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2024-06-02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精选9篇)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篇1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随笔

,我们七年级美术开始改版。这一年,七年级第一次改版用上了人教版的美术教材。新改版的教材和我们以往所用的河北版教材有所不同,为了更好的适应新教材,我认真看了教师教学用书,然后在10月的某一天,我认真观看了书后配备的优秀教师教学课例光盘。

这是天津市五十一中的张蓉老师讲的优秀课例《多彩的学习生活》这一单元的一个活动内容——优美的校园。这一活动内容是出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美术上册第二单元里活动一的内容。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习、了解透视的基本知识。

听了张蓉老师《多彩的学习生活》一课后,我深有感触,使我受益非浅。下面就从以下几方面来谈谈我的听课感受吧:

首先,张老师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来设计这堂课。

在设计这堂课的过程中,我觉得她在课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上颇下了一番功夫,特别是她带领学生制作的取景框以及很多的具有明显的透视关系的风景照片,这些都花费了不少的心思吧。这些东西为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提供了条件与方便。也使学生对这样的课更加感兴趣,激发了学生主动动手研究探讨的积极性。张老师注意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培养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兴趣是感受力的基础和前提,爱好多,情趣广泛,艺术感觉才会好。只有学生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了,他才会注意地看、听、摸、耐心地体验观察的感受。兴趣也是感情的基础。情趣情趣,情和趣是分不开的,对什么东西有感情,就会对它十分感兴趣,对什么东西越感兴趣,对它的感情也就会越深。

张老师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围绕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进行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的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

其次,张老师的教学方式比较新。

我认为美术教学是一种直观的形象教学,它是通过教师一系列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对于绘画的透视关系这种比较抽象的概念来说,更需要用直观的景物来让学生来观察,理解,分析,归纳,再到得出结论。而张老师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做到了这一点,她让学生利用取景框开描绘眼前的景物和照片上的景物透视,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以及自己的动手探究来总结得出风景画以及物体透视变化的规律。并且张老师在这一教学活动中,她的教学方式比较新,她改变了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注重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和探究。从张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体现了她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在改变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方面做了一些新的尝试,像她这样的课就是强调学生积极的参与,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集体合作的精神以及与人际交往的能力。另外,她的课上活动方式多样化。体现了她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方式。

具体来说,在这一课里,在整个教学过程当中,都需要老师组织学生讨论,然后学生分头搜集资料。搜集大量具有透视关系的风景照片和制作取景框。再由教师组织大家观看校园的建筑物,组织大家观察,交流,指导大家正确地在取景框上描绘出眼前建筑物的透视变化。最后通过学生们的亲身体验,亲自动手,得出透视变化的规律。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就需要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提出解决问题设想的能力,搜集资料的能力,分析资料和得出结论的能力,以及表述思想和交流成果的能力,这样的教学活动显然与被动接受教师知识传授的学习方式不同,体现了目前基础教育中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学习方式,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非常有利的。

通过观看张老师的教学光盘,我认识到张老师与以往传统的美术课不同,传统的美术课它是把透视的知识由老师去说,学生被动地去接受,而张老师她却把班级的同学分成了两组,分别负责探究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风景画是怎样表现景物空间的?第二个问题是: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各有什么消失的规律?张老师让第一组同学把搜集来的风景照片在照片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上通过描绘、勾勒建筑物的轮廓或风景的这种透视的现象,来了解透视的这个变化,第二组是让学生在操场上用塑料的薄片取景框通过观察远处的建筑物的透视的变化和现象,来让学生体验透视的理论和知识,张老师的这个教学符合建构主义的这个教学理论,也就是说,他是主要让学生主动地通过观察,体验,描绘来了解复杂的透视现象。这种教学的方式把透视这种枯燥的理论变成了学生主动地探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只要通过最后的她在小组的讨论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学生确实在这一课堂上学到,了解了透视的`知识,这些透视的知识都是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描绘后的体验,然后了解到的透视变化规律。所以我认为张老师的这些教学方式是值得我们去学习借鉴的。

没有活动的课堂,特别是艺术类的课堂是一个死的课堂,在如何将教学与活动有机结合起来的方面,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像张老师的这堂《多彩的学习生活》一课设计的就较为活泼,开朗。每个学生都没有偷懒,都拿着他们手里的取景框认真地描绘着眼前的景物透视线,张老师让学生自己亲自观察校园建筑的透视现象,然后利用取景框描绘出建筑物的透视变化得出透视的变化规律就是个不错的活动,跟课堂气氛的整体构建比较统一。这一刻我更在乎的是那份人人参与的过程,只要过程是积极的、向上的,想必学生们的心灵都经历了一次历练与熏陶,多少能给他们的人生成长起到一些促进。在这堂课里学生们的自我感觉都不错。我认为这点很不错。

总之,张老师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从学生们自己的兴趣出发,把学生分成两组来分别研究两个不同的问题,在老师的引导下,以学生为主体,活动形式多样,使学生在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中自主地了解认识到透视的基本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我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的地方。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篇2

大学美术教育专业是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摇篮,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进行课改多年之后, 大学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怎样与之相呼应, 怎样打造现代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经过多年的实践和研究, 我认为:现代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必须具有宽厚的人文基础知识、扎实的美术专业知识储备以及一定的美术教学能力, 美术教师具备学科、教育、人格三方面的专业素养。

一、全面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中小学美术教师面对的是广大中小学生, 教师艺术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其学生艺术品质的成长。美术“新课标”打破了传统美术教学的框架, 按学习方式把小学、初中美术课程分为“欣赏·评述”、“造型·表现”、“设计·应用”、“综合·探究”四大学习领域。高中学生根据需要发展不同的美术能力,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设置了五个学习模块:美术鉴赏、绘画·雕塑、设计·工艺、书法·篆刻、现代媒体艺术。

在“新课标”里, 提出“欣赏·评述”的领域的教学目标, 包括对自然美的感受能力的培养和对美术作品的欣赏, 以形成初步的审美判断能力;“造型·表现”领域的学习则要求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手段创作视觉形象的能力, 教会学生美术的一些基本表现方法;“设计·应用”领域包含了实用美术的方方面面:基础图案设计、平面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设计以及民间美术, 要教会学生理解并初步处理生活中衣食住行各方面的美术元素;“综合·探索”领域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研究, 综合利用美术各领域的知识技能, 并能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技能, 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从上可以看出中小学美术教学内容几乎涵盖了美术学科的所有门类, 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要求非常全面, 对我们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带来了从未有过的挑战。

中小学所实施的是美术的常识教育, 美术技能之外更强调领会艺术的共通规律, 通过美术以提升审美能力, 借助技法传播美术理念, 在教授美术技能的同时进行创意与美感的培养。美术教师不仅要掌握本学科教学的知识与技能, 更应具有广阔的文化艺术视野的、创新的美术教育技能。所以相应在高校的美术教育专业当中不仅要开设绘画、雕塑、书法、篆刻等常规美术课程, 也要开设大量的设计、制作、新媒体艺术等课程, 还需开设美学、美术史、艺术概论等文艺理论课程, 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学科知识技能修养。

