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精选12篇)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1
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 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 离开了生活, 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 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我们要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人类社会的丰富性, 理解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使学生真正获得综合运用美术以及其他知识、技能来解决学习与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能力。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 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 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 将美术课程生活化, 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1.让小学生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在小学美术生活化的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接触当今多彩的社会和美丽的自然界, 发现生活当中的美好, 扩展自身的视野, 在接受生活中的艺术熏陶时, 可以打下良好创造美的基础。我们生活的自然界是属于自然美, 可以让学生去郊外进行绘画, 发现自然界存在事物的美好, 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进行联想。在学校课间活动时, 会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进行活动, 可以对在操场上进行玩耍的学生进行描绘, 感受到绘画的快乐。
2.让学生理解生活美
生活中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关键在于有没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我国美术教学课程标准中曾明确指出, 应把美术课程和学生的生活联系在一起, 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得到情感体验, 进而提升自身的创造力和审美能力, 增强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创造美好的理想, 同时, 需要为学生制造良好的美术学习环境, 激发学生产生绘画兴趣, 进而达到学校上的进步。
美在生活当中属于亘古不变的话题, 美和生活紧密相连, 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存在着美好的艺术, 因此, 美术教师可以在网络当中搜集资料, 在课堂上要求学生对资料中的场景进行想象, 并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 培养了学生自身的创作能力。
3.走进自然生活, 让学生对美进行创造
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是在室内进行教学, 美术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 带学生走出教室, 开展开放式的美术教学, 包括利用学校本身具有的资源, 把社会和家庭的教育资源相整合, 解决美术中缺乏个性的教育体系, 开发具有综合性的美术课程, 通过对学生组织参加实践活动、个人思想演讲、室外写生等活动, 激发学生心理的内在需求, 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同时, 需要优化美术教学效果, 以校园具有的资源为学生创造自身才艺展示的机会, 通过对美术课程实践活动的策划, 为美术的艺术宣传开辟出空间, 构建起展示学生美术才艺的平台。利用生活对学生进行美术教育的主要目的, 是希望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绘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美术教学课程是一门具有很强创造性的学科, 在创造性上比其他学科更具有特点, 因此, 美术教师应努力激发学生心理上的需求, 挖掘学生学习美术的潜力, 建造一个具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学习环境, 为学生提供一个交流与创造的空间, 因此, 我们看出, 让学生走出美术教学课堂, 进行室外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造力开发具有良好的效果, 培养了学生对美术的热爱, 提高了学生自身审美能力。
4.让学生从生活中发掘自身人性美
美术教育的意义在于提升学生的精神思想境界,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使学生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情感上的丰富, 推动学生自身的高尚行为, 美术教育具有很强的普遍性, 美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利用生活的经验解读美术课程, 净化学生的思想内容, 提高学生的精神素质, 进而让学生发掘自身的人性美。利用生活形式来设计美术实践活动, 这种方法是开展生活化教学最为有效的方法, 对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审美能力可以很好的培养, 其中, 美术活动的内容要体现学生日常生活的生活性, 对生活形式进行浓缩, 在活动形式上需要具有新意, 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 同时, 活动需要具有一定意义, 让学生通过参加活动收获一些知识, 也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的快乐, 让学生对活动进行评价, 培养学生在语言交流和实践方面的能力,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得以提高。
总结
通过以上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我们看出, 通过活动实践证明了把美术课堂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相结合在一起, 让学生可以感受到美无处不在, 美术教学就会充满色彩, 学生不仅是在教室中冥思苦想的进行绘画, 而是在对自身的生活进行真实描绘, 是发自学生内心的情感,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对美术知识产生强烈的学习热情, 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意识, 增强了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同时, 具有强烈创造美的美好愿望, 让学生从思想上和情感上得到丰富与满足, 提高自身思想素质, 因此, 将美术教学生活化是很必要的, 让学生得到学习的进步和思想的满足, 使学生的美术水平得到提高, 进而提高了小学美术教学的教学质量。
摘要: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指的是以小学生生活为中心的教学, 将小学美术教学建立在丰富多彩的生活当中, 引导小学生进行美术学习, 让小学生从生活的角度上认识“美”, 这是一种很好的素质教育方法, 淡化一般教学以学科为中心的传统教育方法, 将美术课程生活化, 激发小学生对美术的学习兴趣, 提高小学生的审美观, 培养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以下是本文对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的分析。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詹代发.小学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初探[J].新课程学习 (基础教育) .2010 (09)
[2]温迪安.谈美术教学的鼓励教学法[J].才智.2008 (12)
[3]李智杰.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贯穿素质教育[J].学周刊.2011 (20)
[4]李福雪.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J].青海教育.2008 (12)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2
小学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而是生活美术教育。美术教育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一种生活学习,它应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导向和启迪。让小学美术走进生活,不仅能够使学生在与实际生活密切结合的美术创造活动过程中,加深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启迪智慧,发展思维能力,增加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对大脑的开发,从小培养学生对事物敏锐的观察能力,使他们综合素质得到协调发展。
一、问题的提出
在美术课的实际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在学生中普遍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1)对事物缺乏兴趣,美术课堂中接触最多的是事物的照片、作品的图片,学生想象力减弱,技能跟不上,感受力也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艺术的美,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成就感、自尊的体验„„
