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2024-05-12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共11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1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

二、教材分析:

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

测量水温,首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测温计。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接着就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教学时,可让学生图文结合阅读理解每一操作步骤的要求。特别要让学生反思,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同时教师一定要进行正确的操作示范,因为这一阶段的学生的技能学习主要是以模仿为主的。

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

这部分的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交流各小组测得的水温数据,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为下一步连续测量10分钟内的水温作铺垫。

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

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到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据此,引导学生推测,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

三、学情分析:

《测量水的温度》是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也是继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延续。本课我将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为后续学习(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

四、设计理念:

1、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2、注重研究活动中的合作与交流。

五、学法分析:

本次探究活动由于材料容易获取,实验现象直观,所以课前给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的材料;课堂上把大部分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分组合作,讨论实验方案,收集数据和分析数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进行适时演示操作,之后的实验由学生独立完成。在研究方法方面作适当的点拔,通过实验操作和合作研究,使“以学生为主体,以探究为核心”的教学理念发挥到极至。

六、学习目标

【科学概念】:

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

【过程与方法】: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

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七、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教学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

八、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4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烫手的热水,4号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烫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干毛巾、(气温计、体温计、高温计等),时钟,冰柜。

九、教学过程:

活动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导入

教师活动

1.简单复习上节课对温度的认识与读写。

2.师: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什么?

PPT演示,出示各种温度计(红液温度计、气温计、数字温度计、高温计、体温计……)

板书:测量水的温度

学生活动

认读教师出示的温度

设计意图

明确任务: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

二、探究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活动

1.师:你准备选择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水温?

2.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提供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并用文字详例操作的方法及步骤。)

3.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

归纳:(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

学生活动

1.学生讨论交流后: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100℃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0~100℃范围的温度计。

2.学生阅读测量水温的方法。

3.学生思考: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

设计意图

真正领会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和相应注意事项。达到生生知晓、生生掌握的目的。

三、共同探究测量水温的方法

教师活动

(一)对1号杯(自来水)的温度的测量

师:清楚了测量的方法之后,我们就要来实际测量水的温度,老师为每个小组都准备了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自来水;2号杯内装的是温水;3号杯内装的是烫手的热水;4号杯内装的是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

(温馨提示:温度计要小心拿放,如有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热水烫手,注意安全;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测量1号杯内的自来水的温度,听清楚了吗?)

(二)对不同温度的四杯水的连续测量

1.师:现在要求同时对四杯水进行测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 “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内。

2.对数据进行分析。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

3.引出科学概念(大屏幕PPT显示):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

学生活动

1.学生用温度计尝试测量同样温度的水(自来水),及时记录在表格中 “自来水的温度”下。

2.学生测量并记录测量所得温度于表中。

3.学生测量后汇报交流。(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别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

4.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水温度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

设计意图

1.本阶段,要求每一小组先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因为自来水的温度是目前四杯水中最稳定的一杯(处于常温),很容易测出准确结果。而其他2、3、4号杯的水在常温下温度会慢慢减小,难以把握。所以我选择了让学生先测量“自来水的温度”

2.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

四、猜测水温的变化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想象,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四杯水的温度将分别作怎样的变化?最后怎样?)

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有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过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

2.师: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有什么办法?

3.师:这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希望大家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演示:往冰箱自带的制冰槽内倒入自来水,放入冰箱冷冻柜内)

学生活动

1.当水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一样的时候,水温就不会下降了。

2.把水放入冰箱,水温就会继续下降直至结冰。

设计意图

这是一项猜测活动,但也希望对猜测进行验证,所以,教师要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冰柜内,以待下节课观察水发生的变化,也是为《水结冰了》一课的教学活动而准备。

板书设计:

2.测量水的温度

测量方法:1、2、3、4、5、汇报温度: 0分钟 2分钟 4分钟 6分钟 8分钟 10分钟

1号自来水;

2号温水;

3号烫手的热水;

4号刚倒出的热水。

结论:————————————————————。

十、教后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和以往的教学经验有以下几点认识:

1.本节课在上节课学生认识了温度计以后学习,让学生掌握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方法,以及热的水随着时间的推移,温度会下降到和周围环境一样的温度。

2.在选择需要的温度计的环节,学生能考虑到温度计的选择和温度计上的刻度有关系,但是对于怎样选不是很了解,有的学生对于水的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不知道,猜测不准,因此,这里就需要老师告诉学生并且简单解释。

3.在测量四杯水的温度变化规律时,实验数据学生能很轻松的得到,本实验也不是很难,但如何分析数据得到我们需要的知识这一问题还需重点加强。这涉及到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老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多种有效手段,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学会整理归纳信息,学会判断和识别信息的价值,并恰当的利用信息,以培养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晒课网小编提醒大家在科学课上,动手和动脑是并存的,而学生现在很多往往是分开的,特别是三年级的学生,看到新奇的、好玩的仪器时往往管不住自己的手,一动手之后,只关注一些现象,哪怕是与生活中相违背的现象,学生们也不去思考,这样就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这也是今后值得去思考的问题:怎样在动手的同时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自主、合作探究。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2

