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2024-08-01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精选6篇)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1

⒉蜗牛

(一)教学内容:⒉蜗牛

(一)教学目标:

(一)科学概念

1、蜗牛的特点体现在它的运动、身体构造等多方面。

2、蜗牛能对外界的刺激产生相应的反应,如触角伸缩、身体缩进壳内来躲避危险等。

3、蜗牛利用腹足能在各种物体上爬行,腹足做细波浪状运动并在爬行中留下黏液痕迹。科学词汇:触角,腹足,黏液,螺旋,螺线,应激性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和体验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过程,并学习使用放大镜做更细致的观察。

2、用简图画出蜗牛的外形。

3、按照教科书介绍的方法饲养蜗牛,做好观察记录。科学方法:有序观察,对比联想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发展研究小动物的兴趣,树立起认真细致、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做到不打扰、不伤害小动物。

核心价值观: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

教学重难点:

重点:经历对蜗牛外形、运动、反应等方面的有序观察活动。

难点:学生观察过程中实事求是的观察态度及对观察到的信息的加工整理。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蜗牛,课件

学具:蜗牛,放大镜,棉线,玻璃片,纸杯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寻找蜗牛,带几只蜗牛来,并请学生关注找到蜗牛的环境特点。

一、导入

1、同学们在课前寻访了小动物,找到了蜗牛,你是在哪里找到蜗牛的?捉到蜗牛的地方有什么环境上的特点?

2、学生介绍交流:草丛中,花坛边……

3、小结:通过这几位同学的介绍,我们了解了蜗牛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这就是适合它生存的生活环境。今天,让我们一起进一步观察了解蜗牛。

二、观察蜗牛的身体

1、谈话:你是否观察过蜗牛?你对蜗牛有多少了解?请简单介绍一下。

2、学生交流:印象中的蜗牛。

3、蜗牛是我们所熟悉的小动物,为了更好地了解它,我们还需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我们该如何观察蜗牛呢?

4、学生分组讨论:观察蜗牛的身体的顺序,纪录的方法。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想法。

5、交流汇报,小组间质疑补充。

6、教师概括(借助PPT强调):

①按一定顺序观察,由整体到局部,由头到尾; ②观察要耐心,要安静; ③看不清楚时,可借助放大镜; ④如实记录发现,可写可画。

7、学生观察蜗牛,记录发现,提出新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的组织纪律性,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8、汇报交流(利用PPT课件,进行讲解): ①蜗牛的身体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②头上有两对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③腹部柔软,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④壳上有一圈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借助蚊香,时钟等帮助学生理解)⑤用小棒触碰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9、交流:观察过程中的新问题。

三、观察蜗牛的运动和反应。

1、蜗牛的运动很有特点,为了更清楚地看到蜗牛运动时的特点,你有什么办法吗?

2、学生讨论观察蜗牛运动的方法和记录的方法。

3、交流方法。

4、小结归纳:

①使蜗牛在透明杯子或玻璃片上爬行,可以方便我们观察。②给予蜗牛适度的刺激,了解它对刺激的反应。

5、学生观察、记录蜗牛的运动。并在观察过程中提出自己的新的问题。

教师巡视指导关注:学生在观察过程中是否用到适度刺激的方法观察蜗牛的反应,学生在观察过程中交流和记录情况。

6、汇报交流:蜗牛用身体的哪一部分爬行?蜗牛的身体是怎样前进的? ①蜗牛的足叫腹足,是它的运动器官;

②蜗牛爬过的地方会留下一条很浅的印痕,是它分泌的黏液。思考:这些黏液有何作用? 讲解:黏液可以润滑腹足,保护身体,帮助爬行。③蜗牛爬行时能看到体内有波浪状的物质在流动。

7、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①提问:蜗牛能在各种物体上爬吗?蜗牛能在哪些物体上爬呢?蜗牛在不同物体上的爬行是怎样的呢? ②学生交流。

③蜗牛不光能在平面上爬行,还能在各种物体表面上爬行,本领可高了。让我们来见识一下蜗牛的爬行本领。

方法指导:将蜗牛分别放在树枝、棉线上,待放平稳后,再松手,不要离桌面太高,以免摔伤蜗牛。

④学生将蜗牛放在树枝上,棉线上,观察了解蜗牛的爬行本领。

四、饲养蜗牛

1、谈话:通过今天的观察,我们更加了解了蜗牛的身体特征和运动特点。蜗牛还有更多值得我们关注的地方,让我们在饲养蜗牛的过程中去发现和寻找吧!

2、思考:如何饲养蜗牛?