(2)不能体会美术课的使用价值,很多学生会有这样的感觉,美术课就是画画课,它与我们的生活很遥远。多数时候学生学习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的不够紧密,只停留在完成美术作业上,只是把学到的知识变成绘画作品呈现在美术作业当中,却不能体会美术独特的实用价值。在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在生活中不会应用。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针对所教的班级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经过这一段时间来的不断探索和实践,笔者以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体验生活
观察是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孩子们对世界的认识大部分依靠眼睛的观察,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捕捉生活中的美,是创造美的前提。小学阶段的孩子对世界充满了好奇,眼睛总是东看看西望望,对喜欢的东西盯住不放。针对孩子的这一特点,老师要经常地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鼓励他们多看、多听、多做、多想、多问、多说,从各方面扩大学生的认识经验范围。我在教学中,开设写生课程教学,旨在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二、把生活带进美术课堂,在课堂中体会美
1、把生活中的文化资源引入美术课堂
《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起,强调知识和技能在帮助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日常生活中的生活用品、食品的包装袋上有非常精美的图案、文字设计,在教学中利用身边的文化资源补充课堂教学,是非常有益的尝试,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如:在教授手工课时,我从不规定学生带什么材料。而是让他们根据自己要做的手工去寻找,做手工的材料不是一定的,需要我们开动脑筋去想象。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教育了学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教会了学生对废弃物的利用,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体会到学习与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学习在社会上是有用处的,能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2.把生活化的场景带进美术课堂
生活化教学是一种在生活背景下的情景化学习,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教学。如在上《小小食品店》一课时,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让美术课堂教学生活化,我设计了这样的活动内容:布置食品店、写宣传语、卖泥塑食品,请一些小朋友上台推销“食品” 模仿生活情境再让学生去“买泥塑食品”,学生互相欣赏评价作品,然后将小花朵放在要买的泥塑作品上。看看谁的泥塑食品卖的最多,评出最佳设计师。通过这样的生活化的活动,让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参与了评价,培养了学生的语言交流能力与实践能力
3、把生活经验带入美术课堂
课堂源于生活、用于生活。课堂应用意识的体现之一是当学生面临生活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地从课堂的角度,运用课堂的思想方法寻求解决的办法,所以很多教学内容都可以以生活为切入口。如《花花绿绿的糖纸》一课,我从学生们平时选购糖入手,问他们平时都是怎么选择糖块的?学生的回答五花八门:品牌、口味、色彩、包装„„然后扣住“美观”这个话题引出设计花花绿绿的糖纸制作要素,再引导学生欣赏各式各样的糖果、分析糖纸的形状、色彩。最后学生们用生活中的材料来制作糖果。生活经验让每位学生有言可发,有见可表,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把课堂带进自然,在自然中寻找美 自然是个美育的大课堂,万千美景,姹紫嫣红,怎能不引人入胜?在美术教学时,将课堂引入自然,“依靠直觉进行美术教育,以视觉训练为中心,培养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摆脱以往的一味掌握专业知识、临摹固定概念的画以及成人眼中的造型发展,轻松愉快的接受自然,从自然中自主地掌握知识。如在讲授《生命的甘露》一课时,让同学们去调查生活周围存在的环境问题,如空气的恶化,水土的流失„„通过美术创作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宣传活动的方法和途径。这样的练习,学生了解生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逐渐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更重要的是,他们通过学习,培养了自主探究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与习惯,并与身边的大自然保持亲密的关系,对动植物富有爱心。适当的将美术课与大自然联系起来,让美术课堂亲近自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他们就能凭着直觉像大师那样作画。他们通过实践积累经验,提高认识,绘画水平就迅速得到提高。
四、运用美术,回归生活
1、从生活应用入手,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
美术应用设计在现代生活中越来越凸显其实用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创意造型、色彩搭配、材料妙用等方法,对日常生活中的家居、服装、饰品等进行设计和改造,让美术设计更好地服务于生活。比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家庭的装修设计,为家装设计出谋划策,“旧物改造“来为家装达到旧貌换新颜;利用自己的巧手设计制作装饰品来装扮生活、美化环境;精心搭配自己的日常穿着等等。教师还可以结合少先队活动,组织”创意手工大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交流作品的平台。在教师启发、鼓励下,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生活设计的热情,诱发学生的创作冲动,更让学生在实践中充分体验到美术应用设计所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
2、从自然风光入手,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引导学生去感应自然、观察自然,不仅有益于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能力、欣赏能力和评述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让学生亲近自然,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自主地去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和有意识的创造美。比如面对蓝天、白云、山水、朝霞、落日以及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自然现象,启发学生去发现这些环境美、自然美,认识、观察它们的造型、色彩等变化,并感受其瞬息变化所带来的自然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创作欲望。也可多鼓励学生利用假期跟家人一起游览家乡、祖国各地的山山水水,并及时拍摄下美景。在此基础上,再指导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大胆表现这些自然美景,激发他们尊重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3.从生活情境入手,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
孩子的绘画作品,大多反映孩子的生活,而且大部分的作品都有孩子们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生活体验。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在完成日记的时候可以用绘画的形式来描绘、记叙,主张让孩子们画美术日记。童眼看世界,美术来表达。记日记除了写,还可以画,图画同样可以表达自己的所做、所思、所感,而且比文字形式更有趣,更富有想象力,更具巧妙的表达力。
将美术应于生活是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要培养学生持久的实践兴趣与创造热情,教师必须要善于引导,善于让美术活动走出课堂,在生活实践中举一反三,学以致用,让学生获得创造的满足感与成就感。让小学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形式和途径很多,只要教师能从宏观上来理解美术教育的理念,通过教师在美术教学的形式和手段上不断探索和追求,那就会逐渐形成美术教师的个性化教学特色,从而给现代小学美术教学带来一个生动活泼的欣喜局面。当然,让美术教育回归生活,并不是脱离美术新课程标准,脱离美术教材的一意孤行,而是在整理贯彻新课程标准中得一种返朴归真,让美术教学回归生活也并不是去冷落现存的美术教材,而是对现有的美术教材在教育过程中进行拓展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完成美术新课程目标的各项要求,两者并不矛盾。
小学生生活化美术教学探究 篇3
美术教学 小组合作 教学方式
点是一切形态的基本,点是力的中心。静止的点具有集中、凝固视线的作用。点的连续会产生线的感觉,点的集合会产生面的感觉,点的大小不同会产生深度感。它是美术造型最基本的形式元素,更是传情达意的艺术语言。欣赏美术作品,只有熟悉这些语言,才能进一步理解作品,与作品对话。
《彩点拼图》是人教版六年级11册第15课。本课属于“造型、表现”的学习领域。其内容主要引导学生从点的视觉特性、点的构成方法以及点色彩组成规律等方面来探求点造型的丰富多彩性。六年级学生已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他们好奇心重爱表现,但观察能力较差,而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欣赏观察,并在合作学习中来表现自己的想法,符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一、教学目标的定位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能了解点的视觉特性,掌握点造型的基本语言(形状、色彩、材质的有机融合)和形式规律;能运用不同的手段有主题、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过程与方法,学会合作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以演绎、欣赏、联想、对比观察等方法,交流、分析等方式学习、研究和创作彩点拼图,锻炼动手能力。情感与态度,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能用自己的眼光赏析和评价彩点艺术作品;对点的色彩美、材质美、图案美、工艺美等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点的魅力。创作过程中懂得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新颖方法的尝试