二、美术教学技术的培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更新美术教育理念, 转换教师角色定位、学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是培养合格的美术教师必备的过程。

美术教育性质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美术课堂重点从单纯的美术技能的教育转向学生的美术素养的提升与人格完善。美术教师只需拥有美术技能和美术创作的能力, 加强美术理论及教学方法及理论的学习。美术教育越来越强调教师的个性、人文性、创造性和研究性;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设计及儿童美术心理学等, 为美术教育学科知识提供支撑, 是必须重视的课程。

另外还包括实践性知识, 重视教育见习和教学实习的指导, 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所具备的课程情景知识及课堂教学知识, 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升华, 逐渐成为教育教学经验的积累。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迫使教育不断前进, 现代媒体艺术不断更新, 而且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越来越具有重要的地位, 教师必须率先进行“终身学习”。

三、教师人格魅力的培养与成长

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之母, 只有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学生才会发自内心地产生一种探求知识的动力, 学习活动才能事半功倍。一个合格的美术老师, 不只限于拥有渊博的知识技能, 还应获得学生的欢迎, 教师必须具有人格魅力。这种人格魅力在教学工作中体现为:良好的教学情感与意志力、深厚丰富的修养、清晰有效又幽默的教学语言。

培养中小学美术教师的教学情感,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教师的魅力就是直接体现为对学生强烈的感染作用, 是教师对本职美术教育工作的责任心和事业心的体现, 与对学生们的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息息相关。

我们诸多的教学实践证明, 一名优秀的、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往往比做一名“画家”要更加的不易, 要求教师具有自我牺牲精神、忘我的奋斗精神、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他们一旦具备了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 便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 以其踏实的工作作风, 坚定的工作意志, 全方位地完成本职工作, 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 首先就是教师自身要具有强烈的兴趣, 这也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必备的心理素质。那么, 教学兴趣的中心是什么呢?就是中小学美术教师对学生的真挚情感, 以及对美术专业知识技能和美术教学法的钻研兴趣。同时, 这一切又反过来促进教师认真、负责任地对待每一天、每一课的课堂教学, 研究教学规律, 并促使师生互动, 师生共进, 在这些活动中, 发现和把握学生的学习心理和美术实践, 进而探索出最高效、最生动的教学方式和手段。

我们发现, 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的种种专业兴趣自然而然地会感染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兴趣, 教师要尽快提高自身的教学魅力, 应该具有更加广阔的业务修养, 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和知识储备, 对相关的摄影、音乐、书法、文学、历史、地理等等方面知识的关注和积累, 也是成为一名全面优秀的中小学美术教师必不可少的修养。

美术教师教学语言的响亮清晰是最基本的要求, 此外, 还应该有一定的语言文学修养。幽默语言是指教师依据教学实情, 根据教学内容, 灵活运用的一种含蓄精练、富有哲理, 能给人启迪的语言, 这样的教学语言具有针对性、情趣性、启发性和指导性, 从而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由此可见, 美术教师的修养越宽广、越细致、越全面, 在指导学生学习美术时, 更能激发出他们学习的天赋和能力。

其次, 在美术教师的教学和实践过程中, 即使做出了最全面的努力和关注, 也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预想不到的主观或客观问题和困难, 美术教师如果不是具备锐意进取的精神, 是很难完成美术“新课标”规定的教学和实践任务的。所以, 我们强调和强化美术教师的责任心和意志力, 就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

与此同时, 我们的美术教育不仅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和奋斗, 也更加希望家长、政府和各方面领导和群众的大力扶持和关怀, 以提高民族的美术素养的高度。

对于各大高等院校的美术教育工作, 它不仅是对众多美术教师专业成长的培养, 更加应该全方面地激发他们的自我发展、职业认同, 在教育他人的同时, 得到自身的全面成长和价值实现。正是在美术教学的过程中, 自始至终都贯彻了这样的品质和意志培养, 才能使得每一堂教学活动不仅仅向未来的中小学美术教师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 更能使学生的理想、意志、品格都得到提升和发展, 使他们更加主动地投身于美术的学习和实践中来。

参考文献

[1]尹少淳.初中美术教学策略[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0.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篇3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艺术;结合方案

民间美术是大众创造的,以独特的造型寄托吉祥的寓意,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民间美术以其独特的美术造型和艺术审美特征,成为美术教学的典范。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发和利用优秀的民间艺术,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气息,传承、学习和应用民间美术。

一、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

艺术大师罗丹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在小学生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民间艺术的影子,例如,贴在窗户上的窗花、沙发上的雕饰、家里的杯盘碗盏以及各色工艺品等,这些都是民间艺术的体现。许多看似平凡的旧器具,其造型和技艺却渗透着民间艺术家的匠心独运。让学生走进家庭寻找民间艺术,可以让他们懂得民间艺术就在我们身边,民间艺术让我们的生活更美好,同时,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开发美术教学的资源,可以有效地激发他们学习和研究的兴趣,使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一次,我模仿央视的“寻宝”节目,让学生把家里的“宝物”带到课堂,并要他们了解“宝物”的历史和艺术价值,然后在展示宝物的时候讲解给全班听,让大家来评一评这件“宝物”是否恰如其分。学生都觉得很有意思,有的把家里的古玩拿来了,有的把旧铜钱拿来了,还有的把花瓶也拿来了,一时间,课堂成了一个微型的“民俗博物馆”。通过“展宝”环节的介绍,学生了解了不少民间艺术的知识,并对民间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走访校外,追溯民间艺术

2011年教育部在出台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中提出:“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这条规定鼓励小学美术教师去积极开发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民间艺术。民间艺术源于民间,走访校外,走进民间,追溯民间艺术的来龙去脉,可以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参观美术馆、博物馆及当地文物资源等,能让学生感受到浓郁的文化氛围和艺术气息,从而对我国的民间艺术产生敬佩之情,激发学习兴趣;参观图书馆,查阅有关的文献资料,可以加深学生对各种民间艺术的了解,包括其发展历史、艺术价值、工艺流程及有关的逸闻趣事。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能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新能力。例如,有一次我组织学生下乡,带领他们走进农家,随时收集隐匿于民间的艺术。在农村,学生看到了古式的建筑、古老的家具,还有草编、纸扎等,也许在学生看来,这些质朴的农民就是民间艺术,在小学美术欣赏课上,学生接触过一些以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绘画。当这些景象和人物真正映入他们的眼帘的时候,他们才会真正震撼于画家高超的写实技巧和表现力。

