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2024-06-14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通用10篇)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1

一、探究及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课改中对探究作出如下解释:

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以研究自然界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种种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科学探究也指的是学生们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们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

探究知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知识, 只有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更多的知识, 才可能形成更强的应用能力, 同时也是学生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新课程强调转变学习方式, 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改变原有的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探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学科领域或现实生活的情境中, 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方案、动手操作、搜集和处理信息、表达与交流等探究性活动中, 获取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体验的一种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

探究性学习自古以来便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古希腊苏格拉底的诘问法, 是通过不断的反问引导学习者自我检讨, 在检讨中探究自己知识体系以外的未知领域。韦钰院士也曾指出:“实施探究式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途径”。

探究性学习活动, 学生面对的不是现成的陈述性的知识或程序性的练习, 而是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 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征的探索活动, 无疑是当今科学学习中重要的学习方式之一。科学课程标准强调:“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 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

二、存在问题

在科学课上, 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充分调动了师生间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改变原来小学科学传统的教学模式, 即教师枯燥的教、学生乏味的背, “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但是, 当前教师和学生由于缺乏对探究性教学内涵的真正理解, 在对探究性学习的认识和实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 使科学探究教学往往不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活动流于表面, 有名无实, 盲目模仿。因此, 必须提高认识, 转变观念, 走出误区, 探究性学习才能健康发展。下面笔者就以教科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蜗牛》一课为例, 分别谈谈教师和学生在探究性学习模式下存在的问题。

1.教师设置“问题串”

教师在进行“蜗牛”一课的教学时, 教师要求学生用五分钟时间观察蜗牛的活动, 为学生准备了一连串的问题, 例如, 蜗牛喜欢吃什么食物?蜗牛一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蜗牛有没有嘴巴?蜗牛是如何繁殖后代的?…….下面, 你们就做个小小科学家, 来探究蜗牛的奥秘吧!

老师以“问题串”的形式, 连续的设下了这么多问题来让学生探究, 老师“给予”的这些问题, 学生一下子难以消化, 教师以为这样就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 即“探究性学习”, 然而, 实质是学生被老师的问题牵着走, 没有自己独立思考和质疑的空间, 学生们被束缚在预设的“问题串”中,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自由想象, 自由发挥的能力, 束缚了他们的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在教师预设性的问题下进行探究就很难有生成性问题产生, 探究性学习应该让学生自己主动的发现问题, 所以这样的“问题串”不属于探究性学习。

2.教师发出“指令性”操作

一位教师在“蜗牛”一课中, 在探究“如何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时, 有学生说可以用醋。这时老师及时引入“好, 下面请同学们根据我出示的操作要求来做一个实验, 然后得出你的结论”步骤如下: (1) 把自己手中的小乌龟放在玻璃瓶里; (2) 在小烧杯中倒入少量的醋; (3) 拿出棉签, 浸入倒出的醋中; (4) 用沾有醋的棉签, 接近蜗牛的触角, 仔细观察, 蜗牛会缩回它的触角。下面给你们十五分钟时间进行探究这个问题。

有些教师总是提前为学生做好各项准备工作, 为学生设计好探究方案。在实验过程中, 教师也常会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干预, 甚至学生稍微有的一点创新想法也不容尝试, 一定要求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实验步骤, 而且常常为学生进行演示, 这其实已经不属于学生探究, 而是老师帮助学生在做, 在教, 学生已经不是探究的主体, 失去了探究的实质意义, 探究就流于这种形式, 而达不到真正的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目的, 也实现不了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高度统一。

3.教师对学生“放任自流”

在“蜗牛 ”一课中 , 当探究“ 蜗牛喜欢吃什么”时, 执教老师让学生拿出自己从家里带来的食物, 要求学生自己尝试给小蜗牛喂食, 观察小蜗牛喜欢吃什么, 可以自由的与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于是学生们纷纷拿出自己带来的五花八门的食材 , 以小组为 单位进行 探究 , 苹果 , 鸡蛋, 话梅, 口香糖, 青菜叶……不管蜗牛喜不喜欢吃, 都往蜗牛嘴里塞。过一段时间后, 学生对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兴趣, 自制力很差的学生便开始聊天, 讨论其他与本节课无关的其他话题, 同时也影响正在认真探究的其他学生。

老师的放任自流和学生的盲目探究, 导致学生学到的科学知识变得支离破碎, 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不到乐趣所在, 探究的方法也难以提升, 探究成果也得不到共享和内化。这种情况实际上是老师对新课改中提出的“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 要保证学生充分的探究时间”的误解。

4.学生参与“流于形式”

当教师对《蜗牛》一课提出学习目标以及分配小组讨论问题后, 在讨论过程中, 有些学生只是简单讨论几句就草草收场;有些学生只是在一旁独自学习, 并没有参与到小组谈论中;有些学生虽然在一起讨论, 但讨论的话题和主题无关。同时,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 学生参与并不均衡, 小组合作交流便成为优等生或较外向的学生“表演”的舞台, 他们抢先发言, 争着表现。而另外一部分同学则默默地坐着, 或“袖手旁观”, 或“坐享其成”, 很少参与或根本没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原因分析

探究性学习之所以存在上述一些问题,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我国对探究性学习的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 老师的观念还没有彻底的转变, 理解存在误区。从学生角度讲, 学生并没有达到探究性学习所要求的自主学习, 自我控制的能力, 从教师方面说,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从而会大大的影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的效果。

1.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差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的学习方式,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基本要求。现代社会强调要终生学习, 也是要求学生必须要有自主学习的能力。毋庸置疑, 小学三年级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使其会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活动成为当前教师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只有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才能保证探究性学习达到预期的效果。

