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2024-07-26

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通用4篇)

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1

该内容在四年级已经上过,所以安排了回顾复习及新增一个模拟实验内容。复习非常顺利,但做模拟实验出现了问题,石膏糊结块了,倒出来一浸水,又重新变成了石膏糊。重做,等石膏糊结块硬了,它自己早就破碎掉了。看来这个实验很难把握度。为了弄清楚这个度,以便后面的几个班级开展教学,课后实验不下于10次,结果石膏粉都用完了,实验一个都没有成功,心灰意冷。

不知各位是怎么做的?请介绍介绍吧!在此先感谢了。

在本课教学中,希望利用学生对岩石与生俱来的兴趣,通过老师的引领,通过学生的科学探究,利用“冷热的作用”和“水的作用”两个模拟实验,使学生经历寻找岩石变化痕迹的探究过程。在此过程中学会用事实说话,培养其实证意识。

作为课程的设计者,我所理解的实证,就是任何科学探究过程中的解释、结论都是要以事实作为依据,不作伪并经得起事实反复论证的。这种意志品质会使一个人的思维严谨,影响其看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以实现科学素质的提高。因此在本课设计与教学中让学生经历假设—验证的科学研究过程,在经历活动中提高学生观察、实验进行自主探究的能力;引导学生对模拟实验进行修正、改进,寻找科学证据来说明问题。

导入时,我提出:“岩石都很坚硬,可是它们会改变模样吗?”学生顺着老师的话语,异口同声地说:“会!”“能说说依据吗?”学生马上面有难色,似乎刚才根本没考虑过,“什么力量会引起岩石的变化呢?”慢慢的,小手举起来了,学生作出了几种猜测。

紧接着,我要求学生进行实验设计。因为科学探究需要科学证据来说明问题,我特别强调学生寻找证据来说明自己的假设与模拟实验。于是学生第一次进入了模拟实验的设计和操作,他们要想方设法使实验和生活类似。

为突出探究过程的层次性,我给学生提供的岩石块是坚硬的花岗岩,研究水、冷热对岩石的风化作用。那么把花岗岩放在酒精灯上烧一两分钟,然后放入水中,反复三次,坚硬的花岗岩改变模样了吗?没有。学生非常失望,以为自己的推测是错误的。花岗岩真的没有改变吗?我再次追问学生,让学生观察杯中的水,学生发现岩石还是发生了变化。虽然,变化效果不是特别明显,但是遇到水仍有肉眼可以观察到的一些小颗粒掉下来。不过,这样同时感悟到岩石变化过程是一个及其缓慢地变化过程,这也正是探究活动的真正追求所在。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明白了猜测是需要验证的,验证的过程是严谨的,科学更是靠事实说话的,探究中不能遗漏一丝一毫的现象。

小学科学课《坚硬的岩石》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篇2

本课内容以花岗岩为例, 指导学生认识岩石的组成, 并通过课文资料让学生初步了解不同的矿物在形态、性质方面的差异。在学习本课之前, 学生已经通过前两课时的学习初步对岩石的形态进行了观察、比较、分类, 对岩石的认识有一定的基础, 通过本课学习, 希望引发学生对岩石的成分———矿物的关注, 为后面两节课观察矿物特性的教学做好准备。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花岗岩的矿物组成;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知道不同的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

过程与方法:掌握用放大镜观察花岗岩的结构的方法, 观察石英、长石和云母三种矿物的形态特征, 并比较它们的特征。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认真、细致的观察、比较、记录、描述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花岗岩, 认识到岩石是由矿物组成的。

教学难点:让学生了解花岗岩中三种矿物的形态、并把它们和三种矿物晶体进行比较, 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方法

本课主导教学方法是“引趣-合作探究”教学法, 并同时综合运用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来组织课堂教学。学生根据材料独立进行探究, 能充分发挥手、脑、眼的功能, 仔细观察、独立思考、认真参与课堂教学, 自己去获得信息、经历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好多种好看的岩石, 我们一起来欣赏。 (用PPT课件展示岩石图片)

师:好看吗?岩石为什么会有这么多形状和颜色?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究《岩石的组成》。 (教师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观看形态各异、色彩鲜艳、各种各样的岩石, 很自然地激发学生探究岩石组成的欲望, 还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 让他们更快地进入学习状态。)

(二) 学生自主探究

任务一:观察花岗岩石矿物组成

1.引出探究主题

(用PPT展示花岗石铺的楼梯, 学校花岗岩窗台、地面)

师:这种岩石你们认识吗?叫什么名字?你们还在哪里见过?