随着移动终端的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的大规模覆盖,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也逐渐进入基础教育领域。以i Pad为代表的平板电脑具有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灵活性、富媒体、富资源、富工具等多重特性[4],为学生“做科学”提供了良好的技术支撑。主要表现为三点:(1)为学生以“做科学”为主的探究活动提供工具支持[5];(2)基于互动平台的课堂即时反馈和评价[6];(3)提供多感官、多通道的认知刺激[7]。

《测量水的温度》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课》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本课借助i Pad便携性、移动性、交互性的优势,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形式开展大量“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活动,从技能操练到知识学习,教学逐步推进,整堂课在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的支撑下,不断进行即时的教学反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学生理解温度的概念、不同温度的水的温度变化规律。(难点)

过程与方法:学生学会规范地操作温度计。(重点)

教学环境

教师配备Mac和i Pad,学生自带i Pad并保证每个小组至少一台,教室覆盖了高速的无线网络,配备了Apple TV,师生的终端可以通过无线网络即时投射到大屏幕上。

1. 平台

本课采用香港大学自主研发的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i Class,提供了文字、绘图、测试、音频、小组互评等多种类型的活动(如图1),来增强课堂的互动和反馈,学生通过终端提交作业或作品,教师通过网页登录平台进行即时教学反馈。

2. 工具

3. 资源

(1)Keynote演示文稿,呈现教学重难点内容。

(2)“正确使用温度计操作步骤”的微视频。

教学过程

活动一:情境导入

教师出示两杯水:一杯冰水和一杯热水,先与学生们玩一个“猜!猜!猜!”的游戏。教师请一名学生用手去触摸这两杯水的杯壁,让大家根据这位学生自然反应出的动作和神态,来猜猜这两杯是什么水,并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引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并未用技术进行辅助,因为并不是所有的教学环节都必须使用技术。

活动二:认识温度计并学习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在科学实验中,温度计的使用必须遵循操作的规范性,才能测量出相对准确的水的温度。教师利用Keynote在大屏幕出示问题,并要求学生进入i Class平台自学微视频“正确使用温度计操作步骤”。该微视频由以下部分组成:(1)温度计是由什么构成的?(2)怎么拿温度计?(3)怎样正确使用温度计?(4)怎样准确读出温度计的刻度?

设计意图:温度计的操作规范是一种技能的学习,短小精悍的微视频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规范操作的意识。

技术运用:运用i Class能存储小视频的资料夹功能,学生可以在小组内自定步调地观看微视频,充分体现平板电脑能够支持个性化学习的特征。

活动三:检测各组是否正确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规范操作温度计知识小竞赛”的课堂小测,他们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答,并将答案及时上传到i Class平台上。教师通过Mac上的浏览器打开i Class课堂小测的答案统计表(如图2),每个小组的答题情况一目了然,教师可根据答题情况,有针对性地与学生进行交流分析。

从答题反 馈统计表 上 , 可以了解 到第二组(Student29)全部对了,说明他们对“正确使用温度计”掌握得比较好。第三小组(Student32)全部做错,主要是由于技术操作失误的原因,接下来可以进行单独辅导。全班重点讲解第4、5题。

设计意图:对温度计的操作规范进行巩固。

技术运用:通过i Class的小测功能将答题情况图形化、动态化,可以立即反馈各小组对知识点掌握的情况,教师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

活动四:练习测量常温水,比比看谁做得规范

学生小组内分工测量常温水的温度,教师巡视,抓拍同学们的操作姿势,将图片通过Apple TV无线传输到大屏幕上,对操作规范和不规范的两个小组进行对比分析。出现异常的小组进行反思,教师点评学生的分析并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练习用温度计测量常温水,来检测学生是否正确掌握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技术运用:利用i Pad的照相功能,抓拍学生测量水温的不同操作方法,利用Apple TV的无线投影功能,在屏幕上展示出正常数据与有差异的数据,让学生分析原因。

活动五:连续测量不同温度的水

学生分小组连续测量4杯水的温度,再进行水温变化的分析。要求学生按照大屏幕上沙漏计时器指示的时间,按照1、2、3、4号杯的顺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每个杯子的水温,每次测量不同温度水的顺序要统一。操作员根据教师出示的Keynote数据统计表格,将测量数据依次记录下来。

连续四次测量不同温度的水的任务完成后,每组的i Pad操作员将表格生成为温度折线图,通过屏幕截图生成图片保存到iP ad相册中,然后上传到i Class绘图活动上。

教师点拨:从你们小组的水温变化折线图中,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热水的水温呈下降趋势。

生2:冷水的水温呈上升趋势。

生3:自来水的温度变化不大。

生4:温水的水温呈下降趋势,但没有热水的变化大。

设计意图:让学生掌握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操作要领,并根据数据来分析温度的变化规律。

技术运用:运用Keynote数据统计表格,制作出能清晰展示水温变化的趋势折线图,学生能将探究得到的数据及时可视化,并进行全班共享,“做科学”有了工具的支持。

活动六:探究各小组水温变化折线图中的共同规律

教师在屏幕上完整展示各组的水温变化折线图(如图3),并要求学生放下i Pad,集中听讲。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屏幕上各小组上传的折线图,看能否从各组的数据中找出水温变化的共同规律?