在探究性学习中, 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重要, 自我控制能力简单的说, 就是控制自己想做但不能做的事。学生面对这样新型的探究活动会感到不适应, 生理和心理上都会有很大的压力, 同时在与学生的合作探究中, 也时常会出现一些行为冲动, 思想偏激等现象。自我控制能力的高低也会影响学生探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 对于教师来讲, 要想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 实现探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 必须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我控制能力。这将对探究性学习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2.教师没有抓住“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课程, 更是一种学习方式。随着新课程的推广与发展, 探究性学习将不断向学科课程渗透, 成为各学科基本学习方式之一。在目前的实践中, 探究性学习往往被狭义地理解为在教师指导下, 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 或把探究性学习仅局限于活动课程, 这样就不可能全面揭示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实质。

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一个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有学者认为, 既然学生是探究的主体, 那么教师也就没什么作用可言;探究性学习既然如此注重过程, 那么传统意义上的教师讲授和评价的角色就失去了意义。于是, 有些教师就按照一己之言由过去的“一切皆管”变为现在的“一切不管”, 以为这便是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虽然重视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探究, 但是也不意味着放弃教师的指导, 在探究性学习中, 我们要把握住师生的角色, 即“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如果教师放弃指导, 那么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就会走经验主义道路, 从而也得不到科学的探究结果。为充分发挥探究性学习的功能, 避免学生的探究活动随意游离课题和放任自流, 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手段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

四、对策

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 面对探究性学习这样的新型教学方式, 教师和学生都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 学生也许很难清醒的意识到, 或者即便意识到, 也很难主动的改变自己的不好行为, 因此,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归根结底还需要教师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 把学生引向科学正确的方向上。要想适应这样的科学教育改革, 作为教师, 不但要要努力克服现实中自身存在的各种教学问题, 而且还要尽量的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究, 解决学生所存在的合作流于形式, 不积极参与, 以及不善于倾听等问题, 才能规范教学秩序, 完成教学任务, 实现教学目标。

那么教师如何来解决这些问题呢?笔者给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 妥善处理学生提出问题

科学课上, 小学生通常会对实验内容产生浓厚兴趣, 但是对于理论性很强的内容, 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学生们会产生不了强烈的探究欲望的。所以, 如何让学生对探究的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 激发他们探究的积极性, 就要学习教育心理学, 抓住该年龄段的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充分利用直观的教学手段, 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 来引起学生对探究该问题的兴趣。

在课堂上教师经常利用故事法、悬念法、游戏法、魔术法等创设学习情境, 启迪学生提出问题, 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科学探究是引导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而不是以“问题串”的形式给学生提出很多问题, 供学生参考探究。当学生在心理上有了安全感、愉悦感时, 就会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

然而当学生们毫无顾忌地敢想、敢说、敢为时, 这就会引发学生说出的问题肆无忌惮, 形形色色, 漫无边际, 就要求教师要适时地、灵活地引导学生有序地进行探索, 引导学生在动手、动嘴之前先动脑。

然而, 如何将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本节课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相统一起来呢?

首先, 需要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整理, 总结出学生从哪几个方面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找到问题的实质。比如, “把蜗牛放在水里会淹死吗?”“哪些地方可以抓到这种蜗牛?”“我怎么抓不到这么大的蜗牛?”, 这三个问题其实归根结底就是问及蜗牛的生活环境, 这样使得问题更明确并且具有针对性。如果能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和归纳, 那效果会比教师自己总结归纳更有价值。

2.探究性的引导要到位而不越位

在探究“蜗牛是否有嗅觉”过程中, 教师应摆正自己的位置, 教师发挥好自己的指导的作用, 要以学生为主体, 因势利导地引导学生亲历探究活动。设计探究方案, 进行探究实验, 观察蜗牛的反应情况, 体验科学乐趣, 而不是根据教师的“指令”步骤, 按部就班的完成实验, 轻而易举的得出结论。

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也是学生们亲密的伙伴, 探究的真正主体是学生, 教师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活动进行指导和帮助, 但是不能取代学生在探究中的主体地位, 过多的干涉, 会扼杀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不利于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 指导学生在探究中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有效的以高科学课堂的教育教学效果, 提高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效果。

同时, 教师引导也需要考虑一个“度”的问题, 当学生生成具有创造性的一些问题时, 教师要及时进行点拨, 让学生思维的火花迸发出耀眼的光芒;当学生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时, 教师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让学生明确自己接下来的探究方向, 摆脱此时的探究困境。总之, 应该尽量让学生自己去思考, 去探索, 去反思, 不断提高自身的学习和自控能力, 问题分析和解决的能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积极参与意识

小学科学实验探究活动操作性很强, 因此, 学生在活动中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合作很重要。但是, 在日常教学中, 小组合作往往会只流于形式, 并非做到真正的合作。因此, 既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 使他们了解合作与交流的价值, 尝试与其他同学合作与交流, 又要解决合作流于形式的问题, 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合作的意义和乐趣。

要想使合作不流于形式, 教师就不能只是简单地把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即可, 而是要在实验探究活动前, 应将优秀生、中等生和后进生合理分配, 使每个组兼有各层次的学生, 这样组成若干个四人学习小组。同时, 在活动中, 教师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要承担一定的活动任务, 担任一定的角色, 要明确每一个学生的任务, 落实各自的职责, 如小组长、记录员、中心发言人、操作员、协调员等, 且这些角色要轮流互换, 保证每个成员都体验难度不同的角色, 都有组织本组活动、动手操作、观察记录和发言的机会, 这样才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参与的兴趣, 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开展, 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师既要强调学生合作学习, 积极参与, 又不可以对学生“放任自流”。教师要强化目标导向, 动态把握课堂, 教师要适时指导, 避免学生盲目探究。探究活动具有一种不可预见性, 主要是由于学生个体间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 这也决定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可以让学生完全的自主探究, 而是要以目标为导向, 启发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教师只有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以后, 学生才会有目的的去发现问题, 探究未知。但教师设置的目标要明确, 适当, 要让学生力所能及。由此也可以促进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发展。