1.教法
(1)情境教学法
通过生动的图片欣赏,丰富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体验,带动学生的艺术表现欲。因此我创设了情境教学法,用谈话的形式。
(2)赏析教学法
赏析,品味优秀作品,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提高学生对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2.学法
(1)探究法
我把疑问、难解答的问题放入教学过程部分,“这两幅画的色彩对比谁更强烈,除了色彩搭配的不同,还有什么不同”等教学问题,鼓励学生大胆表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分析,学会表达,培养他们探究能力。
(2)小组合作法
让学生通过欣赏、交流、沟通和小组合作的方式创作出各式各样的作品。此方法增进了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借此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组织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提高了美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实践过程的落实
1.结合生活,走进彩点拼图世界
通过让学生寻找我们身边的彩点拼图,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接着,用一组组对比的图片,师生一起探究点造型的基本语言(色彩、材料、形状)和形式规律,并适时提问,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然后教师小结,“同学们,不知你们发现没有?刚才我们欣赏的美丽拼图,有些就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一些材料拼贴而成的。”激发学生的创作兴趣,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2.尝试赏析,激发学生创作欲望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请两位学生到黑板上来拼贴花朵,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创作过程打下了基础。接下来课件展示同龄人的作品,这样让学生在无形中学会了通过表象来认知,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瓶盖子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来采用方法。
3.小组合作,展开设计创作过程
让学生四人小组作好分工,合作完成彩点拼图,并提出:主题,花,自选材料,有创意地设计彩点拼图;利用好点的不同形状、色彩、材质的搭配;给作品取个合适的名字。”这三个要求,让各组长上来挑选与自己底色搭配的花盆(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造型,不同色彩的花盆)。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四、后续环节的反馈
1.自主评价,提高思维表达能力
在小组完成作品“盆花”后,在作业讲评环节中,我要求学生能恰当地说出作品的形状,色彩、材质方面的特点。先用“夸一夸”的形式,让学生大胆地说说展示在黑板上本组作品,要求小组代表清楚地表达本组作品设计的亮点,或者是设计的意图,如:“我们的作品题目叫《黑夜的绚烂》,它以黑色的卡纸为底色,象征黑夜,使主题用皱纸做的五颜六色的花朵,更加醒目、美丽、绚烂。”再用“议一议”的形式,给其他小组提一点建议与忠告,帮助作品更加完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和思维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2.课堂小结,拓展延伸美化生活
“同学们,我们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成了这么多漂亮的彩点拼图。请大家用自已的劳动成果来装点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学习环境变得更加美丽,更加温馨吧!”将课内延伸到课外,是让学生自然认识美术与生活的内在联系的有效方法;将一物联系到另一物,举一而反三,是生活美术的特色。借助拓展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社会的体验和对生活的感知,实现经验的持续增长。才可能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技能深刻、牢固,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尹少淳.走进美术.湖南美术出版社.
[3]美术参考书.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小学美术教学应面向生活 篇4
一、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美术教学中, 尤其是小学阶段的美术教学内容切忌概念化、理论化, 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是学生所喜欢和乐于接受的, 也易于更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美术中《泥塑小动物》, 海边的孩子对鱼、虾之类决不陌生, 能够随手捏来。但山区的孩子也许对鸟兽更为熟悉。教师可有选择性地鼓励学生用同样方法捏制不同的动物, 如小鸟、小鸡、小鱼、小虾等。这样一来, 在内容的选择上就得以扬长避短, 也能使学生更易于接受工艺设计类课的创作和制作。在“儿童画欣赏”课中我们也可以插入学生自己的作品;在探究活动中就更不必说了。
二、课堂形式的生活化
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调整老师和学生的传统课堂关系, 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如何让课堂生活化, 让学生在玩中学, 在乐中学呢?
1. 设计生活化的课堂。
活跃课堂气氛正是我们美术教师发挥学生主动性的前提,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兴趣浓厚、学得轻松。如美术中的《运动着的人》、《漫画头像》、《我的同学》等课, 我们就可以把生活中大家所熟悉的拍照 (摄影) 活动引入课堂来给同学、给自己画张像, 让学生边玩边学, 在玩中学: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拍照的四个步骤:准备, 取景;拍摄;冲洗底片;洗印照片。请学生也按这四步给同学拍一张最美的“照片”。 (1) 准备、取景。请小朋友分组轮流在教室中走一圈, 其余同学双手成取景框状 (两食指分别与两拇指相接成长方形) , 挑选一最佳角度, 待拍。 (2) 当同学走到最佳位置时“咔嚓”把他拍下, 再讲讲你拍下了谁, 拍下他什么特征? (3) 冲洗底片。放一段轻松的音乐, 请学生闭上眼睛, 根据老师的提示“冲洗底片”:从“相机”中拿出“胶卷”进入“暗房”, 注意不能曝光。开始冲洗, 先出现同学的头部, 头发、五官, 再出现衣服、手、脚的姿势…… (让学生在此过程中回忆要画的人的特征、动态等) 。 (4) 洗印照片。老师说:“请小朋友拿出‘相片纸’ (已发给学生的白纸) , 把照片洗印 (画) 出来!人要印在照片的中间, 要大一点。”这时, 学生根据脑子中已有印象, 便能飞快而且快乐地画完同学的画像。如果是画“漫画头像”, 可以根据特征进行概括和夸张, 最后, 让学生相互赠送“照片”的过程中结束这节课。
同样, 我们也可以用“变魔术”的游戏教学生设计物品、进行人物造型;用“当建筑设计师”的形式画一画高大的楼群……
2. 走出课堂。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5
摘 要:在美术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小学生自身成长和发展的规律,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想象和思维能力等,从而提高他们发现美、感受美和??造美的综合能力。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更利于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生活品位和人文素养,对于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和书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场景三个方面入手,就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提出了建议。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教学策略
生活化教学就是指根据小学美术课程的特点,将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小学生产生探究兴趣,在生活中体验美术课程特有的美感,从而形成正确的审美,并利用美术知识和技能来表述实际生活中的各种事物。通过生活化教学,学生接受、掌握和巩固知识的能力大大提高,对于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难题也大有帮助,教学效果较好。
一、引导小学生主动观察生活,激发学习美术的兴趣
由于小学生生活阅历和知识储备都较少,通过直接经验获取美术知识是最有效的途径之一。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课堂教学气氛更加热烈,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轻松愉悦。
例如,在学习“我爱树木”教学内容时,教师可先提问学生:“在生活中都见过哪些树木?这些树木有什么特点?他们的叶子和树干等各有哪些不同呢?”学生能根据自己的了解简单说一下,但是具体到树木叶子的纹路和树干的特点等,他们就说不上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以小组的形式,去校园里观察各种树木,并让他们亲手摸一摸树干和树叶等,在观察树叶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时,学生就会发现原来每一片树叶都是不一样的,原来大自然是这么神奇。而通过观察,教师就可布置作业:大家心目中最漂亮的叶子是哪种树木的叶子呢?能不能将你认为独一无二的叶子画出来呢?