学生分小组汇报所发现的温度变化规律,教师对异常数据进行点拨:第7小组的数据为什么和其他小组的差异比较大呢?什么原因造成呢?学生猜测:第7组测量热水的温度出现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可能是操作温度计不规范所造成的,也可能因为第7组的座位离空调最近,空调会影响其水温的变化。

设计意图: 引导学生观察折线图的数据并讨论分析,解决本节课“不同水温变化规律”这一学习难点。

技术运用:运用i Class的绘图功能,同时展示各小组的水温变化图,让学生们有机会从各小组的探究结果中发现共同规律。

活动七:抛出新问题让学生课后延伸思考

教师对本节课小结,并引发学生课后猜想:如果我们一直等到今天下午放学,热水的温度能一直下降到0°吗?为什么?要使它下降到0°,有什么方法呢?

设计意图: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解决新的问题,进行知识的迁移和整合。

技术应用:运用i Class的文字活动功能,让学生深入讨论他们探究后的发现,并做进一步的猜想和延伸。

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发挥了平板电脑的交互性、便携性等优势,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活动操作,让学生从技能训练到规律认识都能亲身体验和发现。整堂课信息量大且节奏紧凑,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学习兴趣浓厚,在教学过程中,他们能基于自己的发现与教师进行良好的课堂互动。

1.“做科学”要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

在传统的课堂中,学生学习新知识或操作技能,一般是通过教材或是画图实物投影,课堂是静态的。基于i Pad的平板电脑课交互性强,学生的活动在整节课中占据主导地位。借助i Class教学互动平台,学生可以自定步调地自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小测以及学生实际操作图片的对比展示与分析,对知识点进行加强和巩固,活动的结果还能在平台上及时反馈,教师依此进行课堂互动和知识内化,所有教学环节设置均指向“做科学”。

2. 借助技术实现“边学边测边评”的高效课堂

平板电脑课堂师生交互更频繁、更多元,借助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平台,实现边学边测边评的方式,大大缩短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答问题的时间,并使信息反馈更及时、准确和透明,进而通过有效引导来解决问题。而且在科学课堂上,学生探究产生的数据能够及时可视化呈现,可以帮助师生经历完整的科学探究与问题发现的过程,真正体验到“做科学”的乐趣和成就感。由此,课堂上“学生主体”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学生更多地融入到教学活动中。

3. 平板电脑课堂师生面临“多屏”挑战

《测量水的温度》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内容: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温度与水的变化》单元的第二课。目的是探究与我们人类生活联系密切的水,以及水温的变化、测量、水温变化的原因。

二、设计理念:

《测量水的温度》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第二课。本节课通过情景导入,怎样判断人体温度的高低,讲解2004年非典,学校怎样预防学生传染病。从而引出五种温度计,再根据学生的求知欲,教学生正确操作温度计的方法,测量不同环境中的水,再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学会测量不同环境中的不同物质,并得出

结论。

三、学习目标

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

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

2.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

3.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

是获得热量。

4.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培养小

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

四、教学重点:

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

五、学情分析:

农村孩子动手能力较强,求知欲望较高,能学会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在实验过程中能大胆的猜想并能做出相应的结论,但知识面较窄,需要老师多引导。

六、教学准备:

教师:教学PPT、温度计、烧杯等

小组:3杯不同冷热的水(1号杯自来水,2号杯温水,3号杯热水),3支相同的水温计(刻度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

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图片。

师提问:

1、这是在干什么呢?你肯定吗?你敢肯定吗?

生答:情况1:这是警察抓小偷。2:在追捕犯人吗?

老师追问:你想是这样吗?

生答:是?

那么老师来告诉你准确的答案吧!(这是2004年非典时期门卫用来

测量体温的体温计。)

生答:嗷!原来是体温计。

师:用体温计测量体温,就可以准确知道人体温高低。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种温度计,那么你会选哪一种呢?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五种温度计。教师直接介绍五种温度计,分别叫什么,测量

范围,用途等等。

问题1:你选哪一种去测量气温呢?(气温计)

问题2:你选哪一种去测量体温呢?(体温计)

问题3:老师这里有一杯水,如果老师想测量这杯水的温度,你又会选择哪种呢?(实验室用温度计)为什么选它呢?师:一般说来,水的温度在0—100摄氏度,所以要选择测量范围大于0—100摄氏度的实验室温度计。

问题4:同学们,你们会使用温度计吗?

生答:会!