3、教师介绍饲养蜗牛的方法和注意事项。

4、要求观察并记录蜗牛的生活情况,了解它的吃食、排泄等方面的特点,为下节课教学作好准备。

关注:饲养过程中是否坚持观察、记录。

板书设计:

2、蜗牛

(一)有序观察,整体——局部,头——尾

①蜗牛的身体可分为头、腹、尾,背上有一个壳; ②头上有两对触角,一长一短,长触角顶端有眼睛; ③腹部柔软,用于爬行,爬行时会分泌出黏液; ④壳上有一圈圈的螺线,按螺线方向可分为左旋和右旋。⑤用小棒触碰蜗牛身体,它会收缩身体或触角,会有反应。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2

一、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中对探究作出如下解释: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可能形成更强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 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自古以来便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是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自我检讨, 在检讨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韦钰院士也曾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序性的练习,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 无疑是当今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

在科学课上,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师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原来小学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枯燥的教、学生乏味的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当前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真正理解, 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使科学探究教学往往不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活动流于表面, 有名无实, 盲目模仿。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探究性学习才能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为例, 分别谈谈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置“问题串”

教师在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观察蜗牛的活动, 为学生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蜗牛有没有嘴巴?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下面, 你们就做个小小科学家, 来探究蜗牛的奥秘吧!

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连续的设下了这么多问题来让学生探究, 老师“给予”的这些问题, 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 教师以为这样就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即“探究性学习”, 然而, 实质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学生们被束缚在预设的“问题串”中,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的能力, 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预设性的问题下进行探究就很难有生成性问题产生, 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 所以这样的“问题串”不属于探究性学习。

2.教师发出“指令性”操作

一位教师在“蜗牛”一课中, 在探究“如何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时, 有学生说可以用醋。这时老师及时引入“好,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出示的操作要求来做一个实验, 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步骤如下: (1) 把自己手中的小乌龟放在玻璃瓶里; (2) 在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醋; (3) 拿出棉签, 浸入倒出的醋中; (4) 用沾有醋的棉签, 接近蜗牛的触角, 仔细观察, 蜗牛会缩回它的触角。下面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进行探究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总是提前为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常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干预, 甚至学生稍微有的一点创新想法也不容尝试, 一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步骤, 而且常常为学生进行演示, 这其实已经不属于学生探究, 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在做, 在教, 学生已经不是探究的主体, 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 探究就流于这种形式, 而达不到真正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也实现不了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高度统一。

3.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蜗牛 ”一课中 , 当探究“ 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给小蜗牛喂食, 观察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可以自由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食材 , 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 探究 , 苹果 , 鸡蛋, 话梅, 口香糖, 青菜叶……不管蜗牛喜不喜欢吃, 都往蜗牛嘴里塞。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自制力很差的学生便开始聊天, 讨论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其他话题, 同时也影响正在认真探究的其他学生。

老师的放任自流和学生的盲目探究, 导致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不到乐趣所在, 探究的方法也难以提升, 探究成果也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老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的误解。

4.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当教师对《蜗牛》一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分配小组讨论问题后, 在讨论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讨论几句就草草收场;有些学生只是在一旁独自学习, 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有些学生虽然在一起讨论, 但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无关。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参与并不均衡, 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优等生或较外向的学生“表演”的舞台, 他们抢先发言, 争着表现。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默默地坐着, 或“袖手旁观”, 或“坐享其成”, 很少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原因分析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理解存在误区。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 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从而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要终生学习, 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控制自己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学生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究活动会感到不适应, 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 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行为冲动, 思想偏激等现象。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将对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师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发展, 探究性学习将不断向学科课程渗透, 成为各学科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实践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或把探究性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揭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 既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那么教师也就没什么作用可言;探究性学习既然如此注重过程,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评价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于是, 有些教师就按照一己之言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以为这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 但是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把握住师生的角色,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如果教师放弃指导, 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走经验主义道路, 从而也得不到科学的探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四、对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也许很难清醒的意识到, 或者即便意识到, 也很难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好行为, 因此,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把学生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上。要想适应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不但要要努力克服现实中自身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 而且还要尽量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合作流于形式, 不积极参与, 以及不善于倾听等问题, 才能规范教学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 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 小学生通常会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抓住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引起学生对探究该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魔术法等创设学习情境,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供学生参考探究。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 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

然而当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时, 这就会引发学生说出的问题肆无忌惮, 形形色色, 漫无边际, 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然而, 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 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 “把蜗牛放在水里会淹死吗?”“哪些地方可以抓到这种蜗牛?”“我怎么抓不到这么大的蜗牛?”,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问及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样使得问题更明确并且具有针对性。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那效果会比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更有价值。