二、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首先,教师可通过美术课程与其他学科的有效结合来创设教学情境。例如,在学习“我是一只小小鸟”教学内容时,教师就可在上课之初,播放相关的音乐歌曲,使学生在美妙的音乐旋律中慢慢静下心来,投入到课程学习中。
其次,教师还要善于运用多媒体创设生活情境。例如,在学习“各民族朋友”部分知识时,首先教师可提问小学生:“大家都知道自己是什么民族吗?自己所代表的民族的人群有哪些特点呢?”我们国家一共有56个民族,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图画和视频等,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一些其他民族的衣着和当地的生活习惯等。而在学习“动物明星”部分知识时,由于学生接触到手机和电脑等的机会也比较多,教师就可让他们回家搜集关于小动物的素材,在课堂上展开讨论,并提问:你最喜爱的小动物是什么?能否用一周的时间去观察自己家养的小动物或者所在小区的小动物的生活习性呢?同时做好调查和数据记录。这样不仅能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还能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最后,教师要借助情境创设生活化的评价模式。例如,在学习“我也能造飞机”部分知识时,教师就可把学生所制造和绘画的各种飞机放在讲台上展览,并将课堂设置成一个小小的拍卖会,提问学生:“如果你是买家,想要买一架豪华的私人飞机,你觉得哪一架最适合自己呢?为什么呢?”通过拍卖会的形式,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也可以提高他们的绘画能力。
三、通过写美术日记再现生活化教学,拓展学生思维
学生的绘画作品大都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有一定的个人情感在里面。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绘画兴趣,教师就可多与学生交流和沟通,并鼓励他们用绘画的形式来书写日记,从而拓展他们的思维。
例如,在学习“蔬菜”部分知识时,由于很多学生有市场买菜的经历,教师就可以给出几幅图画要求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编写一个小故事;也可选择与买菜相关的故事,布置学生画出相应的图画。在学生具备了基本的技能之后,教师可要求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观察,画一画妈妈洗菜、炒菜时的样子等。这种教学方法一方面提升了学生的绘画技能,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体谅到妈妈的不容易,感受到母爱的伟大。
当然,关于美术日记的内容教师不可做硬性要求,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体验和感受自主描绘,为了进一步表达自身的情感,也可在图画旁边写出复杂的内心活动,从而在一次次感受美的过程中,实现情感的升华。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并积极捕捉生活中的各种美术资源,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美就在身边。当然,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又复杂的过程,需要师生共同努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各项技能,不断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最终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6
关键词:小学阶段美术;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有效教学策略
生活化视界就是把生活中一些美的地方,通过想象或者观察,用美术的形式把它表现出来。生活中到处充满了美,只是我们要用心去感受,用心去观察。生活中的美是平凡的,干净的,在美术的描绘下,就会变成一种惊艳之美。小学美术的主体是小学生,小学生的观察能力很强,只要加以适当的引导,他们就可以发现生活中的美。在小学生的眼睛里。世界是美好的,万事万物是干净的,新奇的,所以,在他们的美术世界里,生活中的事物是最美丽的。本文主要浅析生活化视角下的小学美术的有效教学策略,旨在提高小学美术的课堂有效性。
一、生活化视界下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重要性
在我们的生活中,大自然是我们最珍贵的财富,也是最美的事物。大自然的风景,包括花草树木、珍禽鸟兽、珍贵资源等都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礼物。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要爱护大自然,要有一颗发现美的眼睛,保护美的心灵。小学是培养爱心最好的时期,生活化视界下的小学美术课堂的有效教学,不仅有利于小学生学习美术技巧,提高课堂有效性,也有利于从小培养小学生爱护大自然,保护大自然,把生活中的美用自己的行动来保护。因此,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策略对老师和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二、生活化视界下小学美术有效的教学策略
生活化视界下,就是用生活化的视角看待这个世界,小学美术要求学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生活化视界下小学美术的有效策略有很多,本文主要介绍三种:第一,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生活中的美术;第二,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术;第三,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等。这几种方法目的都是为了使美术融入生活,美术反映生活,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学会用美术描绘生活,提高课堂有效性。
1、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感受生活中的美。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引导作用。小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多彩的,但是需要老师的引导才会主动的思考,老师可以根据美术的理念,在开学第一堂课,可以让学生浏览下课本,说说书里哪些内容和生活有关,引导学生们自由的想象,根据自己在生活中的感受和对生活的理解,把自己认为的生活中美的地方用画笔描绘出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想象力和创作力。为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老师可以巧妙地运用三角形、圆形及正方形等图案,让学生用橡皮泥、画纸和彩色铅笔先对这些图案进行描繪,然后让学生使用这些图案去创造和组成自己喜欢或感兴趣的生活中的事物,使学生的美术作品更多的反映生活中的美。
2、带领学生亲身感受生活中的美。美术源于生活,生活中的美是最真实的。美术不应只局限于课堂,老师应该带学生走出教室,去领略大自然的美。老师可以利用一年四季的美带领学生感受四季的变化,并用自己的画笔描绘它。在春季,是花朵绽放的季节,蓝天白云、花朵、山水等都是如画一般美,带学生感受翠绿的小草及它的顽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春天的景色表达出来,亲身感受春天的生机勃勃。到了秋天,最常见的就是落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观察树叶落下的画面,组织学生把落下的树叶做成树叶书签或树叶标本,也可以利用树叶做粘贴画。每个季节都有其不同的美,老师带领学生感受每个季节,使学生更加的亲近和信任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性就会显著提高,可以有效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3、在美术教学中创设生活情境。在小学美术中创设生活情境也是一种非常有效地创新教学方法,在创设的情境中,小学生可以通过真实的生活,体会其中美的存在。创设情境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或者音乐,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发现美。也可以利用模仿情境创设情境。例如,小鸟筑巢并给孩子寻找食物给孩子喂食的情境。老师可以在课堂上给学生细致的讲解鸟儿是如何筑巢、寻找食物的过程及如何用自己的嘴巴给孩子喂食的过程,可以让学生根据故事,请几位学生将整个故事演绎出来。创设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融入到生活中,把生活中的美带到美术中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于生活化视界下美术的理解,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提高。
三、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视界是一种看待美术的新视角,是小学美术有效教学的有效策略,生活化把美术形象化、具体化,而美术也可以更好地把生活中的美呈现出来。小学是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关键时期,通过对生活中的美术的感受和体验,锻炼自己的思维方式的灵活化。老师应该充分利用生活资源,使课堂美术更贴近生活,更加真实。这样,学生就能感受生活和美术的联系,主动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且对美术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美术当作一种快乐的享受过程。
参考文献
[1] 朱振华. 关于小学美术纸艺课程的开发与研究[J]. 新课程(小学),2013,10:2.