师:好,既然都会,那么我找一位同学亲手用温度计测量一下水的温

度。

老师针对一点错误进行讲解(测量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引出规范使用温度计的方法(出示课件)。

2、幻灯片出示:测量水温的方法

老师强调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并演示:(1)拿上端,放入水中;(2)不要碰底和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等温度计液面不上下浮动了再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强调一下双手紧握温度计上端,双肘支撑在桌面上稳当)你们都学

会了吗?

生:会了!

师:桌上有1号,2号杯子,一杯是温水,一杯是自来水,你们知道哪杯是温水哪杯是自来水吗?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回答:用手摸。

师:一会儿老师发3号杯热水。想知道3杯水的温度有没有差别吗?

温度是多少吗?

生:想

师:好,下面老师来分配一下小组每个人员的分工——幻灯片展示。

(每人测一个杯子)

要求:一会儿测量的时候,可以把杯子放到自己身边,方便测量。

3、组长领热水并负责将三杯水的温度记录到表中第一次对应的位置,看哪一个小组记录的快,记录好之后,到前面填《第一次测量水温汇

总表》

教师巡视,及时给予指导(当全部填完之后停下分析)

师:想一想:过一会,每一杯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如果有变化会怎

么变化呢?

找两个学生推测,汇报,然后小组讨论,先填上表中的我们推测一栏,(填完推测栏之后),下面我们就再一次测量一下三杯水的温度。

师:测量开始,教师巡视(及时指出学生出现的错误)

师:将第二次测量的三杯水的水温填到幻灯片第二次上。

测我们推测

时间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自来水温度

温水的温度

热水的温度

实验结论

教师总体评价 老师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评价:(1)小组合作意识。(2)动手操作能力。(3)试验记录情况。(4)探究科学的能力。(5)学生认知能力。(6)归纳概括能力。

师问:你从数据中发现了什么呢?还发现了什么呢?

4、汇报数据,我们发现:热水和温水的温度都下降了,自来水温度

不变。

(1)自来水温度不变(2)温水,热水温度下降(3)热水温度下

降的比较快。。。

究竟我们的发现可信不可信呢?我们再测量一次三杯水的温度,看看是不是热水和温水的温度都下降了,自来水温度不变呢?

第三次测量三杯水的温度——验证“我们的发现”

测量完毕,填全表格。

5、小结:自来水温度不变,温水,热水温度都会下降,为什么会下

降呢?(找学生回答)

生:因为热量散失,温度下降。(还那么热吗?还冒那么多热气吗)

过十分钟呢?过一小时呢?

师:为什么自来水温度不变呢?老师来告诉大家,自来水有温度,只是它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相近,所以不会下降。。。

一个物体,散热的话,温度会怎么样呢?——下降(生答)

散热 下降

-----→→-----→→

师:想一想:有什么办法让自来水的温度上升呢?——加热(让学生

发散思维想办法)

学生可能的回答:

1、加热。如电水壶里的水。在太阳下暴晒的水。

师:为什么你认为加热之后温度会上升呢?

学生回答: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师追问:到底是不是呢?你肯定吗?

承接:下面老师给自来水加热,看看自来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

教师用酒精灯。加热自来水,找学生看温度计液柱变化并读数。

师:自来水的温度有变化吗?怎么变化呢?现在呢?再过一会儿呢?

我们发现:给自来水加热,温度怎么变了?——上升了(生答)

师:那么老师停止加热,温度还会上升吗?——不上升了(生答)

我们发现:一个物体吸收热量,温度上升。

吸热 上升

-----→→-----→→

承接:很好!打开课本47页,倒数第三段,画下了,齐读(总结)

(三)拓展、实践练习:

1、我们知道了,物体温度会变化,那么人体温度会变化吗?

2、你会测量体温吗?(老师讲授测量体温的方法)大家都学会了吗?

3、测一测,自己的体温,互相帮助,当小老师。

4、环境不一样,体温还一样吗?

5、你和父母的体温一样吗?

(四)要仔细观察下图,把你观察到的现象说出来。

(五)作业:回家后测一测压井水、自来水、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

水的温度,自制表格。

(六)课外知识:

1、了解温度计的发明过程。看书 P60页。读完后有什么感受。

2、照P61页制作一个伽利略式温度计。

(七)板书设计:

2、测量水的温度

五种温度计:

吸热 上升

-----→→-----→→

散热 下降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常用的测量工具单位 过程与方法目标:会使用常见的测量工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使用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教学准备:烧杯、量筒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书本的第一幅插图,让学生判断,这两根线是否是直线?

2、要想知道自己的判断是否正确,有什么好办法?

3、为什么眼睛看见的和工具测量的结果不一样?

4、板书:测量

介绍用工具测量使我们的科学研究更加接近事实的真相。

二、认识常见测量工具

1、你已经认识哪些测量使用的工具?作个简要的介绍

2、要想进行精确的测量,还要使用合适的工具,介绍教材59页的测量工具,一一介绍他们的使用范围。

3、实践操作:测量一杯水的多少。(1)介绍烧杯的、量筒的单位

(2)介绍烧杯的、量筒的使用注意点(视线平视、防止碰撞、注意最大使用范围)

(3)预测一杯水的容积(4)各组操作测量

4、测量一些有规则的物体,可以使用这些规则的工具,如果测量一些不规则、不断变化的、无法接近的物体呢?