2.探究性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过程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蜗牛的反应情况, 体验科学乐趣, 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步骤,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 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也是学生们亲密的伙伴,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涉, 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以高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 教师引导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当学生生成具有创造性的一些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探究方向, 摆脱此时的探究困境。总之,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自控能力, 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操作性很强, 因此, 学生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合作很重要。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往往会只流于形式, 并非做到真正的合作。因此, 既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 又要解决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要想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即可, 而是要在实验探究活动前, 应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 使每个组兼有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活动任务, 担任一定的角色, 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 落实各自的职责, 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 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 都有组织本组活动、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积极参与, 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教师要适时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 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的去发现问题, 探究未知。但教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适当,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由此也可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蜗牛”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分析当今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科学的进行探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联系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的探究计划,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探索感悟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性。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因此, 我们需要正视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努力的尝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合理, 更高效。

总之, 探究之路, 贵在坚持, 重在微妙。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M]1999

[2]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23-26+32

[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51.

[4]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肖龙海, 苏正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02:85-89.

[6]张道祥.当前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 2004, 06:17-19.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3

一、基础部分(50分)

(一)单项选择(下列各小题都给出三个答案,其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你将正确答案的字母标号写在括号内,共10分)

二、探索部分(26分)

1.想一想,画一画。(4分)

(1)先将○向右平移3个格,再将○向上平移3个格。

(2)先将△向上平移4个格,再将△向左平移4个小格。

2.量出所需要数据(保留整厘米数),算出右面图形的周长。(单位:厘米)(4分)

3.拼一拼,想一想,再填一填。(5分)

有两个长6厘米、宽3厘米的长方形,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大的长方形,拼成后的长方形的长是()厘米,宽是()厘米,周长是()厘米;把这两个长方形拼成一个正方形,拼成后的正方形的边长是()厘米,周长是()厘米。

4.找一找,填一填。(4分)

(1)狮子家在骆驼家的()面,金鱼家在大象家的()。

(2)狮子家的东南面是(),东北面是()。

5.分一分,想一想,涂一涂。(3分)

三、拓展应用部分(21分)

1.为迎接元旦邮票展,王乐和魏明在整理邮票,共有186张,每页可以放6张,一共可以放多少页?(5分)

2.元旦期间,希望小学组织中年级学生到奥运馆参观,三年级去了246人,四年级去的人数是三年级的一半。希望小学共去多少人参观?(5分)

3.希望小学三年级五班为庆元旦买了一些彩纸装饰教室,刘燕小组负责做花朵,刘晓辉小组负责做五角星,魏春玲小组负责做彩旗,她们计划所用材料情况如下:

刘燕:我们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2/7。

刘晓辉:我们小组计划比刘燕小组多用这些彩纸的1/7。

魏春玲:我们小组计划用的彩纸比刘燕和刘晓辉小组共用的少1/7。

(1)刘晓辉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2)魏春玲小组计划用这些彩纸的几分之几?(3分)

(3)这些彩纸够用吗?请解答并说明理由。(3分)

4.希望小学举行迎元旦学科竞赛,三年级三班共有学生45人,参加语文竞赛的有18人,参加数学竞赛的有22人,两科都没参加的有20人。语文、数学两科竞赛都参加的有多少人?(2分)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蜗牛与黄鹂鸟》是一首幽默风趣、民族特色浓郁的台湾叙事歌曲。采用四二拍,五声徵调式,一段体结构。歌曲的旋律轻松活泼、歌词生动有趣,歌词的使用使音乐形成切分节奏,让音乐更富有弹性和动力感。

歌曲以葡萄树刚发芽时,蜗牛与黄鹂鸟简短的对话,塑造了勤恳踏实的蜗牛与高傲自大的黄鹂鸟的形象。隐喻着日常生活中人们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著追求的顽强精神。深刻的道理、善意的嘲讽,都融入活泼的艺术形象之中,达到了寓庄于谐、寓教于乐的目的。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歌曲,学生尝试用不同的音色和语气表现歌曲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

2、通过学唱歌曲,学生懂得不能像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并欣赏蜗牛不畏艰难、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3、在演唱、律动、表演等艺术实践活动中,逐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富有情趣的演唱歌曲,并从中获得思想教育。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演唱、伴奏与律动表演合作协调。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电子琴、打击乐器、卡片、头饰、道具、葡萄叶。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聆听着欢快的旋律《郊游》,孩子们舞动着自然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互动进行拉手舞蹈。