[2] 蒋丽清.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J]. 文理导航(下旬),2014,06:78.
[3] 康雪燕.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策略探析[J].新课程(小学),2014,07:151.
[4] 岑慧虹. 浅谈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的实施策略[J]. 美术教育研究,2015,04:171.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7
关键词: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生活化创作,生活情境
小学美术的生活化教学即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以生活教育理念为指导,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运用生活化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美术技能,培养美术情感。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打破了传统课堂的空间和时间局限,将学生置于更广阔的学习园地,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美术课程资源、创新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率有十分突出的作用。我认为,生活化的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兴趣
小学生以形象思维见长,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只会束缚孩子们的想象力。教师通过创设具体可感的教学情境,能让学生发散思维,突破束缚,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兴趣,因而在新课的导入环节,教师可以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乐学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如在人教版一年级的《童话里的小屋》教学中,上课伊始,我给孩子们说:“白雪公主离开城堡之后,来到了小矮人生活的森林,住在他们的小房子里,可恶的皇后却施展魔法,用狂风卷走了他们的房子。森林里的白雪公主住在小矮人家里,可是可恶的皇后却用大风吹走了白雪公主的房子。现在,魔法师(笔者扮演)要给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变一栋小屋出来!”(故作神秘状)孩子们好奇地等待着我的“魔法”,但是我的“魔法”竟然失灵了,只变出一些有大有小、形状各异、颜色不一的纸盒等材料。“孩子们,我的魔法失灵了,大家一起帮我给白雪公主和小矮人建房子好吗?”“好!——”孩子们欢欣鼓舞起来,学习兴趣得到了有效激发,通过贴近学生认知的生活情境的创设,孩子们在跃跃欲试中完成了童话里的小屋的造型与表现。
2. 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积累丰富素材
对于美术学习来说,观察能力尤为重要,小学生主要依靠双眼来认识世界,只有善于观察生活,很好地捕捉生活中的美的事物,才能够表现和创造美。然而小学生的好奇心理很强,注意力不够集中,喜欢东张西望,缺乏持久的注意力,也就难以细致入微地观察事物,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引导,让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中的大小事物,强化生活体验和感性认识。
如在教学《小树快快长》一课前,我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观察各种树,引导学生观察树冠是什么样子的,树叶的形状和疏密、树枝的粗细,亲手摸一摸树叶和树皮,通过学生的亲身观察和接触,学生了解的树叶颜色以绿色为主,但是也有浅黄、紫红、深蓝等颜色;树的外形有椭圆的,有三角形的,有扇形的等,树干有粗有细,有光滑有粗糙,有直有弯,形态各异。在细致深入的观察后,学生在课堂上以纸为材料制作自己喜欢的树时就有了丰富的认识积累,操作起来便游刃有余了……在学习和生活中,我鼓励学生对身边的一花一草、一事一物都进行细致入微的观察,孩子们渐渐地养成了善于观察的习惯,发现了生活中处处都有美,为学生的创造、表现奠定了基础,使学生美之有形,美之有物。
3.进行生活化创作,提高审美能力
学生习作的源泉和灵感与学生的经验密不可分,习作的灵感是稍纵即逝的,如何及时地将学生的生活体验用画笔记录和表现出来?这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引导学生勤于动笔、勤于记录、再现生活。
如学校举行跳绳比赛后,让学生将比赛的场面画下来,类似的活动是学生亲力亲为的,印象也比较深刻,学生通过对画面的回忆,自然能很好地将这些场景生动再现出来。为了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创作的灵感,我给孩子们布置每周一画的课外作业,要求学生以日常生活所见为内容,进行生活写实。从学生的绘画习作来看,学生作品中的生活元素越来越丰富了,如有以《秋收》为内容的,作品中金黄的稻田、滚滚的稻浪、炎炎烈日和汗流浃背的工作场景生动地呈现。通过生活化的创作,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4.运用美术,美化生活
学习源于生活又运用于生活,知识的学习在于应用。小学美术教育的目标就是提高学生的美术技能,陶冶学生的美术情感,最终运用美术去美化我们的生活。
在日常的小学美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通过美术活动对身边的环境进行美化,通过让学生制作校园海报,用彩色的剪纸对教室和自己的房间进行装点等形式,感受美术创作对生活的意义。例如,学习《布艺温馨》一课后,让学生用废弃的布料、毛巾、衣物等物品,通过捆扎、缝制、裁切和点缀,制作成小公仔、布娃娃、钱包等物品,既美观又环保,学生兴致勃勃,兴趣盎然,他们在生活中大胆地运用美术来装饰、美化生活,实现了美术教育的终极目标。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8
一、创造生活情境, 寓教于乐
对小学生而言, 他们通常好动、好玩, 喜爱发言, 若教师能够充分利用他们的这些特点, 使课堂教学富有童趣, 那么则可以牢牢吸引学生的注意, 充分调动学生的视觉、味觉、听觉等各种感官, 使他们利用已学知识来发挥想象、联想, 深刻地理解并创造材料, 绘画出丰富多彩的作品。而在创作材料的选取中, 教师应认真、用心、多想。例如:小动物的绘画教学, 教师可先将一个动物玩具放置于一个盒子中, 要求学生闭上双眼, 用手摸摸, 猜猜是什么动物。然后, 教师再拿出来, 竟然是只可爱的小狗, 学生开心地笑着, 他们的兴趣与热情很快被激发出来。接着, 教师用各种姿态来摆摆小狗, 请学生讲讲所看到的、想到的。最后, 教师总结小狗的形状特征、生活习性等。通过相关知识的介绍, 帮助学生于头脑中形成自己心目中的小狗形象。同时, 也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快速进入学习中, 加以想象, 则很快绘画出作品。学生所画的小狗可爱极了, 有各种表情与姿态, 有的还增添了背景。
二、在自然中发掘创作素材, 培养学生绘画兴趣
生活中处处存在美, 需要有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因此, 为了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 教师可将学生融入大自然中, 使学生体会自然之美, 根据不同心情、不同场景、不同季节, 提取不同的创作素材, 描绘不同的自然景物, 这是提高美术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在美术教材中, 有不少内容与生活密切相关, 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进行亲身感受、体会, 从而培养学生绘画的兴趣, 画出心中的大自然、生活情景。如《走进自然》、《蜻蜓飞飞 》、《旅游节 》等教学内容, 教师都可让学生来到大自然中亲身感受。教学这些内容时, 我们有多彩丰富的素材基地, 如大树、田地、小溪流等都是极具美感的自然景物, 教师可将这些素材整合并合理安排到教学中。这样, 不但让学生在大自然中受到熏陶, 而且激发了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 也提高了他们的审美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等综合能力。