介绍高科技测量工具,纳米测量技术、GPRS定位测量

讲述珠穆朗玛峰的测量变化经历,让学生建立事物是不断变化的,测量工具也不断改进,测量的精确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正不断提高。

三、介绍估算测量法

(一)估算面积的测量

1、测量正方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2、测量三角形物体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3、测量五边形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4、测量不规则的树叶的面积用什么方法? 从规则的形状到逐步不规则的形状过程中,学生逐渐理解通过变通的手段可以测量面积。

5、介绍画网格线的方法。

6、实际测量树叶的面积。

(二)估算重量的测量

1、要测量1亩地水稻的重量有哪些方法?

2、这些方法各有什么优缺点?

3、比较实际测量和估算测量的利弊。

四、1、介绍古人用水钟测量时间的制作过程。

三年级科学上册比较水的多少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

1、通过比较水的多少亲历一次科学探究的活动。

2、通过比较水的多少,知道解决一个问题可以用多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证据在证明假设中的重要性。

2、愿意与同学交流比较水多少的方法。科学知识:

知道并学习用量筒测量液体的多少。

二、重难点

重点:用多种方法比较水的多少 难点:设计比较水多少的实验三、一 课时

四、课前准备

三个形状不同、粗细不同的瓶子(装有水、贴好标签)、塑料袋、笔、漏斗、量筒、小瓶盖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装有水,形状不同的瓶子,提出问题:哪个瓶子装的水多?

(二)、比较水的多少

1、猜一猜

2、设计实验

小组讨论:用什么方法证明你们的猜测。汇报并引导:(1)比轻重

(2)比液面高低

(3)比水流时间

3、分组实验:选择一种比液面高低的方法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4、汇报实验情况和结果

(三)、多多少

提出问题:老师想精确地知道2号瓶的水比1号瓶多多少,比3号瓶多多少,怎么办?

1、认识量筒

2、学会使用量筒:观看视频

3、解决问题:1、2、3号瓶各有多少毫升水?(做好记录)

4、汇报实验结果。

(四)、小结与拓展

1、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水的温度六年级作文 篇6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在学校附近的一个广场附近,我放了学,哼着歌走在回家的路上。

忽然听到一个同学喊:“我捉到鱼了,我捉到鱼了......快看呀!我捉到鱼了,太好了,”那声音是从广场边的鱼池旁传来的,好多人都围了过去,我也连忙跑过去看,只见那个同学手里高高举着一个塑料袋,袋中有一条小鱼正在欢快的游着。我心想,正好我们家里也没有鱼,正好今天放学早我也顺手捞几条鱼回家养着,想罢便从书包里抽出一条塑料带,便坐在湖边等候。

不想,死神正在远处向我看来。

突然,不知怎么回事,我的身体开始向前倾,只听扑通一声,我落在了水里,于是,我就拼命的挣扎,可是越挣扎,却越往下沉,整个眼前全是白茫茫一片.......

当我睁开了眼睛时,看见我的书全部被拿出来放在地上晾晒,书包挂在树上。我看见旁边有几个大哥哥,并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他们告诉我,我在捉鱼时,一个小青年从后面把我推了下去。然后,其中一个哥哥看到了,把我拉了上来,把我书包取了下来,把书本凉在阴处,把书包挂在树上晾晒。

其中的一个哥哥的手流血了,我问那个哥哥说:“哥哥,你的手是怎么流血了呢?”哥哥回答说:“给你挂书包时,被树上的小刺刮伤了,我的心里突然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

一转眼,爸爸来了,那个手上有伤的哥哥告诉了爸爸来龙去脉后,爸爸带我回家了。

之后的一天,爸爸对我说:“那天,那个哥哥说,其实是后面的另外的几个哥哥在玩刀片飞镖,眼看就要飞过来划伤你了,那个哥哥把你推进水里,刀片把他的手划伤了。”我沉默了......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7

活动目标

1.知道温度计是测量温度的工具,初步感知温度计热胀冷缩的科学原理。

2.初步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记录温度的简单技能。

3.培养测量的兴趣。

4.对科学活动感兴趣,能积极动手探索,寻找答案,感受探索的乐趣。

5.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气温计、体温计若干,幼儿人手一份水温计,记录卡,笔,每组提供冷水、热水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请幼儿通过观察、触摸,比较两杯水的温度

1.第一次比较:一杯冷水和一杯热水。

看一看、摸一摸,从而发现热水杯和冷水杯摸上去能明显感觉到冷热温度不同,且热水杯口冒有热气。

2.第二次比较:两杯温水。

发现:两杯温水无法通过观察和触摸等直观测量的方法比较温度的不同。

(二)认识水温计,观察它的结构,并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1.思考:有没有一种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测量出两杯水的确切温度?