设计意图: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快乐的音乐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言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搭起学生、教师、教材三者沟通的第一座桥梁。

导语:现在是什么季节呢?(春天)春天里大家都喜欢干什么呢?(放风筝、晒太阳、郊游„„)那想不想乘着台湾童谣的歌声到宝岛台湾去看一看?(生答:想)今天我们就一起实现这个梦想。这旅途中可少不了导游,前几天,老师在网上登了招聘优秀导游的启事,有两位台湾朋友都争着来参加,老师觉得他们都不错,最后的选择权利 交给你们自己,好吗?在来的路上,他们之间发生了一件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播放歌曲《蜗牛与黄鹂鸟》MTV)

二、视听结合 整体感知

师:故事结束了,你会选择谁做我们的导游呢?(蜗牛)你们选择蜗牛的原因是?(蜗牛虽然动作很慢,但它在葡萄刚发芽的时候就背着重重的壳往上爬,而黄鹂鸟则在一旁讥笑蜗牛。)(因为它很坚强。)那你想对蜗牛导游说什么呢?(认识你很高兴,我们要向你学习。)现在就让蜗牛导游带领我们出发。为了让我们的旅途丰富多彩,小蜗牛还专门从《非常6+1》李咏叔叔那里借来了金蛋和银蛋,里面装满了大家的梦想,想不想实现?那这一路同学们可要努力加油呀。设计意图:让学生随着画面,完整欣赏歌曲,让学生感受欢快、热烈的歌曲情绪,视听结合、动静结合、声像一体、形神兼备,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激发他们的兴趣与求知欲。教师抓住这一热情,进行歌曲的情感教育。这样由语言文字与音乐共同创设的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情绪领域的影响会是多么的深广。

三、激发热情 培养能力

现在请同学们坐上游车我们出发了。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游车即将进入隧道。小蜗牛说,如果我们的身体能随着音乐节拍晃动,车会跑得更快的。咦,为什么停了?听听小蜗牛导游说什么:“想实现梦想吗?那就唱首歌吧” 唱什么歌呢?哦,就是小蜗牛带来的台湾民歌《蜗牛与黄鹂鸟》,大家能学会吗?(1)随着音乐轻声模唱。第二遍随老师的伴奏慢速演唱。强调歌词的清晰。(2)针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突破。

师:你觉得哪一句学起来有困难呢?大家一起来解决。(生:第一句、第三句)和老师的伴奏一起来。老师这还准备了打击乐器,谁能用它来帮助大家学会这一句呢?

(3)困难解决了,集体演唱。刚才我们是齐唱,现在你还想怎么唱?

(4)小歌唱家们,演唱会可以开始了吗?在演唱的时候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师:演唱成功。实现梦想。选择金蛋还是银蛋?有请蜗牛导游打开!(如果我们从太空俯瞰地球,你会发现在祖国大陆东南浩瀚的海面上,有一个状若芭蕉叶片的狭长状岛屿,这就是美丽富饶、迷人多姿的台湾岛。现在我们就随着小蜗牛导游来到台湾八景中的绝胜——日月潭,它是台湾岛上唯一的天然湖泊,其天然风姿可与杭州西湖媲美。潭中有一小岛为界,北半湖形状如圆日,南半湖形状如一弯新月,日月潭因此而得名。现在,我们又来到了美丽的阿里山。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

四、合作学习体验创新

(1)继续出发。小蜗牛又送来机会了“想继续实现梦想吗?那就跳个舞吧” 师:敢不敢接受挑战?对,跳舞可难不倒我们。那你想扮演什么角色呢?(小黄鹂、蜗牛)还有正在发芽、充满着生机与活力的葡萄树。没关系,我们都来尝试一番。随着音乐,自由表演开始。

师:老师有一个提议,咱们分成小组来表演,谁来扮演黄鹂鸟?谁来扮演蜗牛?谁来扮演葡萄树呢?那我们就边伴唱边当评委,评选出最佳创意小组。师:小演员们准备好了吗?舞蹈表演开始!