此外, 在观赏完大自然后, 教师还可指导学生制作富有生活气息的美术手工作品, 将对大自然的感受以实物表现出来。通过手工制作, 不但有利于学生动手、动脑, 同时还可以陶冶学生情操。自然界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天然手工创作材料, 如竹条、稻草秆、小麦秆等, 利用这些材料, 我们可将其编制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形态。
三、科学组织美术欣赏活动, 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在美术教学中, 欣赏教学也是一个重要的环节。通过美术欣赏,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热情, 增强他们的观察与分析能力。一般而言, 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 敢于创新, 若教师多提供给学生一些反映生活的优秀美术作品, 对学生的色彩应用、创作形式是有着一定的影响的。因此, 教师应科学、合理地安排各种美术欣赏活动, 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第一, 结合课内外美术欣赏作品。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 有些内容是欣赏作品, 而这些作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师应对此类作品展开欣赏剖析, 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观察、分析美术作品的构思技巧、结构特征等, 以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 学会欣赏方法。通过仔细观察、认真评价课本中的欣赏作品, 学生无论是在语言表达上, 还是构思用笔、色彩感上, 都能获得不少收获, 并受到美的熏陶。其次, 发掘欣赏作品。教师应多多收集书报中的美术作品, 或购买部分美术书籍, 进行欣赏教学时可让学生进行品鉴。
第二, 充分利用学校美术园地, 做好美术作品展。
教师可定期开展美术创作赛, 选出优秀之作来展览。通过这些活动, 不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绘画热情, 还能够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
第三, 师生互赏。
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教师可设计师生互赏活动, 以调动学生的课堂参与性。首先, 教师向学生出示自己的生活之作, 让他们产生羡慕、好奇之情, 而后在班级中选出优秀的学生作品, 要求学生相互欣赏、评价, 最后把大家认为的优秀作品贴于在 “学习园地”上, 成为学生的学习榜样。
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优化课堂教学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尤为重要的, 应重视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应有过硬的教学理论知识及绘画技能, 能够灵活地进行课程教学, 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这也需要教师走进生活, 提高教学能力。
首先, 多参加培训学习、课堂教学, 如优质课评比交流活动, 取长补短, 不断完善知识结构, 以新理论武装头脑, 贴近学生生活。
其次, 提高自身画功。尽可能地参加多种美术作品比赛、美术展等。通过比赛, 正确看待自身水平, 提高绘画技能与知识水平, 完善自身美术技能。
此外, 多阅览优秀美术书籍、期刊、文献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不断改进教学方式, 提高美术教学效果。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 篇9
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 捕捉生活
人类认识世界的主要途径是观察。孩子们认识世界大部分是依靠眼睛的观察, 因此我们要引导孩子们观察生活, 去捕捉生活中的美。小学阶段的孩子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 他们的眼睛总是东张西望, 会紧盯着喜欢的东西不放松。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非常注重引导孩子们用双眼认真仔细地观察生活中的事物, 去感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笔者尤其重视让学生留心在生活中搜集各种材料, 真正做到物尽其用。如笔者在教学苏教版小学美术第二册教材时, 学生对课文进行一番翻阅后, 很快发现这学期要搜集一些石子、瓶盖、包纸、纽扣、珠子、彩色塑料管, 各种形状的纸盒、塑料袋、图钉、果冻盒、蛋壳, 圈筒卫生纸的卷筒等等, 为了激起学生搜集以及学习的兴趣, 笔者在班中设了一个美术角, 安置了几个纸筒, 让他们把平时搜集的物品进行分类, 并安排好定期展示, 表现积极的学生, 笔者会及时鼓励表扬,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提前充分准备好课上所需的材料, 从而顺利地进行教学, 又很好地培养了仔细观察生活, 留心生活, 搜集材料, 创造美好的习惯与意识。
二、启发学生表现生活, 创造生活
时代进步的象征是创造力, 创造力是民族兴旺的必备条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 都力求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与理解, 表现生活, 创造出具有独特魅力的作品。美术课程对学生创造力培养最具成效, 艺术创造的源泉是想象力, 科学发明的源泉也是想象力。因此我们应该尊重学生的独特个性, 给他们个性的自由腾出充足的空间。绝对要摒弃满堂灌、依葫芦画瓢的传统教学, 同时还要鼓励学生在个性的基础上大胆表现, 鼓励学生对艺术作品发表别具一格的见解。如笔者在教学中启发学生深入生活, 将生活中的某一事物表现出来, 如除了溜冰鞋、脚踏车、花盆、田野的树等静物之外, 还可以表现生活中如卧室的一角、我的窗前等的某一场景, 也可以表现生活中的某些事情, 如我的派对、我们摆地摊等等。笔者发现, 孩子们的作品不尽相同, 将儿童不同的个性特征充分体现了出来。
三、注重学生实践生活, 体验生活
认知的基础是实践, 实践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笔者在平时的教学中通过调查活动, 让学生接触社会, 对有关“美术”的知识作初步的探索, 进而内化为搜集、整理、归纳、分析信息的方法。在实践的过程中, 学生体验到美术也源自生活, 只有不断的徜徉于生活中, 在生活中坚持探索, 思维品质才能得以提高。也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 在课堂中获取的知识才会不断得到深化, 才能理清事物的普遍性和独特性于繁杂中。笔者经常会创造各种有利条件让学生更多地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与自然、社会和生活零距离亲密接触, 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并在笔者的适时恰当的指导下, 进行学习实践活动, 巧妙地盘活生活资源, 将之变成美术资源, 可以通过观察、写生、看电视、看报、上网、调查、动手尝试等主要渠道获得。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我们对实践活动可以提出不同的要求。如一年级的学生可进行日记画、写生等绘画创作, 还可利用废旧物品制作一些小玩具等;二、三年级的学生可开展观察社区建筑、了解文化遗产、调查环境情况等活动, 然后用各种美术形式对结果进行表达……在实践中, 学生能更好地体验生活。
四、实现评价方式多元化, 延伸生活