三、走进节日,感受民间艺术

我国的传统节日不仅是民族文化的聚集地,也是民间美术的大舞台。例如,春节、元宵节、端午节、清明节等,人们在这些节日里挂年画、贴春联、剪窗花、赏花灯、猜灯谜、赛龙舟、做祭祀等,活动内容丰富多彩,堪称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教师如果能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走进节日,让他们亲身参与民俗活动,体验民间美术在节日中的特色表现,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民间艺术的魅力,提高动手能力。有一次,我在年关将至、寒假之前组织了剪纸比赛,要求每个学生根据“春节”这个主题任意选择自己喜欢的图案,剪成窗花,然后全班投票表决,评选出“最佳创意奖”和“最佳工艺奖”等奖项。为了保证比赛公平,我要求学生在窗花背后写上自己的名字,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自己的作品,主要是创意和寓意。由于比赛形式比较新颖,加上寒假将要来临的氛围,学生热情高涨,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剪出了一幅幅非常具有创意的窗花,例如,有的学生剪出了奥特曼,有的学生剪出了牡丹花,有的学生剪出了福娃,介绍语也很有意思,有的是“花开富贵”,有的是“年年有余”,看到这些美丽的窗花和美好的祝福语,学生似乎感到春节已经来临了。由于学生表现都很出色,除了最佳奖之外,我给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份新年礼物,并要求学生在春节那天把自己的作品贴在自家窗户上。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一定会更加喜爱剪纸艺术。

四、走近艺人,体验民间艺术

民间艺术的魅力不只在于欣赏,还在于制作的过程。教师如果能利用当地的文化资源,带领学生走近民间艺人,有条件的话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一定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民间艺术。每个地方都会有当地独特的民间艺术,例如,北方城市的捏面人、织纬编,苗族的绣苗绣、剪苗花、做苗衣等,只要有民间艺术存在的地方,就会有民间艺人。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艺人的工作坊,也可以请艺人进课堂,从而让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美术知识和美术技艺。有一次,我邀请了一位擅长编织的民间艺人到课堂上讲课,学生一个个睁大了眼睛,认真地看着艺人编织,不放过他手上的任何一个编织细节。最后在艺人的指导下,学生自己动手,开动脑筋,按照自己的构思,编出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作品。整堂课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浓厚,积极性很高。有了这些成功的体验,我把一些相关的美术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较轻松地实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优秀的民间艺术来自于民间,它的艺术形式、表现特点贴近生活,容易被人理解。小学美术结合优秀的民间艺术资源,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力,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和创造力。

参考文献:

[1]丁良和.基于儿童立场的美术教学校本化的本土视角:如何在乡村小学美术课堂应用连云港民间艺术[J].教学与管理,2012(11).

[2]李晓勇.民间艺术在中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发展[J].教学与管理,2012(2).

[3]张春梅.如何让我们的孩子喜欢民间美术[J].大舞台,2010(8).

[4]刘燕妮.试论民间美术与小学美术课程改革[J].美术教育研究,2013(5).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篇4

1、引导学生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小商品。

2、指导学生布置小小超市或集市,模拟过新年的情景。

3、引导学生学会合作、并培养他们在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的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说、画、做、演、乐,再现过新年时的热闹情景。

教学难点:

利用废旧物品制作年货时技术上的难题。

课前准备:

1、提前布置学生回去搜集关于过年的民间传说、故事、民俗风情等。

收集身边的各种材料和准备工具,如:报纸、纸盘、瓶子、橡皮泥、彩色纸、绸带等。

教学活动过程:

一、引导阶段:

1、说一说:你搜集到的关于过年的来历、有关过年的民间传说及民俗风情等。也可以用表演等形式表现。

2、想一想:过新年时我们的家里、街上、市场上、商店里都有什么变化?如何将这种热闹的气氛再现到我们的课堂上?

二、发展阶段:

1、给各小组分配任务:

有以下几个场景可供各组选择:

超市集市服装店

2、选好场景后各组利用带来的材料对自己选的地方进行节日的喜庆装饰。

做之前先讨论:这个场景有哪些商品?在过年时有什么变化?如何进行装饰?怎样选择、改变自己所带材料的形状来表现?

教师鼓励学生动脑筋想办法,对学生提示:除了这样做之外,还可以怎样做。并帮学生解决具体的技术上的难题。

3、演一演:

小学美术优秀教学案例 篇5

2011白下区小学美术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五小举行10月21日上午,白下区小学美术优秀课堂教学展示活动在我区五老村小学举行。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以“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主题,新当选的市优秀青年教师陈婷婷老师和市美术学科带头人周航老师分别上了不同风格的两节课。课后,特级教师傅幼康用现场照片、制作PPT,对两节课作了精彩的点评,最后还作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讲座。

陈婷婷老师上的三年级《你喜欢哪个手提袋》,通过导入的趣味性、问题的生活性、教师的示范性、学生的实践性和评价的多样性,直观展现了美术课程“双基”的理念,突出了美术课程创新和实践的特征。周航老师用白板娴熟的展示了一节五年级《有趣的服饰》,在以“趣”为主线的思路下,以“趣”的设计教学、以“趣”整合资源、以“趣”艺术实践,凸显美术教学的形象性、直观性、实践性、游戏性、示范性和技术性。特级教师傅幼康以《生本教育下的美术有效课堂》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诠释了全新的美术教学理念,感受到课程改革下的有效课堂关注什么,让与会的老师受益匪浅。

优秀小学美术教案 篇6

师:今天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两面很有趣的哈哈镜,你们想不想来照一照,看看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照完以后请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二、进入活动主题,使学生发现影像。

1、初次尝试——发现影像

师:其实呀,在我们的生活周围也有许多东西会让我们照了变的很有趣。比如:我们吃饭的碗、烧菜的锅子、热水瓶等等。不信呀,就请大家试一试。照一照热水瓶里,碗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师:你照了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我发现碗里的.我倒过来了;我发现锅铲柄上的我变长了;我发现茶杯盖子上的我头变大了脖子变小了——————

师:为什么热水瓶里,碗里,锅子里的你会变的这么有趣呢?

1、再次尝试——探索影像

师:请小朋友再去照一照,并且用手模一摸,想想你为什么会变。

学生:我摸到碗的外面有的地方高有的地方低;我摸到锅铲有的地方光滑有的地方不光滑——————

小结:原来这些东西都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照出来才这么有趣呢!

2、探索活动

师:请小朋友从椅子底下取出一块板,这快板也能让我们的脸照的很有趣。请小朋友动动手、动动脑,怎样照才能让我们的脸变的很有趣?

请学生上前边演示边讲解自己的发现。

总结:原来呀当板凹进去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胖胖的,这就是凹透镜;当板凸出来的时候会把我们的脸照的瘦瘦的,这就是凸透镜。我们去把这个发现告诉其他小朋友吧!

三、引导学生照哈哈镜

师:哈哈镜里的你,是什么样的?

生:“变成大胖子了”“变得又瘦又高”“上面瘦瘦的,下面很肥”

师:为什么哈哈镜里照出来的人,会变得这么有趣呢?

(请你看一看,摸一摸哈哈镜面和我们平时照的镜子有什么不同?)”

小结:哈哈镜的镜面是凹凸不平的,是不是这个原因才使里面照出来的人变得很有趣呢?老师先不告诉你,要请你们来玩一个东西。

四、引导孩子操作锡箔纸板。

1、师:请你用不同的方法来照一照,让照出来的你变得很有趣。并把自己所用的方法及结果记录下来。(学生进行探索)

2、师:你是怎样玩的?发现了什么?