师:同学们又一次成功了,实现梦想的时间到了。选择金蛋还是银蛋?好,有请小蜗牛导游打开!(伴着优美的歌声,我们来到了台湾最古老的民族——高山族,他们世代居住在这美丽的宝岛上,辛勤耕作,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着美好的家园。高山族的人们可是个个能歌善舞哟。)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放手让同学自己编,自己创,教师给予积极的评价、指导。让每位同学都有自信心,让每位同学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针对歌中各个角色的性格特点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感受到蜗牛的坚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这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地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歌曲的德育目的。教师参与其中,帮助有困难的小组解决问题,真正起到伙伴、引导、组织的作用。(2)同学们一路辛苦吗?能不能坚持下去呢?胜利属于能坚持到底的人。继续出发。小蜗牛送来了最后一次机会“如果你能为歌曲伴奏,我就太佩服你了”能吗?先认识一下这三条节奏。你认识它吗?(0)对,哑巴音符,我们的老朋友了,看到它的时候我们应该怎样呢?第一条,谁来试试?哦,大家一起拍手。还可以用什么方式来表现节奏呢?(充分利用你的肢体语言和你身边的资源)第二条?谁想和他合作呢?很好,很有创意嘛!第三条?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条节奏为歌曲伴奏,谁来试试?(3)现在,大家可以用你喜欢的方式为歌曲伴奏。准备好了吗?OK,小小演奏会现在开始。

师:老师都被你们的表演感动了。金蛋和银蛋摆在这,选择哪一个?这是小蜗牛为我们精心准备的童话剧《龟兔赛跑》。(播放动画)《龟兔赛跑》是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童话故事,那你明白小蜗牛把它做为礼物送给大家的心意吗?对,小蜗牛想告诉我们一个:只要坚持就一定会胜利,只要努力就一定会实现我们的梦想。

设计意图:音乐、歌声、节奏声融为一体。“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至此,学生的大脑被激活,情绪也自然如清泉奔涌,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这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实现课我合一。

五、课后延伸 资源共享

师:今天的旅程马上就要结束了,你有收获吗?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到网上搜集更多关于宝岛台湾的图片文字资料,也可以向父母了解台湾文化及风土人情;在下一节课中和大家交流。哟,对了,我们要怎样感谢小蜗牛的热心导游呢?你有什么好主意?你最拿手的是什么?(我觉得,小蜗牛最希望看到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收获,所以我们是不是集体表演一个节目?)最后,同学们别忘了和小蜗牛来一个美丽的约定,待到秋天葡萄成熟的时候,欢迎它和台湾的小朋友到我们这里来做客。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5

教 学 设 计

工作单位:牛头山中心小学

教师姓名: 李 倩

一、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用明亮、轻巧的声音,用不同的音色、速度和语气表现歌中骄傲自大的黄鹂鸟和锲而不舍的蜗牛形象。

2、指导学生相互合作,创造性地参与音乐活动。

3、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象蜗牛一样要具有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进取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情绪表现音乐内涵。正确演唱切分音、附点音符。三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音像资料等。四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1谈话:孩子们,你们喜欢吃葡萄吗?什么味道?什么颜色? 酸酸的 紫色的 大葡 萄 甜甜的 紫色的 大葡 萄

2、故事导入:这些酸酸甜甜的葡萄宝宝不光我们喜欢,连小蜗牛也让它们给吸引了呢。春天,当葡萄树刚发出了绿绿的嫩芽,小蜗牛就迫不及待地背着重重的壳往树上爬。住在树上的两只黄鹂鸟看见了,就嘲笑蜗牛:“小蜗牛,葡萄成熟还早的很呢,你现在上来干什么呀?”小蜗牛微笑道:“我知道自己爬的慢,所以要早早动身,等我爬到了上面,葡萄不就熟了吗。”两只黄鹂鸟听完不好意思的飞走了。

(二)新歌教学,体验快乐。

1同学们,你们喜欢这个小事故吗?作曲家根据这个小故事编写了一首歌曲,名字就叫《蜗牛与黄鹂鸟》,请听。(放音乐)

2、感受:带着问题听这首歌曲,感受音乐情绪所要表现的音乐内涵。

3、练一练:教师示范按节奏读歌词。师生一起,边读边打节拍。

4、唱一唱

(1)教学生饱含感情的学唱歌曲。

(2)跟着老师学唱两遍,正确演唱切分音、附点音符。,师生共同唱一遍。

5、演一演;

(1)合作表现:请几位学生分角色合作表演蜗牛和黄鹂鸟的故事。(2)创新拓展:和教师一起给这首歌曲配上舞蹈动作。

(3)综合展示: 配上音乐,带上舞蹈动作,师生一起来进行汇报演出。五 课堂小结

师:通过学唱歌曲使我们懂得了不能象黄鹂鸟那样自以为是、以自己的长处取笑别人的短处,和在生活中要学习蜗牛不畏艰难,对奋斗目标执着追求的顽强精神。

六 结束新课

科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蜗牛》教学设计 篇6

东流逝水,叶落纷纷,荏苒的时光就这样悄悄地,慢慢地消逝了,我们又将在努力中收获成长,不如为接下来的教学做个教学计划吧。以使教学工作顺利有序的进行,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教学计划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教学计划范文1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内容安排在生命科学方面有所侧重。在科学知识方面,1~5单元主要涉及了《标准》的内容标准中生命科学和物质科学的部分。第6单元是综合性单元,试图从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事物”入手,引发一系列的学校活动。在科学探究方面,考虑倒三年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还不可能从事较为独立、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出于科学探究始于细致观察的特点,教材将着重点放在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科学观察的理解之上。