传统的教学中, 评价方式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的主观、传统与单一的结果性评价方式严重地遏制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与积极性, 使他们个性与能力的发展受到了影响, 学生多方面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也很缓慢。因此, 美术教学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人文化,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势在必行。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是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教学评价时, 笔者不再用“同一个标准”去评价学生画的内容、形式, 而采用“评价卡片”和小型美展等评价方式来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此外对作品评价也不作硬性统一, 努力做到因人而异, 可以通过学生自评、互评, 从而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评价中, 学生开始体验美术学科涉及各学习领域, 并寻找科学合理的组织方法, 发现知识之间的纵横联系, 很好地融合多种不同教学内容,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多元化, 知识掌握的综合化。在学生参与评价生活的过程中, 学生的视野开阔了, 学生的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也提高了。在对不同事物进行评价分析时, 延伸了生活, 他们会深切地体会到生活中的各种事物是如此的丰富, 生活是如此的美好。
总之, 小学美术教学生活化, 是一种让课堂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世界中认识美术、了解美术的学习方式。也只有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 并为生活世界服务的小学美术课堂才是最具有生命力的课堂。
美术教学生活化例说 篇10
一、以生活经验创造课堂情境
对于初中美术教师来讲,除了专业知识的扎实以外,更重要的就是要了解学生心理特点,更尊重他们的认知取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当充分认识到学生的想法和意愿,给他们欣赏和创作的自由。以生活兴趣作为引导,使其完成简单的阶段性目标,当学生完成某一目标时,教师可以给以鼓励和支持,并使之在此基础上完成下一阶段的任务。如此环环相扣,最终使教学效果达到最好。
比如苏少版七年级“多变的颜色”一课,如果教师单纯地将原色、复色、冷色、暖色这些概念告诉给学生,告诉他们什么是冷暖的搭配、什么是三原色,估计很少有同学可以真正听懂。可若是教师将这些概念融入到生活情境当中去,那么教学效果就完全不同了。“颜色同样的物品,为什么大家会觉得颜色浅的要轻一些?”“在各种喜庆欢乐的场合,大家穿哪种颜色的衣服更合适?”这样的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共鸣、思考与讨论,学生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美术课的意义所在。
二、以多媒体带动生活情境
由于初中生的知识储备还不很多、社会阅历相对匮乏,再加之教学活动区域有限,教师往往需要在课堂上做出一定的引导,才能让教学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才能让学生产生课堂即生活的情感共鸣,多媒体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引导媒介。多媒体教学把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结合在一起,几乎真实地模拟甚至再现生活场景,在现实条件不充足的情况下,使学生得到身临其境的感觉,让课堂活动变得丰富多彩。一方面,它可以提升学生兴趣;另一方面,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使一些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帮助学生达到深入探索的目的,对于美术能力培养有益。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书画”的两节课中,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找到有关的资料,制作一个图文并茂的古代书画展课件,课件同时包括了文、图、音、像等艺术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大家的多种感觉器官,让学生完全置身于学习境界中,感知到古代艺术的无穷魅力,这种感知效果,教师单纯的口授是永远都无法达到的。
三、以多向交流促进生活与课堂的融合
一直以来,多向交流都是美术教学的主要手段,在当前初中美术教学缺少优良外部条件的情况下,教师若是放弃教学方法的革新,无异于扼杀了大家的学习兴趣。教师无法在短时期内将外部环境加以大的变革,但是完全可以用优化交流方式的手段,弥补硬件条件的不足。此前的初中美术教学,方式较为单一,教师在每节课的前十分钟讲解基本的概念与方法,剩余的时间学生自由作画,这种近于机械式的方法,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了隔膜,教师尽管讲得很清楚,学生却完全不当回事,师生间的交流几乎等于零,极大地阻碍了和谐课堂的构建,也不利于学生在美术中认识生活。多向交流应该包括师生交流、生生交流、师生与环境交流、师生与方法交流等形式。各种交流主体互相促进、互相影响,最终达到体验式教学的目标。比如在理解透视关系的相关内容时,想要让学生在平面上形成立体纵深的透视效果感觉,是非常困难的事,仅仅讲解并绘制透视图,根本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先带领同学们观察教室外的风景,让大家从近看到远,再从远看到近,在远近大小的变化中体会透视比例关系,或者是站在走廊的一端,观察走廊门柱的仰角、俯角比例。学生心领神会,很快便会掌握这部分知识。
四、增加写生课比例
打造生活化小学美术课堂 篇11
一、引入生活化情景
小学生独立性不强,刚刚离开父母进入学校,需要一段时间适应角色转变。根据相关调查,不少小学生在入学几个月后依然无法适应角色。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应当关注小学生的这一特点,通过打造生活化的课堂,帮助学生适应新角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恰当选择生活化的素材,在合适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从生活中选取素材。结合教材文本中的内容,让学生借助生活中常见的事物,从自己熟悉的环境慢慢地走进课堂,融入课堂,从而找到自信,完成学习目标。
例如,教师在讲授“校园真热闹”这一课时,采用了“课堂素材源于生活,生活情境走进课堂”的方法,让学生用自己的笔触描绘出熟悉的环境。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首先让学生自己回忆学校里的热闹场景。学生听到本课的学习内容是自己熟悉的环境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每个学生的视角不同,看到的景象有很大的差别。于是,教师趁热打铁道:“大家如何用画笔表现出自己所看到的热闹呢?”有的学生说:“我要画操场上的情景,有的同学在做游戏,有的同学在聊天,还有的同学在打篮球……”另一名学生则反其道而行之:“老师,我要画空空的教室和办公室!因为人都走光了,都出去热闹了!”一席话引得全班同学都笑了,同时也启发了更多的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画出各自心中不一样的校园热闹场景,有的还附上了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大家在愉快的氛围中度过了一堂美术课。
二、开展体验活动