出示水温计,并知道它可以测量水的温度。

2.仔细观察水温计,说出它的结构特征:玻璃管子、红柱子、数字。

学习认读、记录温度。

提问:“温度计里的红柱子和数字有什么用?”

讲解:玻璃管子上的数字是刻度,红柱子叫液柱,液柱指示的数字就是温度,我们可以用温度单位“℃”来记录,读作摄氏几度(教师出示标有℃的卡片)。

(三)幼儿操作活动:测量并记录水温

1.教师用水温计示范测量,并记录水温。

教师边示范边讲解:把水温表红色的一端放进水中,观察红色液柱的变化,当液柱停止上升时,才可以读出温度数。注意,读数时眼睛的视线要与液柱持平,也不可以把水温计从测量的液体中取出再读数,这会使测量结果不准确。

2.指导幼儿第一次操作,测量泠水温度并记录。

(1)在测量前教师提醒幼儿注意:温度计是用玻璃制作的,特别容易碎,请小心使用。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了解孩子碰到了什么困难?是否想到解决办法?

(3)组织幼儿交流:你是怎么使用温度计的?怎样观察的?怎样记录的?碰到了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

3.指导幼儿第二次操作,测量热水温度并记录。

4.比较两次测量结果,感知水温计热胀冷缩的工作原理。

提问:“刚才我们分别测量了冷水和热水的温度,你发现了什么?”

幼儿交流:温度计中的红柱子的长度会发生变化。

进一步讨论:液柱是怎么变化的呢?从冷水到热水怎么变?从热水到冷水又会怎么变呢?

老师小结:这就是热胀冷缩现象,温度计就是根据这个原理设计发明的。

(四)游戏——热胀冷缩,进一步感知热胀冷缩现象,体验学习的快乐。

师:我们来玩个“热胀冷缩”的游戏,好吗?师幼一起设计“热胀”“冷缩”的有趣动作,做一做、玩一玩。

(五)活动延伸

在日常活动中,练习测量室温、体温和记录天气温度,开展“我是小医生”等游戏活动,进一步激发幼儿测量温度的兴趣。

教学反思:

在活动中,教师能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幼儿的兴趣设计的尝试性,操作性和探索性比较强的科学学习活动。整个活动内容新颖,有创意,组织的形式灵活,能随机应变。而且,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是一个引导者与组织者,没有过多的示范讲解,使幼儿在活动中成为真正的主人。这次活动提高了幼儿的思维灵活性,动手操作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幼儿大胆探索,积极尝试的学习态度。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8

【学生分析】

人的生活离不开水,三年级的孩子们对水是非常熟悉的,但熟悉程度是停留在感性 认识层面的,本课的教学探究活动就是要让学生形成关于水的科学概念。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全面观察,结合实验探究活动,形成水的科学概念。

【教学策略】

引导学生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种方法,动用多种感官参与,对水形成较全面的感性认识;引领学生通过“水在哪个袋中”、“给袋中的物体分类”这两个环节的.实验探究,形成对水特性的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体可分为固体、液体、气体三类,它们之间的区别在于,固体有固定的形状,液体和气体都没有固定的形状。

过程与方法:

用网状图展现对事物的认识;熟练运用各种感官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价值观:

积极参与有关水的已有认识的研讨,发表有根据的见解;意识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资源;在识别水的活动中,学会小组合作。

【教学重点】

用网状图展现对水的认识,熟练地运用各种感观对物质进行观察对比。

【教学难点】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根据物质的相同点确立分类标准进行分类。

【教学准备】

1、给每小组准备:7个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个透明塑料袋、1块小石头、1块小木头、1片树叶、分类用图纸1张。

2、给每个小组准备:1瓶醋、1瓶牛奶、网状图记录纸1张。

【教学过程】

一、课前观察:

上课前,我让学生每人倒一杯自来水,观察可以发现些什么,同时比一比谁观察最认真,谁收获最多。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养成细致观察习惯。

二、检查观察情况,导入新课:

上课了,师生问好后检查课前观察一杯水的情况。

老师:同学们,刚才我们对一杯水进行了认真观察,现在请几名同学汇报观察收获。

【设计意图】趁热打铁,让学生收获成功的喜悦,为本课学习积极性的调动给力。

三、新课学习:

(一)、我们知道的水

1、师:请同学们用简洁、准确的语句或词语将自己知道的关于水的知识记录下来。

2、视屏观看(课本配套视频)四人小组成员相互交流,我们知道的水

3、合作填写教材P.66.关于水的网状图。

4、小组汇报展示,教师适时小结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态、水的用途、水与生物的关系、水的基本特点等。

【设计意图】该环节分四步进行,第一步是让学生对“水”已有认知的回顾、总结,也是对“水”进行描述的语言提炼;第二步视屏观看,小组成员交流,为学生相互进一步认知“水”提供了条件;第三步填写网状图,是对第二步的进一步梳理和概括;第四步师生互动,让学生对水的存在形态、用途、与生物的关系、基本特点等有了更加详尽的了解。

(二)、水在哪个袋中

1、师出示几个不透明的袋子(袋子中分别装有石头、木块、树叶、水、醋、牛奶、空气)并提问:在不打开袋子的前提下,我们怎样将袋中的水和其他物体一一分辨出来?