五、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结合“蜗牛”一课的实验探究活动来分析当今科学课中探究性学习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其思考。

科学的进行探究是一种合理有效的科学学习方式,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年龄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 联系小学生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设置合理的探究计划, 为学生提供一个自我发现和合作探究的机会。与传统的教学相比更具有鲜明的探索感悟和实践体验的创新性。这一新型的教学形式值得我们共同探索和实践。因此, 我们需要正视小学科学教学中探究性学习存在的这些问题, 努力的尝试有效的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让探究性学习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的更合理, 更高效。

总之, 探究之路, 贵在坚持, 重在微妙。

参考文献

[1]美国国家研究理事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M]1999

[2]马志成.探究性学习的驱动力[J].比较教育研究, 2004, 07:23-26+32

[3]韦钰等.探究式科学教育教学指导.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M].2005.51.

[4]郝京华.科学课程标准解读[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2.

[5]肖龙海, 苏正旺.小学生探究性学习实验研究[J].教育研究, 2004, 02:85-89.

[6]张道祥.当前探究性学习中的几个误区[J].教育探索, 2004, 06:17-19.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2

****年**月**日

第 周星期

第 节

不良场所

不宜进入

个性批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明白哪些场所是不良场所。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讨论,分析案例,使学生明白为什么不宜进入不良场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认识到很多场所是可以进入的,而有些是不适宜的。

教学重点:使学生明白不宜进入不良场所的重要性。教学难点:使学生明白不宜进入不良场所的重要性。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过程:

一、导入

案例回放

据《华商晨报》报道,2005年3月以来,北方某市接连发生上网吧的孩子失踪被杀的案件。2006年2月28日,该市警方在得到线索后,抓获了这起特大杀童案的凶手。

据凶手向警方交代,他总在“天麟网吧”泡着,伺机给上网吧的小孩买吃的,然后将小孩骗到家里,将其杀害。

通过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 同学讨论。

老师小结:类似网吧等不良场所,我们未成年人不要进入,防范侵害。

二、新课

1.什么是不良场所?

同桌讨论

全班汇报

小结:营业性的录像室、电子游戏室、网吧、歌舞厅等场所,容易存在管理不规范、内容不健康、人员良莠不齐的问题,这些地方都不适宜我们未成年人进入。

2.为什么我们小学生不能进入不良场所? 学生发言、讨论

学生1:有的同学在网吧里沉湎于网络游戏,不仅消磨时间和精力,造成学习成绩直线下降,而且把父母给吃的早餐、买学习用品等日常生活的零用钱都花光了。有弊无利,所以不要进入这些不良场所。

学生2:进入不良场所,比如网吧,我们小学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引诱利用,被逼去参加偷窃、抢劫或团伙斗殴,甚至吸毒、贩毒,或被拐骗、绑架、杀害。

教师小结: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同学们千万要记住:不良场所,不宜进入!

板书设计:

不良场所

不宜进入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3

1.会认6个生字。

2.理解、交流“明朗、凌乱”的意思。

3.品读课文,摘抄喜欢的句子。

重点

1.会认6个生字。

2.品读课文,摘抄喜欢的句子。

难点

理解、交流“明朗、凌乱”这两个词语的意思。

教学流程

一、展示落叶,感受课题

1.学生说说课前收集到的落叶形状。

2.重点展示梧桐树的叶子,说说梧桐树叶的形状。

3.大家说得真好,比一比,看看梧桐叶子像不像我们的手掌。这些手掌铺在一条水泥路上,这就是……

4.教师相机板书课题。

5.学生齐读课题《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理清课文内容

1.教师配乐范读课文。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你们有没有觉得这条水泥道如在眼前呢。请同学们也来读一读课文,读不顺的地方画上记号,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同桌互相检查课文的朗读情况。不容易读通顺的地方相互帮助,多读几遍。

4.检查要求会认的生字,注意“凌、增、棕”是后鼻音。

5.学生画出这些生字在文中组成的词语。

6.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品读课文,感受秋天

1.品读第1~4自然段。

(1)师范读时出示课文中的句子:啊!多么明朗的天空。

师:你们知道“明朗”的意思吗?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想一想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什么,还可以根据句子的意境来想词语的意思。

(2)学生朗读时出示句子:可是,地面还是潮湿的,不时还能看见一个亮晶晶的水洼,映着一角小小的蓝天。

师:读了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最喜欢哪个词语?

2.品读第5~8自然段。

(1)指名读,并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

(2)交流自己喜欢的句子,教师随机指导学生朗读。

①水泥道像铺上了一块彩色的地毯。这是一块印着落叶图案的、闪闪发光的地毯,从脚下一直铺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一直到路的尽头……

师:这句话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闪闪发光(印着落叶图案)的地毯

师:读的时候,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

(学生交流。)

②每一片法国梧桐树的落叶,都像一个金色的小巴掌,熨帖地、平展地粘在水泥道上。

师:想一想,说说“熨帖”是什么意思。落叶是怎样地铺在水泥道上的?为什么会这样熨帖地粘着呢?

③它们排列得并不规则,甚至有些凌乱,然而,这更增添了水泥道的美。

师:“凌乱”是什么意思?指导学生可以联系上文的“并不规则”来理解词语的意思。

④我一步一步小心地走着,一片一片仔细地数着。

师:这句话里面哪些词让你印象深刻?

(3)指导朗读。

师:多美的水泥道呀,你会怎样朗读呢?先自己读一读,有什么好的经验可以告诉大家。

3.品读第9~11自然段。

(1)听老师读,想一想,小作者经过水泥道时走的速度是快还是慢?