新课改要求教学工作者要打造开放性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潜力,塑造学生的品质和品格。在日常教学中,如何将口号真正落到实处呢?这就需要教师认真研究学情,根据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课堂。从学生熟悉的环境入手,打造生活化课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拘泥于传统的教学形式,通过开放的课堂形式给予学生支持和鼓励,不断增强美术学科课堂的开放性,促使学生融入课堂,自主探究。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色彩”这一课时,教师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工具,为学生展示了《春之声》的Flash动画。画面展示了瑞雪融化、小草变绿、柳树发芽等生活中常见的春天细节。为了加强对比,教师还制作了《夏之韵》《秋之彩》《冬之雪》三个动画作品,与《春之声》形成强烈对比。为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还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找春天,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双手描绘自己理解的春天的颜色。通过观看视频和参加实践活动,学生加深了对春天的印象。有学生提出除了绘画外还有其他的方式可以表达春天的颜色,教师积极引导,帮助该学生制作了一个“风筝模型”,并阐释了意义:春天是生命的颜色,是透明的,因为她带给小风筝以自由和希望。在这名学生的启发下,同学们有的采取了绘画的形式,有的采取了手工制作的形式。所有的学生都很投入,直到下课还有不少学生在完善自己的作品。
三、设计趣味生活小游戏
小学生活泼好动,对于新鲜事物充满了好奇心。无论任何学科,保障课堂的趣味性都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达成率。作为小学美术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重生活化课堂的打造,将美术这门艺术与生活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认为,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牢牢把握学生的特点,引入趣味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在学习中收获快乐,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游戏是小学生最为喜爱的活动,教师用游戏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是践行新课程改革要求的体现。
例如,教师在讲授“画味觉、画嗅觉”这一课时,首先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味觉和嗅觉,随后播放了卓别林的无声电影中对于味觉和嗅觉的表演桥段,让学生深刻理解味觉和嗅觉可以用不同的形式表达出来。将班上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在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校园生活中有哪些味觉和嗅觉可以用美术的形式表达出来。鼓励学生通过游戏表演的形式阐述自己对艺术作品的理解。有的小组通过情景剧的形式表现街边臭豆腐的味道,小组成员的表情十分到位,情节和他们自己绘画的内容也完全符合,精彩的表演赢得了全班同学的掌声。学生通过各种表演,像在课余时间做游戏一样将本课的学习内容生动地表达出来,完成了学习目标。
幼儿美术课堂生活化教学实践探析 篇12
一、激发幼儿创作能力
幼儿如果没有创作能力,那么绘画的水平再高也无法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美就在生活中,离我们很近,因此,要激发幼儿的创作能力,让他们发现生活中的美,这样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 孩子的世界也是美丽的。要让幼儿在生活中的一个简单的事物就能找到灵感, 这就需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加以适当的引导。如在讲授“花蝴蝶”一课时,就可以先领学生们去公园玩,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注意观察蝴蝶,然后在进行这课的绘画时让学生根据观察的蝴蝶画自己创作自己心中的蝴蝶。再如,讲“有趣的饼干”一课时,就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饼干。五颜六色、奇形怪状的饼干瞬间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孩子们看着画着,还可以自行创作自己所想象的饼干的样子,这样学生就自己创作了“有趣的饼干”。教师不需要大费周章地引导学生的思路,学生自然就被吸引了。而且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会自主去创作。
二、丰富幼儿创作内容
幼儿几乎没有生活阅历,因此在有的美术内容上幼儿因为没有可画的素材而不知道如何去进行绘画。这时教师就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来丰富幼儿 的创作内容,既加强了幼儿的生活阅历, 也丰富了幼儿的创作内容。如在讲“小鱼游啊游”一课时,教师就可以带领学生去水族馆,让孩子们在水族馆中找寻自己喜欢的鱼,这样学生在进行这课的创作时,就不会无从下手。不仅可以让学生去“画”,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创作”鱼,学生可以通过剪纸,或者是拼图等方式将教室变成自己的“水族馆”。板报上有学生自己手绘的小鱼,黑板上有学生用彩色皱纸拼接而成的游动的鱼, 窗户上有学生自己剪纸形成的鱼群。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创作内容,学生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来展现水族馆。同时,孩子们自己装扮了教室, 提高了自信,也锻炼了各方面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喜欢教室,更喜欢自己动手去创作。这种授课方式,通过让学生自己的手去创作美,增强了审美能力, 学会去表现自己的才华,活跃了课堂气氛,为孩子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让幼儿成为课堂中心
幼儿是活泼好动的,但有时教师为了维持一个安静的课堂气氛而摆出教师的“架子”,在这种“等级分化”的课堂模式下,幼儿的活泼、创作的天性也自然的被压制了,久而久之就会磨灭掉, 而且还因此惧怕教师,不喜欢美术课堂。其实,正是因为幼儿这样的天性,所以孩子才会被大多数人所喜爱,也有着很多成年人没有的创作能力。教师要放下自己的“架子”,与孩子们共同创作、共同发展。让每个孩子都在美术的课堂上受到美的熏陶和陶冶。同时教师也要尊重学生们的突发奇想,给予鼓励。有时学生的创作力和想象力是成人所无法想象和理解的,所以不要立刻批评学生的作品,而要在理解学生的想法之后给予正确的引导和鼓励。这样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对创作的热情也没有因此而减少。
综上所述,幼儿美术教学要以幼儿为主,重美术教育与生活的紧密结合, 让幼儿在生活中“动”起来,从而提高幼儿的创作能力。教师也要根据学生、教材及自己的能力,根据实际情况安排合理有效的生活化教学策略,更好地帮助幼儿发展,为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方式和特点,注重综合性、趣味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美术课堂是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能锻炼学生创作美、发现美的能力,同时还能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和陶冶学生的情操。因此幼儿的美术教学格外重要,教师要与生活相结合,让学生在美术中发现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美术,这样幼儿的审美和其他能力才会健康正常的发展。
【小学美术生活化教学】推荐阅读:
小学美术的生活化06-10
小学美术教学07-18
小学美术线描教学06-03
小学美术示范教学08-16
小学美术课程教学09-24
小学美术伙伴教学反思08-30
优化小学美术教学07-17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漫谈10-21
小学美术教学法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