2、学生分组实际操作,教师温馨提示: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进行感知,才会更加全面。

3、小组汇报交流:哪些物体我们可以比较容易辨别出来?辨别的依据是什么?哪些比较难辨别?难辨别的原因是什么?

4、指导学生把那些较难辨别的袋子单独取出,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可以打开袋子,但是不能直接用眼睛观察,能准确地找到水吗?为什么?

5、学生分小组实际操作。

6、小组汇报,教师适时评价后归纳总结。

【设计意图】本环节重在引领学生学会运用看、摸、摇、听、闻等多感官观察事物的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

(三)、给袋中的物体分类

1、引导学生思考并分小组讨论:我们将袋中的物体都一一分辨出来后,将他们分类,如何分类呢?分类的标准又是什么呢?

2、汇报交流(注重分类理由)。

3、教师评价后归纳总结:给物体分类的方法多种多样,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

【设计意图】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分类方法,理解把物体分成固体、液体和气体只是正确分类方法中的一种。标准不同,给物体分类的方法也不同。

四、课外延伸:

在生活中找找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哪些是气体?

[设计意图] :科学探究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对固体、液体、气体的理解更加深入,记忆更加深刻。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水》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1.小学三年级科学《水与生命》教学设计

2.纸的吸水科学活动教学设计

3.鄂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水与生命》课件

4.四年级科学上册《水在加热和冷却后》教学设计

5.三年级科学上册《水》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反思

6.小学三年级科学水教案

7.科学《水与生命》教学反思

8.科学活动《认识水》的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9

金鱼这一课教材在一课时中安排的内容比较的多!从鱼生活的环境到观察鱼的身体结构及运动,然后观察鱼的呼吸,最后比较蚂蚁和鱼的相同和不同,以指导饲养小金鱼做继续观察,延伸保护环境结束。

在上课时,先让学生回想我们前面几节课观察过的小动物,它们都生活在陆地上,使学生联想到水中也有小动物生活,其中最漂亮最常见的观赏鱼就是金鱼咯,从而导入出主题《金鱼》。然后让学生欣赏各种各样的金鱼的图片,让学生对金鱼产生喜爱之情,从而产生想要去观察金鱼的欲望,接下来进入本课的重点环节――观察金鱼,明确观察的要求非常的重要,我给孩子们提的要求是:观察金鱼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观察,观察金鱼的身体是怎样的?并且观察完之后给金鱼画一张像。通过学生的观察后,进行小组汇报,汇报完成对金鱼的身体及主要器官的认识,然后小结得出:金鱼的身体结构分成头、躯干、尾三部分;头上长有眼睛、嘴巴和腮;躯干上长有鳞片、鱼鳍;尾上长有尾鳍。接下来继续观察和思考金鱼的各个器官的作用,师生小结得出:金鱼的腮是用来呼吸的,鳍是用来游动的,鳞片用来保护身体的。观察金鱼的呼吸,首先学生在观察金鱼时产生疑问,金鱼不停的喝水,不会胀破肚子吗?在这样的困惑下小组内进行实验让学生体验金鱼呼吸,让学生体会金鱼是通过鱼鳃进行呼吸,而不是在喝水。因为我们是用黑墨水做的实验,所以实际上我们已经污染了金鱼的生活环境,借此延伸让学生产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让学生明白金鱼应该生活在无污染的环境中。接着比较蚂蚁和金鱼的不同,主要是让学生总结水生动物和陆生动物的区别,这也是三年级科学的关键,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最后安排学生把我们的金鱼放在我们的生物角或者回家自己养金鱼继续观察金鱼怎么进食?鱼的粪便,从哪里排出等等金鱼的一系列活动。

在进行本节课中,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在观察金鱼身体结构的时候,由于学生没有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所以有一些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有贪玩的现象;在做金鱼呼吸的实验时,由于动物的运动性,这个实验有很多组未能达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计划 篇10

王 玉 华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

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三个核心概念:生命体的基本特征:植物动物;物体和材料的特性:材料;地球物质的特性:水和空气。科学探究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年级高低,探究的水平有高低。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测量、维恩图比较、分类、交流和表达等。

《植物》单元解读:这是学生学习科学课的第一个单元,也是引领学生走进小学科学教学大门的单元,这对以后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选择植物作为开篇,是因为学生对动植物具有天然的好奇心,这将

为孩子的主动学习提供重要的心理基础。

《动物》单元解读:本单元是在植物单元的基础上进行的探究活动。学生们在观察大树、观察各种植物的时候,已经留意到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并且被一些动物的活动所吸引;关于动物的各种各样的问题

已经提出。科学教学内容也从植物发展为对动物的观察研究。

《材料》单元解读:本单元学生将开始对物质世界的探究,它为三年级学生提供了研究周围常见物体和材料特性的机会。在对材料展开的研究中,学生们将进一步发展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从对物体一个特征的注意转换成几个特征的同时注意。学习运用简单测量的方法比较材料间的相同和不同,学习根