(2)学生相互交流。(从“很慢很慢”可以看出小作者经过水泥道时走得非常慢。)

(3)师:小作者为什么会第一回觉得门前的水泥道很美呢?(引导学生明白:仔细观察会发现意想不到的美。)

四、阅读课文,摘抄句子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原因。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4

主备人 康晓燕 协同备课 余平

教学内容:

1.聆听《火车波尔卡》 2.聆听《跳绳》 3.表演《火车开啦》 4.表演《拍皮球》 教学总目标

1通过聆听《火车波尔卡》、《跳绳》,演唱《火车开啦》、《拍皮球》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有关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

3.能根据给出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4.将“火车”三声部节奏与歌曲《火车开啦》演唱连接起来,使歌曲更有趣味性。

课时划分:本课可安排三课时完成。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学唱《火车开啦》 2.表演《火车开啦》 3.学习三个声部一起合成。教学目标:

1.通过听唱法学习歌曲,要求学生能用活泼、轻巧的声音进行演唱。并能根据歌词的内容来编创动作进行表演。

2.通过三种不同节奏的火车声音的模仿和合成,来体验多声部合成的感觉和趣味性。

3.通过对歌曲的表演和游戏的运用,让学生体会到音乐学习的快乐,吸引学生更积极的参加音乐实践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嗓音练习。1.单个音跟唱练习,训练学生的音准。2.多个音阶跟唱练习,提高学生的音高。3.发声练习(见教材31页)。4.复习歌曲《放牛歌》。

二、歌曲学习。

1.谈话提问,导入新课。

师:今天,老师请同学们先来听一首歌曲,听完后,请同学们告诉我,你听到了什么声音,这是在哪里? 听《火车开啦》的录音,初步感受歌曲的情绪和速度,请生回答。2听《火车开啦》的录音,请学生默读歌词,熟悉歌曲的节奏。 3聆听老师范唱,学生小声跟唱,学习歌曲的曲调。

4请学生跟着音乐一起学唱歌曲,并鼓励学生根据歌曲的内容创编合适的动作来进行表演。

5.学会歌曲后,请有兴趣的同学来为大家进行表演,老师给予表扬和奖励。

三、节奏练习

1.请学生分别练习教材给出的三种声音,并说说是什么发出的。

2.尝试把三种节奏结合起来,体现声音和谐丰满的效果。

四、师生小结,结束活动。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聆听《火车波尔卡》 2.聆听《跳绳》 3.复习歌曲《火车开啦》

4.按照图示和儿歌,做开火车的游戏。教学目标:

1通过聆听《火车波尔卡》、《跳绳》等音乐活动,表达自己童年生活幸福欢乐的情绪。

2学习用欢快活泼的情绪,轻巧的声音清晰、准确地演唱歌曲。并通过歌曲的有关游戏,养成听音乐做动作的习惯。

3.能通过乐曲的聆听,初步分辨钢琴与其他乐器的不同音色。教学过程:

一、复习歌曲,导入新课

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歌曲《小雨沙沙》,《春晓》,《放牛歌》。

二、聆听《跳绳》 1.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会跳绳吗? 2.聆听乐曲《跳绳》。

请生说说,你听到的这首乐曲觉得心情怎么样,想做点什么? 3.再次聆听乐曲,并随乐曲模仿跳绳的动作。

4播放由钢琴和另一种乐器演奏的两段音乐,听一听哪一段是用钢琴演奏的?

三、聆听《火车波尔卡》

1.初听乐曲前不做导言,让学生感受乐曲鲜明的形象,可提示“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自己想像的事物。

2.简介乐曲轶事,引导学生说出乐曲中描述的火车是怎样开动的。

3.大家一齐唱开火车的歌谣,从一个站向另一个站“开”去,到了一站,读拍歌谣,然后再向另一站“开”去。要求读拍歌谣准确、清晰。达到要求者给这个车站起名字,然后再继续游戏。

4.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设计游戏,使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投入。每一组都可以有不同的游戏方式,看哪一组游戏编创的好。 

四、复习歌曲《火车开啦》,结束活动。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1.演唱歌曲《拍皮球》。2.表演歌曲《拍皮球》。3.编创与活动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表演《拍皮球》,表达孩子们童年时的快乐心情。2.编创与活动中,鼓励学生多进行声音的模仿,并能根据给出的节奏型,利用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什么体育活动?看看图片里的小朋友们在玩什么?(出示图片,导入课题—-拍皮球)

二、表演歌曲《拍皮球》。

1.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速度和情绪,请生回答。2.跟音乐一起拍节奏,熟悉歌词。3.用听唱法学唱歌曲。

4.请学生跟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5.鼓励欧兴趣的同学为歌曲编创动作,并进行表演。

三、编创与活动

1.看教材34也,模仿给出的几种声音,再同桌讨论,还能模仿哪些声音。请生上来进行模仿。

2.出示节奏图谱,用相应的打击乐器为歌曲进行伴奏。1)请生一起徒手练习两种节奏。

2)练习熟练后,请学生用双响筒和三角铁为歌曲伴奏。

四、结束活动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5

目标浏览 迎接挑战

知识目标:1.了解挫折的含义,造成挫折的因素以及与人生的关系。

2.懂得挫折能够磨炼意志,在挫折中增长智慧。

能力目标:掌握用辩证的方法分析挫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面对挫折采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2.善于用名人、英雄模范人物、先进人物战胜挫折的事迹和名言激励自己。

自主、合作学习

阅读课本第60页邓亚萍的挫折与成功

邓亚萍曾经遇到的挫折:。邓亚萍曾经遇到的成功:。

1.挫折的含义是什么?

2.观看幻灯片思考造成挫折的因素有那些?

3.人生难免有挫折。是人生的一部分。不同的态度,不同的结果。

阅读课本第63页“生死之间”

4.结合材料两名登山者分别采取了什么态度,结果是怎样的?