小学美术情境教学初探 篇7

一、情境创设, 提高审美力

利用多媒体创设审美的教学情境是艺术教师们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多媒体具有文本、图形、动画、视频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集成的特点, 多媒体计算机系统能将文字、声音和图像直观地展现出来, 给学生提供具体生动的形象, 来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 把学生的审美体验推向高潮, 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牧童短笛》这一课时, 课件播放贺绿汀的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听完此曲教室里一片寂静, 此时学生们已经是浮想连篇了, 于是文本出示问题:从乐曲中你感受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此时有很多学生已经迫不及待的举手了, 各抒己见。有个学生激动的说他看到了两个牧童骑在牛背上, 手执竹笛, 在田野中应和对奏, 纵情嬉戏的情景……是音乐的魅力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此时笔者再适时的播放了一段《牧童短笛》的Flash, 伴着课件播放的优美的画面和声音, 学生陶醉在此声、此画、此情、此景之中, 仿佛已经身临其境, 和牧童在一起嬉戏玩耍……最后总结的时候有的学生说“他们和牧童有了一次心灵的交流”“仿佛看到了一幅流动的田园风俗画面”, “是一次无上的享受”……

二、情境引导, 培养探究力

整个艺术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阶段性, 处于不同的教学阶段, 为避免学生兴趣的渐逝, 应给予学生相应的刺激, 逐步引导, 以唤起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关注,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因而艺术教师应该创设多层次的教学情境, 通过形、声与色的层层安排, 逐渐引导学生进入教学情境, 培养他们的探究力, 从而对教学的内容始终保持着一份新鲜。

如在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桥流水》这一课时, 首先播放一段视频资料《太湖美》, 在优美的歌声中导出了课题, 这也即在教学导入阶段使用的“导入性情境”;在学习巩固阶段, 美的画面把学生的目光吸引住了, 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初步的启发。接着课件出示了几幅江南水乡的美景:小桥流水, 姑苏城外, 假山石头, 竹林清风……学生仿佛也置身于其中, 一切都是那么美好, 留恋往返, 这一阶段创设的情境, 可以视为“巩固性情境”;美好的风景总是让人感触很深, 此时用文本提出问题“这些美的创造来哪里?”课件又进一步展示一幅幅优美的水乡美景, 学生们在美的愉悦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只要我们勤动脑、多动手, 就能创造生活中的美。

三、情境造境, 激发创造力

艺术教学中不应把学生的视野局限于某种既定的理解, 而应将学习的主题和问题置于更宽广的背景下, 在更大的空间里提供丰富、生动的学习资源, 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和表达观点提供服务, 以此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这也是信息社会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 艺术教师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 应利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媒体优势和网络和海量资源, 为学生时空造境, 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黄河的怒吼》这一课中, 我先让学生来说说黄河怎么会怒吼?学生们一开始还很难进入气氛, 我适时给他们播放了音乐视频《黄水谣》。当到了“奸淫烧杀一片凄凉, 扶老携幼四处逃亡, 丢掉了爹娘回不了家乡……”时, 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情境:原来这是抗日战争时期的黄河, 它象征了中华民族, 是中华民族发出的怒吼!接着我出示了蒋兆和的《流民图》, 通过欣赏画面, 文本出示问题:从此画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同学们通过音画结合, 仿佛切身体会到了当时的情景, 气氛立刻活跃了起来……有的说看到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有的说他看到了这些灾民们在共同述说着炎黄子孙内心的悲愤;还有的同学说看到了这些面容枯槁、流离失所的灾民们在各自述说着自己的不幸……学生们情绪十分高涨、激动, 当然也使他们产生创作冲动。这时, 我趁势激发想象:假如流民们生活在现在的社会会怎样?望着画面中的流民们饥寒交迫、无家可归的具体形象, 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他们进入了绘画创作。

浅析小学美术欣赏教学 篇8

一、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的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先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强烈的色彩刺激能激起儿童的欣赏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蓝蓝的天,红红的花,绿荫荫的树木,黄澄澄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如果我们把黑白图片和彩色图片同时放在他们的面前,儿童将对彩色图片反映强烈一些。

2.儿童在欣赏过程中,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一年级儿童在观看绘画作品《美丽的风筝》时,他们全被风筝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手帕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四年级的学生欣赏工艺作品的刺绣,例如现在流行的十字绣,结果他们全把刺绣作品当作绘画作品看。

3.儿童在欣赏过程中,通常是靠第一印象的感觉来欣赏作品,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4.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模仿画。

5.为加深学生对作品的感受,视觉享受常常需要伴之以听觉享受,尤其是欣赏古今中外名作,没有教师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儿童对艺术作品的感受也不会很深。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成功的教学课都运用了音乐伴奏的教学手段,目的就是渲染氛围,强化记忆。

二、小学美术欣赏的编辑安排内容及特点

1.小学低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和表现生活周围的美好事物。如第二册《小朋友的画》、《民间美术欣赏》、第四册《画家笔下的童年生活》、《绘画中的动物和花果》等。其特点是低年级阶段所欣赏的作品富有情趣,符合儿童审美心理,如大脑袋,歪脖子,近大远小,树画在半空等等,五花八门,比例不在准确,表现无拘无束、天真浪漫,还有一些拼贴的小制作也深受小朋友喜爱。2.中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了解优秀美术作品,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情感。如第五册《工艺美术的人物形象和动物形象》、第六册《工艺美术的陶瓷和雕塑》、《绘画作品中风景的静物》等。其特点是从小学中年级开始,欣赏一些与学生生活接近、学生能理解和接受的中国古今优秀绘画作品和工艺美术作品。欣赏课内容对于教学内容有“参考资料”的作用,在欣赏课中渗透了有关的教学内容。如第六册的欣赏内容是工艺作品刺绣、竹编的欣赏,第八册的教学内容就安排了“挑花”、“竹编”、“剪纸”手工课。欣赏课的优秀作品档次高,起到了指导性的重要作用。

3.高年级欣赏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祖国历史悠久的艺术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具体内容有:第九册的《古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册《现代雕塑中的人物形象》、第十一册《中国传统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艺术》和第十二册绘画作品雕塑、工艺美术、建筑、小学内容总览等。其特点是要求比较全面地了解我国造型艺术门类

的面貌,除了已经着手的中国画教学之外还将欣赏的领域扩展到中国优秀古建筑、雕塑、工艺美术作品中去。

三、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自身的特殊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可以分为专题欣赏课、随堂欣赏课和现场欣赏课三类:

1.专题欣赏课。专题欣赏课是课堂教学的方式,是小学美术欣赏教学主要形式(我们前面例举的内容都是专题欣赏内容),它指的是整个课时内组织学生专门对某些作品进行欣赏的课业。我们以第十册的欣赏内容为例谈一谈专题欣赏课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一课是欣赏中国传统建筑艺术,教材上共提供了十幅有关传统建筑艺术的照片。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获得哪些方面的知识?起什么作用?本课的教学目的应让学生初步了解我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点,懂得建筑的三大要素,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增强民族自豪感。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通过观察、回忆和比较,了解“传统”二字与“现代”的区别,再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祖国悠久的建筑史及灿烂的建筑文化,了解宫殿、楼阁、亭台、寺庙、佛塔、陵墓、民居等独树一帜、风格迥异的建筑艺术特点。