据物理性质给物品分类,并提高对材料特性的描述水平。

《水和空气》单元解读:本单元是本套教材引入“实验”这一科学探究方法的开始。收集资料,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在这一单元中首次明确提出来的,是学生正式学习这些方法的开始

三、学生分析:

1、整体学习状况:

三年级共有2个平行班,每班学生均为120 名左右,其中各班男生比例较大。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但却不善于设法自主去获取知识并在生活中灵活运用知识。

2、已有知识、经验: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家长和某些教师偏重于语文

数学教学,得不到大人和老师的指导。

3、儿童心理分析:

在小学阶段,儿童对周围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操作具体形象的物体,而我们的科学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科

学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四、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

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

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六、教学措施:、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

科学课程标准、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

学的积极性和兴趣。、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

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

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七、主要教学活动类型:

搜集信息现场考察自然状态下的观察

实验专题研究情境模拟

科学小制作讨论辩论种植饲养

科学游戏参观访问竞赛

科学欣赏社区科学活动家庭科技活动

角色扮演科学幻想信息发布会、报告会、交流会

八、主要导学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参观法

实践法讨论法谈话法

辩论法实验法列表法

暗示法

九、教学进度:

周次日 期内容19、3-----9、7始业教育我看到了什么29、10-----

9、14校园的树木大树和小草39、17-----

9、21观察水生植物植物的叶49、24-----

9、28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植物的共同点510、1-----

10、8国庆节假期610、8-----

10、12机动寻访小动物710、15-----

10、19蜗牛(1)蜗牛(2)

810、22-----

10、26蚯蚓蚂蚁910、29-----

11、2金鱼动物的共同特点1011、5-----

11、9机动期中复习1111、12-----

11、16观察我们周围的材料谁更硬一些1211、19-----

11、23比较柔韧性它们吸水吗1311、26-----

11、30材料在水中的沉浮砖和陶瓷1412、3-----

12、7给身边的材料分类机动1512、10-----

12、14水水和食用油的比较1612、17-----

12、21谁流得更快一些比较水的多少1712、24-----

12、28我们周围的空气空气占据空间吗1812、31-----

1、4空气有重量吗机动191、7-----

1、11复习201、14-----

1、18复习211、21-----

1、25期末检测

小学三年级科学课教学设计《测量水的温度》 篇11

第二课《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盘县坪地民族小学:李俊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亲历猜想、实验探究等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知道地球在自西向东自转,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不断地交替出现。

2、了解昼夜交替对动植物的影响,强化学生区别“什么是假设,什么是事实”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想象和重证据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探究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三、教学准备:

1、大地球仪1个,小地球仪6个,手电筒7把,多媒体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教师谈话:同学们,我们都知道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从西方落下,随着太阳的东升西落,地球上会出现什么现象呢?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这就是我们今天一起探讨的科学问题。

(板书课题):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

(二)、探究新知:

1、教师谈话:昼夜变化与地球自转有什么联系呢?那同学们先来猜一猜,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那谁的猜想是正确的呢? 我们一起去看视频。

2、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

(1)、地球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2)、地球的运动方向是什么?

板书: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

(3)、教师谈话: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那地球自转与昼夜变化到底有什么联系呢?我们用下面的模拟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3、实验与探讨:

(1)、教师介绍实验器材:地球仪、手电筒。(2)、实验注意事项:(课件)

手电筒和地球仪之间的距离要适当,以手电筒光圈照到地球仪的一半为宜。

在地球仪上确定一个固定点(在地球仪上贴一面小红旗)作为昼夜交替观察的起始点。

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时,要保持匀速,手电筒不要动。

小组成员要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实验。

(3)、实验方法与步骤:(课件)

用手电筒代表太阳,用地球仪代表地球,打开手电筒,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看一看,地球仪的那部分被照亮,那部分没有被照亮。

(4)、教师演示实验:

(5)、学生分组实验:通过实验讨论完成以下问题。(课件)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到的地方是明亮的还是黑暗的,没有被太阳照到的地方呢?

●在“地球”上被“太阳”照亮的地方是什么天?没有被“太阳”照亮的地方呢?

●昼夜每出现一次也就是地球自转一周。那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是多少?

●贴小红旗的地方在什么条件下是白天?在什么条件下是黑夜?在什么条件下,白天与黑夜就会交替出现?

(6)、学生交流、讨论归纳昼夜交替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己转动,我们每天看到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实际上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结果。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大约24小时。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对着太阳的那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地球不停地转动,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三)拓展活动

1、昼夜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有哪些?、引导学生课后探究动植物受昼夜影响的情况,激发他们探究科学的兴趣。

四、小结:同学们,今天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地球自转与昼夜变 地球每时每刻都在自西向东自转,自转一周的时间是一天

上一篇:教育孩子的格言下一篇:大学学生会竞选稿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