5.面对困难和挫折,大致有三种人,除了以上两种请你再找出第三种人。

我归纳我收获:

1.2.3.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在生活中,天灾会导致挫折,人为因素会导致挫折,个人的道德品质、智力因素,也会导致挫折。这告诉我们

A.挫折会阻碍人们前进B.导致挫折的因素都是无法预测的C.挫折能磨炼人的意志D.造成挫折的因素是多样复杂的2.()下列对挫折的理解中,正确的是

A.青少年遇到挫折比成年人少些

B.同样的挫折,对不同的人可能产生不同的影响

C.导致挫折的内存的主观因素通常难以控制

D.挫折的存在具有普遍性,每个人都会遇到同样的挫折

用心爱心专心 1

3.()经历挫折的不同结果,取决于

A.人们从事的职业B.社会地位

C.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D.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

4.()对待挫折,正确的看法和态度是

A.自认倒霉不再努力B.在与其搏击中争取成功

C.把它看作是一种灾难,听任摆布D.挫折是人生常事,忍过这一关就好了 5.()有着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的人,承受挫折的能力强,主要表现在A.遇到困难和挫折,就失去了积极向上的信心和勇气

B.遇到困难和挫折,就愁眉苦脸,情绪低落 C.遇到困难和挫折,依然保持旺胜的精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D.遇到困难和挫折,自叹命运的不公

二、不定项选择题

1.()在人生的道路上,挫折是难免的。这是因为,造成挫折有多方面的因素。这些因素包括

A.自然因素B.社会因素C.家庭和学校因素D.个人因素

2.()在生活中,那些不屈从于挫折的人能够

A.把挫折当作对自己的考验和磨砺B.认真总结经验教训而少犯错误

C.造成烦恼和痛苦而不再进取D.迎接新的挑战去争取新的成功

3.()巴尔扎克曾说过:“挫折和不幸,是天才的晋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深渊。”下面对这句话认识正确的是

A.弱者会被挫折打败B.挫折有其积极的意义

C.在不同的人身上,挫折会导致不同的结果D.挫折与不幸必定造就天才和能人

小学生三年级《金秋五课》观后感 篇6

今天看了乡村振兴《金秋五课》的人才振兴文章,受益匪浅。首先,本研究对人才振兴具有很强的指导性。第二,人才的工作在任何时候都非常重要。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历史使命。我们应该勇敢地完成这个使命。第三,作为一个医疗卫生系统,加强人才培养和招聘是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只有做好人才振兴工作,才能更好地承担救死扶伤的任务,提高身体素质,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

“一流”首先谋求振兴工业,一流的繁荣工业是国家振兴的重点,是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农村繁荣的基础,我们镇要坚持与时俱进,以前作后,贵镇域经济发展,港澳加强四麒麟马桥甜瓜产业、蔬菜基地、脐橙产业高和阿木葡萄产业,让村集体努力发挥带头作用,带动大户等农民增收。

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 篇7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美德具有生生不息、历史弥新的品质,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

2、过程与方法:

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体会中华文化由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我们对中华传统美德认同感并化为实际行动。

二、教学重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三、教学难点: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教学方法:体验教学、阅读鉴赏、讨论、调查分析等。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3)文化的深远的影响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清代大画家、“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老来得子,欣喜万分,他对儿子的要求很严,从不溺爱。他在病危时把儿子叫到床前,说要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厨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的送到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儿子跪在床边,哭得像泪人一般,忽然发现茶几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几行诗句:“淌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业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宗,不算是好汉。”读到了遗诗,儿子顿时大悟,明白了父亲临终要他新手做馒头的道理。讲授新课: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 博大精深

(1)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中华文化】——kp64活动

○提到中国文化,你会想到什么?

中华书法、春节、武术、儒家思想、十三皇陵、兵马俑、甲骨文、四大名著、敦煌莫高窟等。(答案不唯一)

学生阅读kp64段落内容。

【它们的来历】——kp65活动1 ○你知道它们的来历吗?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故官: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棕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你会怎样品味它们的文化情趣?

在中华大地上,各个民族相互尊重、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的无数建筑艺术精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中华文化是各民族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晶。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绵不绝,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情趣和力量。

(2)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中华文化的代表】——kp65活动2 ○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物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如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从军事家来看,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持久战》等。从文学家来看,鲁迅著有《狂人日记》,茅盾著有《子夜》等。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学生还可以从发明家、科学家、医药学家等方面启发学生进行拓展。“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个方面杰出人物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各个方面杰出人物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他们都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3)文化的深远的影响

指导学生阅读kp66课文内容,思考讨论:中华民族优良文化的传统影响。【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kp66活动1 ○上面这些话对我们为人做事有什么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有过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的经历,都体会到“失败乃成功之母”, “吃一堑,长一智”等格言中蕴含的深刻哲理;

“车到山前必有路”, “此处不留人,自有留人处”, “天无绝人之路”等谚语,是激发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勇气、鼓舞其斗志的良药;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寒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寸有所长,尺有所短”, “乐极生悲”, “否极泰来”等充满辩证思想的成语,格言,对于人们看问题、办事情具有深刻的影响。所有这些都表明,传统文化是过去的,但其富有生命力的部分至今仍在影响我们的一言一行,影响我们民族和国家的发展道路。

2、传统美德 薪火相传(1)代代传承的传统美德

【三个历史故事】——kp66活动2 ○请说出上面三个历史故事。苏武(?一前60)牧羊:公元前100 年,中郎将苏武奉命出使匈奴,因其副使张胜参加匈奴内部的斗争而受牵连,汉朝使节全部被囚禁。匈奴单于派人劝苏武投降,苏武以拔剑自刎相抗,誓死不屈。匈奴又采取各种手段,迫苏武就范未成,匈奴单于将苏武流放至荒无人烟的北海(今贝加尔湖)牧羊。身陷绝境的苏武以草根野鼠为食,面对南天,怀念祖国,强烈的爱国信念,使他顽强地与困境抗争。他孤身一人与羊群相伴19 年,始终不辱汉使气节。公元前81 年,因匈奴与汉和好,白发苍苍的苏武被遣回朝。苏武临大节而不辱,经磨难而不屈,坚贞不渝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之心,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颂。