2.随堂欣赏课。随堂欣赏课是指在绘画和工艺(包括写生、创作、图案、塑造、手工制作)课业中所穿插进行的欣赏。这种欣赏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得很多,比如:我们每一课都安排了范图及资料,教师指导学生观看讲解并分析,指出作品美在哪里。又如:为了使低年级学生能在蜡笔的涂色中提高色彩能力,可引导学生对素描知识的加深而出示一些合理范画,这就是随掌欣赏的教学过程。

3.现场欣赏课。现场欣赏课是一种在课堂教学之外的美术欣赏形式,是指在较长时间内到现场和实地察看所进行的欣赏教学。例如:组织儿童参观美术作品展览和博物馆中陈列的美术作品,访问画家、工艺美术家、雕塑家并观看其技法表演等。

优秀小学美术说课稿范例 篇9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

我是 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美术教材第六册第十三课<<彩线贴画>>,下面我将主要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不足之处敬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多指教。

一·教材分析

根据《美术课程标准》,确定彩线贴画一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本课是让学生通过了解彩线贴画的知识,学会用线材贴画的基本方式,并将贴画作品运用于生活当中。

本课要面对的是小学三年级学生,这一学龄儿童是想象力非常丰富和活跃的时期,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通过设计、实践、动手、动脑,提高审美能力与艺术创造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彩线贴画的知识,知道彩线贴画的基本程序,学会用线材贴画的基本方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

感受不同线材的特性,根据设计意图绘制草图,选择合适的线材和工具,合理组织点、线、面造型元素,注重色彩搭配,进行彩线贴画制作活动,体验设计、制作的过程,发展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

养成细致耐心和团结合作的工作态度,增强以设计和工艺改善环境与生活的愿望。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运用彩线贴画的基本方法,制作具有装饰性的作品。

教学难点:如何根据创作的草图,选择适合的线材,制作贴画。

相关教学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教师范作、各种材质的彩线、卡纸、剪刀、胶水等。

学生准备:不同颜色的卡纸、剪刀、胶水、各种材质的彩线。四·教学方法

为了更好的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我将采用“制作彩线——彩线变成点、线、面——组成彩线拼贴画”的教学思路,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教学模式,把教材中基础性的内容顺其自然的变为生动、活泼、有趣的学习活动,感受自然素材的美感,通过抽象或具象的表现方式,将自然界中的灵感变为艺术作品。

五·教学过程

我将从以下五个环节,来讲述我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为了使学生更加直观的认识课题,上课伊始,我将给学生出示一段好看的视频短片逐帧动画 《城市日记》,让学生在观看的同时发现短片中的画面是用什么材料创作完成的?让学生对彩线产生浓厚的兴趣,了解生活中的财险也可以做出如此多的有趣形象。直接导入课题-------《彩线贴画》。

2·引导了解,示范制作

为了让学生更加直观的了解彩线贴画与平面画作的区别,出示相关比较范作,学生观察小结:用彩线贴出来的画有立体感,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不同的彩线贴出来的画,给我们的感觉也是不一样的。学生小结后,请学生主要关注范例中的直线作品,让学生想想知识如何变成线的出示教材内容,让学生自我测试,感受一下油纸变为线的体验,并趁热打铁请学生把我课前发给他们的基本图形图纸来进行排列,掌握粘贴的方法。学生动手时,提醒学生注意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你要用什么方法来固定?(2).线在图形中的排列方式是什么样的?

(3)彩线在同样的图形里面有没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呢?

让学生带着问题动手体验,尝试制作,教师从旁引导。学生尝试完成后,引导学生回答:“经过同学们的加工这一条条彩线都变成了不同形状的面,如果把这些变小一些就会变成?”-----“点”。在这个过程中渗透了点、线、面的基础知识。

3·欣赏范作,自主探究

学生认识了基础的点线面后,请欣赏欣赏教材中的范例,学习画面的组织方法,感受画面的装饰美。指导学生找出教材范例《小村庄》中的点、线、面,及相关色彩搭配。学生回答:《小村庄》中树叶、烟囱冒出的烟圈是用点表现的,房屋是用面表现的,小河是用曲线表现的。这幅画中在黑色卡纸做底色,上面搭配了红色、黄色、蓝色,对比很鲜明。结合教材图例《大花篮》和《少女》,请同学们找一找画面中不同的形状。学生观察总结,《大花篮》这幅画中的花朵是用大小不同的圆形彩线表现的,《少女》这幅画中的少女形象是用不规则形状的彩线表现的。让学生放开思维,充分想象用彩线围绕出任何想象到的物象外轮廓,在选择合适的线材进行粘贴、填充。

4·大胆创作,制作贴画

学生热情已被点燃,教师示范制作步骤。

(1)设计图案。

(2)选择材质,搭配色彩。

(3)粘贴。(粘贴的时候要耐心细致,沿图案的轮廓仔细涂胶,可以借助镊子夹住,以防彩线滚动,然后固定粘牢。)

(4)整理、完善。

提醒学生使用剪刀·镊子注意安全,保持教室卫生。学生分组创作,我将巡视指导,给予一些适当的鼓励和帮助。5·展评交流,课外拓展

学生作业完成后,进行作品展示,让学生从画面构思、色彩搭配等方面进行介绍。其他学生从里面选出自己喜欢的作品,谈感受。学生交流完后,我将出示两个不同装修风格的房间(图片),你最后提问,你觉得你的作品挂在哪个房间比较合适呢?(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美术作品的价值就是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为了让学生明白,给学生留下教材中课后拓展作业,用彩线装饰镜框或做成立体的作品,老师希望每位同学的彩线贴画都能实现它的价值,装扮你的房间,你的生活。

以上,就是我的教学过程。

五.板书设计

依据教学活动的安排,我的板书如下:

1·课题-------《彩线贴画》。

2·相关教材图片。

3制作步骤:

(1)设计图案。

(2)选择材质,搭配色彩。

(3)粘贴。

(4)整理、完善。

目的是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抓住要领,方便制作。

本课通过动画导入,吸引学生注意,让学生认识彩线贴画的基本制作歩骤。学生自已动手制作纸线。认识点·线·面和相关组伿方法。自我尝试总结与设计。教学效果很好。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的耐心聆听,我的说课到此结束,非常感谢!!