全册是以学生有系统的观察活动为主线展开的,尽管各个单元的学习内容、观察对象不同,但在活动的设计上充分考虑了观察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发展。教材综合性地考虑了科学探究方面诸多能力的培养。为了发展学生的科学判断能力,教材还充分体现了对观察记录和报告撰写的重视。全册教材自始自终都强调了学生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教材在活动设计中,还有意识地安排了多项环境保护的内容,力图从多方面促进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二、对所教学生的分析: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所使用的年级有一个,是三年级。我班共有学生30多名,男女学生人数相当。学生普遍的特点是比较活泼,思维较活跃,好奇心较强。女生普遍比男生遵守课堂纪律,但男生普遍比女生爱动手,爱发言。通过教师观察,该班级的学生对科学课的知识掌握程度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不强。本学期,需要在科学课堂常规养成,科学学习兴趣,动手实验操作等方面加强教学,获得进步。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对大树的观察,经历一次真正的科学观察活动的过程和体验;经历用自己的方法对观察到的内容进行描述的活动过程;经历简单的对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属性的观察、比较活动过程;经历对一片完整的叶的各组成部分的观察和描述过程;获得对一片完整的叶的组成部分的认识;经历用简单的文字、图画等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初步体会到科学观察需要细致,讲求方法;并在一系列的观察描述活动中获得自信。

2、引导和推动学生开展寻访调查小动物的活动;鼓励学生亲近和关注周围环境中的小动物,在课外或校外进行一些观察研究小动物的活动;并以活动经历和体验的形式进行爱护小动物、珍爱生命、保护生态环境的教育。

3、组织和指导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经历一些基本的观察活动过程:经历对小动物进行简单的观察和描述的过程;经历初步的按一定顺序观察及动态观察、细节和痕迹观察的过程;经历简单的比较观察的过程;经历初步的小动物身体大小的比较和测量过程;经历初步的在观察活动过程中提出问题,发现更多观察内容的过程;经历解决观察活动中的问题,尝试不断改进观察方法的过程。

4、组织和指导学生在有结构的观察活动中,获得关于动物的观察特征、分类特征、动物的多样性、动物的运动、动物和食物、动物和环境、环境保护等多方面的丰富的直接认识。鼓励学生在此基础上,联系来自其他渠道的信息,发展自己的认识。

5、能有顺序、有目的、仔细地观察。运用看、摸、听等多种方法进行观察,综合运用感官感知事物。

6、能用文字、图画、表格等多种形式记录和呈现观察结果。和同学交流,相互评价观察结果。

7、能查阅资料,了解人体的有关问题。

8、初步了解人的身体由头、颈、躯干、四肢几部分组成,左右对称。人的身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在生命活动中,各部分是互相密切配合的。人在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身高、体重、胸围、身体各部分的比例等,都在发生变化,脑、心、肺等器官的功能都在增强。

9、手有感觉的功能,手的灵巧与它的构造有关。

10、眼、耳、鼻、舌、手(皮肤)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比其他感官接收外界的信息多。

11、在对人体基本组成的观察中,发现人体构造的精巧与和谐之美。体验身体残障所带来的不方便,爱护自己的身体,关心和善待身体有残障的人。

12、本单元是以生活中常见的物质――水作为观察的主题,学生能够利用自己的感观和简单的器材(各种瓶子、脸盆等),通过观察、对比等方法收集整理有关水的资料,并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讨论、思考,得出结论,发现和提出关于水的相关问题,并能够用多种方法(语言文字符号等)将用过观察所发现的现象表述出来。

13、在观察、研究的各种活动中,学生能够逐渐做到注重事实、留心观察、尊重他人的意见,敢于提出不同的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同时通过对水的观察,保持和发展学生乐于探究发现周围事物奥秘的欲望。

14、进一步认识水的基本物理性质,懂得液体的含义,认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能够用多种方法区分各种溶液并比较溶液的多少。