生1:是花岗岩石。

生2:校园雕塑用的就是花岗岩石雕刻。

……

师:其实, 这些都是我们日常能见着的花岗岩石。花岗岩石的应用很广, 今天这节课老师也带来些花岗岩, 我们一起研究它是由什么组成的, 好吗?

(设计思路与意图: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的情境性, 教师在设计学习资源时, 应尽量选取一些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真实的资源, 才能够引起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通过第一阶段的导入, 学生已经开始进入学习情境, 在第二阶段, 教师再适时地展示校园的图片, 学生既感到生动有趣又能产生继续学习的愿望, 为下一步学生自主探究花岗岩做好铺垫。)

2.学生分组探究

师:下面, 同学们分组进行观察, 并把观察结果记录下来。 (分发记录表, 屏幕同步展示记录表)

师:在观察的时候主要关注以下几个问题:花岗岩是由几种不同颗粒的颜色组成的?它们各有什么样的特点?请各组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看谁发现得多, 并且边观察边记录下结果 (如表1) 。

3.汇报交流

在此阶段, 每个学习小组推荐一名代表上讲台展示成果, 用投影的方式一边解说一边展示给全班学生看。

4.教师讲解

师:同学们观察到的这些不同的颗粒分别叫石英、长石和云母, 它们都是矿物。黑色的是云母, 肉色的是长石, 白色的叫石英。 (课件播放石英、长石和云母的矿物标本)

师:请大家观察比较, 请你仔细观察材料袋中的石英、长石和云母, 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生1:云母有闪亮的薄片。

生2:石英有白色透明颗粒。

……

师: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矿物在自然界中很少单独存在, 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通过对多种岩石的观察, 得出所有的岩石都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这一结论。在教学方法运用上利用对照、比较, 学生对矿物的观察更为细致, 这为第二个任务的完成做好了铺垫。)

任务二:观察矿物

1.观察探究

教师提供一些矿物标本, 学生试着观察, 进行描述两块不同的矿物标本。 (描述中要求学生不是比较它们的异同, 而是分别描述他们的特征。)

(这一阶段的观察不是实物观察, 而是通过图片进行观察。屏幕显示煤、硫磺、石膏、赤铁矿、方解石)

师: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身边有许多矿物制成的物品, 如我们吃的盐, 做铅笔芯的石墨, 中药用的雄黄, 做首饰的金、银和钻石等。

2.阅读材料, 自主分析

师:你对矿物知道多少?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去描述矿物, 请大家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 了解人们是怎样描述矿物特征的。

(学生阅读单元资料库《矿物特征卡》并制作矿物鉴定分析卡。)

3.交流汇报

汇报交流, 教师与学生共同修正。

(三) 课外延伸

课余时间观察其他岩石, 制作岩石矿物鉴定分析卡。

六、板书

岩石的组成

七、教学反思

《岩石的组成》是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下册《岩石和矿物》单元中第三课, 这节课要让学生形成的科学概念主要有两个:一是要让学生认识几种常见的矿物, 知道岩石是由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二是利用工具, 让学生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岩石的成分, 培养其观察身边矿物的浓厚兴趣。本课以“石英、长石和云母都是自然界的矿物, 所有的岩石都有一种或几种矿物组成的”为主线展开系列观察活动, 在观察中确定岩石鉴定的有关标准。