美术说课《鱼儿游游》

今天我向大家展示的是人教版小学美术课本第一册第8课----《鱼儿游游》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鱼儿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在儿童的世界里鱼儿是他们熟悉和喜欢表现的对象,通过看一看动画片、做一做游戏、动一动手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尝试用彩色笔、彩色纸、彩泥、树叶、等多种材料制作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鱼儿。鼓励学生大胆表现与众不同的鱼儿造型,从而促进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

2、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鱼儿游游》是一节集欣赏性、合作性、互动性等特点于一体的美术课,在本节课前面安排了《淅沥的小雨》、《美丽的印纹》、《纸风铃》等课,已经让学生接触到了用颜料彩笔等工具进行绘画,用彩泥、彩纸等手工材料来表现画面,而《鱼儿游游》这节课是在此基础用“剪纸、撕纸、彩笔绘画、彩泥制作、综合材料”等方法来表现画面,复习运用了前几节课的学习内容。而在本节课后面安排了《我在空中飞》、《鲜花送老师》、《我做的文具》等课,这几节课主要是通过彩纸彩泥以及综合材料来表现画面,为此打下基础。所以本节课在整体知识结构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欣赏中感受美、体验美;在实践操作中表现美、创造美。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观察各种各样的鱼儿,感知鱼的外形和色彩,感受鱼的美,并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装饰鱼儿,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教学难点——能用绘画、撕纸或剪纸等多种方法表现水中游动的鱼,尤其是用树叶、彩泥等综合材料来做鱼,并注重色彩的搭配。拓展学生对鱼的表现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美术工具和材料,对不同的材料和工具的使用已有一定的掌握,会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块来表现他们所知道的东西。现在的孩子以独生子女居多,他们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广,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联想奇特,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的表现画面;好奇心重,爱表现自己,但动手能力较差,只能用简单的工具和绘画材料来稚拙地表现自己的想法。而《鱼儿游游》这节课就是让他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的想法,符 合学生发展的特点。

三、教学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学生情况的把握,确定本课教学目标:

认知领域:引导学生欣赏美丽的海底世界,让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鱼儿。操作领域:学会运用剪、贴、画、拼接等手段在各种材料上制作鱼儿,锻炼动手能力。

情感领域: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在动手制作中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四、教学法分析:

1、观察动画片激发学习兴趣。

2、欣赏图片知道鱼的形状。

3、做鱼的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4、示范制作方法。

5、创设情境激发创作潜能。

五、教学过程的设计:

1、动画引入,激发审美期待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见过大海呀?是啊,蔚蓝的大海一望无边,当海面上波涛滚滚的时候,海底却是另外一番景致。想不想跟随老师一起去美丽而又神奇的海底世界周游一番呢?”教师充满诱惑的语言紧紧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适时播放动画片《海底总动员》中的精彩片断。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使他们进入情境,让学生留恋、向往。同时也把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出来了。在欣赏的过程中让他们自己去观察海底世界,直观又生动,欣赏完毕,让学生说说海里的主角,学生争先恐后,将课堂气氛推向第一个高潮。接着揭示今天的学习主题——《鱼儿游游》,从动画片到课题,从学生的兴趣,到勾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求知欲望,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使学生保持对绘画的兴趣和着手表现物象的冲动。

2、观察发现,感知鱼儿形状

用课件展示一张不同形状的海洋鱼组成的画面并问是由哪些形状组合而成的?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带着问题去观察,再结合自己的观察来说一说。当鼠标移动时不同几何形外轮廓都会变色,这样虽然画面色彩丰富,但学生却能发现这些鱼都是有什么形状组成的,在这里反复强调鱼的不同几何形状,从而让学生直观掌握了绘制鱼的方法。概括成各种简单的几何形进行组合,稍作裁剪或装饰,再给它们穿上美丽的花衣裳就能创造出许多美丽的海洋鱼儿来。儿童的造型方法生动、、变形、夸张,甚至抽象;让小朋友对结构有所认识,以儿童所特有的天性,绘画语言会更生动,更具表现力。

3、演鱼赏鱼,走进鱼儿世界 孩子都有表现自己的欲望,让学生戴着鱼的头饰用肢体语言来表现一下鱼,这一环节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为学生在接下来的过程中将鱼表现得更加生动打下了基础。接着课件展示让学生在音乐中欣赏大量海洋鱼的美丽图片。我特地采用课件制作的方法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色到彩色渐变,这样就让学生在无形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色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激活原有学生对绘画的制作方法,问学生:“你会用什么美术的方法来表现鱼儿呢?” “用彩色笔画;用彩色纸剪贴;还可以用彩泥做。”根据学生回答我归纳出四种方法:涂色绘画、色纸剪贴、彩泥制作、综合材料。针对所总结的方法做演示补充说明,如:还可以用树叶等综合材料来做,让他们进一步对今天所学内容加以认识和掌握。我们的教学首先应考虑的是孩子对生活经验的积累,根据孩子接受技能的特点而采用上述方法。

4、画鱼做鱼,展开创作过程

让学生看着小狗潜水员和它的“鲨鱼号”潜水艇的卡通画面,提出“你准备采用哪些方法来表现你心中的鱼?你想要表现的鱼是什么形状的?它穿的是什么花纹的衣裳?”这三个要求,创设情境将绘制过程应注意的问题设计成坐上这艘潜水艇的注意事项,至始至终都让学生沉浸在所创设的海底世界这个情境中,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然后让学生把自己绘制的美丽鱼儿贴到黑板上绘有美丽水草和珊瑚的海域,有几个学生直接上去画。在此过程中继续播放刚刚大量的海洋鱼图片,循环的图片欣赏,让学生在充满愉快感的艺术氛围中进行创造,有所参考,拓宽视野,活跃思维,让他们在无形中受到了美的熏陶。制作过程中鼓励学生把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画出做出和别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鱼儿,展开比赛,这样就激励学生创新、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六、课堂评价

1、评鱼析鱼,分享创作快乐

师生共同欣赏黑板上学生创作的美丽海景,先让学生互评自评你觉得哪条鱼最漂亮?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品评:色彩的搭配是否合适、形状的变化是否生动、材料的运用是否独特。然后师生互评,教师肯定学生的评价,优秀的作品及时给予表扬,不理想的作品加以鼓励,提醒在以后的作业中要注意克服这些缺点,扬长避短。一幅小小的作品,就是一个小小心灵对世界的探索,其想象之奇特,构思之大胆,手法之自由,尽情宣泄之色彩,不受任何约束,这正是儿童作品最动人、最精彩的价值。

2、散文欣赏,扩展延伸

教师谈话:小朋友,刚刚我们用眼睛欣赏了海底世界的美,又用双手创造了海底世界的美,现在让我们闭上眼睛再一次用耳朵来感受海底世界的美,欣赏配乐散文《海底世界》。学生再一次领略到大自然给予人类的海底美景,将文学和音乐整合在美术课中,从多方面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从而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大海,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最后教师总结谈话:海底世界非常美丽,这是大自然赋予我们人类的瑰宝,我们在感受它美的同时更有责任去保护它,那怎么去保护呢?请小朋友下课后去收集这方面的资料,大家一起来讨论一下。让学生懂得珍惜自然,爱护生灵,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从而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本 课的设置是让学生了解民间剪纸艺术美,学习动手努力,和创新意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在教学中应运用典型作品启发学生发现知识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与创造力,将民间剪纸艺术发扬光大。剪纸艺术历史悠久,它向产生发展同古代的风俗有直接关系,人们用它作为迎春、喜 庆的装饰品,还广泛应用到刺绣、印染、陶瓷等工艺中。具有单纯、简洁、明快、朴实、富装饰性的特点。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 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教学目的:

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

重点理解和掌握剪纸的造型装饰手法,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设计剪纸作品能力。

教学难点:

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接与完整性。

二、说教法:

美术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如何培养这一教学任务,教师教学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这节课重在寻找生活中的美,挖掘生活的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中我采用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范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以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景中,通过范例的欣赏,感受美的过程,去发现美,创造 美。

三、说学法: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优化教学过程,体现学科教学的特点,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安排设计教学程序的:

1、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开始上课时。教师出示剪纸艺术作品,引发学生对剪纸艺术的好奇感和蠢蠢欲试的制作心理。这样的开头,使学生熟悉剪纸艺术的形式,激发学生对剪纸的创作欲望,为学习新课奠定基础。

接着讲解这些作品出自我们学校同学之手,鼓励学生也创作出好的剪纸作品来,同时板书课题《剪纸》。这样的导入,给学生一种自然、贴切的感觉。

2、分部讲授新课:

学生在第一环节中产生对剪纸艺术的极大兴趣,处于最佳学习状态,这时教师接着讲解剪纸的历史渊源:

中国的剪纸起源于西汉。当时人们用麻纤维造纸,传说汉武帝的宠妃李氏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请术士用麻纸剪了李妃的影像,这大概是最早的剪纸。公元105年,蔡伦改进和推广前人的经验开始大量造纸,这种镂花形式因找到了更易普及的材料从而诞生了剪纸艺术。

剪 纸到南北朝时期已相当精熟,在明、清以后广为流传,遍及大江南北。特别是在农村,人们以剪纸来表达吉祥如意的心愿。在春节、结婚时,便把各种寓意祥瑞的剪纸贴在窗格上,营造出喜庆祥和的气氛。有的地方,剪纸还曾是每个女孩所必须掌握的手工艺术,是人们用来品评新娘的一个标准。古老的剪纸以剪刀绞出为主要手 法,趣味浑朴天然,后来剪纸艺人为了省工,一刀多张,改为刻刀雕刻为主,风格转为精巧。作品取材于生活周围的风土人情,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剪纸是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民间艺术,它用手工刻制,再点染以明快鲜丽的色彩而成。劳动人民把它作为年节的装饰,贴在纸窗上,所以又叫做“窗花”。

展示课件,让学生欣赏剪纸动画,了解剪纸的应用范围。并通过展示的剪纸作品产生问题: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具有那些?

学生初步了解剪纸作品的制作工序后再通过课件和板书结合讲解剪纸艺术具体的内容:

a、剪纸采用简化、夸张、添加的手法创作;

b、剪纸艺术的构成形式:对称式、均衡式;

c、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阳纹刻、阴纹刻、阴阳结合、剪影等;

d、剪纸艺术的制作方法:剪、刻、粘贴等。

3、布置课堂作业,学生设计制作。

在音乐声中播放课件中剪纸作品展示欣赏,启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激发其创作灵感。

四、展评学生作品,请部分学生阐述表现意图。

五、师生回顾本节课的知识点。

点题:以上学习的是剪纸的一般常识,剪刻纸来自民间,表现民间,我们要从民间剪纸中吸取营养,多看、多想、多动手,一定会创作出更好的作品来。

>>《综合实践劳技课《手工剪纸艺术》说课稿》这篇教育教学文章来自[大考吧]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六、说板书:

劳动综合实践《手工剪纸艺术》应融剪纸于一体,因此在教学中,应将制作过程与板书相配合,将范图,多媒体课件相对应,做到和谐一致。

《手工剪纸艺术》教学设计 类 别:手工制作

教学目的:

情 感:感受手工剪影艺术的乐趣。唤起学生对民间剪纸艺术的 热爱,使学生认识民间剪纸艺术,学会运用剪纸的基本技

法制作剪纸作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能力训练:侧面人像剪影练习,创新剪纸练习,综合能力练习。

素质培养:提高剪影能力和剪纸艺术的审美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难点:剪纸艺术的由来和侧面人像的特点。

教学重点:通过想一想,画一画,表现所感事物。创作和正确把握好纹样的连

接与完整性。

教具运用:课件、剪影作品、卡纸、剪刀、胶水。

教法选择: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

生(1)运用联想的学习方法;(2)动手尝试练习的学习方法。在教

学过程中,结合教法和学法,采用如下教具和学具:多媒体课件、剪

刀、刻刀、电光纸、胶水、范画作品等。利用合作、讨论等方法学习

新知识,利用课件直观地教授剪纸,通过学生自学,了解剪纸的创新

手法,并利用课件进行环保学习。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安定学生情绪,检查学生用具。

2、复习上节内容。

3、老师谈话引入新知。

4、出示剪影作品,请同学们进行互评。

5、老师出示多媒体,并讲解有关剪影的知识。

6、老师讲授。

剪 影是一种富有独特魅力的艺术形式,在国内外倍受青睐。我们可以在街头艺术家那里感受到人像剪影的魅力,人像剪影起源于法国,当时人们有一种想留个影作纪念的想法,请画师画像,费用很高,所以,经济实惠的剪影就流行起来了。一般来说北方剪纸粗犷朴拙,南方剪纸精巧秀丽。剪纸题材广泛,表现劳动人民生活、思想 情感和审美情趣。其形式有剪影、阳纹、阴纹、点色、套色、分色、衬色等。剪纸使用简化、夸张和添加的造型装饰手法,着意艺术情趣和意境的表现。构成形式呈均衡或对称式。剪纸经起稿、剪刻和粘裱完成。剪刻时按先细后粗、先密后疏、先内后外、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顺序进行。在剪刻时阳纹要“剪剪相连”,阴纹要 “剪剪相断”,注意剪刻刀味。

7、学生小组练习剪影。

8、教师讲解剪影的制作方法。

9、学生作业,教师巡回指导。

10、学生根据剪影表演小品。

11、教师出示环保课件,引导学生清理剪纸留下的碎纸片。

12、小结评价,学生参观自己的手工剪影作品并互评作品。教学反思:

本案例情境的设置较合理,涉及知识点多,课堂容量也相对较大,虽然知识是新授内容,但大多数学生还是能在课堂上拿出完整的剪影设计方案。需要引导学生进一步完善。学生老师互相评价后,对剪影比较满意,提出游戏设计应注意知识传授和娱乐相结合。画太阳》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人教版美术一年级下册的第三课《太阳》。太阳,给万物带来了光明和温暖,它的出没隐现直接控制着明暗和暑寒,主宰着万物的生死存亡。早在天文科学萌芽时期的上古时代,人们为宇宙的种种现象(日食、月食、流星雨等)创造了一系列的神话传说。

本课教材上展示了用彩泥塑造的多种不同的太阳作品及西汉马王堆汉墓帛画中的太阳及墨西哥阿兹特克人的太阳历石。通过多种不同的拟人化的太阳作品,向学生展示了太阳脸部的五官以及光芒的不同表现方法。本课为第一教时,我主要采取绘画、创作为主。第二教时采用泥塑、制作为主。

二、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意识及创造能力。对《太阳》这课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围绕“太阳”主题,引导学生学习运用线条、基本形、色彩、表情等基本要素表现太阳。