15、经历对一张白纸的外部特征进行多角度、多方法的观察描述的活动过程。

16、能根据纸的主要特征分辨、区别周围纸质和非纸质的物品,感受到纸的多样性。

18、能用对比试验的方法观察比较纸的性能,初步感知物体的性能与用途之间的相互关系。

19、通过对身边常见的纸的观察研究,能不断发现和提出关于纸的相关研究问题。

20、能够按照自己的想法,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选择合适的纸质材料,制作一辆纸车。经历一个制作纸车、交流改进纸车的活动过程。

21、通过观察比较稻谷、大米和米饭,观察比较碘酒和淀粉之间的相互作用,学习细致地观察。在用碘酒检验食物是否含有淀粉时,学习运用预测;在观察淀粉糊加入碘酒后发生的变化时,尝试探究变化发生的原因。

22、科学知识:认识稻谷、糙米和几种大米。知道淀粉遇到碘酒会变蓝,利用这一点可以检测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

23、探讨米饭的来历时,体验“一粥一饭”的来之不易,从小懂得爱护粮食。意识到科学家对人类生活做出的杰出贡献。在讨论中,逐渐养成既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又能认真听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四、教学措施:

1、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科学教学大纲,科学教材,认真钻研科学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科学教师。

2、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和兴趣。

3、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科学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教学计划范文2

一、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的年龄特征:

三年级学生年龄大都在9周岁左右,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都活泼好动、对周围的`一切充满好奇与渴望,想了解身边的各种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浓厚的探求知欲。

2、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状况

这一阶段的小学生总是瞪大好奇的眼睛观察周围的世界,使劲用脑子想但好像总也不明白,所以老是有“咦,怎么会这样?怎么会那样?”有时候家长或老师也会被问的难以解释;同时他们具有了一定的阅读和表达能力,这都为“科学”这一对他们来说新的学科的学习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也有少数学生观察事物不全面、不仔细、不认真,满足于一知半解……

3、学生的学习策略和情感态度:

他们喜爱主动参与、善于观察,为学好本课程打下了基础。通过本学期的“科学”课的学习,培养学生都能热爱科学、学会观察、学会提出问题、学会简单的探究方法。

二、教师基本情况分析:

本学年我担任镇沅直属小学三年级(1)、(2)、(3)我今年36岁,本科科学历,从事教学工作16年,小学一级教师,担任小学科学学科已9年;能胜任本学科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对本册教材的地位描述:

本册教材本册教材注重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探究兴趣和需要,承担着科学启蒙任务,对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是他们了解科学,培养兴趣,对探究科学打好基础。

2、教材编排体系:

教材的编排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为出发点,而不是从知识体会出发。将会对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和到难、循序渐进,有机地学会科学课程的各位目标,本册教材向小学生提供了开放的、有趣的活动的思维空间,探索学习内容丰富多彩。

3、本册教材共设计了五个单元,第一单元是《我们都是科学家》,引导学生走进科学殿堂、了解科学。重难点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帮助学生树立起“我们也能做科学探究”,我要成为科学家的信心。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引领他们走上科学之路,点燃他们爱科学之火。

第二单元《我们眼里的生命世界》重点是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试验等方法收集证据,经行比较分类;了解常见的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分类方法;难点是让学生学会怎样观察,怎样收集证据、得出结论。

第三单元《生命之源—水》,认识水在动、植物、人类生活中的巨大作用;重难点是,从一系列的动手实践中去探究水的有关性质,体验实践过程的乐趣,从全新广阔的角度去认识水。

第四单元《它们是什么做的》通过学习与探究活动,使学生认识到物体是由各种各样的材料组成的;重难点是掌握材料探究的方法(收集证据、探究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第五单元《提出问题》,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科学探究活动的步骤,学会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不能研究的问题转化为能够研究的问题。

四、本学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一)本学期应达到的总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知道科学探究是为了解决与科学有关的问题而展开的一系列活动;知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与生活习惯,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二)1、基本知识目标,认识科学,了解科学,想办法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知道自然界中的物体分为有生命的和没有生命的,能针对问题进行观察、收集证据,能用清晰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了解水的有关知识,会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多渠道、多种方法收集证据、做出合理的解释,知道物体是有不同的材料制成的。

2、基本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交流等基础过程的技能,并运用语言或画图来描述所观察事物的特征,能利用简单的工具(放大镜)对物体进行较细致的观察,并会用文字、图画来表达,能利用身边的简单器材来做一些小的试验,能理解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试验。

3、引导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主动参与探究的过程,掌握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

4、培养学生对科学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体验合作交流的乐趣,树立起我能成为科学家的坚定信念,感受并体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认识到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