负荆请罪:战国时,廉颇为赵国大将,蔺相如后来居上,廉颇不服,欲羞辱蔺,蔺为了赵国的利益,处处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两人遂为刎颈之交。

徙木为信:《史记商君列传》记载,为了取信于民,商鞅“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人们都表示怀疑,这时,一个年轻人将所立之木搬到北城门,商鞅果然赏十金。

○这些故事所蕴藏的传统美德对我们今天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中华传统美德的博大精深及其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心理、生活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三个历史典故反映了爱国、贵和、守信等中华传统美德。

教师:我们中华民族在自己的发展历程中,在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同时,也形成了代代传承的美德。(列举实例)【对应关系连线】——kp67活动

○找出右边的名言警句与中华传统美德的对应关系并连线。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出自《礼记》,大意是“如果对国家有利,自己就不去追求富贵”,这就告诉我们,利国利民是大事,个人富贵是小事,如果能兼顾当然好。但是,如果二者发生冲突的时候,就要为国家利益着想,牺牲小我,成就大我。这应该是每一个人的行为准则。所以,它对应左边的“以集体为本位,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这一条。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自《论语》,大意是“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没自己的清白”,教案《九年级品德第五课教案》。这也就是说,一个人应当具有自己的人格,格守做人的准则,而不能在强权的压迫下屈服。所以,它对应左边“捍卫道德尊严,‘守死善道’的精神气节”这一条。

“礼之用,和为贵”,出自《论语》,大意是“礼的作用,以和为最高境界”。我国传统文化中“和”的内涵十分丰富。根据中医的理论,人体各个器官之间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它们彼此之间协调好了,才会有健康的体魄。不同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不同文化之间要讲“和”,整个人类社会才会和平幸福。人与自然之间也只有讲“和”, 人类社会才能持续发展。所以,它对应左边“崇尚人伦和谐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出自《尚书》,大意是“对别人要宽容,不能求全责备;对自己要严格要求,惟恐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好”。这句话提倡的是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精神。它对应左边“注重道德内省和躬行践履的道德传统”这一条。

“志存高远”,出自诸葛亮《诫外生书》,大意是“立志应当崇高远大”。古人很重视人生志向的确立,志存高远,就会自我激励,奋发向上,有所作为。它对应“追求精神境界和向往理想人格的崇高道德理想”这一条。

“自胜者强”,老子所说的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做事情首先要树立坚定的信心,努力超越白己,克服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只有首先战胜自己,才能无往而不胜。它与“君子强学而力行”,对应左边“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这一条。(2)与时俱进的传统美德 课堂小结:

提问:通过本课的学习,给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学生回答,略)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八、教学后记:

第二单元 了解祖国 爱我中华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二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民族精神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得以不断丰富和发展;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2、过程与方法:

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要用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二、教学重点: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三、教学难点:

1、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2、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四、教学时数:1—2课时。

五、教学方法:体验教学法、讨论法、讲授法等。

六、板书设计: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

(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3)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2、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2)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3)共同说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七、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杨利伟,“航天英雄”荣誉称号和“航天功勋奖章”的获得者。他从小向往军营,从穿上飞行服那天起,他就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蓝天。他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砺自己的意志,苦练过硬的航天飞行本领,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终于成功地飞向天空。他的成功飞行,实现了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想,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力和自强不息、勇攀高峰的精神风貌。讲授新课:

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民族精神 生生不息(1)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中国的脊梁】——kp68活动1 ○你认为“中国的脊梁”是什么?请用具体的人物或事例加以说明。“中国的脊梁”是具有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人。

当中华民族遭受侵略和欺凌的时候,那些不甘屈服、奋起反抗的人们,是民族的脊梁; 为保卫祖国的安全,无数远离自己的父母而守卫在祖国边陲的解放军战士,是民族的脊梁; 为了振兴祖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是民族的脊梁; 坚守自己的岗位,奋力拼搏的千百万工人,是民族的脊梁; 千千万万日出而作,日没而息的父老乡亲们,是民族的脊梁„„

总之,不要以为只有英雄人物才是民族的脊梁,千干万万埋头苦干、无私奉献的中华儿女,都是民族的脊梁。

【我用残损的手掌】——kp68活动2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一幅怎样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这首诗时的历史背景是:1931年,“九一八” 事变后,日本占领了东三省,1937 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中国人民开始了英勇的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斗争。在抗击日本侵略者这一共同的目标下,国共两党于1938 年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全国各阶层的人们纷纷投人抗日救亡的滚滚洪流中。无数优秀中华儿女牺牲在抗日的战场上,无数优秀中华儿女被日本侵略者逮捕入狱。在敌人的监狱中,中华儿女坚贞不屈,与敌人进行各种各样的斗争。所有的抗争与斗争都与中华儿女对祖国的真挚热爱之情是分不开的。这种对祖**亲的热爱之情凝聚成无数激励中国人民奋勇抗战的歌曲,凝聚成无数歌颂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戴望舒所写的《我用残损的手掌》一诗既是中华儿女对祖国那一份不可替代的深厚感情的集中体现,也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勇抗争精神的结晶。)

这首诗描绘了当时祖国大好河山遭践踏,人民遭受欺凌,激起人民奋起抗争的历史画卷,表达了诗人对当时中华民族面临的历史命运、全民族奋起抗战、不屈不挠、英勇抗战,为争取民族独立不惜牺牲一切的爱国主义情感。【感受中华民族精神】——kp69活动

○填写下表,让我们共同感受中华民族精神

名言警句

历史典故

团结统一

“定于一”、“尚同一”、“一天下”