本节课是在多媒体支持下,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问题, 分析总结相关的资料, 最终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个过程中, 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使用保证了教学的顺利进行, 在导入、探究、讨论环节提供辅助作用, 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 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具有以下特点: (1) 情境导入时选用教师拍摄的校园图片,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在总结交流的环节, 本设计采用了两种方式相结合的方式, 第一种分小组交流,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第二种学生自由发言, 让每个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 (3) 实物观察,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与观察、分析能力。

《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 篇3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1

在本月的教学中,虽有不足,但也有可取之处值得以后继续发扬。

一、注意吸引学生兴趣

对于本周的教学,如果照本宣科地教,很容易让课堂变得枯燥乏味。本章学习重点是三种岩石(花岗岩、砂岩和大理岩),我在做练习题的时候也发现,天安门的华表、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材质很容易被问道,于是我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在课程进行完毕之后给学生播放,学生都被深深地吸引了。通过视频辅助,可以有效地吸引他们兴趣,也能让他们对知识点加深了记忆。

二、注重小组合作

在我任教的四个班里,我都进行了分组,一个大组分为两个小组,基本上就是7人一组,以便上课需要。在第一节《玩石头》的课堂上,我要求小组分工合作,带不同的石头给组内同学展示介绍,这样大家见到的石头就更丰富了,而且觉得别的同学的石头很新奇,无形中也扩宽了他们的见识。在辩论赛的时候,小组先讨论,分享观点,组织好语言之后,进行表述,这样有助于把观点集中到组内,既节省了每个同学回答的时间,也有助于观点提炼。

三、记忆方法巧用

在讲到《岩石的组成》这节课时,如果让大家死记硬背三种岩石的组成矿物,很容易记混,也容易记不住,于是我几经思索想出了记忆的好办法。花岗岩的组成矿物有石英、长石、云母等,可以通过花岗岩的颜色来记忆,花岗岩是杂色,包括肉红色、白色、黑色,已知长石是肉红色,石英是白色、黑云母是黑色,将颜色与矿物一一对应,就很好记。砂岩的组成矿物有石英、长石等,妙记方法就是砂岩是两个字,它的组成是两个词,分别是两个字。大理岩的组成矿物是方解石和白云石,一看到大理便想到云南,白云山是云南的,白云山的白云石,一下子就把大理岩和白云石联系起来了,方解石是我们不熟悉但特征鲜明的(课上有专门讲解)。以上,这三种岩石的组成部分记起来就不费吹灰之力了。

科学学科的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搞懂并学透的,我只有不断地学习、积累,提高自己,才能不落后。一言以蔽之,愿所有人包括我在内,可以早日行动起来,丰富知识、充盈智慧,不吃没有文化的苦,也不吃没有文化的亏。

《岩石与矿石》教学反思2

十月份我进行了第二单元《岩石与矿产》的教学,在这个单元的教学中,我有一些困惑想来谈一谈。

一、实验材料短缺

每个科学教师都配备的有相应的教学用具,教学用具中有各个单元的教学用具,对于第二单元来说,教具尤为重要。前三课牵涉到岩石和矿产,如果没有具体的岩石和矿物,很难通过图片给学生描述清楚,我在网络上搜索相关视频,也没有描述很具体很贴合课本的。困惑之余,我想到“学在郑州”的平台,可以借鉴其他老师的优质课,但我打开学习之后我发现他们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都有相同的材料盒,所以,关于实验材料的部分我还是无法借鉴,于是乎,每节课我都只能在讲相关岩石的时候给他们展示一下,下课前再逐一让他们观看甚至触摸,虽然会耽误一些时间,但总归他们是满意的。

二、学生发散无边无际

小学科学教学的反思 篇4

1. 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点、难点

电化教育既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又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对优化科学课堂教学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真可谓功不可没。