5、形成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中国的情感。

五、采取措施:

1、认真研究教材、钻研课程标准、深切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用好教材。

2、仔细阅读有关本教材的资料,学习课改新理念,落实好“三环节”教学模式,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做好笔记,多学习促进步。

3、尊重孩子、呵护孩子的好奇心,以身边发生的“小”事为切入点,让孩子真切感受到“科学”就在身边。

4、全方位多角度的给每位孩子进行科学评价,既关切学习成果,更注重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品质。

5、加强培优转差,获得总体丰收。

6、鼓励学生善于观察、大胆提出问题、勇于探究;培养主动参与合作的能力,采用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7、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扩大学生视野,紧跟科学前沿……

教科版小学科学上册三年级教学计划范文3

本册教材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内容的选编上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顺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基础性的、浅显的科学活动作为学生探究活动的主题,同时注重对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科学知识的整合。以小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主要线索构建单元,做到了“生活经验”引领下的内容综合化。为让学生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发展自己的科学探究能力特做计划如下:

一、所教年级学生现状分析

本学期三年级学生五个班。这些学生是新课改后的学生,视野虽然比较开阔,但是,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以及听课的技巧相对不如课改前的学生。课堂上看来很活跃、很热闹,但是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方面却非常缺乏,动手实验时,常常是在为了玩而玩,而不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去玩,想出办法了再玩。

因此学生课堂上常常表现的是玩完后,一问三不知,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本学期的科学课要对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要对学生主动探究科学知识的能力进行专门的训练,发展学生们的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在本学期中我要从抓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入手,在小制作、小种植、小实验、小调查、小操作等方面入手。

结合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合理的运用电教媒体,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把科学课的新课程标准落实到科学教学中去,使科学教学进入到一个走进新课程改革的新时期。

二、本册教材的知识系统和结构

本册书25课。从知识方面可以分为六个方面:

1、科学在我们身边:(1—5)课,以学生玩玩具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展开,拓展到了解身边熟悉的、常见的事物,教材中设计了丰富多彩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活动,通过亲历活动,使学生“走近科学“,初步感悟到身边处处有科学,生活离不开科学的道理。

2、我们怎么知道:(6—9)课,以“学生对身边事物已有的观察、认识”为引领,进一步认识身边的物体,解释观察到的现象,探索其中的奥秘,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步骤,为学生亲历科学提供一把入门的钥匙。

3、天气与我们的生活:(10—14)课,以“学生对天气的亲身体验”为线索,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制作等探究活动,增强学生观察身边科学现象的意识,培养学生乐于探究身边常见科学现象的情感,意识到探究科学可以从身边的科学现象入手。

4、水的科学:(15—19)课,以‘‘学生对水已有的认知“为线索,通过让学生了解自然界中水资源的分布、欣赏自然界水体的美丽、了解水的三态、认识水中物体的沉浮、进行水的多少的比较、认识水的压力等各种探究活动,层层展开,逐步推进,使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手段和方法,了解、认识水的特点。

5、我们周围的空气:(20—22)了解空气在哪里,空气的成分,我们需要清新的空气。

6、(23、24)课,以“学生对玩具的认知”为线索,引领学生尝试自主运用已经掌握的科学探究方法和已有知识,解决生活中形象、直观的具体问题,包括较为简单的器具的拆卸与组装,简单工作原理的探究,中期的植物种养,植物外部特征与生长情况的观察,以及生活中其它与儿童成长密切相关的问题的初步调查、了解等,初步培养学生“模仿与制作”、“拆分与组合”的动手能力,及认真细致、善于思考、善于动手实践的科学态度,使学生意识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三、本册教材的教学目的、重点、难点

目的:

从科学课特点出发,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线索切入到基础性的、规范的科学探究活动之中。教材主要围绕“走近科学”、“亲历科学"、“自主探究”三个专题选择内容,遵循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既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意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独立操作中观察、思考,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有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志趣和能力。

重点:

《我们怎么知道》、《天气与我们的生活》、《水的科学》、《我们周围的空气》四个单元。

难点:

使学生以自主体验为手段,以科学探究为核心,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探究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及科学知识各有侧重,且由易到难,逐渐上升。

四、主要教学措施与教改思路

1、措施∶

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过程入手,以实验为主,社会实践为副,力争让学生从亲自动手实验,把课程提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运用电教媒体进行再现,精心设计问题情境让学生以实验方式加以验证,并对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思考,写出观察报告。同时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精神培养,及过程的培养。

2、教改思路:

上一篇:2020年度学校党委(党总支)书记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适合英语配音的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