郑成功收复台湾;戚继光抗倭等

爱好和平

“和为贵”、“与人为善”、“和气生财”、“亲仁善邻,国这宝也”、“敬业乐群”、“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张骞出使西域;文成公主入藏;玄奘西行;鉴真东渡;郑和下西洋等

勤劳勇敢

“克勤于邦,克勤于家”、“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君子以俭德辟难”、“率义之为勇”、“见义不为,无勇也”、“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勇者不惧”、“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夸父追日、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等

自强不息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不怨天,不尤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自古男儿当自强”

屈原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司马迁忍辱著《史记》等

(2)伟大的民族精神是鼓舞我们民族团结奋进的力量之源 【解读毛泽东的话】——kp70活动

○请用自己的语言解读毛泽东的这段话

理解毛泽东所说的“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一段话,可以让学生结合毛泽东所说的下面这段话加深理解。毛泽东说:“长征又是宣言书。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长征又是宣传队。它向11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11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毛泽东的这段话指出了长征对中国革命和中国未来的影响,指出长征的精神力量。○你能说说长征精神到底是什么吗?

长征精神,可以说是不畏艰险、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也可以说是坚定的革命理想和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等。

○中华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学生阅读kp72课文内容。

2、民族精神我传承

(1)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文化是民族的根,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有责任、有义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热烈的掌声】——kp71活动1 ○这些中学生的行为为什么会赢得热烈的掌声?

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了祖国的尊严,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精神值得钦佩。

(学生还可以设想几种不同的做法进行对比选择。如可以向主办方有理、有节地提出我们的抗议,要求悬挂我国国旗,播放我国国歌等。)

随着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与各国朋友打交道的机会越来越多,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自觉维护祖国和民族形象,增强爱国的情感。

○当雄壮的国歌奏响的时候,你想到了什么?说一说当时的感受。(略)学生阅读kp71课文内容,讨论思考:如何传承中华民族的伟大民族精神?(2)改革开放赋予民族精神新的内涵

【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kp71活动2 ○请你结合其中的一点,谈谈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要立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只有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才能明确传统文化中哪些是应该抛弃的,哪些是应该继承的,应该从哪些方面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目的也在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经过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华民族创造了令人惊叹的灿烂文明,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思想文化宝库,孕育了极富生命力的优良传统。只有从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传统中吸取营养,才能陶冶情操、塑造民族性格,使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

要正确面对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中华民族之所以五千多年绵延不绝,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是因为中华文化具有极强的包容性。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我们既不能因为它带来机遇而丧失警惕,更不能因为它带来挑战而畏缩不前。任何强大的民族精神都不是从温室里培养出来的,而是在风雨中经受磨炼而不断发展的。只有大胆地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吸取其他民族的长处,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不断发扬光大。(3)共同说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 课堂小结:

作为民族文化的精髓,民族精神是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动力之源。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一个整体。作为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在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阶段,中华民族精神得以丰富和发展。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和未来,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共同谱写民族精神的新篇章。布置作业:见练习册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8

行政调研课教案

国语组 古丽给娜 第五课《陶罐和铁罐》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从前在国王的御厨里有两只罐子,一只是陶的,一只是铁的,可是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今天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它们之间都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二、复习词语。

指名学生朗读下列词语:

御厨 奚落 渣滓 傲慢 遗落 碰撞 倒塌 恼怒 懦弱 覆灭 流逝 挖掘 相提并论 翻来覆去 无影无踪

三、讲授新课

默读全文思考本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第一部分(1-9自然段)第二部分(10-17自然段)谁能说说“奚落”是什么意思呢?

1、指名学生回答。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多请几个。

2、师过渡:那么在课文中铁罐是怎样来奚落陶罐的呢?

三、学生默读课文:

要求:用笔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铁罐奚落陶罐的词语或句子。

1、师:说说,你找到了哪些?

生:我找到的是“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傲慢地说。

师:哦,他抓住了铁罐的语言和神态来充分体现它对陶罐的奚落,真好!

谁能来做做“傲慢”的动作?这句话中还有哪里可以看出铁对陶的瞧不起?

生:“陶罐子”铁罐对陶罐的称呼感受到了铁罐子的傲慢

师:谁能读一读,点人读,生评后再读,全班读

2、你还找到了哪些句子?

过程:读句子2 师:从哪里看出铁对陶的奚落的?

生:“我就知道你不敢,懦弱的东西!” 这次铁罐又是什么样的神态(轻蔑)

谁来读出 轻蔑的语气,听到同学们读,老师也想读一读,那老师来读铁说的话,你们来读旁白好吗?

3、铁罐从傲慢变为轻蔑,那接下来铁罐会怎样呢?找一找接下来描写铁的句子

生:铁罐开始恼怒了。师:自己做一做。点拨:他瞪着眼,他还气得手指着对方,他在跺脚呢(用各种动作表情形象化“恼怒”)

师:恼羞成怒的铁奚落陶的语言一定更尖刻了,听听,他都说些什么? 指名读 铁第三次奚落陶了,这使得铁已经生气了,那接下来呢第四次铁罐是怎么奚落陶的? 最这一次课文中没有描写铁神态的词语,谁能补充? 凶狠

4、同位之间分角色把铁四次说的话读一读

5好,下面老师来引读,一组读一次话,第一组读铁罐第一次说的话,第二组读第二次的话,清楚了吗?

(教师引读:铁罐傲慢地问――、铁罐轻蔑地说――、铁罐恼怒地说――,铁罐怒不可遏,说――)

铁罐用这么刻薄的话来讽刺挖苦陶罐子,那他它凭什么奚落陶罐?(铁罐认为自己很坚硬,而陶罐很容易碎,它只看到自己的长处,所以看不起陶罐。)

师:真能干!铁罐认为自己很坚固(板书:坚固),这是它的长处(板书:长处),而陶罐很容易碎(板书:易碎),这是它的短处(板书:短处),它仗着自己的长处去奚落别的人短处。面对铁罐一次又一次的奚落,陶罐怎样对待的呢?