2、通过太阳五官以及光芒的多种设计和表现,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精神。

3、通过对太阳的观察及富有情感的想象,引发学生感受自然带给人类的幸福和快乐。

三、教学重点、难点:

1、“画太阳”这课的重点是用圆形画太阳,创作出不同的太阳形象及光芒。目的是要学生能大胆果断地画大圆形,从而培养低年级学生大胆作画的能力,因而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徒手一次完成。

2、该课的教学难点是创造有个性的太阳,在儿童眼里的太阳是一个圆圆的、红红的火球,每个小朋友天生富有极强的想象力,如果有人说太阳像老爷爷,像妈妈,但它异非真的是人,它是拟人。为太阳添加五官使它有生命,添加和形象有关的光芒,这的确是个极大的难度。

《太空里的植物》是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的内容。下面,我着重从教材分析、设计理念、课前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体会六个方面来谈谈我对本课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作用

《太空里的植物》一课属于《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阶段目标所确立的 “造型·表现”学习领域。本课引导学生想象并运用黏土、彩泥或各种废旧材料来制作太空里的植物。让学生探究表现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创作能力、体验想象的乐趣,享受成功的快乐,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学习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富有情趣。

(二)学生状况分析:

小学一年级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表达欲望,但是他们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都相对较弱,教学中应力求创设轻松、愉悦、和谐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多观察、多想象,让学生在课堂中敢说、敢想、敢创造、敢于表现自我,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生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设计。

技能目标:学生能用各种材料制作太空里的植物。

情感目标:学生体验想象和创作的乐趣及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乐趣。

(四)教学重点:初步掌握想象的方法,能对太空里的植物进行想象创作。

教学难点:能用各种材料来表现太空里的植物,体验想象的乐趣。

二、设计理念

我运用发散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将信息技术与美术教学相结合,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启发学生变废为宝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创造力、在教学内容上体现与社会现实相联系的特征。

三、教学准备

准备好彩色纸、剪刀、吸管、橡皮泥、水彩笔等材料。

四、教学过程

我以游戏的方式贯穿整个课堂。导入提问;“小朋友们想去太空里玩一玩吗?”学生兴奋不已。接着我向小朋友介绍了植物精灵,由它带我们去太空,可植物精灵先要小朋友陪它做几个游戏。

游戏一:说一说

课件出示植物图片,我学生介绍了植物,因为它吸进的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是氧气,所以我们把它称作地球上的清洁师,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并让学生说一说它们好看吗?你喜欢他哪个部位?通过孩子们兴 12 趣盎然的诉说,不但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观察力、更惊叹大千世界的千姿百态,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游戏二:看一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播放了植物王国动画片段,伴着音乐把学生带入植物的世界中。以动画的方式出现在课堂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下面的学习作了较好的铺垫。这样的设计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视觉上刺激学生,丰富学生的感知。通过“植物王国”的植物与自然界植物在色彩上和造型上的对比让学生明白这些有趣的植物是艺术大师用夸张、变形等方法变化来的!

游戏三:演一演

在我的引导下,用创设情境的方式,我问:“假如你有一粒种子,你想成为什么植物?”并由学生自己来扮演自己喜欢的植物,并用肢体语言展示植物由一粒种子到发芽、开花、结果的生长过程,然后在我的描述下,再用肢体语言表达植物一天的生活情况,充分地了解植物。让学生站在植物的角度去想象,展开联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既有音乐也有我的语言描述提示,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和氛围。教室里变成了植物的海洋,学生的情绪高涨,积极性得到很大的激发,真正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快乐家庭》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内容。学生通过观察、游戏、动手制作及实际运用,感受愉悦的学习过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其对学习活动充满了无穷的乐趣。

教材中是充分利用身边的各种生活材料,用废旧纸盒、废旧瓶子装饰设计人物造型,组合成一家人。这节课是在纸质的面具上画出家庭成员的脸部,组合成“快乐的家庭”。

针对低年级对绘画技能掌握有限,对具体形象比较容易接受。教师分析不同年龄、不同外貌特征人物的特点以及了解多种表现方法。学生通过人物脸部特写的细致变化过程,更可以了解人物的形象特征,树立学生良好的情感。图中巧妙设问,注重学生的审美经验积累。层层步骤给学生提供了绘画脸部的基本和更细部方法。而事先制作好的多种形状的面具外形问题则可以帮助学生解决制作中的技术难点。另外,充满个性的同龄人作品无疑给学生以激励与自信。同龄人戴着面具活动的场景,让学生现场感受学习的成就感和乐趣。整堂课以快乐家庭为情景,体验家庭的和谐与温馨。

二、教学目标:

体现与发现:启发创造,使学生在观察中区分不同年龄、外貌特征的人物头像。实践与创造:个人大胆想象,集体创意添加,使面具更具趣味性。

欣赏与评议:小组互相交流、欣赏,媒体的合理运用,不断激发全班创新欲望。

三、教学重点:画出家庭成员的基本形象特征。

四、教学难点:抓住五官细节及夸张,鲜艳明快的色彩以及装饰方法上的独特创意。细节夸张的表现及装饰上。

五、教学准备:教学课件、范例以及制作的相关材料与工具。

六、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色笔、剪刀、双面胶(或胶水)、彩色卡纸、面具(教师)多媒体课件、范作及其他工具 1.欣赏导入。

13(1)用课件播放动画片里的音乐,学生戴着面具扮演动画人物,提问:小朋友扮演的动画人物是谁?你从哪个地方认出来的?

(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不仅提起了了上课的兴趣,还在画面、声音和色彩的刺激下,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意识。)

(2)导入新课,出示课题:《快乐家庭》。2.感受体验。

(1)播放课件。课件演示动画里的家庭人物头像,指出人物的称呼。

(2)引导学生观察小组内交流:在这些头像中,指出他们在家中的称呼。(从动画片里的人物自然地过渡到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比较符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特点。)

(3)学生教师归纳人物形象特征的区别方法:外貌特征上区分不同的人物。3.自主探究。

(1)学生拼出五官的准确位置和称呼。

(2)出示拼好的人脸,请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后说一说:怎样区别他们?不能区别的原因找出来。(对比的平面画面,充分展示了媒体的优越性,学生能清楚地进行细节对比,从而容易地指出不同人脸之间的区别所在。)

(3)从演示的人物脸部找出年龄外貌的特征。

(课件中的逐步演示,较完整地展现了多种人物的面部特征,使学生对不同人物的长相特点都能容易地进行区别。)4.设计制作。

(1)提出作业要求:小组同学相互合作,做有面部特征的纸面具。

(2)学生设计制作,教师巡回辅导。

(3)以小组为单位,在选出的作品上集思广义,再创造,完美作品。

(教师的当场范画,课件中同年龄人的作品照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动手欲望,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5.展示表演。

说说自己喜欢的同学作品,并戴着自己做的面具组合快乐家庭,一起拍全家福。6.课后拓展。

上一篇:家猫和野猫短文散文下一篇:后勤个人年度工作总结