倾听能力。如,课堂中,可随时请学生复述前一位同学的回答,并及时给予肯定;在分组讨论时,请孩子认真倾听大家的意见等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我每次讲课时眼睛总注视着学生,学生分组汇报质疑的时候尽量面对学生讲话,通过眼神互相交流,学生的兴趣感也就强了。

5.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

在科学课实验过程中,操作的严格程度、记录的认真与否,将直接影响到结论是否正确。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科学态度的严谨与否,所以,笔者在实验教学中一直强调“严格操作,认真记录,依靠数据,科学分析”,以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科学探究非常重要,平常的科学实验中就严格要求,对于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是很有裨益的。

三、实验后善于总结提高学生主动性

1.分析成败,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给探究者提供了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归纳提高,养成总结反思的习惯

实验结束后,都要进行归纳总结。这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重要过程,也是学生思维能力的一次提升。所以,教师应充分把握这个环节,引导学生进行对比分析、归纳总结,以实现实验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有些实验的结论不是一下就能得出的,这就需要教师耐心引导,千万不要“越俎代庖”,要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并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3.整洁规范,养成整理器材的习惯

实验结束要规范进行仪器整理,严格要求学生有序拆除,有序清洗,有序安放,对乱摆乱放,丢三落四,一走了之的行为要进行教育并及时纠正,清理工作做到来时去时一样整洁。

总之,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培养成的,只要持之以恒,对孩子进行耐心的引导,总会取得成功。到那时,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也轻松,同时良好的习惯也将伴随着孩子,让他们终身受益。

谈小学科学实验报告的设计 篇12

一、前置作业:实践探究的自主行为

我们平时所讲的作业不应当仅仅是课后作业, 作业还涉及前置学习的作业设计以及课堂教学的当堂作业设计这两个部分。而前置作业设计比较偏向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活动, 是基于学生的前置学习而设计的导学方案,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 前置作业的设计应当成为学生自主探究活动的导航灯, 指引学生具体展开科学的自主性学习和探索。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2单元进化《第1课消失了的恐龙》时, 笔者考虑到学生好奇心强, 生活经验较为丰富, 对于恐龙这个话题他们并不陌生, 且兴趣十足。因此, 在授课之前, 布置了一个“寻找恐龙足迹”的前置性探究活动, 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课余时间, 收集恐龙的相关资料, 可以是图片、视频、书籍与相关报道等, 并对材料进行汇总整理, 作出一份汇报材料, 总结材料可以辅助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在这个活动过程中, 笔者发现, 学生们的积极性较高, 但是无从下手, 因此, 笔者引导学生在探究之前, 先进行小组讨论, 推选出“探险小组长”, 并制订相应的活动计划, 做好任务分配, 使得每个人都有任务, 每个人都肯参与。

在这个前置探究活动中, 学生对新授知识有初步的认识与了解, 同时引导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 发现并提出新问题, 为新授课程的开展保驾护航。值得注意的是, 在前置作业的设计中, 教师一定要结合新课的实际教学要求, 从可行性角度出发, 在学生能够自主实践、主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设计。

二、课堂作业:实践探究的当堂演练

课堂作业一般是以学生在课堂上刚刚学过或即将学习的知识而核心线索而设计, 旨在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学生的创造性学习活动, 是对科学知识的进一步接近和探索, 作业的设计更应当符合这个基本要求, 让学生在课堂中充分发挥出自身的潜能,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无处不在的力《第1课力在哪里》时, 笔者考虑到力对于小学生而言, 即熟悉又陌生, 在生活中他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力的存在, 但却无法用具体的语言或形式表达出来。因此, 笔者在课前布置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好橡皮泥或者揉好的面粉、弹簧、海绵, 在课堂活动时, 笔者布置了这样一个任务———“研究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在这个课堂作业中, 笔者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利用自己准备好的道具, 朝着不同的方向用力, 记录物体形状的变化。通过当堂的小组实践探究, 使得学生对于力这种抽象事物有了更为具体的了解, 使他们对“力对物体形状的影响”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从而化抽象为具体, 让科学奥秘变得一目了然。

笔者以为, 当堂实践的作业形式能够强化学生作为课堂主体的意识,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 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形式多样的实验、实践动手平台。

三、课后作业:实践探究的升华

小学科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科学探究应当成为小学科学教学的根本方式, 更应当成为学生学习科学的核心渠道。可见, 科学探究必然贯穿于小学科学教学的始末, 应当时刻将科学探究作为学生展开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并让之成为学生课后继续学习科学知识的一种能力。

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探索宇宙《第3课看星座》这课时, 由于本课的教学内容涉及学生们十分感兴趣的星座与奥秘无穷的星空, 因此,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 有意识地利用古巴比伦、古雅典与罗巴关于星座的神话传说, 营造神秘气氛,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中, 笔者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建立“我们的星座”图, 引导学生借助科学, 正确地找到一些有代表性的星星或星座, 以此为基础建立属于小组的星座图, 并依靠神话传说, 对本小组的星座图作出讲解。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 笔者有意识地将神话传说与科学技术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神话渲染星座的神秘色彩, 激发学生探究与实践的好奇心, 以科学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观, 引导学生用科学技术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去挖掘星座的内在美, 让孩子们在课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 形成团结协作的精神, 掌握观测星座的科学技巧。

上一篇:工业节能电机下一篇:小学校长毕业典礼的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