1.1 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抽象为具体

小学自然教材中介绍的一些自然现象因受时空限制,只能由教师言传口授,学生无法亲眼观察其变化过程,其所得也只是停留在抽象的理性上。运用电化教育手段能使看不见、看不清的东西变成看得见、看得清的东西,变抽象为具体,大大增强教学表现力。例如:执教《声音的传播》一文时,学生通过自行实验,得出声音以声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但声波是什么形态的,学生对此模糊不清,似懂非懂。于是我将一只盛有清水的玻璃缸放置在投影仪载物台上,用小棒碰击水面,屏幕上立刻出现一圈圈向四面八方扩散开去的水纹,使学生明确:声波就像水纹一样向四面八方传播开去的,从而使看不见、摸不着的声波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1.2 运用多媒体教育有利于化远为近

在自然教材中介绍的许多知识,因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和条件的限制,只通过学生实验和教师的讲解,学生不可能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若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在执教《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时,因月球可望而不可及,学生对有关的月球知识了解甚微,所以就要唤起学生对这“空中楼阁”的向往之情。我播放《地球的邻居———月球》中的有关片断,让学生通过观看了解月球与地球间的关系,以及地球的容貌特征,在此基础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实验设计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实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实验得出结论,达到认识周围自然现象的目的。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注意力不易集中,感知世界往往从兴趣出发,抓不住事物的主要特征,所以设计实验时要采取多种方式,调动他们的各种感官有意识地直接观察事物。如:“植物的根”的实验设计,教师可通过提供大量的可供学生观察的有代表性的实验材料──植物的根,让学生在观察、比较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植物的根有直根和须根之分。常见的萝卜、胡萝卜等是直根,土豆、红薯等是须根,它们可以储藏养分即贮藏根。学生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知识,而中高年级学生已初步具备观察事物的能力,且能自己动手做一些实验,他们对神秘的自然界充满好奇,对探索自然奥秘充满自信。这时教师设计实验,主要是以一种引路的方式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自己动手实验获得结论,并自己设计实验验证结论。设计“水的浮力”的教学实验,就可以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将各种不同类型的实验材料放入水中观察现象,并动手将浮在水面的物体用手向下压,产生水有向上的浮力的直观感受,从而得出结论。然后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证明下沉物体也受到水的浮力的作用,并启发学生思考如何利用水的浮力,使不平衡的杠杆达到平衡。这种设计可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 科学教学中要注重问题的广度

广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题的空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无处不在的力》第一课《力在哪里》的开头巧妙地设计了一系列问题:(1)硬果壳为什么会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什么移动?(3)飞机为什么会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怎样才能停下来?问题的思考范围是学生的日常生活,可操作性强。(1)硬果壳在钳子挤压下变形裂开;(2)静止不动的棋子靠橡皮筋产生的弹力运动动;(3)飞机靠自身发动机产生的推力及空气的浮力飞上蓝天;(4)运动中的自行车靠刹车产生的阻力停下来,这些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使学生体会到力无处不在,而不是凌驾于学生的生活讨论苹果为什么会落地。虽然300多年前的牛顿已为我们解决了这一问题。但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无形的力看不见也摸不着,难以想象。

4. 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问

教师首先应更新教育观念,采取更适合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教学模式。虽然《科学》这门课对于有的内容学生易懂也爱学, 可有的离他们很远他们不懂就不爱学,这就要我们为学生营造一种和谐的宽松气氛,让学生敢想敢问,使学生感到教师与学生平等相处,一起探索、研究。若学生提出的问题与教学内容相差甚远或问题提不到要害处,教师首先要给予积极鼓励,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然后给予点拨和启发,让他们带着成就感体面地坐下。其次,要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解放他们的思想,让他们放下包袱,鼓励他们敢问、爱问。教师要使学生认识到学会质疑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通过爱迪生“我能孵出小鸡来吗”、牛顿“苹果为什么往地上掉”等具体事例,教育学生学习科学家善于思索探究的思维品质,使学生懂得“疑而能问,已知知识大半”、“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的道理。还要告诉学生,课堂提问不是老师的专利或某些学生的专利,每个人都可以提问,也只有在大家互相质疑的过程中,思维才能得到发展。

5. 学生的评价内容要全面

上一篇:化学必修金属课件下一篇:毕业生毕业答辩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