1“不敢,铁罐兄弟。”陶罐谦虚地回答。(谦虚)

2“我确实不敢碰你,但并不是懦弱。”陶罐争辩说,“我们生来就是盛东西的,并不是来互相碰撞的。说到盛东西,我不见得比你差,再说„„” 相机设问:你认为陶罐懦弱吗?为什么?从哪里知道的?抓“争辩”——读句子,注意省略号的读法。

师评:我听出了这是一个不卑不亢的陶罐子;这是一个谦虚但并不懦弱的陶罐子;

这是一个对自己充满自信的陶罐子„..3“何必这样说呢?”陶罐说,“我们还是和睦相处吧,有什么可吵的呢!” 4陶罐不再理会铁罐。(这是一种无声的抗辩)

你觉得陶罐怎么样?(谦虚)

默读课文的后半部分,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多年之后它们的不同命运?

陶罐:光洁 朴素 美观 文物 有价值

铁罐:早已氧化 不复存在 铁罐去了哪里?为什么会不见了呢?

因为它被氧化,腐蚀不见了。(铁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使铁罐慢慢腐蚀了。总结:

这篇故事主要写了国王御厨里有两只罐子,骄傲的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两只罐子被埋在土里。许多年以后,陶罐被掘出土以后还那样是光洁,朴素,美观而铁罐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从这篇课文中你们学到了什么呢?

我们只看到自己的长处,看不到自己的短处是不对的,我们不能拿自己的长处和别人的短处来比,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正确看待自己的短处。让我们大家相互尊重,取长补短,和睦相处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五课预习习题 篇9

根据提示,按要求作文。

结合课文,写一写得知申奥成功后你自己的感受。

请以“我们该赢”为题,写一篇作文。

参考答案

1.tài yíng pāo tǎng jīn qín

2.A己--已B坂-阪C泻-泄

3.(1) B (2)ED (3)C

4.真实准确、迅速及时、简明扼要;标题、导语、主题、背景、结语。

5.①“人的健康对于睡眠”改为“睡眠对于人的健康”。

②“改善”改为“提高”。

③在句末加“的口号”或“的目标”或“的倡议”。

6.A 7.B

8.示例一:欣赏高山,自然会在高山的巍峨中感悟理想的崇高;

小学三年级科学第五课 篇10

1.诵读李白写的诗《赠汪伦》。

2.诵读写友情的诗。

二、学诗。

过渡:昨天刚学了李白写的《赠汪伦》,今天再学一首李白写给盂浩然的诗。

(一)了解盂浩然。

孟浩然:湖北省襄阳县人,壮年时曾漫游江浙一带,后又赴长安谋

求官职,失意后,还归故园,过隐居生活。他的五言律诗成就最高,大多描写个人情怀和田园风光。他是唐代诗人,其作品生活气息浓厚,当时事有盛名。有《孟浩然集》。与李白是好友。

(二)自由读诗歌

1.掌握生字词

孟(mèng) 帆(fān) 惟(wéi)

2.画节奏

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唐]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惟见/长江/天际流。

3.根据字典理解诗意。

(1)自由议论。

(2)自由汇报。

(3)解决疑难问题。

(4)请理解的学生上六当老师。在( )内填上正确的意思。

①之广陵: (去广陵) ②故人: (老朋友)

③西辞: (向西边离开)

④烟花: (花开得繁茂,像浮动的烟雾,即花开如雾)

⑤下扬州:(去扬州) ⑥孤帆远影:(孤独的一只船帆,远去的影子)

⑦天际流:(在天边流)

(5)串讲诗意

(6)师归纳

在黄鹤楼送孟治然去广陵 李 白

老朋友在西边告辞了我,离开了黄鹤楼,

在花开如烟雾的三月,去了扬州。

一片孤帆远去,影子消失在天空的尽头。

只看见长江之水在天边滔滔流淌。

4.体会情感。

(1)师过渡:名友就要远去他方,诗人的心情是怎样的?用你们的语言描绘一番。

①依依不舍 ②恋恋不舍 ③难分难舍 ④情深意长 ⑤依依惜别

(2)这情景体现在哪两句诗中,读出来。(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3)师过渡;大家说得好,说得对,正是这两句诗写出诗人伫立江岸,望断春水,不舍君(友)去,心中会默念什么?

(4)学生发挥想象或运用积累的语言进行表达。

①劝君更尽一杯酒,

例句:{ 西出阳关无故人。}平时可预先积累或上课前先背

②莫愁前路无知己, 诵。

天下谁人不识君。

学生语言例:①放心去吧,我会想着你。

②江水啊,你平安地送友远去吧:

③朋友啊,早日归来,我们再相聚。

④这一别,何时能相见。

(5) 诗人在诗中点明了分别的时间与地点是三月、黄鹤楼。目的地是广陵在哪两句中体现?(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5.朗读诗歌。

(1)师引导:在这样美好的春光里,在这优美的黄鹤楼,故人归去,依依惜别,这情比江水长,江水深,比江水远,该怎样读,才能让两位诗人满意?

(2)学生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

6.背诵诗歌。

三、拓展延伸。

再学一首写黄鹤楼的诗。(只读不讲)

黄 鹤 楼 崔 颢

昔人已来黄鹤去, 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 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 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 烟波江上使人愁。

四、小结。

悠悠黄鹤楼,依依送友去、写不尽的情与意,尽随江流去,现我们用深情的朗读替李白再送一次孟浩然,让滔滔江水平安送达友人。

五、作业。

1. 朗读、背诵诗歌

2. 给诗歌画上朗读节奏。

3. 抄出点明时间的诗句。

4.抄出点明别离地点的诗句。

上一篇:工程采购注意事项下一篇:不团结方面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